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不良地质现象区别

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不良地质现象区别
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不良地质现象区别

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不良地质现象的区别?分别是何?都是何种机理?

地质灾害与不良地质作用大同小异,不良地质作用指的是作用形式,地质灾害指的是结果。如采空区,不是地质作用的形式,而是结果,所以只能称地质灾害。

①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

现行规范规定地质灾害有6种: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②不良地质作用:指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

不良地质作用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库岸浸没、冻胀与融陷、活断层、场地地震效应、地下采空区变形塌陷、岩溶和土洞、隧道开挖中的瓦斯、突水、突泥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③不良地质现象:由地球的内外营力造成的对工程建设具有危害性的地质作用或现象。

现行规范规定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有9种,有断裂、地震、岩溶、崩塌、滑坡、塌陷、泥石流、冲刷、潜蚀等等。

形成的机理:

山体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雨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体或者土体受自然作用或者人为活动影响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而造成灾害的现象或过程。

地裂缝:是指在一定地质自然环境下,由于自然或者人为因素,地表岩土体开裂,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降低的现象,地面沉降又叫地面下沉或者地陷。

不良地质作用及防治对策

不良地质作用及防治对策 摘要:不良地质现象是由于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地质现象。若这些不良地质现象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安全和质量。本文主要论述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几种常见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其处理措施,并指出防治不良影响的重要性。 关键词: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处理措施; 0前言 不良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了解掌握不良地质作用的形成、发生、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方法,运用专业知识,科学合理地减少不良地质作用的发生,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崩塌 崩塌是指在陡峻的斜坡上,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崩塌经常发生在山区陡峭的山坡上,有时也发生在高陡的路堑边坡上。崩塌是山区公路常见的一种病害现象[1]。 1.1崩塌形成条件 (1)地形条件:高陡斜坡;(2)岩性条件:坚硬的岩石,具有较大的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形成高峻的斜坡;(3)构造条件:当各种构造面或软弱夹层倾向临空面且倾角较陡时,往往会构成崩塌的依附面;(4)其他自然因素:强烈风化;冻融循环;植物根系的楔入,暴雨、久雨或强震后;(5)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工程活动,路堑的开挖、边坡过陡、无坡面防护、不当爆破等。 1.2崩塌的危害 崩塌会使建筑物,有时甚至使整个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由崩塌带来的损失,不单是建筑物毁坏的直接损失,并且常因此而使交通中断,给运输带来重大损失。崩塌有时还会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这样就会将上游建

筑物及农田淹没,在宽河谷中,由于崩塌能使河流改道及改变河流性质,而造成急湍地段。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有危害。 1.3崩塌的防治[2] (1)遮挡: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物; (2)拦截:即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 (3)支挡: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墙或用废钢轨支撑; (4)护墙、护坡: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 (5)镶补沟缝:对岩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沙浆沟缝; (6)刷坡、削坡: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技术放缓边坡; (7)排水: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与疏导。 2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部分岩体或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某一明显的界面发生剪切破坏向下运动的现象。滑坡分为工程滑坡和天然滑坡。 2.1滑坡的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斜坡岩体平衡条件遭到破环,即总抗滑力与总下滑力之比。2.2滑坡的危害[1] 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2.3滑坡的防治 (1)排水: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排水的目的是拦截滑坡范围以外的地表水流入滑体,使滑体范围内的地表水排出滑体; (2)力学平衡:主要是刷方减载的措施; (3)改善滑动面的土石性质,主要是内部灌浆加固; (4)修建支挡工程:其作用主要是增加抗滑力。

不良地质

木兰隧道不良地质作业指导书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木兰隧道概况 木兰隧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境内,隧道穿越武汉市风景旅游区木兰天池,线路里程为DK1117+801 ~DK1122+502 ,全长4701m ,其中DK1117+801 ~+820 为明洞,隧道最大埋深为320m 。进出口浅埋段、岩体破碎易失稳坍塌;褶皱较发育,基岩产状变化较大,岩质软弱,裂隙发育,岩体破碎,进口左侧有一顺层岩层,洞身有一断层破碎带宽30m。DK1118+250~DK1118+285为断裂及其影响带,岩体破碎,导水性和富水性较好,且本段为浅埋隧道,处于冲沟之下,隧道开挖过程中可能产生突水。 二、木兰隧道地质构造 隧道区褶皱构造较发育,出露最老地层为下元古界红安群七角山组云母片岩及石英片岩,岩性以DK1118+270附近张性断层分界,岩层片理产状151°~211°∠31°~45°,在横断面上的视倾角为10°~36°(面对大里程方向),隧道进口右侧边坡及出口仰坡存在顺层的问题。隧道洞身呈背斜构造。 据地表测绘统计隧道区内主要发育2组节理:(1)垂直节理,节理走向70°,1条/m,微张,延伸长5~6m;(2)垂直节理,节理走向25°,1条/m,密闭,延伸长约1m;(3)55°∠35°,1条/m.深部节理l裂隙多为紧闭裂隙,裂隙延长长度一般大于0.5m。岩体呈中层状,少量呈碎块、碎片状。洞身岩体较破碎~较完整,部分地

