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七版校对版-绪论

生理学第七版校对版-绪论
生理学第七版校对版-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生理学及其任务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生物体(organism)也称有机体,简称机体,是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的总称,包括一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人和许多高等动物的机体结构复杂,由不同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所组成,各系统和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呼吸、消化、排泄、血液循环、肌肉收缩等,并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维持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二、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

生理学的发展和医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人们在寻求对疾病医治的过程中,必然要求对疾病产生机制和人体正常功能的许多知识进行探索。生理学的知识是随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医学实践、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无论是在我国还是西方国家,一些经典的医学著作中都有对人体器官生理功能的描述。例如,我国古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对经络、脏腑、七情六淫、营卫气血等生理学理论的记载;古希腊医师和医学理论家Galen曾对多种动物(包括猴)进行活体解剖,并用解剖学的知识来推断人体生理功能。长期以来,医学中关于疾病的理论研究都以人体生理学为基础,反过来,临床实践也能检验生理学理论是否正确,并进一步丰富铈发展生理学理论。

在现代医学课程体系中,人体生理学(human physiology)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它以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同时又是药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和临床各课程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医护人员来说,不具备人体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就不能正确认识疾病;不仅如此,在他们认识和处理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中,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也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重要的研究手段。

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的所有知识都来自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但早期的一些人体生理知识多来源于对尸体解剖和动物活体解剖而对人体器官功能所作的推测。而生理学真正成为一门实验性科学是从17世纪开始的。1628年,英国医生Harvey所著的《心与血的运动》一书出版,是历史上第一部基于实验证据的生理学著作。Harvey首次在若干种动物身上应用活体解剖的方法,并经反复多次实验观察,推断出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血液由心脏射入动脉,再由静脉回流人心脏而不断循环。随后显微镜的发明和毛细血管的发现,证实了Harvey对循环系统结构的正确推论。19O2年,英国生理学家Bayliss 和Starling在研究胰液分泌调节的机制中,大胆地冲破了当时“神经反射”这个传统观念的束缚,发现了历史上第一个激素,并将它命名为促胰液素;1921年,加拿大青年生理学家和医生Banting和他的学生Best发现了胰岛素;1982年,澳大利亚医生Mar—shall和病理学家’Warren证实了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所以,生理学的知识除来自临床实践外,主要来源于实验研究,现代生理学的发展更是如此。

一般而言,生理学实验(physiolocal experiment)是在人工创造的一定条件下,对生命现象

进行客观观察和分析,以获取生理学知识的一种研究手段。进行生理学实验时,往往需要对完整机体或某一器官、组织或细胞的某一特定功能活动进行孤立的分析,并测试各种因素对它的影响。实验往往会给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生理学实验主要在动物身上进行;仅在不损害健康,并得到受试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人体实验才允许有限进行。由于人与动物的机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利用动物实验的结果来推断人体生理功能是完全可能的。另外,由于动物机体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简单,或在某些方面更具有典型性或优越性,在研究一些基本生命活动或特殊功能活动时则更为适合。例如,利用枪乌鲗的巨大神经轴突来研究细胞生物电,比在其他生物材料上进行研究要容易得多;猫的防御反应较为明显,因而在进行这方面研究时,猫为首选动物。但人体的许多功能活动,尤其是高级神经活动,与动物相比已发生质的变化,因而利用动物进行这方面的实验则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应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选择适当的动物或动物材料,在推断人体功能活动规律时,须注意到人与动物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将动物实验的结果直接套用于人体。

(一) 动物实验

1.急性动物实验急性动物实验(acute animal experiment)可分为离体和在体实验两种方法。离体实验(experiment in vitro)是从活着的或刚处死的动物身上取出所需要的器官、组织、细胞或细胞中的某些成分,置于一个能保持其正常功能活动的人工环境中,观察某些人为的干预因素对其功能活动的影响。例如,对离体蛙心或动物血管条进行灌流,可用于研究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或药物对心肌或血管平滑肌收缩力的影响;应用膜片钳技术可研究细胞小片膜上单个离子通道的电流特性。在体实验(experiment in vivo)是在动物麻醉条件下,手术暴露某些所需研究的部位,观察和记录某些生理功能在人为干预条件下的变化。例如,以动脉插管记录动物血压,可用于观察某些神经或体液因素对血压的影响;将玻璃微电极插入脑内某些部位进行细胞外或细胞内记录,观察神经元在接受某些刺激时放电活动的变化,以了解这些神经元的生理功能。急性动物实验的优点是实验条件比较简单,条件较易控制,便于进行直接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离体实验则更能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中最为本质的基本规律。但急性动物实验的结果可能与生理条件下完整机体的功能活动有所不同,尤其是离体实验的结果,此时被研究的对象,如器官、组织、细胞或细胞中的某些成分已经脱离整体,它们所处的环境已发生很大的改变,实验结果与在整体中的真实情况相比,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2.慢性动物实验慢性动物实验(chronic animal experiment)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研究对象,且尽可能保持外界环境接近于自然,以便能在较长时间内观察和记录某些生理功能的改变。实验前一般需对动物作某些预处理,待动物康复后再进行观察。例如,研究唾液的分泌调节时,可预先将唾液腺导管开口移至颊部体表,观察时就能方便地从体表收集到唾液腺分泌的纯净唾液;研究某种内分泌功能时,常先摘除动物某个内分泌腺,以便观察这种内分泌激素缺乏时以及人为替代后的生理功能改变,用以了解这种内分泌激素的生理作用。慢性动物实验适用于观察某一器官或组织在正常情况下的功能以及在整体中的作用地位,但不宜用来分析某一器官或组织细胞生理功能的详细机制。与急性动物实验相比,慢性动物实验的干扰因素较多,实验条件较难控制。

