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纳米相_纳米纤维素杂化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第48卷第1期

2014年1月生物质化学工程Biomass Chemical Engineering Vol.48No.1

Jan.2014

doi :10.3969/j.issn.1673-5854.2014.01.006

·综述评论———生物质材料·

无机纳米相-纳米纤维素杂化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3-09-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00276);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人才基金(JA11071);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JA12088);

福建农林大学杰出青年人才基金(xjq201208)

作者简介:吴巧妹(1987—),女,福建三明人,

硕士生,主要从事植物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研究*通讯作者:陈燕丹,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质材料的制备与功能化设计;E-

mail :fjaucyd@163.com 。吴巧妹,陈燕丹*,黄彪,陈学榕

(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分别介绍了近年来利用贵金属纳米粒子、无机陶瓷纳米相(包括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黏土类、纳米羟基磷灰石和纳米碳酸钙)、磁性纳米纤维素、

碳纳米相与纳米纤维素进行复合的研究进展,并建议加强对纳米纤维素基杂化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改进现有制备方法并开发出更加节能减耗的新方法,以及更多极具应用前景的无机纳米材料实现优势互补的分子级复合,定向设计合成出适用不同场合、满足不同需求的高性能、多功能新型先进复合材料。

关键词:纳米纤维素;杂化纳米材料;无机纳米粒子;碳纳米相

中图分类号:TQ35;O63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5854(2014)01-0028-09Advances in Inorganic-nanocellulose Hybrid Nanomaterials

WU Qiao-mei ,CHEN Yan-dan ,HUANG Biao ,CHEN Xue-rong

(College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cent R&D progresses on nanocellulose hybrid composites incorporated with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 ,nano ceramic compounds (including metal oxides ,metal sulfides ,nano-clay ,nano-hydroxyapatite ,nano-calcium carbonate ),magnetic nanoparticles and nano-carbon materials ,respectively.An overview on the challeng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he nanocellulose-based hybrid composites was discussed ,too.

Key words :nanocellulose ;hybrid nanocomposites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nano-carbon materials

无机-有机杂化纳米材料是继单组分材料、复合材料和梯度功能材料之后的第四代新材料[1]。纳米纤维素是一种新型的生物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结构特点和优良的性能。无机纳米相-纳米纤维素杂化纳米材料因兼具或超越了纳米纤维素和无机纳米材料单一组分的性能优点,而成为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研究热点。利用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制备获得的天然纳米纤维素依次为微纤丝化纤维素(MFC )或纳纤丝化纤维素(NFC )、纳米晶体纤维素(NCC )和细菌纳米纤维素(BNC )。以纳米纤维素作为结构增强相和兼具生物大分子模板效应的天然高分子基体,在绿色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组装中日益扮演重要角色。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国内外针对纳米纤维素的制备、表征、表面修饰及其复合材料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工作[2-4]。目前,交叉结合纳米科学、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生物学及仿生学等学科,利用共混法、溶胶-凝胶法、插层法、模板组装法、非共价弱相互作用复合法和仿生矿化等方法,进一步将纳米纤维素优越的机械性能与功能性无机纳米材料进行优势互补,构筑结构可塑、稳定,集轻质和强韧于一身的新型无机纳米相-纳米纤维素杂化纳米材料,正在成为国内外科学家竞相开展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纳米纤维素与各种无机纳米相杂化复合,制备功能型纳米纤维素新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第1期吴巧妹,等:无机纳米相-纳米纤维素杂化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29

1贵金属纳米粒子-纳米纤维素杂化材料

贵金属纳米颗粒因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光、电、磁、催化、生物传感、生物医学诊断和抗癌药物开发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金属纳米粒子的自发团聚现象会严重降低其催化活性,利用高分子材料等基体对其进行固定负载,可以有效地保持金属纳米粒子的原始尺寸。

Koga等[5]合成了在纳米晶体纤维素(NCC)表面呈高度分散的金纳米粒子-纳米晶体纤维素(AuNPs-CNFs)复合物,其催化活性是传统聚合物基AuNPs催化剂的840倍。最近,Azetsu等[6]利用2,2,6,6-四甲基哌啶-1-氧化物(TEMPO)体系对纳米纤维素C

伯羟基进行选择性催化氧化反应,合成

6

了高羧基取代度的羧基化改性纳米纤维素(TOCNs)。进一步以TOCNs为基质,采用拓扑化学反应法分别制备了AuNPs-TOCN、钯纳米粒子-羧基化改性纳米纤维素(PdNPs-TOCN)和金钯纳米粒子-羧基化改性纳米纤维素(AuPdNPs-TOCN)3种高催化活性的纳米纤维素基催化剂,可通过改变Au与Pd物质的量之比调控其催化活性,并考察了它们对对硝基苯酚模型物的催化还原性能。研究表明,TOCNs基体表面规整分布的羧基与贵金属粒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最终可为金属纳米粒子产物的固定化提供均匀的表面锚合点,从而有效地阻止了贵金属(复合)纳米粒子的团聚。Shin等[7]以NCC为基体和稳定剂,用NaBH4为还原剂,原位制备了含有不同化学组成的纳米粒子Au-Ag合金相-NCC复合物。

近年来,由于银纳米粒子(AgNPs)较低的生理毒性及其对多数细菌、真菌、霉菌、孢子等微生物的强效杀菌活性而广受青睐。选择无毒、生物相容性佳、比表面积大的纳米纤维素作为AgNPs的分散介质,可以大大减少AgNPs之间的团聚,从而使AgNPs的高效抗菌性得到充分发挥。Fortunati等[8]结合双螺杆捏合挤出-膜成型技术制备了表面活性剂改性纳米纤维素-聚乳酸-银纳米粒子的多功能纳米复合薄膜材料。研究指出,引入乙氧基化壬基酚磷酸酯(beycostat A B09)表面活性剂,不仅极大地改善了NCC在聚乳酸中的分散性,还具有诱导成核效应,最终制得的纳米复合薄膜表现出更优异的热稳定性和拉伸性能。该复合薄膜呈现出长效的抑菌效果,可应用于食品包装和卫生用品材料。Liu等[9]利用NaClO/ NaBr/TEMPO氧化体系制备了TOCNs,进而采用液相氧化-还原法制备了超细纳米Ag-TOCNs杂化材料。TOCNs表面大量的羟基和羧基,与Ag+和AgNPs之间形成强有效地络合吸附作用,有效地阻止了AgNPs的团聚。他们将Ag-TOCNs纳米复合物与DNA标记物制成低聚核酸探针,最终可以通过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实现DNA靶向分子的选择性灵敏检测。

细菌纳米纤维素(BNC)因其独特的三维网状纳米结构、优越的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和高保水率等性能,被视为制备抗菌性医用物品的理想材料。为了进一步增强BNC的抗菌活性,Berndt等[10]利用N,N'-羰基二咪唑(CDI)和1,4-二氨基丁烷(DAB)分两步实现了BNC表面的氨基化接枝改性,进而以二甲基亚砜(DMSO)为弱还原剂,制备获得主客体间存在化学作用力的AgNPs-BNC杂化材料。该材料表现出强效抗菌活性,有望作为伤口护理用的绷带。Sureshkumar等[11]介绍了一种易于回收分离的Ag-BNC磁性抗菌纳米复合物的简易制备方法。他们首先利用沉淀法制备了铁基磁性BNC复合物,接着在其表面形成多巴胺自聚涂层,最后溶液中的Ag+被聚多巴胺涂层上的氨基原位还原生成球形AgNPs。BNC的纤丝状三维网络结构以及聚多巴胺的还原特性为AgNPs的生成提供了很好的反应和附着场所。BNC磁性抗菌材料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具有抗菌活性,亦可以作为培养基的灭菌剂使用。此外,该复合材料由于同时复合了超顺磁性的Fe3O4,使用后可以利用磁力作用方便地实现材料的分离与回收。

2无机陶瓷纳米相-纳米纤维素杂化材料

随着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纳米陶瓷随之产生。无机陶瓷纳米相是指显微结构中的无机相达到纳米级别的材料,主要包括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黏土类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以及纳米碳酸钙等。

30生物质化学工程第48卷

2.1金属氧化物-纳米纤维素杂化材料

气凝胶是具有三维孔道微纳米结构和超低密度的固体物质形态,也称“固体烟雾”。利用冷冻干燥或CO2超临界干燥技术处理NCC水凝胶,可以制备获得机械性能良好且高孔隙率(>98%)的低密度NCC气凝胶,并有望被进一步应用于光控吸附、漂浮体、湿度传感和磁功能材料等领域。Kettunen等[12]以钛酸异丙酯为前驱体,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成功地实现了NCC气凝胶骨架的无机功能化改性。经TiO2纳米涂层改性的NCC气凝胶呈现出优异的光响应润湿性能(photoswitchable wetting

