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结构的模块性理论对普通语言学的启示

心智结构的模块性理论对普通语言学的启示
心智结构的模块性理论对普通语言学的启示

45

* 本文在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的秋季科研大会上宣读,得到各位老师厚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徐赳赳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明利教授给本文提过宝贵意见,谨此一并致谢。[收稿日期] 2009 - 6 - 10

[作者简介] 王秀丽,女,2004年获法国索邦大学语言科学博士学位,北京语言大学法语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篇

章分析与认知。

心智结构的模块性理论对普通语言学的启示

*

王秀丽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 100083)

摘 要:本文对西方“心智模块理论”研究的来源、主要观点作了整体介绍和梳理,阐明了外围体系、中央体系的特点和二者在心智表征中的作用,并着重分析了这一研究对于语言学的传统观念以及发展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模块性;认知结构;功能分解;中央体系;外围体系[中图分类号] H0-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6539(2009)10-0045-07

Th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of “Modularity of Mind”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Idea in Linguistics

Wang Xiuli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totally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on “Modularity of Mind ” research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in the Western,

emphasing on the actualsense in reforming the traditional idea in linguistics and developing theoretical language.

Key words:modularity of mind ;structure of cognition ;functional decompositions ;periférique systeme ;central systeme

是具体的、普遍的。可以说,心智结构的模块性

理论在近30年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变成了影响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经典主张,影响着欧美大陆相关领域的学者,尤其是心理学的研究。但是,该理论中很多分析都从语言分析切入,结论跟语言事实分析密不可分,对语言学的启示不容忽视,也是我们理解当代语言学演变、理解当代认知研究、当代理解心理学的基础。本文从这点入手,着重剖析心智结构模块性理论对语言学的启示。

二、心智模块论的4种理论源泉

心智模块论的4种理论源泉是新笛卡儿主义、柏拉图官能心理学、加尔的垂直官能心理学和联想主义心理学。

1.新笛卡儿主义

一、概述

心智结构的模块性理论主要成形于《心智结构的模块性——官能心理学》①一书,作者为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福多(Jerry A. Fodor )。作者的写作初衷是解释认知心理的形成机制。他的理论前提是:心智结构由认知器官组成,每部分器官各司其职,有自己的运作原则,自动处理来自于外部的某类信息。这些分工明确的心智机能被福多称为认知模块。是这些认知模块体系把最初的原材料转化成心智层面的表征,进而给思维提供待处理的物质材料,但是认知模块跟思维本身又不是一回事。言简之,福多把思维本身称为中央体系;起提供表征信息作用的体系被称为外围体系。外围体系是具体的、特殊的,而中央体系

新笛卡儿主义把心智结构作为知识结构。笛卡儿学说直接影响着乔姆斯基的转换语法生成理论。他们都认为头脑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且各司其职的潜系统组成的,彼此间进行有限的交流。在乔姆斯基和笛卡儿看来,典型的心智结构就是用语义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分句体系的演绎结构(转换生成语法学说)。

2.柏拉图的官能心理学

心智结构作为官能结构理论可以上溯至柏拉图,他在《泰阿泰德篇》中反驳了普罗泰戈拉“知识就是感觉”的命题。柏拉图把由感觉获得的认识称为“意见”,把基于理念获得的认识称为“知识”,即通过心智用概念和定义对事物做出概括,以及用推理和证明发展到的必然结论。这个说法就是古希腊人“知识”一词的原义。很明显,“意见”是个别的、感性的、不一定正确的,而知识则必然是正确的、全面的、本质的、永恒的,属于真理。个别为真的判断,还不能上升为真理,所以,“知识不是感觉的真的判断”。我们能够通过《泰阿泰德篇》中一个典型“鸟笼”的比喻来了解柏拉图的官能心理学。柏拉图的这个比喻表明,记忆好比是个“鸟笼”,心智中贮存的印象好比是只小鸟,判断好比从鸟笼中抓出来的与当下见到的鸟作比较的那只鸟。如果二者符合,就得出真判断;如果二者不符合,就得出假判断。这个比喻意在说明感性判断的随意性,那么,理性判断可不可以补此不足?柏拉图首先排除了“语言”手段的可能性,因为语言可以衍生出错误的判断。那么“理性”(即逻各斯)呢?柏拉图认为,理性判断只是把真判断所比较的对象分析为组成要素,显然不足以弥补感觉的缺陷。他认为,与理性判断相随的真判断是一个同义反复词,真判断的不足之处并不是没有辨出个别事物的特征,而在于不知道怎样按照普遍的、必然的标准去判别个别事物。真判断与知识的差别即在于此。

3.加尔的垂直官能心理学

垂直官能心理学理论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医生弗兰茨·约瑟夫·加尔(1758~1828)。鉴于大脑的某个部位一旦受到损伤,由那个部位支配的特有的生理机能就会产生障碍这一事实,加尔认为头脑才是思维的支撑空间,大脑表层的不同部分各司其职,支配着各种心理机能,功能越发达则脑壳越突出:作为某种才能的基础的心理结构不同于作为其他才能基础的心理结构。这种想法促使他去测量人的头骨,而形成当时相当流行的颅相学。这种学说的主要主张是:大脑是思想的器官;人的智力可以分解为一些独立的功能;任何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才能和心理特征都可以由大脑及其功能遗传发展而定;这些心理特征变化也逐渐会向大脑表面的某些部位施压,压迫颅骨,使它发生改变,出现一个个“隆起”;因此,只要触摸颅骨,对这些“隆起”部分进行仔细研究,就可以探究和分析出人的才能天赋和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大脑的某个部分特别发达,那么受其支配的心理机能就相应地特别好。大脑的某个部分如果特别发达,那么覆盖其部分的那块头盖骨就会特别隆起。因此,如果调查一下头盖骨的形状,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哪一种心理机能发达,甚至可以判断他的性格、适应性、对宗教的态度和是否容易犯罪等。基于这种想法,加尔于1796年把头盖骨表层分为27个部位,并且标明了各个部位负责支配的心理特性。

4.联想主义的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在英国演变成17~19世纪的联想主义心理学。联想一词首先由英国的洛克②(1632~1704)提出,因此他被看作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洛克认为由感觉和反省得来的概念都是人心被动接受的简单概念,是基本的或不能解析的。人心中的很多复杂的概念则是心智自身经过综合、联系和分离,把简单概念联想起来得到的。他还认为概念的联想有“自然”与“习惯”两种。他说:“一些概念之间有一种自然联合,除了这些联合之后,还有另一种联想,完全是由机会和习惯得出。”

福多从柏拉图的官能心理学、加尔的垂直官能心理学、新笛卡尔主义的知识结构官能心理学及联想主义的心理学中概括出了认知系统的一些基本、普遍的共性问题,它们不仅成为心智模块论的理论源泉,而且也可以说是理解心智模块论的关键所在。

46

三、认知机制的功能分类

福多主张心智模块化是认知体系表征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起重要的功能作用。心智主要的认知模块有两个:外围体系模块和中心体系模块。外围体系模块主要集中了下面5种功能认知体系:

①感知体系:感知是一种确定想法的机制。感知实现的结果是获得建立在感知上的想法。

②编译体系:这种提法很好地强调了核心步骤可以被导向它所产生的表征。(计算机程序可以用机器语言翻译用高级语言书写的程序)。

③转换体系:转换器是一种模拟仪器,可以从附近的刺激开始,产生一个基本与变化方式同步的神经信号,转导机制与计算机制有很大区别:前者保留原始信息的内容,只改变信息表现的形式;后者可以实现类似于推理的转换,可能十分复杂。

