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对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对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方剂对失眠的治疗进展

摘要:失眠在《皇帝内经》中又称“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等,是因火、热、郁、瘀、痰、湿、燥等实邪内扰,或脏腑气血虚损,如阴血不足、心肾不交等,使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所致。本文分析失眠的病因病机,并通过整理近几年代表方的治疗效果,总结讨论传统及自拟中医方剂对失眠的治疗进展。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 ,insomnia is also described as “sleeplessness” “shall not sleep” and “eyes can’t be closed” . It’s because fire , heat, stasis , stagnancy , phlegm , wetness , dryness and some other evil elegants disturbing inside or the qi-blood deficiency for viscera.,such as Ying-blood deficiency and heart-kidney imbalance ,which can make malfunction for heart , live , gallbladder , spleen , stomach ,kidney and other viscera and the unsettlement for heart.. This thesis will analyze the pathogenesis for insomnia and summarize and discuss the traditional and innovative Chinese medicing’s development for the remedy of insomnia by trimming therapeutic effect of representative prescriptions recent years.

关键词:失眠方剂治疗进展传统方自拟方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失眠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2006年中国六城市失眠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失眠的发病率占受调查人员的57 %,失眠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其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失眠虽不属于危重病症,但长期持续影响人的精神,醒后会出现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及全身无力等一系列症状,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长期的顽固性的失眠,还会使人们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久而久之,恶性循环,易患药源性疾病。中医注重整体的观念,治疗失眠审症求因从整体调节下手,在治疗失眠上有其明显优势。本文从传统方剂入手,着重整理了传统失眠证型代表方以及一些自拟方的治疗效果,以此讨论并总结中医传统方法对失眠证的治疗效果以及进展。

1.病因病机:

《景岳全书·不寐》所论:“不寐证虽病由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所以失眠证在中医中有虚实之分。虚者为脾虚不运,心肝血虚,神失所养,不寐由生。实者或因气滞,或因湿(痰)阻,影响脾胃气机,扰动心神而不寐。而卢世秀(14)等人认为一些虚实错杂病也可导致失眠,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与气滞、食滞、湿浊、痰热等邪实并存。中医藏象学说认为(6):五脏藏五神,主五志,睡眠的本质是神安于其所,神有五种,分属五脏,不寐的本质在于五神不能安舍于五脏。首先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主血脉、主神志。心乃神之本,主宰人的七情、五志,故不寐与心的关系较其他脏腑更为密切。心血不足,邪热扰心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病症。肝为刚脏,性属木,主藏血,主气机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调节人体的七情、五志。木火同气,一方面肝所主的情志是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神往往易受情志因素的影响,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而失眠。另一方面,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心主血脉而濡养诸脏,心与肝共同协调调节

血。肝之血足则心肝有所养,心神安定,睡眠正常。肝血亏虚,邪气扰肝等均可导致肝疏泄时常影响心神情志而失眠。脾主运化、主四肢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血的产生取决于脾的运化功能。由于人体的精神、情活动依赖于血液的营养,因此,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与人的情志相关。此外,脾主思,思虑过度伤及营血,心神失养可以导致失眠。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肺可以调节全身气机,气机的正常运行是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基础。肺主气功能正常,则各脏腑之气机升降正常。此外,肺主治节,朝百脉,助心行血,只有肺主治节功能正常,气血才能在血脉正常运行,心神才能得养,睡眠才能得以正常。肾主藏精,主生殖、发育,为水脏。肾水上升济心,心肾交通,水火相济,心神得养,睡眠正常。肾藏精,能化精生髓,化精养神;脑藏元神,与心气相通,只有肾精充足,髓海得养,脑才能发育健全,产生正常的睡眠节律。由此可见五脏病变均可能影响到睡眠,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影响心神来影响睡眠,所以失眠证与心的关系更为紧密,治疗时也应重心,坚固全局,配合其他脏腑治疗。

除了五脏,胃胆等腑的失常也可以导致失眠。《素问·逆调论》曰“胃不和则卧不安”。丁泳(15)认为胃不和则生化乏源,心神失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化源充足,则既可充养心神,也可长养心阴,使神有所依。《医学求是》云:“中气为升降之源,脾胃为升降之枢纽。胃不和则升降失职,心神不安。清末名医张聿青之《医案》中多有论述:“胃为中枢,升降阴阳,于此交通,心火俯宅坎中,肾水上注离内,此坎离之既济也。水火不济,不能成寐。故胃不和,中焦不畅,心肾不交,可致不寐。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心主情志”“胆主决断”故有“心与胆相通”之说,意思是说,心对人的精神活动起主宰作用,而胆起决断作用。胆气通于心,主要体现为胆在神志方面的主辅配合关系。临床上,如果胆出现问题,胆气就会上扰心神而出现心悸不宁、惊恐畏惧、不眠等症。

2.中医方剂治疗

2.1传统方剂治疗

中医治疗失眠时一般将眠分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肾不交、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及阴血亏虚六种证型。临床上还有其他证型的失眠,但多见的以上述六型为主,切多用龙胆泻肝汤,温胆汤,六味地黄丸,归脾汤,安神定志丸,天王补心丹加减进行治疗。以下将通过整理这几味经典常用方的治疗状况,分析总结传统方剂对失眠的治疗效果现状。

2.1.1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肝郁化火失眠现状

龙肝泻肝汤最早见于《医方集解》,组成为龙胆草酒炒(6g),黄芩炒(9g),栀子酒炒(9g),泽泻(12g),木通(6g),当归酒炒(3g),生地黄酒炒(9g),柴胡(6g),生甘草(6g),车前子(9g)。具有清泻肝胆实火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胆实火上炎扰乱心神所致的头痛失眠。

山西省天镇县新平镇卫生院(1)使用龙胆泻肝汤治疗56历肝火扰心的失眠患者,治疗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泽泻9g,当归3g,生地6g,柴胡6g,车前子6g,生甘草3g,香附6g,郁金6 g。治疗结果:在56例病人中,临床治愈:32例(57.14%);显效:10例(17.80%);有效:8例(14.29%);无效6例(10.7%);总有效率:89.29%。

朔州市朔城区北城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肝火扰心的失眠患者,药物组成:龙胆草6g,黄芩:9g,泽泻12g,车前子9g,当归8g,生地20g,柴胡10g,生甘草6g。若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香附6g,郁金10g。治疗结果:在23例病人中,痊愈:10例(43.48%);显效:6例(26.09%);有效:5例(21.74%);无效:2例(8.70%);总

有效率:91.30%。

2.1.2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内扰失眠现状

温胆汤来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药物组成为,半夏汤洗七饮,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g),陈皮三两(9g),甘草炙,一两(3g),茯苓一两半(4.5g)。其作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临床常用于治疗肝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的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

