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与设计 第一、二章

社会研究方法与设计 第一、二章
社会研究方法与设计 第一、二章

社会研究——设计与写作

第一章导论

一、科学研究与研究设计

(一)、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假设、证据和逻辑

假设包括理论和猜想,指的是研究者对事物和现象所具有的一种抽象的、思想上和概念上的观点、判断和看法。

证据指的是研究者从现实中获得的各种经验的材料。

科学研究的过程:提出理论或假设——收集经验证据——验证理论或假设经验证据对理论或假设的验证过程必须符合逻辑推理。

(二)、社会研究方法的规范化与本土化

1、社会研究的目标:发现并解释社会世界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性

社会研究的方法:研究者探索社会世界奥秘的工具和手段

2、社会研究方法的规范化是指在具体的社会研究中,研究者要自觉遵循前人通过多次反复实践所总结出的、相对成熟的普遍性原理、原则、方式、方法及技术。

3、社会研究的规范化是衡量社会研究整体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和程序;必须接受整个社会研究共同体的检验和评价。

4、社会研究方法是一种与具体的社会学(或某一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紧密相关的知识。

5、社会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在一般原理上、基本程序上以及具体方法技术上对研究者所提出的要求,是一种理想状态,而社会研究者在实际研究中对各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则是一种现实状态。二者之间存在着差距,存在着矛盾。对理想状态的探讨是基础,对现实状态的探讨则更为综合。

6、有必要认真探讨各种社会研究方式和方法在中国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探讨它们在中国人心理上可能产生的各种反映,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改进和创造,使之能更好地接近中国社会的现实、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心理世界。(举例:城市入户调查)

(三)、研究设计及其意义

1、研究设计是指研究者为了回答研究问题而对所采取的研究方式、论证模式、探寻思路、逻辑框架以及具体操作方案的思考和计划的总称。包括:研究的思路、策略、框架、逻辑(相对宏观、指导性和方向性);抽样设计、测量设计、资料收集方法、实施计划(相对具体的、细节方面的技术性问题)

2、研究设计“是一项逻辑工作”,“研究设计涉及的是一个研究的框架结构:是对原理性的而非执行性”。

3、研究设计是研究者为了达到研究的目标而预先进行的“路径选择”,也是他对为达到研究目标而如何利用“船”或“桥”所进行的规划与考虑。

研究问题——研究者所要达到的目标;研究设计——研究者对如何最好地达到目标进行路径的选择和规划。

二、社会研究的类型

社会研究的分类标准及其类型

社会研究的具体类别分类标准或依据

1、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目的、作用

2、知识导向的研究与问题导向的研究————————————起源、动机

3、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性质

4、理论建构的研究与理论检验的研究————————————与理论的关系

5、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范式

6、横向研究、纵向研究——————————————————时间维度

………

1、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

从目的上将社会研究区分为上述几种不同的类型,,但实际研究中他们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问题类型要求研究者进行不同方式的研究来获得答案。对于同一类型的研究问题,可以使用不止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如:描述性问题可用定量的统计方法来描述,也可用实地研究等定性方法来描述。)探索性研究的目标是为了对研究对象有初步的熟悉和了解,以便为今后更加系统、更加严格的研究打下基础和提供思路。

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社会研究方法一般将回答了“发生了什么”的研究称为描述性研究,将回答了“为什么会发生”称为解释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回答社会现象“是什么”或者“发生了什么”的问题,即它主要关注对现象或事物的了解。此外,描述性研究还在解释性研究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描述性研究的设计应考虑一个主要的因素:描述的目标

解释性研究的设计中,基本的考虑应该是变量的因果关系及其可能的模型。而要证明所研究的现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必须在三个关键的条件上给出充分的证据:一是这两种现象相关;二是时间上一种现象发生在另外一种现象之前;三是要确保没有其他因素导致这两种现象相关,即要排除“所有当前可设想的、针对所观察的关系的相反解释”。

描述性研究:认识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基础;解释性研究:认识的深化。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服务于认识总目标的不同侧面。

2、知识导向的研究与问题导向的研究

这是以社会研究的目标或原动力来对其进行区分所得出的两种类型。所谓知识导向的研究,指的是以增加、积累、创造、修正、完善各种相关社会的知识为目标、为研究原动力的研究类型。

所谓问题导向的研究,则指的是以了解、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主要目标和原动力的研究类型。

社会研究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目的:一是增加对社会相关现象和事物的理解;二是为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为社会决策提供依据。

3、理论建构的研究与理论检验的研究

这两种类型的研究是依据研究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区分的。重要的是,与理论之间的不同关系决定了经验研究设计的思路和逻辑的截然不同。

理论建构研究的目标是要产生一个与研究所做出的一系列观察结果相符合的,但同时也是暂时的、看似合理且有待检验的解释。理论建构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经验的观察,其终点则是抽象层次的理论解释。通常采用定性研究的方式和研究方法。研究程序的灵活性、互动性更为突出。

理论检验研究的目标则是要对前人提出的理论进行经验的验证,以判断、推翻、修正或补充前人理论的正确性、完备性和适用范围等。逻辑起点是从已知的、抽象的理论解释出发,通过逻辑演绎,推论出若干假设,然后通过操作化方式,将理论假设中的概念转化为经验世界中可以观察的事物(指标),最后用经验世界中的观察结果来验证假设(与理论建构研究相反)。通常采用定量研究的方式方法,研究程序上更具有固定性和标准性。

4、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这是从研究范式上对社会研究进行分类所得到的两大类型。

所谓定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自身作为主要的资料收集工具,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实地笔记、开放式问题等途径,收集文字、图像、样式等形式的定性资料,通过寻找这种资料中的模式、主题以及整体特征来分析资料的社会研究方式。

而所谓定量研究,则是“采用结构式的,具有信度和效度的资料收集工具,或通过档案数据资源,来收集基于精确测量的定量资料。具有变量的形式是这种资料的特性,同时,资料的分析包括建立变量间的统计关系。而且只要应用恰当,这种研究的结果可以推广到整个的总体中”。

进一步分类:

社会研究

定量研究

实验研究

标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

非实验研究

调查研究

二次分析

内容分析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定性研究

文本分析

历史—比较分析

…………

实地研究

图1-1 社会研究分类图

三、社会研究中的变量关系

1、变量语言

社会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探究活动,需要借助从自然科学中发展起来的变量语言,为了更方便也更规范地探讨各种社会现象的性质、特点,以及不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2、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

①相关关系、因果关系与解释和预测的关系问题

相关关系只能说明两种现象(两个变量)同时发生变化,即具有“共变”的特征。确定的相关关系可以用来进行预测,但是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却不能用来解释它们存在相关的原因。或者说,相关关系本身并不能用来解释现象之间“为什么”的问题。只有因果关系才能解释某一种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或者一种现象为什么会与另一种现象相关。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社会现象的特殊性、研究对象的主观性以及历史文化因素的复杂性,因果关系所具有的解释能力、预测能力相对有限,确定性和精确性也相对较低。

