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疾病系列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列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列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列

自身抗体检测

一、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健康个体的正常免疫调节功能会将自身耐受和自身免疫协调在一个相辅相成的合理水平上,当某种原因使自身免疫应答过分强烈时也会导致相应的组织器官损伤成功能障碍,这种病理状态称为自身免疫病。

自身抗体:机体B细胞受激活(刺激)条件下,对自身组织成份的抗体

二、自身免疫病的特点

1、患者血液中可检出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和(或)与自身组织成份起反应的

致敏淋巴细胞。

2、患者组织器官的病理特征为免疫炎性并且损伤的范围与自身抗体或致敏

淋巴细胞针对的抗原成份相对应

3、用相同抗原在某些实验动物中可复制出相应的疾病模型并能通过自身抗

体或相应致敏淋巴细胞使疾病在同系动物间转移

以上为自身免疫病的三个基本特点,也是确定自身免疫疾病的三个基本条件,自身免疫病还有以下特点

4、多数病因不明,常呈自发性特发性,

5、病程一般较长,多呈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的过程

6、有遗传倾向

7、发病的性别与年龄倾向于女性>男性,老年>青少年

8、多数患者可查到抗核抗体

9、易伴发免疫缺陷病或恶性肿瘤

三、发病机制

1、自身抗原的释放

2、自身组织的改变

3、共同抗原的诱导

4、先天易

感性5、多克隆B细胞活化6、免疫调节失常

四、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常用方法有两种

1、按发病部位和解剖系统分为A结缔组织病B消化系统病C内分泌病等

2、按病变组织的涉及范围分器官特异性和非器官特异性

五、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

1、协助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

2、协助判断病情、疗效、及预后

3、协助进行不同疾病的鉴别诊断

4、用于各类疾病的免疫病例机制研究及流行病

学的调研

六、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一)、抗核抗体

ANA包含一组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细胞核常成为自身免疫反应的靶子。ANA主要是指对核内成分所产生的抗体,此外也包括对核内成分相同的物质所产生的抗体。所以,ANA是抗核酸抗体和抗核蛋白抗体的总称。通常是7sIgG,但也可以是19sIgM。

抗核抗体的核型:ANA的核型有一些临床参考价值。某种核型可能伴有某种特定的ANA和风湿病,但这种关联是不可靠的,况且当血清中含有多种抗体时,随血清稀释度不同,可能会表现不同核型。核型的价值大部分被测定特异抗体所代替。间接免疫荧光抗核抗体(IFANA)检测的核型与临床意义见附表。

临床意义:它可在许多风湿病患者的血清中检出,也可以在健康老年人、感染性疾病、慢性肝病、原发性肺纤维化、肿瘤等,缺乏特异性。甚至服用某些药物如普鲁卡因酰胺、肼苯哒嗪、苯妥英钠、异烟肼等均可出现ANA阳性。约99%的活动期SLE病人ANA阳性,但它的特异性差。在非狼疮性结缔组织病中,ANA阳性率为50%,即使在健康献血者中,偶尔也可检出ANA。所以ANA阳性本身不能确诊任何疾病,但ANA阳性且伴有特征性狼疮症状则支持狼疮诊断。ANA阴性几乎可除外SLE的诊断。但应注意有5%的SLE病人ANA可为阴性,这其中大部分为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因为测定ANA 通常用鼠肝或鼠肾做底物,而这些组织核内含SSA、SSB、Jo-1、rRNP抗原相对较少,所以不易测出其相应抗体。可加做人喉癌上皮细胞为底物的方法进行检测。ANA作为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的筛选试验必须强调中高滴度。一般滴度在1:40以上应考虑结缔组织病可能。

ANA对SLE的诊断有帮助,但对预后和疗效观察的意义人们的意见不尽一致。一般认为ANA在狼疮活动期阳性率和滴度均增高,在缓解期阳性率和滴度均减低。

(二)、抗DNA抗体

有的ANA可以作为一种疾病的标记,有两大组血清抗DNA抗体与结缔组织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有关。(1)抗ds-DNA抗体:即抗双链(天然)DNA抗体。高浓度的抗ds-DNA抗体几乎仅见于SLE,且与疾病活动度、特别是与活动性狼疮性肾炎密切相关。在SLE缓解期抗DNA抗体可转阴或滴度减低,因此单次测定结果阴性,不能除外SLE;

(2)抗ss-DNA抗体:即抗单链(变性)DNA抗体。它不仅存在于SLE病人中,也可以存在于非SLE的其他疾病中,包括炎症性疾病、慢性活动性肝炎、药物性SLE、硬皮病等。虽然它在致病性方面与抗ds-DNA相同,但特异性差,对SLE诊断价值较小。

(三)抗-DNP

DNP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由于抗原存在不溶性和可溶性两部分,可分别产生相应的抗体,不溶性抗体通常不完全DNA和组蛋白吸收,它是形成狼疮细胞的引子,可溶性抗原存在各种关节炎病人的滑膜液中,其相应抗体也存在RA病人中。病人血清存在抗DNP抗体时,与DNP致敏乳胶发生凝集把应。SLE阳性率为55%~75%。也可见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RA、SS、SSc,但阳性率很低。

(四)抗组蛋白抗体(AHA):组蛋白是染色质基本结构核小体的重要组成部分。H1在双螺旋之外,H2A、H2B、H3、H4、被双螺旋包绕。抗组蛋白抗体可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DIL、SLE、SSc 、幼年类风关)中出现,不具诊断特异性。活动期SLE病人阳性率为90%,药物性狼疮(DIL)阳性率达95%。

(五)抗ENA抗体:又称盐水可提取性核抗原的抗体。是抗小分子细胞核核糖核蛋白(snRNPs)和小分子细胞浆核糖核蛋白(scRNPs)的自身抗体,不含组蛋白。主要有七种:抗U1-RNP抗体、抗SS-A/Ro抗体、抗SS-B/ La抗体、抗Scl-70抗体、抗Jo-1抗体、抗r-RNP抗体。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无明显相关。

1、抗RNP抗体

以抗核内的核糖核蛋白得名。所作用的抗原是U1小分子细胞核核糖核蛋白(U1snRNP),所以又称抗U1RNP抗体。U1snRNP由U1RNP和9种不同的蛋白质组成。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中几乎均为阳性,且滴度很高,对确立MCTD的诊断很有帮助。抗RNP抗体阳性的病人常常抗DNA抗体阴性,肾脏受累较少。如和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同时存在,则发生狼疮肾炎的可能性较大。

2、抗Sm抗体

Sm抗原是U族小分子细胞核核糖核蛋白(UsnRNP),在SLE中阳性率为30.2%。虽

然敏感性较低,但特异性较高。在全部抗Sm阳性的病例中,92.2%为SLE。因此,抗Sm 抗体为SLE的标记抗体。另外,有人还发现SLE病人由活动期转为缓解期后,狼疮细胞可转阴,ANA、抗DNA抗体效价可降低,但Sm抗体依然存在。因此,对早期、不典型的SLE或经治疗缓解后的回顾性诊断有一定意义。抗Sm抗体阳性均伴有抗U1RNP抗体,而抗U1RNP抗体可以单独存在。

3、抗SSA/Ro抗体

R0、SSA抗原在免疫学上是一致的,即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SSA/Ro是小分子细胞浆核糖核蛋白(scRNPs),是蛋白和小分子核糖核酸形成的复合物。抗SSA抗体主要见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阳性率高达60%~75%。抗SSA抗体在新生儿红斑狼疮发生率几乎是100%,该抗体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可引起炎症反应并且可引起先天性新生儿心脏阻滞。此外,抗SSA抗体常与亚急性皮肤性红斑狼疮、抗核抗体阴性狼疮临床现象相关联。

4、抗SSB/La/Ha抗体

SSB/La/Ha抗原在免疫学上是一致的。是抗小分子细胞核核糖核蛋白(snRNP)。抗SSB阳性几乎总伴有抗SSA抗体阳性,抗SSB抗体较抗SSA抗体诊断干燥综合征更特异,是干燥综合征血清特异性抗体。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阳性率达40%左右。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如有抗SSB抗体,常伴有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唾液腺、唇腺活检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5、抗Scl-70抗体

首先在PSS患者血清中发现抗Scl-70抗体。因其主要见于硬皮病,且其相应抗原分子量为70KD,故取名为抗Scl-70抗体。Scl-70是DNA拓扑异构酶I 的降解产物。抗Scl-70抗体可在30%~40% PSS病人中检出。虽然阳性率不高,但有较高特异性。有抗Scl-70抗体的患者皮肤病变往往弥散广泛,且易发生肺间质纤维化。重症弥漫性PSS(SSc)中抗Scl-70抗体阳性率高达75%。有雷诺现象的患者存在抗Scl-70抗体,提示可能发展为PSS。抗Scl-70抗体与恶性肿瘤有明显相关。

