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张力的尺度效应与托尔曼长度

表面张力的尺度效应与托尔曼长度
表面张力的尺度效应与托尔曼长度

静电微泵致动特性及其尺寸效应分析

静电微泵致动特性及其尺寸效应分析1 刘迎伟1,刘凯1,韩光平1,2 1.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西安(710048) 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450052) E-mail:kliu@https://www.360docs.net/doc/509644094.html, 摘要:分析静电吸合现象,给出吸合电压的计算公式,以圆形泵膜为例,研究吸合电压的尺寸效应及泵膜几何尺寸对吸合电压的影响,得到静电间隙与泵膜厚度对吸合电压呈现正尺寸效应,其中吸合电压对静电间隙的灵敏度较大;泵膜半径则呈现负尺寸效应。这为静电致动器的精确控制与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静电微泵;静电吸合;尺寸效应;等效电路 静电致动微泵工作过程式是一个静电场和机械结构相耦合的过程,通过静电场的变化引起微泵结构的响应[1]。因此,微泵的结构特征与静电致动特性是影响微泵工作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本文研究静电致动特性及其尺寸效应。 1.振膜式静电微泵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静电力作为MEMS的主要驱动力,由于其响应时间短,可靠性极好,能耗很低,制作也相对简单,被广泛地用于许多微型器件上。静电致动只有做到电极间间隙足够小,且所加电压比较高时才能产生足够大的致动力,这样必须防止两电极的接触。而且致动力的非线性性质给精确控制增加了一定难度。应用较为成功的一类静电致动器就是静电致动式微泵。其基本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致动单元,微型单向阀单元和泵室。致动单元包括:固定电极(上电极对),绝缘层,泵膜片(下电极对)。微型单向阀单元包括上阀体和下阀体或扩散口和喷嘴。结构如图1和图2所式。 静电致动器原理很简单,由一个薄膜作为可动电极和一个固定电极组成,在两个电极间施加交变电压,利用两个电极之间的电荷吸引作用,使薄膜产生周期性变形,使腔体内的压力交替变化,从而驱动流体流动。静电产生的压力与电极施加的电压的平方成正比,与电极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静电驱动方式一般通过调节驱动电压大小来间接控制机构的运动。压力的提高受到致动器的位移量(行程)的限制。 图1 有阀静电微泵 1本课题得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060700002)的资助。

常用溶剂的性质

常用溶剂的性质 常用溶剂的性质 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水(最大) >甲酰胺>乙腈>甲醇>乙醇>丙醇>丙酮>二氧六环>四氢呋喃>甲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异丙醚>二氯甲烷>氯仿>溴乙烷>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环己烷>己烷>煤油(最小)。 甲酰胺 分子式HCONH 2 ,透明油状液体,略有氨臭,具有吸湿性,可燃。能与水和乙醇混溶,微溶于苯、三氯甲烷和乙醚。相对密度1.133(20/4℃)。沸点210℃。熔点2.55℃。闪点175℃。折射率nD(25℃)1.4468。燃点>500℃。粘度(20℃)2.926mPa?s。 毒性本品低毒。对皮肤和粘膜有暂时刺激性。小鼠经口LD50大于1000mg/kg。 乙腈;甲基氰 结构式CH 3 CN。分子量41.05。无色透明液体,有醚的气味。相对密度(20℃/4℃)1. 7822,凝固点-43.8℃,沸点81.6℃、闪点5.6℃。折射率1.3441.粘度(20℃)0.35mPa?s,表面张力(20℃)19.10×10-3N/m,临界温度274.7℃,临界压力4.83MPa。能与水、甲醇、醋酸甲酯、醋酸乙酯、丙酮、乙醚、氯仿、四氯化碳、氯乙烯以及各种不饱和烃相混溶。与水形成共沸混合物。易燃,爆炸极限3.0%-16%(vol)。有毒人LD503800mg/kg。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3mg/m3。贮存阴凉、通风、干燥的库房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日光直射。 甲醇 结构式为CH 3 OH,分子量32.04。无色澄清易挥发液体,相对密度(20℃ /4℃)0.7914,凝固点-97.49℃,沸点64.5℃.闪点(开口)16℃,燃点470℃,折射率1.3285,表面张力22.55×10-3N/m,蒸气压(20 ℃)12.265kPa,蒸气相对密度1.11,粘度(20℃)0.5945mP a?s,溶解度参数δ=14.8,能与水、乙醇、乙醚、丙酮、苯、氯仿等有机溶剂混溶,甲醇对金属特别是黄铜有轻微的腐蚀性。易燃,燃烧时有无光的谈蓝色火焰。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爆炸极限6.0%-36.5%(vol)。纯品略带乙醇味,粗品刺鼻难闻。有毒。饮用7-8g可导致失明,饮用30-100g就会死亡。空气中甲酵蒸气最高容许浓度5mg/m3。 乙醇 结构式为C 2H 5 OH,分子量46.07。无色透明液体,有酒的醉香气味,也有刺激性 的辛辣昧。工业乙醇含量为95%,相对密度(20℃/4℃)0.793。凝固点-114℃,沸点78.32℃,闪点(开口)16℃,燃点390-430 ℃.折射率1.3614,粘度(20℃)1.41mPa?s,表面张力(20℃)22.27×10-3N/m,比热容 (20 ℃)2.42kJ/(kgK),蒸气压(20 ℃)5.732kPa,溶解度参数δ=12.7。溶于苯、甲苯。与水、甲醇、乙醚、醋酸、氯仿任意比例混溶。能溶解许多有机化合物和若干无机化合物。与铬酸、次氯酸钙、过氧化氢、硝酸、硝酸铂、过氮酸盐及氧化剂反应剧烈,爆炸极限4.3%-19.0%(vol)。具有吸湿性,与水形成共沸混合物。微毒,有麻醉性,饮入乙醇中毒剂量75-80g。致死剂量为250-500g。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1880mg/m3。