②因果关系的两种理解问题

澳大利亚社会学家戴维·德沃斯教授指出:有两种考虑因果关系的方式:决定性的和概率性的。一方面,由于人们的社会行为始终会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和制约,所以,社会研究可以实现对人们社会行为的概率性解释;但另一方面,因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始终会受到个体主观能动作用的影响,并不完全由社会结构所决定,所以,社会研究又无法实现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决定性解释。概况地说,人们的社会行为既不完全由个人主观意志所决定,也不完全由社会结构所决定,而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社会研究的指导原则

科学原则1:提出重要的、可由实证研究来解答的问题。揭示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研究问题的提出。原则强调两点:一是问题应该是重要的,或者说是有意义的;二是问题应该是可进行实证研究的(所有科学研究都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经验观察的基础之上的)。

科学原则2:建立研究和有关理论的联系(科学研究内在特质的体现)。原则强调研究与理论的联系。理论是经验的社会研究的灵魂;理论与研究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在从事各种社会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与相关理论建立联系,将经验的社会研究过程至于相对抽象的理论框架的指导下,这样的成果才能为提高人们的认识发挥更大的作用。

科学原则3:使用能对研究问题进行直接研究的方法。原则涉及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两层含义:一是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间不存在好坏优劣之分,关键在于研究方法对回答问题所具有的效用程度。二是特定的研究问题需要研究者使用特定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决定着研究者必须采用特定的研究方法。主要由研究问题的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哪种研究方式和方法。

科学原则4:进行有条理的、明确的逻辑推理。原则强调研究的推断逻辑和论证框架问题。一项研究的逻辑推理过程及其论证的质量,主要由研究者设计的研究方案所决定。研究方案中所包含的研究假设的提出依据、经验资料或相关数据的收集方式、资料分析的方法和所期望得到的结果等,共同构成了研究者论证和回答研究问题的内在逻辑。

科学原则5:实施重复验证和研究推广。原则涉及了科学研究结果的确认和推广。重复验证是为了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研究推广是为了增强研究结论的应用范围。社会科学中欠缺自然科学中那种相同的对象、相同的地点、相同的环境等容易推广的客观条件。

科学原则6:公布研究结果,鼓励同行的审查和评判。原则涉及了科学研究成果

的应用和评判方式。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这种交流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质疑和回应,是研究成果得以确认、完善,或者被推翻、被淘汰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知识积累过程中的一道必要的筛选门槛。

五、科学精神与方法精神

1、科学精神:社会研究的立命之本

①作为一种科学的探究活动,社会研究不能偏离一切科学都必须遵守的逻辑性要求。推理、思维、论证都必须符合逻辑,逻辑性为社会研究的科学性提供了一种基础的规范和准则。

②作为科学的探究活动,社会研究必须有很强的系统性和严密性。设计、操作、分析都必须严密。

③作为一种经验的探索,社会研究必须在其跋涉的每一道关口都获得现实条件所要求的“通行证”。社会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必须符合客观条件的限制和许可,还必须能够把研究者为回答研究问题所勾画的蓝图变为现实的行动。

④社会研究是一种由社会中的具体个人从事和进行的活动,研究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将是社会研究具有科学性的最重要的道德保证。

面对问题、挑战及考验,科学的精神要求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说明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挑战及考验是什么;其次,要明确说明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考验的。

推荐:“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经典研究(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列克斯·英科尔斯),逻辑性、严密性、现实性和实事求是,是这一研究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中最关键、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

2、社会研究者的方法意识和方法修养

①所谓的方法意识是指社会学者在探索一个具体问题或接触一项实际研究时,思想上能够随时意识到“要从方法的角度作些分析、判断和选择”。

社会研究者应该不断增强自己的方法意识,避免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

②方法素养是将研究者的方法意识“内化”所形成的一种“本能”行为,一种将各种具体的、琐碎的研究技术和手段,有机地“整合”在处理研究问题时的思路、角度、方法和程序之中的能力。

社会研究者应该努力培养和不断提高自身的方法素养,明白对各种不同的研究问题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以及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及局限。

③方法与理论的相互支撑:一是对作为学科知识体系和学术研究领域两大组成部分的理论和方法而言;二是对一个具体的研究者,或者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而言。方法是理论背景中的方法,也是问题背景中的方法。

总之,对于有志于社会研究事业的研究生和研究者来说,增强方法意识、提高方法素养是必须“修炼”的一种“内功”。

第二章研究问题

一、从研究领域到研究问题

1、研究领域(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

①所谓的研究领域指的是针对某一类社会现象的各种研究主体、各种研究对

象及其在二者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研究问题的集合。

②所谓的研究问题指的是每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所需要的,或者说所能涉及的,这种宽泛的内容范围中某个特定的、具体的、清楚明确的方面的内容。

③研究领域与研究问题区别的关键:研究问题必须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即是一个关于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某种“提问”,而不能仅仅是对一种现象的指示或标签。

2、如何从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到研究问题

如何从宽泛的、含糊的研究领域或研究主题走向相对明确、相对具体的研究问题?

所谓的发展研究问题,实际上可以称为概念化分析,其核心是厘清概念含义、定义相关术语,同时区分不同类型问题之间的差异。特别地,要从宽泛的研究领域中发展出特定的研究问题,最好的方法是聚焦于“我们企图发现什么”的问题。这一问题既是在研究者寻找研究问题过程中的一种“临时性”的问题(既不是最终的问题),也是一种“引导性”问题(引导研究者最终走向研究问题)。

②要从宽泛的问题领域中发展出明确具体的研究问题,或者要从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现象、一个宽泛的研究领域中找到一个值得研究、同时也可以研究的研究问题,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要找到某种切入这一现象或主题的“角度”或“视角”。可考虑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增加与之相关的其他主题、变量,以及对概念进行限定,特别是通过建立现象之间的联系,使之变成相对动态的、内容更加具体的、方向也更加明确的研究问题。同时,这种问题还应该是可以用一句清楚明确的陈述句来进行表述的。

二、从现实问题到研究问题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重要的区别

1、现实问题与研究问题

①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研究问题的一个主要来源,但现实问题本身并不就是社会研究中的研究问题。区分二者的一个关键点,或许就是某种学科的视野。

②社会研究中的研究问题,指的是从学科的特定视野出发,以全面、客观、系统地认识某种现实问题的现状,探究与现实问题相关的各种现象,特别是探究、理解某一类现实问题形成的社会原因与内在机制为主要目标,并由特定的学科概念和焦点所构成的问题。

2、如何将现实问题转化成研究问题

社会现实问题往往只是形成研究问题的某种材料。如何从这些具体的、丰富的现实材料中提炼、构思出一个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问题,常常是对研究者最初的、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最大的考验。

①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借助于社会学的学科视野,特别是借助于“社会学想象力”,通过将现实问题所包含的现象与社会学学科的各种研究主题、特别是各种理论概念相联系,形成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和探究社会生活现实现象的特定变量关系,从而将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转换成为学科视野中的研究问题。

举例:20世纪90年代初期下岗工人

②另一种方法:逐渐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只有将现实问题中的具体现象与学科主题或理论概念相联系,将仅包含学科主题或理论概念的相对抽象的问题,才能从具体的现实问题中建构出合适的研究问题。

举例:改革开放以来所拍摄的有关爱情的电影及其社会影响

问题1:“改革开放以来,有关爱情的电影有什么样的改变?”

