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学比较

中西诗学比较
中西诗学比较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初探

摘要:诗学这一术语,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诗学就是关于诗的艺术。而现代意义上的诗学和传统的诗学有很大的区别,它本质上是一种文艺理论或文学理论研究,是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总称。中国和西方由于社会文化特征的不同,导致中国诗学和西方诗学呈现迥异的色彩。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就要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进行比较,从而找到中西诗学产生不同的真正根源,以有利于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

关键词:诗学比较文化特征

一、引言

诗学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诗学的概念包含了诗和技艺两个方面。即诗学是关于诗的艺术。在古希腊,作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或创造,而是等同于一个制作或生产的过程。因此,那时作诗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技艺。而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不但探讨了诗的种类、功能、性质,也探讨了其他艺术理论以及悲剧、模仿等美学理论,这样,亚里士多德就把诗放到了一般的意义上,即艺术。这就给诗学定了位,将诗学概念引入了美学,把诗学看作了一般的文艺理论。而中国古代使用诗学一词,其内涵和西方是很不相同的。在中国古代,诗学有时是指《诗经》之学,有时也指诗歌的创作技

巧和批评著述。如元代杨载的《诗学正源》,明代周鸣的《诗学梯航》等。这些著作所使用的诗学意义一般主要指诗歌的创作与技巧,同时也涉及诗歌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理论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狭义的诗学概念。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诗学概念已经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诗学了,同时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古代的诗学概念,而是一个融文艺学、文艺理论及美学理论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理论的总称。而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文学艺术及文学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离不开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才能真正找到导致

中西诗学呈现不同特色的根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中西方诗学,推动中西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

二、中西方政治、经济特点的不同导致中西诗学的不同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和西方所经历的社会形态大致相同,但所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特点却又各具特色。总体来看,西方社会经济更具有商业性特点,政治制度则具有民主政治的特点,而与之相对的中国社会则以农业性经济和宗法制度为基本特征。反映在文学上,西方古代文学以叙事文学为主而中国古代文学则以抒情文学为主。

西方社会商业经济的特点和中国社会农业经济的特点都对中西

方诗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社会那种海上冒险经历,对

金钱的追求,以及战争与掠夺等多彩的生活经历是文学艺术最直接又取之不尽的来源。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于是以叙述和描绘这些生活经历的叙事文学如史诗和悲剧便应运而生。著名的荷马史诗、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等,正是商业性社会海上冒险生活的体现。这种充满惊奇与恐惧的具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文学,正是西方文艺理论产生的丰厚土壤。而且,西方文论中大讲模仿,史诗中大讲情节与典型,以及浪漫主义在西方文学界长期占据的统治地位都是与西方社会的叙事文学传统密不可分的。而以小农经济为特点的中国社会,没有那些令人惊心动魄的海上冒险与奇遇,有的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间天伦之乐以及天人合一的美妙情景。于是抒情文学变应运而生。《诗经》便是这一文学特点的典型代表。《诗经》中的《伐檀》、《蒹蘧》以及《黍离》等都充满了感物抒情的韵味。因此,现实主义是中国社会经济特点的在文学艺术变现中的最终体现。中国古代文论中大讲抒情言志,大讲意境神韵,是与这种文学艺术实践密不可分的。

此外,中西方社会经济特征,又对其社会政治及文化心理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西方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必然要求建立一个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民主政权,而西方的这种民主制度从商业经济中产生,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而这种民主制度的土壤和气候,又培育了古代西方人民的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以及敢于冒险、勇于探索的

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在著名的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中都有鲜明的体现。与此相反,中国的农业型经济及与此相适应的宗法制度,则将中华民族塑造成了一种截然相反的封闭性、保守性的民族性格。反映在文学创作上,西方社会虽然以叙事文学为主,却又大讲宣泄和狂欢,主张个人情感的完全释放和精神的彻底解放;中国文学虽主张抒情言志,却又提倡情感的节制,勿过勿滥,主张在克制中达到情感的中和以及文质彬彬,在安贫乐道中走向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

