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区域经济学重要知识点电大

2020年区域经济学重要知识点电大
2020年区域经济学重要知识点电大

精品资料

可编辑

判断

1. 90年代以来,我国能源生产先与消费的增长而增长,先于消费的下降而下降,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能源生产健康发展的机制已经成熟。()

2. 艾萨德研究的主要是在人口分布均匀条件下的中心地模式。()

3. 北京市提出首都意识的概念,体现了地区形象的继承性。()

4. 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

5. 布局指向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

6. 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是制度安排合理化的最终表现。()

7. 产业组织政策主要是关于“产业内”与“产业外”的结构问题,即产业内与产业外企业如何实现资源的分配。() 8. 城市成长力系数是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

9. 城市化对工业的促进和推动包括促进工业化进程和高工业化质量。() 10. 充分就业、稳定增长和均衡过程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中心论点。() 11.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同属于外向型经济。()

12.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债券是最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证券。() 13. 从总体上看,1978年以前的中国城市化水平低、波动大、进程缓慢。() 14. 当企业作为区域合作主体时,通常把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目标。() 15. 地区产业的聚集形成的个别企业平均成本下降属于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16. 地区形象塑造与发展战略、规划在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功能与实现方式上是不同的。()

17. 第二产业具有无限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18. 电力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一次能源。(×) 19. 对于资源型的区域经济地区,应在资源开发的中后期阶段进行支柱产业的开发与发展。()

20. 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1933)一书中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21. 发达国家交通运输结构的变化说明在世界范围内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下降。()

22. 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23. 根据赫希曼非均衡增长理论,政府投资的重点应是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强劲的制造业。()

24. 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新开发的地区,行政原则起着主要作用。()

25. 根据两个地区的内部的相同性和它们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区域的划分,这种划分方法形成的区域是系统区。() 26. 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储蓄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27. 股权式合资企业是按照合资各方的投资比例确定风险与收益的享有与承担。()

28. 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是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比重。() 29.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相比较,基础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更强。() 30. 基础设施的增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必要充分条件。()

31. 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同属于第三产业。()

32.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不仅取决于基础设施总量,还与基础设施结构密切相关。()

33. 基础设施属于基础产业。(×) 34. 极化效应导致经济增长极自身的增长与发展。()

35. 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生产是第二产业的基本特征。()

36. 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的共同之处在于加工方都不择市场开拓和盈亏。() 37. 聚集效应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中的外部效应。()

38. 绝对成本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指出了两个地区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是绝对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 39. 均衡增长强调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

得到增长,即所有部门都按照统一的比例和速度增长。()

40. 可操作性是检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否能落实的试金石。() 41. 劳动力的数量是产业进行区位选择的必要条件,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是综合性的。()

42. 劳务合作的形式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加工贸易合作等。()

43. 廖什认为工业布局的原则是实现最大收益和成本最低。()

44. 贸易条件不断下降,反映区域贸易条件改善。()

45. 美国地理学家邓肯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 46. 目前,我国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工业赶超战略。(×)

47. 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48. 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49. 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重工业的转移形成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的第一次转移浪潮。()

50. 评价一国以地区经济发展是否均衡,不能只看在地理分布上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要看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是否相适应。()

51. 企业的外部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当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的平均成本下降。()

52. 企业家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53. 企业在进行跨区域投资选择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投资收益的高低。() 54. 企业作为区位布局的主体,其驱动机制表现为成本最低,收入最大。() 55. 区位理论通常认为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因素是最主要的区位因素。() 56. 区域动态比较优势产生的基础是动态技术差异的产生。()

57. 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58. 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9.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60.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主要有信贷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

61.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6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是区域谋求发展的最高概括和总纲,对发展战略影响是长期性和全局性的,因此,指导思想一经确立就必须保证其稳定性,保证其固定不变。()

63.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纯粹的物质商品贸易不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

64.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物质商品贸易和无形精神商品贸易的统一。()

65.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贸易的内涵尽管不同,但二者的行为方式和效果是相同的。()

66.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趋势是综合与分化。(√)

67.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68.区域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规模的发展,而区域经济发展侧重于经济质的提高。()

69.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是同质的,因此其增长机制和宏观经济增长的机制也是一致的。()

70.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发展经济、高效配置资源和公平分配收入。(√)

71.区域经济政策的目的在于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置方面的不足。()72.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主要靠地方政府的主动行为。()

73.区域经济资源包括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和区位资源,一般而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经济资源越丰富。()

74.区域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

75.区域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都是有明

确的主体实现,因此两者是一回事。()

76.区域开发就是区域经济发展。()

77.区域开发主要是工业开发。()

78.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直接目标是保证

社会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79.区域性是自然资源最根本的特点。

()

80.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

营模式。()

81.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成

败的关键。()

8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

本推动力。()

83.三次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

本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以及制造业

内部结构的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

标志。()

84.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存、贷款即办理转

帐结算为主要业务,以营利为主要经营目

标的金融机构。()

85.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

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86.实现地域合理规模,就是要处理好聚

集与分散的关系。()

87.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与政府在市场

中的作用存在正向关系。()

88.市场区位论产生于自由竞争资本主

义时代。()

89.市场因素对产业区位的选择影响,是

产业部门最终确定布局的点的重要依据。

()

90.水平合作是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

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

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

91.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是指在

城镇体系中,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

增加而减少。(√)

92.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中,城镇

的数量与城镇规模成正比关系。()

93.提高区域经济总产值的途径是在主

导部门总产值一定时,降低部门之间的消

耗系数。()

94.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

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

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

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

能聚集。()

95.投资环境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能

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

的一切内外部因素的综合。()

96.外部经济利益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

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和聚集的规模。()

97.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

分布的城镇体系。()

98.现代社会是一个用知识和智能来追

求个性发展的社会,多样化是其基本特

征。()

99.消费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变化是国内

生产总值在产业间比重分配发生变化的

基本原因。()

100.研究人力资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通

过有效的开发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

力。()

101.雁行产业发展理论对发达国家的产

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02.一般而言,区域产值的增加意味着区

域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103.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增长的周期和宏

观经济发展周期总是相一致的。()

104.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

主导产业。(×)

105.一个地区自我循环比率越高,经济发

展越封闭,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

越低。()

106.一个特定的企业,其利润大小取决于

投资环境和企业内部管理。()

107.运费成本最低的区位选择,代表了区

位理论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108.在城市化动力机制中,农村及农业经

济发展的城市化推力起着决定作用。()

10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

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

110.在区域经济中,重工业越多越好。

()

111.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并

不是唯一的运行主体。()

112.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运行不

仅是政府行为,同时包括企业行为,但主

可编辑

要是政府行为。()

