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公开课教案

高三语文《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公开课教案
高三语文《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公开课教案

高三语文《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二.例题分析

1、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中刻画了牧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歌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出牧童天真顽皮、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作品在前两句的写景,突出了傍晚乡村静谧的特点,为牧童的出场作了铺垫。“横牛背”、“信口吹”等牧童的动作神态,活画出调皮天真的个性特征。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⑴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⑵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6分)

答案:⑴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1分)、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1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1分)、勇敢(1分)的采莲姑娘。

⑵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2分,“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写“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

③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2分,如写“动作描写”给1分)。

三、方法总结

1、人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

鉴赏要点

(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答题步骤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性等)。

2、刻画人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

古诗刻画人物形象,展示性格特征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烘托、对比等。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

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3、人物形象的比较题型答题思路

比较人物形象的题目,一般从人物个性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设计题目。答题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细致解读题目所选诗歌,分析每首诗各自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②求同析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③整理思路,组织答案。

四、拓展训练

1、请从环境、心理描写等角度评析诗中的李凝形象。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答案】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首联“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尾联的作者心理活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

鹧鸪天①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②玉瀣(xiè):美酒。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2)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道出诗人心中因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4、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本词塑造了一个昔日纵横战场而今闲居田园的人物形象。诗人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上片通过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片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通过鲜明的对比,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横笛:笛子.

从军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③新声:新的乐曲.④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效果如何

答:

参考答案)(1)陈诗中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王诗中征人都是背井离乡,所以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陈诗突出对环境的恶劣的描写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典型事物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相关知识:

常见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常用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语文:高三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三诗歌鉴赏..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Appreciation of high school poetry ..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三诗歌鉴赏.. 作者:不详 一.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复习内容: 诗歌鉴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要从字词句篇入手。所谓的字,在诗歌鉴赏中地位特别重要,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必须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同时,因为诗歌形式上的一些特点,有时候字词的运用涉及到上下文之间的对应,比如对仗等,意思有相反或者相对的关系,还有,诗歌语言因为是高度凝练的,所以经常会利用一些熟悉的意象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意思,比如月亮,梅花等。诗歌的句不但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律诗中的起承转合,比如词中的过片,上下片之间内容上的分工等,都有一定的规范,为我们准确地理解诗歌提供了钥匙。任何一篇诗歌的鉴赏必须从具体的字词句入手。

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这些内容以下会详细讲解。 第一、二课时鉴赏诗歌语言 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我指的是体裁方面的知识,因为很少考及而且以前讲过,此地处不再涉及。 一.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

高中语文公开课常用的技巧

高中语文公开课常用的技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上课事实上也是表演,所以也要基本功,也要准备。 这基本功就不赘述了,大凡走上讲台的,都具备了基本的教师素质。下面小编给大家 整理了关于高中语文公开课常用的技巧,欢迎大家阅读! 1高中语文公开课常用的技巧 一,接到上公开课的任务后,首先必须熟悉教材,建议将教材未教授的部分通读一遍,看看哪篇课文读到你心里去了,只有教师有感觉的课文,才最适合作为公开课内容来 教授。 二,选定课文内容后,就要深入熟悉课文,准确地说是熟悉课文的各个细节,真正做 到准确把握细节。 三,理清课文条理,大致形成基本的教授框架。到这一步后,再参看教参或其他相关 辅导教学的书、网络等。进一步理解课文,拓宽视野,补充知识。 四、备课。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基础上,完善教授框架,并提出符合对象特 征的问题、课堂练习及演说等环节。 五,制作PPT。PPT要尽量做到内容简洁,流畅,符合教学对象特征。那就是既要吸 引眼球,也要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六,教师练习。公开课有严格的时间控制,一般是45分钟,并力求完整。所以课下练习必不可少,教师应按照设置环节进行练习。建议对镜子练习,这样可以对自己的表情,手势和动作适时修改。 七、上课。不管准备得有多么充分,课上的因素总有不可控的,所以教师要灵活变通,适时调整。 2高中语文常见的教学方法 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 在培养语文修养方面,重点在于“修养”的培养。这要求学生不光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 还要求学生将它优雅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诵读文学作品,深入地去体会 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在我数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成绩优异,口头表达 能力却极差,这样的“哑巴式人才”将来如何走入社会呢?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 们也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考试说明》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设想】 1、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2、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师适当介绍一些鉴赏诗歌的常识,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强化训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篇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一、考点解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其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3、鉴赏其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从2002年高考起,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大多数同学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试题难度不大,按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考训练,应该是不难解答的,但事实却不然,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作答失误。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 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1-2题(7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 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 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残春旅舍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 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4分) 1.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 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 “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 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2.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 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 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 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 冠的心情。 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 题。 醉翁操【1】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 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 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

