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生产工艺

硝酸生产工艺
硝酸生产工艺

摘要:硝酸是基本化学工业的重要产品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产量在各类酸中仅次于硫酸。工业上制取浓硝酸(HNO3浓度高于96%)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在有脱水剂的情况下,用稀硝酸蒸馏制取的间接法,习惯上称“间硝";二是由氮氧化物、氧及水直接合成浓硝酸,称为’直硝’;三是包括:氨氧化、超共沸酸(75%—80%HNO3)生产和精馏的直接法。本文仅探讨超共沸精馏法。

关键词:浓硝酸、氨氧化、超共沸精馏法

前言

硝酸是基本化学工业的重要产品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化肥、炸药、无机盐,也可用于贵金属分离、机械刻蚀等。目前,我国有浓硝酸厂家20多家,年生产能力在80万吨以上。1999年产量在73万~75万吨,到2005年稀硝酸生产能力达544.7万吨,2004年浓硝酸产量130.5万吨,2005年产量157万吨,2006年新增产能达300万吨。稀硝酸是合成氨的下游产品,与化肥生产紧密相关。浓硝酸最主要用于国防工业,是生产三硝基甲苯(TNT)、硝化纤维、硝化甘油等的主要原料。生产硝酸的中间产物——液体四氧化二氮是火箭、导弹发射的高能燃料。硝酸还广泛用于有机合成工业;用硝酸将苯硝化并经还原制得苯胺,用硝酸氧化,苯可制造邻苯二甲酸,均用于染料生产。此外,制药、塑料、有色金属冶炼等方面都需要用到硝酸。

我国硝酸的消费结构大致为:化学工业占65%左右,冶金行业占20%,医药行业占5%,其他行业占10%。在化学工业中生产浓硝酸的工艺主要有多种大同小异的工艺流程,生产中是根据氨氧化和氮氧化物吸收操作压力的不同分为间接法、直硝法和直接法三种类型。

1 硝酸的性质、用途及生产方法

1.1 硝酸的性质

纯硝酸为带有窒息性与刺激性的无色液体,其相对密度1.522,沸点83.4℃,熔点‐41.5℃,分为浓硝酸和稀硝酸。无水硝酸极不稳定,一旦受热见光就会分解,生成二氧化氮和水。

硝酸能与任意比例的水混合,形成浓硝酸(96%~98%HNO3)和稀硝酸(45%~70% HNO3)。硝酸是三大强酸之一,具有很强的氧化性。除金、铂及一些稀有金属外,各种金属都能与稀硝酸作用生成硝酸盐。由浓硝酸与盐酸按1:3(体积比)组成的混合液称为“王水”,能溶解金和铂,故称“王水”。

硝酸还具有强烈的硝化作用,与硫酸制成的混酸能与很多有机化合物结合成

硝化物。

1.2 硝酸的用途

硝酸是一种重要得化工原料,在各类酸中,产量仅次于硫酸。工业硝酸依HNO3含量多少分为浓硝酸(96%—98%)和稀硝酸(45%—70%)。稀硝酸大部分用于制造硝酸铵、硝酸磷肥和各种硝酸盐。浓硝酸最主要用于国防工业,是生产三硝基甲苯(TNT)、硝化纤维、硝化甘油等的主要原料。生产硝酸的中间产物——液体四氧化二氮是火箭、导弹发射的高能燃料。硝酸还广泛用于有机合成工业;用硝酸将苯硝化并经还原制得苯胺,用硝酸氧化,苯可制造邻苯二甲酸,均用于染料生产。此外,制药、塑料、有色金属冶炼等方面都需要用到硝酸。1.3 硝酸的生产方法

工业上生产硝酸的原料主要是氨和空气,采用氨的接触催化氧化的方法进行生产的。其总反应是式为:

NH3+2O2=HNO3+H2O

此反应由3步组成,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氨氧化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进一步氧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被水吸收生成硝酸。可用下列反应式表示:

4NH3+5O2=4NO+6H2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氨催化氧化法能制得45%—60%的稀硝酸

2硝酸生产的基本原理及工艺条件的选择

2.1 氨的催化氧化

2.1.1 氨催化氧化的基本原理

氨和氧可以进行下列三个反应:

4NH3+5O2=4NO+6H2O △H=-907.28kJ(1)

4NH3+4O2=2N2O+6H2O △H=-1104.9kJ(2)

4NH3+3O2=2N2+6H2O △H=-1269.02kJ(3)除此以外,还可能发生下列反应:

2NH3=N2+3H2 △H=91.69kJ(4)

2NO=N2+O2 △H=-180.6kJ(5)

4NH3+6NO=5N2+6H2O △H=-1810.8kJ (6)不同温度下,上述式(1)~式(4)的平衡常数见表1

表1不同温度下氨氧化或氨分解反应的平衡常数(p=0.1013MPa)

从表1可知,在一定温度下,几个反应的平衡常数都很大,实际上可视为不可逆反应,比较各反应的平衡常数,以式(3)为最大。如果对反应不加任何控制而任其自然进行,氨和氧的最终反应产物必然是氮气。欲获得所要求的产物NO,不可能从热力学去改变化学平衡来达到目的,而只可能从反应动力学方面去努力。即要寻求一种选择性催化剂,加速反应式(1),同时抑制其他反应进行。长时期的实验研究证明,铂是最好的选择性催化剂。

氨在催化氧化过程中的程度,用氨氧化率来表示,是指氧化生成NO的耗氨量与入系统总氨量的百分比率。氨催化氧化反应为气固相催化反应,包括反应物的分子从气相主体扩散到催化剂表面;在催化剂表面进行化学反应;生成物从催化剂表面扩散到气相主体等阶段。据研究表明,气相中氨分子向铂网表面的扩散是整个过程的最慢一步,即过程的控制步骤。诸多学者认为氨的催化氧化反应速度是外扩散控制。该反应速度极快,生产条件下,在10-4s时间内即可完成,是高速化学反应之一例。

氨催化氧化的反应动力学机理,М.И.捷姆金等导出800~900℃间在Pt-Rh网上的宏观反应动力学:

式中: C0—氨空气混合气中氨的浓度,%;

C1—通过铂网后氮氧化物气中氨的浓度,%;

S—铂网的比表面积(活性表面cm2/铂网截面积cm2);

m—铂网的层数;

d—铂丝的直径,cm;

V0—标准状态下气体流量,L/h·cm2铂网截面积。

在实际生产中,C0,S,m,d是已知的,则通过(7)式就可求得在不同V0下的C1值,从而求得反应转化率X:

X=( C0-C1 )/C0

X包括氨在主、副反应中的转化,因此要比前述的氧化率α-N0为大。

τ= Z2 /2D (8)

式中: Z—氨分子扩散途径的平均长度;

D—

设氨在700℃下氧化,所用铂丝为0.009 cm,1 cm长的铂丝数为32根,则Z等于0.010 cm,D等于1cm2/s,由(8)式可计算得扩散时间为5×10-4s。实际操作中,反应温度在800℃左右,扩散时间还会缩短。这一数据表明,氨氧化生成NO的反应速度是极快的,一般在10-4s左右时间内即可完成。

2.1.2 氨氧化催化剂

目前,氨氧化用催化剂有两大类:一类是以金属铂为主体的铂系催化剂,另一类是以其他金属如铁、钴为主体的非铂系催化剂。但对于非铂系催化剂,由于技术及经济上的原因,节省的铂费用往往抵消不了由于氧化率低造成的氨消耗,因而非铂催化剂未能在工业上大规模应用此处仅介绍铂系催化剂。

(1)化学组成纯铂具有催化能力,但易受损。一般采用铂铑合金。在铂中加入10%左右的铑,不仅能使机械强度增加,铂损失减少,而且活性较纯铂要高。由于铑价格更昂贵,有时也采用铂铑钯三元合金,其常见的组成为铂93%、铑3%、钯4%。也有采用铂铱合金,铂99%,铱1%,其活性也很高。铂系催化剂即使含有少量杂质(如铜、银、铅,尤其是铁),都会使氧化率降低,因此,用来制造催化剂的铂必须很纯净。

(2)形状铂系催化剂不用载体,因为用了载体后,铂难以回收。为了使催化剂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工业上都将其做成丝网状。

(3)铂网的活化、中毒和再生新铂网表面光滑而且具有弹性,活性较

小。为了提高铂网活性,在使用前需进行“活化”处理,其方法是用氢气火焰进行烘烤,使之变得松疏,粗糙,从而增大接触表面积。

铂与其他催化剂一样,气体中许多杂质会降低其活性。空气中的灰尘(各种金属氧化物)和氨气中可能夹带的铁粉和油污等杂质,遮盖在铂网表面,会造成暂时中毒。H

S也会使铂网暂时中毒,但水蒸气对铂网无毒害,仅会降低铂网的

2

温度。为了保护铂催化剂,气体必须经过严格净化。虽然如此,铂网还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中毒,因而一般在使用3~6个月后就应该进行再生处理。

再生的方法就是把铂网从氧化炉中取出,先浸在10%~15%的盐酸溶液中,加热到60~70℃,并在这个温度下保持1~2h,然后将网取出用蒸馏水洗涤到水呈中性为止,在将网干燥并在氢气火焰中加以灼烧。再生后的铂网,活性可恢复到正常。

(4)铂的损失和回收铂网在使用中受到高温和气流的冲刷,表面会发生物理变化,细粒极易被气流带走,造成铂的损失。铂的损失量与反应温度,压力、网径气流方向以及作用时间等因素有关。一般认为,当温度超过880~900℃,铂损失会急剧增加。在常压下氨氧化铂网温度通常取800℃左右,加压下取880℃左右。铂网的使用期限一般约在两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

由于铂是价昂的贵金属,目前工业上有机械过滤法、捕集网法和大理石不锈钢筐法可以将铂加以回收捕集网法是采用与铂网直径相同的一张或数张钯-金网(含钯80%,金20%),作为捕集网置于铂网之后。在750~850℃下被气流带出的铂微粒通过捕集网时,铂被钯置换。铂的回收率与捕集网数、氨氧化的操作压力和生产负荷有关。常压时,用一张捕集网可回收60%~70%的铂;加压氧化时,用两张网可回收60%~70%的铂。

2.1.3 氨催化氧化的工艺条件

在确定氨催化氧化工艺条件时首先应保证高的氧化率,因为硝酸成本中原料氨占比重很大,提高氧化率对降低氨的消耗非常重要。以前氨的氧化率一般为96%左右,随着技术的进步,常压下可达97%~98.5%,加压下可达96%~98%。其次,应有尽可能大的生产强度。此外还必须保证铂网损失少,最大限度地提高铂网损失少,最大限度地提高铂网工作时间,保证生产的高稳定性和安全等。