④编译转换体系:所谓编译是说明它具有将感知知识变得很重要的信息隔段手段,而转换指的是体系内部的已然存在着的运算体系。

⑤外围或推理体系:这种命名是为了强调该体系相对较早地介入信息处理的过程,但是仍然在转换步骤的后面。

心理认知的整个过程则被福多按功能分成3部分,总的来说,信息是按照转换、外围体系和中心体系这个顺序传递的。外围体系的作用是为中央体系解释和提供信息。更确切地说,它通过加工属于中央机制的心智表征,将转换体系的输出口与中心认知机制入口紧密相连。因为外围体系产生针对客观世界所属事物的表征过程,也就是推理的过程。这些推理把由转换提供的近时的刺激的表征当作前提,把末端物体及其分布的表征视作结论。

既然存在着中央体系,为什么还要存在外围体系呢?福多认为外围体系是一种横向能力,考虑到它的特指过程以及自动运转特性,它可能被当做推理心理体系的先导。人脑进化可能导致了某些解决问题的体系逐渐脱离外围体系,因此促进了心智总体推理能力的发展。推理能力似乎是高级认知过程的一个特征,是纵向能力结构。言语机制和感知机制都属于外围体系。但就言语而言,话语在耳膜上产生的能量的分配与一些听觉神经末端细胞分布之间有一种复杂但规律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蕴含着一种真实性的协定关系。就视觉而言,视觉刺激与视觉神经末端细胞分布之间也有关联性,比如对光线反映的规律。

四、模块论的外围体系

大脑除了有功能分类的特征外,福多还坚持人脑里应该有一个作用于外围体系领域的一套机制,该机制呈十分合理的模块化结构。模块就是一个个互不相联的整体,也就是互不相联的一系列程序。程序化过程是外围体系的特性。外围体系的这一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外围信息的处理特征。外围体系呈模块状,它有区别中央体系认知过程的如下特征:

①外围体系属于一个领域;

②外围体系是不可或缺的、自动的;

③外围体系信息到达中央体系表征阶段是受限制的;

④外围体系是快速的、不可压迫的;

⑤外围体系的信息是分割的、丰富的;

⑥外围体系的出口是表象的、没有内部特征、不具有推理属性的;

⑦外围体系和神经元结构相联系、有定位性特征;

⑧外围体系有特征性的疏忽、是逐步成熟的;

⑨外围体系的发生有特征性的节奏和阶段步骤。

1.专属性特征对语言学的启示

福多把外围体系分成6部分,它们分别只能作用于具备相对属性的领域,具有专属性,靠类别启动。一个体系传统上属于每个感觉/感知模态(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另一个是属于言语的体系。比如感知句子:恰恰因为句子感知只是一个外围体系,我们辨识句子的体系对言语的普遍属性就很敏感,这一点也满足了被称作语言学通用现象的泛化(定量的)的需求。为了了解语言通用现象,福多研究和比较了人类语言的某些现象。在福多看来,言语习得机制是

47

存在共性的,而且这种共性只作用于某些交际领域。言语感知机制感知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刺激外围体系的结果,并进一步成为某种自动性的、潜意识的外围体系,和有意识的中央体系形成鲜明对照。前面说过,心智结构的模块性还意味着大脑各个部分先分工,后合作,言语处理是这一点的最好证明,言语内部还有相互独立的次模块:语义的、词法的、句法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以一边说话,一边干别的事情。

2.不可或缺性特征对语言学的启示

外围体系是必须的、约定俗成的,它不根据人的愿望而改变。即使在极端的情况下,人们也不可能把话语听成噪音③。事实上,外围体系的运作之所以是强制性的,就因为它是转换信息通向中央程序的唯一途径;为了作用于思维,转换器官提供的信息必须经过外围体系。此外,外围体系会自动被当成运作程序刺激的开启,言语理解机制④和传统的感知体系的确如此。

3.受限制性特征对语言学的启示

外围体系输入阶段的信息很多。比如对于一句话的理解,不仅包括声音编码,而且还可能要提取声音和词汇内容以及句法形式。外围体系要计算出定量的信息到达中央体系,因为一方面,中央认知体系不能处理无限量的信息;另一方面,抽象程度不高的外围体系包括了大部分我们感兴趣的信息。至于话语,一句话的句法和词汇的细节一旦被听到就会立刻消失,只有整体的意思被保留下来,这个意思在理解的过程中可能已经被储存到大脑当中的某些地方了。

外围过程是认知链条处在较低层次上,而一些先行步骤支配着心智表征从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的转化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只有等级相当高的表征才可能被保存,而初级的和中级的表征可能被认知链条上较高层次体系在处理过程中逐渐吞掉。换句话说,保存中级以上的表征对记忆和注意力而言需要付出较多的认知成本。这种对内部过程畅通⑤的限制就是模块化理论的一个典型特征。所以,中央体系只能是自由通向感知处理外围体系的产物,而中级以上的的感知处理无法通向高级的中央认知体系。

4.快速性对语言学的启示

外围体系的第四个特性是它的速度。我们可以用以下事实和示例来说明:在心智操作进程中,对句子和图像的识别是最为迅速的;在与讲述的时间几乎相等的时间内我们可以获得其含义。大多数人都可以在1/4秒的间隔内重复出一段连续话语。

外围体系的进程是快速的,因为这是必须的。这一进程是自动的,这样做是为了节省操作时间⑥,而不考虑是否要采取一些手段或者采取何种手段。外围体系自动式的过程⑦无需应用智力,而只考虑主体所固有的思维模式。语言习得的最初阶段就是这种快速的自动性阶段;语言习得的最高阶段,可能是更高的自动性的养成。

5.输出表面性特征对语言学的启示

在视觉摄入系统提供的表征外围信息中,编码信息越受到限制,外围体系的输出就越表面化,编码操作就越有可能被分隔。也就是说,视觉分析系统只能传送出关于事物的形状及颜色的信息⑧,视觉系统所需的任何信息都可以在系统内部显示出来。相反,视觉系统也绝对不能传递出有关质子的信息。

语句理解在外围体系中的表象是什么样的呢?

①语句具有太多的特性,这些特性可以被唯一一个进入中央体系信息入径的计算系统观察到,它们取决于语言结构的这个或那个方面⑨。我们很难对这些概念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凭直觉将其表达出来。

②一个信息分隔系统可以明确决定语句的讽刺特点(或是真诚的、隐喻的、修辞的,等等),但目前对这样的特点是如何产生的却没有合理的解释。对这类特性的辨别是一种典型的推理,通过推理获得最佳解释。而这种获得最佳解释的推理是分隔系统无法实现的,因为分隔系统无法顾及到你所掌握的所有知识。

③语言形式识别系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语句的语法逻辑结构是由语音结构形式决定的,而语音结构本身又由它某些声音特性决定。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声音特性实际上能被转换器观察到,所以拥有转换现象的外围体系也就拥有了所有决定句型和逻辑形式要素。

④一个句型以及逻辑形式是突出的,并且它们是“几乎同时”被分析的;此外,对一个语句

48

类型的判定也是理解语言的一个关键因素。总而言之,如果不知道一个人说的是什么句型,就不可能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

只有当被检测到在语境中是多余时中央信息才能影响到对视觉摄入的分析。但无论语境中句子意义的可预见性有多高,都很少能在语境变量和句型之间看到多余信息。因此最具有上下文背景的语言处理范例也无法从语境中分离出语法关系信息。语言形式的识别是无法被引向语境的,因为语境不能决定形式;如果分析语言形式,就应该通过完全分隔的过程来实现。语言的输入系统规定了语言的形式,可能还有语句的逻辑形式。

对于视觉来说外围体系最终的产物是什么?根据认知科学最新的研究,外围体系最终的产物实际上是对摄入客体的基本范畴的划分。这种基本范畴有如下特点:

①基本范畴对应的是最常用的词汇术语。例如,“狗”比“动物”或“卷毛狗”更常用。

②基本范畴词较其他词更先被记住。

③基本范畴词通常而言是等级中最抽象的成员,常是一个单音素的词汇术语。

④基本范畴词容易通过例证直接被理解。

⑤基本范畴词是“信息的顶峰”,包含了最多的信息。

⑥基本范畴词可以被本能使用来描述事物。

⑦基本范畴词是由现象定义的;从某些方面来说,它体现了事物自我描述的自然层次。可以说,对基本范畴词的辨别比对更抽象或更具体的词辨析更快。

⑧基本范畴是最抽象的范畴,它涵盖了外表几乎相似的个体。

基本范畴是视觉分隔的外围体系提供的最抽象的范畴;更抽象的范畴通过远端刺激性质的视觉是很难被计算的。并且,我们承认外围体系感兴趣的就是通过感知融合将信息最大化,基于此,基本范畴实际上也是我们希望外围系统提供给思维的东西,这也就意味着视觉输入系统决定了刺激物的基本范畴。

6.定位性对语言学的启示

所有能被赋予认知功能并有特殊内容的神经元结构均与一个外围体系相连,这种外围体系可能是语言系统,也可能是视觉摄入系统。神经元结构是与信息分隔相伴出现的另一个特征。如果我们接受外围体系模块性的关键是信息分隔,那么就要接受模块体系和神经元网络之间的紧密联系。一个神经元网络对应一个信息模块,神经元网络能够使信息从一个神经元结构流入到另一个神经元结构更加简便。非信息分隔的系统是无法用网络连接在一起的,更不可能将必然涉及到任何其他系统信息的系统连接在一起。

外围体系出现的主要语言学病征是失语症,我们无法单纯地用横向能力⑩的量的缺失来解释这种病症。原因可能是:外围体系有着特殊网络的神经元回路,这些特殊的回路受到了损害。

7.节奏性和阶段性给语言学的启示

输入体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内生的方式决定的。语言能力11的发展似乎遵循着一种特殊的秩序,这种秩序对机体的成熟状态异常敏感,而对环境中的信息缺失却极其不敏感。此外,语言能力的发展(甚至是初级阶段)遵循着一定数量的成人语法结构通用现象:支撑外围体系的神经元系统是依照特殊的秩序发展的,这种秩序由内生的方式决定,由环境而引发。这也就是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能力不是习得的,而是天生的。

8.中央体系特征给语言学的启示

中央体系是指人的推理、注意、假设和判定等认知机制。它有两个特征:

①中枢系统不是专属于一个领域,即非指称性心理系统的存在,这个体系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处理由外围体系提供的信息。

②中枢程序是一种典型的非证明推理过程,因为该过程是各项同性和圭因式的,所以,中枢系统也是各项同性和圭因式的。

中央体系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通过语言表达对世界的看法。我们也知道这些语言机制构成纵向能力间的接口,它们不可能只属于一个领域,因此,言语的产生机制与我们看、听、回忆以及思考世界的渠道相通。

五、心智结构的模块性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

49

我们虽然不能简单地把欧洲大陆的某些研究流派归结为福多的模块理论,也不能简单地把“所说的”归结为“所想的”,但是福多至少启发我们二者是有联系的,并在分析方法上受其影响。瑞士语言学家Nolke H.在1994年发表了《模块语言学——从形式到意义》。其理论出发点很简单:语言本身和它的任何一个层面都是复杂的,因此,要被分解成模块(词汇模块、语法模块、篇章模块、推理模块等),这些模块本身信息相对单一,是互相独立的主体;每个模块有各自的次模块(词汇模块下面有连词模块、介词模块、代词模块等),都可以成为分析描写的对象,无须求助于其他模块;最后应该有一些元语言规则把各个模块连接起来,如图1。

图1:模块及其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特性

ROULET E.也在1991年发表了《话语分析的模块分析》一书,首次尝试用模块论分析篇章,从对语段、话题、交往、记忆模块的分析中得出了篇章分析的级差模型。

模块理论对普通语言学的启示在于它用较科学性的术语解释了语言知识和说话者的思维运作是分割开的,给了“蛋生鸡还是鸡生蛋”问题一个可能的解释,坚定了索绪尔的观点:语言是思想的媒介。福多也较清晰地阐明了语言理解是两方面的事情: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语言理解在某种程度上还依附于视觉信号,视觉摄入是个处理过程,给抽象的高级判断阶段提供材料。至于视觉信息具体应用到哪种程度,目前还是一个经验问题,还有待于实验心理学的检验,因为模块论是以特征集合体被定义的。我们为了获取意义,有时不一定应用认知体系当中的所有的信息,所以它反证了认知模块形式的存在。换句话说,模块论的意义在于模块内部,而不在于它的出口,我们感兴趣的是外围体系而不是整个体系,它越不起处理功能,就越起收集信息的作用。它还证明了表征是以视觉摄取为前提的,而摄取具有凸显性。言语意义的摄取也一样,有很大一部分不是语言知识本身,比如推理对讽喻意思的体会的重要性。模块论更激烈的观点是:语言体系只有一个特性,或归结为句法特性,或归结为逻辑特性,而且是凸显的;它必定是同时吸取了概念化意义和非概念化意义两类意义的内容和信息。这些观点对丰富我们对言语本质规律的认识,推动普通语言学的向前发展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六、结论

认知机制的模块性有4点主张:①认知中存在着心理官能——模块性;②模块认知体系源于模块性的某些特征;③假设了一个心智程序;④把模块性相关的问题和认知能力问题区别开。根据作者的分析,认知系统至少存在两种模式:专属一个领域的信息分割模式,分属不同领域的各项同性的、圭因式的模式。语言体系属于外围体系,其下又有次领域,语法管语法,介词管介词,各司其职。我们将模块式认知系统的特征性功能叫做外围过程,把中央体系的特征性功能称为主观固定。大脑的输入系统主要受外界刺激引导,因此,输入系统中进行的运算程序和认知判定体系的整体结构没有关系,并且最终验证得出中央体系具备一种运算的整体性。

由于目前关于思维心理的研究多不成熟,大部分处于假设阶段,这里的所有论述也都是建立在最佳假设的类比之上,所以福多的结论也没有充足的科学材料予以验证。即便是这样,本书对我们理解认知心智基础结构和言语基本现象的相互影响也具有开拓性的启发。因为拥有这些基本的概念工具、基本模型、本质的内在与外在关系、基本的经验总结,我们就拥有了推动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科学向前发展的基石。人类就是通过建立认知模型、心理模型来感知世界、认知世界的。人类在话语中建立了模型,就只能在解码语言模型中建立起认知世界的模型。当我们把大脑当成机器解读的时候,我们就更靠近让计算机临摹大脑、接近思维运行的本质和结构的时代了。

M

R

R

R

R

R

R

M

M

M

M

50

注释:

①原名为La Modularité de l’esprit - Essai sur la psychol-

ogie des facultés。

②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

③人们可以通过不激活转换功能而对此不给予关注,这

是我们能主观控制外围体系运作的唯一情况。

④比如语言的交际过程。

⑤比如语言某个因素可理解性。

⑥也就相当于节省了时间。

⑦语言应答在千分之一秒内。

⑧高层次的任何信息都是后视觉处理的产物。

⑨主要指语句的语法或逻辑形式。

⑩如记忆力、注意力等。

11新生儿显然不具备。

参考文献:

[1]ANDLER (D.), dir., 1992, Introduction aux sciences cognitives, Paris, Gallimard.

[2]CHOMSKY (N.) 1991, Théorie du gouvernement et du liage, Paris, Le Seuil [tr. fr. de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Dordrecht, Foris Publications, 1981. [3]LE BOT (M.-C.) 1987, Le seuil clinique de l’humain, thèse de doctorat, Université de Rennes II, Haute-

Bretagne.

