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所有制理论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自从人类历史上出现私有财产之后,所有制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社会核心问题。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理论十分重视所有制问题,尤其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中,甚至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属于同一重要的问题,同时所有制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性理论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最为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特别地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 如何解决所有制问题, 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模式, 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完善和发展。本文从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内容为切入点,进而探讨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的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发生的财产关系,这种财产关系包括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两个方面,第一,所有制就是人们对生产条件的关系;第二,所有制又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所有制实际上是通过人对自然的占有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所有制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法的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的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所有制存在于它的具体形式之中。“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起来的……要想把所有权作为一种独立的关系、一种特殊的范畴、一种抽象的和永恒的观念来下定义,这只能是形而上学或法学的幻想”。

“私有制作为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只是在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外部条件属于私人的地方才存在。但是私有制的性质,却依这些私人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而有所不同”。人类经过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私有制社会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和劳动条件互相分离,“生产工具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第一次作为大工业所产生的结果表现出来;这种矛盾只有在大工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因此,只有在大工业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消灭私有制”。因此,“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马克思主义认为,“迄今发生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

种所有制的革命。一部世界史,就是所有制关系变更的历史”。因为“一切阶级在争取统治权之后”总是力图使全社会都服从于那保障它们的占有方式的条件。所以,马克思号召无产阶级把所有制问题“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包括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和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它在本质上反映一个国家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一个国家生产力的解放、经济的发展、猪肚的创新、机制的转化等,都必然要引起所有制的变革。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都认为未来社会将由共产主义的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但是,由于所有制形式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产品剩余的多少等因素决定的,因此共产主义的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即共产党人“消灭私有制”,不但是一个崇高的理想或目标,而且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之间必须要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不能只凭主观想象和革命热情。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采取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包括采取什么样的公有制形式,“马克思既没有束缚自己的手脚,也没有束缚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活动家的手脚”。因此,完全可以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等基本原理,从现时社会的各种实际出发,进行大胆探索。

二、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中国60多年发展实践做出的正确选择。坚持这一制度就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否定这一制度就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不要求国民经济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地区和每一个企业都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来实现。在公平的市场竞

争中,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一样,都面临着两种命运选择:要么适应市场竞争,以自身的优势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要么不适应市场竞争,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公有经济只有在竞争中不断增强其活力,才能在与其他各种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中,真正坚持其主体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私有制经济,而是与公有制经济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的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明晰的产权关系、自主的经营决策、灵活的运行机制,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是依附于公有制经济的。虽然它们本身带有强烈的自发性和功利性,因而要对它们的发展加强引导和管理,但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不但不会影响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反而有利于市场的充分交换和平等竞争,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内部产生激励机制和活力,有利于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多种多样的所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国民经济的繁荣,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

最后,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领域的重要理论,上述的并不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全部,只是其中主要的部分。当前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各种矛盾能突出,各种思潮并起,怎样在即保证国家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下,又能完善我国的所有制形式,实现中国特的所有制理论是一个坚战,虽然这条路很艰辛,但是只要我们能根据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办法,我相信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一定能在中国大地焕发出新的生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试题#(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 5、《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3、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了《宣言》中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段话表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无产阶级只肯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4、恩格斯如何阐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答:1)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要前提,要确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必须研究自然科学。 2)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

