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典型地貌及其景观特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典型地貌及其景观特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典型地貌及其景观特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 第二章第一节教学设计《典型地貌及其景观特点》

一、教材分析

在2017年版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做较大幅度的调整,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了人教版和鲁教版的教材,从鲁教版中选取了部分山岳地貌,从人教版中选取了部分河流地貌来作为本节讲解的重点。山岳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流水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但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地理 1 并没有要求学生学习相关的地质作用。这要求老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控制难度,把主要的教学重点,放到地貌特点的描述上,而不是地貌的成因。但是从学生认知和地理事物的认知规律上讲,还是需要简单补充成因的。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加入了一些简单易懂的小视频,作为教材的有效补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掌握了有关地形地貌的简单知识,高中阶段又学习了岩石圈以及地球演化的过程相关知识,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高一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这也为探究式教学法和图示教学法提供了条件,为模拟实验的开展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

因此在教学时要讲清基本概念和规律,并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而地貌特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有感性认识,所以学习积极性较高。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视频、图像等资料,让学生学会识别常见的山岳地貌、流水地貌

2.通过模拟实验,区分不同地貌,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学会描述不同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四、核心素养

1、地理实践力

地貌特点的学习注重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使用,要求学生观察、识别、描述地貌特点;注重学生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区域认知

地球表面的地貌多种多样,学会识别不同地区的不同地貌,也是人们区分不同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环节,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貌中学会认识区域的方法,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综合思维

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类型也不是毫无联系,他们之间通过某些物质运动和能量的迁移联系在一起。通过各地貌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综合思维的培养,从而帮助人们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

4、人地协调观

本条课标要求观察地貌,在观察中就能发现人类对地貌的影响,是提高人们人地协调观的一个很好的契机,而人地协调观是整个地理

学学习的核心,通过分析比较各地貌类型及其变化,让人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人地关系协调的重要性。就像丁仲礼院士所说的:“不是人类拯救地球,而是人类拯救人类自己”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描述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2、分析各种流水地貌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分析各种流水地貌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方法:

教法:模拟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野外活动设计

由于地貌的成因前期没有学习,这就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性,经过多次论证和模拟从最开始的以“课本、大豆、小米”方案逐渐转变为,有学生主导,老师参与指点的“野外土坡沙石”方案。在经过不同小组的反复论证,反复试验,对比试验现象验证实验结论。最终选择了李泽小组的“野外土坡沙石”方案,李泽小组。反复论证了不同坡度、不同高度、包括砂石黄土的比例关系对实验效果的影响。找到了最佳方案,来演示流水流水作用与地貌的关系。在这

个过程中,李泽小组体会的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别,提高了自己。虽然视频只有短短几分钟,但是李泽小组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只有参与其过程的同学才能深刻的体会,当然他给要比本堂课带来最佳的实验结果,同时带动了全体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的提升。

八、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

、创设情景新

播放幻灯片2105年

网络流行语“世界那么

大,我想去看看”导入

新课。

观看、思考

通过创设问

题情境,唤

起学生的求

知欲望,激

发学生学习

地貌兴趣和

热情。

2、初

识山岳地貌教

观看视频和视频中的

图片提出问题“视频中

是什么地貌?”

承转

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

名山大川的描写,而其

中最有名的当属徐霞客

所著的《徐霞客游记》

学生观看视频和图片回答通过观看实

验视频和图

片形成山岳

的感性认

识,培养学

生自主探究

地貌特点的

能力。

3、山岳地貌及

其特点教

播放《游太华山山日记》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下面三幅图

片总结三种地貌的共同

特点?”

承转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

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学生诵读《游太华山山日记》

结合三幅图片推断山岳的名称。

以传统文化

设计的问题

入手,层层

深入,环环

相扣,让学

生在主动探

索中掌握知

识并能体会

传统文化的

博大精深。

课小结那我们一起通过短视

频,来看一下这些山岳

背后到底都隐藏了些什

么?

第二环节看山不是

教师提问:“三幅

图片分别对应哪三种成

因,总结山岳地貌的分

类”

教师播放短视频。

第三环节:教师播

放视频及三种不同地貌

的图片提出问题:“写

出三种地貌与视频中三

种成因的对应关系。”

第四环节:教师播

放三种不同地貌的图

片,引导学生比较三种

地貌的不同特点。

教师总结山岳地貌的主

要特点

学生观看视频,写出三种地貌与

视频中三种成因分类及对应关

系。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三种地貌的

不同特点。

学生迅速整理笔记

让学生学会

形态、地势、

坡度等方面

进行描述地

貌特点,初

步培养学生

的比较思

维。

强化知识点

4、流水承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

者乐水那流水又会怎样

影响地貌呢?

教师播放《流水作用于

地貌特点模拟实验》视

频和实验前后图片的对

提出问题:1.通过观看

实验描述所观察到的实

验现象?

