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以太网验证(PPPOE)

10.以太网验证(PPPOE)
10.以太网验证(PPPOE)

由于以太网技术本身没有身份验证机制,而PPPoE则在以太网上引入PPP,利用PPP的验证

功能来实现用户接入控制(即对接入的用户进行身份验证、授权以及记帐)。

【配置】

R2需要经过PPPoE过程、验证成功后才能接入到网络中。

R1:

username user01 password cisco

bba-group pppoe ALD 定义PPPoE的bba-group(宽带接入组)

virtual-template 1 指定PPPoE使用的虚拟模板(virtual-template)

!

interface Ethernet0/0

no ip address

pppoe enable group ALD 连接PPPoE客户端的接口启用PPPoE(指定使用的bba-group)

interface Virtual-Template1 创建虚拟模板

ip address 192.168.1.254 255.255.255.0

peer default ip address pool PPPOE_POOL 设置PPPoE客户端的IP地址分配(使用地址池PPPOE_POOL中定义的IP地址)ppp authentication chap 设置使用CHAP验证PPPoE客户端

ip local pool PPPOE_POOL 192.168.1.1 192.168.1.100 定义地址池PPPOE_POOL

R2:

interface Ethernet0/0

no ip address

pppoe enable 连接到PPPoE服务器的以太网接口启用PPPoE

pppoe-client dial-pool-number 1 指定PPPoE客户端使用的拨号池编号(注意:需要与后面的Dialer接口的dialer pool一致)

interface Dialer0

ip address negotiated 设置IP地址通过PPP来自动分配(利用PPP的IPCP阶段协商来获取IP地址)encapsulation ppp 设置Dialer接口的封装协议为PPP

dialer pool 1 设置拨号池的编号(注意:必须与前面以太网接口的dialer-pool-number一致)ppp chap hostname user01 设置CHAP验证的用户名

ppp chap password cisco 设置CHAP验证的密码

!

ip route 0.0.0.0 0.0.0.0 Dialer0 设置默认路由,PPPoE拨号成功后,使用此默认路由访问到外部网络。

在R2上使用debug pppoe event观察PPPoE拨号过程

R2#

*Mar 1 00:11:31.143: Sending PADI: Interface = Ethernet0/0

*Mar 1 00:11:31.227: PPPoE 0: I PADO R:cc00.10cc.0000 L:cc01.10cc.0000 Et0/0

*Mar 1 00:11:33.191: PPPOE: we've got our pado and the pado timer went off

*Mar 1 00:11:33.191: OUT PADR from PPPoE Session

*Mar 1 00:11:33.247: PPPoE 4: I PADS R:cc00.10cc.0000 L:cc01.10cc.0000 Et0/0

*Mar 1 00:11:33.247: IN PADS from PPPoE Session

*Mar 1 00:11:33.255: %DIALER-6-BIND: Interface Vi1 bound to profile Di1

PPPoE的交互过程包括PPPoE客户端发出PADI、PPPoE服务器回应PADO、PPPoE客户端发出PADR、PPPoE服务器回复PADS(其中包含PPPoE 服务器为此PPPoE客户端分配的SessionID)。在PPPoE服务器上将使用此SessionID(本例中为4)来识别PPPoE客户端,可以在PPPoE服务器或客户端上使用show pppoe session来查看。

R1#show pppoe session

1 session in LOCALLY_TERMINATED (PTA) State

1 session total

Uniq ID PPPoE RemMAC Port VT VA State

SID LocMAC VA-st

4 4cc01.10cc.0000 Et0/0 1 Vi1.1 PTA

cc00.10cc.0000 UP

R2#show pppoe session

1 client session

Uniq ID PPPoE RemMAC Port VT VA State

SID LocMAC VA-st

N/A 4c00.10cc.0000 Et0/0 Di1 Vi1 UP

c01.10cc.0000 UP

在PPPoE服务器和PPPoE客户端完成PPPoE阶段后,确定了SessionID号,接着进行PPP的协商过程(包括LCP、验证--可选、IPCP):R2#debug pppoe event

R2#debug ppp negotiation

*Mar 1 00:17:40.979: Sending PADI: Interface = Ethernet0/0

*Mar 1 00:17:41.055: PPPoE 0: I PADO R:cc00.10cc.0000 L:cc01.10cc.0000 Et0/0

*Mar 1 00:17:43.027: PPPOE: we've got our pado and the pado timer went off

*Mar 1 00:17:43.027: OUT PADR from PPPoE Session

*Mar 1 00:17:43.091: PPPoE 4: I PADS R:cc00.10cc.0000 L:cc01.10cc.0000 Et0/0

*Mar 1 00:17:43.091: IN PADS from PPPoE Session

*Mar 1 00:17:43.099: %DIALER-6-BIND: Interface Vi1 bound to profile Di1

*Mar 1 00:17:43.103: PPPoE: Virtual Access interface obtained.

*Mar 1 00:17:43.103: PPPoE : encap string prepared

*Mar 1 00:17:43.103: [0]PPPoE 5: data path set to Virtual Acess

*Mar 1 00:17:43.107: Vi1 PPP: Phase is DOWN, Setup

*Mar 1 00:17:43.107: Vi1 PPP: Using dialer call direction

*Mar 1 00:17:43.111: Vi1 PPP: Treating connection as a callout

*Mar 1 00:17:43.111: Vi1 PPP: Session handle[4200000A] Session id[0]

*Mar 1 00:17:43.111: Vi1 PPP: Phase is ESTABLISHING, Active Open

*Mar 1 00:17:43.111: Vi1 PPP: No remote authentication for call-out

*Mar 1 00:17:43.115: Vi1 LCP: O CONFREQ [Closed] id 1 len 10

*Mar 1 00:17:43.115: Vi1 LCP: MagicNumber 0x012104E8 (0x0506012104E8)

*Mar 1 00:17:43.115: %LINK-3-UPDOWN: Interface Virtual-Access1, changed state to up

*Mar 1 00:17:43.123: Vi1 LCP: I CONFACK [REQsent] id 1 len 10

*Mar 1 00:17:43.123: Vi1 LCP: MagicNumber 0x012104E8 (0x0506012104E8)

R2#

*Mar 1 00:17:45.059: Vi1 LCP: I CONFREQ [ACKrcvd] id 2 len 19

*Mar 1 00:17:45.059: Vi1 LCP: MRU 1492 (0x010405D4)

*Mar 1 00:17:45.059: Vi1 LCP: AuthProto CHAP (0x0305C22305)

*Mar 1 00:17:45.063: Vi1 LCP: MagicNumber 0x002105FD (0x0506002105FD)