6、抗Jo-1抗体

Jo-1抗原是组氨酰tRNA合成酶在胞浆中以小分子核糖核蛋白(scRNPs)形式出现。抗Jo-1抗体是目前公认的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PM/DM)的血清标记抗体。在PM中阳性率达25%左右。合并肺间质病变的PM/DM患者,阳性率高达60%。67%抗Jo-1抗体阳性的患者有HLA-DR3抗原。

抗Jo-1抗体综合征:抗Jo-1抗体阳性、急性发热、对称性关节炎、“技工手”、雷诺

现象、肌炎、肺间质病变。

7、抗rRNP抗体

抗rRNP抗体的靶抗原是核糖体大亚基上磷酸蛋白。为胞浆抗原。抗rRNP抗体主要见于SLE,阳性率在10%~20%左右,是诊断SLE的特异性抗体。如仅有抗rRNP抗体阳性的SLE患者,ANA常为阴性。抗rRNP抗体阳性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发生率高。抗rRNP抗体与抗dsDNA抗体的消长相平行,但与抗dsDNA抗体不同的是不会随病情好转立即消失,可持续1~2年后才转阴。

(七)抗着丝点抗体

着丝点是纺缍丝在染色体上的附着点。抗着丝点抗体能与结合在DNA上分子量分别为140kD,80kD和1 7kD的着丝点蛋白起反应。抗着丝点抗体是硬皮病的血清特异性抗体。硬皮病中的良性变异型CREST 综合征阳性率可达80%。抗着丝点抗体在不同疾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CREST为17%~96%,弥散型硬皮病为8%~12%,雷诺现象为20%~29%,MCTD为7%,SLE为<5%,其他CTD为0。

抗着丝点抗体的临床意义可概括为下列几点:(1)在CREST综合征中检出率高;(2)有着丝点抗体的患者,肾、心、肺及胃肠受累较少(<5%);(3)有该抗体且有雷诺现象的患者可能是CREST的早期变异型或顿挫型,因为其中有些患者在数年后发展为完全的CREST综合征。(4)抗着丝点抗体与抗Scl-70是互相排斥的,同时具有两者的少见。(八)、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是指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胞浆中溶酶体酶发生反应的抗体。用经典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IF)检测ANCA,阳性荧光染色模型分两种:胞浆型(cANCA)和核周型(pANCA)。近来报道一种特殊的荧光谱称之为非典型ANCA (xANCA)。ANCA常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疾病缓解期滴度下降或消失。

cANCA抗原主要是蛋白酶-3(PR3-proteinase)。cANCA主要见于韦格纳肉芽肿(阳性率占80%,且与病程、严重性和活动性有关)。也可见于少数显微镜下多动脉炎(MPA)、Churg-Strauss综合征(CSS)、结节性多动脉炎(PAN)、少数巨细胞动脉炎、过敏性紫癜、白细胞破碎性皮肤性血管炎和白塞病。

pANCA抗原主要为髓过氧化物酶(MPO)。pANCA不如cANCA具有诊断特异性。pANC阳性主要见于坏死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NCGN)、MPA。也可见于CSS、PAN、SLE、RA、SS、SSc。在NCGN、MPA中pANCA和cANCA阳性率几乎相同。相对而言,pANCA患者的血管炎病变程度重,常有多系统损害。

非典型ANCA(xANCA):它代表了pANCA和cANCA的混合物。阳性见于溃疡性结肠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慢性炎症疾病。

(九)、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因子(RF)是抗人IgG分子Fc片段上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抗体。可分为IgM-RF、IgG-RF和IgA-RF等。一般说的RF是指IgM-RF。如同时存在二种类型RF,一般仅见于RA。高滴度的IgA-RF常与关节外表现有关。

测定方法:乳胶凝集法(高于1:32阳性具有诊断意义)、绵羊红细胞凝集法、比浊法(正常值≤10u/ml)、放免和ELISA法。

临床意义:RF在RA中的阳性率是80%左右。5%正常老年人也可出现阳性。75岁以上阳性率为2%~25%。持续高滴度RF常提示RA疾病活动,且骨侵蚀发生率高,常可伴有皮下结节或血管炎等全身并发症,提示预后不佳。

其他见于:

自身免疫性疾病:SLE(30%)、Ⅰ0SS(70%-90%)、SSc(20%-30%)、PM/DM(5%-10%)、MCTD(50%-60%)、IgA肾病(25%-40%)。

感染性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麻风、传染性肝炎、血吸虫病等。

非感染性疾病: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结节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附:三种RA早期诊断的特异抗体:异质性胞核核糖核蛋白(RA33/36)、抗核周因子(APF)、抗Sa抗体。

(十)、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相关抗体

自身免疫性肝炎按血清学标志至少分3型:I型(狼疮样肝炎)以出现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肝细胞膜抗体为特征,II型以出现LKM抗体为特征,III以出现可溶性肝抗原抗体为特征

1、抗平滑肌抗体(SMA):是一种抗肌动蛋白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I型肝

病的检出率至少90%,滴度(>1:160)阳性。高滴度的抗平滑肌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异性几乎达到100%,当抗体以IgG为主时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以IgM和IgG 为主时,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而高滴度的IgM主要为抗G-肌动蛋白(与酒精性肝硬化)相关和非肌动蛋白成份(与病毒性肝炎相关)与肝和胆管的自身免疫病有关,因此对慢性活动性肝炎(狼疮性肝炎)和PBC实验结果有助于诊断以及与其它肝病的鉴别诊断。

2、抗可溶性肝(细胞角蛋白)抗原抗体(SLA):一般该抗体为自身免疫性肝炎III

型抗体。但对此至今仍有争议,可溶性肝抗原抗体对于自身免疫肝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具有重要意义,大约25%的自身免疫性肝炎仅该抗体阳性,区分是否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显著意义还在于指导临床用药,因为免疫抑制疗法对自身免疫肝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抗肝细胞胞浆抗原I 型抗体(LG1):部分自身免疫性肝炎可见阳性。

4、肝细胞膜抗体(LMA):无疾病特异性,最常发生于病毒性及自身免疫I型肝

炎,在非肝病患者的发生率低,是异质性的,主要有三种抗体,包括LMA、肝特异性膜脂蛋白(LSMA)抗体、人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抗体。部分自身免疫性肝炎可见阳性,且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

5、肝肾微粒体抗体(LK-MA):有三种荧光模式,LKM-1、LKM-2、LKM-3。

Lkm-1为自身免疫II型的血清学标志,有报道大约有70%慢性丙肝患者也可检到LKM-1,LKM-3抗体见于10-15%的慢性丁肝患者,大约10%的自身免疫肝炎既有LKM-1也有LKM-3,,然而在自身免疫肝炎中,抗肝肾微粒体抗体的滴度要比病毒性丙肝或丁肝高的多。

6、抗线粒体抗体(AMA):有1-10个亚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对最具有诊断意义的为II型可达98%,

慢性肝炎、肝硬化有低滴度阳性,阳性率为30%左右。

十一、免疫五项

(一)、补体C3

【临床意义】

C3是补体系统中含量最多、最重要的一个组分,它是补体两条主要激活途径的中心环节,有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因此对C3的研究日趋重视。

降低:主要见于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反复性感染、皮疹、肝炎、肝硬化、关节疼痛等。

增高:见于各种传染病及组织损伤和急性炎症,肝癌等。

(二)、补体C4

【临床意义】

C4是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一个重要组分,它的测定有助于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治疗和病因探讨。

降低:见于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感染、狼疮性症侯群、肝硬化、肝炎等。

增高:见于各种传染病、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多发性骨髓瘤等。

C4含量升高常见于风湿热的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肌梗塞、Reiter 综合征和各种类型的多关节炎等;降低则常见于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SLE、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IgA肾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在SLE,C4的降低常早于其他补体成分,且缓解时较其他成分回升迟。狼疮性肾炎较非狼疮性肾炎C4值显著低下。

(三)、免疫球蛋白A

生理学变异

1.升高社会—经济学因素(黑色人种)约可升高20%~75%,60~80岁老人约升高15%~60%,雨季较旱季约高20%。锻炼约升高14%,冬季较夏季约高10%~14%。肥胖女性约升高30%,男性约升高4%~30%。

2.降低新生儿显著减低达98%~100%,3~5岁儿童约低50%,口服避孕药约降低11%~40%,妊娠约升高20%

病理学变异

1.升高见于多发性骨髓瘤,α-重链病、良性低蛋白血症、酒精性肝硬化、活动性慢性肝炎、多发性硬化、风湿病、感染性疾病和接种。

2、降低见于小肠病、肾脏病、癌、夸希奥科营养不良、医源性低丙种球蛋白血

症、原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无γ-球蛋白血症。

(四)、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G是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对各种细菌、病毒有抗体活性抗,并有激活补体的作用

升高:见于IgG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白塞综合症、慢性活动性肝炎、黑热病、结核病、某些感染性肌病

降低:见于非IgG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轻链病、肾病综合症、某些肿瘤、某些白血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等