-NCC气凝胶在超疏水状态与超亲水状态之property)。通过紫外线辐照的“开关”控制,可以实现TiO

2

间的可逆切换(图1)。他们推测这种奇特的性质与冷冻干燥生成的NCC气凝胶具有多尺度聚集体结构密切相关:稳态TiO2-NCC气凝胶的微-纳米多级结构或微粗糙表面结构对气泡有稳定作用而呈现超疏水性;经紫外线照射后,TiO2涂层的结构缺陷增加,致使TiO2-NCC气凝胶毛细管效应增强而转变成超吸水性。另外,经TiO2修饰的NCC气凝胶同样具有光催化活性,结合它的光调控润湿性能,预示其在微流体器件和水体系污染控制领域可能大有作为。

纳米涂层改性前后,纳米纤维素气凝胶(a)、滤纸(b)和纳米纤维素薄膜(c)

图1经TiO

2

在紫外光照射和避光保存条件下的吸水和润湿性能比较

Fig.1The aqueous absorption and wetting behavior of the nanocellulose aerogel(a),filter paper(b),and nanocellulose film(b)before and after the TiO

coating and after UV illumination and storage in the dark

2

原子层沉积(ALD)或原子层化学气相沉积(ALCVD)是通过将气相前驱体脉冲交替地通入反应器并在沉积基体上化学吸附并反应,形成沉积膜的一种方法。ALD技术具有沉积参数的高精度可控性和优异的沉积均匀性,是制备纳米结构从而形成纳米器件的极佳工艺。Korhonen等[13]采用ALD技术在NCC气凝胶表面沉积了TiO

纳米涂层,赋予NCC气凝胶超疏水性能。该TiO2-NCC气凝胶对漂浮于水

2

面上的非极性油具有强清除力,吸附容量可达自身质量的20 40倍,且经多次循环使用后其吸油能力并无明显下降。研究结果预示,该NCC气凝胶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强吸油漂浮物的材料,有望获得广泛应用。

-BNC杂化材料。BNC的大Wesarg等[14]利用原位生物合成法制备了具有光催化活性的纳米TiO

2

第1期吴巧妹,等:无机纳米相-纳米纤维素杂化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31比表面积网状结构为活性TiO 2纳米颗粒的一体化均匀负载提供了有利条件。最终形成的多孔网状超

分子结构,使光催化活性的TiO 2-

BNC 杂化材料在水质和空气净化过滤介质领域显示出诱人的应用前景。原位生物合成法制备工艺简单,反应条件温和,为实现BNC 的多功能化衍生提供了新思路。Schütz 等[15]在室温水相介质中实现了TiO 2纳米颗粒与TEMPO 氧化的纳纤丝化纤维素(NFC )静电自组装复

合。结果显示,控制TiO 2纳米颗粒的体积分数低于16%时,

可以制备获得杨氏模量和硬度分别高达44GPa 和3.4GPa 的透光均相杂化材料。

纳米ZnO 在光照条件下具有很好的抗菌性。Martins 等[16]以聚二烯丙基二甲基胺盐酸盐(PDDA )

和聚苯乙烯磺酸钠(PSS )聚电解质体系对NFC 进行预处理后,

进一步通过静电自组装与纳米ZnO 胶体复合,制备获得NFC-

ZnO 纳米杂化材料。将NFC-ZnO 悬浮液与一定比例的淀粉水溶液均质混合后涂覆于纸张上,获得了透气性和机械性能俱佳的抗菌纸。

最近,

Hu 等[17]介绍了一种新型可折叠透明导电纳米纸电极的设计理念。这种纳米纸电极是在羧甲基化改性的NFC 基底上沉积导电性的铟锡氧化物(ITO )涂层制备而得。该导电纳米纸呈现强的光散射效应,以它为基底组装的印制型太阳能电池(printed solar cells )的光电转换效率为0.4%。NFC 基透明导电纸的诞生,为轻巧且环境友好型光电器件的研制与应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2金属硫化物-纳米纤维素杂化材料

过渡金属硫化物半导体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光学和电子性能,在太阳能电池、光电材料和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应用价值。NCC 不仅具有一维棒状纳米结构,而且表面大量分布有活性羟基,将其作为链状结构纳米粒子或纳米线的绿色模板剂具有先天优势。Padalkar 等[18]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作为分散剂和化学沉积导向剂,制备获得了一系列过渡金属硫化物半导体纳米粒子(CdS 、ZnS 和PbS )高密度均匀沉积于棒状NCC 表面的链状结构纳米复合物。半导体纳米粒子的尺寸和堆积密度可以通过改变前驱体的浓度和盐溶液的pH 值来调控。尽管表面活性剂CTAB 对半导体纳米粒子在NCC 模板表面实现均匀和高密度堆积的确切机理尚不明确,但以NCC 为生物模板剂,在表面有活性剂的协同作用下,能制备出纳米复合材料,这为简易制备功能纳米材料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新方法。

2.3黏土类-纳米纤维素杂化材料

黏土是一类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层状硅铝(镁)酸盐矿物质,包括高岭土石、蒙脱土类等。卢陈君等[19]介绍了采用黏土或其改性产品与纳米纤维素复合制备控制释放载体,可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结构特点和亲疏水特性,进一步强化对农药释放过程的调控。Perotti 等[20]将预分散的合成锂皂石(laponite )纳米粒子渗透到BNC 湿膜的网状多孔结构中,制备了具有插层和层片剥离结构的laponite-BNC 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表明,laponite 的添加量对复合材料的形貌和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laponite 与BNC 之间存在强的相互作用。该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拉伸强度均随着合成锂皂石含量的增大而上升,但其塑性却随着合成锂皂石含量的增加而有所下降。Eita 等

[21]也利用SiO 2纳米粒子掺杂NFC 薄膜,制备了具有良好透光性和机械性能的杂化材料。

Aulin 等[22]通过高压均质技术将剥离的蛭石纳米片与TOCNs 充分混合后,

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了图2

TOCNs-MTM 复合膜及SEM 断面显微形貌Fig.2TOCNs-MTM (95/5)film and SEM cross section image

集刚韧性和优异的隔氧、防水功能于一体的

透明生物质杂化薄膜。这些柔性纳米生物

膜作为薄膜半导体、有机发光二极管、气体

存储装置等无氧有机电子器件的隔氧密封

材料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Wu 等[23]则利

用TOCNs 与蒙脱石(MTM )纳米片进行杂化

复合,获得了具有类珍珠微观结构的低密度

透光TOCNs-MTM 复合膜(图2),其相关性

能参数见表1。MTM 的纳米层状结构及其

32生物质化学工程第48卷

在TOCNs基体中的均匀分布,赋予TOCNs-MTM复合膜优异的力学和隔氧性能。当纳米MTM的添加量为5%时,TOCNs-MTM复合膜的杨氏模量和拉伸强度分别达到18GPa和509MPa,消耗的断裂功为25.6MJ/m3(约为TOCNs的6倍),且无水条件下的透氧性仅为0.006mL·μm/(m2·day·kPa),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新型轻质超强韧生物质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

表1复合膜的相关性能参数

Table1Selected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TOCN-MTM(95/5)film

性能参数performance papameters 羧基化改性纳米纤维素

TOCN

复合膜

TOCNs-MTM(95/5)film

密度density/(g·cm-3)1.481.99

杨氏模量young's modulus/GPa1218

拉伸强度tensile strength/MPa210509

断裂功work of fracture/(MJ·m-3)4.225.6

透氧性oxygen permeability at0%RH/(mL·μm·m-2·day-1·KPa-1)0.030.006

Ul-Islam等[24]将细菌纤维素(BC)膜分别浸渍于低浓度的钠、钙和铜离子改性的蒙脱石(MMT)悬浮液中,制备了具有抑菌性能的复合膜。复合膜的抑菌活性随着MMT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BC-Cu-MMT复合膜的抗菌活性最佳。该类复合生物材料具有抑菌和伤口愈合能力且无副作用,在生物医学应用领域有望占一席之地。

2.4纳米羟基磷灰石、纳米碳酸钙-纳米纤维素杂化材料

利用NCC或BC与羟基磷灰石(HAP)复合所制备的杂化材料,因其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活性而倍受关注。Wan等[25]提出磷酸化的BC可为HAP提供有利的成核点。Ca-P在BC表面成核矿化,形成与生物骨骼相似的片状HAP。将预制的HAP放在BC培养基中,调节其黏度使HAP处于最佳分散状态,通过共生长可以一步实现HAP-BC复合材料的自组装[26-27]。

