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颊器及内镜辅助下经口内切口治疗下颌骨角部骨折的疗效分析

穿颊器及内镜辅助下经口内切口治疗下颌骨角部骨折的疗效分析
穿颊器及内镜辅助下经口内切口治疗下颌骨角部骨折的疗效分析

颌骨骨折的护理常规

颌骨骨折护理常规 概念:下颌骨骨折是由于下颌骨受到暴力外伤所致疾病。 下颌骨是颌面部唯一可动的骨骼,骨质结构远较上颌骨致密,由于处于面下份的位置,可接受多方向的暴力,因而下颌骨骨折比较常见。 病因:外伤 临床表现: 1. 局部有肿胀、疼痛、麻木、出血及淤斑等一般症状。 2. 骨折段移位。下颌骨骨折后,由于肌肉的牵拉,易发生移位。骨折段移位情况可因骨折部位而不同。下 颌骨体部骨折,前骨折段向后下方移位,后骨折段向上方移位。正中颏部发生骨折,如为双发骨折,正中 骨折段可向后方退缩;如为粉碎性骨折或有骨缺损,则两侧骨折段向中线移位,使下颌牙弓变窄。颏部这 两种骨折都可使舌后坠,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窒息。 3. 髁状突骨折时一侧髁状突颈部骨折,患侧耳前可有明显疼痛,张口时加重,并有压痛、肿胀。触诊时, 可感到髁状突运动消失。双侧髁状突部骨折,下颌升支向上方移位,后牙早接触,前牙呈开颌状。 4. 运动异常,如下颌骨体部骨折时,开口运动或推移颌骨,前后骨折段可有异常活动度。 5. 咬合错乱。下颌骨骨折后,可出现上下颌间咬合关系错乱,此为诊断颁骨骨折的重要依据。 6. 下牙槽神经受损伤时,则出现下唇麻木。 7. 下颌骨体部骨折时,骨折处常有牙龈撕裂和出血,为下颌骨体部骨折标志之一。 诊断 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的具体情况。 护理诊断 1.疼痛,与下颌骨骨折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骨折致张口困难有关。 3.焦虑/恐惧,与担心预后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出血,关节僵硬。

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 麻醉未清醒时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吸氧和心 电监护。 (2)术后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体温呼吸频率、瞳孔等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 医生进行处理。 (3)严密观察患者口腔黏膜肿胀程度、呼吸频率、有无缺氧症状,及时清除口腔和气道 分泌物,防止发生舌后坠,必要时进行舌牵引 2.体位指导患者取半坐卧位,以利于伤口引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口颌面部位置特殊,组织疏松、血管、淋巴丰富,术后面颈部易发生明显肿胀。 3.冷敷采用局部冷敷等方式减轻肿胀程度。 4.出血密切观察手术切口渗血情况,如见大量鲜红血液渗出,考虑口 腔夹板是否移位,同时注意预防创伤性休克。术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5.加压固定术后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固定下颌3~5d,防止组织肿胀阻塞呼吸道 造成窒息。 6.口腔护理 (1)0.9%NS和1%H2O2,1∶1冲洗口腔,再用0.9%NS溶液含漱,2~3次/d, (2)用洗必泰溶液冲洗口腔,2-3次/天,以抑制细菌繁殖,保持口腔清洁。 (3)张口受限的患者如不能含漱,可酌情采用棉签或棉球擦拭。 (4)口腔护理时注意动作轻柔,并注意观察伤口情况。 (5)口角或口腔黏膜发生破损、溃疡者,局部涂抹药膏保护创面。 7.饮食护理 (1)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保证营养物质的供给。 (2)不能张口的患者,可将吸管置于磨牙后间隙或缺牙区吸入食物,或采用大号注射 器缓慢注入。 (3)张口受限,咀嚼和吞咽功能受限,进食时伤口牵拉疼痛。鼓励患者多进食,以满 足机体营养需求。 8.功能锻炼 (1)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练,一般术后72 h左右,肿胀消退后即进行张口训练。刺激骨断端愈合,防止颞合关节强直。 (2)采用拇指向上推上中切牙、食指向下推下中切牙的方法撑开上下颌,做开闭运动10~20下/次,3次/d,进行功能锻炼时注意保护创面。