(1)温度在不同的温度下,氨氧化后的反应生成物也不同。低温时,主要生成的是氮气,650℃时,氧化反应速率加快,氨氧化率达90%;700~1000℃时,氨氧化率为95%~98%;温度高于1000℃时,由于一氧化氮分解,氨氧化率反而下降,在650%~1000℃范围内,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氨氧化率也提高。但是温度太高,铂损失增大,同时对氧化炉材料要求也更高。因此一般常压氧化温度取750~850℃,加压氧化取870~900℃为宜。

(2)压力由于氨催化氧化生成的一氧化氮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因此改变压力不会改变一氧化氮的平衡产率。在工业生产条件下,加压事氧化率比常压时氧化率低1%~2%如果要提高加压下的氨催化氧化率,必须同时提高温度。铂网层数由常压氧化用3~4层提高到加压氧化用16~20层,氨催化氧化率可达96%~98%,与常压氧化接近。同时氨催化氧化压力的提高,还会使混合气体体积减小,处理气体量增加,故提高了催化剂生产强度。比如常压氧化没千克铂催化剂没昼夜只氧化1.5t氨,而在0.9Mpa压力下可提高到10t。此外加压氧化比常压氧化设备紧凑,投资费用少。

但加压氧化气流速度较大,气流对铂网的冲击加剧,加之铂网温度较高,会使铂网机械损失增大。一般加压氧化比常压氧化铂的机械损失大4~5倍。

实际生产中,常压和加压氧化均有采用,加压氧化常用0.3~0.5Mpa压力,但也有采用更高压力的,国外氧化压力有的高达1Mpa

(3)接触时间接触时间应适当。时间太短,氨气体来不及氧化,致使氧化率降低;但若接触时间太长,氨在铂网前高温区停留过久,容易被分解为氨气,同样也会降低氨氧化率。

为了避免氨过早氧化,常压下气体在接触网区内的流速不低于0.3m/s。加压操作时,由于反应温度较高,宜采用大于常压时的气速。但最佳接触时间一般不因压力而改变。故在加压时增加网数的原因就在于此。一般接触时间在10-4s左右。

另外,催化剂的生产强度与接触时间有关。在其他条件一定时,铂催化剂的生产强度与接触时间成反比,即与气流速度成正比。从提高设备的生产能力考虑,采用较大的气速是适宜的。尽管此时氧化率比最佳气速(一定温度、压力催化剂及起始组成条件下,氧化率最大时所对应的气速)时稍有减小,但从总的经济效果衡量时有利的。工业上选取的生产强度多控制在600~800kgNH3/(m2·d),见图1

(4)混合气体的组成

选择混合气体的组成时,最

主要的时氨的初始组成c0。

同时还应考虑初始氨含量和

水蒸气存在的影响。氨氧化

成一氧化氮,理论上的氨氧

化比可由反应式

4NH3+5O2=4NO+6H2O来确

定,即氨氧化比为1.25

若采用氨空气混合物,最大氨含量为:

NH 3%=(21

1.2521100 1.25

+)×100%=14.4% 实践证明,氨浓度为14.4%(即O 2/NH 3=1.25),氨的氧化率只有80%左右,而且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氧含量增加,有利于一氧化氮的生成,但也不能无限制地增加。要增加混合气体中氧含量,加入空气量就多,带入氨气也多,使混合气体中氨浓度下降,炉温下降,生产能力降低,动力消耗增加。当O 2/NH 3比值为

1.7~

2.0范围内,氨氧化率最高。此时混合气体中氨浓度为9.5%~11.5%。

混合气体组成对氨氧化率的影响见图2.氧化率与氧氨比曲线时根据900℃所得出的数据绘制而成。当曲线1表示完全按式(1)反应进行的理想状态,曲线2表示实际情况。由图2可知,当氧氨比值小于1.7时,随着氧氨比增大,氧化率急剧上升。氧氨比大于2时,氧化率随氧氨比增大而增大极小。

考虑到一氧化氮还要进一步氧化生成二氧化氮,并用水吸收制成硝酸。故在氮氧化合物混合气体中必须要有足够的氧,一般在透平压缩机或吸收塔入口补充二次空气。若吸收后为其中含氧保持在3%~5%,则氧化氮(NO 2)吸收率最高。这说明控制氨空气混合气体中的组成,不仅考虑到氨氧化,而且还应考虑到硝酸生产的其他过程。

理论上需氧量由下式可知

NH 3+2O 2=HNO 3+H 2O

此时O2/NH3=2。则混合气体中

氨浓度为:

212

211002

+×100%=9.5% 这说明氨空气中氨浓度超过

9.5%时,透平压缩机入口或吸收塔

入口必须补充二次空气。

若不降低氧氨比,又要提高混

合气体中氨含量,以满足高氧化率和高生产能力,可采用氨富氧空气混合物。但氨浓度不能超过12.5%~13.0%,否则,就会形成爆炸气体。

(5)爆炸及其防止 氨-空气混合气体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当氨浓度在一定范围内,能着火爆炸、这一范围的上下限成为爆炸极限。

当氨空气混合气体

中氨浓度大于14%,温度在800℃以上具有爆炸危险。影响爆炸的因素又以下七点。

①爆炸前的温度由表2可知,当温度增高时,爆炸极限变宽。即温度升高,爆炸危险性增大。

表2氢-空气混合气的爆炸极限

②混合气体的流向由表2可以看出,气体自上而下通过氨氧化炉时爆炸极限变窄。

③氧含量由表3可以看出,含氧量越多,爆炸极限越宽。

表3 NH3-O2-N2混合其他的爆炸极限

④压力对氨氧混合气体,压力越高,越容易爆炸。如在0.1MPa压力时爆炸极限下限为13.5%,在0.5MPa压力时,为12%。但对氧-空气混合物则压力影响不大,在0.1~1MPa之间,下限均为15%。

⑤容器的表面积如容积之比比值也大,散热越快,越不易爆炸。

⑥可燃气体的存在可燃气体的存在会增加爆炸威力,例如氨空气混合气体中由2.2%的氢气,便会使混合气体中氨爆炸极限下限从16.1%降至6.8%。

⑦水蒸汽的存在在混合气体中由大量水蒸汽存在时,氨的爆炸极限边窄。因此在氨空气混合气体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蒸气可减少爆炸危险。

综上所述,为防止爆炸,在生产重应严格控制操作条件,设计上应保证氧化炉节结构合理,使气流均匀通过铂网。

2.1.4 氨氧化炉的结构和技术特性

氨氧化炉使氨催化氧化过程的主要设备。对它的基本要求是:氨空气混合气体能均匀通过催化剂层;为了减少热量损失,应保证最大接触面积下尽可能缩小体积;结构简单,便于拆卸、检修。过去,氧化炉多采用上下两个圆锥体中间为圆柱体组成的炉型。锥体角度一般为67°~70°,如图3所示:

图3 氧化炉

1.上锥体

2.锥形气体分布器

3.视孔〖HJ*4

4.上圆柱体 5、12.铂催化剂层 6.下圆柱体

7.消音杯 8.绝热材料 9.耐火砖10.压网圈 11.托网梁 13.花板 14.下锥体

近年来多采氧化炉-废热锅炉联合机组,可有效地回收热量。其结构如图4所示。图4为一大型氧化炉热锅炉联合装置。氧化炉直径为3米,采用5张Pt-Rh 网和1张纯铂网组成催化剂层,在0.35MPa压力下操作,氧化率αNO可达98%。联合装置上部为氧化炉炉头,中部为过热器,下部为立式列管换热器。氨

合气由氧化炉炉头顶部送入,经气体分布板、铝环和不锈钢环填充层,使气体均匀

分布在铂网上,通过铂催化剂层进行氨的氧化,产生的大量反应热可将反应气热温度升到850℃,在过热器中将228℃干饱和蒸气加热成为390℃,2.5MPa的过热蒸气,反应气温度降至745℃,进入下部列管式换热器,与列管间的水进行换热产生饱和蒸气,本身温度降至240℃,由换热器底部送出。该设备生产能力大,铂网的生产强度高,设备的热利用好,锅炉部分阻力小,操作方便。

图4

1.氧化炉炉头

2.铝环

3.不锈钢环

4.

5.纯铂网〖HJ*4

6.石英管托网架

7.换热器

8.列管

9.底 10.气体分布板

11.花板 12.蒸汽加热器(过热器) 13.法兰 14.隔热层

15.上管板(凹形) 16.人孔 17.下管板(凸形)

2.2 一氧化氮的氧化

氨氧化后的NO继续氧化没变可得到氮的高价氧化物NO2、N2O3和N2O4。

2NO+O2=2NO2△H=-112.6kJ(7)

NO+NO2=N2O3△H=-40.2kJ(8)

2NO2=N2O4△H=-56.9kJ(9)上述三个反应都是可逆放热反应,反应后摩尔数减少。所以,从平衡角度考虑,降低温度,增加压力,有利于NO氧化反应的进行。

NO氧化反应的速率主要与NO的氧化度α(NO)、温度和压力有关。α(NO)增大,反应速率减慢。α(NO)较小时,反应速率减慢的幅度也较小;α(NO)较大时,反应速率减慢的幅度增大。当其他条件不变时,降低温度,可加快反应速率。当其他条件,增加压力,可大大反应速率。

综上可知,压力高,温度低利于NO的氧化,这也是吸收所需的良好条件。氮氧化物在氨氧化部分经余热回收后,一般可冷却至200℃左右,为了使NO进一步氧化,需将气体进一步冷却,且温度越低越好。但气体中由于含由水蒸气,在到达露点时水蒸气开始冷凝,会有部分氮氧化物溶解在水中形成冷凝酸。这样降低了气体中氮氧化物浓度,不利于以后的吸收操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将其他快速冷却,使其中的水分很快冷凝。同时,使NO来不及充分氧化成NO2,减少NO2的溶解损失。中叶上一般采用快速冷却器冷却氮氧化物气体。

经过快速冷却器后,混合气体中大部分水分被除去。此时,就可以进行一氧化氮的氧化,一氧化氮氧化可在气相或液相中进行,故分为干法氧化和湿法氧化两种。

(1)干法氧化。将气体送入氧化塔使气体在氧化塔中有足够的停留时间,从而达到一定的氧化度。氧化可在室温下进行。氧化使一个放热过程,为了强化氧化反应,可采用冷却除去热量。有的工厂不设氧化塔,输送氮氧化物气体的管道就相当于氧化设备。

(2)湿法氧化。将气体送入塔内,塔顶喷淋较浓的硝酸,一氧化氮与氧气在气相空间,液相内和气液界面均能进行氧化反应,大量的喷淋酸可以移走氧化放出的热量,从而加快了氧化速率。当气体中NO的氧化度达到70%~80%时,

