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上海汇百川高中化学:十字交叉法经典练习题

十字交叉法

一.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1.实验室用密度为1.84 g/cm398%的浓硫酸与密度为1.1 g/cm315%的稀硫酸混合配制密度为1.4 g/cm3 59%的硫酸溶液,取浓、稀硫酸的体积比最接近的值是A.1:2 B.2:1 C.3:2 D.2:3

2.在苯和苯酚组成的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0%,则该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A.2.5% B.5% C.6.5% D.7.5%

二.有关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3.标准状况下,在容积为1 L的干燥烧瓶中用向下排空气法充入NH3后,测得烧瓶中的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为9.7,若将此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当喷泉停止后所得溶液体积为_____L。4/5 L。

4.Li2CO3和BaCO3的混合物与盐酸反应所消耗盐酸的量同等质量的CaCO3和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所消耗盐酸的量相等,则混合物中Li2CO3和BaCO3的质量之比为A.3:5 B.5:3 C.7:5 D.5:7

三.有关平均相等原子质量的计算

5.晶体硼由10B和11B两种同位素构成,已知5.4 g晶体硼与H2反应全部转化为乙硼烷(B2H6)气体,可得标准状况下5.6 L,则晶体硼中10B和11B两种同位素原子个数比为

A.1:1 B.1:3 C.1:4 D.1:2

6.已知Cl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35.5。则由23Na和35Cl、37Cl微粒组成的NaCl晶体29.25 g中含37Cl的质量是_____g。4.625 g。

四.有关平均分子式的计算

7.在1.01×105Pa和120℃下,1 L A、B两种烷烃组成的混合气体在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得到同温同压下2.5 L CO2和3.5 L H2O,且A分子中比B分子中少2个碳原子,试确定A和B的分子式和体积比(A、B两种烷烃在常温下为气态)。1:3,3:1。

8.常温下,一种烷烃A和一种单烯烃B组成混合气体,A或B分子最多只含4个碳原子,且B分子的碳原子数比A分子多。

(1)将1 L该混合气体充分燃烧,在同温同压下得到2.5 L CO2气体。试推断原混合气体中A和B所有可能的组合及其体积比。1:3,1:1,1:1,3:1。

(2)120℃时取1 L该混合气体跟9 L氧气混合,充分燃烧后,当恢复到120℃和燃烧前的压强时,体积增大6.25%,试通过计算确定A和B的分子式。C2H6和C4H8。

五.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9.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2H2(g)+O2(g)?→2H2O(l)+571.6 kJ/mol,C3H8(g)+5O2(g)?→3CO2(g)+4H2O(l)+2220 kJ/mol,实验测得氢气和丙烷的混合气体共5 mol,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 kJ,则混合气体中氢气和丙烷的体积之比是

A.1:3 B.3:1 C.1:4 D.1:1

六.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

10.把NaCl和NaBr的混合物0.5 g溶于水后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把所得沉淀过滤、洗涤、干燥,最后得到卤化银1.10 g,则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是_____%。

60

11.已知白磷和氧气可发生如下反应:P4+3O2?→P4O6,P4+5O2?→P4O10。在某一密闭容器中加入62 g白磷和50.4 L氧气(标况),使之恰好完全反应,所得到的P4O10与P4O6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3 B.3:1 C.3:2 D.1:1

七.巧练

12.把100 g Na2CO3与NaHCO3的混合物跟足量的HCl作用,放出22.4 L(标况)CO2,则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_____%。77.1%。

13.电解水和重水的混合物18.5 g,放出气体33.6 L(标况),所生成的气体中D和H原子数之比是_____。1:3。

14.乙烯和乙炔混合气体共x mL,使其在空气中燃烧,共用去O2y mL(相同条件下),则混合气体中乙烯与乙炔的体积比是

A.(2x-y)/(3x-y) B.(2x-y)/(y-x) C.(2y-5x)/(6x-2y) D.(y-2x)/(x-2y) 15.某烯烃和烷烃组成的混合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为12,则该混合气体中烯烃的体积百分含量x与烯烃分子碳原子数n的关系是

A.n=4(1+2x)/7x B.n=4(1-2x)/7x C.x=4/(7n-8) D.无法确定

十字交叉法巧解

一.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1.设取用98%的浓硫酸X g,取用15%的稀硫酸Y g。

根据溶质质量守恒可得:98%X+15%Y=59%(X+Y),X和Y之比是溶液质量之比。

由十字交叉法可得:X/Y=44/39;再换算成体积比为:44/1.84:39/1.1=2/3。

2.M(C6H6)=78,其中碳质量分数为:C%=72/78=92.3%;

M(C6H6O)=94,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C%=72/94=76.6%。

依据碳元素质量守恒和十字交叉法可得混合物中苯酚的质量分数,再进一步求出氧的质量分数。

m(C6H6O)/m(C6H6)=2.3/13.4;O%=(2.3×16/92)/(2.3+13.4)=2.5%。(O%=1-90%×13/12)

二.有关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3.M=2×9.7=19.4 > 17,说明混有空气;

根据质量守恒和十字交叉法可得:n(NH3)/n(空气)=9.6/2.4=4/1;

所以烧瓶内含NH3体积为4/5 L;空气不溶于水,当喷泉停止后,则烧瓶内的溶液为4/5 L。

4.74x+197y=100(x+y),由十字交叉法可得:x/y=97/26;

所以质量比为:m(Li2CO3)/m(BaCO3)=(97×74)/(26×197)=7/5。

三.有关平均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5.n(B2H6)=5.6/22.4=0.25 mol,n(B)=0.25×2=0.5 mol;

M(B)=5.4/0.5=10.8 g/mol,n(10B)/n(11B)=0.2/0.8=1/4。

6.n(NaCl)=29.25/58.5=0.5 mol,n(37Cl)/n(35Cl)=0.5/1.5=1/3;

m(37Cl)=0.5×1/4×37=4.625 g。

四.有关平均分子式的计算

7.由C和H的原子守恒以及十字交叉法可得平均分子式为M=C2.5H7;

