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成语典故的表现形式_李广

邯郸成语典故的表现形式_李广
邯郸成语典故的表现形式_李广

第19卷第4期邯郸学院学报2009年12月V ol.19 No.4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Dec. 2009

邯郸成语典故的表现形式

李 广a,贾晓敏b

(邯郸学院 a.邯郸文化研究所 b.教育学院,河北邯郸 056005)

————————————————————————————————————————————摘 要:邯郸是中国成语典故之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曾以多种形式展现于历史舞台上,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拟从文献记载、戏曲传承、旅游开发、品牌打造几个方面予以阐述,以期对研究邯郸地方文化有所裨益。

关键词:邯郸;成语典故;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30(2009)04-0045-07

收稿日期:2009-09-12

作者简介:李广(1962—),男,河北魏县人,邯郸学院邯郸文化研究所所长,历史学教授;贾晓敏(1974—),女,河北邯郸人,邯郸学院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

————————————————————————————————————————————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今天看,这种文化曾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燕赵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更是文化的最大成果。有了文化,人不仅可以设计未来,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够继承和利用以往的文化经验,保持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不朽的文化往往既渗透着历史积淀的体验和前人智慧的哲理,又蕴涵着时代所孕育的新的理想和精神;既延续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又创造者新鲜活泼的内容和形式。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正是遵循了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所以才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一路走来,显扬至今而不坠。

那么,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邯郸的这种成语典故文化又是怎样在继承中发展的呢?又有一些怎样的表现形式呢?

一、文献记载

文献是邯郸成语典故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在邯郸成语典故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以文字为载体的各类文献,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使历史、传说、文学、思想及一切文明成就体现出来的邯郸成语典故文化传之于世,晓之于民。

作为一个文化城市,邯郸成语典故在文化积累方面,由于民族文化的绵延不断,文献可证,其成就令人注目,蔚为可观。这些,我们可以从中国历代典籍中找到佐证。如果说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描述的是中国原始人类最初的生命状态的话,那么,这当中就有邯郸这块地域上的最初文明。女娲补天就是例证。从远古神话到我国历史上的每一个盛世,在中华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以多种形式散见于史籍的记载中。《左传》、《国语》、《战国策》、《吕氏春秋》、《史记》、《汉书》、《乐府歌辞》、《荀子》、《慎子》、《公孙龙子》、《庄子》、《三国志》、《礼记》、《魏书》、《新旧唐书》以及唐传奇、元曲、明清章回小说等,都以不同形式表达了邯郸的这种独有的历史与文化。文史巨著的影响力穿越时空,吸引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些记载,犹如一条灿烂的星河,闪耀着亘古不灭的光辉,它给邯郸这座城市带来了深厚的底蕴,并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永恒动力。当历史走到今天的时候,邯郸的现代学者们不敢懈怠,孜孜以求地致力于这种文化的研究,笔耕不辍。这是一种文化盛世的现象,它召唤着更多的人投入到这项神圣而又伟大的事业之中去。于是,便有了不少现代人的辑录和著述。现在,我们不妨从邯郸现代学者的研究中,探

求一二。

对于成语典故文化的辑录与研究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根据《邯郸成语典故论丛》(研究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我市研究与开发利用邯郸成语典故资源的历程”(杜学德)一文的记述,最初的邯郸成语典故辑本为内部发行刊物,多是由于某种需要而编写,后来则多为正式出版书籍,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结合其他版本,现引用如下:

《邯郸成语典故选》,柴国柱、梁辰、张记书、郑暄编选,1983年10月编印,内部资料本,收录成语典故51个,附录为古文部分。

《邯郸成语典故集萃》,申有顺、梁辰编著,1990年编印,内部资料本,收入成语典故267个。

《邯郸成语故事》,邯郸市文联编,柴国柱执笔,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收入成语故事42篇。

《邯郸成语典故》,柴国柱编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1月出版,收入成语典故91个。

《邯郸辞典》,张建华编著,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年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920千字,1500册。这部辞典分为十个部类,成语与典故是其中之一。

《邯郸成语典故集》,郝在朝编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7年版,中华联合出版社发行,收录成语典故1584条,徐怀中作序。