最近,采用仿生矿化法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引起了科学家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是当前化学、生物学和材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NCC等生物大分子的超分子自组装能力及其数量可观的活性官能团可以影响其仿生矿化的进程。曲萍等[28]以棒状NCC为模板,采用仿生矿化法制备了NCC-HAP复合材料。仿生矿化前后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结果显示,NCC表面羟基与HAP的钙离子之间存在配位作用。由此推测,HAP是在配位诱导作用下,依附于NCC的羟基上成核并长大,最终生成HAP分布较均一的纳米纤维素基杂化材料。翟云敬[29]利用仿生沉积技术将HAP沉积于BC表面,对HAP的生长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呈负电性的磷酸化BC和BC-Gel(明胶)有利于HAP的沉积;而表面呈正电性的BC/ε-PL(ε-聚赖氨酸)不利于HAP的生长。上述两种复合材料均表现出优异的生物相容性。

CaCO

3

在生物体和矿物质中的含量极高,其形成的各种有序组织和超结构对生物体有特殊重要性。王平平[30]研究了BC在CaCO3的仿生矿化过程中对其结晶和形貌的影响。Gebauer等[31]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NCC/非晶纳米CaCO3透明薄膜,预期该复合薄膜在包装、标记和防火材料等领域有潜在应用空间。3磁性纳米纤维素杂化复合材料

磁性纳米纤维素杂化复合材料,继承了NCC的优良韧性和生物相容性,结合磁性纳米粒子(MNP)良好的磁靶向性,令这类复合材料的综合应用性能得到很大提升。由于MNP极易团聚,使该类材料的应用受到限制,将MPN分散于纳米纤维素中可减少团聚,有助于颗粒的分散和稳定,并改善其磁性。刘志明等[32]利用芦苇浆NCC与纳米Fe3O4进行原位复合,通过化学键合和物理吸附双重作用使得纳米

Fe

3O

4

充分分散在NCC基体中,制备了磁化强度73.39A·m2/kg、矫顽力1599.96A/m的NCC基-磁性

纳米球。

BC含有大量电负性的羟基和醚键,利用静电吸附作用可以将磁性金属离子固定在BC的纳米级微纤丝上,进而原位合成具有预期特定形貌且尺寸分布均匀的磁性纳米杂化复合材料。张雯[33]采用原位

第1期吴巧妹,等:无机纳米相-纳米纤维素杂化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33

复合法在BC膜上复合纳米Fe3O4,通过超声波空化效应及分散剂的包覆作用改善了MNP的团聚现象,进一步利用氟化烷基三甲氧基硅烷(FAS)溶液对纳米Fe3O4-BC复合膜进行表面双疏处理,制备出具有疏水/疏油表面的双疏型多功能柔性BC基磁性膜材料。

纳米钴铁氧体(CoFe2O4)具有优异的磁性能,在航空、电子、信息、冶金、化工、生物和医学等领域广泛应用。Olsson等[34]采用原位复合法,制备了纳米CoFe2O4质量分数高达95%的磁性BC膜,有效利用BC的三维纳米网状结构解决了MNP的团聚问题,增大了复合材料中MNP的复合量。Li等[35]将一定物质的量之比的FeSO4与CoCl2加入到杨木浆NFC为基体的水分散体中,采用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组成可控的NFC-CoFe2O4多孔磁性复合材料。当CoFe2O4的含量增加时,复合材料的磁化强度、矫顽力和剩磁比也随之增大。

Park等[36]采用生物合成法制备了MNP-BC-聚苯胺(polyaniline,PANI)电磁纳米杂化材料,其合成路线如图3所示。他们利用梳形聚合物(comb-like polymer,CLP)作为表面活性剂,使MNPs稳定分散并嵌入到BC的网状结构中形成MNP-BC复合膜。最后以“渔网状”结构MNP-BC复合膜为模板,引导苯胺单体在其表面发生均匀的氧化聚合,生成热稳定性好且具有电磁屏蔽性能的MNP-PANI-BC三元纳米复合物。

a.MNPs在CLP稳定剂中的分散机理dispersion mechanism of MNPs using CLP as stabilizer;b.BC膜中添加苯胺单体addition of aniline to BC membrane;c.苯胺在过硫酸铵催化下的氧化聚合oxidative polymerization by ammonium persulfate

图3电磁性BC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路线

Fig.3Prepar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BC nanocomposites

34生物质化学工程第48卷

4碳纳米相-纳米纤维素杂化材料

碳纳米相主要包括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球和石墨烯等,具有特异的电学、力学和化学性能。将碳纳米相与纳米纤维素复合,发挥二者的性能优势并由此产生耦合协同效应,制备具有特异性能的先进杂化纳米材料正逐步兴起。

Malho等[37]在没有任何添加剂和表面修饰的情况下,利用高能超声波作用首次一步实现了鳞片石墨的层片剥离及其与NFC的原位复合,获得既强又韧的多层石墨烯-纳米纤维素插层杂化薄膜材料(图4)。石墨烯的质量分数为1.25%时,该复合薄膜的杨氏模量和断裂功分别高达16.9GPa和22.3MJ/m3。研究结果首次显示NFC对石墨烯的超声波层片剥离具有促进作用,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作用。NFC与石墨烯层片在水相中顺利地实现“共组装”复合,具有优异的相容性,这可能与NFC 的两亲性及其二者之间的π电子体系相互作用有关。该研究为强韧型纳米纤维素基复合材料的简易、环保和批量制备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方向。

图4多层石墨烯在纳米纤维素水凝胶中的分散(a)和真空过滤制备多层石墨烯-纳米纤维素杂化薄膜(b)Fig.4Dispersion of multi-layered graphene in nanocellulose hydrogel(a)and aligned graphene

multilayers-NFC nanocomposite film by vacuum filtration(b)

Koga等[38]以TOCNs作为碳纳米管(CNT)的增强剂和分散剂,制备了新型的CNT-TOCNs超强透明高导电复合膜。研究发现,CNT-TOCNs水分散体是一种导电性能优异的绿色“纳米墨水”,可以通过喷墨打印的方式涂布于PET薄膜、打印纸等基底上,从而可进一步应用于灵巧型印刷电路板的设计。因此,将阴离子型TOCNs与CNT优势性能相结合,为新一代低成本、便携式、轻巧型、可折叠电子器件的设计和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Wang等[39]对多壁碳纳米管(FWCNT)进行表面官能团改性后,按不同配比与NFC水凝胶进行充分混合,再经冷冻干燥,首次制备了具有机械响应、导电性能的NFC-FWCNT杂化气凝胶。两种纳米纤维产生的复合协同效应,赋予该杂化气凝胶优异的弹性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NFC-FWCNT杂化气凝胶的导电性与FWCNT的含量、气凝胶的微观结构和密度有关。尤值一提的是,该导电气凝胶具有感应静压力作用的“智能”行为。NFC-FWCNT(75/25,质量比)杂化气凝胶的导电性与静态压力之间呈现良好的响应性:当压力改变0.01MPa时,杂化气凝胶的电阻值随之改变10%,预示着该类气凝胶将在电活性响应装置、压力传感器和功能材料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Kim等[40]制备了固定葡萄糖氧化酶(GOx)的细菌纤维素-碳纳米管(BC-CNT)复合薄膜电极,GOx 与BC-CNT复合电极之间存在直接的电子转移,BC-CNT-GOx电极保留了对葡萄糖的催化氧化活性。这种生物相容性好的BC-CNT复合薄膜电极有望在生物传感器、生物燃料电池和生物电子器件等领域获得应用。

5结语

目前,国际上无机纳米相-纳米纤维素杂化材料的研究方兴未艾,已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研究结

第1期吴巧妹,等:无机纳米相-纳米纤维素杂化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35

果,预示着该领域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诱人的应用前景。纳米纤维素基体与功能性无机纳米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定向结构设计与自组装规律、多尺度结构效应的形成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该类材料的应用性能研究也远未得到充分的挖掘,还可开发出很多新的功能与用途。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不同类别天然形态纳米纤维素(MFC或NFC、NCC、BNC)及其气凝胶的性能优势和功能特性,改进现有制备方法并开发出更加节能减耗的新方法,与更多极具应用前景的无机纳米材料实现优势互补的分子级复合,定向设计合成出适用不同场合、满足不同需求的高性能、多功能新型先进复合材料,将是无机纳米相-纳米纤维素杂化纳米材料的主攻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心亚,黎永津,傅和青,等.无机-有机杂化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与结构组装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7,21(5):32-35.

[2]郑碧微,阴艳华,李海玲,等.稻草纤维低聚糖的超声波辅助水解及分级凝析分析[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1,45(1):33-36.

[3]唐丽荣,欧文,林雯怡,等.酸水解制备纳米纤维素工艺条件的响应面优化[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1,31(6):61-65.

[4]KLEMM D,KRAMERF,MORITZ S,et al.Nanocelluloses:A new family of nature-based materials[J].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1,50(24):5438-5466.

[5]KOGA H,TOKUNAGA E,HIDAKA M,et al.Topochemical synthesis and catalysis of metal nanoparticles exposed on crystalline cellulose nanofibers[J].Chemical Communications,2010,46(45):8567-8569.