问题2:“社会文化对浪漫爱情的描绘有什么样的改变?”

问题3:“社会文化如何形塑年轻男女对婚姻和家庭的期望?”

三、寻找研究问题的方法

①国外学者的几点建议(对于一般的题目、对于特定领域的题目)

“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寻找、从各种媒介中寻找、从与各种人物的交流中寻找”

②广泛提问

注意将这些问题与学科的理论概念、研究主题等相联系,为我们选择研究问题提供启发和帮助。

③充分利用个人生活背景和知识结构

④与同学以及指导老师多交流

通过个别交谈或小组讨论等方式,将自己的研究问题及其思考向他们报告,听听他们的提问,这种方式会对自己的选题过程很有帮助。

⑤将自己的研究问题正式讲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促使研究者进一步想清楚自己的研究问题。

四、如何从文献中发现可能的研究问题

在社会研究中,前人的研究结果所形成的大量文献是我们寻找研究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来源。要从文献中发现可能的研究问题,可以注意以下3个方面:①注意发现文献中的矛盾

类别不同的矛盾、部分——整体的矛盾、发展的/历史的矛盾、外部的因果矛盾、观点的矛盾

②注意文献中得出的结论所用的方法和资料

有时,一个新的研究问题正是从前人研究方法的缺陷或研究资料的错误中产生的。

③注意研究者在论文的讨论部分提出的有待进一步探索的新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大致的方向或某种新的启示。

五、好问题及其标准

好问题的最基本标准: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创造性和可行性,还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标准:

1、与研究者的兴趣相接近,能够更多地调动研究者的热情、智慧和责任心,投入到研究中去,遇到困难时也会有更大的韧性和不放弃的精神。需注意:当研究者倾心于某一问题或现象时,往往也是其产生个人偏见和受个人主观性影响最大的时候。

2、研究问题是清楚明确地表达的

陈述研究问题是选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陈述所具有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问题陈述划定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范围;二是问题陈述可以帮助研究者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首先,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明白,且可以采用提问的形式。其次,除了单纯的描述性研究外,一般来说,研究问题的陈述必须至少包括两个变量。最后,问题陈述必须是可检验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问题陈述的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可以通过收集经验材料来检验的;二是指这种可检验的问题必须能够产生不止一种回答。

3、研究问题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肯定

指的是研究问题是否征询指导老师或者有经验的研究者的意见。

4、大背景中的小问题

对于研究生和经验不足的研究者来说,应努力朝着“大背景”中的“小问题”的方向思考,努力去选择一个“大背景”中的“小问题”。

强调“大背景”,是为了增强研究问题所具有的理论的或现实的意义,即强调和保证研究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性。而强调“小问题”,即强调和保证的是研究问题的可行性。

5、范例

总之,从本章各个部分的讨论中不难看到,社会研究的研究问题可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一是社会的现象,即现实背景;二是前人的研究,即文献背景;三是学科的概念,即理论背景。任何一个研究问题都是这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对于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来说,就更是如此。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设计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设计

社会研究方法 课程设计调查报告 调查题目:关于地铁站路边摊问题的调查调查地点:北京市通州区梨园城铁站 调查对象:梨园站出站的乘客 调查时间:2012年8月27日 晚高峰期间19:00—21:00

班级:行政1002 姓名:吕铮 学号:2010012341 【内容提要】 近些年来,随着地铁的发展,路边摊成为地铁站周边一道别致的风景线:麻辣烫,铁板烧,臭豆腐,鸡蛋灌饼等,为众多上班族所钟情。我们在享受到路边摊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路边摊的危害。卫生问题是首先需要的问题。除此之外,路边摊的存在对市政市容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影响到了道路的正常通行。然而这种路边摊的取缔却是很难的。且不说他们流动性强,走到哪儿都可以买,就路边摊的制作也并不复杂,因此取缔路边摊难以有效执行。就政府管理而言,面对路边摊的存在不应该一味的取缔、没收,而是应该统一规范的对路边摊进行管理,同时提高路边摊的卫生规格。这样不仅使路边摊有了一席之地,使它的存在合法化,又能使市民享受到路边摊带来的便利,同时也使路边摊主有了一定的收入,既美化了市容又使摊主与顾客都能获利。 街头食品业在向城市人口、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提供方便、低廉食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化学和微生物病原体污染的街头食品被视为食物源疾病的重大诱因;环境卫生不佳、设施不足和食品处理不当是街头食品的主要风险因素;增强摊贩对保障食品安

全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措施的认识是降低街头食品卫生风险的一项最具成本效益的办法。(本段文字援引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增强街头摊贩食品安全的基本措施》一文) 【关键词】 路边摊危害管理合法化 【调查过程与方法】 近年来,路边摊成为地铁站、车站附近的特色,路边摊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路边摊的存在为上班族提供了便利,可以免去他们工作一天之后还要回家做饭的麻烦。丰富的种类、低廉的价格,使得路边摊的市场不断扩大,随之而来就是路边摊所带来的问题。众所周知,路边摊最大的问题就是食品安全问题,且不说地沟油、亚硝酸盐会给人身带来什么样的危害,灰尘、反复使用的竹签、一次性筷子等都难以保证安全。为了了解路边摊的存在情况以及往来乘客对路边摊的看法,我于2012年8月27日晚高峰期间(19:00—21:00)来到八通线梨园站,对出站乘客做关于路边摊的随机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乘客对路边摊的态度,路边摊的危害以及路边摊主的态度。本次调查共有28人接受访问,现将其中7人的访问内容整理出来: 【被访问者1:上班族】 路边摊的存在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一直没有城管来取缔,路边摊的存在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它价格低廉,种类繁多,可以省去我们下班之后做饭的麻烦。关于卫生问题吧,我觉得这些东西都不算很干净,但是不是经常吃就没什么问题吧。再说那么多人都吃呢,怎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 第一单元:导论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经验性,实证性。 3?社会研究的基本特征: 1研究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地。 2 研究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4?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1?人的特殊性。2?研究的干扰性。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5?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 1?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2?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3?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4?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5?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6?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6?社会研究方法论: 1实证主义方法论(定量研究) 2人文主义方法论(定性研究) 7?社会研究过程的两项任务:资料收集和分析(具有专门性,技术性,操作性) 8?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1)方法论:哲学基础,逻辑,范式,价值,客观性。 2)基本方式: 1调查研究:包括抽样,问卷统计分析,相关关系(统计分析--定量) 2实验研究:包括操纵与控制,实验组,控制组,前侧,后侧,实验刺激,因果关系(统计分析--定量)3实地研究:包括参与观察,深入访谈,研究者的角色,投入理解,扎根理论(定性分析--定性) 4文献研究:包括内容分析,编码与解释,二次分析,现有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定性) 3)具体方法技术:问卷,结构式访问和无结构是访问,局外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方法,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 9?实证主义--认为只有客观的,实证的和定量的研究才符合科学的要求,才具有价值。{孔德,涂尔干}(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定量研究) (人文主义------自然主义——定性研究) 10研究的主要阶段: 1选择问题阶段:主要任务--a ?选取研究主题 b.形成研究主题 2研究设计阶段:为实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 3研究的实施阶段,就是资料的收集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