段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易造成隧道坍塌。 三、地震动参数 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隧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 四、水文地质特征 表一木兰隧道分段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根据上述分析,隧道主要可能涌水部位分布在构造发育区、沟谷溪流发育区或有一定汇水面积的隧道浅埋区。此外,构造裂隙水主要富集在节理密集带、断裂带,往往呈带状储集,多具静态储量性质,当隧道开挖至富水带厚易产生小规模的静态水突水释放,对施工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五、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绪论 (1)大地构造研究内容及基本思想 狭义(传统)概念:研究地壳构造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侧重构造特征和构造发展史的研究,研究方法以地质历史分析法为主,涉及范围限于地壳(表面)和大陆. 概念(广义):研究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学、动力学的科学。大地构造学的广义概念摆脱了单纯的构造发展历史分析(狭义),以地球动力学作为立论基础,研究方法注意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的结合;同时注意了地球动力作用的制约下的构造运动与地质(沉积、岩浆、变质、变形等)作用的关联性和整体性,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广(全球)、更深(岩石圈)。 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固体岩石圈(构造)的各种构造(广义)类型、特征 研究内容:地壳各构造单元的沉积建造、岩浆作用、构造变形作用、成矿作用以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重塑各构造单元大地构造性质及发展历史;划分不同岩石圈构造类型。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阐明一个地区(单元)乃至全球构造运动规律、成因、地球起源与演化,天体演化与成因等。 实践意义——矿产资源形成及分布规律、地震预报、区域稳定性评价等。 (2)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地质历史分析法(又叫历史-构造比较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的特点。 1.沉积岩相、建造分析沉积岩占大陆及其邻近海域的大部分。地层发育、岩性、岩相、厚度、接触关系以及它们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恢复古地理面貌、古气候、隆起、拗陷、地壳沉降幅度与速度、构造状况以及演化历史。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环境)、性质和演化,相应的方法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方法,相应的学科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学构造沉积作用与构造-沉积组合(沉积建造) 研究思路:沉积组合→古构造环境→大地构造作用 构造-沉积作用(容纳沉积物的堆积地都是构造变动的产物)沉积作用的内因是沉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制约;外部控制因素主要是气候和大地构造,大地构造的升降运动造成海平面的升降,使沉积岩相、厚度、层序和岩性方面呈现出构造作用痕迹来。 1) 岩相(单一岩性组合,反映某种沉积环境) 岩相的更替是地壳拗陷和隆起的一种表现,隆-拗造成某种沉积环境的变迁,从而导致同一地区的岩相发生改变。 岩相本身只与拗陷速度有关,与拗陷幅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拗陷速度对相带宽度具有控制作用: x=h/s (h:剥蚀区上升速度,s:沉降区沉降速度)拗隆速度(s、h)越快,宽度(x)越小,反之亦然。

地质作用分析

☆地质作用分析:内力+外力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拉伸、挤压)、岩浆活动 (火山)、变质作用等三个方面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长江三峡的形成: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流水侵蚀形成。 简要分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原因: 地处板块交界的断层构造带,岩石破碎,经过长期的流水侵蚀形成的。 ☆刚果盆地的形成: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渭河平原的形成:渭河平原是断层陷落区,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 ☆冲积扇的形成: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滦河三角洲的成因:在滦河河口附近,流速减缓,受海水顶托作用,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钱塘江三角湾:河流来沙量较小,河口受潮流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喇叭形三角湾。 ☆刚果河没有三角洲: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

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②入海泥沙量较少,中上游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 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1) 某地近地面气压随高度变化规律? 在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上: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 近地面温度高低与近地面气压关系? 在近地面: 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 (3) 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关系? 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凹凸关系? 同一高度上: 高压区等压面都向高空凸起: 低压区等压面都向低空凹陷。