公共管理学院09思想政治教育2班唐。。。 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4章第7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中指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 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法文版中删去了其中“也就是说”一句)这是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重要观点。正确理解这一重要观点,对于准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对马克思所讲的重建个人所有制观点,我国学界早有研讨,在改革开放以前,比较一致的理解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实行公有,消费资料归个人所有。这种理解是有根据的。大家知道,早在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提出的在公有制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观点,曾遭到了杜林的攻击。他说:“这种新的‘个人所有制’在马克思先生那里同时也称为‘社会所有制’……马克思先生安于他那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所有制的混沌世界,却让他的信徒们自己去解决这个深奥的辩证法之谜。”恩格斯反驳杜林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攻击时指出:处于“混沌世界”的不是马克思,而是杜林自己。马克思的观点是“社会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涉及产品,那就是涉及消费品。”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书中批评米海洛夫斯基时,也引证恩格斯的解释,认为个人所有制是指消费品的个人所有。 有的学者仍坚持生产资料公有、消费品个人所有的“个人所有制”。如果不考虑“否定之否定”和“重新建立”这种逻辑思维,单就反驳杜林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攻击来说,恩格斯的解释也是说得通的。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确实存在生产资料公有、消费品个人所有的事实。而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章第4节中讲到未来“自由人的联合体”即社会主义社会时,也曾指出:这里“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联合体的社会总产品中“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恩格斯也是依此为例做出消费品个人所有制的解释的。这样解释简明易懂。但是,用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来解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也存在一些值得斟酌的问题。一是马克思讲的是三种所有制的“否定的否定”,即“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定了个体劳动者的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又要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三种所有制的“否定的否定”,都是指三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先后否定,因而不能用社会主义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来否定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二者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二是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不存在“否定的否定”和“重新建立”的问题。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无论资本家和工人,都存在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因而不存在社会主义要“重新建立”被否定了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问题。 究竟怎样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主张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马克思把个人所有制分为两类:一类是孤立的、单个人的个人所有制,即被资本主义剥夺和否定的个体私有制;另一类是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即公有制经济中,作为联合体的个人所有制。“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指后一种个人所有制。这一见解贯穿于马克思的诸多著作中。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将“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联合起来的个人”不同于单个个人,是处于联合体中的诸劳动者个人。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摘要:我们都知道自从马克思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以来,在全球大范围内都掀起 了剧烈的思想狂潮,而且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已经成为了当今最伟大的思想 之一。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意义,而且现在的马克思 主义已经成为了一门引人注目的学科流派,还有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问当今的劳 动人民提供了思想上的行动指南,给广大的劳动人民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前进,让 劳动人民为此去努力奋斗。同时马克思主义还对当今社会中的文艺运动和很多的 文学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传播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理论发生 了巨大的改变,对其影响最深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具体的影响可以分为 三个方面,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影响了当时中国现有的文学理论的体系和范畴,二 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进程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最后就是马克思主 义对中国未来的文学理论造成了积极的影响。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中,外 国的文学理论对其的冲击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很多的中古文学理论文学家在当 时的世界中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理论知音,但是历史证明在中国没有哪一 个国外的文学理论能够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相媲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 速度非常快,同时产生的意义也是非凡。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与所造成影响的具体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分析,希望能给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1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当今世界中的地位 俄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列宁曾近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进行过讲述,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主要来自于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以及法国的社会主义学说。而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具体形成过程来说,主要归功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不断努力。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对德国黑格尔、康德、以及歌德的文学美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同时对他们理论中的精华部分进行的 继承和传播,同时他们对古希腊中很多思想家与哲学家的文学理论思想也有所批 判和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对文学理论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 日常生活中就经常对前人的文学理论成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对他们两个来说注重 的是文学理论的实践结果。当代的荷兰文学理论研究人员易布斯和弗克马在对二 十世纪文学理论进行研究论述的时候,将当代的文学理论成果分成了人文主义和 科学主义两大文学流派。他们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是继承并批判了西方文 学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传统,这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文学理论基础 上所发展起来的文学理论学说。 在当今的世界中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存在,在中国的应 用更是广泛,并且随着相关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马克思主 义文学理论正在进行不断的完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 正在进行不断的扩展和丰富。现在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中 影响最为广泛的文学理论,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 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马克思主义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中国就是一个很好 的例子,中国的领导人根据国家的具体状况,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到了中国特色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试析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试析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摘要:马克思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构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最高价值追求。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终极目标,同时又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过程。本文在重点阐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措施,希望对社会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群体本位;个体本位;人类本位 一、“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形态,是人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中获得解放而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丰富和完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明确宣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为之奋斗一生的共产主义理想的最高追求和价值目标,正确理解这一思想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每个人”是这一思想的基本着眼点和出发点,也是这一思想的一大亮点。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是以每一个个体为着眼点的,而不是一群人或人类社会整体。从马恩的经典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全面发展”、“自由发展”或“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时,都在前面冠以“个人”一词。例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表述:共产主义是“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惟一的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不可避免的共产主义革命本身就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其次,“每个人”又体现了这一思想的伟大光辉点。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人的发展程度已经超出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所能到达的发展水平——“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个人、某些人或某个群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历史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因此,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将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及社会关系基础。 (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相对于以往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自由而言的。自由,作为人性的一项本质需求,成为人类的一个永恒价值追求。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已被消灭的条件下,在公共占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之时,人们才有可能从事真正自由的劳动,从而利用“自由时间”使自己发展成为真正“自由的人”,自己的一切活动都跟随自由意志而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这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任何阶段都是没有做到的。 (三)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以往社会的个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