即可进行吸收制酸操作。

2.3 氮氧化物的吸收

除了一氧化氮外,其他氮氧化物均能于水作用:

2NO2+H2O=HNO3+HNO2△H=-116.1 kJ (10)

N2O4+H2O=HNO3+HNO2△H=-59.2kJ(11)

N2O3+H2O=2HNO3△H=-55.7kJ(12)

在吸收过程中,N2O3含量极少,因此式(12)可以忽略。此外,HNO2只有在0℃以下及浓度极小时才较稳定,在工业生产条件下,它会迅速分解:

3HNO2=HNO3+2NO+H2O △H=75.9kJ (13) 综合式(10)和式(13),用水吸收氮氧化物的综反应式可概括为:

3NO2+H2O=2HNO3+NO △H=-136.2KJ (14) 因此,在氮氧化物的吸收过程中,NO2的吸收和NO氧化同时交叉进行。由此可见,用水吸收NO2时,只有2/3NO2转化为HNO3,而1/3NO2转化为NO。工业生产中,需将这部分NO重新氧化和吸收。

吸收反应式(14)为放热的及分子数减少的可逆反应。由化学平衡基本原理知,提高压力降低温度对平衡有利。尽管低温高压有利于硝酸的生成,但受平衡所限,一般条件下,用硝酸水溶液吸收氮氧化物气体,成品酸所能达到的浓度受到限制,常压法制得的硝酸浓度不超过50%;加压法制得的硝酸浓度不超过7%。

用水吸收氮氧化物制造稀硝酸,分为常压吸收和加压吸收两种流程。反应中放出大量热,可采用直接或间接冷却方式除去。在吸收系统的前部,反应热比较多,此处要求较大的冷却面积;在吸收系统的后部,反应热较少相对应的冷却设备面积可以小些,以至于在最后可以利用自然冷却来清除热量。对于加压吸收,一般选用1~2个吸收塔;常压吸收则要用6~8个吸收塔,以保证获得一定浓度的稀硝酸。由于常压法吸收热时靠大量循环酸除去的,若只用一个吸收塔,势必要求塔顶喷淋酸浓度高,这就造成硝酸液面的平衡分压较大,相应的为其中氮氧化物含量增高,致使总吸收度降低。因此,通常总是采用若干个塔来吸收氮氧化物,吸收塔按气液逆流的方式组合,即后一个塔的吸收液,经冷却后逐一向前一个塔转移。第一及第二吸收塔为成品酸产出塔。

工业生产中,成品酸浓度越高,氮氧化物溶解量越大,酸呈现黄色。为了减少酸中氮氧化物损失及提高成品酸的质量,需要在成品酸被送往酸库之前,将酸中溶解的氮氧化物解吸出来,这一工序称之为“漂白”。

2.3.1 吸收工艺条件的选择

(1)温度的选择温度对吸收的影响较大,在吸收过程中的反应,除了亚

硝酸分解是吸热反应外,其余都是放热反应,所以降低温度,有利于平衡向生成硝酸的方向移动。同时,NO2的吸收反应的速率和NO的氧化速率也随温度的降低而加快,因此吸收容积系数可减小,即降低温度可以提高吸收塔的生产强度。故无论是从提高成品酸浓度,还是从提高吸收设备生产强度来考虑,降低温度都是有利的。

(2)压力的选择根据吸收的总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所以,提高压力,不仅可使吸收向生成硝酸方向移动,而且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同时,加压可以大大减少吸收容积,从而可降低设备的费用。但压力不可选择过高,如果压力过高,一是动力消耗增加的多,二是吸收设备对材料的要求更为苛刻。

(3)气体组成的选择

①氧化物浓度由吸收反应的化学平衡可知,要获得高浓度的成品酸,其措施之一就是要提高NO2的浓度。为此,气体在进入吸收塔前必须经过充分的氧化,所以提高NO2的浓度。为了使第一吸收塔出成品酸,在常压下操作时,气体应当从第一吸收塔的塔顶部加入。当气体由上而下通过第一吸塔时,在塔的上半部可以使NO继续氧化为NO2,而在塔的下半部NO2被吸收成硝酸,这样成品酸就可以从第一吸收塔导出,同时也提高了吸收效率。

②氧的浓度如前所述,当氨-空气混合气体中的氨浓度大于9.5%时,在吸收部分必须补加二次空气。通常时控制吸收后的问起中氧浓度在3%~5%左右,当尾气中的氧含量太高时,说明前面补加的二次空气时太多,稀释了氮氧化物浓度,导致处理气量大,而且阻力也大。反之,若尾气中氧含量太低,说明补加空气量少弥补利于NO的氧化,应适当补加二次空气。

2.4 硝酸尾气的处理

酸吸收后,尾气中仍含有残余的氮氧化物,含量取决于操作压力。如果将尾气直接放空,势必造成氮氧化物损失和氨消耗增加,不仅提高了生产成本,而且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因此,尾气放空前必须严格处理。

国际上对硝酸尾气排放标准日趋严格,一般Nox排放浓度不得大于2×10-4(质量分数)。为此,经常对治理硝酸尾气的大量研究,开发了多种治理方法,归纳起来有三类,即溶液吸收法、固体吸附法和催化还原法。

(1)溶液吸收法

吸收剂一般用碱的水溶液,其中用得最多的时碳酸钠,此法简单易行,处理量大,适用于含氮氧化物最多的尾气处理。但难以将尾气中氮氧化物降至0.02%以下。碳酸钠溶液吸收之后,可生成有用的副产品NaNO2和NaNO3。其反应为

Na2CO3+N2O3=2NaNO2+CO2 (15)

NaCO3+2NO2=NaNO2+NaNO3+CO2(16)

(2)体吸附法

这种方法时以分子筛、硅胶、活性炭和离子交换树脂等固体物质做吸附剂。其中活性碳的比附容量最高,分子筛次之,硅胶最低。当吸附剂失效后可用热空气或蒸汽再生。

此法优点时净化度高,同时又能回收氮氧化物。缺点是吸附量低。当尾气中NO x含量高时,吸附剂需要量很大,且吸附再生周期短。因此,该方法在工业上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3)催化还原法

催化还原法的特点时脱出NO x效率高,并且不存在溶液吸收法伴生副产品需要对废液进行处理的问题。气体在加压时,还可以采用尾气膨胀透平回收能量。是目前广泛采用的硝酸尾气治理方法。

催化还原法依还原气体的不同,可分为选择性还原和非选择性还原两种方法。前者采用氨作为还原剂,以铂为催化剂,将NO x还原为N2:

8NH3+6NO2=7N2+12H2O (17)

4NH3+6NO=5N2+6H2O (18)

非选择性还原法时在催化剂存在下将尾气中的NO x和O2一同除去。还原气体可采用天然气、炼厂气及其他燃料气,以甲烷为例,其反应为:

CH4+2O2=CO2+2H2O (19)

CH4+4NO2=4NO+CO2+2H2O (20)

CH4+4NO=2N2+CO2+H2O (21)

非选择性还原最好的催化剂是钯与铂。

3工艺流程的选择及论证

3.1 工艺流程的选择

硝酸和硫酸一样,也是无机化学工业中的重要产品,但它的产量比硫酸要小得多,1985年全世界的硝酸产量为3000万t/a,中国1993年的产量(以100%硝酸计)已达56.3万t/a。硝酸大部分用来制造肥料,如硝酸铵、氮磷钾复合肥料等,亦大量用来制造炸药、染料和医药中间体、硝酸盐和王水等,还用作有机合成原料。

硝酸是五价氮的含氧酸,纯硝酸是无色液体,相对密度 1.5027,熔点-42℃,沸点86℃。一般工业品带微黄色。含硝酸86%~97.5%以上的浓硝酸又称发烟硝酸,它是溶有二氧化氮的红褐色液体,在空气中猛烈发烟并吸收水分。硝酸是强氧化剂,有强腐蚀性,在生产、使用和运输中要注意安全。与硫酸不同,硝酸与水会形成共沸混合物,共沸点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示如图5所示,共沸点随压力的增加而上

升,但共沸点下的硝酸浓度却基本一样。在101.32

kPa 下共沸点温度为120.5℃,相应的硝酸浓度为

68.4%。因此,不能直接由稀硝酸通过蒸馏方法制

得浓硝酸,而应该首先将稀硝酸脱水,制成超共沸

酸(即浓度超过共沸点时的硝酸浓度),经蒸馏最后

才能制得浓硝酸。

超共沸酸精馏法是由西班牙Espimdesa 公司

开发成功,技术关键是要求氨氧化反应后气体中

水分要尽量除尽(冷凝酸浓度低于2%HNO 3),使脱

水后系统总物料中生成硝酸的浓度超过稀硝酸共沸点的浓度。脱水反应气在氧化塔中用共沸酸氧化,使NO 转化成NO 2,在超共沸酸

吸收塔中吸收生成浓度80%~90%的HNO 3,再进入超共沸酸精馏塔、热酸漂白塔制

得98%成品酸。本法具有可大型化、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的优点,是目前最经济的方法,排出的尾气中NOx 含量在200 ppm 以下,故可直接排放,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现将三种浓硝酸生产方法可变成本的比较示于表3-1-10。表中(1)为超共沸酸精馏法;(2)为全压法(压力0.45MPa)制取稀硝酸,再用硝酸镁法制浓硝酸;(3)为双加压法(氧化0.45MPa,吸收1.15MPa)制稀硝酸,再用硝酸镁法制浓硝酸。由表3-1-10可见,超共沸酸精馏法可变成本最低,比全压法低118.24元/t,比双加压法低87.83元/t,对一个全年生产5万吨浓硝酸的工厂而言,超共沸酸精馏法可节约生产成本42~600万元/a 。

表4 三种浓硝酸生产的可变成本比较

表4 三种浓硝酸生产的可变成本比较

3.1.1基本原理:

图5 HNO 3-H2O系统的沸点、组成与压力的关系曲线

可根据由HNO3-H2O所组成的二元相图来说明。如图2-22所示压力在0.1MPa下的HNO3-H2O的二元相图。

由图2-21可见,图形点M为硝酸溶液的最高恒沸点(120℃),对应M点气液两相组成相同,均含硝酸为68.4%HNO3。若以M点左侧的任一浓度的稀硝酸进行蒸馏,则随着硝酸中HNO3含量的增大,溶液的沸点也随之上升,直到M点为止。也就是说,通过蒸馏或精馏所得的硝酸中HNO3最大含量只能是68.4%HNO3。若以位于M点右侧的任一HNO3含量的硝酸进行精馏时,则于上述情况恰好相反,在精馏过程中,溶液的沸点随着硝酸中HNO3含量的增大而下降。故生产中采用改变原硝酸混合液的浓度大于68.4%后,再用精馏方法制取浓硝酸。