纳米尺寸效应

纳米尺寸效应 纳米是长度单位,原称毫微米,就是10^-9米(10亿分之一米)。纳米科学与技术,有时简称为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纳米效应就是指纳米材料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奇异或反常的物理、化学特性,如原本导电的铜到某一纳米级界限就不导电,原来绝缘的二氧化硅、晶体等,在某一纳米级界限时开始导电。这是由于纳米材料具有颗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表面原子所占比例大等特点,以及其特有的三大效应: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表面效应 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与直径成反比。随着颗粒直径变小,比表面积将会显著增大,说明表面原子所占的百分数将会显著地增加。对直径大于0.1微米的颗粒表面效应可忽略不计,当尺寸小于0.1微米时,其表面原子百分数激剧增长,甚至1克超微颗粒表面积的总和可高达100平方米,这时的表面效应将不容忽略。 超微颗粒的表面与大块物体的表面是十分不同的,若用高倍率电子显微镜对金超微颗粒(直径为2*10^-3微米)进行电视摄像,实时观察发现这些颗粒没有固定的形态,随着时间的变化会自动形成各种形状(如立方八面体,十面体,二十面体多李晶等),它既不同于一般固体,又不同于液体,是一种准固体。在电子显微镜的电子束照射下,表面原子仿佛进入了“沸腾”状态,尺寸大于10纳米后才看不到这种颗粒结构的不稳定性,这时微颗粒具有稳定的结构状态。超微颗粒的表面具有很高的活性,在空气中金属颗粒会迅速氧化而燃烧。如要防止自燃,可采用表面包覆或有意识地控制氧化速率,使其缓慢氧化生成一层极薄而致密的氧化层,确保表面稳定化。利用表面活性,金属超微颗粒可望成为新一代的高效催化剂和贮气材料以及低熔点材料。 小尺寸效应 随着颗粒尺寸的量变,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颗粒性质的质变。由于颗粒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小尺寸效应。对超微颗粒而言,尺寸变小,同时其比表面积亦显著增加,从而产生如下一系列新奇的性质。 (1)特殊的光学性质当黄金被细分到小于光波波长的尺寸时,即失去了原有的富贵光泽而呈黑色。事实上,所有的金属在超微颗粒状态都呈现为黑色。尺寸越小,颜色愈黑,银白色的铂(白金)变成铂黑,金属铬变成铬黑。由此可见,金属超微颗粒对光的反射率很低,通常可低于l%,大约几微米的厚度就能完全消光。利用这个特性可以作为高效率的光热、光电等转换材料,可以高效率地将太阳能转变为热能、电能。此外又有可能应用于红外敏感元件、红外隐身技术等。 (2)特殊的热学性质固态物质在其形态为大尺寸时,其熔点是固定的,超细微化后却发现其熔点将显著降低,当颗粒小于10纳米量级时尤为显著。例如,金的常规熔点为1064C℃,当颗粒尺寸减小到10纳米尺寸时,则降低27℃,2纳米尺寸时的熔点仅为327℃左右;银的常规熔点为670℃,而超微银颗粒的熔点可低于100℃。因此,超细银粉制成的导电浆料可以进行低温烧结,此时元件的基片不必采用耐高温的陶瓷材料,甚至可用塑料。采用超细银粉浆料,可使膜厚均匀,覆盖面积大,既省料又具高质量。日本川崎制铁公司采用0.1~

(赵国藩)尺寸效应

混凝土作为一种脆性工程材料表现出了明显的尺寸效应(size Effect)。准确地说,它的混凝土尺寸效应现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试件尺寸对确定参数的影响,二是在进行数值模拟时,数值计算得到的结果显著的依赖于有限元网格尺寸大小。例如混凝土梁的弯曲强度随梁高度的增加而降低。L’Herrnite的研究则表明,由三点弯曲梁测得的混凝土平均抗拉强度随试件体积的增加而降低。Kadlecek等指出,由三点弯曲梁和四点弯曲梁试验、计算所得的混凝土平均抗拉强度与直接拉伸试件所得混凝土抗拉强度值有显著差别。Bazant等对混凝土缺口梁的试验研究表明,名义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对试件尺寸有明显的依赖性。上述研究实质上表明:1.由弹性分析或极限分析反映的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是试件体积和结构内部应力场的函数。这种试件尺寸效应与结构内部原始缺陷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材料内部的原始缺陷数量是材料体积的函数,原始缺陷在结构中的拓朴分布必定与施加于这些微缺陷的应力场有关。文献[17]的研究指出:这种试件尺寸效应可以用初始损伤发展的概率方法来分析。2.由混凝土缺口试件测得的混凝土断裂韧度有明显的尺寸效应,试件的破坏往往是断裂过程区中微裂缝发展的结果。断裂过程区的大小往往与材料中骨料粒径大小有直接关系,对于混凝土I型断裂而言,断裂过程区的宽度是最大骨料粒径D max的3倍,而其长度约是D max的5至6倍。然而断裂过程区的体积并不随结构的尺寸变化。因而对尺寸较小的试件来说,在断裂过程区和结构的其余部分之间进行的应力和能量重分布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大试件来说,由于断裂过程区的大小与试件尺寸相比可忽略不计,其损伤可视为集中在裂缝尖端的一个相对小的区域。这种试件尺寸效应与结构破坏前的损伤发展有关而与材料中原始缺陷无关。上述两个方面实则指出了两种类型的试件尺寸效应现象,一种与结构的原始缺陷的数量和分布有关,一种与结构在应力作用下的损伤发展有关。对于有缺口试件而言,预制切口可视为结构内部的最大原始缺陷。 对混凝土这种典型的非均质材料来说,对其力学行为的模拟往往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视混凝土为均质材料,采用连续介质力学方法。定义局部应变和应力,利用一种适当的方法来分析当材料受荷时,应力和应变的变化。另一种是不再认为混凝土为均质材料,而认为其组份是随机分布,运用概率的方法来研究混凝土的力学行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随机方法(Stochastic Approach)。已有许多学者运用这种随机方法建立了许多混凝土分析模型。

