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智能工厂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2014年中国智能工厂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2014年中国智能工厂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2014年中国智能工厂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随着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兴起,智能工厂业已成为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突破方向。从狭义上来看,智能工厂是移动通信网络、数据传感监测、信息交互集成、高级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相关技术、产品及系统在工厂层面的具体应用,以实现生产系统的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绿色化。从广义上来看,智能工厂是以制造为基础,向产业链上下游同步延伸,涵盖了产品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实施与实现的组织载体。针对于此,全国智能制造发展联盟秘书处行业研究工作组统筹相关资源,根据建立的智能工厂动态监测数据库,结合部分重点区域实地调研成果,对当前国内智能工厂发展现状、特征及问题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下一阶段发展趋势作出研判,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国智能工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发展现状及特征

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技术革命的快速兴起,现代工业信息化发展已迈入建设智能工厂的历史新阶段。为了紧抓这一发展机遇,在国家部署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布局的背景下,企业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不断融合,一系列新模式、新业态、新特征日益凸显。

〈一)制造强国已成国家战略,两化深度融合将以智能工厂建设为重要着力点

我国制造业已步入新常态下的攻坚阶段,制造强国成为国家战略布局。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已稳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但随着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我国制造业面临新形势和严峻挑战。从国际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回归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印度、巴西等新兴技术体与我国在加工制造领域的同质化竞争力度持续加大,我国制造业面临"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从国内来看,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速换档和结构调整阵痛的关键节点,制造业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多挑战、新动力为特征的新常态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已势在必行。目前,中国工程院、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已开展制造强国战略研究,制定我国制造强国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 ,指出借助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推动我国制造业向创新驱动、质量效益竞争优势、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业转变,令我国到2025 年跻身现代工业强国之列。

两化深度融合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制高点,智能工厂建设是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着力点。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已成为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当今各国先进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我国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与德国提出的工业4.。如出一辙、异曲同工、殊途同归,智能工厂是德国工业4.0 的主要内容和载体,是推动我国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的主要载体。推进智能工厂建设,需要把握住"五化",即产品的智能化、装备的智能化、生产的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化和服务的智能化,同时需要组织开展装备智能升级、工艺流程再造、基础数据共享、远程诊断维护等试点,逐步实现车间级、工厂级的智能化改造,探索不同行业智能工厂建设的标准和模式。

〈二〉智能工厂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开拓空间 智能工厂建设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过程。随着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的演

进以及与传统工业技术的融合创新,智能工厂将发展出全新的模式和业态。从新模式来看,在生产模式层面,智能工厂将实现由过去的"人脑分析判断+机器生产制造"方式转变为"机器分析判断+机器生产制造"的方式,形成高度灵活、个性化、模块化的生产模式;在商业模式层面,智能工厂将催生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诊断、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新模式。从新业态来看,信息技术的升级应用,将会发展成为工业云服务、工业大数据、工业物联网、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业态。

智能工厂的建设过程中创新极为活跃,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掘出新的增长点。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能工厂的集成应用,带来产业链协同创新,催生和孕育出新业态和新模式,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从消费者领域渗透到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管理等各个环节。伴随智能工厂建设逐渐向多行业延伸,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在不断拓展。同时,智能工厂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升级到新的阶段,智能工厂将衍生叠加出新活动新环节,新的工业发展模式和业态将不断出现。就目前来看,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工业大数据、工业物联网、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都催生出了新的增长点。

〈三〉多个离散制造行业布局智能工厂建设,初步显现

产业链示范效应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从流程行业向离散行业延伸,离散制造企业开始积极布局智能工厂建设。以钢铁、石化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行业较早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产业改造,自动化、数字化程度较高,为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等信息网络技术在流程行业的融合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比之下,离散制造行业具有生产过程复杂、产品种类繁多、工艺路线和设备使用灵活、

车间形态多样等特点,离散制造企业底层自动化、数字化的基础较为薄弱,应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智能工厂建设的难度也相对较大。目前,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已经从流程行业延伸到离散行业,汽车、电子、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部分大型离散制造企业积极进行探索,将信息网络技术引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管理等环节,不断提升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智能工厂促进企业问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龙头离散制造企业智能工厂建设的产业链示范效应初步显现。智能工厂通过价值链以及信息网络,进行信息资源整合,能够实现产业链上各企业间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无缝合作和综合集成,为龙头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发挥产业链示范带动效应提供了基础。目前,工程机械行业部分龙头企业已经建立以自身为核心、上下游企业间"链合"创新的研发体系,实现研发设计环节的协同创新,提升了行业整体研发设计水平;汽车行业部分龙头企业实行模块化设计和生产,推动相关零部件供应商加大资金投入和研发力度,有效降低产业链总成本的同时,实现零部件企业的同步开发、集成制造、系统供货等。

〈四)企业间加快资本并购和战咯合作,积极抢占智能工厂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的战略先机

企业通过资本并购实现产业链延伸,不断完善智能工厂相关产品链和技术布局。智能工厂建设是国内企业在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期需要面对和规划的共同主题,意味着智能工厂相关设备、产品及系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批企业已开始提前布局,通过资本并购来实现相关产业链的延伸。华昌达收购工业机器人成套装备及生产线设备商德梅柯,实--. 现了在工业机器人集成及焊装生产线方面的技术及产品的纵深化,提高了汽车整车生产线从搬运到焊接的全面自动化水平。通过收购拓明科技,东土科技进一步丰富产品线,拓展产业