第三章不良地质作用的岩土工程勘察

第三章不良地质作用的岩土工程勘察 (10学时) 各种不良地质作用(如岩溶、土洞、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断裂、潜蚀、岸边冲刷、地面沉降等)对建筑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常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直接威胁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和正常使用。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必须十分重视对不良地质作用的调查研究与评价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查清各种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位置、形态特征、规模、类型及其发育程度;分析与研究各种不良地质作用的形成机制、现状与发展演变趋势;评价与预测各种不良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与危害程度,提出预防与整治措施等。同时还应调查、研究与预测人类工程活动对各种不良地质作用的影响,防止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各种不良地质作用,进而影响到场地的稳定性与适宜性。下面就岩溶、滑坡、泥石流、地震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岩土工程勘察作进一步介绍。 3.1岩溶 3.1.1概述 岩溶是指可溶性岩石在水(特别是具有侵蚀性、腐蚀性的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产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形态和现象的总称。可溶性岩石包括碳酸盐类岩石、石膏、岩盐、芒硝等,在我国广泛分布的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碳酸盐类岩石。 由于岩溶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到地基的稳定性。工程实践表明,下列问题对场地与地基的稳定性影响极大,可能直接危害到建筑物的稳定与安全。(见教材P.235) 1.石芽、溶沟、溶槽发育,基岩面起伏大,土层厚薄不一,岩面低洼处常有软土分布,从而导致地基土不均匀性十分明显。 2.在自重及荷载作用下,可能发生不稳定溶洞的洞顶塌落。 3.在地下水长期作用下,可在覆盖层中形成土洞,给建筑物造成隐患或发生地表塌陷等。 4.排泄地表水的漏斗、落水洞以及其它岩溶通道被堵,造成季节性涌水,场地被淹。 5.岩溶水一般无统一地下水面,水位及水量随季节变化大。当补给位置较高时,在雨季往往有较大的动水压力而造成对建筑物的破坏。 因此,在进行各类岩土工程勘察时,必须注意查清上述主要的岩溶特征与情况。然而,岩溶的发育与分布虽然在宏观上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在微观上却无规律可循,且变异性很大。这就为我们对上述问题的调查增加了不少困难,为此,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技术措施,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 3.1.2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技术要求

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它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第五章不良地质现象 举例认识不良地质现象,了解其危害 第一节崩塌 一,崩塌发生的条件 1.坡面条件---临空面高度大于30m,坡度大于50°的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凸形陡坡及阶梯形山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2.岩土类型---各类岩,土都可以形成崩塌,但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 3.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裂隙面,岩层层面,断层面,软弱夹层等软硬互层的坡面. 坡面条件,岩性条件,地质构造三个条件,又统称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 4.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 (1)地震 (2)融雪,降雨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 (4)地下水 (5)风化作用 (6)人为因素的影响 二,崩塌的稳定性分析 第一阶段,初勘 第二阶段,对经上阶段分析认为是不稳定的边坡进行详勘,取得包括岩土或软弱结构面强度,地下水流和水压等方面的资料后,经定量分析对边坡稳定性作出判断. 至于新设计的大型边坡,其稳定性分析也分两阶段进行,每阶段需按地质构造分区,根据建筑设计对边坡的要求及边坡的荷载情况,分别预选2一3个坡角并按坡高段(如10一30m为一坡高段)进行稳定性验算,作出包括开挖,支护费用在内的技术比较,然后从中选出最优的坡角,坡形. 三,确定崩塌体的边界 崩塌体的边界特征决定崩塌体规模的大小.崩塌体边界的确定主要依据坡体的地质结构. 首先,应查明坡体中所发育的裂隙面,岩层面,断层等结构面的延伸方向,倾向和倾角大小及规模,发育密度等,即构造面的发育特征.通常,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倾构造面,易构成崩塌体的后部边界;垂直坡体延伸方向的陡倾构造面或临空面常形成崩塌体的两侧边界;崩塌体的底界常由倾向坡外的构造层或软弱带组成,也叮由岩,土体自身折断形成. 其次,调查各种构造面的相互关系,组合形式,交切特点,贯通情况及它们能否将或已将坡体切割,并与母体(山体)分离. 最后,综合分析调查结果,那些相互交切,组合可能或已经将坡体切割与其母体分离的构造面就是崩塌体的边界面.其中,靠外侧,贯通性(水平及垂直方向上)较好的构造面所围的崩塌体的危险性最大. 四,我国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 以防为主的原则 1,预防措施 对有可能发生大,中型崩塌的地段,应尽量避开.