113.在推进我国城镇体系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城镇规模的建设,同时必须做好城镇质量的提高。()

114.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是表现其对资源的所有权,市场对资源配置则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效益。()

115.政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最重要的主体。()

116.政府是区域开发的第一主体。()117.政府追求的公共利益最大化也必然能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118.支柱产业不仅在区域经济中占较大比重,而且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

119.只要人均GDP大于零的地区都可以认为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120.制造业内部资本集约化过程的普遍实现,标志着工业化社会将向后工业化社会和现代社会的过渡,这个社会将发展到更高层次。()

121.中国城镇体系是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在城镇体系的发展过程中,行政要素起着重要作用。()

122.主导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123.主导产业是体现地区特色、代表地区利益的产业,合理选择和发展主导产业是实现劳动的与分工的基本途径。()

单选

1.(A)不属于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A.统一原则

2.(A)的存在,是获得非均衡增长的区域经济的前提。A区域贸易

3.(A)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A.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

4.(B)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B.利益驱动

5.(C)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C.工业赶超

6.(C)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C.要素密集度

7.(D)不属于新产业区。D.经济特区

8.(D)城镇体系又称城市金字塔或金字

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D.顺序-规模分布

9.(D)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

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D.熊彼特

10.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

柏出版的《相互依赖的经济》一书中,首

次系统阐述了(A)A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11.产业内贸易的根本原因在于(A)A

规模经济

1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从其约束作用来

看,关键是对(A)的约束。A布局目标

13.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B)

B 利益驱动机制

14.成熟的城市社会中,城镇人口比重

(C)C 大于65%

1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A)AS

1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

在(A)A关联性

17.传统工业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B)

B 运输因素

18.从(B)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

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B.空间角度

19.地区差异贸易的理论基础是(A)A

绝对成本论

20.对地区的国有企业进行(A),是国

有企业改革中改变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

是区域经济学应用的具体行动。A 信息

化改造

21.对第三产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D)。

D市场因素

22.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且多布局在科

研单位附近区域的属于(B)产业布局指

向。B 高科技

23.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

冲突的根本途径是(A)A建立全国统一

大市场

24.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1933)一书中提出了(B)。B.要素禀

赋理论

25.恩格尔系数是(C)的比值。 C.食

物支出与消费品支出

26.发展模式中最好但并不多见的模式

是(D)D 综合型

27.防止区域经济的区位性衰退的关键

是(A)A区域产业多样化发展

28.各产业(A)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

的基本动因。A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29.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两个区域

进行贸易的基础是(C)的地区差异。C.

相对劳动生产率

30.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开

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A)在城镇体系

中起着主要的作用。A市场原则

31.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

折点是(C)的提出。C.市场区位论

3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的标

志是(A)A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

33.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是(A)。A

城市化水平

34.后工业化社会阶段,(C)的迅速发

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C技术密集型

产业

35.胡佛在(B)中最早构建了区域经济

学体系。B 《区域经济学导论》

36.霍夫曼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

曼系数是(A)A递减的

37.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因素是

(A)A资源

38.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是通过

(A)来体现的。A技术进步

39.那克斯认为:经济增长中恶性循环的

根源在于(A)A资本的不足

40.纳克斯认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

的根本是(B)B 创造需求

41.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指能源生产的

(D)D.能源生产年增长率与GDP的年

增长率的比值

42.前、后时期增长率双高的部门是(B)

B 成熟部门

43.区域规划的主体是指(A)A政府

44.区域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以后,城

市人口比重大体稳定在(C)C 70%-80%

45.区域经济发展中进行智力型资源开

发的条件是信息经济占国民经济总产值

的(A)A50%

46.区域经济基本运营模式是(A)。A

人力资本运营

47.区域经济实现非均衡增长的前提是

(B)B 区域贸易的存在

可编辑

48.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概括而言,包括(A)A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

49.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是(B)B 制度环境中的产权

50.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的(A)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A 经济

51.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A)活动的总称。A商品交货52.人力资源主动地与物质资源相结合的过程表现在(B)B 选择职业

53.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区域。 D.资源缺乏型

54.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首先提出来的。B.科林·克拉克

55.实现地域合理规模,就是要处理好(A)的关系。A聚集与分散

56.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A)A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57.市场因素是对(C)影响最大的因素。

C 第三产业

58.索洛认为:因要素水平提高而产生的经济增长是(C)。C水平效应

59.下列不属于区域科技合作内容的是(D)D科技发展贷款

60.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D)。D.电力

61.下面关于贸易条件的论述错误的是(D)。D如果一个地区的贸易条件减少,说明该地区可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62.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C)C 20世纪50年代

63.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B)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B人力资本64.熊彼特认为:(C)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C创新

65.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一书中提出了(C)。C.创新理论

66.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一般要经过(B)个阶段。B三

67.一业兴百业旺的经济发展效应属于(C)C 旁侧关联效应

68.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

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的发展模式为(A)

A纯自然资源型

69.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D)D小城市

70.在工业化后期阶段,(C)是区域经

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C 第三产业

71.在区域经济发展发展进入工业化中

期阶段以后,城市化呈现出(B)增长的

态势。B 快速

72.在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中,

(A)通常具有重要的意义。A最大的城

73.在下列概念中属于区域经济学所研

究的区域的是(D)D 河北省

74.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

合作的是(A)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

的合作

75.在整个工业化时期,(B)处于决定

性的地位,始终是创造国民财富的主导部

门。B 第二产业

76.在知识经济时代,(B)是企业最基

本的要素,是企业竞争的基础。B 智力资

77.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是(A)A产权

理论

78.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A)

A科技进步

多选

1.产权安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

现在(ABC)。A决策 B责任 C利益

2.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包括(AB)

A企业的合理规模 B 地域的合理规模

3.城市化水平衡量的指标主要包括

(ABC)A城市成长力指数 B城市化水

平 C城市化速度

4.城市社会化新秩序的基本特征表现

在(ABCD)A社会化 B商品化 C规

范化 D法制化

5.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划分为

(BCD)B.顺序-规模分布型城 C.双中

心型 D.网络型

6.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ACD)A.关

联性 C.整体性 D.层次性

7.从产业组成的分类上看,我国的新产

业区大致包括(ABC)A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 B新工业区 C现代农业园区

8.从经济运行的角度考察产业布局的

机制,可以揭示产业布局变化的规律,一

般而言,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是

(ABCD)。A目标驱动机制 B利益驱

动机制C宏观调控机制D市场调控机

9.从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内容看,区域

经济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A工

贸合作 B资金合作 C劳务合作

D科学技术合作

10.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其资金的来源包

括(AD)A内部积累资金D 外部投入资

11.反映区域产业间经济技术联系的指

标是(BC)B 影响力系数 C 感应度系

12.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经济发

展的研究,在现代化社会的特征表现在

(ABC)。A第三产业开始分化B智能

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C人

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追求个性

13.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划分为

(ABCD)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

气体能源 D.电力

14.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

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C)。A.水平合作 C.垂直合作

15.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AB)A

杜能 B 韦伯

16.判断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

度的指标有(AB)。A.影响力系数 B.感

应度系数

17.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的标准

是(ABC)A成本最低的选择 B 市场

份额最大的选择 C 获得聚集效应的选

18.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ACD)。A.