三、中西方宗教及伦理特征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在西方社会的商业性经济中,贸易是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在生产力还不是很发达的古代社会,商人们的贸易活动充满了与大自然恶劣的环境、气候的抗争以及与各种灾难与冒险的搏斗。而在自然界的威力面前,个人的力量总是显得非常渺小,人们总觉得不大容易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只好乞求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的帮助,乞求神灵的保佑,以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于是宗教便应运而生。而西方古代社会这种根深蒂固的宗教传统,对西方古代的文学艺术及诗学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与荷马史诗自不待言,而古希腊的悲剧则更鲜明地体现了宗教的迷狂。其中,埃斯库罗斯的著名悲剧《普罗米修斯》中神鹰啄食普罗米修斯肝脏的悲壮场面最为典型。此外,西方古代文论还深受神学的影响,大力宣扬文艺远离社会现实,为上帝服务的主张。因此,在漫长的西方世

界历史上,宗教似乎总是占据着统治地位,其它的一切上层建筑似乎都受到宗教的支配,各种文学艺术形态及文化形态都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从希腊神话到古罗马悲剧,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在几乎所有的西方文学及文艺思潮中,都可以捕捉到宗教的影子。柏拉图的“迷狂说”,亚里士多德的“宣泄说”,以及尼采的“酒神”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都是宗教狂热在文学理论中的显著表现。

与西方比较而言,中国古代农业型经济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尖锐对立的。在农业型经济中,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是安生立命之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人只有和自然界保持高度的统一才能达到安居乐业,而即使发生了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人们也认为是自然对人类的警告,是人类自己犯了错误,只要改正错误,就不会再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在此背景下,便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天人感应的天人合一说。因此,尽管中国古代也产生了众多的神话传说,产生了鬼神迷信,但是神的权威在中国古代是极其有限的,人们虽然敬仰神灵,但神在中国古代人们的心目中并不是世界的主宰,它是位居于自然之下的,而且,中国古代的神灵也并不像西方那样和人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因此,表现在文学上,古代中国人并没有那种征服自然和战胜自然的强烈情感,而是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顺天意而行事,听天由命。孔子的克己复礼,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都是这种农业型社会乐天安命特征的理论升华。

四、中西方思维特征与中西诗学

中西方社会由于经济、政治及宗教等诸方面的不同特征的影响,形成了迥异的思维特征,表现在诗学上也风格颇异。商业型的社会特征造成了西方人勇于冒险,勇于开拓,迫于征服自然的外向型性格;而中国的农业型经济特征造就了中国人温和的、静态的、内求于心的内向型性格特征。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而中国人则以集体利益为重;西方人外求于物,外求于理,而中国人则内求于心,内求于己;西方人的思维特征是分析性的、批批判性的,而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则是综合性的,直觉性的。中西方不同的思维特征反映在文学理论上也有根本的不同。崇尚理性的西方人往往把文学及诗学理论同自然科学发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方社会的文学理论家,往往也是自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诗学理论家都是运用分析性的逻辑思维来构建自己的诗学体系的。亚氏的模仿说,笛卡尔的对称美,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主义以及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都是抽象的逻辑分析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以至于后来的英美新批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以及符号学、阐释学和后来的接受美学,更是西方理性思维特征在文学理论上的有力佐证。而中国人内向型、综合型及直觉性的思维特征培养了中国人用直觉和感悟去论诗、论文学,将直觉中感受到的东西说出来,点到为止。如孔子诗论的“诗可以兴,可远观,可以群,可以怨”充分体现了这一直觉的感悟,而至于什么是“兴”、怎么去“怨”,孔子并没有给以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同样老子的“道”也强调用直觉去感知世

界,不需对事物进行条理清晰的逻辑分析,只需要闭门静思,便可悟出其中之“道”,由此产生了禅宗思想及直觉的妙悟等文学理论思想。由此可见,由于中西方思维特征的影响,西方诗学概念清晰、明确,分析透彻,能够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作者的美学思想,但由于抽象的概念表述往往又显得枯燥无味,毫无美感。而中国古代的文论虽然没有理性的依据,只是作者的直觉感悟和有感而发,但却比喻贴切,优美生动,给人以美感。因此,无论是西方古代文论还是中国古代文论,都各有千秋,孰优孰劣很难简单断定,但不管怎样它们都是中西方思维特征在中西方诗学中的反映。

五、小结

通过以上对中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对比,中西方民族特征及文化特征的简要比较,以及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传统及心理特征的简要分析,我们就可以从根本上深入地认识中西文学艺术的不同审美特色,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中西诗学理论所独具的民族特色及其世界意义,促进中西诗学的发展。参考文献:

[1]张隆溪《文学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州学刊》2007,1:209

[2][法]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赵丙祥、张宏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导论:5

