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学习目标】

能知道“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在这一认识基点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

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之间的深层关系;

【知识导学】

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统治者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1、首倡: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此后历代大多沿行。

2、含义:也叫“”、“”,都是强调要发展,限制和的发展。

3、目的:维护的经济基础。此外也有的考虑。(《吕氏春秋》特别强调其作业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可以。)

4、原因:根本原因:由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重要原因:巩固的需要,即农民和小农经济是徭役征派和国家赋税的主要充当者。

5、商人的地位:西汉初年,商人地位很低,但越来越强。汉武帝推行、的政策,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直到唐代,西汉时确立的,一入市籍则的制度依然继续实行。商人实际上没有取得的平等地位,在上和上遭受歧视。这种情形直到才开始转变。

6、影响:历代王朝推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受到压抑,而和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知识点二、工商业的管理

1、秦王朝统一,为工商业的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秦统一货币,通行,也为经济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条件。

2、汉初抑商,商人的赋税加倍,这就是所谓“”。汉武帝

时代时代开始实行制度。

3、直到,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所有的市都是朝廷设官管理的;市的

也受到限制。政府对和的严格管制,束缚了商业的自由发展。

4、对于私营工商业,古代王朝通常通过的方式加以控制。

知识点三、“海禁”的政策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和限制的政策称为“海禁”。

2、明王朝在对外贸易方面,注重建立和维护一种“”的贸易体制,对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则严加禁止。顺治年间相机颁布“”和“”,不许“片帆下海”。

3、明代到清代短暂的实行所谓的对外开发,但是限禁极为严格,实质上具有的性质,仍然禁止。

4、“海禁”政策一直延续到清代之前,这种政策扼杀了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和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资料卡片】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1、含义:(1)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2、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3、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4、后果: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所以闭关政策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知识点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的发展,使得新的生产关系的萌

芽在开始出现。

2、明代纺织业发达的江南地方,出现了一些以为目的的富裕机户,购买机器,机工进行生产。还出现了。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的关系,是一种新的性质的生产关系。

3、除了纺织业以外,景德镇的、云南的、陕南的、台湾的、江西的、

福建的,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要点解析】

1、(学思之窗)结合史实思考,这些“重农抑商”的具体措施,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什么作

用?请你谈谈对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看法。

①作用:保护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

(封建统治)。

②看法:战国是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劳

动力,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巩固封建土地私有制和促进封建

经济的发展;确保了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限制了

富商大贾,有利于稳定封建经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①过程:

经历了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集体土地所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所

有制。

②演变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演变规律: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3、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①原因: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

买卖制度的存在。

②能否抑制:

历代王朝为了维护统治,稳定小农经济,做过很多抑制兼并的努力,但无法从根本

上抑制土地的兼并问题,原因在于土地兼并是客观经济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不

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本不可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课堂演练】

A组

1.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氏族公社所有制 D.农民土地所有制

2.《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从这些充满现实主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土地兼并严重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井田制趋于瓦解3.下图是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一枚《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以纪念在中国存在了2600年的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国的农业税大致开始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4.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 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 B.封建土地私有制 C.国家授权许可 D.豪强地主贪婪成性

5.战国时期,秦国“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A.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B.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C.提高了劳动者的身份地位 D.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6.《吕氏春秋·上农》载:“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A.民贵君轻 B.施行仁政 C.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7.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始于

A.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B.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C.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D.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

8.关于明代海禁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其根源是小农经济 B.直接原因是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C.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D.政府始终严格执行海禁政策

B组

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 B.按军功赐田授爵,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C.新的赋税制度动摇了奴隶制基础 D.铁农具导致私田大量开垦

2.电视剧《乔家大院》讲的是晋商乔家在遭到生意上的重大挫折后,奋发图强,东山再起的故事。晋商的活动范围不仅遍布全国,有的还走出国门。作为实力最强的商帮之一,晋商兴起子( )