V(CH4)/V(C3H8)=1/3,V(C2H6)/V(C4H10)=3/1。

8.(1)由C原子守恒和十字交叉法可得平均分子式为M=C2.5H y;依据题意有如下结果:

V(CH4)/V(C3H6)=1/3,V(CH4)/V(C4H8)=1/1,V(C2H6)/V(C3H6)=1/1,V(C2H6)/V(C4H8)=3/1。

(2)y=6.5,得平均分子式为M=C2.5H6.5;依据题意有如下结果:A是C2H6,B 是C4H8。

五.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9.已知:Q氢气=571.6/2=285.8 kJ/mol,Q混合=3847/5=769.4 kJ/mol,Q丙烷=2220 kJ/mol;

由十字交叉法可得:V氢气/V丙烷=Q氢气/Q丙烷=1450.6/483.6=3/1。

六.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

10.若皆为NaCl可得沉淀1.227 g,若皆为NaBr可得沉淀0.913 g;

由十字交叉法可得:m NaCl/m NaBr=0.187/0.127,故NaCl%=0.187/(0.187+0.127)=60%。

11.生成1 mol P4O10耗氧5 mol,生成1 mol P4O6耗氧3 mol,n(O2)=50.4/22.4=2.25 mol;

5x+3y=4.5(x+y),由十字交叉法可得:x/y=1.5/0.5=3/1。

七.巧练

12.n(CO2)=22.4/22.4=1 mol,由十字交叉法可得:n(Na2CO3)/n(NaHCO3)=16/6=8/3;

Na2CO3%=8×106/(8×106+3×84)=77.1%。

13.M=18.5,由十字交叉法可得:n(H2O)/n(D2O)=1.5/0.5=3/1,则n(D)/n(H)=3/1。

14.混合气体每mL耗O2y/x mL,乙烯每mL耗O23 mL,乙炔每mL耗O22.5 mL;

由十字交叉法可得:n(C2H4)/n(C2H2)=V(C2H4)/V(C2H2)=(y/x-2.5)/(3-y/x)=(2y -5x)/(6x-2y).

15.M=24,则必有CH4,由十字交叉法可得:n(CH4)/n(C2n H2n)=(14n-24)/8;

x=8/(14n-24+8)=4/(7n-8),则n=(4/x+8)/7=4(1+2x)/7x。

(新)高中化学十字交叉法运用

?? ?=+=+平 a x a x a x x 2211211高中化学十字交叉法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十字交叉法运用——1 二. 教学要求: 1. 能够理解十字交叉法的原理,此法的适用范围。 2. 较为熟练的使用十字交叉法。 三. 知识分析: 凡能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来求解的命题,即二组分的平均值,均可用十字交叉法。此法把乘除运算转化为加减运算,给计算带来很大的方便,应用时一定要注意交叉量的含义。尤其要注意在知道质量平均值求体积或物质的量的比时,用此法并不简单。高考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有时也应用于综合计算之中,适用范围列表如下: 【典型例题】 1. 有关分子量、平均分子量计算中的应用。 [例1] 在容积为1L 的干燥烧瓶中用向下排空气法充入 3NH 后, 测得烧瓶中的气体对2H 的相对

密度为7.9,若将此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当喷泉停止后进入烧瓶中溶液的体积为L 54,溶质的 物质的量浓度为 。 解析:4.197.92=?=M 17 6.9 4.19 14? 29 4.2 故烧瓶为含3NH 为: L L 544141=+? 氢气不溶于水,当喷泉停止后,烧瓶内溶液应为L 54 L mol L mol L L C /045.0544.22/54 1 =?=- 2. 有关同位素原子量及平均原子量的应用。 [例2] 晶体硼由B 10 5 和B 115两种同位素构成,已知g 4.5晶体硼与2H 反应全部转化为硼烷 )(42H B 气体,可得标况下426.5H B L ,则晶体硼中B 10 5和B 11 5两种同位素原子个数比为( ) A. 1:1 B. 3:1 C. 4:1 D. 2:1 解析: mol mol L L H B n 25.04.226.5)(142=?= - 由42222H B H B =+知: mol H B n B n 5.0)(2)(42== B 的摩尔质量 mol g mol g /8.105.04.5== 即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10 B 11 5 11 8.0

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汇

第一章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一.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 二.放射性实验 #结论:原子是有结构的。原子可以再分为带正电的粒子与带负电的电子. 三.原子与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的构成与结构示意图 1)微粒间的关系 3)四决定 A.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a.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和“位置” B. 质量数 = 质子数 + 中子数 = 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 b. 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物性和质量数 C.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c. 价电子-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D.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d. 质量数-决定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 均为稳定结构) 2. 同位素 1)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种元素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本质 性质 α辐射 氦核流 带正电,穿透性弱 β辐射 电子流 带负电,穿透性强 γ射线 电磁波 呈电中性,穿透性很强

2)性质:a、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虽然质量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b、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同位素所占原子百分率(丰度)不变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对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各种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其所占的原子百分率计算而得的平均值。 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元素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各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数。 4.十字相乘法算丰度 元素A有两种天然同位素X A、Y A,参考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B),估算X A,Y A的丰度. X B-Y ╲╱ B ╱╲ Y X-B X A的丰度= (B-Y)/(X -Y) ,Y A的丰度= (B-Y)/(X -Y) 四.核外电子 1.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宏观的运动规律: a. 可确定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精确位置 b. 有运动轨迹,即固定轨道 2)电子的运动规律 a. 无法确定在某一时刻所处准确位置 b. 不能确定其运动轨迹,即没有确定轨道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A. 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2 n2 B.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时,则不超过2个) 当最外层达到8个(K层为2),就达到了稀有气体稳定结构 C. 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如:M层不是最外层最多可排18个电子; 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 总结:电子总是由里向外依次排布(能量低的电子层排满了才依次排能量较高的电子层) 3.元素性质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不活泼性: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排满(He 2个),处于8电子,稳定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2)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最外层电子数结构的稳定性得失电子 金属元素原子比较少( < 4 ) 不稳定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原子比较多( > 4 ) 不稳定易得电子 稳定结构一般不参加反应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8个( He 2 个) 4.电子式 1)离子的电子式 a、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它们的离子符号如:Na+、Mg 2+、Al 3+ 复杂阳离子的电子式:

浓度问题十字交叉法

浓度问题 一个好玩的故事——熊喝豆浆 黑熊领着三个弟弟在森林里游玩了半天,感到又渴又累,正好路过了狐狸开的豆浆店。 只见店门口张贴着广告:“既甜又浓的豆浆每杯0.3元。”黑熊便招呼弟弟们歇脚,一起来喝豆浆。黑熊从狐狸手中接过一杯豆浆,给最小的弟弟喝掉 6 1,加 满水后给老三喝掉了 3 1,再加满水后,又给老二喝了一半,最后自己把剩下的一半喝完。 狐狸开始收钱了,他要求黑熊最小的弟弟付出0.3× 6 1=0.05(元);老三0.3 × 3 1=0.1(元); 老二与黑熊付的一样多,0.3× 2 1=0.15(元)。兄弟一共付了0.45元。 兄弟们很惊讶,不是说,一杯豆浆0.3元,为什么多付0.45-0.3=0.15元?肯定是黑熊再敲诈我们。 不服气的黑熊嚷起来:“多收我们坚决不干。” “不给,休想离开。” 现在,说说为什么会这样呢? 专题简析: 溶质:在溶剂中的物质。 溶剂:溶解溶质的液体或气体。 溶液:包含溶质溶剂的混合物。 在小升初应用题中有一类叫溶液配比问题,即浓度问题。我们知道,将糖溶于水就得到了糖水,其中糖叫溶质,水叫溶剂,糖水叫溶液。如果水的量不变,那么糖加得越多,糖水就越甜,也就是说糖水甜的程度是由糖(溶质)与糖水(溶液=糖+水)二者质量的比值决定的。这个比值就叫糖水的含糖量或糖含量。类似地,酒精溶于水中,纯酒精与酒精溶液二者质量的比值叫酒精含量。因而浓度就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即, 浓度=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100%= 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100% 相关演化公式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解答浓度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浓度。在解答浓度问题时,根据题意列方程解答比较容易,在列方程时,要注意寻找题目中数量问题的相等关系。 浓度问题变化多,有些题目难度较大,计算也较复杂。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逐一分析,也可以分步解答。 例题1有含糖量为7%的糖水600克,要使其含糖量加大到10%,需要再加入多少克糖? 【思路导航】根据题意,在7%的糖水中加糖就改变了原来糖水的浓度,糖的质量增加了,糖水的质量也增加了,但水的质量并没有改变。因此,可以先根据原来糖水中的浓度求出水的质量,再根据后来糖水中的浓度求出现在糖水的质量,用现在糖水的质量减去原来糖水的质量就是增加的糖的质量。 解:原来糖水中水的质量:600×(1-7%)=558(克) 现在糖水的质量:558÷(1-10%)=620(克) 加入糖的质量:620-600=20(克) 答:需要加入20克糖。 练习1 1、现在有浓度为20%的糖水300克,要把它变成浓度为40%的糖水,需要加糖多少克? 2、有含盐15%的盐水20千克,要使盐水的浓度为20%,需加盐多少千克? 3、有甲、乙两个瓶子,甲瓶里装了200毫升清水,乙瓶里装了200毫升纯酒精。

高中化学十字交叉法的应用

十字交叉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化学计算是高考每年必考的题目,而计算中的巧解巧算又是高考命题的热点,特别是在选择、填空题中体现尤为突出。那么如何来对付这类题型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给学生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今天咱们就来讨论“十字交叉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十字交叉法这个名词大家很熟悉,在许多的资料中也都有论述,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按十字交叉法求出的结果往往有出入。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大家共同商讨一下。 一、 十字交叉法公式(大家很熟悉) 二、 十字交叉法适用范围 凡是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的题,均可用十字交叉法。 三、 防止滥用 防止滥用是十字交叉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我在教学 中是先给学生写出两句话: 1、用十字交叉法求出的比值该是什么比就是什么比,不是想是什么比就是上什么比。换句话说不是题中求什么比就是什么比。 2、每几份(始终不变的物理量)是多少(不断变化的物理量),用十字交叉法求出的比值是不变的物理量之比。 然后通过实例加以分析理解: 例1:若Na 2CO 3和NaHCO 3的混合物的平均摩尔质量为:M =100g ·mol -1 则用十字交叉法求出的比值该是什么比呢? 如果我们把摩尔质量拆开来理解的话,就是:其中的物质的量是始终不变的,即都是1 mol ,而质量是在不断变化者,分别是106 g 、84 g 和100 g ,所以按十字交叉法公式求出的比值应该是始终不变的物质的量之比,当然可以是以物质的量成正比例的物理量之比,如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 练习1:已知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8,则空气中N 2和O 2质量比为 , 体积比为 ,物质的量之比为 (忽略空气中的其他气体)。 X 2 X 1—X X X 1 X —X 2 ( ) 注:推断号,不是等号 摩尔质量 :106 g ·mol -1 84 g ·mol -1 100 g ·mol -1 物质的量: 1 mol 1 mol 1 mol (始终不变) 质量: 106 g 84 g 100 g (不断变化) { 物质 Na 2CO 3 NaHCO 3 混合物 [ 分析 (分析上述数量及其单位) 2 1 X X → X X X X --12 我常写成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之十字交叉法专题教案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之十字交叉法专题教案 在化学中凡可按a1x1+a2x2=ā(x1+x2或(a1-ā/(ā-a2=x2/x1计算的问题,都可以应用“十字交叉法”计算。“十字交叉法”是化学计算中广泛使用的解题方法之一,它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如何计算呢?首先应先写出混合两组分对应的量a1、a2和交叉点的平均值ā,然后按斜线作差取绝对值即得出相应物质的配比关系,其“十字交叉法”为: 组分1:a1ā-a2 x1 x1为组分分数 ā-―=- 组分2:a2 a1-āx2 x2为组分分数 “十字交叉法”适用的范围是:凡是具有均一性、加和性的混合物,都可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但须注意,计算所得比值是质量比还是物质的量比,下面介绍几种常见“十字交叉法”的计算: 一、相对原子质量“十字交叉法”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元素的各天然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和所占的含量算出来的平均值,当仅有两种天然同位素时有等式:A1W1+A2W2=?W,用十字交*法易于求解两种同位素的原子个数比,这种方法叫做相对原子质量“十字交叉法”. 例1:已知氯在自然界中有两种稳定的同位素35Cl和37Cl,其相对原子质量为35、37,求自然界中35Cl所占的原子百分数( A、31.5% B、77.5% C、22.5% D、69.5% 解析:若设自然界中35Cl所占的百分数为x1,37Cl占x2,则有35x1+37x2=35.45(x1+x2所以可以用“十字交叉法”: Cl35:35 1.55 x1 35.45-=- Cl37:37 0.45 x2 所以w(35Cl=1.55/(1.55+0.45×100%=77.5%