学生观看视频分组讨论合作探

通过模拟

实验让学生

对流水地貌

形成比较直

观的感受,

提高学生探

究的兴趣,

学生野外做

实验时,能

够锻炼动手

地貌及其特点新

2.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

象,交流总结实验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

现象,进一步帮助学生

完成探究的结论。学生

在遇到困难时适当提

示,但坚决杜绝直接告

诉学生答案

教师播放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运用实

验得出的结论说出流水

侵蚀地貌的特点及分布

各小组展示探究成果

各小组互相补充得出互相论证

得出简洁而统一的结论。

学生观看图片自主思考

学生回答展示流水侵蚀地貌的

区域差异

等能力,在

潜移默化中

实现地理核

心素养地理

实践力的培

养。

合作探究能

很好的发挥

小组的主观

能动性,实

现生教生、

组帮组提高

了学生互帮

互助的合作

意识。

培养学生学

以致用的能

力。

让学生体会

不同地区不

同流域河流

的侵蚀的特

点进一步理

解地貌特点

和流水作用

的关系。

结合流水侵

教学新课承转规律”

教师播放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运用实

验得出的结论说出流水

沉积地貌的特点及分布

规律”

播放孟浩然的《望洞庭

湖赠张丞相》

学生观看图片自主思考

学生回答展示流水沉积地貌的

区域差异

学生齐读体会诗意

蚀地貌分析

流失沉积地

貌的特点及

分布,找到

流水侵蚀和

沉积的相关

性进一步培

养学生的综

合思维

感受传统文

5教师提供云梦泽的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对这个

、学

以致用合

相关资料,结合本节课

所学知识。提出问题:

“讨论:分析从云梦泽

到江汉平原的形成过

程,并预测未来洞庭湖

变化的趋势。”

教师参与个别小组讨

论,适当答疑解惑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山岳

地貌与流水地貌的关

系,流水侵蚀搬运沉积

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地

貌的影响。

首先组内讨论,达成共识,组内

解决不了的,可以求组其他小组

或者求助老师。

学生交流展示,在班级层面,达

成共识,形成对问题的共同认

知。

问题的研

究,让学生

能够利用地

貌的变化过

程的体会流

水的侵蚀、

搬运、沉积

作用并不孤

立的,它们

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的。

通过洞庭湖面积变化的

趋势引入人类对地貌的

影响。

学生思考人类对地貌的影响有

哪些?

6、人与地貌播放人类露天开矿和哈

尼梯田的图片,引导学

生感悟人类与地貌之间

的关系。

学生观看图片

交流两种不同方式的影响

思考人地关

(二)课堂板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步掌握了有关地形地貌的简单知识,高中阶段又学习了岩石圈以及地球演化的过程相关知识,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高一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

7、课堂检测 限时

测 出示课堂检测的题目

教师适当点拨 学生限时独立完成课堂检测

学生当堂订正答案

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这也为探究式教学法和图示教学法提供了条件,为模拟实验的开展提供了足够的动力。

效果分析

新课程要求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

1.本节课以实例导入新课,播放祖国的大好河山,学生兴趣盎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相关地貌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在发现地貌特点的同时,培养审美层次和生活品味。

2.本节课以传统文化设计的问题入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掌握知识并能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本节课还引入了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对流水地貌形成比较直观的感受,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野外做实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地理实践力。

4.在整节课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问题串的形式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并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在鼓励和欣赏中认识自我、增强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学好生物和进行探究学习的信心。先由学生按教师要求自主学习,了解本节知识的大致内容,再教师进行精讲点拨,主要结合板书帮助学生梳理各知识间的关系、构建地理知识的网络,其中应用地貌图片、地

理流水地貌小实验等材料等来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动起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教材分析

一、在地理学科中地位

地理1主要是讲解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认识我们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的特征。根据课标要求,教材按照由宏观圈层结构到微观地貌形态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岩石圈与物质循环,从而为我们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后面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做好铺垫。

二、对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分析

在2017年版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做较大幅度的调整,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了人教版和鲁教版的教材,从鲁教版中选取了部分山岳地貌从人教版中选取了部分河流地貌来作为本节讲解的重点。山岳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流水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但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地理1 并没有要求学生学习相关的地质作用。这要求老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控制难度,把主要的教学重点,放到地貌特点的描述上,而不是地貌的成因。但是从学生认知和地理事物的认知规律上讲,还是需要

简单补充成因的。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加入了一些简单易懂的小视频,作为教材的有效补充。

三、结合课标确定教学内容

在地理1中鲁教版教材中重点介绍了内、外力作用的基本概念、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教材通过“知识窗”介绍了板块构造学说,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为学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质构造做了知识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最常见的有褶皱和断层。褶皱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弯曲变形,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教材用图2=1-10“褶皱形成示意”、图2-1-11“背斜、向斜示意”、图2-1-1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直观说明了褶皱的形成过程及形成的构造地貌。断层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错动、位移,教材利用图2-1-13“断层形成示意”和图2一1-14“断块山”,展示了断层的形成过程及形成的构造地貌。确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其中流水和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为显著。

1.教学重点

从两个版本的教材来看鲁教版选择重点分析风力地貌,而人教版重点分析了河流地貌。结合我们桓台的实际情况(广袤的冲击平原)

所以本节课暂时舍弃了风力地貌,选择了山岳地貌和流水地貌作为教学的重点。

2.典型的地貌主要有山岳地貌、流水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从其中选取3-4中重点分析本部分内容设二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评测练习

【课堂检测】

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下面

1.比较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侵蚀、搬运、沉积B.侵蚀、沉积、搬运

沉积、搬运、侵蚀D.搬运、沉积、侵蚀

读“北半球某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题

2.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A.A地为槽型河谷

B.乙地比A地河流的侵蚀作用强

C.C地为三角洲平原

D.B地为“V”型河谷。

【课后习题】

下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

A.冲积扇

B.河流沿岸平原

C.河边滩地

D.河流三角洲

2.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该类农业区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

