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姓

边姓
边姓

边姓

边姓是出现在《百家姓》中的姓氏,据《百家姓》记载,姓氏属地为陇西郡(秦朝),现在甘肃省。现在浙江省陕北内蒙古鄂尔多斯较为常见,有边姓聚集村落大约四万人。

基本信息

词目:边姓

读音:Bian Xìng

姓氏:中华姓氏

边氏

边氏是中华全体边姓人的统称,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边姓侨胞。

边姓起源

起源一

商朝有诸侯国边国(位于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边国国君有伯爵的封号,所以又称为边伯,其后以边为氏。至周王朝时,有大夫亦名边伯。

起源二

出自子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朝时,宋平公之子御戎,字子边,其后世子孙便以边为姓,成为边姓一支。

起源三

出自满族老姓汉化。改为边姓的满族老姓包括:边佳氏、博尔济氏、沙拉氏、额尔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边氏(朝鲜族、汉族)等。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乃蛮部领地巴亦答剌黑别勒赤儿,属于以地名汉化为氏。

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之子孛尔只斤·忽哥赤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蒙古族巴亦拉葛赤氏,源出蒙古黄金家族,是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之子孛尔只斤·忽哥赤的后裔。

起源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博尔济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博尔济氏,源于元太祖“黄金家族”孛尔只斤·铁木真的后裔,世居东城(今黑龙江勃力)。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gi Hala。蒙古族、满族博尔济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边氏、季氏、李氏等。

起源七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达斡尔族阿拉边前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是为新满洲姓氏之一。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rabiancian Hala。清朝晚期以后,达斡尔族、满族阿拉边前氏多冠汉姓为边氏。得姓始祖

边伯、公子城(子边)、孛尔只斤·忽哥赤。子边,中国的边氏族人,由来已久,《通志?氏族略》上说,边姓是宋公子城的后代,城字子边,他的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另外,《元和姓纂》指出,周朝初年的宋国是传自商汤的嫡系子孙,追本溯源,边氏当然是商汤的后裔了。商汤这一支子孙,最初在中原的河南地区为繁衍中心。望族居陈留郡(今河南省开封陈留郡)。故边氏后人尊子边为边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堂号

堂号

陈留堂:以望立堂。

金城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

腹笥堂:后汉边韶,字孝先,以文学知名,有几百学生。边韶有一次白天睡着了,学生私下嘲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边韶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思经事,

寐与周公同梦,静与孔子同志,师而可嘲,出何典籍?”后来边孝先官做到尚书令。

郡望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刘彻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金城郡:西汉朝始元六年(庚子,公元前81年)置金城郡,治所在允吾(今甘肃永靖),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兰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地区。隋朝大业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兰州为金城郡。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迁徙分布

边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四十一万八千余,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6%左右。边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边姓出自子姓。上古商代的时候,有个诸侯国叫边国,边国国君有伯爵的封号,所以又称为边伯。后来边国灭亡以后,边伯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边氏,世代相传。还有一支边姓起源于春秋时期。那时有个宋国,宋国国君宋平公的儿子叫御戎,字子边。子边的后代有的以他的字作为姓氏,也称为边氏,形成了另一支边姓的起源。在古代,边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陈留。

边姓源起于春秋宋国都城河南商丘,得姓后很长一段时间繁衍于该地,直到宋亡。下历秦汉,逐渐散居今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等靠近古宋国的地域。西汉时,边姓名人有与朱买臣、王朝合称三长史之一的边通;东汉时边姓名人渐多,有任京兆尹的边凤,九江太守边让,尚书令边韶,此三人均为陈留郡人,表明至少在东汉时边姓陈留郡望已经形成。另有《董卓传》中提到的金城人边章等,表明边姓已经在甘肃落籍,金城郡望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边姓金城郡望昌盛浩大,人丁兴旺,并有移居与之相邻的陇西郡者。黄河百害,唯富一套,陇西郡自然环境优越,又加远离动荡不安的中原地区,故边姓后来在陇西郡形成大族。此际至隋,中原一带战乱不宁,烽警四起,又加瘟疫肆孽,旱涝天灾,百姓流离失所,不惜颠沛流离,徙奔江南,边姓经此动乱,渐散居今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等省。隋唐两代,边姓主流依旧在北方繁衍,今山西、北京、天津均有边姓人的踪迹,河北、陕西、甘肃等地成为边姓人繁衍的中心。唐末五代时,

边姓人活动之重心始向江南转移。北宋中期,边肃孙边由于仕宦的缘故,由应天府楚丘(今河南滑县)落籍于吴(今江苏苏州)。南宋至元,边姓在今南部省份的分布区域愈广,今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省份均有边姓人入迁。而北方的内蒙亦有晋陕甘之边姓入迁。明初,山西边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京、天津等地。历有清一代,边姓逐渐散居于西南、东北和台湾等地。

如今,边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浙江省为多。今山东省的济南市、德州市、青岛市、莱芜市、菏泽市、淄博市、东营市、滨州市、郓城县、临沂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任丘市、唐山市、霸州市、保定市博野县、涿州市、定州市、秦皇岛,山西省[4]的朔州市、忻州市、五台县、定襄县、太原市、大同市、榆次市、侯马市、介休县、运城市夏县,江苏省的淮安市、徐州市、盐城市、无锡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咸阳市,湖北省的咸宁市、宜昌市、襄樊市,浙江省的诸暨市同山县、金华市、嘉兴市;河南省的漯河市舞阳县、召陵区、源汇区、开封市、商丘市、许昌市、叶县、平顶山市、南阳市、焦作市博爱县、新乡市封丘县、濮阳市、禹州市、驻马店;贵州省的贵阳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的辽阳市、沈阳市、铁岭市、本溪市、锦州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吉林省的四平市、松原市、扶余县,安徽省的淮南市、凤台县、寿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湖南省的衡阳市、湘潭市、张家界市、宁乡市,四川省的阿坝州小金川、松潘县、广元市、西昌市、彭州市军乐镇等地,均有边氏族人分布。

家谱文献

河北任邱边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末一卷,附考一卷,(清)边方晋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笃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河北省石家庄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洲家谱学会。

河南封邱边氏重修族谱十卷,(清)边青黎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32年)贻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图书馆。

边氏族谱,(清)边青黎纂修,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北霸县边氏本支支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北边氏家谱六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同山边氏宗谱四十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南封邱边氏族谱十卷,(民国)边济仁、边炳汉等纂辑,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贻谋堂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泺县边氏家谱四卷,(民国)边柔远篆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唐山华美印刷局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山西五台边家庄支系《五台边氏家谱》,清中叶时,约于1750

