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评述

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评述
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评述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1,16(3):83~87

Jou rnal of N o rthw est Fo restry U n iversity

Ξ

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评述

于新文, 刘晓云

(西南林学院资源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摘 要:本文分别从概率分布模型拟合法(频次检验法)、分布型指数法、回归模型法及地学统计

法(Geo statistics)4个方面对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评述,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缺

点,从而有利于这些方法的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昆虫种群;空间格局;概率分布模型;分布型指数;回归模型;地学统计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Q9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7461(2001)0320083205 R eview of R esearch M ethods on Sp atial Pattern of In sect Pop u lati on

Y U X i n-wen, L IU X i ao-yun

(F acu lty of R esou rces,S ou thw est F orestry Colleg e,K unm ing,Y unnan650224,Ch ina)

Abstract:T h is p ap er review s the research m ethods of sp atial p attern of in sect pop u lati 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ou r m ain en tries of the research m ethods,w h ich are p robab ility m odel,disp ersi on indices,re2 gressi on m odel and geo statistical m odel.T he advan tages and disadvan tages of each m ethods are analysed. T h is m ay be help fu l to the fu rther app licati on of these research m ethods on sp atial p attern research of in2 sect pop u lati on.

Key words:in sect pop u lati on;sp atial p attern;p robab ility m odel;disp ersi on indices;regressi on m odel; geo statistical m odel

生物种群空间格局作为一个物种在种群水平的生态对策和进化对策显示了该物种的种性特征[1],它是由物种的内禀特征与栖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种群个体在空间的分布状况。昆虫种群是典型的空间异质性,而这种种群空间异质性对调查取样策略的制定[2]、捕食者—猎物关系[3]、种间竞争关系的理解[4]以及制定理智的防治策略[5]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是以少数离散型概率分布为主要模型,其后是各种聚集度指标和一些回归公式被提出,因其计算简便,并能说明空间格局的许多特性而引人注目且应用广泛[1]。这些研究方法将昆虫种群空间格局可以分为3类:即均匀(规则)分布、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并认为种群空间格局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连续系统,即由均匀分布→随机分布→聚集分布的过渡连续系统[1,6,7]。

1 概率分布模型

描述种群空间格局的概率分布模型按统计特性可分为离散分布和连续分布。昆虫种群空间样本资料是计数的,即离散型变量,因而空间格局研究中也以应用离散型概率分布为主。一般,均匀分布可以二项分布(常取参数p=0.5)来描述;而随机分布可以Po isson分布来描述。但T aylo r指出,真正的种群随机性要求完全的生物独立性,在各种情形下,个体间互不影响,而这一要求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甚至即使是物理粒子也难以出现真正的随机性,人们测定到的随机性为‘假随机性’(P seudo2random ness)[6]。而假随机性的获得往往是由于①取样信息的不充分,②不可检测的机制,③样本分布与随机分布难以区分,即方差与均值差别不显著。T aylo r同时还认为,Po isson分布可以由在异质性环境中的规则分布

Ξ收稿日期:2000212228

基金项目:西南林学院博士启动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于新文(19672),男,新疆精河人,博士,主要从事昆虫生态学及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的个体发展而来,并因此说明个体并非随机地、独立地占据空间。同时说明随机分布并非生物学分布的中心。聚集分布可以几种邻接分布来描述,如负二项分布,N eym an A型分布,Po isson2二项分布,Po lya 分布及T hom as分布等,其中以负二项分布研究最多,应用最广[7],在抽样策略领域中占有瞩目的地位[1],几乎所有的有关昆虫种群空间分布的研究都会用到或涉及到负二项分布。而且负二项分布参数K被作为一个聚集度指标加以应用[8],但是T aylo r 等认为该概率分布模型作为一个生态模型存在严重缺陷,负二项分布在低密度和高密度时并不能很好地适合[9]。对负二项分布参数K的倒数1 K的特征分析表明,负二项分布至少有7个不足之处[6,7],而且参数K除在小范围外,并不是一个预测性变量,参数K在种内并不一致地稳定,在种间也不总是差异显著。另外,尽管很多研究者都在寻求和发展有关计算公共K值的理论和方法,但在实际中并不存在一个公共K值。因此,参数K作为聚集度指标是比较牵强的。除此之外,负二项分布至少可以从14种不同的生物学假设中推导出来,这至少说明负二项分布不能或难以区分不同的生物因素形成的聚集分布,即不能对种群形成聚集的生物学原因作出解释。

尽管种群的空间样本资料多为离散型变量,但对种群空间格局的描述仍可利用一些连续型概率分布模型如A des分布族[10]、Pearson 型曲线[11]以及W eibu ll分布[12]等。周国法等还提出应用相关系数法研究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其原理是将有关分布型的问题通过数据变换,如采用对数变换、重对数变换、中心化及开放等方法简化为一个线型回归问题,用回归的相关系数判断回归式是否成立,若回归成立,则判断该种群属于该种分布型[13]。相关系数法是较新的方法,它可以用于几乎所有的分布型,但它的理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些研究都认为利用连续型概率分布模型描述种群空间格局是可行的,并有可能用来描述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

概率分布模型应用于空间格局分析能够给出精确的理论分布,但由于要用到统计中分布的检验法,即频次检验而使计算复杂,且有些理论分布如负二项分布的参数由于使用的估值方法不同,就会影响到资料对该理论分布的适合程度,而且有时同一资料可以适合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理论分布,给资料代换、抽样技术带来不便。再者,频次检验法由于信息损失太大,除了能说明种群系属某个理论分布外,对于种群中个体的行为及种群分布型的时间序列变化不能提供任何信息,因此,近十几年来人们对概率分布模型的研究有些忽视。沈佐锐[1,14]指出,随着计算手段的改善,计算复杂性障碍已经跨越,概率分布模型的优点需要重新认识并强调其意义,如它有助于设计精确而有效的抽样方案,有助于研究两种群或多种群相互作用的理论,有助于揭示种群的生态习性,有助于对样本资料提出适当的处理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蒙特卡洛方法对抽样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或对一个初步建立的回归方程进行预报的可靠性检验等[15]。

2 分布型指数

由于概率分布模型的诸多不便,人们开始提出一些分布型指数来研究种群空间特征。种群空间格局的聚集性(即个体间的“非独立性"(no t indep en2 den t))[6]程度是反映生物种群种性的重要特征,随着种群偏离这种特征,环境压力就会变大,而分布型指数恰能方便地测度这种聚集性,T aylo r也指出,聚集指标是比频率分布检测法更可行的分析途径,它对数据的要求更低,同时提出一个优良的分布型指数所具有的6个特征[6]。

扩散系数C=s2 m作为空间格局的分析指标,来源于Po isson分布的方差与均值之比,因此又被称为Po isson分布系数。Patil等认为扩散系数实际上是两个方差的比值,因为C=s2 m是随机性的一个测度,那么C=s2 m=s2 s2r,其中s2r是等同于均值m的随机方差[16]。这样s2 m应该是一个偏离随机性的测度。由于扩散系数C计算简便,判据简单,几乎成为空间格局研究中的首选指标,应用非常广泛。但这一指标会受到样本单元的形状和大小的影响[16],在种内以特有的方式随m而变化,在种间则以各不相同的方式随m变化[6]。L loyd对扩散系数提出严厉批评,认为扩散系数C作为一个聚集度指标是‘彻头彻尾的误导’(dow n righ t m isleading)[17],因为该指标是建立在“聚集是种群绝对的特性,这种特性独立于取样方式和密度的变化”这样一个概念基础之上,它拒绝任何有关行为学内容。随后生态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其它聚集度指标如M o rrisita的I?指标[18]、L loyd的平均拥挤度指标m3[17]、D avid等的丛生指数I、以及负二项分布的K值等,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如下:

I?≈m3 m≈1 K+1(1)说明这3个指标是紧密相关的,尽管其来源各不相同。下列关系式则是显而易见的:

48 西北林学院学报 16卷

I=s2 m-1=C-1(2) m3=m+s2 (m-1)=m+C-1=m+I(3)

由s2=m+m2 K I=s2m-1

可得K=m I(4)从以上关系式可以看出,扩散系数是这些分布型指数的基础,也就是说,这些分布型指数不可避免地带有扩散系数C的缺点。

3 回归模型的应用

3.1 Taylor幂法则

种群所有可能的分布类型构成了一个连续系统,可以经常见到密度低时的随机分布和密度高时的聚集分布[2]。经典的统计方法要求样本的方差与平均数独立,但呈聚集格局的种群并非如此,因此需要通过某种有理变换使两者独立。通常特定的概率分布可以有特定的变换方法,为寻求一种对上述分布都适合的变换方法,T aylo r等对28组生物资料作了总结,建立了方差与密度的指数方程,被称为T aylo r幂法则[9]∶

s2=am b (a>0,b>0)(5)其中:a是一个与样方大小和计算方法有关的因子,或受环境异质性影响的因子,b是描述种群内在性质的聚集指标,不受环境异质性影响,丁岩钦认为b 是种群聚集度对密度依赖性的一个测度[19]。