下颌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下颌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下颌骨呈马蹄形,由弯曲的下颌体和双侧的下颌升支构成,在升支内外侧有强有力的咀嚼肌附着,但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和髁颈部是其结构薄弱区,是骨折的好发部位。下颌骨骨折后,骨折段在咀嚼肌的牵拉下发生移位,从而出现咬合错乱、咀嚼功能障碍[1]。 1 下颌骨骨折的分类 1.1按骨折性质分类青枝骨折:骨裂或皮质骨折裂,但骨连续性完好;闭合性骨折:骨折表面软组织完好,骨折呈封闭状态;开放性骨折:骨折表面软组织损伤,与骨折部位相通;简单骨折:骨折单发,无移位或轻度移位;复杂骨折:骨折多发,有明显移位;粉碎性骨折:骨折部位骨碎裂,常伴有移位;骨折骨缺损:骨折伴骨缺损及移位。 1.2按骨折部位分类分为髁突骨折、喙突骨折、升支骨折、下颌角骨折、下颌体骨折、颏/颏旁骨折、牙槽突骨折。 1.3按骨折线方向分类分为有利型骨折和不利型骨折。前者指骨折线方向与肌肉牵拉方向垂直;后者指骨折线方向与肌肉牵拉方向平行[2]。 2 下颌骨骨折的诊断 2.1病史采集首先要准确采集病史,如果患者不能配合,询问其家属。要明确致伤原因、打击物体的尺寸、数量以及打击力的大小等[3]。 2.2临床表现急性症状和体征:下颌骨骨折后,骨折部位出现疼痛、肿胀、皮下淤斑;牙龈撕裂和牙齿损伤:口内骨折线周围的牙龈撕裂和出血,还可伴有牙齿松动、折断、移位等;骨折段移位以及异常动度:下颌骨骨折后多种因素可以导致骨折段发生移位,骨折部位两端的骨折段异常动度,检查时,骨折部位可出现骨擦音;咬合紊乱:下颌骨骨折后,牙齿随着骨折段的移位而移位,出现咬合紊乱;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张口受限,影响正常的进食和语言功能,张口受限程度取决于骨折部位及损伤严重度;面部畸形:骨折发生移位后,可造成面部畸形,其中以下颌偏斜畸形较为常见;感觉异常:骨折损伤下牙槽神经时,可引起下唇和颏部麻木。 2.3影像学检查平片:一般选择下颌曲面体层片和下颌骨正位片,怀疑有髁突骨折时,选择下颌开口后前位片。另外,下颌横断咬合片可以很好显示下颌正中骨折,该片位还可以协助评价颏部舌侧骨板骨折的情况,特别是对于斜形骨折。 CT:轴位、冠状位结合三维重建CT影像可以更为准确显示下颌骨骨折,尤其是下颌骨髁突骨折。

下颌骨骨折护理常规

下颌骨骨折护理常规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下颌骨骨折护理常规 概念 下颌骨骨折是由于下颌骨受到暴力外伤所致疾病。 下颌骨是颌面部唯一可动的骨骼,骨质结构远较上颌骨致密,由于处于面下份的位置,可接受多方向的暴力,因而下颌骨骨折比较常见。 病因:外伤 临床表现 1. 局部有肿胀、疼痛、麻木、出血及淤斑等一般症状。 2. 骨折段移位。下颌骨骨折后,由于肌肉的牵拉,易发生移位。骨折段移位情况可因骨 折部位而不同。下 颌骨体部骨折,前骨折段向后下方移位,后骨折段向上方移位。正中颏部发生骨折,如为双发骨折,正中 骨折段可向后方退缩;如为粉碎性骨折或有骨缺损,则两侧骨折段向中线移位,使下颌牙弓变窄。颏部这 两种骨折都可使舌后坠,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窒息。 3.髁状突骨折时一侧髁状突颈部骨折,患侧耳前可有明显疼痛,张口时加重,并有压 痛、肿胀。触诊时,

