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氏染色着色原理

瑞氏染色着色原理

瑞氏染色,也称格林染色,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组织染色方法,以其简便和稳定性广受医学界的青睐。该染色方法主要适用于常规病理切片染色,对细胞核和细胞质染色效果都非常良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炎症、感染等方面的病理诊断。

瑞氏染色的原理是将待染切片用甲醇或其他溶剂固定,使细胞质和细胞核内的蛋白质固定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接着,将待染切片加入格林染料液中,染色剂与细胞核中的核酸结合,使得切片上的细胞核呈现深蓝色,在细胞和染色剂共同作用下,细胞质呈现粉红色。

格林染料是一种碱性染料,可以包容在水溶液中形成阴离子,因此对于亲水性的细胞核具有较强的亲和力,然而对与脂质酸、橙色或粉红色等亲水性较强的细胞质则不具有亲和力。

此外,瑞氏染色还有一个特殊用途,就是在染色剂中加入高度聚合物的阳离子,如聚乙烯亚胺,使得聚合物与细胞表面带负电的组分之间相互吸引,从而加强了对于细胞质的染色效果。

总的来说,瑞氏染色的原理基于染色剂与细胞核中的核酸结合以及染色剂与细胞质的不同亲和性来实现对组织切片的染色,从而使切片呈现出清晰的细胞核和染色的细胞质,为医生进行病理诊断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工具。

瑞氏染色

1.检验目的 指导瑞氏染色的操作,进行各种涂片的分类。 2.方法原理 瑞氏染色法使细胞着色既有化学亲和反应,又有物理吸附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 不同,对刘氏染液(改良的瑞氏染液)中酸性染料曙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的亲和力也不 一样,标本涂片经过刘氏染液染色后,各类细胞呈现不同的着色,从而达到辨别其形态、特征的目的。 3.方法性能参数(如线性、检出限、测量区间、不确定度、准确性、精密度、灵敏度和特异性) 3.1染色速度快,效果好。 3.2仅供形态学初学者初检观察染色使用。 3.3是临床最常用的染色技术之一,用于细胞分类、寄生虫检出及分类。 4.标本类型(如血浆、血清、尿液等) 4.1血细胞涂片、脱落细胞学标本(脑脊液、胸腹水等)。 4.2标本采集后要及时制片,以免时间久细胞形态发生退化改变。 5.要求的容器、防腐剂或添加物、仪器、试剂或分析系统 5.1试剂组分: 5.2试剂存储和有效期: 6.校准程序(计量学溯源性)

7.质量控制,控制品使用水平和频率,允许限的纠正措施 8.程序步骤 8.1标准方法: 8.1.1加刘A(0.5-0.8ml)染色30S。 8.1.2再将刘B滴加于A液上面(滴量为A液的两倍)。以洗耳球轻吹,让两液充分 混合,染色1min。 8.1.3水洗(不能先倒染色液,以流水轻轻冲去),待干后镜检。 8.2快速染色,适用于脱落细胞学标本: 8.2.1加刘A(0.5-0.8ml)后,立即将刘B滴加于A液上面(滴量为A液的两倍)。以 洗耳球轻吹,让两液充分混合,染色10-20S。 8.2.2水洗(不能先倒染色液,以流水轻轻冲去),待干后镜检。 9.计算结果原理 10.生物参考区间 11.警告值、危急值(适用时) 12.检验结果可报告区间 12.1红细胞呈淡红色,白细胞浆中颗粒清楚,并显示出各种细胞特有的色彩,细胞核染 紫红色,核染色质结构清楚。 12.2脱落细胞学标本如脑脊液、胸腹水沉渣涂片,因其细胞通透性较高,应行快速染色 如染色偏深,无法辨识核结构,应适当缩短染色时间,以免误判。 13.对超出可报告范围的结果的处理 14.实验室解释 15.安全防护措施 所有标本按具有潜在传染性的标本处理。 16.最常见的误差源。 17.方法的局限性(如乳糜血、溶血、高胆红素血等干扰影响、交叉反应等) 18.参考文献 18.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 18.2《刘氏染液厂家说明书》 19.有关引用程序与文件 20.SOP涉及的记录与表格

