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 (1)

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 (1)
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 (1)

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科学论文

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

李红李进

图书进万家,阅读欢乐多!在读书逐渐成为民族复兴助推器、百姓生活新常态的“全民阅读”大背景下,科学老师能为此做些什么呢?

人们一提到阅读,往往想到的就是文学类阅读,但不少学者指出:不能仅将阅读局限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上,许多人文社科类著作,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著作,都应纳入我们的阅读视野……

但是,到底什么是“科学阅读”?它与语文阅读有什么区别?科学阅读的内容包括什么?科学阅读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科学阅读的途径是什么?……对于此类问题,笔者在查阅报刊杂志、浏览网络文稿的过程中,发现很少有清晰的界定和具体的介绍。

鉴于此,笔者试从“我眼中的科学阅读”及“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两个方面,结合实践谈谈我们对当前科学阅读的认识。

我眼中的科学阅读

要界定什么是“科学阅读”,首先应该说说阅读。《现代汉语词典》对阅读的解释是:“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网络上说,“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思维的过程。”

综合上述内容,可概括为“阅读是信息搜索、存储、内化的过程”。

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及使命,我们知道语文阅读的落脚点在口头及书面的表达与交流,即信息的提取和应用。

那么,科学阅读与其区别在哪呢?

笔者认为,科学阅读也具备“搜索、存储、内化信息”等阅读的基本特征,但其重要落脚点在于引领与探究,而非语文阅读的表达与交流。

先来看一看下面的事例,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一课中有如图所示的一段文字。

试问,这段内容的阅读是不是科学阅读?

笔者以为它是“科学课上的阅读”,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阅读”,因为从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它与语文阅读并无本质的不同。所以,这些“实验操作提示”类的内容,笔者偏向于不认可它是“科学阅读”。

如果活动结束小结时,老师给学生发放以下一份科学阅读资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畅游声音世界

同学们,下面这份表格中,列举了声音在下列一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你能从中发现声音在这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吗?

声音在一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单位:米/秒)

如果你发现了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一些规律,不妨在这里留下你思考的“足迹”:

智力闯关

如果你有兴趣,你可以尝试继续往下读。

同学们,听说过海洋测量船吗?它能够完成海洋环境的探测工作,比如海洋深度、海底地形等。那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这种船上有一个特殊的设备叫——声呐。这种声呐能向海底发出声波,声波“撞”到海底后会反射回来,并被声呐接收到。从声波发出到反射后被接收会有一段时间,这就是声波在水中“行走”所用的时间。船上的科技人员再根据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就可以计算出此处海洋的深度了。你敢挑战一下自己吗?如果挑战成功,说明你具有成为一名合格海洋勘探员的潜力了!

问题:有一艘海洋测量船,为了测量海洋深度,它竖直向海底发射声波,1秒钟后接收到回声,请你算算这里的水深是多少?

超级擂台

读到这里,估计你已挑战成功,那么恭喜你!

学海荡舟,其乐无穷!此时此刻,如果你仍觉得意犹未尽,不妨选取一些材料进行比较研究,比如:木材VS钢铁。但如何设计实验呢?启动你的“最强大脑”吧!

针对这份“阅读资料”,笔者曾选取四、五年级各6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12名同学的调查结果曾正态分布,调查结果为:“寻找规律”一项,1 1人找出了实质内容和答案,占92%;“计算海深”一项,五年级6人中有4人基本算出了水深,四年级没有,占33%。(四年级同学因当时还没学到这节内容,所以对声音及其传播速度认识不足,因而回答效果不佳也在情理之中。)之后,笔者又对12名同学进行了访谈,让他们就问卷的“可读性”“趣味性”谈谈自己的看法。“可读性”方面,有1人感到有点难度,占8%;“趣味

性”方面,12人均表示很“好玩”“有趣”,占100%。(最后一项实验设计因时间关系未来得及调查。)

综上所述,笔者眼中的“科学阅读”是这样的:它是信息的搜索、存储、内化并在此引领之下走向探究的过程。

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

鉴于对科学阅读的理解,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应谨防跌入浅表性科学阅读的误区,要让科学阅读向深处迸发,即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深度阅读是“从个体未知走向公众已知再到对公众未知领域探求的过程(界定)”,它强调读、思、做的统一(操作),它应该有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科学知识的扩充、人格精神的熏陶(目标)。