可感到髁状突运动消失。双侧髁状突部骨折,下颌升支向上方移位,后牙早接触,前牙呈开颌状。 4. 运动异常,如下颌骨体部骨折时,开口运动或推移颌骨,前后骨折段可有异常活动度。 5. 咬合错乱。下颌骨骨折后,可出现上下颌间咬合关系错乱,此为诊断颁骨骨折的重要依据。 6. 下牙槽神经受损伤时,则出现下唇麻木。 7. 下颌骨体部骨折时,骨折处常有牙龈撕裂和出血,为下颌骨体部骨折标志之一。 诊断 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的具体情况。 护理诊断 1.疼痛,与下颌骨骨折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骨折致张口困难有关。 3.焦虑/恐惧,与担心预后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出血,关节僵硬。 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下颌骨骨折病人的护理常规

下颌骨骨折患者的护理 下颌骨骨折是由于下颌骨受到暴力外伤所致疾病。 下颌骨是颌面部唯一可动的骨骼,骨质结构远较上颌骨致密,由于处于面下份的位置 可接受多方向的暴力,因而下颌骨骨折比较常见。 护理评估 1、病史有无外伤史。 2、辅助检查X线等。 3、心理社会状况 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3、焦虑/恐惧 4、潜在并发症:感染、出血、关节僵硬。 护理措施 1、颌面部外伤后,有可能使病人面容发生很大变化,使其难于接受而情绪激动,应开导、安慰病人,避免因情绪激动,使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导致损伤部位的出血增加。 2、颌面部骨折、咀嚼困难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的流质饮食,每2小时1次,保证营养物质供给,提高机休修复能力以利于创伤恢复。 3、颌面部肿胀严重,吞咽困难时给予鼻饲流质,每2小时1次,每次量不超过200ml。注意保持鼻饲管通畅,每次喂食后从鼻饲管注入少量开水冲洗鼻饲管内食物,避免阻塞鼻饲管。下床及外出活动时,有别针将鼻饲管固定于衣服上,防止脱出。 4、用漱口液漱口2-3次/日,以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异物、血凝块等,避免继发口腔感染。 5、取半卧位以利于伤口渗出物的引流,减轻颌面部损伤后的充血、肿胀。 健康指导 1、尽量将口腔内分泌物、血凝块吐出,勿咽下,避免误吸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2、出现剧烈的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神志不清、躁动不客观存在等情况,说明可能合并有颅脑损伤,应立即告诉医护人员进行急救处理。 3、增强安全意识,防止再次受伤。 4、出院3个月后来门诊复查。 护理评价 1、病人及家属能掌握疾病的相关饮食注意事项。 2、患者疼痛有所减轻。 3、患者愈合良好,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4、患者及家属焦虑、恐惧减轻。

下颌骨骨折

下颌骨骨折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下颌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颌骨骨折(ICD10:S02.6) 行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6.76)(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明确的外伤史。 2.临床检查存在下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3.影像学检查可见明确的骨折影像。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选择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适应证为: 1.有外伤史,下颌骨骨折诊断明确; 2.全身情况可耐受麻醉和手术,危及生命的全身合并损伤已经得到有效处置,生命体征稳定; 3.下颌骨骨折段错位明显,咬合关系紊乱。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0 2.6下颌骨骨折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尿便常规、血型、凝血功能、肝肾功能; 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 4.影像学检查(颅颌面及全身影像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2.选用青霉素类或其他类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另可根据是否为开放性损伤以及感染的程度决定抗菌药物的选用和预防性应用的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5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局麻。 2.手术内固定物:骨折接骨板、钉和其他类骨折内固定物。