*Mar 1 00:17:45.063: Vi1 LCP: O CONFNAK [ACKrcvd] id 2 len 8

*Mar 1 00:17:45.063: Vi1 LCP: MRU 1500 (0x010405DC)

*Mar 1 00:17:45.079: Vi1 LCP: Timeout: State ACKrcvd

*Mar 1 00:17:45.079: Vi1 LCP: O CONFREQ [ACKrcvd] id 2 len 10

*Mar 1 00:17:45.079: Vi1 LCP: MagicNumber 0x012104E8 (0x0506012104E8)

*Mar 1 00:17:45.107: Vi1 LCP: I CONFREQ [REQsent] id 3 len 19

*Mar 1 00:17:45.107: Vi1 LCP: MRU 1500 (0x010405DC)

*Mar 1 00:17:45.107: Vi1 LCP: AuthProto CHAP (0x0305C22305)

*Mar 1 00:17:45.107: Vi1 LCP: MagicNumber 0x002105FD (0x0506002105FD)

*Mar 1 00:17:45.107: Vi1 LCP: O CONFACK [REQsent] id 3 len 19

*Mar 1 00:17:45.107: Vi1 LCP: MRU 1500 (0x010405DC)

*Mar 1 00:17:45.107: Vi1 LCP: AuthProto CHAP (0x0305C22305)

*Mar 1 00:17:45.107: Vi1 LCP: MagicNumber 0x002105FD (0x0506002105FD)

*Mar 1 00:17:45.111: Vi1 LCP: I CONFACK [ACKsent] id 2 len 10

*Mar 1 00:17:45.111: Vi1 LCP: MagicNumber 0x012104E8 (0x0506012104E8)

*Mar 1 00:17:45.111: Vi1 LCP: State is Open

*Mar 1 00:17:45.115: Vi1 PPP: Phase is AUTHENTICATING, by the peer

*Mar 1 00:17:45.115: Vi1 CHAP: I CHALLENGE id 1 len 23 from "R1"

*Mar 1 00:17:45.123: Vi1 CHAP: Using hostname from interface CHAP

*Mar 1 00:17:45.123: Vi1 CHAP: Using password from interface CHAP

*Mar 1 00:17:45.123: Vi1 CHAP: O RESPONSE id 1 len 27 from "user01"

*Mar 1 00:17:45.387: Vi1 CHAP: I SUCCESS id 1 len 4

*Mar 1 00:17:45.387: Vi1 PPP: Phase is FORWARDING, Attempting Forward

*Mar 1 00:17:45.391: Vi1 PPP: Phase is ESTABLISHING, Finish LCP

*Mar 1 00:17:45.395: Vi1 PPP: Phase is UP

*Mar 1 00:17:45.395: Vi1 IPCP: O CONFREQ [Closed] id 1 len 10

*Mar 1 00:17:45.395: Vi1 IPCP: Address 0.0.0.0 (0x030600000000)

*Mar 1 00:17:45.399: Vi1 PPP: Process pending ncp packets

*Mar 1 00:17:45.399: Vi1 IPCP: I CONFREQ [REQsent] id 1 len 10

*Mar 1 00:17:45.403: Vi1 IPCP: Address 192.168.1.254 (0x0306C0A801FE)

*Mar 1 00:17:45.403: Vi1 IPCP: O CONFACK [REQsent] id 1 len 10

*Mar 1 00:17:45.403: Vi1 IPCP: Address 192.168.1.254 (0x0306C0A801FE)

*Mar 1 00:17:45.459: Vi1 IPCP: I CONFNAK [ACKsent] id 1 len 10

*Mar 1 00:17:45.459: Vi1 IPCP: Address 192.168.1.1 (0x0306C0A80101)

*Mar 1 00:17:45.459: Vi1 IPCP: O CONFREQ [ACKsent] id 2 len 10

*Mar 1 00:17:45.459: Vi1 IPCP: Address 192.168.1.1 (0x0306C0A80101)

*Mar 1 00:17:45.471: Vi1 IPCP: I CONFACK [ACKsent] id 2 len 10

*Mar 1 00:17:45.471: Vi1 IPCP: Address 192.168.1.1 (0x0306C0A80101)

*Mar 1 00:17:45.471: Vi1 IPCP: State is Open

*Mar 1 00:17:45.475: Di1 IPCP: Install negotiated IP interface address 192.168.1.1

*Mar 1 00:17:45.491: Di1 IPCP: Install route to 192.168.1.254

*Mar 1 00:17:45.499: Vi1 IPCP: Add link info for cef entry 192.168.1.254

*Mar 1 00:17:46.391: %LINEPROTO-5-UPDOWN: Line protocol on Interface Virtual-Access1, changed state to up

注:PPP的协商过程包括LCP、验证、IPCP,其中LCP协商是双方交换链路层的参数信息,每一端使用的链路层参数必须告知对方,得到对方同意,此时LCP协商成功。

LCP协商的参数包括MRU(最大接收单元,类似于以太网的MTU)、Magic Number(魔术字,用于检测环路,双方的魔术字是不同的)、AuthProto(验证协议,即本端使用哪种方式验证对方)。

验证过程参考前面的PPP验证。

IPCP协商的参数包括IP地址、DNS服务器地址等,在本例中由于R2没有配置IP地址,因此R2在IPCP协商时发出的CONFREQ中Address为0.0.0.0,此参数遭到对方的CONFNAK回复(即对方不认可此参数的取值,并且给出建议值为192.168.1.1),因此R2再次发出CONFREQ时Address为192.168.1.1,这样R1回复了CONFACK,通过IPCP的这个过程,R2获取到IP地址。

由于PPP中有IPCP阶段,因此双方都知道对方所使用的IP地址,缺省情况下会将对端IP地址所对应的/32路由安装到路由表中(Install route to 192.168.1.254)。

R2#show ip route

192.168.1.0/32 is subnetted, 2 subnets

C 192.168.1.1 is directly connected, Dialer1

C 192.168.1.254 is directly connected, Dialer1

S* 0.0.0.0/0 is directly connected, Dialer1

观察到192.168.1.254/32就是PPP安装的/32路由,此功能可以关闭,需要在对应接口下使用命令no peer neighbor-route(即不安装对端接口IP地址所对应的/32主机路由)。

实验二_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原理的验证(实验报告答案)

