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中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博弈论中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博弈论中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博弈论中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两个共谋犯罪

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

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

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囚犯可以做出如下选择:1、供出他的同伙(即与

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2、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

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

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

A 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不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独自坐牢。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但他也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

所以A 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A 犯反正也得服刑,起码他不必在这之上再被罚款。所以其结果就

是,这两个囚犯按照不顾一切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坐牢。囚徒困境模型的几个现实例子囚徒困境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比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军备竞赛,显然,各国都不把大量的财富花在可能永远都用不上的军备上是最佳选择。可是,如果别的国家不把钱花在军备上,我们花,那么我们会在两国外交和贸易中占得优势,拥有国际影响力,在未来战争中赢得胜利。

如果别国把钱花在军备上,我们也花,那么我们至少可以不吃亏。所以,不管别的国家把钱花不花在军备上,我们把大把大把的钱花在军备上都是优势选择。所以,我们会把钱花在军备上。显然,别国也会这样想。结果是各国都会把大把大把的钱花在军备上,而且还互相攀比,想要胜过对方,占得优势,以便给对方造成压力。这就造成了军备竞赛,你花

百亿,我花一百五十亿。你花一百五十亿啊,那么我花两

百亿。直拼到各国财力可以承担的最高限额。这样拼到底

的结果是,各国都把大量本来可以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

民生的财力用在武器和军队上了。商家的价格战也是如此:

假设我是一位经营家电的零售商。在我商铺的周围有很多的竞争对手。现在我面临降价与不降价的选择:如果对手不降价,那么我降价是有利可图的。如果对手降价,那么我也必须降价,否则我就会面临一件都卖不出去的局面。所以,降价就成为我的优势选择。这对于我的竞争对手来说也同样如此。这样拼到底的最终结果就是我和我的竞争对手都只有微薄的利润。接下来我再举一个或许大家很有感触的例子: 家长送礼。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为了孩子的成绩

和未来,很多家长都愿意给老师送点礼,以获得额外的关照。

可是家长们没有想到,他们已经陷入了一场囚徒困境式的博弈,而在这场博弈中,除了老师之外,大家都是输家。家长的思维是这样的:我给老师送礼了,老师会对我的孩子额外关照。这种思维其实是理性的,并没有错。可是,别的孩子的家长也会这样想。当每个孩子的家长都送礼了,你的孩子还会受到额外关照吗?但当送礼成风之后,家长又会这样想,如果别的孩子的家长都送礼了,我不送,老师一定会特别轻视我的孩子。所以,不管别的家长送或者不送,我送,都是优势选择。然而每个家长的优势选择凑在一起并没有导致任何一个孩子获得老师的额外关照。下面,让我们共同来

关注一种社会现象:乞讨儿童。在我国,乞讨儿童各地基本都有,于是在21 世纪初,首先是网络,然后是相关媒体和各地政府举行了的拯救乞讨儿童的大规模行动。这次行动被网民称为是一次网络绑架了主流媒体的事件。主流媒体陷入的囚徒困境是这样的:网络热议的这一乞讨儿童的问题,受

到越来越多国人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如果我是一家知名予报导。如果别的媒体没有立即报导,那么我立即采取行动,就能独家播发的有影响力的新闻,赚取更多的眼球和好评;如果别的媒体选择立即报导,那么我也应该立即报导,否则,

媒体,我将面临两个选择:1、立即报导;2、推迟报导或不

我的媒体就会大大降低收视率或关注度;所以,在11 年春节前,全国各大媒体一下子积极反应起来,很有效地关注了乞讨儿童现象。政府随后也积极介入,采取有力措施,救助了乞讨儿童。所以,有网民称这种现象为网络绑架了媒体。

记得多年前我看到过一则新闻,新闻里曝光的是北方某个村庄全村多年生产毒木耳的事。所谓毒木耳就是把从别的地方低价进过来的烂木耳通过硫磺熏制的办法,让烂木耳恢复好木耳的外观,从而充当好木耳流通到全国千家万户的餐桌。

无疑,生产毒木耳的村民们都知道食用毒木耳会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危害。而且时间长了,这个产业迟早会倒掉。

我们不能说这个村的村民中就没有几个心地善良的人。我们也不能说这个村的村民都是目光短浅之辈,可是,无论心地

善良的或心地恶毒的,目光长远的或目光短浅的,他们都数年如一日地生产销售着毒木耳。这是为何?

记得记者暗访该村的一位村民时问过一句话:你们这样生产毒木耳,难道不担心有一天被媒体报道出去,从此就再也没有批发商和消费者买你们这个地方产的木耳了吗?这位村民的回答颇有道理:我们也知道我们村的这个产业迟早要倒掉,我们县的这个产业也会倒掉。就算我从现在开始生产优质木耳,别人还会生产毒木耳,所以这个产业还是要倒掉,我还不如趁倒掉之前再赚点钱呢!摆着全村村民面前的博弈是这样的:别人生产毒木耳,我一人生产优质木耳,别人赚很多钱,我无钱可赚,我一人的善行就像滴入乌黑的海水中的一滴清水,不会改变什么,也不会引起关注,而木耳产业照样倒掉;别人生产优质木耳,我一人生产毒

木耳,别人赚少量的钱,我赚很多的钱,我一人的恶行就像滴入蓝蓝的海水中的一滴污水,不会改变什么,也不会引起关注,而木耳产业照样不会倒。所以无论别人生产毒木耳与否,我生产毒木耳都是优势策略。

以上的这些例子,只是社会上囚徒困境例子的一部分。有人会说,以上这些例子说明了自私是人类的天性这一事实,俗话不是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火吗?可是,自私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收益,改善自己的处境和生活。在明明知道自私的结果是大家都遭受损失,人们还是不由自主地选择自私,这又是为何呢?除了天性的解释之外,自私何尝不是大家的种无奈的选择。如果别人都自私你不自私,那么你会受到损失;如果别人都不自私,你自私,你会获得利益。所以,无论别人自私与否,你自私总是优势选择。所以当今社会,大家都没有办法地自私起来了。真正的问题是,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的优势选择,集合到一起,往往会造成群体的灾难。

而群体发生灾难,每一个个体是逃不了。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眼见社会资源被无奈地浪费消耗掉,而我们却只能助长这种浪费和消耗,眼巴巴地望着大家都无私所能结出的甜美果实,却只能品尝着大家都自私所酿造的苦果,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身陷困境的囚徒。

(网络整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