试解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理论

试解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之谜 河北省胸科医院王孟山 摘要: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理论,起源于他的历史唯物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把“生产的个人”当做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说明公有制应该是个人之间的“自主联合”,这种认识是“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基础和前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马克思也是从“生产的个人”出发,说明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排除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原始公有制是在劳动、工作中的个人占有,是人类占有生产资料的最初方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更加详细地说明,这种占有方式导致了私有制社会的发生,是“以权谋私”的最初起源。《资本论》第一次明确提出,资本主义后的公有制是“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与原始公有制有本质不同的现代公有制。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把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与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了:他不是要求巴黎公社去剥夺农民的小块土地所有权,而是保护这种所有权,要剥夺的是大土地所有者、“土地议员”。公社也不是剥夺中产阶级的产权、而是保护他们的生产,他们因此拥护公社、加入公社。这在实际上已经说明,共产主义是在“个人所有权”基础上的自主联合。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给农民以土地所有权、形成合作制生产,并保护工商业者的生产,与巴黎公社的精神不谋而合,因此取得了革命的成功。传统公有制否定公有制中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个人所有,既脱了离历史、也脱离实际,形成了“虚构的集体”而非“真实的集体”。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重新肯定了公有制条件下的个人产权,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是现代公有制的雏形。新一届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精准扶贫”,给劳动者以个人产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公有制观念,是科学的改革理论。 关键词:生产的个人劳动、工作中的个人占有个人所有制传统公有制现代公有制 马克思在论述无产阶级的革命目标——“公有制”的时候,往往同时提到“个人所有制”。一般世俗的观点认为,“个人”与“公共”是矛盾的,它们似乎不能相提并论;而马克思却毫无顾忌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难以理解、类似“谜”一样的理论,被称之为政治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此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这涉及到应该如何处理公有制的产权关系,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正确理解公有制中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个人所有,是关系到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因此,应该按照这个理论的发展顺序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才能解开这个秘密。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相关论述 这部著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6年完成的,书中批判了当时的青年黑格尔学派从精神、意识出发解释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创建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历史唯物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不是精神与意识的演绎过程,而是人的实践过程。“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的关系”(1)24。“一当人们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25。“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25。由此可见,马克思把“生产的个人”当做历史的起点,是历史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从“生产的个人”出发、还是从“抽象人”出发去研究历史,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分歧点。费尔巴哈也是唯物论者,但他的历史观是从抽象人出发的:“费尔巴哈从来也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情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情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它的‘人的关系’”。所以,“当费尔巴哈虽然是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1)5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我们所学的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和经典体现,是与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紧密相联的有机体。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包括了对东、西方社会不同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道路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动力以及社会形态依次更迭的理论,而且也包括了对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具体社会形态所进行的研究(如对英国、德国、法国、俄国、中国等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并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著名论点。它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的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阶级斗争学说以及权力、统治、官僚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的经济与社会分析,其内涵丰富、体系完整。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具体内容: 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基础。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最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为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科学基础,为其对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理论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各种社会发展理论所依据的一种理论范式。社会形态是由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

层建筑等全部社会要素组成的统一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是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殊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其生产、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一个较低的社会形态必然被另一个较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社会的发展和演化是多线条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形态划分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主体形态、社会交换形态、社会技术形态等,但其中以经济基础为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准。 3、“现代社会”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思想。马克思深入研究了现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推动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巨大威力和作用,指出了人类历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的基础条件、基本途径和主要动力。马克思的“现代社会”的理论体现了现代化思想。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形态和阶段的多角度的考察与划分及其现代化思想,对当今我国的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与指导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 通过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对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所谓中国式社会主义,就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根据中国实际建立和发展的社会主义。为什么我们要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原因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想让祖国人民富裕起来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国曾经是个长期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认识到:照搬外国的模式我们并没有进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