链,切入工业控制网络大数据行业应用领域,完善其工业控制网络数据解决方案能力。上海新时达并购深圳众为兴,布局机器人运动控制行业,完善工业自动化控制产业链。

企业间通过战略合作加强各自优势发挥,实现以产品为核心的价值链协同。为了抢占智能工厂发展的巨大的市场空间,企业问就各自优势领域积极开展战略合作,瞄准智能工厂建设的全生命周期产品及解决方案。新松机器人与海信电器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作团队,发挥双方在系统集成和家电行业的优势,重点在自动化工厂规划、自动仓储物流、机器人自动化应用等方面展开合作。新松机器人以战略合作为契机深入挖掘家电行业的市场需求,实现系统解决方案在家电行业的大批量应用,推动家电行业制造模式的转型升级。软控股份与西门子建立智能工厂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双方在橡胶轮胎行业和自动化领域的优势,面向全国及全球市场推出针对橡胶轮胎行业的智能工厂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二、值得关注的几点问题

近来年,在两化融合相关政策的指导和推动下,我国工业实力持续提升,国内智能工厂建设稳步推进,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智能工厂建设还存在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行业对智能工厂认知程度不同,建设水平分化差距较大

智能工厂属于舶来词,在国外发达国家有比较丰富的实践基础和经验,但就我国而言,目前存在各个行业对智能工厂建设的认知程度不同,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关于智能工厂的认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智能工厂建设是采用三维数字化设计和仿真技术,实现产品研发设计的效率和质量;二是智能工厂建设是采用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PLC 等智能制造设备,提高制造装

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三是智能工厂建设是把传感器、处理器、通信模块融入产品中,实现产品的可追溯、可识别、可定位;四是智能工厂建设是构建基于互联网的C2B 模式,实现产品个性化自主设计,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需求等等。这些对智能工厂的认知主要集中在产品、装备、生产、管理、服务等某个方面以及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某个环节的智能化改造,全面性和系统性较为不足。而基于对智能工厂的不同认知,行业之间建设水平分化差距较大。

〈二)智能工厂建设的系统性规划不足,全生命周期价值创造力有待增强 智能工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信息咨询等各个环节,需要企业立足于围绕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价值链,实现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各个环节的融合发展。限于资金投入不足、智能生产设备和技术缺乏以及认知不够深入等因素,我国企业智能工厂建设整体来看缺乏系统性规划,覆盖的环节还有待完善。虽然大型龙头企业有相对长远的规划布局,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建设智能工厂的全生命周期特征仍不明显。一是企业缺乏统筹规划,各部门、各业务板块之间资源整合力度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企业内部门间的横向数据对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二是企业普遍缺乏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物流到服务的全信息流管理,难以实现全部环节的无缝衔接和信息集成。

〈三〉对外技术依存度仍然较高,安全可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从智能装备领域来看,国内智能装备市场国产化率仍较低。目前,国外品牌占据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主导地位,国内工业机器人受制于基础工业的差距,在关键零部件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方面自主研发生产能力较弱,与国外品牌相比,在精密度、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我国数

控机床产业大而不强,国内生产高效汽车引擎、飞机发动机涡轮盘、飞机机身、高速列车头等的高端数控机床仍不同水平地依赖国外品牌。二是从工业控制领域来看,国内信息安全的形势较为严峻。国外相关建设与研究起步较早,已有较成熟的标准、产品、服务体系,同时检测认证、安全防护产品等核心技术及工具也较为成熟。国内缺乏自主可控的检测认证技术与工具,相关标准、安全咨询评估等方面仍处于探索建设阶段。目前,国内工业控制系统尚以国外产品为主,运维服务还主要依赖于国外供应商,可以说国内大多数工业控制系统仍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

三、下一阶段趋势预测

随着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不断深入融合,我国智能工厂建设实践将逐渐推进,下一阶段智能装备、物联网、3D打印等相关领域将得到蓬勃发展,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在技术、市场及政策的驱动下,本土机器人企业有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技术进步及市场需求为本土机器人企业的脱颖而出提供了基础和空间。从技术进步方面来看,我国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还处于发展初期,本土企业不断推进技术进步,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发展壮大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从关键零部件来看,在控制器上,国内的新松机器人、埃斯顿、广州数控等企业支持自主配套研发, 已完全掌握硬件开发技术,功能基本满足机器人的控制需求;在伺服电机上,汇川技术、华中数控、广州数控等企业已经实现小批量试用;在减速机上,南通振康、苏州绿的等企业已推出相对成熟的产品,虽然在扭转刚度、传动精度等方面与国外产品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在额定扭转和传动效率等方面实现突破。从本体来看,在关节型机器人上,新松关节型机器人的负载

能力、定位精度和响应速度等指标已基本达到ABB 的水平,广州数控关节机器人的定位精度和新时达的定位精度及响应速度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并联

机器人上,国内新松机器人、广州|数控等企业的机器人在工作范围、重复定位精度和响应速度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小。从系统集成来看,新松机器人等国内企业在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看,在产业转型升级、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将爆发式增长,为本土机器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广阔空间。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本土机器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如在?"十二五"国际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指出,要大力推进工业机器人及关键基础零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由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成立"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气以推动我国机器人的产、学、研、用,加速机器人技术与产品在各行业中的普及应用; ?关于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 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 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 个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 以上,机器人密度达到100 以上。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布局、核心零部件突破、应用引导等方面,注重产业本土化和全产业链布局,为本土机器人企业的脱颖而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各地政府纷纷开展机器人产业园规划和建设,目前,分布在国家高新区的机器人产业园已超过30 家。机器人产业园的建立,有利于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发挥技术积累优势,分摊产业链协作研发成本,也有利于产业上下游与应用市场的对接,为本土机器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提前布局优势明显,工业物联网有望成为国内智能工厂赶超发展的关键抓手