常用溶剂参数表

常用溶剂参数表 产品溶剂系列首页> 产品溶剂系列

个体溶剂: (A)芳香族溶剂(A r o m a t i c S o l v e n t s) 甲苯(T O L U E N E) 油漆、清漆、黏合剂及油墨制造业及天那水配方用之稀释剂;树脂溶剂;化学及制药工业用之溶剂;尤以萃取及脱脂两工 序最为适用。另也为化学合成用之原料。 二甲苯(X Y L E N E) 脂肪、蜡、沥青及各天然与人工合成树脂之溶剂。也为油漆、清漆及亮漆制造用之溶剂及稀释剂。也用于油墨及粘合剂制 造业,也是杀虫药制剂最常用之溶剂。亦是化工合成用之中 间体。分异构级和溶剂级,涂料常用溶剂级,异构级比溶剂 级一般情况要贵一点。粗二甲苯臭、便宜。 三甲苯(S-100) 慢干漆油,树脂溶剂及高级印刷油配方用。粗三甲苯臭、便宜。 四甲苯(S-150) 慢干漆油,焗漆,杀虫药溶剂。 物理数据: 溶劑餾程℃比重15℃芳香族化相對揮發速閃

/15℃合物含量 (%)度(乙酸丁酯 =100) 點 ℃ 甲苯 110.3-110.90.87299.91537二甲 苯 138–1400.87199.77027 三甲 苯 165–1730.875981943 四甲 苯 190–2070.89599466 页顶 (B)酮类(K E T O N E S) 丙酮(A c e t o n e) 电子零件清洗剂,树脂溶剂,粘合剂,油漆,清漆和天拿水用溶剂;皮革及羊毛脱脂。 丁酮(M E K) 硝化纤维素及其衍生物、丙烯酸树脂、乙烯基树脂、苯酚树脂、环氧树脂、醇酸树脂等低沸点溶剂。普遍用于油漆制造及天拿水配方,并用于磁带涂层以溶解聚氨脂树脂及乙桸基脂,也用于人造皮革之表面处理。

纳米材料四大效应

1.小尺寸效应:当纳米粒子尺寸与德布罗意波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对于晶体其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对于非晶态纳米粒子其表面层附近原子密度减小,这些都会导致电、磁、光、声、热力学等性质的变化,这称为小尺寸效应 我的理解是尺寸小了就会出现一些新的现象、新的特性。从理论层面讲主要是由于尺寸变小导致了比表面的急剧增大。由此很好地揭示了纳米材料良好的催化活性。 2.表面效应:是指纳米粒子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的变小而急剧增大后引起的性质上的变化。 其实质就是小尺寸效应。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与直径成反比。随着颗粒直径变小,比表面积将会显著增大,说明表面原子所占的百分数将会显著地增加。当尺寸小于0.1微米时,其表面原子百分数激剧增长,甚至1克超微颗粒表面积的总和可高达100平方米,这时的表面效应将不容忽略。 3. 量子尺寸效应:当粒子尺寸降低到某一值时,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分立能级和纳米半导体微粒的能隙变宽的现象均称为量子尺寸效应。 可否直接说连续的能带变成能级。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微观粒子具有穿越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宏观量,例如微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亦具有隧道效应,它们可以穿越宏观系统的势垒而产生变化,故称为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表面与界面效应 这是指纳米晶体粒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变小而急剧增大后所引起的性质上的变化。例如粒子直径为10纳米时,微粒包含4000个原子,表面原子占40%;粒子直径为1纳米时,微粒包含有30个原子,表面原子占99%。主要原因就在于直径减少,表面原子数量增多。再例如,粒子直径为10纳米和5纳米时,比表面积分别为90米2/克和180米2/克。因为表面原子数目增多,比表面积大,原子配位不足,表面原子的配位不饱和性导致大量的悬空键和不饱和键,表面能高,因而导致这些表面原子具有高的活性,极不稳定,很容易与其他原子结合。这种表面原子的活性不但易引起纳米粒子表面原子输运和构型的变化,同时也会引起表面电子自旋构象和电子能谱的变化。纳米材料由此具有了较高的化学活性,使得纳米材料的扩散系数大,大量的界面为原子扩散提供了高密度的短程快扩散路径,如金属纳米粒子在空中会燃烧,无机纳米粒子会吸附气体等等。(2)小尺寸效应 当纳米微粒尺寸与光波波长,传导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它的周期性边界被破坏,非晶态纳米粒子的颗粒表面层附近的原子密度减少,从而使其声、光、电、磁,热力学等性能呈现出新的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小尺寸效应。例如,铜颗粒达到纳米尺寸时就变得不能导电;绝缘的二氧化硅颗粒在20纳米时却开始导电。再譬如,高分子材料加纳米材料制成的刀具比金钢石制品还要坚硬。利用这些特性,可以高效率地将