下颌骨骨折治疗方法的体会

下颌骨骨折治疗方法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2-11-26T15:03:11.7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4期供稿作者:王秀琴[导读] 评价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效果,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王秀琴(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人民医院 045000) 【摘要】目的评价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效果,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01—2012.01,62例下颌骨骨折的临床资料,随访检查患者面型、张口度、咬合情况、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手术治疗50例,非手术治疗12例。随访1到6年,经手术治疗后,平均张口度3.7cm,90%咬合良好,未发现严重面型不对称。非手术治疗平均张口度2.6cm,咬合不佳,张口受限。结论手术治疗为下颌骨骨折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下颌骨骨折手术治疗 下颌骨骨折是口腔科常见多发病,发生率高。下颌骨有较强大的升颌肌群和降颌肌群附着,骨折时,由于附着在骨块上的肌群牵引力方向不同,常使骨折块发生移位,导致咬合错乱。下颌骨骨折治疗的关键在于重建正常的咬合关系,以恢复下颌骨的正常功能,通过手术可使下颌骨达到解剖复位[1]手术后患者面型恢复理想,患者咬合功能,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口腔科2000.01—2012.01,诊治的62例下颌骨骨折病人,男50例,女12例,年龄(16-68)平均31.4岁,均经拍片或CT检查明确诊断。 2.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50例(髁突骨折21例,下颌角骨折10例,颏部骨折9例,下颌体骨折9例,下颌角合并下颌骨体骨折1例)手术方法:各种部位骨折均采用经口内人路施行,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微型钛板,再骨折断恢复解剖复位后用螺钉稳定固定。 非手术治疗12例(髁突骨折4例,頦部骨折6例,下颌体骨折2例)。由于患者经济情况不佳和不愿接受手术治疗,采用(1)牙弓夹板颌间固定(2)牙弓夹板颌间牵引(3)颅颌牵引。 3.随访 检查2组患者面型、张口度、咬合情况、X线拍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 4.结果 手术治疗组45例平均张口度3.7cm,5例平均张口度3.5cm,面型全部恢复满意,上下咬合功能恢复正常,X线拍片骨折复位良好,骨痂形成好,以达到解剖复位,完成骨愈合、骨改建。非手术治疗组12例,张口度平均2.9cm,咬合良好率25%,除4例外均为咬合关系不良。X线拍片骨折复位不理想,愈合中骨折块发生移位。 5.结论 手术治疗为下颌骨骨折的首选方法。 6.讨论 手术治疗复位可靠,能打开咬合,患者能进食[2]它加速了骨折的愈合,增加了骨折折断断之间的稳固性。它允许早期张口运动,它彻底改变了以往颌间固定的传统模式,是实现骨折愈合的最直接手段。非手术治疗存在着固定时间长,进食受限,口腔卫生差,固定稳定性差,很难达到理想的咬合功能。 参考文献 [1]熊贵忠,韩晶.内固定系统在下颌骨骨折中的应用.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0,26(1)51. [2]黄杰.快速成型帽状夹板在下颌骨骨折中的应用.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3,19(4)226.

口腔颌面外科总结

名词解释篇 1.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以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2.张口度:是以上下中切牙切缘之间的距离为标准。 正常人张口度相当于自身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末节合拢时的宽度,平均约3.7cm。 轻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仅可置两横指,约2-2.5cm左右 中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仅可置一横指,约1-2.0cm左右 重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不足一横指,约1cm以内 完全张口受限:完全不能张口,也称牙关紧闭(如破伤风患者) 3.活组织检查:从病变部位去一块组织制成切片,通过适当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以确定病变的性质,肿瘤的类型及分化程度的检查方法。 切取活组织检查:适用于表浅或有溃疡的肿瘤。 切除活组织检查:适用于皮肤粘膜完整,位于深部的可切除小型肿瘤或淋巴结。 冰冻活组织检查:需要新鲜标本,送检前不应进行固定。 4.麻醉:是指用药物或者非药物使得病人整个机体或者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知觉,已达到无痛的目的,多用于手术或者某些疼痛的治疗。 5.麻醉学:是研究消除病人手术疼痛,保证病人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学科。 6.局部麻醉:是指用局部麻醉药物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或纤维的传导,从而使得该区域的疼痛消失。适用于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手术、牙髓病的治疗、固定义齿修复的牙体预备等。 7.利多卡因:又称赛洛卡因,是口腔科临床应用最多的局麻药,局麻作用较普鲁卡因强,维持时间亦较长,并有较强的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故亦可作表面麻醉。临床上主要以1:100000肾上腺素的1%-2%d的利多卡因行阻滞麻醉。有迅速而安全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因而对于心律失常病人常作为首选。 8.阿替卡因:又称碧蓝麻,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较强,给药后2-3分钟出现麻醉效果,含1:100000肾上腺素的阿替卡因牙髓麻醉时间60-70分钟,软组织麻醉时间可达3H。使用于成人及4岁以上儿童。 9.冷冻麻醉:是指应用药物使得局部组织迅速散热,皮肤温度骤然降低,以至局部感觉、首先是痛觉消失,从而达到暂时性麻醉的效果。临床常用氯乙烷。 10.表面麻醉:是指将麻醉剂涂布或者喷射于手术区表面,药物吸收后麻醉末梢神经,使得浅层组织痛觉消失。本法适用于表浅粘膜下的脓肿切开引流,拔除松动的乳牙或者恒牙,以及行气管插管时前的粘膜表面麻醉。 11.浸润麻醉:是指将局麻药注射于组织内,以作用于神经末梢,使得失去传导痛觉的能力。 12.阻滞麻醉:是指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或者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得被阻断的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13.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物进入人体后,产生可逆性的全身痛觉和意识消失,同时存在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松弛的一种状态。 14.镇静:通过药物作用使病人紧张情绪、恐惧心理得到改善或消除,达到精神放松,生命体征平稳,有利于配合诊疗的方法。 15.阻生牙:是指由于邻牙、骨、软组织的阻碍而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且以后也不能萌出的牙。常见8及上3. 16.修复前外科:是指使得义齿获得良好的固位和稳定,有效地行使咀嚼功能的外科技术。