(二) 人体实验

人体实验由于受到伦理学的限制,目前主要是进行人群资料调查,例如,人体血压、心率、肺通气量、肾小球滤过率,以及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的正常值就是通过对大批人群采样,再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而获得的。有些实验研究也可在人体进行,例如,测试人体在高温、低温、低氧、失重和高压等一些特殊环境下某些生理活动的变化。

总之,各种实验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对某种生理功能的研究,究竟适宜采用哪些实验

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四、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完整人体可划分为执行不同生理功能的若干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各系统都由若干器官相互联结而形成,如呼吸系统由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所构成,而消化系统则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所组成。各器官又由不同的组织和细胞按一定的形式所组成。因此,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全面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不同水平。

(一)器官和系统水平

人们对生理学的研究最早是从器官和系统水平开始的,并获得和积累了大量的生理学基本知识。这一水平的研究主要是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规律、调节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如心脏的射血、肺的呼吸、小肠的消化和吸收、肾的尿生成等。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有利于把复杂的整体化整为零,从而能更加方便,也更加准确地把握整个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进行这一水平的研究可应用多种方法,包括急性和慢性动物实验,但更多采用急性动物实验的方法,急性动物实验法既可进行在体实验,也可进行离体实验。这一水平的研究及其所获知识和理论称为器官生理学(organ physiology)。

(二)细胞和分子水平

细胞是组成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而细胞及其亚微结构又由多种生物大分子所构成。所以,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在于探索细胞及其所含生物大分子的活动规律。例如,骨骼肌收缩时的肌丝滑行;细胞兴奋时,细胞膜上通道蛋白通透性的改变和离子的跨膜移动;细胞在不同环境因素刺激下基因表达的改变等。这一水平的研究一般采用离体实验的方法,所获得的知识和理论称为细胞生理学(cell physiology)或普通生理学(general physiology)。

(三)整体水平

人们从器官和系统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所获得的对机体功能的认识,最终都要在整体水平上加以综合并得到验证。整体水平的研究主要包括机体内各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内、外环境变化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机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各种相应应答。例如,体内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对其他器官和系统活动的调节;运动、创伤、紧张、恐惧等生理和心理因素,或地理、气候、社会等环境因素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机体在环境急剧变化时所产生的应急反应,或在某些特殊环境,如高温、低氧(高原)、失重(航天)、高压(潜水)等情况下的习服(acclimatization或accustomization),即机体为能适应新环境生存而产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急性和慢性动物实验都可用于这一水平的研究,但由于在实验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参数,即变量很多,因而结果分析比较困难。然而,变量越多的实验,即综合程度越高,则可能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一、机体的内环境

(一)体液及其组成

人和动物体内含有大量液体,机体内的液体称为体液(body fluid)。正常成年人的体液量约占体重的60%,其中约2/3(约占体重的40%)分布于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intracenular fluid,ICF);其余约1/3(约占体重的20%)分布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ECF)。细胞外液中约3/4(约占体重的15%)分布于细胞间隙内,称为组织间液(interstitial fluid,ISF)或组织液(tissue fluid);其余约1/4(约占体重的5%)则在血管中不断地循环流动,即为血浆(plasma)。此外,还有少量的淋巴和脑脊液等。

(二)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

人体各部分体液彼此隔开,因而各部分体液的成分有较大的差别(见第二、三章),但各

部分体液又相互沟通。细胞膜既是分隔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屏障,又是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渠道,有些物质可自由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但有些物质则须经膜上镶嵌的特殊蛋白质才能从膜的一侧转移到另一侧,水的跨膜移动主要受细胞膜两侧渗透压和静水压梯度的驱使(见第二章)。同样,毛细血管壁既是分隔血浆与组织液的屏障,也是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体液跨毛细血管壁移动也取决于管壁两侧的渗透压和静水压梯度(见第四、八章)。血浆是沟通各部分体液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媒介,因而是各部分体液中最为活跃的部分。