《邯郸成语典故》(画册),张树芬编,景英豪、范美丽翻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两册。

《邯郸成语典故》(画册),王树义编著,朱振芳、阎真等绘图,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出版,上下两册。

《邯郸成语典故集萃》(画册),杨青藻绘图,邢春民编文,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收入成语典故58条。

《邯郸成语精选》,张永生、陈军编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收入成语61个。

《历史·成语》,朱金玲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邯郸成语故事600篇》,王树义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上下册。

《邯郸成语典故辞典》,申有顺主编,编著者有梁辰、马延良、乔永生。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字数1000千字,印数13000册。赵国岭作序。

此外,关于邯郸现代学者研究的邯郸成语典故的辞书还有几种,这里不再一一枚举。

从中可以看出,从上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不少现代学者相继开展了对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戏曲传承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古至今一直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形式,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联。它的渊源来自于民间歌舞、说唱,融合了各地不同的民间艺术、风土人情以及审美习惯,因此,每一个地方戏曲都是人民大众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见证。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体现在这种艺术形式中,经久不衰。

在中国历代的著作中,“戏曲”一词有两种意义:一是文学概念,指戏中之曲,是一种韵文形式。后人又用来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二是艺术概念,指中国传统戏。“戏曲”一词最早见于宋元年间《水云村稿》的《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这里的戏曲一词指的是演戏之曲;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院本名目》说:“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浑、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这里的“戏曲”指宋代杂剧本子。若此而论,“戏曲”一词早在宋元间已经出现了。而元杂剧的形成,标志着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戏曲已经形成。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的戏曲文化与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水乳交融,互为表里,从很早的元代起,就已经相得益彰了。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纪君祥(一作天祥)是我国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元大都人,生平事迹无考。仅知他与郑廷玉、李寿卿为同时代人,估计也是元杂剧鼎盛时期的人物。他一生创作有六部杂剧作品,只有《赵氏孤儿》与《陈文图悟道松阴梦》有残存轶文,其中《赵氏孤儿》影响最大。

他的《赵氏孤儿》杂剧,全名叫《冤报冤赵氏孤儿》,它取材于春秋时代晋国的历史事实与传说,《公羊传》卷十五、《谷梁传》卷十二、《国语》卷十一、《史记》中都有对这个故事的记述。史料中记载的赵、屠两家的恩怨,搜孤救孤的故事轮廓,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物,无疑都为纪君祥的创作提供了基础。难能可贵的是,纪君祥不仅在这些史料的基础上组织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且还极具匠心地使这个故事充满了紧张的悬念和动人心颤的矛盾冲突,戏剧结构严谨、紧凑,情节设计大胆巧妙,从而使得邯郸的这种早期历史文化尽现于历史舞台之上。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宋元的历史背景下有着特殊的意义。抗元英雄文天祥有诗云:“英雄未死心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1]38赵氏孤儿打动文天祥与打动纪君祥的应该是同一个情结,那就是反元复宋的思想,它赋予了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另一种新的深刻涵义。

赵氏孤儿是我国第一个被译成外文的戏曲。1735年被译成法文,由普雷马雷(马若瑟)翻译,在巴黎出版,名称为《赵氏孤儿:中国悲剧》。1755年法国文豪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在法国上演。[2]50在这之前,1748年,意大利作家梅塔斯培齐奥改编为《中国英雄》在本国发行,后来又有英文、德文、俄文等版本问世。所以,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评论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火赴汤者,仍出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3]106《赵氏孤儿》正是因为它所具有的悲剧性力度,使之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一出优秀剧目,也成了世界历史上的一出优秀剧目,从而使得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蜚声海内外。

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又字千里,大都人。是我国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在元代就已受到推崇,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元代音韵学家周德清尊马致远为杂剧四大家之一,[4]172明戏曲家朱权则把马致远列于元曲家之首,由此也奠定了马致远的历史地位。