工程地质学——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第五章 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第一节 崩塌、落石与岩堆 一、崩塌: 1、崩塌定义:陡峻斜坡上的巨大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发生崩落和倒塌的现象。 ????????? ? ???地震坡脚)人为因素(爆破、开挖水的作用 倾向坡外的结构面 坚硬或软硬相间的岩性最易崩塌)-陡峻的斜坡( 、崩塌的形成条件:75552 ????? ?? ??错断-崩塌 拉裂-崩塌鼓胀-崩塌 滑移-崩塌倾倒-崩塌、崩塌的类型:3 4、崩塌防治措施: (1)大型崩塌:绕避 (2)中型崩塌:明洞、棚洞 ????? ? ?清除危岩支护、镶补、插别拦石墙、拦石桩 线路外移)小型崩塌:(3 (4)排水:天沟、封堵裂缝 二、落石:斜坡上个别岩块在重力作用下脱离坡体掉落的现象。 三、岩堆: 1、岩堆定义:陡峻斜坡上,因崩塌、落石、剥落等原因形成的岩块和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滚落至坡脚平缓处堆积而成的锥体。

????? ? ?形态上多为锥形易沿原地面产生滑动表面坡角为天然休止角 为松散堆积体、岩堆的特点:2 3、岩堆防治原则; (1)对于正在发展的岩堆:绕避 (2)对于停止发展的岩堆: ? ????? ?? ???过均可用上、下挡土墙通薄层岩堆:任意位置:注意排水 下部:允许通过路堤上部:允许通过路堑厚层岩堆:

第二节 滑坡 一、滑坡概述 1、滑坡定义: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内某一滑动面(或带)作整体下滑的过程。 2、滑坡形态特征: 滑坡体: 滑动面: 滑床: 滑坡周界: 滑坡壁: 滑坡台阶: 封闭洼地: 滑坡舌: 滑坡鼓丘: 主裂缝: 拉张裂缝: 剪切裂缝: 鼓张裂缝: 扇形张裂缝: ????? ? ?马刀树:醉林:双沟同源: 圈椅型构造:其它特征: 二、滑坡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1、形成条件: (1)有贯通的滑动面 (2)下滑力大于抗滑力 用极限平衡理论计算如下: 已知:γ?βα、、、、、 c BC AB ?

地质作用练习题(地理)

地质作用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B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 C .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趋于平缓 D .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 2.下列地表形态中,属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 A .冲积扇、戈壁 B .沙丘、黄土高原崎岖地表 C .火山、地震 D .黄土高原、溶洞 3.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形是 ( ) A .吐鲁番盆地 B .黄土高原 C .喜马拉雅山 D .青藏高原 4.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5、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成因是 ( ) A、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 C、地壳台升时河流强烈下切 D、板块张裂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图,判断22~24题。 6、该版面图案景观是 ( ) A 、九寨沟风光 B 、桂林山水 C 、鼎湖山保护区 D 、长白山天池 7、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 A 、冰蚀作用 B 、流水侵蚀作用 C 、风力侵蚀作用 D 、海浪侵蚀作用 8、该景观地貌属于 ( ) A 、雅丹地貌 B 、丹霞地貌 C 、冰蚀地貌 D 、喀斯特地貌 10.下列各图所示意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1.有关冲积平原三个组成部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B .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人海口地区 C .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人海的口外海滨地区 D .各部分均发育在河流中下游地区 12.我国南方村落多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 A .气候潮湿 B .平原面积小 C .文化背景 D .沿河流伸展 13.长江口崇明岛的成因是 ( ) A .断层上升 B .褶皱隆起 C .火山喷发 D .泥沙沉积 读地质剖面图,完成1—5题 14. 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图中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A.岩层 B.向斜 C.背斜 D.断层 读图7,回答23—25题。 16.正常情况下,丙处地质构造应为 A .断层 B .背斜 C .向斜 D .地垒 ① ③

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不良地质现象区别

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不良地质现象的区别?分别是何?都是何种机理? 地质灾害与不良地质作用大同小异,不良地质作用指的是作用形式,地质灾害指的是结果。如采空区,不是地质作用的形式,而是结果,所以只能称地质灾害。 ①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 现行规范规定地质灾害有6种: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②不良地质作用:指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 不良地质作用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库岸浸没、冻胀与融陷、活断层、场地地震效应、地下采空区变形塌陷、岩溶和土洞、隧道开挖中的瓦斯、突水、突泥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③不良地质现象:由地球的内外营力造成的对工程建设具有危害性的地质作用或现象。 现行规范规定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有9种,有断裂、地震、岩溶、崩塌、滑坡、塌陷、泥石流、冲刷、潜蚀等等。 形成的机理: 山体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雨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体或者土体受自然作用或者人为活动影响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而造成灾害的现象或过程。 地裂缝:是指在一定地质自然环境下,由于自然或者人为因素,地表岩土体开裂,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理过程类专题复习—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详实、可直接用)