T aylo r认为,当b→0时,种群呈均匀格局;b→1,为随机格局;b→∞,为高度聚集格局。由于这个判据系统很不完备,一些学者介绍了新的判据系统[19~21],而新的判据系统显然是由下式得到: s2=am b,s2 m=am b-1

而C=s2 m=am b-1

即该判据系统仍然是以扩散系数C为依据而得到的,因此,这个判据系统除了能够说明空间格局与种群密度的关系,从本质上与扩散系数C没有区别。另外,由于该模型是在28组生物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而没有严格的数学定义,因此,该模型从本质上仍然属于经验模型。

沈佐锐认为新的判据系统对a至b平面上的某些论域没有论及,说明新的T aylo r幂法则判据系统仍有不足[1]。如当a>1,b<1;0

马占山亦导出这一公式,并称之为种群聚集临界密度,认为它是物种的特征参数之一,基于此,对T aylo r幂法则进行了重新解释[7,12]。

另外,一般认为T aylo r幂法则中参数b是描述种群特性的聚集度指标,它不受环境异质性的影响,即b值反映了种性特征,在种内是一致的。沈佐锐、马占山[7]都是在这一前提下对T aylo r幂法则进行了重新解释。但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b值的一致性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质疑。A nderson认为这一法则是任何种群消长过程中都必然导致的一个简单随机结果,s2与m间的真实关系受制于种群数量动态的多种因素和环境异质性的影响,并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证明b值始终是大于1而小于2,因此b值不能用来解释种群行为机制[22]。Dow n ing则认为b是一个有偏估计值,受估计方差和密度的抽样误差及拟合方差—密度关系时的回归误差所影响,且有时统计上的误差可能足以导致b值失去种性色彩[23]。而化学防治的结果会影响空间格局和b值的一致性。T rum b le则通过理论模拟证明绝对样方大小的变化改变了种群值[24]。Saw yer也通过对不同的样方大小和不同分布下的取样进行模拟研究,以讨论b值的不一致性[25]。汪信庚等对桃蚜和萝卜蚜的试验研究表明,b值在种内、种间都存在差异,不同质环境条件下,种内b值并非绝对一致,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反映了种性之间的差异[26]。即种性因素(或进化行为)是决定b值的主要因素,但不同质抽样种群b 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变异,这种变异是随机存在的,并不受统计因素的影响,说明种间b值绝不是种的一个分类特征。

3.2 Iwao的m3-m回归模型

L loyd(1967)提出种群平均拥挤度的概念,用于度量个体间的拥挤效应,并推导出:

m3=m+

s2

m

-1(7) 但L loyd将平均拥挤度的应用范围限制在“生活在相对连续的生境中能够自由运动的动物种群”[17]。I w ao则认为这些参数可用于任何类型有机体或样方,而不必考虑L loyd的限制,并将m3 m 一般化为测定空间格局的指标,提出m32m线性模型[4]:

58

第3期 于新文等 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评述

m3=Α+Βm(8)其中,Α是基本成分中个体分布的平均拥挤度,为密度2聚集度系数,它规定了基本成分在生境中的分布格局,并归纳出一组判定空间格局的准则。但实际上,I w ao准则中除了Α>0,Β<0和Α<0这两种情形外,均可以从m3 m式中推导出来,但恰恰在这两种情形下m3 m不能由Α、Β决定,而与种群密度有关[7],这说明I w ao的准则至少是不完备的。沈佐锐认为,I w ao公式的推导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应用中Α、Β也是回归分析的结果,并且,I w ao 模型与T aylo r幂法则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Α+1)+(Β+1)m=am b-1(9)这相当于在线性与非线性之间划了等号,这种人为的强制性只能说明两个公式在某个范围内等效,在更大的应用范围内总是要有一个公式得到修正[1]。而且两模型都是用两参数来反映,但种群空间格局的聚集与否实质上都是m与s2的函数,但要全面反映种群在空间格局上所具有的种性信息,尚应考虑统计分布的三阶矩甚至四阶矩。

作为T aylo r幂法则的提出者,T aylo r一直对I2 w ao模型持批评态度。T aylo r指出,尽管I w ao模型被用来说明如此之多的空间特征,但该模型的前提假设是错误的[6]。另外,由(7)和(8)式可导出: s2=(Α+1)m+(Β-1)m2(10)这与负二项分布模型中方差与平均密度的关系方程:s2=m+m2 k很相似,说明I w ao方程与负二项分布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按I w ao方程,m3与m 是线性关系,但实际上m3与m并非线性关系,而是曲线关系,因此,I w ao的模型有明显的局限性。正因为此,徐汝梅等对I w ao模型进行了改进,认为Β是

m的线性函数,得到改进的I w ao模型:

m3=Α′+Β′m+Χm2(11)其中,Α′为每个基本成分中个体数分布的平均拥挤度,Β′为基本成分的分布相对聚集度,Χ则是Β′随m 变化的速率,为一常数[20,21]。于秀林等[27]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改进,认为Β随m而变化的速率不止是常数,而是与m有关的,因为种群平均密度变大时,相对聚集度Β变化的速率也随之变大,即有∶

Β=Β′+Χm+?m2(12) 将该式代入I w ao方程得到:

m3=Α′+Β′m+Χ′m2+?′m3(13)称之为再次改进的I w ao方程[27]。这两个改进的模型在理论上更加完善,但由于为二次和三次回归式,在计算上变得过于复杂,因此,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I w ao模型则因其计算简单,且基本提供了空间格局分析所需的功能,在两个改进模型提出后仍然得到广泛的应用。

尽管T aylo r对I w ao模型持不赞成态度,并认为T aylo r幂法则是更合理的空间格局分析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绝大多数的研究表明二者对空间格局的判断是一致的,即运用这两种方法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

4 种群空间格局研究的新方法—地学统计学模型

上述方法在种群空间特征描述及抽样策略制订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这些方法有时难以区分不同的空间格局[4,25,28],对空间特征的描述往往受样方大小的影响,尤其重要的是,这些方法没有考虑样本间的相对位置[29~33],实际上就是假设各样本值之间是空间独立的,而且数据的分布是一致性的[34]。另外,这些方法只是对样本的频率分布进行描述,而不是样本间的空间关系。空间特征强调的是三维结构,以往的方法并没有体现出三维的空间特征。另一方面,处理空间多维数据很复杂,很困难,这也阻碍了研究者对种群空间现象的进一步探索。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种全新的方法逐渐被用于种群空间格局分析,这就是地学统计学(geo statis2 tics)方法,这一方法的基础是∶一般,在空间上越接近的样本具有越近似的样本值。用于种群空间格局分析的地学统计学方法主要有①h2散点图法;②方差图法(vari ogram s)或半方差图法(sem ivari ogram s);③相关图法(co rrelogram s);④协方差法(covariance)[32,33,35~37]。地学统计学方法能够揭示样本的空间依赖性(sp atial dep endence)、连续性(sp atial con tinu ity)[36],而不是独立性(非依赖性)。实际上,生物现象中的时空依赖性(sp atial and tem po ral dep endence o r con tinu ity)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南坡和北坡的生物状况通常是不同的;昆虫种群往往具有季节性的动态变化,而且在不同的地域其发展可能明显不同。正因为此,地学统计学方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并开始得到应用[30~33,35,38~44],国内也开始探讨地学统计学模型的方法[37,45]。

地学统计学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充分利用地学统计学模型处理多

68 西北林学院学报 16卷

维数据能力和地理信息系统对空间信息的管理能力,更深刻地刻划和描述种群的空间特征[32,37,44~46]。

参考文献:

[1] 沈佐锐.关于T aylo r幂法则的统计学讨论[J].生态学杂志,

1990,9(6):64~67.

[2] Southwood T R E.Eco logical m ethods w ith particular refer2

ence to the study of insect populati ons[M].L ondon:Chapm an &H all,1978.524.

[3] H assell M P,M ay R M.A ggregati on of p redato rs and insect

parasites and its effect on stability[J].J.A ni m.Eco l.,1974, 43:567~94.

[4] I w ao S.A nalysis of spatial patterns in ani m al populati ons:

p rogress of research in Japan[J].Jpn.R ev.Popul.Eco l., 1970,(10):1~20.