A.唐代 B.北宋 C.明代 D.清代

3.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根本原因是( )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4.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 )

A.加速了社会制度的更替 B.增强了鲁国的国力

C.开中国税制改革的先河 D.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5.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下列现象对这种土地制度的变化起了推动作用的有( )

①奴隶主大量开垦荒地②“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③战国时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④兼并战争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6.清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从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海禁” C.重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7.明朝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说明……………………………· (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商品经济相对发展

8.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据此,你认为雨果… ( )

A.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 B.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

C.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 D.认为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9.下列有关西周井田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B.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井田制被废除

C.受田者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D.它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11.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公田被抛荒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12.春秋时期,直接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因素是…………………( ) A.铁器的使用 B.牛耕的推广 C.各国税制的改革 D.战争的影响

13.人们常把做事不分轻重主次称为“本末倒置",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统治者经济思想中的“本”是指 ( )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文教娱乐业

14.墨子说:“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日: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深入人心 B.农业有力地支持了兼并战争

C.农民深受地主压迫的事实、 D.封建制下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15.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的意义是……( )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16.《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文中的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 B.私田的数量日益增多

C.封建生产方式具有优越性 D.周天子承认了土地私有

四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三: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2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1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它对材料1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起什么作用?

(3)材料3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实行怎样的政策?

修改病句导学案专题

一、复习目标:1.课标: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2.考纲要求:灵活运用语法、修辞知识规范表达语句;侧重考查语言知识在具体语境、实际生活中的运用。3.主要考点:辨析修改病句;句子衔接。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根据表格“病句类型”中的提示,修改表格中的病句,直接在句子中修改。

(二)“八个不放过”修改病句 【第一组见到否定词不放过】 1.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政教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2.学生写作文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3.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避免不发生事故。 4.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5.对于那些无视交通规则的人,难道不应该不受到责备吗? 6.近年来经济的发展,谁也不能否认这不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 【第二组见到介词不放过】 1.通过七八个孩子共同努力,忠于把学校的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2.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才使他打开思路,掌握了解题方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3.在海天一色的美景中,使我们陶醉了。 【第三组见到并列短语不放过】 1.各种新发展的流行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 2.只有坚持经久不衰的冶炼和艰苦卓绝的开采,才有可能获得一颗光彩夺目的金珠。 3.同学们明确了学习态度和目的。 4.晚会以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我耳边。 5.由于加强了管理,我市的社会安全和隐患都有了保障。 【第四组见到两面词不放过】 1.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2.是否有”以农民为本“的理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3.教育观念能否从根本上转变,是我们解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问题的重要保证。 4.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第五组见到同义词反复词语不放过】 1.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读好书。 2.这些话是发自我内心的肺腑之言。 第六组见到动词不放过 1.你的人生才会走进新的一页。 2.“5·18海峡文化精品展”展出了寿山石、脱胎漆器、漆面等数十件,展示了福州的文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二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 两大力量:军与民。 三大阶段: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三大侵略特点:第一阶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点,战争开国门。第二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瓜分狂潮。第三阶段:日本大规模侵华旨在灭亡中国。 二、重大历史线索 1.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1)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西方列强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积极扩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通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要求开埠通商、协定关税是这一阶段商品输

出的要求,也是列强侵华的特点。 (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因此,其经济侵略特点,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具体反映在要求在中国修筑铁路、开设工厂、提供贷款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完成后,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同时也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希望瓜分中国。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日本大规模侵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侵略中国的主要是日本,其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称霸西太平洋,因而灭亡中国是日本侵华的突出特点。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评价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择的素材看:多以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评价。 2.从考查的功能看:不着眼于“是什么”,而是着眼于“为什么”。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典型例题】 下列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 B.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年级数学 解决问题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知识链接】 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学习过程】 预习案 【自主学习】 下面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二(1)班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说一说你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探究案 【合作交流展示质疑】 1.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接着,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独立观察画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么想?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内交流意见。 3.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1)可以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用( )×( )=( )(人); 再用( )×( )=( )(人)。 (2)也可以先求3个方阵的一行有多少人,用( )×( )=( )(人);再用( )×( )=( )(人)。 (3)还可以先求3个方阵有几行,用( )×( )=( )(人);再乘以每行的人数,用( )×( )=( )(人) 4.比较这几种思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一说你的见解。 【达标测试】 (1)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并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盘鸡蛋有5行,每行有6个,共有8盘鸡蛋,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方法一: 方法二: (2)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星期(7天)跑多少米? (3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游泳池长25米,游了3个来回,一共游了多少米? 【归纳小结 我的收获】 【学习反思】 【学习目标】