地理过程专题系列之 《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讲义 一、考情深度解读 1.新课标与考纲要求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明确提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2012年湖北普通高考地理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说明了“过程”的重要性,并在历年高考试题中有充分体现。这说明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需要将地理过程的复习作为高考复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使自己具备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能力。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地理过程的知识点要求,结合高考地理复习要求,可大致归纳出以下需要强化的基本地理过程: (1)地球周年运动的过程 (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3)内外力作用下的海陆地貌演变过程 (4)大气受热过程 (5)大气运动过程 (6)天气变化过程和气候形成过程 (7)水循环过程 (8)洋流的形成与运动过程 (9)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过程 (10)聚落形成的过程 (11)人口增长与迁移过程及影响 (12)区域产业转移过程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3)旅游活动的过程 (14)某种自然灾害产生的机制与发生过程 2.考点分布 “地质作用过程”的考查可分为三个考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内外力作用下的各种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 3.高考重点与盲点 本考点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是频繁出现,但学生得分请况并不理想。如“2010年大纲版全国文综卷1”中第36题第(2)小题“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得分情况:0分率80.6%,2分率14.825%,4分率4.21%,6分率为0.42%,8分率为0.0384%。 4.命题趋向 对历年高考试题分析,本专题“注重对地理过程自身的基本原理规律考查”“运用地理思维,注重对地理事物动态演变过程的考查”及“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强调对原理的考查;而“内外力作用下的各种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多以问答题形式出现,强调对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而问答题的呈现方式又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地质作用和地表形态(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选择题 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间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据此回答1~3题。 1、图示河流东岸地层接触关系及运动情况是( ) A.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B.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C.不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D.不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2、地层T 3、T 4、T5年龄大小排序最可能为( ) A.T3>T4>T5 B.T4>T3>T5 C.T3>T5>T4 D.T5>T4>T3 3、若地层年龄T3>T2>T1,则该地有可能是( )

A.向斜谷 B.背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山 解析第1题,图示河流东岸,由河流向东依次分布着T1、T2、T3、T5地层,缺失了T4地层,为不整合接触。东岸先下降沉积了T1、T2、T3三个地层,而在T4地层形成时期东岸上升,处于较高位置而没有堆积,即运动情况可能是先下降后上升。第2题,图示河流向两则地势逐渐升高,地层依次为T1、T2、T3、T4、T5,一般下部地层先形成而年龄较老,故地层年龄最可能是T3>T4>T5。第3题,若地层年龄T3>T2>T1,则由中心向两翼岩层年龄越来越老,说明该地为向斜;图示海拔中间低、两侧高,说明是谷地;故可能是向斜谷。 答案 1.D 2.A 3.A 某平原分布有深厚的沉积岩层,且基岩裸露。图1示意该区域地表岩层分布,图2示意三种岩石样本。据研究河流的搬运能力与其流速、流量有关。据此完成4~5题。 4.该区域砾岩沉积期间到页岩沉积期间最可能发生的是( ) ①河流落差增大②河流落差减小③河流流量增大④河流流量

不良地质现象及其 防治

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 崩塌:是从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 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 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最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运动距离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与外界的诱发因素:1.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有:(1) 岩土类型.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岩浆岩(又称为火成岩)、变质岩及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的碳酸盐岩(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石英砂岩、砂砾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质黄土、结构密实的黄土等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崩,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以坠落和剥落为主。(2)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层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体(山体)的边界条件。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倾角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3)地形地貌.江、河、湖(岸)、沟的岸坡及各种山坡、铁路、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及各类人工边坡都是有利于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45 度的高陡边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三个条件,又通称为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2.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主要有:(1)地震.地震弓l 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坡体崩塌,一般烈度大于7 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大量崩塌。(2)融雪、降雨特别是大暴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3)地表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边脚,也能诱发崩塌。(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崩塌活动。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冻胀、昼夜温度变化等也会诱发崩塌。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主要有:(1)遮挡。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物。这种措施常用于中、小型崩塌或人工边坡崩塌的防治中,通常采用修建明硐、棚硐等工程进行,在铁路工程中较为常用。(2)拦截。对于仅在雨后才有坠石、剥落和小型崩塌的地段,可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如设置落石平台和落石槽以停积崩塌物质,修建挡石墙以拦坠石;利用废钢轨、钢钎及纲丝等编制钢轨或钢钎棚栏来栏截这些措施,也常用于铁路工程。(3) 支挡。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挡墙或用废钢轨支撑。 (4)护墙、护坡。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等。一般边坡均可采用。(5) 镶补沟缝。对坡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沙浆沟缝等以防止裂隙、缝、洞的进一步发展。(6)刷坡、削坡。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技术放缓边坡。(7)排水。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与疏导。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 “垮山” “地、、滑” “土溜”等。、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 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