二、相对分子质量“十字交叉法” 两种气体混合时,质量守恒。即n1M1+n2M2=(n1+n2M,M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所以可用“十字交*法”求解混合气体的体积比或物质的量比,这种方法叫做相对分子质量“十字交叉法”. 例2:某混合气体由CO2、H2组成,知其密度为O2的0.5倍,则混合气体中CO2与H2的体积比( A、2:1 B、2:3 C、1:2 D、3:2 解析:体积比即为物质的量之比,设CO2的物质的量为n1,H2的物质的量为n2,则有44n1+2 n2=32×0.5(n1+n2,可用“十字交叉法” CO2:44 14 n1 16-=- H2:2 28 n2 可求得n1:n2=1:2,所以答案C正确。 三、质量分数“十字交叉法” 混合物中某元素原子或原子团质量守恒,且具有加和性,所以可用“十字交叉法”求混合物中某元素或某物质的质量分数。 例3:含氯54.2%的氯化钠和氯化钾的混合物,其中含NaCl的质量分数是( A、50% B、35% C、75% D、60% 解析:设氯化钠质量是m1、氯化钾质量是m2,依据氯元素守恒,则有60.7%m1+47.7%m2=5 4.2%(m1+m2,所以可用“十字交叉法”求解 NaCl:60.7 6.5 1 m 1 54.2-–=- KCl:47.7 6.5 1 m2 所以w(NaCl=6.5/(6.5+6.5×100%=50%

数学十字交叉法

备考之数学十字交叉法 2015湖北省公务员考试慢慢临近,笔试中十字交叉法是数学运算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熟练运用可以大大提高部分题的答题速度,甚至达到“秒杀”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在“溶液问题”中引入“十字交叉法”,原理如下所示: 重量分别为A和B的溶液,浓度分别为a和b,混合后的浓度为r。可得: Aa+Bb=(A+B)r??A r b B a r -= - 十字交叉法主要用于解决加权平均型问题,即由两个不同的“数值”混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平均值”的问题。十字交叉最终得到的是一个比例,关键在于确定这个比例是什么量的比例!想要取得2015湖北省公务员考试好成绩的朋友要仔细注意了,十字交叉法常用的情况有以下五种: 一、溶液混合问题 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混合,得到的混合浓度大小居中,十字交叉所得到的比例为混合前溶液的质量之比或体积之比。 【例1】要将浓度分别为20%和5%的A、B两种食盐水混合配成浓度为15%的食盐水900克。问5%的食盐水需要多少克?() A. 250 B. 285 C. 300 D. 325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溶液混合。浓度为20%的溶液与浓度为5%的溶液混合后得到的混合溶液的浓度为15%,混合浓度大小居中。十字交叉法表示如下: =A B 即A B = 10% 5% = 2 1 ,故B溶液的质量为 1 3 ×900=300。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例2】烧杯中装了100克浓度为10%的盐水。每次向该烧杯中加入不超过14克浓度为

50%的盐水。问最少加多少次之后,烧杯中的盐水浓度能达到25%?(假设烧杯中盐水不会溢出) A.6 B.5 C.4 D.3 【答案】B 【解析】浓度为10%的溶液与浓度为50%的溶液混合后得到的混合溶液的浓度为25%,十字交叉法表示如下: =A B 即A B = 25%5 15%3 =,可得50%浓度的溶液需要60克。60÷14=4……4,即至少需要加5 次。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二、增长率混合 总量的两个分量增长率混合,得到的混合增长率大小居中,十字交叉所得到的比例为两个分量的基期量之比。 【例3】某公司2011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765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2%,而其他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10%,那么该公司今年前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为()。 A.3920万元 B.4410万元 C.4900万元 D.5490万元 【解析】本题考查增长率的混合。十字交叉法表示如下: 2 1 = 可得2010年前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之比为2:1,主营业务收入占总收 入的比重为2 3 。2010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7650÷(1+2%)=7500(万元),主营业务收 15% 25% 25% 50% 10%

高中化学十字交叉法(供参考)