[3]何云波等《跨越文化之墙:当代世界文化与比较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3

[4]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2-115

[5]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8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答案

问题:以下属于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的是()。 答案: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 问题:关于诗研究的学问即是诗学。() 答案:错误 问题:诗是一种关于审美的文体形式。() 答案:正确 第2章 问题:《列宁格勒交响曲》的创作者是()。 答案:肖斯坦科维奇 问题:()是由利玛窦带入中国的。 答案:基督教 问题:以下()是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大师。 答案:柏拉图 问题:哲学强调的是一种感性思辨。() 答案:错误 问题:21世纪这一时代是一个高度敬仰纯艺术的时代。()答案:错误

第3章 问题:在古希腊时期,()不属于文艺的主要构成部分。 答案:小说 问题:亚里士多德的()最早出现“诗学”这个术语。 答案:《诗学》 问题:以下属于雅典的三大悲剧诗人的是()。 答案: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问题:在西方文化传统上,“poetics”已有三千多年独立学科的历史。() 答案:错误 问题:诗学是一门关于文学理论的学科。() 答案:正确 第4章 问题:文学理论要比文艺理论概念外延要()。 答案:小 问题:“poetics”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概念是由( )提出的。答案:亚里士多德

问题:()把“poetics”定义为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学的论述或者是关于笔记的汇编。 答案:《兰登书屋英语辞典》 问题:诗学是对文学、建筑、绘画等总体艺术门类的文学批评。() 答案:正确 问题:西方学界把关于诗的研究作为一个方向来指称时,更多使用的是“poetics”这一词。() 答案:错误 第5章 问题:“诗学”作为词语的第一次使用最早见于唐人郑谷的()。答案:《中年》 问题:()的《六一诗话》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话文本。 答案:欧阳修 问题:以下属于西方文艺理论特征的是()。 答案:思辨性#逻辑性#理性 问题: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西方文艺理论在思维方式上和审美心理上其实是没有差异的。() 答案:错误

中西文化比较2019尔雅答案

************************************************************************** 审美递增递减律(一) 1 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是()。D ?A、白话诗 ?B、古体诗 ?C、现代诗 ?D、格律诗 2 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的排斥态度同时存在。C ?A、改革开放时期 ?B、新生活运动时期 ?C、文革时期 ?D、五四时期 3

以下错误描述人对事物的好恶的是()。B ?A、 很多人容易先产生好恶情绪再寻找具体理由 ?B、 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更多来源于自身的自主选择 ?C、 好恶的原始冲动是可以被控制的 ?D、 最初的喜好更多地是冲动 4

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错误 5 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错误 审美递增递减律(二) 1 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服务于()。D ?A、精英 ?B、个人 ?C、特定人群 ?D、大众 2 下列选项中错误描述审美改变的是()。C ?A、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 ?B、人的喜好是受传统影响的 ?C、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

?D、审美是可以改变的 3 长期来看,()最容易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喜好。B ?A、蕴含的意义 ?B、接触的频率 ?C、他人的喜好 ?D、事物的外表 4 审美活动中,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正确 5 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错误 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 1 《易经》运用要结合数与()。B ?A、道

中西方文化差异原因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8 、经济制度不同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9、地理环境的不同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中西比较诗学的历史与发展