(五)、免疫球蛋白M

IgM是抗原刺激最先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有较强的固定补体、溶解细菌、及细胞的能力,IgM是抗革兰氏阴性菌和异体红细胞的主要抗体,也是存在于B淋巴细胞表面的主要的免疫球蛋白。

升高: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慢性细菌性感染、、IgM型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I、III、型丙种球蛋白不全症。

降低:先天性免疫缺陷、(瑞士丙种球蛋白缺乏症、II型丙种球蛋白不全症)、后天可继发于肾病综合症、胃肠道肌病、免疫受损等

七、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

1、风湿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2)类风关3)、干燥综合症4)、硬皮病5)、混合性结缔组织病6)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

2、肾脏病

1)、针对肾结构抗原的自身抗体介导的肾脏疾病A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B 抗肾小管基底膜肾炎。2)、免疫复合物沉积介导的肾脏疾病

3、皮肤病

1)、寻常天疱疹2)、大疱性天疱疹3)、疱疹性皮炎

4、胃肠及肝病1)溃疡性结肠炎2)、克罗恩病3)、萎缩性胃炎4)、麸

质性胃炎5)、自身免疫性肝炎6)、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5、内分泌病1)Grave’病2)、桥本氏甲状腺炎3)、I型糖尿病4)、

自身免疫性Addison’s病5)、特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6)、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

合症

6、神经肌肉瘤1)、多发性硬化2)、重症肌无力

7、血液病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

8、心脏疾患1)、风湿性心脏病2)、心肌炎3)、心肌病4)、心梗后综

合症5)、细菌性心内膜炎

9、眼病1)、晶状体原性眼内炎2)、交感性眼内炎

10、不孕症1)、抗精子免疫2)、抗卵子免疫

11、恶性肿瘤

自身免疫病较常见恶性肿瘤

类风关淋巴瘤、霍奇金病、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霍奇金病

干燥综合症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淋巴瘤

皮肌炎、肌炎乳腺、肺、卵巢、胃、子宫、结肠的上皮癌

硬皮病肺癌

抗循环瓜氨酸肽(CCP)

7.1概述

类风湿关节炎(RA)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其全世界的发病率大概为1%.它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炎症的疾病,突出感染身体多处关节的分泌滑液的膜.至今为止,类风湿因子(RF)依然被当成RF的主要血清学标志,RF是1940年首次被描述为咖吗球蛋白的抗体,它其实就是IgG重链的恒量区C端—IgG Fc的自身抗体。但是,现在发现RF在正常人群和几种疾病中均有发现,在SLE中 15-35%,系统性硬化症中20-30%,多肌炎/皮肌炎中5-10%,冷球蛋白血症中40-100%及相关组织混合疾病(MCTD)中的50-60%均可以检测到类风湿因子。因此,尽管RF作为RA的敏感标记物,但是RF缺乏疾病的特异性。

鉴于RA能引起关节的疼痛、僵直及肿胀,在发病2年内即可能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损伤,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神经系统疾病、心包炎、淋巴腺炎等,因此,及早诊断RA及给予缓解病情的药物治疗,对控制病情非常重要。1998年,国外,首次报道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抗CCP抗体)的检测,对R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RA新的血清标志物。

7.2临床应用

虽然抗CCP抗体在RA发病的致病机制尚未阐明,但作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进展标记显示了较好的前景。抗CCP抗体主要为IgG类抗体,对RA的特异性约为96%,在RA的早期阶段即可出现阳性,并且具有很高的阳性预报道。Mediwake R等对已有关节损伤的SLE 和RA患者分别进行了anti-RA33和抗CCP抗体的测定,结果也显示了抗CCP抗体仅在RA 中有较高的阳性,可从损伤性关节炎患者中区分出来。临床试验认为抗CCP抗体是RA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而RF可作为疾病损伤严重性的较好的标记物。因此,联合检测抗CCP抗体和RF对RA的诊断及预后有很大的意义。抗CCP抗体除早期诊断RA外,对疾病的预后评估也有重要意义。在已确诊的RA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者较阴性者更易发展为多关节损伤。

7.3标本采集

抽取静脉血2-3ml,分离血清送检。.

抗角蛋白抗体(AKA)

8.1概述

抗角蛋白抗体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特异性抗体,而特异性为95%-99%。并且抗角蛋白抗体罕见于其它非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性风湿病以及非炎症性风湿病。

8.2临床意义

8.2.1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全世界大约有1%的人患有此病。其特征为对称性的大小关节滑膜的炎症。起初的症状包括指关节肿胀疼痛,并且在关节部位有晨僵。RA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开始合适的治疗对控制病情非常重要。

8.2.2目前为止,对可疑的RA患者最常做的血清学实验是检测类风湿因子(RF),但由于在健康人群和各种感染性疾病以及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和其它一些自免疫性疾病)患者钟也可检测到RF,因此RF是RA的一个敏感但不是很特异的指标。

8.2.3抗角蛋白抗体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特异性抗体,其特异性为95%-99%,抗角蛋白抗体的出现可以先于疾病的临床表现,有时可提前几年的时间,对于血清学检测可疑的RA患者,在早期检测到抗角蛋白抗体为疾病进行性发展的标志,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高滴度的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确诊价值。故对RA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起到关键性作用。

8.2.4另外抗角蛋白抗体还是一个潜在的预后指标,高抗体滴度可能预示着较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类型。

8.2.5抗角蛋白抗体对应的靶抗原为人类皮肤中的丝集蛋白,而不是细胞角质蛋白。故抗角蛋白抗体也称为抗丝集蛋白抗体。对怀疑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例,检测该指标可提供有力的实验室依据,特别适用于类风湿因子阴性的病人。

8.3标本采集

常规采集病人血液,无需抗凝,2-8℃保存,如送检时间>2周,请分离血清并于-20℃以下,保存待检。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9.1概述

1982年,Davies等在8例节段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首次发现ANCA,其后的近10年中对ANCA及其靶抗原的性质,相关性疾病的致病机制,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已认为ANCA自身抗体谱包括十余种特异性抗体,ANCA对系统性血管炎、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的临床常规检测项目。

9.2临床意义

9.2.1.ANCA的荧光模型主要表现为:

9.2.1.1中性粒细胞胞浆弥漫性颗粒样荧光,并在核叶之间有荧光加强为胞浆型ANCA (cANCA)。

9.2.1.2中性粒细胞胞浆环绕细胞核周围胞浆亮染为核周型ANCA(pANCA)。

9.2.1.3非典型ANCA(aANCA )此型荧光模型兼有cANCA和pANCA两种特性。

不同疾病中出现的ANCA抗体及其可能对应的抗原

相关疾病荧光模型抗原Wegener’s肉芽肿cANCA,偶见pANCA PR3,偶见MPO

微动脉炎cANCA,pANCA PR3,MPO

Churg-Strauss综合征pANCA MPO,偶见PR3

结节性多动脉炎ANCA(阳性率低)偶见PR3或MPO

类风湿性关节炎pANCA ,不典型ANCA 偶见MPO,乳铁蛋白播散性红斑狼疮pANCA 偶见MPO,乳铁蛋白

溃疡性结肠炎pANCA,不典型ANCA 组织蛋白酶G,乳铁蛋

白,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弹性蛋白酶,溶酶体和其

它未

克罗恩病知抗原

自身免疫性肝炎pANCA,不典型ANCA

9.2.2.ANCA的靶抗原

9.2.2.1 PR3-ANCA

PR3-ANCA在临床上与WG(Wgeener’s肉芽肿)密切相关,活动性典型的WG几乎100%阳性,另一方面,该抗体的滴度与疾病的活动性一致,在WG等原发性血管炎患者中常被作为判断疗效,估计复发的指标,从而能指导临床治疗。

9.2.2.2 MPO-ANCA

MPO-ANCA主要与MPA、NCGN、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相关,每一个怀疑血管炎或肾小球肾炎的患者主要原因不明,就应检测ANCA,MPO-ANCA阳性强烈提示坏死性血管炎或特发性NCGN。

9.2.2.3 BPI-ANCA

主要见于肺部炎症性疾病,并与长期的慢性绿脓杆菌感染有一定关系,如成人肺囊性纤维化(CF)、部分原发性支气管扩张症及部分原发性肺纤维化。此外BPI-ANCA亦可在系统性血管炎、IBD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出现。

9.2.3 cANCA的临床意义

cANCA可见于多种系统性血管炎。主要见于Wegener’s肉芽肿,约占ANCA阳性率的80%-95%。cANCA被认为是活动性Wegener’s肉芽肿及微动脉炎的特异和敏感的标志抗体。很多资料提示,ANCA阳性的微动脉炎,通常与肾小球肾炎和/或肺毛细血管炎相关。该抗体还见于变应性肉芽肿性脉管炎(Churg-Strauss综合征)等。