《狼》专题导学案及答案

《狼》专题 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仁慈",险些丧命,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屠夫是否从东郭先生身上汲取了教训,或又重蹈旧辙?狼也许变善良了? 1.理解、积累文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情节,领悟课文意味深长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揣摩语言,体会文章的情味,学习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谁能够说出带“狼”字的成语?(如: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等)的确,狼历来是狡诈、残忍、贪婪的代名词,以谈狐说鬼着称的《聊斋志异》中就记录了有关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三则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短小生动又意味深远的寓言故事,去感受一屠杀两狼的智勇。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为下列汉字注音。 缀(zhuì)窘(jiǒng)苫(shàn)弛(chí)眈(dān)黠(xiá)瞑(míng)暇(xiá) 隧(suì)尻(kāo)寐(mèi)少(shǎo)时 2.作者链接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闻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0岁才撤帐归来。 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家境贫困。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底层人民生活,并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3.作品链接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着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读懂文意,掌握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重点实词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导学案

课题:《解决问题》NO.3-4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分数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推理能力。 3、极度热情,全力以赴,精彩展示,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难点: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一、自主学习:https://www.360docs.net/doc/5018276441.html, 1、自学课本P37-P39页 思考: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2)、用算术法解除法应用题的关键。 2、填空。 1)、米是米的();米相当于()米。 2)、自行车的速度是汽车的,把()看作单位“1”。 3)、一个数的是,这个数是()。 4)、一根卅绳长54米,剪去,还剩()米,把()看作单位“1”。 3、解方程。

二、合作探究: 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 重的,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要求:(1)、用两种方法解答。 (2)、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小结:(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2)、用算术法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 例2、小伟买了一枝钢笔,一枝圆珠笔和一枝铅笔,一枝圆珠笔的价钱是一枝 钢笔,一枝铅笔的价钱是一枝圆珠笔的,买一枝铅笔花了2元钱,买一枝钢笔花多少元钱? 要求:1)、用两种方法解答。 2)、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小结:1)、分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关键: 2)、分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方程解法: 算术解法:

专题练习导学案

(B)(B 图 1 D C B A 折叠 课题 第十三章 轴对称专题练习 一、填空题 1、点(x ,y)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即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点(x ,y)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即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2、在?ABC 中,已知40,70,A B ∠=?∠=?则?ABC 的形状是____________。 3、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交点。 4、某几何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则这个图形的可能是____________。 5、在平面镜里看到背后墙上电子钟示数为 这时的实际时间应该是: . 6、一个汽车牌在水中的倒影为 ,则该车牌照号码____________。 7、 已知点P 到x 轴、y 轴的距离分别是2和3,且点P 关于y 轴对称的点在第四象限,则点P 的坐标是 . 8、已知点A(a ,b )关于x 轴对称点的坐标是(a ,-12),关于y 轴对称点的坐标是(5,b ),则A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 9、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cm ,另一边长为7cm ,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_。 10、如图,若?ACD 的周长为7cm ,DE 为AB 边的垂直平分线,则AC+BC=_____ cm. 10题图 11题图 11、如图,在?ABC 中,∠A=90?,BD 是∠ABC 的平分线,DE 是BC 的垂直平分线,则∠C=_____. 12、已知点A (l ,-2) ,若A 、B 两点关于x 轴对称,则B 点的坐标为________。 13、已知点A (m -l ,-2)与点B(2,n+1)关于x 轴对称,则m=______,n=_____。 14、已知点B (2,-2) ,若A 、B 两点关于y 轴对称,则A 点的坐标为________。 15、已知点A (l ,-2) ,关于直线x=2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__。 16、已知点p (-3,-2) ,关于直线y=-1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__。 二、选择题: 1、右边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下列图形中,为轴对称图形的是( ) 3、如图1,将矩形沿对称轴折叠,在对称轴处剪下一块,余下部分的展开图为 ( ) 4、下列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条数最少的是( ) A.等腰直角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正方形 D.长方形 5、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比顶角大15?,那么顶角为( ) A .45? B.40? C.55? D.50? 6、如图,已知在△ABC 中,∠ACB=90°,∠A=30°,CD ⊥AB ,DE ⊥BC ,D 、E 为垂足,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B=2AC B 、AB=8BE C 、BE= C D D 、BC=2CD . 7、如图,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O 是BC 上任意一点,OE 、OF 分别与两边垂直,等边三角形的高为1,则OE+OF 的值为( ). A .1 2 B .1 C .2 D .不确定 6题图 7题图 8题图 9题图 A B C D E m 2 1(A) (C) x (D)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六第2课罗斯福新政 (2)

6.2罗斯福新政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理解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新政的实施使美国摆脱了这场经济危机,稳定了社会,开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以事实让学生认识到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理解“时势造英雄”这一观点;通过学生的讨论,学习如何客观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所起的作用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能力。 3、通过人物的介绍,学习罗斯福身残志坚、勇于改革创新、爱国救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与影响 2、难点:如何客观评价罗斯福新政 说明:1、罗斯福新政中采用国家权力来干预金融、农业和工业生产,从而使金融、农业与工业走出了危机的困境,;以“以工代赈”的方式解决工人失业问题,这是首创,值得借鉴;为解决贫富差距,协调劳资关系,稳定社会,实施了失业救济,并通过《社会保险法》,从而推动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走出了经济危机,并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开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2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罗斯福新政对其本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故为教学重点。 2、罗斯福新政作为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首次实验,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影响都是相当深刻的。它缓和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它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同时,也注意改善工人、农民与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和社会,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此外,新政还打击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和极端主义组织,起了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回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然后设问:在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各国都在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来恢复国民经济,罗斯福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呢?罗斯福又是如何实施新政的呢?引出本课课题:罗斯福新政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用比例解决问题(1)(导学案)

第5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1) 铁山中心小学何逸春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例5。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情境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正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难点多种策略解决有关正比例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自主学习法。 学法理解分析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排 教学环 节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 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 书相关的关系式。 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 否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 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运 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 学生列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 量的例子。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 地1.2公顷,照这样计算,8 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答案:解:设8小时可 以耕地x公顷。 1.2/2=x/8 x=4.8 答:8小时可以耕地4.8 公顷。 2.服装厂要加工2400 套校服,前5天加工了800 套。照这样计算,完成剩下 的任务还需要多少天? 答案:解:设完成剩下 的任务还需要x天。 800/5=(2400-800)/x x=10 答:完成剩下的任务还 需要10天。 3.(2018·江宁波海曙 区)同学们参加“小厨艺” 拓展性课程学习,榨西瓜汁 720mL正好可以给6个人喝, 小红榨了1320mL西瓜汁,可 以给多少个人喝呢? 答案:解:设可以给x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 5。 2.分析解答。 (1)从图中你知道了 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后 再在小组中交流。 3.学生汇报交流解答 过程。 4.探究新知。 (1)目中有哪两种 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 系?你能用比例的知识解 答这道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 组内讨论交流。 1.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2.(1)用列表法摘录题中的已 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例5。 3.学生可能会这样算: 方法一:28÷8×10 =35(元) 方法二:28×10÷8) =35(元) 4.(1)题目中有水费、用水量 这两种量。它们成正比例关系,能 用比例知识解答这道题。 (2)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思 路。

