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内力作用

2.2地球表面形态

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Ppt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一望无际的平原、高大连绵的山脉……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

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地球在45亿年的历史地球(壳)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史中的一个镜头。在这第节课中,我们将要学习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的不断变化以及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讲述】要促使物体发生变化,必须有什么的作用?(力)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请大家看书36页,试着填表注意:①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两者总是同时在改变着地表形态,但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因此,今天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②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在地表形态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作用占优势。不过一般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过渡】正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的作用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其中内力作用是地形的塑造者,它形成了地形的“粗毛坯”,那么内力作用是怎样塑造地形的?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板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讲述】刚才我们说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地壳为什么产生运动的?如何运动的?这些问题是历来许多科学家力求解决的,也因此产生了多种学说,其中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它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板书】(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请同学们看书37的“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从图上我们看出,红色的箭头分别指向两边,说明板块在扩张,这种边界正在形成,称生长边界,也就是张裂区,这种边界出现在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是不同的。问:生长边界出现在海上会形成什么地形?陆地上?

书37活动题

再看书37的“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岩石圈被分为哪六大板块?这些板块之间有哪些相对运动形式?这些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ppt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分割为六大板块(读图)(亚欧、太平洋、印度、非洲、美洲),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印度板块是印度洋板块中的小板块,是大陆板块。

①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

②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

③板块的边界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图中实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虚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薄弱,地壳活动频繁。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边界附近的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所以我国多地震

(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

图上我们看到,板块移动发生张裂地区,称为生长边界,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板块相撞挤压处,称为消亡边界,形成山脉、高原。

①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山脉和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相撞缝合线上的产物、青藏高原)。 ②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洋板快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 ③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陆地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处在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地带,是由两侧的小板块彼此分裂而成的)

注意: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很容易联想到陆地上的裂谷,会认为是板块分离形成的,其实两者的成因不同。海沟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挤压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底部形成的,裂谷是陆地板块分离形成。

【投影】

板块边界与地貌

【过渡】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而我们常看到的地形,更多的是受地质构造的影响。

【板书】(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讲述】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那么地壳运动会留下哪些“痕迹”呢?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上,经常可看到地层的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它们大多是岩层受到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而形成的,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教师引导)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构造地貌可分为褶皱和断层。

这里要区别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质构造是因(发生在地球内部),地形是果(反映在地球表层),前者包括褶皱和断层,地形种类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

什么叫褶皱呢?

(教师用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当岩层受到来自水平方向的强大挤压力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褶皱。 褶皱是常见的地质构造之一,它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播放视频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在地貌上,一般来说,背斜地形上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都属于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高大山系

是不是背斜的地质构造一定会形成山地,而向斜构造就一定形成谷地呢?

(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分析褶皱岩层的受力情况(投影或板图)

【点评】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

看岩层新老关系,岩层中间老两侧新的是背斜,中间新两侧老的是向斜(画图),再ppt

因此在地形坡面判断地质构造不能仅仅依据其地貌形态来判断,即判断背斜向斜不能单纯地从山地山谷来判断,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岩层的新老关系(举例说明)

(过渡) 断层是另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什么是断层,它通常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呢?请同学先看书刚才讲过当来自水平方向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是褶皱;而当岩层受到来自垂直方向的压力或张力时,岩体便会破裂,两侧的岩块会发生破裂、上下左右的位移或者错动,这种现象就叫断层。(强调断层与断裂的区别,在于岩体是否错动位移,断层两侧的岩体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同学们看书自学

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在断层中两侧凹陷、中间突起的部分叫地垒,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地堑构造。

(黑板上绘断层示意图)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西峰)、峨嵋山万佛顶、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构造盆地或谷地(低地),如我国吐鲁番盆地、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等。