B.太阳辐射强

C.水资源丰富D.土壤肥沃

3.该类农业区国土整治面临的主要课题是

A.水土流失的治理

B.酸性土壤的改良

C.荒漠化的防治

D.河流的综合整治

读图,回答问题:

4.有关河曲地貌、弯道水速、外力作用和沿岸人类活动的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

A.甲—a—侵蚀—兴建深水港

B.甲—c—堆积—兴建仓库

C.乙—a—堆积—种植农作物

D.乙—c—侵蚀—修筑防护堤

5.如果一艘小船从下游到河流上游,请问所走的航线是( )

A.a线

B.b线

C.c线

D.a线或c线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下面小题。

6.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判断正确的是

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

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

读某河口三角洲示意图,完成小题。

7.:形成河口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搬运B.海浪堆积

C.流水堆积D.洋流搬运

8.: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黄土高原的沟壑B.台湾岛

C.华北平原D.喀斯特地貌

9..下图为学生野外考察时拍下的温州某地区花岗岩地貌“龙脊”景观图。完成下题。

10.形成“龙脊”的花岗岩出露于地表所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是

A. 岩浆喷出、岩层抬升、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B. 岩浆喷出、岩层下降、沉积作用、搬运作用

C. 岩浆侵入、岩层抬升、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D. 岩浆侵入、岩层下降、沉积作用、搬运作用

河南郭亮村位于太行山一处绝壁之巅。这里海拔1700米,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岩石以砂岩为主。图为郭亮村绝壁景观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1.郭亮村绝壁岩层

A.具有层理构造B.含有丰富的化石

C.由变质岩构成D.由岩浆冷凝而成

12..郭亮村绝壁景观形成的过程大致为

A.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固结成岩

B.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

C.外力侵蚀、流水沉积、断裂抬升、固结成岩

D.流水沉积、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

下图是山东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岱崮地貌”景观图,过去在地貌学上称之为“方山”,该山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据此回答题。

13.结合景观图判断“岱崮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A.沉积→岩层的断裂作用

B.岩浆沿地壳缝隙喷出地表

C.沉积→抬升→外力侵蚀

D.沉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

课后反思

一、本节课在设计上有两个突破:

1.按照新课标要求,充分整合了鲁教版和人教版的教材,让学生

从相对比较熟悉的地貌入手来分析典型地貌及其景观特点。在教学中,渗透了大量有关地貌特点的古诗词,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本节课采用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重点学习了山岳地貌和流水地貌的特点,重点探究了流水地貌之间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学生能根据已有材料,通过小组合作,主动参与探究过程,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获取知识,并以问题串的形式提示在回答问题,层层深入,同时初步引入了空间尺度这一概念,让学生初步体会,学生在活动中有条理的进行思考。活动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探究学习的信心。

二、本节课不足之处:

1.教师字体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2.教学语言欠简练,教态更需进一步完善提高;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本条课程标准,与较原课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三明九中陈良豪 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概述

第四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一、概念 具有观赏、构景和适于开展特殊运动的地貌称为地貌旅游资源,地貌决定了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等主要特征。各种地貌都有旅游价值。 二、风景地貌资源类型特征及分布 (一)海岸地貌 指在海岸地带,由于地壳运动、海浪、潮汐、海流、风以及生物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 具有观赏价值的海岸地貌发育在岩石海岸和生物海岸地带,岩石海岸中具有海蚀崖、海蚀洞等奇异造型;沙滩海岸是旅游度假胜地,适合开展海水浴、沙浴和日光浴。 1、岩石海岸:我国的岩石海岸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钱塘江口以南地区 2、沙质海岸 3、生物海岸:生物海岸包括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是生长在潮间浅滩上的耐盐的木本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气根下垂,其奇特的繁殖方式和海面上壮观的植物群落气势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珊瑚礁海岸不仅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还是潜水旅游胜地。生物海岸分布于海南岛 (二)冰川地貌 由于冰川运动所塑造的山地地貌,以及冰川融化过程中所造成的冰体地貌景观的总称。 1、冰川地貌类型 (1)堆积地貌:角峰、刀脊、冰蚀蘑菇等 (2)侵蚀地貌:冰体与携带岩石共同构成的冰塔林、冰洞和冰瀑。 2、分布