实验二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验证线性电路中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及其适用范围,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3.进一步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它包括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在电路中,对任一结点,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ΣI=0。 (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在电路中,对任一回路,所有支路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ΣU=0。 基尔霍夫定律表达式中的电流和电压都是代数量,运用时,必须预先任意假定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当电流和电压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同时,取值为正;相反时,取值为负。 基尔霍夫定律与各支路元件的性质无关,无论是线性的或非线性的电路,还是含源的或无源的电路,它都是普遍适用的。 2.叠加原理 在线性电路中,有多个电源同时作用时,任一支路的电流或电压都是电路中每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中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某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其它独立源均需置零。(电压源用短路代替,电流源用开路代替。)线性电路的齐次性(又称比例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它各电阻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三、实验设备与器件 1.直流稳压电源 1 台 2.直流数字电压表 1 块 3.直流数字毫安表 1 块 4.万用表 1 块 5.实验电路板 1 块 四、实验内容 1.基尔霍夫定律实验 按图2-1接线。

Ethernet信号测试方法

Ethernet信号测试方法 一、Ethernet物理层测试 1、简介 在PC和数据通信等领域中,以太网的应用非常广泛。以太网的技术从1990年10Base-T标准推出以来,发展非常迅速,目前普及的是基于双绞线介质的10兆/百兆/千兆以太网,同时10G以太网的技术也逐渐开始应用。 为了保证不同以太网设备间的互通性,就需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响应得一致性测试。测试所依据的标准主要是IEEE802.3和ANSI X3.263- 1995中的相应章节。根据不同的信号速率和上升时间,要求的示波器和探头的带宽也不一样。对于10Base-T/100Base-Tx/1000Base-T的测试需要1GHz带宽。对于10G以太网的测试,由于其标准非常多,如10GBase-CX、10GBase-T、10GBase-S等,有的是电接口,有的是光接口,不同接口的信号速率也不一样。10GBase-CX、XAUI、10GBase-T的测试至少需要8G带宽的实时示波器,10GBase-S等光接口的测试,根据不同速率则需要相应带宽的采样示波器。 要进行一致性测试,首先要保证的是测量的重复性,由于以太网信号的摆幅不大,如1000Base-T的信号幅度只有670~820mv,XAUI信号最小摆幅只有200mv,如果测量仪器噪声比较大,就会造成比较大的测量误差。

2、10M/100M/1000M以太网测试方法 对于10M/100M/1000M以太网的信号测试,可以选择Agilent 9000系列示波器,也可以选择90000系列示波器。 要进行Ethernet信号的测试,只有示波器是不够的,为了方便地进行以太网信号的分析,还需要有测试夹具和测试软件。测试夹具的目的是把以太网信号引出,提供一个标准的测试接口以方便测试,测试夹具的型号是N5395B。下图是夹具的图示。 在N5395B测试夹具上划分了不同的区域,可以分别进行10Base-T/100Base-Tx/1000Base-T的测量。另外还有专门区域可以连接网络分析仪进行回波损耗的测量。夹具附带的短电缆可以连接夹具和被测件,附带的小板用于回波损耗的测量时进行网络仪校准。 IEEE802.3规定了很多以太网信号的参数,对于10Base-T/100Base-Tx/1000Base-T的电气参数,可以分别参考IEEE802.3规范的14、25和40节。如果不借助相应的软件,要完全手动进行这些参数的测量是一件非常烦琐和耗时耗力的工作,为了便于用户完成以太网信号的测量,Agilent在8000/90000系列的Infiniium系列示波器上都提供了以太网的一致性测试软件N5392A。 下图是N5392A 以太网一致性测试软件提供的测试项目。

PPPoE用户上线交互过程

PPPoE用户上线交互过程 PPPoE用户上线要经过PPPoE协商、LCP协商、PAP/CHAP认证、NCP协商几个阶段。 PPPoE协商 PPPoE协商是ME设备为用户分配PPPoE接入用的Session ID,该Session ID在每ME设备上唯一,用来唯一标识一条用户与ME设备之间的PPPoE虚拟链路。PPPoE的协商流程见下图。 图1 PPPoE的协商流程 1.用户广播一个PADI包,在此包中包含用户想要得到的服务类型信息。 2.以太网内的所有接入集中器(如上图中的ME设备)在收到这个初始化包后,将其中 请求的服务与自己能提供的服务进行比较,其中可以为此用户提供此服务的接入集中 器发回PADO包。 3.用户可能会收到多个集中器返回的PADO包。用户根据一定的条件从返回PADO包的接 入集中器中选定符合条件的接入集中器,并向它返回一个会话请求包PADR(非广播), 在PADR包中封装所需的服务信息。 4.被选定的接入集中器在收到PADR包后开始进入PPP会话阶段。它会产生一个会话标 识以唯一的标识它和主机的这段PPPoE会话。并把这个特定的会话标识包含在会话确 认包PADS中发回给用户,如果没有错误发生就进入到PPP会话阶段,而主机在收到 会话确认包后如果没有错误发生也进入到PPP会话阶段。 LCP协商 LCP协商的过程如下:协商双方互相发送一个LCP Config-Request报文,确认收到的 Config-Request报文中的协商选项,根据这些选项的支持与接受情况,做出适当的回应。若两

端都回应了Config-ACK,则标志LCP链路建立成功,否则会继续发送Request报文,直到对端回应了ACK报文为止。 说明: ?Config-ACK:若完全支持对端的LCP选项,则回应Config-ACK报文,报文中必须完全协带对端Request报文中的选项。 ?Config-NAK:若支持对端的协商选项,但不认可该项协商的内容,则回应Config-NAK 报文,在Config-NAK的选项中填上自己期望的内容,如:对端MRU值为1500,而自己 期望MRU值为1492,则在Config-NAK报文中埴上自己的期望值1492。 ?Config-Reject:若不能支持对端的协商选项,则回应Config-Reject报文,报文中带上不能支持的选项,如Windows拨号器会协商CBCP(被叫回呼),而ME60不支持CBCP 功能,则回将此选项拒绝掉。 图2 LCP协商的基本过程 1.当用户与ME设备互相发送LCP Config-Request报文并且互相回应LCP Config-Ack 报文时,标志着LCP协商己经成功了。接下来ME设备会周期性的向用户发送LCP Echo-Request报文,探测用户是否在线。 2.LCP协议通过互相发送Echo-Request报文,然后接收对端回应的Echo-reply报文, 来探测LCP链接是否正常,以维持LCP连接。 说明: ? 有些设备或终端不支持主动发送Echo-Request报文,只能支持回应Echo-Reply报文,Echo是PPPoE用户的探测报文。 ? 协议规定默认的Echo探测次数为3次,每20秒为一个周期,BRAS设备从用户上线的一个周期后开始探测,探测3次都未收到用户的Reply报文,即20 * (3 + 1) = 80 秒后,会将用户CUT下线。