9.2.4 pANCA的临床意义

pANCA对UC的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90%,可作为对UC和CD的鉴别诊断及UC 的早期诊断。pANCA见于多种系统性血管炎。该抗体也可见于Wegener’s肉芽肿,但仅占ANCA阳性率的5%-20%,靶抗原主要为MPO。40%-80%的微多动脉炎与MPO-ANCA相关。PANCA还见于Churg-Strauss综合征、炎症性肠病(通常为非MPO抗原,在溃疡性结肠炎阳性率40%-80%,在克罗恩病阳性率10%-40%)、Ⅰ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系统性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等,但许多靶抗原尚属未知)等。

9.3标本采集

常规采集病人静脉血液4ml,2-8℃保存待检,如送检时间>2周,请分离血清并于-20℃以下保存。

抗心肌抗体

10.1概述

当心肌受炎症、缺氧、缺血及手术等各种因素引起的损害时,可释放出心肌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抗心肌抗体。如冠心病、反复心绞痛发作、心肌梗死、风湿热及心脏手术时使心肌受损,均可呈现抗心肌抗体阳性。

抗心肌抗体的抗原非常复杂,常见的产生情况有:①属交叉性抗原引起的抗心肌抗体,这是A组链球菌的细胞壁成分作为抗原引起的。②由于在病毒的诱导下心肌细胞抗原暴露,人类白细胞抗原-Ⅱ(HLA-Ⅱ)的异常表达并且将自身抗原信息传递给T淋巴细胞,引起心肌自身细胞和体液免疫损伤,导致抗心肌抗体的产生。③由于心肌梗死或心包切开等使部分心肌变性坏死,形成一种变性心肌抗原,引起抗心肌抗体的产生④由于长期反复冠状动脉痉挛缺血,造成局部心肌抗原的改变,也可出现心肌抗体

10.2临床意义

10.2.1风湿热

风湿热是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一种变态反应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主要累及心脏、关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和皮下组织。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辅以实验室检查。有资料显示80%的风湿热患者抗心肌抗体呈阳性,且持续时间长,可达5年之久,复发时又可增高,在急性期或慢性期风湿活动性增高时可呈现阳性反应。55%风湿性心脏炎病人抗心肌抗体阳性,风湿性慢性心瓣膜病无明显风湿热活动病人,20~30%可为阳性。链球菌感染后状态亦可呈阳性。在风湿热患者中测定抗心肌抗体有助于判断有无并发心脏炎症,动态检测抗心肌抗体还有助于监测病情,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10.2.2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多种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局灶性或弥慢性心肌间质炎性渗出和心肌纤维变性、坏死或溶解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症改变。可导致心肌损伤、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和周身症状。在疾病的后期,病毒多不活动,由病毒或受损心肌作为抗原,

诱发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在患者血清中会出现抗心肌抗体,病毒性心肌炎的抗心肌抗体滴度较高,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经过激素治疗后可转为阴性。

10.2.3部分扩张性心肌病病人

部分扩张性心肌病病人血清中抗心肌抗体也为阳性,其阳性率与心功能不全的程度相关。无心功能部不全的病例,其抗心肌抗体为阴性,而当出现心功能不全的症状时的0~5年的阳性率为36%,5~10年的阳性率为100%。

10.2.4心脏手术、心肌梗死等引起的心肌受损

由于心肌受缺血、缺氧等各种因素引起损害时,可释放出心肌抗原,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提示预后不良。

10.2.5标本采集

采集病人静脉血液4ml,2-8℃保存待检,如送检时间>2周,请分离血清并于-20℃以下保存。

抗骨骼肌抗体

11.1概述

当怀疑患有重症肌无力或发现有相应的症状时,而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检测结果为阴性时,检测抗骨骼肌抗体能提供辅助诊断的依据。同时,检测抗骨骼肌抗体对重症肌无力患者是否并发有胸腺瘤提供的诊断信息是敏感和特异的。

11.2临床意义

11.2.1重症肌无力是以神经生理和免疫异常为特点的神经肌肉连接疾病,主要由运动终板上乙酰胆碱受体被可逆性阻断致肌肉兴奋传递障碍引起,此病的典型症状为横纹肌的劳累性乏力,主要见于女性,常为20-40岁,男性发病常在50岁后。该病患者除了检测抗乙酰胆碱受体外,还应该抗骨骼肌抗体。因为当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检测结果为阴性时,检测抗骨骼肌抗体能为该病提供辅助诊断的依据,当出现高滴度抗体时,对该病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11.2.2另外,对于同时患有重症肌无力及胸腺瘤的病人,其抗骨骼肌抗体阳性率可达80%-90%,而小于40岁的无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该抗体的阳性率仅为6%,故抗骨

骼肌抗体对重症肌无力患者是否并发有胸腺瘤提供的诊断信息是敏感和特异的。特别是20-60岁的患者,为最易并发胸腺瘤的年龄,如果该抗体阴性,基本上可排除重症肌无力并发胸腺瘤的诊断。

11.2.3抗骨骼肌抗体通常见于年龄较大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及成年发病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而少见于小于20岁的重症肌无力患者。

11.2.4抗骨骼肌抗体的检测对于调控骨髓移植后自身免疫并发症(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免疫抑制治疗有一定价值。

11.2.5抗骨骼肌抗体罕见于合并有类瘤性神经病的原发性肺癌患者、多发性肌炎及肌营养障碍患者。约有25%使用青霉胺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检测到骨骼肌抗体,但主要为IgM型抗体。个别正常人可检测到抗骨骼肌抗体。但通常滴度很低,多为IgM型,且常于抗心肌抗体有交叉反应。

11.3标本采集

常规采集病人血液2ml,分离血清送检。

抗线粒体抗体(AMA)

12.1概述

抗线粒体抗体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超过了95%,>95%的患者均可出现抗线粒体抗体。

12.2临床意义

12.2.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主要发生于中年女性,年龄在30~65岁之间(男:女比例为1:9),病理表现为肝内胆管非化脓性炎症破坏,从而导致胆汁淤积,发生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12.2.2. PBC常伴有高滴度的抗线粒体抗体(AMA),病程早期就出现AMA是本病的特点。如果AMA出现阳性的高滴度,即使无PBC的症状及生化异常,也强烈提示为PBC,建议列为高危人群,应该定期进行复查,有可能的情况下可进行肝脏穿刺病检。

12.2.3到目前为止,发现线粒体膜上存在9种自身抗原(M1-M9),与PBC关系最大的是M2,M2亚型抗线粒体抗体对诊断PBC的特异性最高。AMA的特异性抗原M2抗

原属于线粒体内膜的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PDC),即E1(2-氧-酸脱氢酶复合体,50kDa)、E2(2-氢酯酰胺乙酰转移酶,74kDa,和E2有交叉反应)。其中,最常见的是AMA M2和PDC-E2发生反应。AMA的滴度水平及反应类型和PBC的临床病情无关。应用药物治疗及肝脏移植成功后,血清AMA不消失。

12.2.4 AMA亚型与疾病的相关性如下表:

抗体对应的抗

原相关疾病

M1梅毒(提示活动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

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

夏普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高滴度)

其它慢性肝病

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

M3假性狼疮综合征

M4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M5非特异性胶原病

M6肝炎(异丙异烟肼引起)

M7急性心肌炎

心肌病

M8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M9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其它类型的肝炎

12.3标本采集

常规采集病人血液2ml,分离血清送检。

12.4注意事项

有极少数患者(<5%)临床、生化及组织学均符合PBC的诊断但AMA检测阴性,称为AMA阴性的PBC,这些患者的自然病程及相关的自身免疫状况和AMA阳性的PBC患者无差异。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

13.1概述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是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型的肾小球肾炎的标志性抗体,活动性的经典的抗肾小球基底膜病——Goodpasture综合征(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其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几乎100%阳性。另外,急性进行性肾小球肾炎的Ⅰ型: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也同样出现阳性。

13.2临床意义

13.2.1 Goodpature综合征(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本病为病因不明的过敏性疾病,血液内有免疫循环复合物: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及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呈线样沉积于肾小球基膜,造成肺出血伴严重进行性发展的肾小球肾炎为特点。

Goodpature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可能流感A2感染有关,也可能与接触汽油、石油醚、松节油、CO有关。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以肾小球基底膜本身的成分为抗原,在机体内产生抗自身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肾小球肾炎。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为20~30岁的男性青年,其临床特征性表现为三联征:肺出血、肾小球肾炎、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

在病程中,可用病人的血清标本检测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其阳性率几乎达到100%,故对该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也是公认的Goodpature综合征的标志性抗体。

13.2.2急性进行性肾小球肾炎的Ⅰ型

急性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是指病情发展急骤,由蛋白尿、血尿迅速发展成为无尿或少尿型肾功能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原发性急进性肾炎按免疫病理分为三型:Ⅰ型即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型,Ⅱ型是循环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属非体液免疫型。

三种类型肾炎的区别

类型区别

Ⅰ型GBM抗体(+)

Ⅱ型GBM抗体(-),CIC(+),冷球蛋白(+)

Ⅲ型GBM抗体(-),CIC(-),ANCA(+)