若现在以80%HNO3的硝酸在温度116.1℃下进行,则该溶液在相图中的系统点如点A所示。当此系统处于平衡态时,其液相组成点即为图中点B,对应的气相组成点为C。B点的硝酸含量为76.8%HNO3,而C点的气相组成为含90.4% HNO3。在精馏塔中当硝酸蒸汽上升到一块踏塔板,随着温度下降而冷凝时,则此冷凝过程可以由C点垂直地移动至D点来表示。而冷凝液D点的组成与C点相同。而D点溶液成平衡的气相组成即为图中的E点,E点所含的硝酸蒸汽中HNO3含量为99.2%当此蒸汽在上升到顶上的塔板冷凝至F点,即可得到99.2% HNO3的浓硝酸。这就是工业上以超共沸酸利用精馏法制取浓硝酸的基本原理。

3.2超共沸酸精馏法的工艺流程:

共沸酸法制浓硝酸流程示于图6。它分为氧化工序,超共沸酸的制造和精馏工序三部分。原料液氨从液氨贮槽(V101)用泵(P102)抽出,经液氨过滤器(S103)过滤后送至次共沸吸收塔(T202)作为冷却介质,同时将液氨气化为气氨。空气经空气过滤器(S104、S105)进入“四合一”机组(C118)空气压缩机段,出口空气压力为0.45MPa,经气体换热器(E115)之后,(S106),经混合过滤器(S107)进入氧化炉(R108)。在Pt-Rh催化剂的催化下生成NO。出氧化炉的反应气温度约为820~850℃,经过尾气加热器(E109)、废热锅炉(E110)和快锅冷却器(E111),气体被冷却到49℃,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水被冷凝。冷凝水含有少量硝酸和NOx气体,经冷凝酸分离器(V114)分离之后,稀酸水去漂白塔(T121)。在此,溶解于酸中的NOx被送至塔底的二次空气气提出来,气提气与氧化塔(T116)出口气体合并。酸水经减压送至酸水贮槽(V122),其中一部分经酸水泵(P203)进入次共沸吸收塔(T202)循环使用,其余送去酸水处理。

从冷凝酸分离器(V114)分离出来的气体,经气体换热器(E115)加热至160℃进入氧化塔(T116),浓度为58%的稀硝酸送至氧化塔的顶部,气液在氧化塔内接触,NO被氧化成N O2,硝酸则被分解为NO2。反应后硝酸浓度降至25%,用酸泵

(P117)打入次共沸塔(T202),制得58%的酸再循环到氧化塔(T116)。在次共沸吸收塔中NO继续氧化成NO2,NO2被水吸收生成硝酸,此放热反应在1.15MPa下进行,塔内设有蛇管冷却器,冷却介质为液氨。液氨在0.6MPa压力下气化吸收反应热,使该塔塔顶温度控制在20℃,排出的尾气中NOx含量小于200 ppm(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是500 ppm)。出塔尾气经气体换热器(E120),进入尾气加热器(E109),再进入“四合一”机组(C118)的尾气透平回收段回收能量后,经烟囱(S119)排入大气。

(T116)顶部出来的富NO2气体与来自酸水漂白塔(T121)、稀酸漂白塔(T204)、强酸漂白塔(T208)漂白后的含NOx的二次空气混合,混合气进入“四合一”机组(C118)的氧化氮气压缩段,被压缩到1.2MPa,然后此气体经气体换器(E120)和水冷却器(E207)冷却后,送至超共沸吸收塔(T201)。在此,将气体中的NO2吸收,而余下的气体(NO、NO2等)送至次共沸吸收塔(T202)

由真空精馏塔(T212)底出来的硝酸浓度为70%,此浓度比共沸点(68.8%)高,经热交换器(E211)、(E209),被强酸泵(P210)送进超共沸吸收塔(T201)顶部,用以吸收塔内气体中的NO2,生成硝酸。

离开超共沸吸收塔(T201)塔底的物料是浓度为80%的硝酸,它含有部分被溶解的NO2,经减压至0.4MPa进入强酸漂白塔(T208),在塔内用二次空气脱除NO2,再经减压后经强酸热交换器(E209)进入真空蒸馏塔。

99%的浓硝酸蒸汽从真空蒸馏塔(212)顶部取出,经热漂白塔(T216)、浓硝酸冷凝器(E213)(V214)。不凝气体所夹带的NOx气被真空系统抽走。冷凝的浓硝酸溶液经分离之后,进入分配酸槽(V215),一股回流入塔(T212),一股进入热酸漂白塔(T216),漂白后经成品酸冷却器(E217)去成品酸贮槽(V218)。

图6超共沸酸精馏法的工艺流程

2.1.3流程说明

氨与空气在常压下进行氧化,反应生成的氮氧化物气体被冷却。形成的冷凝酸浓度尽量低于2%。氮氧化物气体经氧化塔与60%硝酸接触,NO被氧化成NO2。硝酸则按下式反应分解为NO2,从而增加了气体中NO2浓度。

2HNO3+NO==3NO2+H2O

然后氮氧化物气体中加入含NO2的二次空气,并加压到0.6~1.3MPa。这时氮氧化物气分压较高,在第一吸收塔用共沸硝酸进行吸收,生成80%HNO3的超共沸硝酸。氮氧化物气体经第一吸收塔吸收后,残余的NO2经第二吸收塔进一步吸收。

排放的尾气经预热去压缩机膨胀段回收能量后,由第二吸收塔出来的含NO2送入解吸塔,用二次空气进行漂白,脱出NO2后,送入精馏塔精馏,在顶部得到浓硝酸,底部为近似超共沸酸浓度的硝酸,此酸被循环再浓缩。

该法的特点如下:

1.下(0.6~1.3MPa)吸收,吸收后尾气中NxOy含量可降之200mg/kg以下。

2.用氨和空气为原料生产浓硝酸(80%~98%HNO3),在常压下氧化,加压在

不需纯O2、冷冻量和脱水剂的条件下可同时生产任意浓度的浓硝酸和稀硝酸。

3.与传统的工艺相比,投资费用可降低20%,公用工程费用降低10%~15%,

总成本降低10%~15%。

四.计算

设:用清水吸收体积分率为9%NO 2及91%空气的气体混合物中的NO 2,假定吸收塔是在20℃及101.3Kpa 的条件下进行操作,所处理的混合气体总量为1000m 3/h ,在吸收后溶液中的NO 2浓度X1=0.00292。塔内选用25×25×2的陶质拉西环(乱堆),并假定被全部润湿,NO 2的回收率为98%,且已知气相吸收总系数为50.7kg/m 2·h ,取空塔速度为液泛速度的80%。操作条件下的平衡关系为Y*=27.23X 。试计算吸收塔的塔径

解:1.组成换算 Y 1=991=0.099 Y 2=(1-98%)Y 1=0.02×0.099=0.00198

X 1=0.00292

X 2=0

2.塔径的计算

塔径的计算首先要实际用水量及混合气体量

(1)实际用水量的确定

1212()V Y Y L X X -=

- 式中100091%273×37.8(/)22.4293V kmol h ?== 将V 代入上式,得实际用水量为37.8(0.0990.00198)1256(/)0.002920L kmol h -==- =22600(kg/h )

=22.6(m3/h)

(2)混合密度的计算

M 混=29×0.91+46×0.09=30.53(kg/kmol )

26.390+4.14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得V MP RT ρ= ∵R=8.31kJ/kmol ·k T=273+20=293 ∴330.53101.33092.689 1.27(/)8.312932434.830V kg m ρ?===? (3)塔径的计算 ①液泛速度的计算

应用填料塔泛点与压强降关联图 横坐标:0.50.522.61000 1.273()()0.631000 1.2701000V L V L W W ρρ?=?=? 根据《化工原理》第六章6-16图查出对应于乱堆填料泛点的纵坐标,得 20.20.033f V L L u g φψρμρ= 式中 2100011000H O L ρψρ=== 查《化工原理》6-2表得 450(1/m φ= 1.0()

L m P a s μ=

将已知各物理量代入上式得泛点气速为:

0.50.2(0.033)L f v L g u ρφψρμ= 0.50.29.811000[0.033]4501 1.270(1.0)?=???? =(0.57)0.5

=0.75(m/s)

②适宜空塔速度u 的计算

按题意,取u=0.8u f =0.8×0.75=0.60(m/s )

③塔径D 的计算

由式

000.59()60D m =

== 圆整后取

小 结

硝酸是工业上的“三酸”之一,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1989年产量为41.2万吨,1993年为56.3万吨(以100%HNO 3计)增长速度很快。纯硝酸是无色的液体,工业产品往往含有二氧化氮,所以略带黄色,但硝酸可以与任意体积水混合,并放出热量,目前工业硝酸的生产均以氨为原料采用催化氧化法。氨催化氧化反应为气固相催化反应,包括反应物的分子从气相主体扩散到催化剂表面,在催化剂表面进行化学反应,生成物从催化剂表面扩散到气相主体等阶段,而稀硝酸生产的工艺流程根据操作压力的不同而分为常压法,全加压法,综合法,综合法集中了前两种方法的优点,因而国内多采用综合法进行生产。综合法是采用氧化炉与废热锅炉联合装置,因而设备紧凑,节省管道,可减少热损失,使热量得到充分利用;采用带有透明装置的压缩机,使电能消耗降低;采用泡沫筛板吸收塔,吸收率高,可达98%;与常压吸收相比较,吸收容积大为减小,并省去了酸泵,因而设备费用降低,但纸板过滤器易烧坏。