复合材料中的尺寸效应

复合材料中的尺寸效应 复合材料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结构,这种结构的破坏问题与结构的尺寸效应有 着必然的联系,复合材料中很多都属于准脆性材料,因此尺寸效应显得尤其重要, 从尺度律和尺寸效应角度研究强度问题是个重要的观点,比如一个长细杠件它的稳定性能一定较差,这也是一种较常见的尺寸效应问题。强度随机性引起的尺寸效应,能量释放的尺寸效应和微裂纹和断裂的分形特性产生的尺寸效应都对复合材料结构的强度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固体力学中有三种有关尺寸效应的基本理论 : (1)随机强度统计理论 ; (2)长裂纹引起的应力重新分布和断裂能量释放理论 (3)裂纹分形理论,它可分为两大类 : (a) 裂纹表面的侵入式分形特性理论(即表面粗糙度的分形属性) (b) 间隙分形特性理论(代表着微裂纹的分形分布)

这些基本理论概括表现为材料的四种尺寸效应: (l)边界层效应:它是由材料的非均匀性和泊松效应造成的.前者可以混凝土之类的材料为例,由于各种骨料不能穿透表面而使表面层具有不同的成分;而泊松效应指的是,在试样内部可能存在平面应变的状态,它们发生在与试件表面平行的平面上 ,但不是发生在试样的表面,而是发生在试件的中心部位 . (2)表面与裂纹边缘连接处存在三维应力的奇异性: 这也是由于泊松效应引起的.这就造成了断裂扩展区域靠近表面的那一部分的力学行为不同于试样内部 的力学行为 . (3)由扩散现象引起的时间相关的尺寸效应, 所谓扩散可以是多孔介质中热的输运或湿气和化学物质的输运,这一点已在收缩和干燥蠕变现象的尺寸效应中显示出来,原因是半干燥期依赖于尺寸,以及这种尺寸效应对收缩致裂的影响。 (4)材料本构关系的时间相关性 ,特别是材料应变软化的粘性特征

液体表面张力与液体表面现象

液体的表面张力与液体的表面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观察到许多与液体表面张力有关的现象。如草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荷叶上滚动着的小水滴,玻璃板上的小水银滴等,它们为什么都是球形或近似球形?这就是因为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结果。当用细管吹出一个个五彩缤纷的肥皂泡时,在泡膜的表面上就布满了液体表面张力。用数学可以证明,在体积相同的各种形状的几何体中,球体的表面积最小。正是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才会出现露珠、小水银滴等都收缩为球形的现象。 你若有机会观察护士给病人输液,你会看到在输液之前,护士总是要把输液管中的空气泡排除干净。不然的话,若让那些气泡混入人体血管中,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气泡将会阻碍血液的正常流动。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液体的表面张力,以及液体表面现象发生的原因。 1 表面张力的成因、大小和方向 表面张力就是促使液体表面收缩的力。液体与气体的交界面(属于液体薄层),称为表面层。在表面层中,液体分子因受到液体内部分子的引力,而有一部分会被拉入液体内,致使表面层液体分子密度小于液内分子密度。表面层中液体分子的这种布局,使得液体表面层就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而具有收缩趋势。表面层一直处在具有收缩趋势的表面张力作用之下。 这里应指出,液体表面张力与橡皮膜张力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橡皮膜的分子间距会随着膜面积的增大而增大。而液体表面张力却不受面积变化的影响,当液体表面层面积增大时,液内分子会自动进入液面来补充,从而维持液面内分子间距不变。 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来可说明表面张力的存在。取一段铜丝制成一个直径约 cm ~85的圆环,在环上跨系一根细红线(用红线易于观察) 。将环浸入洗洁精溶液再取出,环上蒙了一层液膜,这时用粉笔头轻触线一侧的液膜,原来自由弯曲的红线则立即被液膜拉向另一侧,成为一段张紧的弧线。实验表明,液体表面具有收缩到最小面积的趋势。同时它还表明,表面张力的方向垂直于任一周界线且与液面相切。 理论和实验表明,表面张力的大小,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2)(双表面层单表面层L F L F αα 上式中,α称为表面张力系数。α与液体的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不同的液体,α不同;同一种液体,α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另外,α也与液体中的杂质有关。因此,当人体使用了某些药物后,血液或尿液的表面张力系数则会发生变化。 在生活中有许多与表面张力有关的现象。例如,对人来说,重力有时会造成很大的麻烦。人若不慎从高处落下,可能会被摔得不轻。而小昆虫一点也不害怕重力,它在落下时一点危险也没有。但表面张力对某些昆虫来说则有可能造成很大威胁,小昆虫有时最怕表面张力。当一个成人从浴池中站起时,他身上会带起厚约mm 2.0的一层水,这些水大约kg 5.0,不到人体重的%1,这对人来说不会感到有什么负担。即使是人的全身涂满了肥皂泡沫,其表面张力对人也不会产生任何威胁。而一只蚊子一旦被肥皂泡沫弄湿,它将很危险。这时蚊子将难逃表面张力“法网”。