CIC:循环免疫复合物;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从上表可看出在进行进行性肾小球肾炎中,只有Ⅰ型的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其他两种类型的肾炎为阴性。故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不仅可作为急性进行性肾小球肾炎Ⅰ型的特异性抗体,而且还能作为与其他两型肾炎区别的检测指标,为临床对肾炎的分型提供可靠的依据。

13.2.3靶抗原

靶抗原为Ⅳ型胶原α-3链的NC1结构域。这些抗体与肾小球和(或)肺泡基底膜反应。在未累及肺的病例中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的阳性率为6.%,而在累及肺的病例中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的阳性率为80-90%。这些抗体主要是IgG类抗体,很少IgA类。临床病程与抗体滴度相关,循环中高滴度的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提示病情恶化,在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阴性,但怀疑为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型肾小球肾炎时,应进行肾脏组织活检。

13.3标本采集

常规采集病人血液2ml,分离血清送检。

抗肾上腺皮质抗体

14.1概述

大约60%的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Addison’s)患者肾上腺皮质抗体阳性。另外在正常人中测到该抗体,可作为早期肾上腺衰竭的信号。

14.2临床意义

14.2.1自身抗原:肾上腺皮质抗体的靶抗原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种:

14.2.1.1 21羟化酶,该抗原被认为是肾上腺特异性的。

14.2.1.2 细胞色素P450侧链分裂酶,该抗原存在于肾上腺、性腺及胎盘。

14.2.1.317-α-羟化酶,该抗原存在于肾上腺和性腺。

14.2.2 大约60%(不同的研究报告中在36-80%)的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肾上腺皮质抗体阳性。

如果在正常人中测到了肾上腺皮质抗体,则可以作为早期肾上腺衰竭的信号。

肾上腺皮质抗体常与抗类固醇细胞抗体同时出现,因此,原发性Addison’病患者常同时有性腺功能衰竭。90%以上的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Ⅰ型患者出现抗肾上腺皮质抗体,

80%同时有抗类固醇细胞抗体。

14.3标本采集

采集病人静脉血液2ml,2-8℃保存待检,如送检时间>2周,请分离血清并于-20℃以下保存。

抗DNP抗体

15.1概述

抗DNP抗体系针对脱氧核糖核蛋白的自身抗体,即狼疮因子。是经典的狼疮细胞形成试验必不可少的四因素之一。

DNP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由于抗原存在不溶性和可溶性两部分,可分别产生相应的抗体,不溶性抗体通常不完全DNA和组蛋白吸收,它是形成狼疮细胞的引子,可溶性抗原存在各种关节炎病人的滑膜液中,其相应抗体也存在RA病人中。病人血清存在抗DNP抗体时,与DNP致敏乳胶发生凝集把应。SLE阳性率为55%~75%。其他结缔组织阳性率低,且部分出现该抗体阳性的病人可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非结缔组织病(如肝炎等)偶见阳性。

15.2标本采集

常规采集病人血液2ml,分离血清送检。

抗胃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

16.1概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恶性贫血患者中存在由抗胃壁细胞抗体及抗内因子抗体。根据抗胃壁细胞抗体是否存在可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慢性胃体炎)和B型(慢性胃窦炎)。内因子是由胃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主要生理功能是与维生素B12结合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但如果存在抗内因子抗体时,就会阻碍维生素B12的吸收,导致恶性贫血。

16.2临床意义

16.2.1慢性萎缩性胃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多数自身免疫病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2.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γ-球蛋白; 3.患者血液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 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有遗传倾向; 8.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 9.常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10.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三)确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条件: 1.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2.找到自身抗原; 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4.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 致自身免疫病。 2.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 胶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 隐蔽抗原的释放。2. 自身抗原改变。 3. 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 (二)免疫系统异常 1. 淋巴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活化: (1)内因:淋巴细胞生长控制机制紊乱,如MRL-lpr小鼠为SLE的动物模型,其FAS基因突变,FAS蛋白胞浆区无信号转导作用,不能诱导T细胞调亡。 (2)外因:各种淋巴细胞的活化物质,如IL-2等细胞因子的应用及LPS和超抗原的作用。 2.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AP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T-B 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原因(1)病毒感染B细胞。 (2)来自细菌或病毒的超抗原。 (3)B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被修饰。 (三)免疫调节网络失调:Th1和Th2细胞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如 IDDM等。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抗体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发展,如SLE等。 (四)病源微生物感染。 三.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为: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特点:1. 靶分子的多样性;2. 反应细胞的多样性 ; 3. 自身免疫应答包括初次应 答和再次应答。 3.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 抗体与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破坏 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4. 抗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阻断细胞的功能。如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 5. 抗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 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杀伤破坏自 身细胞。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沉积局部: 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军队流行病学习题《自然疫源性疾病》

军队流行病学习题《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名词解释 1.自然疫源地 2...经济疫源地 3.自然疫源性疾病 4.自然疫源性 二、填空题 5.试举出国内四种病原体为细菌的自然疫源性疾病_____, _____ , ______ ,______。 6.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动物宿主可分为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三类。 7.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染源主要是 ________,尤其以________类动物最常见。8.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动物宿主按其地位的重要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三类,预防工作以消灭________为主。 9.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以________为主,次要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0.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1.请列出 8个以鼠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名称? 12.为什么钩体病病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13.为什么说军队与自然疫源性疾病关系密切? 14.举例说明,社会因素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影响? 15. 简述成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宿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6. 自然疫源性疾病初步调查一般需要调查哪些内容? 17. 自然疫源性疾病深入调查一般需要调查哪些内容? 18. 简述自然疫源性疾病选择调查点的原则 四、选择题 A型题: 19.下系列疾病中何种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A.疟疾 B.丝虫病 C.肾综合征出血热 D.病毒性肝炎 E.单纯性甲状腺舯 20.下系列疾病中那一组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A.疟疾、菌痢 B.丝虫病、流感 C.鼠疫、狂犬病 D.流行性斑疹伤寒、霍乱

自然疫源性疾病概述

自然疫源性疾病概述 The disease of natural foci of overview 【作者】康晓 【Author】【摘要】什么是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简单说来,就是野生动物带的、而又能传染给人的疾病。疫源地就是疾病(主要是传染病)的发源地。本文简单地介绍了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概念、种类、特点等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和主要的防治措施,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Abstract】What is the disease of natural foci of Disease of natural foci, simply put, it is wild animals, and can infect human disease. Foci is diseases (mainly is the birthpla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is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the disease of natural foci in concept, types,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damage to human harm and the ma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ground. In order to attract people to focus on . 【关键词】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地区;特点;危害;防治措施; 【Key words】the natural foci of disease ;t he source area ;characteristics;damage;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引言: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原发于野生动物的传染病,由于人类接触病源或带菌者,而使之开始流行于人间的疾病。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同时,产业结构、规模、技术水平及法规等综合影响着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这一过程加速了自然疫源性病原向人类的传播。你对自然疫源性疾病了解吗本文简单地介绍了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概

什么是免疫系统疾病

什么是免疫系统疾病 每个人都具有自身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能对身体起着防御保护的作用,减少身体发病的可能性,有些轻微疾病能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病菌,实现抗体治愈。免疫系统疾病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免疫系统的认识,大家说法不一,现在小编来介绍什么是免疫系统疾病吧。什么是免疫系统疾病 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仅限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某一器官。主要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重症肌无力、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贫血伴慢性萎缩性胃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寻常天疱疮、类天疱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多发性脑脊髓硬化症、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等,其中常见者将分别于各系统疾病中叙述。 2.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 该病多见于育龄女性,可以囊括所有结缔组织病的临床特征,表现为多器官系统受累,可有发热、面部红斑、关节痛、脱发、口腔溃疡等,可累及肾脏、血液系统、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等。 (2)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也是所以免疫系统疾病,并且多病发于中老年女性,而患上该疾病的患者则会出现关节破坏而日益严重的情况,最终会导致功能障碍或者是畸形。 如何增强体质 饮食平衡才是增强体质的关键,平时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不要挑食,本就体质不好,如果再挑食,那么身体就不会有充足的能量,或者是不能全面补充你身体所需的各项元素。体质差的人要有一个规律的作息习惯,特别是晚上不要熬夜,熬夜时很伤神的,时间长了会让你的身体更加的虚弱,不利于身体健康,即便是体质好的人如果长期的熬夜也会累垮自己的身体的,更何况是体质不好的人了。 免疫系统疾病有风湿疾病,皮肌炎、哮喘等,大多数疾病都是可以治愈的,大家不必过于担心,专家提醒,免疫系统是对人体对病毒的防御机制,它能有效清除异物,减少外来细菌对人体内在环境的影响,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