通过表格来对比分析地质构造结构特征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找石油天然气在哪里?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画图,水油汽在背斜的分布?气的比重小,分布于顶部,水的比重大,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打隧道?背斜,开隧道注意两问题: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选择背斜1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2背斜为拱形构造不易塌方,顶部岩石力向两边采石?在背斜,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矿石?向斜?岩层中含煤、铁矿,往往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找有色金属应到断层附近;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引发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内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外力、内力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 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设计】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提问)什么是放射性元素? ——是指能发出射线而衰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化学元素,如镭、铀、钚、钫。 (提问)地球内部能量的来源? ——放射热是地球首要的热量来源。放射热是由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发生核反应时所释放出的能量。地球内部含有许多放射性元素,不同的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不同,衰变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也不同。在整个地球历史中,放射性元素已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此外,化学反应、摩擦作用所释放出的热量,在整个地热释放总量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提问)什么是变质作用? ——地壳已经形成的岩石,无论岩浆岩、沉积岩或早已形成的变质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高温、高压条件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其成分、结构、构成就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即重熔再结晶),这种促使岩石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提问)什么是岩浆活动? ——在地下深处天然生成的,富含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称为岩浆。由于岩浆的温度很高,又在高压的作用下,因而它可以顺着地壳脆弱地带侵入或喷出地表,称为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地表的活动或火山喷发,侵入地壳内部的运动称为侵入运动。由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及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分别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点一: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自主学习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说来,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合作探究 1.“内外力作用是交替进行的”这种说法对吗? 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一直起主导作用吗? 3.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注入渤海,但千百年来,渤海的形状并没有太大变化,为什么? 学以致用 1.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外力作用不断的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来自于() A.风力 B.流水C.冰川D.太阳能 知识点二:内力作用的“足迹”

自主学习 1.地质构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常见的有 ________和_________。 2.褶皱: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使岩层发生________,形成褶皱。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例如喜马拉雅山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都属于褶皱山脉。褶皱有______和_______两种基本形态。 3.背斜和向斜表格对比: 4.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或______,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______,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_____、_____,形成断层。大的断层常常形成_____或_______。 5.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_____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容易找到______;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______。 合作探究 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是同一回事吗? 学以致用 1.良好的储油构造为() A.背斜 B.向斜C.湖盆D.大陆架 2.右图为某地地层示意图。从p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 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A.天然气水石油B.水石油天然气 C.石油天然气水 D.天然气石油水 知识点三:外力作用的表现 自主学习 1.1.外力作用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改变______,其主要表现形式有风

湘教版浙江高一地理必修一讲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考试标准】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⑧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⑨运动状态。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岩层发生弯曲。一般来说,中间向上隆起的叫?背斜,如图中A、B处;中间向下凹陷的叫?向斜,如图中C处。(2)断层 21位移。其中两侧陷落、岩层受力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 22地垒,如图中A处;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23地堑,中间凸起的部分叫○ 如图中B处。 2.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喷发的熔岩物质堆积常形成○24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25断裂和错动。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必考a) [方法技巧] 歌诀法记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地质作用地表变,沧海桑田海陆迁;能量来源有不同,分为内外两作用;地球内能引内力,岩浆活动地壳动;外力作用显神通,太阳辐射重力能;风化侵蚀再搬运,洼处沉积固成岩;内力地表起高低,外力削高填低平。 [学以致用]

下列地貌景观图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A.甲和乙B.甲和丙C.丙和丁D.乙和丁 解析由图可知,甲为火山喷发,由内力作用形成;乙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丙是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山脉;丁是风力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沙丘景观。 答案 B 二、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必考a、b) 近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试从板块运动角度进行解释。 提示: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处在不断挤压过程中,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不断上升。 [探究归纳] 1.板块构造示意图的判读要点 (1)板块的范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板块都包括大陆和海洋,如印度洋板块包括印度洋、澳大利亚大陆、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等。 (2)板块间的界线不是大洲或大洋的界线,而是一些构造带,如海沟、海岭、断层、造山带。 (3)位于板块生长边界的海域,其面积会越来越大,如红海;位于板块消亡边界的海域,其面积会越来越小,如地中海。 2.板块运动

【自然地理】高考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问题

【自然地理】高考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问题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地球的内力作用 (一)力的来源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由地球内部这些力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地球的内力作用。大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地形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二)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以及地震。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或大地构造运动,是指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一种运动。例如,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等等。根据地壳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地壳物质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即沿着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进行运动,叫水平运动。它主要是由于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力和引张力,产生褶皱和断裂构造。我国的昆仑山、祁连山等以及世界上许多山脉,就是通过挤压褶皱而形成的。所以,有人将水平运动称造山运动。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缓慢的升降运动称垂直运动。升降运动通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相邻地区拗陷,引起地势起伏或海陆变迁,故有人将垂直运动称造陆运动。水平和垂直运动虽有区别,但实际在时空上常有联系。 2.岩浆活动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可能表现为岩浆活动。地球内部热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变为灼热的岩浆产生巨大压力,它冲破地壳薄弱常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包括气体、熔岩、火山灰等,通过火山口喷出,其中大部分火山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火山锥。如长白山顶部天池即为火山口积水而成,周围16座山峰都是火山岩堆积而成。大洋底部同样有火山喷发,有的火山物质堆积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如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影响 一、知识讲解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 不同的内力作用会使岩层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曲和变形,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地貌,考生只需掌握各内力作用对岩层、地貌造成的影响,就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 例如,岩层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褶皱中的背斜向上弯曲,多形成山地;褶皱中的向斜向下弯曲,多形成谷地。 5.根据地貌及岩层剖面特征判断内力作用的类型 要求考生能在辨析各内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基础上,根据所给图片或材料信息,