成本最低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益

19.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BCD)。B.

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

原则

20.区域合作三要素是指(ABC)。A

合作主体 B合作对象 C合作的利益

可编辑

2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ABCD)。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22.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B.独资 D.合资

23.区域经济产业政策可分为(ABD)。A 产业结构政策 B产业组织政策 D产业布局政策

24.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包括(ABC)A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B 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 C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5.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ABCD)。

A.区域性

B.预见性

C.综合性

D.可操作性

26.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目前研究的重点是(ABCD)A区域发展差距问题 B区域分工协作问题 C区域冲突的协调问题 D区域贸易问题

27.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A工业贸易合作 B资金合作 C劳务合作 D科学技术合作

28.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分为(BCD)。B.区域发展理论C.区域关系理论 D.区域政策理论

29.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ACD)。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30.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包括(AC)。A.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C.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

31.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AB)

A 产权安排

B 交易成本

32.区域科技合作的内容包括(ABCD)A科技研发合作 B技术贸易 C技术转让 D技术援助

33.通常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包括(ABC)A城市化水平 B城市化速度 C 城市成长力系数

34.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包括(BCD)B 国家开发银行 C中国进出口银行 D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35.我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ABCDE)。A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B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

制度创新C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

D区域经济政策E区域开发模式

36.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B)A区域经济发展 B 区际关系

37.下面对于城市化五阶段论中描述正

确的是(ABC)A城市化过程最直接表现

为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化人口增长的

对比关系是城市化过程中最基本的比例

关系B城镇人口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

的增长规模是城镇化发展的第一个转折

点C城镇人口总规模超过农村人口是城

市化发展的第二转折点

38.下面关于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贸易

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BCD)A区域经

济合作与区域贸易内涵的不同B区域经

济合作是一种比区域贸易更为长期、更为

复杂的区域经济行为C区域经济合作和

区域贸易是行为方式和效果完全不同的

两种经济行为D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一

般是政府,而区域贸易的主体一般是企业

39.下面关于区域开发与区域发展的描

述中正确的是(AB)A 区域开发始终有

明确的主体存在,不管该主体是否为发始

者B 区域发展是在区域开发的基础上进

行的经济活动的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

40.下面关于主导产业的描述中正确的

是(ACD)A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只有主

导产业才能在地区经济中起主宰作用,能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C主导产业的

升级是实现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

要动力D主要产业一般是具有高收入弹

性的产业

41.下面关于资金合作中的描述中,正确

的是(ABCD)。A资金合作包括直接投

资合作和间接投资合作两种形式B股权

合资企业是直接投资合作中最重要的形

式C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看,股票是最有

活力和生命力的证券D商业银行是以经

营存、贷款及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业务,

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42.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ABC)。A.新经济地理学派 B.新制度学

派 C.区域管理学派

43.新工业园区包括(ABC) A工业园

区 B出口加工区 C专业性产业聚集区

44.新经济地理学派的理论基石主要包

括(ABC)A收益递增 B 不完全竞争

模型 C 运输成本

45.新要素学说主要包括(ABC)。A

人力资本学说 B研究与开发学说C创新

学说

46.影响和决定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的主要因素是(ABC)。A产品需求收入

弹性 B产业技术进步 C技术

结构特征

47.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BCD)。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

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

其竞争

48.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呈现出(AC)

的趋势。A多样化C复杂化

49.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包括

(ABCD)A目标驱动机制 B利益驱动

机制 C市场调控机制 D宏观调控机制

50.与农业社会相比,城市社会新秩序的

基本特征表现在(ABCD)A社会化 B

商品化 C规范化 D法制化

51.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区域合作三要素

是指(ABC)A合作主体 B合作对象

C合作的效益

52.在下列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

构成中,不属于的(CD)。C工业园 D

现代农业园区

5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

合作的是(BC)B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

部件的加工企业 C南南合作

54.在下列理论体系中,不属于区域经济

学理论体系的有(ABC)A区域发展理论

B区域关系理论 C区域政策理论

55.在下列描述中不属于区域经济发展

含义的是(DE)。D人文素质的提高E

数字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56.在下列情形中,属于地区差异引起的

贸易是(ABC)A海南的椰子与湖南的橘

子之间的贸易B山西的煤与河北的粮食

之间的贸易C美国的计算机软件与日本

的家电之间的贸易

57.在现代区位论中,主要包括(ACD)。

A市场区位论 C中心地理论 D区位经

济学

58.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BCD)。

可编辑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59.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方法主要有(ABC)。A综合平衡法 B区域分析法 C 定量分析法

60.中国地区贸易格局的重要特点表现在(ABC)A经济发展的自我循环性 B 区域市场的封锁性 C地区贸易的冲突性6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BCD)A规范政府职能 B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C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D实现经济协调增长

62.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ABCD)A应当有很高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C 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63.自然资源的特点包括(AB)A稀缺性 B 区域性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

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

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

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

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

分)

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B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

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

纪90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

折点是(C )。

A.农业区位论

B.工业区位论

C.市场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

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

学家(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

B.科林·克拉克

C.

配第 D.熊彼特

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

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

大?(A )

A建筑业B农业

C采掘业D商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

分)

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

(A C D )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

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C全国

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B C D)。

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

C工业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A B

C )。

A.新经济地理学派

B.新制度学派

C.区域管理学派

D.区位理论学

4.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主要包括(A

B C)。

A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B以技术进

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C城市化水

平的提高D区域资源条件的改善

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包括

( A B )。

A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B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C 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D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区域经济学(狭义):狭义的区域

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

系的科学。

2.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

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

3.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

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

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

高。

4.区域产业结构:特定区域内各经济

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

代。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新

经济地理学、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

学派。(1)新经济地理学派将区域

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学的殿堂。(2)

新制度学派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分

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区域发

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

策,协调区域发展。(3)区域管理

学派在区域管理中引用管理学的内

容,区域管理分为:区域经济发展管

理、人口管理和环境管理。

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包括:要素投入

的驱动机制;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

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先

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3.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

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

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可编辑

4.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六、论述题(每题16分,共16分)论述我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

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2)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A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B 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C 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D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

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本科)

《区域经济学》作业二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

2.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纯粹的物质商品贸易不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

3.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主要有信贷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

4.城市成长力系数是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

5.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一书中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A. C.