马致远一生共写杂剧十五种,现存七种,《邯郸梦》是他根据唐人沈既济的传奇《枕中记》改写的著名杂剧之一,也有人把《邯郸梦》称为《黄粱梦》。《邯郸梦》的梗概在今天来说是世人皆知的。但在理解上却又不尽一致。但无论是哪种观点,有一点是统一的,这就是在大家不断地争论与探索中,使得邯郸的这种文化再一次被人们所认同。

其实,马致远的《邯郸梦》与明朝汤显祖的《邯郸记》,还有无名氏的《三化邯郸》(邯郸道卢生枕中记)都取材于一个故事,反映的都是邯郸的成语典故的内容。而汤显祖更是我国戏剧史上的一位卓越人物,以“临川四梦”而闻名于世。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亦号海若,又号清远道人,别号玉茗堂主人,临川人。自幼聪明好学,“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十四岁便补了县诸生,二十一岁中举人。按他的才学,在仕途上本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了,但事与愿违,由于官场科举的腐败,他三十四岁才中进士。这时已是明朝万历年间。汤显祖的一生饱经忧患,跌宕起伏,先为南京太常寺博士,后为浙江遂昌知县,后因痛感政事之不可为,干脆辞官还乡。万历二十六年春,他回到临川老家构筑玉茗堂,过起隐居生活,从此不再涉猎官场,开始全力投入文学戏剧的创作活动,终其一生,并以其不朽的名作成了世人瞩目的一代巨匠。

汤显祖一生所做传奇有《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五种,后四个剧目里都有做梦的情节,世称“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其他著作还有诗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诗文集《玉茗堂集》,书信集《玉茗堂尺牍》等。

与《牡丹亭》并行于世的《邯郸记》是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梦。

《邯郸记》虽然借用了吕洞宾度卢生的故事,宣扬道家思想来点化世人,但剧本的主题着重于暴露科举制度的腐败和官场的尔虞我诈。主人公卢生与《南柯记》中的淳于棼不同,完全是一个追求功名利禄的政治钻营者。他采取各种手段,从穷书生爬到上层权臣的地位,在官场上出生入死,出将入相,其传奇的一生就是封建官场的现形记。

全剧故事情节曲折有致,结构严谨,繁简得当,几场戏里的嬉笑怒骂,可谓切中时弊,写得酣畅淋漓。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批判精神,显示出汤显祖现实主义戏曲创作的巨大才能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明朝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概括:“临川四梦:其立言神知:《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1]92这样的概括虽然不太准确,但仙、佛、侠、情四个字合起来,却突出了汤显祖创作的主要特色以及复杂性。

他的作品和艺术活动影响深远。效法于他的“临川派”戏剧家在明代有吴炳、孟称舜等。在清代有李渔、洪升等。直到今天,“临川四梦”还保留在昆剧舞台上。日本的一位学者在其所著《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并称为东西方两颗交相生辉的明星,誉之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我们认为,此言不虚,因为在20世纪初,汤显祖的作品被广泛的翻译到其他一些国家去,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因此说,汤显祖不仅仅属于中国。由此而推论,其作品也应该属于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

无疑,元杂剧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又一个文学主流,在这一历史时期内,这种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和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已经完全成熟,从而开辟了中国文化发

展的又一个新时代,取得了前人无法比拟、甚至后人都无法企及的辉煌成就。在这种群星璀璨、名作如云的大背景下,邯郸的成语典故能出现在纪君祥、马致远、汤显祖这些名家笔下,真可以说是占尽了历史之风流,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明清之后,邯郸成语典故的这些优秀传统剧目长期活跃在舞台上,从民国到今天依然经久不衰,并被改成了多个剧种形式演出,传遍了千家万户,遍及大江南北。这当中既有京剧,也有昆剧,既有豫剧,也有梆子,不同剧种的舞台表演形式,构成了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同时,这些戏剧不仅能登大雅之堂,也可入勾栏瓦舍,雅俗共赏,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里,我们一方面称颂舞台戏剧艺术的魅力,另一方面也为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所具有的深厚文化价值感到骄傲和欣慰。

