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环境地质调查

长江中游环境地质调查
长江中游环境地质调查

长江中游环境地质调查

一、香溪河流域岸坡稳定性

(一)通过遥感和地质调查,查明了香溪河流域岸坡地质结构和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及其控制因素,对区内岸坡稳定性和主要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为三峡库区香溪河沿线移民安全性评价、建筑场地适宜性规划和移民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1、引水线路环境地质问题调查 通过香溪河河口—高阳段1∶5万专门环境工程地质调查(图1),基本查明了区内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关键工程地质问题,对130处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的基本特征及其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

图1 香溪河河口-高阳段环境工程地质图(1:5万)

2、遥感解译

用43幅1:3.5万黑白航片和两景卫星影像,结合已有各种资料,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技术支持下的遥感解译方法,得出以下结论:

(1)香溪河流域地貌类型分为3大类(河流地貌、山地及坡地地貌、岩溶地貌)和16小类。

(2) 流域内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类型分为冲积物、坡积物、残积物和滑坡堆积物四类 。其中以坡积物面积占88.75%。

(3)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行了解译。根据有关资料并进行了汇总和分析。

(4)解译了断裂构造。

(5)遥感影像解译人类工程活动。除了居民点外,主要表现为城镇、道路、水库、桥梁。

3、分析研究了香溪河流域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

滑坡主要分布在坡度20~30°斜坡中;侏罗系香溪组、聂家山组、蓬莱镇组碎屑岩与滑坡关系最为密切;滑坡发育多终止于平缓的高阳Ⅰ、Ⅲ级阶地面上,相当于整个香溪河流域的Ⅱ、Ⅳ级阶地;滑坡后缘的高程多分布在190~250m,400~500m,说明多数滑坡的启动面都在这两个层位上,与流域的Ⅳ级阶地和500m系列溶洞相当;

滑坡在汛期时的运动量明显大于非汛期的滑动量,滑坡的变形与降雨存在滞后关系。渗透系数较大的崩塌堆积物,蓄水后变形反应最快,滞后时间最短,滑坡堆积物变形的滞后时间长于崩塌堆积物的滞后时间。而残坡积物,蓄水后变形微弱,且变形滞后时间较长(图2)。

A

B

C

图2 (A-崩塌堆积物;B-滑坡堆积物;C-残坡堆积物)滑坡的变形速率曲线

4、香溪河河口-高阳库岸段结构类型调查

基本查明了香溪河河口-高阳库段岸坡的结构特征。根据物质组成划分为土质岸坡(Ⅰ)和岩质岸坡(Ⅱ);根据土质岸坡的物质成份、成因及结构特征划分为残坡积堆积土质岸坡(Ⅰ1)、滑坡堆积土质岸坡(Ⅰ2)、人工堆积土质岸坡(Ⅰ3)、崩坡积堆积土质岸坡(Ⅰ4)和冲洪积土质岸坡(Ⅰ5)。根据岩层

图3 香溪河流域岸坡结构类型图(1:5万)

倾向与岸坡倾向之间的交角(θ),将岩质岸坡(Ⅱ)划分为顺向层状岸坡(Ⅱ1)、反向层状岸坡(Ⅱ2)、切向层状岸坡(Ⅱ3)。系统总结了不同岸坡结构类型的基本特征。初步编制了1:5万香溪河流域岸坡结构类型图(图3)。

5、香溪河流域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

利用信息量法定量的对香溪河流域区域稳定性进行了预测评价(图4)。 (1)地质灾害的不稳定区域:主要在分布在香溪河右岸河口-盐关、贾家店-峡口、归州新集镇。

(2)地质灾害次稳定的区域:一部分分布于右岸的侏罗系聂家山组(J2n ),蓬莱镇组(J3p ),一部分分布于峡口-高阳镇河段左岸的香溪组、聂家山组、三叠系的沙镇溪组、巴东组中。

(3)地质灾害基本稳定的区域:广泛分布于右岸的上下沙溪庙组及遂宁组内,左岸及上游地段主要分布于志留系中。

(4)地质灾害稳定区域:广泛分布于香溪河的左岸及上游地段中,主要层位为三叠系的嘉陵江组、大冶组、二叠系、奥陶系、寒武系较坚硬的岩石中。

(二)典型滑坡监测 利用自动伸缩计、自动钻孔应变计、自动地下水位压力计以及自动雨量计等先进仪器,对长江干流树坪滑坡的地

表和深部位移、滑坡水下位移和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和压力以及和降雨量等进行了适时监测。结果表明,在156米蓄水过程中,

滑坡水上部分变形尚未出现加

图4 香溪河流域稳定性分区图

剧趋势(图5),树坪滑坡水下部分变形量也仅有15mm以内,趋势不明显(图6);在降雨条件下,滑坡的变形量突然增加,变形一般发生在降雨一周之后,滑坡前缘压缩,后缘拉伸(图7)。

图5 树坪滑坡2006年8月~10月水上部分变形位移量监测

图6 树坪滑坡2006年8月~10月水下部分变形位移量监测

图7 降雨量与滑坡变形之间的关系表征

(三)对区内重要滑坡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香溪河沿岸的白家包滑坡和长江右岸的树坪滑坡在水库蓄水后可能存在严重的失稳趋势。

(四)通过地质调查,查明了高阳-浪河引水线路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关键工程地质问题,为我国三峡引水线路重大工程的选线论证提供了资料。

1、分析拟建了重点建筑物比选场址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分别进行了评价。

从地形地貌、 地层岩性、 地质构造、 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外力地质作用、地质灾害发育状况等多个角度,分别对杜家岭、高阳取水口,杜家岭、平水一、二级泵站,寒溪口、寺坪、观音堂三个渡槽,平水、肖河1、2级以及已

图8 高阳-浪河引水线路示意图

建成的马桥、三里坪、寺坪等库坝电站等重点建筑物比选场址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并分别进行了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它们的工程地质条件虽然差异较大,问题各有不同,但不存在目前现代工程技术无法克服的地质问题,对它们的评价为线路比线奠定了基础。

2、对引水线路进行了分段工程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

引水线路区分为三大区段23小段,基本查明了各工程区段的工程地质特征(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外力地质作用等),并分别进行了工程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指出了线路区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深大断裂带、岩溶、特殊工程岩土体。

(1)深大断裂带:青峰断裂带与寺坪—官坊引水隧洞虽高角度与其相交,但由于带内岩石破碎,地应力相对集中,将给工程施工增加难度,对硐室安全产生危害;阳日湾断裂在挽近期活动性较大,将会给低水方案的平水—台口深埋长隧洞施工与运行带来许多困难;新华断裂带与引水线路大致平行,这一状况将使工程面临施工技术和工程造价的双重挑战。