[6]AZETSU A,KOGA H,ISOGAI A,et al.Synthesis and catalytic features of hybrid metal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cellulose nanofibers[J].Catalysts,2011,1(1):83-96.

[7]SHIN Y,BAE I T,AREY B W,et al.Facile stabilization of gold-silver alloy nanoparticles on cellulose nanocrystal[J].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C),2008,112(13):4844-4848.

[8]FORTUNATI E,ARMENTANO I,ZHOU Q,et al.Multifunctional bionanocomposite lms of poly(lactic acid),cellulose nanocrystals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J].Carbohydrate Polymers,2012,87(2):1596-1605.

[9]LIU H,WANG D,SONG Z,et al.Prepar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on cellulose nanocrystals and the application in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DNA hybridization[J].Cellulose,2011,18(1):67-74.

[10]BERNDT S,WESARG F,WIEGAND C,et al.Antimicrobial porous hybrids consisting of bacterial nanocellulose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J].Cellulose,2013,20:771-783.

[11]SURESHKUMARM,SISWANTO D Y,LEE C K.Magnetic antimicrobial nanocomposite based on bacterial cellulose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 [J].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2010,20(33):6948-6955.

[12]KETTUNEN M,SILVENNOINENRJ,HOUBENOV N,et al.Photoswitchable superabsorbency based on nanocellulose aerogels[J].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11,21(3):510-517.

[13]KORHONEN J T,KETTUNEN M,RASRH A,et al.Hydrophobic nanocellulose aerogels as floating,sustainable,reusable,and recyclable oil absorbents[J].ACS Applied Materials&Interfaces,2011,3(6):1813-1816.

[14]WESARG F,SCHLOTT F,GRABOW J,et al.In situ synthesis of photocatalytically active hybrids consisting of bacterial nanocellulose and anatase nanoparticles[J].Langmuir,2012,28(37):13518-13525.

[15]SCH TZ C,SORT J,BACSIK Z,et al.Hard and Transparent films formed by nanocellulose-TiO2nanoparticle hybrids[J].Plos One,2012,7(10):e45828.

[16]MARTINS N C T,FREIRE C SR,NETO C P,et al.Antibacterial paper based on composite coatings of nanofibrillated cellulose and ZnO[J].Colloids and Surfaces(A):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2013(417):111-119.

[17]HU L B,ZHENG G Y,CUI Y,et al.Transparent and conductive paper from nanocellulose fibers[J].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2013,6(2):513-518.

[18]PADALKARS,CAPADONA JR,ROWAN S J,et al.Self-assembly and alignment of semiconductor nanoparticles on cellulose nanocrystals [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2011,46(17):5672-5679.

[19]卢陈君,沈梅锋,李建法.天然高分子基载体对农药控制释放作用的研究进展[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1,45(4):51-55.

[20]PEROTTI G F,BARUD H S,MESSADDEQ Y,et al.Bacterial cellulose laponite clay nanocomposites[J].Polymer,2011,52(1):157-163.[21]EITA M,ARWIN H,GRANBERG H,et al.Addition of silica nanoparticles to tailor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anofibrillated cellulose thin films[J].Journal of Colloid Interface Science,2011,363(2):566-572.

36生物质化学工程第48卷

[22]AULIN C,SALAZAR-ALVAREZ G,LINDSOM M T.High strength,flexible and transparent nanofibrillated cellulose-nanoclay biohybrid films with tunable oxygen and water vapor permeability[J].Nanoscale,2012,4(20):6622-6628.

[23]WU C N,SAITO T,ISOGAI A,et al.Ultrastrong and high gas-barrier nanocellulose/clay-layered composites[J].Biomacromolecules,2012,13(6):1927-1932.

[24]UL-ISLAM M,KHAN T,PARK J K,et al.Bacterial cellulose-MMTs nanoreinforced composite films:Novewound dressing material with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J].Cellulose,2013,20(2):589-596.

[25]WAN Y Z,HUANG Y,YUAN C D,et al.Biomimetic synthesis of hydroxyapatite/bacterial cellulose nanocomposit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7,27(4):855-864.

[26]GAO C,XIONG G Y,LUO H L,et al.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rowing Ca-P minerals and bacterial cellulose nanofibers during early biomineralization process[J].Cellulose,2010,17(2):365-373.

[27]GRANDE C J,TORRES F G,GOMEZ C M,et al.Nanocomposites of bacterial cellulose/hydroxyapatite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J].Acta Biomaterialia,2009,5(5):1605-1615.

[28]曲萍,王璇,崔晓霞,等.棒状纳米纤维素仿生矿化及光谱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32(5):1418-1422.

[29]翟云敬.羟基磷灰石/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0]王平平.以细菌纤维素为模板制备ZnO和CaCO3纳米材料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1]GEBAUERD,OLIYNYK V,SALAJKOVA M,et al.A transparent hybrid of nanocrystalline cellulose and amorphous calcium carbonate nanoparticles[J].Nanoscale,2011,3(9):3563-3566.

[32]刘志明,谢成,王海英,等.纳米纤维素/磁性纳米球的原位合成及表征[J].功能材料,2012,12(43):1627-1631.

[33]张雯.细菌纤维素基磁性多功能膜材料的制备与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4]OLSSONRT,SAMIRM A S A,SALAZAR-ALVAREZ G,et al.Making flexible magnetic aerogel and stiff magnetic nanopaper using cellulose nanofibrils as templates[J].Nature Nanotechnology,2010,5(8):584-588.

[35]LI W,ZHAO X,LIU S.Preparation of entangled nanocellulose fibers from APMP and its magnetic functional property as matrix[J].Carbohydrate Polymers,2013(94):278-285.

[36]PARK M,CHENG J,CHOI J,et al.Electromagnetic nanocomposite of bacterial cellulose using magnetite nanoclusters and polyaniline[J].Colloids and Surfaces(B):Biointerfaces,2013,102:238-242.

[37]MALHO J M,LAAKSONEN P,WALTHERA,et al.Facile method for stiff,tough,and strong nanocomposites by direct exfoliation of multilayered graphene into native nanocellulose matrix[J].Biomacromolecules,2012,13(4):1093-1099.

[38]KOGA H,SAITO T,KITAOKA T,et al.Transparent,conductive,and printable composites consisting of TEMPO-oxidized nanocellulose and carbon nanotube[J].Biomacromolecules,2013,14(4):1160-1165.

[39]WANG M,ANOSHKIN I V,NASIBULIN A G,et al.Modifying native nanocellulose aerogels with carbon nanotubes for mechanoresponsive conductivity and pressure sensing[J].Advanced Materials,2013(25):2428-2432.

[40]KIM Y H,PARK S,WON K,et al.Bacterial cellulose-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as a biocompatible electrode for the direct electron transfer of glucose oxidase[J].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13(88):1067-1070.

无机纳米相_纳米纤维素杂化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第48卷第1期 2014年1月生物质化学工程Biomass Chemical Engineering Vol.48No.1 Jan.2014 doi :10.3969/j.issn.1673-5854.2014.01.006 ·综述评论———生物质材料· 无机纳米相-纳米纤维素杂化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3-09-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00276);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人才基金(JA11071);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JA12088); 福建农林大学杰出青年人才基金(xjq201208) 作者简介:吴巧妹(1987—),女,福建三明人, 硕士生,主要从事植物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研究*通讯作者:陈燕丹,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质材料的制备与功能化设计;E- mail :fjaucyd@163.com 。吴巧妹,陈燕丹*,黄彪,陈学榕 (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分别介绍了近年来利用贵金属纳米粒子、无机陶瓷纳米相(包括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黏土类、纳米羟基磷灰石和纳米碳酸钙)、磁性纳米纤维素、 碳纳米相与纳米纤维素进行复合的研究进展,并建议加强对纳米纤维素基杂化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改进现有制备方法并开发出更加节能减耗的新方法,以及更多极具应用前景的无机纳米材料实现优势互补的分子级复合,定向设计合成出适用不同场合、满足不同需求的高性能、多功能新型先进复合材料。 关键词:纳米纤维素;杂化纳米材料;无机纳米粒子;碳纳米相 中图分类号:TQ35;O63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5854(2014)01-0028-09Advances in Inorganic-nanocellulose Hybrid Nanomaterials WU Qiao-mei ,CHEN Yan-dan ,HUANG Biao ,CHEN Xue-rong (College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cent R&D progresses on nanocellulose hybrid composites incorporated with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 ,nano ceramic compounds (including metal oxides ,metal sulfides ,nano-clay ,nano-hydroxyapatite ,nano-calcium carbonate ),magnetic nanoparticles and nano-carbon materials ,respectively.An overview on the challeng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he nanocellulose-based hybrid composites was discussed ,too. Key words :nanocellulose ;hybrid nanocomposites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nano-carbon materials 无机-有机杂化纳米材料是继单组分材料、复合材料和梯度功能材料之后的第四代新材料[1]。纳米纤维素是一种新型的生物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结构特点和优良的性能。无机纳米相-纳米纤维素杂化纳米材料因兼具或超越了纳米纤维素和无机纳米材料单一组分的性能优点,而成为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研究热点。利用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制备获得的天然纳米纤维素依次为微纤丝化纤维素(MFC )或纳纤丝化纤维素(NFC )、纳米晶体纤维素(NCC )和细菌纳米纤维素(BNC )。以纳米纤维素作为结构增强相和兼具生物大分子模板效应的天然高分子基体,在绿色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组装中日益扮演重要角色。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国内外针对纳米纤维素的制备、表征、表面修饰及其复合材料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工作[2-4]。目前,交叉结合纳米科学、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生物学及仿生学等学科,利用共混法、溶胶-凝胶法、插层法、模板组装法、非共价弱相互作用复合法和仿生矿化等方法,进一步将纳米纤维素优越的机械性能与功能性无机纳米材料进行优势互补,构筑结构可塑、稳定,集轻质和强韧于一身的新型无机纳米相-纳米纤维素杂化纳米材料,正在成为国内外科学家竞相开展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纳米纤维素与各种无机纳米相杂化复合,制备功能型纳米纤维素新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于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综述