D. )。A.成本最低B.环境最优 C. 市场

份额最大D.聚集效益

2( B )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

主体部分。

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宏观调控机制

D. 市场调控机

3.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两个区

域进行贸易的基础是(C. )的地区

差异。

A.绝对成本

B.绝对劳动生产率

C.

相对劳动生产率D. 生产要素禀赋

4.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

一书中提出了(C. )。

A.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

B. 要素

禀赋理论 C.创新理论 D.人力资

本学说

5. 区域科技合作的内容包括(A B C

D )。

A.科技研发合作

B. 技术贸易

C.

技术转让D. 技术援助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区位因素:在特定的点火在

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

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

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2. 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

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

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

行专业化分工。

3. 生产要素禀赋:指区域内各

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4要素密集度: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

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5.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

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

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

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的活动。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的内容。

答:雁行产业发展形态是立足于后发

国家发展的需要,论述了如何接受发

达国家传递下来的,技术相对成熟的

产业,并且将它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

世界性生产基地。雁行产业发展形态

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

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

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大量进口该产业的产品;第二阶段,

国内规模化生产;第三阶段,产品大

规模出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实际上是一种落

后国家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实现经

济赶超的理论。它经常用于通过扶持

幼稚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2. 简述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103

3.简述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

件。

(1)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

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

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

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

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

(2)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

关系。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

果。工业化本身要求资本、人口和劳

动力等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这种集

中过程就表现为通常所说的城市化。

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

也高。另一方面,城市化又推动了工

业化。这是由城市化本身所具有的功

能所决定的。城市的主要特征是集中,

集中能产生聚集经济效益。聚集经济

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居

民和工业的大量集中产生了市场经

济。②大规模的本地市场能够减少生

产费用。③基础设施可以集中建设并

广为分享利用,如交通运输业。④某

些工业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地

区,有利于促进一些辅助性工业的建

立,以满足其进口的需要,也为成品

的推销与运输提供方便。⑤同类企业

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资本、劳动力

趋于集中,从而为企业有效的进行资

源配置提供便利。⑥有才能的经营家

和企业家的集聚也发展起来。⑦城市

集中带来的更广泛的娱乐、社交、和

教育设施可以吸引高级管理人员。⑧

可编辑

在大城市,金融与商业机构条件更为优越。⑨企业的集中可以使工商业者面对面地打交道,增进信任,自由交流思想。⑩地理上的集中可以加强企业的创新动机,促进企业的发展。4. 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

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科学技术合作。(1)工业贸易合作包括:生产合作、加工贸易合作。(2)资金合作包括:直接投资合作(独资、合资),投资合作(信贷、证券)。(3)劳务合作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信息咨询业务、旅游业。(4)学技术合作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

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

1. 试论述城市化的内涵与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2.城市化的测度指标包括: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和城市成长力。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2)规模化和积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

区域经济学》作业三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美国地理学家邓肯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

2.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是指在

城镇体系中,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

模的增加而减少。(√)224

3.基础设施属于基础产业。(×)

4.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直接决定基础

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

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

(√)

5.电力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

的能源,又称其为一次能源。

(×)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

分)

1.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A C

D )

A.关联性

B.特殊性

C.整体

性 D.层次性

2.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划分为(B

C D)

A.层级型

B.顺序-规模分布型

城 C. 双中心型 D.网络

3.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

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 C )

在城镇体系的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A. 行政原则

B. 交通原则

C.市场原则

D.中心原则

4.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指能源生产的

( D. )249

A.能源消费量与GDP的比值

B.能源消费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

长率的比值

C.能源生产量与GDP的比值

D.能源生产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

长率的比值

5.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划分为

(A B C D )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城镇体系:指一个区域内经济社

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

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

2、区域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

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

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

设施。

3、区域经济核心区:在全国经济

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

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

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

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

全国人均水平。

4、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经

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

相互关系。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

特点?

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理论上可分为

三大类:即顺序——规模分布型、双

中心型、网络型。

其中顺序——规模分布型是指在城镇

体系中,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

增加而减少。在顺序——规模分布的

城镇体系中,城市的规模越大,城市

的个数越少。从个数的分布看,随着

规模的减少,个数越来越多,个数的

排列如同金字塔,首位城市在塔尖,

众多的建制是塔基。因此,又称城市

金字塔,或金字塔形分布的城镇体系。

双中心型是指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

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

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位城市不

相上下,这样的城镇体系被称为双中

心城镇体系。在双中心型城镇体系中,

两个最大的城市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如果两个城市分工合理,相互

协作,则可以产生1+1>2的效果,

能够更好地带动整个地区城镇体系的

发展;相反,如果两个中心城市相互

盲目竞争。都搞“大而全”,城市之

间必要的经济技术合作也难以开展,

那么必然造成巨大的浪费和低效率。

2. 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规模”

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城市规模却

增长很快?

在“严格限制大城市规模”的方针指

导下,中国的大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

是由于在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因其

特殊的集聚效应和吸引力而产生强大

可编辑

的生命力,加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服从于比较利益原则而不断调整空间布局,先进的生产要素仍然突破充斥行政障碍,不可阻挡地向大城市集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城市具有巨大的魅力,对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居民有着挡不住的诱惑。

3. 简述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征。

基础设施在投资、生产、运营和消费上都有自己的特征:

(1)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

(2)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能够反映时代技术特点

(3)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

(4)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

4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240

(1)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

(2)区域基础设施结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

(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4) 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

对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的评价。

(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

(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经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别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

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

(3)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

大的环节缺乏规范。

(4)“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

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布局是

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

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

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

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

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

布局就合理了。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4)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6分)

1.目前,我国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工

业赶超战略。

(×)

2.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发

展经济、高效配置资源和公平分配收

入。(√)

3.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趋势是综

合与分化。

(√)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

分)

1.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方法主要有

(A B C )。

A综合平衡法B区域分析法

C定量分析法D定性分析法

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A B

C. D. )。

A.区域性

B.预见性

C.综合性

D.可操作性

3.( C ) 主张以发展工业带动经

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A.进口替代战略

B.出口替代战略

C.工业赶超战略

D. 经济、社会

综合发展战略

4. 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B. C.

D. )。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5.区域经济产业政策可分为( A B

D )。

A产业结构政策B产业组织政策

C 投资政策D产业布局政策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

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

济地域。

2.产业政策

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

各产业的保护、扶持、调整和完善,

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

济活动的总称。

3.区域投资环境

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能够影响企

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

企业外部因素的总称。

4.地区形象

是公众对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

象。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有哪些?