判读出岩层的地质构造,进而确定内力作用的类型。 如下图,图1山体岩层清晰,岩层向上弯曲明显,应为背斜构造形成的山地,属于地壳运动中的水平挤压运动造成的;图2山体呈锥形,且山顶凹陷呈圆形,为典型的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 6.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 地质构造指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的弯曲和变形,包括背斜、向斜、地堑、地垒等,考生需分清地质构造与地貌无关,地质构造仅与岩层的弯曲和变形有关,地貌指地表的起伏变化。 如右图中,a处岩层向上弯曲,其地质构造为背斜,但其地表甲为谷地;b处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为向斜,但其地表乙为山地;丙为断层构造等。 二、高考经典试题 1.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下题。 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解析根据此地位于北纬38.5°,东经106°附近,且有黄河流经,可推知是银川

高考地理必修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考地理必修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考纲呈现]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考纲解读] 1.综合思维:以某地地形地貌形成的过程、变化、影 响为主线,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区域认知:结合具体的区域考查区域所处板块位置、 自然环境特征对地表形态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思维导图] 1.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 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 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 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 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 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 原等地貌 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脉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 斯湾海岸的变迁 (2)其他内力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 态的塑造 举例岩浆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岩浆喷出、冷凝形火山地貌,如富士山、

活动或喷出地表成火山夏威夷群岛、黑龙江五 大连池 变质 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 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 形态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 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 错位,引起海陆变 迁和地势起伏 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4.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如下图。 (2)板块的分类 大陆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大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3)板块的特点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 (4)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运动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相互挤压碰撞对地貌 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 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 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 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 东部岛弧、美洲西岸 山脉 边界类型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节第1课时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

第1课时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 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 影响。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和类 型。(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 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地理实 践力) 3.掌握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及其形态特征。(综合思维) 1.内力作用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2.褶皱有哪两种基本形态?如何判 断这两种基本形态? 3.褶皱和断层会形成哪些地貌? 4.地震和烈度有什么关系? 一、地质作用 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分类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能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对地貌影响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削平山岭、填塞低地 作用过程除火山和地震之外都非常缓慢一般较为迅速、明显 二者关系共同作用,塑造了地表多种多样的形态 [易误点拨]内、外力作用的判断 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二者都必须是自然作用;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是内力作用所致,能量必须来自地球内部;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是外力作用所致,能量必须来自地球外部。 [提示] 内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 类别运动方向岩层变化二者关系 水平运动平行于地球表面受力变形,岩层发生褶皱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 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二者 常相伴存在 垂直运动 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 或下降 受力超过岩石承受力,岩 层破裂断开 [图表点拨] 教材P23图2-1-3,该图展示出: 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发生一系列的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岩层向上拱起的区域形成山脉,向下弯曲的区域形成谷地。 (1)两个概念 ①褶曲: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 ②褶皱:岩层受力形成的一系列褶曲。 (2)两种基本形态 ①分类 ⎩⎪ ⎨ ⎪⎧背斜: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的弯曲。 ②地貌 ⎩⎪ ⎨ ⎪⎧一般情况: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图表点拨] 教材P24图2-1-5,该图展示出: 背斜和向斜地形倒置。背斜顶部受X力作用而岩石破碎,物质疏松,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坚实而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背诵版)【知识手册】高中地理必背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知识点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2.表现形式 (1)地壳运动: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2)岩浆活动: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的过程。 (3)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3.对地表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知识点2: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的过程。可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的过程。 (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的过程。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知识点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类型 成因分类 形成 典例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凝形成的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 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 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而成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 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Chapter 2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压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 2.岩石转化 (1)岩浆――――――――→侵入作用、喷出作用 岩浆岩。 (2)各类岩石――――→变质作用变质岩。 (3)各类岩石――――――――――――→搬运、沉积、埋藏及成岩作用沉积岩。 (4)各类岩石――→熔化 岩浆。 3.物质循环过程 一、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 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侵 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 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2.特点: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 3.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①含义: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②基本形式:⎩⎨⎧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③主要反映: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 ①含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的过程。 ②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③影响: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4)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3.作用特点 (1)不同地区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1.过程体现 (1)三大类岩石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 (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 (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 3.物质循环过程

