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园林绿化中如何考虑植物的搭配

 园林植物的配置广义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这里我们要讨论的为前者,即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

园林植物的配置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做为一名基层的园林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深深体会到园林植物配置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植物配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绿化设计的成败,是建设绿地、游园的关键所在。我结合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浅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

第2章 植物的生态习性因素

园林绿化 植物配置 考虑因素

2.1生态学原理在园林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得到长足发展,但许多绿地形式单调、功能单一、维护投入大,而重景观、轻生态以及过分追求“一次成型”的状态也远未改变,影响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健康和服务功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变,森林进城、生态优先,生态园林得到普遍倡导,从事园林工作的很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不仅取决绿化的覆盖面积(覆盖率)和占地面积(绿地率),而且取决于空间结构和绿地类型,以及构成绿地的生物群落类型。

2.2植物的生态习性与立地条件要相互适应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为了保证植物生长良好,首先要考虑所选植物的生态习性与所要进行配置的地块的立地条件是否适应。这其中包括落叶与长绿,慢生与速生,喜阳与耐阴,喜酸性还是喜碱性等一系列生理、生态特性的差异。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以科学的态度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使植物健康的成长,展示其自身的形体美,为植物配置所要达到的艺术性提供保障。

2.3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的合理选择

在有些设计中,因为忽略了对植物生态习性的考虑,以致出现了以外来树种取代乡土树种的不当现象。如在某项工程中,设计方所提供的苗木表中出现大量的外来树种,其中的香花槐和西安桧,已经被证明在本地区大都生长不良甚至因有冻害而死亡,只有在特殊的小气候里才能正常生长。设计者出现此类的失误,主要就是因对植物的生态习性不熟悉或不重视而产生的。

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适应性强,成活率较高,选用一两种有代表性的乡土

树种作为植物配置中的基调树,能较好的体现设计理念及地方特色。例如在新抚区的南、北台,做为行道树的梓树,充分展示了其树形美观、抗性强、病虫害少等优良特性,近年来,无论是在园林工程上还是做为行道树都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绿化效果。

此外,外来树种由于对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不适应,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染。同时,其自身如有病虫害又可能传染给其他树种,这就造成了病虫害的交叉性,容易引起病虫害的大爆发。而乡土树种由于自身特点,就能有效的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外来树种都不能使用,而是在树种的选择上,要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等特点,尽可能地以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辅以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外来树种,让两者之间合理搭配。这样既丰富了配置中植物种类的选择,又符合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原则。

第3章 植物的生态效益因素

3.1植物的生态效益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栽种植物,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利用植物所创造的生态效益来改善我们所处的环境,如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等。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将植物的生态效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优先予以考虑。

3.2生态意识的缺乏造成植物配置出现误区

近年来,在城市绿化的植物配置中存在着一定误区,如绿量不足,分布不均。具体表现为绿地结构不合理,缺少高大乔木,多是一片片生态、环境效益都不高的草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设计者对于生态意识的淡漠。

由于设计者在城市绿化的植物配置中缺乏生态意识,而形成所谓“草坪热”,很多地区为赶流行而盲目“克隆”,促使这种错误现象不断蔓延、发展。比如,前几年很多城市的绿化专业部门组织专人到大连学习绿化先进经验,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很多只是简单的生搬硬套,为效仿疏林草地的设计风格,有的地方几万平米的绿地全部铺植草坪,而高大乔木只有几十株。先不考虑实际的绿化效果和高昂的维护费用,单就植物的生态效益而言,其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有关数据显示,同等面积的乔木与草坪的生态值相比,吸收二氧化碳量、释放氧气量,分别是草坪的27.2倍、25.5倍。另外根据园林专家的测算:植树和种草坪的投资比例为1: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高达30:1。由此不难看出,合理进行植物种植结构的有效配置,是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基本手段。研究证明,每20m2草坪或其他地被植物,配植1株乔木,6株灌木是

最合理的种植比例(但要因地制宜,不同地方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多年的实践,这种植物配置方式无论从景观美化或生态效益上都得到了认可,同时更会节约维护费用。

3.3首长意志使植物配置失去科学性

为迎合领导意图,设计者在做植物配置的过程中成为当官者思想的执行者。如领导者根据个人喜好就决定在某地栽植某某树种,设计人员为满足领导的要求,没有依照植物配置的科学性进行设计。如前几年,以丹桧做绿篱就是领导意志的集中体现,有的地方在整个公路分车带中栽满丹桧绿篱,结果由于通风不良造成基部枯黄、脱落,形成俗语中的“鸡腿”现象。这样做不但影响了整体的绿化效果,还直接导致了城市绿化中的生态结构简单脆弱,环境效能低下。