[4]LE LE KOV-BOISSARD (T.) 2000, Cognition séquentielle et langage: étude du traitement des structures de surface (sérielles), abstraites et syntaxiques par les méthodes de la neuropsychologie et des potentiels évoqués, thèse de neuropsychologie, Institut des Sciences Cognitives, Université Claude Bernard – Lyon 1.

[5]N?lke, H. 1994: Linguistique modulaire: de la forme au sens. Paris: Peeters. N?lke, H. 2001: Le regard du locuteur. Paris: Kimé.

[6]Noelke H. (1999) ? Linguistique modulaire : principe méthodologique et applications ?, Noelke &Adam (dir),

Approches modulaires, Lausanne.Roulet,E. 1991, “Vers

une approche modulaire de l’analyse du discours”,

CLF, 11, 53~81.

[7]VAN DE R LE LY (H.K.J.) 1997, “Language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a grammatical SLI boy:modularity and innateness”,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10(2/3), p.75-107.

[8]Y AMADA (J.E.) 1990, Laura:a case for the modularity of languag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9]熊哲宏.论“心理模块性”研究的理论心理学意义[J].

心理学探新,2002(1).

重要征订启事

自2008年开始,本刊通过邮局征订发行,每期定价8元 ,国内邮发代号:80-630,国外发行代号:M6997,敬请广大订户前往邮局、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订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月刊。

本刊登稿范围集中于 “外语”及“旅游”两个学术领域,每期集中一个领域,其中逢单月集中刊登旅游学术成果,主要刊登: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旅游理论、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产品与市场开发、旅游文化、旅游影响研究、会展经济、旅游目的地、业界之声、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规划及国外旅游研究前沿等方面的文章;逢双月集中刊登外语学术成果,主要刊登: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跨文化研究及外语教学等方面的文章。

本刊全年共12期,每期刊物学术主导倾向鲜明,便于订阅。

51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

认知的科学 今天,我们都知道脑是人心理活动的器官,但是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理活动由心脏产生的,而脑的功能是用来冷却血液的。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探讨心理活动是怎么被组织起来产生智能思维,心理活动又是如何在脑中产生的科学。在这一章,我们通过讨论下面的问题来介绍认知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 为什么要研究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起源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大脑中的细胞是如何加工信息的? 脑由哪些部分来负责他的各种不同功能? 哪些新的研究方法扩展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为什么要研究认知心理学? 1.1求知欲 人的心理是一种极具魅力的装置,展现出令人惊奇的智慧和适应能力我们想要了解这种复杂精妙的智力到底是怎么工作的?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们试图开发男士计算机展现智能行为的程序,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他们到现在为止还是没有开发出一个能够比得上人的心理的程序,有一个程序具有人类那样回忆、解决问题、推理、学习、加工语言的能力。 但是,人的智能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使得我们没有办法用计算机来建立模型。曾经因为在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建树而通过了1978年的诺贝尔奖的赫伯特西蒙,在生命中的最后40年研究认知心理学,他集中研究了从事科学时涉及的智力过程,他发现,科学探索的方法,可以用基本的认知过程来阐明,因为这些活动中很多只是问题解决过程。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人类的智慧涉及的是基本的认知过程,它们以复杂的方式一起运行产生出灿烂的成果。 1.2 对其他领域的启示 认知心理学是所有其他社会科学的基础。支配人类思维的基本机制,对于理解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行为类型非常重要。例如,要理解为什么会发生某种思维障碍(临床心理学)、人在对待别人时会有怎样的行为(社会心理学)、劝说是如何起作用的(政治学)、如何作出经济决策(经济学)、为什么某些组织群体的方法要比其他方法更为有效和稳定(社会学)、为什么自然语言具有一定的特征(语言学)。 虽然是这样,很多社会科学在没有认知心理学做基础的情况下已经发展起来了。你是因为认知心理学领域还待发展,二是因为研究者们已经找到了其他途径来解释他们感兴趣的现象。 1.3 实际应用 认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关键动机。如果我们能搞清楚人们是怎如何获得知识和技能,如何执行智能行为,那么我们就能够相应的改进他们的智能训练和绩效。已经出现了一些直接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成果,例如:关于目击者证词的可靠性研究、关于网络浏览的研究。关于课堂练习的研究以及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脑功能异常的理解。 启示: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有效的学习 学习的关键在于抓住书中每一节的主要观点,并理解这些观点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可以用PQ4R法(预习、提问、阅读、反思、复述、复习)帮助自己记住这些内容。 2.认知心理学的历史

结构主义语言学介绍

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其源流 本世纪末得语言研究虽然已开始迈进乔姆斯基得时代,但在目前,人们对乔姆斯基理论还难以作出充分估价得情况下,结构主义语言学仍然就是统帅语言研究领域得旗手。目前无论就是语言教学,语言研究,各种语言著作得框架,都还没有超出结构主义得框框。具体语言得研究都广泛使用结构主义方法。不仅这样,结构主义研究方法还深深地影响到许多其、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神话学、民间文学等,所以我们今天仍然很有必要对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一个总观。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创立得背景?结构主义语言学创立之前,语言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与语文学家创立得“语法”。这种“语法”就是以逻辑为基础建立得一些规则,没有涉及到语言结构。第二阶段就是到了十八世纪末出现得语文学。语文学派认为语言不就是唯一得研究对象,相反她重视得就是古文献,因此,语文学主要就是确定、解读与评注古文献,而忽视活得、现时得语言研究。最重要得就是第三阶段,比较语文学或称比较语法阶段。比较语法源于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她曾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精通梵语与波斯语。在长期得语言实践过程中,她发现印度得古语言—梵语,有许多语法形式与词根跟欧洲得一些语言有联系,1786年她在印度、、亚洲学会宣读论文、阐述了这些新得瞧法。?进入十九世纪初,威廉?凉斯得瞧法被人们所重视,这样,在欧洲掀起了语言比较研究得热潮,先后出现了一连串著名得学者与著作,如法朗兹?葆朴、雅各布?格

里木、波特、库恩、马克思?缪勒、布劳恩、古尔替乌斯、施来赫尔等等,著作如葆朴得《梵语动词变位系统》(1816年)、缪勒得《语言科学讲话》(1861年)、古尔替乌斯得《希腊语词源学原理》(1879年)、施来赫尔得《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1861年)等等。在十九世纪整整百余年时间,比较语法达到空前繁荣得阶段,尤其就是印欧语系语言得比较研究做得非常细致与深入。 人们对印欧语系得语言已经有了详细得了解。比较语法虽然对开辟语言研究这个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得功绩,但它还没有去弄清楚自己所研究得对象得性质,它也从来没有关心过所作得比较有什么目得,所发现得关系有什么意义。今天瞧来,比较语法得研究最主要得功绩只就是为重建语言得历史做了一些具体与实质性得工作。?比较语法学派既然不关心研究目得与关系意义,那么她们所研究得必然就是“纯粹”得语言,所以比较语法学家对语言得瞧法绝大多数抱着自然主义得观点。例如施来赫尔在她得《语言比较得研究》中说“语言有它得将来,这将来就词得广义来说也可以叫做历史,但就是这历史得最纯粹得形式,我们也可以在自然界比方一棵植物得增长里找到,语言就是属于自然界得范围,而不就是属于自由得心理活动得范围。”再比如马克思?缪勒在她得《语言科学讲活》中说:“语言学以语言为研究对象,应该属于自然科学。”又说语言得一切变化“都不就是真正历史得变化,而只就是自然得增长;艺术、科学、哲学与宗教可以有历史,而语言或任何其她自然界得产物,严格地说,没有历史,而只有增长”“我们必须考虑到语言虽不断起变化,但不就是任何人所能产生或阻止得。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再认识