比如一个小孩,他看到路边有一只披盔戴甲的小虫子在一堆牛粪上爬动,他不知道这虫子叫什么,但它可能因为讨厌那堆污秽的东西而对这小甲虫心生厌恶。这时,我们把介绍屎壳郎是“自然界清道夫”的资料推荐给他阅读。通过阅读,这个小孩便实现了“从个体未知到公众已知”的转变,也许他不再像起先那么讨厌这虫子了。等他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我们可以推荐《昆虫记》之类含有详细介绍这种虫子的书籍让他阅读,也许读后他也会像笔者一样产生这样的困惑:屎壳郎清理了牛羊等牲畜的粪便,但它自己的粪便又是谁来打扫呢?而这是法布尔所没有介绍的,也是大家好像都不太清楚的问题。我要再去研究研究,要是搞懂了,在这方面我不是比法布尔想得更远更全了吗?我不是把大家都不知道的事搞明白了吗?要是那样,我太有成就感了!——这正是笔者最近带着童心阅读《昆虫记》的真实思路历程,也就是笔者理想中的“从个体未知走向公众已知再到对公众未知领域探求”的深度的科学阅读。

深度科学阅读应读些什么呢?首先,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要阅读自然这本无字的大百科全书。其次,要阅读科学传世经典、科学故事、科普美文、名人传记等有字的著作,其中首推的当是经典名著。第三,还可观看诸如“动物世界”“急救技能”之类的影音作品。

笔者以为,要开展深度科学阅读,应在阅读自然中起步,在经典阅读中蓄力,在哲学思辨中升华。

一、在阅读自然中起步

这个话题缘起亲戚家小宝宝的识字挂图。亲戚家宝宝两周岁多,对于墙上《看图识字》中的花鸟虫鱼、狗兔羊鸡、鱼蛋肉饭、手脚头耳、衣帽鞋袜等事物无一认错,但汉字只识得极少的几个,显然她在“识物”和“识字”上有先后之别。

这样来看,认识客观事物可以看作科学阅读的启蒙,个人成长总是从阅读身边的自然万物开始。

阅读——尤其是起步阅读,一旦离开自然的土壤,与实践脱离,便可能苍白、空洞,乃至无知。《狼图腾》中,陈阵接过毕利格老人递来的防狼棒时一脸困惑,于是就有了老人的感慨——你们这些城里人,在学校里都学了些什么?与此相反,笔者想到了儿时的鲁迅,当他走出只能看到院子里四角天空的高墙,来到广阔的农村,投身自然的怀抱,于是他知道了“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如此危险的经历”。

所以,引导学生感受草原之旷美、海洋之浩瀚、生物之繁多、竞争之激烈是阅读,是科学阅读之要务,因为它是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

再从教学的视角来审视。

《昆虫记》中有一段内容,法布尔第一次寻找鸟巢、偷鸟蛋回家的途中,遇

到了一位牧师,牧师看着他手中的鸟蛋说:“一个萨克锡柯拉的蛋!你是从哪里捡到的?”当法布尔告诉他捡蛋的前后经历并说出两周后计划再去拿雏鸟的计划时,牧师要求他不要那样做。

小法布尔在与牧师的对话中,懂得了两件事:偷鸟蛋是件残忍的事;鸟兽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名字。这次对话还引发了他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萨克锡柯拉的意思是什么?几年之后,他终于懂得了“萨克锡柯拉”是“岩石中的居住者”的意思,那种下蓝色蛋的鸟叫“石鸟”。

今年笔者任教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中有《校园里的植物》一课,笔者带学生到校园里实地考察,告诉他们绿化带的金边黄杨、红叶石楠、三角枫、八角金盘……当学生想采摘叶片时,笔者也告诉他们“花木有生命,欣赏须文明”。

诚然,笔者自知无法与法布尔当年遇到的那位点石成金的牧师相比,但仍期望学生也能懂得“采花折枝是件残忍的事!”“植物同人一样都有各自的名字。”倘若他们课后还能去揣摩为什么叫“三”角枫、“八”角金盘、“金边”黄杨,那我们就不得不为他们鼓掌喝彩了!

笔者不敢奢望他们当中有法布尔转世,但引导他们以一种好奇的、友善的、探究的心态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开启科学阅读之旅,去认识自然界中的温柔杀手——螳螂,大自然的清洁工——圣甲虫,潜艇驾驶员——石蚕,自然麻醉师——萤火虫,却是我们力所能及的。

二、在阅读经典中蓄力

科学阅读内容涉及甚广,科普美文引人遐想,科学故事发人深省,名人传记催人奋进,科普影音令人流连,经典名著更是历久弥新、启人心智……这当中,经典名著理应成为孩子们精神餐桌上的主食。

在与经典的亲密接触中,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可以激发思维火花,学习探究的技能,可以得到精神的熏陶。笔者仍以《昆虫记》为例逐一阐述。

1.阅读经典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

《昆虫记》为孩子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又一扇窗口。通过阅读,学生能对原本微小得不值一提、有些丑陋甚至令人恶心的昆虫世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令其眼界大开:

原来,蝉儿在放声高歌之前,竟然在黑暗的地狱里做了四年苦工!