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 3、开发利用现状 由于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空气稀薄,一般游人难以抵达,除部分游览观光地外,目前主要作为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的旅游胜地。 4、目前我国已向国内外登山爱好者开放的著名山峰有 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博格达峰、贡嘎山、四姑娘山等。 5、我国已开发的冰川风景区 四川贡嘎山的海螺沟、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冰川湖、天山的扎木尔峰、云南的玉龙雪山等。 (三)沙漠戈壁 1、概述 (1)沙漠是指地表覆盖有大片风成沙的地区 (2)戈壁为地势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的地区 (3)一望无垠的沙漠和浩瀚无比的戈壁,尽管自然环境恶劣,缺乏生机,但其独特而神秘的荒漠景观和特殊现象,仍具有神秘莫测的吸引力。 2、我国荒漠的分布:(属温带荒漠) 我国的沙漠和戈壁面积有12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乌鞘岭和贺兰山以西的大陆腹地。新疆是荒漠分布最广的省区。 3、主要景观类型 (1)风积地貌主要由风力沉积作用而形成 a沙丘 b沙垄:是指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沙质高地,包括纵向沙垄(与风向一致)和横向沙垄(与风向垂直)。 (2)风蚀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 a岩石单体造型:风蚀蘑菇、人头石等 b群体造型: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在巨厚的湖相沉积层上发育的陡壁的小丘和风蚀沟槽、洼地相间分布的地貌组合,主要分布于新疆罗布泊的雅丹地区。 4、沙漠戈壁旅游资源的利用 沙漠、戈壁等干旱地貌景观,以其独特性和神秘性吸引着旅游者,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所处自然环境较差,这种旅游还不被广大游客所接纳。 (1)目前利用方式:主要建立各种沙漠公园、沙漠植物园和沙漠旅游专线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教学工作反思 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等,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反思。 一、经验总结 1.重视并且加强集体备课,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高自己。 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大家共同进步、发展才能从整体提高年级教学质量。集体备课就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它可以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仅靠个人孤军奋战冥思苦想,有时会出现一些知识错误,通过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可以互相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是体合作、探究、创新的一种好模式。集体备课促进教师间的团结协作,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最终高考取得成绩的一个有力保证。 2.转变自己的角色,让学生“主导”课堂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活跃的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探索。 3.欣赏学生、适时的赞扬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尤其要注意赞赏

地表形态成因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分析

地表形态成因及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分析 湖北省恩施市分布着独特的丹霞地貌,其中之一俗称“赤壁 墙”,陡崖绝壁。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砂岩组成,经长期外 力作用,形成了许多崖洞。砂岩易于修整开凿,自古以来, 土家族人多以崖穴为家。下图为恩施市六角亭街道瓦店子村 的丹霞崖穴民居。据此完成1~2题。 1.该处崖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①风化剥离②流水沉积③风力侵蚀④流水侵蚀 A.①② B.②③c.①④D.③④ 2.该地 A.春季欣赏油菜花 B.夏季收获菠萝c.秋季播种晚水稻D.冬季修剪荔枝 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 地貌,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丘臂)指向上风向,迎 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读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 线形沙丘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抛物线沙丘与新月型沙丘() A.两翼均有植被 B.分布区的风向固定 C.迎风坡都较陡 D.不会存在同一地区 4.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 5.该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丙 在东非大裂谷的边缘,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的交界处,有 两座神秘的盐湖,它们紧挨着火山,湖水中含有特殊的火山 熔岩成分(富含钠、钾元素),使得湖面呈现出斑斓的色彩。 盐湖周边高度盐碱化的土壤以及湖面上挥发的有毒气体,使 得这里的环境并不适合大多数生物存活,却成为小火烈鸟的 “天堂”。下图为纳特龙湖和马加迪湖位置示意图。 6.马加迪湖形成于() A火山口集水B河流改道 C.滑坡阻断河流 D.地壳断陷集水 7.马加迪湖水源主要是盐水温泉(温度高达86℃),该湖 高盐度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A.碳酸盐火山灰随东南信风落入湖中B.汇入淡水较少 C.蒸发量较小D.湖泊没有出口8.小火烈鸟每年干季迁徙到此觅食繁殖的主要原因是() A干季天敌少利于繁殖B嗜盐微生物、卤虫生长繁殖快,饵料丰富C气候干燥不利疾病传播 D入湖河流多,饵料丰富 侵蚀基准面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 面,通常分为总侵蚀基准面(即海平面)和地方 侵蚀基准面,其升降引起河段的冲淤和形态上的 变化。夷平面是地壳在长期稳定的条件下,外力 作用于起伏的地表,形成的近似平坦地面,其发 育过程爱侵蚀基准面的控制。夷平面被抬升以后 即成为残留在山坡或山顶上的古夷平面。读图完 成下列各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doc

编写说明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并使用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我们编写了这套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共分两册,分别与教科书上、下册配合使用。 本书各单元的结构分为教材分析、练习篇参考答案、参考资料三个部分。在教材分析中,对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编排作了总的说明,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作了分析说明,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教师参考。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编写时间又很仓促,因此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希望广大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的编写者:第五单元:高俊昌;第六单元:刘健;第七单元:韦志榕;第八单元:覃燕飞、丁尧清。责任编辑:刘健;审定:吴履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 2003年9月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教材分析 在前四单元学习了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从本单元开始,将要学习人文地理。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因而教材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安排成人文地理的开篇。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只讲述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即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 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目前以至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建设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为此,教材对本单元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材无论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还是讲述工业生产活动,侧重点都不在生产活动的本身,而是在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教材在本单元的引言中概要地阐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全单元教材就是本着具体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而逐渐展开的。在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在第8单元作单独讲述,本单元教材只是在自学园地中,安排了“持续农业”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第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以典型案例论证基本原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从分析实例入手,阐述基本原理(如农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区位选择),并用大量事实材料进行说明。(2)从教材结构看,本单元分别用2课时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用2课时讲述工业区域,目的是通过诸多不同类型的具体地域的分析,来论证基本原理。这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所具有的地域性特点。(3)讲述每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或工业区域,都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来说明普遍规律的。典型案例的选取,除考虑到其代表性外,还照顾到世界各地,以使学生从小见大,了解世界各地人类生产活动的一般情况。(4)讲述基本原理或进行地域分析,都尽可能举中国的实例,或联系中国以及学生家乡的实际。 第三,体现发展的观念。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例如,教材分析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别关注各地域类型的形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一 在这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忠于国家教育事业,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科学执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虚心谨慎,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时刻注意有关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趋势和发展状况,及时搜集有关信息,结合自己工作中实际情况积极尝试,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和效果。 一、认真分析学生情况,注意因材施教 在我所教的五个班中,8班是区级重点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固有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反应比较快,有较强的悟性。针对学生情况,在教学中采取打牢知识基础、适当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会知识的合理应用,学会把零散的知识提炼成为知识的主线。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把书本上的知识合理优化成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两个班已经掌握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素养,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