张海明 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始见当代法国学者艾金伯勒1963年撰写的《比较不是理由》一文。艾金伯勒认为: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入,将不可避免地导向比较诗学:“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法以为它们是势不两立的对头,而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1〕。这里说的比较诗学,原文为poetique comparee,亦即英文的comparative poetics。 在中国大陆,最早将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正式提出的,大概是钱钟书。1981年,张隆溪在《读书》第10期上发表了《钱钟书谈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一文,介绍钱钟书对开展比较文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文中写道:“钱钟书先生认为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如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这一。”其后1983年,张隆溪又撰写了题为《应该开展比较诗学的研究》的短文,就开展比较诗学研究的意义、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该文发表于1994年《中国比较文学》创刊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比较诗学研究趋于自觉的一个标志。〔2〕不过,如果不拘泥于名目,比较诗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历史在中国几乎和比较文学一样悠久。 最早从事中西诗学比较的,或许当推清末的王国维,这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中均有所表现。陈寅恪曾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将王国维的治学方法概括为三条,其中第三条就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等是也”。王国维受康德、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美学思想影响较深,并有意识地以之与中国传统诗学、美学相比较,这是王国维诗学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虽然这种比较离现代意义上的比较诗学尚有距离,但应该说确有比较诗学的因子。早期的古代文论研究者也注意到中西比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写作《中国诗学大纲》(1924)的杨鸿烈自称他“最崇信摩尔顿(Richard Green Mouldon)在《文学的近代研究》所说的:普遍的研究—不分国界、种族,归纳的研究,进化的研究”,而寄希望于将来。这就很有些比较诗学的意味。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开山之作、陈钟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1927)在讨论文学义界时先引述法国文论家维尼和英国文论家阿诺德等人有关文学的看法,然后写道:“以远西学说,持较诸夏,知彼所言感情、想象、思想、兴趣者,注重内涵。此之所谓采藻、声律者,注重法式。实则文贵情深而采丽,故感情、采藻二者,两方皆所并重。特中国鲜纯粹记事之诗歌,故不言及想象;远西非单节语,不能准声遣字,使其修短适宜,故声律非所专尚。此东西文学义界之所以殊科也。”〔3〕尽管此处对中西文学观念的比较失之简单,但作者的比较意识却是可贵的,其思路也不无可取。 到了30年代以后,中西诗学的比较意识更趋强烈,所见也较先前更为深刻。在1934年出版的方孝岳所著之《中国文学批评》中,作者明确指出:“百年以来,一切社会上思想或制度的变迁,都不是单纯的任何一国国内的问题;而且自来文学批评家的眼光,或广或狭,或伸或缩,都似乎和文学作品的范围互为因果,眼中所看到的作品愈多,范围愈广,他的眼光,也从而推广。所以‘海通以还’,中西思想之互照,成为必然的结果。”这里不但指出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与外界的交往导致国际间相互影响的扩大,因此中西思想之互照遂成为学术研究的必然,而且强调了比较的双向性。这就较陈钟凡所说之“以远西学说,持较诸夏”进了一大步。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方孝岳在该书中还提出了“比较文学批评学”的概念。他说:“‘五四’运动(民国八年)里的文学革命运动,当然也是起于思想上的借照。譬如因西人的文言一致,而提倡国语文学,因西人的阶级思想,而提倡平民社会文学,这种错综至赜的眼光,已经不是循着一个国家的思想线索所能讨论。‘比较文学批评学’,正是我们此后工作上应该转身的方向。”〔4〕当然,我们不能据此认为早在30年代,中国人就提出了西方学者在30年后才想到的比较诗学概念,不过我们也不必太谦,因为方孝岳所言,的确道出了比较诗学的部分意义,虽然他这样说更多的是立足于中国的文学现实。 还应该提到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在该书《绪言·解释的方法》一节中,作者特别提出“辨似”,认为凡是有价值的学说,都同时具有某种共同性和独特性。“不幸研究学艺者,往往狃同忽异:大抵‘五四’以前则谓后世的学说同于上古,‘五四’以后则谓中国的学说同于欧美。实则后世的学说如真是全同于上古,则后世的学说应当取消;中国的学说如真是全同于欧美,则中国的学说应当废弃。所以我

2017尔雅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答案

?《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20) 35' 44'' 题量: 100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7-12-15 23:59 一、单选题 1 《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不包括()。 ?A、 天地 ? ?B、 阴阳 ? ?C、 男女 ? ?D、 日月 ? 我的答案:D 2

从气候角度来说,中原一带的肥厚土壤主要是受到()的影响。 ?A、 太平洋暖湿气流 ? ?B、 副热带高压带 ? ?C、 西伯利亚冷气流 ? ?D、 温带季风 ? 我的答案:C 3 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 ?A、 笛卡尔 ? ?B、 霍布斯

? ?C、 洛克 ? ?D、 斯宾诺莎 ? 我的答案:C 4 西方产生了帮主制主要是为了约束太强的()。 ?A、 理性主义 ? ?B、 唯物思想 ? ?C、 专制心态 ? ?D、 共和意识 ? 我的答案:C

5 乔姆斯基认为,所有的句子具有()。 ?A、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 ?B、 表义结构和表形结构 ? ?C、 文化结构和环境结构 ? ?D、 主观结构和客观结构 ? 我的答案:A 6 第一次农业革命开始于()。 ?A、 第二冰期结束 ? ?B、

第三冰期结束 ? ?C、 第四冰期结束 ? ?D、 第五冰期结束 ? 我的答案:C 7 地球上环境变迁最敏感的地带位于()之间。 ?A、 北纬30°-40° ? ?B、 南纬30°-40° ? ?C、 北纬40°-50° ? ?D、 南纬40°-50° ?