其实,从戏剧艺术上讲,反映邯郸成语典故故事的作品远不止这些,这些优秀的传统剧目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放眼今天的舞台,仅京剧一个剧种,就有《将相和》、《廉颇负荆》、《完璧归赵》、《西门豹》、《文姬归汉》、《二度梅》等。仅《赵氏孤儿》一个剧目就在京剧中有《赵孤儿》、《搜孤救孤》、《兴赵灭屠》等名称。而古代无名氏的《马陵道》与今天湘剧的《马陵道》更有同工异曲之妙,其中,湘剧《马陵道》曾获文化部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越剧中的《魂断铜雀台》则把人们的眼光又一次投向了战火硝烟中的儿女情怀。这些剧目,如玉珠落盘,镶嵌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显示出亘古的光辉。无疑,剧目繁多,剧种多样,区域广泛,是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在我国的一个带有创新发展性质的文化现象,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从而使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

三、旅游开发

旅游业在我国是一项方兴未艾的新型文化产业,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一直在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富足,人们对精神快乐的追求日益强烈,更多的人把旅游观光作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从而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广泛的把这种文化推广到邯郸的旅游业中去,对邯郸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赖以发展的不竭的动力。多年以来,邯郸市委、市政府积极地将邯郸的特色文化融入到旅游开发、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之中,构筑有文化、有品位、有特点的城市文化体系,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确实,当你从京深高速公路邯郸的北口驱车下行时,你的眼光会被那一座巨大的铜雕所吸引,横空的战马四蹄生风,仰天嘶鸣,马背上的壮士满弓待发,箭指凌云,宛如一尊战神,的确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一种历史的厚重之感和遒劲之势,它所表现的正是源自邯郸历史上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成语典故。

有人说,这个占地1.33万平方米,高耸24米的铜铸形象,展示的正是今天邯郸人的精神,作为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之一,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在日益焕发着新的生机。这从邯郸市的近几年旅游开发和城市建设中可以找到佐证,在这里,仅列举一二。

武灵丛台是古代邯郸的象征,也是国家3A级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360余亩,1953年开放。邯郸的悠久历史,浓缩于这座公园的一草一木上,从而使邯郸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俨然一体。近几年来,邯郸市委、市政府在这方面做了一篇大文章。修葺整建,布景装饰,移栽树木,培植花卉,从而使得丛台更加巍峨壮观。丛台一名,始见于《汉书·高后记》,但实际建造的年代相传是战国时代。释其名义,唐颜师古《汉书》注云:“连聚非一,故名丛台。”这是说当时这里有许多高台,比肩耸高,所以叫丛台。古人曾用“传说宫苑似蓬莱,丛台高耸云霄外,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写丛台的胜观,此言并非虚谬。唐人李白、杜甫也都在《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与《壮游》中借此抒发豪情,大清皇帝乾隆也在这里以一首七律诗大展文才,真是笔思千古,雄风犹在,使人遥想当年赵武灵王改革的猎猎大风。

丛台最上一层的据胜亭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镏金大字,从而把梅良玉、陈杏元丛台诀别的场景再现了出来。梅开二度,触及伤怀,今天想来又不失为人生一件快事,丛台可鉴。而今这里的梅园,不少青年男女慕名相聚梅园之下,相依相偎,似诉还怨,真可谓古今一脉,风情绵延。

丛台旁的参天松柏下,有邯郸市近些年开发修建的“七贤祠”,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的彩色塑像,在这里并排展开。这些赵国重臣的文治武功,再一次把邯郸的历史文化嵌入人们的眼帘,并留下了一个云谲波诡的时代。看到这些人

物,“负荆请罪”、“将相和”、“两鼠斗穴”等场景不时地在人们的脑海中展现。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借助于旅游开发的力量,使它走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邯郸学步”的成语典故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也是邯郸成语典故中使用率最高、具有代表性的成语典故之一。它出自于庄子的《秋水篇》,记述的是燕国少年到邯郸学步的故事。原文为“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步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后世演化为“邯郸学步”的成语,形容那些不善于学习,一味模仿,不仅学无成就,而且还丢掉了固有技能的人。由于其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一直被人们广泛地使用。