我国物联网领域在技术、标准、基础设施等方面优势明显,为工业物联网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政策环境日趋完善,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基础设施等方面已具备一定优势,同时,积极布局物联网通用架构、数据与语义、标识和安全等基础技术研发,加快了物联网理念和相关产品及技术向生产制造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在传感器、RFID 、标识解析等特定技术领域已经拥有一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在传感器方面,我国企业已经在高端传感器和以MEMS 为代表的新型传感器方面取得一定突破。在RFID 技术方面,我国中高频RFID 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超高频(800/900MHz) 和微波(2 .4 5GHz)RFID 空中接口物理层和MAC 层已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标识方面,我国物联网标识编码以自主设计并能够兼容多种编码方案为主,标识解析体系则基于国际主流标准进行扩展。我国在物联网国际标准化领域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开始积极

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并牵头制定了首个国际物联网总体标准《物联网概览》。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较高,为物联网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工业物联网已进入实质性应用推进阶段,积极推动智能工厂实现赶超发展。目前,我国工业物联网在汽车、钢铁冶金、石油化工、工程机械、橡胶轮胎等行业应用较为突出,主要集中在智能工厂领域的生产过程工艺优化、产品设备监控、供应链管理、工业安全生产管理等环节。如部分汽车企业通过运用工厂物联系统管理车间,将车间中的机器、人员、物料、工艺、图纸、刀具等生产要素进行无线联网,实时采集车间中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

建立实时的生产管理信息上传下达系统。部分橡胶轮胎企业通过传感器、RFID 技术、工业以大网和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生产设备的远程监控和预警显示,促进企业生产向"精益生产"以及"敏捷制造"的柔性化生产模式转变。

(三〉增材制造概念已得到普及, 3D 打印领域或有较大进步

国内较早开展增材制造相关研究和应用工作,在概念层面已基本实现普及。增材制造诞生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是采用材料逐渐累加的方法制造实体零件的技术,是传统减材制造方式的重要补充,具有绿色环保、制造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等明显优势,已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生产技术之一。我国自20 世纪90 年代初,在国家科技部等多部门持续支持下,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隆源公司等较早进行典型成形设备、软件、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并获得了重大进展。随后,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北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开展了探索性的研究和应用工作。目前,国内增材制造领域有北京太尔时代、北京隆源、武汉滨湖、陕西恒通等较早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拥有自身核心技术的企业,也有湖南华曙、先II伍三维、紫金立德、飞尔康、峰华卓立等刚成立不久的企业。

在技术、材料、应用服务等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我国3D 打印领域有望获得较大发展。从技术方面来看,我国增材制造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利用选择性激光烧结(SLS) 技术制造大型零部件领域,我国走在3D 打印技术发展最为成熟的美国之前。从材料方面来看,国内有些金属材料(铝、铁等)与国外的差距相对较小,最有希望实现进口替代。在设备方面, 目前新松机器人等龙头企业正拟研发打印金属材料的3D 打印设备,以增强设备的市场

竞争力。随着国外3D 打印设备专利的到期以及实际工业应用需求的存在,我国3D 打印设备或有较大发展。从应用服务方面来看,在全球范围内, 3D 打印应用服务产值比设备与材料产值合计略高,我国不断探索和创新应用服务模式以实现率先突破。目前,金运激光等企业已介入3D 打印服务运营,建立"3D 打印云工厂",欲构建3D 打印生态圈,一旦获得成功,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未来3D 打印将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基础,实现直接制造、桌边制造和批量定制等新的制造方式,并将在智能工厂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四、思考与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有序开展应用示范试点

一是研究制定国内智能工厂发展战略及规划。围绕全球前沿发展趋势,结合重点行业具体建设情况,明确国内智能工厂建设的核心思路、阶段目标、主攻方向、发展路径和保障措施。

二是研究提出国内智能工厂建设的共性模型。立足产品全生命周期,围绕智能工厂的主要环节和重点领域,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特性,以企业为主体提出适用于产用双方的建设模型,并根据技术和市场的变革情况持续更新完善。

三是开展重点行业智能工厂应用示范o 依托战略、规划及模型,选择钢铁、石化、机械、纺织、电子等行业,围绕推广普及智能制造单元-智能车间一智能工厂,组织开展三维仿真设计、装备智能升级、生产流程再造、供应链协同管理、远程诊断维护等试点,培育一批行业智能工厂应用典型,探索智能工厂模式推广普及新机制,逐步实现行业层面的车间级、工厂级的智能化改造。

〈二)创新管理手段,切实增强安全可控能力

一是着力构建智能工厂发展相关的软硬件支撑体系。继续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发展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以及"数控一代"装

备创新工程行动计划,研究增设面向2030 的智能制造科技重大专项,推进智能工厂关键软硬件产品产用联合攻关工程,制订核心软件、硬件、系统、装备的替代路线图,突破核心电子器件、高端芯片、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和产业化瓶颈,全面提升面向智能工厂的设计工具、制造执行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工控系统及整体解决方案的自主提供能力。

二是支持企业围绕智能工厂开展组织形态与商业模式创新。以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为引领,以工业物联网为支撑,以激发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内生动力为着力点,鼓励制造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020 、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鼓励IT 企业发展支撑工业转型发展的传感器网络、工控网络、无线宽带、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APP 等新的解决方案和应用体系。

