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淳Jun Aoki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大师

青木淳Jun Aoki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大师
青木淳Jun Aoki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大师

现代主义俾益自新科技,不管是空闲还是其它价值,现代主义者都可对任何资源做最有效的运用。这种“过度”导致对全新事物、对未来、对乌托邦的超乎现实的夸大。也因此导致了形的消失,导致造形的极度简化。

她的很多作品都只能安静地躺在图纸上,无法付诸实施,她甚至一度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建筑设计师。——她是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硕士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扎哈哈迪德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5015824975.html,/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设计风格分析:

“我自己也不晓得下一个建筑物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断尝试各种媒体的变数,在每一次的设计里,重新发明每一件事物。建筑设计如同艺术创作,你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直到你实际着手进行。当你调动一组几何图形时,你便可以感受到一个建筑物已开始移动了。”

在维塔一案中扎哈证明她其实是经营空间景观的高手。语汇仍沿袭她早期的作品,但组合方式己大不同。早期扎哈的语汇是挑战基地涵构,现在她学会从基地找出她要运用的空间语汇。结合机能与空间逻辑,创造出今人激赏的建筑,她的建筑提醒人注意原野如何越过山丘,洞穴如何开展,河流如何蜿蜒,山峰如何指引方向。或许扎哈已了解,”瞬间的爆发”并未能揭露人类心灵的构造,但能展现人造环境的本质。她并未在乌托邦的残迹中发现自由空闲,而是在对既有环境的探索中发现。

盘旋手法,维塔案后,盘绕元素一再出现于扎哈的作品中:像是蓝图馆,一案中的金属折板;也曾出现于卡迪夫湾歌剧院、V&A博物馆增建中。扎哈这时期的建筑是蜿蜒至基地景观内。接下来她更进一步创造自己的景观,以此景观包被机能、创造空闲。在V&A博物馆中,扎哈运用在霍金广场一样的手法,将画廊延展至屋顶之上。卡迪夫湾歌剧院中,这种盘旋的语汇界定了大厅空间;在蓝图馆中则创造了展位的存在性。

将新的认知转化为现存造形的重组。这些新的形体成为新现实的原型,在其中,所有事物重组、溶解后重回原点。藉由新方式重现新事物,我们可建立新世界并居住其中,即使仅经由视觉。他并未发明新的构造或技术,却以新的诠释方法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以拆解题材和物件的方式,找出现代主义的根,塑造了全新的景观,任由观者遨游。

扎哈·哈迪德建筑手法和设计理念:

隐喻法:扎哈的工作就是设法在建筑空间内找到当代信息科学和电子科学的规律:以大量的资料相互作用、模拟产生效果。这些都是以强烈且十分有效的造型实现的。“流动感”在她的许多设计方案中表现得十分强烈,产生了一个散发着巨大能量的空间,因显得无“重力”而诱人。似乎是她的大脑的各种神经在同步运转,思维逻辑在不间断的变化着,与网络的大量信息结合在一起,连续闪烁着一样。

涉及空间:扎哈设计的空间是对立中的统一。虚与实、轻与重、固定与流动、开放与封闭、无光泽与透明等。是一个从塑造自然环境过程中产生的空间,所以它的建筑造型也是不可分类的。

设计理念:当今出现景观都是经过数字处理过得,但是都在继续发展已经移位的设计理念,哈迪德的设计与景观不大相符,但是,总能以复杂、异常和自相矛盾的造型表现出更新的轮廓。

扎哈·哈迪德生平简介: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于1983年入选香港The Peak Club的设计竞标方案,获得广泛赞誉。此后,她在柏林Kufurstendamm大街(1986年)、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和媒体中心(1989年)和卡迪夫湾歌剧院(Cardiff Bay Opera House)(1994年)的竞图中均获得一等奖。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在从事理论和学术研究的同时,在1979年自己开业,为伦敦伊顿广场(Eaton Place)设计了一幢公寓。该作品于1982年获建筑设计金牌奖。其他项目还包括为伦敦Bitar设计家具和室内装饰(1985年),在日本设计了几幢大厦,如东京的两个项目(1998)和大阪的Folly(1990年)。1990年,哈迪德还为格洛宁(Gronningen)的视频艺术展设计展馆,1992年在纽约古金汉博物馆设计了”伟大的乌托邦”展览。1988年-1989年,哈迪德受托设计莱茵河畔维尔城的维特拉消防站,建成后为汉堡、波尔多和科隆的港口服务。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于1983年开始在AA建筑学院展出大型绘画回顾展,此后其绘画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大型展出地点有纽约古金汉博物馆(1978年)、东京GA画廊(198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88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1994年)和纽约中央火车站候车室(1995年)。哈迪德的作品还被众多机构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作为永久收藏品收藏。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作品并非全然地西化与现代性。在伊拉克长大的扎哈,从小便迷于波斯地毯繁复的花样,藉由织工的双手,波斯地毯将现实转化为交缠丰富的世界。无独有偶地,织工也多半为女性。

对扎哈最直接的影响仍是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她在那里就学时,该学院可说是处于黄金时期,堪称全世界的建筑实验中心。学院继承”建筑图像派”的传统,学院的多位师生——库克、库哈斯、楚米、寇斯,将现代世界的憾动转化为他们作品的主题与造形。他们勇于做为全新的现代主义者,尝试捕捉不断变化的能量,增加新视点,企图为现代性提出

新视点。不管是楚米的趣味狂笑、库哈斯的神秘拼贴,还是库克的宣示性,他们都将多向度透视、快速移动而强烈的造形,和科技性的架构,整合为意象-这些意像的表现乃是描述多于定义。

扎哈·哈迪德是近20年崛起的新一代明星建筑师,她是解构主义的实践者,代表着当今最前卫的设计思潮。她将“打破传统建筑空间”作为自己的信条,以独特的角度切入建筑,敢于向未知的世界发起挑战,将空间从人们一贯的思路中解放了出来,让思想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极大地扩展了建筑学的领域。她是城市建筑的实践者,并一直关注着建筑同城市的关系,做了大量的尝试,让建筑同城市更紧密地结合。她使用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从个完全不同的

思路诠释建筑,诠释空间。扎哈·哈迪德从早期的现代主义思潮中汲取营养,从大自然的景观中获得灵感。她始终在强调空间的连续和动态表现,她努力捕捉运动着的社会能量,借由视觉艺术赋予时代以新形象。我国建筑师一直在苦苦思索,探求着自己的建筑之路。随着国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国内的设计也日益全球化,这促使更多的建筑爱好者对扎哈…哈迪德的研究兴趣与日俱增。本书在对扎哈·哈迪德的早年经历作了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她的设计思想及理念,并选出了她的15个建筑作品和8个展览作品配以文字和图片加以介绍。希望本书能为建筑学初学者和爱好者们提供一个了解扎哈·哈迪德设计思想和手法的窗口。

扎哈·哈迪德于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儿时的她便多次游历了欧洲。当她11岁时就有了成为一个建筑师的想法。后来她就读于黎巴嫩贝鲁特的美国大学,但是当她选择大学的专业时,她选择了数学,按她自己的话说,那时的她不能为自己的生活确定某种方式,年轻的生命渴望对许多事物的尝试。而数学对于哈迪德而言是一项轻而易举的专业,所以她便暂时选择了数学。后来她移居到了英国,并进入了伦敦的AA学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学习建筑学。这段学习的经历对她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她在那里就学的时候,该学院正是处于黄金时期,堪称全世界的建筑试验中心。学院继承“建筑图像派”的传统,将现代世界的发展转化为他们作品的主题与造型。“AA什么也没有教给我,没有人告诉我如何画图,也没有人告诉我去看什么,什么都没有。但这里有的是那些可以帮助你的人。不论何时,只要需要你就可以去寻求能提供帮助的人,同时AA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就会慢慢地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东西,来形成自己。”扎哈·哈迪德在20世纪70年代求学期间,开始对20年代的苏联前卫艺术感兴趣,包括马列维奇和康定斯基的构成主义。80年代后现代主义方兴未艾,但她并未随大流,而是一直情有独钟地探索着前卫艺术。至上主义是属于绘画和雕塑范畴的,在建筑界并未得到的表达,实际上也就是描绘了自己的风格。