实验二叠加原理的验证(有数据)

实验二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从而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几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 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他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 倍。 三、实验设备 四、实验内容 实验电路如图2-1所示 1. 按图2-1电路接线,E i为+6V、+12V切换电源,取E i = +12V, E为可调直流稳压电源,调至+6V0 2. 令E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投向E i侧,开关S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电压,数据记入表格中。

■ It IC Ifi 1K匚汕 图2-1 3. 令巳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投向短路侧,开关S投向吕侧),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量和记录。 4. 令E i和巳共同作用时(开关S和S分别投向E和吕侧),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 5. 将E的数值调至+ 12V,重复上述第3项的测量并记录。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测量各支路电流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及数据表格中“ +、- ”号的记录。 2. 注意仪表量程的及时更换。 六、预习思考题 1. 叠加原理中日、巳分别单独作用,在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可否直接将不作用的电源(E或吕)置零(短接) 不能直接短接,这样会烧坏电源。 2. 实验电路中,若有一个电阻器改为二极管,试问叠加原理的迭加性与齐次性还成立吗为什么 不成立,电阻器是线性的,二极管是非线性的。 七、实验报告

以太网组网实验(三)网络测试命令

以太网组网实验(三) --- 基本网络测试工具的使用 3.1 介绍基本网络测试工具 1.ping命令 ping.exe是个使用频率极高的实用程序,利用ping命令可以排除网卡、Modem、电缆和路由器等存在的故障。 ping命令只有在安装了TCP/IP协议以后才可以使用。运行ping命令以后,在返回的黑屏幕窗口中会返回对方客户机的IP地址和表明ping通对方的时间,如果出现信息“Reply from ...”,则说明能与对方连通;如果出现信息“Request timeout ...”,则说明不能与对方连通。 ping命令是用于检测网络连接性、可到达性和名称解析等疑难问题的TCP/IP 命令。根据返回的信息,可以推断TCP/IP参数的设置是否正确以及TCP/IP协议运行是否正常。 按照缺省设置,每发出一个ping命令就向对方发送4个网间控制报文协议ICMP的回送请求,如果网络正常,发送方应该得到4个回送的应答。ping命令发出后得到以毫秒或者毫微秒为单位的应答时间,这个时间越短就表示数据路由畅通;反之则说明网络连接不够畅通。 ping命令显示的TTL(Time To Live 存在时间)值,可以推算出数据包通过了多少个路由器。因此用ping命令来测试两台计算机是否连通非常有效。如果ping不成功,则可以认为故障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线、网卡、IP地址。 2.tracert命令 tracert命令用来显示数据包到达目标主机所经过的路径,并显示到达每个节点的时间。该命令比较适用于大型网络。

tracert命令通过递增“生存时间(TTL)”字段的值将“ICMP 回送请求”报文发送给目标主机,从而确定到达目标主机的路径。所显示的路径是源主机与目标主机间路径上的路由器的近侧接口列表。近侧接口是距离路径中的发送主机最近的路由器的接口。3.netstat命令 netstat命令可以帮助网络管理员了解网络的整体使用情况。它可以显示当前正在活动的网络连接的详细信息,可以统计目前总共有哪些网络连接正在运行。 具体地说,netstat命令可以显示活动的 TCP 连接、计算机侦听的端口、以太网统计信息、IP 路由表、IPv4 统计信息(对于 IP、ICMP、TCP 和 UDP 协议)以及 IPv6 统计信息(对于 IPv6、ICMPv6、通过 IPv6 的 TCP 以及通过 IPv6 的 UDP 协议)。使用时如果不带参数,netstat命令显示活动的 TCP 连接。 4.ipconfig命令 ipconfig命令可用于显示当前所有的 TCP/IP 网络配置值,这些信息一般用来检验人工配置的TCP/IP设置是否正确。另外,ipconfig还可以刷新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DHCP) 和域名系统 (DNS) 的设置。使用不带参数的ipconfig命令可以显示所有适配器的 IP 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 3.2 基本网络测试命令在Windows下的格式 1.ping命令 ⑴ 格式: ping [-t] [-a] [-n Count] [-l Size] [-f] [-i TTL] [-v TOS] [-r Count] [-s Count] [[-j HostList]|[-k HostList]] [-w Timeout] TargetName ⑵ 参数说明:

PPPoE协议工作原理

4.3.2 PPPoE协议工作原理 PPPoE协议的工作流程包含发现和会话两个阶段,发现阶段是无状态的,目的是获得PPPoE 终结端(在局端的ADSL设备上)的以太网MAC地址,并建立一个唯一的PPPoESESSION_ID。发现阶段结束后,就进入标准的PPP会话阶段。 当一个主机想开始一个PPPoE会话,它必须首先进行发现阶段,以识别局端的以太网MAC 地址,并建立一个PPPoESESSION_ID。在发现阶段,基于网络的拓扑,主机可以发现多个接入集中器,然后允许用户选择一个。当发现阶段成功完成,主机和选择的接入集中器都有了他们在以太网上建立PPP连接的信息。直到PPP会话建立,发现阶段一直保持无状态的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模式。一旦PPP会话建立,主机和接入集中器都必须为PPP虚接口分配资源。 PPPoE协议会话的发现和会话两个阶段具体进程如下: 1. 发现(Discovery)阶段 在发现(Discovery)阶段中用户主机以广播方式寻找所连接的所有接入集线器(或交换机),并获得其以太网MAC地址。然后选择需要连接的主机,并确定所要建立的PPP会话识别标号。发现阶段有四个步骤,当此阶段完成,通信的两端都知道PPPoESESSION_ID和对端的以太网地址,他们一起唯一定义PPPoE会话。这四个步骤如下: (1)主机广播一个发起分组(PADI),分组的目的地址为以太网的广播地址0xffffffffffff,CODE (代码)字段值为0x09,SESSION_ID(会话ID)字段值为0x0000。PADI包必须至少包含一个服务名称类型的标签(标签类型字段值为0x0101),向接入集中器提出所要求提供的服务。(2)接入集中器收到在服务范围内的PADI包分组,发送PPPoE有效发现提供包(PADO)分组,以响应请求。其中CODE字段值为0x07 ,SESSION_ID字段值仍为0x0000。PADO分组必须包含一个接入集中器名称类型的标签(标签类型字段值为0x0102),以及一个,或多个服务名称类型标签,表明可向主机提供的服务种类。 (3)主机在可能收到的多个PADO分组中选择一个合适的PADO分组,然后向所选择的接入集中器发送PPPoE有效发现请求分组(PADR)。其中CODE字段为0x19 ,SESSION_ID字段值仍为0x0000。PADR分组必须包含一个服务名称类型标签,确定向接入集线器(或交换机)请求的服务种类。当主机在指定的时间内没有接收到PADO,它应该重新发送它的PADI 分组,并且加倍等待时间,这个过程会被重复期望的次数。 (4)接入集中器收到PADR包后准备开始PPP会话,它发送一个PPPoE有效发现会话确认(PADS)分组。其中CODE字段值为0x65 ,SESSION_ID字段值为接入集中器所产生的一个惟一的PPPoE会话标识号码。PADS分组也必须包含一个接入集中器名称类型的标签确认向主机提供的服务。当主机收到PADS包确认后,双方就进入PPP会话阶段。 【注意】如果主机正在等待接收PADS分组,应该使用具有主机重新发送PADR的相似超时机制。在重试指定的次数后,主机应该重新发送PADI分组。 2. PPP会话阶段 用户主机与接入集中器根据在发现阶段所协商的PPP会话连接参数进行PPP会话。一旦PPPoE会话开始,PPP数据就可以以任何其它的PPP封装形式发送。所有的以太网帧都是单播的。PPPoE会话的SESSION_ID一定不能改变,并且必须是发现阶段分配的值。 PPPoE还有一个PADT分组,它可以在会话建立后的任何时候发送,来终止PPPoE会话,也就是会话释放。它可以由主机或者接入集中器发送。当对方接收到一个PADT分组,就不再允许使用这个会话来发送PPP业务。PADT包不需要任何标签,其CODE字段值为0xa7 ,SESSION_ID字段值为需要终止的PPP会话的会话标识号码。在发送或接收PADT后,即使正