〈三〉依托行业联盟,逐步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一是成立国家层面的智能工厂创新服务体系工作组。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以相关行业联盟为主要载体,成立智能工厂创新服务体系工作组,由主管部门分管领导担任工作组长,由联盟负责人担任执行组长,聘请院士级专家为工作组顾问,以参与智能工厂建设的产用双方企业为主体成员,构建联席会议机制,定期沟通解决实际问题,共同推进体系建设工作。

二是开展针对智能工厂建设与创新需求的全面服务。围绕智能工厂建设模式在重点行业的推广应用,指导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创新组织方式,建立和完善网络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智能工厂创新服务体系,开展成果转化、检验检测、人才培训、标准推广、方案咨询等服务,打造实体业务与网络平台的融合运行机制,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三是研究建立智能工厂创新服务体系发展基金。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和乘数效应,引导整合社会资金,探索建立智能工厂创新服务体系发展基金。该基

金将在运作模式上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尊重市场规律,借鉴国际国内成功的产业发展基金管理运作经验,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着力于市场化运行智能工厂创新服务体系各项功能。

一方面与地方相关园区基地紧密合作,参股区域性投资基金,逐步形成智能工厂创新服务体系的全国布局;另一方面参股社会资本,引导其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展智能工厂创新服务相关业务。

(四〉深化部省合作,联合打造协同发展平台

一是部省共建一批智能工厂发展创新基地。围绕智能工厂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管理等环节,立足产品、设备、管理、服务、生产五个维度,加强区域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提供商与工业企业的合作对接,以模式探索和前沿突破为导向,部省共建一批特色鲜明、创新活跃、成效显著的智能工厂发展创新基地,实现产业链重点环节智能工厂建设对上下游的带动作用,构建区域内的智能工厂创新生态体系。

二是引导智能工厂跨区域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在国家和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的联合引导下,以京津冀一体化等战略方针为契机,以产用双方的区域代表性企业为主体,以专题调研、现场诊断、项目申报、平台建设为主要方式,组织开展跨区域的产用交流与沟通,实现互利共赢的产用合作,并逐步落实完善为常设机制,促成实际项目落地,扩大示范效应,提升国内智能工厂整体建设水平。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和智能工厂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和智能工厂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行业智能制造系统都还处于局部应用阶段,只有少数大企业单项业务信息技术覆盖面较高,关键业务环节应用系统之间实现了一定的协同和集成。从制造企业生产力水平来看,大量企业处于工业2.0要补课,有些企业处于工业3.0待普及,有个别企业处于工业4.0要示范。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发展趋势 据行业专业人士分析,今后国内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将面临三大发展趋势。 第一大趋势:智能制造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系统解决方案领域的合作将更加活跃。 智能制造发展具有复杂性、系统性,涉及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涉及执行设备层、控制层、管理层、企业层、云服务层、网络层等企业系统架构,需要实现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限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研发周期较长以及工艺壁垒等因素,单个系统解决方案商很难满足各个细分行业的智能制造发展需要,企业间将不断加强协同创新,以强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能力。 第二大趋势: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将进一步完善,工业软件领域的集成与发展将成为重点。 从企业系统架构来看,国内目前还没有出现能够打通整个架构体系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商,但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将不断完善架构体系。智能制造系

统解决方案主要依托于软硬件产品及系统,实现制造要素和资源的相互识别、实时交互、信息集成。从硬件层面来看,基于成本大幅降低的现实需要,硬件中通用性强的部分将日趋模块化、标准化发展。从软件层面来看,工业软件存在于智能制造的每个角落,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将更加倚重于与硬件层关系密切的软件部分(SFC、MES、ERP、PLM)的集成与发展,其中MES是软件层中最核心部分。 我国智能工厂发展趋势分析 当前,智能制造热度高企,石化、钢铁、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飞机制造等行业纷纷开始探索建设智能工厂。《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这必将加速智能工厂在工业行业领域的应用推广。预计未来3-5年,全国将涌现出一批智能工厂。 智能工厂的内涵及建设重点 智能工厂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主要通过构建智能化生产系统、网络化分布生产设施,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企业基于CPS和工业互联网构建的智能工厂原型,主要包括物理层、信息层、大数据层、工业云层、决策层。其中,物理层包含工厂内不同层级的硬件设备,从最小的嵌入设备和基础元器件开始,到感知设备、制造设备、制造单元和生产线,相互间均实现互联互通。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可测可控、可产可管”的纵向集成环境。信息层涵盖企业经营业务各个环节,包含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物流配送等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众创、个性化定制、电子商务、可视追踪等相关业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横向集成环境,实现数据和信息的流通和交换。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答题解析 1 关于专用人工智能与通用人工智能,下列表述不当的是()。 [ 单选题:10 分] A 人工智能的近期进展主要集中在专用智能领域 B 专用人工智能形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单点突破,在局部智能水平的单项测试中可以超越人类智能 C 通用人工智能可处理视觉、听觉、判断、推理、学习、思考、规划、设计等各类问题 D 真正意义上完备的人工智能系统应该是一个专用的智能系统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2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不包括()。 [ 单选题:10 分] A 体感交互

B 指纹识别 C 人脸识别 D 虹膜识别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是()。 [ 单选题:10 分] A 步态识别 B 声纹识别 C 文本识别 D 虹膜识别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4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 单选题:10 分] A 2018年3月15日 B 2018年10月31日

C 2018年12月31日 D 2019年1月31日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 5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新的交互方式,如()。[ 多选题:10分] A 语音交互 B 情感交互 C 体感交互 D 脑机交互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ABCD回答正确 6 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包括()。 [ 多选题:10分] A 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相结合 B 从专用智能向通用智能发展 C 人工智能将加速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融合