[5] H ughes G,M ck inly R G.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yield2pest

relati onsh i p s fo r crop lo ss assess m ent[J].Eco l.M od.,1988, 41:67~73.

[6] T aylo r L R.A ssessing and interp re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2

ti ons of insect ons[J].A nn.R ev.Entomo l.,1984, 29:321~357.

[7] 马占山.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研究方法的最近进展[J].昆虫知

识,1992,29(4):240~243.

[8] W aters W E.A quantitative m easure of aggregati on in insects

[J].J.Econ.Entomo l.,1959,52:1180~1184.

[9] T aylo r L R,T aylo r R A J.A ggregati on,m igrati on and popu2

lati on m echanics[J].N ature,1977,265:415~421.

[10] Perry J N,T aylo r L R.A des:new eco logical fam ilies of

species2specific frequency distributi ons that describe repoeated speatial samp les w ith an intrinsic pow er2law variance2m ean p roperty[J].J.A ni m al.Eco l.,1985,54:931~953.

[11] 沈佐锐,管致和,D agnelie P,等.用Pearson 型曲线拟合

菜蚜种群空间分布型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85,5

(4):364~371.

[12] 马占山.T aylo r幂法则的进一步解释与种群聚集临界密度

[A].见:万方浩,康乐.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北京:

中国科技出版社,1991.284~288.

[13] 周国法,李天生.利用相关系数法研究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

[J].林业科学,1987,(昆虫专辑):67~71.

[14] 沈佐锐.负二项分布与昆虫种群空间格局分析的研究现状

[J].生物数学学报,1992,7(1):81~94.

[15] 沈佐锐,管致和,D eltour J,等.菜蚜种群抽样理论的蒙特卡

洛试验研究[J].昆虫学报,1986,29(4):388~394.

[16] Patil G P,Stiteler W M.Concep ts of aggregati on and their

quantificati on:a critical review w ith som e new results and

app licati ons[J].R es.Popul.Eco l.,1974,15:238~254. [17] L loyd M.M ean crow ding[J].J.A ni m.Eco l.,1967,36:

1030.

[18] M o risita M.Ig2index,a m easure of dispersi on of individuals

[J].R es.Popul.Eco l.,1962,4:1~7.[19] 丁岩钦.昆虫数学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50

~51.

[20] 徐汝梅,刘来福,丁岩钦.改进的I w ao m32m模型[J].生态

学报,1984,4(2):111~118.

[21] 徐汝梅.昆虫种群生态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7~31.

[22] A nderson R M.V ariability in the abundance of ani m al and

p lant species[J].N ature,1982,296:245~248.

[23] Dow ning J A.A regressi on technique fo r the esti m ati on of

ep i phytic invertebrate populati ons[J].F reshw at.B i o l.,

1986,16(2):161~173.

[24] T rum ble J T.I mp licati ons of changes in arth ropod distribu2

ti on fo llow ing chem ical app licati on[J].R es.Popul.Eco l.,

1985,27:277~285.

[25] Saw yer A J.Inconstancy of T aylo r’s b si m ulated samp ling

w ith different quadrat siz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 ons[J].

R es.Popul.Eco l.,1989,31:11~24.

[26] 汪信庚,刘树生.关于T aylo r幂法则b值的不一致问题讨论

——以菜蚜为研究事例[J].生态学杂志,1995,14(3):74~

79.

[27] 于秀林,任朝佐.再次改进的I w ao m32m模型[J].生态学

报,1986,6(3):193~196.

[28] Jum ars P A,T h istle D,Jones M L.D etecting two2di m en2

si onal spatial structure in bi o logical data[J].O eco logia.,

1977,28:109~123.

[29] L iebho ld A M,Fo rtin J S.Characterizing spatial patterns of

gyp sy mo th regi onal defo liati on[J].Fo r.Sci.,1989,35:557

~568.

[30] L iebho ld A M,E lk inton J S.Spatial pattern and eco logical

analysis[J].V egetati on,1989,80:107~138.

[31] L iebho ld A M,Zhang X,Hohn M E,et al.Geo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gyp sy mo th(L ep idop tera:L ym antriidae)egg

m ass populati ons[J].Environ.Entomo l.,1991,20:1407~

1417.

[32] L iebho ld A M,Ro ssi R E,Kemp W P.Geo statistics and ge2

ograph ic info rm ati on system s in app lied insect eco logy[J].

A nn.R ev.Entomo l.,1993,38:303~327.

[33] M idgarden D G,Youngm an R R.Spatial analysis of counts

of w estern co rn roo two rm adults on yellow sticky trap s in

co rn:geo statistics and dispersi on indices[J].Environ.Ento2 mo l.,1993,22(5):1124~1133.

[34] Ro ssi R E,M ulla D J.Geo statistical too ls fo r modeling and

interp reting eco logical spatial dependence[J].Eco l.M ono2

gr.,1992,62:277~314.

[35] Robertson G P.Geo statistics in eco logy:interpo lating w ith

know n variance[J].Eco logy,1987,68:744~748.

[36] R ichard E R,D avid J M,A ndre G J,et al.Geo statistical

too ls fo r modeling and interp reting eco logical spatial depen2

dence[J].Eco logicalM onograph s,1992,62(2):277~314.

[37] 周强,张润杰,古德祥.地质统计学在昆虫种群空间结构研究

中的应用概述[J].动物学研究,1998,19(6):482~488.

(下转第90页)

78

第3期 于新文等 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评述

项目定期、定量给予补贴投资[4]。

2.4.3 构建风险约束机制,完善政策信贷投资 政策性银行以贴息贷款取代财政无偿拨款的林业投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有利于调整企业的投资行为,使其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贴息贷款今后应成为主要的林业投资方式。

2.4.4 构建激励保护机制,引导企业、农户投入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发展林业,国家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启动可以刺激企业和农户对林业增加投入。实践表明,鼓励林农向培育森林资源方向增加投入,国家提供种苗,提供技术服务,发放造林补助费等生产性投入是扩大林业投入渠道的重要途径[5]。

2.4.5 构建开放、宽松环境,广泛吸引外资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林业项目也可以吸引外资的投入。世界银行及其它国际组织在我国营造速生丰产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及荒漠化治理项目就是引进外资的成功事例。

2.4.6 加快民营资本投资私有林的步伐 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取得国有或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荒滩的使用权,造林后,森林、林木的所有权及其林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继承。给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大环境,一要充分尊重经营者的自主权,放手让其发展;二要深化林地产权制度改革,为私有林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三要切实减轻林业税费,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FAO.Fo restry statistics today fo r tomo rrow:2010WOOD

AND WOOD S PRODU CT S[R].1994,(7).

[2] 谢志忠.资本运营与林业投资体制改革[J].林业经济问题,

2000,(4):235~238.

[3] 国家林业局.面向21世纪的林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林

业出版社,1996.10.

[4] 安体富.财政与金融[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5] FAO.M edium2term p ro spects fo r agriculture,commodities,

p ro jecti ons to the year2000[R].1994,(2).

(上接第87页)

[38] Hohn M E,A ndrew M,L iebho ld,et al.Geo statistical mod2

el fo r fo recasting spatial dynam ics of defo liati on caused by the

gyp sy mo th[J].Envir.Entomo l.,1993,22(5):1066~

1075.

[39] Johnson D L.Spatial autoco relati on,spatial modeling and

i m p rovem ents in grasshopper survey m ethodo logy[J].Can.

Entomo l.,1989,121:579~588.

[40] N o stel D,N eris K.Geo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leafhopper co lo2

niziati on and sp read in deciduous o rchards[J].Envir.Ento2 mo l.,1995,24(5):1032~1039.

[41] Scho tzko D J,O keeffe L E.Geo statistical descri p ti on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 on of L y g us hesp erus in lentils[J].Environ.

Entomo l.,1989,84:1725~1734.

[42] Scho tzko D J,Knudsen G R.T he use of geo statistics to eval2

uate a spatial si m ulati on of R ussian w heat aph id movem ent

behavi o r on p referred and nonp referred ho sts[J].Envir.En2

tomo l.,1992,21:(6),1271~1282.[43] Scho tzko D J,Sm ith C M.Effects of ho st p lant on the be2

tw een p lant spatial distributi on of the R ussian w heat aph id

[J].J.Econ.Entomo l.,1991,84(6):1725~1734.

[44] W illiam s L,Scho tzko D J.Geo statistical descri p ti on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 on of L i m onius calif ornicus(Co leop tera:E la2

teridae)w ire wo rm s in the no rthw estern U nited States,w ith

comm ents on samp ling[J].Envir.Entomo l.,1992,21:5,

983~995.

