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检测 学生版(共95页) (1)

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检测 学生版(共95页) (1)
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检测 学生版(共95页) (1)

高中语文

人教版教材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检测

目录

一烛之武退秦师

二荆轲刺秦王

三鸿门宴

四孔雀东南飞并序五兰亭集序

六赤壁赋

七游褒禅山记

八琵琶行并序

九寡人之于国也

十劝学

十一过秦论十二师说

十三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四苏武传

十五张衡传

十六归去来兮辞并序十七滕王阁序

十八逍遥游

十九陈情表

二十阿房宫赋

二十一六国论

二十二伶官传序

高中语文

人教版教材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检测(学生版)

必修1

一烛之武退秦师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之往来,共.( )其乏困

.....( ),行李

(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

..( )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 )之。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鄙

①越国以鄙.远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蜀之鄙.有二僧

2.封

①既东封.郑②又欲肆其西封.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与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②失其所与.,不知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则名微.而寡众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5.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④永之人争奔走焉.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秦始皇以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不谷等。

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二荆轲刺秦王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 地,至燕南界。

②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

..( )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 )太子言,臣愿得谒.(拜会)之。今行而无信.( ),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 )之金( )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

说.( )见臣,臣乃得有以

..( )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愿足下更虑之!”

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 )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被)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 )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

..( )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 )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

意.( )乎?”樊於期偏袒

..( )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④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 )封之。

⑤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⑥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 )。乃令秦武阳为副。

⑦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 )未来,而为留待。

⑧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 )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 )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⑨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 )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 )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⑩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 )物,厚遗.(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 )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 )诸侯之列,给.( )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 )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 )曰:“北蛮夷之鄙人

..

( ),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

..( )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 )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 )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 )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 )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 )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 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左右既.( )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发

①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②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③东窗事发.

④发.尽上指冠

2.兵

①不得持尺兵.

②不及召下兵.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

3.顾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还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秦王还.柱而走5.之

①工以药淬之.

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④顷之.未发

6.而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伏尸而.哭

④图穷而.匕首见

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7.以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②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以.次进

④箕踞以.骂曰

⑤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常用于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意为“您”。

B.太子: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也可称为皇太子,燕太子丹即为此意。

C.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是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并设宴送行的礼仪。

D.将军: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战国以后转为武官之称,多用以尊称对方。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B.郡县: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

C.宗庙:供奉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天子外的人也可以设宗庙。

D.筑:中国古代传统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

三鸿门宴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 )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

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

..( )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

..( )也,素善.( )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 )我曰:‘距.( )关,毋内.( )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 )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

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

..( )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 )事之。”张良出,要.( )

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籍.( )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 )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 )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 )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将军战河北

..( ),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

..( )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 )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 )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

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 )蔽沛公,庄不得击。

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 )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 ),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⑤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 )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

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 )芷阳间行

..(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 )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⑦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若

①若.入前为寿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

2.如

①沛公起如.厕

②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③其如.土石何.

3.意

①其意.常在沛公也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④卒起不意.

,4.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②杀人如不能举.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④孙叔敖举.于海

5.谢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②哙拜谢.

③乃令张良留谢.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②故.遣将守关者

③既克,公问其故.

④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7.因

①因.击沛公于坐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

8.为

①君为.我呼入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④何辞为.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9.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

②沛公不胜.杯杓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④攻而胜.之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在山的东面。“山”可指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文中的“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

B.司马: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汉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专掌兵事。

C.俎: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以“俎上肉”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D.竖子:对人的鄙称,相当于“小子”。《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中的“竖子”都是这个意思。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B.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C.卮是一种盛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D.《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

四孔雀东南飞并序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

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②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③“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 )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

..( ),徒.( )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

..( ),及时相.( )遣归。”

④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 ),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

..( )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 )不厚?”

⑤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

..( )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⑥府吏长跪告:“伏惟

..( )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

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 )从许!”

⑧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 )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⑨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 )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 )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 )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 )忘!”

⑩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

..( ),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 )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 )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 )!君既若见录

..( ),不久望君来。君

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 )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

..( ),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 )以煎.( )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

..( )多令.( )才。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 ),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 )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 )许。”媒人去数日,寻.( )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丞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21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

..( )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 ),渠.( )会永无缘。登即相.( )许和,便可作婚姻。”

○22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 )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 )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23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24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25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 )逢迎

..(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

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

..(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 ),逼迫兼弟兄

○26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 )胜贵,吾独向黄泉!”

○27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 )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

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29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30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31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

..( )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32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3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谢

①谢.家来贵门( )

②多谢.后世人( )

③大恩不言谢.( )

④阿母谢.媒人( )

⑤百卉谢.芬芳( ) 2.见

①府吏见.丁宁( )

②黄泉下相见.( )

③渐见.愁煎迫( )

④风吹草低见.牛羊( ) 3.适

①始适.还家门( )

②处分适.兄意( ③适.得府君书( )

④适.彼乐土( )

4.故

①故.遣来贵门( )

②大人故.嫌迟( )

③知是故.人来( )

④故.作不良计( )

5.为

①十七为.君妇( )

②为.仲卿母所遣( )

③阿母为.汝求( )

④始尔未为.久( )

⑤慎勿为.妇死( )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是用青布搭成的篷帐。东汉至唐有此风俗。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一般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

B.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依次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C.乐府本是汉武帝开始设立的主管音乐的一个官署,主要职能是指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歌及制作歌词等。魏晋时期,将这一官署采集、演唱的歌词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D.结发是对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床与现代的床不同,较矮,较小,主要是供人坐的。

B.大人是对尊长的敬称。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老人家”,文中指兰芝婆婆。

C.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五更,指平旦,是寅时,相当于现在的1点至3点。

D.贱妾是封建社会里妇女谦卑的自称。文中是兰芝的自称。

五兰亭集序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

..( )之初,会.(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

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 )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 )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

..( )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 )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③夫人

..( )之相与

..( ),俯仰

..( )一世。或取诸.( )怀抱

..