(三)内环境的概念及其提出

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并不与外界环境相接触,而是浸浴于机体内部的细胞外液中,因此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以区别于整个机体所处的外环境。这一重要概念是由法国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于1852年首先提出的。他观察到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变动非常小,又观察到高等动物机体许多特性保持恒定的程度高于低等动物,因而认为这种差异是由于在进化中发展了内环境的缘故。他指出:机体生存在两个环境中,一个是不断变化着的外环境,另一个是比较稳定的内环境,因而机体在外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仍能很好地生存,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能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

二、内环境的稳态

(一)稳态的概念及其提出

稳态(homeostasis)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稳态的概念是由美国生理学家Cannon于1929年首次提出的。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简言之,是一种动态平衡。例如,人的正常体温可在37℃上下波动,但每天的波动幅度不超过1℃;血浆pH可在7.35~7.45之间波动;血浆中各种离子浓度的波动范围也很小,如血钾浓度仅在3.5~5.5mmol/L之间,而血钙浓度仅在2.25~2.75mmol/L之间的狭小范围内波动。稳态是生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

(二)稳态的维持和生理意义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细胞的代谢,机体将不断消耗氧和营养物质,并不断产生CO2和H+等代谢产物,外界环境因素,如高温、严寒、低氧或吸入过多CO2、饮食不当引起腹泻或呕吐等也会干扰稳态。但机体可通过多个系统和器官的活动,使遭受破坏的内环境及时得到恢复,从而维持其相对稳定。例如,通过加强散热或产热可调节体温;经由呼吸系统的活动可摄入氧和排出CO2;依靠消化系统的活动可补充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泌尿系统的活动则能将H+与多种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在这些系统的功能活动中,血液和循环系统参与多种物质的运输。稳态的维持还有赖于运动系统的活动,使机体得以觅食和脱离险境。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则通过调节各系统的活动,使稳态的调节更趋协调和完善。因此,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稳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因为细胞的各种代谢活动都是酶促生化反应,因此,细胞外液中需要有足够的营养物质、氧和水分,以及适宜的温度、离子浓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细胞膜两侧一定的离子浓度和分布也是可兴奋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产生生物电的重要保证(见第二章)。稳态的破坏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高热、低氧、水与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等都可导致细胞功能的严重损害,引起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稳态概念的扩展

在生理学中,目前关于稳态的概念已被大大扩展,不再局限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而是扩大到泛指体内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

和体液等因素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维持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稳态主要依靠体内的负反馈控制系统(见后文)。

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人体各组成部分是按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的。作为一个有序的整体,人体具有较完备的调节系统和控制系统,能对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各种生理功能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维持机体内环境乃至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稳态;也能适时地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适应性反应,调整机体各组成部分的活动,以应对外界环境所发生的改变。

一、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一)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例如,肢体被火灼痛时立即回撤就是一种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感受器(receptor)是指接受某种刺激的特殊装置;效应器(effecter)则为产生效应的器官。神经中枢简称中枢(center),是指位于脑和脊髓灰质内的调节某一特定功能的神经元群。传入神经(afferent nerve)是从感受器到中枢的神经通路;而传出神经(efferent nerve)则为从中枢到效应器的神经通路。在上述肢体回撤反射中,当局部体表接近火焰时,皮肤感受器可感受到这种伤害性刺激,并将刺激信号转变为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传向中枢,信号经中枢分析处理后再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即有关肌群,结果引起肌群收缩,使受刺激肢体撤离刺激源,从而完成反射。反射须在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完整的基础上才得以正常进行;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被阻断,反射将不能完成。反射可简单也可复杂。例如,膝反射(见第十章)在中枢只经过一次突触传递即可完成,而心血管反射、呼吸反射等则须经中枢神经系统中多级水平的整合才能完成。

(二)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一些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hormone)可循血液途径作用于全身各处的靶细胞(target cell),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这种方式称为远距分泌(telecrine)。例如,甲状腺激素分泌后由血液运送到全身组织,对体内几乎所有细胞都有调节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也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有些细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不经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这种方式称为旁分泌(paracrine)。如生长抑素在胰岛内抑制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就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的。一些神经元也能将其合成的某些化学物质释放入血,然后经血液运行至远处,作用于靶细胞,这些化学物质被称为神经激素(neurohormone),如血管升压素,它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大细胞合成,先沿轴突运抵神经垂体储存,然后释放入血,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神经激素分泌的方式称为神经分泌(neurosecretion)。

人体内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接受神经的支配,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传出部分,这种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neurohumoral regulation)。如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从而使神经与体液因素共同参与机体的调节活动。

(三)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例如,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骨骼肌的初长度可增强肌肉的收缩张力;肾动

脉灌注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基本保持稳定,从而保证肾泌尿活动在一定范围内不受动脉血压改变的影响。