[45] Zhou G,L iebho ld A M,Go ttschalk K.P redicting the fo rest

suscep tibility to the gyp sy mo th defo liati on from the invento2

ry and geograph ic info rm ati on[A].In:Zhang Z,P iao Y,W u

J.(edito r).P roceedings of the nati onal sympo sium on IPM in

Ch ina[C].Beijing:Ch ina A 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 echno lo2

gy P ress,1996.112~120.

[46] N elson M R,Felix2Gastelu R.Geograph ic info rm ati on sys2

tem s and geo statistics in the design and validati on of regi onal

p lant virus m anagem ent p rogram s[J].Phytopatho logy,

1994,84(9):898~905.

09 西北林学院学报 16卷

普通昆虫学试题库

《普通昆虫学》试题库 每套试题由5种题型组成,共100分。各部分的题量与得分分配如下: 一、名词解释85:选10个名词,共30分,每小题3分 二、单选题35:选10个小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三、多选题40:选10个小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四、是非判断33:选6个小题,共6分,每小题1分 五、问答题33:选3个小题,共24分,每小题8分

1. 蝗虫的后足是:A A.跳跃足 B.开掘足 C.游泳足 D.步行足 2.昆虫的气门多位于昆虫的腹部两侧,请问,气门属于:D A.消化系统 B.神经系统 C.循环系统 D.呼吸系统 3.有一昆虫,已经脱了三次皮,,请问该昆虫应处在几龄?C A.2龄 B.3龄 C.4龄 D.5龄 4.蝗虫的前翅是( D ) A.膜翅 B.鞘翅 C.半鞘翅 D.覆翅 5. 蝉的口器是( B ) A.咀嚼式口器 B.刺吸式口器 C. 虹吸式口器 D.舐吸式口器 6. 螳螂的前足是:C A. 开掘足 B.步行足 C.捕捉足 D.跳跃足 7.蜜蜂的前足是( D ) A. 开掘足 B.步行足 C.捕捉足 D.携粉足 8.蝼蛄的前足是( A ) A. 开掘足 B.步行足 C.捕捉足 D.跳跃足 9. 蝶和蛾的前后翅都是( C ) A.膜翅 B.半鞘翅 C.鳞翅 D.鞘翅 10. 蝶和蛾的口器是( B ) A.刺吸式口器 B.虹吸式口器 C. 嚼吸式口器 D.舐吸式口器 11.甲虫的前翅为( C )

A.膜翅 B.半鞘翅 C.鞘翅 D.鳞翅 12.蝽象的前翅是:B A.膜翅 B.半鞘翅 C.鞘翅 D.鳞翅 13.蜂的前后翅是( A ) A.膜翅 B.半鞘翅 C.鞘翅 D.鳞翅 14.蝇的后翅是( D ) A.膜翅 B.半鞘翅 C.覆翅 D.平衡棒 15.属于排泄器官的是( B ) A.消化道 B.马氏管 C.背血管 D.腹神经索 16.蝗虫的变态属于( B ) A.半变态 B.渐变态 C.过渐变态 D.全变态 17. 蝶和蛾属于( D ) A.半变态 B.渐变态 C.过渐变态 D.全变态 18. 螨是属于哪个纲( B ) A.昆虫纲 B蛛形纲 C.有爪纲 D.唇足纲 19. 家蝇的幼虫属于( D ) A.原足型 B.寡足型 C.多足型 D.无足型 20. 下列哪些虫的口器着生位置是属于后口式( C ) A. 蝗虫 B.小地老虎 C. 蚜虫 D.虎甲 21.步甲的口器着生位置式属于哪种类型 ( B ) A.下口式 B.前口式 C.后口式 D.上口式 22.下列那些不是触角的组成部分( D ) A.柄节 B.梗节 C.鞭节 D.基节 23. 蜂的连锁器属于哪种类型( A ) A. 翅褶型 B.翅钩型 C. 翅轭型 D. 翅僵型( ) 24. 蝉的连锁器属于哪种类型( A ) A. 翅褶型 B.翅钩型 C. 翅轭型 D. 翅僵型 25. 触角和附肢等胶贴在蛹体上,不能活动,腹节多数或全部不能扭动,这种蛹为 A. 离蛹 B. 被蛹 C. 围蛹 D. 裸蛹 26.蚜虫是属于哪种类型的孤雌生殖: ( ) A.偶发性的孤雌生殖 B.经常性的孤雌生殖 C.周期性的孤雌生殖 D.永久性的孤雌生殖 27.中肠来源于哪个胚层?( C )

徐州区域空间布局

徐州区域空间布局

一、徐州区域空间布局 从最近的相关卫星及夜景图不难看出,徐州作为区域中心主城区不是太大而是太小了 数据来自美国空军美国国防气象卫星。 相关信息:国防气象卫星数据来自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 但从相关卫星夜景图中可以看出,徐州的主城区近十年来扩展太慢,与苏南地市比速度差距大,就是与邻近的临沂比,也让人汗颜。也有些人认为徐州已经很大了,其实个人早就感觉到徐州城区面积扩展偏慢(只是近年高铁区和新城区的发展才稍有起色)。作为区域中心,徐州城市核心规模上偏小致使无法达到较大的辐射力影响力。 近期(5-10年)主城区的规模至少要达到两个高速环线内的面积(接近较大规模的省会或计划单列城市),具体而言西面和南面要到省界、北至微山湖沿岸、东北至贾汪、东至大许一带,这样规模的区域核心才能具备比较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另外,徐州城市群虽然有一定的潜力但培育还有待时日

其实主城区大不大真的不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要孕育徐州地区的中小城市! 远景来看,简单的设想是,发展至稳态水平的中国经济,农村必然是大农业,以徐州的面积,农村撑破天需要壹佰万人口(劳动力要小于人口,农村劳动力需求估计不足五十万),那么其余的七百万人怎么办?这就有选择了,是全部住进主城区?还是完善各县城等中小城 市?抑或是重点发展各镇的城区? 七百万人口的主城区,的确不适合居住;而散居在各镇区则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因此,需要重点发展各县城以及一些拥有较大建成区的镇

二、土地利用特点 1、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建设用地总量扩张迅速。2005年全市二三产业比重为86.0%,城市化水平为44.1%,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1996-2005年城镇工矿用地净增13811.0公顷,增幅为44.6%,土地利用表现为建设用地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并行,总量增长占主导,成长型土地利用特征明显。 2、土地垦殖率高,耕地保护压力不断加大。徐州市平原广袤,丘陵、岗地、高滩呈点状、带状分布,地处暖温带南缘,雨热同步,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和规模经营。2005年全市土地垦殖率53.7%,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中低产田的比重占68%,耕地质量建设任务重。随着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增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难度与成本上升,耕地补充与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 3、工矿用地比重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低。徐州是重要的工业、能源基地,重工业化程度高,轻重工业产值比为32:68,独立工矿用地总量大,煤炭、能源、通用设备等占地面积大的产业比重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提高较为困难。 4、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多、布局散,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潜力较大。全市2274个行政村,9881个自然村,农村居民点用地120745.3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57.7%,人均占地198平方米,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较大。 5、资源开发型土地利用特征明显,局部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煤炭、化工等资源型产业用地总量大,水资源相对不足,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较突出。 存在的问题:1规划实施中出现以下问题: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实际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实现难度加大;土地利用布局方案缺乏必要的弹性,难以适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城市发展战略的变化;局部地区土地破坏与环境污染较严重;违法违规用地现象屡禁不止,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有待提高,社会监督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规划调整与修改程序有待进一步严格和规范,规划的严肃性与权威性需加强。 2 a、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72美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为86.0%,正处于工业化前中期、城市扩张期。规划期内徐州市力争成为苏北和淮海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区,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83亿元,年均增长13.5%;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0亿元。B、城市化加速发展。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商贸物流旅游中心,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加大,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集聚,城市化将成为推动徐州市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预计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将达955万人,城市化水平