论马克思世界发展理论的特点及时代价值.doc

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特点及时代价值 - 于以往思想家从思想、观念、理性角度看待社会发展不同,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更强调社会存在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往我们对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理解,缺乏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要求我们更加重视社会存在的重要地位,更加重视人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更加重视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时代价值 社会的发展是一直是人类各种研究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重温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精神实质,对于理解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思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发展一直是中西方思想家关注的主题。孔子处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战国时期,所向往的是“恢复周礼”的社会。“周礼”的社会指的是西周时期所建立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各种礼仪。这套体制的核心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孔子对此推崇备至,“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孔子看来,一个社会如果实现了“周礼”的统治秩序,同时也就是“仁政”。“周礼”宗法制度的基础是“亲亲”,以此为基础将对宗族长辈的孝与国家的忠诚联系起来,“其

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作乱者鲜!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柏拉图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正义的。正义只有通过哲学的方法才能实现。“只有通过真正的哲学,只有从这种哲学的高度,人们才能认识正义的本质所在,无论城邦正义还是个人正义都概莫能外”。只有在正义的国家中,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么什么样的城邦才算得上是正义的呢?柏拉图给出的答案是,城邦中由各种阶层组成,每个阶层的人要具备相应的美德。这样的城邦分为统治者、护国者和劳动者三个阶层,这三个阶层分别应具备智慧、勇敢、节制的德性。柏拉图将这样正义的城邦称为“理想国”,属于“理念世界”;我们所生活的现实国家是感性世界。理念世界是感性世界的本质和原型,感性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和分有。所以社会的发展就是感性世界不断地向理想世界的趋近。 罗尔斯是近代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罗尔斯也要建立一个正义的国家。罗尔斯认为人是理性的,人是理性的意味着一个人应当选择或者接受公平的合作条款,并且预期别人能够接受和履行这些条款的时候,他自己也应该承诺履行它们。从而建立起一个理性建构出来的正义社会。罗尔斯认为,我们在进行理性建构的时候要站在“无知之幕”之后。无知之幕意味着,“进行理性建构的参与者对自身的特性、能力、种族、宗教信仰以及财产状况等出于无知的状态。无知之幕的基本内容是:没有人知道他在社会中的地位―――无论是阶级地位还是社会出身,也没有人知道他在先天的资质、能力、智力和体力等方面的运气。我甚至假定各方并不知道他们特定的善观念或他们的特殊心理倾向”。这样就能保证理性建构的过程中不受其影响,以促进更加正义的规