上述三种调节方式中,一般认为,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而短暂,而体液调节则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但并不绝对,有些神经调节活动,若经过中枢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或发生突触可塑性改变时,也可产生较持久的效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但在生理功能调节中仍具有一定意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二、体内的控制系统

机器的自动控制或动物(包括人)体内的各种功能调节,都可以看成是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信息传送过程。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研究机器和动物(包括人)体内的控制和通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称为控制论(cybernetics)。控制论着重分析研究信息传送过程中的数学关系,而不涉及过程内在的物理、化学、生物或其他方面的现象。人体内存在数以千计的控制系统(control system),甚至在一个细胞内也存在许多精细复杂的控制系统,精确地调控细胞的各种功能活动。但有关细胞和分子水平控制系统的内容,习惯上放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中研究,而生理学中则主要探讨器官和系统水平以及整体水平的控制系统。从控制论的观点分析,人体内的控制系统可分为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三类。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

在非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发出指令控制受控部分的活动,而其自身的活动不受来自受控部分或其他纠正信息的影响,因而它不起自动控制的作用。非自动控制系统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较为少见。

(二)反馈控制系统

在这类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发出指令控制受控部分的活动,而控制部分自身的活动又接受来自受控部分返回信息的影响。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反馈(feedback) (图1-1)。反馈有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形式。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closed-loop system),因而具有自动控制的能力。

1.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人体内的负反馈极为多见,在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态中具有重要意义。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通过反射抑制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使心脏活动减弱,血管舒张,血压便回降;相反,当动脉血压降低时,也可通过反射增强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使血压回升,从而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须指出的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过程中有许多环节都可通过负反馈而实现自动控制,人体生理活动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负反馈控制都有一个调定点(set point)。调定点是指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设定的工作点附近的一个狭小范围内变动。如正常动脉血压的调定点约为100mmHg,当各种原因使血压偏离调定点时,即可通过上述反馈控制(压力感受性反射),使血压回到正常水平,从而维持正常血压的相对稳定。调定点并非永恒不变,而是在一定情况下可发生变动,这称为重调定(resetting)。例如,当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持续升高时,血压调定点可上移,此时动脉血压可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压力感受性反射在高血压情况下仍能行使其调节功能,只是工作点水平有所变动。

2.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正反馈远不如负反馈多见,其意义在于产生“滚雪球”效应,或促使某一生理活动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如在排尿反射过程中,当排尿中枢发动排尿后,由于尿液刺激了后尿道的感受器,后

者不断发出反馈信息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使排尿反射一再加强,直至尿液排完为止。在病理情况下出现的恶性循环也是一种正反馈,如发生心衰时,由于心脏射血无力,心室搏出量减少,射血后残留在心室内的血量增多,结果导致心室扩大和心肌耗氧量增多,心脏因负担加重,收缩力进一步减弱。如此反复,最终将导致死亡。

(三)前馈控制系统

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feed-forward) (见图1-1)。体内前馈控制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在寒冷环境中,当体温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的代谢活动加强,产热增加,同时皮肤血管收缩,使体表散热减少,于是体温回升。但实际上正常人的体温是非常稳定的。因为除上述反馈控制外,还有前馈控制的参与,人们可根据气温降低的有关信息,通过视、听等感觉器官传递到脑,脑就立即发出指令增加产热活动和减少机体散热。这些产热和散热活动并不需要等到寒冷刺激使体温降低以后,而是在体温降低之前就已经发生。条件反射也是一种前馈控制。例如,食物的外观、气味等有关信号在食物进入口腔之前就能引起唾液、胃液分泌等消化活动;运动员在到达运动场地尚未开始比赛之前,循环和呼吸活动就已发生改变等,都属于条件反射,也属于前馈控制。正常人将手伸向某一预定目标时的动作十分准确而稳定。在进行这一动作的过程中,于中枢发出运动指令的同时,通过前馈控制,可使受控的肌群收缩活动受到一定制约,手不会不及目标,也不会超越目标。当然,在这一动作过程中,除前馈控制外,还有反馈控制,即肌肉和关节不断发回反馈信息,也有纠正中枢指令的作用。但假如只有反馈而无前馈,肌肉运动时将出现震颤,动作将不能快速、准确和协调地进行。可见,反馈具有“滞后”和“波动”的缺点,而前馈则较快速,并具有预见性,因而适应性更大。但前馈控制有时会发生失误,这是前馈控制的一个缺点,如见到食物后引起唾液和胃液分泌,然而可能因为某种原因,结果并没有真正吃到食物,则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就成为一种失误。

(朱大年)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

[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 A型题 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主要在于阐明人体各器官和细胞的 — A.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及规律 B.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C.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活动规律 D.功能表现及其内在机制 E.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过程 、 2.下列关于生理学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 B.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C.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程 D.其研究对象是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 E.须从系统器官和细胞分子二个水平进行研究