“过去我认定有无重力的物体存在,而现在我确信建筑就是无重力的,是可以漂浮的。”1977年当哈迪德获得了AA授予的硕士学位后,她加入了大都会事务所(OMA),在那里她做了两年的学生和六个月的合伙人。而她由于个性需要一个更自由的空间施展拳脚,离开了OMA。但时至今日,她仍同OMA保持着特殊的关系。她同瑞姆·库哈斯仍是很要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讨论很多问题。哈迪德在1979年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独立之后她的设计中开始出现锐角三角形和长弧曲线,那些炸裂开的碎片在城市的上空横飞,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倒性的视觉冲击力。在1982~1983年“香港之峰俱乐部”竞赛中,她获得了一等奖,这标志着她的崛起。哈迪德的获奖与日本建筑家矶崎新有很大的关系。在1982年香港举行的国际建筑竞赛上,由于矶崎新的慧眼,使她的方案从初审淘汰

的名单中拣了回来,并在这之后一跃获得首奖方案。矶崎新在评价这个方案时说:“我被她那独特的表现和透彻的哲理性所吸引。”虽然“香港之峰俱乐部”最终只停留在方案阶段,但是扎哈·哈迪德已经名声远扬,成为世界建筑的明星人物。1988年哈迪德被邀请参加在纽约举办的“解构建筑展”,其他参展者都是已经功成名就的建筑家:弗兰克·盖里、瑞姆·库哈斯、彼得·埃森曼、丹尼尔·利伯斯金德、蓝天组以及伯纳德·屈米,这确立了她在解构建筑界的超前地位。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主要设计作品: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众中赢得了广泛声誉。她所设计的注明日期的最优秀最著名的工程是:德国的维特拉(Vitra)消防站和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 am Rhein)的州园艺展览馆(1993/1999 ), 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 1999 ),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2001 ),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 2002 ),以及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2003)。

她还完成了如下的家具创作和内部装饰: 伦敦的Bitar( 1985 ),札幌的Moonsoon餐馆

( 1990 ),由Sawaya and Moroni制造的Z-游戏( 2002 ) 和Z-景观(Z-Scape,2000)的家具,Alessi的茶城与咖啡城(2003)。她所设计的临时建筑物包括:大阪的Folly(1990 ), 荷兰格罗宁根(Groningen)的音像馆(1990),伯明翰的Interbuild蓝图杂志馆( 1995 ),意大利罗马美蒂奇(Villa Medici)安装网(installation Meshworks,2000),英国伦敦盘

旋形画廊的夏亭( 2000 ),以及西班牙巴塞罗那的R. Lopez de Heredia Vina Tondonia亭阁( 2001 )。

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的设计和广州歌剧院也是扎哈·哈迪德所创作。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设计历程:

2004年3月21日,位于洛杉矶的海耶基金会宣布了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立兹克奖今年的得主,出生于巴格达的英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获此殊荣。此次蟾宫折桂让她创下了两个之最:该奖项创立25年以来的第一位获得大奖的女性,而且还是最年轻的获奖者。对世界来讲,哈迪德无疑是明星建筑家。但对中国来说,很多人对她还是陌生的。不过,自打去年以来,哈迪德频繁走访中国。从广州歌剧院方案构思,到北京在SOHO中国的“物流港”,她一步步走向中国,并与中国建筑师对话。可以说这次她获奖的背后也有蓬勃发展的中国建筑业的影子。

哈迪德解构主义大师

60岁的哈迪德是个工作狂,至今单身一人。她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1972年进入英国伦敦的建筑学会学习。毕业后在伦敦创办自己的事务所。

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却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

1993年,哈迪德推出成名作——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的一座消防站。在它的建筑方案出台、尚未实施之际,由于其充满幻想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而名噪一时。哈迪德通过营造建筑物优雅、柔和的外表和保持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理想的效果。

哈迪德另一个比较有名的作品是她独立设计的美国辛辛那提罗森塔尔现代艺术中心。这幢8层高的建筑像一个精巧的方盒一层一层搭建在玻璃底座上,被《纽约时报》誉为“田园绿洲”。此外,法国斯特拉斯堡的一个停车场以及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场等也使哈迪德名扬四方。

这一次,哈迪德的获奖作品是台湾台中古根汉美术馆。评委认为她能够大胆利用空间,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使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成功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美妙,因此才把本年度的大奖授予她。当代建筑大师、评审团成员之一法兰克·盖瑞称赞哈迪德的每一个设计都创意十足。另一位评审费巴姆表示,哈迪德单单画出设计图,就已大大扩充了建筑的“创作曲目”。她设计的大型综合建筑建成后,创造力更能充分展现

非解构主义大师,与屈米、埃森曼的区别。

扎哈·哈迪德并不是解构主义大师。哈迪德本人也不认为她是一位解构主义建筑师。她与解构大师屈米、埃森曼是有区别的。虽然建筑形式相似,但是屈米的思想源自德里达,而哈迪德则是受到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的影响。屈米及埃森曼解构主义的共性是在于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批判,对现代主义建筑和传统建筑二元对立的瓦解。屈米重构了一种非二元对立的理论,埃森曼重构了一种后功能主义。他们在重构的同时,都走向了各自瓦解对象的对立面。而哈迪德则是通过对传统观念的批判,进而对建筑的本质进行重新定义,从而发展适合新时代的建筑,这才是哈迪德在建筑中所要实现的本质目的。

扎哈哈迪德跨界设计:

多方位出击的哈迪德走着理论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并重的路子,她的实践几乎涵盖所有的设计门类。1983年,她在伦敦展出大型绘画回顾展。此后,她的一些颇具实验性和前卫的绘画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众多机构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永久收藏。这些,都反映出一位特殊女性设计师的广阔视野。

从哈迪德的多项设计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方面来看,她与众不同的伊斯兰文化背景显然弱于其所接受的英国式传统保守精神。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性格之中还有着强硬、激越的一面,她的许多设计手法和观念似乎是在被阿拉伯血统中的刚劲精神热烈地鼓舞着勇往直前。与此同时,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以“打破建筑传统”为目标的哈迪德,一直在实践着让“建筑更加建筑”的思想,于是才会有超出现实思维模式的、突破式的新颖作品。

扎哈·哈迪德与普利茨克建筑奖:

2004年度普里茨克建筑奖第一次被授予一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

3月21日,普里茨克建筑奖评审委员会在加州洛杉矶宣布,已取得英国国籍的伊拉克建筑师扎哈·哈蒂德被评选为2004年度普里茨克建筑奖得主。这是普里茨克奖设立26年以来第一次被授予一位女建筑师。现年53岁的哈蒂德,在美国完成了一项工程设计,即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理查德与洛伊丝·罗森萨尔当代艺术中心;当前,她正在开发另外一个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物共存的工程,即俄克拉荷马州巴特莱斯威尔的普瑞斯艺术中心(the Price Tower Arts Center)。她在欧洲完成的其他工程设计包括:德国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 am Rhein)的维特拉(Vitra)家具公司的消防站;坐落于威尔城的州园艺展览建筑(Lfone Landesgarten-schau),即标记为1999年园艺节的展览建筑物;法国斯特拉斯堡郊外的停车场和有轨电车站;坐落于奥地利西部的可以鸟瞰因斯布鲁克城的伯吉瑟尔山上的滑雪台。她在不同发展阶段中有很多其他工程设计,它们包括:德国莱比锡的BMW建筑和沃尔斯堡的科学中心,罗马的国家当代艺术中心,西班牙比尔堡的总体设计,台湾的古根海姆博物馆,那不勒斯城外的高速火车车站,法国蒙特帕利尔的新的公共档案馆、图书馆和运动中心等。

在评审委员会宣布其评选结果时, Hyatt 基金会的主席托马斯·J·普里茨克说:“作为普里茨克建筑学奖的发起者和赞助者,我们看到极其独立的评委会第一次把荣誉评给一位女性,这是令人满意的。尽管她的主要作品的实体相对小些,但是,她已获得人们的广泛称颂,而且她的精神和理念甚至显示出未来发展的远大前程。”