6、7、9、10班是普通班,学生复杂,旧有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原理讲解透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题,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优化解题思路,用知识的力量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虚心请教,认真领悟,不断进步。 我第三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但是面对新教材,我虚心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教材的主线索,更认真的把握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并拜北京市著名地理专家李通为师,李老师多次听我的课,得到了李老师的肯定与好评,并于“北京市地理案例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在这一年的工作中,除了学习更好的把握课本把握课堂教学,重要的是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教师肩头的责任之重大,明白了什么是教育要以爱心为根本。 三、顺应教育教学改革趋势,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并用之于课堂。 面对教育形势随着时代改革的不断进步,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为顺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认真学习有关的电脑知识和多媒体技术,认真找资料,力求做好每一个课件,使每个课件都既全面准确的讲授

第三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doc

第三章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教学目的:了解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的关系,掌握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地质地貌旅游 资源的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以及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重点: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及其基本类型。 第一节 地质地貌与旅游 一、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的关系 (一)三个概念 地质:地壳物质组成有其结构:例:岩石、岩层、板块、地台、地壁、 断层。 地貌:(地形)地表的各种形态:山地、高原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它是由地质营力(是旅资的体现)引起的。 (二)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 1、地质作用是地貌形成的主要条件 ?????????????????????????????? ?????????????????图结推 拍候化生物风外地震新岩压变化温质岩石变质作用统积岩余岩喷山岩火山喷发修入岩岩浆活动水平地壳运动内地质作用、、:、、、:、、、: 2、组成地表的岩性和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也有影响 ?? ???→→西南地区洞中形态地下形态地表可溶岩黄土高原 丘陵常能成低山受外大黄土软黄山花岗岩峭壁山地常形受外形小花岗硬坚硬岩:、、:、,、:、、、:、 内使他表出现高低起伏,外力削高填低, 二者紧密联系,造成千差万别面貌

????????????→地台 鲁有山地太行山蒙古高原以宽广平地地南为主地断裂谷 山向谷背) 、(, 3、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貌的形成 ???人造河谷 坝地梯田塑造新形态加速外力作用是一种外力、、: 二、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 (一)影响旅游环境:即形成多种多样旅游环境 ?????? ??????????探险等活动多采用来开展观光起伏之地娱乐活动展休闲多用来修建基础设施开平坦之地起伏根据一定范围内地形的可进入性好些平原丘可进入性差 山区让人无边感沙漠高原或雄险或曲幽 山地地貌、:、::::、:: 地质:影响到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是自然景观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地的基础,也就不会有万丈高楼,用这句话来形容地质地貌在自然景观中的在础和前提作用一定也不过分。,可以说,除部分气象气候景观外,自然景观总是诞生于特定的地质地貌环境中,并和富有一定特色的地质地貌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许多自然旅游资源又是以地质地貌作为基和前的情况下才会形成。 (三)地质地貌可以单独构景,直接形成旅游资源 它们不仅是自然景观存在的基本和前提,它们本身也可单独成景, 它们有的是特殊的地质现象,有的是奇异的地貌形态,它们已不在自然的基础,而是一个个价值极高的吸引力很强的旅游资源,是景区的主景。 (四)在某些景区通过地质地貌的配景可以增加美感 ①古人常见把山青水秀一词合用,说明山和水石构学中是相辅互衬托的 ②中国园林充分注出了这一点,无石无山,不成其为园。 (五)地质地貌条件对风景区意境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意境:一定的旅游资源实体使旅游者所获得的寓意和特趣。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 作业要求:以高中地理教材某一册书为例,梳理该册书中的核心概念,并绘制概念框架图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1光年为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势向四周传播。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从高气压去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大气环流:全球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 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广义上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丹霞地质景观