2005年1月 第37卷 第1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 Jan.2005 Vol.37No.1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再认识Ξ 华中师范大学 熊 兵 提要:本文讨论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关的四个问题。1)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索绪尔语言理论有密切联系;2)布龙菲尔德提出IC分析,主要是基于W.Wundt的构造心理学中关于话语的认知分析;3)不应夸大行为主义对美国结构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意义的本质;4)在美国结构主义学者对意义的处理这一问题上,应区分两个不同层面:a)语言分析中对意义的使用;b)语言研究中关于意义的研究,即语义学的地位。 关键词: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IC分析、行为主义、意义 [中图分类号]H0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429(2005)01-005029 在一般意义上,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是指以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和后布龙菲尔德学派的学者(post2Bloomfieldians)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一整套语言理论。关于这一学派的理论与方法,国内学界有所评介,如许国璋(1958)、高名凯(1964)、赵世开(1978)、索振羽(1981)、赵世开(1989)、刘润清(1995)、冯志伟(1999)等。但是有些问题仍待澄清,下面分四个方面来讨论。 1.索绪尔语言理论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 关系 关于索绪尔和美国结构主义的理论渊源关系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学界的看法并不一致。国外学者起初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多。20世纪80年代则有过一番热烈讨论,如Hymes 和Fought(1981:15)及Harris(1987:xii2xiii)等认为,美国结构主义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学派,与索绪尔语言思想并无多大联系。Hockett甚 至一度认为索绪尔对布龙菲尔德没有任何影响(不过他后来改变了观点,见许国璋1997a: 152);而Newmeyer(1986:3)、Joseph(1989: 55263)、K oerner(1989/Fought1999a[II]: 2102217)等则认为两者关系密切。国内学者对此做过较为深入讨论的是桂灿昆(1963)和许国璋(1997b)。他们都基本认可索绪尔对布龙菲尔德的影响,以及后者对前者在理论上的某种继承和发展。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两种语言理论“相互间不存在继承关系”,它们属于“彼此独立发展起来的两种语言理论”(程曾厚1999: 75)。造成以上分歧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大多数美国结构主义学者在其著述中很少讨论索绪尔理论,甚至也很少提及索绪尔的名字及其语言学术语1;另一方面也在于两者的理论背景有很大差异:索绪尔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语言,而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结构主义学者则是从行为主义和机械主义的立场来看待语言。不过,这并不能掩盖两者之间的密切联 05 Ξ本文系作者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导师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姚小平教授。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理论学习 “读写结合”有其深厚的理论依据,其理论依据并非唯一,但最基本的原理是迁移理论。迁移理论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理论支撑,迁移理论背景下的样例学习为读写结合提供了实践路径。 在早期的迁移理论中,桑代克将学习机制看作是通过强化和反馈形成的S-R的联结,迁移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联结,根据这一观点,迁移能力的获得只能通过大量的训练和联系,使这些联结的强度得到加强。这种迁移观是一种机械的迁移观。目前,语文教学中盛行“多读多写”观念大多沿用的是这一理论。不理解由读促写、由写促读的内在机理,仅凭多读多写来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虽或有效,但事倍功半。 由于早期的迁移理论缺乏科学的知识分类观,试图在动作技能及简单的联想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寻找人类学习的一般规律,势必造成了为了实现迁移而反复地机械练习。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知识分类的思想已被认同和接受,进而在知识分类视域下探讨迁移的内在机制及其规律,出现了新的学习迁移观。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陈述性知识在人的大脑中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并贮存的,其层次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新知识的获得。所谓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也称之为迁移的图式理论,其实是“概括化理论”的推衍,它是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奥苏贝尔指出,为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习者良好的知识结构必须满足以下三个特点:(1)具有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框架;(2)已有的知识是按一定的结构、层次组织的;(3)已有的知识是清晰的、巩固的和稳定的。在这一理论中,奥苏贝尔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表示为图式,并从概念同化的角度提出了在教学中促进迁移的措施。季克和霍约克从图式归纳的角度解释了迁移的机制: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中可以存在同一个问题图式(称为“辐合图式”),它们的表面特征不同,但结构特征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在两个问题的初始状态之间建立起部分的映射关系,并由此获得一个类比的解题策略,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类比迁移。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读写结合的可能性在于,读文与写文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由“读”可以获得一类文章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套文章的结构图式,这种结构图式可以与写作形成映射关系,成为写作时的“先行组织者”。 1989年,西格勒和安德森出版了《认知技能迁移》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迁移的“共同要素理论”。共同要素理论是建立在安德森的“自适应控制理论”(Adaptive Control Theory,简称为ACT理论)基础之上的。根据ACT理论,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原理等;过程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过程或操作程序的知识,可以表示为“条件―动作”形式的产生式规则。这一理论认为,熟练的技能是陈述性知识被“编辑”为过程性知识的结果。在这一理论中,“知识使用的特定性原则”是其核心观点。根据这一观点,两种技能之间发生迁移的条件,是它们之间必须共用相同的过程性知识,并且,两种技能之间的迁移量,可以通过计算它们共用的过程性知识的数量作出估计:(1)如果两种技能共用的过程性知识较多,它们之间将产生显著的迁移;(2)如果两种技能共用的过程性知识较少,即使它们共用相同的陈述性知识,它们之间也将产生很少的迁移。 依据这一迁移理论,读写结合的教学所寻求的是:(1)通过精读细读以及评点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进而言之,在读写结合教学中,阅读就是要从“读出什么”导向“怎么读出”、从“写出什么”导向“如何写出”;(2)在读与写的结合中最重

复习 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基本观点

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基本观点: 1.放弃“要素中心”的世界观以及“以词为中心的语言观”,对语言不仅进行历时性研究,更要根据语言各个部分的关系进行共时性研究。 2.语言和言语是不同的:语言指抽象的语言系统,是词的体系和语法规则。言语指在具体的情境中,由说这种语言的人所发出的话语。语言的本质超出并支配着言语的具体表现,言语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冰峰,语言是支撑它的冰山。(语言相当于棋的抽象规则和惯例,言语相当于棋者与对手较量时走的一步棋。)语言永远存在着创造新句子的可能性,此即索绪尔所谓语言的“能产性”。 3.能指和所指:能指指语言的音响和形象,即语言的读音和书写样式;所指指语言的概念和内容。语言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语言符号具有随意性和武断性。语言有自己的现实,这就是它的关系结构,语言是自我调节和自我界定的。 4.语言是由相互依赖的诸要素组成的系统,每一要素的价值由其它要素的同时存在而获得。 语言符号的句段或水平关系:一个词意义接着前一个词的出现展现出来,直到最后一个词就位,意义才完整,这形成了语言的横组合方面(历时性方面)。 语言的联想或垂直关系:在语言中每个词还与此时尚未出现的其它词有关系,如与这个词相关的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或语法功能相同的词等,它们通过自己未被选中来促进词的意义界定。 通过语言句段水平关系和联想的垂直关系,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封闭、自足和自我界定的系统,词的意义由语言结构的各个组成元素的差异关系赋予,与处于语言之外的现实无关。这使语言学的研究由“外”转向“内”,人们关注语言自身的机制,而不再是语言外的现实。 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哲学意义 1.词的意义不再由主体赋予,而是由系统本身决定,主体不再是意义的源泉以及字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保证,这 大大弱化了主体在哲学上的崇高地位。 2.语言结构具有自主自足、和自我包容的特征。这启示人们:不必关注语言与现实(字与物)的关系,而应关 注语言结构内部符号与符号(符号之间的运动)的关系,从而把语言提高到现实之上。 3.没有先于语言系统而存在的观念和声音,任何所指和能指只有在语言结构中才存在。语言结构是人类的特殊 结构,是人们与现实打交道的必要媒介,语言结构即为人类现实的结构 4. 不同民族用不同的语言结构划分和译解世界,这导致了他们生活世界的独特性。 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世界不是由事物组成的,而是由“关系”组成的,事物只是关系的“支撑点”。结构主义研究的是联接诸元素的 关系,而不是一个整体的诸元素。 2.结构主义力图构造出符号系统从而实现研究的形式化、模式化和公式化。 3.结构有表层和深层之分。结构主义通过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寻找在其背后的深层结构,把全部现象世界还原 到秩序的恒定性中去。 4.结构主义所说的深层结构大都不是指客观世界本身固有的,他们强调深层结构是人类心智的产物,是人脑结 构对外部混沌世界的“整理”与“安排”,由此世界才具有了“秩序”和“意义”。 5.结构主义要“追根溯源”,要消解在时间中生成的一切,以便把握住最终源头,抓住一切变化中不变的“原型”。 6.在结构中,个体既受其他个体制约,又受系统整体制约,同时还受非个人的无意识机制制约。 结构主义的文学观 1.传统文学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研究目的是对作品进行解释。从结构主义观点看,具体作品只是作家在历时 性过程中的一次“话语”。传统文学关注作品的意义,结构主义关注抽象的语法规则,认为所有的小说是根据规则来写的。传统(所指)结构(能指)结构主义语言学关注的不是某个人的某次具体叙述,同样,结构主义文学研究关注的也不是某时某地某个作家的某部作品;结构主义语言学把抽象的“语言”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以此保证语言学研究科学性。同样,结构主义文学研究把决定具体文学作品叙述的规则、语法结构的“母本”作为研究对象,以此保证文学研究科学性。结构主义开辟了新的文学研究模式,即叙述学的诞生。 2.传统文学研究认为,文学作品是对生活、作家所处时代以及作家精神个性的反映。结构主义认为,文学既不 是时代和社会的反映,也不是作家主观世界的反映,它由系统内各种因素的差异和对立造成。索绪尔认为,