地球的内力地表形态的特点

地球的内力地表形态的特点 地球的内力是指地球内部的各种力量和能量。地表形态是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和地貌形态。地球的内力对地表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地球上多样化的地貌景观。 地球内部存在着四层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一层,主要由岩石组成,地表形态主要体现在地壳上。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由固态岩石和部分部分熔融岩石组成。外核和内核则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球内部的热力活动是地球内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地球内部的热力活动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热活动等。这些热力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地震是由地球内部岩石断裂和移动引起的地壳震动现象。地震的能量释放会导致地表形态的改变。地震引起的地壳抬升和下沉会形成地震断裂、地堑和地震湖等地貌特征。 火山喷发也是地球内力的一种表现形式。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和气体喷出地表的现象。火山喷发释放的岩浆会堆积在地表形成火山体。火山体的形态和特征取决于岩浆的成分和喷发方式。不同类型的火山形态各异,如盾状火山、火山锥和火山喷发口等。

地热活动也是地球内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地热活动是指地球内部的热能通过地壳传导到地表的过程。地热活动会导致地表温度的升高,形成温泉、温泉喷泉和地热地貌等特征。 除了热力活动,地球内力还包括构造活动和重力活动。构造活动是地球内部岩石的变形和运动。构造活动主要包括地壳的隆起和下陷、地块的运动和地质构造的形成等。构造活动会产生山脉、高原、盆地和峡谷等地貌特征。重力活动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差异引起的力量作用。重力活动会导致地表的沉降和隆起,形成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 总结起来,地球的内力对地表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地震、火山喷发、地热活动、构造活动和重力活动等地球内力的表现形式,塑造了地球多样化的地貌景观。地球的内力是地表形态多样性的基础,也是地球上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深入研究地球的内力和地表形态的关系,对于了解地球演化过程、预测自然灾害和保护地球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一上地理知识点: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是岩浆向地表或地壳上层运移的过程。地壳深处或上地幔的岩浆是富含挥发成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炽热粘稠的岩浆,在地下高压的作用下,具有极大的物理—化学活动性,可以沿地壳脆弱地带向地壳上层运移,或沿地壳的构造裂隙喷出地表。岩浆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为侵入作用;一为喷出作用。 2、地壳运动 ①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水平运动 升降运动 概念 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即上升或下降

影响 对岩层的影响 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使岩层抬升或下沉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仗和海陆变迁 举例 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大西洋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附近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 ②褶曲: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称为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褶曲就称为褶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皱山脉。他们是由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褶皱的不同形态和规模大小,常常反应了地壳运动的强度和方式。 ③断层:断层是岩石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破裂,二是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

移。 地垒和地堑比较: 概念 对地形的影响 实例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 常形成块状山地 庐山、泰山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 常形成狭小的凹陷地带 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变质作用 在地壳形成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先形成的变质岩,为了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重新组合,甚至包括化学成分的改变,这个变化过程称为变质作用。当然,由于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称为变质岩。相对于岩浆活

高中地理知识点: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概念解读 1.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即为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2.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之间由海岭、海沟等隔开。大板块的内部还有很多小板块。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 3.风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风力作用是指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这种作用表现为风对地表物质的风蚀、搬运和沉积过程。 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作用等的影响下在原地发生的机械破坏和化学分解作用。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如机械风化、花岗岩球状风化,属物理风化;在空气、水等作用下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称为化学风化;植物根系导致岩石裂开,属于生物风化。 侵蚀作用就是风、流水、冰川在一定速度下挟带碎屑磨蚀、冲刷岩石,使岩石由大变小的过程。 二、原理阐释

考点1: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缘的黄 土堆积 例1、指出下页图中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解析:三角洲是河口地区河流入海泥沙沉积而形成。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地为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该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因此水土保持能力强,水土流失少,来沙少。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导致入海泥沙量较少;入海口附近,地形、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积;河口有几内亚湾暖流流经,加之海浪侵蚀,且大陆架较狭窄,海岸较陡,不利泥沙沉积。 考点2:六大板块与世界宏观地形 板块同大洲或大洋的范围有区别,只是借用了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命名而已,而且板块的边界不是大洲、大洋的边界,而是由海沟、海岭、造山带等构造带隔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等陆地板块。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印度洋板块,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雅鲁藏布江是两个板块的地壳缝合线。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表形态塑造—内力作用含答案