实验一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实验一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的不同类型(即随机分布型、集群分布型、均匀分布型)了解检验种群空间分布类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1~2种判断种群空间格局类型的方法。 【仪器、设备及材料】 皮尺,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 【方法与步骤】 (一)野外调查 (1)准备工作:每两个学生为一组,选择所需研究的植物种群,并确定合适的样地位置。出发前先画好野外记录表格(见例子附表一),并带齐调查所需物品。 (2)确定样地面积:应根据最小面积法确定,一般草本植物可用1×1m 样地,灌木可用5×5m 样地,乔木则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加大尺度,如可考虑20×20m 样地。 (3)采用领接格子法在所选样地中划分小样方:一般草本可考虑0.1×0.1m 或0.2×0.2m ,灌木可用1×1m ,乔木可用4×4m 或5×5m 。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样方大小。 (4)计数:将一小样方中待测植物的株数,记录在野外记录表格中。 (二)数据处理 将所得野外数据带回实验室,进行整理和进一步数据处理。常见数据处理方法如下: (1) 扩散系数C 法:x S C /2 = 式中S 2为方差, x 为平均数.若C<1为规则分布,C=1为随机分布,C>1为聚集分布. (2) David and Moore (1954)丛生指标法:1/2 -=x S I 式中:x -均值;S 2-方差。 若 I=0,属于随机分布:I <0,属于均匀分布;I >0,属于集群分布。 (3)格局指数法:Morisita(1959)提出的格局指数(δI )的计算式为: ∑ =--=n i i i N N x x n I 1 ) 1() 1(δ 其中,n 为样方数;N 为总株数;x i 为第i 个样方中的株数。格局指数δI ,不受均值(x )和样方中个体总数( ∑x )的影响,而是决定于取样单位的最多和最少个体数目。若δ I = 1,为泊松分布(随机分布);δI <1,为均匀分布;δI >1,为集群分布。 【思考题】 1、 种群空间格局分布类型的特点及可能形成原因的分析。 2、 各种数据处理和检验方法的优缺点有哪些。

昆虫学 名词解释

1.世代:昆虫一个新个体(不论是卵或是幼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世代交替:昆虫两性世代与孤雌世代交替进行,叫世代交替。 2.年生活史:一种昆虫一年内的发育史,或更确切地说,由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代结束止的发育经过,称为年生活史。 初生分节:指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其相邻体节间以环形凹陷--节间褶相连,纵肌着生在节间褶上,其体节相当于胚胎时期的体节,故称初生分节。 次生分节:指成虫和不全变态昆虫的若虫或稚虫,其体壁大部分骨化,相当于初生分节的节间褶也骨化了,里面形成着生肌肉的内脊,内脊前有一窄条未经骨化的膜质区---节间膜成为体节的分界。 3.两性生殖:昆虫经过两性交配而产出后代的生殖方式叫两性生殖。 4.孤雌生殖:昆虫不经过两性交配或经交配但不产生受精卵而发育成后代的生殖方式叫孤雌生殖。在昆虫中,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的个体的现象。 35.雌雄二型:同种昆虫,雌雄两性除性器官和外生殖器存在差异外,还存在个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差异。这种现象称为雌雄二型现象。 43.多型现象:同种同性别的昆虫具有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的个体的现象。 62.胎生:有一些昆虫可以从母体直接产生出幼虫或若虫来的生殖方法。 63.胚后发育:昆虫由卵中孵出来起,一直到羽化为成虫的整个发育过程。 64.蜕皮:昆虫自卵中孵出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要重新形成新表皮,将旧表皮脱去的现象。 54.蜕裂线:是幼虫脱皮时裂开的线,通常呈倒Y形,它的中干起自胸部的背中央,伸到复眼间分叉成两条测臂。 9.羽化:昆虫由蛹或老熟幼虫破壳而出的过程叫羽化。

实验一:种群密度与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实验一种群密度与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植物和固着型动物,底栖动物等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和样线法进行估测。在进行种群分析时,仅给出种群密度指标往往不够,还要给出种群的空间分布状况(dispersion or population distribution)。如在用样方法取样时,可应用Poission数学模型,以样本方差与平均值的比值判断种群的分布型,比值为1时为随机分布,比值显著大于1时为集群分布,比值显著小于1时为均匀分布。一实验原理 在测定大面积范围内的植物种群数量时,由于难以对所有生物个体一一计数,必须进行抽样估测的办法。最简单且常用的方法是用一定面积的方框在研究样地范围内随机采样,采样的范围要尽量覆盖整个样地,然后对每个方框(样方)内出现的个体进行计数,再应用统计学方法求样本平均值,即可估测整个样地的平均种群密度。这样的方法即取样法。对于一些密集丛生的植物(如杂草),计数困难,也可以用该植物样方内所覆盖面积的比例来表示种群密度。如上所述,样方取样数据要符合Poission分布,用该方法还可以判断植物的空间分布型。二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种群野外调查和采样的基本方法;学会利用样方法估测种群密度和估测种群的分布型。 三实验材料 皮尺、记录表格,长绳、卷尺等。 四方法与步骤 1 样方法估测种群密度 (1)选择某一优势种为主的森林群落作为样地,以乔木为目标,确定其范围;(2)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一大组负责一条边,各个组分工合作,完成整块样地的观测; (3)采用五点法,找出5个点,划出小样方(5m×5m),记录小样方内该优势

种的存在与否和株数,各小组完成一个条带,各大组完成森林群落样地的观测。(4)重新再找2块分布类型类似的区域作为观测样地做重复试验,求平均值。(本实验由于长绳不够,没有充足的时间,只做了一次,没有重复试验,因此试验讨论时应该对数据做一定的解释。) 2 样方法判断种群个体的分布型 (1)选择一片灌木林,确定所观测林地的范围(4m×4m)。 (2)把样地划分为16个小格子,分别数出每一个格子内该种植物的棵数。(3)重复以上操作至少3次,求平均值。 五结果与分析 1 样方法估测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五个点的平均密度/5 2 样方法估测种群个体分布格局 判断种群分布格局的原理是:假设有n个样方,x i 为第i个样方的种群个体数(i=1,2,3,……n),m为n个样方的种群个体平均数,则种群的分散度S2可以表达为: 1-n m) - (x S i 2 2∑ = 当S2/m显著小于1时,则种群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如果S2/m=1则为随机分布;如果S2/m显著大小1,则为集群分布。 六思考题 1样方大小会影响实验结果吗?怎样影响? 2本实验的两种密度和分布型的哪种方法适用于哪种生物?在什么环境下适用? 3 没有重复试验对真实数据有什么影响?

普通昆虫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 世代:昆虫一个新个体(不论是卵或是幼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2. 年生活史:一种昆虫一年内的发育史,或更确切地说,由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代结束止的发育经过,称为年生活史。 3. 两性生殖:昆虫经过两性交配而产出后代的生殖方式叫两性生殖。 4. 孤雌生殖:昆虫不经过两性交配或经交配但不产生受精卵而发育成后代的生殖方式叫孤雌生殖。 5. 变态:胚后发育过程中从幼期的状态改变为成虫状态的现象,称为变态。 6. 不全变态:一生经历卵期、幼虫期和成虫期 3 个虫期,而且成虫期的特征随着幼期的生长 发育而逐步显现,翅在幼期的体外发育,称为不全变态。 7. 休眠:常常是由不良环境引起的昆虫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当不良环境消除后昆虫可马上恢复活动,继续生长发育的现象。 8. 滞育:由光周期引起的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一旦进入滞育,必须经过一定条件的刺激,昆虫才能在回到合适的光周期时继续生长发育。 9. 羽化:昆虫由蛹或老熟幼虫破壳而出的过程叫羽化。 10. 补充营养:成虫期所进行的营养。 11. 趋光性:就是昆虫对光刺激进行趋向或背向活动的习性。 12. 完全变态:一生经历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四个时期,其翅是在幼虫的体壁下发育,不显露在体外的变态方式叫完全变态。 13. 化蛹:昆虫由老熟幼虫脱皮而产生蛹的过程叫化蛹或蛹化。 14. 孵化: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卵破壳而出的过程叫孵化。 15. 虫龄:幼虫的大小或生长进程叫虫龄。虫龄以蜕皮次数做为指标,虫龄=蜕皮次数+1 16. 龄期:相邻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就是该虫龄的龄期。 17. 生长脱皮:昆虫在幼虫阶段所进行的蜕皮,脱皮后伴随着体积的增大,而没有重大的形态上的改变。 18. 离蛹:附肢和翅悬垂游离于蛹体外,可以活动,同时腹节间也能自由活动。 19. 渐变态:幼虫期与成虫期在形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很相似,只是翅未成长和生殖器官未成熟。 20. 半变态:幼期水生生活,成虫陆生,以致成幼期具有明显的形态分化。 21. 多足型幼虫:既有胸足又有腹足的幼虫。 22. 鳃叶状触角:触角端部数节扩展成片状,可以开合,状似鱼鳃。 23. 具芒状触角:触角三节,第三节较大,其上有一刚毛状或芒状构造(称为触角芒)。 24. 丝状触角:触角细长呈圆筒形,除基部一二节外,其余各节的大小、形状相似,逐渐向端部缩小。 25. 脉序:翅脉的分布型式。 26. 肘状触角:触角柄节特别长,梗节短小,鞭节由大小相似的亚节组成,在柄节和梗节之间成膝状或肘状弯曲。 27. 羽毛状触角:触角柄节各亚节向两边突出成细枝状,很像鸟类羽毛。 28. 寡足型幼虫:只有胸足,无腹足的幼虫。 29. 鳞翅:质地为膜质,翅面布满鳞片的翅叫磷翅。 30. 半鞘翅:翅的前半部分加厚呈革质,而后半部分仍为膜质的翅叫半鞘翅。 31. 膜翅:质地膜质、透明。 32. 鞘翅:翅的质地为角质,坚硬,翅面无可见翅脉的翅叫鞘翅。 33. 覆翅:翅的质地革质、半透明,翅脉仍可见。 34. 无足型幼虫:既无胸足也无腹足的幼虫。 35. 性二型现象:同种昆虫,雌雄两性除性器官和外生殖器存在差异外,还存在个体大小、、