普里茨克奖评委会主席罗特赫斯柴尔德勋爵评论说:“同时,如同她的理论和学术工作一样,作为实践建筑师的扎哈·哈蒂德对现代主义的追求是坚定执着的。她总是富有创造力,摒弃现存的类型学和高技术,并改变了建筑物的几何结构。” 接着,罗特赫斯柴尔德勋爵还说:“在伦敦建筑协会的第四年里,哈蒂德作为雷姆·库哈斯(他本人是2000年普里茨克奖的得主)的学生完成了被称为马勒维奇结构(Male-vich?s Tectonik)的毕业设计作品———她在泰晤士河上的Hungerford桥旁设计了一幢宾馆,从至上主义者(suprematist)那里吸取了满足规划和地点要求的形式。因此,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巧合———今年颁奖典礼将在非常美丽而且极富创造力的城市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而马勒维奇曾在那里生活和工作过。”

已为整个世界知晓的作为建筑学领域最高荣誉的正式颁奖典礼将于2004年5月31日举行。届时,一笔1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和一枚青铜奖章将在艾尔米塔什(Hermitage)国家博物馆被授予本年度普里茨克奖得主扎哈·哈蒂德,继之在博物馆的冬宫举行盛大的招待会和晚宴。普里茨克奖的颁奖典礼每年在全世界不同地点移动举行,借以表达人们对历史性的和当代的建筑之尊崇。

1989年普里茨克奖得主,此届评委会评委弗兰克·盖赫里说:“2004年普奖得主可能是最年轻的得主之一,也是多年来所见设计发展轨迹最清晰者之一。她的作品充满了激情与创新。”今年评审委员会中有一位新评委———记者克瑞恩·斯坦因,他是费顿出版社(Phaidon Press)的评论主笔。他评价说:“在过去的25 年里, 扎哈·哈蒂德已经创建了对抗常规的事业———挑战建筑空间、建筑实践和建筑构造的传统理念。”

今年的评委会评委、维特拉(Vitra)公司董事会主席罗尔夫·费赫尔鲍姆(Rolf Fehlbaum)称:“在构造建筑实体之外,扎哈·哈蒂德已从根本上拓展了具有空间清晰度的建筑结构体系。既然复杂建筑物正在出现,那么她的创新力量就会充分展示。”

评委和建筑评论家艾达·路易丝·胡斯塔布雷谈到这次评选结果时说:“扎哈·哈蒂德是当代建筑艺术领域中最有天赋的从业者之一。从她的最早的绘画和模型到当前处于进展中的建筑物和作品中,可以看到其中始终含有原创的和强烈的个性视觉,这种视觉已经改变了我们观察和体验空间的方法。哈蒂德的碎片几何结构和液体流动性比创造一个抽象且动态的美好事物要做更多工作,这是一种探索和表达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主要工作。”另一位来自休斯敦的评委是里斯大学的建筑学教授卡洛斯·吉门内兹,他说:“在造型丰富和形式充盈预警的情况下,扎哈·哈蒂德的创作提醒我们:建筑是虹吸集体精力的虹吸管,是对城市生命力的永久忘却。”评审委员、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建筑学教授乔治·西尔沃提(Jorge Silvetti)认为:“扎哈·哈蒂德所设计的建筑物是当今建筑在空间产品中占据首位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她对墙体、地面和房顶,以及那些透明、互相交织和流动的空间所作的独具匠心的处理生动地证明了,作为艺术的建筑并未使人耗尽气力,它所需要的仅仅是想象力。”

扎哈·哈蒂德是获得普里茨克奖的第三位英国建筑师,此前获奖的英国建筑师有谢世不久的詹姆士·斯特灵(1981年获奖)和诺曼·福斯特勋爵(1999年获奖)。美国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是第一位普里茨克奖得主(1979年获奖)。墨西哥的辞世不久的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án)于1980年获奖。1982年获奖者是凯文·罗切,1983年是贝聿铭,1984年是理查德·梅埃尔,他们都是美国建筑师。奥地利的汉斯·霍尔莱因于1985年获奖。德国的高特弗里德·鲍姆(Gottfried Bohm)于1986获奖。丹下健三(Kenzo Tange)是获奖的第一位日本建筑师(1987),稹文彦(Fumihiko Maki)是第二位(1993)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第三位(1995)。美国的罗伯特·温图里于1991年获此荣誉,1992

年则是葡萄牙的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法国的克里斯蒂安·德波尔赞帕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于1994年获奖。已故美国建筑师戈尔顿·班沙弗特(Gordon Bunshaft)和巴西的奥斯卡尔·尼迈耶(Oscar Niemeyer)于1988年获奖。美国的弗兰克·盖赫里于1989获奖, 1990年获奖的是意大利的今已故去的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1996年,西班牙

的拉斐尔·门伊(Rafael Moneo)获奖。1997年是挪威的思卫勒·费恩(Sverre Fehn)。1998年,意大利的莱佐·皮亚诺(Renzo Piano)获奖,2000年获奖者是荷兰的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2001年获此殊荣的是两位瑞士建筑师:雅克思·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澳大利亚的格莱恩·马尔库特(Glenn Murcutt)于2002年赢得桂冠。丹麦的建筑师荣·伍重(Jφrn Utzon)获得2003年普里茨克奖。

双面人——扎哈·哈迪德

思想导致一切,正因为她思想上的双面性,才能导致他建筑作品中运用形式的矛盾。在后现代主义时代的今天,一切建筑在一般层次上需要满足的需求有两点:一,实用性;二,外在形式的美观。解构主义也不能例外,哈迪德在满足实用条件的基础上,发挥她个人巨大的才华,以求建造出她心中最美丽的建筑。在他思想根源的驱动下,她选择了两个最矛盾的几何体来作为她表达形式的武器,这就是三角和曲线。三角,它在几何学中代表着一种最稳定的图形,同时,它给人以尖锐,不可靠近的心理感受,而曲线,则是在流动,易变的图形,给人一种平缓,亲和的心理感受。三角和曲线在很多层面上暗示着她的人生经历,两种文化在她身上冲刷过的痕迹。维特拉消防站的三角直入天际,U-LOFT厅的曲线舒畅人心,两种特点给大家的是两份喜悦,她相信,没有什么比他的建筑更为称奇的了。

密斯说过:“要赋予建筑以形式,只能是赋予今天的形式,而不应是昨天的,也不应是明天的,只有这样的建筑才是有创造性的。”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又是以生产力为体现,当大机器生产的时代完全征服了小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后,建筑必然受到影响,才会出现符合当时状况的现代主义的萌芽,并最终在20世纪前中期的统治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出现了近100年的现代主义也开始被更多的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所覆盖,世界建筑的趋同必将再次走向风格多样化,而作为解构主义的领军人物之一的哈迪德则将继续着她对解构主义的诠释。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建筑流派,,以法国的哲学家德里达为理论开始,分别产生了以盖里、屈米哈迪德等几人为代表的进行着他们对哲学的理解,从而创作出富有意味的建筑。解构主义在不完整的定义中曾经提到:解构主义是一种对固有形式的反对和颠覆,表现为将一个整体(一般只现代主义的方体建筑)通过剖切、炸开再重组的方式来构造出一种新颖而又不失实用的空间,同时有在形式上满足他们的心理。这种直指心灵是通过作者对自己审美的极度暴露而产生的和观者的共鸣。解构主义的这种反对现代主义,只是他的一个点而已,真正的解构主义是在哲学上的提取,即:反对故有的一切,才是发展的开端。面对“故有”这个时间的词汇,一个相对中的词汇,本身就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概念的。而当今的建筑形式是一种杂乱的、百家争鸣却毫无中心性可言的时代,这个时代被称为后现代主义。作为以反对故有为生存之发的解构主义,对无中心的反对是什么?答案只有是去反对整个时代。因为时代决定人的意识,反对人当前的意识,就是反对故有,从而引导前行。哈迪德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把她的建筑有意识的转向了一种未知、迷惑、空虚、诱惑的境界,以其来反对现在建筑的缺乏生命力、想象力、人情味,同时反映当今社会人们心灵中空虚、迷惑又易受诱惑的特点。可以看出,哈迪德想要铸造的是一种未来的精神建筑,未必健康,但是实际;未必实用,但是发人反醒。

正因为如此,哈迪德所建造的建筑是如此的非同一般,如同梦境中的未来世界,或是百年之后的外星基地。一个现代人就这样以自己敏锐的眼光洞察着自己眼前的世界,然后通过她的改造,完成她心中的世界。这是一种战胜感,一种征服感,如同她血液中的伊斯兰的锐气。无论何时、何地,求胜欲不减反增。一个男人般的野心表露无疑。