硝酸工艺流程简介

1. 双加压法稀硝酸生产工艺流程 1.1工艺流程示意图如图1-1: 1、2—液氨蒸发器,3—辅助蒸发器,4—氨过热器,5—氨过滤器,6—空气过滤室,7—空压机,8—混合器,9—氧化炉、过热器、废热锅炉,10—高温气气换热器,11—省煤器,12—低压反应水冷器,13—氧化氮分离器,14—氧化氮压缩机,15—尾气预热器,16—高压反应水冷器,17—吸收塔,18—尾气分离器,19—二次空气冷却器,20—尾气透平,21—蒸汽透平,22—蒸汽分离器,23—汽包,24—蒸汽冷凝器。 图1-1 工艺流程示意图 1.2流程简述: 合成氨厂来的液氨进入有液位控制的A、B两台氨蒸发器中,氨在其中蒸发,正常操作时,大部分液氨被A台蒸发器中来至吸收塔的冷却水所蒸发(吸收塔上部冷却水与A蒸发器形成闭路循环),蒸发温度11.5 ℃;其余的液氨被冷却水在B台蒸发器中蒸发,蒸发温度为14 ℃,两台氨蒸发器的蒸发压力均维持在0.52 Mpa;其中的油和水在辅助蒸发器中被分离,蒸发出的气氨进入氨过热器,气氨温度由TV31022控制,温度为110 ℃,然后再经氨过滤器进入氨─空气混合器。 空气从大气中吸入,经过三级过滤进入空气压缩机入口(冬季在经过空气过滤器前由空气预热器预热),经过空气压缩机加压至0.35 Mpa后分为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两股气流,一次空气进入氨─空混合器,二次空气进入漂白塔。 氨和空气在氨─空混合器中混合以后,进入氧化炉,经过铂网催化剂氧化生成NO等混合气体,铂网氧化温度为860 ℃,然后经过蒸汽过热器、废热锅炉,再经高温气─气换热器、省煤器、低压反应水冷器,再进入氧化氮分离器,在此将稀酸分离下来,气体则与漂白塔来的二次空气混合后进入氧化氮压缩机,进气温度为60 ℃,压力为0.3 Mpa;出口温度为200 ℃,压力为1.0 Mpa。再经尾气预热器、高压反应水冷却器进入吸收塔,进入吸收塔时的氮氧化物气体温度为40℃,氮氧化物气体从吸收塔底部进入,工艺水从吸收塔顶部喷淋而下,二者逆流接触,生成58 %—60 %的硝酸,塔底酸温度为40 ℃,从吸收塔出来的硝酸进入漂白塔,用来自二次空气冷却器的约120 ℃的二次空气在漂白塔中逆流接触,以提出溶解在稀酸中的低价氮氧化物气体,完成漂白过程,漂白后的成品酸经酸冷却器冷却到40 ℃,进入成品酸贮罐,再用成品酸泵送往硝铵和间硝装置。 从吸收塔顶部出来的尾气先后经过尾气分离器、二次空气冷却器、尾气预热器、高温气—气换热器,温度升至360 ℃,进尾气透平,回收约60 %的总压缩功,出尾气透平的

论文稀硝酸生产工艺

摘要 双加压法生产稀硝酸工艺是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稀硝酸生产工艺。双加压法生产硝酸的氧化压力适中,吨酸铂耗少,吸收压力高,对氮的氧化物吸收有利,产酸浓度高,氨耗低,酸尾排放的NO x含量低。双加压法的这些优点,使其占据了主导地位。 关键词:双加压法工艺流程稀硝酸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edium-pressure method for high pressure law and dual-pressure, dual-pressure production of dilute nitric acid process is the most advanced in the world today, dilute nitric acid production process. Compared with other methods, dual-pressure production of nitric acid oxidation pressure is moderate, tons of acid platinum consumption, high pressure absorption, absorption of nitrogen oxides favorabl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acid production, ammonia consumption is low, acid tail emissions of NOx content is low. These advantages of the dual-pressure process, it has dominated in the production of nitric acid. Keywords: dual-pressure process; process; dilute nitric acid

硝酸生产工艺 耿晓晓

银川能源学院 工业催化题目:硝酸生产工艺 学生姓名耿晓晓 学号 1310140111 指导教师王伟 院系石油化工 专业班级能源化学工程

硝酸生产工艺 摘要:硝酸是基本化学工业的重要产品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产量 在各类酸中仅次于硫酸。工业上制取浓硝酸(HNO3浓度高于96%)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在有脱水剂的情况下,用稀硝酸蒸馏制取的间接法,习惯上称“间硝";二是由氮氧化物、氧及水直接合成浓硝酸,称为’直硝’;三是包括:氨氧化、超共沸酸(75%—80%HNO3)生产和精馏的直接法。本文仅探讨超共沸精馏法。 关键词:浓硝酸、氨氧化、超共沸精馏法 前言 硝酸是基本化学工业的重要产品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化肥、炸药、无机盐,也可用于贵金属分离、机械刻蚀等。目前,我国有浓硝酸厂家20多家,年生产能力在80万吨以上。1999年产量在73万~75万吨,到2005年稀硝酸生产能力达544.7万吨,2004年浓硝酸产量130.5万吨,2005年产量157万吨,2006年新增产能达300万吨。稀硝酸是合成氨的下游产品,与 化肥生产紧密相关。浓硝酸最主要用于国防工业,是生产三硝基甲苯(TNT)、硝化纤维、硝化甘油等的主要原料。生产硝酸的中间产物——液体四氧化二氮是火箭、导弹发射的高能燃料。硝酸还广泛用于有机合成工业;用硝酸将苯硝化并经还原制得苯胺,用硝酸氧化,苯可制造邻苯二甲酸,均用于染料生产。此外,制药、塑料、有色金属冶炼等方面都需要用到硝酸。 我国硝酸的消费结构大致为:化学工业占65%左右,冶金行业占20%,医药行业占5%,其他行业占10%。在化学工业中生产浓硝酸的工艺主要有多种大同小异的工艺流程,生产中是根据氨氧化和氮氧化物吸收操作压力的不同分为间接法、直硝法和直接法三种类型。 1 硝酸的性质、用途及生产方法 1.1 硝酸的性质 纯硝酸为带有窒息性与刺激性的无色液体,其相对密度1.522,沸点83.4℃,熔点‐41.5℃,分为浓硝酸和稀硝酸。无水硝酸极不稳定,一旦受热见光就会分解,生成二氧化氮和水。 硝酸能与任意比例的水混合,形成浓硝酸(96%~98%HNO3 )和稀硝酸(45%~70% HNO3)。硝酸是三大强酸之一,具有很强的氧化性。除金、铂及一些稀有金属外,各种金属都能与稀硝酸作用生成硝酸盐。由浓硝酸与盐酸按1:3(体积比)组 成的混合液称为“王水”,能溶解金和铂,故称“王水”。 硝酸还具有强烈的硝化作用,与硫酸制成的混酸能与很多有机化合物结合成 1硝化物。

硝酸钾生产工艺 (1)

硝酸钾生产工艺 配料、分离工段 根据相图,使氯化钾、半成品在高温下溶解而NaCl 等很少溶解。从而达到富集KNO 3的目的。 能医药工业主要用于生产青霉素钾盐、利福平和利尿、发汗、清凉的药剂。食品工

业用于配肉,并在午餐肉中起防腐剂作用。机械工业用于热处理(金属淬火)作淬火之盐浴。玻璃工业用于玻璃器皿生产,起耐温硬化玻料的作用,还用作。农业上用作农作物和花卉的复合肥料。 分析试剂,用于锰、钠的微量分析。 复分解法 硝酸钠与氯化钾经复分解反应得硝酸钾和氯化钠。利用它们的不同溶解度可将其分离。此法工业上应用较多。先把硝酸钠溶于热水中,在搅拌下按硝酸钠:=100:85的配料比逐渐加入氯化钾,经蒸发浓缩,当温度为119°C时,氯化钠结晶析出。将分离氯化钠后的母液缓慢冷却,硝酸钾即结晶析出。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即得产品。 危害性 爆炸物危险特性:与有机物、硫磷等混合可爆 储运特性:库房通风; 轻装轻卸; 与有机物、还原剂、木炭、硫磷易燃物分开存放 可燃性危险特性:高热放出氧气; 遇有机物、还原剂、木炭、硫、磷等易燃物可燃; 燃烧产生有毒氮氧化物烟雾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建议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聚乙烯防毒服。 手防护:戴氯丁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硝酸钾 - 存储运输 储存注意事项 两层塑料袋或一层塑料袋外麻袋、、;塑料袋外复合塑料编织袋(聚丙烯三合一袋、聚乙烯三合一袋、聚丙烯二合一袋、聚乙烯二合一袋);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塑料袋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什么叫工序自动化

1什么叫工序自动化?在一个工序中,如果所有的基本动作都机械化了,并且使若干辅助动作也自动化了,而工人所做的工作只是对这一工序作总的操作和监督。2为什么说加工设备的自动化是实现零件加3工自动化的基础?①加工设备是机械制造的基本生产手段和主要组成单元。②单台机床或加工设备的自动化,能满足零件加工过程中某个或几个工序的加工半自动化和自动化的需要,为多机床管理创造了条件,是建立自动生产线和过渡到全盘自动化的必要前提。4一般地柔性自动线由哪三个部分构成?①数控机床、专用机床和组合机床;②托板(工件)输送系统;③控制系统。5常用的自动换刀装置有哪几种形式?①回转刀架;②主轴和刀库合为一体的自动换刀装置;③主轴和刀库分离的自动换刀装置。6什么叫工艺过程自动化?一个工艺过程通常包括着若干个工序,如果不仅每一个工序都自动化了,并且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得整个工艺过程都自动进行,而工人只是对这一整个工艺过程作总的操纵和监督,从而形成了某一加工工艺的自动生产线。7自动化加工设备主要有哪几类?①全(半)自动单机; ②组合机床;③自动线(TL);④计算机数控机床(CNC);⑤柔性制造单元(FMC)。8按导向方式的不同可将自动导向小车(AGV)分为哪三种类型?①线导小车;②光导小车;③遥控小车。9在机械加工中自动化检测方法有哪两种?①产品精度检测;②工艺过程精度检测。10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自动化技术主要有哪几方面?①机械加工自动化技术; ②物料储运过程自动化技术;③装配自动化技术;④质量控制自动化技术。11机械加工设备中常用的控制方式有哪些?常用的控制方法有: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分散控制、集中控制、程序控制、数字控制、计算机控制。常见的自动化仓库有哪两种形式?有平面仓库和立体仓库。12机械加工的在线检测一般可分为哪三个方面?①自动检测;②机床监测;③自适应控制。13一般地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主要有哪四个部分所构成?①加工系统;②工件支撑系统;③刀具支撑系统;④控制与管理系统。14联琐在电气控制中的作用是什么?联锁在电气控制中所起的作用可分为:联锁、自锁、互锁、短时联锁、长时联锁等。联锁的作用主要是增加系统的安全性,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15自动化用刀具通常分为哪两大类?通常分为标准刀具和专用刀具。16目前对各种刀具破损和磨损的监测有哪二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利用安装在机床上的传感器测量切削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信号,监控刀具的磨损。另一种方法是:用声发射法来识别刀具的磨损。17机械制造自动化大致可按哪几种方式来进行分类?①按制造过程分;②按设备分;③按控制方式分。18请简述一下数控车床的主要特点?①数控车床的主轴转速和进给速度高;②数控车床具有高精度;③数控车床能实现多种工序复合的全部加工;④数控车床具有高柔性。19自动化加工设备的辅具主要有哪两大类?主要有镗铣类数控机床用工具系统(简称“TSG”系统)和车床类数控机床用工具系统(简称“BTS”系统)。20在自动装配条件下,零件的结构冷性应符合哪三项原则?①便于自动给料;②有利于零件自动传送;③有利于自动装配作业。21一个柔性制造系统一般由哪四部分组成?两台以上的数控加工设备、一个自动化的物料及刀具储运系统、若干台辅助设备(如清晰机、测量机、排屑装置、冷却润滑装置等)和一个由多级计算机组成的控制和管理系统。22切削加工自动线主要有哪几个部分组成?通常由工艺设备、工件输送系统、控制和监视系统、检测系统和辅助系统等组成。23常用的自动排屑装置有哪几种类型?带式排屑装置、刮板式排屑装置、螺旋排屑装置。24请简述一下自动装配线的基本特征?在装配工位上,将各种装配件装配到装配基础件上去,完成一个部件或一台产品的装配。分析题1自动装配系统主要包括哪三个子系统?装配过程的物流自动化、装配作业自动化和信息流自动化等子系统2试分析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机械化与自动化的区别.a自动化不仅使制造过程的基本动作由机器人代替人力劳动来完成,而且操作和管理这些基本动作的操纵动作也是由机器来完成b自动化可以有效改善劳动条件,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品质量,有