3.下列哪个水平的生理学研究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基本规律 A.细胞和分子水平 B.组织和细胞水平 C.器官和组织水平 | D.器官和系统水平 E.整体水平 4.在目前的医学生理学中,对下列哪一项功能活动的描述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 , A.条件反射 B.肌丝滑行 C.心脏射血 D.防御反应 E.基础代谢 5 . 医学生理学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属于下列哪个水平的知识 A.细胞和分子水平 B.组织和细胞水平 C.器官和组织水平 … D.器官和系统水平 E.整体水平 6.下列各项实验中,哪一项属于整体水平的研究 、 A.在体蛙心搏曲线描记 B.大脑皮层诱发电位描记 C.人体高原低氧试验 D.假饲法分析胃液分泌 E.活体家兔血压描记 7.分析生理学实验研究结果的正确观点是

, A.分子水平的研究结果最准确 B. 离体细胞的研究结果可直接解释其在整体中的功能 C. 动物实验的结果可直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 D. 多个水平研究结果的综合有助于阐明生理功能机制 E.整体水平的研究结果最不可靠 : 8.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 E.组织液 9.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 A.组织液 B.血浆 C.淋巴 D.脑脊液 E.房水 10.内环境的稳态 A. 是指细胞内液中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恒定 > B. 是指细胞外液的各种理化性质发生小范围变动 C.使细胞内、外液中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 D.不依赖于体内各种细胞、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E.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理学重点笔记92900

1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现已扩展到泛指体内细胞核分支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核体液等因素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P4 3内环境的稳态具有什么生理意义?机体如何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在人和高等动物,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乃至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各种代谢活动所必需,也是兴奋性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生物电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需要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及互相协调来完成。 4刺激:是指细胞所处的环境因素的变化,任何能量形式的理化因素的改变都可能构成对细胞的刺激。刺激量包括三个参数,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5兴奋性:组织细胞具有的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6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即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 7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即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其绝对值大于RP的绝对值。 8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阈电位 9局部电位:给予细胞膜一定的去极化刺激时,会引起部分钠通道的激活和内向离子电流,使膜在电紧张电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极化,但此时如果外向K电流仍然大于Na内向电流,膜电位又复极到静息电位水平,如此形成的膜电位称之为局部电位。 10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一可传播的膜电位迅速波动。 11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12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3简述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①,膜外K浓度与膜内K浓度的差值决定Ek,因而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会显著影响静息电位。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可影响静息电位的大小,如果膜对K的通透性相对增大,静息电位也就增大。③,钠-钾汞活动的水平对静息电位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14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动作电位一经出现,其幅度就达到一定的数值,不因刺激的增强而随之增大,动作电位的这一特性称为全或无②动作电位的另一特性就是可传播性。③动作电位的脉冲性,即动作电位有不应期,不能总和。 15常见的物质跨膜转运有以下几种形式: 单纯扩散,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梯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转运的过程。这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并不消耗能量。是被动扩散。 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顺着电化学梯度跨膜移动的现象,并不消耗能量。课分为两种类型:①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是指由载体蛋白携带,通过其构型改变实现跨膜物质转运。其特点是物质与载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现象②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是指由通道蛋白组成跨膜水相通道,介导离子顺浓度/电位梯度迅速跨膜移动。其结构功能状态可随细胞内外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具有开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生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一、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1、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生理功能的调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形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 5 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三、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1、负反馈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则称为负反馈。 2、正反馈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是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则称为正反馈 第三章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被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均匀分布)被动转运是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细胞膜的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结果是达到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或电位的平衡。(一)、单纯扩散 1、物质:脂溶性高、分子小,不带电荷的非极性分子。如O 2、N2、CO2 、乙醇、尿素以 及一些小分子激素或药物。 2、特点:不需要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推动物质转运的力量是物质的浓度梯度。物质转运的方向 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因而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的结果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的 两侧达到平衡。 (二)、易化扩散。(膜蛋白介导)一些单纯扩散不能实现的非脂溶性的较大的分子或带电离子的跨膜转运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帮助所实现的物质跨膜扩散称为易化扩散。 1、经载体的异化扩散。(离子,分子,选择性高)载体指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类具有特殊的物质转运功能的蛋白质。物质:葡萄糖和氨基酸。 特征:饱和现象、立体构想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2、经通道的异化扩散。(速度快,被动) 特征:离子选择性 门控特性: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 二、主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更不均匀)主动转运是通过细胞的耗能或称,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一)、原发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由细胞膜或内膜上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泵蛋白,直接水解ATP提 供能量而将一种或多种物质逆着各自的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钠钾泵。(外Na+内K+) 每分解一份子的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中国药科大学生理学考研复习笔记

中国药科大学生理学考研复习笔记 绪论 考纲要求 1、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和阈。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和功能。 考纲精要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 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基本调节方式: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知识分享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疾病概论 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 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 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正常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