关于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1、前言 1985年9月,Curl、Smally和Kroto发现了一个由个60个碳原子组成的完美对称的足球状分子,称作为富勒烯。这个新分子是碳家族除石墨和金刚石外的新成员,它的发现刷新了人们对这一最熟悉元素的认识,并宣告一种新的化学和全新 的“大碳结构”概念诞生了。之后,人们相继发现并分离出C 70、C 76 、C 78 、C 84 等。 1991年日本的Iijima教授用真空电弧蒸发石墨电极时,首次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发现了具有纳米尺寸的碳的多层管状物—碳纳米管。年,日本公司的科学家和匆通过改进电弧放电方法,成功的制备了克量级的碳纳米管。1993年,通过在电弧放电中加入过渡金属催化剂,NEC和IBM研究小组同时成功地合成了单壁碳纳米管;同年,Yacaman等以乙炔为碳源,用铁作催化剂首次针对性的由化学气相沉积法成功地合成了多壁碳纳米管。1996年,我国科学家实现了碳纳米管的大面积定向生长。1998年,科研人员利用碳纳米管作电子管阴极同年,科学家使用碳纳米管制作室温工作的场效应晶体管;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会明研究小组采用催化热解碳氢化合物的方法得到了较高产率的单壁碳纳米管和由多根单壁碳纳米管形成的阵列以及由该阵列形成的数厘米长的条带。1999年,韩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制成了碳纳米管阴极彩色显示器样管。2000年,日本科学家制成了高亮度的碳纳米管场发射显示器样管。2001年,Schlitter等用热解有纳米图形的前驱体,通过自组装合成了单壁碳纳米管单晶,表明已经可以在微米级制得整体材料的单壁碳纳米管,并为宏量制备指出了方向。 2、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获得大批量、管径均匀和高纯度的碳纳米管,是研究其性能及应用的基础。而大批量、低成本的合成工艺是碳纳米管实现工业化应用的保证。因此对碳纳米管制备工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常用的制备碳纳米管的方法包括石墨电弧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激光蒸发法。一般来说,石墨电弧法和激光蒸发法制备的碳纳米管纯度和晶化程度都较高,但产量较低。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实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碳纳米管的有效方法,但由于生长温度较低,碳纳米管中通常含有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全解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姓名:李若木 学号:115104000462 学院:电光院

1、纳米材料 1.1纳米材料的概念 纳米材料又称为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粒子组成。纳米粒子也叫超微颗粒,一般是指尺寸在1~100nm间的粒子,是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从通常的关于微观和宏观的观点看,这样的系统既非典型的微观系统亦非典型的宏观系统,是一种典型人介观系统,它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当人们将宏观物体细分成超微颗粒(纳米级)后,它将显示出许多奇异的特性,即它的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以及化学方面的性质和大块固体时相比将会有显著不同。 1.2纳米材料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纳米颗粒材料问世以来,从研究内涵和特点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用各种方法制备各种材料的纳米颗粒粉体或合成块体,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不同于普通材料的特殊性能;研究对象一般局限在单一材料和单相材料,国际上通常把这种材料称为纳米晶或纳米相材料。 第二阶段(1990~1994年):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如何利用纳米材料已发掘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设计纳米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合成和物性探索一度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主导方向。 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纳米组装体系、人工组装合成的纳米结构材料体系正在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新热点。国际上把这类材料称为纳米组装材料体系或者纳米尺度的图案材料。它的基本内涵是以纳米颗粒以及它们组成的纳米丝、管为基本单元在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组装排列成具有纳米结构的体系。

2、纳米材料:石墨烯 2.1石墨烯的概念 石墨烯(Graphene)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两人也因此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石墨烯既是最薄的材料,也是最强韧的材料,断裂强度比最好的钢材还要高200倍。同时它又有很好的弹性,拉伸幅度能达到自身尺寸的20%。它是目前自然界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如果用一块面积1平方米的石墨烯做成吊床,本身重量不足1毫克便可以承受一只一千克的猫。 石墨烯目前最有潜力的应用是成为硅的替代品,制造超微型晶体管,用来生产未来的超级计算机。用石墨烯取代硅,计算机处理器的运行速度将会快数百倍。 另外,石墨烯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另一方面,它非常致密,即使是最小的气体原子(氦原子)也无法穿透。这些特征使得它非常适合作为透明电子产品的原料,如透明的触摸显示屏、发光板和太阳能电池板。 石墨烯目前是世上最薄却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导热系数高达5300 W/m·K,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超过15000 cm2/V·s,又比纳米碳管或硅晶体(monocrystalline silicon)高,而电阻率只约10-6 Ω·cm,比铜或银更低,为目前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 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革命。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史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史 物三李妍 1130060110 纳米科学与技术(简称纳米科技)是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面向21 世纪的综合交叉性 学科领域,是在纳米尺度上新科学概念和新技术产生的基础.它把介观体系物理、量子力学、混沌物理等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和以扫描探针显微技术、超微细加工、计算机等为代表的高技术相结合, 在纳米尺度上(0.1nm到10nm之间)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特性和相互 作用,以及利用原子、分子及物质在纳米尺度上表现出来的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实现生产方式的飞跃。 历史背景 对于纳米科技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着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Richard Feynman于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的一次富有远见性的报告 . 1959 年他在《低部还有很大 空间》的演讲中提出:物理学的规律不排除用单个原子制造物品的可能。也就是说, 人类 能够用最小的机器制造更小的机器。直至达到分子或原子状态, 最后可以直接按意愿操纵原子并制造产品。他在这篇报告中幻想了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操纵和控制物质.他的设想 包括以下几点: (1)如何将大英百科全书的内容记录到一个大头针头部那么大的地方; (2) 计算机微型化; (3)重新排列原子.他提醒到, 人类如果有朝一日能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排列原子的话, 世界将会发生什么? (4) 微观世界里的原子.在这种尺度上的原子和在体块材 料中原子的行为表现不同.在原子水平上, 会出现新的相互作用力、新颖的性质以及千奇 百怪的效应. 就物理学家来说, 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构建物质并不违背物理学规律.这正 是关于纳米技术最早的构想。20 世纪70 年代, 科学家开始从不同角度提出有关纳米技术的构想。美国康奈尔大学Granqvist 和Buhrman 利用气相凝集的手段制备出纳米颗粒, 提出了纳米晶体材料的概念, 成为纳米材料的创始者。之后,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德雷克斯勒积极提倡纳米科技的研究并成立了纳米科技研究小组。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是在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1981 年发明了可以直接观察和操纵微观粒子的重要仪器———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力显微镜(AFM), 为纳米科技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84 年德国学者格莱特把粒径6 nm 的金属粉末压成纳米块, 经研究其内部结构, 指出了它界面奇异结构和特异功能。1987 年, 美国实验室用同样的方法制备了纳米TiO2 多晶体。1990 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与第五届国际扫描隧道显微学会议在美国巴尔

