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 *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的核心,本篇章也是整部《论语》的重点篇目,集中地记载

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仁”不但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

是儒家 追求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原文】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 孔子说: “居住在有仁爱的地方最好。 选择居住

环境 而不讲究仁德,怎么算是聪明?

解读】安德义解读认为此章是孔子的环境论,我以为有道

理。但我还以为生命成长应该从生命的内在开始,似乎这句

话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篇)有

关。实 际上讲的就是人的生命的美好,要以内在的仁德修养

为基础, 离开对内在仁德的追求都是不明智的。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不可以长

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之

中, 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仁德的人安于仁道,真正

聪明 的人一定会实践仁德。”

“A

本篇重点谈论“仁”,“礼 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

解读】对一个人而言,仁德的有无决定了他的生命状态。 无论是贫困还是安乐,能够始终如一的泰然处之的人并不多, 始终如一是生命成长之道。“久处”说的就是始终如一,讲的 是心不被物役的道理。“久处”的概念在佛教中,就是人的定 力。能够做到“久处”是因为心中有仁德,而心中有仁德的人 又会安于仁德,其行为就会利于仁德。至此,我们就会明白 喜新厌旧、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的人往往都是内心缺乏真正 仁德的人。“仁”不是小善,而是大善,是一个人生命的定海

神针。

解读】此章孔子谈论的是仁德的人内心情感的体现。真正 更多谈论的是人心,是人的品德修养。而仁德有无在有些人 眼里是很难分得清,判断得明的。仁与不仁的界限实质上就 是公与私的界限,仁者天下为公,心中装着天下苍生,以老 百姓的幸福为己任;不仁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因 此,仁者与不仁者对好恶的价值判断就有了区别。仁者所好 恶也是天下人所好恶,不仁者所好恶却不一定是天下人所好 恶。这一段《鲍鹏山新读论语》说得好,仁者的好恶以正义 为前提,不仁者心中没有正义。所以不仁者未必有真爱,但原文】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 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喜欢一个人,才 匕丿 1/

个人。”

具有仁德的人,一定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

却常常有刻骨的恨。被不仁者爱的人,未必真可爱;被不仁者恨的人,更未必真可恨——恰恰相反,到有可能是一个正

直的人。

原文】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行仁德,就不会有恶行了。”

解读】仁”是孔子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理想,说的是人一心向善,恶就会减少,如果一个人一生中奉守仁行,自然就会无恶。钱穆老先生把此章与上一章联系起来理解说,仁者的恶也是基于内心的善出发的,所以无恶,也是有道理的。

原文】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比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财富和地位,都是人想要的,不用正当的手段获得,君子是不愿意安此富贵的。贫穷和地位低贱,是每个人都厌恶的,不是因为正当的手段招来的,失去不掉的。

君子离开了仁德,还怎么去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是连一顿饭的功夫也不能违背仁德的,仓促紧迫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解读】此章谈的是孔子对财富地位的看法。告诉我们财富

和权力地位都是人们想要的,但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可以不择手段。这也是仁者与不仁者在对待财富与权力地

位上的区别。君子在于志于仁,所以不仅要养身,更要养心、养德;而小人贪得无厌,是因为小人仅知道肉体快乐,

只是

味的养欲、纵欲,不知节制。

孔子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篇7.12 )这是仁者求财、求功名的理智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7.15 )这是仁者对待不义之财的态度;“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

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篇

19.1 )

这是得时考虑的标准;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

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篇6.7 )这是仁者应该有的定力。

原文】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

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

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

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到过真正爱好仁德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会把仁德奉为至高无上;厌恶不仁德的人,他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不让不仁德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