生理学重点笔记

生理学重点笔记 一绪论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 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自身调节。 4.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5.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6.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 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生理活动都是正反馈。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 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⑴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⑵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什么结构 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精心整理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 4.胞外液。 5.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吞饮 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 +内流与K +的外流及Na +—K +泵转运共同形成的、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 阈电位是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的可传播性。 3.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或张力增加.其过程包括肌细饱的兴奋、兴奋一收缩耦联,收缩三部分,主要步骤如下图

血液 1. 占体重的 2. 透压) 3. 对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血浆蛋白产生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 作用是:能使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 等渗溶液是0.9%Nacl,5%葡萄糖溶液。 4.血浆的正常酸碱度:PH7.35-7.4 5.低于7.35为酸中毒,高于7.45为碱中毒。 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0-5.5)x1012/L;成年女性为(3.5-5.0)x1012/L。6.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一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7.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叠连)、渗透脆性(溶血,低渗溶液)。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愉O2和CO2以及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 红细胞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成熟因素是维生素B12,叶酸。 8.正常成人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和 免疫作用。 9.正常成人血小板有(100一 其主要功能为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生理性止 A抗原与 。 )和 也是由于K+外流产生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但复极化比较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动作电位共分为五个期,即 去极化期(Na+内流形成)、 复极化l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形成)、 2期(缓慢复极期也称平台期,K+外流和Na+内流形成)、 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形成) 4期(静息期,离子泵转运形成)

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1.概念: 生理学是以生物体的基本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医学 (1)动物实验:急性实验(在体实验、离体实验);慢性实验 (2)人体实验 3生理学研究水平:系统和器官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整体水平。 第二节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1. 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 稳态:内环境理化因素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的意义: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最基本的特点是稳态。 稳态是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是内环境理化因素、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

这种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下实现。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负反馈。稳态是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 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 、机体内存在三种生理功能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 1 )神经调节: 概念: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调节方式:反射。 反射( reflex ):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特点:反应迅速、精确,作用短暂、影响范围局限。(

2 )体液调节: 概念: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类型: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神经 - 体液调节。 特点: 缓慢、广泛、持久 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 神经 - 体液调节:人体内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接受神经的支配,此时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反射弧 的传出部分,这种调节称神经 - 体液调节。 ( 3 )自身调节: 概念: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笔记复习重点剖析

绪论 1、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植物生命活动:植物体物质转化、能量转换、形态建成及信息传递的综合反应。 3、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内容:细胞生理、代谢生理、生长发育生理和逆境生理。 4、历程:近代植物生理学始于荷兰van Helmont(1627)的柳条试验,他首次证明了水直接参与植物有机体的形成; 德国von Liebig(1840)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奠定了施肥的理论基础; 植物生理学诞生标志是德国von Sachs和Pfeffer所著的两部植物生理学专著; 我国启业人是钱崇澍,奠基人是李继侗、罗宗洛、汤佩松。 第二章植物的水分关系 1、束缚水:存在于原生质胶体颗粒周围或存在于大分子结构空间中被牢固吸附的水分。 2、自由水:存在于细胞间隙、原生质胶粒间、液泡中、导管和管胞内以及植物体其他间隙的水分。 3、束缚水含量增高,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自由水含量增加,植物的代谢加强而抗逆性降低。 4、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①水分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②水是植物代谢过程中重要的反应物质;③水是植物体内各种物质代谢的介质;④水分能够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⑤水分能有效降低植物的体温;⑥水是植物原生质良好的稳定剂;⑦水与植物的生长和运动有关。 5、植物细胞的吸水方式:渗透性吸水和吸胀吸水。 6、渗透作用: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 7、水的偏摩尔体积:指加入1mol水使体系的体积发生的变化。 8、水势:溶液中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9、水通道蛋白调节水分以集流的方式快速进入细胞的细微孔道。 10、溶质势:由于溶质颗粒与水分子作用而引起细胞水势降低的数值。Ψs = -icRT。 11、衬质势:细胞中的亲水物质对水分子的束缚而引起水势下降的数值,为负值。Ψm 12、压力势:由于细胞吸水膨胀时原生质向外对细胞壁产生膨压,细胞壁产生的反作用力——壁压使细胞水势增加的数值。Ψp 13、Ψw = Ψs + Ψm + Ψp + Ψg + …。 14、吸胀吸水: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以及原生质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亲水性物质与极性的水分子以氢键结合而引起细胞吸水膨胀的现象。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15、植物根系由表皮、皮层、内皮层和中柱组成,吸水途径有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 16、主动吸水:仅由植物根系本身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分为伤流和吐水。 17、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18、被动吸水(主要方式):通过蒸腾拉力进行的吸水。枝叶的蒸腾作用使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力量称为蒸腾拉力。 19、植物蒸腾作用是产生蒸腾拉力并促进根系吸水的根本原因 20、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1)内部:导管水势、根系大小、根系对水的透性、根系对水吸收速率;(2)外部: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溶液浓度。