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的判别

公路工程地调中 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的初步判别 为了更好的完成工程地质调绘工作,特编写此文,目的是为了不遗漏地质病害,更好的为公路工程建设服务。 一.地质调查工作应重视的几个方面 地质调绘工作是勘察设计工作的基础,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初步设计的质量。为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端正工作态度 地质调绘工作的对象主要是不良地质病害及特殊性岩土,地质调绘工作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勘察工作的质量,也关系到公司的声誉。对于不良地质病害及特殊性岩土认识不认识是水平问题,认真不认真是态度问题。所以,地质调绘工作中所有参加人员必须端正态度,提高认识,认真工作,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不能遗漏地质病害。 (二)坚持学习 平时要学习各种规划、规程及工程地质手册,对各种技术要求要明确,不能不会也不学习,时代要求要与时俱进,持之以恒,活到老学到老。 (三)工作安排要合理 在接到地调项目后,一定要合理的安排人员和工期,要有充分的人力和时间保证,才能保证地调工作的质量。 (四)加强技术管理,统一认识 在地调工作前,项目负责应组织全体技术人员根据当地的具体工程地质条件集中讨论地质病害及特殊性岩土的种类、分布特征及范围,统一认识,有针对性的进行地质调绘工作。 二.不良地质病害及特殊性岩土的判别

不良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岩溶、活动断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等; 特殊性岩土主要包括湿陷性土、红粘土、软土、混合土、填土、多年冻土、膨胀土、盐渍土、残积土等。 不良地质病害及特殊性岩土种类多,比较复杂,但是,岩土体是地质病害及特殊性岩土产生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地质病害及特殊性岩土皆和地层岩性密切相关。 不良地质病害及特殊性岩土明显显示出地域性特征。 大部分地质病害及特殊性岩土与地形地貌有关,如活动断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砂金采空区、膨胀土、盐渍土、残积土等。活动断裂、地震一般发育在在山区笔直的沟谷地带及盆地边缘、中心;崩塌、滑坡一般发育在较陡的沟谷两侧;泥石流多发育于较大的沟口;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一般发育在大中城市或附近;砂金采空区一般发育在沟谷的两侧阶地部位;膨胀土一般发育在地形较缓的边坡部位;残积土主要发育在坡体的中上部,但是,较平缓的碳酸盐岩台地的残积土多发育在低洼地带;盐渍土则发育明显的盐碱华或盐渍地貌。 另有部分地质病害与地层岩性有关,如岩溶与碳酸盐岩有关;煤矿采空区多与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有关,其它矿产采空区也大多与地层岩性或地质构造有关;湿陷性土主要发育于北方,以第四系晚更新统、全新统地层为主。 还有部分地质病害与气候环境有关,如红粘土一般发育在南方的碳酸盐岩地区;软土一般发育在沿海和内陆平原或山区的海相、三角洲相、湖相和河相沉积区;而多年冻土则只发育于高寒山区。 (一)不良地质作用 1.岩溶 岩溶(喀斯特)是可溶性岩石在水的溶(侵)蚀作用下产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形态和现象的总称。可溶岩包括碳酸盐岩类岩石以及石膏、岩盐、芒硝等其它可溶性岩石。 岩盐石膏、岩盐等易溶岩的溶解速度大,岩土工程评价中不但要评价其现状,更要着眼于工程有效使用期限内溶蚀作用继续对工程的影响。 碳酸盐岩在我国分布广泛,无论南方和北方都有成片或零星分布。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1.什么是滑坡?野外识别和防治措施? 答:斜坡上大量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称为滑坡。 野外识别:(1)地形地物标志。如圈椅状地形、双沟同源、醉林和马刀树等。(2)地层构造标志。滑坡范围内的地层整体性常因滑动而破坏,有扰乱松动现象;层位不连续;岩层产状发生明显的变化;构造不连续等。(3)水文地质标志。如潜水位不规则、无一定流向,斜坡下部有成排泉水溢出等。 防治措施:(1)排水(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2)力学平衡法(如在滑坡体下部修筑挡土墙、抗滑片石垛、抗滑桩等)。(3)改善滑动面的土(石)性质(如焙烧、电渗排水、压浆及化学加固等)。 2.简述影响滑坡的因素。 答:影响滑坡的因素:岩性、构造、水、风化作用、降雨、人类不合理的切坡或坡顶加载、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以及地震等。 3. 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与流域的地质、地形和水文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1)地质条件,凡是泥石流发育的地方,都是岩性较弱,风化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平繁的地区;(2)地形条件,泥石流流域的地形特征,是山高谷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坡大;(3)水文气象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泥石流活动的基本动力和触发条件;(4)人类活动的影响,良好的植被可减弱剥蚀的过程,延缓迳流汇集,防止冲刷,保护坡面。相反,乱砍滥伐、矿山剥土、工程废渣处理不当等,都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4. 简述泥石流的发育特点及基本防治措施。 答:发育特点:(1)周期性;(2)区域性。 防治措施:(1)水土保持(2)跨越(3)排导(4)滞流与拦截。 5.何谓岩溶?岩溶作用的发生须具有哪些基本条件及其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规律。 答: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