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pdf

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pdf 《社会研究方法》是美国大学的通用社会学教材,同时它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一本具有世界声誉的经典之作二1975年《社会研究方法》初版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现已出至第11版。《社会研究方法》讨论范围广泛,论述严密,从社会理论基本范式到学科报告撰写,从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种复杂技术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既适合专门研究人员,也是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社会研究方法》是美国大学的通用社会学教材,同时它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一本具有世界声誉的经典之作二1975年《社会研究方法》初版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现已出至第11版。《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讨论范围广泛,论述严密,从社会理论基本范式到学科报告撰写,从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种复杂技术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既适合专门研究人员,也是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威廉·劳伦斯·纽曼的《社会研究方法》(Social Research Methods)是一部概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经典之作。近20年来,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内被广泛选作教材,《社会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第6版)(英文版)》是其最新修订的第6版的英文版。该书对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进行了全面而均衡的论述,强调了将各种方法综

合运用的益处。书中收录了大量真实社会研究案例,从而帮助学生和读者形象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和方法。 全书分5编共16章,分别介绍了理论与方法的关系,方法论的含义,文献检索与学术伦理,定量与定性研究的设计、测量与取样,实验研究,调查研究,非反应式研究、田野研究、历史比较研究,以及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 《社会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第6版)(英文版)》可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传播学等社会科学专业本科研究方法双语教学课适用教材,也可供专业研究人员参考。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风笑天版

第二讲:选题与文献回顾 ?第一步:选择主题 ?第二步:文献搜索 ?第三步:论证设计 ?第四步:文献研究 ?第五步:文献批评 ?第六步:完成综述 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一)研究问题的来源 命题自选课题命题+自选 (二)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或问题领域。与研究问题相比,研究主题相对宽泛,也更具一般性。 一个研究主题中可以包含许多个不同的研究问题。而选择研究问题的过程则常常是从宽泛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步缩小的更为集中的研究问题。 (三)问题意识的三个层面 第一,要带着问题意识去发现研究问题是如何呈现的; 第二,进入研究领域,探寻研究领域中的问题体系; 第三,提出解决研究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二、选题的标准 重要性:是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创造性 可行性:是指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项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合适性:是指所选择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三、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已达 到将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日常生活兴趣向研究问题的转化 四、文献回顾 ◆文献回顾,也称为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是指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 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一)文献回顾的意义 1.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2.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为解释研究成果提供背景资料。 (二)文献回顾的步骤 1.查找相关文献 2.对文献进行选择 3.阅读和分析文献 (三)对文献的分析与论证 1.论证要具有层次性 2.围绕中心议题展开

华东师大MSW学生推荐阅读资料

【社工书籍】华东师范大学MSW学生推荐阅读资料 一、培育社工理念的书籍 1.阿尔贝特·施韦泽(2007),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上海人民出版社。 2.特蕾莎修女传(2010),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德兰修女传精装版(2010),上海三联书店。/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2005),山东画报出版社。 3.林达(2007),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三联书店。/我也有一个梦想:近距离看美国之三,三联书店2006年。 4.黑柳彻子(2011),小豆豆和小豆豆们,南海出版社。 5.刘瑜(2011),送你一颗子弹,上海三联。/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2009年。 6.罗尔斯(2001),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网易公开课上的《正义论》课程也值得看。) 7.阿瑟.克莱曼(Arthur Klainman)著/方筱丽译(2007),道德的重量――在无常和危机前,上海译文出版社。 8.阿马蒂亚.森(2009):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贫困与饥荒(2001),商务印书馆;以自由看待发展(200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曾家达(2009),微光处处--28位社会工作者的心路历程,中国社会出版社。 二、培育社工理念的电影 1.泷田洋二郎(2009),入殓师 2.Christophe Barratier(2004),放牛班的春天 3.亚历桑德罗·阿曼巴(2004),深海长眠 4.吉赛贝·托纳多雷Giuseppe Tornatore(1998),海上钢琴师 5.弗朗索瓦·特吕弗(1959),四百击 6.范桑特(1991),我自己的爱达华;大象(1999),无法安宁(2011) 7.陆川(2004),可可西里 8.李·丹尼尔斯(2009),珍爱(Precious) 专业书籍部分 一、社会学基础类 1.理查德·谢弗(2006),社会学与生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戴维·波普诺(1999),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吉登斯(2003),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4、柯林斯、马科夫斯基(2006),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中华书局。 5、乔纳森·H·特纳(2006),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7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6、瑞泽尔(2003),后现代社会理论,华夏出版社。 7、布莱恩·特纳(2003),社会理论指南(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8、乔治·瑞泽尔(2005),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9、杨善华、谢立中(2006),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心理学基础类 1、格里格(2003),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 2、韦德,塔佛瑞斯(2006),心理学的邀请(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3、达菲(2006)心理学改变生活(第8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4、周晓虹(1997),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5、库恩(2007),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11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海斯(2004),心理学导论(第3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7、戴维·迈尔斯(2006),心理学(第7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8、戴维·迈尔斯(2006),社会心理学(第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9、阿伦森(2007),社会心理学(第5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0、巴隆、杜兰德(2006),异常心理学(第4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三、社会工作基础类 1.王思斌(2006),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顾东辉(2005),社会工作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三版 课件

第2页
今天主要内容
第一讲 导论(一)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主讲:田 飞 副教授