第4章 植物的季相变化因素

4.1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展现园林景观的艺术美

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称为季相。植物在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中,叶、花、果的形状和色彩随季节而变化,开花时,结果时或叶色转变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园林植物配置时要充分利用植物的季相特色,以绚丽多姿的色彩和形态构成园林景观的艺术美。

园林植物配置利用有较高观赏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植物的季相,带给人以时令的启示,增强季节感,表现出园林景观中植物特有的艺术效果。如在鞍山的高速公路出口处,道路两侧以大面积的模纹造型为主,配以不同花期的树种,如京桃、国槐、银杏、火炬树、连翘、红瑞木等,为避免季相不明显的偏枯现象,还配以云杉、紫杉、桧柏等常绿树和草本花卉,使得植物在一年四季都有鲜明的季相变化,充分表现了植物的季相美。

东北地区的气候具有春季干旱、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量少且不均匀等特点。为了避免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的传统景象,应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选择适宜的树木种类,如早春开花的京桃、榆叶梅、连翘、丁香等;晚春开花的蔷薇、玫瑰、海棠等;初夏开花的野苹果和各种草花等:秋天观叶的火炬、五角枫和观果的海棠、山里红等;冬季翠绿的油松、桧柏、云杉等。所产生的配置效果应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

4.2植物的季相表现随气候带的不同而变化

在不同的气候带,植物季相表现的时间不同。北京的春色季相比杭州来得迟,而秋色季相比杭州出现得早。即使在同一地区,气候的正常与否,也常影响季相出现的时间和色彩。低温和干旱会推迟草木萌芽和开花;红叶一般需日夜温差大时才能变红,如果霜期出现过早,则

叶未变红而先落,不能产生美丽的秋色。土壤、养护管理等因素也影响季相的变化,因此季相变化可以人工控制。为了展览的需要,甚至可以对盆栽植物采用特殊处理来催延花期或使不同花期的植物同时开花。

4.3植物的色彩美与色叶树的应用

植物美是构成园林美的主要角色,它的品类繁多,有木本、草本,木本中又有观花、观叶、观果、观枝干的各种乔木和灌木。草本中又有大量的花卉和草坪植物。一年四季呈现出各种奇丽的色彩和香味,表现出各种体形和线条,植物美的贡献是享不尽的。

植物美最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叶色,绝大多数植物的叶片是绿色的,但植物叶片的绿色在色度上有深浅不同,在色调上也有明暗、偏色之异。这种色度和色调的不同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不同。如垂柳初发叶时由黄绿逐渐变为淡绿,夏秋季为浓绿。春季银杏和乌桕的叶子为绿色,到了秋季则银杏叶为黄色,乌桕叶为红色,鸡爪槭叶子在春天先红后绿,到秋季又变成红色,这些色叶树木随季节的不同,变化复杂的色彩,人们掌握它的生物学特性,运用它最佳色彩稳定规律,实现科学配植是完全可行的。园林植物中有一些叶色鲜艳、漂亮、多变的植物,如乔木中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秋季叶片变红的槭树类,灌木中随光照条件不同而发生叶色变化的紫叶小檗、金叶女贞。此类植物和其他观花植物组合对于四季分明、气候多变的东北地区可有效延长观赏期。即使是常绿树种也有不同程度的观赏效果。如浅绿泛黄的樟子松、墨绿色的桧柏、灰绿色的云杉等。选择色度对比较大的种类进行搭配效果会更好。园林设计中也可将色叶树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上。

第5章 植物要满足环保要求的因素

5.1植物的环保作用

发挥树木的环保作用是我们在植物配置时所应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植物不仅适宜在土壤、空气无污染的环境下生长,而且在众多的树木之中,还分别具有防风、固沙、吸滞粉尘、阻截有害气体和抗污染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这一特性并加以利用。

在城市绿地、工矿区、居民区配置林木时,应该根据各个地区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配置适宜的树木。比如,望花区的鞍山路沿线工矿企业集中,粉尘量大,环境污染严重。针对这一特点,在对鞍山路林带的树种选择上以榆树、槐树、杨树、臭椿等易于吸滞粉尘的树木为主,实践证明,这对抑制这一地区的粉尘量,保护其周边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5.2环保成为未来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方向