(2)岩溶:区内存在元古代、古生代和中生代等时代的可溶岩地层,特别是在神农架分水岭两侧及南部广泛发育灰岩类和白云岩类等碳酸盐岩组,沿众多夷平面发育有岩溶大泉和地下暗河,因此,在隧洞施工过程中,当其开凿至断层特别是张性断层部位,可能会发生突水。

(3)特殊工程岩土体:当输水隧洞经过青峰断裂带北部的武当群片岩和沿线其他不同时代地层中的软弱岩层时,工程施工时将可能发生高地应力软弱岩层塑性蠕变和经常性的塌方。

3、经比选确定东线-高水引水为推荐方案

综合考虑到取水口、隧洞、大坝、渡槽、泵站等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将会遇

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初步认为东线高、中两种引水方案较适宜,单从地

――

质条件来看以高水方案更优,低水方案工程地质条件较差,隧洞施工难度大。

推荐东线-高水引水方案(图8)。

二、三峡-丹江口引水线路研究

(一)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以构造稳定性评价为主,对三峡—丹江口引水线路区进行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划分出相对较不稳定区(I级)3个、相对较稳定区(II级)15个、相对稳定区8个,未出现不稳定区。从大宁河和香溪河两条引水线路空间展布的位置来看,总体上处于稳定-较稳定区,地壳稳定性因素

评价较优(图9)。

图9 三峡-丹江口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图

(二)引水线路比选定性评价

三峡—丹江口引水线路工程地质条件(对大宁河和香溪河引水线路)比较复杂,只要对引水线路进行系统的工程地质勘查、研究和预测,以现有的施工技术条件,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不存在不能解决的重大线路和隧道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

大宁河和香溪河两条线路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岩溶水和断裂带,香溪河高线较大宁河线路岩溶发育弱,但活动断裂影响稍大。二者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基本相近,各有特点。

从引水线路的取水口地质条件、线路过程中隧洞的主要地质问题、隧洞总长度及隧洞施工难易程度、河道开挖及渡槽、自流段梯级调水能力,以及移民、资金估算、水质等方面,对大宁河、香溪河两条引水线路进行了宏观上、定性的对比评价(表1)。

表1 大宁河与香溪河引水线路综合比选一览表比选项目大宁河剪刀峡—龙背湾方案香溪河高水方案

取水口地质条件一级大昌取水口,地质条件

好,易于施工;二级檀木取水

口地形较开阔,岩石坚硬,构

造简单,适宜

一级王家岭取水口段为侏罗系砂岩,

岩体较完整,工程地质条件好于高阳

取水口,但取水口附近存在不稳定斜

坡,地质条件稍差;二级平水取水口

为白云岩,工程地质条件适宜

隧洞主要地质问题岩溶水、断裂带涌水问题

断裂带涌水、岩溶水问题,局部地段

需避开活动断裂

提水二级共提水410m提水366m隧洞总长度 59km 81.5km

隧洞施工难易单隧洞长达30km,埋深大,

施工需解决涌水问题,难度大

单隧洞最长21km,埋深大,需解决

涌水问题,难度较大

河道开挖、渡槽无从平邑口王家岭河道需开挖几m,边坡问题多;渡槽3个,工程布置复杂,难度较大。

自流段梯级已有、在建或规划水库调节能力自流段经过五级电站、四个大

中型水库,总库容为45.355

亿m3,其中调节库容为32亿

m3。电能平衡较优。

自流段经过三级电站、三个大中型水

库,总库容为7.83亿m3,其中调节库

容仅为3.41亿m3,电能缺口大,运营

成本高。

移民移民主要在剪刀峡库区,约1

万人

沿线有少量移民

资金估算不含水库,约100亿不含水库,约80亿

水质取水口上游无污染源,水质优取水口上游有磷化工污染源,对水质有影响

总体评述最大的工程地质问题是隧洞

岩溶水、断裂带涌水问题。隧

洞施工难度大,有部分移民,

工程线路短,电能平衡较优,

运营成本低,水质好。

最大的工程地质问题是隧洞断裂带、

岩溶水涌水问题,局部地段需避开活

动断裂。隧洞施工难度较大,有少量

移民,工程线路长,电能缺口大,运

营成本高,水质存在污染源。

(三)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两条引水线路进行了定量评价。定性及定量相结合评价结果,大宁河剪刀峡—龙背湾方案优于香溪河高水方案。

1、层次结构模型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引水线路比选研究是一项多因素、多指标控制的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针对两条引水线路(大宁河线路、香溪河线路)的具体工程地质条件、以及线路所在区域的地质背景特征,拟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定量评价(图10)。具体而言,目标层分为3个准则层,即区域稳定性(B1)、工程地质条件和其他非地质因素(在此可定名为成本因素)(B6)。其中工程地质条件根据线路的实际情况细划为4个特定区进行评价,即线路取水口区(B2)、拟建隧洞区(B3)、水库区(B4)和梯级水库区(B5)。

准则层B

指标层C

方案层A

图10 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引水线路比选指标结构图

准则层的下级层,即指标层(C)共设有10个主要评价指标。其中区域稳

定性(B1)主要有3个指标——地壳稳定性(C1)、边坡稳定性(C2)和输水隧

洞稳定性(C3);特定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主要由5个指标控制——地形地貌(C4)、

地层岩性(C5)、地震活动(C6)、地质构造(C7)以及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C8);

其他成本类因素(B6)主要提取了2个指标,即工程施工难度(C9)和移民及

效益(C10)。

引水线路备选方案有2个,即大宁河线路(A1)和香溪河线路(A2)。

2、模型计算结果及其评价

将地质因素与成本(即评价表中的其他类因素)综合考虑,将上述子目标“地

质”类矩阵所得特征向量的每一个分量除以上述“其他”子目标下所得特征向量的

对应分量。并将所得向量归一化,得到2种方案的重要性权重值向量为:

{}{}

,1=

2

A

A

719

271

.0,

.0

因此在A1、A2两种方案中A1较A2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即引水线路中

大宁河线路较香溪河线路优。

从比选结果可以看出,在选定引水线路中主要环境工程地质类指标及部分经济效益指标的基础上,大宁河剪刀峡西线方案在总体上优于香溪河高水方案。据此以大宁河剪刀峡西线方案作为推荐引水线路方案,香溪河高水方案作为备选。

(四)对三峡-丹江口地区岩土体进行分类并完成环境地质图编制(1:25万)由于三峡-丹江口地区岩土体的性质差异很大,因此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据区内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将其划分为4种不同的岩体类型,根据岩石坚硬程度,岩体结构特征的不同,将岩体细分为16个工程地质岩性组;根据土体成因,性状和物理力学特征不同,将其划分为2个工程地质岩性组(表2)。