我的答案:A 8 索绪尔的()主要强调的是从静态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变化。 ?A、 历时语言学 ? ?B、 短暂语言学 ? ?C、 共时语言学 ? ?D、 纵向语言学 ? 我的答案:C 9 关于阴谋诡计,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不存在大量阴谋诡计的现象 ?

中西诗学理论的比较

中西诗学理论的比较 [摘要]“诗言志”与“模仿说”分别是中西文论的源头。民族诗学体系与本民族的社会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分析这两中学说的内涵,意在阐明这种异同对中、西古代文学体裁方面的深远影响。 在中西方传统的文论中,“诗言志”与“模仿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分别成为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发展源头。中西最早的诗史之分别可由以下几段引文见其端倪: 大舜云:“诗言志。”[1] 许慎云:“史,记事者也。”[2] 亚里士多德云:“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3] 在诗学体系上,西方由于社会经济形态带着浓重的商业性,所以比较重视人的外在的、实际的活动。这种精神表现在文学观念上,就是以叙事文学为本位。因此在古希腊,史诗在文学中具有典范性。后来从史诗中发展出来的戏剧和小说,也都是以模仿写人事和人生图画为宗旨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所谓的“诗”,都指记叙性的文学如史诗、戏剧而言。正因为西方人以叙事文学为本位,所以也就形成了他们对文学性质的传统看法:模仿和再现。西方的“模仿说”的最初萌芽源于古希腊艺术优良的显示主义传统的实践总结。在古希腊,雕塑直接模仿人体,音乐模仿自然的声音,舞蹈模仿生产劳动,戏剧模仿实践中的人。柏拉图将诗歌定义为一种“模仿”或称“mimesis”。“诗的模仿术模仿行为着——或被迫地或自愿地——的人,以及,作为这些行为的后果,他们交了好运或厄运(设想的),并感受到了苦和乐。” [4]。他还提出的“文艺是自然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这一说法也反映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这本书是西方传统上经典的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是起源于人从孩提时代就具有的一种模仿本能,诗人的职责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和过程来模仿它。他从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但他抛弃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式论,充分肯定文艺模仿的真实性。他认为艺术对现实的模仿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强调诗人应该按照现实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来描写事物。亚里士多德的现实主义模仿理论的基本核心,对后世西方文学影响极大,以及他的《诗学》以后的西方古典文论家,不论是论小说、戏剧还是诗歌,基本上都是从摹仿说出发的。莎士比亚把文学比成一面反映生活的镜子,巴尔扎克把自己比作法国社会的书记员,都是西方这种传统摹仿文学观的典型表现。在看中国:由于古代经济形态的农业性和社会形态的宗法性,所以我们古人历来重视人的内在情感。这表现在文学上,就是以抒情文学为本位。中国最正统的文学是诗,而中国诗又大抵为抒情诗。叙事性诗歌除了《孔雀东南飞》、《长恨歌》之类短篇叙事诗之外,始终没有独立地发展起来。朱光潜在《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一文中分析史诗悲剧和其他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的原因:其一,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感的浅薄;其

中西方文化差异文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wenzhang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清朝时的闭关锁国正是其体现。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以“爱”为社会核心。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开辟时对新大陆的侵略为代表。 二、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异同 ①科学观 在科学方面,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所以,尽管人类历史上四大发明都是出自中国人之手,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几千人的船队七下西洋,不过为了宣示明王朝的“富有与强大”,但是当麦哲伦的船队环游世界时, 当西方人使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入侵我们时,我们想到的竟然是在大海边再造一处万里长城,思维的保守与守旧,缺乏创新和探险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发展。 ②法制观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礼,已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可见,在中国人心中,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所以,中国人提倡自我的完善,不提倡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对法律的重视不是很够。在对欲望的约束方面,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宋代朱熹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即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控制和压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讲究克己复礼,这种结果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也是封建统治盛行的根由。 而西方人认为人的欲望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③民主观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虽然整个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基本都是封建集中制的不断加强,是民主政治的彻底丧失,但从一开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们就把民主政治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看待, 要求统治者爱民、亲民,重视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着“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权神授,维护等级制度,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权利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权力,所以,西方人对不能为民服务的政府,通过选票的方式可以给予否决或者改选。当然这中间可能也有许多问题,但无论认识水平上还是制度设计上,无疑都比我们要先进的多。 ④人际交往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题及答案