当前,人们对环保、绿色、低碳和高水平生活方式的向往与日俱增,对园林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植物配置作为园林绿化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成为了一个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具体体现。以往人们往往更加重视植物的景观效果,而忽略了植物的生态效益及环保功效。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品位及生态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植物的环保功效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在这里,通过一个反面例子说明,植物的正确选择对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怎样的作用。大约于20 世纪30 年代,作为饲料、观赏植物和防治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引种的水葫芦,现已成为恶性杂草泛滥全国,其所到之处导致许多水生动植物种类的消亡。可见植物选择不慎易造成生物入侵,不仅引发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而且影响农业生产及区域性生态失衡。也正是通过这些深刻的经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在未来城市绿化中,特别是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中,环保成为优先考虑的因素,也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方向。

第6章 植物表现的意境美因素

6.1自然中体现园林植物的意境美

园林植物的栽植同山水造景一样,要顺应自然。我国古园中栽花种树的原则,是让其自然生长,不加人工约束。因此,在古园中几乎看不到西式花园中那种笔直的林荫道,修剪成几何形体的树木和十分对称、规整的花台,园中植物几乎都是姿态舒展、生意盎然的。而且它们往往间杂种在一起,就象在山野中一样。有姿态古拙可以入画的老树,有随时会变化的各色花果,诸如桃、李、海棠、柿子等果树,在园林中互相辉映,给景色平添了不少山野的自然气息。在苏州的一些城市园林中,至今人们还能欣赏到“老榆旁岸,垂杨临水,幽篁丛出”的野趣(拙政园中部池上两岛)和“漫山枫树,桃柳成荫”的城市山林风貌(留园西部小岗)。

植物配置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另一个表现是不求品种的名贵和齐全,山野村落中一些常见树种,如榆、槐、杨、柳等都是园林的座上客。就是一些较低等的植物,如石上的青苔,罗般缠绕在假山石峰上的络石,山脚石缝裂隙中长出的书带草,伏在地上生长的小灌木,在园林中也是随处可见。它们既增加了山石景的自然情趣,又起到遮掩某些残留的斧凿之痕的“藏拙”作用,是造就园林自然活泼景致的很好辅助.

6.2园林植物自身的文化性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与发展背景,园林植物配置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美学原理为基础的同时,还应结合经济性、文化性、

知识性等内容,扩大园林植物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服务于人类。如松、竹、梅多植于文人雅士私家园林中,而松、柏则多栽于陵园中。另外,虽然植物是园林的主体,植物配置是园林设计、景观营建的主旋律,但是园林植物配置中不能只考虑植物本身,还必须考虑到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园林小品的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同时要照顾到周边的建筑风格。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运用植物材料来创造园林意境。如松竹梅的“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的“四君子”,红豆的相思,垂柳的惜别,松柏的苍劲,竹之虚以有节,梅之独傲霜雪,兰之幽幽清香,莲荷的吉祥如意等等采寓意造景。选择不同的树种,创造不同的景观效果,感受不同的寓意,从观赏植物的形态美到植物的意境美,真正将园林设计中所要表现的植物艺术性在绿化工程的实际施工中体现出来。

第7章 植物多样性的因素

7.1 植物多样性是自然群落稳定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多数自然群落是多种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组合。如果植物种群单一,在生态上是贫乏的,在景观上也是单调的,符合自然规律和风貌的园林建设,必须重视植物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视园林植物多样性是一个模拟和创建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

我国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种子植物就有25000种以上,其中乔灌木种类达8000种之多。虽然东北地区生长季节较短,但可以选择的植物种类也达上千种。园林植物配置注意乔、灌、草结合,植物群落可增加稳定性,也有利于珍稀植物的保存。高中低充分利用空间,能增加叶面积指数,也能提高生态效益,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

7.2 植物的立体层次安排使园林景观更加生动

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园林艺术的重要方式。不同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可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不同花期的种类分层配置,可使观赏期有效延长。运用自然界中的乔木、灌木、藤本、竹类及草本植物等,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与其他园林要素有机组合来创造景观,可以构成一幅既符合生物学特性又具有美学价值的生物立体画。北京市马驹桥一带道路两侧利用碧绿的黄杨、鲜黄的迎春和紫红的红叶李构置成的立体轮廓,就创造一种人在画中游的佳境。

运用种类多样的高中低植株构成复层的生长稳定的乔灌草群落结构,一方面能提高绿地的三维绿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绿色植物的自然生产功能,并能增加群落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有效的降低噪音和减少粉尘污染;另一方面能丰富植物景观的立面层次,使得绿化景观更

加丰富。

结论

随着园林绿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植物配置做为造园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植物可以与大自然很好地协调,将历史文化内涵再现出来,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要依据植物自身的生态习性,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效益、季相变化、意境美及植物多样性等因素,将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两方面高度统一,使植物之间的组合更趋完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新要求,为做好园林绿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