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备考公共基础知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

快速备考公共基础知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是全国各省市事业单位考试中常考的一个科目,一般为客观题,也有的地区会有案例分析、公文写作等主观题。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范围比较广,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管理、道德、人文、历史、科技、公文、国情省情、时政等内容。考生在备考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时间太短、内容太多、涉及面太广、不知道哪里是重点、不知道该从哪复习!

总结出一点就是不知道怎么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住各方面的考点。

本手册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把所有零碎的高频考点进行了归类整合,方便考生能短时间内了解所有学科的知识脉络,能更有效的进行复习!

首先,公基考试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你需要了解自己,强弱项是什么?把较多的时间留给自己的弱项。

其次,制定一个清晰的复习计划,也许你复习的时间只剩一个月甚至是十几天,这时候就更应该懂得取舍,懂得合理利用时间。

最后,选对复习资料,按计划完成任务。选择一份所有你需要的他都有的资料,比如对于初次考试的考生,对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一窍不通,那他必须要首先看一下真题,通过真题了解考试、了解自己。对于《公共基础知识》而言你需要的资料最基本的有历年真题、在线题库、最新的精华文字资料。事业单位考试资料论坛()全都有。400多套历年真题、各模块在线专项题库、及时更新的国家最新政策会议文件,还有名师精讲视频。

为了让考生们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料,本手册通过对各模块的考试重点讲解来引导大家进行最有效的学习!

现发布马克思主义哲学快速备考手册,请考生学习完知识点后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项题库进行练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高频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物质和意识、运动和静止、辩证法三大规律、实践与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目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 (1)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3)

一、哲学的概念 (3)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3)

三、哲学的基本形态 (3)

四、马哲的基本特征 (4)

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 (4)

一、唯物论 (5)

二、辩证法 (6)

三、认识论 (7)

第三节历史唯物主义 (8)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9)

二、社会物质基础和本质 (9)

三、社会基本矛盾 (9)

四、社会基本结构 (10)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1)

六、人的本质和价值 (11)

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各方面的体现 (1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知识框架图:

一、哲学的概念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考点:哲学有正误之分不全是科学的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考点: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更不能代替具体科学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1.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考点: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也考查包含的两方面含义,及各自区分什么

三、哲学的基本形态

(一)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阴阳五行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眼光看世界

庸俗唯物主义:认为精神这个物质是物质的人脑分泌出来的。说人脑分泌精神就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辩证唯物主义:用运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2.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主要强调人的内心是怎么想的,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客观唯心主义:主要强调客观精神。“道”“理”“上帝”等,就是有神论,强调上帝或者神能创造一切考点:区分某个说法属于什么思想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是用运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形而上学是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眼光看世界

对立的实质是: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考点:考查对立的实质是什么

四、马哲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的古典哲学

政治经济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二)马哲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最显着的特征是实践性。

(四)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五)马哲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以上全是考点,考查比较直接,需识记

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

知识框架图:

一、唯物论

(一)物质观

1、物质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指物质的共性

2、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机器人和动物没有意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考点:所有都是考点,有的考查的很直接,有的考查理解性的内容,特别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运动观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同时存在,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相互转化。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考点,运动是物质的什么?所有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的具体形态和具体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三)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时空客观实在性的不变性和具体特性的可变性

(2)时间和空间在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和具体事物的有限性

考点:直接考查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什么?或者综合考查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说法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微信公众号:shiyebiannet

二、辩证法

1、两大核心

(1)联系

联系的特征: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①联系的普遍性:事事有联系

②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而且关键部分还有可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考点:直接考查联系的特征,或综合考查联系相关的理论

(2)发展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这个事物是不是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考点:直接考查发展的实质、区分的标志或考查对原理的理解即体现这一原理的说法有哪些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考点:直接考查理论的正确性或者理论的体现

3、三大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事物发展过程)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和新的质变。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3)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注意】“事事有矛盾”是指任何事物内部有矛盾.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有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没有处在统一体中,就不能够成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和重点论: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分为二,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考点:直接考查各大规律揭示了什么?主要理论是什么?或者考查对各大规律的理解,通过一句话问体现了什么规律

3、五大范畴

(1)现象和本质: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辩证关系: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2)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

(3)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辩证关系:紧密相连、相互转化;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之中,现实性又孕育着新的可能

(4)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辩证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5)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以及表现形式的一对范畴