被遗忘的十字交叉法 山东临清一中高泽岭 十字交叉法是进新型两组混合物平均量与组分量计算的一种简便方法。但是由于两种量交叉出来后的比容易混淆,或者不知道是什么之比,在近年的高中化学教学中,一般老师都在回避这种方法,而改用列方程组法。其实,如果我们把握好,十字交叉法依然是我们解题的一把利器。 凡可按a1X + a2Y = a ( X +Y ) 关系式的习题,均可用十字交叉法计算,其中a为a1和a2的平均量。在计算过程中遵循守恒的原则。 一、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二、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三、有关平均分子量的计算 四、有关相对平均原子质量的计算 五、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六、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 现举例如下: 一、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1.实验室用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与15%的稀硫酸(密度为1. 1g/cm3)混和,配制59%的硫酸溶液(密度为1.4g/cm3),取浓、稀硫酸的体积比最接近的值是() A. 1∶2 B. 2∶1 C.3∶2 D.2∶3 [分析]用硫酸的质量分数作十字交叉: 根据溶质质量守恒, 满足此式的是:98%X + 15% Y = 59%(X+Y),X 和 Y 之比是溶液质量比,故十字交叉得出的溶液质量比为:44 ∶39 。换算成体积比:(44/1.84)∶(39/1.1)≈ 2∶3,答案为D。 二、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例2.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6mol/L和1mol/L的硫酸溶液,按怎样的体积比才能配成4mol/L的硫酸溶液? [分析] 用物质的量浓度作十字交叉: 根据溶质物质的量守恒,满足此式的是6X + Y = 4 (X+Y),X 和 Y 之比是溶液体积比,故十字交叉得出的体积比为3∶2 ,答案:6mol/L,1mol/L的硫酸溶液按3∶2的体积比才能配成4mol/L的硫酸溶液。 三、有关平均分子量的计算

高中化学十字交叉法

十字交叉 一、适用范围: “十字交叉法”适用于两组分混合物(或多组分混合物,但其中若干种有确定的物质的量比,因而可以看做两组分的混合物),求算混合物中关于组分的某个化学量(微粒数、质量、气体体积等)的比值或百分含量。 例1:实验测得乙烯与氧气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氢气的14.5倍。可知其中乙烯的质量分数为( ) A.25.0% B.27.6% C.72.4% D.75.0% 解析:要求混合气中乙烯的质量分数可通过十字交叉法先求出乙烯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当然也可以求两组分的质量比,但较繁,不可取),再进一步求出质量分数。 这样,乙烯的质量分数是: ω(C 2H 4)=32 1283283?+??×100 %=72.4% 答案:C 。 (解毕) 二、十字交叉法的解法探讨: 1.十字交叉法的依据: 对一个二元混合体系,可建立一个特性方程: ax+b(1-x)=c (a 、b 、c 为常数,分别表示A 组分、B 组分和混合体系的某种平均化学量,如:单位为g/mol 的摩尔质量、单位为g/g 的质量分数等) ;x 为组分A 在混合体系中某化学量的百分数(下同)。 如欲求x/(1-x)之比值,可展开上述关系式,并整理得: ax -bx=c -b 解之,得: b a c a x b a b c x --=---= 1, 即:c a b c x x --=-1 2.十字交叉法的常见形式: 为方便操作和应用,采用模仿数学因式分解中的十字交叉法,记为: 十字交叉法应用于解题快速简捷,一旦教给了学生,学生往往爱用,但是也往往出错。究其原因,无外乎乱用平均量(即上述a 、b 、c 不知何物)、交叉相减后其差值之比不知为何量之比。 关于上述a 、b 、c 这些化学平均量,在这里是指其量纲为(化学量1 ÷化学量2)的一些比值,如摩尔质量(g/mol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或关于物质组成、变化的其它化学量等等。设计这些平均量时应优先考虑待求量和题给条件,一般情况下尽可能的将C 2H 4 O 2 29 3 1

十字相乘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十字相乘法概念 十字相乘法能把某些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把二次项a分解成两个因数a1,a2的积 a1?a2,把常数项c分解成两个因数c1,c2的积c1?c2,并使a1c2+a2c1正好是一次项b,那么可以直接 写成结果:在运用这种方法分解因式时,要注意观察,尝试,并体会它实质是二项式乘法的逆过程。当首项系数不是1时,往往需要多次试验,务必注意各项系数的符号。 一般地,对于二次三项式ax2+bx+c(a≠0),如果二次项系数a可以分解成两个因数之积,即a=a1a2,常数项c可以分解成两个因数之积,即c=c1c2,把a1,a2,c1,c2,排列如下: a1 c1 ╳ a2 c2 a1a2+a2c1 按斜线交叉相乘,再相加,得到a1a2+a2c1,若它正好等于二次三项式ax2+bx+c的一次项系数b,即 a1c2+a2c1=b,那么二次三项式就可以分解为两个因式a1x+c1与a2x+c2之积,即 ax2+bx+c=(a1x+c1)(a2x+c2). 像这种借助画十字交叉线分解系数,从而帮助我们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通常叫做十字相乘法. 就是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例;a/b与c/d 则=ad与cb 就是两个分子分母互相乘 来比较乘积的大小 先看一则例子 例:将质量分数分别为30%和5%的盐酸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得到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计算需加入的30%和5%盐酸的质量比是多少? 分析:可用十字交叉法进行计算 [解]设:30%和质量5%的盐酸的质量为x和y,有 x 30%\ /10%-5% 5% 1 — = 10% ———= —= — y 5%/ \30%-10% 20% 4 答:需要的30%和5%的盐酸的质量为1:4 什么是十字交叉法? 即根据质量分数不同(如a,b,且a>b)的两份溶液按比例混合后得到另一质量分数的溶液(如c),则混合前溶液的质量(如x和y)比例可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说明:混合前a>b,混合后的质量分数大小必为a

数学之十字交叉法

如果题目中给出两个平行的情况A, B, 满足条件a, b ; 然后A和B按照某种条件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情况C, 满足条件c. 而且可以表示成如下的表达式. 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十字交叉法. 判断式: A*a+B*b=(A+B)*c=C*c 用十字交叉法表示: A a c-b c A/B=(c-b)/(a-c). B b a-c 我们常见利用十字交叉法的情形有: 溶液混合问题, 增长率问题, 收益率问题, 平均数问题等. 【例1】一杯含盐15%的盐水200克,要使盐水含盐20%,应加盐()克。 A.14.5 B.10 C.12.5 D.15 【解析】假设加盐x克, 15%的盐水200克, 100%的盐x克, 混合成20%的200+x. 满足: 15%*200+100%*x=20%*(200+x),所以可以用十字交叉法. 200 15% 100%-20% 20% , 200/x= (100%-20%)/(20%-15%)=80/5 x 100% 20%-15% 解出x=12.5克. 【例2】一块试验田,以前这块地所种植的是普通水稻。现在将该试验田的1/3种上超级水稻,收割时发现该试验田水稻总产量是以前总产量的1.5倍。如果普通水稻的产量不变,则超级水稻的平均产量与普通水稻的平均产量之比是()。