1.请从中西视域阐述文化的含义,并比较文化与文明的差异。 答:“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涵盖、反映社会、自然现象的条理及规律性。“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西方的“文化”,英文“culture”和德文的“kuctur”都由拉丁文“cultura”衍化而来,原意指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来逐渐引申出神明崇拜、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这就与古汉语中“文化”所具有的“文治教化”的义项日益接近。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上的话说:“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大文化”指的是人类自身的一切精神性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畴。《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释义,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由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文明”随之而来。“文明”在中国的古典中频频出现,并与“文化”词义相近。《尚书·舜典》中有“溶哲文明”,《易·乾·文言》中有“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之语。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对上述两句的疏解是“经天纬地曰文, 照临四方曰明。”与“文明”对译civilization, 来源于拉丁文sivis (市民)或civilitas(都市), 表示城市生活的秩序和原则, 是相对未开化、野蛮而言, 也有启蒙、教化、不落后于时潮之意。近代中国人最早诊释的是清朝第一任驻英公使郭篙熹。他在1878年所写的日记中, 把civilized、half civilized、barbaian、相对应地称之为“教化、半教化、无教化”, 虽未出现“文明”等译词, 但也相当于“文明、半文明、野蛮”的概念。到十九世纪末, 黄遵宪、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大量采用日本译词, 频繁使用与“野蛮、半开化”相对应意义上的“文明”一词。“文明”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总而言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则是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2019尔雅答案100分

。。。。。。。。。。。。。。。。。。。。。。。。。。。。。。。。。。。。。。。。。。。。。。。。。。。。。。。。。。。。。。。。。。。。。。。。。。。。。。。。。。。。。。。。。。。。。。。。。。。。。。。。。。。。。。。。。。。。。。。。。。。。。。。。。。。。。。。。。。。。。。。。。。。。。。。。。。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导读(一) 1 “人:诗意的栖居”是(B)提出的。 A、尼采 B、荷尔德林 C、萨特 D、海德格尔 2 (C)是一种文学中最抽象的表达形式。 A、小说 B、寓言 C、诗 D、散文 3 以下属于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的是(ACD)。 A、伤痕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反思文学 D、寻根文学 4 关于诗研究的学问即是诗学。(×)

5 诗是一种关于审美的文体形式。(√)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导读(二) 1 《列宁格勒交响曲》的创作者是(B)。 A、贝多芬 B、肖斯坦科维奇 C、莫扎特 D、舒伯特 2 (C)是由利玛窦带入中国的。 A、伊斯兰教 B、道家 C、基督教 D、佛教 3 以下(D)是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大师。 A、叔本华 B、尼采 C、黑格尔

D、柏拉图 4 哲学强调的是一种感性思辨。(×) 5 21世纪这一时代是一个高度敬仰纯艺术的时代。(×) 诗学的定义及其生成的文化背景(一) 1 在古希腊时期,(A)不属于文艺的主要构成部分。 A、小说 B、史诗 C、抒情诗 D、戏剧 2 亚里士多德的(C)最早出现“诗学”这个术语。 A、《工具论》 B、《形而上学》 C、《诗学》 D、《政治学》 3 以下属于雅典的三大悲剧诗人的是(ABD)。