生物 选一 专题一 导学案(附答案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选修1[人教版]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阅读“果酒制作的原理”,引导考学生自学基础知识。) 一、知识内容 1.基础知识 1.1 果酒制作原理 (1)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明确酵母菌发酵的反应式: ①有氧条件: ②无氧条件: (2)影响酒精发酵的主要环境条件有温度、氧气和pH。 ①酒精发酵是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范围内,在20℃时最适宜。 ②酒精发酵过程中,要保持缺氧、酸性环境。 〖思考1〗为什么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往往“先通气后密封” 〖思考2〗酒精发酵过程中发生“先来水后来酒”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思考3〗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 〖思考4〗酵母菌是如何进行生殖的 1.2 果醋制作原理 (1)利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异化作用类型是需氧型。在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降糖分解形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可将乙醇转变成乙醛,并进一步转变成醋酸。明确醋酸发酵的反应式。 (2)醋酸发酵的最适宜温度为30~35 ℃。 〖思考5〗影响醋酸发酵的环境因素还有哪些 〖思考6〗醋瓶子、未喝干的啤酒瓶子放置久了,在醋和啤酒表面形成一层“白膜”。它是怎样形成的 2.实验设计 2.1 实验流程 〖思考7〗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区别和联系:

2.2 设计发酵装置:根据图1-4a、4b回答 (1)在酒精发酵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12h)拧松瓶盖或打开排气口,其原因是什么(2)在醋酸发酵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在图1-4b装置中: ①充气口的作用是在发酵中补充氧气; ②排气口的作用是在发酵中排出或残余气体; ③出料口的作用是便于; ④排气口胶管长而弯曲的作用是防止。 3.发酵操作 3.1材料选择和处理 选择新鲜优质的葡萄,然后依次冲洗、除去枝梗和榨汁。 〖思考9〗先冲洗后去枝梗的目的是什么 3.2 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为防止发酵液被杂菌污染,实验中所用的、等器械进行消毒,并使发酵装置处于状态。 〖思考10〗在实际生产中,还要对发酵液进行煮沸处理,其目的是什么 3.3 控制发酵条件 (1)发酵液装瓶后保持的剩余空间。 (2)酒精发酵的温度要控制在℃范围内,发酵时间控制在天左右。(3)醋酸发酵的温度要控制在℃范围内,发酵时间控制在天左右,并保持不断。 〖思考11〗在发酵液装瓶后问什么要保持1/3的剩余空间 〖思考12〗在醋酸发酵过程中需要向发酵液中补充氧气,你认为最经济实用的方法是向发酵液中通入。 4.结果分析与评价 4.1实验现象: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 一、课题:必修一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二、课型分析:复习课 三、学习目标: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四、高考导航 1、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与民主政治的联系;雅典城邦及其民主政治、商品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3、罗马习惯法;《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及意义;从公民法到万民法;自然法精神;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五、课时安排:3课时(姊妹课) 六、学习内容及程序: (一)知识回顾 1、世界史时间范畴: 476年 14、15世纪 1917年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十月革命 奴隶社会:公元前8世纪——476年 (1)古代时期 (古典时代) 封建社会:476年——14、15世纪 (中世纪) 世界史 (2)近代时期:资本主义社会——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1917年 (3)现代时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并存——1917年以来 (二)专题框架 条件(地理环境、城邦制度) 奠基:梭伦改革 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古希腊民主政治 顶峰:伯里克里改革 意义 (对当时、对后世) 评价 局限 形成与完善:习惯法 成文法、公民法 万民法 古罗马的法律 积极(对当时、对后世) 评价 (三)知识梳理 Ⅰ、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 1、地理环境:海洋文明 (1)位置:地中海东部,三面环海,良港众多——利于对外贸易和海外殖民活动(以工商、航海为主,商品经济发达);处于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有利于吸收先进文明。 古 代希腊 罗马的政治文 明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课时解决问题》导学案