昆虫研究报告

篇一:昆虫研究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趣的昆虫《有趣的昆虫》教学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 知识能力: 1.培养孩子们一般认识事物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思维能力等等。2.通过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3.了解昆虫小常识,并对自我学习研究的内容有一定认识。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讨论,认真完成小组分派的任务。 2.通过参与此次实践活动提高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热爱。 价值取向: 1.在小组合作中形成共同意识,勇于在自己组内的研究中充当主要角色。 2.加强交流,在跨组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使双方达到“双赢”。活动的实施步骤 本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共分为四个阶段进行:1.活动准备阶段;2.自主研究阶段;3.互通信息、分组合作;4.汇报评价阶段。每一个阶段都紧承上一个阶段的实践成果,为了使研究有序、有效地进行,我们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作了一些跟踪指导。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在确定课题之后,一些学生对主题的实践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构想,然而要想让学生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围绕关键问题有效地展开研究,还必须让他们对自己所研究课题的范畴有一定的认识。于是,我从实验室拿来昆虫盒,他们已经开始对这些昆虫的样子评头论足起来。听到同学们的声声议论,我惊叹于孩子们竟有这样的观察力,随即我又组织他们坐好,顺势问道:“你们知道什么叫昆虫吗?”一阵沉寂后一生站起来回答:“昆虫都有头。”“好!还有什么?”“它们都有眼睛和嘴巴。”我板书:头、眼、嘴。又一生站起来说:“有脚和翅膀。”??慢慢地,我事先查到关于“昆虫”的解释也逐渐在孩子们不断归纳和求证中明朗起来。认识了“昆虫”后,我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收集资料的打算。有的说翻看书报找资料,有的说自己去捕捉昆虫进行观察,有的说通过上网或询问获取资料,还有的说要带着录音机到大自然去录那些昆虫的叫声?? 如此种种,大家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接下来就考验他们自主收集资料的能力了。同时,我要求孩子们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整理有效的把内容呈现出来,以供大家查阅。于此,活动前期的动员和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第二阶段:自主研究阶段 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准备,同学们已在校内外展开了广泛地资料收集。为了有效利用起网络,使之成为同学们简便、快捷地资料查询方式,我们还对部分孩子进行了基本培训:1.用搜索站点击出关键词的方法查找相关资料;2.对获取资料进行复制、整理和打印。一段时间以后,孩子们那一份份精心准备的资料纷纷传来。有打印的文字资料,有手笔和复印的图画资料,有工整誊抄的数据资料等等。然而,许多文字资料涉猎过广,大都没有经过分类整理,成了某一昆虫的专题报告。当然,这与我们通常所接触到的文本格式有关。而孩子们为了使自己的数据材料显得更丰厚,基本是不会加以筛选的。这也为我们下一阶段的分组合作、互通信息埋下垫笔。 第三阶段:互通信息、分组合作 如果说自主研究为孩子们提供了独立思考和主观判断的空间,那么分组学习则让孩子们懂得和形成了交流合作的高效学习方法与互相协助的共同意识。在课堂上,我先让孩子们再一次对自己的资料进行整理,把有关昆虫声音、住所等特性的资料分别放在相关“信息车”(一个车型的资料箱)里,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问题分列站好,即自由分组。在新的小组中,孩子们即享用了别人的资料,也把自己收集到与研究问题无关的资料提供给了别人,对于一张张写着自己名字的材料在别的小组发挥作用,许多同学都表示高兴。因为资料得到了新的

昆虫行为的研究和展望

吴昊 水产动物医学关键词:昆虫;行为;习性

摘要 昆虫行为一词有双层含意。一层含意是指昆虫的爬行、飞翔、寻找寄主、追逐异性、以及筑巢育幼等各项简单的动作和整套的行动。另一层含意是指涉及上述现象的自然科学。这门科学掌握的任务是阐明昆虫对于来自体内的或体外的各种刺激,在行动上的反应。它虽然兴起得比较早,间题又是最生动醒目的自然现象,但它的发展历史与发展深度是不相称的。许多近代的仪器设备,在这个领域内目前尚无用武之地。因为内容过于广泛,这篇文章只能介绍一下,对于昆虫的行为,大体上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索。本文论述了昆虫行为学不同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昆虫取食行为、昆虫生殖行为、昆虫通讯行为、昆虫防御行为。并对昆虫行为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昆虫;行为;习性

引言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各种行为,即动物对外界环境和内在环境变化的所有反应过程的科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就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关注,欧洲的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动物行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有关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多,动物行为学已成为生物学中极为活跃和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论述了昆虫行为学不同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昆虫取食行为、昆虫生殖行为、昆虫通讯行为、昆虫防御行为。并对昆虫行为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1昆虫取食行为 昆虫的取食行为是指昆虫在食物上所进行的摄取食物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活动,一般同种昆虫个体的取食行为表现出相似的和种所特有的固定模式。 1.1昆虫取食行为的特征纪录和描述 对昆虫取食行为的特征的纪录和描述最终有可能揭示昆虫食性的秘密,从而为人为地干扰害虫对寄主植物种类或取食部位的选择,设计害虫综合防治的新方法提供线索。刘芳雨闭对荔枝蜻在越冬前和产卵期的取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在荔枝蜷产卵期,分析了寄主植物不同枝叶的含水量、主要营养成分和组织结构,揭示了荔枝蜻的食性秘密,为更有效地防治这种害虫提供了理论依据。吴佳教圈对美洲斑潜蝇幼虫取食行为开展研究,探讨取食道长度与幼虫分龄的关系,为美洲斑潜蝇的测报调查和防治适期研究提供了依据。周荣困研究了椰心叶甲幼虫、成虫的取食行为、危害状以及对几种主要寄主的危害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取食面积与椰心叶甲幼虫龄期间关系的模型。 1.2影响昆虫取食行为的因素 昆虫在对寄主定向及回避不适宜植物过程中,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次生物质起了主导作用,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依赖于灵敏的感觉作用,对不同种类植物所含的次生代谢产物能准确识别,并借助这种信号刺激来完成其对寄主的选择,一种昆虫如对某种植物所形成的次生物质不能适应,便不能以这种植物为食,更不会产卵于这种植物上,因此,利用非寄主植物的挥发性物质来干扰、迷惑害虫对其寄主植物及产卵场所的选择,可成为害虫控制的一种新手段.赵辉川应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黄曲条跳甲成虫对5种非寄主植物挥发油的嗅觉反应,并进一步

普通昆虫学名词解释

普通昆虫学名词解释 一、重点 1、体腔:昆虫的体壁包被着整个体躯,形成一个相通的腔,称体腔 2、外骨胳:防止水份过度蒸发、调节体温、表现物理性色彩以及阻止水分无机离子、 病原菌、杀虫剂等外物侵入,其内陷形成的内骨,用以附着体壁肌的肌纤维,组成 昆虫的运动机构 3、色素色:化学色,虫体一定部位存在某些化合物而产生,这些物质吸收某种光波反 射其它光而形成各种颜色。这些物质同多半是新陈代谢的产物,如黑色素、嘌呤色 素等 4、结构色:光学色,发生于表皮。由于昆虫表皮结构性质不同,发生光的干涉、衍射 而产生各种颜色。用沸水和漂白粉不能使其退色和消失 5、背血管:位于背中线体壁下方,纵贯于背血窦内的一条管状构造,由前段的大动脉 和后段的心脏两部分组成,心脏两侧着生有成对的翼肌 6、大动脉:背血管前段,一条简单的直管,粗细一致,没有翼肌和膈膜相 连,没有心门 7、心脏(heart):背血管后段呈连续膨大的部分,每个膨大部分为一个心室 8、辅搏动器:心脏外的一类具有搏动性能的结构,功能是辅助心脏、促进血液在部分 血腔、附肢及其它远离心脏的附属器官内循环,保持血腔中各部位的血压平衡 9、血液(血淋巴):体腔内循环流动的淋巴样液体,浸浴着所有的内脏器官和组织 10、血液循环过程:心脏舒张,血液由心门进入心脏,心脏收缩,把血液推向前方,经 由主动脉由头部前端流出,在头的内壁形成一个反作用力,使血液向后流动,由于 背膈和腹膈的作用,血液由前向后流回心脏 11、昆虫的呼吸系统:担负自外界吸收氧并释放出虫体内二氧化碳的器官系统 12、气管系统: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管状气管网络 13、气门:气管内陷留在体壁上的开口,通常位于中胸、后胸和腹部各节的两侧;胸部 气门位于侧板上,腹部气门多位于背板两侧或侧膜上 14、气管:胚胎发育时外胚层沿体壁内陷形成的盲管。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文本目录 一、总 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总体战略 . (2) 三、空间布局 (3) 四、生态人文资源保护 (6) 五、综合交通规划 (10) 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1) 七、防灾规划 (15) 宁波市规划 局 二O 一六年六月