根据上述岩土体分类标准作为依据,编制完成了三峡-丹江口地区环境地质图(1:25万)(图11)。

图11 三峡-丹江口地区环境地质图(1:25万)

表2 三峡-丹江口地区岩土体特征分类表

大类亚类地层组特性分布范围

坚硬整体块状花岗岩闪长岩辉绿岩灰长岩[Jγ]、[Jο]、[Jπ]、[Sβ]、[Sπ]、[Sδ]、

[Sβμ]、[Sν]、[Sψι]、[ Pzγ]、[Pzπ]、

[Pzβμ]、[Pzηβ]、[Pzν]、[Pzψι]、

[PzΣ]、[Pzk c]、[ Pzο]、[PtJγ]、

[PzJπ]、[Ptβμ]、[Ptν]、[Ptδ]、

[ Ptψι]、[Ptψο]、[ArΣ]、[O2z ∧]

岩性结构微密,孔

隙少,透水差,抗

水性强,力学强度

高,新鲜岩石湿抗

强100~200Mpa;

弹性模量4*104

Mpa,最高

8.44*104 Mpa,软

化系数多大于

0.75,高者0.98。

零星分布于两郧、两

竹地区,黄陵背斜核

部。

岩浆岩工程地质岩类

坚硬较坚硬块状片麻岩混合岩扬子地层区的[Pt1l],[Pt1m][Z1y]

[ArD]

湿抗压强度

75~182.2Mpa;弹

性模量 2.9~

4*104 Mpa。

分布于黄陵背斜

沉积岩碎屑

岩工程地质岩类以砾岩为主的坚硬岩亚类

秦岭地层区的[E3s];扬子地层区的

[Nd]、[K2l]、[K1s^]、[Nh2d]、[Qb l]、

[Pt2z]

干抗压强度

158.1Mpa,湿为

133.7Mpa ,弹性

模量9.73*104

Mpa,软化系数

0.85。

分布于秭归盆地

12

表2 三峡-丹江口地区岩土体特征分类(续表)

大类亚类地层组特性分布范围

以砂岩为主的的坚硬半坚硬岩亚类扬子地层区的[E]、[K1w]、[J3 p]、[Nh1l]主要分布于竹溪一带

以细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的坚硬半坚硬岩亚类

扬子地层区的[K2p]、[C1]、[Nh2n]、

[S1-2s^]、[Pt2k],秦岭地层区的[Ns^]、

[E2h^]、[E2d]、[E1-2y]、[E1-2y- E2h]、

[K2s-E1-2y][K2s]、[K2m]、[K2g]、[C1]、

[D3h]、[D3w]、[S2z^]

砾岩力学强度变

化较大,干抗压强

度2.2~81.8Mpa,

一般为40~60

Mpa,弹性模量

70~ 6.2*104

Mpa,力学强度取

决于胶结物。

主要分布于郧

县――丹江口、竹山

潘石――麻家渡及

神农架林区大神农

架、老君山一带。

以页岩为主的半坚硬岩亚类扬子地层区的[J3s^][J2q][S1 x][S1 lm [∈1s][∈1s+s^][Nh2g]秦岭地层区的[C2s-z^][D2b][S1m1][S1z^][S1d]

岩体类沉积岩碎屑

岩工程地质

岩类

砂岩夹软质页岩、泥岩砾岩亚类扬子地层区的[K2h][T3j][P1l][D]

干抗压强度

19.4-34.3Mpa,湿

抗压强度

10.5-18.3Mpa, 弹

性模量

0.16-0.868*104

Mpa

主要分布于秭归盆

地、宜昌市、荆-当

盆地、鄂州

13

表2 三峡-丹江口地区岩土体特征分类(续表)

沉积岩碎屑岩工程地质岩类软质薄至中厚层状砂岩、泥岩、页岩夹薄层中

厚层状砂岩泥质灰岩白云岩亚类

扬子地层区的[J2 p][J1t][S1 lr][Z1d]

秦岭地层区的[S1m2][O2-3m]

分布于襄樊茨河、

南漳-荆门、洋坪

-远安-王店、宜

都、建始等地也有

分布。

坚硬厚层状块状碳酸盐岩岩性组

[Z2dn][Z1d+ Z2dn]及扬子地层区的[P2q

-g][C2][∈3sn][∈1t+s^l]及秦岭地层

区的[C1l][∈3m][Z2h][Z2j+h]

分布于鄂西南、鄂

西地区,主要为石

灰岩,白云岩

坚硬较坚硬中至厚层颗粒泥粒灰岩、泥灰岩岩

性组

扬子地层区的[T1-2j ][O2m- O2-3b ]

[O1n-g]及秦岭地层区的[O1][∈3O1s

^]

主要分布于青峰

断裂以南

坚硬较坚硬中厚层至薄层灰岩白云岩岩性组

扬子地层区的[Pt2dw][Pt2s^]

及秦岭地层区的[C1x][∈1-2y]

在区内广泛分布较坚硬中至薄层灰岩泥灰岩岩性组扬子地层区的[T2b][∈2q][∈2q+∈3sn]在区内广泛分布

碳酸盐岩工

程地质岩类

较坚硬碳酸盐岩与页岩互层碳酸盐岩夹软岩

岩性组

[T1d][P3l-d ]在区内广泛分布

坚硬厚层至块状板岩千枚岩岩性组扬子地层区的[Qbk];

秦岭地层区的:[1 O1 z^][Z2j]

岩石片理构造发

育,工程性质具有

各向异性。

主要分布在竹山

-竹溪一带

坚硬较坚硬片岩变粒岩岩性组扬子地层区的[Pt1 h]

秦岭地层区的:[∈1 z^][∈1y][∈1y+ z

^][Pt2w a3][Pt2w a2]][Pt2w a1]

主要分布在竹山

一带

变质岩工程

地质岩类

坚硬至较坚硬变火山岩岩性组扬子地层区的[Qbtf][Ar2y];秦岭地层区

的[Ar2y][Pt2w c][Pt2w b]

主要分布在竹山

一带

14

表2 三峡-丹江口地区岩土体特征分类(续表)

松散性土类[Qh]强度低,透水性好。在区内广泛分布

类粘性土类较密实的粘性土亚类[Qp]粘性土的工程地质

性质主要取决于其

连结和密实度,与

其粘粒含量、稠度、

孔隙比有关。常因

粘粒含量增多,粘

性土的塑性、胀缩

性、透水性、压缩

性和抗剪强度等有

明显的变化。

在区内广泛分布

15

(五)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三峡-丹江口地区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

地质环境是一个多成分的复杂系统,主要由岩石环境、土壤环境和水环境3个系统组成,每个系统内部又存在多种对子系统的影响因子。将层次分析法引入对地质环境质量的评价当中来,并对长江三峡-丹江口地区地质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