利用这一邯郸成语典故的文化资源,邯郸市在学步桥的文化开发上颇下了一些功夫,营建了学步桥和学步桥广场。1987年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学步桥再现社会,现存石桥身长32米,宽9米,高约8米,美观大方。它以邯郸的历史文化为主线,充分利用石桥、河流、雕塑、石刻、植物、仿古建筑等,巧妙地将邯郸成语典故文化与自然园林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景色怡然。尤其是邯郸学院教授李秀洋先生的大型雕塑“邯郸学步”,惟妙惟肖,再假以草坪中和石板上散制的“前倨后恭”、“曹冲称象”等数十个成语典故,愈发使得这个成语典故苑目不暇接,人文并茂。

其实,这座桥并不是寿陵少年学步的地方,只是明代修建的一个普通路桥而已。因为史上有邯郸学步的成说,所以取名为学步桥,是邯郸成语典故演绎的产物,并非事情本身。至于寿陵少年到邯郸来学习的究竟是步伐还是其他,那就只能另当别论了。

“回车巷”是邯郸市打造的又一旅游胜景之一。这个闻名遐迩的街道位于邯郸市城内中街南段,全长约75米,宽约1.8米,相传是赵国上卿蔺相如给大将廉颇回车让路的地方,所以又叫“蔺相如回车巷”。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邯郸知县肃察在此巷东口墙上镶有石碑,刻有“蔺相如回车巷”六个大字。遗憾的是,该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毁,面目全非。改革开放后,1981年,邯郸市政府在原处拨款立碑,并建石柱碑亭。碑高1.63米,汤振宇撰文,李守诚书丹。碑上横额“蔺相如回车巷”六字原为河北省省长李尔重所书。

不难理解,“回车巷”文化的深处,正是那些岁月不能抹去的“将相和”和“负荆请罪”的历史故事,至今仍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它是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现代表现形式之一。

邯郸的历史文化和成语典故文化还集中地表现在邯郸市近几年建成的名苑——赵苑之中,该苑总占地1158.5亩,是当时最大的反映邯郸人文历史的景区。正门入口处,迎面雕塑的正是我国历史上流传千代的“和氏璧”,给人的第一概念是“完璧归赵”。不远处,即是赵鼎,基座上的篆字是“一言九鼎”,这又使人想起了毛遂。但在赵苑内的景点分布上,最能反映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应该是景区内的成语典故苑了。

成语典故苑五个字由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所写。苑内选有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58条,以碑刻、壁画、雕塑等形式加以展现,并且配有百字短文注释,价值连城、刎颈之交、脱颖而出、因人成事、锲而不舍等成语典故举目可见。细观处,这座成语典故苑两侧清水环绕,绿叶婆娑,花开飘香。踏板而入,可谓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近几年来,邯郸市委、市政府在进行文化强市的过程中,还注重于重点与非重点的结合,把点与面结合起来,相继落成了一批文化和成语典故园。例如:罗敷园、荀子园、磁山文化园、古韵园、太极园等,从而使得邯郸的这种成语典故文化的芬芳弥漫在邯郸的大街小巷中,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所反映出来的是文化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新乐趣,从而把邯郸人民的生活引入了一个新境界。

城市需要文化,文化改造城市。

四、品牌打造

在品牌至上的时代里,应细心地去铸造文化品牌。

品牌是无形资产的载体和仓库,没有品牌,无形资产就不能存放和积累。品牌的背后埋藏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大量的无形资产。一个有文化素质、有经营头脑的人,一个有强烈社会感的人,必然会千方百计地去寻找文化品牌的胚芽,精心地培育文化品牌的成长,铸造文化品牌的辉煌。

在这一点上,邯郸的业内人士为铸造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品牌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并且一直在为铸造多种类型、形式多样的品牌而忘我地工作着,从而又赋予了邯郸成语典故文化以更多的内涵和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它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磁州窑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闪烁着亘古至今的光辉。多少世纪以来,这种文化之根深植于邯郸大地的沃土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历经千年而窑火不熄。它不仅以精湛的烧造技术闻名于世,其中,还以其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邯郸成语典故文化而著