课程地位 课程必须 教材教辅 评分标准 课程设计 导论(一)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主讲与制作:田 飞
第3页
第4页
今天主要内容
课程地位:
– 专业核心课程,考研必考课程;社会学学科三驾马车:社会学理 论,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学应用.
社会学学科三驾马车
课程必须:
– 掌握社会统计学,掌握SPSS软件,独立思考与分析解决问题.
社会学学科
教材教辅
–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 《社会研究方法》 巴比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0.
评分标准:
– 平时作业,期中考试:20%, 课程设计:50%,期末考试:30%
社会学理论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学应用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主讲与制作:田 飞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主讲与制作:田 飞
第5页
第6页
课程设计
1. 课程设计内容涉及五个部分:
① 设计部分:选题,操作化,问卷制作,预调查,正式问 卷制作,确定抽样方法,制订编码手册. ② 操作部分:数据采集,数据审核,资料转换,数据录 入,数据清理,描述统计,推论统计. ③ 撰写部分:数据抽样,采集与录入报告;数据分析报 告;研究报告;幻灯制作. ④ 展示部分:衣着风度要求,时间控制,吐词清晰. ⑤ 答辩部分:必答题目若干,抽答题目若干,答辩老师自 由提问.
课程设计
3. 评分标准:设计部分20%,操作部分20%,撰写部 分10%,展示部分15%,答辩部分35%.
设计部分:主要看选题是否有意义,有新意,是否原 创;操作化是否合理;问卷结构及其问题是否合理;抽 样方法是否正确,编码手册是否正确. 操作部分:是否严格按要求采集数据;是否进行了审 核;资料转换是否正确;数据属性设置是否正确;描述 统计是否正确,全面;推论统计是否正确,严谨. 撰写部分:报告,幻灯是否符合格式要求,内容是否达 到要求. 展示部分:时间控制正好;抑扬顿挫,语速恰当. 答辩部分:回答流利,清晰;不是答非所问.
主讲与制作:田 飞

2. 课程设计进程:设计部分→操作部分→撰写 部分→展示部分→答辩部分→递交资料.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主讲与制作:田 飞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1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设计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当代大学生婚姻家庭观之男女权力的调查 姓名:李少华; 刘靓 学号:K20714006; K20714021 专业:07社会学 导师:田飞 日期:2009年 一、研究背景 与家庭关系从纵向的亲子轴心转向横向的夫妻轴心的过程相一致,研究者对家庭权力关系的关注重点也渐渐转向夫妻权力关系。权力的分配,即使在家庭这个微观环境中也足以造成社会分化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所以夫妻权力模式不仅是社会学研究者关注的题目,更是女性主义学者敏感的话题。 夫妻权力模式的研究大多与探讨妇女的家庭地位相关联。而权力的测量指标是科学评价妇女家庭地位的基础。应该说,有关研究者近年来在评价指标方面的不断实践、探讨和反思活动,体现了学者应有的严谨和坦诚的学风。 二、文献回顾 1国内研究的综述 家庭权力分配和家务劳动分工一直是包括中国研究者在内的大多数社会科学研究用来衡量妻子家庭地位高低的主要变量或指标。与之相关的主要有两种解

释性理论:一是资源交换理论,认为妻子因为收入、职业地位往往低于丈夫,以及经济上的依赖性,在与丈夫的“谈判”中处于劣势,所以不得不多承担家务;丈夫因在家中较重要的“抚养”地位,和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因而被赋予较大的家庭决策权。另一种是文化决定论,又被认为是女性主义的父权制理论,强调男权文化对家务分工和夫妻权力分配的影响。其认为,传统性别分工造成了男主女从的意识,一些就业妇女即使有经济收入也无法自由支配,家事多由丈夫决定。同时传统的性别分工赋予男女就业不同的意义。男人就业往往被视为养家,而女人就业则被认为部分为自己,因而阻碍就业妇女将其经济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权力。 但是近年来,这两种主要理论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受到中国学者的严重挑战。2002年,左际平在她的一篇论文中质疑道,许多研究表明,中国家庭在妻子的各个收入段,妻子所承担的家务均比丈夫高,妇女的经济地位与家务分工的相关性并不十分明显。此外,一些研究还表明,在农村地区妇女通常比男性从事更长时间的劳动,然而与男性相比,她们在低收入的农业劳动与没有报酬的家务劳动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而在收入相对较高的家庭私营活动和挣工资活动上比男性花费的时间少。由于这种不利于女性的劳动分工结构的存在,使女性的消费水平和在家中的决策权远远低于男性。可是城市夫妻共同决策极为普遍,甚至妻子在日常家庭事物中的决策权高于丈夫。她还发现,“夫妻权力大小与夫妻参与家务劳动的程度成正比”。她进一步分析说,与西方比,中国家庭夫妻的交换不是采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直接交换”,而是通过为家里做贡献的“间接方式”实现的,家庭贡献的尺度是按照性别规范——男人养家,女人持家——衡量的。这就从宏观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城市妻子家务做的比丈夫多而丈夫的经济地位仍普遍高于妻子,以及为什么家务劳动能成为家庭决策权的来源。她还提出设想,一是研究家务分工不平等时,既要用客观指标也要看主观指标,既要分析家务分工还要注意夫妻对扶养角色的认同;二是要将家庭决策权和个人决策权加以区分;三是将家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夫妻关系分开来看。 徐安琪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使用和推广科学、严谨的分析方法,测量并解释中国的婚姻家庭行为,并由此匡正由不科学的分析方式造成的认识误区。关于夫妻权力模式,她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发现和观点,不断对上