(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初级产品

出口战略的特点是利用本国丰富的自

然资源,以发展农业、矿业产品的出

口,来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属外向型

经济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最大的

局限性就是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国内

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具有很大的脆弱

性。

(2)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

就是利用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的战

略,是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发展中

国家应付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现代工

业的一种内向型战略。进口替代战略

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国家长期对民族

工业的保护,使本国产品质量差,竞

争能力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劳动生

产率低下等,它是一种发展处于低级

阶段时所采取的战略。

(3)出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

是发展面向出口的产品,用工业制成

品的出口来代替农矿产品的出口,并

利用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以廉价的

产品打开国际市场,属外向型经济发

展战略。片面强调出口替代战略也会

可编辑

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如对对国际市场的强烈依赖,等等。

(4)工业赶超战略。出口替代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战略的局限性,在于单纯追求工业增长,忽视农业基础,导致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较慢,但也建立起来了完整的工业结构,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5)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出口替代战略是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以经济发展为手段,以社会进步为目的,强调满足人民的生活的基本需求,减少和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主要国家,都采取这种发展战略,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较为完善的发展战略。

2. 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

第一,调节资源配置;

第二,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

第三,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第四,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第五,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

3. 简述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1)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

(2)开发自然资源。通过开发自然资源,达到发挥地区优势的目的,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3)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体系的建立和管理,二是生产要素的组织和流通。

(4)调节各种经济活动。地方政府调节经济活动,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并通过职能部门贯彻这些命令,达到管理经济活动的目的。(5)做好扶贫工作。4. 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内涵。

(1)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经济发展

环境的客观反映

(2)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形象的扩

大和延伸

(3)地区形象塑造是区内与区外关

系的集中反映

(4)地区形象塑造是人与自然关系

的集中反映

五、论述题(每题24分,共24分)

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实现宏观经济在空间层面上的均衡发

展,在依靠市场作用的基础上,还需

辅之以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即由政府

制定各种区域政策,借助行政、经济

杠杆调控区域经济运行,主要原因有

以下四个方面:

1、市场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与运行

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市场机制主要以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

程度,体现商品和劳务的成本或效用,

在二者存在显著差异的地方,可能会

导致资源的配置失误。

2、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

的不平等性

要素分布不平等和现代经济活动的某

些内在特点,使得区域均衡发展必须

不断地进行资源的空间再配置。然而,

在正常的市场调解下,这一过程可能

进行得过于缓慢。原因在于,市场是

通过调节产业经济活动来特点区域经

济的,因而这一过程取决于产业经济

的特点,而现代产业经济的四个基本

特征都可能会加剧区域经济的非均衡

发展。一是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降低,春劳动力向城镇迁移;二是制

造业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对原材料的

依赖度渐渐低于对市场的依赖度;三

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服务业的比重上升,而有利于服务业

发展的只是人口聚集的城市;四是自

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不复存在,在不完

全竞争市场中,如仅靠市场调节的缓

慢作用来引导和调节资源在产业间和

区域间的再配置,只能在产业兴衰的

“事后”才能见效,这无疑会在客观

上造成繁荣与衰退并存的区域不平

等。

3、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

大不可避免

市场对区域经济的调节作用,主要是

通过竞争机制来解决区域资源配置的

效率问题,但是,在这种市场力量的

作用下,也会产生一种区域累积因果

效应,从而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因为一旦某些地区由于初始的优

势而比别的地区超前发展,那么由于

既得优势和聚集经济,这些地区因市

场的作用而持续、累积地加速增长。

长此以往,即使是平等的产业竞争,

也会表现为不平等的区域竞争。因此,

市场无力集中支配资源,实现资源的

区域合理配置。

一、填空题

1、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

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

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2、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

年代,艾萨德和胡佛对区

域经济学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3、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

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

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和区域经

济政策。

4、自然资源的特点有稀缺性和

区域性。

5、区域经济资源包括资金、劳

动力、技术和区位资源。

6、人才与文化成为当

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知

识经济的特点,也使人力资源成为区

域经济的主要来源。

7、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中,

制度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

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

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

必备的三大环境。

8、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产

权安排和交易成本,其特点是产权安

排的区域合理化和交易成本的区

域最小化。

可编辑

9、按照经济学新古典模型分析,区域经济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

10、区域开发包括开发模式构建、产业部门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移三部分。

11、产业结构的变动和

升级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12、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产业主要是以落后农业产业为主,在工业化后期阶段,

在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可是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开始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13、8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各地区产业结构普遍出现大而全、小而全,地区优势得不到发挥。

14、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区域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 成本最低的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和获取聚集效益的选择。

15、区位选择要达到成本最低,首先考虑的是寻求运费的最低点,其次是劳动费的最低点。

16、对产业区位选择产生影响的社会经济因素有人口和劳动力、资金、市场和运输。

17、传统的产业布局重要是对物质产品生产的布局,而现代的产业布局在增加了对

知识产品生产的布局。

18、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19、从产业组成的分类来看,我国的新产业区大致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工业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三类。

20、美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经验有地区协调、法律保障、市场机制和规模经营。

21、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是生产要

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力和信息

等。

22、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对

劳动力投资的强度,教育投资和

卫生保健投资是这种投资的两大方

面。

23、从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内容看,

主要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

作、劳务合作和科学技术合作。

24、从目前国内地区间劳务合作的

内容看,主要有纯粹的劳务合作、信

息咨询及旅游。

25、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

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

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公共作用力。

26、基础实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经

济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

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

础设施。

27、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分

为固体能源、液体能源、气体能

源和电力。

28、从我国电力生产和电力结构来

看,西部是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

的地区,中部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

的地区,东部则是我国电力工业

最发达的地区。

29、从交通运输结构的角度看,当

前我国公路运输存在两个问题:一是

平均运距短、二是高等级路网还没

有形成。

3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经济

区域划分,主要有大经济区、省

级经济区和省内经济区的划分。

31、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

要体现区域性原则,另一方面是

效益原则。

32、政策建议具有有限性和

系统性及阶段性的特征。

33、编制规划房案的方法主要有

综合平衡法、区域分析法和定量

分析法。

34、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可以

归纳为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

高效化和分配公平化。

35、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开

发的前提下,各地区实现相互促

进、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状态

和过程。

36、区域政策作用的重点对象主要

有两类适用区域,其中一类是“问题”