开封市中医药(11)用温胆汤加减治疗50例痰热内扰失眠患者。药物组成:姜半夏10 g,扶神20 g,夜交藤30 g,竹茹10 g,陈皮12 g,合欢皮30 g,炒积壳12g,炒酸枣仁30 g,甘草6g辨证加减: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加山碴、神曲、麦芽、莱菔子、三棱、莪术消食导滞;痰湿较盛者加胆南星、天竺黄、远志、青朦石清热豁痰;心肾不交者加黄连、肉桂交通心肾,调和阴阳;心烦者加炒桅子、淡豆豉清心除烦;肝郁者加用薄荷、香附疏肝解郁、升解清阳、行气安神;有癖血证候者加赤芍、川芍疏肝理气、活血安神。治疗结果:痊愈5例(10%),显效14例(28%),有效24例((48%),无效7例((14. 00%),总有效率为86%。

湖北省中医院用十位温胆汤(9)治疗30例痰热内扰失眠患者。药物组成:法半夏15g,积实15g,陈皮10g,茯神15g,酸枣仁10g,远志6g,五味子6g,熟地黄15g,太子参15g,炙甘草6g,生姜3g。片水煎,每日1剂,取汁400ml分两次口服。治疗结果:在30例患者中,治愈:16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

2.1.3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心肾不交失眠现状

六味地黄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药物组成为,熟地黄炒,八钱(24g),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三钱(各9g)。其具有填精滋阴补肾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心肾不交所致的失眠多梦。

徐州矿务集团第一医院中医科(8)采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味治疗31例由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药物以中药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味为基本方,药物组成:熟地黄24 g,山茱萸12g,山药12g,丹皮10 g,茯苓l0g,泽泻l0g,黄连6g,肉桂3g,酸枣仁30 g,夜交藤30 g,柏子仁l0g,麦冬l0g,远志l0g,生地10 g,丹参20 g,当归l0g,每日一剂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两次服,每次服200 mL。治疗结果:在31例患者中,痊愈:11例(35.48%) ;显效:9例(29.03%);有效:8例(25.80%) ;无效3例(9.68%),总治愈率:90.32%。

2.1.4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失眠现状

归脾汤出自《重订严氏济生方》,药物组成为,白术、茯神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一两(各18g),人参、木香不见火,,各半两(各9g),甘草炙,二钱半(6g),当归一钱(3g),远志一钱(3g)。可健脾养心,常用于治疗心脾气血两虚所致的心悸怔忡,健忘失眠。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2)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48例心脾两虚引起的失眠证。基本方由白术18 g、茯神20 g、当归15 g、黄芪20 g、炒酸枣仁20 g、党参10g、丹参15 g、木香8g、龙眼肉l0g、夜交藤30 g,远志9g、大枣5枚、炙甘草6g组成。随证加减:伴肝阳上亢者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脾胃湿热者加黄连、黄柏,阴虚者加知母、牡丹皮、鳖甲、熟地黄,肝气郁滞者加郁金、延胡索、川楝子、香附,胆怯惊悸者加朱砂、龙骨、牡蛎、琥珀粉。以上药物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分别于中午及睡前1h温服。治疗结果:48例患者

中,临床治愈:14例;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58%。

2.1.5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治疗心胆气虚失眠现状

安神定志丸宁心安神,益血固精,组成为远志6克,石菖蒲,茯神15g,朱砂2克(冲服),龙齿25克(先煎),党参9克,茯苓15g,酸枣仁汤宁心安神,组成为酸枣仁(微炒)60克人参30克石膏(碎)15克赤茯苓(去黑皮)22.5克桂(去粗皮)15克知母(切,焙) 甘草(炙)各15克。临床上常合用二者并加减治疗心胆气虚失眠证。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使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5)加减治疗心胆气虚失眠症。治疗药物及疗程:人参10g,茯苓15g,茯神15g,远志15g,石菖蒲15g,龙齿30g,牡蛎30g,酸枣仁30g,五味子l0g,知母l0g,川芍l0g,甘草l0g。每次150m1,1日2次口服。28天为1疗程,治疗过程中随证加减。治疗结果:45例患者中,痊愈:20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1%。

2.1.6天王补心丹治疗阴血亏虚失眠现状

天王补心丹出自《摄生秘剖》,组成为酸枣仁、柏子仁炒,当归身酒洗、天门冬去心,各二两(各9g),生地黄酒洗,四两(12g),人参去芦、丹参微炒、玄参、白茯苓去皮、五味子烘、远志去心,炒、桔梗各五钱(各5g)。功用为滋阴养血,补心安神,常用于治疗阴虚血少所致的虚烦失眠。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中医医院(10)采用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50例阴血亏虚心神失养所致的失眠病人。方药组成:人参、丹参、玄参、茯苓、桔梗、五味子、远志各l0g,当归、麦冬、柏子仁、酸枣仁各15 g,生地30g黄连、肉桂各6g,每日1剂,水煎300mI,,分别于中午100mI二及晚睡前200mI,温服。治疗结果:接受治疗的50名病人中,痊愈:6例;显效;25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

以上各方虽然针对不同证型的失眠,但总有效率全都在85%以上,部分甚至超过了90%。而通过查询资料可以发现,西医方法对于病因复杂,缠绵难愈的失眠症效果并不理想,一般有效率只能维持在70%左右。由此可见,虽然传统方剂不断经过历史的考验,但其对于失眠还是有自己的长处的。如若医师在临床上能在传统方基础上学会变通,针对不同病人进行灵活加减,那么中医传统方剂无疑还是非常适合失眠的治疗的。

2.2自拟方治疗失眠

司维(12)通过自拟方治疗66例前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的失眠病人。方药:酸枣仁30 g,柏子仁15 g,夜交藤30 g,郁金10 g,香附10 g,远志6g,合欢皮30 g,珍珠母30 g,灵磁石30 }。随证加减:阴虚内热加生地15 g,丹皮10 g,知母10 g,麦冬30 g,五味子10 g;心肝火旺加丹皮10 g,栀子10g,知母10 g,莲子芯6g;肝郁脾虚加柴胡10 g,当归15g,白芍15 g,茯苓30 g,薄荷10g,白术15 g,心脾两虚加党参12 g,黄芪30 g,茯苓30 g,白术15 g;痰热内扰加陈皮10 g,茯苓30 g,半夏10g,竹茹10g,胆星6 g,积实10 g。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结果:在66例患者中,痊愈15例,显效22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9 %。

丁树栋(13)等通过自拟中药方治疗38例顽固性失眠病人。基本方:酸枣仁30g,,夜交藤15 g,党参12g,黄芪15g,熟地黄12g,白芍12g,佛手12g,甘草6g。失眠甚者加合欢皮l0g,远志6g,柏子仁l0g。若心脾两虚,症见心悸健忘,头晕口眩,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而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者,加当归20g,大枣l0g,陈皮10g,茯苓10g,若心胆气虚,症见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舌淡,苔薄,脉弦细者,加龙骨20g,石菖蒲10g,

茯神l0g,川芍l0g;若心肾不交,症见头晕口眩,心悸健忘,腰酸膝软,舌红,苔少,脉细者,加黄连l0g,肉桂6g,制首乌l0g。服药方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30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治疗结果:38例病患中,治愈:20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 7 % 。