实验四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四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四 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中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 倍。 三、实验设备 序号 名 称 型号与规格 数量 备 注 1 直流稳压电源 0~30V 可调 二路 2 万用表 1 自备 3 直流数字电压表 0~200V 1 4 直流数字毫安表 0~200mV 1 5 迭加原理实验电路板 1 DGJ-03 四、实验内容 实验线路如图6-1所示,用DGJ-03挂箱的“基尔夫定律/叠加原理”线路。

图6-1 1. 将两路稳压源的输出分别调节为12V和6V,接入U1和U2处。 2. 令U1电源单独作用(将开关K1投向U1侧,开关K2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6-1。 表6-1 测量项目 实验内容U1 (V ) U2 (V ) I1 (m A) I2 (m A) I3 (m A) U A B (V) U C D (V) U A D (V) U D E (V) U F A (V) U1单独作用12. 09 0 8.6 9 -2. 04 6.2 2 2.4 7 0.8 2 3.2 8 4.4 4.4 1 U2单独作用0 6.0 8 -1. 2 3.6 3 2.4 1 -3. 67 -1. 17 1.2 3 -0. 6 -0. 6 U1、U2共同作用12. 6.07.4 1.28.6-1.-0. 4.5 3.7-3.

RFC以太网性能测试规程

1R F C2544概述 IP网络设备是IP网络的核心,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IP网网络规模、网络稳定性以及网络可扩展性。 由于IETF没有对特定设备性能测试作专门规定,一般来说只能按照RFC2544(Benchmarking Methodology for Network Interconnect Devices)作测试。以太网交换机测试标准则参照RFC2889(Benchmarking Methodology for LAN Sw itching Devices)。但是由于网络互联设备除了通用性能测试以外通常还有一些特定的性能指标。例如路由器区别于一般简单的网络互连设备,在性能测试时还应该加上路由器特有的性能测试。例如路有表容量、路由协议收敛时间等指标。 网络互联设备例如路由器性能测试应当包括下列指标: 和线速 1280, 广播帧:验证广播帧对路由器性能的影响。上述测试后在测试帧中夹杂1%广播帧再测试。 管理帧:验证管理帧对路由器性能的影响。上述测试后在测试帧中夹杂每秒一个管理帧再测试。 路由更新:路由更新即下一跳端口改变对性能的影响。 过滤器:在设置过滤器条件下对路由器性能的影响。建议设置25个过滤条件测试。 协议地址:测试路由器收到随机处于256个网络中的地址时对性能的影响。 双向流量:测试路由器端口双向收发数据对性能的影响。 多端口测试:考虑流量全连接分布(full mesh)或非全连接分布(half mesh)对性能的影响。 多协议测试:考虑路由器同时处理多种协议对性能的影响。 混合包长:除测试所建议的递增包长外,检查混合包长对路由器性能的影响。RFC2544除要求包含所有测试包长外没有对混合包长中各包场所占比例作规定。建议按照实际网络中各包长的分布测试。 例如在没有特殊应用要求时以太网接口上可采用60字节包50%,128字节包10%,256字节包15,

完整word版pppoe原理协议详解

PPPoE(Point to Point Protocol over Ethernet,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的工作流程包含发现(Discovery)和会话(Session)两个阶段,发现阶段是无状态的,目的是获得PPPoE 终端(在局端的ADSL设备上)的以太网MAC 地址,并建立一个惟一的PPPoE SESSION-ID。发现阶段结束后,就进入标准的PPP会话阶段 1.发现阶段(PPPoED:PPPoE Discovery) ) Initiation PADI(PPPoE Active Discovery1.1 主机广播发起分组,分组的目的地址为以太网的广播地址 0xffffffffffff,CODE(代码)字段值为0×09(PADI Code),SESSION-ID(会话ID)字段值为0x0000。PADI分组必须至少包含一个服务名称类型的标签(Service Name Tag,字段值为0x0101),向接入集中器提出所要求提供的服务。) Offer(PPPoE Active Discovery1.2 PADO接入集中器收到在服务范围内的PADI 分组,发送PPPoE有效发现提供包分组,以响应请求。其中CODE字段值为0×07(PADO Code),SESSION-ID字段值仍为0x0000。PADO分组必须包含一个接入集中器名称类型的标签(Access Concentrator Name Tag,字段值为0x0102),以及一个或多个服务名称类型标签,表明可向主机提供的服务种类。PADO和PADI的值相同。Host-Uniq Tag ) Request PADR(PPPoE Active Discovery1.3主机在可能收到的多个PADO分组中选择一个合适的PADO分组,然后向所选择的接入集中器发送PPPoE有效发现请求分组。其中CODE字段为0x19(PADR Code),SESSION_ID字段值仍为0x0000。PADR分组必须包含一个服务名称类型标签,确定向接入集线器(或交换机)请求的服务种类。当主机在指定的时间内没有接收到PADO,它应该重新发送它的PADI分组,时间,这个过程会被重复期望的次数。并且加倍等待)-confirmation(PPPoE Active Discovery Session1.4 PADS接入集中器收到PADR分组后准备开始PPP会话,它发送一个PPPoE有效发现会话确认PADS分组。其中CODE字段值为0×65(PADS Code),SESSION-ID字段值为接入集中器所产生的一个惟一的PPPoE 会话标识号码。PADS分组也必须包含一个接入集中器名称类型的标签以确认向主机提供的服务。当主机收到PADS 分组确认后,双方就进入PPP会话阶段。PADS值相同。的和PADRHost-Uniq Tag )PPPoES:PPPoE Session会话阶段(2. 数据包来配置和测试数据通信链路。PPP会话的建立,需要两端的设备都发送LCP 会话。一PPP用户主机与接入集中器根据在发现阶段所协商的PPP会话连接参数进行