区域,它主要包括落后地区、萧条

地区和膨胀地区三类。

37、任何一个投资行为抖主要取决

于三个要素:投资主体、资本流向

及流量、以及获利程度,这就是

投资三要素。

38、地区形象是对该地区的综合

评价和总体印象。

39、地区形象具有地域性、继承

性和动态性特点。

40、区域定位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区形象塑造的首

要内容,它包括区域功能定位和区

域形象定位两个方面。

二、名词解释

1、区域:它通常是指特定的地理空间

范围,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

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

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

较大的空间范围。

2、人力资本:是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

派生出来的,具体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

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

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

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3、知识经济:知识经济也称智力经济,

具体是指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

的占有和配置的经济

4、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狭义的区

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

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

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

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5、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

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

济发展的产业。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地

区生产专业化为前提。

可编辑

6、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7、区位因素:也就是在特定的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8、规模经济:是指产出水平的增长幅度大于要素投入增长幅度的经济现象,包括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9、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1 10、城市化:P185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

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11、区域空间结构:P267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

中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

系。

12、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

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

的经济地域。

1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P285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区域经济总体

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它根据不

同地区生产要素条件的分布情况和该

地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

用,对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和

总体思路进行谋划,以达到指导地区

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腾飞的作用。

14、区域经济政策:P308

区域经济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有各种

表述方法。美国学者认为:区域政策

是处理“区域问题和在何处进行经济

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中国学者认

为,区域经济政策是指中央政府为推

动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调控区域经

济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

措施的总称。

15、投资环境: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

内,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企业外部因素的总

称。

16、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

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

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

施。

三、简答题

1、中国区域经济学肩负着的历史使

命是什么?P6

答: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

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第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

别。

第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

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

展第一主体的重任,它们将负责制定

各自区域的开发与发展规划,并采取

各项政策措施,参与、促进区域经济

的发展。

2、人力资源的特点有哪些?P32

答:1、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

2、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

3、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

4、人力资源具有智力性。

5、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

6、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

3、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

施有哪些?P48

答:1、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

2、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

3、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

4、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

4、为防止资源性衰竭的过早到来,

我们应该注意哪些?

答:1、尽量节约资源,合理开发。

2、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

的产业部门,形式新的支柱产业。

3、由于区位条件变化而产生经

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

的产业机制,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

联系,改善区位条件。

4、由于环境恶化而影响经济发

展,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转入新的生

产技术,改善生产环境。

5、由于体制原因造成的经济停

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发

展机制,改善部门的发展战略,注入

新的发展动力。

5、简述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要得到

良好的发展,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

题?P98

答:第一,选择先进的技术武装主导

产业。

第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地

区主导产业发展的载体。

第三,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幼小

产业进行扶持,为未来日期主导产业

的升级和更替做准备。

6、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问题(主要任务)是什么?P107

答:地区间产业结构雷同,区域经

济发展缺乏效益是中国在21世纪之

初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中国区域

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规

范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发

展大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特别

是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使其成为

实现资源跨区域优化组合的重要力

量,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7、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有哪

些?P128(10点)

答:1、要求靠近市场。

2、要求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

3、要求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

和高素质的劳动力。

4、要求优良的基础设施。

5、要求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

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

6、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

7、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

8、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

城市气氛。

9、要求聚集性。

10、要求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

质量。

8、中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优化地

区贸易格局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P161

答:第一,完善行政制度,切实转

变政府职能。

第二,制定“中国地方政府行为法”

可编辑

党校研究生 区域经济学作业参考

1.请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三个基石。 答: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等区域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三个基石:埃德加?胡佛提出,(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中国学者张敦富提出(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2.为什么产业部门会在区域之间互相转移? 答:(1)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地区间存在梯度高低之分。处于高梯度的地区其创新活动比较频繁,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和新技术等都不断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旧产品成本的上升使高梯度创新地区在产业的发展上必须有所杨弃和取舍,所以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有了原动力。而处于低梯度的地区,往往是处于发展的传统阶段,所能够发展的大多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低水平的产业,与高梯度地区存在明显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或者由于资源耗竭而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因此低梯度地区有接受梯度转移的必要性和主动性。 (2)按照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当一个产业在一定区域走向衰退时,必然促使生产要素空间上的转移,从产业衰退区域转出到处于创新

活动阶段的区域。 (3)产业的发展存在着积聚和分散的关系,产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当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过度积聚就会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引发产业向周围空间的扩散。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既是不同梯度地区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产业集聚与发散发展的一种平衡。 3.请简述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标准。 答:现代区位理论对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运费、劳动力);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4.请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答: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包括:工业化和市场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因;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是城市化的基础动力;制度创新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5. 为什么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1)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地区差异是引起贸易的基本原因之一,通过贸易彼此都能获得利益。在此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认为贸易产生的条件是,在生

2014.07《区域经济学》试题A

《区域经济学》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B 提高人力资本的能力 C 提高经济效益 D 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潜力 2.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A 资本 B人力资本 C 技术进步 D 社会制度 3. 纳克斯认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的根本是。 A 增加供给 B 创造需求 C 扩大投资 D 保证经济均衡增长 4.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A知识密集型产业 B 智能密集型产业 C技术密集型产业 D 资本密集型产业 5. 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企业最基本的要素,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A 投资软环境 B 智力资源 C 科技进步 D 雄厚财务资源 6.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 市场调控机制 D 宏观调控机制 7. 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 A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B 加强行政控制 C 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增长 D 加强税收调节 8. 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A 企业家才能 B 技术 C 创新 D 资本 9.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A S形 B V形 C U形 D M形 10. 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 最大的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城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谢菲尔 2.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 A 产权安排 B 交易成本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 知识点 一.中心地:城市化地区或大都市区内占有支配地位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可以是商店,超市,城市。 二.新产业区:是弹性专精的区域,强调专业化企业之间广而精细的合作,手工技术与现代微处理技术的混合使用,公共和私立部门提供广泛的商业服务。强有力的非正式或制度化地调节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 三.城镇规模体系理论: 定义:指以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种规模不同特点各异而又互相关联的城镇组成的空间系统,城镇规模分布是一个区域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特点: (1)关联性。城镇体系的关联性是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关联性是城镇体系最重要的特征。 (2)整体性。城镇体系的建立,使得各个城镇之间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网路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整体。 (3)层次性。城镇体系的层次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是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地区转移和再配置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三大类。 四.城乡一体化: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五.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