自拟方包含医家自己的理解以及自身的临床经验。总有效率大部分均在90%以上。由此不仅可以看出中医方剂对失眠治疗很有自己的优势,也可以看出医家正在灵活的运用自己的知识并将其与临床经验以及自己的见解很好地结合到了一起。这对中医治疗失眠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势头。

总结:事眠无疑是一种病因复杂并且缠绵难愈的疾病。由于其的复杂性,强调对症治疗的西医很难将其彻底治愈,甚至有时难以产生可观的效果。但是强调整体观,通过调节全局来治疗疾病,产生釜底抽薪的效果。治疗失眠很有自己的优势。通过以上的总结,可以看出,近几年虽然仅从方剂看,但是治疗效果还是很乐观的。总有效率相比西医治疗明显略高一筹。一些医家的自拟方也有不错的效果。但是中医治疗失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能总结经验方,但是对于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度研究却很难找到相关资料报道。与此相关的实验也并不多。以后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药物作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中医方法更好的推广出去,甚至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师延仓,贾华.龙胆泻肝汤的临床应用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11,(41)7:63-64.

(2)晓莲.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50例的疗效观察[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34)4:103-104.

(3)康守山. 辨证论治治疗失眠260例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03)6:38-39.

(4)刘禄,赵仙文.辨证论治治疗失眠80例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14)4:34-35(5)高旭阳,闰文翠. 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不寐症患者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3,3:16.

(6)陈利平,王发渭.不寐证与中医藏象学关系探悉[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11:2376-2378.

(7)苏露煌. 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48例临床观察[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27)4:23-24.

(8)叶志兵. 六味地黄丸治疗运动员失眠36例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2010,(32)2:215-216. (9)朱味絮,冯方俊. 十味温胆汤治疗心胆气虚痰扰型失眠30例[J]. 湖北中医杂志,2011,(33)9:48.

(10)朱振华. 天王补心丹治疗失眠50例[J]. 陕西中医,2013,(34)2:174-175.

(11)李颖. 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50例[J].河南中医,2013,(33)11:1980.

(12)司维. 自拟方治疗失眠伴发焦虑抑郁状态疗效观察[J]. 北京中医药,2010,(29)6:429-430.

(13)丁树栋,管恩兰. 自拟中药方治疗顽固性失眠38例临床观察[J]. 世界中医药,2012,(7)3:265.

(14)张星平,刘在新,黄刚. 根据失眠症状表现不同归属五脏辨识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5:554-557.

(15)丁泳.”胃不和则卧不安”病机浅析[J].江苏中医药,2012,(44)1:7-8.

中医中药治疗失眠.doc

中医中药治疗失眠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医中药治疗失眠》的内容,具体内容:失眠无疑是痛苦的,特别是对于上班族来说,晚上睡不着早上醒不来实在是让人头疼,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百合百合性微寒、味甘苦,可入心经、肺经,具有润肺止... 失眠无疑是痛苦的,特别是对于上班族来说,晚上睡不着早上醒不来实在是让人头疼,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百合 百合性微寒、味甘苦,可入心经、肺经,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适合有长期咳嗽、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多梦、精神恍惚等阴虚肺燥、心神失养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酸枣仁 酸枣仁性平、味甘、可入心经、肝经,具有养心安神、益阴敛汗的功效,适合有烦躁不安、惊悸怔忡、烦渴、盗汗等心肝阴血不足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合欢皮 合欢皮性平、味甘,可入心经、肝经,具有安神解郁、活血消肿的功效,适合有郁闷不乐、烦躁不安、健忘等情志抑郁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柏子仁 柏子仁性平、味甘,可入心经、肾经、大肠经,具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的功效,适合有头昏目眩、面色少华、唇甲色淡、惊悸、盗汗、便秘等

血不养心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珍珠母 珍珠母是贝类动物贝壳的珍珠层,其性寒、味咸,可入肝经、心经,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的功效,适合有头目眩晕、耳鸣心悸、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胁肋隐痛、口干咽燥、心中烦热等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灵芝 灵芝,有益气、养心安神、止咳平喘之功效,用于心气虚或气血不足的失眠、心悸、健忘等症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中国药植图鉴》记载,灵芝"治神经衰弱、失眠、消化不良等慢性疾患"。现代研究证实:灵芝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及耗糖量,增强心肌及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能降血脂、调节血压;有良好的安神定志作用,所以对长期失眠有明显的临床改善疗效。 治疗失眠的五款药膳 桑椹大枣汤 桑椹15g,大枣50g煮汤吃。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珍珠汤圆 珍珠粉0.3g,枣泥50g拌匀,加糖适量,包入糯米粉中做成汤圆20个,每次10个。经常吃可缓解精神紧张,有助于改善失眠。 五味鸽蛋 五味子50g煎汁、鸽蛋30枚,煮熟去壳后放入五味子汁中略煮,然后浸泡在汁中2天。每次吃鸽蛋3枚,食前煮沸一下。一日1~2次,连服2

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失眠是因为躯体、生理、心理、药物性、人为性、营养缺乏等因素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分泌过多,5-羟色胺分泌不足引起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导致睡眠时相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发生了紊乱,表现为人睡困难,或者维持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中医将本病归为“不寐”、“不得眠”等范畴。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以镇静安眠药为主,但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中医对于该病有多种分型,并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取得良好疗效。现对近几年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病因病机 通过总结中医治疗病案,笔者发现中医学对于不寐的病机,主要归结于阳盛阴衰,阴阳不交。《类证治裁?不寐》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刘彦廷等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认为失眠在临床上主要为痰热内阻所致,多侵犯阳明和少阳两经,为多火多痰之疾病,且失眠的兼夹证较多。张其慧认为,导致失眠的原因与肝脾失调有关,肝主疏泄,主藏血、藏魂;脾主统血,藏意、主思;心主血、藏神。若肝血不足或肝失调达,即可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而失眠。脾运失常;一

方面不能运化气血,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营血亏虚,另一方面运化水湿失常,酿生痰饮,积而生热,痰热扰心而导致失眠的发生。徐云生认为,病因有七情内伤、劳倦过度、饮食不节等,但以情志内伤最为多见,病位则以心肝胆脾胃为主,总的病机是阳盛阴衰,阴阳失交。贾斌认为,失眠的病因主要有内伤、外邪两端。内伤主要是七情太过或不及,进而导致脏腑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气血不调、阴阳失交而致失眠;外邪主要是风、寒、火、热等邪气作用于人体,导致气血壅塞,进而干扰卫气的正常运行,致营卫不和而致失眠。吕慰秋认为,失眠的发病主脏在心,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神明。心受外邪侵袭,脏腑、经络机能紊乱,气血阴阳相对失衡,是失眠产生的重要原因。陈己明等认为,气滞血瘀是导致本病的病机之一。 辨证分型 失眠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可致多个脏器受累,故临床辨证分型也较为多样。高虹等将失眠分为脾胃失调、筋肉疲劳、肾阴虚3型;裘昌林按邪正虚实辨证将本病分为9型,其中实证分为心火亢盛型、肝郁气滞型、痰热扰心型、食积胃气不和型、肝胆湿热型,虚证分为胆气虚型、心脾两虚型,虚实夹杂者为心肾不交型、阴虚火旺型。孙巧云等一。将失眠分为肝郁化火、痰火扰心、血脉瘀阻、心胆气虚、阴虚火旺、心脾两虚6型。徐厚平。将亚健康失眠分为肝郁化火型、痰