当她的建筑被表现出来的时候,有两种完全矛盾的处理方式出现在她的表现图上,那就是秩序和破坏。当一个建筑正以最秩序,最稳定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而她的另一个作品则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差距,它以一种最破坏,最动荡的感觉出现在你的面前,甚至在一个建筑物中,两边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使你无法相信这来自于一人之手笔。这样的做法,正是她的精神根源和直觉告知她的。他不相信和谐,融合,她说:“如果你旁边有一堆屎,你也会去效仿它,就因为你想跟它和谐?”一个没有环境因素存在的建筑只能是一个未来建

筑,他不能寻求一个和谐,只有保证自身的和谐,再用时间来使建筑象它和谐。这就是她作品和谐与破坏的出发点。她只需要一个满足她精神需求的建筑,无论是形式的和谐还是破坏,也无论和周围融合与否。

红色,紫色,蓝色,绿色,灯光为她的建筑渲染出她要的时代,场景,使人能快速的进入她铸造的未来中,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颜色感觉和心理也出现在她的不同设计之中,红色,紫色代表着一种热情,性感,如同他心理中因为成功了而感觉的无尚的优越,而蓝色绿色则代表了那种阴森和恐惧,如同她在夜半因为孤独而产生的恐怖和惆怅。她是为女人,可能获得了其他女人永远无法得到的让人尊敬和荣誉,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另外一种失落。台湾大师李敖说过:“女人在获得自己所拥有的同时,得到的只是欲望的急速膨胀,而不是一种满足。”扎哈·哈迪德作品欣赏:

2012年米兰设计周期间,英国著名建筑师zaha hadid与意大利大理石公司citco合作,设计了“the secret garden”(秘密花园)。这个小亭子将三个垂直表皮组合在一起。这些墙面是用形状不规则的拼图和多面大理石碎片制作的,它们组合成重复图案,共同形成一个三维的形态。碎片、褶皱和凹槽定义了作品的个性。这个解构的建筑物在几何与自然之间建立了对话,促进了数字化设计和创新设计语言在大理石生产技术上的应用。

扎哈·哈迪德作品宝马中心大楼

扎哈·哈迪德作品“维特拉公司消防站”(Vitra Fire Station)

Vitra消防站VITRAFIRE STATION

PIERRES VIVES大厦

扎哈的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

扎哈·哈迪德作品广州歌剧院

扎哈·哈迪德作品

奥姆尼亚特控股公司(Omniyat Holdings)下属的总部设在迪拜的房地产开发子公司“奥姆尼亚特房地产公司”(Omniyat Properties),雇用了世界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设计它的最新的商业项目“舞蹈大厦”(Dancing Towers)。“奥姆尼亚特房地产公司”的官员说,这个项目位于“商业湾”首期开发区,它将是一个混合使用的商业和零售业项目。“舞蹈大厦”的建筑设计利用了舞蹈动作的流动性的概念,将三座建筑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三座楼共享一个基座,两两连接起来,在第7层,写字楼和旅馆这座塔楼将和另一座连接起来;同时,在第38层,住宅用的这座塔楼将和旅馆塔楼连接起来;而在旅馆塔楼的第65层,三座将融合起来,共同享有一个全景餐厅。据认为,三座塔楼融合的优势在于能让人们在一座大楼里就可以享受办公、居住和旅馆等服务。与“商业湾”的大多数摩天楼不同,“舞蹈大厦”将不建筑在一个平台高度上。

扎哈·哈迪德作品:Tondonia酿酒厂

扎哈·哈迪德:宝马汽车公司扎哈·哈迪德作品伦敦水上中心

日本建筑设计领先的原因

日本建筑设计领先的原因 1背景介绍 众所周知,普利策建筑奖是表彰建筑师在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的奖项,被誉为建筑学届的诺贝尔奖。迄今为止,已经有7位日本建 筑师获此殊荣。获奖人数居于世界第二。除此之外,在日本还有很多 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如黑川纪章、矶崎新、隈研吾等,他们也都是世 界级的著名建筑大师。特别是42岁的藤本壮介,2013年被指名设计了英国伦敦肯辛顿公园蛇形画廊临时展馆,是迄今为止设计过此展馆的 最年轻的的建筑师。虽然这些日本建筑师未获得普利策建筑奖,但他 们的名声及作品却名扬海外。那么,为什么在日本却有如此众多的世 界级建筑师大师和获奖建筑师?日本成为建筑强国的秘密何在?关于 这个问题在中国建筑界讨论的并不是很多。中国的华夏文明对日本有 着及其深刻影响,不管是文字、哲学思想,美学等,当然,建筑也不 例外。因为日本古代建筑具备了中国建筑的一切特点,大致可以说它 隶属于中国建筑体系。但是,日本古代建筑仍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它们的美学特征。除早期的神社外,日本古代的都城格局、大 型的庙宇和宫殿等,比较恪守中国型制,而住宅到后来则几乎完全摆 脱了中国影响而自成一格,结构方法、空间布局、装饰、艺术风格等 都与中国住宅大异其趣。茶室、数寄屋之类,可以说完全是日本建筑 的独创了。它们的美学特征平易亲切,富有人情味,重视并擅长于呈 现材料、构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丽质。此外,到我国明代中后期日 本出现类似西方抽象艺术的浮世绘和枯山水。总而言之,日本古代建 筑可以归结为:洗练简约,优雅洒脱注重表现自然材料气氛。到了近代,这种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工业革命,中国和日本得到完 全不同的结局。一个是受百年欺压,现在还在完成着先进国家早已实 现的工业化任务的中国;而另一个则是全盘西化,在短短三十几年就 完成了基本的工业革命,并走向海外扩张的日本。二战之后,日本更 是成为与欧美平齐的发达国家,建筑方面也不例外。本文首先从现代

校园设计的相关问题

校园设计的相关问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校园整体设计观的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就是把大学校园抽象为一个多功能相当规模的人居环境研究。 (一)宏观层次——以整体空间环境营造为对象 设计师要以整体用地空间环境营造为设计对象和最终目标,他应关注校园区的整个生活空间,人文环境。 1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 每一个园区的整体设计中,要分析基地,教学理念等,拨出设计的切入点。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有利于在设计中把握重要矛盾,突出主体特点明确主从关系,并提出各个要素联系的内在逻辑和方式,从而明确各个设计要素应遵循和突出的重点规则保证整体统一的方向。 2相互制约的循环思维过程 校园整体设计的思维过程多向循环的综合过程,即从建筑设计出发考虑规划,从外部空间结构考虑规划,再反过来从规划要求考虑建筑,景观和外部空间。在整体设计中这四个部分,应该是相互制约的,在每一个设计阶段都要兼顾其他设计阶段。 (二)中观层次——优化群体建筑外部空间 在校园整体设计中,应使群体建筑外部空间与其周边达到整体性的效果。优化外部空间的形式: 1.外部空间主体化在群体建筑设计中,应当时常将建筑作为配角,将外部空间作为主体,根据建筑和图底的关系,着重分析外部空间围合的形态和联系,以及连续性。 2.外部空间宜人化将人的活动和外部空间结合起来,强调外部空间的参与性,应根据园区的格调与生活氛围人为的策划出一些功能空间,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又有益于提高外部空间的地位,使内外空间相结合共同贡献于整体环境。 3.微观层次——重构灰空间和构筑空间 “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于室内外的过度空间,它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的有机的整体感觉。 对于整体的设计而言,过渡性空间的考虑与设计显的十分突出,通过灰空间对建筑物的虚化处理,如果用联廊,平台,立面的洞,室外楼梯,步行桥等增加空间和层次