称,如将相和,胡服骑射,邯郸学步等,大量的邯郸成语典故出现在磁州窑艺术品上,与美丽的陶瓷艺术交相生辉。这种盛况不仅出现在中国古代时期,更多的还表现在今天的陶瓷生产中。各种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造型跃然瓷上,栩栩如生,勾勒出了一幅幅邯郸历史的风情画,令人目不暇接,情趣盎然,增添了无限感慨。现在,仅峰峰一地就有这类的厂家不下几十家,产品远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世人的普遍欢迎。

以邯郸成语典故文化为题材,将邯郸历史文化注入“赵绣”刺绣艺术,形成具有邯郸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和刺绣精品,这是邯郸的业界人士继承、利用、开发“赵绣”艺术的一次成功尝试,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这是邯郸市旅游研究会副会长杨青藻在所著文章“邯郸成语典故苑与赵绣艺术”一文中提出的带有震撼性的观点之一,也是邯郸生产企业与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相结合的成功范例,文章指出:……面临改革开放的形势,一批批外宾的参观,拿出什么产品来满足外宾的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和当务之急。经厂技艺人员反复研讨多次论证决定,立足现有条件,扬长避短,紧紧抓住特色和地方题材,先后选出黄粱梦、学步桥、将相和、二度梅、照眉池、窃符救赵、胡服骑射、西门豹治邺、铜雀台、苏三起解、罗敷采桑、响堂石窟、武灵丛台等几十个邯郸成语典故和名胜古迹的题材,与赵绣艺术密切结合,开发出了赵绣挂屏、被单套、窗帘、手绢、枕套、台布等二十个品种产品,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欢迎。

在品牌打造的过程中,他们注重对邯郸历史文化的研究,重视对“赵绣”这一古老技艺的开发,博采众家之长,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不断的实践中,先后总结出了赵绣以人物见长、花卉次之、图案以吉祥物为主题的特点,并在生产中予以运用。在用色对比上他们讲究鲜明强烈,粗犷奔放;在针法上他们注重沿袭民间刺绣中辫绣的传统针法,以及平针、长针、打籽绣等针法的使用;在面料上他们善于采用以绫、绢、绸、缎为底色,根据题材随形赋彩,逐步形成了赵绣艺术的新风貌。其代表作品有黄粱梦、将相和、邯郸学步、毛遂自荐、梅开二度、窃符救赵、胡服骑射等。

杨青藻先生在文章的第四部分“赵绣中邯郸成语典故类产品的社会效益”中还写道“……产品问世后,受到了社会上多方面的关注,特别是受到了外宾的好评”。“……产品被外国团队抢购一空,先后接待了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泰国、荷兰、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达1000多人次。”大量的产品外销,不仅搞活了企业,增加了企业效益,而且还使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在对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扩大了邯郸文化的影响。

文章还写道,1985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旅游工艺品展览会上,他们所绣制的《黄粱美梦》产品荣获“全国旅游纪念品优秀产品奖”;1988年,在长春举办的全国机绣新产品评比会上,他们所绣制的“黄粱枕”等一批产品荣获了“全国机绣新产品评比第二名”的好成绩。

邯郸绣品厂的实践告诉人们,在品牌竞争的时代,在文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文化品牌则是在文化市场决战中的制胜法宝。谁拥有文化品牌,谁的文化影响力就越大,谁就能占领国内和国际两个文化市场,谁就会获得成功。

剪纸艺术在邯郸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较之于产业品牌无论在市场上还是在经营上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但作为邯郸成语典故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日益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并有居上之势。

有材料记载说,邯郸县的剪纸艺术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初年——夏代。笔者不知道这条资料出于何处,对此不敢妄言,但总觉得有点茫然。还有资料说,唐宋之际,由于造纸业的兴起,剪纸艺术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并结合民俗用于节日装饰和点缀,还出现了喜花、门花、礼花等类型,有了新发展。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考究其源流,仅就这门艺术来说,无疑又给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品牌的打造,提供了新平台,带来了新契机。

民间剪纸在邯郸是一种普遍现象,但真的剪出学问来,为数还不多,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则更是屈指可数了。