失眠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失眠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失眠是指外邪扰动,或正虚失养,导致神不安舍,临床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范围】 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脑震荡后遗症、以及高血压、肝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脑动脉硬化、慢性中毒、精神分裂症早期患者,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人的寤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灵枢·营卫生会》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凡影响营卫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使神不安舍,都会成为失眠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灵枢·邪客》云:“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外邪中以火热为直接原因较多,其它如阴寒、水湿、风寒等多是形成失眠的间接原因。 2.情志失常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极是失眠常见的直接病因,而思虑劳倦是长期不寐的重要原因。 3.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是失眠的原发病因。《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不和则卧不安”。有些饮料如酒、咖啡、浓茶也是造成失眠的直接原因,长期嗜食肥甘厚味亦可成为不寐的间接原因。 4.体虚不足或因禀赋不足,心胆虚怯;或因年老体衰,阴阳亏虚。如明代《证治准绳·杂病·不

得卧》云:“年高人,阳衰不寐”。 5.久病之人失眠常继发于各种疾病过程中或疾病之后。病久或因耗伤正气而致体虚不足,或因痰火内扰,致心神失舍而失眠。 二、病机 1.发病凡因外感火热之邪。或饮浓茶,或大喜大悲大惊大恐等因素直接影响心神者,发病多较急;凡因体虚不足,或它病之后等以内伤为主者,发病一般较缓。 2.病位本病病位在心,总因心神失舍而成。但与肝(胆)、脾(胃)、肾有关。 3.病性总属营卫失和,阴阳不交,心神失守,虚多实少之证。因饮食、火热、痰饮所致者为实,但实中有虚;因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或阴虚火扰所致者为虚,但时有虚中夹实。4.病势本病为心不藏神,神不安其宅,其病势总是由外向内,由其它脏腑向心主发展。5.病机转化本病的根本病机在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所伤、体虚劳倦等因素所致,造成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火(实火、虚火)、湿、痰等病邪及气、血、阴阳亏虚,互相联系,相互转化,最终形成邪气扰动心神,或心神失其濡养温煦,致使神不安宅而成为失眠。 一、诊断依据 凡症见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并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诊断为本病证。 二、鉴别诊断 喘息不得卧《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证》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中的“不得卧”,是指烦躁不眠,辗转反侧的病证。《素问·评热病论》“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咳逆倚息不得卧”、《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胸痹不得卧”等虽病不同,亦或出现失眠,但所指的“不得卧”,均是因其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失眠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IMS),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祖国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主要病因病机为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增大,失眠症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很多患者使用镇静剂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且易产生依赖和成瘾性。近年来,中医特色疗法以其独特的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失眠治疗,现将有关中医疗法在失眠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 标签:失眠症;中医药;作用机制;综述 [文献标识码]A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又称“目不瞑”“不得眠”等。近10年来中医治疗失眠方法多种多样,疗效明显、副作用少、适用人群广等优势日益显著,临床研究与日俱增。不但可以预防发作、控制或缓解症状,而且有很好的远期疗效。但中医药的滥用也日益明显,临床工作中应该加强管理。人一生当中约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它是人生命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之一,缺乏好的睡眠质量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根据相关报道显示,我国有35%以上的人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为了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失眠症,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必须找出合适的治疗方法。现代中医认为,失眠症的产生主要与患者的心、肝、脾、肾等器官有关,下文主要对失眠症的治疗现状以及中医治疗的方法和优势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为治疗失眠症提供几点科学的建议。 1.失眠症治疗存在的问题分析 很多患者在失眠之后,由于对失眠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患者躺在床上不可避免出现精神紧张。一些患者误以为数绵羊、数数字等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失眠症状,因此强制性数数,这样反而容易导致失眠程度的加深。此外,一些患者在失眠的时候,以为安眠药能够缓解失眠症状,并长期大量地服用安定药物,容易导致上瘾症状,在停药之后因为药瘾的出现而变得焦虑、抑郁、甚至出现严重的精神疾病。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在患上失眠症状的同时患上焦虑或抑郁症状,这说明失眠和焦虑等精神状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在治疗的时候应该以精神情绪方面的调节为主。 2.中医对失眠治疗的作用机制 从临床研究可知,在治疗失眠症上应用中医具有良好疗效,研究其作用机制非常有必要。事实上,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2.1对中枢神经递质具有调节作用

失眠症及其治疗方法

失眠症及其治疗方法 失眠症及其治疗方法 失眠症在中医里叫不寐。亦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失眠症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有入睡困难,有眠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睡,亦有时睡时醒,还有虽睡却多梦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睡。失眠症亦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头痛、眩晕、心悸、健忘等同时出现。 早在《素问·逆调论篇》中,就有黄帝问歧伯为什么有人不得卧,歧伯解释说:“胃不和则卧不安”。《黄帝内经·灵枢》中黄帝又就不得卧先后请教伯高和歧伯。伯高认为,阴虚者不得卧,治宜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和虚实,勾通阴阳,再服半夏汤一剂,便能安然入睡了。歧伯则认为不得卧是由于阳气盛,阴气虚,见地与伯高相近。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古人对失眠症的研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今人与古人相比,受失眠症伤害的更普遍,更广泛,也更严重。 按说,“三十年前睡不醒”。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生活的节奏是如此缓慢,当人们把爷辈的成功经验一成不变地传给孙辈的时候,如若孙辈效而行之,成功率仍然是很高的。与之相反,人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许许多多严酷而惨痛的事

实,告诫自己的孩子:“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更何况孔夫子也说“三十而立”既然孔圣人到了三十岁才走向自立,那么三十岁以前依赖父母,听从父母就行了,自己无须操心,自然也就睡不醒了。 而今的青年人就不行了。因为从他能看能说开始,至少有百分之九十的信息不是来自他的父母,他自小就必须自立去判断选择。现实的生活是,那些自小依赖性很强的孩子最容易受到生活的伤害。据我临床发现,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大中学生中受失眠症伤害也是非常普通,非常广泛,非常严重的。 导致失眠症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心理方面的原因,二是生理方面的原因。失眠症多为情绪所困,具体说,入睡困难是由于焦虑所致,醒后不能再眠是因抑郁所伤。至于生理方面的原因,一般情况下,你很难用现代医学检测的方法及设备把它查出来,也很难用现代医学的语言把它描述清楚。这里,只能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及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即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阳不交阴,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心胆气虚以及胃中不和等因素,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失眠症。中医辨证论治,又有虚证、实证之分。而青年人的失眠症大多属于虚证。 失眠症治疗的方法不少。这里,我向你介绍几种简便易行而又经临床反复验证是卓有成效的方法。