一、总则 第一条编制背景与目的 宁波三门湾区域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该区域列为全省十大海洋产业集聚区之一。2013年宁波市政府发布实施《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2014年浙江省发改委编制完成了《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作为上位规划的深化,市规划局编制了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无论是从生态文明战略的落实,还是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推进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宁波市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以《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主要落实发展目标、总体规模、产业引导,深化生态保护、城镇空间布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空间布局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与相关部门同步编制的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旅游发展、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协调,成果内容一致。 第二条规划依据及参考文件 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宁波市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规划(2012-2040)》、《宁波三门湾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宁海三门湾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以及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等。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保护与利用宁波三门湾的港口资源、滩涂资源、岸线资源、海岛资源,保证该地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明确宁波三门湾区域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2、构筑宁波三门湾区域的空间布局框架,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满足不同主体的发展需求。 3、提出重点区域的开发与保护战略。 4、构筑合理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5、确立科学、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全面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环三门湾区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6、落实规划保障措施,提出跨行政区协调规划的实施机制。 第四条规划范围

普通昆虫学试题及答案

普通昆虫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2分) 1、附肢:胚胎分节后,每个体节上发生一对囊状突起,其中一些突起向后延伸,分节形成附肢 2、雌雄二型现象:除性器官有明显区别外,雌雄二者在外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的现象 3、开放式循环:血液只有一段途程流经背血管,其他在血腔和器官间流动 4、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的最基本单元,包括神经细胞体及由其发出的神经纤维。 5、世代交替:昆虫两性世代与孤雌世代交替进行。 6、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现象,称为羽化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2.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为头、胸、腹 3个体段。 (2)头部有1对触角,1对复眼,1~3对单眼 (3)胸部生有3对胸足和1~2对翅,是运动中心。 (4)腹部通常由9~11节组成,有气门和外生殖器。 (5)昆虫属于变态发育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多型现象: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中也会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现象

4.胚胎发育:从卵孵化后至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期 5.变态:昆虫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活习性等一系列变化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触角由3节组成,即柄节、梗节、鞭节。 2、昆虫体躯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3个体段。 3、昆虫的头部位于体躯的前端,着生有触角、复眼、单眼和口器,是感觉、联络和取食的中心。 4、口器也称取食器,由属于头部体壁构造的上唇和舌以及头部的三对附肢(即上颚、下颚和下唇)组成。 6、贲门瓣的主要功能是使食物直接从前肠导入中肠腔,而不与胃盲囊接触。同时阻止中肠内食物倒流回前肠。 7、昆虫的排泄作用主要是由马氏管和后肠的直肠部分共同完成。(脂肪体) 8、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昆虫的口式不包括( D) A、下口式 B、前口式 C、后口式 D、上口式 2、雄性龙虱的前足是(B) A、捕捉足 B、抱握足 C、开掘足 D、攀握足 3、从功能上分,( B)不属于神经元中的一种。 A、运动神经元 B、中枢神经元 C、感觉神经元 D、神经分泌细胞

实验一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实验一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的不同类型(即随机分布型、集群分布型、均匀分布型),学会用 2检验法判断种群空间格局类型的方法。 二、仪器、设备及材料 皮卷尺、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 三、野外调查步骤 (1)准备工作 每5-6名学生为一组,选择所需研究的植物种群,并确定合适的样地位置。出发前先画好野外记录表格(见附表1),并带齐调查所需物品。 (2)确定样地面积 应根据最小面积法确定,一般草本植物可用1m×1m的样地,灌木可用5m×5m样地,乔木则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大尺寸,如可用20m×20m的样地。 (3)采用邻接格子法在所选样地中划分小样方 一般草本可考虑0.1m×0.1m或0.2m×0.2m,灌木可用1m×1m,乔木可用4m×4m或5m×5m。 (4)计数 将每一小样方中待测植物的株数,记录在野外记录表格中。

四、数据处理 将所得野外数据进行整理,并用χ2 检验法进一步数据处理(见附表2)。 如果一个种群的个体分布是随机的,那么各样方包含0, 1, 2, 3,…,n 个个体的概率分布都应符合泊松级数。级数可为下列形式: e m e m me e m -n m -2m -m -n 2!!,。。。,,, 其中m 为样方中的平均个体数,即均值x 。 检验是用χ2值来检验实测值(即含0,1,2,3,…,n 个个体样方的分布频次)与理论期望值(即泊松理论的期望频次)是否吻合,有无显著差异。其统计量为: ∑理论期望值)(实验值-理论期望值=22χ 查χ2分布百分表,比较χ2 的计算值与查表值,通常可作出以下判断: 若χ2χ 20.01(f)≥,属于非随机分布; 若χ2< χ20.05(f),即是随机分布; 若χχχ2 0.05(f)220.01(f)≥ ,认为可能不适合泊松分布。 检验时每一级的理论值必须大于5,若小于5,可将相邻区间合并直至满足要求。 数据处理表(见附表2)计算得χ2值,查表得 χ20.01(f)和χ20.05(f), 再与χ2比较,确定所研究是否为随机分布。 >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昆虫研究方法的促进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昆虫研究方法的促进作用 学院:林学院 专业:植物保护 班级:102 姓名:陈会杰 学号:10119030201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昆虫研究方法的促进作用 摘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作用日益广泛和深刻。伴随着信息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浪潮,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正在展现出未可限量的前景。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预见到,一个生命科学的新纪元即将来临,并将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产生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对于昆虫研究方法方面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比如转基因、生物技术、PCR技术等等。 关键词: 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昆虫学研究方法;促进作用 正文: 党的十六大指出,对于我国来说,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应当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一次实现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无论是科技界还是产业界,都基本认同这样一个重要判断:在新的世纪里,生命科学的新发现,生物技术的新突破,生物技术产业的新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进程。日益成熟的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以及正在加速发展的基因组学技术和蛋白质组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干细胞组织工程等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生物技术产业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深刻地改变人类的医疗卫生、农业、人口和食品状况。尽管世界各国对高科技领域范围的界定不完全相同,但几乎无一例外地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为世界各国医疗业、制药业、农业、环保业等行业开辟了广阔发展前景。 作为“对全社会最为重要并可能改变未来工业和经济格局的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进入新千年后,生物技术产业显示出强劲发展势头,成为当今高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2001年美国生物科技投资占到风险投资总额的11%,2002年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投入研究开发资金已高达157亿美元。日本政府2002年已明确提出生物技术立国战略,