D 从人工智能向人机混合智能发展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ABCD回答正确 7 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 判断题:10分] 正确 错误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错误回答正确 8 步态识别是一种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旨在通过人们走路的姿态进行身份识别,与其他的生物识别技术相比,步态识别具有非接触远距离和不容易伪装的优点。 [ 判断题:10分] 正确 错误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正确回答正确 9

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正式版

Through the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to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to achieve the desired goal. 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发 展趋势正式版

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正式 版 下载提示:此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生产计划、生产组织以及生产控制环境中,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和实现管理工作结果的把控。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不断创新,以往传统的制造方式被现代化智能制造技术所替代,各个国家均对制造技术产业投入巨大资金来实现新的技术创新,目前提出了多种新型智能化技术。在现代的制造行业中,数控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它将信息处理、微电子、计算机、数控检测等高科技技术融为一体,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且具备了一定的精确度。这些革新对制造行业中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机械工程智能化的现状

上世纪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现阶段机械工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机械工程的知识体系日趋成熟。而智能化是研究者根据人类大脑的构造与功能研究出来的,机械工程的智能化主要目的在于结合人脑的特点实现用机械替代部分的人工劳动。现阶段,我国的机械工程发展趋势较为明朗,多管齐下,既有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水平,又有自身的探索与研发,还有政府的政策扶持,机械工程的发展处在十分有利的环境下,发展十分迅速。 机械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被机械制造业普遍的认为是21世纪制造业内的最为主要的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论文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 (共10页) 姓名:陈加定 学号:SF110500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12/23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 摘要:介绍了智能制造提出的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人工智能与 I M T、 I M S的 关系, I M S 和 C I M S, 智能制造的物质基础及理论基础, 智能制造系统的特征及框架 结构, 并简要介绍了智能加工中心 IMC, 智能制造技木的发展趋势,以及智能制造系统研 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技术,IMS,IMC,IMT。 一、智能制造技术提出的背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 是决定国家发展水平的最基本因素之一。从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历程来看, 经历了由手工制作、泰勒化制造、高度自动化、柔性自动化和集成化制造、并行规划设计制造等阶段。就制造自动化而言, 大体上每十年上一个台阶: 50~60年代是单机数控, 70 年代以后则是CNC机床及由它们组成的自动化岛,80年代出现了世界性的柔性自动化热潮。与此同时, 出现了计算机集成制造, 但与实用化相距甚远。随着计算机的问世与发展, 机械制造大体沿两条路线发展: 一是传统制造技术的发展, 二是借助计算机和自动化科学的制造技术与系统的发展。80年代以来, 传统制造技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存在着很多问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制造技术向产品、工艺和系统的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设计和管理方法不能有效地解决现代制造系统中所出现的问题, 这就促使我们借助现代的工具和方法, 利用各学科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集成传统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 发展一种新型的制造技术与系统, 这便是智能制造技术 (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MT) 与智能制造系统( Intelligent M anufacturing System,IMS)。 90 年代以后, 世界各国竞相大力发展 I M T 和I M S 的深层次原因有:(1)集成化离不开智能;(2)机器智能化比较灵活;(3)智能化的经济效益较高;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考题答案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1.立体视觉是()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目的在于重构场景的三维几何信息。(10.0分) A.人机交互 B.虚拟现实 C.自然语言处理 D.计算机视觉 我的答案:D√答对 2.()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主要方法,其应用遍及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10.0分) A.深度学习 B.机器学习 C.人机交互 D.智能芯片 我的答案:A×答错(B) 3.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不包括()。(10.0分) A.体感交互 B.指纹识别 C.人脸识别 D.虹膜识别 我的答案:A√答对 4.()是指直接通过肢体动作与周边数字设备和环境进行交互。(10.0分) A.体感交互 B.指纹识别 C.人脸识别 D.虹膜识别 我的答案:A√答对

1.计算机视觉或机器视觉就是研究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视觉或灵长类动物视觉的一门科学,由图像数据来产生视野环境内有用符号描述的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0.0分)) A.图像获取 B.图像处理 C.图像分析 D.图像识别 我的答案:ABCD√答对 2.机器学习的相关算法包括()。(10.0分)) A.轨迹跟踪 B.决策树 C.数据挖掘 D.K近邻算法 我的答案:ACD×答错(ABCD) 1.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不需要人工标记的样本数据集。(10.0分) 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2.人工智能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前沿学科和高度交叉的复合型学科,研究范畴广泛而又异常复杂。(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3.机器学习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概率论、统计学、逼近论、凸分析、算法复杂度理论等多门学科。(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4.自然语言处理是一门融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于一体的科学。(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智能化社区的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