瑞氏染液配制、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瑞氏染液配制、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南宁市二医院检验科马升俊 1.瑞氏染色的原理: 瑞氏染色法使细胞着色既有化学亲和反应,又有物理吸附作用。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的氧化物(天青)组成,其深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各种细胞由于其所含化学成分不同,对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染色后各种细胞呈现出各自的染色特点。 2.试剂的配制: 2.1 瑞氏染液的配制: 2.1.1 自配染液:瑞氏染粉0.1g,甲醇(AR)60ml。 将瑞氏染粉放入清洁干燥研钵中,先加少量甲醇,充分研磨使染料溶解,将巳溶解的染料倒入棕色试剂瓶中,未溶解的再加少量甲醇研磨,直至染料完全溶解,甲醇全部用完为止。染液配好后放于室温下,一周后即可使用。新配制染液效果较差,放置时间延长,染色效果越好。久置应密封,以免甲醇挥发或氧化成甲酸。染液中也可加中性甘油2~3ml,除可防止甲醇过早挥发外,也可使细胞着色清晰。 2.1.2 成品瑞氏染液: 现巳有成品瑞氏染液,如四川迈克科技公司出的快速瑞氏染色试剂(500ml/瓶)其只需室温密闭储存,可长期稳定,染色效果好。2.2 缓冲液的配制: 称取磷酸二氢钾(无水)0.3 g,磷酸氢二钠(无水)0.2 g;加蒸馏水至1000 ml使其溶解。配好后磷酸盐缓冲溶液应校正PH值,其范围在PH6.4~6.8即可,后塞紧瓶口备用。 3. 瑞氏染色的使用方法: (以血涂片为例): 3.1把制好的血涂片编好号,然后将血片平放在染色架上; 3.2加瑞氏染液数滴,使其覆盖整个血膜,固定细胞约1分钟; 3.3滴加等量或稍多的缓冲液(可按1:2滴加),使染液充分混匀,染色5~10分钟;

瑞氏染色的染色作用

瑞氏染色的染色作用 瑞氏染色是瑞士医生Dr. Paul Ehrlich在1906年提出的一种染色技术,它将复杂的物质变成可观察的色彩。瑞氏染色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室的染色、药物分析、毒性检测和形态学研究等方面。 一、颜色的原理 瑞氏染色是一种电化学染色,根据物质的电位来染色,将原本无色的物质,分子里的质子受到外部电位的影响,就会出现色差。 二、瑞氏染色过程 1、原料准备:从样品中提取血清、细胞、消化液等,用球热水加热来溶解要染色的物质。 2、滴定:将原料慢慢地加入硫酸镁溶液,改变样品电位;向液体中加入氨基洋蓟明酸,外加模板。 3、染色:根据样品的不同特性,加入不同的染料,再配合模板,以不同的绊影效果实现染色效果; 4、观察:染后,将样本进行显微观察,观察样品上出现的颜色变化。

三、染色的优点 1、颜色鲜艳:瑞氏染色是一种通过染料改变物质电位产生的色差,可 以使样品呈现出有色的状态,色调鲜明; 2、快速稳定:采用瑞氏染色技术,可令染色过程快速完成,同时具有 非常稳定的效果; 3、容易掌握:只要掌握了染色的原理,学习和掌握这项技术不是难事,只要能够认真观察就可以准确掌握染色过程; 4、经济高效:使用瑞氏染色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时间和物质的消耗, 提高染色的效率,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四、瑞氏染色的应用 1、化验室的染色:化验室的染色可以分为低、中、高浓度染色,瑞氏 染色可以获得高精度的结果,更加精准; 2、药物分析:利用瑞氏染色技术可以精准测定无机化学药物的量和浓度,作为药物分析的重要方法; 3、毒性检测:通过染色,可以测定环境污染物如毒性气体、毒素和污 染物中的毒素等, ensure public safety;