地表形态塑造—内力作用 我国科考队找寻青藏高原隆起的证据,在雅鲁藏布江谷底发现了蛇绿岩,它是海洋洋底的古老岩石,原生火成岩,可以作为洋盆、古缝合线及古俯冲带存在的直接标志。但一块蛇绿岩还不能说明什么,随后科考队在几百千米的雅鲁藏布江两岸都发现这种蛇绿岩分布,为青藏高原的隆起找到了直接的证据。据此完成1-2题。 1.蛇绿岩出露地表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A. 岩浆活动、板块的挤压、地壳的抬升 B. 岩浆活动、地壳的抬升、板块的挤压 C. 地壳的抬升、岩浆活动、板块的挤压 D. 板块的挤压、岩浆活动、地壳的抬升 2.科考队员发现了蛇绿岩,继续沿雅鲁藏布江两岸考察,方法和目的是 A. 沿江考查,证明雅鲁藏布江谷地属于印度洋板块 B. 沿雅鲁藏布江谷地,发现地势低洼,证明可能是张裂拉伸的结果 C. 走走停停,寻找证据,恰好沿江找到这种蛇绿岩 D. 分纵向和横向考察,证明蛇绿岩呈线性分布,是古俯冲带存在的表现 “飞来峰”为地质术语,意即外来岩块,常见老岩层覆盖在新岩层上,通常是老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地岩块之上,当老岩层遭受强烈剥蚀,周围地区露出原来的新岩层,而残留的一部分老岩层孤零零地盖在新岩层上(如图所示)。回答3-4题。

3.下列岩层按照年龄由新到老排列正确的是 A. ④③②① B. ⑤⑥③⑦ C. ⑥②⑦① D. ⑦⑥③① 4.下列关于飞来峰形成地质作用过程正确的是 A. 垂直上升-推移上覆-岩层断裂-外力侵蚀 B. 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 C. 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外力沉积 D. 垂直上升-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 图是位于我国吉林松原市乾安县西部,大布苏湖(为盐碱湖)东岸的“泥林”景观,这里有两级阶地,整体高出湖面50米,沟壑纵横、泉水众多、锯齿狼牙,奇峰林立,气势磅薄,像一座森严古城堡。垛口连绵,影若将士扶望守城,严阵以待。其景色奇特、千奇百态、变化莫测,是潜蚀地貌的典型代表。据此完成5-6题。 5.潜蚀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风力作用 B. 流水作用 C. 生物作用 D. 冰川作用 6.推测泥林景观形成及气候变化过程是

高考知识点总结地质一内力作用和构造地貌

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 1、内力作用及能量来源 (1)概念:能量来自地球内部,能够引起地表形态、地壳的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称为内力作用。 (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 ①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穹曲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如东非大裂谷、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②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如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2)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如火山地貌、五大连池 3、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1)岩浆岩 ①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由于凝结时间长,矿物结晶明显,如花岗岩。 ②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有流纹或气孔构造,如玄武岩,流纹岩。 (2)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有层理构造,有的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3)变质岩: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使原来的岩石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重新结晶或有片理构造,如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物质在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并回到地球内部。 5、地壳运动过程的分析 (1)根据岩层性质根据岩层,尤其是沉积岩组成物质的颗粒大小、组成成分和颜色等,可以推断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例如,根据石灰岩岩层可推知当时为海洋环境;根据红色页岩岩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作用的速度相同吗? 3、在内力作用中,哪一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要方式? 4、什么是水平运动?什么是垂直运动?它们会使岩层发生什么变化,形成什么地表形态? 5、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 观点:①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有主次之分; ②从全球来看,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③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课本19页活动题答案 1.a和b现象都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造成的,c现象是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造成的。 2.a现象发生的过程:生活在水中的螺蚌,死亡之后,在地壳缓慢沉降的过程中变为沉积岩 中的化石,后地壳在垂直方向作上升运动形成高山。因此在高山上见到了螺蚌壳。 b现象发生的过程:公元79年—18世纪,位于那不勒斯海滨的大理石柱的下部随地壳沉降