20世纪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关键词:《20世纪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课 《语言学流派》专题讲座《20世纪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课堂笔录 主讲:徐昌火博士 课堂提问:1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指的是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 2简介“分布”理论。 1布拉格学派2哥本哈根学派3美国的结构主义 The Linguistic Circle of Prague ? 1926-1950,集体活动,集体论文? 马泰休斯、雅克布逊、马丁内 ? 首次提出把音位学作为语言学的独立分支? 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能,被称为functionalists功能语言学派。 ? 在音位学、语体学、语义分析、语言教学方面不乏真知灼见。 ? 对美国各语言学派的发展、英Halliday系统语法有很大影响。 基本观点? 1在重视历时语言研究的同时,强调共时语言研究的首要地位。 ? 2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正是这种系统性质才使人类有可能进行交流;不分析语言成分和其它成分的关系,不考虑语言成分在交际中的功能,就不可能理解和评价一个成分。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表达手段系统。 ? 3要研究分析实现各种功能的语体,因为各种表达手段都适用于不同的交际需要,重视书面语和口语的对比分析。 ? 4应从语言功能入手,然后去研究语言形式,因为这是讲话人遵循的顺序;要从说写者的角度考查。马泰休斯

? 基于信息交流,提出theme主位和rheme述位概念。50年代有topic 主题comment述题? 主位,指已知或公认的事实,不增加句子的信息量;述位,指要传达给听话人的全部信息。? 这对比较句子结构分析句子功能和语体特征有重要的意义。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句子的功能前景/实际切分?用信息论的原理分析话语或文句,测量一句话的各个部分对全句意义的贡献。? 句子的三个成分:主位(负载交际力最小的成分),渡位(有人说不必),述位(负载交际力最大的成分)。 ? 是一种语言普遍现象。这种研究揭示了语言系统中能够创造语篇的具体功能,正是有这种功能,语言才能够在特定的情景中为各种各样的交际目的服务。 雅克布逊 ? 语言系统是开放的,不是一个完全平衡的系统,有一定的结构欠缺,语言是一个动态结构,处于不断运动不断变化之中。这种不平衡的性质来自语言的交际功能。 ? 区别性特征说:用双分法,每个音位特征有两个值,如[+鼻音][-鼻音]。这些偶值特征主要用来表现音位的区别,称之为区别性特征。共分了十二对特征,这些特征是依据声学特征来规定的。十二对语音区别特征? [+元音性] [-元音性] ? [+辅音性] [-辅音性] ? [+聚集性] [-聚集性] ? [+紧张性] [-紧张性] ? [+浊音性] [-浊音性] ? [+鼻音性] [-鼻音性] ? [+延续性] [-延续性] ? [+刺耳性] [-刺耳性] ? [+急煞性] [-急煞性] ? [+低沉性] [-低沉性] ? [+抑扬性] [-抑扬性] ? [+扬升性] [-扬升性] 哥本哈根学派 ? 叶尔姆斯列夫1943《语言理论导引》 ?从哲学逻辑学的角度阐述语言学的理论问题,明确提出语言的符号性质。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一、产生背景 二、含义及代表人物 三、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 四、替换法 美国结构社会背景: 人类学家对印第安语言的田野调查,使得美国描写语言学家特别重视记录和分析语言的技术,这样才能对那些不为人知的印第安土著语言作出精确的描写和分析。 理论背景: 1916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 Saussure:符号的价值在于其相互关系,而不在于符号本身(即“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 Bloomfield:音位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声波的实际形状,而仅仅在与这种波形跟同一语言里所有其他音位波形之间的差别。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产生背景 社会背景: 人类学家对印第安语言的田野调查,使得美国描写语言学家特别重视记录和分析语言的技术,这样才能对那些不为人知的印第安土著语言作出精确的描写和分析。 理论背景: 1916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 Saussure:符号的价值在于其相互关系,而不在于符号本身(即“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 Bloomfield:音位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声波的实际形状,而仅仅在与这种波形跟同一语言里所有其他音位波形之间的差别。 含义及代表人物 含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掌门人之一Hocket表示:我一直很不确定“结构主义”应该是怎么回事,除了知道它用来指20世纪强调“系统”和“模式”的语言研究理念,以与19世纪的“原子主义”的研究理念相区别。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通俗理解: 以Saussure(1916)语言学思想为源头,以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结构主义为主体的一个语言学派别。 代表人物 以Bloomfield和后Bloomfield学派的学者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 整体而言: 语言描写与分析的过程就是切分语言材料、归并语言单位,并说明单位间配列关系的过程。 具体而言: 首先,提取独立的语音单位(音位),并在此基础上考察这些单位及其序列的配列关系; 然后,提取独立的形态单位(语素),并在此基础上考察这些单位及其序列的配列关系。 替换法 (一)替换法: 用一个语言成分来替换另一个语言成分,若替换后其所在语言片段能够成立,则证明这两个成分属于同一个替换类。 其理论基础:语言单位的聚合关系; 如: can’t do it [k] / [k h] 音位变体或不同音位 ***quite*** utterlly 句法功能相同,同一形式类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 模式是一定事物通过格式化的处置而成为同类事物的典范或定型化的活动方式和操作样式。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是典型化、示范性、可操作性的德育实施体系。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里如何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如何增强学生的道德行动力量,是当代学校德育亟待解决的难题,而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恰好为解决这类难题提供了思路。 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B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说理教育模式 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一、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