探讨下颌骨骨折的临床治疗

探讨下颌骨骨折的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下颌骨骨折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6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针对骨折部位、类型、致伤原因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总结。结果:下颌骨骨折患者以男性居多,常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骨折部位以颏部最多见。治疗方法以手术复位、坚固内固定和颌间牵引、固定为主。结论:颌骨坚固内固定和颌间牵引治疗下颌骨骨折疗效可靠,而治疗下颌骨骨折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地选择适应证。 标签: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 因下颌骨解剖位置的关系,位于面下1/3,从而其骨折发生率占颌面骨折的首位。其治疗原则是重建其解剖形态和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治疗方法则是根据伤者的年龄、骨折类型、全身情况等选择不同手术入路与固定方式[1]。下颌骨骨折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而且影响着患者的面部外形,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本研究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6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6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其中男97例,女63 例,年龄6~65岁,平均35岁。本组发病率最高年龄段是18~37岁,占65.7%。最为常见致伤原因以交通事故为主,89例,占55.6%;其次暴力伤及坠落伤52 例,占32.5%,其他原因19 例,占11.9%。骨折类型:单发性95例,多发性55例,粉碎性或伴骨缺损10例,其中闭合性骨折47 例,开放性骨折113 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针对致伤原因、骨折部位及类型、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总结。对16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明确诊断并设计治疗方案。本组160例患者中,应用非手术治疗者68例,其中18例患者行单颌固定,行颅颌绷带固定者13例,颌间牵引复位固定37例。采用手术治疗者92例,其中22例患者行单纯内固定,70例行小型钛板固定者。 2 结果 本组160例患者中伤口Ⅰ期愈合、咬合关系、张口度及外形恢复正常者共151例(94.38%)。其中下颌骨骨折骨不连2例,1例合并严重脑外伤昏迷且伴有