A. 5∶2 B. 4∶3 C. 3∶1 D. 2∶1 【解析】假设超级水稻的产量是x, 普通水稻的产量是1; 超级水稻是1/3, 普通水稻是2/3; 产量分别是x, 1; 那么混合就是1,产量是1.5,满足1/3*x+2/3*1=(1/3+2/3)*1.5, 所以可以利用十字交叉法. 1/3 x 1.5-1 1.5 , (1/3)/ (2/3)=(1.5-1)/(x-1.5). 解出x= 2.5, 比是2.5:1=5:2. 2/3 1 x-1.5 【例3】在一次法律知识竞赛中,甲机关20人参加,平均80分,乙机关30人参加,平均70分,问两个机关参加竞赛的人总平均分是多少? A.76 B.75 C.74 D.73 【解析】假设总平均成绩是x, 满足20*80+30*70=(20+30)*x,所以可以用十字交叉法做. 20 80 x-70 x , 20/ 30=( x-70)/ 80-x). 解出x=74分. 30 70 80-x 【例4】某市现有人口70万, 如果5年后城镇人口增加4%, 农村人口增加5.4%, 则全市人口将增加4.8%, 那么这个市现有城镇人口多少万? A.30万 B.31.2万 C.40万 D.41.6万 【解析】假设现有城镇人口x万, 农村人口70-x万,满足: 4%*x+5.4%*(70-x)=(x+70-x)*4.8% 所以可以用十字交叉法. x 4% 5.4% -4.8% 4.8% , x/ (70-x)=( 5.4% -4.8%)/ (4.8%-4%). 解出x=30.

高中化学计算-十字交叉法

一. 本周教学内容:化学计算专题复习二:十字交叉法(上) 十字交叉法在化学计算中具有实用性强、能迅速求解的特点,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取代设未知数列方程的传统方法,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 适用X围 十字交叉法立足于二元一次方程的求解过程,并把该过程抽象为十字交叉的形式,所以凡能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来求解的命题均可用此法。 三. 表达式的推导 如果用A B 和表示十字交叉的二个分量,用AB表示二个分量合成的平均量,用 x x A B x x A B A B 和分别表示和占平均量的百分数,且+=1,则有: AB A B AB x x B AB x AB A x x AB x AB x B x A x x x x AB x B x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把上式展开得: ,其中 若把AB放在十字交叉的中心,用A B 、与其交叉相减,用二者差的绝对值相比即可得到上式。 四. 二个分量的确定和平均量的确定 以基准物质一定量为依据(通常以11 mol L 、、一定质量为依据)进行分量和平均量的确定。基准物质是指在分量和平均量确定时提供一定量做为依据的物质。在确定这些量的过程中一定要遵照统一的基准。 五. 比的问题 1. 谁与谁的比二元混合物产生的二个分量与相应平均量的十字交叉所得比值,是基准物质在二种物质中或二个反应中的配比。 2. 什么比基准物质以什么物理量为前提进行分量和平均量的确定得出的即是什么比,以物质的量为前提得出的是基准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以一定质量为前提得出的是基准物质质量之比。 例:铁、锌合金8.85g溶于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制得氢气0.3g,求合金中铁、锌的质量。 解析: 以产生为基准:产生需(分量); 1156 22 mol H mol H Fe g 产生需(分量);产生需混合物: 平均量则有: 1651 885 2 03 59 22 mol H Zn g mol H g . . ()() ?= 6 3 2 1 = ,此比值不是Fe Zn 和在混合物中的质量比,而是达到题干所给数据要求,基准物质H2所必须遵循的在Fe Zn H SO 和与 24反应中产生量的配比,由于基准物质 H 2以物

为高二生准备有关十字交叉法讲解

引 钾和另一种金属组成合金18.0g ,与足量水反映完全后。生成氢气0.2g ,问另一种金属是? 产一克氢需钾1/39,设需另一种金属1/X ,由题需合金0.2/18=1/90,已知是相对质量39和X 混合形成一种相对质量为90的合金,则X 必须大于90,碱金属中只有铯Cs ,钫Fr 符合,钫会衰变不考虑,故应为铯(也是平均值原理应用) 有关十字交叉法讲解 化学中的化学中的十字交叉来源于数学中鸡兔同笼问题 例:镁和铝的混合物10g ,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生成1.0g 氢气,求混合物中镁和铝的混合比为多少? 解:在标准状况下,以混合物总质量10g 作为基准物再根据镁铝与盐酸的关交叉式如下: 生成一克氢气所需镁12g , 生成一克氢气所需铝9g , 混合金属生成一克氢气需10g (把混合物质看作新物质,定义平均量为其属性) Mg 12(假设全是镁) 10-9=1 10 Al 9 (假设全是铝) 12-10=2(做差进行交叉作比) 求得镁与铝的混合比例为1:2 此题与鸡兔问题类比 鸡兔同笼是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假设全是鸡:2×35=70(只) 鸡脚比总脚数少:94-70=24 (只) 假设全是兔:4×35=140(只) 如果假设全是兔那么兔脚比总数多:140-94=46(只) 则鸡的数目比兔的为46:24=23:12 由类比知,十字交叉法是对鸡兔问题假设法的一种化学上的拓展。 若用A 、B 分别表示二元混合物两种组分的量,混合物总量为A+B (例如mol )若用M1、M2分别表示两组分的特性数量(例如相对分子质量),x 表示混合物的特性数量(例如平均分子量)则有: M1×A + M2×B = x ×(A + B )将此数学表达式变形即可转化为下式: A/B = (x - xb )/ (xa - x ) 此式又可由十字交叉法推导得出。 A 组分 xa x - M 2 A 即: X = B 组分 xb M 1 - x B 两组份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各自摩尔质量与平均摩尔质量之差的比 由于十字交叉法常用于: ①核素“丰度”与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②混合气体不同组分体积之比和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③不同浓度x M M x B A --=12