精品再发-2021届高三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模式 01 分析意境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 静。(2分) 模式 02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高三公开课

选修3-3 气体实验定律的应用之多过程分析ZY 一.知识网络 二.例题 如图所示,圆柱形汽缸倒置在水平粗糙地面上,汽缸内被活塞封闭有一定质量的空气.汽缸质量为M =10 kg,缸壁厚度不计,活塞质量m=5.0 kg,其圆面积S=50 cm2,与缸壁摩擦不计.在缸内气体温度为27 ℃时,活塞刚好与地面接触并对地面恰好无压力.现设法使缸内气体温度升高,问当缸内气体温度升高到多少摄氏度时,汽缸对地面恰好无压力?(大气压强p0=105 Pa,g取10 m/s2) 变式1:当T=399K时,气体的压强是多少? 变式2:当T=401K时,气体的压强是多少?(假设活塞有一定厚度,与汽缸未完全分离) 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练习 1. 如图,在大气中有一水平放置的固定圆筒,它由a、b和c三个粗细不同的部分连接而成的,各部分的横截面积分别为2s、0.5s和s。已知大气压强为p o,温度为To。两活塞A和B用一根长为4l的不可伸长的轻线相连,把温度为T o的空气密封在两活塞之间,此时两活塞的位置如图所示。若将气缸仍然水平如图放置,现对被密封的气体加热,使其温度缓慢上升到T。若活塞与圆筒壁之间的摩擦可忽略,此时两活塞之间气体的压强可能为多少? 2. 一个质量可不计的活塞将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封闭在上端开口的直立圆筒形气缸内,活塞上堆放着铁砂,如 图所示,最初活塞搁置在气缸内壁的固定卡环上,气体柱的高度为H0,压强等于大气压强0P,现对气体缓慢加热,当气体温度升高了△T=60K时,活塞(及铁砂)开始离开卡环而上升、继续加热直到气柱高度为H1=1、5H0,此后,在维持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逐渐取走铁砂,直到铁砂全部取走时,气柱高度变为H2=1、8H0,求此时气体的温度(不计活塞与汽缸之间的摩擦,)

古诗词鉴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古诗词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朗诵古诗词的水平。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学生自觉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三、教学难点 古诗词的积累 四、教学方法 思考活动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古诗音乐材料