在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过程中,有3条基本原则:①将已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强度,作为评价地质环境质量的基础。②将地质环境系统内各子系统的质量综合,体现地质环境系统的总体质量。③各子系统内的环境地质问题对子系统的环境质量的贡献大小是不相同的,但各个子系统的质量对地质环境系统综合质量的贡献却处于相同的地位。

计算过程全部由相关程序完成,工作区单元划分按等距网格划分,单元格大小选定为7.5km×7.5km,工作区范围共划分为910个单元格。

1、岩石环境子系统质量评价

建立如下的层次结构模型(图12)

图12 岩石环境子系统质量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经过建立比较矩阵计算统计,得到三峡-丹江口地区岩石环境评价状况(图13):a-质量良好级:该级质量指数0~0.067,一般值0,平均值0.0006,有242个剖分单元,占总数的26.59%。

b-质量较好级:该级别质量指数0.065~3.000,一般值2.574,平均值1.321,

有271个剖面分单元,占总数的29.78%。

c-质量中等级:该级别质量指数3.000~6.000,一般值3.965,平均值4.369,有100个剖分单元,占总数的10.99%。

d-质量较差级:该级别质量指数6.00~8.50,一般值8.004,平均值7.510,有158个剖分单元,占总数的17.36%。

e-质量差级:该级别质量指数8.50~35.026,一般值10.68,平均值14.78,有139个剖分单元,占总数的15.28%。

总的来看,质量差或较差主要集中在长江三峡周边,秭归、兴山、巴东、巫山等地,地质灾害发育频繁,而神农架-丹江口段之间的岩石质量环境较好。

图13 层次分析法对三峡-丹江口段岩石环境地质子系统评价结果

2、土环境子系统质量评价

建立如下的层次结构模型(图14)

图14 土环境子系统质量层次结构模型

通过级别标准,得出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图(图15):

a-质量良好级:该级质量指数0~0.82,一般值0,平均值0.0426,有189个剖分单元,占总数的20.77%。主要分布在竹溪、神农架、房县、保康等县市附近、工作区南部的长江三峡周边地区,其它地区零星分布。该级别土环境基本无明显环境地质问题。

b-质量较好级:该级别质量指数0.832~2.02,一般值0.886,平均值1.092,有327个剖分单元,占总数的35.93%。主要分布在巴东、兴山、宜昌(即长江三峡周边)。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是山区的轻度水土流失和平原区内的软土等问题。

c-质量中等级:该级别质量指数2.10~2.22,一般值2.14,平均值2.14,有113个剖分单元,占总数的12.42%,整个工作区均有出露,但均不成规模。主要问题是膨胀土、软土等问题。

d-质量较差级:该级别质量指数2.31~4.16,一般值2.36,平均值2.452,有147个剖分单元,占总数的16.15%,遍布整个工作区,主要分布在秭归、远

安、郧西、竹山、丹江口等地,其它地区零星分布。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强度大。

e-质量差级:该级别质量指数4.62~5.048,一般值4.38,平均值4.47,有134个剖分单元,占总数的14.73%。主要分布在工作区东北部的郧县、十堰市、丹江口等地区主要问题是极强的水土流失及少量膨胀土。各质量级别评价结果详见图5。

从全区范围来看,土环境平原区比山区丘陵区好,山区内植被发育的比植被不发育的好。其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极强的地方环境就恶劣,如工作区十堰、郧县等地。由于工作区位于鄂西北部,山区地貌居多,山区内很多地方环境处于脆弱状态之中,水土流失严重。

图15 层次分析法对三峡-丹江口段土环境地质子系统评价结果

3、水环境子系统质量评价

建立如下的水环境质量层次结构模型(图16)

图16 水环境质量子系统层次结构模型

通过级别标准,得出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图(图17):

a-质量良好级:该级别质量指数0~0.976,一般值0.82,平均值0.748,有131个剖分单元,占总数的14.40%,基本无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

b-质量较好级:该级别质量指数1.01~2.99,一般值2.76,平均值2.09,有132个剖分单元,占总数的14.51%。主要问题是冷浸田、洪涝,其次是局部地域的水污染等水环境问题。

c-质量中等级:该级别质量指数3.00~3.99,一般值3.726,平均值3.64,有389个剖分单元,占总数的42.75%,广泛分布在工作区内,郧西、郧县、竹山、竹溪,鄂西、巴东、秭归、宜昌等均有出露。主要问题是地下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等。

d-质量较差级:该级别质量指数4.00~4.49,一般值4.118,平均值4.232,有186个剖分单元,占总数的20.44%,主要分布在鄂西北的丹江口、房县、神农架,鄂西、鄂西南的兴山、主要问题地下资源严重缺乏、地方病及局部地域的水污染。

e-质量差级:该级别质量指数4.50~6.706,一般值4.64,平均值4.92,有72个剖分单元,占总数的7.90%,主要问题是水污染、地下水资源缺乏、矿坑突水、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目前正在进行调查试点和研究总结阶段,其技术要求也正在编写之中。本要求暂时供1:250000和1:50000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时参考。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进行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生态学及其它有关地球科学的方法、理论,调查人类和生物群体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地下水圈和地表水圈。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下发生变化的地球动力作用、地球化学作用和其它现代地质作用等。 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 (1)基本查明测区内的基础地质、水资源(包含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的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 (2)综合评价测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3)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等。 2.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 (1)充分收集测区内已有的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遥感、气象水文、土壤、资源开发、生态等方面的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进行调研、野外踏勘等工作,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编写项目设计书。 (2)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包括:(A)基础地质调查,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补充必要的野外调查;(B)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C)水文地质(包括地表水)、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包括地质灾害)调查;(D)土地资源调查;(E)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牛松荧 报告日期:2018 年 12 月 3 日

目录 绪 言 ....... ...(3页) 1、地质图相关知识学习及应 用 ..........(4页) 2、地质罗盘仪结构、使用方法学习及其应 用 ..........(5页) 3、岩矿识别鉴定方法学习及应 用 ..........(7页) 4、天平山-焦山(侵入 岩) ..........(9页) 5、砚台山(沉积 岩) ..........(10页)6、太湖西山地质情 况 ..........(11页) 7、崇明岛地质成 因 ..........(13页)8、山区地质灾害及其预 防 ..........(14页) 附件1:地质剖面图绘 制 ..........(16页) 附件2:选取某一岩体至少两个面进行量 测 ..........(17页) 附件3: 1个矿物、3个岩样的鉴定及描 述 ..........(18页)