中医对失眠的研究

中医对失眠的研究 年级:2012级中西医4班学号:201208010427 姓名:李琳 摘要:失眠在中医中称“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有很多因素可以导致失眠,如精神方面和饮食方面等。本文将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与论治等方面进行研究方面做一综述。关键字:失眠;病因病机;辩症分析与论治 失眠是大脑兴奋性增高,造成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熟,大都两者兼有。中医称为“不寐”、“不得卧”、“目不瞑”等,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寐,重者彻夜不寐。现在失眠很普遍,但对于中医来说这已经不是什么难事。目前中医对失眠已经研究的很透彻,通过了解中医对失眠辩证与论治,就能减轻失眠带来的痛苦。 1.中医对不寐认识的发展 不寐在《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灵枢·营卫生会》曰:“老人之夜暝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暝者,何气使然?”“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余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暝,阴气尽,阳气盛则寐。”《内经》认为不寐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能入阴所致。汉代张仲景将其病因病机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至今临床仍有价值意义。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杂症谟·不寐》中“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忧,一由营气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多虚证。”其中将不寐病机分为邪正虚实,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不得卧不能食》中“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六君子汤加酸枣仁、黄芪;一曰阴虚,血少心烦,酸枣仁一两、生地黄五钱、米二合,煮粥食之;一曰痰滞,温胆汤加南星、酸枣仁、雄黄末;一曰水停,轻者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苍术,重者控涎丹,一曰胃不和,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 从多方面解释了不寐的病因与治疗。清代冯兆张提出“壮年肾阴强壮,睡则沉熟而长;老年阴气衰弱,则睡轻而短。”说明不寐的病因与肾阴盛衰有关。 2.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睡眠以心神为主宰,睡眠与脏腑功能息息相关,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心神。涉及到肝脾肾三脏。关于不寐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之虚劳病诸侯上》指出“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巢元方总结出来老年人气血亏虚,真元亏衰等病因可导致营卫运行失常,而致不寐。《素问·逆挑论》指出“胃不合则卧不安”,脾胃是卫气形成的基础,也是其运行的枢机,脾胃生化乏源,则影响卫气形成,进而引起失眠。《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则阳气盛,则寤矣。”提示“阴阳失交”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如《景岳全书》中“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很多人面临失眠的困扰。失眠不仅仅影响人们的休息质量和日常的生活工作,还增加了其他疾病产生 的可能。在失眠治疗上西医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为主,见效快,但是往往会伴随 较大的副作用。因此,近些年许多专家学者从中医角度对失眠的治疗开展了大量 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将这些年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以 期为临床失眠的中医治疗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治;失眠;研究进展 失眠主要是指患者不容易入睡,或者时睡时醒,甚至出现彻夜难眠的现象,导致患者睡眠时间以及睡眠深度严重不足[1]。因为失眠患者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进而对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临床上西医主要是采用药物进行 治疗,虽然见效快,但是副作用较大,如果长期服用该类药物容易导致神经系统 受损[3]。因此很多专家学者尝试从中医角度对失眠进行治疗,开展了大量的理论 和临床实践研究工作,本文将其综述如下。 1 失眠的病因病机 在中医理论中失眠属于“目不瞑”和“不寐”的范畴,《黄帝内经》中认为,“邪气客于脏腑,卫气常留于阳,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后来张仲景、李中梓 以及戴元礼等人分别在其著作中对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进行了阐述。近代以及现 代医学家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目前主流的病学观点认 为失眠的因素主要包括病人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两个方面,自身因素主要是指自 身的体质、情绪以及遗传因素等;外界因素主要包括生活环境和流行疾病等[4]。 袁拯忠研究发现失眠患者最主要的中医证型主要包括:阴虚火旺证、心脾两虚证、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以及心胆气虚证,其中阴虚火旺型和心脾两虚型约占总 数的60%。李奕祺等人选取149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 示其中医证型主要包括气虚、阴虚、痰湿和血虚[5]。 2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2.1 肝火扰心型 肝火扰心型失眠应以疏肝泻火和镇心安神为主。在中医理论中肝火的产生 往往跟患者的情绪有关,而睡眠质量和情绪之间也存在密切关系。Mauss等通过 对失眠患者的情绪进行研究,发现睡眠质量和情绪之间密不可分,相互影响。袁 运硕等对56例肝火扰心型失眠患者采用中药龙胆泻肝汤进行治疗,有效率达到90%。邓树峰等选取60例肝火扰心型失眠患者采取腹针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 2.2 痰热扰心型 痰热扰心型失眠应该以清化痰热,和中安神为主。马锋对观察组痰热扰心 型失眠患者采用情志干预联合黄连温胆汤加味进行治疗,对对照组痰热扰心型失 眠患者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味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失眠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8%,对照组失眠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陈丹姗等对61例痰热扰心型失眠患者采用针灸放血疗法配合针刺进行治疗,选 取患者耳尖穴进行放血,选取患者神门、丰隆、百会、安眠、中脘、内关以及内 庭穴进行针刺,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7]。 2.3 心脾两虚型 心脾两虚型失眠应该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为主。荆红存等对观察组痰热

失眠症的合理用药及其治疗方案分析

失眠症的合理用药及其治疗方案分析

失眠症的起因、合理用药及其治疗方案分析 杜江旷石 (湖南省株洲市三医院,株洲41200) 【摘要】失眠症是现代社会强压力下的一种常见临床症状,绝大一部分已经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失眠症一定要对因治疗,综合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并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眠问题,从而更健康美好的生活。本文主要讲述的是怎样合理的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并合并其他辅助药物使用,在此同时加以心理辅导,穴位按摩等,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来解决失眠者的烦恼,让他们能有一个美妙的睡眠。 【关键词】:入睡和睡眠障碍;合理用药;镇静催眠药;心理治疗Causes of insomnia, rational drug and treatment program analysis Du Jiang Kuang Shi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Zhuzhou city Hunan Province,zhuzhou 412000) [Abstract] insomnia is a common clinical symptom of modern social strong pressure, part of the majority has affected the health and normal life of mankind. Insomnia must due to treatment; comprehensive therapy; drug therapy and psychological therapy and into, so as to solve insomnia problems fundamentally, thus more healthy and wonderful life.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use of sedative hypnotic drugs how reasonable and combined with other auxiliary drug use, at the same time to counseling, acupuncture point massage, treatment options and develop a reasonable to solve insomnia troubles, so that they can have a good sleep.