日本建筑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日本建筑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衣、食、住、行,这就必须盖房子,就离不开 建筑设计,建筑学也就不会停止发展。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因为有良好 的艺术根底,也可向艺术门类发展自己。艺术是相通的,所以,很多 想学习建筑设计的同学愿意走出国门更好的学习本专业,很多学生和 家长对日本建筑设计专业有着良好的信赖感,他们把目标投向了日本,原因是日本在建筑设计在国际上认可度颇高,建筑设计专业的就业方 向可就职于建筑设计事务所或建筑设计研究院。 例如,公司有日本的佐藤综合计画(代表作品:鸟巢)、日建设计(代表作品:北京京广中心,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日本建筑设计师黑 川纪章且他与矶崎新、安藤忠雄并称日本建筑界三杰。除此之外,建 筑师伊东丰雄、女建筑师妹岛和世等建筑设计大师也是日本人骄傲的 人物。 所以,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前景是美好的,毕业领域是广泛的。能够成为建筑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前景非常乐观,那么日本有哪些院 校能够更专业的学习建筑设计专业呢?澳际留学专家为您推荐日本知名 院校东京大学及京都大学。 建筑设计师黑川纪章1957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后又到东京大学深造,先后获得建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少年得志,26岁就崭露头角,28岁时开设了黑川纪章建筑与都市设计事务所。如今已是国际知名的 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他的作品有:东京规划;螺旋体城市方案(1961)、中银舱体楼(1972)、福冈银行本店(1975)、琦玉县立近代美术馆(1982)、东京瓦科尔曲町大楼(1983)等。黑川纪章在海外也参加了很 多设计工作,如1990年北京由中日两国政府共同投资兴建的中日青年 交流中心(21世纪饭店),其主要建筑有豪华世纪饭店、世纪剧院、国 际会议厅、教育研修楼、银橄榄体育世界、中国青年婚谊宫、音像演 播制作中心、电化教室等,也是黑川纪章提出的总体建筑设计方案,

学校建筑设计方案设计说明

学校建筑设计方案 设计说明

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仙葫校区一期工程方案设计说明 总论: 一、项目背景: 大力发展南宁市职业技术教育是南宁市“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南宁市贯彻全国、全区、全市职业教育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南宁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也是南宁市实现现代化的奠基时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平台的构建,为教育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对新形势的教育发展要有新思路,教育改革要有新突破,教育工作要有新举措。为进一步实现南宁市教育跨越式发展,根据《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南府发[ ]60号)、《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及“十一五”规划,南宁市教育局在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南宁二中、三中、宾阳中学和市一职校、六职校、横县职校快速发展,使其成为立足首府、服务广西、面向东南亚的全国一流名校”。 二、建设单位简介: 学校现有十五个专业,骨干专业是计算机应用、文秘、制冷空调、电子商务等。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做为学校的首要任务,从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出发,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成绩斐然。由于面向市场办特色专业,培养综合能力强、基本素质高的学生,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96%以上,毕业生以扎实的知识和良好的技能奋战在生产和服务的第一线,为振兴南宁和广西的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设计依据: 1、关于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仙葫校区一期工程立项的批复(南发改社会[ ]106号 2、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仙葫校区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 3、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委托书和设计要求。 4、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仙葫校区一期工程地形图 5、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仙葫校区总平面方案审核意见(NNJYJ[ ]JJXM/1126-2号) 6、《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7、《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宿建设标准》编制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8、《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攻坚方案》(南办发[ ]109号) 四、设计规模: 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仙葫校区规划总用地为300亩,建设总面积为70027.0㎡。分两期开发建设,一期已取得土地证的建设用地约140.7亩,二期后续计划征地160亩,手续正在办理中,有关部门设想与一期接

四位建筑大师

四位建筑大师分别是: 1.密斯·凡·德罗,德国现代大师,现代建筑的发起人,提倡“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 2.赖特,美国被评为第一别墅的流水别墅就是他的代表作。此外还有草原住宅、日本帝国大厦(已被拆除)等优秀作品 3.勒·柯布西耶,法国著名现代大师,提出新建筑的5个特点。著有名著1923 《走向新建筑》,宣扬建筑是居住机器 4.格罗皮乌斯,德国建筑学校包豪斯(Bauhaus)的创始人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 同A.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在科隆展览会展出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 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格罗皮乌斯在他设计的包豪斯校舍的实验工厂中更充分地运用玻璃幕墙。这座四层厂房,二、三、四层有三面是全玻璃幕墙,成为后来多层和高层建筑采用全玻璃幕墙的先声。 他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为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这些观点充分体现在下述建筑中:包豪斯校舍,他在英国和E.M.弗莱合作设计的剑桥伊姆品登学院(1936),他和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同人设计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1949~1950)以及西柏林汉莎区的高层公寓(1957)。 格罗皮乌斯力主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40年代初,他和K.瓦许曼合作研制了供装配用的大型预制构件和预制墙板。 勒·柯布西耶 现代建筑大师,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现代建筑运动的积进分子和主将。1928年他与W·格罗皮乌斯、密斯·范·德·罗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勒·柯布西耶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1926年提出了新建筑的5个特点: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

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着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Calatrava(卡拉特拉瓦) ?SantiagoCalatrava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

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 里斯本车站 密尔沃基美术馆 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二“非人类的建筑语言”:开创神话园林与宇宙观念建筑的鬼才戴帆 作前卫的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戴帆(DAIFAN)以突如其来巨变般全新图景的建筑设计冲击着当代社会的定性观念和价值,其作品内容思想繁复,精确的表现、精心设计的逻辑结构、丰富的创造力及想像力将空间和感觉在建筑语法、建筑形式的各种可能性上作了多样化的呈现,。 戴帆的建筑设计倾向于冒险性,他所追求是一切多元的创造力与解放,以及与对此力量的无限肯定性。这种时间、空间的跳跃颠覆了主流建筑。他的设计和艺术从来不是被标准的知识形式把握的东西,它在概念和表现上的高度实验性和颠覆性造成观众读解的吃力。而是抓住概念的创造性在思想的制高点上飞掠、穿行,看到全新的图景,朝着不断前进的曲线飞向未来,未来是力量实践的场域。 戴帆的“宇宙宣言”(UniverseManifesto)首先作为一种复杂的谜一样的建筑设计与理论、一种能量巨大的建筑语言非常震撼,这种震撼既是建筑语言上的,也是观念方面的。就观念而言,戴帆重新更新了人类的建筑思想以及建筑与人、与世界、与社会、与政治的关系,他的“宇宙宣言”动摇了既定的有关建筑的成见,或者说,他从另外的不同于所有的人角度,