丹霞地质景观 定义及成因: 丹霞地貌是发育在中生带—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而坚硬的红色—紫红色的沙砾岩—碎屑岩之上,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形态。形成于中生代至新生代的早第三纪的沙砾岩,经过一系列的地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等外力的作用形成。 形成条件、分类及分布情况: 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主要有:1、红色沙砾岩。主要指发育于中生代至新生代的早第三纪的红色、紫红色的沙砾岩,夹有泥岩、碎屑岩等。这是丹霞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重要的特征;2、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区域断裂作用和间歇式的抬生,形成网格状垂直节理,流水沿节理下切并不断扩大,形成陡避、巷谷、石柱等;3、气候。热带、亚热带地区,雨水多,流水对岩层裂隙及节理的切割和溶蚀作用强,对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华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绣锦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为:流水冲刷侵蚀型、侵蚀崩塌残余型、崩塌堆积型、溶蚀风化型;按岩性可分为:砾岩型、砂岩型;按演化分为:幼年型、壮年型、老年型。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而在中国的丹霞地貌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浙江、江西、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甘肃、河北北部等地。分布以南方为主,北方次之,其杰出代表为广东丹霞山和福建武夷山。 江郎山风景区简介: 徐霞客曾感叹说:“遍访名山独尊江郎奇幻”,位于浙江的江郎山就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传说是古时候三个姓江的兄弟登上山顶变成为三大巨石而形成,所以又叫江郎山。是国家级的著名旅游风景区。三巨石拔地冲天而起,高360余米。形似石笋天柱,形状像刀砍斧劈,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依次为:郎峰、亚峰、灵峰,人们叫“三爿石”。被中外游客称为“神州丹霞第一峰”。郎峰峭壁上有明代理学家湛若水摩崕题刻“壁立万仞”四字。江郎山不仅聚岩、洞、云、瀑于一山,集奇、险、陡、峻于三石,雄伟奇特,蔚为壮观,.且群山苍莽,林木叠翠,窟隐龙潭,泉流虎跑,风光旖旎。每当云雾弥漫,烟岚迷乱,霞光陆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精选3篇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精选3篇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ree selected reflections on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精选3篇 教学反思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以下是3篇关于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大家不妨多加参考。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一 在这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忠于国家教育事业,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科学执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虚心谨慎,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时刻注意有关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趋势和发展状况,及时搜集有关信息,结合自己工作中实际情况积极尝试,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和效果。 一、认真分析学生情况,注意因材施教 在我所教的五个班中,8班是区级重点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固有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反应比较快,有较强的悟性。针对学生情况,在教学中采取打牢知识基础、适

当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会知识的合理应用,学会把零散的知识提炼成为知识的主线。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把书本上的知识合理优化成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两个班已经掌握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素养,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 6、7、9、10班是普通班,学生来源复杂,旧有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原理讲解透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题,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优化解题思路,用知识的力量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虚心请教,认真领悟,不断进步。 我第三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但是面对新教材,我虚心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教材的主线索,更认真的把握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并拜北京市著名地理专家李通为师,李老师多次听我的课,得到了李老师的肯定与好评,并于“北京市地理案例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在这一年的工作中,除了学习更好的把握课本把握课堂教学,重要的是我更加明白

关于高三地理教学反思共篇

篇一: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学科内综合 泉州七中陈文新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的对立统一性,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综合的可能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 键是广大师生要有综合的思想和意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现举例如下: 一、通过比较进行综合 比较法是教学的常用方法之一,许多相似的或不同的知识都可以列项比较。地理学的区域性特点更为比较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我国南、北方比较: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重要地理分界线,其南、北方各方面都有明显差异,通过详细列项比较,既可界定两地区间差异,也可使学生对南、北方各自的地理特征有个明确、综合的认识。 二、从某个知识点向外发散进行综合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努力引申外延,将相关知识和技能拉到一起。如:新亚欧大陆桥 这种思维的发散是没有限度的,只需将最直接相关的、重要的东西拉过来即可。防止太深太滥。教师也不必每个知识点均如此,只需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带学生一起发散,教会学生方法是关键。 三、以中心问题进行综合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静止的,都有它存在的环境条件,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因此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去探讨它的相关问题,便于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如:风将与风相关 的知识拉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块,它将帮助学生对风形成一个综合认识,进而能解决与风有 关的各类问题。 再如黄赤交角、温室效应、天气变化、洋流、工业区位、城市化、交通等都是重要的地理中心问题,中心问题宜小不宜大,大则变成专题。 四、通过专题进行综合(含热点专题) 如地图、等值线、地球运动、气候、旅游、西部大开发、台湾问题、人口问题、科技创新、航天技术等等。专题可大可小,但必须突出学科主干,反映社会现实、把握高考脉搏。如等值线专题 知识网: 五、通过地图进行综合 如等值线图、地球日照图、区域图、景观图、统计图等。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方法。地图清晰明了,信息容量极大,其中可直接或间接研究的问题极其 广泛。如等值线图,该图看似寥寥几笔,但其内涵极丰富,它可以是等高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震线或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等。如果是等高线,可以研究地形、坡度、坡向、河流、气温、降水、气压、太阳辐射、植被、土地利用、工程建设、地质作用等等。同样,可以通过其它类 型的等值线研究各自相关问题。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自从参加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在学校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在其他同事的热心帮助下,在师父的教导下,我收获良多。本学期我从事的是高一地理教学,所教班级是高一1、2、3、4班,无论怎么样,现在对四个班的学生已经非常熟悉,这和班主任的热情合作是分不开的。回顾本学期的教学,感触颇多,收获颇多,现将我这一学期以来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一、思想方面 这一学期,我思想上已逐渐成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递知识和文明的接力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也深知肩负的责任和应具备的素质。首先,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为此我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勤于学习,勇于创新,踏实肯干,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文化水平,这样才能培育出更优秀的学生。其次,教师也是学生的楷模,因为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我们跟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所以我对自己严格要求,事事以身作则,始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学生的榜样,在不知不觉中传送一些良好的品质,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对他们的成长十分重要。 二、教学方面 这一学期,由于本身的经验不足,迫使我一方面加紧学习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多听一些老教师的课,比如我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地理学科的课,只要我有时间就去听,特别是师父的课,基本上能做到每次必听,听完之后还和老师交流经验,多谈谈自己的感受,另外老师也常听我的课,对我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很尖锐的指出来,及时纠正了,在其他班上就没有了类似的情况。此外我还积极去