瑞氏吉姆萨和NBT染色

吉姆萨(Giemsa)染色法:吉姆萨染液由天青,伊红组成。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特染色法基本 相同。 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 蛋白和淋巴细胞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 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色,称为中性物质。 PH对细胞染色有影响。细胞各种成分均不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 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性环境中下在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在偏三性环境 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色偏蓝。因此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染 色用正经片必须清洁,无酸碱污染。配制顼特液必须用优质甲醇,稀释染色必须用缓冲液,冲洗用水应近中性,否则可导致各种细胞染色反应异常,以致识别困难,甚至造成错误。 一般性操作技术血涂片制备;细胞染色;显微检查;血液病诊断;染色不良;瑞特(Wright)染 色法;酸性染料;伊红;碱性染料;亚甲蓝;吸附作用;PH对细胞染色的影响;甲醇;吉姆(Giemsa)染 色法春天要常用润肤剂,它含有松香油脂酸和丰富维生素a,常用可加快皮肤血液循环,剌 激面部细胞分泌,有效改善皮肤生理环境,减少气候对皮肤的危害。 步骤:瑞士染液染2-3min,不冲掉后加吉姆萨染液染3min。 瑞士染液用原液,吉姆萨染液稀释10倍用。 瑞氏染料是由碱性染料美蓝(Methvlem blue )和酸性染料黄色伊红(Eostm Y )合称 伊红美蓝染料即瑞氏(美蓝-伊红Y)染料。 1.伊红钠盐的有色部分为阴离子,无色部分为阳离子,其有色部分为酸性,故称伊红为 酸性染料。美蓝通常为氯盐是碱性的,美蓝的中间产物结晶为三氯化镁复盐,其有色部分为 阳离子,无色部分为阴离子,恰与伊红钠盐相反。 2.用甲醇作瑞氏染料溶剂,即成瑞氏染液。甲醇是瑞氏染料良好溶剂,有两种作用:(1 )甲醇使瑞氏染料中美蓝(M )与伊红( E )在溶液中离解,可使细胞成分选择性 吸附其中的有色物质而着色。甲醇ME (瑞氏染料)————→M + + E - 在配制的瑞 氏染液中美蓝如放置过久即可氧化而含有天青,美蓝天青与伊红化合物能使核染成紫红色,但不能使胞浆染为蓝色,多余美蓝就可以使胞浆染成蓝色,染色主要是化学作用,是离子彼 此结合的反应。 (2 )甲醇具有强大的脱水力,可将细胞固定在一定形态及增加细胞结构的表面积,提高 细胞对染料吸收作用,同时由于甲醇吸附染色液中的水,使染色液升温,加速染色反应。3. 瑞氏染液配制: (1)瑞氏染液配制:瑞氏染料830gm 或1g ;甲醇(AR )500ml 或600ml 先称干燥(事先放入温箱干燥过夜)瑞氏染料放置乳钵内,用乳棒轻轻敲碎染料成粉末,再行研磨至听不到研芝麻声即呈细粉末,加少许甘油或甲醇溶解研磨,使染料在乳缸内显“一 面镜”光泽,而无染料粉粒沉着,再加较多量甲醇研磨呈一面镜光亮,静置片刻,将上层液 体倒入一清洁储存瓶内(最好用甲醇空瓶),再加甲醇研磨,重复数次,直至乳钵内染料 及甲醇用完为止,摇匀,密封瓶口,存室温暗处,储存愈久,则染料溶解、分解就越好,一 般储存3 个月以上为佳。 (2) 缓冲液: 1) 缓冲液作用:染色对氢离子浓度是十分敏感的,据观察pH 值的改变,可使蛋白质与染 料形成的化合物重新离解。缓冲液须保持一定的pH 使染色稳定,PBS 的pH 一般在6.4~6.8 ,偏碱性染料可与缓冲液中酸基起中和作用,偏酸性染料则与缓冲液中的碱基起中 和作用,使pH 恒定。