智能化社区的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 一、国内智能化社区的发展状况 智能小区在我国还属于方兴未艾的新事物,经过10多年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发展还很不平衡。深圳、上海、广州、北京等各沿海城市、直辖市和各省级中心城市发展较快,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有的慢一到二个节拍,有的社区的智能化刚开始不久,有的还处于炒作阶段。总的来说,社区的智能化犹如雨后的春笋方兴未艾,开遍在祖国的神州大地,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我国3111工程的推进,创建平安城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深入,无疑对智能社区的发展起到催化的做用。据相关资料统计,未来5年中国的智能化小区将以3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我国大中城市中的60%住宅要实现智能化。 1、智能化小区产品控制技术之竞争 智能社区在我国虽有10多年的历史,但还属于方兴未艾的时期,还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还在制定之中,整个系统的集成度还不高,还未能向智能大厦那样将所有系統集成IBMS平台上。目前行业内的主要技术和产品缺乏开放性、兼容性、互联性,各自为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目前行业内技术产品主要分为两大阵营:“网络派”和“总线派”。网络派主张整个社区以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为平台,实行多网合一。所有的产品都以计算机网络为应用的基础,因此它对智能化社区产品技术和成本要求较高,但它是目前国际技术的主流和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的IPv6(10G/S的传输速率)实施为这一派(包括慑力等企业)奠定了基础。 2、安全防范技术在社区的应用与发展 安全防范技术在社区的应用经过1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层出不穷,并广泛的应用于社区建设中。生物识别技术中的指纹门禁已开始在深圳一些高档社区的单元门应用;第三代数字化网络远程视频监控技术已更广泛、深入地应用到各个行业,其中不少网络化建设水平较高的社区也开始应用第三代数字化网络远程视频监控设备。 所谓“智能住宅”(Smart Home),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分析 (一)产业发展状况 1、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进入产业化阶段 目前,我国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在仪器仪表、包装和食品机械、工程机械、环保机械、重机、印机等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进入产业化阶段。其中,仪器仪表 领域、包装和食品机械领域发展较为突出,但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整体技术水平依然较低,关键核心部件 亟待突破。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缺少核心技术,使之仍处于 单件小批量的生产状态,产品性价比较低。 2、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取得标志性成果 我国在石油石化、机械加工、食品制造等领域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取得标志性成果。如,在石油 石化智能成套设备领域,国产全自动油田固井车研制成功、国内首套褐煤提水装置试验成功、国内首套年 产1万吨烷基化废酸再生装置实现高水平中交、自主研发“千万吨级炼油加氢装置循环氢压缩机高压干气 密封及其控制系统”和“大型煤化工煤制丙烯装置丙烯制冷压缩机大轴径干气密封”两项科技成果问世。 在智能化食品制造生产线领域,乳品无菌化数字示范车间年产无菌包装乳品9000万瓶,减少乳品加工环节 的原料及成品损耗约15%,节省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约20%,降低消毒液用量约70%。无菌化饮料吹灌 旋数字化车间可为客户产品质量提升约10%,生产效率提高约15%,降低能源消耗约20%,降低人工约20%,降低设备成本、占地成本约20%。在智能化纺织成套装备领域,我国开发出现场“无人化”操作的染色工 艺、智能染色系统、筒子纱微波烘干机、元明粉自动称量系统、装卸纱机器人、自动物流系统、中央控制 软件系统等,研制出新产品三类18种84台/套。 3、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正积极寻求创新发展 近年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重点领域已初步建立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电工电器、液压 气动密封件、工程机械和重机等重点领域已建立六个公共服务平台。同时,江苏、上海、广东、洛阳等一 些省市相继成立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13年4月,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的“中国机器人 产业联盟”成立。另外,骨干企业的研发经费逐年提升,重点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已超过5%。如,湖北力帝机床、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深圳精密达、上海派芬自动控制技术和深圳正弦电气的研发经 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均达8%以上。北人集团、上海电气、辽宁大族冠华、杭州科雷机电、湖北力帝机床、西 安西电电力等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80%以上。 (二)产业布局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中国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1、建筑智能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智能化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越来越高的需求,以及影响建筑智能化的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构成了推动建筑智能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建筑智能化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可以把它们分别称为:起始阶段、普及阶段和发展阶段。 1.起始阶段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个安全、高效和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同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满足人们这些需要提供了技术基础。 这一时期智能建筑主要针对是一些涉外的酒店等高档公共建筑和特殊需要的工业建筑,其所采用的技术和设备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个时候人们对建筑智能化的理解主要包括:在建筑内设置程控交换机系统和有线电视系统等通信系统将电话、有线电视等接到建筑中来,为建筑内用户提供通信手段;在建筑内设置广播、计算机网络等系统,为建筑内用户提供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备;同时利用计算机对建筑中机电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设置火灾报警系统和安防系统为建筑和其中人员提供保护手段等。这时建筑中各个系统是独立的,相互没有联系。 这个阶段建筑智能化普及程度不高,主要是产品供应商、设计单位以及业内专家推动建筑智能化的发展。政府的主要管理文件是《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 2.普及阶段 在九十年代中期房地产开发热潮中,房地产开发商,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智能建筑内涵的时候,发现了智能建筑这个标签的商业价值,于是“智能建筑”、“5A