剪纸艺术在邯郸流传着两种形式,一是单色剪纸,二是刻制染色,主要用来装饰环境,如窗花、门花、壁花等。现代的代表人物有老艺人孔繁锦、王秀梅母女和闫飞等人。主要作品有《黄粱美梦》、《武灵丛台》、《负荆请罪》、《梅开二度》、《邯郸学步》、《完璧归赵》、《奉公守法》、《一言九鼎》、《窃符救赵》、《纸上谈兵》、《胡服骑射》等。这些作品多次在国内、国外展出,备受青睐。其中王秀梅、闫飞的一些作品还荣获2004年全国成语典故邮票参展一等奖,并多次接受国家、省、市电视台和报社的专访和报道,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王秀梅女士还把成语典故文化的剪纸

艺术拓展到扑克牌领域,让人们在休闲中体会到文化带来的乐趣,可谓匠心独运,有着创新的意义。

但就目前而言,这种剪纸艺术给人们带来的效益是有限的,尚需人们进一步拓宽视野,扩大交流,从而铸造出邯郸文化产品的多张品牌。这种品牌的打造还应该深入到其他领域中去,例如魏县的花布染织、土纺土织,鸡泽的土布织字,磁县的印花布,肥乡的纺织等。产业一旦注入文化的血液,必将奔流四方,并在使人们身心快乐的同时,获得文化品牌带来的更大快乐。

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还表现在书法、雕刻、绘画、陶瓷、草编等技艺上,邮票、贺年卡、纸扇、扑克牌上都有这种文化的印痕。需要指出的是,不仅我们国内发行了邯郸成语典故的邮票,2002年,中国还与斯洛伐克发行了两枚国际邮票,叫“亭台与城堡”,亭台选取的是邯郸丛台,城堡选取的是斯洛伐克的“博伊尼采城堡”。此套邮票的发行使丛台走向了世界,成为世界闻名的古老亭台之一,使人们对邯郸的历史文化有了更直接的感受。

参考文献:

[1]麻文琦. 中国戏曲史[M] .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2]章治和. 中国戏曲[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3]王国维戏曲论文集[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4]黄卉. 元代戏曲史稿[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

(上接第44页)

日益激烈的兼并战争,环顾四周的包围形势,使得赵国这个“中央之国”不奋发努力,是难以生存下去的,环境已经客观地把赵国死死地捆在了战车上。

赵国的区域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赵地的民风,逐步形成了一种雄健尚武的典型气质。赵地少温柔敦厚之长者而多慷慨悲歌之士,人民少揖让而多功利,剽悍而少拘禁。司马迁曾说:“……自全晋之时已患其剽悍,而武灵王益厉之,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3]3263这种地缘因素对赵国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四通八达

赵国的这种地缘因素一方面形成了赵国的战争因素,另一方面也使得赵国四通八达,形成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交通网络与中心。在赵国境内,分布着纵贯南北和横穿东西的几条道路,加强了赵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纵贯南北的大道首先是太行东麓的这条道路。有道是“北通燕涿,南达郑卫”,是战国时期一条繁忙的商路。其次是以晋阳为中心的南北大道,是赵国与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一条交通纽带。第三条是在赵国的西部由河上直通咸阳的南北大道。横穿东西的三条道路是:一条是由今天山西黎城的壶口往西到达新田等地,往东经邯郸到达齐都临淄等地;另一条是横穿中山国东西的道路,向东延伸到齐国,向西连接秦国等地;第三条是由代地出发,经原阳,到达云中、九原,这条路是赵国北疆的一条交通要道,是联系赵国北土东西以及沟通中原地区的一条纽带。这些大道有的至今还在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显然,以赵都邯郸为中心的网状交通体系为赵国军事上的征战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为其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邯郸之所以成为当时国际性的经济都会,与其发达的交通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不仅如此,发达的交通还为赵国和周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应当指出的是,古代邯郸的地域范围虽然辽阔,但由于历史与多方面的原因所致,我们不能把它们都纳入邯郸成语典故的地域范围之内,这里所指的基本上是以邯郸地域为主的方圆地区。

参考文献:

[1]王国维.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M]. 黄永年,点校.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阮元. 十三经注疏:下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司马迁. 史记·货殖列传[M] . 北京:中华书局,19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