叠加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来验证线性电路中的叠加原理以及其适用范围。 2、学习直流仪器仪表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器材 序号名称数量备注 1稳压、稳流源1DG04 2直流电路实验1DG05 3 1D31-2 直流电压、电流表 三、实验原理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他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线路如图3-4-1所示。 图3-4—1 1、按图3-4-1,取U1=+12V,U2调至+6V。 2、U1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1拨至U1侧,开关S2拨至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格中。 3、U2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1拨至短路侧,开关S2拨至U2侧),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量和记录。 4、令U1和U2共同作用时(将开关S1和S2分别拨至U1和U2侧),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 五、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线性叠加定理数据记录表 实验内容I?I?I?Uab Ucd Uad Ude Ufa U?单独作用8.360 -2.274 6.313 2.378 0.845 3.26 4.351 4.379

U?单独作用-1.06 3.586 2.422 -3.46 -1.24 1.245 -0.59 -0.537 U?,U?共同作 7.423 1.231 8.761 -1.248 -0.411 4.413 3.797 3.783 用 非线性叠加定理数据记录表 实验内容I?I?I?Uab Ucd Uad Ude Ufa U?单独作用8.556 -2.23 6.296 0.38 0.663 3.161 4.395 4.397 U?单独作用0.041 0.041 0.045 -0.002 5.872 0 0 0 U?,U?共同作 7.82 0 7.836 -0.002 -2.089 3.957 3.974 3.953 用 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另外一出开关投向短路侧,不能直接将电压源短接置零。电阻改为二极管后,叠加原理不成立。 六、实验总结 测量电压、电流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与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一致,这样纪录的数据才是准确的。

实验2 叠加定理验证 (2学时)

实验2 叠加定理验证 (2学时)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中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 倍。 四、实验内容 实验线路如图2-1所示,用DG05挂箱的“基尔夫定律/叠加原理”线路。 图 2-1 1. 将两路稳压源的输出分别调节为12V 和6V ,接入U 1和U 2处。 2. 令U 1电源单独作用(将开关K 1投向U 1侧,开关K 2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2-1。

3. 令U2电源单独作用(将开关K1投向短路侧,开关K2投向U2侧),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量和记录,数据记入表1-1。 4. 令U1和U2共同作用(开关K1和K2分别投向U1和U2侧),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数据记入表2-1。 5. 将U2的数值调至+12V,重复上述第3项的测量并记录,数据记入表2-1。 6. 将R5(330Ω)换成二极管1N4007(即将开关K3投向二极管IN4007侧),重复1~5的测量过程,数据记入表2-2。 7. 任意按下某个故障设置按键,重复实验内容4的测量和记录,再根据测量结果判断出故障的性质。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用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时,或者用电压表测量电压降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正确判断测得值的+、-号后,记入数据表格。 2. 注意仪表量程的及时更换。 六、预习思考题 1. 在叠加原理实验中,要令U1、U2分别单独作用,应如何操作?可否直接将不作用的电源(U1或U2)短接置零? 2. 实验电路中,若有一个电阻器改为二极管,试问叠加原理的叠加性与齐次性还成立吗?为什么? 七、实验报告 1. 根据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即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与齐次性。 2. 各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试用上述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并作结论。 3. 通过实验步骤6及分析表格2-2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4. 心得体会及其他。

实验1--以太网连通性测试实验

(一) 以太网连通性测试实验 实验目的: (1)理解IP协议,掌握IP地址的两种配置方式(指定和自动获取IP地址)。 (2)掌握IP网络连通性测试方法。 (3)熟悉ping命令和ipconfig命令的使用。 实验步骤: 四人一组 一、指定IP地址,连通网络 1.设置IP地址 在保留专用IP地址范围中(192.168.N.X),任选IP地址指定给主机。N为组号,子

网掩码均为255.255.255.0,X在1~254之间任选。各台主机均不设置缺省网关。 2.测试网络连通性 (1)用PING 命令PING 127.0.0.1,检测本机网卡连通性。 (2)分别“ping”同一实验组的计算机名;“ping”同一实验组的计算机IP地址,并记 录结果。

(3)ping不同实验分组的计算机。并记录结果。 二、自动获取IP地址,连通网络 Windows主机能从微软专用B类保留地址(网络ID为169.254)中自动获取IP地址。

1.设置IP地址 把指定IP地址改为“自动获取IP地址”。 2.在DOS命令提示符下键入“ipconfig”,查看本机自动获取的IP地址,并记录结果。

3.测试网络的连通性 (1)在命令提示符下试试能“ping”通组内主机吗? (2)每个实验组把一部分主机的IP地址改为“指定IP地址”,地址为169.254.*.*(*.*为0.1~255.254),另一部分仍然使用自动获取的IP地址,用“网上

邻居”和“ping”命令测试彼此的连通性,并记录结果。 实验报告: 1.请叙述指定IP地址时,网络连通性测试结果,并分析原因。

叠加原理的验证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实验报告纸信息科学与工程(院、系)网络工程专业132 班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中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几个独立源共同作用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某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三、实验设备及器件 (1)直流稳压电源+V,+12V切换。 (2)可调直流稳压电源0-30V。 (3)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毫安表各1只。 (4)叠加原理实验线路板 四、实验内容 (1)按图5-2电路接线,E1为+6V,+12V切换电源,取E1=+12V,E2为可调直流稳压电源,调至+6V。 (2)令E1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1投向E1侧,开关S2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个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电压,数据计入表5-2中。 (3)令E2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1投向短路侧,开关S2投向E2侧),重复实