年间边成谋创修,1840年由成谋孙边藩吴第二次续修,1951年由边奏联、边奏镛第三次续修。2005年由边新文主编续修出版。所收录包括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迁入边家庄的始祖边敬后人,包括支衍到五台神西村、耿家会村、定襄县河南坪村以及山西榆次市、介休县等多个聚居村的族人。现有该支系族人超过3000人,为山西省边姓人口大户之一。[4]

山西省五台县坪上支系《五台坪上边氏家谱》,1960年边安棨修谱作序,2003年边宪章主编续修。传该支系自洪武年间志亮志宽二兄弟由洪洞圪针沟大槐树下移至五台县坪上村。该支系除五台坪上村外,还包括移居于五台雷村、官庄、南北涧等村,山西介休、忻州、岢岚、右玉,以及山东、河南、河北族人,已繁衍20余世,超过1000人。

字辈排行

山东鄄城边氏字辈:“金文孟(廷)广道兆祥”

山东滨州边氏字辈:“云喜玉清瑞,田越礼智信”

山东长清边氏字辈:“绍清家丕(培)现克孝衍(延)修长薪(金)传开基业诗书学温良”。

山东淄博边氏字辈:“圣洪昌继凯”。

山东临沂边氏字辈:“永文经(景)俊玉”。

山东郓城边氏字辈:“凤梦广道兆祥庆传同”。

山东蒙阴边氏字辈:“丕景振立田开洪乐成圆”。

湖北咸宁边氏字辈:“作善吉后志友光康林臣佳”。

湖北宜昌、南漳边氏字辈:“世忠厚传……”

安徽涡阳边氏字辈:“静兴怀心(力)”

湖北沔阳(仙桃市)边氏字辈:“积厚自有光”。

辽宁本溪、锦州边氏字辈:“万宝朝忠(镇)宪成继广”。

辽宁昌图边氏字辈:“国永喜志庆庚生”。

河北河间边氏字辈:“凤西德树增元玄少”。

河南商丘边氏字辈:“申敬传家祥红永.....”。

江苏边氏一支字辈:“学振中华伟业乃仓”。

边氏一支字辈:“孝先绪文祥”。

边氏一支字辈:“宏德志宝……”

边氏一支字辈:“学从广东正志光华”。

资料有待补充。[1]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县辛集乡边庄村边氏字辈:庆玉保洪之乐志

山东省兖州市王因镇王因村、前竹亭村、后竹亭村

山东省邹城市太平镇边庄:广、贻、德、茂、永

河南驻马店边氏字辈:战、理、学、奥、振、思

河北涿州一支字辈:玉、章、文、金.......

四川广元一支字派:德、化、先、元、吉、学......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燕店镇付庄村:计、学、国、立

河南省杞县边氏字辈:“星玉照家永,红中振齐天”

山西省五台县边家庄支系字辈:自4世起至23世:(括号中为

一辈多字情况)景廷尧永,崇维学如(崇一四章),成来藩关(业文国彦),奏起远功,定开锡命。2005年新修家谱拟定24世至39世字辈派语:秉承禹贡,鼎泰玺铭,忠善鸿儒,万世韶华。[4]山西省五台县坪上边氏支系字辈:自坪上支系边氏始祖志宽志亮起至34世字辈派语:志上,玉下,国上,□下,朝上,维上,洪上,□下,廷

,守上,进上,国下,安上,广或达上,积上,智上,祥下,增上,掌上,上,德上

培上,育上,新上,启下,发上,福上,贵下,旺下,生上,定下,成上,永上,宏上,兴上。(符号□表示无固定字。)[5]

边氏宗祠

边氏宗祠,俗称“边村祠堂”,位于浙江省诸暨市边村乡边村。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成,占地约1800平方米。

坐北朝南。平屋三进,七开间,面宽一致。有门厅、戏台、正厅、后厅和东西看楼及侧屋。祠堂雕梁画栋,制作讲究。门厅与正厅前槽均用卷棚顶,瓜柱雕花篮、花枝。卷棚下垂挂花篮,雕饰富丽,色彩和谐。门厅的隔扇,雕饰吉祥;天花板上镶嵌缠枝木雕。所有檐柱牛腿,浮雕和透雕着不同的历史典故、人物山水、宫廷市井、海市蜃楼、飞禽走兽图案。画面构图严谨,刻工细腻,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戏台中的露明构件,悉数用透雕和浮雕装饰,绚烂精致。藻井用七彩小斗拱,以螺旋式叠砌,中嵌16尊鎏金木雕神像,将藻井分为上下两层。藻井内外贴金施彩,金光耀眼。整座戏台,如同精致的雕笼,其精湛的雕刻艺术,堪称建筑中的瑰宝。

现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边氏宗祠是一处研究江南地区晚清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姓启边国;望出陈留:全联典指边氏的郡望和源流。

五经笥腹;四杰蜚声: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浚仪人边韶,字孝先,以文学知名,能言善辩,教授弟子数百人。一天,他正假寝,有弟子私下嘲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他听后应声对道:“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盛饭食或装衣物的竹器)。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意旨相同)。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嘲笑他的弟子大为惭愧。桓帝时,官至尚书令。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历城人边贡,字廷实,号华良,弘治年间进士,任兵科给事中,明嘉靖年间官至南京户部尚书。他早年就负有才名,喜欢游览江山,饮酒赋诗,与李梦阳、徐祯卿、康海号称“弘治四杰”。

官称佛子;朝采令名:上联典指五代时期的南唐升州人边镐,中主李璟时,以行营招讨洪、抚、饶、信、歙等州都虞侯,继而先后攻克建州、潭州,执闽主王延政,杀楚王马希广,分别灭了闽、楚二国,官至武安军节度使。诸将争功时,他从来一言不发。善于以仁慈用兵,时人称他为“边菩萨”、“边佛子”。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楚丘人边肃,字安国,进士出身,真宗时历官工部郎中、曹州知州、邢州知州。契丹入侵时,正逢地震,城墙倒塌,真宗密诏令他见机行事,他打开

城各城门,严阵以待,敌军却退了回去。真宗曾秘密采访朝臣中有令闻(好名声)者,得二十四人,其中有边肃。

孝先笥腹;文礼逸才: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以边韶事典。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边让,字文礼,善属文,孔融称其有俊逸才。