中医对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方剂对失眠的治疗进展 摘要:失眠在《皇帝内经》中又称“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等,是因火、热、郁、瘀、痰、湿、燥等实邪内扰,或脏腑气血虚损,如阴血不足、心肾不交等,使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所致。本文分析失眠的病因病机,并通过整理近几年代表方的治疗效果,总结讨论传统及自拟中医方剂对失眠的治疗进展。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 ,insomnia is also described as “sleeplessness” “shall not sleep” and “eyes can’t be closed” . It’s because fire , heat, stasis , stagnancy , phlegm , wetness , dryness and some other evil elegants disturbing inside or the qi-blood deficiency for viscera.,such as Ying-blood deficiency and heart-kidney imbalance ,which can make malfunction for heart , live , gallbladder , spleen , stomach ,kidney and other viscera and the unsettlement for heart.. This thesis will analyze the pathogenesis for insomnia and summarize and discuss the traditional and innovative Chinese medicing’s development for the remedy of insomnia by trimming therapeutic effect of representative prescriptions recent years. 关键词:失眠方剂治疗进展传统方自拟方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失眠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2006年中国六城市失眠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失眠的发病率占受调查人员的57 %,失眠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其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失眠虽不属于危重病症,但长期持续影响人的精神,醒后会出现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及全身无力等一系列症状,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长期的顽固性的失眠,还会使人们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久而久之,恶性循环,易患药源性疾病。中医注重整体的观念,治疗失眠审症求因从整体调节下手,在治疗失眠上有其明显优势。本文从传统方剂入手,着重整理了传统失眠证型代表方以及一些自拟方的治疗效果,以此讨论并总结中医传统方法对失眠证的治疗效果以及进展。 1.病因病机: 《景岳全书·不寐》所论:“不寐证虽病由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所以失眠证在中医中有虚实之分。虚者为脾虚不运,心肝血虚,神失所养,不寐由生。实者或因气滞,或因湿(痰)阻,影响脾胃气机,扰动心神而不寐。而卢世秀(14)等人认为一些虚实错杂病也可导致失眠,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与气滞、食滞、湿浊、痰热等邪实并存。中医藏象学说认为(6):五脏藏五神,主五志,睡眠的本质是神安于其所,神有五种,分属五脏,不寐的本质在于五神不能安舍于五脏。首先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主血脉、主神志。心乃神之本,主宰人的七情、五志,故不寐与心的关系较其他脏腑更为密切。心血不足,邪热扰心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病症。肝为刚脏,性属木,主藏血,主气机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调节人体的七情、五志。木火同气,一方面肝所主的情志是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神往往易受情志因素的影响,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而失眠。另一方面,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心主血脉而濡养诸脏,心与肝共同协调调节

中医内科指导:失眠辨证分型

1.肝郁化火症状:不寐,情绪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日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青红,苔黄,脉弦而数。 证候分析:忧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则不寐;肝气犯胃则不思饮食;肝郁化火测急躁易怒;肝火乘胃,胃热则口渴喜饮;火热上扰,故目赤口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热象。 2.痰热上扰症状:不寐,心烦,痰多胸闷,恶食暧气,吞酸恶心,口苦,头重目眩。苔腻而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宿食停滞,积湿成痰,因疾生热,痰热上扰则心烦不寐;痰湿壅遏于中,气机不畅,胃失和降,故见胸闷,恶食暧气或呕恶;清阳被蒙,故头重目眩;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宿食内停之征。 3.阴虚火旺症状: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心肝火旺,虚热扰神,故心烦不寐,心悸不安;肾精亏耗,髓海空虚,故头晕,耳鸣,健忘;腰府失养则腰酸;精关不固,故而梦遗;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4.心脾两虚症状;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证候分析:心脾亏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多梦易醒,健忘,心悸;气血亏虚,不能上奉于脑,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血虚不荣,故面色少华,舌淡;牌失健运,则饮食无味;血少气虚,故肢倦神疲,脉虚弱。 5.心胆气虚症状: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证候分析:心虚则心神不安,胆虚则善惊易恐,故多梦易醒,心悸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为气虚之象;舌淡,脉弦细均为气血不足之表现。

治疗失眠老中医整理的12种方法真的-太管用了

治疗失眠老中医整理的12种方法真的-太管用了

治疗失眠:老中医整理的12种方法!真的,太管用了 失眠,往往令人很头疼,导致人们白天工作效率降低,情绪暴躁,容颜憔悴。现在给出治疗失眠的12种妙方。1、一杯酸奶,一个香蕉,每晚睡前食用。此方对半夜不能入睡的患者尤为有效,饮用后可使患者血糖升高,快速入睡。 2、啤酒半瓶,每晚睡前半小时饮,连饮数周,可着枕即睡,通宵熟睡。 3、牛奶煮蛋黄,可治“虚烦不眠”之症,效果良好。 4、小米100克,加水煮成粥,加白糖适量调服,睡前半小时进食1小碗,能使人迅速发困、安眠入睡。 5、大枣、大米两味同煮粥食用,每晚适量食用,催眠作用很好。 6、龙眼:龙眼(桂圆)是南方一种佳果。《日用本草》述其能“益智宁心”、《滇南本草》载其可“养血安神”。现代科学分析,龙眼含葡萄糖、蔗糖、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酒石酸等。果肉鲜吃、浸酒饮或干品煎服,能补血安神。著

名的中成药“归脾丸”专治神经衰弱失眠病,就是以龙眼肉为主药的。 7、莲子:是莲花的果实。《神农本草》载它“主补中养神”,《中药大辞典》说它“治夜寐多梦”。据分析,莲子含淀粉、柿子糖、蛋白质、钙、磷等,晚餐吃莲子粥,或睡前食碗莲子汤,能使人安然入睡。 8、百合:百合鳞茎含蛋白质、脂肪、淀粉等,治夜寐不宁,可用百合一两煎水,调蜂蜜于睡前服用。《本草纲目》说它能“温肺止咳”。 9、荔枝:荔枝味甘甜微酸,性温和。《本草纲目》称它能“通神、益智”,可用来养血、生津液。荔枝中含丰富的葡萄糖、蔗糖、维生素C、B、A以及柠檬酸、叶酸、苹果酸和游离氨基酸,是思虑过度、健忘失眠者不可多得的“安神益寿”果品,以鲜食为佳。 10、核桃:又名胡桃。宋代《开宝本草》说“食之令人肥健,温脾润肠,治虚寒咳嗽,腰部肿痛”。核桃营养价值很高,500克核桃仁的营养可以和2500 克鸡蛋或4500克牛奶相媲美。其中脂肪钙、磷含量在果品中均名列前茅。每晚睡前吃