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最早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前者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建设上,后者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从实践上提出了一种可以操作的德育模式。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并不取决于他们所做出的道德判断的内容,而是他们理解和解决道德冲突所进行的道德推理过程。 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六个水平。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中不断地提高自己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这一学说的特征有: (1)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必须利用智慧达到对理解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合乎理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做出道德推理,并付诸行为。同成人一样,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关于价值观问题的有组织的思维方式,所以,道德教育不是灌输或强制,正确的方法是将儿童看成“道德哲学家”,尊重他们的道德发展水平。 (2)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儿童不是像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简介一 什么是结构主义?什么是叙事学? 20世纪是一个思想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人类的思想,在哲学、政治、经济、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里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像走马灯一样频繁变幻的各种文艺理论和思潮也如繁星般璀璨了20世纪的文学天空。这些此起彼伏、不断翻新的文学批评流派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接受美学、女权主义……结构主义和叙事学,是文学理论的星空中颇受关注、十分耀眼的明星。 结构主义,说到底是一种方法论。正如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结构主义不是一种哲学理论,而是一种方法。它对社会事实进行试验,把它们转移到实验室。在这里,它首先注意的是关系,试图以模型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 叙事学,则是运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对叙事作品、叙述、叙事结构以及叙事性的理论进行研究的科学。 下面,我们将对结构主义和叙事学的理论进行一个简明扼要的疏理和阐释。 一、结构主义 1、结构主义有什么了不起?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结构主义似乎是离我们很远的东东。即使是一些专业的文学工作者,如果不太接触西方理论,也很可能会不以为然地说:“结构主义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了不起?” 事实上,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早已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思想方法上的一场广义的革命。结构主义诞生之后,它像一把利剑一样改变着人们看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并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文化思潮,它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部门,如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作为文艺思潮,结构主义几乎影响到文学艺术的所有领域,从理论到创作,从小说、戏剧、诗歌到电影。这一思潮还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国际影响,从60年代中期开始,它以法国为中心,迅速扩展到英、美、西德、意大利、丹麦,并对苏联、东德、波兰、捷克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产生了影响。它是战后继英美新批评派和法国现象学派而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界的第三大思潮。有人认为,从6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的人”取代了“存在主义的人”。 那么,是谁制造了结构主义这么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剑呢? 2、谁制造了结构主义?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派(American descriptivists)年代美国学者在调查美洲印第安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语言学流派。以注重对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而著称。这一学派的先驱是F.博厄斯和E.萨丕尔。博厄斯既是人类学家又是语言学家。他在《美洲印第安语手册》(191中所写的序言可以说是美国人类学家从事语言调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论总结。其中强调:对语言事实要作客观的描写,不可用其他语言的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去套;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应该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核心人物是L.布龙菲尔德。他的《语言科学的一套公设》(1926)和《语言论》(1933)为美国结构主义奠定了描写方法的基础。。在语言结构的分析中,他主张以可以观摩到的语言素材为依据,反对用非语言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作为标准,并强调形式的分析和归类。由于布龙菲尔德的影响,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结构主义被称为“布龙菲尔德时期”。1924年由博厄斯、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人创建的美国语言学会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个学会1925年创刊《语言》杂志,作为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喉舌,每年还在夏季举办语言学讲习班,为学者们提供学术活动的场所。 直接原因是基督教的传播和战争的需要。伊斯兰教、佛教、婆罗门教等教派都规定其经文不能随便译成其他语文,基督教却不一样,相反要求它的教徒尽可能将其经文译成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和方言。因此,在二十世纪初,美洲有大量基督教徒进入印第安语区学习研究印第安语等土著语言,进行布教活动.,他们当中有些还是很有语言修养的教士。这些教士们记录土著语言,给当地人创造文字,然后用当地文字翻印福音书,客观上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新材料,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语言调查方法,从而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1911至1939年,人类学家、语言学家鲍厄斯对这些语言作了综合研究,写成很有名气的《美洲印第安语手册》(共三大册)。一般认为鲍厄斯的工作,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开端。 另一个原因,也可称为次要原因,是二战爆发期间,为适应全球战争的需要,美国人需要学习大量外国语,描写语言学大师之一布龙菲尔德本人就参与编写过几种外语教材。以上这两种语言工作方法都是不谋而合的。 ①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美洲印第安语很多都没有文字和历史的材料,这使得这一学派一开始就不得不从口语着手进行共时的形式分析。这种做法,跟欧洲学者着重书面文献的语文学和专搞历时研究的历史比较语言学都有显著的不同。 ②注重形式分析,避开意义这一因素。美国结构主义在结构分析中只注意可供验证的语言形式,不考虑心理过程,也不谈社会和历史等因素。在形式和意义的关系上,他们认为形式的对立能决定意义的不同。 ③在结构分析中,主要是研究分布情况和运用替代的方法。结构分析的任务是从一堆语言素材中切分出独立的单位(如音素、语素等)并加以归类。在切分中,主要的依据是分布。所谓分布,是某个单位或特征在话语里出现的各种不同位置的总和,也就是它出现于其中的一切环境的总和。所谓替代,是在相同的环境里,某个单位能够用别的单位来替换。 ④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这一学派重视结构的层次,由此发展出直接成分分析法。所谓

湖南教师资格考试:德育模式之认知模式

湖南教师资格考试:德育模式之认知模式 教师资格考试 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组合方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如何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是当代学校德育亟待解决的难题。而道德教育的认识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恰好为我们解决这类难题 一、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前者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建设上,后者的贡献体现在从实践上提出了一种可以操作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假设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它要求概括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德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识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这一学说的特征有:①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因此必须利用智慧达到对理解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合乎理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②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因此人的道德理性并非天赋或外界规则的直接灌输,而是主客体在实践的过程中互动的结果;③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强调按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教育,选择内容和方法。 (一)理论假设 1.道德发展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确切地说是道德判断发展理论,关于道德判断他提出了如下重要假设: ①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道德判断有内容与形式之别。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错”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后者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②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

结构主义语言学介绍

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其源流 本世纪末的语言研究虽然已开始迈进乔姆斯基的时代,但在 目前,人们对乔姆斯基理论还难以作出充分估价的情况下,结构主义语言学仍然是统帅语言研究领域的旗手。目前无论是语言教学,语言研究,各种语言著作的框架,都还没有超出结构主义的框框。具体语言的研究都广泛使用结构主义方法。不仅这样,结构主义研究方法还深深地影响到许多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神话学、民间文学等,所以我们今天仍然很有必要对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一个总观。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创立的背景 结构主义语言学创立之前,语言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和语文学家创立的“语法”。这种“语法”是以逻辑为基础建立的一些规则,没有涉及到语言结构。第二阶段是到了十八世纪末出现的语文学。语文学派认为语言不是唯一的研究对象,相反他重视的是古文献,因此,语文学主要是确定、解读和评注古文献,而忽视活的、现时的语言研究。最重要的是第三阶段,比较语文学或称比较语法阶段。比较语法源于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他曾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精通梵语和波斯语。在长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他发现印度的古语言—梵语,有许多语法形式和词根跟欧洲的一些语言有联系,1786年他在印度..亚洲学会宣读论文.阐述了这些新的看法。 进入十九世纪初,威廉?凉斯的看法被人们所重视,这样,在欧洲

掀起了语言比较研究的热潮,先后出现了一连串著名的学者和著作,如法朗兹?葆朴、雅各布?格里木、波特、库恩、马克思?缪勒、布劳恩、古尔替乌斯、施来赫尔等等,著作如葆朴的《梵语动词变位系统》(1816年)、缪勒的《语言科学讲话》(1861年)、古尔替乌斯的《希腊语词源学原理》(1879年)、施来赫尔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1861年)等等。在十九世纪整整百余年时间,比较语法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尤其是印欧语系语言的比较研究做得非常细致和深入。 人们对印欧语系的语言已经有了详细的了解。比较语法虽然对开辟语言研究这个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它还没有去弄清楚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性质,它也从来没有关心过所作的比较有什么目的,所发现的关系有什么意义。今天看来,比较语法的研究最主要的功绩只是为重建语言的历史做了一些具体和实质性的工作。 比较语法学派既然不关心研究目的和关系意义,那么他们所研究的必然是“纯粹”的语言,所以比较语法学家对语言的看法绝大多数抱着自然主义的观点。例如施来赫尔在他的《语言比较的研究》中说“语言有它的将来,这将来就词的广义来说也可以叫做历史,但是这历史的最纯粹的形式,我们也可以在自然界比方一棵植物的增长里找到,语言是属于自然界的范围,而不是属于自由的心理活动的范围。”再比如马克思?缪勒在他的《语言科学讲活》中说:“语言学以语言为研究对象,应该属于自然科学。”又说语言的一切变化“都不是真正历史的变化,而只是自然的增长;艺术、科学、哲学和宗教可以有历史,而语言或任何其他自然界的产物,严格地说,没有历史,而只有增