卢龙节度;闻望名臣:全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楚丘人边肃事典。

五言通用联

稻田留野老;烟翅破寒江:此联为清朝书画家边寿民自题联。边寿民,淮安人,或作山阳,一名维骐,字颐公,号渐僧,又号苇间居士。

七言通用联

唐人爱读边鸾画;明士喜吟仲子诗: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画家边鸾,京兆人。最长花鸟。下笔轻利,用色鲜明。或谓其牡丹图,人畜六七,大小相戏,状态如生,推为绝笔。他如蜂蝶蝉雀,并居妙品。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诗人边习,字仲学,著有《边仲子诗》等。

名列弘治十才子;官居绍兴二侍郎: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户部尚书边贡,历城人。与李梦阳等号称“弘治十才子”。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吏部尚书边知白,字公式,绍兴中历户、吏二部侍郎,直学士院。

负才俊伟驰芳誉;持躬端敏绍家风: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九江太守边让,字文礼,浚仪人。恃才气,不屈曹操,操杀之。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名人边承遇事典。

十言通用联

闻望崇高,天子殷殷采取;腹笥富厚,门人济济从游: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工部郎中边肃的事典,边肃,字安国,楚丘人。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学者边韶事典。边韶,字孝先,浚仪人。尝言:“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

论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

论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 作者:陈华新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1480 更新时间:2007年08月25日 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原名仁坤,小字火秀,1814年1月1日(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出生于广东花县西北福源水(今花山公社境内)的一个农民家庭,后举家迁居官禄□村(今新华公社大□大队)。他七岁开始入学读书,聪慧异常,五、五年间,即已博览经史,为塾师所称许。十六岁时(1828年)第一次参加县试失败,因家贫辍学,在家里务农。十八岁(1830)被聘为本村塾师。但是,他的父兄及亲族都希望他科举成名,因此,洪秀全一面教书,一面准备赴考。1836年第二次赴广州应试不售,在广州龙藏街得到一本华籍传教士梁发写的《劝世良言》(洪秀全得《劝世良言》之年,各家记载有1833、1834、1836、1837诸说,此据《太平天国起义记》原注有“因自彼得获赠书以迄开始研究读书之时,已历七年矣”推论,洪秀全于李敬芳家研读《劝世良言》为1843年,上推七年当为1836年。)。“秀全考毕即携之回乡间,稍一涉猎其目录,即便置之书柜中;其时并不重视之。”(见《太平天国》丛刊本第六册第840页。)由于洪秀全出身于农民家庭,又长期在农村中生活和劳动,这使他能够接近和了解农村被压迫农民的疾苦,为他后来走上反清革命道路打下思想基础,但是,从上述洪秀全的活动轨迹看来,在1836年以前,其活动均没有超出参加农业生产,应科举,当塾师的范围,与当时一般农村知识分子并无二致,其确立反清革命思想,应在1838年之后。 根据洪秀全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反清思想酝酿时期,以1837年的“异梦”为标志。 1837年,洪秀第三次赴省考试,又一次名落孙山,回家后得了一场大病。这并不是什么普通疾病,据韩山文《太平天国起义记》说:“秀全病时,神游四方,常在其室内走动跳跃,或如兵士战斗状,常大声疾呼:‘斩妖,斩妖,斩呀!斩呀!这里有一只,那里有一只,没有一只可以挡我的宝剑一砍的’。”(见《太平天国》丛刊本第六册第842页。)原来洪秀全在病中做了一场异梦,梦见“天上至尊的老人”,命他降世救人,还封他为“天王大道君王全”呢!从此便改名为洪秀全。在病中他做了二首诗:“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眼过西北江山外,声震东南日月边。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另一首是:“鸟向飞(晓)兮必如我,我今为王事事可;身照金鸟灾尽消,龙虎将军都辅佐”。(见《太平天国》丛刊本第六册第843页。)这二首诗反映了他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表现了胸怀天下的抱负。近年来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关于洪秀全在1837年病前和病中的上述两首诗,其真实性极可能受了后来突出神化洪秀全的异梦异象这种政治作用的影响”。(王庆成:《论洪秀全的早期思想及其发展(上)》,见《历史研究》1979年第八期。)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第一,从一般常识来说,

成姓男女宝宝姓氏取名-百家姓起名大全

成姓男女宝宝姓氏取名-百家姓起名大全 来源:金榜起名网2012-12-04 11:08阅读次数:1520 成姓简介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百家姓中有这一姓 姓氏起源 成(ché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弟的封地郕,属于以国名为氏。姬姓氏族以郕地之名为姓氏的,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几乎同时的分支,在姓氏形成上独一无二: ⑴.起源于今山东宁阳。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与《辞源》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其弟、周文王第五子叔武于郕(今山东宁阳),叔武在郕建立了郕国。周庄王姬佗十一年(公元前686年),这个郕国与纪国由于阻挡了齐国向南部发展的途径,因此被齐襄公姜诸儿所灭,其后代遂以国名为姓氏,后有的去邑为成氏,史称成氏正宗。 ⑵.起源于今河南范县西濮城北。几乎在与叔武封地的同时,周武王又将另一个王族季戴,也分封在另一个郕邑(今河南范县濮城)。季戴也在自己的郕邑建立了郕国。季戴郕国没有叔武的郕国命运好,早在叔武的郕国灭亡三十二年前的周桓王姬林二年(公元前718年),这个郕国即被卫宣公姬晋所灭,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其中就有人去邑为成氏,世代相传至今。 成氏族人大多尊奉成叔武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容成氏,出自远古帝王容成氏世系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史籍《姓氏词典》中引《新纂氏族笺释》注释:“容姓出自大容氏。”大容氏部落后派生出容成氏族,即传说中的大容氏“生”容氏。在典籍《庄子·胠箧》中记载:“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后世所明确记载的容成氏,当以大禹为主要代表,是源出姒姓的一支族人,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名人辈出,其后裔子孙分衍多多,姓氏繁复,但最早的成氏、容氏、庸氏,当出此族源。 源流三 源于芈姓,出自楚国君主若敖之子成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千家姓查源》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若敖有个儿子名叫熊成虎,是楚国大夫。 在熊成虎的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成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匈奴族,出自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北凉录》中的记载,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南匈奴屠格部族多次被大将军卫青击败,俘虏被送入中原地区分散居住,其中即有按汉俗改汉姓为成氏者,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成佳氏,亦称程佳氏、承佳氏,满语为Ce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