听其它学科老师的课,如政治、历史等科目,因为,我已经能感受到虽然不是同一科,但是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也可以给我很多的知识,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教学经验。听课,似乎已经成了我的一大乐事,本学期共用了两本听课笔记来记录我的听课。听课还能及时让我发现和改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使我有意识的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听课得到的教学经验,还有平时和老教师的经验交流,我也逐渐的有了自己的想法,比如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程度。同时又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随时调整问题的难度,从而启迪学生思维,进而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一堂课假如问题设计的好,即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落实好课堂教学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日界线知识点时,可举例有一对双胎胎姐妹,班级里有最好,也许气氛会更热烈一些,假如没有就徦设,这个问题我用了两年,每次也都有较好的效果,乐此不疲。妹妹比姐姐晚出生一小时,所以屈居老二,大家能想办法让这位姐姐管她的妹妹叫“姐姐”吗?这一问题学生很感兴趣,探索讨论不断,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中。最后大家轻松地理解了日界线两侧加一天与减一天的内容。一年来我总感觉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采用另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现在的学生动手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特别是在课堂互动方面,特别不愿意参加,所以,我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并且高频率的以设问的方式来提问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不笼统的针对学生,也不单一针对,而是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告诉学生,只

泰山地质地貌特征

精心整理 实习时间:2011.7.19-2010.7.23 实习工具:罗盘、地质锤、卷尺、高度表、望远镜 指导老师:衣华鹏、魏兴华 实习地点:?泰山、蒿里山、张夏、普照寺、灵岩寺、、 实习目的与要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一门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通过实地实习,有利于我们真正领会和理解地学基础的相关基本原理。认识泰山周边的地质概况和这些地区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充分掌握和总结相关地学原理,训练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自己以后的专业学习甚至工作打下基础。 实习内容: 1.2.3.《诗经》,“(北纬36°15'3"现每年以几千年来,”的称号。“峰为中心“人”……,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泰山雄峙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的人称“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泰山是五岳之一,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它在山东省中部,津浦铁路的东侧,因位于我国东部,故称东岳。泰山山势雄奇,景色秀美,居五岳之首,故古时被称为“五岳之长”、“五岳独宗”、“五岳独尊“。 泰山地质特征概括:

泰山是华北地台基底与盖层双层结构出露比较好而典型的地区。基底为古老的“泰山杂岩”;沉积盖层为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的石灰岩和页岩,两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由南向北地层依次从老到新分布,地貌上构成一个南陡北缓的单斜断块山系。 太古宙~古元古代的多期次岩浆活动、多期次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十分明显,使结晶基底岩系遭受不同程度的改造。区内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既有太古宙~古元古代的构造,又有中生代的构造,新构造运动普遍而强烈。中生代的脆性断裂和新构造运动控制了今日泰山的形成以及泰山地貌特征。泰山地势差异显着,地形起伏大,总体地势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主峰玉皇顶海拔高度1545m,在不到10km的水平距离内,与其山前平原相对高差达l300m以上。 ? ?泰山地貌分界明显,地貌类型繁多,而且侵蚀地貌十分发育。泰山地貌可分为侵蚀构造中山、侵蚀构造低山、侵蚀丘陵和山前冲洪积台地等四种类型,在空间形象上不仅造成层峦叠嶂、凌空高拔的势态,而且总体上的雄伟形象与群体组合上多种地形相结合,成为丰富多彩的景观形象。 由于泰山 形。携带大 (5) 侵蚀丘陵 一? 侵蚀 “V”字形谷、 (1 ? 冰劈作用十分活跃,使岩块发生强裂崩解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崩解的岩石就沿垂直和水平的节理面发生大规模崩塌,形成悬崖峭壁和奇峰怪石,并大量滚落下来堆积在山坡上或沟涧内,这些杂乱的巨石,有的在山坡成片产出达上千平方米,犹如石头的海洋,称之为“石海”,有的沿沟涧呈带状分布,称之为“石河”。 (石海) 二侵蚀构造低山 分布在傲徕峰、中天门及尖顶山、歪头山、蒋山顶一带。海拔高度在700~100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组成山体的主要岩性为泰山杂岩中的二长花岗岩和闪长岩。侵蚀切割强度较主峰一带稍弱,但地形仍然十分陡峻,深沟峡谷、尖顶山头、锯齿状山脊、绝壁陡峰,举目可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材新人教版必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材(新人教版)必修(三) 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保康一中宋德国2011-10-2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类型;②掌握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③理解产业转移的阶段性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图文资料、数据表格进行探究性的教与学; ②适当拓展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及提高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人文科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培养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学习、讨论学习 四.教学流程 五.主要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襄樊深圳工业园奠基图导入新课(见新人教版P87) [读图] 投影图思考问题 A、比较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B、吸引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意图] 从图引出产业转移的分析案例—东亚,此环节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对图的观察与区别能力;二是初步让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 [承接] 如果你们想办企业,你们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获取最大利润。 【问题】企业要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利润=产出-投入,企业要想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降低成本,减少投入;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出。 [讨论]学生看图分析,积极思考,老师在旁启发提示,然后竞答。 [点评] [小结] 产业转移的概念及一般规律 [板书]一、产业转移