高中化学十字交叉法

十字交叉 一、适用范围: “十字交叉法”适用于两组分混合物(或多组分混合物,但其中若干种有确定的物质的量比,因而可以看做两组分的混合物),求算混合物中关于组分的某个化学量(微粒数、质量、气体体积等)的比值或百分含量。 例1:实验测得乙烯与氧气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氢气的14.5倍。可知其中乙烯的质量分数为( ) A.25.0% B.27.6% C.72.4% D.75.0% 解析:要求混合气中乙烯的质量分数可通过十字交叉法先求出乙烯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当然也可以求两组分的质量比,但较繁,不可取),再进一步求出质量分数。 这样,乙烯的质量分数是: ω(C 2H 4)= 321283283?+??×100 %=72.4% 答案:C 。 例2:把 CaCO 3和MgCO 3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时,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是原混合物质量的一半。则残留物中钙和镁两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4 B.1:3 C.1:1 D.1:2 答案:B 三、十字交叉法的应用与例析: 1.两组分混合物中已知组分及混合体系的摩尔质量(或式量),求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或组分气体的体积比、组分物质的微粒数之比): 解答这类问题,需设计的平均化学量a 、b 、c 就直接用摩尔质量(g /mol )。而用十字交叉法交叉相减后所得差值之比是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或微粒数之比),或依阿伏加德罗定律,也等于(相同状态下)气态混合体系中组分气体的体积比。 例3.硼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10.8,硼在自然界中有种同位素:10 5B 与115B ,则这两种同位素 10 5B 、11 5B 在自然界中的原子个数比为 A. 1∶2 B.1∶4 C.1∶6 D.1∶8 解析: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相等,故元素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看做十字交叉法中的平均化学量,量纲为g ?mol - 1,交叉相减后所得差值之比为两同位素的物质的量(即原子数)之比。 C 2H 4 O 2 29 3 1

(完整)上海汇百川高中化学:十字交叉法经典练习题

十字交叉法 一.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1.实验室用密度为1.84 g/cm398%的浓硫酸与密度为1.1 g/cm315%的稀硫酸混合配制密度为1.4 g/cm3 59%的硫酸溶液,取浓、稀硫酸的体积比最接近的值是A.1:2 B.2:1 C.3:2 D.2:3 2.在苯和苯酚组成的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0%,则该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A.2.5% B.5% C.6.5% D.7.5% 二.有关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3.标准状况下,在容积为1 L的干燥烧瓶中用向下排空气法充入NH3后,测得烧瓶中的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为9.7,若将此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当喷泉停止后所得溶液体积为_____L。4/5 L。 4.Li2CO3和BaCO3的混合物与盐酸反应所消耗盐酸的量同等质量的CaCO3和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所消耗盐酸的量相等,则混合物中Li2CO3和BaCO3的质量之比为A.3:5 B.5:3 C.7:5 D.5:7 三.有关平均相等原子质量的计算 5.晶体硼由10B和11B两种同位素构成,已知5.4 g晶体硼与H2反应全部转化为乙硼烷(B2H6)气体,可得标准状况下5.6 L,则晶体硼中10B和11B两种同位素原子个数比为 A.1:1 B.1:3 C.1:4 D.1:2 6.已知Cl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35.5。则由23Na和35Cl、37Cl微粒组成的NaCl晶体29.25 g中含37Cl的质量是_____g。4.625 g。 四.有关平均分子式的计算 7.在1.01×105Pa和120℃下,1 L A、B两种烷烃组成的混合气体在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得到同温同压下2.5 L CO2和3.5 L H2O,且A分子中比B分子中少2个碳原子,试确定A和B的分子式和体积比(A、B两种烷烃在常温下为气态)。1:3,3:1。 8.常温下,一种烷烃A和一种单烯烃B组成混合气体,A或B分子最多只含4个碳原子,且B分子的碳原子数比A分子多。 (1)将1 L该混合气体充分燃烧,在同温同压下得到2.5 L CO2气体。试推断原混合气体中A和B所有可能的组合及其体积比。1:3,1:1,1:1,3:1。

行测-数学之牛吃草、十字交叉和浓度问题

一、十字交叉法 十字交叉法是数算里面的一个重要方法,很多比例问题,都可以用十字交叉法来很快地解决,而在资料分析中,也能够派上很大用场,所以应该认真掌握它。 (一)原理介绍 通过一个例题来说明原理。 例:某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是80分,其中男生的平均成绩是75,女生的平均成绩是85。求该班男生和女生的比例。 方法一:男生一人,女生一人,总分160分,平均分80分。男生和女生的比例是1:1。 方法二:假设男生有A,女生有B。( A*75+B85)/(A+B)=80 整理后A=B,因此男生和女生的比例是1:1。 方法三:男生:75 5 80 女生:85 5 男生:女生=1:1。 一个集合中的个体,只有2个不同的取值,部分个体取值为A,剩余部分取值为B。平均值为C。求取值为A的个体与取值为B的个体的比例。假设A有X,B有(1-X)。 AX+B(1-X)=C X=(C-B)/(A-B) 1-X=(A-C)/(A-B) 因此:X:(1-X)=(C-B):(A-C) 上面的计算过程可以抽象为: A C-B C

B A-C 这就是所谓的十字相乘法。 十字相乘法使用时要注意几点: 第一点:用来解决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问题。 第二点:得出的比例关系是基数的比例关系。 第三点:总均值放中央,对角线上,大数减小数,结果放对角线上。 (二)例题与解析 1.某体育训练中心,教练员中男占90%,运动员中男占80%,在教练员和运动员中男占82%,教练员与运动员人数之比是 A.2:5 B.1:3 C.1:4 D.1:5 答案:C 分析: 男教练: 90% 2% 82% 男运动员: 80% 8% 男教练:男运动员=2%:8%=1:4 2.某公司职员25人,每季度共发放劳保费用15000元,已知每个男职必每季度发580元,每个女职员比每个男职员每季度多发50元,该公司男女职员之比是多少 A.2∶1 B.3∶2 C. 2∶3 D.1∶2 答案:B 分析:职工平均工资15000/25=600 男职工工资:580 30 600