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生理学是研究①________的科学,人体生理学是研究②________的科学。 2. 生理学主要从①________、②________和③________三个不同水平进行研究。 3.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和④________。 4. 新陈代谢过程可分为①________代谢和②________代谢两个方面。 5. 刺激引起组织发生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①________、②________和③________。 6. 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所处的①________。它是机体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②__________ ;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相对③________的状态,称为④________。 7. 机体活动的调节方式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和③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是④________。 8.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①________,其结构基础称为②________。 9.根据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不同,反射可以分为①_______反射和②______反射两种类型。 10.反馈调节控制有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两种类型。 11.可兴奋细胞包括①________、②________和③_________ 。它们受刺激时易发生 ④________反应。 二、选择题 [A型题] 1.最能反映内环境状况的体液部分是() A.细胞内液 B.脑脊液 C.尿液 D.淋巴液 E.血液 2. 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处于() A.固定不变 B.相对稳定 C.随机多变 D.绝对不变 E.剧烈波动 3.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反应的共同特征是() A.分泌活动 B.收缩反应 C.电位变化 D.神经冲动 E.反射活动 4.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E.负反馈调节 5.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由输入信息与反馈信息比较后得出的信息称为() A.控制信息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3.体液是人或动物机体所含液体的总称。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细胞外液又称为内环境。 4.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5.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等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6.稳态的意义: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生理功能的调节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 8.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的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9.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体液调节分为:远距分泌(又称全身性体液调节)、旁分泌(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分泌、神经分泌。 10.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11.神经调节的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的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对于调节一些相对缓慢的生理过程。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三者互相协调配合,使得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调节更加完善。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2.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①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②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③温度 3.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转运。 4.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特异性高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5.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是指带电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具有以下特征:①离子的选择性②转运速度快③门控特性 6.主动转运特点:①耗能②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7.原发性主动转运 钠-钾泵:实质:①一种特殊的蛋白质②具有ATP酶的活性③分解ATP释放能量④供Na+、K+逆浓度梯度运输。 特点:钠泵每水解1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细胞外,2个K+移入细胞内。 钠泵活动的意义:①建立和维持的Na+、K+在细胞内外的浓度梯度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②细胞内高K+浓度是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的③维持细胞内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④细胞外较高的Na+浓度所贮存的势能可用于其他物质⑤具有生电作用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习题及答案

绪言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2.神经调节 3.体液调节 4.反馈 5.负反馈 6.正反馈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_______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_______。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_______。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_______。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_______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_______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 关于反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 A.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发生的反应 B.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 C.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 D.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 2. 以下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 ( ) A.突触 B.中枢 C.效应器 D.外周神经 3. 躯体运动神经属于 ( ) A.传入神经 B.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4. 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 A.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B.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 C.激素所作用的细胞称为激素的靶细胞? D.体液调节不一定都是全身性的 5. 自主神经系统对于心血管系统是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6. 心血管系统是自主神经系统的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7. 迷走神经传出纤维的冲动可看作是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8. 动脉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动脉血压变化,使相应的传入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可看作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生理学知识点整理

生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命得基本特征 1、兴奋性:就是指可兴奋得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得能力或特性 2、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得外环境得变化称为刺激 3、反应: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所出现得理化过程与生理功能得变化,称为反应 4、反应形式(兴奋与抑制):①兴奋就是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活动得产生或加强②抑制就是 指组织接受到刺激后,活动得停止或减弱 5、阈值: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得所需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 6、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亦然 第二节体液与环境 1、细胞外液就是细胞直接生活得体内环境,称之为内环境 2、保持内环境得理化因素与各种物质浓度得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 3、稳态能保证机体细胞新陈代谢得正常进行,就是机体赖以生存得条件 第三节机体功能活动得调节 1、指通过神经系统得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得调节,它就是机体调节得最主要方式 2、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得规律性反应 3、反射活动得结构基础称反射弧 4、机体活动调节得方式:①神经调节②体液调节③自身调节 5、反馈:受调节部分(即受控部分)反过来对调节部分(即控制部分)得影响,称为反馈 6、负反馈:受调节部分得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得原发作用向相反得方向发展,称负反馈 7、正反馈:受调节部分得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得原发作用得到促进或加强得过程,称为正反馈 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得基本功能 1、主动转运:①物质得转运就是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②转运物质得过程细胞要消耗能量 2、被动转运:①物质得转运就是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②转运物质得过程细胞不要消耗能量 第二节细胞得生物电现象 1、细胞在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得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电位值-70~—90MV 2、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两侧存在得内负外正得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3、以静息电位为准,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称超极化 4、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即膜内电位升高),称为去极化或除极 5、当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可逆而且可以扩布得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6、动作电位得产生就是细胞兴奋得标志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 1、正常成人得血液总量占体重得7%~8% 2、血液又称全血 3、在有防凝剂得分血计玻璃管中,离心沉淀后,血液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淡黄色透明得液体为血浆,约占血容积得50%~60%;下层不透明得为血细胞,下层上面尖刀一薄层灰白色得物质,即白细胞与血小板,下层绝大多数为红色不透明得红细胞