微电子机械系统尺寸效应的泛函分析

微电子机械系统尺寸效应的泛函分析 韩光平1,2,刘凯1,褚金奎2 (1.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 710048;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52) 摘要:尺寸效应涉及微电子机械系统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分析归纳微器件或系统中尺寸对其特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从纯尺寸因素和非尺寸因素综合考虑尺寸效应,建立了一个尺寸效应的基本数学模型,并从尺寸泛函的绝对值、相对值和对尺寸的灵敏度三个方面对该数学模型进行泛函分析,总结出一些尺寸效应的发生规律。 关键词:微电子机械系统(M EM S);尺寸效应;泛函分析;灵敏度;微器件 中图分类号:T H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54(2004)02-0017-03 微电子机械系统(M EM S)技术基于微电子和微机械的有机集成,涉及微电子学、微机械学、微材料学、微摩擦学、微电磁学、微光学、微动力学、微流体力学、微热力学、自动控制、物理、化学及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领域[1],集约了各学科前沿领域研究的新技术、新成果,和纳米科学技术(N ST)一起被列为21世纪关键技术之首。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M EM S逐步成为人们在微观领域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一种高新技术和重要手段,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和迫切性,国内外投入到该研究领域的人力、物力日益增加,考虑到实用性,人们更加关注可以即时应用的各种微器件的研究开发,特别是经过近十年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在硅微细加工、光刻、L IGA和准L IGA技术、高能束刻蚀技术、牺牲层技术、外延技术、准分子激光微细加工技术等各种微制造工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设计制造出多种微传感器、微执行器等微器件,如M EM S力传感器、微加速度传感器、微显示器芯片、微惯性传感器、微机械血液测试仪[2]、微阀、微泵、微齿轮及微马达等。但是,各种微器件有机结合成真正意义上的M EM S,还有相当的难度,如何建立M EM S等效机构的失效模型这一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3]。究其原因,人们对微观条件下M EM S器件的运动规律、物理特性和受载之下的力学行为缺乏充分的认识,没有形成基于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M EM S设计理论方法[4],只能靠传统方法进行试探性研究。目前,M EM S基础理论研究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成为整个微电子机械系统进一步发展的 瓶颈 ,因此,对M EM S设计中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已刻不容缓。 1 研究尺寸效应的意义 随着纳米材料、微器件、微结构和微系统的深入发展及其应用,与微尺度效应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推动着微尺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5]。微电子机械系统不仅是指以微小尺寸和工作空间为特征,更重要的是,微器件中的物理量和机械量等在微观状态下呈现出大大异于传统机械的特有规律,因此,M EM S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基础。对于M EM S 的基础理论范畴,大量的专著和论文报道均有详尽的描述,其中有把M EM S涉及到的各学科作为基础理论研究范畴,这种观点使得M EM S基础理论研究内容全面,但没有突出其重点;有的研究人员挑选出应用更为广泛的部分学科,如文献[4]把微机构学、微构件材料力学和微摩擦学作为现阶段M EM S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这种观点重点突出,没有包括应有的其它学科的理论基础。无论如何划分,M EM S理论基础的研究领域都包含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微 ,这说明尺度因素才是微电子机械系统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主导因素。以尺寸效应作为M EM S 理论基础的主要研究内容,既可以突出研究重点 构件的微型化,又给出了M EM S所涉及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即微型化的构件产生的效应使其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能,导致在各学科领域产生新的问题。 在微观领域中,微器件的显著特征就是呈现出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而表面效应也是由于尺寸的减小引起表面作用的增强。当物体的尺寸改变时,与尺寸相关的各种物理量、机械量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产生尺寸效应。尺寸效应及其引起的变化(如表面缺陷数、晶格层错、介质不连续及量子效应等)导致了微观领域的许多物理现象与宏观领域相比较有显著差异,甚至相悖,从而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对经典理论提出挑战。因此,研究M EM S的基础理论,必须研究尺寸效应。已有关于尺寸效应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具体量,如弹性模量、拉伸强度、失效强度及形状记忆合金的回复力[6]等,而且数据是在不同的工艺条件和测试环境下获得的,缺乏通用性和权威性。在此对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尺寸效应,建立了基本的数学模型,对纯尺寸因素进行了泛函分析,并综合考虑尺寸效应引发的非尺寸因素变化。 2 尺寸效应的基本数学模型 2.1 尺寸泛函 在尺寸效应中,特征尺寸L是基本参量,尺寸的变化首先 第21卷第2期2004年2月 机 械 设 计 JOU RNA L OF MA CHIN E DESIGN V ol.21 No.2 Feb. 2004 收稿日期:2003-04-07;修订日期:2003-08-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135040) 作者简介:韩光平(1971-),男,河南郑州人,西安理工大学博士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微电子机械系统(M EM S)微尺度及系统仿真。

大直径桩考虑尺寸效应系数的原因

大直径桩考虑尺寸效应系数的原因 近日,提出一个问题:“桩基规范在计算大直径桩承载力时需考虑桩侧阻力尺寸效应系数(<1的系数),但计算嵌岩桩时没有区分大直径桩,没有考虑桩侧阻力尺寸效应系数,是否 有点儿前后不对应呢?”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下规范是如何规定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对于大直径桩单桩极 限承载力标准值是这样规定的: 5.3.6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大直径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可按下式计算: ——桩侧第i层土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如无当地式中q sik 经验值时,可按本规范表5.3.5-1取值,对于扩底桩变截面以上2d长度范围不计侧阻力; ——桩径为800mm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对于干作业q pk 挖孔(清底干净)可采用深层载荷板试验确定;当不能进行 深层载荷板试验时,可按表5.3.6-1取值; 、——大直径桩侧阻、端阻尺寸效应系数,按表 5.3.6-2取

值. 而对于嵌岩桩却没有尺寸效应系数: 5.3.9桩端置于完整、较完整基岩的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由桩周土总极限侧阻力和嵌岩段总极限阻力组成.当根据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Q sk 、Q rk ——分别为土的总极限侧阻力、嵌岩段总 极限阻力; q sik ——桩周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无当地经验时,可根据成桩工艺按本规范表5.3.5-1取值; f rk ——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黏土岩取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嵌岩段侧阻和端阻综合系数,与嵌岩深径比h r /d、岩石软硬程度和成桩工艺有关,可按表5.3.9采用;表中数值

(完整)量子尺寸效应

(完整)量子尺寸效应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量子尺寸效应)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量子尺寸效应的全部内容。