电大 区域经济学paixu

()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城市群。B. 珠三角 ()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A. 长三角 ()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的问题。B. 产业专门化率指标D. 区位商指标 ()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的问题。B. 产业专门化率指标D. 区位商指标 ()将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D. 知识经济 ()是城市群生成和发育的前提和保证。A. 区域协调 ()是城市群生成和发育的知识依赖。B. 技术进步 ()是传统工业区改造复兴的典范。A. 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 ()是多样化经济活动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地域。B. 城乡边缘区 ()是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A. 城市 ()是衡量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最终标准。B. 结构性效益 ()是决定地域分工的动力。A. 经济利益 ()是破除二重结构的社会经济条件。A. 发展商品经济B. 实现工农业的现代化 ()是区域的增长极。D. 城市 ()是影响区域物流发展模式选择的最基础要素。A. 地理区位B. 政府作用C. 自然资源 ()形成了落后国家的后发优势。A. 飞旋镖效应 ()影响和决定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A. 城市布局 ()主要是从国际贸易、国际分工角度论证了产业机构高级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A. 动态比较费用说 1962年,环境科普著作()描绘了一幅由农药污染所引起的可怕景象。C. <寂静的春天> 20世纪70年代,()开辟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区域经济学。B. 涅克拉索夫 B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几乎涉及了北美在贸易是需要进行改善的所有方面,包括商品贸易,市场准入,原产地原则,还包括()A. 纺织品和服装B. 汽车产品C. 能源和基本化工产品D. 农业 不管是什么样的区域,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都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综合平衡,另一个是()B. 内外兼顾 C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B. 有序的阶段性 城市()的选择将决定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B. 支柱产业 城市()决定城市竞争力。A. 空间结构 城市化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过程。A. 经济城市化B. 空间城市化C. 人口城市化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B. 极化效应 创意产业是促进传统资源依赖型区域产业()的重要途径。A. 转型升级 从经济学角度上分析,城市群具有以下的经济性质与功能:()。A. 城市群的高聚集性B. 城市群的高能级性C. 城市群的开放性D. 城市群的自组织性 从区域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城市群形成与演化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对()效益的追求。C. 聚集经济 从全球普遍认可的概念中,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包括()。A. 共同发展 B. 协调发展C. 公平发展D. 高效发展D 大农业主要包括种()。A. 种植业B. 畜牧业 C. 林业D. 渔业 德国区域经济开发政策的成功之处在于区域开发政策促进了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 人均国民收入增加C. 就业机会增多D. 使落后地区经济得到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 地区产业结构静态比较可从以下()方面进行。A. 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比较C. 制造业构成技术水平的区域比较 地域分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B. 比较优势理论 地域分工理论的主体是()。C. 比较优势原理 地域分工理论主要包括()。B. 绝对优势理论C. 比较优势理论D. 要素禀赋理论 对()的追求是城市群生成和发育的根本动力。B. 规模经济 对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通常可以采用()来计算。 A. 区位商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最有影响力的是()。D. 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2021年13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一_0005(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显示的全为正确答案) 1.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 综合性 满分:3分 2.()的创新理论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 熊彼特 3. 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下,()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制度 满分:3分 4.()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 5. 人力资源最基本的特点是() 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 满分:3分

6. 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是由()提出的。 赖宾斯坦 满分:3分 7. 德国学者()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杜能 8.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学科。 综合性 9. 区位论对()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市场 满分:3分 10. 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这是对区域经济学()的深刻总结。 应用性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了解区域经济学必须把握几个概念即()。

区域 区域经济学 2. 区域开发的特点有:()。 开发的明确性 开发的时效性 开发的综合性 3. 连锁效应包括:()。 前向关联效应 后向关联效应 旁侧关联效应 4. 区域管理由三部分组成,即()。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人口管理

环境管理 5. 区域经济发展必备的三大环境是()。 自然资源环境 人力资源环境 制度环境 6. 胡佛在其《区域经济导论》一书中,最早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 区域的空间结构及变化趋势 区域发展问题 区域政策问题 区域文化问题 7. 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即()。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简答题 (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 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 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 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 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3.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 的发展

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 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 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 (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 ⑥高科技指向 (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2)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a)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下游产业进口替代,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c)出口替代战略。

电大2011秋《区域经济学》作业二-0004

2011秋《区域经济学》作业二_0004 试卷总分:100 测试总分:80 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 选均不得分) 1. 新产业区是一个由()企业组成的地域系统。 A. 大型 B. 中型 C. 中小 D. 小 2. 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的比较成本学说。 A. 杜能 B. 韦伯 C. 大卫·李嘉图 D. 亚当·斯密 3.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的目标必须经过()阶段。 A. 两个 B. 三个 C. 四个 D. 五个 4. 区域产业布局的最新研究进展是()区理论的出现。

B. 新经济 C. 新工业 D. 新农业 5. 规模经济是指产出水平的增长幅度()要素投入增长幅度的经济现象。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约等于 6. 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是创新的主体。 A. 国家 B. 团体 C. 企业 D. 个人 7. 区域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的区位()问题。 A. 地理 B. 选择 C. 合理 D. 定位 8. 区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A. 经济增长

C. 经济危机 D. 经济滞涨 9. 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 A. 熊彼特 B. 内尔森 C. 赖宾斯坦 D. 赫希曼 10. 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A. 科技 B. 创新 C. 知识 D. 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每题有2--4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少 选均不得分) 1. 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即()。 A. 成本最低 B. 市场份额最大 C. 利润最大 D. 效益最大 E. 聚集效益 2.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 1-4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B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 )。 A.农业区位论 B.工业区位论 C.市场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 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 B.科林·克拉克 C.配第 D.熊彼特 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 1 / 14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 ) A建筑业B农业C采掘业D商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 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B C D)。 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C工业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A B C )。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浙大经济学考研必看的参考书