马氏庄园和他的主人

马氏庄园和他的主人 ?马氏庄园概况: ●马氏庄园建筑特点: ?马丕瑶,(1831~1895)清代广东巡抚。字玉山。 安阳县蒋村人。清同治元年(1862)进士。历任山西平陆县、永济县知县,解州(今山西运城)、辽州(今山西左权县)知州,太原府知府,署理山西按察使和山西布政使。光绪十三年(1887)任贵州按察使,接着又任河南省布政使。十五年(1889)秋,任河南省巡抚。创建官书局,惠及读书人而广施教化。倡办蚕桑,开设机坊。二十年(1894)十月授广东巡抚。时值中日甲午战争之际,积极修复海防设施,选拔任用有才能的得力将领,兴办团练,加强武器装备。后因忧愤国事卒于任上。 ?马丕瑶山西任上不负座右铭: 不爱钱不殉情我这里空空洞洞 凭国法凭天理你何须弯弯曲曲 永济知县,1、解决上源、夏阳争滩地 2、惩治役吏 解州知州,山西大荒,捕活盐枭20余 马丕瑶广东任上查办李鸿章之兄——李翰章 革除闱姓捐 甲午战争后忧愤成疾死于广州。 ?马吉森——马丕瑶长子,河南近代民族工业的创始者之一 1903年创办安阳六合沟煤矿(今河北磁县观台镇),1909年扩建

1903年创办安阳广益纱厂 续安阳县志记载:“安阳今日之工商业,稍见扩展,吉森实创其端” ?马吉樟(1859年~1931年),马丕瑶次子,进士出身,历任翰 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典馆总校、湖北提法使、按察使等职,深得朝廷器重。辛亥革命后,任袁世凯总统府内史、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等职。 ?善良1878年: 1895年, 1900年, 1904年,皇帝侍读、侍讲、日讲、起居注官 1907年,东渡日本考察教育 1909年,湖北按察使,任内曾掩护同盟会员 1915年任袁世凯总统府内史即秘书 马青霞(1877年~1923年),马丕瑶小女,乐善好施,酷爱教育事业,光绪帝诰封“一品诰命夫人”,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后,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投奔革命,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女志士,有“南秋瑾、北青霞”之美名。孙中山先生曾赞誉她为“巾帼英雄”,并为她题写了“天下为公”四个大字。鲁迅先生也曾称赞她“才貌双全”。 一、读书明理的少年青霞 二、泛爱乐善、兼济天下

姓氏源流教案

梳理探究姓氏源流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了解自己姓氏的来源。了解中国姓氏发展的脉络,提高语文学习的探究能力。 2、通过网上搜索、分组讨论、合作讨论归纳出姓氏发展的脉络。 3、培养学生语文探究学习的兴趣爱好,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教学重点:利用互联网搜索来查找关于自己姓氏的资料。 难点:运用科学的分类方法对中国姓氏的来源及发展进行归类、整理。 活动准备:与主题相关的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全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的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全对自己的姓的尴尬。而著名学者孔庆东教授每次出来讲学,总是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可见,姓名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我们的姓氏是如何来的呢?今天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到网络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答案。 二、展示问题: 1、利用互联网查找自己姓氏的来源。 2、利用互联网找出自己姓氏在本地的分布情况。 3、思考姓氏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三、分组:按姓氏和人数将班级学生分成六小组。 三、上网查阅资料、讨论、最后展示成果。。 优秀成果展示 第一组 我们组每个人的姓氏来源: 杨姓: 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是现时中国第六大姓氏,杨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杨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据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杨国。西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领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带,建都于唐,为唐侯。因唐地临晋水,由此为晋国,叔虞即为晋开国之君。至春秋时,晋国内乱,晋武公灭瑉侯统一晋国。武公死后,其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献公相继灭周围诸小国,包括杨国。献公封其二弟伯侨领地于杨,以地取姓即为杨姓。由此伯侨成为杨氏得姓始祖。杨姓属于以封地为姓。在我们中牟县,杨姓的分部比较广泛,在各个乡镇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三官庙乡,九龙镇一带。 第二组 贺姓: 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他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于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

中国姓氏的的形成

姓氏的形成 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 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中国姓氏的的形成_文学常识

中国姓氏的的形成 中国姓氏的的形成 姓氏的形成 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 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 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 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 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 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 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 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 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 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 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 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 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唔使问阿不是问罗贵

“唔使问阿贵”不是问“罗贵” 粤语方言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俗语,“唔使问阿贵(桂)”这句俗语,很多人都经常用,但出处何在?过去一直鲜为人知。 前几年,有学者根据珠玑巷南宋移民领袖罗贵率领众人从珠玑巷出发,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今天的江门市蓬江区良溪村,然后其后裔又从良溪村播迁珠三角各地的历史,将良溪村定性为“后珠玑巷”。从此,“后珠玑巷”在媒体上热炒起来了。连广州某大报也报道说:罗贵率众大举南迁,因为迁徙跋涉千里,一路上备受艰险。由于罗贵是首领,什么事情人们都听从他的指挥,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也非征得罗贵的同意不可。罗贵不胜其烦,于是当众宣布,以后一些小事情,大家可以自行决定。此后,“唔使问阿贵”,“阿贵”就是“罗贵”就流传开来。 其实,“唔使问阿贵”不是问“罗贵”,其出处何在?据查资料,有一说法是:岭南地区原为“百越”之地,唐宋以后,大量的珠玑巷南迁移民迁徙到岭南地区后,原“百越”地区的少数民族,迁居山区,人称其为“山瑶”,其成年男性,被称为“阿贵”。当时岭南的汉人贬称其“山瑶不见过马,唔使问阿贵”,讽刺他们住在山上,没有见识,有事不要去问“阿贵”。

“山瑶”的时代毕竟离我们太远,“唔使问阿桂”的俗语在广府地区广为流传,与清代的贪官“阿桂”有关。这个“阿桂”,姓李名世桂,光绪年间任广州五仙门左哨千总(武官),借守城之便,经常以诬告出入口商人为盗恐吓勒索,大发其财,再用贪污所得收买上司,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官至守城参将后,更加大胆,包娼庇赌无恶不作。光绪二十八年清廷准许开赌纳饷,李世桂暗中投得惠泰公司接开“闱姓”(古代赌法,以当科高中士子的姓氏为下注赌博的方法,买中高中士子的姓便赢)。这种赌法最易作弊,李世杜买通主考官,把最多人投注的热门除掉,选大冷门的姓入榜。人民知道李世桂伤天害理,罔顾士子一生苦读,无不憎之恨之。 光绪三十一年,两广总督岑春萱整肃官场,拘捕李世桂归案,一时大快人心,当时盲人歌者把此事用粤讴传唱,曲名“问阿桂”。歌词中有一句:“唔使问阿桂,阿桂如今实在凄惨!”于是,“唔使问阿桂”便成了常用语,最早为贬语,其意为某些坏事不用说,人们都知道是谁做的。后来,“唔使问阿桂”被推延到其他事。 拿“唔使问阿贵”来借题发挥的,不但现在有,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末,就有商家利用其来做广告。上世纪40年代末,廣州“風行電台”每到中午時分,播放说书名家李我主持的节目《天空小說》,该节目语言有趣传神,听众甚多。一到午饭或午茶时间,人们都争着拧开收音机听“古”。电台也不失时机地播放一些商业广告。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要数驱虫药“芝良饼”的广告:“讲古仔,讲古仔,旧时有个陈得贵,住系双门底,巨个细蚊仔,餐餐食饭唔开胃,成晚黑