瑞氏染色法的染色原理

瑞氏染色法的染色原理 瑞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胞染色技术,其染色原理是基于酸性染料在碱性环境下与细胞核酸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其主要过程包括固定、染色、脱色和封片四个步骤。 首先是固定步骤。固定是为了使细胞或组织的结构固定,并保留其原有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对于瑞氏染色法,常用的固定剂是95%乙醇或甲醇。这些有机溶剂通过蛋白质的沉淀和细胞质结构的改变,使组织细胞固定在玻璃片上。 接着是染色步骤。瑞氏染色法的染色剂是瑞氏染色液,它通常由柠檬酸、盐酸、水和酸性甲酚溶液组成。在碱性环境下,细胞核酸与染料发生作用,形成颜色沉积物。染色剂的种类有许多,其中常用的有瑞氏紫(G),瑞氏蓝(B)、甲胺红等。不同的染色剂可以染出不同的颜色。 然后是脱色步骤。染色后,为了强化细胞核酸的染色效果,需要对细胞进行脱色处理。脱色目的是使染色剂中的多余染料去除,只留下紧密结合在细胞核酸上的染料。常用的脱色剂是酸性酒精或乙醇溶液。脱色的时间要掌握得当,过久或过短都会影响染色效果。 最后是封片步骤。染色完成后,需要将细胞制备成玻璃切片,以便于观察和保存。在封片前,需要先将玻璃切片中的水分脱除,以防止切片变色和霉菌滋生。脱水一般使用乙醇,然后使用透明质酸酯等有机溶剂,最后用透明剂制成封片。

总的来说,瑞氏染色法的染色原理是通过酸性染料与细胞核酸的化学反应,实现对细胞核酸的染色。染色剂在碱性环境下与细胞核酸结合,形成颜色沉积物,从而使细胞核酸能够被观察到。脱色的目的是去除多余的染料,使染色结果更加清晰。最后,制备成封片以便于观察和保存。瑞氏染色法广泛应用于细胞学、组织学和病理学等领域,对于研究和诊断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瑞氏-吉姆萨染色法

瑞氏-吉姆萨染色液说明书 【产品名称】 瑞氏-吉姆萨染色液 【包装规格】 货号:DM0007 单瓶包装规格分别为:100ml、250ml、500ml、5000ml; 每套/盒包装规格分别为:2×20ml/盒、 2×100ml/盒、2×250ml/盒、2×500ml/盒、2×5000ml/盒。【预期用途】 主要用于对血细胞进行染色 【检验原理】 瑞氏染料是酸性染料伊红(Eosin)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ethylene Blue)组成的复合染料, 对原生质的染色有很好的区别作用;吉姆萨染料由天青Ⅱ与伊红混合而成,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氏染色基本相同,吉姆萨染色对胞浆着色力较强,能较好的显示胞浆的嗜碱性程度,特别对血液和骨髓细胞中的嗜天青、嗜酸性、嗜碱性颗粒,着色清晰,但是对胞核着色偏深,核结构显色不佳,常与瑞氏染色联合使用。 瑞氏-吉姆萨染色液是利用Romanowsky Stain技术原理改良而成的,细胞的着色过程是染料透入被染物并存留其内部的一种过程,此过程既有物理吸附作用,又有化学亲和作用,各种细胞及相关成分由于其化学性质不同,对瑞氏-吉姆萨染色液中的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的亲和力也不一样,标本涂片经瑞氏-吉姆萨染色后,相应各类细胞呈现不同的着色,从而达到辨别其形态特征的目的。 【主要组成成分】 试剂组成主要成分 1、瑞氏-吉姆萨染液瑞氏染料、吉姆萨染料、甲醇 2、磷酸盐缓冲液磷酸盐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5℃~35℃环境保存,原包装未开封染色液的有效期为24个月,在有效期内的已开封染色液应在开封后6个月内使用完,每次用后应及时拧紧瓶盖,以免挥发或变质。 【样本要求】 1、血细胞涂片染色:要求新鲜全血或EDTA.2K抗凝血。 2、阴道分泌物(妇科白带)涂片染色:新鲜标本离开人体涂片后,需尽快以火焰或酒精固定,以避免细胞变形。 3、骨髓涂片染色:涂片制成后,应在空气中快速摇动或扇干,防止细胞皱缩变形或固空气潮湿而溶血,不能用高温或火烤干燥。 4、脱落细胞涂片:取样本并涂片,待检涂片固定可采用自然干燥法或湿片固定法(具体操作可根据不同检体及所采用的固定液所对应的规范操作要求进行);若采用湿片固定法,标本浸泡时间稍长些,效果会更佳;若采用湿片固定液固定标本,固定液用后需经常过滤,更换,防止细胞交叉污染。 【检验方法】 1、滴加瑞氏-吉姆萨染液于涂片上,并让染液覆盖整个标本涂片,染色; 2、将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滴加于瑞氏-吉姆萨染液上面,以嘴或洗耳球使两液充分混合,染色; 3、水洗,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色液,可缓慢从玻片一端冲洗,以防有沉渣沉淀在标本上; 4、干燥、镜检。 【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仅供形态学初检观察染色使用。 【注意事项】