浅谈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思想与作品

TECHNOLOGY WIND 1安藤忠雄简介 安藤忠雄作为一个未受过正规教育的世界著名建筑师,其一生有着非常浓厚的传奇色彩。1941年他出生在日本的大阪。他的童年时光大部分是在大街和运动场上度过的。年少的时候曾对船模和航模制作十分迷恋,并且学习过拳击和木工手艺。18岁的时候开始对日本的京都和奈良等古城的茶室、庙宇和神殿等传统建筑进行考察。之后他又开始游历欧美,考察了欧洲古代的许多著名建筑并绘制了大量速写图。然后回到家乡大阪建立了建筑事务所,开始了自己的建筑生涯。 安藤忠雄的成名作是1979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年度大奖的大阪住吉区的长屋。这之后安藤忠雄获得了一系列的国际大奖:普利茨凯建筑大奖、日本文化设计奖、芬兰的阿尔瓦·阿尔托奖、日本吉田五十八大奖、每日奖、布鲁诺纪念奖、法国建筑院的建筑金奖、嘉上伯建筑奖、日本艺术学院奖、帝国议会一等奖、英国的皇家金奖以及大阪公共建筑奖等。 由于一系列的获奖作品,安藤忠雄成为了美、英、德、法等多国建筑学会的荣誉资深会员,并在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多个学校当过客座教授及作过学术报告。后来一直担任东京大学的教师。安藤忠雄作为一位著名的、卓越的建筑师,其在世界多个国家的作品展览都获得了巨大的轰动。人们评价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纯粹性、复杂性、永恒性和普遍性 2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思想与理念 安藤忠雄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游历了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物,他将自己的见闻和近代人类建筑观念的转变与自己独特的个人形式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设计思想理念。比如安藤忠雄认为,日本建筑的空间概念具有明显的水平方向性,这与万神庙静态几何布局形式的垂直发展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如何将东、西方对立的建筑观念和风格融合起来,满足近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安藤忠雄在此方面,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建筑设计思想与理念。 2.1建筑与自然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理念 建筑来源于自然必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的复杂的巨系统,系统内的各元素发生相互作用,风、光、水和建筑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会发生相互作用,在融合交互中相互依存、相互依托。建筑与自然有某种天然内在的联系,只有当自然引入到建筑中并与建筑相互联系时,人们才会关注自然要素,那么它才具有意义。 2.1.1对自然元素中风的运用 风给了建筑无限的活力。风使绿树的光影与建筑的阴影更加婀娜多姿,建筑的倒影也更加变化多端,建筑也成为了风的组成部分,与风共舞。我们能深刻感觉到处是缥缈、柔和、轻灵,犹如身临其境,安藤忠雄所设计的六甲山教堂就把风的特性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2.1.2对自然元素中光的运用 建筑与自然元素中的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安藤忠雄对光的运用独辟蹊径。这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首先,区别于其他大师,安藤忠雄不仅设计公共建筑时重视光在塑造内部空间环境的作用,私人住宅建筑设计中同样有所体现,比如六甲山集合住宅、住吉长屋等;其次安藤忠雄在一系列的建筑作品中充分体现和诠释用光的建筑设计理念。安藤忠雄对建筑与光的关系的理解有自己的主张和观点,他最常用也是最突出的设计手法就是利用几何构图和简单的混凝土材料,创造具有动 感节奏的光影变化和大面积的明暗对比,最显著的就是利用明暗对比来反衬场所的意义和光的魅力。 2.1.3对自然要素中水的运用 同人一样,建筑也具有亲水性,由于水的存在和作用即便是静止的建筑也会而具有灵气,水也会会因为有了建筑而显得丰富。建筑与它在水中的倒影产生了对话,建筑的倒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中,水的本质便是倒影,把水与建筑间相互应在一起,水之教堂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建筑与水、自然的相互交融关系。 2.2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真正的建筑是人的建筑,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也是安藤忠雄进行建筑设计时遵循的基本理念之一,体现在他的言论和作品中,他把用户看作不仅仅是一个使用者和占有者,而是参与者或观众。与此同时,他把住宅看成是可以体验和感知的设施,而绝不是功能性的遮挡物。 2.3空间的纯粹化和建筑形体的几何化及简约化的理念 迄今为止,建筑师所追求的目标一般是是开拓和探索空间的运用和几何造型。安藤忠雄深化了现有的空间概念和几何学理论:第一,重视极少主义原则和建筑空间体形的纯化;第二,把人工化自然和几何学结合。当几何形体和简约的材质构成的建筑引入这种自然的时候,就把建筑本身抽象化了,建筑也就随之有了相对复杂的表情。并且,处理建筑形体时,他尽量使自己设计的建筑空间具有易识别性以及单纯的几何性,纯粹性是他进行建筑设计时追求的具体目标。 3安藤忠雄主要作品 作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日本当代有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作品包括了光之教堂、水之教堂、泰特现代美术展览馆、芝加哥的住宅等众多世界著名建筑。这些著名作品在建筑上表现出了很强的独特理解。比如他通过对罗马万的长期的研究,将万神庙独特的神圣感和自然因素相结合的特点运用到他以后的很多作品中,给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下通过他的作品之一的六甲山教堂,来分析其独特的建筑手法其文化意义。 安藤忠雄对六甲山教堂的空间处理是为了创造出一种静谧而神圣的空间氛围。在处理手法方面,六甲山教堂并未被设计成一个单纯的立方体体量,虽然其尺度不大,但是毫无装饰且平整的四壁将教堂的单纯性表露的一览无余。但安藤忠雄并未对空间处理仅仅停留在单纯上,而是通过采用一些手法,在单纯空间上引入了一些自然因素,并使其成为空间的视觉中心。六甲山教堂正是依靠单纯空间的一个大玻璃窗引入的室外倾斜的草坪来将空间的个性完美的塑造出来的。 通过对安藤忠雄作品如六甲山教堂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建筑作品体现了深刻的民族特性。 4总结 安藤忠雄的设计思想理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以人为本,才能做到真正的建筑是人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充分运用自然的基本元素,如光、水、电等;空间形体单纯化,少就是多,等等。如果我们在以后的建筑设计中能够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的建筑也会迈向国际化的舞台。 浅谈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思想与作品 濮赫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 611756)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日本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本人不平凡的经历,虽然他不是建筑科班出身,却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崭新、独特的 建筑风格,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最为活跃的建筑大师之一。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产生了他独特的设计思想与理念,其建筑实践与理论的特征,就是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了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建筑形体方面他讲究空间的纯粹化、几何化和简约化,在此思想下产生了许多闻名于世的建筑,独具特色,也为我国的建筑设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关键词]思想理念;几何化;自然元素建筑科学 177

外国近现代雕塑

外国近现代雕塑 外国近现代雕塑 外国雕塑艺术欣赏 课时结构:1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外国古代、近代雕塑的艺术成就。2、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审美和欣赏能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3、提高学生对艺术品的语言表达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1、介绍古代希腊、罗马雕塑的艺术特点和近代罗丹雕塑。2、我们对雕塑艺术的看法。 教学难点:如何欣赏分析雕塑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https://www.360docs.net/doc/5015824975.html,):复习上节课内容,请C同学提问。(一)、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有同学知道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有哪些吗?学生:回答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古埃及、古印度、古代希腊、罗马、两河流域等。教师:古文明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就有雕塑艺术,引入课题。(二)、介绍古希腊、罗马雕塑艺术。学生: A同学介绍古代希腊雕塑艺术的特点。多媒体:介绍希腊雕塑图片欣赏。教师:补充介绍希腊雕塑艺术。强调希腊神话雕塑的情节性、表现力。 2、希腊雕塑裸体特点。 3、希腊雕塑创造了理想的典型的美的’形象。学生:B 同学介绍罗马雕塑艺术的特点。教师:补充介绍罗马雕塑艺术。罗马雕塑的继承性。罗马雕塑生动的个性特点。多媒体:介绍罗马雕塑艺术图片。小结:希腊雕塑和罗马雕塑比较:学生:谈谈感受 (三)、文艺复兴雕塑《大卫》欣赏。

(四)、介绍近代外国雕塑艺术。1、图片欣赏:《伏尔泰坐像》、《马赛曲》2、教师:罗丹介绍多媒体:罗丹作品欣赏,重点是〈加莱义民〉学生:谈谈感受介绍布郎库西、摩尔等雕塑家作品。学生:谈谈对西方现代抽象雕塑的认识。 (五)、D同学谈谈秦始皇兵马俑与希腊、罗马雕塑的不同特色。(六)、C同学提问。 下节课安排:一部分同学动手制作泥塑,一部分同学写生活动。

校园建筑设计原则

校园建筑并不复杂,但这里孕育着莘莘学子的希望和梦想。这种包涵校园氛围的规划,较理想的做法是可将城市设计的方法引入校园设计。在此过程中,重点并非是规划与设计具体形态的建筑,而是一整套游戏规则,这里包含对空间和单体建筑控制要素,以及执行方法,提倡公众参与,建立一套可以不断完善的机制。尤其是使用的主体人群师生们的意见应当受到重视。老校区的整合,应使建筑在功能上的不足得到弥补,整合建筑内外空间,并使不同年代的建筑生动的融和再一起。且除功能和形式,更应该精神和文化内涵,所以提出了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整体观。 一、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 1. 功能分区: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学校规模的发严格强调高校内各大功能分区,事实上已不能满足对学生、老师的使用要求。而要使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就必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 2. 校园特色:在新校区规划中传承大学文化、地域特色造反映各自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 3. 生态环境: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设计中应结自然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创造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 4. 可持续发展: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在校园整体设计中还应: 1)建筑单体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对话和有机关联,以形成道路立面和外部空间的整体连续性; 2)从校园整体风格出发,建筑物或景观应该具有有机秩序并成为系统整体中的一个单元; 3)外部空间和建筑空间的设计是不可分的,规划建筑景观设计,应成为校园建设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校园整体设计观的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就是把大学校园抽象为一个多功能相当规模的人居环境研究。 (一)宏观层次——以整体空间环境营造为对象设计师要以整体用地空间环境营造为设计对象和最终目标,他应关注校园区的整个生活空间,人文环境。 1、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 每一个园区的整体设计中,要分析基地,教学理念等,拨出设计的切入点。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有利于在设计中把握重要矛盾,突出主体特点明确主从关系,并提出各个要素联系的内在逻辑和方式,从而明确各个设计要素应遵循和突出的重点规则保证整体统一的