洪涝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指南

洪涝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指南(20160729更 新)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的疾病。其中,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疾病也属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特别是在洪涝灾害期间,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另一方面,洪涝灾害发生期间灾民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压抑,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及灾区卫生防病措施受影响等,均易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 一、洪涝灾害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影响 洪水泛滥,灾区人民大规模迁移,短期内灾民大量聚集在庄台、堤坝等高处,人群密集,设备简陋,常常席地而卧,增加了人鼠之间接触机会而使感染机会增多;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及优势种群均发生变化,鼠密度及鼠间接触机会的增加,也增加了病毒扩散的机会;从而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暴发 流行。 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流行区也有直接的影响,洪涝灾害频发,血吸虫病中间宿主钉螺也随洪水扩散,这就增加了因防汛抢险、堵口复

堤等防洪抢险人员和当地居民与疫水接触的机会,常常会引起急性血吸虫病的暴发。 灾害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孳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们居住的环境条件恶化、人群密度大、人畜混杂,防蚊设施匮乏,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而导致蚊媒病的发生。因此,洪涝灾害有可能会加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造成乙脑的暴发。 二、灾害相关的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途径:携带病毒的鼠类分泌物、排泄物等被搅起漂浮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或经粘膜接触而感染;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新鲜排泄物而感染;进食带毒鼠类粪便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粘膜而感染;有报道认为还可经螨类吸食带毒鼠类的血液后又叮咬人而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潜伏期为4-45天,多为1~2周。 1.诊断和治疗 (1)临床表现与病程 起病急、畏寒、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食源性疾病的培训讲义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疾病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的或中毒性。 食源性疾病的一类疾病,都称之为食源性疾患。即指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发的中毒或感染性疾病。从这个概念出发当不包括一些与饮食有关的慢性病、代谢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然而国际上有人把这类疾病也归为食源性疾患的范畴。顾名思义,凡与摄食有关的一切疾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均属食源性疾患。 1984年WHO将“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一词作为正式的专业术语,以代替历史上使用的“食物中毒”一词,并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疾病病原

5、食源性真菌毒素中毒 6、动物性毒素中毒 7、植物性毒素中毒 按发病机制分类 1、食源性感染 2、食源性中毒 疾病防治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很少使用食物中毒的概念,经常使用的是“食源性疾患”。近20年来,他们对食源性疾患的定义、流行因素、危害程度、预防措施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我国历来重视食物中毒的防治工作,已形成了一整套的食物中毒的报告管理制度。《食品卫生法》已明确规定了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内容。由于历史原因,由食物传播的肠道传染病、腹泻病的报告管理仍属传染病报告的范围。对人畜共患病的报告尚不健全。因此,食物中毒仅是食源性疾患的一部分,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因食物不卫生、食品污染对健康造成的危害。如何加强对食源性疾患的统一管理,统一报告,从预防和控制措施上与国际接轨,将是食品卫生工作者长期的任务。 疾病预防 1.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

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第二章药物治疗学 第十五节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2) 一、类风湿关节炎 (2) (一)抗类风湿药物的分类 (3) 1.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 (3) 2.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 (3) 3.糖皮质激素 (3) 4.TNF拮抗剂(tumor necrosis factor antagonist) .. 4(二)常用NSAIDs类药物的用法及不良反应 (4) 布洛芬(Ibuprofen) (4) 洛索洛芬(Loxoprofen) (6) 萘普生( Naproxen) (8) 双氯芬酸(Diclofenac) (10) 吲哚美辛(Indometacin) (11) 美洛昔康(Meloxicam) (14) 氯诺昔康( Lornoxicam) (15) 萘丁美酮( Nabumetone) (16) 塞来昔布( Celecoxib) (18) 对乙酰氢基酚( Paracetamol) (20) (三)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 (22) 1.金字塔模式 (22)

2.下台阶模式 (22) 3.锯齿型模式 (22) (四)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 (23)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 (23) (一)用药目的与原则 (23) (二)药物治疗 (24) 1.轻型SLE的药物治疗 (25) 2.对中度活动型SLE的治疗 (26) 3.重型SLE的治疗 (26) (1)糖皮质激素: (27) (2)环磷酰胺: (27) (3)霉酚酸酯(MMF): (29) (4)环孢素: (29) 4.狼疮危象的治疗 (30) (1)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30) (2)神经精神狼疮: (31) 第十五节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一、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累及多个关节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

临床药物治疗学——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临床药物治疗学——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考点 常见自身免疫病的药物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考点考纲要求 类风湿关节炎 ◆抗风湿药物的分类掌握 ◆常用NSAIDs类药物的用法及不良反应熟练掌握 ◆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了解 ◆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掌握 一、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A)累及多个关节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 其主要症状为对称性的小关节晨僵,肿痛,功能障碍,部分患者伴有低热、乏力、血管炎等。 本病应在早期就进行合理治疗,否则必致骨破坏、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一)抗类风湿药物的分类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有四大类: 1.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 这类药物可以延缓RA病情的发展,但无根治作用。它们减轻RA的症状,有的有停止骨破坏的作用。 2.非甾体抗炎药(NSAID)用于减轻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痛、肿的症状,起效较快,改善其生活质量。但不能控制病情进展,故需与免疫抑制剂同时应用。 3.糖皮质激素抗炎力强,可迅速控制关节肿痛症状。在某些关节炎患者可能起DMARD样作用。应用不当时有较大不良反应。 4.TNF拮抗剂是抑制TNF(致炎性细胞因子)的靶向生物制剂。它对炎性关节症状、炎症指标的控制有较好作用。它亦有一定阻止骨破坏进展、甚或修复作用。然而它不根治RA。目前它被列为生物性DMARD 类。 下列不属于抗类风湿药物分类的是 A.改善病情药 B.非甾体抗炎药 C.糖皮质激素药 D.抗生素类药 E.TNF拮抗剂

『正确答案』D (二)常用NSAIDs类药物的用法及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 ◆一大类化学结构式各异,但有共同的药理作用的药物。 ◆它们具有抗炎、对急性和慢性疼痛有良好的镇痛以及解热作用; ◆临床应用广泛,特别是炎性关节病、软组织风湿的常用药。 【NSAIDs分类】 非选择性NSAIDs选择性COX(环氧化酶)-2抑制剂 布洛芬洛索洛芬 萘普生依托度酸 萘丁美酮尼美舒利 吲哚美辛塞来昔布 双氯芬酸 布洛芬 【适应证】 缓解各种慢性关节炎的关节肿痛症状; 治疗各种软组织风湿性疼痛; 急性疼痛如手术后、创伤后、劳损后、原发性痛经、牙痛、头痛等,有解热作用。 【注意事项】 (1)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对本品可有交叉过敏反应。 (2)本品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并导致水钠潴留。 (3)轻度肾功能不全者可使用最小有效剂量并密切监测肾功能和水钠潴留情况。 (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尽量避免使用。 (5)避免本品与小剂量阿司匹林同用以防后者减效。 (6)有消化道溃疡病史、支气管哮喘、心功能不全、高血压、血友病或其他出血性疾病、有骨髓功能减退病史的患者慎用。 (7)长期用药时应定期检查血象及肝、肾功能。 【禁忌证】 (1)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2)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 (3)服用此类药物诱发哮喘、鼻炎或荨麻疹患者。 (4)严重肝病患者及中重度肾功能不全者。 【不良反应】消化道症状,罕见的为肾功能不全。 洛索洛芬 萘普生 双氯芬酸----有眩晕史或其他中枢神经疾病史的患者服用本品期间应禁止驾车或操纵机器。 吲哚美辛 美洛昔康 【适应证】 用于慢性关节病,包括缓解急慢性脊柱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的疼痛、肿胀及软组织炎性、创伤性疼痛、手术后疼痛。 【注意事项】 本品出现胃肠道溃疡和出血风险略低于其他传统NSAID。服用时宜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有消化性溃疡史者慎用。服药者定期检查其肝肾功能,尤其是65岁以上老年患者。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宣传

前岗中心校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出血热起病急,有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常依次出现低血压、少尿及多尿现象。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近年家鼠型出血热常有暴发流行。为了控制和减少发病,应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疫区灭鼠要在搞好卫生和防鼠的基础上,以药物毒杀为主,结合灭鼠进行灭螨,同时做好疫源地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3天最长19年,一般平均约20-90天。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的方式传给人。临床表现为极度的恐水、恐声、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狂犬病流行性广,病死率极高,几乎为100%,因此积极有效的处理伤口和预防接种疫苗至关重要。 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潜伏期5~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

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 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1~7天,通常为2-4天。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其他感冒症状。预防措施主要是尽可能减少人,特别是少年儿童与禽、鸟类尤其是与病、死禽类的接触。因职业关系必须接触者,工作期间应戴口罩、穿工作服。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类及蛋类等食品;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是国际性检疫传染病之一。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在青海民间将鼠疫俗称为“哈拉病”,人与患有或死于鼠疫的野生动物接触才有可能得病,通过跳蚤叮咬也可得病,肺鼠疫病人也可成为传染源。在流行地区从事高危职