绪言 1、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要求: 地质教学实习是整个地质科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地质教学实习内容包括: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地层剖面观察;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基本判别;各种内、外动力地质现象的认识;地下水类型及水文地质条件的了解;洞室与边坡稳定性分析等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方法等。要求学生能做到以下几点:根据不同的实习阶段进行地形图判读;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地质体的产状;在地形图上定点;实测地质剖面,做好地质点及路线地质编录、井泉水点的水文地质调查、洞室和边坡的工程地质调查、样本和样品的采集和编录;绘制地质剖面图、地质平面图、地层柱状图、地质素描图等图件。通过地质教学实习使学生能得到编写地质报告等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初步训练。 2、实习区概况 实习的过程中,在焦山学习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测量了岩石的产状,学习了有关球状风化的知识并观察测量了断层的走向;在大阳山学习了有关滑坡的知识,大阳山滑坡为目前苏州地区规模最大的滑坡;在砚台山学习了沉积岩、褶皱,观察了岩层的层状结构,向斜以及风化;在元山了解并学习了有关石灰岩的知识,在西山地质博物馆了解到了大量有关吴中地区的特色矿物,包括太湖石、页岩石等,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矿物、宝石、观赏石,比如,巴西的天河石、巴西的发晶、新疆的和田玉(青白玉)、内蒙古的玛瑙、巴基斯坦的海蓝宝石、缅甸的翡翠、阿富汗的阿富汗玉还有马达加斯加的电气石,除了这些宝石,还有许多观赏石,比如湖南的萤石(CaF2)、巴西的紫晶洞(SiO2)、方解石、雌黄等等,还见到了距今1.5亿年前的硅质木。 3、教学方法和教学实习成果概况 教学方法:老师先在教室将理论知识授予我们,之后再到实习区进行实地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为日后的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实习成果:经过了一周的工程地质实习,大致掌握了以下几个能力:①、掌握了岩矿的识别与鉴定并简述其成因;②、学会了绘制并利用地质图的能力;③、掌握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④、了解了有关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的成因与结构;⑤、了解滑坡(山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⑥、了

污染场地环境调查水文地质勘查技术

污染场地环境调查水文地质勘查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需要,人们利用地下水的程度也逐渐变高,但矿业、工业、农业等各行业对环境及地下水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环境问题逐渐恶化,如土壤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周边水资源也受到影响,如水资源受到污染后,其治理费用及其高昂,污染后对水资源的影响久远,对周边区域的生存环境危害极大。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土十条”、“水十条”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一、污染场地环境调查概况 污染场地环境调查,其目的是通过专业地质人员进行的现场调查,对场地的污染源、污染类型、污染程度、污染范围及污染原因等进行分析评价,最终结合调查结果制定出相对应的预防、治理的措施。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污染识别阶段,就是调查人员通过收集、查阅与污染场地相关的文献论著、报告资料等,对目标区域进行走访调查,对污染场地的情况做到比较详实的了解,初步圈定污染场地范围,为后继场地环境调查做好准备,第二,采样分析阶段,由专业调查人员对初步圈定的可能受到污染的区域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污染源等进行分别采样测试,综合确定污染场地的地质环境、污染程度情况,第三,风险评价阶段,就是对前面的调查、取样分析中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效可行的污染防治方法,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水文地质勘查技术在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水文地质,是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变化运动规律,水文地质在工程建设、矿山开采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水文地质勘查,是指对水文地质的勘查活动。在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中,水文地质勘查是及其重要的环节。通过水文地质勘查,可以查明周边污染源对土壤、地下水造成的污染程度、影响范围、污染类型等,及时修复污染场地的环境,从而有效避免污染的持续恶化。 2.1 污染场地调查及水文地质勘查内容 在实际的场地环境调查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污染场地进行初步的调查工作,确定基础的调查数据,确定污染源的类型、污染范围、污染程度等,其次,水资源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下水的勘查工作对勘查技术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要根据水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综合确定最终的勘查内容和技术要求,再次是在实际勘查工作完成后,需提交相应的勘查资料和成果报告,报告中应明确的提出对污染场地的有效的防治建议,为后续的污染场地治理提供依据。污染场地调查中水文地质勘查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污染场地的历史活动及变迁状况,污染场地的使用现状,污染源的范围、种类及污染的途径等,二是污染场地区域的水文地质情况,如地下水的分布情况、补径排条件、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情况、地下水的流向和流速等,三是对污染场地的土壤和污染分清情况、特征等进行调查,四是对污染场地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应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提出有效可行的防治措施。 2.2 水文地质勘查技术要点 (1)水文地质监测点。 水文地质勘查程度的高低,与水文地质监测点的选定息息相关,为了保证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合理的布置水文地质监测点,我们需要做好下面三个方面:一是已经明确污染场地的情况下,在同一范围内需将勘查点的数量保持在三个或三个以上,选择可靠的监测点分布方式,才能准确反映出场地的实际污染情况。二是合理的布置监测井,避免出现监测井无效等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为了对场地污染进行有效的监测,需在地下水上、下游设置相应数量的监测井,三是监测井的数量及深度,一般监测井的数量根据污染场地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监测井的深度应结合场地的地层情况,以揭穿主要含水层为宜。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1 定义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床及其周围地区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部分(岩石、矿石、土壤、地下水及地质作用和现象),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 1.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指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 总则 2.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实施省(自治区)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技术工作依据。 2.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针对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为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则提供科学依据。 2.3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要求基本查明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和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摸清底数,做出现状评价、预测分析。 2.4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不能局限于矿山用地面积之内,应将矿业活动影响范围作为调查区范围。 2.4.1 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范围应包括区域地质单元和影响的流域。 2.4.2 矿区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区矿业活动对周围地质环境的整体影响确定其范围。 2.4.3 单个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山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确定其范围。 2.5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任务: 2.5.1 调查矿山地区社会经济概况和矿业活动。 2.5.2 调查研究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2.5.3 查明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影响与危害。 2.5.4 调查、总结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2.5.5 对矿山地质环境作出综合评价,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建议。 2.5.6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3 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框图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 D2008-03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8年10月

目 次 前言..............................................................................................................................................................III 引言..............................................................................................................................................................I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4.1 目的 (2) 4.2 任务 (2) 4.3 基本要求 (2) 5 设计书编写与审批 (2) 5.1 设计书编写 (2) 5.2 设计书审批 (3) 6 调查内容 (3) 6.1 地质环境背景调查 (3) 6.2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调查 (4) 6.3 城市地质资源开发利用调查 (8) 7 调查方法 (9) 7.1 一般要求 (9) 7.2 资料搜集与整理 (9) 7.3 遥感调查 (9) 7.4 野外调查 (9) 7.5 地球物理勘查 (10) 7.6 槽探和浅井 (10) 7.7 钻探 (10) 7.8 样品采集与测试 (11) 8 地质环境评价 (11) 8.1 地下水环境评价 (11) 8.2 土壤污染评价 (12) 8.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12) 8.4 特殊类土评价 (13) 8.5 垃圾处置场适宜性评价 (13) 8.6 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环境效应评价 (13) 8.7 地质资源评价 (13) 8.8 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14) 9 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的影响评估 (15) 9.1 评估内容 (15) 9.2 评估方法 (15) 10 图件编制 (15)