纳米复合材料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智能复合材料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1.绪论 智能复合材料是一类能感知环境变化,通过自我判断得出结论,并自主执行相应指令的材料,仅能感知和判断但不能自主执行的材料也归入此范畴,通常称为机敏复合材料。智能复合材料由于具备了生命智能的三要素:感知功能(监测应力、应变、压力、温度、损伤) 、判断决策功能(自我处理信息、判别原因、得出结论) 和执行功能(损伤的自愈合和自我改变应力应变分布、结构阻尼、固有频率等结构特性) ,集合了传感、控制和驱动功能,能适时感知和响应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判断,发出指令,并执行和完成动作,使材料具有类似生命的自检测、自诊断、自监控、自愈合及自适应能力,是复合材料技术的重要发展。它兼具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双重特性。 在一般工程结构领域,智能复合材料主要通过改变自身的力学特性和形状来实现结构性态的控制。具体说就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频率、外形等方面的特性,来抑制振动、避免共振、改善局部性能、提高强度和韧性、优化外形、减少阻力等。在生物医学领域,智能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制造生物替代材料和生物传感器。在航空航天领域,智能复合材料已实际应用于飞机制造业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航天飞行器上也已经使用了具有自适应性能的智能复合材料。智能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领域中发展也十分迅速。如将纤维增强聚合物(FRP)与光纤光栅(OFBG)复合形成的FRP—OFBG 复合筋大大提高了光纤光栅的耐久性。将这种复合筋埋入混凝土中,可以有效地检测混凝土的裂纹和强度,而且它可以根据需要加工成任意尺寸,十分适于工业化生产。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形状记忆、压电等几种智能复合材料与结构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同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2.形状记忆聚合物(Shape-Memory Polymer)智能复合材料的研究 形状记忆聚合物(SMP)是通过对聚合物进行分子组合和改性,使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被赋予一定的形状(起始态),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它可相应地改变形状并将其固定变形态。如果外部环境以特定的方式和规律再次发生变化,它们能可逆地恢复至起始态。至此,完成“记忆起始态→固定变形态→恢复起始态”的循环,聚合物的这种特性称为材料的记忆效应。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形变量最大可为200%,是可变形飞行器

无机纳米材料简介

无机纳米材料简介 无机纳米材料是纳米材料从物质的类别来划分出的一种纳米材料。指其组成的主体是无机物质。 无机纳米材料主要包括:纳米氧化物、纳米复合氧化物、纳米金属及合金,以及其他无机纳米材料。 一、纳米氧化物: 纳米氧化物指的是粒径达到纳米级的氧化物,比如纳米二氧化钛 (T25),纳米二氧化硅(SP30),纳米氧化锌(JE01),纳米氧化铝(L30),纳米氧化锆,纳米氧化铈,纳米氧化铁等等。 纳米氧化物的基本技术指标包含:粒径,含量,比表面积,pH, 以及一些金属成分的含量。 纳米氧化物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纳米催化剂具有表面效应,吸附特性及表面反应等特性,因此纳米催化剂在催化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实际上,国际上已把纳米粒子催化剂称为第四代催化剂。我国目前在纳米材料的研究应用水平在某些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已实现产业化的SiO2(如VK-SP30)、CaCO3、TiO2(如VK-T25)、ZnO等少数几个品种,这些制备出来的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中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用作主催化剂,二是作为纳米催化剂载体制成负载型催化剂使用。国际现在企业主要有杜邦,德固赛,国内的有杭州万景等企业生产纳米氧化物系列的产品。 2.1 石油化工催化领域 由于纳米材料颗粒的大小可以人工控制,又由于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的键态和颗粒内部不同及表面原子配位不全等,从而导致表面的活性部位增加。另外,随着粒径的减小,表面光滑程度变差,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原子台阶,这样就增加了化学反应的接触面。利用纳米微粒的高比表面积和高活性这些特性,可以显著提高催化效率。例如,纳米Ni粉可将有机化学加氢和脱氢反应速度提高15倍;超细Pt粉、碳化钨粉是高效的加氢催化剂;在甲醛氧化制甲醇反应中,使用纳米SiO2,选择性可提高5倍,利用纳米Pt催化剂,放在TiO2担体上,通过光照,使甲醇水溶液制氢产率

碳纳米管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

碳纳米管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 摘要: 碳纳米管因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商业价值。本文综述了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结构性能、应用以及碳纳米管发展趋势。 关键词:碳纳米管;制备;性质;应用与发展 1、碳纳米管的发展历史 1985年发现了巴基球(C60);柯尔、克罗托和斯莫利在模拟宇宙长链碳分子的生长研 究中,发现了与金刚石、石墨的无限结构不同的,具有封闭球状结构的分子C60。(199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1年日本电气公司的S. Iijima在制备C60、对电弧放电后的石墨棒进行观察时,发现圆柱状沉积。空的管状物直径0.7-30 nm,被称为Carbon nanotubes (CNTs); 1992年瑞士洛桑联邦综合工科大学的D.Ugarte等发现了巴基葱(Carbon nanoonion); 2000年,北大彭练矛研究组用电子束轰击单壁碳纳米管,发现了Ф0.33 nm的碳纳米管,稳定性稍差; 2003年5月,日本信州大学和三井物产下属的公司研制成功Ф 0.4 nm的碳纳米管。 2004年3月下旬,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赵宇亮、陈振玲、柴之芳等研究人员,利用一定能量的中子与C70分子相互作用,首次成功合成、分离、表征了单原子数目富勒烯 分子C141。 2004 ,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发现Graphene(石墨烯)。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研究碳纳米材料的热潮。 2、碳纳米管的分类 2.1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是由碳原子形成的石墨烯片层卷成的无缝、中空的管体,一般可分为单壁碳纳 米管、多壁碳纳米管。 2.2纳米碳纤维 纳米碳纤维是由碳组成的长链。其直径约50-200nm,亦即纳米碳纤维的直径介于纳米碳 管(小于100 nm)和气相生长碳纤维之间。 2.3碳球 根据尺寸大小将碳球分为:(1)富勒烯族系Cn和洋葱碳(具有封闭的石墨层结构,直径在2—20nm之间),如C60,C70等;(2) 纳米碳粉。 2.4石墨烯 石墨烯(graphene)是由单层碳原子紧密堆积成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一种碳质新材料,是构建其它维度碳质材料的基本单元。 3、碳纳米管的制备 3.1电弧法

纳米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纳米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在充满生机的21世纪,信息、生物技术、能源、环境、先进制造技术和国防的高速发展必然对材料提出新的需求,元件的小型化、智能化、高集成、高密度存储和超快传输等对材料的尺寸要求越来越小;航空航天、新型军事装备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对材料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新材料的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诱发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是未来10年对社会发展、经济振兴、国力增强最有影响力的战略研究领域,纳米材料将是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材料之一。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是当今新材料研究领域中最富有活力、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研究对象,也是纳米科技中最为活跃、最接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例如,存储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400g的磁性纳米棒阵列的量子磁盘,成本低廉、发光频段可调的高效纳米阵列激光器,价格低廉高能量转化的纳米结构太阳能电池和热电转化元件,用作轨道炮道轨的耐烧蚀高强高韧纳米复合材料等的问世,充分显示了它在国民经济新型支柱产业和高技术领域应用的巨大潜力。正像美国科学家估计的“这种人们肉眼看不见的极微小的物质很可能给予各个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应用将对如何调整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布局、设计新产品、形成新的产业及改造传统产业注入高科技含量提供新的机遇。研究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重要科学意义在于它开辟了人们认识自然的新层次,是知识创新的源泉。由于纳米结构单

元的尺度(1~100urn)与物质中的许多特征长度,如电子的德布洛意波长、超导相干长度、隧穿势垒厚度、铁磁性临界尺寸相当,从而导致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物理、化学特性既不同于微观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体,从而把人们探索自然、创造知识的能力延伸到介于宏观和微观物体之间的中间领域。在纳米领域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提出新概念,建立新理论,为构筑纳米材料科学体系新框架奠定基础,也将极大丰富纳米物理和纳米化学等新领域的研究内涵。世纪之交高韧性纳米陶瓷、超强纳米金属等仍然是纳米材料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纳米结构设计,异质、异相和不同性质的纳米基元(零维纳米微粒、一维纳米管、纳米棒和纳米丝)的组合。纳米尺度基元的表面修饰改性等形成了当今纳米材料研究新热点,人们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度按自己的意愿合成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利用新物性、新原理、新方法设计纳米结构原理性器件以及纳米复合传统材料改性正孕育着新的突破。1研究形状和趋势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研究中所产生的纳米技术很可能成为下一世纪前20年的主导技术,带动纳米产业的发展。世纪之交世界先进国家都从未来发展战略高度重新布局纳米材料研究,在千年交替的关键时刻,迎接新的挑战,抓紧纳米材料和柏米结构的立项,迅速组织科技人员围绕国家制定的目标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纳米材料诞生州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及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和渗透一直引人注目。进入90年代,纳米材料研究的内涵不断扩大,领域逐渐拓宽。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十分紧密,实验室成果的转化速度之快出乎人们预料,基