百家姓

百家姓 2008年04月04日星期五18:01 【百家姓歌】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麹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蒲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郁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郤璩桑桂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瞿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戈廖庾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拔夹谷宰父谷梁 晋楚闫法汝鄢涂钦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况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百家姓顺序】 (1)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我国新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 新顺序是: 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朱,马,胡,郭,林,何,高,梁,郑,罗,宋,谢,唐,韩,曹,许,邓,萧,冯,曾,程,蔡,彭,潘,袁,于,董,余,苏,叶,吕,魏,蒋,田,杜,丁,沈,姜,范,江,傅,钟,卢,汪,戴,崔,任,陆,廖,姚,方,金,邱,夏,谭,韦,贾,邹,石,熊,孟,秦,阎,薛,侯,雷,白,龙,段,郝,孔,邵,史,毛,常,万,顾,赖,武,康,贺,严,尹,钱,施,牛,洪,龚,怯。 (2)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我国新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 新顺序是: 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朱,马,胡,郭,林,何,高,梁,郑,罗,宋,谢,唐,韩,曹,许,邓,萧,冯,曾,程,蔡,彭,潘,袁,于,董,余,苏,叶,吕,魏,蒋,田,杜,丁,沈,姜,范,江,傅,钟,

清末广东文坛四大金刚与“四大寇”

重温历史:清末广东文坛四大金刚与“四大寇”[转帖] ---------------------------------------------------------------------------------------------- 来源于:中山日报2007年3月18日第4444 期B1版 清末广东文坛四大金刚 在清朝末年,孙中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与同乡杨鹤龄、江门外海人陈少白、顺德杏坛人尢列志同道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被时人称为“四大寇”。这是稍为熟悉孙中山和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的事。但是,在清末广东文坛,有四位人物,被时人称为“四大金刚”,恐怕就不那么为人所知了。这“四大金刚”,一是番禺人蔡乃煌,一是南海人江孔殷,其余两位,都是香山人,即三乡镇之刘学询,小榄镇之钟荣光。 此四人,具有共同点,一是出身名门望族,书香世家;二是赋性聪颖,青少年时已显露出过人的文学才能,走科举之路也一帆风顺;三是浪漫不羁,好结交江湖名士;四是青年时代,他们都做过同一的“事业”———撑渡。所谓撑渡,就是在科举中替人代考,没有过硬的文才,是干不成撑渡的。 当然,“四大金刚”以后走的道路不尽相同,从这四人的经历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面临中国社会发生激烈的变革,当时的知识分子也处在斗争的旋涡之中,思想和经历都显得异常复杂。本文仅介绍两位香山人刘学询和钟荣光。 经历独特的刘学询 刘学询,字问刍,号耦耕,香山县三乡人。1860年出生,为名将后裔。光绪十二年(1886),刘学询考中进士,在吏部“待分配”好几年,见没有升官的希望,便毅然在广州包办“闱姓”(“闱姓”是晚清两广地方利用科举考试进行赌博的一种方式),从此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一时声名鹊起,被人称为“刘三国”,即“文可华国,富可敌国,妾可倾国”。刘学询颇有壮志雄心,一心想反清复明,由自己来当皇帝。1893年与孙中山结识,两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想推翻清朝,因而在政治上结成了联盟。 1899年,刘学询奉清廷命赴日本瓦解维新派势力,与孙中山秘密会面。后任两广总督李鸿章幕僚,想促使李鸿章与孙中山联合,实行两广独立,结果不成功。又想借清廷之手,杀死康有为、梁启超。结果遭到康、梁的嫉恨。梁启超委托澳门总局的陈士廉与麦孟华,然而却迟迟没有动手。梁启超对此极其不满,指责澳门总局“何以数月以来,无一毫动静”,并指示不惜赏金,招募可用之人,以完成刺杀任务。澳门总局在梁启超的催促下,也积极寻找各种机会以刺杀李鸿章与刘学询,根据梁启超的指示,先行刺杀刘学询。终于找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1900年4月24日,刘学询从澳门返回广东,刚到广东口岸,保皇党的刺客已经得到情报,守候多时,见刘学询刚登岸,突然拔出手枪,照准刘学询的胸口开了枪,刘学询当场血流不止,送往西医就诊。刘学询也算是大难不死,因为衣服穿得较多,子弹打得不算太深,没有构成致命伤,但也足以使其胆战心惊了。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刘表示协助向外国借款,帮助南京临时政府,但亦未成功。其后,刘学询也未能在国民政府中谋得一职。刘学询几次谋事不成,遂心灰意冷,急流勇退,把全部精力投向在杭州西湖畔建私家别墅———西里湖丁家山前隐秀桥西的“水竹居”,俗称刘庄,占地36公顷。背山濒水,环境幽静。庄园建筑豪华,陈设古朴别致,为西湖第一名园。建国后,刘庄被政府接管,称“西湖宾馆”,80年代改建为“杭州西湖宾馆”。同时,刘学询还在上海开设大钱庄。1936年,刘学询逝世,但其晚年的情况不详。 刘学询是清末民初一位神秘人物,经历独特,多彩多姿,极具争议性。