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汇

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历程中的观点代表人物和时间具体内容提出模型的主要 依据 古典原子论公元前 5 世纪 古希腊哲学家德 谟克利特 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 成 , 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 近代原子论19 世纪初英国物 理学家和化学家 道尔顿 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生的微粒构 成 , 这种微粒称为原子 葡萄干面包模型1903 年英国科学 家汤姆孙 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地分布在整 个原子的球形体内 , 电子则均匀地 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 电子的发现 行星模型1911 年英国物理 学家卢瑟福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量很集中的 很小的原子核和在它周围运动着的 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元素放射性的发 现, α 粒子散射 实验结果分析 壳层模型1913 年丹麦物理 学家波尔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 分层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电子云模型1935 年奥地利物 理学家薛定谔 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 高速运动,其运动规律跟一般物体 不同,它没有明确的轨道。 一.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 二.放射性实验 本质性质 α 辐射氦核流带正电,穿透性弱 β 辐射电子流带负电,穿透性强 γ 射线电磁波呈电中性,穿透性很强

# 结论:原子是有结构的。原子可以再分为带正电的粒子与带负电的电子 . 三.原子与相对原子质量 1 .原子的构成与结构示意图 1 )微粒间的关系 3 )四决定 A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a. 质子数 - 决定元素的种 类和“位置” B . 质量数 = 质子数 + 中子数 = 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 b. 中子数 - 决定原 子的物性和质量数 C .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c. 价电子 -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 质 D .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d. 质量数 - 决定原子的近似相对 原子质量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 Mg ,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 2 )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 He , Ne 均为稳定结构) 2. 同位素 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种元素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2 )性质: a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虽然质量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b 、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 , 各同位素所占原子百分率(丰度)不变 3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对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各种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其所占的原子百分率计 算而得的平均值。 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元素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各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数。 4 .十字相乘法算丰度

小学数学中,十字交叉法的巧妙运用

小学数学中,十字交叉法的巧妙运用 馆友“长沙7喜”:您好!您的馆藏文章“⑦小 学数学中,十字交叉法的巧妙运用”深受广大馆友的喜爱,于2015年10月30日进入“阅览室”频道的“教育/学习”下“小学 课堂”类别的精华区。360doc代表全体馆友感谢您的辛勤劳动和慷慨分享!────360doc个人图书馆 慧思老师: 十字交叉法是理科中一个应用比较广泛的重要的方法,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都会用到十字交叉法,但很多人又只是听说过,却不能熟练运用,很好的运用十字交叉法,有助于快速准确的解决数学问题。那么,我们小学数学如何运用到十字交叉法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慧思老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运用十 字交叉法巧解数学问题。 题型一:比较分数的大小 我们知道在分数的比较中,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值大;同分子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值大;异分母分数则要把分母化

为同分母分数才能进行比较。在教学中,我发现让学生记住这几条并不难,可是却非常容易混淆,或者是根本就不会运用。但是如果运用十字交叉相乘法,学生不但都能很快的得出答案,而且不管什么分数间进行比较都能够通用。 例1:比较大小。 3/8()4/9 解析:方法一:常规解法 方法二:十字交叉相乘法注:所得的积必须写在分数线上方(即作为新分子)。 从上例很明显可以看出,十字交叉法比较两分数的大小的实质上就是通分。不过,却省去了学生对分数进行通分的过程和时间,从而一步到位,更简单更直接,只要会乘法的学生,在比较分数之间的大小时基本上都不费吹灰之力了。 题型二:解比例很多老师和学生都知道,解比例的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即在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可当比例变化为a/b=c/d(a≠0,c≠0)这种形式时,有些学生便找不着内外项了,或者有某些学生还要把上式化为a:b=c:d(a≠0,c≠0)的形式,这就走了弯路,浪费了时间不说

高中化学十字相乘法原理及经典题目讲解学习

高中化学的十字相乘法 十字交叉法又称图解法,应用于二元混合体系所产生的具有平均意义的计算问题,表现出实用性强,能准确、简便、迅速求解的特点。 适用范围: “十字交叉法”适用于两组分混合物(或多组分混合物,但其中若干种有确定的物质的量比,因而可以看做两组分的混合物),求算混合物中关于组分的某个化学量(微粒数、质量、气体体积等)的比值或百分含量。 例1:实验测得乙烯与氧气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氢气的14.5倍。可知其中乙烯的质量分数为( ) A.25.0% B.27.6% C.72.4% D.75.0% 解析:要求混合气中乙烯的质量分数可通过十字交叉法先求出乙烯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当然也可以求两组分的质量比,但较繁,不可取),再进一步求出质量分数。 这样,乙烯的质量分数是: ω(C 2H 4)=321283283?+??×100%=72.4% 答案:C 。 (解毕) 二、十字交叉法的解法探讨: 1.十字交叉法的依据: 对一个二元混合体系,可建立一个特性方程: ax+b(1-x)=c (a 、b 、c 为常数,分别表示A 组分、B 组分和混合体系的某种平均化学量,如:单位为g/mol 的摩尔质量、单位为g/g 的质量分数等) ;x 为组分A 在混合体系中某化学量的百分数(下同)。 如欲求x/(1-x)之比值,可展开上述关系式,并整理得: ax -bx=c -b 解之,得: b a c a x b a b c x --=---=1, 即:c a b c x x --=-1 2.十字交叉法的常见形式: 为方便操作和应用,采用模仿数学因式分解中的十字交叉法,记为: 3.解法关健和难点所在: 十字交叉法应用于解题快速简捷,一旦教给了学生,学生往往爱用,但是也往往出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