验步骤(2)的测量和记录。 (4)令E1和E2共同作用时(将开关S1和S2分别投向E1和E2侧),重复上述的 测量和记录。 (5)将E2数值调至+12V,重复上述第(3)项的测量并记录。 (6)将R5换成一只二极管IN4007(即将开关S3投向二极管D侧)重复(1)-(5)的测量过程,数据计入表5-3中。 五、实验内容 (1)叠加原理中E1,E2分别单独作用,在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可否直接将不作用的电源(E1或E2)置零(短路)? 答:单独作用时直接切断一个电压源。置其短接 (2)实验电路中,若有一个电阻改为二极管,试问叠加原理的叠加性与齐次性还成立吗? 为什么? 答:不成立,因为二极管是单向流动的。 (3)根据实验数据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与齐次性。 答:根据实验数据,两个电压源单独作用时的数据相加等于两个电压源同时作用的总和。 (4)各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试用上述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并作出结论 不能,功率不是线性的,两个电源单独作用的功率相加大于两个电源共同作用的功率。 (5)通过实验内容(6)及实验数据分析,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表5-2线性电路实验数据

以太网OAM协议解析及测试关注点

以太网OAM(802.3ah)协议分析及测试关注点 1 以太网OAM简介 (3) 2 以太网OAM在网络上的应用 (3) 3 OAMPDU报文解析及工作原理 (4) 3.1 报文解析 (4) 3.2 几种最常见的OAMPDU用法: (7) 3.2.1 Information OAMPDU (7) 3.2.2 Event Notification OAMPDU (7) 3.2.3 Loopback Control OAMPDU (8) 3.3 以太网OAM工作原理: (8) 3.3.1 建立以太网OAM连接: (8) 3.3.2 链路监控 (10)

3.3.3 远端故障检测 (11) 3.3.4 远端环回 (12) 4 Feature list (13) 4.1 主要功能 (13) 4.2 工作原理 (13) 4.3 Event Notification的处理 (14) 4.4OAMPDU报文 (16) 4.5Local Information TLVs (17) 4.6Remote Information TLVs (18) 4.7Link Event TLVs (18) 4.8Variables Descriptors and Containers (19) 5 测试关注点: (20) 5.1 概述: (20) 5.2 具体测试点: (21)

1以太网OAM简介 以太网OAM(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操作、管理和维护) 是一种监控网络问题的工具。它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利用设备之间定时交互 OAMPDU(OAM Protocol Data Units,OAM 协议数据单元)来报告网络的状态,使网络管理员能够更有效地管理网络。 2以太网OAM在网络上的应用 随着数据业务的广泛应用,以太网在通信网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以太网与传统的SDH相比,在网络故障告警、链路质量、维护手段等方面都略逊一筹。于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EEE,先后推出了802.3ah(2004)和802.1ag(2007)两个标准化协议来强化以太网在维护、告警方面的能力。 802.3ah的以太网OAM主要是链路方面的监测和维护,是一种偏物理层的OAM,它主要应用在网络的边缘设备上(接入层),且OAMPDU报文只能转发一跳,主要用来监测链路质量、收集链路告警等。而802.1ag的以太网OAM是偏网络和应用的OAM,主要用在汇聚层和核心层上,它的OAMPDU报文能够传输多跳。它不仅能够监测链路质量、收集告警,还能够实现电信级快速倒换以及traceroute、ping等功能。在TN705/725上的MPLS OAM就部分参考了

以太网物理层信号测试与分析

以太网物理层信号测试与分析 1 物理层信号特点 以太网对应OSI七层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对应数据链路层的部分又分为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和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MAC与物理层连接的接口称作介质无关接口(MII)。物理层与实际物理介质之间的接口称作介质相关接口(MDI)。在物理层中,又可以分为物理编码子层(PCS)、物理介质连接子层(PMA)、物理介质相关子层(PMD)。根据介质传输数据率的不同,以太网电接口可分为10Base-T,100Base-Tx和 1000Base-T三种,分别对应10Mbps,100Mbps和1000Mbps三种速率级别。不仅是速率的差异,同时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物理层编码规则而导致对应的测试和分析方案也全然不同,各有各的章法。下面先就这三种类型以太网的物理层编码规则做一分析。 1、1 10Base-T 编码方法 10M以太网物理层信号传输使用曼彻斯特编码方法,即“0”=由“+”跳变到“-”,“1”=由“-”跳变到“+”,因为不论是”0”或是”1”,都有跳变,所以总体来说,信号是DC平衡的, 并且接收端很容易就能从信号的跳变周期中恢复时钟进而恢复出数据逻辑。 图1 曼彻斯特编码规则 1、2100Base-Tx 编码方法 100Base-TX又称为快速以太网,因为通常100Base-TX的PMD是使用CAT5线传输,按TIA/EIA-586-A定义只能达到100MHz,而当PCS层将4Bit编译成5Bit时,使100Mb/s数据流变成125Mb/s数据流,所以100Base-TX同时采用了MLT-3(三电平编码)的信道编码方法,目的是使MDI的5bit输出的速率降低了。MLT-3定义只有数据是“1”时,数据信号状态才跳变,“0”则保持状态不变,以减低信号跳变的频率,从而减低信号的频率。

1实验二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二叠加定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验证叠加定理。 2.加深对电路的电流、电压参考方向的理解。 3.学习通用电工学实验台的使用方法。 4.学习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仪器及元件 1.通用电学实验台1台 2.数字万用表UT61A 1块 3.电阻100Ω1支 220Ω1支 330Ω1支 三、实验电路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几个独立电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具体方法是:一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其他的电源必须置为零(电压源短路,电流源开路);在求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时,当电源单独作用时电流或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共同作用时的参考方向一致时,符号取正,否则取负。 叠加原理反映了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叠加性只适用于求解线性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对于非线性电路,叠加性不再适用。 在本实验中,用直流稳压电源来近似模拟理想电压源,由其产生的误差可忽略不计,这是因为直流稳压电源的等效内阻很小。 + U - + U2 -图1—1 验证叠加定理电路 四、实验方法 1.首先粗调好直流稳压电源,使其两路输出U1、U2均在10V以下,最大不得超过14V。 2.按照实验电路图1—1接线,经过老师检查无误后,方可开始实验。 3.测量U1、U2两个电源共同作用下的电路响应: ●将电路中ef、gh、jk三处分别用短接线短接; ●用万用表测量电源U1、U2的准确电压值; 1