评述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

对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的评述 摘要: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期间,作为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语言学流派,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一直占据着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本文在总结此流派产生的背景、基本观点、代表人物及其重要贡献后,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对它做了简单的评述,从而对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有一个基本了解。 关键词: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布龙菲尔德;评述 序言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或称美国描写语言学(descriptive linguistics),是上世纪3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占统治地位的一个重要的语言学流派。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它特别强调整体,注重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它认为语言天生就是一种符号系统和音义结合的结构;语言要素的本质决定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语言的整体性是通过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来表现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是语言的特征,而前者应予以更多的关注;语言应该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规定性的。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主要以语言的结构和系统作为研究的对象,更加注重活生生的口语研究。同时,它也受到行为主义中“刺激-反应”模式的影响,它重视对形式的分析,避免对问题意义的探讨,它采用直接成分分析的方法来处理句子。美国结构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在推动语言教学研究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产生的背景 (一) 社会历史背景 在20 世纪早期,印度土著语言正面临着快速的灭亡,为了使这些珍贵的研究数据得以保存下来,人类学家和语言研究者们需要采取一种全新的方法来处理语言。因此,记录这些活生生的口头语言就变得刻不容缓,至关重要,这对美国结构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非常有利[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语言专家们都投身于语言教学当中,在当时,军事人员都需要说流利的外语,口语自然而然就成了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道德认知发展论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ance Kohlberg,1927-1987)。他继承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经过30多年的研究,创立了较完美的理论体系,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开山之父。 二、主要的理论观点 (一)认知——发展的理论观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决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即一切德育的中心就是要坚持发展道德认知力。他说,我这种理论“之所以称为认知的,是由于它认识到道德教育同理智教育一样是以激发儿童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的思考为基础的,它之所以称为发展的,是因为它把道德教育的目标看作是经过各个阶段的道德发展”。可以说,认知和发展是这一理论的精髓。 其观点可归结为: (1)德性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与成熟有关,但不等同; (2)德性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认知发展是德性发展的基础,德性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但两者并不等同,智力发展不等于道德认知发展,后者不可能从前者中自发产生; (3)德性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是在社会激发下原有认知力发展的结果; (4)德性发展在本质上不受文化的限制而具有普遍性,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德性的发展规律都是相同的; (5)德性发展是受其现实文化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有赖于个体对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并与儿童认同和承担道德角色的质量有关。科尔伯格认为,由道德困境而激发的道德冲突从而达到一定的道德行为选择是发展道德判断水平的重要条件,儿童不参与社会活动,不参与道德行动,就不可能进行道德判断活动,也就不能促进其道德发展。他认为,道德判断的水平取决于儿童的道德认知,并从而决定他的道德行动,只有成熟的道德判断才能产生成熟的道德行动,而不是相反。 (二)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是有阶段的,这种阶段表明了道德判断的特定的结构水平,这种结构水平就是作出道德判断和作出怎样的道德判断的认知框架,表明着道德认知的平衡适切度。科氏把阶段看成是道德判断力发展的转型,是一种标明社会认同的尺度。他以是否了解和认同遵守习俗以及对习俗约束力的反应来作为衡量道德判断力的发展的中心度,把道德判断划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现根据他几次不同定义和划分标准,作一概括归纳。 水平Ⅰ:前习俗道德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对文化的规则和标记中的善恶是非观念十分敏感,但却是根据行为的实质结果或权利来解释标记的。 阶段一:惩罚与服从阶段 [道德判断的内容]所谓对的,就是绝对服从规则和权威,避免惩罚,不造成实际伤害。 [社会观点]本阶段的儿童采纳的是自我中心的观点,不考虑他人利益或认识行为者与他人利益之间的区别,更不能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依据物质后果来裁判其行动,把自己观点与权威者观点相混同。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学史上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耶拿大学全名耶拿市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位于德国图林根耶拿市,原名耶拿大学,创立于1558年,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德国哲学家、爱国主义者。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寻求对哲学思想,特别是康德唯心主义思想的统一。 1797-1799年间,前往瑞士任家庭教师,负责教育一贵族的三个孩子。在两年左右的教育实践中,赫尔巴特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这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的重要资源。期间他曾到瑞士裴斯泰洛奇的学校学习。 《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这是用严格的演绎方式,从教育目的开始,讨论到它的假设,由假设达到完成目的的手段,侧重于伦理学方面的发挥。 《普通教育学》,分管理、教学、训练三部分,表现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侧重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被视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讲义纲要》,这是《普通教育学》的补充,对于前书中的心理学基本思想,有进一步的发挥。 其他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尚有《裴斯泰洛齐的直观初步的观念》,《公众协作之下的教育》,《学校与生活的关系》,《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理想主义对于教育的关系》等。 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想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由于他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哲学、心理学观点,他没有达到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的目的。他用他的心理学论证了教育性教育原则,但是他在这里夸大了知识对于情感与意志的决定作用。从他的“多方面兴趣”学说出发,他为中小学规定了较为广泛的教学内容,但他的保守主义表现在他把宗教与古典人文学科列在首要地位。他分析了教学过程,企图在这基础上建立他的教学论体系。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他的教育学说开始在德国流行,并逐渐影响及欧美各国。教师们从经过他的门徒炮制过的“五段教学法”中找到了处理日常教学工作的现成处方。这造成了严重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对课堂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的研究。 伦理学:赫尔巴特把他的哲学思想应用到社会实际中,提出了自己的伦理学体系。他重视人类的道德规范、强调培养道德观念,认为人们之所以趋善避恶,主要是由于确立了道德观念。赫尔巴特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定为5种道德观念,以此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 导读: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索绪尔的思想对整个人文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索绪尔之后,出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下面对这三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基本学术观点及其贡献作一个简明的介绍。 布拉格学派 也称功能语言学派。该学派创立于1926年10月,以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其创始人为马泰休斯,他担任这个学会的首任会长。马泰休斯是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理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指导语言研究。 特鲁别茨柯依是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位学原理》是现代音位学的经典著作。另一位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是雅柯布逊,他提出的“区别性特征”的学说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虽然没有正式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但由于他的语言观体现了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思想,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

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评价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象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哥本哈根学派 也称丹麦学派,又叫语符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代表人物为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代表著作有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纲要》、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 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人物是叶尔姆斯列夫,他对语言的观察细致入微,注意到了语言的一些重要特质:语言的遗传性、社会性、符号性;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言语的区别等。他主张区分内容平面和形式平面,两者又都区分为形式和实体。语言符号是由表达形式和内容形式所构成的单位。语言学的任务是研究表达平面和内容平面的关系。他的理论称作语符学,具有代数的性质,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假设,注重演绎。 哥本哈根学派以语言结构关系的研究及这种研究的数学性质而著称。这种理论虽然十分抽象,很少实际应用,但是代表着人文科学和精密科学相结合的趋势。著名语言学家王希杰先生评述说:“哥本哈根学派的学说是一座极有学术独创性的象牙之塔。”或许语符学原理在计算语言学、言语工程学等新学科中会有应用的天地。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又称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它是二十世纪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