辩证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考点:主要考查揭示了什么和辩证关系

三、认识论

(一)3个核心

1、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真理

真理的特点:客观性、具体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

具体性: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

(1)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

(2)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坚持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必须坚决反对真理观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二)2大规律

1、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错误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认识发展律

(1)认识的两次飞跃

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性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考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特点的理解,认识的两次飞跃

第三节历史唯物主义

知识框架图: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考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社会物质基础和本质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起影响作用,不起决定性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考点:社会物质基础是生产方式,社会的本质是实践

三、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注意: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取决于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基本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基本规律

考点: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各自的辩证关系及基本规律

四、社会基本结构

经济结构是政治结构和文化机构的基础。

(一)社会经济结构

(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①生产力——人和自然的关系(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生产力的发展经过了三个基本的历史形态: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和自动化生产。

(2)生产关系

①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有制形式、地位和交换关系、分配形式以及消费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客观性、历史性、具体性(任何生产关系都是具体的,抽象的一般的生产关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③生产关系类型: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

(3)阶级(经济范畴)

阶级的产生:生产资料私有制使阶级的出现成为现实

阶级斗争:实质是阶级之间根本经济地位、经济利益的冲突和较量。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

考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的产生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

(二)社会政治结构

1、政治上层建筑

①政治法律制度,包括国家制度、司法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

②政治组织,指同政治法律制度相联系的政党组织和社会组织等。

③政治法律设施,包括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国家机器。

2、国家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国家的本质:统治阶级专政的工具

阶级、政党、国家之间的关系:

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领导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性质是同执政党的阶级性质相一致的。统治阶级性质决定国家的阶级性质

考点:什么属于政治上层建筑?政治结构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国家的本质是什么?阶级、政党、国家之间的关系

(三)社会文化结构

1、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社会文化结构的主体部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以及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2、文化的本质: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评价一种文化是否先进的历史尺度,就要看他是否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规律。

考点:什么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为: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观点

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是: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一切向人民负责;④一切向群众学习。

党的群众路线观点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理论依据是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

考点: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即判断一段话体现了什么理论?例如: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观点

六、人的本质和价值

1、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

2、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价值最主要的体现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1)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

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互为前提;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又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

(2)人的价值的实现

①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②人的价值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的二重性

③人的价值由潜在变成现实,惟一的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

考点:人的本质属性,人的价值的体现,人的价值的实现

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各方面的体现

习近平同志经典语句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有张必有翕,有强必有弱,有兴必有废,有与必有取”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对立统一;

“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强调实践的作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学道理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强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人类在太空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天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

巨大的危害。

太空活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造成的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这体现了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哲学道理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天灾不由人”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抗灾不由天”则体现了人能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事物的区别,是相对主义的观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把“心”当作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

“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片面地强调了学习理论知识的作用,即强调了认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实践的作用,这种观点没有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意思是接触了实际后才知道真相,亲自实践后才知道困难,这句话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

“防微杜渐”

意思是当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刚有苗头或征兆时,就加以预防与制止,坚决不让它继续发展,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意思是生于淮河以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这句话既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具体性、客观性,又体现了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意思是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体现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

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原理

党的群众路线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在无产阶级政党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展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对症下药的哲学原理

“对症下药”首先体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原理: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病人的症状是现象,医生要透过病人的症状抓住其生病的实质,然后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其次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原理:医生要具体分析不同病人的不同症状,才能做到针对性地“下药”。

—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一切为了群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不同的人士会对汽车有不同的认识,艺术家看到的是外形设计,经济学家看到的是汽车如何拉动经济……

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艺术家和经济学家对汽车的认识是汽车这一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家和经济学家从事的工作不同,实践活动也就不同,从而对汽车产生了不同的认识。

党和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党和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的哲学依据。

《韩非子?喻老》篇中有一段话:“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窒,以突隙之烟焚”。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事物、现象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而实现的。题干中蝼蚁之穴积累到一定到程度就会使大堤崩溃,这体现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促进质变。

学术大师季羡林曾言:“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鉴于此我把人文关怀的层次分析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思想情感处理等三种关系,如果这三种关系处理得当,人就幸福愉快,否则就痛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季羡林在题干中讲了“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内心和谐”三种关系.但重点强调的是“内心和谐”,认为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茶叶因生长环境差异而具有不同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入口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同一事物内部的矛盾以及每一对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茶叶因产地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味道,这体现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客观映象,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品茶专家在多年的品茶实践中对茶的认识不断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