●用万用表测量k、m两点之间的电压值,即R3支路的电压响应U km; ●断开ef间的短接线,在ef之间接入直流电流表测量R1支路的电流响应I1; ●同样方法,再次测量R2、R3支路的电流响应I2和I3; ●将实验数据记录入表1—1中。 4. 测量电源U1单独作用下的电路响应: ●将电路中ef、gh、jk三处分别用短接线短接; ●断开电源U2,将c、d两点用短接线短接; ●用万用表测量k、m两点之间的电压值,即R3支路的电压响应U km; ●断开ef间的短接线,在ef之间接入直流电流表测量R1支路的电流响应I1; ●同样方法,再次测量R2、R3支路的电流响应I2和I3; ●将实验数据记录入表1—1中。 5. 测量电源U2单独作用下的电路响应:断开电源U1,接入U2,重复上一步骤测量。 五、注意事项 1.每次使用万用表之前要检验其档位是否正确,切不可用电流档测量电压,也不可带电测量电阻。 2.要注意U1、U2单独作用时,电路中电流I1、I2的实际流向。 3. 某电源单独作用时,注意“不作用”电源的处理方法。 六、实验数据及分析 表1—1 七、回答问题 1.验证叠加原理时,如果电源内阻不可忽略,实验如何进行? 2.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来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总结实验结论。 3.在验证叠加原理实验数据中,各电阻器件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试用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并作说明。 2

泰克以太网接口物理层一致性测试

以太网接口物理层一致性测试 苏水金 有限公司 司 )有限公 (中国 泰克科技 克科技( 中国)

以太网的起源与发展 1972年Metcalf与他在Xerox PARC的同事们,在研究如何将Xerox Altos工作站与其他Xerox Altos工作站、服务器以及激光打印机相互联网。他们成功的用一个网络实现了2.94Mb/s的数据传输率的互联, 并将此网络命名为Alto Aloha网络。1973年Metcalf 将此延伸至支持其他的计算机类型, 并改名为Ethernet。因为Ether(以太),曾被科学家认为是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输介质。而Ethernet就是以太网的意思,就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如此,以太网便诞生了。1976年, Metcalf拿到了专利, 并邀请了Intel 与Digital 成立了DIX group, 并在1989 年, 演变成了IEEE802标准。基本上IEEE 802.3 是OSI第二层的协议,负责链路的接入管理与流量控制。IEEE 802.3物理层可以通过不同的介质来实现,包括3类、4类、5类线(STP屏蔽与UTP非屏蔽双绞线),同轴铜线,多模与单模光纤等等。其传输速率也从最初的10M发展到100M、1000M乃至当今的10G

IEEE 802.3标准的发展 IEEE 802.3定于1985年 –10M速率,采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载体 IEEE 802.3i定于1990年 –10M速率,采用双绞线(屏蔽/非屏蔽)作为传输载体 IEEE 802.3u定于1995年 –100M速率,采用双绞线(屏蔽/非屏蔽)作为传输载体 –100M速率,采用光纤(单模/多模)作为传输载体 IEEE 802.3z定于1998年 –1000M速率,采用光纤(单模/多模)作为传输载体 IEEE 802.3ab定于1999年 –1000M速率,采用双绞线(单模/多模)作为传输载体 IEEE 802.3ae定于2001年 –10G速率,采用光纤(单模/多模)作为传输载体

PPPT、PPPoE和PPPoA三类接入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想必ADSL等接入方式大家应该不会陌生。我们了解到的就应该有PPPT、PPPoE和PPPoA了。那么针对这三种接入方式,到底有什么区别和关联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首先我们看看Bridge CPE 方式的概念。 (1)桥接模式:相当于连接一个HUB,必须两端设置IP.例如:ADSL MODEM和电脑配合,在电脑上分配固定IP地址,开机就能接入局端设备进入互联网. RFC1483标准是为了实现在网络层上多协议数据包在ATM网络上封装传送而制定的,现已被广泛用于ATM技术中,成为在ATM网络上处理多议数据包的封装标准。 RFC1483仿真了以太网的桥接功能,它在数据链路层上对网络层的数据包进行LLC/SNAP的封装。在ADSL Modem中完成对以太网帧的RFC1483 ATM封装后,通过用户端和局端网络的PVC永久虚电路完成数据包的透明传输。 (2)RFC 2364——PPP over ATM接入方式 该接入方式是由PC终端直接发起PPP呼叫,PC ATM25网卡在收到上层的PPP包后,根据RFC 2364封装标准对PPP包进行AAL5层封装处理形成ATM信元流。ATM信元透过ADSL Modem(CPE)传送到网络侧的宽带接入服务器上,通过标准的协商过程(请求、应答等),从而使PC与BRAS(BroadBand Remote Access Server,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间建立了一个相互信任PPP(点到点协议)的连接(或叫会话,Session),同时有可靠的机制去探测、维护和处理Session的中断等情况,然后用户可以通过该会话发起要求登录到某个ISP(采用FQDN)的请求,比如采用USER1@163.GD+password,然后BRAS 将请求转发给RADIUS Server,去进行相关的认证、授权,RADIUS则开始进行计费的记录并向PC返回IP地址和会话。 从实现上看,ADSL Modem仅仅是作为ATM信元传送的一个中间点。同时,要实现PPPoA的接入,用户侧要求使用比较昂贵的ATM25网卡,而且网卡供应商也必须提供相应的专用PPPoA客户端软件。由于一个CPE中的一个VC只支持一个唯一的会话,因此使多用户的接入又成了问题,即使采用NAT或Proxy 等方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使得CPE后的所有用户只能接入和使用同一套相同的业务。由于以上原因,PPPoA这种宽带接入形式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3)PPTP-PPP——点对点隧道技术转PPPoA或PPPoE(PPP over Ethernet)接入方式 在ADSL用户侧利用PPTP技术通过内部的以太网络在ADSL Modem与用户PC之间建立IP隧道并传送用户终端发出的PPP请求。ADSL Modem(CPE)终结IP隧道,提取PC终端发出的PPP包并相应地利用RFC 2364或RFC 2516标准进行封装处理,再传送至远端宽带接入服务器并完成基于PPP技术的认证、授权、计费和动态的IP地址分配等一系列过程。可见,PPTP-PPP的接入在网络侧的实现与PPPoA或PPPoE是完全一致的。通过用户侧的IP隧道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局域网资源实现多用户的同时接入,而且在ADSL Modem中通过一些特殊的设置还可以完成简单的VPN选择功能。在驱动程序方面,用户PC终端可以利用现有Windows 98/NT操作系统自带的虚拟专用网适配器实现PPTP接入,无需再另行购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从其协议栈结构及工作原理上看,这种接入方式的协议栈过于复杂,从而影响接入的实际性能。从功能上看,ADSL Modem内部不仅要终结PPTP的IP隧道,而且要向网络侧发起PPP的连接。作为ADSL终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