1.1.1量子尺寸效应 所谓的量子尺寸效应是指粒子尺寸下降到某一值时,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 由准连续变为离散的现象,纳米半导体粒子存在不连续的最高被占据的分子轨道和最低未 被占据的分子轨道能级,能隙变宽,由此导致纳米微粒的光、电、磁、热、催化和超导性等 特性与宏观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如金属纳米材料的电阻随着尺寸下降而增大,电阻温度 系数下降甚至变成负值;相反,原是绝缘体的氧化物达到纳米级时,电阻反而下降;10~ 25nm的铁磁金属微粒矫顽力比同种宏观材料大1000倍,而当颗粒尺寸小于10nm时矫顽力 变为零,表现为超顺磁性。 1。1。2小尺寸效应 当超细微粒的尺寸与光波波长、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 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非晶态纳米微粒的颗粒表面 层附近原子密度减小,导致声、光、电、滋、热、力学等特性呈现新的小尺寸效应.例如: 光吸收显著增加,吸收峰的等离子共振频移,磁有序态向磁无序态转变,超导相向正常相 的转变,声子谱发生改变等,这种现象称为小尺寸效应。 1。1.3表面与界面效应 纳米材料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表面与界面效应.由于表面原子与内部原子所处的环境 不同,当粒子直径比原子直径大时(如大于0。01时),表面原子可以忽略,但当粒子直径 逐渐接近原子直径时,表面原子的数目及作用就不能忽略,而且这时粒子的比表面积、表 面能和表面结合能都发生很大变化.人们把由此引起的种种特殊效应统称表面效应[8,9]。 随着粒径的减小,比表面迅速增大.当粒径为5nm时,表面原子数比例达到约50%以上,当 粒径为2nm时,表面原子数达到80%,原子几乎全部集中到纳米粒子的表面.庞大的表面原 子的存在导致键态严重失配,表面出现非化学平衡、非整数配位的化学键,产生许多活性中心,从而导致纳米微粒的化学活性大大增强,主要表现在:(1)熔点降低.就熔点来说,纳 米颗粒中由于每一粒子组成原子少,表面原子处于不安定状态,使其表面晶格震动的振幅 较大,所以具有较高的表面能量,造成超微粒子特有的热性质,也就是造成熔点下降,同时 纳米粉末将比传统粉末容易在较低温度烧结,而成为良好的烧结促进材料。如金的常规熔 点是1064℃当颗粒尺寸减小到10nm时,降低了270℃,当金纳米粒子尺寸为2 nm时,熔点 仅为327℃;银的常规熔点为961℃,而超微银颗粒的熔点可低于100℃等。(2)比热增大。粒径越小,比热越大.(3)化学活性增加,有利于催化反应等。 1.1。4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微观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宏观量,如超微 粒的磁化强度和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也具有隧道效应,称为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利 用它可以解释纳米镍粒子在低温下继续保持超顺磁性的现象。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的研究对 基础研究及实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确立了现存微电子器件进一步微型化的极限,是未来 微电子器件的基础. 上述的小尺寸效应、表面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及量子隧道效应都是纳米微粒与 纳米固体的基本特性。它使纳米微粒和纳米固体呈现许多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出现一 些“反常现象”。例如金属纳米材料的电阻随尺寸下降而增大,电阻温度系数下降甚至变 成负值;相反,原是绝缘体的氧化物达到纳米级时,电阻反而下降;10nm-25nm的铁磁金属

微细加工中的尺度效应 整理

微细加工中的尺度效应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对机械产品的性能有了许多更高的要求,在通讯、电予、航天、微系统技术、微机电系统等领域,产品微型化已成为人类所追求的同时也是工业界不可阻挡的一个发展方向。这些微小精密产品的制造离不开微细加工技术。而在微细加工中,尺度效应对加工的整个过程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也正是尺度效应,使得加工后的微小精密零部件有着非常好的性能。所以,尺度效应是微细加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可行性评估依据和理论基础。在下面的论述中,将对微细加工中尺度效应的定义、对加工过程的影响以及它的重要意义与实际应用进行简要的阐述。 1.微细加工中的尺度效应的定义 尺度效应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有着相应的定义。在机械工程领域,尺度效应主要体现在微细加工过程中。如果对尺度效应做一个概括性质的定义,是指:在微细加工的过程中,由于被加工材料整体或局部尺寸的微小化,引起的成形机理、材料变形规律以及材料性能表现出不同于传统成形过程的现象。 2.微细加工中尺度效应的作用机理与影响 在微细加工过程中,由于切削层厚度已经十分薄,尺寸与微观尺度相近,尺度效应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传统的制造精度理论和分析方法将不再适用。在加工过程中,尺度效应的作用并非仅仅是将传统加工在尺寸上简单缩小,其主要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 (1)在物理学方面,当切削加工的尺寸减小到一定的程度进入纳米量级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非晶态纳米微粒的颗粒表面层附近原子密度减小,导致多个物理性质呈现新的小尺寸效应。在微米量级或该量级以下时,金属材料的硬度值急剧上升,转剪应力---剪应变曲线、弯曲应力---应变曲线明显升高。由此可见,制造中工件的受力与变形特征与传统构件情况是大不相同的。这主要是由于尺寸的缩小使得切削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力发生了变化。 对于微细加工中的工件,随着线性尺寸的减小,其表面积与体积的减小程度是不同的。实际上,随着尺寸减小,微构件表面积与体积之增大。因此,分别与