地质作用概述

地质作用概述 油工14-4 赫双玲 油 地质作用概述 自然界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地球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运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例如:地表形态和景观会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裸露地表的岩石会变得破碎,松散,火山活动喷发出大量的高温熔融物质,地震产生山崩地裂等。所以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地质学界把自然界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主要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应力。我们可以根据能量的来源的不同将其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又按照方式不同可分为: * 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 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 * 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 * 沉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地质作用概述 板块运动被认为是使地壳表层发生位置移动,出现断裂、褶皱以及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和岩石变质等地质作用的总原因,这些地质作用总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改变着地壳的构造,同时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就是说板块运动能够解释地壳中岩石的变形,包括区域的和整个地壳的。 产生内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一般推测,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蜕变释放的热能和地幔重熔形成的热能。这些能量,部分传导到地面散失,大量的内热由于岩石导热性差,在地下聚积成为产生各种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还有人认为,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能也是产生内力地质作用的因素之一。来自太阳的热能,是引起大气和水不断运动的主因,同时给生物的繁殖以能量,并直接对岩石圈施加影响。这一切活动的结果,使地表的凸出部分受到风化、侵蚀等作用的破坏,破坏的产物在低凹的部位沉积起来形成新的岩石。上述变动总称外力地质作用。 地球的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水往低处流是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地势的高低又是内力地质作用所塑造。火山喷出的气体和水分是地球大气圈和水圈重要的物质来源之一,一次强烈的火山活动还可以引起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气候异常。地质作用强烈地影响着气候以及水资源与土壤的分布,创造出了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这种良好环境的出现,是地球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地球形成的初期,大气圈和水圈的成分、质量都和现代大不相同,大气曾经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阶段,海水是约在10亿年前才

不良地质作用及防治对策

不良地质作用及防治对策 摘要:工程中往往遇到各种各样的不良地质作用,研究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发展规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保障工程建筑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常见的不良地质作用类型并总结了相应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不良地质作用;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前言 不良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其引发的地质灾害危及人身、财产、工程或环境的安全。本文重点介绍了常见的地质灾害的特点及防治方法,如地震、地面沉降、岩溶和滑坡。 1 地震 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是地质构造的一种表现。地下深处的岩层,由于活动性断层突然错动或其他原因而产生震动,并以弹性波的形式传递到地表,这种想象成为地震。 1.1 地震的成因分类 地震按成因分,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 (1) 构造地震 由地壳断裂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地壳运动使组成的地壳岩层发生倾斜、褶皱、断裂、错动以及大规模岩浆活动等,在此过程中因应力释放、断层错动而造成地壳震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 (2) 火山地震 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强度较大,但受震范围较小,它只只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 (3) 陷落地震 由地层塌陷、山崩、巨型滑坡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塌陷主要发生在石灰岩岩溶地区,岩溶溶蚀作用使溶洞不断扩大,导致上覆地层塌落、形成地震。陷落地震一般地震能量较小,影响范围小。此类地震只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 (4) 人工诱发地震 人工诱发地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水库蓄水或向地下大量灌水,使地下岩层增大负荷,如果地下有大断裂或构造碎裂带存在,断层进水润滑加之水库荷载的共同作用,使断层引起地震。二是由于地下核爆炸或地下爆破,巨大的爆破力量对地下产生强烈冲击,促使地壳小构造应力释放,从而诱发了地震。人工诱发地震的特点是震中位置多发于水库和爆破点附近地区,小震多,震动次数多,震源深度浅,最大震级目前不超过6.5级。