到海底6.3米处,受到海生贝壳动物的蛀蚀。公元18世纪,该部分又随地壳上升到海面以上。 3.a和b现象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c现象形成的时间很短。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或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改变。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 4.风化作用的概念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1)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2)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 (3)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4)地壳自形成以来,就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 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一般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多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碛湖、冰碛垄等。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等;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三、地貌成因分析-----内、外力作用 1.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 的变化,为什么? 渤海的地壳在缓慢的下降,黄河泥沙不断淤积,二者速度相当,因而渤海轮廓变化不大 2.解释夏威夷群岛、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长江三峡与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夏威夷群岛: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形成火山,出露海面形成岛屿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风力堆积作用形成黄土高原;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貌长江三峡:地壳不断升高;长江不断下切侵蚀 长江三角洲:在长江口附近,地势低平,水流缓慢,并在海水顶托下,长江携带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3.图说外力作用地貌 ⑴风化地貌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考专题复习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考点梳理]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a) 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 内部 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变质作 用、地震等 使地表隆起或 凹陷,形成高山 或盆地 各种地表形态 是内力与外力 长期共同作用 的结果 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 外部的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 运、堆积、固结 成岩作用 削高填低,使地 表趋于平坦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a)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即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或者相邻的板块彼此分离。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和地震。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地运动中。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该地区为板块的生长边界。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消亡边界。具体如图所示: ②六大板块的分布(如图)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如图中 的C欧亚板块、D太平洋板块、B 印度洋板块、F美洲板块、A非洲 板块、E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 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这些 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一板块边界鹭内方向板块运初方向(葭非洲板块为参照)

3. 4.地质构造的类型(a) ①褶皱:图中A 、 B 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 处岩层中间向上 隆起,叫背斜;B 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②断层:图中C 处岩层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 断层构造。其中E 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 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 地或谷地。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卧龙学案地理(必修1-2)身心健康厚德崇礼志向高远博学多才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 【预习·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1.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通过学习了解地质作用及其分类,初步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内容。 3.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自主预习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2.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是怎样划分的?读图找出六大板块。注意观察边界类型。 (2)板块的运动特点:内部________________;交界处____________________,多火山和地震。(3)板块相对移动形成地表的基本地貌: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的聚合带常形成____________,大陆板块被迫隆升形成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常形成________________;板块的张裂地区,常形成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3.内力作用的“足迹”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之为地质构造,最常见的有和。(2)列表对比褶皱和断层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①找矿:石油、天然气多储存在构造中; ②找水:在盆地中易找到地下水; ③工程建设:隧道、水库等尽量避开。 4.外力作用的表现 一、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1)依据底部岩层的形态:一般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2)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二、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研究地质构造及其形成可以更好地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找水、找矿、工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地质构造与找水 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选择在向斜槽部。 ②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2)地质构造与找矿 ①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 (见下图) ②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 某种矿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矿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顶部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了。 (3)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 ①工程隧道选址应选择背斜部位。背斜结构比较坚固,而修筑铁路开凿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成水道。 ②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断层处的烈度会变大。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此外,背斜顶部易受侵蚀,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可以在背斜顶部建采石场。 典例1 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 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 【解析】根据图中岩层的弯曲情况,可知乙处是背斜,丙处是向斜,甲处岩层断裂并发生明显的位移,即为断层,所以选B 。 答案:B (1)图中的地质构造主要是__________,其中A 处为________斜,B 处为________斜。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是在__________(流水、风

高中高考地理复习第4章第2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2.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结果: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表现 形式 因素作用 风化作用温度、水、大气、生物 使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 和生物分解等;为其他外力作用 创造条件 侵蚀 作用 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对地表进行破坏 搬运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被搬运离开 原来的位置 堆积作用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 等 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不同地区,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及其作用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

的地表形态。 4.结果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主要岩石类型 类型代表岩石特点 岩浆岩A侵入型 岩浆岩 花岗岩矿物结晶颗粒较大B喷出型 岩浆岩 玄武岩矿物结晶颗粒细小 C沉积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D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片理构造 2.主要地质作用 ①为冷却凝固;②为固结成岩;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 考点一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22·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图1)。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图2)

图1 图2 指出与古河道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思维培养】 知 识储备材料信息 文字: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湖底覆盖着不 同类型的沉积物; 图像:大分水岭西侧有地垒分布,河流自大分水岭向西流动调运知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思 维 路 径 【我的解答】 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沉积;地壳断裂抬升。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项目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