硝酸生产工艺

硝酸生产工艺 一、中压法制稀硝酸工艺流程 硝化法制硫酸的一种方法,硫酸工业发展史上最古老的工业生产方法,因以铅制的方形空室为主要设备而得名。铅室法曾作为硫酸的唯一制造法盛行于世,历时100多年。20世纪起,逐渐被塔式法和接触法(见硫酸)取代。 铅室法的基本原理与塔式法相同,实质上是利用高级氮氧化物(主要是三氧化二氮)使二氧化硫氧化并生成硫酸: SO+NO+HO─→HSO+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又迅速氧化成高级氮氧化物: 2NO+O─→2NO NO+NO─→NO因此,在理论上,氮氧化物仅起着传递氧的作用,本身并无消耗。 英国人J.罗巴克于1746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铅室法制造硫酸的工厂。至19世纪50年代,铅室法生产工艺才臻于完善。 典型的铅室法的生产流程(图2[ 铅室法生产硫酸工艺流程]),是使300~500℃的含二氧化硫气体(见硫酸原料气)进入充有填料的脱硝塔,与淋洒的含硝硫酸逆流接触。由于酸温升高,含硝硫酸中的氮氧化物得以充分脱除。塔顶引出的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氧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若干个铅室。在铅室中,二氧化硫充分氧化而成硫酸。最终通过两座串联的填料式吸硝塔,塔内淋洒经过冷

却的脱硝硫酸,以吸收氮氧化物,所得的含硝硫酸送往脱硝塔。 由于部分氮氧化物会随废气和产品带出,需不断补充。早期是将硝石加入焚硫炉内使受热分解,取得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混合气体。后来,都是将氨氧化成氮的氧化物,再将后者引入第一个铅室,或将硝酸直接补加在含硝硫酸中,用以淋洒脱硝塔。 潮湿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混合气体和浓度在70%以下的稀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设备需用铅制。在铅室中,二氧化硫的氧化与成酸反应大部分是在气相中进行,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大量的硫酸雾。这种气溶胶状态的细微颗粒需经较长进间才能凝聚成液滴,坠落至铅室底部。为此必须拥有很大的反应空间,才能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率。再者,生产过程中释放的大量反应热也须经铅室表面及时散去。因此,铅室法工厂往往采用多个串联的铅室,耗铅量大,这是历史上人们力求革新铅室法的主要原因。 大部分硫酸从铅室制得(浓度为65%HSO)。适量的铅室产品可注入脱硝塔,因多余的水分被蒸发以及塔内也进行部分成酸反应,从而可由脱硝塔取得浓度达76%HSO产品铅室法的硫酸浓度低而且往往含有很多杂质,用途受到限制,这也是铅室法被淘汰的重要因素。(数据来源:五泰信息咨询https://www.360docs.net/doc/5013379788.html, 市场调研报告https://www.360docs.net/doc/5013379788.html,)(市场调研报告https://www.360docs.net/doc/5013379788.html,)(数据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5013379788.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013379788.html,) 二、双加压法制稀硝酸流程

稀硝酸产品标准

X X X X X X 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稀硝酸 XXXXX 发布XXXXX 实施XXXXXXXXXXX化X工有限责任公司发 布

本标准结合GB/T 337.2-2014 工业硝酸稀硝酸相关条款和我公 司的生产工艺实际情况,制定了适用于我公司稀硝酸的产品标准,本标准规定了稀硝酸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运输和贮存和安全等内容。 本标准由XXXXXXX化X 工有限责任公司提出起草。 本标准由XXXXXXX化X 工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质量部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主要审核人: 本标准批准人:

QXXXXXXX6 版次/ 更改标记:A/0 稀硝 酸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生产的稀硝酸。本标准规定了稀硝酸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 验规则、包装、运输和贮存和安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本。 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337.2 工业硝酸稀硝酸 GB/T 337.1 工业硝酸浓硝酸 GB 190-2009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T 6678 化工产品采样总则 GB/T 6680 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6682-2008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 定 GB/T 3696.1 无机化工产品化学分析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的制备第 1 部分:标 准 滴定溶液的制 备 GB/T 3696.3 无机化工产品化学分析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的制备第 3 部分:制 剂 及制品的制 备 3 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分子式:HNO 3 相对分子质量:63.00(2011 年国际相对原子质 量) 4 技术要求 稀硝酸应符合表 1 技术要求

脂肪族减水剂自动化生产工艺规程

ZM-1型脂肪族减水剂工艺规程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ZM-1型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生产的原料、产品性质和质量标准以及生产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工艺控制指标、过程管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ZM-1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管理。 2.产品说明 2.1. 产品名称及化学组成 ZM-2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属丙酮磺化甲醛缩合物,用对丙酮、亚硫酸钠、焦亚硫酸钠、甲醛为主要原料,该合成时在稀碱的条件下,通过碳负离子反应历程, 产生逐步醇醛缩合反映,形成具有P—0H的醛酮。反应中通过加入羰基活性高的甲醛进行复杂的共缩聚反应,并在磺化剂存在下,控制适当的碱度和温度,形成含有不饱和的键的脂肪族链状化合物,其分子链中含有一SOH —0H和共轭双键,属阴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2.2产品质量标准: 本产品在质量上执行国标GB8076-2008(代替GB8076-1997 (2)产品的混凝土性:

2.2产品性质: 2.2.1脂肪族系高效减水剂是一种绿色高效减水剂。不污染环境,不损害人体健康。对水泥适用性广,对混凝土增强效果明显,坍落度损失小,低温无硫酸钠结 晶现象,广泛用于配制泵送剂、缓凝、早强、防冻、引气等各类个性化减水剂, 也可以与萘系减水剂、氨基减水剂、聚羧酸减水剂复合使用。它克服了萘系,三 聚氰胺系高效减水剂在低水灰比下流动性差,坍落度损失大等弊病,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优良的特性。 (1)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对水泥净浆的减水分散作用强:实验表明,在同样 条件下,0.8%的掺量就相当于萘系1%的掺量。可以保证混凝土在低水灰比时仍 能保持良好的工作性。所以说,脂肪族高效减水剂比萘系、三聚氰胺系等减水率高,水泥净浆流动度大。减水、分散作用强。 (2)脂肪族高效减水剂能明显减少混凝土坍落度损失:与FDN平行对比 试验表明,掺脂肪族高效减水剂混凝土的坍落度在60分钟内几乎没有变化,而 在120分钟后仅降低2cm。说明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可有效控制混凝土坍落度经时 损失。 (3)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对水泥与混凝土无缓凝作用。 (4)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增强效果明显:抗压强度是混凝土最重要的力学性能之一。实验表明,脂肪族高效减水剂优于其它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

硝酸生产工艺

摘要:硝酸是基本化学工业的重要产品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产量在各类酸中仅次于硫酸。工业上制取浓硝酸(HNO3浓度高于96%)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在有脱水剂的情况下,用稀硝酸蒸馏制取的间接法,习惯上称“间硝";二是由氮氧化物、氧及水直接合成浓硝酸,称为’直硝’;三是包括:氨氧化、超共沸酸(75%—80%HNO3)生产和精馏的直接法。本文仅探讨超共沸精馏法。 关键词:浓硝酸、氨氧化、超共沸精馏法 前言 硝酸是基本化学工业的重要产品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化肥、炸药、无机盐,也可用于贵金属分离、机械刻蚀等。目前,我国有浓硝酸厂家20多家,年生产能力在80万吨以上。1999年产量在73万~75万吨,到2005年稀硝酸生产能力达544.7万吨,2004年浓硝酸产量130.5万吨,2005年产量157万吨,2006年新增产能达300万吨。稀硝酸是合成氨的下游产品,与化肥生产紧密相关。浓硝酸最主要用于国防工业,是生产三硝基甲苯(TNT)、硝化纤维、硝化甘油等的主要原料。生产硝酸的中间产物——液体四氧化二氮是火箭、导弹发射的高能燃料。硝酸还广泛用于有机合成工业;用硝酸将苯硝化并经还原制得苯胺,用硝酸氧化,苯可制造邻苯二甲酸,均用于染料生产。此外,制药、塑料、有色金属冶炼等方面都需要用到硝酸。 我国硝酸的消费结构大致为:化学工业占65%左右,冶金行业占20%,医药行业占5%,其他行业占10%。在化学工业中生产浓硝酸的工艺主要有多种大同小异的工艺流程,生产中是根据氨氧化和氮氧化物吸收操作压力的不同分为间接法、直硝法和直接法三种类型。 1 硝酸的性质、用途及生产方法 1.1 硝酸的性质 纯硝酸为带有窒息性与刺激性的无色液体,其相对密度1.522,沸点83.4℃,熔点‐41.5℃,分为浓硝酸和稀硝酸。无水硝酸极不稳定,一旦受热见光就会分解,生成二氧化氮和水。 硝酸能与任意比例的水混合,形成浓硝酸(96%~98%HNO3)和稀硝酸(45%~70% HNO3)。硝酸是三大强酸之一,具有很强的氧化性。除金、铂及一些稀有金属外,各种金属都能与稀硝酸作用生成硝酸盐。由浓硝酸与盐酸按1:3(体积比)组成的混合液称为“王水”,能溶解金和铂,故称“王水”。 硝酸还具有强烈的硝化作用,与硫酸制成的混酸能与很多有机化合物结合成