瑞氏染色原理

瑞氏染色原理 瑞氏染色原理是一种常用的细胞染色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和病理学领域。该原理通过染色剂与细胞中的某些结构或成分发生特异性反应,从而使其显色,便于观察和分析。 瑞氏染色原理的基本步骤包括固定、染色和洗涤。固定是指将待染色的细胞或组织固定在载玻片或载片上,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福尔马林、乙醛等。固定的目的是保持细胞或组织的形态结构和某些化学成分,使其不被破坏或失去活性。 染色是瑞氏染色原理的核心步骤,根据目标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染色剂。常用的染色剂包括伊红、甲苯胺蓝、嘧啶蓝等。这些染料可以与细胞或组织中的核酸、蛋白质、多糖等特定成分发生特异性反应,使其显色。染色的结果可通过显微镜观察,从而获得目标结构或成分的信息。 洗涤是为了去除多余的染色剂和固定剂,使显色的结构或成分清晰可见。洗涤的方法主要包括用缓冲液或溶剂进行冲洗和浸泡。洗涤的过程需要控制好时间和温度,避免过度洗涤或不完全洗涤导致结果不准确。 瑞氏染色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生物学研究中,可以通过瑞氏染色来观察和分析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医学诊断中,瑞氏染色可以用于检测和鉴定病原体、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帮助医生确

定疾病的类型和治疗方案。在病理学研究中,瑞氏染色可以用于检测和评估组织或细胞的异常变化,如肿瘤、炎症、坏死等。 然而,瑞氏染色原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染色的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固定剂的选择和浓度、染色剂的选择和浓度、染色时间和温度等。因此,在进行瑞氏染色时需要严格控制这些因素,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染色的结果通常是定性的,难以定量分析。因此,对于需要精确测量的研究或临床诊断,通常需要结合其他定量方法来进行分析。 瑞氏染色原理是一种简单、快速、经济的细胞染色技术。通过瑞氏染色,可以观察和分析细胞或组织的形态、结构和成分,为生物学研究、医学诊断和病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瑞氏染色原理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科学家和医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研究和诊断手段。

瑞氏染色法

瑞氏染色法 瑞氏染色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的染色 技术。它是由德国科学家瑞氏(HeinrichWilhelmGottfriedvonWaldeyer-Hartz)于1888年首次提出的。该技术可用于研究细胞的形态、结构、数量、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等方面,是细胞学和遗传学等领域的基础技术之一。 瑞氏染色法的原理是利用染色剂染色体,使其显现出来。染色剂的选择很重要,常用的有甲醛、醋酸和各种酸性和碱性染料。在瑞氏染色法中,细胞首先经过固定处理,使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得以保持,然后使用染色剂进行染色。该技术可用于研究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包括植物和动物细胞、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等。 瑞氏染色法的步骤包括固定、染色、清洗和封片。固定是将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保持其形态和结构的过程。染色是将细胞染上染色剂,使其显现出来。清洗是将多余的染色剂洗掉,以便观察。封片是将载玻片上的细胞用透明胶封住,以便保存和观察。 瑞氏染色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细胞学领域中,它可用于研究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等方面。在遗传学领域中,它可用于研究染色体的构成和变异,从而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在医学领域中,它可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诊断,例如癌细胞的诊断和分类。 虽然瑞氏染色法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但是它仍然是细胞学和遗传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技术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瑞氏染色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例如可以利用荧光染料进行染色,从而实现细胞和染色体的实时监测和观察。 总之,瑞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它为我们了解细胞和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也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瑞氏染色法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和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瑞氏染色法