国内智能化社区的现状以及今后发展趋势

国内智能化社区的现状以及今后发展趋势 一、国内智能化社区的发展状况 智能小区在我国还属于方兴未艾的新事物,经过10多年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发展还很不平衡。深圳、上海、广州、北京等各沿海城市、直辖市和各省级中心城市发展较快,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有的慢一到二个节拍,有的社区的智能化刚开始不久,有的还处于炒作阶段。总的来说,社区的智能化犹如雨后的春笋方兴未艾,开遍在祖国的神州大地,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我国3111工程的推进,创建平安城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深入,无疑对智能社区的发展起到催化的做用。据相关资料统计,未来5年中国的智能化小区将以3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我国大中城市中的60%住宅要实现智能化。 1、智能化小区产品控制技术之竞争 智能社区在我国虽有10多年的历史,但还属于方兴未艾的时期,还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还在制定之中,整个系统的集成度还不高,还未能向智能大厦那样将所有系統集成IBMS平台上。目前行业内的主要技术和产品缺乏开放性、兼容性、互联性,各自为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目前行业内技术产品主要分为两大阵营:“网络派”和“总线派”。网络派主张整个社区以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为平台,实行多网合一。所有的产品都以计算机网络为应用的基础,因此它对智能化社区产品技术和成本要求较高,但它是目前国际技术的主流和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的IPv6(10G/S的传输速率)实施为这一派(包括慑力等企业)奠定了基础。 另一派主要是以国外诸多知名公司如:HONEYWELL、西门子、江森等公司,在我国的楼宇控制中占据较大市场比重的“现场控制总线”派,采用的总线技术有LONWORKS、CAN 、BACNET mod bus、C bus 等。此类产品的成本较高,在智能大厦中的占有率较高。由于价格等问题,在社区的市场中还未普通被人们接受。 还有一类(以国内安防产品厂家为主)以485 总线通信技术为基础构建智能小区的控制管理平台,其优点是成本低,但抗干扰的能力差,通信速度慢,在较大规模的社区的实时控制应用中就会暴露出不少的问题。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论文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论 文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 (共10页) 姓名:陈加定 学号:SF110500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12/23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 摘要:介绍了智能制造提出的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人工智能与 I M T、 I M S的关系, I M S 和C I M S, 智能制造的物质基础及理论基础, 智能制造系统的特征及框架结构, 并简要介绍了智能加工中心 IMC, 智能制造技木的发展趋势,以及智能制造系统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技术,IMS,IMC,IMT。 一、智能制造技术提出的背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 是决定国家发展水平的最基本因素之一。从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历程来看, 经历了由手工制作、泰勒化制造、高度自动化、柔性自动化和集成化制造、并行规划设计制造等阶段。就制造自动化而言, 大体上每十年上一个台阶: 50~60年代是单机数控, 70 年代以后则是CNC 机床及由它们组成的自动化岛,80年代出现了世界性的柔性自动化热潮。与此同时, 出现了计算机集成制造, 但与实用化相距甚远。随着计算机的问世与发展, 机械制造大体沿两条路线发展: 一是传统制造技术的发展, 二是借助计算机和自动化科学的制造技术与系统的发展。80年代以来, 传统制造技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存在着很多问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制造技术向

产品、工艺和系统的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设计和管理方法不能有效地解决现代制造系统中所出现的问题, 这就促使我们借助现代的工具和方法, 利用各学科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集成传统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 发展一种新型的制造技术与系统, 这便是智能制造技术 (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MT) 与智能制造系统 ( Intelligent M anufacturing System,IMS)。 90 年代以后, 世界各国竞相大力发展 I M T 和I M S 的深层次原因有:(1)集成化离不开智能;(2)机器智能化比较灵活;(3)智能化的经济效益较高;(4)白领化使得有丰富经验的机械工人和技术人员日益缺少,产品制造技术越来越复杂, 促使使用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技术来解决现代化的加工问题;(5)工厂生产率的提高更多地取决于生产管理和生产自动化。总之,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为传统的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先进制造技术概念。近年来由发达国家倡导的面向21世纪的“智能制造系统”、“信息高速公路”等国际研究计划,无疑是该背景下的产物,也是国际间进行高科技研究开发的具体表现和积极占领 21 世纪高科技制高点的象征。 二. 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智能制造技术在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定义。目前比较通行的一种定义是, 智能制造技术是指在制造工业的各个环节, 以一种高度柔性与高度集成的方式,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人类专家的制造智能活动。因此, 智能制造的研究开发对象是整个机械制造企业, 其主要研究开发目标有二: ①整个制造工作的全面智能化, 它在实际制造系统中首次提出了以机器智能取代人的部脑力劳动作为主要

智能控制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智能控制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智能控制(intelligent controls)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对许多复杂的系统,难以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和用常规的控制理论去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而必须采用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目的是,要由机器用类似于人的智慧和经验来引导求解过程。因此,在研究和设计智能系统时,主要注意力不放在数学公式的表达、计算和处理方面,而是放在对任务和现实模型的描述、符号和环境的识别以及知识库和推理机的开发上,即智能控制的关键问题不是设计常规控制器,而是研制智能机器的模型。此外,智能控制的核心在高层控制,即组织控制。高层控制是对实际环境或过程进行组织、决策和规划,以实现问题求解。为了完成这些任务,需要采用符号信息处理、启发式程序设计、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决策等有关技术。这些问题求解过程与人脑的思维过程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 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有可能把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以及系统科学中一些有关学科分支(如系统工程、系统学、运筹学、信息论)结合起来,建立一种适用于复杂系统的控制理论和技术。智能控制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它是自动控制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也是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进行控制的研究领域。1965年,傅京孙首先提出把人工智能的启发式推理规则用于学习控制系统。1985年,在美国首次召开了智能控制学术讨论会。1987年又在美国召开了智能控制的首届国际学术会议,标志着智能控制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分支得到承认。智能控制具有交叉学科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和特点。 一个系统如果具有感知环境、不断获得信息以减小不确定性和计划、产生以及执行控制行为的能力,即称为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控制技术是在向人脑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人脑是一个超级智能控制系统,具有实时推理、决策、学习和记忆等功能,能适应各种复杂的控制环境。 智能控制与传统的或常规的控制有密切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常规控制往往包含在智能控制之中,智能控制也利用常规控制的方法来解决“低级”的控制问题,力图扩充常规控制方法并建立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更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控制问题。