社会研究方法总结

社会研究方法总结社会研究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而探索社会现象及其本 质和规律的专门的 1. 科学研究活动是指社会调查研究活动通过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实而获得对2.经验性,社会的认识社会研究的理论性特征包含接受理论指导和得出理论结论两层含义3. 属于类别概念的有:老年人、残疾人4. 5.属于集合概念的有:组织、社区、国家、社会就会发生以偏 6.如果用企业内部员工的个人目标的总和来代表企业的目标,概全的错误则是指将高层次分析单位中得出的结论简单地推论其中每个成简单还原, 7. 员,例如,用企业经营目标去推论每个员工的目标,现状调查,是指对某类社会现象实际存在的状况及其表现的调查 8.所谓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是指社会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即对社会研究方 9. 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哲学论证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 区别主要在于研究目标的不同,理论性研究10.关心社会现象及其规律“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应用性研究则要解“如何做”的问题探索性研究是研究者在整个研究工作的前期阶段中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11. 题进行初步了解的过程从研究的目的划分,社会研究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12. 究描述性研究回答“是什么”,解释性研究回答“为什么”是解释社会现13. 象的原因和说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14.普查又称普遍调查或整体调查,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的调查. 全国人口普查、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属于普查15.典型调查是指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被研究的总体中有目的地16. 选取一些典型的个案来加以调查典型个案是指能够代表总体中某类群体突出特征的个案17.重点调查是对某种社会现象比较集中的、对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个18. 或几个单位进行的调查横向研究又称横剖研究,它指的是关于某类社会现象在一个时间点或时19. 间段里的存在状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民意测验、市场调查和人口普查都是横向研究的例子20.纵向研究指的是在前后不同的时间里分别对某种或某些 社会现象进行调21. 查趋势研究是对某种社会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 研究22.同期群研究,是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23. 变化的研究,同组研究,是对同一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24.同组织研究与同期群研究比较相似,二者的区别在于,同组研究每次调25. 查所用的都是同一个样本,而同期群研究中的样本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在社会研究的最初阶段中,选题和研究设计是其最主要的工作26. 任何一个社会研究项目都是从选题开始27. 社会研究的题目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和理论的发展28.纯自主选题是指完全由研究者自己选定研究题目,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29. 的影响纯自主选题,一般只用于一些教学性的研究项目和纯粹按照个人学术兴30. 趣出发的项目31.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多研究题目是以上级定是的方式而选定的,目前,在一些研究机构中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这种选题方式 理论抽象,是指研究者在一次研究中抓住社会现象的一种特征,并在考32. 虑这一特征时暂时忽略其他特征理论概括,是指在思维中按照抽象出来的特征对社会现象进行的归类表33. 述概念,是指人们在思维和表述中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本质特征的反映34. 35.变量,就是指在经验中可以测量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取值的概念理论模型,是指人们在抽象思维的领域中对外部客观现实的各种要素特36. 征及其关系的再现当研究所涉及的变量数较多时,常采用变量结构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试题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考试题 一、简答题 1. 简要介绍测量的4种层次并举例。 答:(1)定类测量:又叫类别或定名测量,是测量层次最低的一种。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其数学特征主要是等于或不等于。如:社会研究中,对诸如人们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特征的测量。它们分别将被研究者划分成“男女、工人、教师、商人……”等各种不同的群体或类别,且每一类别都是穷尽且互斥的,即既是相互排斥,互不交叉重叠,又对各种情况包罗无遗。 (2)定序测量:又叫顺序或等级测量,可以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其数字特征是大于或小于,它比定类测量高一个层次。比如:测量人们的文化程度,可将其分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这是一种由低至高的等级排序,还有如:测量城市的规模,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水平,住房条件等都属于定序测量。 (3)定距测量:又叫等距或区间测量。它不仅能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且可以确定它们互相间不同等级的间隔和数量差别。数值特征是加或减。比如:公元年代,智商,温度等。这些都可以进行加减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定距测量的值虽然可以为0,但这个0不具备数学中的意义。如说温度为零,并不是代表没有温度,二是说达到了冰点温度。

(4)定比测量:又叫等比或比例测量。它除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外,还有一个绝对的零点,即有实际意义的零。它测量所得的数据既能进行加减外,又能进行乘除运算。如:对人们的收入、年龄、出生率、城市人口等进行的测量都是定比测量。 2. 什么是区位谬误?请举例说明。 答:又叫层次谬误,生态谬误或体系错误,指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用一种比较大的集群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另一种比较小的或非集群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如在以城市为分析单位调查犯罪现象时,研究者发现,流动人口多的城市的犯罪率大大高于流动人口少的城市,呈现出“城市的流动人口越多,城市的犯罪率越高”的趋势。若研究者据此得出“流动人口比非流动人口的犯罪率高”,则犯了层次谬误。因为他的调查资料以城市为单位收集而来,所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有关城市的结论,而不能是以有关流动人口和非流动人口的结论。 3. 什么是概念操作化? 答:指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或者说,它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时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比如:将抽象概念“同情心”转化为“主动帮助盲人过街,主动给讨饭者钱物,主动向灾区捐款等就是操作化的一个例子。 4. 我们做研究为什么要抽样? 答:抽样指按一定方式从总体中选择或抽出样本的过程。在研究中之所以要进行抽样可从以下几方面说明:第一,抽样作为人们从部分认识整体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其基本作用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实现“由部分认识总体”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第二,在社会研究中,抽样主要解决的是对象的选取问题,即如何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对象作为总体代表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在研究中节省时间,方便有效。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设计

行政管理专业2011级《社会研究方法》 课程设计指导书 根据系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人文社科系行政管理专业2011级学生在本学期1—2周进行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设计。具体安排如下: 一、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 本期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从事具体的社会调查实践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够应用社会调查的原理与方法从事与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有关的社会调查工作,为今后在行政管理工作和其它管理工作中了解现实、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为解决问题提出决策预选方案、选择方案以及执行政策或方案奠定初步的社会研究基础。与此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深入基层、从实际出发的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并为今后学生从事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和作好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课程设计主要内容 学生到政府部门、基层和企事业单位、城市和农村社区进行专题社会调查研究,每个学生不仅要单独完成从一项调查课题的选择和确定,调查方案的拟定,调查问卷或其他调查工具的制定、调查地点的确定,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到撰写调查报告的全过程,而且该调查内容应主要与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或公共政策研究密切相关。 三、课程设计最终成果 本期课程设计的最终成果应为社会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报告之后应附社会调查的原始材料,包括访问调查的原始记录以及在调查中收集到的各种与调查报告内容相关的各种材料。 四、课程设计要求完成的工作任务 1、社会研究前期准备工作。课程设计的前期工作成果主要是调查大纲或调查计划、调查问卷或访问问卷等调查工具。 2、开展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课程设计的主要成果为调查报告。该社会调查报告,在内容上应当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或公共政策研究有比较紧密的关系,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范围上应当以某一具体单位、具体领域和具体地域为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操作性;在结构上应包括前言、主体、结束语和附录等部分,其中各部分的写作应当依照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三章的具体要求;在语言上应准确、简洁、朴实、力求生动;尤其要做到主题明确、事实清楚、分析比较深刻,结论比较正确和妥当,所提建议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在字数上应达到八千字以上。 3、在社会调查报告之后应附加一份调查者本人对该社会调查报告所作的自我评估。该评估应简明扼要地报告本次调查的经过,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进行与本调查题目相同的调查提出相应的建议。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整理