外国近现代雕塑_1

外国近现代雕塑 艺术以欧洲最为突出。它曾经产生了一批杰出的雕塑家 和优秀作品。作为欧洲近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可以三位法国雕塑家,即乌东、吕德、罗丹的《伏尔泰坐像》、《马赛曲》、《加莱义民》为例。它们分别代表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三大艺术流派。现代雕塑可以法籍罗马尼亚裔雕塑家布朗库西的《波嘉尼小姐》、法籍俄裔雕塑家扎特金的《被破坏的鹿特丹市纪念碑》、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国王与王后》、美国雕塑家里维拉的《无限大》为例,它们从不同方面生动地展示了现代雕塑艺术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法国近代著名肖像雕塑家乌东的《伏尔泰坐像》,是为 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创作的全身像。当时伏尔泰已是84岁高龄,且刚结束了长期被放逐国外的流浪生活不久。 所以,雕像自然地流露出伏尔泰明显的老态和瘦弱的身躯。 但是,通过他神采奕奕的脸部表情,特别是他那似能洞察切的敏锐的目光,人们仍能感觉到这位反对封建专制的不屈的斗士的聪明才智。他身穿的古罗马式的长袍,既自然地掩盖了老年人形体上的缺陷,又使雕像具有雄浑、庄严的风格。 他头上的一条象征不朽的束发带,加强了这位杰出思想家巨大的内在精神力量。 法国近代著名的浪漫主义雕塑家吕德的《马赛曲》,是 为巴黎大凯旋门创作的著名浮雕。它原名《1792年义勇军出征》,表现1792的法国人民在反抗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帝国的战争中,马赛的义勇军开赴巴黎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的历史事件。整个作品分上下两层:上层是象征法兰西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女神,她右手执剑、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左手高举,大声疾呼号召人们奋起保卫祖国。她像疾风一般腾空向前的姿态,具有锐不可挡的气势和不可征服的力量。

浅谈学校建筑设计分析

浅谈学校建筑设计 ——以仙居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摘要】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学校的教学条件是实现教育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加强教学条件的建设和保障工作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高学校的教学工作水平,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介绍仙居职业技术学校建筑设计案例,综合研究分析了学校建筑中的一些设计方法。 【关键字】因地制宜设计;功能分区合理;建筑整体风格;建筑单体设计 1.职业学校建设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在经济社会建设中起到独特作用。 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升,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力资源的急缺以及地方性的特殊需求,对职业教育的规模布局、结构形式、授业种类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除了对学员的学习、食宿负责外,还要与时俱进,随时更新当前各个产业部门所急需的技术课程,安排好学生的实习顶岗与各种生产第一线的工作。 仙居县位居沿海经济发达的台州市,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开发区产业集群是值得关注的重大任务。近年来,本县在产业集聚方面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工艺美术、医药化工、机车零部件、电子机械等产业集群,但产业所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却比较匮乏。因此,筹建一所综合性的职业技术院校已势在必行。 2.项目概况 2.1地理位置 仙居县地处台州市西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南翼,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自然条件独厚,著名的“中国杨梅之乡”、“中国工艺品之都”、“中国有机茶之乡”,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 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高速增长。

国外现代建筑设计欣赏

建筑,像空气一样充满在我们的周遭。它已不只是我们栖息的场所,它的意义是如此深刻,甚至有时候我们自己也已经难以明了。所以,每当面对着这些千百年来的积淀,不由得去仰望着她,凝视着她,感受着她……林肯纪念馆“水晶宫”虽然功能简单,但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它所负担的功能是全新的:要求巨大的内部空间,最少的阻隔;第二、它要求快速建造,工期不到一年;第三、建筑造价大为结省;第四、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第五、实现了形式与结构、形式与功能的统一;第六、摈弃了古典主义的装饰风格,向人们预示了一种新的建筑美学质量,其特点就是轻、光、透、薄,开辟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由德国建筑师孟德尔松(Eric Mendelsohn,1889-1953)在二十年代设计。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这座天文台就是为了研究相对论而建造的。相对论是一次科学上的伟大突破,它的理论很深奥,对于一般人来说,它既新奇又神秘。孟德尔松在爱因斯坦天文台的设计中抓住这一印象,把它作为建筑表现的主题。他用混凝土和砖塑造了一座混混沌沌的多少有些线型的体形,上面开出一些形状不规则的窗洞,墙面上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突起。整个建筑造型奇特,难以言状,表现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气氛。由里特维德设计的这座住宅大体上是一个立方体,但设计者将其中的一些墙板、屋顶板和几处楼板推伸出来,稍稍

脱离住宅主体,这些伸挑出来的板片形成横竖相间、错落有致、纵横穿插的造型,加上不透明的墙片与透明的大玻璃窗的虚实对比、明暗对比、透明与反光的交错,造成活泼新颖的建筑形象。乌德勒支(Utrecht)住宅包豪斯全名是staatliches Bauhaus(德文,“国家建筑”),这是最著名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现代建筑理论与风格,创始人是德国建筑大师WalterGropius。包豪斯是德国著名建筑师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在德国魏玛兴办的一所学校。该学校实行新的教学方法,在建筑界影响很大。他的学生同时受教于艺术家(包括了鼎鼎大名的康丁斯基和克利)与名技师,并且钻研材料、技术与设计原理,工业设计也是重点课程。1925年包豪斯迁到德骚市(Dessau),格罗皮乌斯及其助手设计了这座新校舍。在资金拮据的情况下设计者周到地考虑了多种使用功能。建筑造型则完全历史上以有的建筑格局和样式,体现出灵活自由的构图和清新简朴的建筑艺术风格。在现代主义建筑史这座建筑和包豪斯学校一样,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包豪斯全新的、整体性的尝试,终于为现代建筑找的新的出路。到了1933年希特勒上台,包豪斯才告解散。位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匹兹堡市附近的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是房主人考夫曼的度假别墅,1936年落成,设计者是美国建筑设计大师莱特。他经过长达6个月的构思,决定将别墅凌空建于溪流和小瀑布之上。悬伸的横向挑台,粗犷的毛石

中日两国建筑设计程序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建筑设计程序的对比分析 【摘要】中国建筑设计程序一般分为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纸绘制、施工四个个步骤,但是不同的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在建筑设计流程方面会有所差异。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的建筑设计程序作详细的对比分析,得出两国在建筑体制、建筑方案、施工监理服务以及设计师职责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并提出中日两国在建筑设计领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的建议。【关键词】中日两国;建筑设计程序;对比分析 0.引言 我国的现代建筑行业起步较晚,建筑设计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尤其是建筑空间设计流程的发展上处于探索期[1]。建筑空间设计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涵概了管理学、建筑学、艺术设计等多个学科和领域。不同国家间的建筑设计程序存在巨大的差异性,本文以中日两国的建筑设计程序作对比,分析其差异性,并提出中日两国在建筑设计领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的建议。 1.日本建筑设计标准程序 1.1策划研究阶段 策划研究阶段作为建筑施工项目的首要工作内容,建筑实体后期的运行。日本建筑设计程序的第一步就是策划研究阶段,这个阶段要求业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策划和研究,最终得出正确结论[2]。该阶段业主需与建筑设计师限定协议,确立项目的总负责人,建筑师需协助业主策划研究建设项目,完善不同专业间的技术设计职责,代表企业办理投标、理招、施工合同等管理方面的工作。 1.2分析和设定建筑条件 策划研究阶段完成后,就是分析和设定建筑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建设基地的自然条件、建筑设计的内部条件、用户对建筑的附加条件、法律法规条件、建筑师构想的条件进行统一的收集和整合,最终确立设计的方向和总体目标,并将确立的方向和总体目标作为建筑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准绳。同时建筑设计师将最终确立的目标和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明确、详细地转述给业主,让业主自身对工程建设有大致的了解和判断。 1.3创建和设想建筑空间 第三个步骤就是创建和设想建筑空间,这个步骤需要设计师对建筑设计空间方案进行细致、创新的构思,反复验证构思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终确立一套能够满足所有建设设计条件并能解决设计施工过程中的难点的科学可行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可以有效利用绘制草图、搭建模型等方式辅助建筑空间的构想和创建。 1.4设计构想的表达和践行 在以上三个步骤完成并得到业主与政府审查部门的认可后,才能进入设计构想的表达和践行环节。这一步骤包含基本设计阶段以及实施设计阶段,前者是为了消除各专业技术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明确设计方向、制定设计原则,包括设计说明书、预算书以及空间设计的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模型等。实施设计阶段是建立在前一个基础之上,对建筑空间设计进行更为详细、全面的补充,比如施工现场的实施详图、工程造价预算、电气设计图、给排水设计图、消防煤气安装详图、施工许可证等方面的内容。 1.5施工和竣工的监理 日本建筑设计流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施工现场和竣工后工程质量的监督和审查。这项工作要求施工建立人员深入到施工现场,对施工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督,并且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对工程的安全质量进行审查。 2.中国建筑设计标准程序 2.1确定项目和前期研究