简述纳米材料的发展历程

简述纳米材料的发展历程 纳米材料问世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大致已经完成了材料创新、性能开发阶段,现在正步人完善工艺和全面应用阶段。 “纳米复合聚氨酯合成革材料的功能化”和“纳米材料在真空绝热板材中的应用”2项合作项目取得较大进展。具有负离子释放功能且释放量可达2000以上的聚氨酯合成革符合生态环保合成革战略升级方向,日前正待开展中试放大研究。 该产品的成功研发及进一步产业化将可辐射带动300多家同行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联盟制备出的纳米复合绝热芯材导热系数可控制为低达4.4mW/mK。该产品已经在企业实现了中试生产,正在建设规模化生产线。 联盟将重点研究开发阻燃型高效真空绝热板及其在建筑外墙保温领域的应 用研发和产业化,该技术的开发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节能环保技术水平的提升,带动安徽纳米材料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纳米金属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后来相继问世的有纳米半导体薄膜、纳米陶瓷、纳米瓷性材料和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等。 纳米级结构材料简称为纳米材料(nanometer material),是指其结构单元的尺寸介于1纳米~100纳米范围之间。由于它的尺寸已经接近电子的相干长度,它的性质因为强相干所带来的自组织使得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其尺度已接近光的波长,加上其具有大表面的特殊效应,因此其所表现的特性,例如熔点、磁性、光学、导热、导电特性等等,往往不同于该物质在整体状态时所表现的性质。

纳米颗粒材料又称为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粒子(nano particle)组成。纳米粒子也叫超微颗粒,一般是指尺寸在1~100nm间的粒子,是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从通常的关于微观和宏观的观点看,这样的系统既非典型的微观系统亦非典型的宏观系统,是一种典型的介观系统,它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当人们将宏观物体细分成超微颗粒(纳米级)后,它将显示出许多奇异的特性,即它的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以及化学方面的性质和大块固体时相比将会有显著的不同。 纳米材料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当物质尺度小到一定程度时,则必须改用量子力学取代传统力学的观点来描述它的行为,当粉末粒子尺寸由10微米降至10纳米时,其粒径虽改变为1000倍,但换算成体积时则将有10的9次方倍之巨,所以二者行为上将产生明显的差异。 纳米粒子异于大块物质的理由是在其表面积相对增大,也就是超微粒子的表面布满了阶梯状结构,此结构代表具有高表面能的不安定原子。这类原子极易与外来原子吸附键结,同时因粒径缩小而提供了大表面的活性原子。 就熔点来说,纳米粉末中由于每一粒子组成原子少,表面原子处于不安定状态,使其表面晶格震动的振幅较大,所以具有较高的表面能量,造成超微粒子的热性质,也就是造成熔点下降,同时纳米粉末将比传统粉末容易在较低温度烧结,而成为良好的烧结促进材料。 一般常见的磁性物质均属多磁区之集合体,当粒子尺寸小至无法区分出其磁区时,即形成单磁区之磁性物质。因此磁性材料制作成超微粒子或薄膜时,将成为优异的磁性材料。

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2011年第4期甘肃石油和化工2011年12月 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李彦菊1,高飞2 (1.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 2.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纳米材料具有的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人们意识到它的发展可能给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等学科的研究带来新的机遇。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综述了纳米材料 的分类、特性以及应用领域。 关键词:纳米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 1前言 纳米(nm)是一个极小的长度单位,1nm=10-9m。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1~100nm 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呈现出特殊性能。这种既具有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如果仅仅是尺度达到纳米,而没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也不能叫纳米材料。纳米技术正是利用纳米粒子这些特性实现其在各行各业中的特殊应用[1,2]。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纳米科学与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三大科技之一。目前世界各国都对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高度重视,纷纷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对其进行前瞻性的部署,旨在占领战略制高点,提升未来10~20年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我国政府对纳米科技十分重视,先进的纳米产业正在蓬勃发展[3,4]。 2纳米材料的分类 以“纳米”来命名的材料是在20世纪80年代,它作为一种材料的定义把纳米颗粒限制到1~100nm[5]。在纳米材料发展初期,纳米材料是指纳米颗粒和由它们构成的纳米薄膜和固体。广义而言,纳米材料是指在3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如果按维数[6],纳米材料的基本单元可以分为3类:①0维,指在空间3维尺度均在纳米尺度,如纳米尺度颗粒,原子团簇等;②1维,指在空间有两维处于纳米尺度,如纳米丝、纳米棒、纳米管等; ③2维,指在3维空间中有1维在纳米尺度,如超薄膜、多层膜、超晶格等。按化学组成可分为:纳米金属、纳米晶体、纳米陶瓷、纳米玻璃、纳米高分子和纳米复合材料[7,8]。按材料物性可分为:纳米半导体、纳米磁性材料、纳米非线性光学材料、纳米铁电体、纳米超导材料、纳米热电材料等。按应用可分为纳米电子材料、纳米光电子材料、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敏感材料、纳米储能材料等。纳米材料大部分都是人工制备的,属于人工材料,但是自然界中早就存在纳米微粒和纳米固体。例如天体的陨石碎片,人体和兽类的牙齿都是由纳米微粒构成的[9,10]。 3纳米材料的特性[11,12] 3.1表面效应 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表面体 收稿日期:2011-07-05 作者简介:李彦菊(1981-),女,河北廊坊人,硕士,已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2篇。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研究工作。8

纳米技术发展史

纳米技术发展史 【摘要】纳米技术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是新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它将引起一场各个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将改变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使得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纳米技术的发展史。纳米技术的发展史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广泛应用的过程。 【关键词】发展纳米技术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基本概念 纳米技术是以纳米科学为基础,研究结构尺度在0.1~100nm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及其应用,制造新材料、新器件、研究新工艺的方法和手段。纳米技术以物理、化学的微观研究理论为基础,以当代精密仪器和先进的分析技术为手段,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核分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纳米领域,各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各学科高度交叉和融合。纳米技术包含下列四个主要方面: 1、纳米材料: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0.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这种既具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如果仅仅是尺度达到纳米,而没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也不能叫纳米材料。 过去,人们只注意原子、分子或者宇宙空间,常常忽略这个中间领域,而这个领域实际上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只是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个尺度范围的性能。第一个真正认识到它的性能并引用纳米概念的是日本科学家,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用蒸发法制备超微离子,并通过研究它的性能发现:一个导电、导热的铜、银导体做成纳米尺度以后,它就失去原来的性质,表现出既不导电、也不导热。磁性材料也是如此,象铁钴合金,把它做成大约20—30纳米大小,磁畴就变成单磁畴,它的磁性要比原来高1000倍。80年代中期,人们就正式把这类材料命名为纳米材料。 2、纳米生物学和纳米药物学,如在云母表面用纳米微粒度的胶体金固定dna的粒子,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叉指形电极做生物分子间互作用的试验,磷脂和脂肪酸双层平面生物膜,dna的精细结构等。有了纳米技术,还可用自组装方法在细胞内放入零件或组件使构成新的材料。新的药物,即使是微米粒子的细粉,也大约有半数不溶于水;但如粒子为纳米尺度(即超微粒子),则可溶于水。 3、纳米电子学,包括基于量子效应的纳米电子器件、纳米结构的光/电性质、纳米电子材料的表征,以及原子操纵和原子组装等。当前电子技术的趋势要求器件和系统更小、更快、更冷,更小,是指响应速度要快。更冷是指单个器件的功耗要小。但是更小并非没有限度。纳米技术是建设者的最后疆界,它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纳米技术的发展史 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预言,人类可以用小 的机器制做更小的机器,最后将变成根据人类意愿,逐个地排列原 子,制造产品,这是关于纳米技术最早的梦想。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开始从不同角度提出有关纳米科技的构想,1974年,科学家 唐尼古奇最早使用纳米技术一词描述精密机械加工 1982年科学家发明研究纳米的重要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揭示了一个 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对纳米科技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纳米科