普通昆虫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世代:昆虫一个新个体(不论是卵或是幼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2.年生活史:一种昆虫一年内的发育史,或更确切地说,由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代结束止的发育经过,称为年生活史。 3.两性生殖:昆虫经过两性交配而产出后代的生殖方式叫两性生殖。 4.孤雌生殖:昆虫不经过两性交配或经交配但不产生受精卵而发育成后代的生殖方式叫孤雌生殖。 5.变态:胚后发育过程中从幼期的状态改变为成虫状态的现象,称为变态。 6.不全变态:一生经历卵期、幼虫期和成虫期3个虫期,而且成虫期的特征随着幼期的生长发育而逐步显现,翅在幼期的体外发育,称为不全变态。 7.休眠:常常是由不良环境引起的昆虫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当不良环境消除后昆虫可马上恢复活动,继续生长发育的现象。 8.滞育:由光周期引起的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一旦进入滞育,必须经过一定条件的刺激,昆虫才能在回到合适的光周期时继续生长发育。 9.羽化:昆虫由蛹或老熟幼虫破壳而出的过程叫羽化。 10.补充营养:成虫期所进行的营养。 11.趋光性:就是昆虫对光刺激进行趋向或背向活动的习性。 12.完全变态:一生经历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四个时期,其翅是在幼虫的体壁下发育,不显露在体外的变态方式叫完全变态。 13.化蛹:昆虫由老熟幼虫脱皮而产生蛹的过程叫化蛹或蛹化。 14.孵化: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卵破壳而出的过程叫孵化。 15.虫龄:幼虫的大小或生长进程叫虫龄。虫龄以蜕皮次数做为指标,虫龄=蜕皮次数+1 16.龄期:相邻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就是该虫龄的龄期。 17.生长脱皮:昆虫在幼虫阶段所进行的蜕皮,脱皮后伴随着体积的增大,而没有重大的形态上的改变。 18.离蛹:附肢和翅悬垂游离于蛹体外,可以活动,同时腹节间也能自由活动。 19.渐变态:幼虫期与成虫期在形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很相似,只是翅未成长和生殖器官未成熟。 20.半变态:幼期水生生活,成虫陆生,以致成幼期具有明显的形态分化。 21.多足型幼虫:既有胸足又有腹足的幼虫。 22.鳃叶状触角:触角端部数节扩展成片状,可以开合,状似鱼鳃。 23.具芒状触角:触角三节,第三节较大,其上有一刚毛状或芒状构造(称为触角芒)。 24.丝状触角:触角细长呈圆筒形,除基部一二节外,其余各节的大小、形状相似,逐渐向端部缩小。 25.脉序:翅脉的分布型式。 26.肘状触角:触角柄节特别长,梗节短小,鞭节由大小相似的亚节组成,在柄节和梗节之间成膝状或肘状弯曲。 27.羽毛状触角:触角柄节各亚节向两边突出成细枝状,很像鸟类羽毛。 28.寡足型幼虫:只有胸足,无腹足的幼虫。 29.鳞翅:质地为膜质,翅面布满鳞片的翅叫磷翅。 30.半鞘翅:翅的前半部分加厚呈革质,而后半部分仍为膜质的翅叫半鞘翅。 31.膜翅:质地膜质、透明。 32.鞘翅:翅的质地为角质,坚硬,翅面无可见翅脉的翅叫鞘翅。 33.覆翅:翅的质地革质、半透明,翅脉仍可见。 34.无足型幼虫:既无胸足也无腹足的幼虫。

昆虫种类多样性研究

露水河地区昆虫种类多样性研究 Studies on Species Diversity of Insects in the region of LuShuihe 刘伟,邹宇亭,刘明双,岳艳,吴章艳,王万富,唐燕 摘要:以长白山露水河地区为研究对象,在红松王、五道江口、老红松王等地方,采用扫网法对露水河地区的昆虫进行采集,研究了该区内的昆虫生物种类多样性。 采集时间为七月三号至七月十六号,平均气温在二十五摄氏度左右,其中在阴晴雨天均有采集。 在采集的标本中,双翅目和同翅目数量最多,其次为膜翅目、缨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等。 关键词:露水河,昆虫,多样性 昆虫是世界上种类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开展昆虫多样性的研究,明确其种类、分布与寄主范围,对认识与保护昆虫多样性,促进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此次研究就是关于长白山地区露水河一带的昆虫种类多样性展开的调查讨论,对该地区的未来害虫防治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1.材料和方法 1.1 样地设置 在露水河地区进行昆虫采集,采集样地如表1 表1 样地选取 样地序号样地名称 1 老红松王 2 红松王 3 五道江口 4 参地道旁 5 红松林路边 1.2 方法 采集昆虫过程中,采用扫网法对昆虫进行捕捉,在树林和路边的草丛、枝叶中搜集,再用毒瓶将飞行类昆虫处理收集。

2.结果与讨论 2.1总体概况 经过采集、处理、分类以及查找验证,得出各个目昆虫的数据如下(表2)所示。 表2 露水河地区昆虫各目的科、种数量 目名科数种数个数 直翅目7 ---- 183 膜翅目8 11 557 双翅目7 12 252 脉翅目 1 1 42 蜻蜓目 3 3 42 鳞翅目7 88 1723 同翅目 2 2 123 长翅目 1 1 126 半翅目 5 18 622 鞘翅目13 13 1112 缨翅目 1 1 4 革翅目 1 1 36 总计56 ---- 4822 由表中数据可知,共采集12个目,总数达4822。在采集的昆虫中,鳞翅目昆虫个数最多,其次为鞘翅目昆虫。 2.2各目昆虫分析 各个主要目的昆虫种类数量以及相关分析如下。 2.2.1直翅目 直翅目昆虫的科属种数量如下表3-1 翅蝗科、剑角蝗科、螽斯总科、斑翅蝗科,蟋蟀科和蚱总科比较少。露水河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夏季短暂凉爽且天气变化无常,在昆虫采集期间,时有降雨,对采集工作有一定影响。直翅目中昆虫在采集时间段内大部分尚处在幼虫期,成虫很少。

昆虫学名词解释

1.下口式:口器着生在头部的下方,头部纵轴与体躯纵轴几乎成直角,大多见于植食性昆虫,如蝗虫等。 2.前口式:口器着生在头的前方,头部纵轴与体躯纵轴近于一直线,大多见于捕食性昆虫,如步行虫等。 3.后口式:口器从头的腹面伸向身体的后方,头纵轴与体躯的纵轴成锐角相交,多数见于刺吸植物汁液的昆虫,如蚜虫、叶蝉等。 4.柄节:为触角连接头部的基节,通常粗短,以膜质连接于触角窝的边缘上。 5.梗节:为触角的第二节,一般比较细小。 6.鞭节:为梗节以后各节的统称,通常由于若干形状基本一致的小节或亚节组成。 7.并列像:只接受直射光点所造成的物像称为并列像。 8.重叠像:每个小眼的视觉柱不仅能感受通过本身小眼面的光线,还能感受到由邻近小眼面折射过来的同一光点的光线,可由好多个重叠的光点构成物像,形成所谓重叠像。 9.翅的连锁器:许多昆虫在飞行时,前后翅借各种特殊构造以相互连接起来,使其飞行动作一致,以增强飞行效能。这种连接构造统称翅的连锁器 10.孤雌生殖(单性生殖):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这类昆虫一般没有雄虫或雄虫极少,常见于某些粉虱、介壳虫、蓟马等 11.异态交替(世代交替):一些昆虫是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交替进行,称之为一些昆虫是异态交替(世代交替)。 12.卵胎生(孤雌胎生):雌虫未经交配的卵在母体内依靠卵黄供给营养进行胚胎发育,直至孵化为幼体后才从母体中产出的生殖方式。 13. 卵期:卵自产下后到孵化出幼虫(若虫)所经过的时间。 14. 孵化:两性生殖的昆虫,在卵内完成胚胎发育后,幼虫或若虫即破卵壳而孵出。 15.孵化期:一批卵(卵块)从开始孵化到全部孵化结束所经过的时间 16. 脱皮:从卵孵出的幼体通常很小,取食生长后不断增大,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坚韧的体壁限制了它的生长,就必须脱去旧表皮,代之以新表皮的现象。 17. 变态: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在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等方面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即经过若干次由量变到质变的几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 18. 若虫期:不全变态类昆虫自卵孵化为若虫到变为成虫时所经过的时间; 19. 幼虫期:全变态类昆虫自卵孵化为幼虫到变为蛹时所经过的时间。 20. 龄期:幼虫和若虫从孵化到第1次脱皮及前后两次脱皮之间所经过的时间。 21. 预蛹(前蛹):幼虫老熟以后,即停止取食,寻找适当场所,如瓢虫类附着在植物枝叶上,玉米螟在蛀道内,大豆食心虫入土吐丝作茧等,同时体躯逐渐缩短,活动减弱,进入化蛹前的准备阶段。 22. 预蛹(前蛹)期:预蛹(前蛹)所经过的时间。预蛹期也是末龄幼虫化蛹前的静止期。 23. 化蛹:预蛹(前蛹)脱去皮变成蛹的过程。 24. 蛹期:从化蛹时起发育到成虫所经过的时间。 25. 羽化:不全变态昆虫末龄若虫脱皮变为成虫或全变态昆虫的蛹由蛹壳破裂变为成虫都称为羽化。 26. 成虫期:成虫从羽化开始直到死亡所经过的时间。 27. 交配前期:雌雄成虫从羽化到性成熟开始交配所经的时间。 28. 产卵前期:雌成虫从羽化到第1次产卵所经过时间时期。 29. 产卵期:雌虫由开始产卵到产完卵所经过的时间。 30. 繁殖力: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的数量。 31. 雌雄二型:同一种昆虫的雌雄成虫除了第1性征(生殖器官)不同外,有些昆虫雌雄两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