量子尺寸效应

1.1.1量子尺寸效应 所谓的量子尺寸效应是指粒子尺寸下降到某一值时,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的现象,纳米半导体粒子存在不连续的最高被占据的分子轨道 和最低未被占据的分子轨道能级,能隙变宽,由此导致纳米微粒的光、电、磁、热、 催化和超导性等特性与宏观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如金属纳米材料的电阻随着尺寸下 降而增大,电阻温度系数下降甚至变成负值;相反,原是绝缘体的氧化物达到纳米级时,电阻反而下降;10~25nm的铁磁金属微粒矫顽力比同种宏观材料大1000倍,而当颗粒尺寸小于10nm时矫顽力变为零,表现为超顺磁性。 1.1.2小尺寸效应 当超细微粒的尺寸与光波波长、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非晶态纳米微粒 的颗粒表面层附近原子密度减小,导致声、光、电、滋、热、力学等特性呈现新的小 尺寸效应。例如:光吸收显著增加,吸收峰的等离子共振频移,磁有序态向磁无序态 转变,超导相向正常相的转变,声子谱发生改变等,这种现象称为小尺寸效应。 1.1.3表面与界面效应 纳米材料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表面与界面效应。由于表面原子与内部原子所处的环境不同,当粒子直径比原子直径大时(如大于0.01时),表面原子可以忽略,但当 粒子直径逐渐接近原子直径时,表面原子的数目及作用就不能忽略,而且这时粒子的 比表面积、表面能和表面结合能都发生很大变化。人们把由此引起的种种特殊效应统 称表面效应[8,9]。随着粒径的减小,比表面迅速增大。当粒径为5nm时,表面原子数比例达到约50%以上,当粒径为2nm时,表面原子数达到80%,原子几乎全部集中 到纳米粒子的表面。庞大的表面原子的存在导致键态严重失配,表面出现非化学平衡、非整数配位的化学键,产生许多活性中心,从而导致纳米微粒的化学活性大大增强, 主要表现在:(1)熔点降低。就熔点来说,纳米颗粒中由于每一粒子组成原子少,表面原子处于不安定状态,使其表面晶格震动的振幅较大,所以具有较高的表面能量, 造成超微粒子特有的热性质,也就是造成熔点下降,同时纳米粉末将比传统粉末容易 在较低温度烧结,而成为良好的烧结促进材料。如金的常规熔点是1064℃当颗粒尺寸减小到10nm时,降低了270℃,当金纳米粒子尺寸为2 nm时,熔点仅为327℃;银的常规熔点为961℃,而超微银颗粒的熔点可低于100℃等。(2)比热增大。粒径越小,比热越大。(3)化学活性增加,有利于催化反应等。 1.1.4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微观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宏观量,如超微粒的磁化强度和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也具有隧道效应,称为宏观量子隧

(完整版)纳米材料四大效应及相关解释

纳米材料四大效应及相关解释 四大效应基本释义及内容: 量子尺寸效应:是指当粒子尺寸下降到某一数值时,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或者能隙变宽的现象。当能级的变化程度大于热能、光能、电磁能的变化时,导致了纳米微粒磁、光、声、热、电及超导特性与常规材料有显著的不同。 小尺寸效应:当颗粒的尺寸与光波波长、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非晶态纳米粒子的颗粒表面层附近的原子密度减少,导致声、光、电、磁、热、力学等特性呈现新的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小尺寸效应。对超微颗粒而言,尺寸变小,同时其比表面积亦显著增加,从而产生如下一系列新奇的性质。 表面效应: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与直径成反比。随着颗粒直径的变小,比表面积将会显著地增加,颗粒表面原子数相对增多,从而使这些表面原子具有很高的活性且极不稳定,致使颗粒表现出不一样的特性,这就是表面效应。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当微观粒子的总能量小于势垒高度时,该粒子仍能穿越这一势垒。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宏观量,例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亦有隧道效应,称为宏观的量子隧道效应。 四大效应相关解释及应用: 表面效应 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与直径成反比。随着颗粒直径的变小比表面积将会显著地增加。例如粒径为10nm时,比表面积为90m2/g;粒径为5nm时,比表面积为180m2/g;粒径下降到2nm时,比表面积猛增到450m2/g。粒子直径减小到纳米级,不仅引起表面原子数的迅速增加,而且纳米粒子的表面积、表面能都会迅速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处于表面的原子数较多,表面原子的晶场环境和结合能与内部原子不同所引起的。表面原子周围缺少相邻的原子,有许多悬空键,具有不饱

常用溶剂的表面张力及黏度电子版本

常用溶剂的表面张力 及黏度

溶剂表面张力(达厘/厘米)(mN/m)水72.7 乙二醇48.4 丙二醇36.0 邻二甲苯30.0

醋酸丁酯25.2 正丁醇24.6 石油溶剂油24.0 甲基异丁酮23.6 甲醇23.6 脑石油22.0 正辛烷21.8 脂肪烃石脑油19.9 正己烷18.4 涂料中典型聚合物和助剂的表面张力: 聚合物/表面张力(达因/厘米) 三聚氰胺树脂57.6 聚乙烯醇缩丁醛53.6 苯代三聚氰胺树脂52 聚乙二酸己二酰胺46.5 Epon 828 46 环氧树脂47 脲醛树脂45 聚酯三聚氰胺涂膜44.9 聚环氧乙烷二醇,Mw6000 42.9 聚苯乙烯42.6 聚氯乙烯41.9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41 65%豆油醇酸38 聚醋酸乙烯酯36.5 聚甲基丙烯酸丁酯34.6 聚丙烯酸正丁酯33.7 Modaflow 32 聚四氟乙烯Mw 1,088 21.5 聚二甲基硅氧烷Mw 1,200 19.8 聚二甲基硅氧烷Mw162 15 乙醇22.27 丙醇23.8 异丙醇21.7 正丁醇24.6 硝基乙烷31.0 异丁醇23.0 环己酮34.5 丙酮23.7 二丙酮醇31.0 甲基丙酮23.97 乙二醇乙醚乙酸酯31.8 丁酮24.6 二氯甲烷28.12