原来,整天提着个小灯笼,看似温柔浪漫的萤火虫竟然是一个凶猛无比的食肉动物!

原来,蜘蛛竟然“通晓”几何学,因而才织就了那一张张图案精美的大网!

原来……

这一段段文字一定会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们,让他们阅读着,收获着,快乐着1

2.阅读经典可以激发思维火花,学习探究的技能

怎么验证松毛虫有无嗅觉呢?作者的方法真巧妙!

(法布尔)抓了几只毛虫,饿了它们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在它们爬行的路边摆上一杈鲜嫩的枝叶,结果却看不出它们有想得到的愿望,依旧拖着疲惫的身子渐行渐远。这足以说明松毛虫即使有嗅觉也足够迟钝!这对它们夜间采食不会有任何帮助……

像这样的小技巧、小方法文中比比皆是,在这样的字里行间行走,想不受影响都难!

此外,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还会不时迸发思维的火花,引发探究的欲望。

昆虫世界里,交尾过后,雌性生吞活剥雄性的情况时常发生,特别是在食肉昆虫当中。这些残酷习性究竟有什么样的动因呢?

大自然的“清洁工”——屎壳郎,能清理牛羊等牲畜的粪便,那它的排泄物又是谁帮助打扫的呢?

有些问题是法布尔没时间研究或者压根儿没有想到过,只要潜心阅读,定能激荡起孩子们思维的涟漪。

3.阅读经典可以得到精神的熏陶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阅读经典,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法布尔移居荒石园后)一群膜翅目昆虫居然无法无天,它们把房宅给占据了。门坎上,一只土蜂正在那里做窝,进出房门,我都得加倍小心,担心摧毁它的地洞,担心会一脚踩在一心一意劳作的矿工身上……

心的交流,爱能传递。法布尔对虫子的爱定会影响孩子们的心境,左右他们的行为。有理由相信,他们由对昆虫的小爱会上升为对他人、对社会的大爱!

以经典浸润,和大师对话,可以防止学生跌入过眼云烟式的浅表性阅读、追求稀奇玄幻的猎奇性阅读、缺少精神营养的快餐式阅读的误区,从而走进名人故事的启发性阅读、科普美文的趣味性阅读、经典名著的欣赏性阅读等美妙的境界。

三、在哲学思辨中升华

法布尔把自己当作自然之友,“用人性关照虫性,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获得了对自然、对自我、对人类社会的彻悟。

他在“螳螂”中道明生死轮回、物质不灭,这不正是一种哲学启蒙吗?

“或许螳螂、蝗虫、蚂蚁,甚至是其他个头更小一些的动物,食用之后都可以增加人类的脑力。它们采用一种奇妙的方法,提供给我们的大脑某种有益的物

质。它们的能量贮蓄起来,一点一点地传送到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我们就是生存在它们的死亡之上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永无穷尽的循环着的圆环。各种物质完结以后,在此基础上,又纷纷重新开始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种物质的死,就是各种物质的生。”

他在“埋粪虫”中写道:

“昆虫埋藏了小粪块,将会有一簇禾本植物因此而长得油绿油绿。一只绵羊经过这里,将这青草吃掉。结果,羊的腿上长肉了,这何尝不是人所希望的。食粪昆虫的工作,最后转换成我们餐叉上的一口鲜嫩的肉。”

读到这里,学生是否隐隐感到原本丑陋恶心的虫子,变得不再那么难看?噢——原来,在自然界中,人类眼中的美丑净脏是毫无意义的!

蝴蝶振翅飓风扬,经典阅读底蕴增。笔者倡导学生阅读像《昆虫记》这类的经典,并非一定要学生都去当生物学家、博物学家,而是希望通过我们一个个一线老师的微小努力与贡献,掀起深度科学阅读的飓风,最终达到提升孩子们科学素养的目标。

后记

《昆虫记》有许多版本,笔者见过的就有三四种,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等出版的不同版本。其中,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实物拍摄版”的《昆虫记》,全套10册。文字简洁、图片生动,图文并茂,主要观点、要点表述尊重原著,只是在叙述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些趣味性的情节,增强了可读性,比较适合一、二年级小朋友读。湖南教育出版社的版本语言浅显一点,适合三、四年级学生阅读。中央编译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的版本比较适合五、六年级学生阅读。

图书林林总总,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图书为吸引读者眼球,列出了“植物的语言、吃人的植物”等标题,结果文中采用的却是“据说”“某地”等含糊的说法,最终得出的也就是“有待考证”的结论。笔者以为,这样的图书推荐给学生有点不负责任。精品图书数量不足,劣质图书充斥市场的困局,亟待破解。

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24000)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 224500)

【太栏目音任编辑陈文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