浙大经济学考研必看的参考书 喜欢就争取,得到就珍惜,错过就忘记。人生也许不尽完美,正因为不完美,我们才需要不断地努力创造努力奋斗。下面凯程浙大经济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考研所遇到的问题,凯程就是王牌的经济学考研机构! 一、浙大经济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浙大经济学考研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凯程经济学老师推荐以下参考书: 《政治经济学教材》蒋学模主编,第13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美)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美)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第二版)赵伟等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八版,上下册),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财政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版),张馨主编,科学出版社 《经济计量学精要(第4版)》,古扎拉蒂、波特著,张涛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货币金融学》(第2版),米什金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新编国际金融》(第3版),黄燕君、何嗣江编著,浙大出版社 《证券投资学--理论、实践与案例分析》,戴志敏编著,浙大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比较多,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二、浙大经济学辅导班有哪些? 对于浙大经济学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浙大经济学,您直接问一句,浙大经济学参考书有哪些,大多数机构瞬间就傻眼了,或者推脱说我们有专门的专业课老师给学生推荐参考书,为什么当场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辅导过浙大经济学考研,更谈不上有浙大经济学考研的考研辅导资料,有考上浙大经济学的学生了。在业内,凯程的浙大经济学考研非常权威,基本上考浙大经济学考研的同学们都了解凯程。凯程有系统的《浙大经济学讲义》《浙大经济学题库》《浙大经济学凯程一本通》,也有系统的考研辅导班,及对浙大经济学深入的理解,在浙大有深厚的人脉及时的考研信息。不妨同学们实地考察一下。并且,在凯程网站有成功学员的经验视频,其他机构一个都没有。 三、浙大经济学专业培养方向介绍 2015年浙大经济学考研学费总额2.4万元,学制三年。 浙大经济学培养方向如下: 020101 政治经济学 020102 经济思想史 020103 经济史 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 世界经济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01 国民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作业234及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炎、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2、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新区域经济观:知识经济的显现,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许多新概念、新特点和新观念。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因此,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应有新的区域经济观。 4、国际区域经济: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一体化。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作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欧洲联盟:最早是由法国联办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于1957年3月签订《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称为欧洲共同体。 6、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成立之初是由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非正式论坛组织,后来发展为一支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 二、问答 1、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 答:(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3)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和创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所以人们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5)把特区经济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将它作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系统地介绍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全面研究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条件以及经济特区的类型、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2、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经济区域要与区域经济相区别.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B。企业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电大《区域经济学》必过小抄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一)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取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同意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重点问题 1. 区域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同点。 (1)区域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 (2)区域开发是对未被利用的、或未被充分有效利用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3)区域开发具有时效性。 2.区域开发与区域规划不同点。 (1)区域规划是人类对特定区域未来时期发展的预测和设想,可能实现,也可能半途而废;区域开发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行为,它起步于规划,但不限于规划,它是由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 (2)主体不同,区域规划的主体只能是政府,而区域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 3.区域经济学的两个理论来源:经济地理学和区位理论。 4.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现代区位论包括: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区位经济学等。其中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5.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1)新经济地理学派将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学的殿堂。(2)新制度学派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3)区域管理学派在区域管理中引用管理学的内容,区域管理分为:区域经济发展管理、人口管理和环境管理。 6.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研究的主要问题:(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 创新;(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4)区域经济 政策;(5)区域开发。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 (一)基本概念 1.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 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 动资源”。 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派生 出来的,具体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 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 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3.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 渡性的权利。 二)重点问题 1.区域资源环境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制度环 境。 2.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 可持续发展;(2)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以来 程度降低的趋势;(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 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 (1)纯自然资源型资源禀赋条件非常好,以自然资 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一般 有高消耗高效益型(如高消耗高效益型美国)、高消耗 低效益型(如中国苏联)、高输出高收益型(如中东各 石油输出国)及高输出低收益型(如非洲我国中西部 省份)等四种基本类型。 (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有极好的自然资 源,社会资源也丰富,发展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和高 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属于这种发展模式的国家最典型 的便是美国。 (3)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自然资源贫乏,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资源丰富。属于这类发展类 型的区域和国家有日本、瑞士、上海、北京、江苏等 较发达的省(直辖市)。 (4)资源缺乏型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发展水平低, 社会资源稀缺,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 环”之中。属于这类发展方式的国家有非洲中南美洲 的一些小国。 4.人力资源的特点:生物性、能动性、时效性、智力 性、再生性和社会性。 5.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产权和组织。 6.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 化;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7.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区域垄断及其竞 争,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 竞争。 8.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 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2)中国人口与资源的 矛盾:A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 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B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 盾不断加深;C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 未根本改变;D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 本改变。 9.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的资 源开发规划;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建立完善 的资源政策体系;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 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 (一)基本概念 1.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 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 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 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 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 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2.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前,有许 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部门 关联效应。 3.后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 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 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4.旁侧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过程当 中,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而产生的部门关 联效应。 (二)重点问题 1. 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包括:要素投入的驱动机 制;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 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2. 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是: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 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 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 济同时得到增长。这个理论命题试用于落后地区经济 增长的描述和开发。包括: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 命题理论;内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纳克斯的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区域经济学作业

区域经济学作业 200920171004 产业经济郝晓华 1.增长极、点轴开发、网络开发模式的内在关联性 增长极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 1950)提出。起初它是用来描述关键产业(Key industry)对相关产业的联系效应、乘数效应等经济关联。布代维尔等将增长极概念赋予空间内涵后,增长极理论逐渐演变为一种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存在着极化过程而不是平衡的,增长并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极上,然后沿着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造成影响。增长极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即增长极通过其吸引和扩散力的作用,不断地增大自身的规律,对所在地区产生支配性影响,从而不仅使所在地区经济获得优先增长,而且带动周围地区的迅速发展。佩鲁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来论述增长极的形成条件。他认为增长极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的存在;二是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能力;三是适当的周围环境的配合。此后,一些学者将增长极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区域范围,提出了区域增长极的概念,应用增长极模式进行区域经济开发。60年代初,L·罗德文(L.Ro,lwin)首次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区域规划中,并提出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到60年代中期,布尔维尔(J·B·Bouolevile)又重新系统分析了经济空间的概念,提出并改进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首次基于外部经济和集聚经济分析,系统地从理论上将增长极的经济含义推广到地理含义,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与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着重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他说:“一个区域增长极是指区位在一个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增长发展的一系列推进性产业”。 增长极开发布局模式通过集聚、创新和扩散三阶段的发展,集聚功能与规模效应、创新功能与示范效应、辐射功能与扩散效应于一身,忠实地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是一种极具效率的经济布局模式。增长极理论通常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点轴布局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增长极理论是点轴系统理论“点”的思想源泉。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13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三_0005

13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三_0005 一、单项选择题 1. ()研究了在人口分布不均匀条件下的中心地模式。 A. 杜能 B. 韦伯 C. 廖什 D. 艾萨德 2. ()是发达国家中修建铁路最晚的国家,但却是铁路现代化进 程最快的国家。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日本 3. 在双中型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4. 世界能源结构随社会()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A. 政治 B. 经济 C. 科学 D. 生活

5. ()于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理论作了补充。 A. 杜能 B. 韦伯 C. 廖什 D. 艾萨德 6. 经济区是()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域单元。 A. 国家 B. 企业 C. 政府 D. 团体 7. 努力发展()是世界各国电力发展的方向。 A. 水力 B. 石油 C. 电力 D. 核电 8. 1825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日本

9. 于洪俊和宁越敏教授在他们的著作《城市地理概论》中介绍了 ()地理学家贝里提出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 A. 美国 B. 德国 C. 英国 D. 法国 10. ()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二次能源。 A. 水力 B. 石油 C. 电力 D. 煤炭 二、多项选择题 1. 高速铁路有三大优势即()。 A. 安全 B. 快速 C. 节能 D. 节约土地 E. 平稳 2. 关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者包括()。 A. 克里斯塔勒 B. 廖什 C. 艾萨德 D. 杜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