《百家姓》

《百家姓》 赵zh ào 钱qi án 孙s ūn 李l ǐ 周zh ōu 吴w ú 郑zh ang 王w áng 冯f ?ng 陈ch ?n 楮c h ǔ 卫w ai 蒋ji ǎng 沈sh ěn 韩h án 杨y áng 朱z h ū 秦q ín 尤y ?u 许x ǔ 何h ? 吕l ǚ 施s h ī 张zh āng 孔k ǒng 曹c áo 严y án 华h u á 金j īn 魏w ai 陶t áo 姜ji āng 戚q ī 谢x i a 邹z ōu 喻y ù 柏b ǎi 水shu ǐ 窦d ?u 章zh āng 云y ún 苏s ū 潘p ān 葛g ě 奚x ī 范f àn 彭p ?ng 郎l áng 鲁l ǔ 韦w ?i 昌ch āng 马m ǎ 苗mi áo 凤f ang 花h u ā 方f āng 俞y ú 任r an 袁yu án 柳l i ǔ 酆f ēng 鲍b ào 史s h ǐ 唐t áng 费f ai 廉li án 岑c ?n 薛x u ē 雷l ?i 贺h a 倪n í 汤t āng 滕t ?ng 殷y īn 罗l u ? 毕b ì 郝h ǎo 邬w ū 安ān 常ch áng 乐l a 于y ú 时s h í 傅f ù 皮p í 卞bi àn 齐q í 康k āng 伍w ǔ 余y ú 元yu án 卜b ǔ 顾g ù 孟m ang 平p íng 黄hu áng 和h ? 穆m ù 萧xi āo 尹y ǐn 姚y áo 邵sh ào 湛zh àn 汪w āng 祁q í 毛m áo 禹y ǔ 狄d í 米m ǐ 贝b ai 明m íng 臧z āng 计j ì 伏f ú 成ch ?ng 戴d ài 谈t án 宋s ?ng 茅m áo 庞p áng 熊xi ?ng 纪j ì 舒s h ū 屈q ū 项xi àng 祝z h ù 董d ǒng 梁li áng 杜d ù 阮ru ǎn 蓝l án 闽m ǐn 席x í 季j ì 麻m á 强qi áng 贾j i ǎ 路l ù 娄l ?u 危w ēi 江ji āng 童t ?ng 颜y án 郭g u ō 梅m ?i 盛sh ang 林l ín 刁di āo 锺zh ōng 徐x ú 丘q i ū 骆l u ? 高g āo 夏x i à 蔡c ài 田ti án 樊f án 胡h ú 凌l íng 霍h u ? 虞y ú 万w àn 支z h ī 柯k ē 昝z ǎn 管gu ǎn 卢l ú 莫m ? 经j īng 房f áng 裘q i ú 缪m i ù 干g àn 解j i ě 应y ìng 宗z ōng 丁d īng 宣xu ān 贲b ēn 邓d ang 郁y ù 单d ān 杭h áng 洪h ?ng 包b āo 诸z h ū 左z u ǒ 石s h í 崔c u ī 吉j í 钮n i ǔ 龚g ōng 程ch ?ng 嵇j ī 邢x íng 滑h u á 裴p ?i 陆l ù 荣r ?ng 翁w ēng 荀x ún 羊y áng 於y ū 惠h u ì 甄zh ēn 麹q ū 家j i ā 封f ēng 芮r u ì 羿y ì 储c h ǔ 靳j ìn 汲j í 邴b ǐng 糜m í 松s ōng 井j ǐng 段du àn 富f ù 巫w ū 乌w ū 焦ji āo 巴b ā 弓g ōng 牧m ù 隗w ěi 山sh ān 谷g ǔ 车c h ē 侯h ?u 宓m ì 蓬p ?ng 全qu án 郗x ī 班b ān 仰y ǎng 秋q i ū 仲zh ?ng 伊y ī 宫g ōng 宁n íng 仇ch ?u 栾lu án 暴b ào 甘g ān 斜x i ? 厉l ì 戎r ?ng 祖z ǔ 武w ǔ 符f ú 刘l i ú 景j ǐng 詹zh ān 束s h ù 龙l ?ng 叶y a 幸x ìng 司s ī 韶sh áo 郜g ào 黎l í 蓟j ì 薄b áo 印y ìn 宿x i ǔ 白b ái 怀hu ái 蒲p ú 邰t ái 从c ?ng 鄂a

惠州2020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语文参考答案

惠州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3分)*B.【A.张冠李戴。由第一段“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可知,客家文化是维护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C.扩大范围。第五段“今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及“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可知,客家人不包括“土著居民”。D歪曲文意。第六段“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一寺。”不等于说人们都信仰这些。】 2.(3分)*D.【文章采用的是“总——分”的论证结构,重点阐释的应该是“客家精神的核心是团结和奋进。”】 3.(3分)*C.【是一种象征。不等于说是必要条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3分)*C.【A.原文表述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B.粤港澳大湾区GDP为1.36万亿美元,排在东京湾区1.8万亿美元和纽约湾区1.4万亿美元之后。D.“无法实现”错,原文为“难以实现”。】 5.(3分)*C.【按货物吞吐量算,深圳港排世界第3、香港排第5、广州排第6。单个来说,都不是“最大海港”。物流量最大,还得益于泛珠三角区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腹地。】 6.(6分)【①国家支持优势:大湾区建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此,国家专门制定发展纲要具体指导该地区的发展建设。②经济资金优势: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部分重要经济指标已和国际三大湾区处于同一行列。③地理位置优势:大湾区区位优势明显,珠三角九市与港澳相连,海陆空交通便利,是世界物流最大区域。④科技创新优势:大湾区创新能力突出,拥有超过1.89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⑤国际化水平领先优势:香港和澳门都是内地链接世界的重要窗口。⑥人口优势:该地区拥有6000多万人口,这些都是大湾区发展的潜在力量。(评分标准:每答对1点给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3分)*B.【“表明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内涵随时代进步而改变的感慨”错,惠州端午节的内涵并没有发生改变,文中划龙舟、包粽子、挂菖蒲、艾叶、桃枝均为对传统习俗的继承。从文末“传承不变缅怀屈原的精神”也可判断B错。】 8.(6分)【(1)指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敬畏和虔诚。端午节已走过两千多年的岁月,人们依然盼望它的到来,用各自虔诚的心装扮这个节日。(2)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体现在人们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祥和心绪上,也体现在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和对健康