无机纳米材料在聚合物改性中的作用

无机纳米材料在聚合物改性中的作用摘要:通过添加填料、组分对聚合物改性,能使聚合物的的刚性、耐热性、耐候行及化学特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聚合物材料的强度、韧性、耐热性等方面的要求更是愈来愈苛刻,愈来愈趋于综合化,但是大量研究及生产实践证实,在相同的填充条件下,超细填充体系的力学性能高于普通填料填充体系,即超细体系的填充改性效果更好,改性效率更高,因此超细填料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纳米粒子的出现是制造技术的一大突破它的出现对高性能陶瓷、合金、塑料等复合材料的研制和开发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纳米材料的纳米尺寸效应、大的比表面积、表面原子处于高度活化状态、与聚合物强的界面相互作用产生声、光、电、磁等性质,将其应用于聚合物的改性,开发新型的功能复合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纳米SiO2: 1.1 纳束SiO2/UP 玻璃钢虽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等特点,但其耐磨性、硬度、耐热性、耐水性等性能仍需进一步改善。因此,人们开始研究利用纳米材料卓越的特殊功能来改善玻璃钢材料的性能缺陷。 未明等通过在UP中加入纳米SiO2,得到了耐磨性、硬度、强度、耐热、耐水等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的玻璃钢。通过实验发现:当向UP中添加3~5的纳米SiO2后,其耐磨性可提高1 ~2倍;奠氏硬度从原来的2级左右提高到2.8 ~2.9级,接近天然大理石的硬度;拉伸强度从133 k g/c m 增加至277 k g/c m ,即大大增加了材料的韧性;耐水性能也明显改善。此外研究者还对纳米SiO2改性UP的改性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 1 ) 由于纳米SiO2颗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原子数多、表面能高、表面严重配位不足,因此表面活性极强,易于与树脂中的氧起键合作用,提高分子在高分子键的空隙中,而其又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故使添加纳米SiO2的树脂材料强度、韧性、延展性均大大提高,即表现在拉仲强度、抗冲击性能等方面的提高。( 2 ) 由于纳米SiO2其分子状态是三维链状态的羟基,与树脂中氧键结合或镶嵌在树脂键中,可增强树脂硬度。由于纳米SiO2的小尺寸效应,使材料表面光洁度大大改善,摩擦系数减少,加入纳米颗粒的高强性,因此使材料耐磨性大大提高,且表面光洁度好。( 3 ) 由于纳米SiO2颗粒小,在高温下仍具有高强度、高韧、稳定性好等特点,可使材料的表面细洁度增加,使材料更加致密,同时也增加材料的耐水性和热稳定性。 葛曷一等通过比较不同粒径粒料对不饱和树脂改性作用的差异,得出微米级粒料对不饱和树脂无增韧作用;纳米级粒料对UP具有一定的增韧教果,粒径相同,比表面积越大的粒料对UP的增韧作用越大,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加入3%的比表面积较大的纳米SiO2可使UP的冲击韧性提高60%,由此说明,比表面积大的纳米材料表面缺陷少,非配对原子多,表面活性高,与UP发生物理或化学结合的可能性大,增强粒子与UP的界面结合.因而可承担一定的载荷,吸收大量冲击能,具有增强增韧的功效。从纳米SiO2加入量超过3%后,UP冲击韧性开始下降可以推断复合材料的韧性受超微细粉粒料的加入量影响可能与UP基体层厚度L和UP/粒料的L1有关。当2L1

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王全杰1,2** 王延青1*** (1. 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2. 烟台大学化学生物理工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5) 摘要:碳纳米管是由石墨层片卷成的管状结构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拥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电学、热学和机械性能以及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文章对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性质、纯化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碳纳米管;合成;性能;纯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G 311 文献标识码 A Progress of Research for Carbon Nanotubes Wang Quanjie 1,2,Wang Yanqing 1 (1.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21,China;2. Chemistry and Biology College,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Abstract: Carbon nanotubes are a new class of nano-material with tubular structure formed via rolling-up of coaxial sheets of graphite. They have unique physicochemical, electrical,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pening up various intriguing possibilities for applications.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properties, methods of pu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are briefly reviewed. Key words: carbon nanotubes;synthesis;property;purification;application 自1991年日本科学家Lijima发现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简称CNTs),1992年Ebbesn等人提出了实验室规模合成碳纳米管的方法后,其独特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1]。碳纳米管因具有尺寸小、机械强度高、比表面大、电导率高、界面效应强等特点,从而使其具有特殊的机械、物化性能,在工程材料、催化、吸附、分离、储能器件电极材料等诸多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基金来源: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8GG10003020) **第一作者简介:王全杰,男,1950年生,教授 ***通讯联系人

金属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高等物理化学 学生姓名:聂荣健 学号:…………….. 学院:化工学院 专业:应用化学 指导教师:………….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应用化学专业聂荣健学号:……指导老师:……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水热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简要阐述了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应用,对其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纳米材料水热合成金属氧化物

Research progress of metal oxide nanomaterials Name Rongjian Nie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cent progress in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metal oxide nanomaterials. The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metal oxide nanomaterials is briefly describrd.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rospected. Keywords: nanomaterials; hydrothermal; metal oxides ;

引言 纳米材料是纳米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发展方向,近年来已在许多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作为纳米材料的一个方面,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在现代工业、国防和高技术发展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1.纳米材料简介 1.1 纳米材料概述 纳米是长度的度量单位,1纳米=10-9米,1纳米大约为10个氢原子并排起来的长度,仅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0.1%。纳米材料则是在纳米量级(lnm-100nm)内调控物质结构所制成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新材料,其三维尺寸中至少有一维小于100nm,且性质不同于一般的块体材料。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尺度上至少存在一维处于纳米量级或者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所构成的材料,一般将纳米材料分为零维、一维以及二维纳米材料: (1)零维纳米材料,是指在空间三维尺度上都处于纳米量级的纳米材料,如纳米球,纳米颗粒等; (2)一维纳米材料,是指在空间三维尺度上只有两维处于纳米量级,而第三维处于宏观量级的纳米材料,比如纳米棒、纳米管、纳米线/丝等; (3)二维纳米材料,是指在空间三维尺度上只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而其他两维处于宏观量级的纳米材料,比如纳米片,纳米薄膜等。 1.2纳米粒子基本效应的研究 纳米粒子是尺寸为1-100nm的超细粒子。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着粒径的减小而急剧增大,显示出强烈的体积效应(即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1.2.1 量子尺寸效应[1] 当粒子尺寸达到纳米量级时,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分立能级的现象称为量子尺寸效应。能带理论表明:金属纳米粒子所包含的原子数有限,能级间距发生分裂。当此能级间隔大于热能、磁能、静电能、静磁能、光子能量或超导态的凝聚能时,纳米粒子的磁、光、声、热、电及超导电性与宏观物体有显著的不同。 1.2.2 体积效应[2] 由于粒子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体积效应。当纳米粒子的尺寸与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非晶态纳米粒子的表面层附近原子密度减小,导致声、光、电、磁、热力学等特性呈现新的体积效应。例如:磁有序态向磁无序态、超导相向正常相的转变;光吸收显著增加;声子谱发生改变;强磁性纳米粒子(Fe-Co合金,氧化铁等)尺寸为单磁畴临界尺寸时具有很高的矫顽力;纳米粒子的熔点远远低于块状金属;等离子体共振频率随颗粒尺寸改变[3]。 1.2.3 表面效应[4] 表面效应是指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着粒径减小而急剧增大后引起的性质上改变。随着粒径减小,表面原子数迅速增加,粒子的表面张力和表面能增加。原子配位不足以及高的表面能使原子表面有很高的化学活性,极不稳定,很容易与其他原子结合,这就是活性的原因。表面原子的活性引起了纳米粒子表面输运和构型的变化,也引起了表面原子自旋构象和电子能谱的变化。

纳米材料发展史

纳米材料发展史 专业 --------- 姓名—————— 学号 _________ 一、什么是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这大约相当于10~100个原子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尺度。 从尺寸大小来说,通常产生物理化学性质显著变化的细小微粒的尺寸在0.1微米以下(注1米=100厘米,1厘米=10000微米,1

微米=1000纳米,1纳米=10埃),即100纳米以下。因此,颗粒尺寸在1~100纳米的微粒称为超微粒材料,也是一种纳米材料。纳米金属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后来相继问世的有纳米半导体薄膜、纳米陶瓷、纳米瓷性材料和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等。 纳米级结构材料简称为纳米材料(nanometer material),是指其结构单元的尺寸介于1纳米~100纳米范围之间。由于它的尺寸已经接近电子的相干长度,它的性质因为强相干所带来的自组织使得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其尺度已接近光的波长,加上其

具有大表面的特殊效应,因此其所表现的特性,例如熔点、磁性、光学、导热、导电特性等等,往往不同于该物质在整体状态时所表现的性质。 二.纳米材料的发展历程 1959年12月29日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在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做了题为“在底部有很多空间”的演讲。虽然没有使用“”纳米这个词,但他实际上介绍了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1974年 日本教授谷口纪男(Norio Taniguchi)在一篇题为:“论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的科技论文中给出了新的名词——纳米(Nano)。 1981年 格尔德?宾宁(Gerd Binnig)和海因里希?罗雷尔Heinrich Rohrer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它使科学家第一次可以观察并操纵单个原子。 1985年 赖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富勒烯(fullerenes)(更为人熟知的名称是“布基球(buckyballs),由著名未来学家,多面网格球顶的发明人巴克明斯特?富勒(R. Buckminster Fuller)命名,它可以被用来制造碳纳米管,是如今使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 1986年 在苏黎世的IBM研究实验室中,卡尔文?夸特(Calvin Quate)和克里斯托?格柏(Christoph Gerber)与德国物理学家宾尼(Binnig)协作,发明了原子力显微镜。它成为在纳米尺度成像,测量和操作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这是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