第8课时解决问题(2) 课题:解决问题(2) 教学目标: 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练习。 43×11= 32×12= 22×14= 2、出示: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情景图。 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在引导、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方法二:3×2=6(组) 30÷3=10(人) 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师提问:第一种方法的60÷2=30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第二种方法的3×2=6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搜集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60÷3= 75÷5= 198÷9= 104÷8= 2、学校图书馆共有700本书,有7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你知道平均每乘层放几本书吗? 3、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9组。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四、思维训练 1、某商店运来一批装微波炉用的塑料盒,准备每个卖9元,这批微波炉盒可以卖900元。每箱里有多少个微波炉盒? 2、动脑筋想一想,从图中你能收集什么数据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反思: -------------------------------------------------------- 课外拓展 学习方法指导: 同学们,天道酬勤,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

除杂专题导学案

2012-2013 下 初三 化学导学案 编号: 使用时间: 编写人: 审核: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第1页 共4页 第2页 共4页 【课题】 专题复习——除杂 【学习目标】了解除杂要求、原则,掌握除杂的几种方法,能熟练地进行简单混合物的除杂。 【重点】熟练地进行简单混合物的除杂。 【难点】酸、碱、盐的混合物除杂。 【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教材课题,完成复习回顾设置的问题。 2、组长控制好讨论节奏,先一对一分层讨论, 再小组内集中讨论;互相帮助;A 层 拓展,B 层全部掌握,C 全部掌握基础知识。 3.没解决的问题组长及时反馈给老师, 新生成的问题组长记录好,写在我的疑惑。 课前预习设计 【知识回顾】 一、除杂的目的: 。 二、除杂的原则: (1)不增: ;(2)不减: ; (3)易分: ;(4)复原: 。 (5)方法优化原则 ①若同时有多种方法能除去杂质,要选择那些简单易行、除杂彻底的方法; ②先考虑物理方法,再用化学方法; ③尽量选择既可除去杂质,又可增加保留物质的方法,即“一举两得”。 三、实际的除杂问题: 粗盐的提纯实验中不溶性杂质是怎样除去的? 【我的疑惑】 课堂教学设计 探究点一:物理方法(写出除杂的操作过程) 问题1:过滤法 (1)NaCl 固体(少量泥沙) (2)MnO 2粉末(KCl ) 【总结】过滤法的适用范围: ; 问题2:结晶法 (1)氯化钠固体中少量硝酸钾: ; (2)硝酸钾固体中少量氯化钠: ; 【总结】(1)冷却结晶的适用范围: ; (2)蒸发结晶的适用范围: ; 探究点二:化学方法(写出相关的方程式及实验操作过程) 问题1:沉淀法 (1)NaOH 溶液(Na 2CO 3) 。 (2)HCl 溶液(H 2SO 4) 。 【总结】沉淀法的适用范围: ; 问题2:气化法 (1)NaCl 溶液(Na 2CO 3) 。 (2)NaCl 溶液(NaHCO 3) 。 (3)NaNO 3 溶液(NH 4NO 3) 。 【总结】气化法的适用范围: ; 问题3:溶解法 (1)Cu 粉(CuO 粉末) 。 (2)铜粉(锌粉) 。 【总结】溶解法的适用范围: ; 问题4:置换法 (1)Cu( Fe) 。 (2)FeSO 4溶液(CuSO 4) 。 【总结】置换法的适用范围: 。 问题5:加热法 (1)CaO 固体(CaCO 3) 。 (2)CuO 粉末(Cu ) 。 【总结】加热法的适用范围: ;

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1)》导学案

3、解决问题 第7课时解决问题(1)导学案 课题: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反思:

2.2.1解决问题导学案一

2.2.1 《解决问题》导学案 主备人:贾亚彪参备人:韩金英韩忠玲审批人:授课人: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积极性。 【重点】准确理解题中单位“ T和所求量的关系。 【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 1”。 【学法指导】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 (1)、确定单位“ 1”。 (2)、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3)、最后再列乘法算式解答 【知识链接】分数乘法法则:1分数乘以整数;2、分数乘以分数。 【预习导航】1、先说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321 12X -X— 452 2、列式计算: 1 3 (1) 20的—是多少?(2) 6的—是多少? 5 4 (3)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2500 m2 5 结合线段图可知,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就是求世界__________ 的____ 是多少,即2500的f 是多少。 解题思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 列式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一头鲸长28米,一个人身高是鲸长的烹。这个人身高多少米? 小组合作探究课本P17例1,完成下列题目: (1 )这道题要我们求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是______________ ? (2 )这题的关键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 1是_____________ ,"35对应的量是 __________________ 。 (3)试着绘制线段图解题。 3 、由此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_________ 。 【课堂探究】 1、小组合作探究课本P17例1,完成下列题目: (1 )这道题要我们求 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是_____________ ? (2 )这题的关键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1 【达标测试】 1、补充问题或列

高三复习专题七选五导学案

Know your enemy and know yourself, and 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 no danger of defeat! 七选五专题复习导学案 班级 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了解七选五的试题模式、考查重点、选项特点、出题位置等。 2.熟悉七选五解题技巧和方法。 3.能够运用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提高答题能力。 Ⅰ.回顾有关七选五的知识 ?试题模式:给出一篇缺少____个句子的文章,对应有___个选项,要求同学们根据文章结构、内容,选出正确的句子,填入相应的空白处。 ?考查重点: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以及上下文 _________意义的理解和掌握。(考试说明) ?选项特点: ___________概括句(文章整体内容)、__________句子(文章结构) 注释性句子(上下文逻辑意义) ?出题位置:小标题、段首、段______ 、段_______ ?解题步骤: 1.速读全文,主要是_______和________,以及首句和末句 2.浏览选项,找出与文章相对应的_________ 3.看空前空后的__________,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4.灵活掌握答题顺序-先____后 ______ 5.带人答案,重点核查逻辑关系 ?解题技巧:三种衔接手段 1.词汇衔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义词/同一范畴 词、同词/原词复现 2.逻辑衔接:__________、例证关系、__________、顺逆关系等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导学案-第7课时 解决问题(1)

3、解决问题 第7课时解决问题(1) 课题: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种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导学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90页练习十六第3、6、7题。 【教学目标】 1.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活动单导学案 活动一:参观动物园,感受倒推策略 小华去参观动物园,先从大门向北走2格到熊猫馆,再向西北走1格到百鸟园,再向东走4格到猴山,最后向南走2格到蛇馆。(你能在图中标出其它几个景点和大门的位置) 1.读题理解题意,整理信息: 大门→(向北走2格)熊猫馆→(向走格)百鸟园→(向走格)→(向走格)。 2.你能用所学的倒推策略重新整理信息吗?边整理边在图中标出位置。 蛇馆→(向走格)猴山→(向走格)→(向走格)→(向走格)。 3.讨论交流,说说解答本题重点要注意什么。 活动二:深入探究策略。 完成数学书第91页“练习十六”第6题。 1.观察图片,说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整理下表。下午6时(18℃)→中午12时(℃)→上午8时(℃) 2.根据以上思路列出算式。 3.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活动三:水果店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每一幅图的意思,填写括号。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生活中遇到过迷路吗?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吗? 二、新授: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关于倒推这种策略,(板书课题)。请同学完成“活动一”。 活动一: 1、学生独立完成“活动一” 教师巡视、指导 2、分组汇报: (1)你是怎么整理题目中已有信息 的?指名读(提醒:方向和几格 要重读) (2)你又是如何利用倒推的策略来 整理信息的?(提醒:方向和几 格要重读) (3)你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吗? 3、追问:整理去的路线和回来的路线什 么是一样的?什么是不一样的? 4、课间出示(行走示意图),观察思考: 你觉得解答本题关键要注意什么 呢? (板书:方向相反、距离相等) 5、小结归纳:提示画图的注意点。 活动二: 过渡:(出示图片)问:你能用倒推的 方法知道上午8时的温度吗?请同学们 独立挖成“活动二”。 1、学生独立完成“活动二” 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指名汇报如何整理信息的? 追问:温度上升,用加,倒推时用什