社会研究:以一种经验得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得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得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得科学得探究活动。 社会研究方法(以经验性、实证性为特征)就是各门社会科学得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也就是社会科学区别于哲学等具有思辨色彩得人文科学得重要标志之一。 社会研究得根本目得:形成与产生有关社会世界得系统得知识,增加人类对自身以及所生存得世界得理解。 社会研究得基本特征:研究主题(研究所涉及得现象领域或范畴)就是社会得,而非自然得;方式就是经验得、非思辨得;研究得问题就是科学得、非判断得。 社会研究得困难:人得特殊性;研究得干扰性;社会现象得复杂性;研究受到特定得制约;保持客观性得困难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方法论:社会研究过程得逻辑与研究得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得就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得原理、原则与方法得体系; 实证主义方法论:应该对社会世界中得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得探讨。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得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研究过程就是可以重复得。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就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得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充分考虑人得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得差别,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得主观性。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就是人文主义方法论得典型特征。 研究方式:研究所采取得具体形式或研究得具体类型。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依赖于对事物得测量与计算,用数字与量度来描述,而不就是语言文字;发展迅速;认识论基于实证主义范式;逻辑过程就是演绎得;“价值无涉”、“价值中立”;常常就是用来进行理论检验得;研究方式上强调研究程序得标准化、系统化与操作化 定性研究:依赖于对事物含义、特征、隐喻、象征得描述与理解,用文字描述现象,而不就是数字与度量;发展遭到阻碍;认识论基于人文主义范式;逻辑过程就是归纳得;事实与价值无法分离;强调研究程序、研究方式与研究手段得灵活性、特殊性。 (具体见P13) 通常把社会研究得具体方法划分为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与文献研究。每一种方式都具备某些基本得元素或特定得语言,构成一项具体得社会研究区别于其她社会研究得明显特征。 调查研究:描述一个大得总体状况,探讨不同变量之间得相关关系 实验研究:探索与证明两个变量之间得因果关系 实地研究:定性研究方式,深入理解特殊得社会现实,以及在提炼与建构理论方面发挥作用 文献研究:探讨那些既不会引起研究对象任何反应,又就是其她方式在时间与空间上无法达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版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提纲 1.试述定量研究的作用和意义。(第一讲) 答:定量研究的作用:①揭示事物内在规律;②预测事物发展趋势;③做出决策 定量研究的意义:①已有的量化研究可以让我们估测某一个影响因素的大小;②量化研究使我们在不同的“理论”之间得以检验;③淘劣存优;提出新的关注问题;④“非政治化”2.社会研究以外的知识来源有哪些?(第二讲) 答:权威、传统、常识、媒体神话、个人经验。 3.为什么社会研究总是比其他方法来得高明?(第二讲) 答:因为,比起其他方法,社会研究是个更讲求结构、组织和系统的过程。从其他方法得到的知识经常是对的,但是根据研究而来的知识,更可能是正确的,并且只有比较少的错误。 4.个人经验常犯的四大错误是什么?(第二讲) 答:过度概化:这发生在当你握有某些你相信的证据,然后假设这些证据也适用于其他的状况时; 选择性观察:这是发生在当你特别注意某些人或事,并且根据他(它)们的特性进行概括时;过早妄下判断:发生在当你觉得掌握了全部的答案,因而不再需要倾听、向外寻找信息或是提出质疑之时; 光环效应:光环效应是指我们根据我们所肯定的或崇拜的事物,做出过度概括。(需要记住定义) 5.执行一项研究计划涉及哪些步骤?(第二讲) 答:1、选择主题。2、聚焦问题。3、文献述评。4、研究设计: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什么资料? 5、分析资料:借助什么社会统计模型? 6、解释发现。 7、撰写报告:研究背景、研究方式与过程和研究发现。 6.社会研究当中通常会遇到哪些困难?(第三讲) 答: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扰性;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7.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有哪些?(第三讲) 答: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8.什么是测量?测量的四要素分别是什么?(第四讲) 答:测量的定义: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四要素:测量客体、测量内容、测量法则、数字和符号 9.有效测量法则的条件是什么?(第四讲) 答:准确性、完备性、互斥性 10.测量有哪四个层次?四种测量尺度在数学性质上有何不同?(第四讲) 答:定类、定序、定距、定比 四种测量层次的数学特性总结

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pdf

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pdf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国内外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和高等学校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实际,对社会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进行了简明晓畅的介绍。在内容安排上,既兼顾到实际研究的逻辑程序,又兼顾到定量和定性研究方式的各种不同方法及技术。作者还结合自己三十多年学习、实践、研究、教学的经验,介绍了一些特定的方法和技巧。 第五版教材对第四版的框架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主要将社会研究按定量路径与定性路径分为两大部分,并相应地将不同的研究方式、资料分析方式和研究报告写作方式分别归到两大部分中。其中,特别增加了对定性研究方法的介绍,从定性研究的基本概念开始到定性研究的主要类型、本质特征、方法论意义,以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差别、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等。同时,结合具体实例,专门就定性研究的结果表达即定性研究报告的撰写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指导。 全书体系科学规范,内容取舍得当,语言简明流畅。适合高等学校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专业教学的需要,也适合实际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自学及参考。 作者简介: ?风笑天,1954年生于武汉,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评审组成员。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委员,湖北省社会学会常务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研究方法、青年社会学、家庭社会学、人口社会学、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等。承担的课题主要有:“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新社会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社会影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独生子女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美国福特基金重点课题)、“电视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国务院三峡移民局重点课题)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人口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3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社会研究方法》《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社会研究:设计与写作》《社会研究:科学与艺术》《社会的印记》等。

《社会研究方法》课题设计

《社会研究方法》课题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当代大学生购买电脑初衷与个人电脑使用情况的比较研究姓名:刘妍妍董晶晶 学号:K30714011 K30714030 专业:社会工作 导师:田飞 日期:2009年4月13日 一、文献回顾 1)国内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个人电脑进入大学生群体,积极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是相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对在校大学生群体的电脑使用情况做出了很多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群体电脑的消费行为分析,网络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网络成瘾的动力系统---心里需求的补偿机制,大学生网络行为过程的矛盾性及其影响,网络对大学生的利与弊的研究分析,通过自塑和他塑两种机制来提升大学生的自律品格,并充分发挥自律的律己和律他的双重功能,大学生电脑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的研究,大学生电脑市场的研究,大学生群体个人电脑的使用现状等 方面研究,探讨随着个人电脑在大学生群体中间的普及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其中运用了主要有消费者行为理论,即消费者为获得所用的消费资料和劳务而从事的物色、选择、购买和使用等活动。亦称消费者行为。消费行为的核心问题是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的形成问题,按照行为学派的传统解释,一定的“看得见的行动”,来自一定的刺激。一般用“ S?R”表示某一行为。S代表一定的刺激,R表示