自身免疫性疾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自身免疫性疾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许多疾病相继被列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值得提出的是,自身抗体的存在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并非两个等同的概念,自身抗体可存在于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正常人特别是老年人,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上皮细胞抗体、胃壁细胞抗体、细胞核DNA抗体等。有时,受损或抗原性发生变化的组织可激发自身抗体的产生,如心肌缺血时,坏死的心肌可导致抗心肌自身抗体形成,但此抗体并无致病作用,是一种继发性免疫反应。 二病因1.自身抗原的出现 (1)隐蔽抗原的释放。 (2)自身抗原发生改变。 2.免疫调节异常 (1)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 (2)Th1和Th2细胞功能失衡。 3.交叉抗原 (1)柯萨奇病毒→糖尿病。 (2)链球菌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心脏病。 4.遗传因素。 三临床表现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仅限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某一器官。主要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重症肌无力、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贫血伴慢性萎缩性胃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寻常天疱疮、类天疱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多发性脑脊髓硬化症、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等,其中常见者将分别于各系统疾病中叙述。 2.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广泛沉积于血管壁等原因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称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习惯上又称之为胶原病或结缔组织病,这是由于免疫损伤导致血管壁及间质的纤维素样坏死性炎症及随后产生多器官的胶原纤维增生所致。事实上无论从超微结构及生化代谢看,胶原纤维大多并无原发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或服用某些药物后,红细胞表面抗原性发生变化,产生抗红细胞膜表面抗原的自身抗体。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破坏红细胞,导致贫血。特点:(1)体内出现抗红细胞自身抗体。(2)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est)阳性。(3)红细胞寿命缩短。(4)AIHA多见于中年女性。(5)继发性者多继发于淋巴系统恶性病、结缔组织病、感染和药物应用后。(6)引起AIHA的药物有青霉素、奎尼丁、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甲基多巴等。抗红细胞抗体可分为三类:①温抗体,为IgG型,37°C可与RBC结合,不聚集RBC.②冷凝集素,为IgG 型,低温时与RBC结合使其凝集,引起冷凝集素综合征。③DonathLaidsteiner抗体,为IgG 型,低温时与两种补体成分结合,温度升高至37°C时,激活补体链,导致溶血,引起陈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PCH继发于梅毒或病毒感染后。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多见于儿童或年轻患者。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紫癜,血小板↓,骨髓中巨核细胞可增多,女性多发,发病率1/lOO00,患者有抗血小板抗体,其使血小板寿命缩短。三、重症肌无力(MG):患者体内存在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该抗体结合到横纹肌细胞的乙酰胆碱受体上,使之内化并降解,使肌细胞对运动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的反应性降低。引起骨骼肌运动无力。四、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患者体内可检到抗肾小球基底膜Ⅳ型胶原抗体,由于肺泡基底膜与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故肺、肾同时发病。青年男性多见,反复咯血、血尿、蛋白尿,最后发展为肾衰。五、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多发于青年女性。其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可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肾损害、心血管病变(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和脉管炎)、胸膜炎、精神症状、胃肠症状、贫血等;疾病常呈渐进性,较难缓解。免疫学检查可见IgG、IgA和IgM增高,尤以IgG显著;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主要是抗核抗体系列)和免疫复合物,活动期补体水平下降。抗dsDNA和抗Sm抗体是本病的特征性标志。SLE的实验诊断:(1)抗核抗体1)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该法以小鼠肝细胞、Hep-2细胞(人喉癌上皮细胞株)、Hela细胞(官颈癌细胞株)或小鼠腹水癌细胞等作为抗原片,以Hep-2细胞抗原片敏感性较高。2)抗DNA 抗体:分为天然(双链)DNA(ds-DNA)和变性(单链)DNA(ss-DNA)抗体。Ds-DNA抗体的测定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法(以短膜虫或马疫锥虫为抗原)、间接酶标抗体法(以短膜虫为抗原)、补体结合抗体法(以短膜虫为抗原,以抗人C3荧光抗体为第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DNA为抗原)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即Farr法)等多种方法。前四种方法检测到的都是低亲和力的抗dsDNA抗体,或敏感性低,或检测结果不稳定、重复性差。Farr 法检测dsDNA抗体的特异性最高,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因此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检测抗ds-DNA抗体的标准方法。当抗ds-DNA抗体结合率>20%时对诊断SLE有意义。3)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目前抗ENA抗体的检测方法有双向免疫扩散或对流免疫电泳和免疫印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以重组抗原为底物,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4)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2)抗组蛋白抗体。(3)抗核糖体抗体。(4)抗Ku抗体。(5)皮肤狼疮带试验。与SLE病情判断有关的免疫学检测包括:1)血沉和C反应蛋白(CRP),SLE活动时血沉增快,CRP改变不明显。2)血清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冷球蛋白冷凝集素等。3)血清补体,包括总补体(CH50)和Cl、C3、C4、C2及C9. 4)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聚乙二醇(PEG)沉淀法。5)类风湿因子。6)细胞免疫功能。六、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本病的特征是关节及周围组织呈对称性、多发性损害,部分病例可有心、肺及血管受累。免疫学检查可见血清及滑膜液中出现类风湿因子,血清IgG、IgA和IgM水平升高。其他自身抗体也可出现:例如,抗角蛋白抗体;抗RA33抗体;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抗体);抗核周因子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治知识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治知识 肾综合征出血热 1、什么是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啮齿类动物携带汉坦病毒而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主要表现。 2、肾综合征出血热在我国的发病状况, 肾综合征出血热首先于1932年在前苏联的远东滨海区发现。该病在我国也已有70多年的历史~但早年报道很少~直至1955年在我国内蒙林区及西北的秦岭山区暴发流行本病后才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始了广泛全面的调查研究。我国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高发地区~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病例发生在中国。 3、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有哪些, 鼠类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在国内农村的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东北林区的主要传染源是大林姬鼠。城市的主要传染源是褐家鼠~实验动物室的主要传染源是大白鼠。 4、肾综合征出血热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本病传播途径有以下5种。 ,1,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可导致感染。 ,2,呼吸道传播:鼠类带毒的排泄物可污染尘埃~形成气 溶胶~人经呼吸道吸入后可引起发病。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和胃肠粘膜而感染。

,4,虫媒传播:从寄生于鼠类的革螨体内分离到本病毒~并证实病毒可在螨体内经卵传代~成为储存宿主之一。此外~恙螨能够自然感染和通过叮刺传播及经卵传递病毒~对该病的传播作用也不容忽视。 5,母婴垂直传播:在患病孕妇的流产死婴的肝、肾、肺, 等脏器内~以及疫区黑线姬鼠、褐家鼠等的胎鼠中~也均分离到本病毒。说明本病毒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宿主动物中病毒垂直传播对保持自然疫源地有一定意义。 5、肾综合征出血热有哪些表现, 发热同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多表现为头痛、腰痛、眼眶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颜面、颈有明显充血~似酒醉貌。上胸部潮红~球结膜水肿、充血~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软腭、腋下可见散在针头大小的出血点~有时呈条索状或抓痕样。 6、如何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 ,1,灭鼠和防鼠:灭鼠防鼠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在出血热疫区应搞好对主要宿主鼠种的防灭措施。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在鼠洞或者鼠经常出没的地方放臵鼠夹、鼠笼或毒饵,不伤害老 鼠的天敌,及时堵塞鼠洞。在灭鼠为主的前提下~同时作好防鼠工作。床铺不靠墙~睡高铺,门窗合缝,新建和改建住宅时~要安装防鼠设施,排水口加铁栅,工棚搭建应符合防鼠要求。 ,2,治理环境:室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毒尘埃,清除草丛。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对高发病区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高发村镇~应采取敌敌畏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杀虫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多数自身免疫病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2.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γ-球蛋白; 3.患者血液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 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有遗传倾向; 8.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 9.常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10.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三)确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条件: 1.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2.找到自身抗原; 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4.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致 自身免疫病。 2.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胶 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隐蔽抗原的释放。2. 自身抗原改变。 3. 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 (二)免疫系统异常 1. 淋巴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活化: (1)内因:淋巴细胞生长控制机制紊乱,如MRL-lpr小鼠为SLE的动物模型,其FAS基因突变,FAS蛋白胞浆区无信号转导作用,不能诱导T细胞调亡。 (2)外因:各种淋巴细胞的活化物质,如IL-2等细胞因子的应用及LPS和超抗原的作用。 2.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AP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T-B 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原因 (1)病毒感染B细胞。 (2)来自细菌或病毒的超抗原。 (3)B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被修饰。 (三)免疫调节网络失调:Th1和Th2细胞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如IDDM等。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抗体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发展,如SLE等。 (四)病源微生物感染。 三.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为: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特点:1. 靶分子的多样性;2. 反应细胞的多样性;3.自身免疫应答包括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3.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 抗体与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 破坏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4. 抗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阻断细胞的功能。如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 5. 抗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 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杀伤破坏自 身细胞。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沉积局部: 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十七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十七章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_______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如果这种免疫应答对自身组织造成_______并出现_______,引起临床症状时,称为_______。 2.__________与人心肌间质、心肌和肾基底膜等有共同抗原成分。 3.大肠杆菌O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有共同抗原,所以与_______有关。 4.甲状腺球蛋白、精子、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和眼晶体蛋白都属于_________。 二、多选题 [A型题] 1.关于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和AID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淋巴细胞经克隆清除产生自身免疫 B.维持导致自身耐受破坏的因素,有利于AID的防治 C.自身免疫的发生是由于自身耐受的终止或破坏 D.淋巴细胞逃避克隆清除形成自身耐受 E.以上都不是 2.下列哪些因素可改变自身组织和细胞的免疫原性? A.外伤、感染、电离辐射、药物 B.外伤、异体组织移植 C.外科手术、免疫接种、药物 D.外伤、肿瘤、免疫接种 E.肿瘤、免疫接种、感染