石家庄市城市环境地质初步调查报告

石家庄市城市环境地质初步调查报告(浏览次数:199 发布时间:2009-11-03 )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的研究成为主题,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城市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废物处置、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有关的地质问题日益严重,已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中心的许多问题或灾害直接或间接与城市地区的地质、水文、水文地质条件或人类活动有关,保护环境、减轻灾害、科学处理废弃物、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世人的共识,并逐渐转变为地质工作的重点。城市地质以其在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和解决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成为环境地质工作的重中之重。 城市地质环境调查已迫在眉睫,如美国地调局已开始研究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灾害、水和受污染的环境;英国地调局开展了有关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减灾方面的调查;加拿大地调局制定了地学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公共健康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战略目标。中国地调局正在起动《首都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调查计划》项目,其中国土资源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资4450万元实施的《北京市发展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工作是我国开展城市全面地质环境调查的第一个项目,同时开展上海、天津、杭州、南京等城市多参

数立体地质调查立项工作。这一切表明,城市地质环境调查是当今全球地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信息的中心,是人口和现代工业的集中地区,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使城市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发生剧变,打破其影响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平衡,使其环境质量下降,甚至诱发地质灾害。因此要实现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了解各种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影响因素,认识城市区域地质环境演化的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向,统筹考虑包括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等约束条件在内的各种相关地质因素,找出城市地质环境演化的关键因子,为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供地质依据,引导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地质环境背景的复杂性,地质环境演化方面的工作尚缺乏系统研究,基础地质工作成果尚不能满足对经济发展支撑需求,因此加强基础地质工作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随着基础工作的不断深入研究必将对推动石家庄市环境地质及水文地质的研究工作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加强基础地质研究服务经济发展工作十分必要。 为此,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2003年11月对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石家庄市城市环境地质初步调查报

17-DD 2019-09 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试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 2019-09 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试行) A guide for ecology geological survey(1∶50 000)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9年1月

目次 前言 (i) 引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4.1目的任务 (2) 4.2基本要求 (2) 4.3工作量定额 (2) 5 设计书编制与审查 (2) 5.1资料收集 (2) 5.2资料整理分析 (4) 5.3野外踏勘 (4) 5.4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 (4) 5.5设计书编制内容与要求 (4) 5.6设计书审查 (4) 6 生态地质调查 (4) 6.1一般调查内容 (4) 6.2不同类型区特殊调查内容 (5) 7 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 (5) 7.1遥感调查 (5) 7.2地面调查 (6) 7.3剖面测量 (6) 7.4地球物理勘探 (7) 7.5钻探.. (7) 7.6钻探... (8) 7.7动态监测 (8) 8 生态地质评价 (8) 9 数据库建设 (9) 9.1基本要求 (9) 9.2建设内容 (9) 10 成果编制 (9) 10.1图件编制 (9) 10.2报告编制 (9) 11野外验收与审查 (9) 11.1野外验收 (9) 11.2成果审查 (10) 11.3资料归档 (10)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生态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11)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生态地质调查成果报告编写要求 (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附录A~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爱兵、林良俊、聂洪峰、尹立河、罗为群、叶思源、胡秋韵、张春虎、肖春蕾、张俊、张连凯、侯国华、朱立峰、郭兆成、成杭新、徐宏根、崔放、李小磊、李仰春等。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规范

1、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78-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2、D 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20-2002 《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 3、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7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4、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33-200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5、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205-2002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 6、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214-2002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6、《探矿工程地质编录讲义》 编写:陈子裘山西省地矿局二一四队总工办 7、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8、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9、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 GB/T17412.1-1998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2-199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3-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质图用色标准( 1 ∶ 500000 ~、 1 ∶ 1000000 )( GB6390-1986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1 ∶ 50000 )( GB 95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1 定义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床及其周围地区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部分(岩石、矿石、土壤、地下水及地质作用和现象),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 1.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指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 总则 2.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实施省(自治区)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技术工作依据。 2.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针对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为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则提供科学依据。 2.3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要求基本查明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和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摸清底数,做出现状评价、预测分析。 2.4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不能局限于矿山用地面积之内,应将矿业活动影响范围作为调查区范围。 2.4.1 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范围应包括区域地质单元和影响的流域。 2.4.2 矿区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区矿业活动对周围地质环境的整体影响确定其范围。 2.4.3 单个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山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确定其范围。 2.5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任务: 2.5.1 调查矿山地区社会经济概况和矿业活动。 2.5.2 调查研究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2.5.3 查明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影响与危害。 2.5.4 调查、总结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2.5.5 对矿山地质环境作出综合评价,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建议。 2.5.6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3 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框图 4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 4.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矿山基本情况及远景规划、矿山(区)地质环境条件、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等。 4.1.1 矿山地区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包括矿山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区域条件及环境功能规划要求;区域生产力布局,城镇、重要工程及特殊保护地区的分布;矿山所在地社会,经济状况及远景规划。 4.1.2 矿业活动远景规划:包括矿产资源特点、矿山建设规模及分布、矿业工程布局;矿业开采方式、开采深度、厚度及采动范围,原地选矿、冶炼的生产工艺、规模、强度;矿业开发远景规划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等(各省地矿行政管理部门编制)。 4.1.3 矿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区域地质概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矿床开采条件和地质环境背景等。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 前言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应以“国土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必须严而又严”“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为指导,依据《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土地复垦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的通知》等法律、法规、规章,针对矿山环境状况和特点,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主要内容: 范围、定义、总则、工作程序、精度要求、工作原则和方法、报告编写要求和附录。 本技术要求规定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各项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的附录A、附录B、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技术要求组织单位: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 张洪波陈吉才徐建芳肖桂珍顾福计王淑云罗靖筠 本技术要求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并归口。 本技术要求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

1.范围 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目的、任务、内容、方法和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 1.3本技术要求规定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不替代矿山常规的勘查和有关的评价工作。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床及其周围地区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部分(岩石、矿石、土壤、地下水及地质作用和现象),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 2.2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指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总则 3.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实施省(自治区)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技术工作依据。 3.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针对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为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地质信息技术实验室 基于IP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 究成果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二○一二年七月