生理学学习重点笔记总结

生理学学习重点笔记总结 一绪论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 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自身调节。 4.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5.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6.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生理活动都是正反馈。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 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⑴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⑵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什么结构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为载体将物质从浓度高处"背"向浓度低处,也可以作为通道,它开放时允许物质通过,它关闭时不允许物质通过。体液中的离子物质是通过通道转运的,而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例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则依赖载体转运。至于载体与通道转运各有何特点,只需掌握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⑶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低向浓度高处转运时需要消耗能量,称为主动转运。体液中的

生理学重点笔记

生理学课程笔记 绪论 大纲要求 1、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和阈。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和功能。 讲义精要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

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基本调节方式: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调节特点: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这些特点都是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的。) 神经一体液调节:内分泌细胞直接感受内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直接作出相应的反应。 3、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举例:(1)心室肌的收缩力随前负荷变化而变化,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特点是自身调节,故称为异长自身调节。(2)全身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维持不变的特点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调控: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 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五、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各种腔室液等),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直接为细胞提供必要的物理和化学条件、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内环境最基本的特点是稳态。 稳态是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是内环境理化因素、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这种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下实现。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负反馈。稳态是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

生理学重点总结笔记不看可惜(word版)

生理学重点总结笔记不看可惜 一)绪论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 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自身调节。 4.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5.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6.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生理活动都是正反馈。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 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⑴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⑵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什么结构发

生理学知识点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兴奋性的概念: 旧的解释———可兴奋组织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刺激:可引起人体产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反应:刺激引起的人体的变化 刺激引起反应的条件:足够的刺激强度足够的刺激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阈强度(阈值):最小刺激强度是最常用的组织细胞兴奋性的指标 由于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的共同反应是动作电位,所以 兴奋性的概念: 新的解释———可兴奋组织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三)适应性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的功能为适应性。适应分行为适应和生理适应。 (四)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已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二、内环境及稳态 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细胞生活的环境,不同的细胞生活在不同的

环境里。比如血细胞生活在血浆里、脑细胞生活在脑脊液里、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液里,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里。那么这些细胞生活的环境我们称为细胞外液。相对细胞外液来讲细胞内包含的液体我们叫它细胞内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了人体内总的液体,我们说是体液。 (一)体液:约占身体重量的60%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 (二)内环境(细胞外液) (三)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为什么能保持相对稳定呢?这需要机体有一套功能调节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系统包括神经调节系统、体液调节系统和自身调节系统。这就是我们讨论的下一个问题:三、生理功能的调节 提示:每种调节方式的表述抓住两点:一是通过哪个途径,二是发挥了什么作用。其实最重要的是第一点,因为每个调节方式所发挥的作用基本是相同的,即对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调节或进行了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调节。 体液调节:化学物质或激素等物质通过体液这条途径,对体内各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教案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 课程名称生理学授课 单元 第一章绪论 教师姓名职称 所属 院部系 基础学科部教研室 生理 教学层次√专科□中专成教(□本科专科) 学 时 3 授课对象授课时间 本单元主要内容: 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2. 机体的内环境: 3. 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4. 体内的控制系统:非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机体的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反馈的概念。 2. 熟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3 熟悉:生理学研究对象、任务。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生理学的任务及其与临床关系 2.生命的基本特征 3.内环境与稳态 4.生理功能的调节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 [难点]: 1.可兴奋组织与兴奋性 2.生理功能的调节 3.正负反馈与前馈 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挂图

教学内容提要教学方法时间分配 第一章绪论 一、生理学的任务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 2.兴奋性生物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是生物体生存的必要条件。 三、内环境和稳态 1. 体液机体内的液体 内环境:细胞生活的体液环境,即细胞外液 2. 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 四、生理功能的调节 1. 神经调节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有适应意义的规律性应答反应,称为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精确、局限、短暂。 2.体液调节 是体液因素通过血液循环或其他体液途径送到全身各处,对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化学物质体液运输 3.自身调节 是指器官、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不依赖神经、体液因素。 五、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 1. 负反馈:凡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对控制部分的活动起制约或纠正作用的,称为负反馈 意义:维持稳态 2.正反馈:凡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同,对控制部分的活动起增强作用的,称为正反馈意义:加速生理过程 提出教学目标。 介绍生理学、生理学的发展及 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应用讲授法,利用现代教育技 术平台和多媒体课件,采取图文 并茂的形式,突出重点。 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课堂小 结。 1学时 1学时 1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