硝酸的教学设计(最新整理)

硝酸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硝酸的氧化性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学生对硝酸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物的记忆,解开硝酸与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的疑惑。此外还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硝酸与金属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二: 学生情况分析 : 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知道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对其氧化性知道的很少,所以硝酸氧化性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和重点。另外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浓硫酸的知识有了一定掌握,我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决定本课可以采用引导分析,小组设计、实验改进,分析实验现象,判断产生的物质,并与硫酸作对比,最后归纳总结的思路进行教学。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启发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探索,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通过探索而使问题解决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复习氧化还原知识,深入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硝酸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化学家波尔的故事,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对硝酸用途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五:教学重点:硝酸的特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六:教学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说到铂金有的同学们可能不知道,但是说到铂金饰品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铂金饰品以其所代表着“永恒”的含义,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但铂金真的是永恒的吗?当然不是,王水就能够很轻易的将其溶解,而王水的主要成分之一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硝酸。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硝酸的性质。 【问题探究一】这是一瓶纯HNO3,打开瓶塞,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的颜色、状态等特征,再请闻一闻气味(提示闻气体的一般方法)后试着归纳出HNO3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学生感知HNO3,阅读教材,探求HNO3的物理性质。

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

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系电气控制技术教研室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1.招生对象:高中、中职毕业生。 2.采用学分制,修业年限最高为六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装备控制行业,培养具有与本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过程控制和电气控制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生产工艺分析和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现场施工操作、生产组织和管理、基本工艺文件制订和产品售后技术服务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三、适应岗位(岗位群) 1.生产过程自动化设备与运行控制系统管理、维护人员。 2.生产服务型企业维修电工 3.自动化产品质量检测人员。 4.生产过程自动化产品的售后服务人员 四、岗位能力要求 (见表1《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及课程分解表) 五、专业素质要求 1.基本要求 学生在学期间必须获得以下4类证书,方能取得毕业资格。 (1)4个职业技能证书; (2)社会公益服务证书; (3)企业经历证书; (4)学生科技社团证书 2.技能和技术要求 实施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标准对接,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获得下列资格证书中的4个,其中至少有2个是高级证书,至少有2个是非操作工种证书。 (1)常用电机维修工 (2)高级电气设备安装工 (3)高级维修电工 (4)电机装配工 (5)变压器试验工 (6)“CEAC—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工程师”职业认证证书 (7)“CEAC-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工程师”职业认证证书 (8)“CEAC-自动化项目工程师”职业认证证书 3.拓展要求 学生在学期间,具备条件的同学可争取获得如下证书。 (1)英语B级(4)国家计算机二级 (2)英语A级(5)国家计算机三级 (3)英语四级

硝酸生产工艺

摘要: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硝酸工业的技术及发展趋势,同时对双加压法的特点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其发展前景及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硝酸生产双加压法问题发展趋势 前言 硝酸工业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自从硝酸实现工业化生产以来,人们就把装置产量的提高,经济技术指标的优化和运行安全可靠作为追求的目标。伴随着金属材料技术、设备机械制造技术、催化剂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硝酸生产的大型化、经济技术指标的先进化、控制手段的自动化成为可能。 1 硝酸生产方法简介 稀硝酸的生产过程根据氧化压力和吸收压力设置的不同,主要有常压法(N)、综合法(N+M)、中压法(M+M)、高压法(H+H)和双加压法(M+H)五种方法。表1给出了各种生产方法的特征。 表1 各种生产方法的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氨和铂的消耗综合法为最低,中压法和双加压法次之,高压法最高;相对投资费用高压法最低,双加压法次之;在生产规模上双加压法、高压法最宜实现大型化。尾气排放双加压法最优。 1.1常压法、综合法[1] 我国已将此两种生产方法列入落后和淘汰行列,除个别老厂在运行外,新建装置已不许选用上述两种方法。 1.2全中压法[2] 氨的氧化和氮氧化物的吸收均在0.35~0.6MPa压力下进行,此法的特点是:设备较为紧

凑,生产强度较高,不需要NO x压缩机,流程比综合法简单,投资较少,酸浓度为53%,能量可以部分回收。缺点是生产强度低,吸收容积较大,尾气中NO x含量较高为2 000×10-6,需处理才能达标排放,并且系统设备腐蚀严重。 1.3高压法 氨氧化和氮氧化物吸收均在0.71~1.2MPa的压力下进行。此法的特点是全过程压力均由空气压缩机供给,不需NO x压缩机,流程简单,设备布置紧凑,基建投资少,特种钢材用量少,生产强度大,吸收率高达99%,产品浓度高(55%~70%),尾气中氮氧化物含量低,能实现清洁生产,能量回收率高。缺点是氨氧化率低,氨耗高,铂催化剂装填量大,使用周期短,损耗亦大,生产成本较高。 1.4双加压法 双加压法是法国的GP公司最早研制开发成功的,该公司于1958年创建了第一套双加压法硝酸生产装置。国内山西天脊集团于1983年最早引入“双加压法”硝酸生产工艺。 双加压法是继全中压法和全高压法后硝酸生产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它集中了中压法氨耗低、铂耗低和高压法成品酸浓度高及尾气中NO x含量低的优点,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硝酸生产工艺。 氨的氧化采用中压(0.35~0.6MPa),氮氧化物的吸收采用 1.0~1.5MPa,此法吸收了全中压法与全高压法的优点,并可采用比全高压法更高的吸收压力,对工艺过程更为适用。使氨的损耗与铂催化剂的损耗接近常压法,吸收系统采用高压后吸收率高(99.8%),容积减少,酸浓度高(60%~70%),生产强度大,经济技术指标最优化,生产成本低,尾气中NO x含量低(最低达150×104t),是最彻底的清洁生产技术,符合国际排放要求,基建投资适度,能量回收综合利用合理,是最具发展的流程。 图1是目前国内最新双加压法硝酸工艺流程图[3]。

双加压法生产稀硝酸工艺流程

双加压法生产稀硝酸工艺流程:本法典型的工艺流程示于图2, 图2 双加压法制稀硝酸流程 (1)氨的氧化和热能回收 氨和空气分别进入过滤器,以除去气体中夹带的固体粉尘和油雾等对氨氧化催化剂有害的杂质,净化后的气体经混合器混合(混合气中氨含量约9.5%(v))后进入氨氧化器,经与铂铑网接触,96%~97%(v)的氨被氧化为一氧化氮,气体的温度也上升至~860℃,此气体经氨氧化器下部的蒸气过热器和废热锅炉回收热量后出氨氧化反应器的温度约为400℃。 (2)NO的氧化及省煤器回收热量后,被冷却至约156℃。当温度下降时,气体中的NO被氧化成NO2,然后进入水冷却器(Ⅰ),进一步冷却至40℃。在这里,氧化氮(NOx)气体与冷凝水反应生成浓度约34%的稀硝酸。酸 气混合物经分离器分离,稀硝酸送入吸收塔。由水冷器(Ⅰ)来的氧化氮气体,与来自漂白塔的二次空气相混合后进入氧化氮压缩机,被压缩至1.0MPa(表)。气体经换热器被冷却至126℃,又经水冷却器(Ⅱ)进一步冷却至40℃后,氧化氮气体和冷凝酸一并送入吸收塔底部的氧化器继续氧化,在塔中氧化氮气体被水吸收生成

硝酸,吸收塔的塔板上设有冷却盘管用以移走吸收热和氧化热,当塔内液体逐板流下时和氧化氮气体充分接触,酸浓度不断提高,在塔底部收集的酸浓度为65%~67%。 (3)漂白 自吸收塔来的65%~67%的硝酸里溶入很多NOx气体,被送至漂白塔顶部,用二次空气将NOx气体从硝酸中吹出,引出的成品酸浓度为60%,含HNO2<0.01%,温度为62℃,经冷却至约50℃后,送往成品酸贮槽。由吸收塔顶出来的尾气,经尾气预热器,被加热至约360℃,热气体进入尾气透平,可回收约60%的总压缩功,最后经排气筒排入大气。排入大气的尾气中NOx含量约为180 ppm。 水 15%的氢氧化钠

硝酸生产工艺技术简介

C硝酸生产工艺技术简介 1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1.1产品方案 利用本公司生产的液氨生产硝酸,最终产品为98%浓硝酸。 1.2生产规模 1.2.1设计规模: 公称能力为日产浓硝酸350吨(以100%HNO 3计) (公称能力产浓硝酸10万吨/年,计算产能10.5万吨/年,配套建10.5 万吨/年稀硝酸装置)。 年运行时间:7200小时。 1.2.2确定本装置设计规模依据以下因素: 结合耀隆集团原材料供应、辅助工程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将本工程浓硝酸生产规模定为10万吨/年(以100%HNO 3计)。 2工艺技术方案及技术来源 2.1工艺技术方案选择 2.1.1稀硝酸 2.1.1.1国内外稀硝酸工艺技术概况 目前,国内外工业上生产稀硝酸的方法有常压法、综合法、全中压法、高压法、双加压法,现分述如下: (1)常压法: 氨氧化和吸收均在常压下进行的生产工艺。 早期硝酸生产多采用这种方法,该工艺流程的特点为系统压力低,设备结构简单,工艺操作稳定,氨氧化率高,铂耗较低。但吸收比容积大 (20~25m3)

, 酸吸收率较低(仅为92%左右)。为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并提高氨利用率,需附有碱吸收N OX尾气装置并副产硝盐,即便如此尾气中N OX浓度仍很高,不符合目前日益严格的环境要求。加上设备相对台数较多,设备体积大,装置占地面积多,投资大,成品酸浓度低等因素,国家经贸委已明文规定禁止采用此种流程新建硝酸装置。 (2)综合法 常压氨氧化和中压(0.25~0.5MPa)酸吸收的稀硝酸生产工艺。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常压酸吸收的缺点,我国在本世纪50年代末 引进该流程进行稀硝酸的工业生产。该方法主要缺点是常压氨氧化、设备庞大、占地多,需要配备较昂贵的不锈钢材质的氧化氮压缩机,其投资高于下面介绍的中压法,且吸收压力低仅0.35MPa(A),因此酸浓度低及尾气排放不能达到环保要求,不适用于规模较大的硝酸装置,国家经贸委也明文规定了不能采用此种流程建设硝酸装置。 (3)全中压法 氨氧化和酸吸收均在中压下进行的稀硝酸生产工艺。 我国从6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的硝酸装置,大多为中压法,该装置的特点是:采用蒸汽透平与尾气膨胀机直接驱动空气压缩机,系统压力为0.35MPa (g),双塔吸收,成品酸浓度在54~57%左右,出塔尾气中N OX含量为0.2%左右,仍需采取进一步的尾气处理措施才能满足环保要求。 国外也有各具特点的全中压流程,诸如:伍德流程、Bamag流程、Stamicarbon流程等。由于其酸浓度、尾气指标以及投资等仍不太令人满意,故而,新建装置已很少采用该种流程。 (4)全高压法 除系统压力较全中压法高外(约为0.6~1.1MPa俵)),其它均类似于全中压 流程。该工艺流程特点为:设备紧凑,相对其它流程投资省,酸浓度高(一般可