《中西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中西方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1.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涵盖人类有 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从形态入手对文化加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几大块。倘若从意义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又可以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现象和深层文化要素。无论对文化作怎样的阐述和分类,我们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它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从。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往往强烈地体现着此种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因 人而异,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其差异更为明显。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它将世界视为独立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不重视对客体一般本质的抽象及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而讲究结合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来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体验。此种体验中虽然包含认知的因素,但更多采用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无需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维规律,即一种直觉思维。西方哲学既遵循“主客二分”模式,相应地就需要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的逻辑思维,借助理性,从感性、现象、个别的材料中抽取本质、一般的东西,从而越过客体之现象,抵达现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复习资料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苏联大百科全书》中概括:“文化概念最初是指对自然的有 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的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求。任何社会文化都包含这两层意思。”(2) 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涉及到文明,《尚书》、《易经》等,李渔的《闲情偶记》中有“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也”,隐含与蒙昧相对应的文化状态的含义,接近现代意义。西方的文明概念与城市文化兴起关系密切。(3)在许多情况下,文明和文化两个词通用。文明往往指的是相对成熟或者高级的文化形态。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等。但对于处在低级状态下的文化,一般不用文明一词。如因纽特文明。(4)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为精神现象,而文明指制度化、形态化的社会现实,如政治、军事、法律等。有的学者(美国巴格比)用文明将较大较复杂的文化与较小较简单的文化区别。四大文明古国与一些“亚文明”。许多人不加细究地把文明作为文化的广义解释,用它来描述那些综合性、整体性较强的文化事实。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精神文明等。 中西学者对文化的阐述:1把文化看做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 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3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4还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即把文化主要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5一部分学者尤其是历史哲学家十分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性质,他们倾向于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方式或全部社会遗产。6从功能和价值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是文化概念探讨的又一思路。7强调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潜在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另一类文化阐释的核心。 文化性质和特征:1、我们赞成把文化看做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2、我们把民 族性和地域性看做五年后的重要特征。3、文化还具有规则性。4、文化是历史承继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5、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与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中西文化的不同地理差异和自然条件对文化形成的影响:中:1 首先是 幅员辽阔、腹地纵深。辽阔的土地不仅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而且蕴藏着雄厚的发展潜能,使他们能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更新,并且进退裕如。2 其次是复杂的地形地貌。这些都滋养了中华文化众彩纷呈的特殊,为华夏多民族、多源流、多侧面的亚文化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3 第三是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气候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厚的自然条件。4 第四是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促使中华文化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主旨了华夏文明的不断进步。西:1 陆地狭窄而多山地带,土地贫瘠加上气候不利于粮食的生长。因而很难形成完全自足的农业经济,因而他们不得不转向大海讨生活。2 地中海地区特色的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开放的地理环境和具有较高文化势能的周边文明又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宝贵的经验。3 古希腊自然地理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全境被各种天然屏障分割成若干孤立的小区域。这种特殊的地理,产生了希腊独特的城邦制社会结构,多方向、多民族共生的富于变化的文化聚集,也陶冶了希腊民族崇尚自由和个性独立的基本性格。

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 异 (商务英语专业082班,孙静) 摘要:汉语与英语中有大量的日常对话,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历史典故的不同,日常交际中也呈现出诸多文化差异。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密切。但是,由于缺乏对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在中国人与西方人交际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交际障碍和误解,本文主要就日常交际中容易引起误会的中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 There are quite a lot of daily dialogues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however,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background, history, custom, religion and history story’s culture, there exists lots of culture differences in daily conversation. With the coming of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s becoming closer. Yet, due to the lack of culture background of western countries, there exists some barriers and misunderstandings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eople. And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which are more likely causing misunderstandings.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日常交际;差异

2018尔雅中西文化比较章节练习答案

审美递增递减律(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的排斥态度同时存在。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审美递增递减律(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错误描述审美改变的是()。 ?A、 ?B、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长期来看,()最容易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喜好。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审美活动中,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村山节和浅井降在《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提出,世界文明的周期为()年一转折。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包括()。 ?A、

?D、 我的答案:AB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伏羲六十四卦最早出现在欧洲的时间略晚于莱布尼茨发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文章。()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从大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兴盛通常意味着西方文化的衰落。()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万物五象选择律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事物的发展倾向的发展方向有()个。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中西文化演进有七大律,这当中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判断题】莱布尼茨对于中国的文化主要集中于太极,其他了解不多。()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中西方文化比较重点整理