( ),悟.( )言一室之内;或因.( )寄所托,放浪

..( )形骸

..

( )之外。虽趣.( )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 )怀。况修短随化.( ),终期.( )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 )文嗟悼,不能喻.( )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记)时人,录其所述,虽.( )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

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修

①修.禊事也( )

②茂林修.竹( )

③况修.短随化( ①是.日也( )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

③唯命是.从( ) 3.信

②信.言不美( )

③自可断来信.( )

④愿陛下亲之信.之( )

⑤胜似闲庭信.步( ) 4.以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 5.之

①及其所之.既倦( )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③夫人之.相与( )

④仰观宇宙之.大( )

⑤足以极视听之.娱( )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癸丑”便是干支纪年法。

B.阴指的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背向太阳为阴,面向太阳为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阴”指的是山的北面。

C.暮春是春天要结束的时候。古时纪年按阴历,一年分四季,四季各分三月,暮春是阴历三月,按现在的纪年算是阳历三月底四月初。

D.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管弦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觞曲水指用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觞是古代铜制酒器。

B.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被誉为“书圣”。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因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

C.彭祖是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仙人。传说中他是南极仙翁的转世化身,并以享寿八百多岁著称于世。

D.序是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古人宴饮时,常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六赤壁赋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 之

间。白露

..( )横江,水光接天。纵.( )一苇之所如.( ),凌.( )

万顷之茫然

..( )。浩浩乎如冯.(. )虚.( )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

..( )兮溯.

( )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

..( )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③苏子愀然

..( ),正.( )襟危坐

..(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 )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

( )江陵,顺流而东.(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

..( )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 )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 )

遗响

..( )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 )虚者如彼,而卒.

( )莫消长

..(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 )。相与枕藉

..(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歌

①歌.窈窕之章( ) ③歌.曰( )

④倚歌.而和之( )

①纵一苇之所如.( )

②如怨如.慕( )

③沛公起如.厕( )

3.和

①倚歌而和.之( )

②政通人和.( )

③春和.景明( )

④八千里路云和.月( ) 4.而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②倚歌而.和之( )

③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

⑤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5.之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

②凌万顷之.茫然( ) ③哀吾生之.须臾( )

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⑤苟非吾之.所有( )

⑥耳得之.而为声( )

⑦取之.无禁( )

⑧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6.于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

②徘徊于.斗牛之间( )

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⑤托遗响于.悲风( )

7.乎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④而又何羡乎.( )

⑤相与枕藉乎.舟中( )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指每月阴历十六,望指每月阴历十五,晦指阴历每月初一,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字,是对一个人名字的注解、补充和延伸,必须与名相呼应,互为表里。曹操,字孟德。“孟”表示庶出的老大,“德”是“德性”的意思,与“操行”一词相呼应。

C.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顺序为第59个。前一位是辛酉,后一位是癸亥。

D.星宿是古代天文学术语,一宿通常包含一颗或者多颗恒星,而古人将满天星宿划为四大星野,青龙、白虎等四象即出自于此。本课的“斗”“牛”即为星宿。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为自己取号无不别具匠心,表现其所爱所好。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七游褒禅山记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 )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 )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 )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 )愈奇。有怠.( )而欲

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 )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 )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③于是

..( )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 )以近,则游

者众;险以.( )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 )之观.

( ),常在于险远

..(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④余于仆碑,又以.(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 )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⑤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道

①有碑仆道.( )

②何可胜道.也哉( )

③道.芷阳间行( ) 2.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 )

②其文.漫灭( )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

3.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③莫名.其妙( )

4.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②良乃.入( )

③乃.不知有汉( )

④家祭无忘告乃.翁( )

5.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②既其.出( )

③则或咎其.欲出者( )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⑥其.孰能讥之乎( )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中的“庐陵”是籍贯,“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余弟安国平父”中的“安国”是名,“平父”是字。

B.“临川王某记”中的“王某”是指作者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C.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只可用来纪年,不可用来纪日。

D.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此关。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都是年号纪年法。

B.古人有时以出生地命名文集。如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柳宗元的《柳河东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

C.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死亡有不同的称谓,称皇帝死为“崩”,诸侯或大官死为“薨”。

D.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八琵琶行并序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

..( )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

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

..( )妇。遂命酒.( ),使快.( )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

于江湖

..( )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

..( )长句,歌.( )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②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③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 )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移船相.( )近邀相.( )见,添酒回灯

..( )重开宴。千呼万唤

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

..( )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 )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

《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

..( )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

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溅射),铁骑突出

..( )画,

..( )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

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

..(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

..( )衣裳起敛容

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

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

..( )

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

..( )嫁作商人妇。商人重.( )利轻.( )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

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 )。

⑤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 )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⑥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

..

..( )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

..( )促弦

( )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言

①感斯人言.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③自言.本是京城女2.语

①今夜闻君琵琶语.

②琵琶声停欲语.迟3.命

①遂命.酒

②命.曰《琵琶行》

4.为

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②初为.《霓裳》后《六幺》

③为.君翻作《琵琶行》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是乐府古诗的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B.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论。

C.左迁是降低官职,即“降官”。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官指被贬出京。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B.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转”等。“除”是去旧职授新职。

C.青衫有读书人的意思。古代的学子都是穿青色的服装,如“青青子衿”。青衫还有当官的意思,“司马青衫”中的青衫就是江州司马的官服。

D.江州是唐、宋行政区划之一;江州司马在诗中指白居易自己,现在引申为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