瑞氏染色液说明书 【产品名称】 瑞氏染色液 【包装规格】 货号:DM0005 单瓶包装规格分别为:100ml、250ml、500ml、5000ml; 每套/盒包装规格分别为:2×20ml/盒、2×100ml/盒、2×250ml/盒、2×500ml/盒、2×5000ml/盒。 【预期用途】 主要用于对血细胞进行染色。 【检验原理】 瑞氏色素是酸性染料伊红(Eosin)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ethylene Blue)组成的复合染料,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结合后,染紫蓝色或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亚甲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称为嗜中性物质;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胞质、核仁含较多酸性物质,染成较浓厚的蓝色;中幼红细胞既含酸性物质,又含碱性物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完全成熟红细胞,酸性物质彻底消失后,染成粉红色。本染色液经常用于血液和细胞涂片、骨髓细胞涂片、细菌染色,细胞质呈红色,细胞核及细菌呈蓝色,嗜酸性颗粒呈橘红色。 【主要组成成分】 试剂组成主要成分 1、瑞氏染液瑞氏染料、甲醇 2、磷酸盐缓冲液磷酸盐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5℃~35℃环境保存,原包装未开封染色液的有效期为24个月,在有效期内的已开封染色液应在开封后6个月内使用完,每次用后应及时拧紧瓶盖,以免挥发或变质。 【样本要求】 1、血细胞涂片染色:要求新鲜全血或EDTA.2K抗凝血。 2、阴道分泌物(妇科白带)涂片染色:新鲜标本离开人体涂片后,需尽快以火焰或酒精固定,以避免细胞变形。 3、骨髓涂片染色:涂片制成后,应在空气中快速摇动或扇干,防止细胞皱缩变形或固空气潮湿而溶血,不能用高温或火烤干燥。 4、脱落细胞涂片:取样本并涂片,待检涂片固定可采用自然干燥法或湿片固定法(具体操作可根据不同检体及所采用的固定液所对应的规范操作要求进行);若采用湿片固定法,标本浸泡时间稍长些,效果会更佳;若采用湿片固定液固定标本,固定液用后需经常过滤,更换,防止细胞交叉污染。 【检验方法】 1、滴加瑞氏染液于涂片上,并让染液覆盖整个标本涂片,染色; 2、将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滴加于瑞氏染液上面,以嘴或洗耳球使两液充分混合,染色; 3、水洗,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色液,可缓慢从玻片一端冲洗,以防有沉渣沉淀在标本上; 4、干燥、镜检。 【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仅供形态学初检观察染色使用。

瑞氏染色法及其原理

瑞氏染色法及其原理 瑞氏染色法是常用的细胞染色方法之一,它主要用于研究细胞核和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及染色体数目等,是细胞遗传学和癌症研究的重要工具。瑞氏染色法的原理是利用碱性染料显色,通过不同染料、染色温度和染色时间的控制,使染色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条纹形态,从而实现对细胞结构的观察和分析。 瑞氏染色法主要包括了两个步骤:前处理和染色。 前处理包括了裂解细胞膜和固定细胞核的步骤。首先,将待染色的细胞放入到含有盐和酶的缓冲液中,酶的作用是使细胞膜裂解,从而释放出细胞核。然后,使用含有低浓度甲醛的缓冲液固定细胞核,以防止细胞核在染色过程中破裂和变形。 染色是瑞氏染色法的核心步骤,其中包括了前染色和核型检查两个步骤。 前染色是为了增强细胞核的显色效果和提高染色体的清晰度。常用的前染色方法包括菲洛溴素前染色和石蜡前染色。菲洛溴素前染色是将细胞核放入含有菲洛溴素的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进行脱水和透明处理。石蜡前染色是将细胞核沉淀后,用石蜡包埋,再进行薄片切割。 核型检查是瑞氏染色法的关键步骤,它通过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等特征来识别染色体,并进行核型分析。染色体的颜色和条纹形态是由不同染料、染色温度和染色时间的控制决定的。常用的染料包括吉姆萨染料、碘银染料和卡尔时安染料等。