工业硝酸的合成原理

工业硝酸的合成原理 目前,硝酸是用氨催化氧化亲生产的,产品有稀硝酸(含量为45%-60%)和浓硝酸(含量为96%-98%),这里介绍稀硝酸的生产。 用氨催化氧化的方法制硝酸,主要有三步。 (l)氨的氧化从氨合成工段来的氨气和空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在铂网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一氧化氨,其反应式为 4NH3 +504 —4N0+6H2O △H = - 907.3 kj/mol (2) 一氧化氨继续氧化生成二氧化氨氨催化氧化后的气体中主要是NO、H2O以及没有参加反应的N2、02,将该气体冷却降温到150-180℃,NO继续氧化便可得到二氧化氨,反应式为 2NO+O2 —2NO2 △HR = - 112.6 kj/mol (3)二氧化氨气体的吸收水吸收二氧化氨气体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氨,反应式如下: 3NO2 +H20 - 2HNO3+NO △H; - -136.2 kj/mol 从式可以看出,用水吸收的NO2,只有2/3生成硝酸,还有1/3转化为NO。耍利用这部分NO,必须使其氧化为NO2,氧化后的NOz仍只有2/3被吸收,因此吸收后的尾气必有一部分NO排空,需要治理,否则污染环境。 工业上,氨的催化氧化,一般是在铂系催化剂存在下进行的。铂系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既能加快反应,又能抑制其他副反应。纯铂具有催化能力,但强度较差,若采用含铑10%的铂铑合金,不仅使机械强度增加,而且比纯铂的活性更高。但铑价格昂贵,因此多采用铂、铑、钯三元合金,常见组成为铂93%、铑3%、钯4%。 根据操作压力的不同,氨氧化制稀硝酸工艺分为常压法、全加压法和综合法。 (l)常压法氨氧化和氨氧化物的吸收均在常压下进行。该法压力低,氨的氧化率高,铂消耗低,设备结构简单。吸收塔可采用不锈钢,也可采用花岗石、耐酸砖或塑料。但该法成品酸浓度低,尾气中氨氧化物浓度高,需经处理才能放空,吸收容积大,占地多,故投资大。 (2)全加压法又分为中压(0.2-0.5 MPa)与高压(0.7-0.9 MPa)两种。氨氧化及氨氧化物吸收均在加压下进行。该法吸收率高,成品酸浓度高,尾气中氨氧化物浓

自动化生产工艺_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综合实践报告 目录 摘要 (1) 一、前言 (2) 二、自动化生产线的组成及特点 (2) (一)操作部分的组成 (3) (二)供料部分的组成 (4) (三)加工部分的组成 (5) (四)运输部分 (7) (五)分拣部分 (8) (六)自动化生产线的特点 (8) 三、成品展示 (10) 四、实习总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本文通过一个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的生产过程,论述了现代自动化生产的特点和趋势。首先由供料机提供原料,机械手将其送至模具连续加工,然后送至工人手中进行分拣、安装。整个过程要充分考虑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情况,对各种生产要求进行处理,系统分成五个部分:操作部分:供料部分、加工部分、运输部分、分拣部分。本文根据自己的实习岗位经验详细论述了210空调外机顶盖的自动化生产工艺路线。 关键词:自动化模具空调顶盖

一、前言 随着大学生活的结束,我来到了佛山市盈特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参加毕业实习,盈特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8月,是一家中外合资的大型集团化运作专业电器制造企业。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家电制造之都”的广东省顺德区北滘镇。是专业从事五金模具设计与制造、金属钣金加工、空调热交换器生产的联盟集团。是美的集团的战略合作伙伴及最大钣金加工供应商,同时也是海信科龙、志高、TCL、奥克斯等公司集团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集团主营钣金、模具及空调热交换器产品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等区域 实习期间我主要从事对自动化生产线的操作、常见问题的维修及保养,利用操作台对210空调顶盖从毛胚到成品进行实时操作。 二、自动化生产线的组成及特点 自动化生产线分成五个部分:操作部分:供料部分、加工部分、运输部分、分拣部分。如图2-1所示 自动化生产线外观图2-1

硝酸工艺流程简介

1. 双加压法稀硝酸生产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示意图如图1-1: 1、2—液氨蒸发器,3—辅助蒸发器,4—氨过热器,5—氨过滤器,6—空气过滤室,7—空压机,8—混合器,9—氧化炉、过热器、废热锅炉,10—高温气气换热器,11—省煤器,12—低压反应水冷器,13—氧化氮分离器,14—氧化氮压缩机,15—尾气预热器,16—高压反应水冷器,17—吸收塔,18—尾气分离器,19—二次空气冷却器,20—尾气透平,21—蒸汽透平,22—蒸汽分离器,23—汽包,24—蒸汽冷凝器。 图1-1 工艺流程示意图 流程简述: 合成氨厂来的液氨进入有液位控制的A 、B 两台氨蒸发器中,氨在其中蒸发,正常操作时,大部分液氨被A 台蒸发器中来至吸收塔的冷却水所蒸发(吸收塔上部冷却水与A 蒸发器形成闭路循环),蒸发温度11.5 ℃;其余的液氨被冷却水在B 台蒸发器中蒸发,蒸发温度为14 ℃,两台氨蒸发器的蒸发压力均维持在 Mpa ;其中的油和水在辅助蒸发器中被分离,蒸发出的气氨进入氨中压蒸 空气 尾气 液氨 至漂白1 23456 789 111111*********

过热器,气氨温度由TV31022控制,温度为110 ℃,然后再经氨过滤器进入 氨─空气混合器。 空气从大气中吸入,经过三级过滤进入空气压缩机入口(冬季在经过空 气过滤器前由空气预热器预热),经过空气压缩机加压至 Mpa后分为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两股气流,一次空气进入氨─空混合器,二次空气进入漂白塔。 氨和空气在氨─空混合器中混合以后,进入氧化炉,经过铂网催化剂氧 化生成NO等混合气体,铂网氧化温度为860 ℃,然后经过蒸汽过热器、废热 锅炉,再经高温气─气换热器、省煤器、低压反应水冷器,再进入氧化氮分 离器,在此将稀酸分离下来,气体则与漂白塔来的二次空气混合后进入氧化 氮压缩机,进气温度为60 ℃,压力为 Mpa;出口温度为200 ℃,压力为 Mpa。再经尾气预热器、高压反应水冷却器进入吸收塔,进入吸收塔时的氮氧化物 气体温度为40℃,氮氧化物气体从吸收塔底部进入,工艺水从吸收塔顶部喷 淋而下,二者逆流接触,生成58 %—60 %的硝酸,塔底酸温度为40 ℃,从吸收塔出来的硝酸进入漂白塔,用来自二次空气冷却器的约120 ℃的二次空气在漂白塔中逆流接触,以提出溶解在稀酸中的低价氮氧化物气体,完成漂 白过程,漂白后的成品酸经酸冷却器冷却到40 ℃,进入成品酸贮罐,再用成品酸泵送往硝铵和间硝装置。 从吸收塔顶部出来的尾气先后经过尾气分离器、二次空气冷却器、尾气 预热器、高温气—气换热器,温度升至360 ℃,进尾气透平,回收约60 %的总压缩功,出尾气透平的气体温度为140 ℃左右,NO X含量≤200ppm,经排气筒排入大气。 在废热锅炉中产生的湿饱和蒸汽,经蒸汽过热器加热到温度440 ℃、压力为 Mpa过热蒸汽进入蒸汽分离器,过热蒸汽用于驱动蒸汽透平,蒸汽过剩

10万吨年硝酸项目简介

10万吨/年硝酸项目简介 一、硝酸的主要用途及市场需求状况 1.硝酸主要用途。浓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基础原料,主要用于己二酸、二异氰酸甲苯(TDI)、硝基苯、硝酸的金属盐类,钢铁工业浸渍及抛光、电子工业半导体和印刷电路板的清洗、军工用品、核工业(铀提取及精制)、染料中间体和柴油的十六烷值增进剂等。分子式HNO3,分子量63.01,密度1.513,沸点86℃,外观呈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液体,在光线照射和受热条件下易分解,分解出NO2气体具有刺鼻的窒息气味,一般浓度在97~99%之间。 2.浓硝酸生产和消费情况。目前,世界上浓硝酸产能约为370万吨/年,其中我国产能为79.2万吨,居世界第二位。 世界浓硝酸产量一览表单位:万吨/年 我国现有浓硝酸生产企业30多家,其中年产量在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6家,超过5万吨的企业有6家。主要生产企业有:安徽淮化集团、兰化公司、吉化集团、泸州天然气化工公司、南京化

工集团、济南化肥厂、青岛胶南化肥厂、大化集团公司、山东鲁光化工厂和开封化肥厂等。 我国浓硝酸生产企业及产量一览表单位:万吨/年 近几年我国浓硝酸产量不断增长,增长情况见下表: 注:表中的产量数据为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国浓硝酸产量年平均增长5.62万吨,2002年我国浓硝酸产量已突破90万吨,预计今年将超过百万吨大关。目前国内部分浓硝酸生产企业计划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规模经济。硝酸装置经济规模为10万吨/年,济南、南京、柳州及杭州金富春化肥厂等新建装置规模均为10万吨/年。 3.浓硝酸产品市场及价格预测。我国浓硝酸产品市场消费结构近年来变化不大,主要用于化学工业、冶金工业和医药工业,其中化学工业消费量约占浓硝酸总消费量的70%,冶金工业消费量约占13%,医药工业消费量约占6%,其他方面消费占11%。近几年国内市场浓硝酸需求保持增长势头,化学工业需求增长速度为4%,冶金工业需求增长速度为5%。随着我国南方地区精细化工项目及淮阳、辽阳、烟台万华MDI项目改扩建项目和太化公司、沧州大化公司TDI项目建成投产,浓硝酸需求还将继续增长。 浓硝酸产品受运输和贮存等不便因素的影响,进出口量很少,产销基本平衡,库存量也很少。近年来浓硝酸产品消费量呈稳步上升趋势,供需状态呈持平略紧,良性发展,很少大起大落。依据1990年以来我国浓硝酸产品年平均增长率和增产量推测今后几年增长情况,其结果见下表(单位:万吨/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