一定的反应。然而这种传统解释被认为过于简单化。很多学者强调,消费者的行为趋向,是决定和影响消费者的各种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对相关的所有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作用进行系统的分析。消费者自身的欲望是驱策消费者去购买的主因。它既产生于消费者的内在需要,又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强烈的需要会成为决定某一时期的消费行为的支配力量。但是,某一需要还要取决于消费者个人的习惯、个性和家庭的收入总水平与财产额的高低,以及家庭规模与结构的特点,等等。外界环境是制约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性因素,它包括社会因素和企业因素两个方面。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交往。每个消费者都有自己的“社交圈”,他会购买与“生活圈”里的人大致相仿的消费品?某种社会舆论和社会运动的影响。企业因素主要有:?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情况和质量、性能、包装所具备的吸引力;?名牌品的商标给与消费者的信誉;?企业的广告和推 销员的“劝说”所形成的“拉力”;?企业位置与服务态度;?商品价格及与它相联系的服务费用的高低;等等。此外,形成消费者购买的重要条件还有:?消费者对某种消费对象的“认识”与“理解”;?对购买该商品或劳务的“经验”与“知识”;?通过对各种商品的比较和“判断”所形成的“态度”;等等。从内外因的影响来分析大学生消费电脑的行为,一方面是自身对电脑的认知即内因,一方面是环境的影响即外因,双重作用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购买个人电脑。 运用的主要理论还有心理需求补偿机制,该理论的基本观点为:1)心理需求的现实满足与网络满足是两个重要的需求满足情景,两者互为补偿但是总体上现实满足仍是主要的途径,2)正常发展的大学生会在现实与网络中灵活转换。当现实生活中心理需求确实程度较高时,大学生回去网络中寻求满足,若网络能够比现实提供更多的满足条件,则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越大,3)心理需求的现实缺失和网络补偿都会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关系密切,4)在现实生活中和缺失和在网络世界中分别补偿了心理需求的不同方面,则导致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不同类型。

社会研究方法答案

社会研究方法 第一章 1.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两大支柱是什么? 答:科学就是在寻求解答过程中所发展出的一种答案。科学既可以切入约定俗成的真实,也可以进入经验的真实。对于非亲身经验的真实,科学家有很多标准来做评断,才会把这些事物视为真实。 科学有时以逻辑实证(logico-empirical)为特色,其两大支柱是逻辑和观察。科学对世界的理解必须言之成理,并符合我们的观察。这两者对科学都不可或缺,而且和科学研究的三大层面密切相关:理论(theory),资料收集(data collection)和资料分析(data analysis)。 2. 什么是理论?什么是变量?理论和变量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理论(theory)是对某特定生活方面相关的观察的系统解释,如青少年不良行为、社会分层、政治改革等,是科学观察的层面。 变量(variable)属性在逻辑上的归类,属性指的是事物的特征或本性。变量是许多属性的逻辑组合。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理论用来描述(可以逻辑地预期的)变量间关系。这种预期常常包含因果关系。一个人在某个变量上的属性会造成、倾向于、促进另一个变量的某一个属性。理论是以变量语言来建构的,理论所描述的是不同变量的属性之间逻辑上可能有的关联性。 3.社会研究中存在哪些辩证关系?请逐一解释。 答:社会研究中存在的辩证关系有: (1)个案式和通则式解释模式 个案式解释(idiographic)是一种解释方式,企图针对特定的个案进行全面的了解。 通则式解释(nomothetic)也是一种解释方式,试图寻找一般性的影响某些情形或者事件的原因,也就是对许多事例进行概括性的也是表面性的了解。 (2)归纳与演绎理论 归纳理论(induction)是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 演绎理论(deduction)根据一般理论预测个别事件,也就是特定的命题来自普遍性的原理,从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 (3)定性与定量资料 定量资料是数学形式的,定性资料不是。在不同的研究目的中,两种类型的资料都是有用的。 (4)抽样研究和应用研究 纯粹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是社会科学事业中有效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4.研究中可能的错误有哪些?解决方法有哪些? 答:研究中可能的错误有: (1)不确切的观察:研究者常常在观察中犯错。解决方法:更谨慎的观察、使用简单或是复杂的测量手段。 (2)过度概化:当我们探讨周围事物的模式时,通常会把一些类似的时间当做某种普遍模式的证据,在有限观察的基础上,做了过度的概括。解决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笔记(精编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解释的过程。 北大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1)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 (2)研究方式: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步骤。包括研究法与研究设计类型。 四种主要研究法:统计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间接研究。 研究设计是对研究类型、研究程序和具体方法加以选择并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分类: <1>根据研究目的: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 <2> <3>根据调查范围: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4>其他分类: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3)具体方法与技术: 包括资料收集方法(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实验法和文献法) 资料分析方法(数据资料:统计方法、数理方法模拟法;文字资料:比较法和构造类型法) 其他技术手段和工具。 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方法论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又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得具体方法和技术。 统的知识。特征: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客观的、可实证的知识体系的结合。也就是说,是科学研究与科学知识这两种形式的结合。 4、科学三任务: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5、科学研究:以系统的、实证性的方法获取知识。 6、科学的性质: 科学知识的性质:(1)系统性;(2)因果决定论;(3)普遍性;(4)开放性。 科学研究的性质:(5)实证性;(6)客观性;(7)明确性;(8)社会性。 7、科学的功能:技术、学术和社会功能。 8、操作化:对假设中的概念作出具体定义。 9、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 (1)研究对象复杂、异质性大; (2)研究更受个人因素的影响; (3)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 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来探索真理的理性认识活动。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 题型: 1、填空题:20*1分=20分 2、不定项选择:10*1分=10分 3、名词解释:5*4分=20分 4、简答题:5*5分=25分 5、论述题:两题12分+13分=25分 一、导论 1、社会研究的概念: PPT:社会研究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社会研究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世界。而从事这种活动所用的方法,就是社会研究方法。 书本: (P2)社会研究是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泛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即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系统的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理论来解释具体社会现象,并力图找到具体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 (P4)社会研究方法:有目的的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类各种社会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手段。其研究对象包括社会要素、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内容。 2、社会研究的特点:(P5) (1)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科学性(指研究者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2)研究的方式是实证的(价值中立)——实证性(社会研究不涉及到价值判断,或者说研究者在研究中要保持一种“价值中立”的态度。) (3)研究的主题是经验的(可检验,也重复)——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获取的资料,并能通过验证资料的验证。) (4)研究过程是客观的——客观性(指研究者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获得的经验事实是客观的。) 3、社会研究的类型:(P11) (1)按研究性质: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 (2)按研究目的: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3)按研究对象的范围: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4)按社会研究的应用领域:行政统计调查、学术性调查、民意调查、市场调查 (5)从时间性角度:横向研究、纵向研究(P18) ①横向研究/横剖研究/截面研究:(瞬间取景)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横剖研究通常是较简单、较省钱的方法,但缺点是无法捕捉社会过程或变迁状况,是调查研究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②纵向研究/纵贯研究:指的是在较长时期内的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分析社会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探讨社会现象的前后联系,力图揭示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纵贯研究通常比横剖研究来得复杂,涉及的成本也比较高,但也比较有力,特别是当研究者想要寻找社会变迁问题的答案时。 ●纵贯研究的三种主要类型:(区别) A.趋势研究/时间序列研究:在不同时点上所进行的若干次横向研究必须是具有同样的研究内容,采用的是同样的测量方法(总体的某一特征一直得到研究)。(书本:是指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变化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一般总体在不同时间点的资料比较,以揭示和发现现象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B.同期群研究/同龄群研究/世代研究/人口特征组研究: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