下颌骨骨折护理常规

下颌骨骨折护理常规 概念 下颌骨骨折是由于下颌骨受到暴力外伤所致疾病。 下颌骨是颌面部唯一可动的骨骼,骨质结构远较上颌骨致密,由于处于面下份的位置,可接受多方向的暴力,因而下颌骨骨折比较常见。 病因:外伤 临床表现 1.局部有肿胀、疼痛、麻木、出血及淤斑等一般症状。 2.骨折段移位。下颌骨骨折后,由于肌肉的牵拉,易发生移位。骨折段移位情 况可因骨折部位而不同。下 颌骨体部骨折,前骨折段向后下方移位,后骨折段向上方移位。正中颏部发生骨折,如为双发骨折,正中 骨折段可向后方退缩;如为粉碎性骨折或有骨缺损,则两侧骨折段向中线移位,使下颌牙弓变窄。颏部这 两种骨折都可使舌后坠,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窒息。 3.髁状突骨折时一侧髁状突颈部骨折,患侧耳前可有明显疼痛,张口时加重, 并有压痛、肿胀。触诊时, 可感到髁状突运动消失。双侧髁状突部骨折,下颌升支向上方移位,后牙早接触,前牙呈开颌状。 4. 运动异常,如下颌骨体部骨折时,开口运动或推移颌骨,前后骨折段可有异常活动度。 5. 咬合错乱。下颌骨骨折后,可出现上下颌间咬合关系错乱,此为诊断颁骨骨折的重要依据。 6. 下牙槽神经受损伤时,则出现下唇麻木。 7. 下颌骨体部骨折时,骨折处常有牙龈撕裂和出血,为下颌骨体部骨折标志之一。 诊断 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的具体情况。 护理诊断 1.疼痛,与下颌骨骨折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骨折致张口困难有关。 3.焦虑/恐惧,与担心预后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出血,关节僵硬。 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 麻醉未清醒时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吸氧和心电监护。 (2)术后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体温呼吸频率、瞳孔等变化,如有异常, 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3)严密观察患者口腔黏膜肿胀程度、呼吸频率、有无缺氧症状,及时清除口 腔和气道分泌物,防止发生舌后坠,必要时进行舌牵引。 2.体位 指导患者取半坐卧位,以利于伤口引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下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及理论基础

下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及理论基础 四川大学生物力学教研室罗小惠 摘要:本文针对临床上下颌骨骨折内固定这一治疗方法,结合弹性力学的理论依据以及坚强内固定技术稳定性的临床作用,分析了下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机理。提出了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分析个体患者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疗效,以次制定最佳固定方案,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下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生物力学计算机模拟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Rigid Internal Fixation of Mandibular Fractures and its Theoretic Base abstract: Combined the basis of elasticity mechanics and stability of rigid internal fixation, the biomechanical mechanism of mandibular fractures wa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rigid internal fixation of mandibular fractures in the clinics. The idea of applying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ternal fixation of mandibular fractures in individuals and the best treatment method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it, the reference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 mandibular fracture rigid internal fixation biomechanics computer simulation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交通及工业事故逐年增多,创伤已经日趋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健康。下颌骨由于位置突出,发生骨折的几率大,据统计,下颌骨发生骨折的几率是上颌骨的2倍,占了所有颌面部骨折的20%[1]。而颌面部直接影响患者的面部形态、咀嚼等口腔功能活动、心理健康和正常的社交活动。由于临床上骨折愈合所需要的时间长,因此,加速颌面部骨折愈合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目前,坚强内固定技术应用于治疗颌面部骨折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它可以使骨断端获得一定的稳定性,缩短颌间固定的时间。 1、下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的原则和影响稳定的因素 尽管坚强内固定技术在下颌骨骨折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但是临床上术后感染、错合以及伤口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并不少见,而这些都与固定的稳定性不足有关。 根据AO/ASIF[2](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ixation)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解剖复位是稳定固定的前提,而“稳定固定”又是早期功能活动的前提。由于颌骨参与了说话、咀嚼等功能活动,因此早期的功能活动更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下颌骨骨折内固定稳定性的研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是否所有的坚强内固定都可以获得充分的稳定性并取得良好的疗效还有一些争议。Mosbah[3]的临床研究发现坚强内固定术后10%的小夹板出现松动。小型接骨板固定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固定的方法、固定的材料、小型接骨板的类型以及术者的操作。由于固定器械的小型化,要求固定材料的机械强度应具备足够的抗拉、抗弯和抗扭转能力。钛合金接骨板生物相容性好、生物退变性低、耐腐蚀性强且无毒性,常被用于临床治疗中。 2、下颌骨骨折及其坚强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 下颌骨在功能负载活动时受到升颌肌群、降颌肌群、咬合力及颞下颌关节区反应力等综合作用,下颌骨内呈现特定的应力传导和分布状态。下颌骨主要通过骨内主应力轨迹抵抗和传递功能负载,骨折后骨连续性破坏可以视为主应力轨迹中断。骨因此失去抗力结构和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