百家姓:成姓的来源,姓成的名人

百家姓:成姓的来源,姓成的名人 成 一、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发源于今山东宁阳。西周初年, 周武王封其弟、文王第五子叔武于郕?今山东宁阳东北),建立郕国。 其后代以国名郕为姓,后有的去邑为成姓。 2、亦出姬姓,发源于今河南范县西濮城北。周武王将另一个王族叫季 戴的,分封在另一个也称为郕邑的地方,即今河南范县濮城一带。季 戴也在郕邑建立了郕国,其后代也以国名郕为姓,后改郕为成,形成 了成姓的一支。 3、出自芈姓,始祖为成虎。春秋时,楚国君主若敖有公子名成虎,其 孙以王父之字为姓,遂为成姓。 4 南方少数民族,今广东云浮、清远、增城、潮安、连州及广西容县 等地有大量成性人氏聚居;香港西贡就有一个“成家村”,他们是祖 籍广东宝安县的客家人。 二、郡望堂号 【郡望】 弘农: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设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内乡以西,陕西省柞水以东及华山以南地区,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省灵宝县北)。 上谷:战国时,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驻军上谷。公元前222年, 秦灭赵后置上谷郡,相当于今河北省西北部,治所在沮阳(今河北省 怀来县东南) 【堂号】 "永敬堂":春秋时,成回是孔子的再传弟子。直接拜子路为师。成回处世接物永远保持恭敬。子路问他,他说:"人为善者少,为

谗者多。行年70常恐行节之亏,是以恭敬待大命。"子路点头说:"你 真是君子啊!" 三、历史名人 成公:汉朝的学者,自己隐去姓名,常诵经,不交世利,世人称为成公。汉成帝出游,遇见成公,成公不行礼。成帝说:"朕能富贵人,能 杀人,子何逆朕?"成公说:"陛下能贵人,臣不做陛下之官;陛下能 富人,臣不受陛下之禄;陛下能杀人,臣不犯陛下之法。"帝不能屈, 使郎官二人就受《政事》12篇。 成遵:字谊叔,元朝穰(今河南邓州市)人,元统进士,授翰林国史 编修官,拜监察御史。是岁言事并举劾凡70余事,皆揭发时弊,执政 者恶之。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累官中书左丞。为官清正,所至有声绩。后因用事者唆使人诬告成遵受赃,竟遭杖死,朝中内外为其鸣冤。

张之洞的“洋务思想”

张之洞的“洋务思想” 张之洞,清末著名封疆大吏,洋务运动最后一个代表人物。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洋务生涯中主持建办了三十多个工厂和五条铁路,成为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形成极具时代特征的洋务思想,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的经济建设仍不失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张之洞出身封建官僚家庭,自幼熟读四书五经,13岁即中秀才,16岁考中头名举人,27岁高中一甲三名进士(探花),二十多年的翰林生涯使他身上浸透着恪守祖训的陈旧政治品行。然而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冲击着中国的经济和政局,他那“顽而不固”的脑袋也渐渐产生了“振兴实业”的想法,在他那风行海内的《劝学篇》中系统地论述了作为洋务思想最高成就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尽管张之洞终生积极从事的洋务活动涉及军事、经济和教育等诸多方面,但能对他事业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影响最大的当推他的经济思想了。一方面,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资本主义正在形成中,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当然也会对直接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张之洞产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就他个人来说,他首先有了“西学为用”的思想基础,而且直接投身到近代工商业活动中,长期的洋务实践和经济活动的经历就常常不自觉地促使他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流通规律有所认识,使他的经济思想形成了一系列明显高于其他封建士大夫的新特点。 在张之洞的经济思想体系中,最有特色的当数他的“工本商末”的思想了。他在1895年的一本奏章中指出:要使土货价值提高,出口增加,不受外洋挟持,唯发展先进的制造工业。“世人皆言外洋以洋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① “盖机器愈备则出货愈速,制造愈精,所值愈多,成本愈轻。”②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于提高机器的生产效率以追求更多的价值这条经济规律已有了深刻而且正确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他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生产领域,重视生产对流通的作用了。 应当说,张之洞对于工业和商业两者关系的理解是基本符合资本主义生产的流通规律的,他的“工有成器,然后商有贩运。以工为体,以商为用” ③ 的思想即所谓的“工本商末”的具体体现,这种对近代工业和商业之间关系的分析是正确的,决定了他在日后的兴办企业过程中重视振兴基础工业的特点,因此就不难理解他在开采煤铁矿产和冶铁业上投下的大量精力物力了。 张之洞的经济思想的另一特色是“引进外资”和“招商助官”。 张之洞曾提出一个包括练陆军、修铁路、开学堂、办公政等一系列内容的庞大洋务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需要巨额资金的。然而当时的清政府每年用于镇压人民起义和对外赔款等钱款已远远超出政府年收入的数倍,要想依靠国库拨款是肯定行不通的,因此,他就必须为

梁氏族谱(一)

梁氏族谱 英德市黄花镇梁氏宗支简介 根据清远市政协办发来的调查梁氏宗族属下的支系情况通知的要求,英德市黄花镇梁氏宗支系理事会按族谱记载,特综合汇报如下: 据广东省英德市黄花镇梁氏宗系,按族谱记载,是千乘侯梁鳣(zhan)公之后,世居南雄珠玑巷。太始祖禹能,遗裔敬斋(二世祖)。他在前清时代的广东省城青云书院封有名衔奉祀。他的遗裔公九(三世祖)。生子:长,仲禄;次,元禄(四世祖)。仲禄生子:长,伯桂;次,伯余(五世祖)。伯余生子:长,都统;次,都能,都华,都绪(六世祖)。元禄生子:长,栋材;次,伯秀(五世祖)。栋材生子:长,都祈;次,都盛(六世祖)。伯秀遗裔都华(六世祖)。南宋咸淳九年,我祖为避胡妃事件之乱,都统、都能、都华、都绪、都祈、都盛等六人,从南雄珠玑巷以竹结筏、从浈江、北江顺水奔逃而下。到达连江口处,竹筏遭洪水冲散。都统、都能二兄弟被迫上岸,徒步逃到英德黄花定居。其余四兄弟均到珠三角。他们分别在顺德、南海、东莞等地居住。 我始祖都统、都能(六世祖)定居黄花镇已有七

百四十三年(从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至公元2006年,黄历丙戌年)。二十九世祖后裔世系,人口共有9921人。他们分别居住在黄花镇的放板、明迳、城下、迳孔、三山、公正、溪村、岩背、平星、德岗、管塘等11个村委会、居委辖下地区的38个自然村。在明代、清代还有部分支系迁往外地的清远、阳山、英德等地发展,人口32491人。内地和外迁合共42412人,以上简介,供清远市政协核用。 (摘)英德市黄花镇梁氏宗亲理事会 2006年7月15日 梁姓源流 梁氏出自嬴姓,起源于东夷少昊部,伯益之后。伯益三十五世大骆生非子。再五传秦仲,秦仲的小儿子康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南),建立梁国,为伯爵。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灭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氏,就是梁氏。此即《元和姓纂》所云:“梁,嬴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后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梁王嬴康就是梁氏始祖,史称梁氏正宗。 得姓始祖:伯益。相传颛顼帝有一孙女名女