概念分类目的 [观看视频资料]《世界产业转移史》了解世界产业转移历史,思考影响转移因素 [投影]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重庆作专题报告引出 [板书]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投影] 书本图5.8 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结合动画分析转移过程及规律。 [思考]:(1)、不同时期东亚地区的劳动力差异及变化。 (2)、经济发展角度解释转移规律。 [启发] 如果仅从劳动力价格考虑,那么,企业为什么不把生产转移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去?由此过度到内部交易成本因素的分析。 [过渡] 除了劳动力价格,还应考虑劳动力的素质,如果劳动力素质低,企业还应付出职工培训的成本。 职工培训成本是属于内部交易成本。 [板书] 2、内部交易成本 [小结] [引申]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吸引外资,我国先后采取的措施是: 建立出口加工区成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内地经济开发区上述措施的实施,其目的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视频资料] 美国汽车业产业转移相中湘潭九华经济区,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吸引投资 [承接] 日本合资汽车图片趣味导入 [板书] 3、市场因素 [读图] 日本汽车产业三次转移的历史图 [思考]( 1 )、三菱汽车为什么要直接在销售地区投资建厂? ( 2 )、至20世纪末,三菱汽车的重点投资地区由欧美转移到东亚、东南亚的原因是什么? ( 3 )、据图5.10、5.11,三菱汽车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 汽车的生产虽然已经实行了全球化,但是由于整车运输不便,并且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对进口汽车设置关税壁垒。所以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市场变化,企业的专业方向也随之发生变化。 [小结] [思考] 刚才的视频中还提到,哪些因素吸引美国汽车企业将汽车产业转移向湘潭九华经济区? [板书] 其它影响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 【小结展示】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六.[板书小结] 一、产业转移概念

地质地形地貌专题复习

地质地形地貌专题复习 一、专题精析 (一)关于地质地形地貌的有关知识 1、地壳的组成(元素、矿物、岩石) 2、地质作用(概念、按能量来源分类、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地壳运动(分类、机制、地形、构造、地貌) 4、外力作用与地形、地貌 5、地质作用与自然资源:岩浆活动金属矿产的形成、沉积岩的形成 火山爆发温泉变质作用 6、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 7、地壳物质循环(包括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地形地势的变化,自然资源的形成和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地形 1、地形的特点的描述 a 对高度(地形的起伏)b平均海拔(地形的高低)c地形的类型d主要地形类型e地势 2、各类地形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 3、地形的形成(内外力共同作用) 4、地形的分布(各大洲及我国地形的特点)1)各大洲分布 (2)我国地形分布 5、地形类型的判断(依经纬度位置判断、依“等高线”判断、依河流判断、依等温线判断、依等降水量线判断、依等潜水位线判断、) 6、地形的部位的判断(山谷、山岭、山坡、山脊、鞍部、陡崖等) 7、地形、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地形不仅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而且是和气候一样的两大基本要素之一。 (1)地形与气候 A、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通道作用、阻挡作用(例如北美洲气候的形成),热力作用(例如青藏高原、东非高原、横断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界线作用(如秦岭)。 B、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影响地形,使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2)地形与植被、自然带 A、地形对植被、自然带的作用 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垂直地域分布(如喜马拉雅山南坡)。 非地带性因素(如南美洲温带沙漠气候的形成)。 B、植被对地质、地形、地貌的影响(参与沉积的形成,促成岩石的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3)地形与水文 A、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a、地势影响河流的流向和流速、水能的多少。 b、地形地貌影响水系特点和流域范围(分水岭划分流域)、河流的形态,干

高中地理教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通过近两年新课程的教学,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新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有了肤浅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重在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教材中许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律的叙述十分简洁,有些是点到为止;然而在教材的“案例”和“问题研究”中的要求却有较高难度。这种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不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更给学生的分析、讨论、探究带来较大困难;同时对教师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当补充和拓宽,带来一定的困惑。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备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新课改对备课的要求更高更严,备好课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刻苦钻研教材与教参,在备教材和过程的同时,更要备学生和教法。 2.课堂中要努力创设地理学习情境。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种种弊端,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首先应努力让学生热爱地理这门课,有学习地理的激情。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把握教材,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地理课上灵活巧妙地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和氛围,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由“要他们学”变为“他们要学,乐意去学”。 3.实施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在地理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应巧妙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真正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另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不受学科间框框的约束,完全可以超越课本,延伸课本。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反应,应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抓住某一亮点并进行鼓励。 4.新课程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传统的地理课程,无论是教学大纲、教科书还是教学过程往往都是以“教”为核心或者说相对忽视学生的“学”。教学大纲是“教”的纲目,教科书是“教”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5.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地理学习评价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甄别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重“打击”轻鼓励、重定量轻定性、重他评轻自评、重共性轻个性,并且还过于强调标准化,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这些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注重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其中,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尤其值得重视。定量的评价往往用“分数”来体现,但“分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与干扰,有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分数的假象会掩盖一些容易忽视的倾向。而定性评价就是教师通过观察与分析,用恰当的语词对学生的学习作描述性的评定。相比之下,这种评价比打个分数的评价难度要大得多。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定性评价,除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以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