基于IP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成果报告 项目名称: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 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负责人:诸云强 项目联系人:诸云强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起止时间:二O 一一年八月~二O 一二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课题基本情况 (1) 第一节课题背景 (1) 第二节目标与任务 (1) 第三节主要工作量及成果 (2) 第二章项目实施及数据源 (2) 第一节项目组织与实施 (2) 第二节数据来源 (3) 第三章工作内容与实现 (4) 第一节系统分析与功能设计 (4) 第二节系统功能实现 (5) 第四章质量监控体系与质量保证 (11) 第一节组织保证 (11) 第二节质量评述 (12) 第五章取得成果与建议 (13) 第一节主要成果 (13) 第二节问题与建议 (14) 附件 (15)

第一章课题基本情况 第一节课题背景 为满足现代化野外地质工作管理服务需求,基于已经建立的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及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进行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核心技术研究,为地质调查信息网格服务平台提供可行的实时多源(点)音视频调度、管理、存储、实时广播及历史点播流媒体发布解决方案,开 发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进行野外试点应用,初步实现远程野外工作验收的多点调度管理及全网实时广播。 通过本项目课题研究,依托已有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和卫星资源网络体系,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管理及远程验收等应用场景,专家组通过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就可以观看现场工作组汇报,实时了解野外地质工作情况,实现各野外节点视音频的调度管理及实时发布,提升野外地质调查信息化服务水平及管理能力。 目前基于双向视频会商的管理调度技术和流媒体发布已较成熟,而本课题现阶段选用的多点单边会商是利用编解码设备实现的,编解码设备在基于卫星传输的多级网络上的管理调度及流媒体发布尚无成熟技术平台支持,本课题在对现有编解码设备通信控制及传输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管理调度平台开发,选用成熟的流媒体发布技术,解决单边会商视音频在多级网络上的调度管理、实时发布及存储点播,搭建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 第二节目标与任务 基于已经建立的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及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为地质调查信息网格服务平台提供可行的实时音视频调度、管理、存储及流媒体发布解决方案,开发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进行野外试点应用,初步实现远程野外工作验收的多点调度管理及网络实时发布。

地质环境试题

地质环境科试题 一、填空题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明确的有几种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2、按地质体变化的速度可划分为缓变性地质灾害和突发性地质灾害。 3、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将地质灾害分为四个等级: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 4、“一划两案”指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5、地质灾害防治“三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按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在辖区内组织汛前排查、汛中检查、汛后核查。 6、“两卡”是指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 7、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有: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 8、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体系,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建立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监测网络。 9、共分为4级应急响应,按照灾情、险情级别,分别由省、市、县人民政府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10、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 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11、地质灾害报告制度规定了发生不同规模地质灾害灾(险)情的报告时限、程序和报告内容。 12、地质灾害防治费用和群测群防员补助资金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围、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目的就是减少因工程选址不当或不适当的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 14、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5、《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的防治原则中,明确了地方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 二、单选题 1、在对辖区内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依托技术单位选定临时避让场所,即可选择在地形平坦开阔, A 。 A:没有地质灾害发生史的区域 B:有地质灾害发生史的区域 C:即将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城市地质调查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属性表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属性表 C.1 地下水监测 C.1.1 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 记录地下水观测井(点)的基本情况,每一个观测井(点)作为数据库的一条记录。该表向上与调查点基础数据表关联,向下与一系列的检测表关联。具体数据表结构见表C.1。 表C.1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JCDSGCJB) 192

表C.1(续) C.1.1.1 地下水自动监测记录表 记录地下水监测的原始数据,主要作为资料性数据保存,每一次监测数据是数据库的一条记录。该表向上与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关联,具体数据表结构见表C.2。 表C.2地下水自动监测记录表(JCDSZDJC) 193

C.1.1.2 地下水位观测记录表 记录地下水位观测数据,数据库的每一条记录为观测井某一时间的观测数据。该表向上与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关联,具体数据表结构见表C.3。 表C.3地下水位观测记录表(JCDSSWGC) C.1.1.3 地下水位观测成果汇总表 记录经过计算、汇总的地下水位观测值,每年某一特定日(5,10,15,20,25,30)观测的数据作为数据库的一条记录。该表向上与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关联,具体数据表结构见表C.4。 表C.4地下水位观测成果汇总表(JCDSSWHZ) 194

C.1.1.4 地下水温观测记录表 记录地下水温观测数据,每一次观测数据是数据库的一条记录。该表向上与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关联,具体数据表结构见表C.5。 表C.5地下水温观测记录表(JCDSWDGC) C.1.1.5 地下水温观测数据汇总表 记录经过计算、汇总的地下水温度观测值,每年某一特定日(5,15,25)观测的数据作为数据库的一条记录。该表向上与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关联,具体数据表结构见表C.6。 表C.6地下水温观测数据汇总表(JCDSWDHZ) 195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0 前言 (1) 0.1立项依据及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意义 (1) 0.2主要任务 (2) 0.3编制依据 (2) 1 立项治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 1.1某铁矿矿区生产概况 (2) 1.2某铁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1.2.1某铁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3) 1.2.2某铁矿区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 (4) 1.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 1.4立项治理的可行性 (5) 2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6) 2.1自然地理位置及交通 (6) 2.2地质环境条件 (7) 2.7人类工程活动特征 (9) 2.8场区土壤及植被特征 (9) 3 弃渣场基本特征、危害性及稳定性分析 (9) 3.1窑子沟弃渣场形成原因 (10)

3.3弃渣场斜坡变形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12) 3.4弃渣场斜坡稳定性分析及推力计算 (12) 4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工程技术方案 (15) 4.1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目标、原则及技术路线 (15) 4.2设计工况、参数与标准的确定 (16) 4.3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方案设计 (18) 4.4不同方案的分项工程设计 (19) 5工程监测设计方案 (20) 5.1监测工作的任务及目的 (20) 5.2监测设计主要技术依据 (21) 5.3监测设计的指导思想 (21) 5.4监测工作现状 (22) 5.5监测工作布置 (22) 6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工程施工组织 (22) 6.1施工条件与地形 (22) 6.2地质条件 (23) 6.3建筑材料 (23) 6.4供电与供水 (23) 6.5占地拆迁数量及协议 (23) 6.6主要施工机械 (23)