某学校建筑设计方案设计说明

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仙葫校区一期工程方案设计说明 总论: 一、项目背景: 大力发展南宁市职业技术教育是南宁市“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南宁市贯彻全国、全区、全市职业教育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2006年~2010年,是南宁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也是南宁市实现现代化的奠基时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平台的构建,为教育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对新形势的教育发展要有新思路,教育改革要有新突破,教育工作要有新举措。为进一步实现南宁市教育跨越式发展,根据《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南府发[2006]60号)、《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及“十一五”规划,南宁市教育局在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南宁二中、三中、宾阳中学和市一职校、六职校、横县职校快速发展,使其成为立足首府、服务广西、面向东南亚的全国一流名校”。 二、建设单位简介: 学校现有十五个专业,骨干专业是计算机应用、文秘、制冷空调、电子商务等。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做为学校的首要任务,从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出发,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成绩斐然。由于面向市场办特色专业,培养综合能力强、基本素质高的学生,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96%以上,毕业生以扎实的知识和良好的技能奋战在生产和服务的第一线,为振兴南宁和广西的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设计依据: 1、关于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仙葫校区一期工程立项的批复(南发改社会[2008]106号 2、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仙葫校区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 3、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委托书和设计要求。 4、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仙葫校区一期工程地形图 5、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仙葫校区总平面方案审核意见(NNJYJ[2008]JJXM/1126-2号) 6、《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7、《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宿建设标准》编制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8、《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攻坚方案》(南办发[2008]109号) 四、设计规模: 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仙葫校区规划总用地为300亩,建设总面积为70027.0㎡。分两期开发建设,一期已取得土地证的建设用地约140.7亩,二期后续计划征地160亩,手续正在办理中,有关部门设想与一期接壤。建成后符合《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攻坚方案》(南办发[2008]109号)规定:生均建筑面积均20㎡,生均占地50㎡,可容纳全日制学生规模3300人。

青木淳Jun Aoki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大师

现代主义俾益自新科技,不管是空闲还是其它价值,现代主义者都可对任何资源做最有效的运用。这种“过度”导致对全新事物、对未来、对乌托邦的超乎现实的夸大。也因此导致了形的消失,导致造形的极度简化。 她的很多作品都只能安静地躺在图纸上,无法付诸实施,她甚至一度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建筑设计师。——她是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硕士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扎哈哈迪德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5015824975.html,/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设计风格分析: “我自己也不晓得下一个建筑物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断尝试各种媒体的变数,在每一次的设计里,重新发明每一件事物。建筑设计如同艺术创作,你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直到你实际着手进行。当你调动一组几何图形时,你便可以感受到一个建筑物已开始移动了。” 在维塔一案中扎哈证明她其实是经营空间景观的高手。语汇仍沿袭她早期的作品,但组合方式己大不同。早期扎哈的语汇是挑战基地涵构,现在她学会从基地找出她要运用的空间语汇。结合机能与空间逻辑,创造出今人激赏的建筑,她的建筑提醒人注意原野如何越过山丘,洞穴如何开展,河流如何蜿蜒,山峰如何指引方向。或许扎哈已了解,”瞬间的爆发”并未能揭露人类心灵的构造,但能展现人造环境的本质。她并未在乌托邦的残迹中发现自由空闲,而是在对既有环境的探索中发现。

关于学校建筑设计的思考

关于学校建筑设计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地位不断地提升,国家和社会都加大了对教育的软硬件投入。教育也迎来了它从未有的春天,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工作者,也接触到了更多的学校建筑设计的任务。现在就学校建筑设计引发的一些思考,结合自己工作的一些实际工程安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学校建筑;建筑设计;节能设计;思考 1学校建筑设计的规范要求及实际情况分析 1.1中小学校建筑的规模及布点 一般小学为六年学制,正常情况下分为12班、18班、24班等。中学分为18班、24班、30班等。学校的布点应根据各区、居民点及小区规划人口数量,均匀合理布点。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选择学校校址应考虑周围环境安静、卫生、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有良好的社会安全环境。中小学校建筑总平面布局:学校用地由校舍建筑用地、体育活动用地、实验及绿化用地等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布置应满足使用要求,功能分区明确,既要联系方便,又要避免相互干扰和影响。校舍由教学用房、办公用房及生活服务用房组成。教学用房由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公用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科技活动室及体育活动室几部分组成。普通教室是教学用房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对教室的设计不仅要有足够铁面积,而且座位布置排列应合理。教室应有良好的采光和日照,但要避免阳光直射。教室应有良好的声环境,避免外界噪声的影响。教室还应有良好的室内温度要求,夏天有良好的通风,冬季有采暖和换气设施。中小学建筑的实验室和各种专业教室设计应根据使用要求,充分满足不同功能使用的各种需要来布置平面及各种设备。 1.2高等学校建筑 高等学校有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等三类。高等学校的总平面布置主要应考虑功能分区合理,联系方便,环境优美,且要考虑发展用地。高等学校分为教学中心区、科学研究区、体育活动区、实习工厂区、后勤服务区、学生生活区六大部分。教学中心区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位于校区核心。校区主体建筑可以是教学主楼,也可以是图书馆、科研中心等部分。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主要包括一般性教学建筑,主要指普通教室及公共教室。专业性教学建筑,主要指各种实验室和专用教室、科研性建筑、实习工厂等四部分。图书馆建筑是高等学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设计要突出使用功能,宜采取开放型布局,以开架阅览为主,同时应考虑图书馆工作自动化、图书借阅、阅览现代化设备的发展趋势,为教师、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日本现代建筑景观中的“禅”意

日本现代建筑景观中的“禅”意 禅宗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不仅影响着传统建筑,亦影响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如何传承与发展这种特色需要建筑师在实际中探索。文中通过实例探讨日本禅文化对现代庭园、建筑的影响,研究新派设计师的实践过程。 日本庭院景观所表达的“禅意”是能将主体人物引入静谧空间,引向人生境界和精神内涵,最后引发人生感悟的一种环境哲学。在全球化热潮之下,日本民族特色亦在逐渐丢失,日本很多设计师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建筑景观中探寻着对“禅意”的更好诠释。 禅与建筑 日本的禅宗是从中国引进的,但是禅宗对日本的影响要远甚于中国。禅宗对日本人民的道德、修养、精神生活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影响着日本的茶道、书法、花道、武士道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禅宗讲究的是“心”和“顿悟”,这一传统文化必然影响着日本建筑,因此,即使是受各种现代思潮影响的现代建筑亦能够体现出禅的哲理精神。 禅与现代园林庭院

传统的日本园林分为自然风景式庭园,枯山水式庭园和茶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枯山水式庭园了。枯山水庭院是禅宗在日本与园林结合的最好案例。一方面,造园师为了反映对当时萧条社会,悲凉世间的厌倦,需要创造出一种新的园林来抛弃杂念,静思人生;另一方面,后世的观赏者看待枯山水园林就像一面镜子,不但能够感受到枯山水园林的造园师设计时的内心世界,同时可以根据观赏者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来对枯山水的形式进行加工和想象,同样可以感悟自我人生。现代园林常将三种园林相互融合,模糊它们的界限,创造出更适合现代建筑的园林景观。禅宗法师兼园林设计师的??野俊明认为,“园林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场所,是心灵的栖息地”,?L町会馆的青山绿水园正是他想要创造的心灵深处园林的具体表现。庭园的面积有限,分布在一层和四层,都是在非常狭长精巧的空间中,设计师在这极其有限的空间之中让人们产生丰富的情感,令人们回味自然和赞美自然。首层的瀑布花园把流水的宁静、清新与悦耳声音融为一体,只期望来访者或者路人可以驻足休息,在喧闹的都市之中寻找一丝静谧。四层的两个花园则以沙砾象征流水,模仿传统枯山水利用白沙象征奔流不息的河流。水与植物沙石的完美交融,令人沉浸在这对空间时间的冥思之中。层叠的瀑布,一组组的石头,都是设计师在有限的空间内追求的一种精神纯净和至真的完美意境,将禅宗哲理与景观园林相融合,赋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