十九世纪末

十九世纪末,中国的封建社会在经历的两千多年的发展和盛之后,终于走向了自己尽头。但是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和教育也造就了一大批“爱国忠君”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杰出人物,他们不甘心眼看着清政府的没落,在屡遭侵略的情况下,开始吸取教训,放眼世界,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洋务新政”来“富国强兵”,试图以此来挽救“中华大清朝”的命运。在继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之后,洋务派赫赫声势大见衰落之际,最后一个代表人物张之洞在清朝中央政府支持下,在担任总督的江西、两广和湖北都主持了“新政”,以振兴实业、编练新军、举办文教设施,耸动朝野视听,造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格局。其中,振兴实业又是这个新格局的基础。 对于张之洞“振兴实业”,在湖北等地兴办近代工业的成败得失,当时就众说纷纭,近年来史学界也没有统一的看法。笔者在查阅了史学界前辈们的许多大作之后,也想就张之洞在“振兴实业”方面做一番评议,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张之洞,(1837--1909),字香涛,又字孝达,谥文襄,直隶河北南皮人。出生封建官僚家庭。“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辞章,记颂绝人。”(1)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十三岁为秀才,十六岁考中头名举人,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的张之洞又考中一甲三名进士(探花〕,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同治六年(1867年)起,他先后出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后调朝廷任司经局洗马等职。饱读经书和长期的翰林生涯使早期的张之洞成为一个标准的封建文人、封建官僚。在他身上浸透着恪守祖训的陈旧政治品性。 但是西方侵略对中国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平稳发展,外国资本主义也随着社会潮流一涌而进,冲击着中国社会经济和中国政界、思想界,也冲开了张之洞那封建的“顽而不固”的脑袋,使他从一个“清流派”的代表人物慢慢地转变成洋务派的中坚力量。这种身份的转变也决定了张之洞从事洋务活动的指导思想与众不同。 关于张之洞终生从事洋务事业,致力于“振兴实业”的指导思想,可以从他那“风行海内”的《劝学篇》集中地体现出来。 《劝学篇》一书,系统地论述了作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张之洞既然出身士大夫,就必然极力维护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能去触动封建的政治体系和宗法制度,反对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政治制度。他认为当时社会正处于“抑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的巨变中,因此必亟图自保,要“保国保教保种”(2),而这种“保国保教保种”的关键就在于坚持中学,拒为根本。他认为作为中学(旧学)的“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事地图”(3)是正人心、治国家的大经大法,是不能变的。这就是他的“中学为体”的思想。 但是,张之洞的“中学为体”并非如顽固派那样全盘地否定和抛弃西学,他在维护封建皇权、坚持中学为体的原则下还有承认西学、积极兴治西学的一面。他认为徒恃圣教,坐井自囿,不足以自保自强,只有辅以西学,才能应敌治变。因此他得出结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经文,而必先无饽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决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弛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4)这也就是他“西学为用”的思想。 张之洞所指的“西学”比只追求制器学械的早期洋务派要进步。他认为“西学”不仅指学习西艺,即西方的技艺、科学,而且要学习西方的历史,了解世界的大事,还要学习西政。虽然它的西政并非后来维新派所提出的立宪法、开制度局等,但也表露了他在不更变封建政体前提下的一种政治改革的愿望,也就是只限于政令的变革。但仅就这一点来说,张之洞的思想在当时的封建官僚中已算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正是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决定的张之洞在他所进行的长达二十多年的

平水韵106部字典【上平】五微

平水韵106部字典【上平】五微 平水韵106部字典【上平】五微编者:韩清【上平】五微微薇晖徽挥韦围帏违霏菲妃绯飞非扉肥腓威畿机几讥矶稀希衣依沂巍归诽痱欷葳颀圻晞闱祈玑饥*微wei1 [1]小,细小:细~。轻~。~小。~型。~观。~雕。~积分。~电脑。~量元素。谨小慎~。~乎其~。 [2]少;稍:稍~。~笑。~调。 [3]衰落;低下:卑~。~贱。 [4]精深;精妙:~妙。精~。~言大义。 [5]隐约;不明:~茫。~词(隐晦的批评)。 [6]隐匿:“白公奔山而缢,其徒~亡”。 [7]暗中察访:~行。 [8]无,非:“~斯人,吾谁与归”。 [9]与某一物理量的单位连用时,表示该量的百万分之一:~米(公制长度单位,“米”的百万分之一)。*薇wei1 [1]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结荚果,中有种子五六粒,可食。嫩茎和叶可做蔬菜。通称“巢菜”、“大巢菜”、“野豌豆”。 [2]〔紫~〕a.落叶小乔木。开紫红色或白色花,结球形蒴果。供观赏;b.这种植物的花。均通称“满堂红”。*晖hui1 [1]阳光,亦泛指光辉:~映。春~。朝~。斜~。*徽hui1 [1]标志,符号:国~。校~。帽~。~章。~记。~帜。

[2]美好的:~号。 [3]系琴弦的绳,后用做抚琴标记的名称,古琴全弦共十三徽。 [4]〔~州〕旧地名,在今中国安徽省歙县。简称“徽”,如“~墨”。*挥hui1 [1]舞动,摇摆:~动。~袂(甩动衣袖,形容意气豪迈)。~舞。~手。 [2]抛洒,甩出:~泪。~霍。~洒。~汗如雨。 [3]散发:~发。发~。~斥(奔放)。 [4]指派,命令:指~。~军。~师。*韦wei2 [1]经去毛加工制成的柔皮:~编三绝(喻读书刻苦)。 [2]姓。 [3]〔~伯〕磁通量实用单位,一韦伯等于108麦克斯韦。*围wei2 [1]环绕,四周拦挡起来:~攻。~城。突~。解~。 [2]圈起来作拦阻或遮挡的东西:~巾。~墙。~裙。 [3]四周:外~。周~。 [4]量词(a.两手姆指和食指合拢的长度,如“腰大十~”;b.两两臂合拢的长度,如“树大五~”)。*帏wei2 [1]帐子、幔幕。 [2]古代人佩带的香囊。*违wei2 [1]背,反,不遵守:~背。~反。~犯。~法。~抗。~章。事与愿~。 [2]不见面,离别:久~。 [3]邪恶,过失。*霏fei1 [1]飘扬:烟~云敛。 [2]云气:“云霞收夕~”。~~(雨、雪、烟、云很盛的样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