吉姆萨染料能够染出明亮的条纹,适合用于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条纹形态;碘银染料能够染出暗色的条纹,适合用于观察染色体的大小和位置;卡尔时安染料则能够染出不同颜色的条纹,适合用于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和性质。 瑞氏染色法在细胞遗传学和癌症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瑞氏染色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观察和分析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从而对染色体的异常变化进行诊断和评估;在癌症研究中,瑞氏染色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观察和分析肿瘤细胞的核型变异,从而了解肿瘤的遗传特征和发展规律。 总之,瑞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细胞染色方法,通过控制染色温度、染色时间和染料的选择,可以实现对细胞核和染色体的显色和观察。它在细胞遗传学和癌症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对于了解细胞结构和遗传特征,以及诊断和评估染色体异常和肿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瑞氏染色法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细胞遗传学和癌症研究领域,它还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瑞氏染色法,医生可以观察和分析患者体液或组织中的细胞核和染色体的变化,从而帮助诊断疾病和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在遗传疾病的诊断中,瑞氏染色法可以用于检测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缺陷。一些常见的遗传病,如唐氏综合症和智力发育迟缓等,往往与染色体的结构或数目异常有关。通过对患者的细胞进行瑞氏染色,医生可以观察染色体是否有缺失、重复或换位等变异,从而准确地诊断疾病,并帮助家庭进行遗传咨询。

瑞氏染色(专业知识)

瑞氏染色 瑞氏染色是目前最常用而又最简单的染色方法。 1原理: 瑞氏试剂中之酸性伊红和碱性美篮混合经化学作用后,变成中性之伊红化美蓝,久置后,经氧化而含有天青。此三种染料分别和细胞核及浆中的NH3+和COO-等结合,使细胞核及胞浆着色。由于系中性染料,又有缓冲液调节酸碱度,所以细胞受染后,蓝红等颜色都较适中,核染质、胞浆及其中之颗粒显色较为清楚。 2 试剂配制: 1、瑞氏试剂瑞氏染料(粉)1克,加不含醋酮之甲醇600毫升溶解过滤后即成。混合方式可将瑞氏染料置于研钵内,加适量甲醇混合研磨,使染料溶解,将已溶解的液体倒入清洁玻瓶,再放入甲醇继续溶解剩下染料,直至染料及甲醇均用完为止,然后过滤,以深色中性之玻璃瓶储备待用。亦可将1克染料一次加入600毫升甲醇中,盛深色玻璃瓶内,塞好瓶口,置于温暖而黑暗之处或37度温箱内,每日振荡5min,连续7天以上,然后过滤储备用。染液宜久置后使用,通常存放愈久,染色效果愈好。 2、缓冲液由1%的磷酸氢二钠和1%的磷酸二氢钾各30毫升加蒸馏水1000毫升配成,或以上两药各1克加2500毫升左右蒸馏水制成。以石蕊试纸检验、调整酸碱度,使PH在6.5-7之间即可。

缓冲液亦可永新鲜蒸馏水或煮沸后密闭保存的蒸馏水。如蒸馏水与空气过多接触,则可因吸收空气中之二氧化碳而使PH值变低,影响染色,故不宜使用。 3、染色步骤 1 将已编号之涂片水平置于染色板或者染色架上,涂片两端各划一道蜡笔线,主要防止染液外溢。 2 滴加瑞氏染色液。其多少依标本所占面积大小而定,一般为4-8滴,至染液将标本完全盖住为止。染液不宜过少,否则,甲醛挥发后,易产生沉淀;不可过多,以免因过盛而流失,影响染色。 3 1-2分钟后,滴入缓冲液(染液与缓冲液的比例约为1:1.5,冬季1:1,夏季1:2)。以气囊向玻璃片上轻轻打气,使染液和缓冲液混合均匀,一般不宜口吹起,以免呼出二氧化碳改变缓冲液酸碱度而影响染色。 4 自缓冲液滴入10-15分钟后,用自来水冲洗。冲洗时应将玻片持平,以流水滴入使染液及缓冲液自玻片边缘溢出,染料沉淀即随水浮去。冲洗时,切忌水力过大,以免将标本并染液同时冲走;冲洗前切不可先将染液倾去,否则沉淀将附于标本上不能除去,染色时间与染液的性质、酸碱度、气温等关系甚大,因此应灵活掌握。最好先冲洗一张,于低倍镜下初步检查,如细胞核浆分明,颗粒清楚,表示染色满意,此时,始可将其余涂片全部冲洗。如染色过浅,则需延长染色时间。