文化的界定——文化含义 第一个层次:1、常识理解的文化:学文化文化补习班文化宫文化俱乐部文化局文化部 第二个层次:2、知识所理解的文化:中国功夫、太极拳京剧针灸推拿新石器文化河姆渡文化 第三个层次:3、国民性格民族精神中华智慧华夏神韵 文化的两个定义:就过程而言,文化就是人话或子人接的人类化,也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残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文化的核心是传统思想观念与价值。 文化结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表层——器物(用途:衣食住行。材料:玉石、金银、陶、青铜、铁、瓷)、中层——制度(成文制度:政治、法律、教育。不成文制度:风俗礼仪、家族制度)、深层——精神(思想:学术思想、哲学。信仰:宗教信仰、文化艺术)。隐性文化:心理潜意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符号——言语符号、非言语符号 文化的要素:1、物质产品:人类通过利用、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一些物品2、社会关系:人在共同的生活中彼此构成的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关系的基础3、规范体系:指社会规范,即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成文的法律规章制度和不成文的规定4、认知体系:包括心理感知、思维方式、价值趋向、终极关怀、审美情趣等5、符号体现: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文化的分类:1、形式分类(时空分类)。文化层:文化的历时态。文化的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应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蒙昧---野蛮----文明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化鱼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文化圈:文化的共时态在一定区域,在特定的某一地带和环境下居民所创造的共同生活方式,其心理,行为具有一定的空间特色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埃及----巴伦比---印度---中国2、群体分类:文化从:文化的社群态按照社会群体和组织划分的属于不同种族、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特征 大群文化(民族种族,阶级,阶层)小群文化(制度性,非制度性)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3.对象的分类。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消费的对象:茶、酒、豆腐。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 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人类的创造2、文化是人们后天习得的3、文化是一个体系4、文化在某一个群体中具有共享性5、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积极性6、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是可以传递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1.文化产生根源: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 前资本主义社会,各国的经济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农业经济:中国2、游牧经济:亚历山大帝国,蒙古帝国3、农牧混合经济:欧洲。三种不同经济结构的特点:农业社会经济结构稳定性最强,因此这些国家的进化速度也就最慢;游牧经济结构的稳定性最差,这些国家多是暂时不巩固的军事行政联合,分和多变;农牧混合经济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变性,稳定性来自种植业,可变性源于游牧业 2.中西方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从根本上讲,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首先是由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因为自然环境不仅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也由此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例欧洲地形和欧洲气候中国地形和中国气候 3.中国与欧洲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一、农业经济的技术结构对农业劳动生率的高低和农业商品化生产发展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1.生产对象本身需要的工时不同2.不同的耕作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保持有不同的后果。二、农业经济对生产分工和商品化进程的影响也大不相同:1.中国单一的农业经济,以家庭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一方面造就了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的美德,另一方面也生产了狭隘自私的意识,形成了排斥写作的小生产传统2.欧洲农牧猎林混合经营的庄园经济结构,生产活动有天然分工。三、对商品的需求与社会体制上的差异:1.农牧混合经济限制了统治者聚

中西诗学比较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初探 摘要:诗学这一术语,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诗学就是关于诗的艺术。而现代意义上的诗学和传统的诗学有很大的区别,它本质上是一种文艺理论或文学理论研究,是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总称。中国和西方由于社会文化特征的不同,导致中国诗学和西方诗学呈现迥异的色彩。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就要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进行比较,从而找到中西诗学产生不同的真正根源,以有利于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 关键词:诗学比较文化特征 一、引言 诗学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诗学的概念包含了诗和技艺两个方面。即诗学是关于诗的艺术。在古希腊,作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或创造,而是等同于一个制作或生产的过程。因此,那时作诗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技艺。而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不但探讨了诗的种类、功能、性质,也探讨了其他艺术理论以及悲剧、模仿等美学理论,这样,亚里士多德就把诗放到了一般的意义上,即艺术。这就给诗学定了位,将诗学概念引入了美学,把诗学看作了一般的文艺理论。而中国古代使用诗学一词,其内涵和西方是很不相同的。在中国古代,诗学有时是指《诗经》之学,有时也指诗歌的创作技

巧和批评著述。如元代杨载的《诗学正源》,明代周鸣的《诗学梯航》等。这些著作所使用的诗学意义一般主要指诗歌的创作与技巧,同时也涉及诗歌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理论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狭义的诗学概念。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诗学概念已经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诗学了,同时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古代的诗学概念,而是一个融文艺学、文艺理论及美学理论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理论的总称。而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文学艺术及文学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离不开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才能真正找到导致 中西诗学呈现不同特色的根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中西方诗学,推动中西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 二、中西方政治、经济特点的不同导致中西诗学的不同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和西方所经历的社会形态大致相同,但所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特点却又各具特色。总体来看,西方社会经济更具有商业性特点,政治制度则具有民主政治的特点,而与之相对的中国社会则以农业性经济和宗法制度为基本特征。反映在文学上,西方古代文学以叙事文学为主而中国古代文学则以抒情文学为主。 西方社会商业经济的特点和中国社会农业经济的特点都对中西 方诗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社会那种海上冒险经历,对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