智能化地产转型发展趋势现状分析

智能化地产转型发展趋势现状分析 一、地产行业转型正在进行时 房地产行业在中国近三十年的发展史中风光程度一时无两,近些年尽管楼价依然高涨,可是房地产行业趋冷或者现阶段是行业严冬的叫法屡见不鲜。19年7月中下旬一则“7个月271家房企破产”的新闻报道引起了大家的瞩目,有公告显示信息,截止7月23日,19年全国共有271家房地产公司宣布破产重整,在其中也包含全国500强房地产企业,禁不住让大家感慨房地产行业广泛兴盛的美好时光已经渐行渐远。 不难看出地产行业的新一轮的大转变序幕在19年已经慢慢打开了,房地产企业现阶段面临的窘境除了外界的调控政策的限定,也与本身存在的问题息息相关,地产行业如果依然怀着售卖商品的心理状态去应对新的市场环境,必定会被市场所淘汰。 二、地产智能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朗 现阶段传统式地产商的形象顺向服务和经营变化,地产逻辑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当今的房地产市场从增量变为存量,地产商已经积极地寻找转型发展道路。尤其是伴随着以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5G等电子信息技术的推进发展,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万科地产、碧桂园、绿城集团等行业大佬早已提早布局,加快电子信息技术与地产业务流程的结合,促进地产企业战略转型,在日趋严峻的市场环境中呈现本身的竞争能力。 以往几十年间在中国修建的高楼大厦数不胜数,在总数迅速发展之后,怎样在品质上寻求转变,这里所述的“品质”,并并不是传统定义上品质,只是房屋的质量,及其它可以给与顾客的生活质量。智能化早已变成许多地产公司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发展前景,这不但是地产企业战略转型的需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地产智能化市场的需求旺盛 近些年智慧城市基本建设已经热火朝天地进行中,智慧城市是尝试打造出一个对外开放高效率的生态体系,为群众带来高品质的日常生活感受。当然所谓的智慧城市在电力能源运用、低碳环保上拥有更高的规定,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离不了地产商的加入,而传统式的地产发展模式在智慧城市的需求显得有些乏力,智能化城市基本建设的需求将加快地产智能化的过程。 另外伴随着全国各地精装房政策地持续颁布,好像也在预兆着无毛坯房时期的来临。地产行业的精装修房的占比愈来愈高,智能化变成许多地产商的选择,从智能化品类到全屋智能,尤其是全屋智能与精装房之间拥有高度契合,对房地产商来讲精装修化、智能化会变成一大产品卖点,商品股权溢价空间极大。 当今住宅的消费主力正向年轻一代迁移,他们针对房地产的要求与过去大不一样,对“家”的需求更为多元化且丰富多彩,他们更期待得到智能化的家居生活感受。住宅客户的要求所形成的转变,尤其是对智能家居系统乃至智慧社区的要求持续提高,驱使房地产公司务必展开转型发展。 四、地产与智能家居系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以智能化为方式,传统式地产运营模式将迎来全新商业模式。而地产与智能家居系统的融合自然是在发展趋势的逻辑当中,地产商将智能家居系统融入到地产新项目中为其增加市场销售闪光点,尤其是在智能门锁、智能摄像机、智能音响等火热品类的推动下,地产家居装修智能化正慢慢变成一种新气象。 智能家居系统的市场容量已经逐渐扩张,有数据信息显示,全球智能家居系统市场容量在二零二一年将突破千亿美元,但在其向上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与地产融合时仍必须认清难题,品类早已不能满足销售市场发展趋势的需求。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和智能工厂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和智能工厂发展趋势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11万㎡,1100多家展商,超10万观众)”收集整理!更多cnc加工中心、车铣磨钻床、线切割、数控刀具工具、工业机器人、非标自动化、数字化无人工厂、精密测量、3D打印、激光切割、钣金冲压折弯、精密零件加工等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和智能工厂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行业智能制造系统都还处于局部应用阶段,只有少数大企业单项业务信息技术覆盖面较高,关键业务环节应用系统之间实现了一定的协同和集成。从制造企业生产力水平来看,大量企业处于工业2.0要补课,有些企业处于工业3.0待普及,有个别企业处于工业4.0要示范。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发展趋势 据行业专业人士分析,今后国内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将面临三大发展趋势。 第一大趋势:智能制造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系统解决方案领域的合作将更加活跃。 智能制造发展具有复杂性、系统性,涉及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涉及执行设备层、控制层、管理层、企业层、云服务层、网络层等企业系统架构,需要实现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限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研发周期较长以及工艺壁垒等因素,单个系统解决方案商很难满足各个细分行业的智能制造发展需要,企业间将不断加强协同创新,以强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能力。 第二大趋势: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将进一步完善,工业软件领域的集成与发展将成为重点。

从企业系统架构来看,国内目前还没有出现能够打通整个架构体系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商,但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将不断完善架构体系。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主要依托于软硬件产品及系统,实现制造要素和资源的相互识别、实时交互、信息集成。从硬件层面来看,基于成本大幅降低的现实需要,硬件中通用性强的部分将日趋模块化、标准化发展。从软件层面来看,工业软件存在于智能制造的每个角落,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将更加倚重于与硬件层关系密切的软件部分(SFC、MES、ERP、PLM)的集成与发展,其中MES是软件层中最核心部分。 我国智能工厂发展趋势分析 当前,智能制造热度高企,石化、钢铁、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飞机制造等行业纷纷开始探索建设智能工厂。《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这必将加速智能工厂在工业行业领域的应用推广。预计未来3-5年,全国将涌现出一批智能工厂。 智能工厂的内涵及建设重点 智能工厂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主要通过构建智能化生产系统、网络化分布生产设施,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企业基于CPS和工业互联网构建的智能工厂原型,主要包括物理层、信息层、大数据层、工业云层、决策层。其中,物理层包含工厂内不同层级的硬件设备,从最小的嵌入设备和基础元器件开始,到感知设备、制造设备、制造单元和生产线,相互间均实现互联互通。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可测可控、可产可管”的纵向集成环境。信息层涵盖企业经营业务各个环节,包含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物流配送等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众创、个性化定制、电子商务、可视追踪等相关业务。在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