矿山地质环境野外调查内容

矿山地质环境野外调查内容 1、了解从(州市、县、镇)至矿山的里程(km)。 2、调查进入矿山区域的道路情况,道路路基和边坡是否稳定是否有坍塌滑坡现象(拍照)。 3、调查矿山周围村庄情况,几户、人口数、经济收入、外出人口数,人均收入、经济作物、动植物等等(列表)。 4、调查村庄房屋情况,询问村庄里有没有房屋开裂、塌陷等若有做仔细描述,询问村庄附近山体有没有发生过开裂、蹦塌、滑坡,村庄附近的冲沟、泥石流等情况(拍照)。 5、调查村庄和矿山饮用水情况,村庄的河流、溪沟其水流量、流向、河流宽度、水质(拍照)。 6、调查矿区地形地貌(坡度、高差、排水情况),矿山植被(覆盖率、物种)等(拍照)。 7、调查矿区气象水文,年最高和最低降雨量,年均降雨量,区域属哪个水系支流有几条。 8、调查矿山周围有没有古(新)滑坡体,其稳定情况、上覆地层、滑距、滑向、植被情况(拍照、列表)。 9、调查矿山道路边坡和平硐口是否有崩塌、不稳定斜坡体,其稳定情况、上覆地层岩性结构构造、崩塌体和不稳定斜坡体大小、坡度和产状、植被情况(拍照、列表)。 10、调查矿山周围是否有泥石流沟,其物质来源、冲沟两岸地层和岩性结构构造产状、沟两岸的植被情况、坡度和坡降比、流向、形状“U”或“V”、对下游的危害情况(拍照、列表)。 11、调查矿山区域内岩溶是否发育,是否有溶洞、溶槽、溶蚀洼地等,其高度、宽度、长度,上覆地层、植被、稳定情况(拍照)。 12、调查矿山岩土体风化情况,岩土体风化程度描述、植被发育情况(拍照)。 13、调查矿山各个老硐和新硐位置,洞口岩层稳定性、洞口植被、围岩体、涌水量(拍照)。 14、调查矿山地表采空区和地下采空区,露天采空区的大小,周围岩性、采空区深度,采空区周围植被,地下采空区大小,地表是否开裂或塌陷,植被发育情况(拍照)。 15、调查矿山工业场,地层岩性、周围的排水设施和拦挡设施。 16、调查矿山排矸场、堆渣场,其高度、宽度、堆放位置、稳定程度、周围排水设施、拦挡设施、危害对象等。 17、调查矿山办公生活区、炸药库、高位水池,其面积大小、位置、地层岩性、对其产生危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XXX 矿产有限公司石灰岩采石场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 告委托单位:XXX 有限公司提交报告单位:四川 省地质矿产勘查 野外调查: 报告编写: 审查: 总工程师: 队长: 提交报告时间:二O 一一年七月

目录1、前言 1.1 目的与任务 1.2技术标准及评价依据 1.3以为地质工作及本次评价概况 2、矿山建设于开采现状 2.1 矿山建设概况 2.2 矿山开采现状 3、评价范围确定 4、矿区自然环境概况 4.1 气象与水文 4.2 地形地貌特征 4.3 生态环境状况 4.4矿区社会经济概况 5、矿区地质环境条件 5.1 地层与岩性特征 5.2矿区地质结构与区域稳定性 5.3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5.4 斜坡类型及特征 5.5岩(土)体类型及其特征 6、评价级别的确定 7、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价

7.1 现状评价内容 7.2现状评价因素的选取 7.3 现状评价方法 7.4 现状评价 8、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价 8.1 预测评价内容 8.2预测评价因素的选取 8.3 预测评价方法 8.4 预测评价 9、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9.1 矿山开采对环境影响程度评价9.2矿山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评价 9.3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价 10、结论及防范措施建议 10.1 结论 10.2 防治措施建议

1、前言 1.1目的与任务 XXX矿产有限公司于XX年X月X日通过采矿权挂牌方式有偿取得了XXX 矿产有限公司石灰岩采石场矿权,已办理采矿许可证。2011 年4月该矿山因XXX号,因安全问题责令停釆,经县国土局同意调整变更矿区范围,XX 年X月X日XX市国土资源局XX号文,批复划定矿区范围。重新进行储量核实,提交相应的配套报告。企业为了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方针, 达到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障矿山开采中的安全的目的,根据《矿产资源法》、国务院第XX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及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川国土资发XX号问《关于加强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的通知》等政策规章的要求,特书面委托XX按规定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主要任务是:收集矿区已有地质资料,实地调查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现状评价;依据矿山的开拓方式及采矿方法,就矿山未来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和破坏、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及矿山开釆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遭受和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进行预测评价,在此基础上就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提出防治措施建议。主要目的是为本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性依据,为办理釆矿许可证登记提供资料,便于政府主管部门对矿山地质环境实施监监督和管理。要求提 交评价报告,组织专家组评审,并报XX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设计编写;综合勘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评价;城市发展规模地质论证及预测;报告编军、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国土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的1∶5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工作。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GBJ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 DZ 44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 D14 003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 000) DZ 55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3 总则 3.1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以下简称1∶50 000综合勘查)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应在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上进行。 3.2 1∶50000综合勘查目的是:提高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程度。为城市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专门性勘查奠定基础;为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出地质依据与建议: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 1∶50000综合勘查基本任务是:在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不良环境地质现象(灾害)的诱发因素、活动规律以及提出相应的防护和整治措施。 根据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对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从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论证工作区适宜的建设发展规模、布局及产业结构。 3.4 1∶50 000综合勘查区的确定,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主要部署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区。 勘查区范围应根据查明地质问题的需要,考虑行政单元的完整性以及与城市有联系的地区。同时亦要顾及1∶50000图幅的相对完整性。 3.5 勘查工作内容应针对工作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工作内容应包括: 3.5.1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各类含水层(组)的富水程度,并圈出具有集中供水前景的富水区范围。 3.5.2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运动规律,并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 云南昭通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 成果报告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云南昭通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 成果报告 项目编码: 12120113010900 任务书编号: [2014]02-029-004 工作起止年限: 2013年-2015年 项目负责人:高幼龙 报告主编:高幼龙张俊义张超 报告编写人:张俊义张超高幼龙郭宁杨秀元 蔡玲玲姚亚辉孙秀娟邓兵郭颖平单位负责人:李文鹏 主管业务负责人:李铁锋 提交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提交时间:2015年12月30日 计划项目名称:滇东北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 实施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项目来源及目标任务 第二节调查区地理位置与交通 第三节以往调查工作程度 第四节调查工作部署和及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 第五节质量评述 第六节主要成果 第七节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 第八节章节安排与分工 第二章自然地理与区域地质环境概况 第一节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第二节地层岩性 第三节地质构造 第四节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第五节水文地质特征 第六节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第七节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类型及特征 第三章斜坡结构特征与工程地质岩组 第一节斜坡结构特征 第二节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第四章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 第一节地质灾害类型 第二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第三节地质灾害危害特征 第四节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第五节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第五章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致灾模式 第一节地质灾害形成机理 第二节地质灾害致灾模式 第三节典型地质灾害点剖析 第六章地质灾害评价 第一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第二节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第七章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建议 第一节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第二节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与防治规划 第八章空间数据库建设和图件编制说明 第一节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第二节图件编制 第九章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