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失眠的体会

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失眠的体会 失眠在祖国医学典籍中,称之为“不寝”、“不得卧”、“不得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时常觉醒,及晨醒过早,常伴有睡眠不深及多梦。失眠既是一种与多种病因有关的症状,亦可作为疾病单独出现。根据临床辨证可将该病分为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心火炽盛型六种类型,治则为根据不同证型辨证施治收到奇效。 标签:中医中药;失眠;辨证施治;临床分型 The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LIU Zheng sheng (Shandong province Caoxian Suji Town Health Center,Shandong Heze,274400,China) 失眠癥,现代医学多称为神经衰弱,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1]。笔者根据中医药研究理论,结合临床实践,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失眠取得明显疗效,总有效率达95%以上。现将临床分型及辨证施治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失眠症的发病因素错综复杂,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与体质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有密切关系,心神不宁和阳不入阴是失眠的病机关键[2]。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主要基于心主神志的理论,强调阴阳交泰,水火互济,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由此所呈现出的阴阳平衡失调、阳气不足、阴气衰微,五脏之气乡搏,营气衰,卫气内伐,表现为夜不能寐,难以入寐或睡而不深,多梦易惊醒,昼而不精,头昏头痛、因此凡影响这种生理特性的诸多因素,皆可导致失眠。而临床辨证过程中,则多从正邪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正气强弱与邪气盛衰,在失眠产生机理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 2 临床分型 2.1 肝郁化火型 症见不寐、心烦易怒,性情急躁,喜叹息,目赤口苦,小便赤,大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证属肝郁化火,热扰心神。治宜疏肝泻火,解郁安神。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重用丹参。药用丹参30 g、山栀子10 g、丹皮10 g、生白芍15 g、泽泻10 g、车前草10 g、知母10 g、珍珠母30 g、夜交藤15 g、柴胡10 g。

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

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 失眠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长期、严重的失眠不仅给患者身体、人际关系、生活和工作等带来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恶性事故发生。据报告:在中国,有45.4%被调查者在过去的1个月中,有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失眠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及社会功能,影响生命质量,失眠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子。 1.定义(标准):失眠症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失眠症可孤立存在或者与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或物质滥用共病,可伴随多种觉醒时功能损害。 2.分类(标准)及历史沿革 2.1根据睡眠障碍国际分类:失眠症分为慢性失眠症(病程超过3个月)、短期失眠症(病程在1~3个月内)及其他类型的失眠症。其他类型的失眠症仅在患者不能满足慢性和(或)短期失眠症的情况下做出诊断,需慎重诊断。与慢性失眠症相比,短期失眠症的诊断不要求病程≥3个月以及频度≥3次/周。 2.2历史沿革:近年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研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各种慢性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精神类疾病(焦虑、抑郁症等)与失眠三者互为因果,原有的原发与继发性失眠的诊断是不严谨的。因此,对失眠障碍

的诊断不再进行原发、继发的分类,失眠障碍能单独诊断,也可诊断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 3.流行病学 3.1危险因素:(1)年龄:为失眠的显著危险因素。慢性失眠症的现患率从儿童的 4.0%、青年人的9.3%,增加到老年人的38.2%。(2)性别:女性患病风险约为男性的1.4倍,该比率在45岁人群中甚至增至1.7倍;对儿童(12岁)的调查并未发现失眠存在女性易患性。(3)既往史:曾经存在失眠发作的人群的再次发病率是其他普通人群的 5.4倍。(4)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普通人群的新发病率是无家族史人群的3倍;家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显示失眠的遗传度在30%-60%。(5)应激及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不仅是新发失眠的危险因素,也是失眠得以慢性化的维持因素。(6)个性特征:失眠患者往往具有某些个性特征,比如神经质、内化性、焦虑特性及完美主义。(7)对环境的失眠反应性:福特应激失眠反应测试(FIRST)量表可用来评估在9种常见的状态下出现失眠的可能性,得分高人群的失眠新发病率是其他人群的3.3倍。(8)精神障碍:70%-80%的精神障碍患者均报告有失眠症状,而50%的失眠患者同时患有1种或1种以上精神障碍。(9)躯体疾病:慢性内科疾病患者往往报告有失眠症状,而失眠人群罹患内科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失眠人群。 3.2失眠症的现患率: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在6个城

不寐证中医辨证

不寐证中医辨证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 【摘要】目前,对于不寐的治疗主要是应用西药等一些单一的治疗方法,其临床效果未能令人满意。根据不寐证的病因学特点,结合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取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因人而异选择药疗、食疗、针灸、按摩、导引等单一方法的多重组合,形成多种综合治疗方案,标本同治,使阳入于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关键词】辨证论治;失眠症.治疗;失眠症.饮食疗法;失眠症.中医药疗法 1 不寐带给人类的困惑 《内经》称不寐为“不得卧”、“目不瞑”,即现代医学所指的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其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长此以往会影响脑功能特别是前额叶的功能,引起注意力、言语能力、计划能力以及应变能力降低等,也会严重影响记忆功能和情绪,并因而导致免疫机能降低、原有疾病加重、衰老加速,影响整个身心健康[1]。据1999年德国Dresden召开的第三届世界睡眠联合协会大会多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统计表明,全球约每10~12人中有1人患失眠[2],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第一问题是失眠。到2020年,大约有超过7亿失眠者[1]。在美国,1.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失眠,17%的人被认为患有严重失眠[3]。据最近一期全球睡眠中国区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存在失眠的人群高达42.5%。失眠已给人类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惑。 2 中医治疗不寐的希望 西医治疗失眠主要应用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物。而大量研究显示,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会增加发生机动车事故、死亡、骨折、致命性中毒、生理功能下降和认知损害的危险性。还有报告显示,应用二唑仑会引起思维混乱、行为异常和健忘症。面对如此巨大的困惑,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治疗不寐的方法,医学界开始把目光转向传统的中医中药。当我们深入到中医药治疗不寐的理论核心并依此认真地审视临床结果的时候,我们真正看到了治疗不寐的希望。 《内经》认为,不寐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得入阴所致。《素问》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后世医家引申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将其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景岳全书·不寐》中将不寐病机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在治疗上则提出:“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 由此可见,失眠的病因病机相当复杂,去繁就简可以看出,中医认为导致失眠的病因不外3种: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和劳倦过度。这其中尤以情志所伤最为多见,其病位则以心、肝、胆、脾、胃为主。总的病机是阴虚于内,阳胜于外,阳不入阴,阴阳失交,神浮于外,则为不寐。临床上可分为虚、实两类。虚者表现为心脾血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实者则以痰热、内火、瘀血为多。因而治疗之法当首取宁心安神,虚者辅以养血滋阴益气之法,实者治以豁痰清热活血之法,由此构成了中医治疗不寐证多途径、多方式的综合化个体治疗方案。治疗中有针与灸的结合,有针与药的结合,有药治与食治的结合,有心理疗法与体育疗法的结合,而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明确了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

六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失眠症秘方

一、邹云翔治疗失眠症的验方 1、方名: 清热安眠汤 药物: 全当归9g,生地15g,川芎 2."4g,桃仁9g,红花、黄芩、白蒺藜、蒲黄、龟板、麦冬、竹茹、龙齿、牛膝、夏枯草均为9g,柴胡、枳壳、陈胆星、甘草各3g,山栀6g,黄连 0."9g,酸枣仁12g,火麻仁15g。 功效: 养血行瘀,疏肝泄热。 主治: 失眠。症见失眠通宵不能入睡,烦躁,头昏,后脑及两太阳穴疼痛,口味干苦,大便干结,小溲黄赤,舌苔黄厚,脉弦细。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二、魏善初治疗失眠症的验方 2、方名: 清镇汤 药物: 胡黄连、盐黄柏、旱莲草、竹叶、贝母、龙眼肉、朱茯神、石菖蒲、远志、龙齿、煅牡蛎、黄芪、当归、白芍、熟地、沙参、甘草。 功效:

益气养血,清心泻火,镇静安神。 主治: 失眠症。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三、刘仕昌教授治疗失眠的验方 3、心脾两虚: 常见于老年衰弱、贫血、久病恢复期。症见失眠早醒,饮食减少,疲倦乏力,面色萎黄,心悸,唇淡舌白,脉细弱。治宜益气补血,养血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常用药: 党参、远志、龙眼肉、茯苓、大枣、当归、柏子仁、五味子等。若胸闷、苔腻加木香;便溏加白术;心悸甚者加磁石、丹参。 4、浊阻滞: 平素嗜酒厚味,酿成痰浊,阻滞气机。多见于中老年人患者,血脂高、动脉硬化者。症见失眠多梦,头目眩晕,胸闷,痰多,舌苔腻,脉弦滑等。治宜除痰化浊。方用温胆汤加减,常用药: 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丹参、夜交藤等。痰多加胆南星、贝母;头痛加白蒺藜、苍耳子。 5、肝气郁结: 妇女多见,尤其是更年期妇女,气血易逆乱,肝气易郁结,症见失眠多梦,头目眩晕,胸胁胀痛,口苦纳呆,或见月经失调,脉弦细等。治宜舒肝解郁,养心宁心。 方用逍遥散加减,常用药:

难以入睡睡眠不深的中医辨证治疗

难以入睡睡眠不深的中医辨证治疗 *导读:老年失眠症是老年人常见的病症,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主要临床症状为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 老年失眠症是老年人常见的病症,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主要临床症状为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常伴有头痛、眩晕、心悸、多梦。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失眠症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所有病例来源于老干部服务中心的失眠患者,总共40例,男18例,女22 例;年龄60一86岁;病程2.3~11年。 诊断标准:(1)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2)常伴有头痛、眩晕、心悸、健忘、多梦;(3)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治疗方法:1.心脾两虚:20例,症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面色苍白,神疲无力,唇甲淡白,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安神。以四君子汤加减:党参、茯苓、龙眼肉各15克,黄芪、酸枣仁、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白术、当归各12克,远志、何首乌、木香各10克,生姜6克,大枣10枚。 2.阴虚火旺:13例,症见心烦不寐,口干少津,潮热盗

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补肾安神。以知柏地黄汤加味:熟地、山药、山茱萸、知母各12 克,茯苓、泽泻、牡丹皮、黄柏各10克,龟甲、鳖甲各30克,石菖蒲15克。 3.脾虚湿盛:7例,症见胸脘痞闷,肢体困倦,舌淡,苔白润,或苔薄白腻,脉缓。治宜健脾和胃,安神宁志。以半夏汤加减:薏苡仁、茯苓、夜交藤各15克,半夏、炒白术、陈皮、石苘蒲、益智仁、连翘各10克,甘草6克。 各种证型均每日1剂,水煎取汁 200毫升,分2次早晚服用,疗程14天。病人均未服用其他任何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和可能引起失眠的药物、保健品、饮料等。 疗效标准: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变。 治疗结果:治愈12例,好转20例,未愈8例,总有效率80.0%,无不良反应症状发生。 讨论:现代医学治疗失眠最常用的药物是苯二氮卓类。此类药物可缩短入眠时间,减少觉醒的发生,增加总睡眠时间。对睡眠表浅易醒者,其优点是选择性高,安全范围大,对呼吸抑制小,大剂量不引起麻醉等。但无论剂量大小都易产生依赖性,以及嗜睡、戒断反应等。祖国医学将失眠称为不寐。其病因病机主要分为阴阳失调、营卫失和、气血失衡、神失所养等。不寐发生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脑,与肝胆、脾胃、肾有密切关系。中医辨证分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

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7 V ol.(9) No.7 -138- 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A review on treating insomnia in TCM 陈懿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7)07-0138-04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家庭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地影响了人们的睡眠质量。失眠往往是亚健康状态的开始,容易引起机体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精力不充沛,情绪沮丧、焦躁,影响工作、学习及生活质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医药治疗失眠正显现出其强大的优势,因为其相对于西药治疗副作用小,故成为大多数失眠患者的首要选择。本文总结了近五年来中医药对失眠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失眠;中医药;研究进展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and economic social,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life, people’s life and work have changed a lot. Life, family and work pressure is increasing, more and more influenced on people’s sleep quality . Insomnia is the beginning of sub-health status, and easy to cause immune dysfunction and body function decline, results in exhaustio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fluences work, learning and life quality; an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ere pained by people. TCM medicine on insomnia is showing its great advantages. Because side effects are fewer than western medicine, TCM medicine has become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 most insomniacs. This paper has summarized the methods and prescription to treat insomnia in the past 5 years. 【Keywords】Insomnia; TCM; Overview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7.07.070 失眠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轻者入眠困难,或眠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入睡;重者整夜不眠,并反复数年不愈,属祖国医学“不寐”范畴,是指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的,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本病有虚有实,大多病程较长,难以速愈,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1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失眠在中医古籍记载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寐”等。 1.2 病因病机 失眠的总病机为“阳不入阴”。《灵枢?大惑论》论述了“目不瞑”的病机为“卫气不得入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历代医家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以七情内伤为主,其涉及的脏腑不外心、脾、肝、胆、肾,其病机总属营卫失和,阴阳失调,或阴虚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得入阴。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一》论述不寐的病因,说:“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景岳全书?不寐》中指出“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医宗必读》里李中梓详细归纳了失眠的病因病机,并提出治疗方案,他认为失眠大致可以分为气虚、阴虚、痰滞、水停和胃不和。 失眠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从古至今中医对失眠的病因病机存在不同的认识和见解。李夏林[1]认为,失眠症病机主要是由于心、胆、脾、肾脏器气血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气血失和所致。对于围绝经期的病因病机,张氏[2]认为围绝经期妇女肾精不足,冲任二脉也随之损伤,同时在多种外因的作用下,极易导致肾阴阳的失调。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热扰心神,神明不安,出现心肾不交而导致失眠。赵志芳等[3]认为不寐主要由于感受外邪、饮食失常、情志失常、年老体弱、久病耗损、禀赋不足等因素,导致阴血不足,不能摄纳阳气,阳气外溢或因外邪扰乱,阳盛不能入阴,导致阴阳失调。王翘楚[4]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多与肝有关,从肝论失眠症。临床中上述病机因素往往相互交叉,互为因果,相互联系。 2中医对失眠的治疗 在传统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治疗手段,以其简便、高效、安全、无副作用的特点被广泛用于治疗失眠症。临床经验证明,该疗法对改善失眠症的各种常见症状具有良好的安全疗效。现将近年中药治疗介绍如下。 2.1 中药汤剂治疗 吕氏[5]以半夏秫米汤加味治疗失眠60例,方用制半夏30g,秫米30g,五味子15g,酸枣仁20g,远志12g,甘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