地质作用与地貌

河南中原鹤壁 1.读下列图和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甲为法国西海岸最大的沙丘,沙丘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乙图为非洲西海岸塞内加尔河入海口处的沙洲,近年来该沙洲不断向南伸展。 (1)据图描述甲图沙丘的形成过程,并比较沙丘东西两侧坡度的差异及原因。 (2)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乙图中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答案】 (1)海水落潮时,露出大面积沙滩,盛行西风会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遇到森林阻挡,堆积而成。沙丘的西侧为西风的迎风坡,坡度缓;东侧受森林的阻挡,为背风坡,坡度陡。 (2)河流自北向南注入海洋,受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受自北向南的加那利寒流影响,沙洲不断向南延伸。 【解析】 试题分析: (1)考查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法国西海岸最大的沙丘,当海水落潮时,沿海的沙滩露出水面,盛行西风会将沙吹向岸边,从而使沙丘向陆地伸展,遇到森林阻挡,堆积而成。该地位于欧洲西部,全年盛行西风,受西风的影响,沙丘的西侧坡度较缓和;东侧受森林的阻挡,为背风坡,坡度较陡。 (2)考查沙洲变化的原因。据地理位置分析,该地受自北而南洋流的影响,

使沙洲延伸方向与寒流的流向方向相同。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沙洲变化的主要原因,考查沙丘东西两侧的坡度差异及其影响 2.(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央视2016猴年春晚在“一带一路”的构想和“东西南北中,全民大联欢”的创作基调下,以北京为主会场,同时设置了西安、泉州、广州、呼伦贝尔四大分会场。 (1)在广州、呼伦贝尔两地中任选其一,描述其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8分) (2)说出秦岭和渭河平原形成与发展的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6分) (3)简述呼伦贝尔地区开发风力资源的有利自然条件。(4分) 【答案】 ( 1)广州:位于低纬度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2)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2分)河流径流量大(无结冰期,汛期长);(2分)自然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2分) 呼伦贝尔:纬度较高,地处内陆,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开阔);(2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降水少;(2分)河流径流量小(且有结冰期);(2分)自然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2分) (2)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3分)外力作用:秦岭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风力与流水侵蚀作用;(2分)渭河平原主要表现为流水沉积作用(1分) (3)离冬季风源地近,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强盛,(2分)且地形平坦开阔,大风日数多,风力资源丰富。(2分)

论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论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专业:土木工程) 摘要:不良地质现象是由于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地质现象。本文论述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几种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指出防治不良影响的重要性。 关键词:不良地质现象;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 引言 不良地质现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了解掌握不良地质现象的形成、发生、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方法,运用专业知识,科学合理地减少不良地质现象的发生,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崩塌 崩塌是指在陡峻的斜坡上,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崩塌经常发生在山区陡峭的山坡上,有时也发生在高陡的路堑边坡上。崩塌是山区公路常见的一种病害现象。它来势迅猛,常可摧毁路基和桥梁,堵塞隧道洞门,击毁行车,对公路交通造成直接危害[1]。 1、崩塌形成条件及因素 (1)地形条件:高陡斜坡。一般高度大于 30m,坡度大于45°,多数在55°-75°之间。 (2)岩性条件:坚硬的岩石,具有较大的 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形成高峻的斜坡,在外 来因素下,一旦稳定性遭到破坏,就会产生崩 塌现象。 (3)构造条件:当各种构造面,如岩层层 面、断层面、错动面、节理面等或软弱夹层倾 向临空面且倾角较陡时,往往会构成崩塌的依 附面。 (4)其他自然因素:强烈风化;冻融循环;植物根系的楔入,暴雨、久雨或强震后。 (5)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工程活动,路堑的开挖、边坡过陡、无坡面防护、不当爆破等。 2、崩塌的危害 崩塌会使建筑物,有时甚至使整个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由崩塌带来的损失,不单是建筑物毁坏的直接损失,并且常因此而使交通中断,给运输带来重大损失。崩塌有时还会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这样就会将上游建筑物及农田淹没,在宽河谷中,由于崩塌能使河流改道及改变河流性质,而造成急湍地段。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有危害。 3、崩塌的防治[2] (1)遮挡: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物。这种措施常用于中、小型崩塌或人工边坡崩塌的防治中,通常采用修建明洞、棚洞等工程进行,在铁路工程中较为常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