瑞氏染液的原理

瑞氏染液的原理 瑞氏染液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技术,其原理基于生物分子的亲和性差异。瑞氏染液是由Hans and Edith Ruyš斯博士于1946年首次提出的,它是组织学染色中的一种综合性染色方法,可用于染色人类和动物的组织以及植物花瓣等。 瑞氏染液由靛蓝(hematoxylin)和伊红(eosin)两种染色剂组成,其中靛蓝染色剂是一种天然产物,源于橡树和栎树中的一种物质。它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可与部分细胞和组织结构中的酸性成分(如DNA、RNA、核蛋白等)结合,并使其呈现紫色或蓝色。因此,靛蓝可用于染色细胞核、嗜酸性粒细胞、肾小球、胃黏膜、脑组织等。 另一种染色剂伊红,则是一种酸性染色剂,具有与碱性成分(如细胞质、胶原蛋白等)结合的亲和力。伊红有着明亮的红色或橙色染色效果,可用于染色胶原纤维、细胞质、肌肉纤维等组织结构。 瑞氏染液的使用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取一块活体组织固定在甲醛、乙醇等保存剂中。 2. 组织切片后,先将切片放入靛蓝染液中浸泡。 3. 将切片从靛蓝染液中取出,并用自来水将多余的染料流走。

4. 将切片放入95%乙醇中,再将其放入5%的醋酸中浸泡一定时间。 5. 将切片放入伊红染液中浸泡。 6. 将切片从伊红染液中取出,并用自来水将多余的染料流走。 7. 使用差显镜观察样品。 与其他染色法相比,瑞氏染液具有优点是不但染色强度高、染色时间短,而且还能同时染色细胞核和细胞质。同时,瑞氏染液染色效果稳定,且长期保存不受到太多的影响。 使用瑞氏染液进行组织学染色是一项良好的科研技术,可以对各种组织就进行颜色标识,方便研究者观察和分析细胞或组织中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对于发现及解决医学问题有重要的帮助。

瑞氏染色的原理名词解释

瑞氏染色的原理名词解释 瑞氏染色是一种用于细胞学研究的染色技术,它通常用于观察和分析细胞的核 型和染色体结构。这种染色技术是由美国细胞学家埃德蒙·瑞氏于1942年发展的, 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和遗传学领域。 瑞氏染色的原理基于碱性染料和酸性染料之间的相互作用。碱性染料(如碘农 蓝和吖啶橙)倾向于结合细胞质蛋白质和细胞器,并使其呈现出淡蓝到紫色的染色效果。而酸性染料(如醋酸洛伊斯)则能结合到染色体的DNA上,使其呈现出红 色的染色效果。 在进行瑞氏染色之前,通常需要对待染细胞做一系列预处理步骤。首先,要将 细胞进行培养和扩增,使其数量达到足够的程度以便于后续的处理。其次,要进行细胞固定,通常使用乙醇或甲醛进行固定,以保持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染色体的完整性。然后,通过一系列洗涤步骤,将细胞脱离培养基和固定液中的杂质。 接下来是瑞氏染色的关键步骤 - 核质分离。核质分离是通过酸和碱的反应来实 现的,具体来说,是利用醋酸和盐酸的反应来分离细胞的细胞质和染色体。细胞经过醋酸处理后,染色体被大量释放,形成染色质沉淀,而细胞质则被溶解。而后,通过盐酸处理,染色质被进一步连续沉积,形成明确的染色体结构。 接下来是染色的步骤。在进行瑞氏染色时,细胞质被染成淡蓝色,染色体则呈 现出鲜艳的红色。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得观察和分析细胞核型和染色体结构成为可能。可以根据染色体的长度、位置和形状之间的差异,来判断染色体的异常变化,例如异常数目或结构。 瑞氏染色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染色体图像,并且能够同时染色 细胞质和染色体。这种不同染色效果的对比使得观察和分析细胞核型和染色体结构成为可能。然而,它的缺点在于,需要进行多个步骤,需要耗费较长时间,并且需要一定的技术经验和操作技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