3.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与哪项有关? A.隐蔽抗原的释放 B.交叉抗原的存在 C.免疫调节功能缺陷 D.多克隆B淋巴细胞激活 E.自身抗原的改变 4.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肾炎是由于A.链球菌与肾小球基膜有共同的抗原 B.促进隐蔽抗原的释放 C.由于免疫功能缺陷引起 D.自身抗原的改变 E.免疫调节功能异常 5.超抗原引起自身免疫病的机制是: A.隐蔽抗原的释放 B.自身抗原的改变 C.交叉抗原的存在 D.多克隆激活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E.分子模拟 6.下列哪项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中症肌无力 D.胆囊炎 E.支气管哮喘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题库1-1-8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题库1-1-8

问题: [单选]产生TNF-β的细胞是() A.T细胞 B.B细胞 C.NK细胞 D.单核巨噬细胞 E.血管内皮细胞 致敏的T淋巴细胞主要有二类:其中,CD4+Th1细胞再次遇到并识别相同靶细胞时,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IFN-γ、TNF-β、IL-2、IL-3、GM-CSF等。考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问题: [单选]可作为SLE特异性标志的自身抗体是() A.抗ssDNA抗体和ANA B.抗dsDNA抗体和ANA C.抗Sm抗体和抗dsDNA抗体 D.抗DNP抗体和ANA E.抗SS-A抗体和抗核蛋白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多见于青年女性。其临床症状可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肾损害、心血管病变(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和脉管炎)、胸膜炎、精神症状、胃肠症状、贫血等;疾病多呈渐进性,较难缓解。免疫学检查可见IgG、IgA和IgM增高,尤以IgG显著;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主要是抗核抗体系列)和免疫复合物,活动期补体水平下降。抗dsDNA和抗Sm抗体是本病的特征性标志。考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问题: [单选]患者,女性,40岁,关节僵硬疼痛半年,关节肿胀。最近全身乏力,低热RF:206/ ml,ASO:10.6,ANA:1∶320,CCP:135U/ml。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结果最可能诊断为() A.风湿性关节炎 B.类风湿关节炎 C.多发性肌炎 D.骨性关节炎 E.硬化症 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学特点之一是存在类风湿因子,在临床上测定的通常是IgM型类风湿因子,已证明还存在IgG、IgA型。RF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敏感指标。其他对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较强的自身抗体由抗角蛋白抗体、抗核周因子、抗环瓜氨酸肽(CCP)等。考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 (羽毛球比赛规则 https://www.360docs.net/doc/511313394.html,/)

自然疫源性疾病习题

细菌性传染病(自然疫源) 一、单选题(75题) 1、哪种立克次体是对人具致病力的立克次体中抵抗力最弱的一种(B) A、无形体病病原体 B、恙虫病立克次体 C、普氏立克次体 D、莫氏立克次体 2、恙虫病病的传播媒介是(A) A、恙螨幼虫 B、恙螨卵 C、恙螨蛹 D、恙螨成虫 3、恙虫病的高发职业人群是(B) A、学生 B、农民 C、教师 D、公务员 4、鼠疫在我国传染病法中为哪一类传染病。(A)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以上都不是 5、最为常见的鼠疫类型为:(C) A、肺鼠疫 B、败血症型鼠疫 C、腺鼠疫 D、肠炎型鼠疫 6、恙虫病外斐氏反应的标本是:(B) A、全血 B、血清 C、咽拭子 D、粪便 7、恙虫病外斐氏反应最早可于第_病日出现阳性反应。(C) A、2 B、3 C、4 D、5 8、恙虫病外斐氏反应凝集效价在_以上才有诊断意义。(B) A、1:80 B、1:160 C、1:320 D、1:640 9、恙虫病的临床表现中_的发现对诊断意义重大。(C)

A、发热 B、寒战 C、焦痂或特异性溃疡 D、肝脾肿大 10、我国大陆恙虫病立克次体的血清型以_为主。(A) A、Gilliam B、Kato C、Karp D、TA716 11、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是指:(C) A、以虫媒为传染媒介的传染病 B、所以地方性传染病都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C、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D、以家畜、家禽为主要传染源的传染病 12、鼠疫是主要通过下列哪种媒介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B) A、野鼠 B、鼠蚤 C、蚊子 D、家鼠 13、发现鼠疫疑似病例后,应当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报告的期限为:(C)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列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列 自身抗体检测 一、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健康个体的正常免疫调节功能会将自身耐受和自身免疫协调在一个相辅相成的合理水平上,当某种原因使自身免疫应答过分强烈时也会导致相应的组织器官损伤成功能障碍,这种病理状态称为自身免疫病。 自身抗体:机体B细胞受激活(刺激)条件下,对自身组织成份的抗体 二、自身免疫病的特点 1、患者血液中可检出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和(或)与自身组织成份起反应的 致敏淋巴细胞。 2、患者组织器官的病理特征为免疫炎性并且损伤的范围与自身抗体或致敏 淋巴细胞针对的抗原成份相对应 3、用相同抗原在某些实验动物中可复制出相应的疾病模型并能通过自身抗 体或相应致敏淋巴细胞使疾病在同系动物间转移 以上为自身免疫病的三个基本特点,也是确定自身免疫疾病的三个基本条件,自身免疫病还有以下特点 4、多数病因不明,常呈自发性特发性, 5、病程一般较长,多呈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的过程 6、有遗传倾向 7、发病的性别与年龄倾向于女性>男性,老年>青少年 8、多数患者可查到抗核抗体 9、易伴发免疫缺陷病或恶性肿瘤 三、发病机制 1、自身抗原的释放 2、自身组织的改变 3、共同抗原的诱导 4、先天易 感性5、多克隆B细胞活化6、免疫调节失常 四、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常用方法有两种

1、按发病部位和解剖系统分为A结缔组织病B消化系统病C内分泌病等 2、按病变组织的涉及范围分器官特异性和非器官特异性 五、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 1、协助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 2、协助判断病情、疗效、及预后 3、协助进行不同疾病的鉴别诊断 4、用于各类疾病的免疫病例机制研究及流行病 学的调研 六、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一)、抗核抗体 ANA包含一组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细胞核常成为自身免疫反应的靶子。ANA主要是指对核内成分所产生的抗体,此外也包括对核内成分相同的物质所产生的抗体。所以,ANA是抗核酸抗体和抗核蛋白抗体的总称。通常是7sIgG,但也可以是19sIgM。 抗核抗体的核型:ANA的核型有一些临床参考价值。某种核型可能伴有某种特定的ANA和风湿病,但这种关联是不可靠的,况且当血清中含有多种抗体时,随血清稀释度不同,可能会表现不同核型。核型的价值大部分被测定特异抗体所代替。间接免疫荧光抗核抗体(IFANA)检测的核型与临床意义见附表。 临床意义:它可在许多风湿病患者的血清中检出,也可以在健康老年人、感染性疾病、慢性肝病、原发性肺纤维化、肿瘤等,缺乏特异性。甚至服用某些药物如普鲁卡因酰胺、肼苯哒嗪、苯妥英钠、异烟肼等均可出现ANA阳性。约99%的活动期SLE病人ANA阳性,但它的特异性差。在非狼疮性结缔组织病中,ANA阳性率为50%,即使在健康献血者中,偶尔也可检出ANA。所以ANA阳性本身不能确诊任何疾病,但ANA阳性且伴有特征性狼疮症状则支持狼疮诊断。ANA阴性几乎可除外SLE的诊断。但应注意有5%的SLE病人ANA可为阴性,这其中大部分为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因为测定ANA 通常用鼠肝或鼠肾做底物,而这些组织核内含SSA、SSB、Jo-1、rRNP抗原相对较少,所以不易测出其相应抗体。可加做人喉癌上皮细胞为底物的方法进行检测。ANA作为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的筛选试验必须强调中高滴度。一般滴度在1:40以上应考虑结缔组织病可能。 ANA对SLE的诊断有帮助,但对预后和疗效观察的意义人们的意见不尽一致。一般认为ANA在狼疮活动期阳性率和滴度均增高,在缓解期阳性率和滴度均减低。 (二)、抗DNA抗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