第2课时《解决问题》导学案设计

导学案设计

币,这就涉及外币兑换 的知识了。 生3:货币的兑换不是个人想怎么换就怎么换的,是按一定的汇率进行兑换的。中国人民银行会根据世界各国货币需求,每天公布一个外汇牌价,任何人都应按照当天的汇率进行兑换,任何私自抬咼或降低汇率和私自进行货币交易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3 ?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联系生 活,探究方法。16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45页情境 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在图中 都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 问题的方法。 3?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4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 报。 5?引导学生通过帮助李叔 叔解决问题总结出解决类似 问题的一般步骤。 6?学生根据单收集到的汇 率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解 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汇报获取 的信息。 汇报:1元人民币可以 换0.1563元美元。要 求1万元人民币可以换 多少美元。 2. 看书思考解决冋题的 方法。 3. 在小组内交流自学心 得,不懂的地方要做出标 注。 4. 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是这样 想的,1万元人民币就相 当于1元人民币 2. 填上适当的数。 (1)把3.6的小数点 向左移动一位是 ( )。 (2)把3.14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两位是 ( )。 (3)把0.03扩大到 它的( )倍是30。 3. 一批产品,根据抽 查,每100件中达到一 等品标准的有82.5 件。 这批产品一共有 1万件,达到一等品标 准的大约有多少

x 10000,所以能换的美 件? 元也就是0.1563元x 10000。结果是1563 元美元。验证方法是用 1563^10000= 0.1563 (元),这说明我们小 组的计算结果是正确 的。 小组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可以根据小数点移 动的规律来计算,乘10000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 动四位,也就是0.1563~> 1563,我们验证的方 法同第一小组是一样的,也就是用 1563^10000,把1563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就 是0.1563,求出的汇率和已知的汇率是一样的, 说明我们的计算结果也是正确的。 小组3:我们小组的思考过程和前两个小组都是一 样的,根据上面的思考过程,我们发现利用小数 点移动的规律可以解决类似李叔叔遇到的问题。 5?明确解决问题的

定语从句专题导学案

定语从句专题导学案 开心自测 1. All of the flowers now raised here have developed from those ______ in the forest. A. once they grew B. they grew once C. they once grew D. once grew 2. In the office I never seem to have time until after 5:30 pm, __________ many people have gone home. A. that B. which C. whose time D. by which time 3. Is this the reason _____ at the meeting for his carelessness in his work? A. he explained B. what he explained C. how he explained D. why he explained 4. Luckily, we ' d brought a road map without ____ we would have lost our way. A. it B. that C. this D. which 5. When he was working there he caught a serious illness from __ efforts he still suffers. A. which B. that C. whose D. what 6. It 's said that he ' s looking for a new job, one ____ he can get more money to support his family. A. when B. where C. that D. which 7. We are living in an age ____ many things are done on computer. A. which B. that C. whose D. when 8. The little time we have together we ' ll try ___ wisely. A. spending it B. to spend it C. to spend D. spending that 9. The old building, behind _____ was a famous church, was _____ we used to work. A. that, the place B. it, the place C. which, where D. what, where 10. We will be shown around the city: schools, museums, and some other places, _____ other visitors seldom go. A. what B. which C. where D. when 11. The modern history of Italy dates from 1860, ____ the country became united. A. when B. if C. since D. until 12. All of the flowers now raised here have developed from those ___ in the forest. A. once they grew B. they grew once C. that once grew D. once gre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