如何解读马克思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如何解读马克思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2012年03月28日 15:14来源:北京日报作者:严小龙 《北京日报》2011年11月07日第18版,作者:严小龙,原题:历史谜题的再解读——近年来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学术观点综述 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四种代表性观点 马克思在不同文本中都提到:资本主义以后的未来社会要“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个命题在《资本论》中阐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论述得最为详细。马克思写道:“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同时代的杜林曾攻击说:“这种新的‘个人所有制’在马克思先生那里同时也称为‘社会所有制’……马克思先生安于他那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所有制的混沌世界,却叫他的信徒们自己去解这个深奥的辩证法之谜。”为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行了反驳。对于这个历史命题,我国学界在改革前曾有过共识,但改革以来又出现了多种解释,近年来讨论尤其热烈,以致有“马克思之谜”、“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等说法。如果把这些观点归结起来,有“3种说”,也有“8种说”,等等,但都难以窥其全貌。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对此的解读至少有15种之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可以列出以下4种观点: 观点一:它是指“重建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这是改革前曾达成的共识。主要依据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解释:“靠剥夺剥夺者而建立起来的状态,被称为以土地和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的恢复。对任何一个懂德语的人来说,这也就是说,社会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涉及产品,那就是涉及消费品。”持这种观点的人强调,恩格斯的这个解释是得到马克思首肯的。而且马克思本人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也明确指出:“在改变了的情况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倾向性 ——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 班级:美术学院艺硕视觉传达(6组) 姓名:贾雅晶 学号:201222103010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倾向性 ——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从人类生命最基本的生产实践层面出发,以整体性的方位来考察文艺现象的,有它不可取代的优越性。而真实性,典型性,和倾向性是马恩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思考,从而概括出的文艺理论所包含的三原则。在此我将结合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特点,来论述文艺理论的倾向性。 文艺的倾向性,就是文艺家的阶级立场、道德意识、爱憎情感、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体现,其中包括作家对自己描写的生活现象所做的主观评价和所持的态度。文艺倾向性集中体现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肯定文艺的倾向性,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思想,符合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无论是从它所受制于经济基础,或是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社会属性看,还是从创作主体的动机、目的,或是从创作客体所包含的生活内容看,都必然要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倾向性,蕴含着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传递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倾向。 第一、倾向应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文艺作品往往有完整的情节和众多的场面,他们是一切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展示主题的主要手段。作者的爱憎感情、褒贬态度和价值判断等,就渗透在情节的描写和场面转换之间,从而使观众与作者产生共鸣。恩格斯不赞成文艺作者脱离场面和情节,而把作品倾向单独而孤立地指出来,因为这样会使人有一种刻意为之的感觉,反而不能引起观众的同感。 第二、倾向性越隐蔽越好。作家的倾向一定要寓于艺术形象之中,和艺术形象融为一体。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要通过具有审美特征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主观见解与倾向性,这是文艺区别于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最显著标志。隐蔽倾向性,就是强调和坚持其艺术特性和审美特征。 第三、倾向性与真实性统一。马恩重视以真实性为基础,倾向性建立在艺术真实性的基础上,要做到最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必须终于显示,以对生活的真实描写为基础。另外,倾向性还应当符合艺术特性和审美规律。作品的思想内容要同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融合起来。 以上三点就是马恩对文艺作品所应当具备的倾向性的基本论断,接下来,我将会通过论述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实例来具体解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

马克思理论基础课后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习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可以概括为二条: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对抗性,又引发加剧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正常的领导,工人运动均以失败告终,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在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2)马克思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党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请用相关原理思考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回答了我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体现在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和时代主题的深刻把握、对发展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从世界观的层面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从方法论上为我们认识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基本途径和一般方法。就重大实践意义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当前,我国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因此我们必须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4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核心要义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核心要义 标签:重建个人所有制;价值批判;中心主旨;终极指向 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后,“人”的发展迈入了一种新的历史形态,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的依赖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科技的巨大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了。人逐步摆脱了自然和社会的约束,商品生产改变了人们在自然状态下的相似性,在产品和劳动中为其独立性打下了一定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人的需要、利益、职能等发生了变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的独立性,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打破、被粉碎,“人”从“对人依赖”中解放出来。 然而,还必须清醒认识到,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这种独立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其实质上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即资本主宰下的物统治“人”。马克思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依赖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一批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资本在所有制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是所有制的主体,支配着社会和“人”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提出的:“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这表明,资本同样支配着劳动及产品,主导着社会的生产。资本是工人的对立面,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增强控制劳动的能力。因此,工人在这样的社会中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维持基本的生存。而且随着这种控制力的不断增大,工人受资本控制就越严,自由也就愈加萎缩。 第二,“人”依赖资本主宰下的物生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出卖劳动力是生存的唯一途径,是资本控制下的无奈选择。“劳动是已由他出卖给别人的一种商品。因此,他的活动的产物也就不是他的活动的目的。”此时,对于“人”来说,资本主宰下的物才是主体,“人”只有依赖它才能生存。“资本在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又在怎样程度上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制等等”,这体现出资本在增值的同时,还伴随的是“人”本身的片面化发展。 马克思在价值层面批判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在解决“人”的依赖关系上的褊狭,为未来社会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奠定了价值基础,也为在所有制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准备了条件。 二、中心主旨:经济制度中“个人”地位与权利的真正复归 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所有制解决“人”依赖关系的褊狭,从价值层面深刻指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统治下的“个人”并没有实现真正“自由”,他们仍然依赖资本主宰下的物生存。马克思为所有制层面解决这一问题,提出未来社会所有制将复归“个人”在经济制度中的地位与权利,这也与未来社会的价值指向相契合。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无产阶级必将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階级的政权,这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将被彻底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