甲基异丁基酮23.9 二甘醇乙醚31.8 醋酸正丙酯24.2 乙二醇乙醚28.2 醋酸异丙酯21.2 乙二醇丁醚27.4 醋酸丁酯25.09 苯28.18 醋酸异丁酯23.7 甲苯28.53 醋酸乙酯23.75 间二甲苯28.081 水-正丁醇(4.1 %。)34

科普引子-材料力学行为中的尺度效应

科普引子 - 材料力学行为中的尺度效应 (https://www.360docs.net/doc/509644094.html,/Archive/Papers/10/MechanicalPropertiesSizeEffects.pdf) 作者:李巨等 2010/1/14 工程师在设计桥梁、汽车、飞机的时候,需要知道材料的“本构关系”,也就是一块材料在什么应力状态下 开始屈服,以什么样的方式变形以至断裂失效等,据以确定其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如果清楚的知道了材料的本构关系,那么很多工程设计(比如斜拉桥还是悬索桥)都可以在计算机里进行,而无需进行多次实体试验。比如现在每一年推出的新款汽车,业界利用计算机仿真已省去了很多的实体碰撞试验;新款汽车的安全性能在知道高性能钢材的本构关系后,可以相当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模拟进行预测和设计,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新车研发和开支。 时间 汽车、飞机等都是宏观的机器或工具,它们的组件是肉眼可见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大部份利用的是这种宏观工具。所以,对它们所用材料的本构关系和性能指标(比如大块钢材、铜、钛合金等)是有比较成熟的认识的。然而,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尤其是八十年代之后,大量的微米甚至纳米尺度机器开始出现在我们生活中。(1000微米=1毫米,1000纳米=1微米)。比如我们用的计算机芯片或手机芯片,里 面的金属导线截面已经达到了100纳米尺度,甚至更低。设计这样的芯片也需要知道材料的本构关系,但我 们对这种微尺度材料的本构关系所知远少于对传统宏观尺度材料的认识。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国材料学家Ernest Hall和Norman Petch首次发现了材料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1,2],即材料的强度(所能承受的极限应力)与材料的某种特征尺度成一种负幂律关系。结果便是 “尺度愈小、强度愈高”。比如,大家可能知道宏观的纯金是一种相当软的材料,用手可以轻而易举地使宏观的金线发生塑性变形。然而,利用先进的纳米压头和测试表征仪器,科学家发现当金线的直径小到纳米尺度时,这种纳米金线的强度能比宏观金线提高几十倍。请注意这里材料本身的化学成分,也就是纯金,并没有改变;而器件形状,如金线的长宽比,也没有改变。导致强化几十倍的原因只是材料外观的绝对尺度由厘米量级缩小为纳米量级。这种尺度效应,归根结底,是由材料内部微观缺陷(如位错、晶界、空位)的多体动力学导致的。 提到缺陷,大家都知道材料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果无限多的原子像士兵一样排起整齐的阵列,这就是完美的单晶。完美单晶的力学性质是比较简单的:它的强度非常高,称为理想强度[3]。但实际材料不是完美的单晶,实际强度可以比理想强度小很多。这是因为材料内部总有一些排列不整齐的原子,构成了所谓缺陷(defects)。比如,材料的表面就被认为是一种缺陷。这些缺陷的形核(也就是诞生)、运动和相互作用,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材料的力学性质,也就是本构关系。许多微观缺陷在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微组织”(microstructure)。材料学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很多)材料性质是由微组织控制的 (Microstructure determines properties)”。仔细观察研究微组织的演化是材料工作者的特长, 也就是材料科学基于物理、化学但又不同于物理、化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西安交通大学的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家们专心研究材料的本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包括从建造汽车、飞机等的传统金属材料,到应用于纳米技术如微电子和纳米机电系统(Nan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的金属和半导体材料。由于纳米尺度材料的强度比传统材料大很多,设计和应用纳 米器件需要一套完全不同的本构关系。在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新成立的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https://www.360docs.net/doc/509644094.html,),科学家们正在利用国际最先进的材料表征和力学测试设备,探索微纳米尺度 材料的本构关系以及内部微观缺陷的动力学。 古人说得好:“穷幽极微”,“析毫剖芒”。材料内部的一种主要缺陷叫位错,是一种类似于琴弦的线状缺陷。一根位错很小,直径只有一纳米左右,长可达几十个微米。肉眼是根本看不见的,只有在放大几万倍以上的电子显微镜下才可以看到。平常我们用的金属工具,比如刀叉、钥匙里面充满了位错。金属里位错密度经常在10^10/cm^2量级。这也就是说,一立方厘米的金属里面的位错总长和地球的直径差不多,像许多根面条一样曲折地盘在材料里面。在外加应力下,位错可以形核、扩展;位错之间有长程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发生短程的反应;而位错的运动可以导致材料的总体变形。可以这样说,位错和其他微观缺陷在材料里面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圈”。乍一听,把位错和动物,把材料和生命科学这样类比有点突兀。但其实这种类比是有些深刻原因的,是较恰当的。一个生物圈的根本需要是外界输入高质量的能源(所谓自由能),说白了就是太阳能;而位错等的形核扩展也需要外界能源,也就是机械能的耗散。生物圈和材料缺陷多体演化都是所谓“非平衡态”,“复杂”的现象(non-equilibrium complexity)。而材料科学中常用的关键词“微观组织演化”(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中的“演化”,和生物学中的“进化”(evolution), 在英文中是同一个单词,也许并不是一个巧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