七、教学过程 1.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古诗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同学们!刚才你们欣赏了几段优美的音乐,你发现这些歌曲有什么共同点?(歌词都是古诗)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中华古诗文又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瑰宝。老师相信,多年的学校生活中,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词。今天, 就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倘佯在中华古诗文的长河中,来个古诗词知识大比拼,你们说怎么样?老师知道为了今天的竞赛同学们在课下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希望大家团结协作、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因为你们才是这课堂的主人。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自己小队争得荣誉?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用掌声鼓励我们自 己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中国古代的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我们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准备了6幅画,每幅画都对应着一首很有名的古诗。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并朗诵出来,有没有兴趣试一试?请看大屏幕! 2.主实践,互动感知 第一关。古诗万花筒 A组:下面四句古诗含有四种花,你能说出来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课题:诗歌专题复习学案(一)——表达技巧 上课日期:月日星期:节次:复习目标: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一. 知识归纳: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 “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 托物抒情, 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 用典抒情, 以景结情)两种。描写手法主要有:(1)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 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 白描(4) 扬抑(5) 象征(6) 高低远近结合(7) 动静结合(8) 点面结合(9) 声色光味结合(10) 渲染(11) 借古讽今(12) 对比(14) 正侧结合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反复、互文、借代、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怎样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并加以分析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答案: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答; “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 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答: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答、“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 根据(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南京师大附中一模试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检测试卷、丹阳市 3月质量检测、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二、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三、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校校内第二次模拟、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3月考前综合训练(一))语文试题汇编而成 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羌村三首(其二)杜甫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公元 757 年,诗人言事触怒肃宗,被迫回到因战乱十余月未通音信的羌村,与家小相聚,写下《羌村三首》。糟床,榨酒的器具。 9. 简要赏析“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两句的表达效果。(5 分) 10.古人评点:诗人“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请结合后八句诗,简要分析这样评说的原因。(6 分) 9.细节描写逼真感人地刻画幼子与久别之父见面情状。(1 分)“不离膝”写娇儿久别后乍见父亲的惊喜、亲昵、不舍;(1 分)“畏我”点明娇儿久视父亲后因陌生而畏惧的心理。 (1 分)“复却去”表现了娇儿发觉父亲“少欢趣”,害怕而不解的心理(或:害怕、担心我又离家的心理)。(1 分)侧面表明诗人落魄凄苦的现状。(1 分)10.(1)中四句:对比今昔家中生活,寄托胸中苦闷。“抚事”直说思量当前国事。“煎百虑”极写忧国深沉的情感煎熬。(2)后四句:名写酒,实说愁,是迟暮之年、壮志难伸的愤激之辞。“且用”表现了诗人深沉无奈与痛楚之情。(6 分。每点 3 分) 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至后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当年他与李白也是在洛阳相识。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 9.请赏析颈联的表达特色。(6分) 10.本诗尾句“诗成吟咏转凄凉”,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都有哪些“凄凉”之情。(5分)

古诗词鉴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规范学生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中人物分析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 二.了解高考考纲 《考试大纲》要求: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一: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考点解说: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要善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知识储备 1、形象类型 (1)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塑造方法 (1)细节刻画法。(2)烘托渲染法。(3)对比衬托法。(4)比兴牵引法。(5)抒情寄托法。 四.了解人物鉴赏题目类型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诗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 (3)请简要分析诗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 壮志未酬、慷慨愤世、报国无门的形象陆游 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形象柳宗元 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形象陈子昂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王维 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岳飞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学生答案误例分析】 (2)、【对比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2)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闷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3、【归纳总结】 答题步骤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课堂演练】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学生答案展示】 【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课堂讨论交流】本诗主旨是什么? 【归纳总结】如何读懂诗歌? 四看 一看题目——题目定诗由; 二看作者——作者定诗风、明时代; 三看诗后注解——想象诗歌背景,联系当时现实; 四看关键语言——明主旨。 【强化训练】分析下面诗歌的人物形象。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教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教学案 2008.01.10 【考点解析】 《2008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江苏卷): 鉴赏评价 D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的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知识精讲】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尽管高考对古诗鉴赏只求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方而作浅易、概要的分析,“就诗论诗”,不涉及作品之外的高深问题,但是,诗歌语言反对直白,提倡幽微,加上同学们对它的兴趣和接触非常有限,于是诗歌鉴赏题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究其根源,是很多同学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去进行品读赏鉴。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指导学生快速把握诗歌主题。 1.从题目切入。“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诗文信息最为凝聚的地方。题目往往点出了诗歌所抒写的人物和事件,暗示着诗歌的类型与意境等。题目包含诸多信息,或揭示内容,如《观书有感》;或展示思路,如《望月怀远》;或流露情感,如《西宫春怨》;或表露神情,如《寻隐者不遇》;或托物言志,如《咏蝉》;或怀古咏史,如《石头城》等。 例如:刘桢的《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整首诗只青松而不言人,如果不在题目“赠从弟”上下功夫.很难把握其主旨。由题目明白了诗是赠堂弟的,才可能理解该诗托物言志,借咏松树来勉励堂弟保持节操的主旨。 再如: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2.从作者切入。诗言志,从作者人手,能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诗。例如: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传统意象的寓意。 能力目标:1.教会学生掌握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2.提高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鉴赏的方法。 难点:鉴赏诗歌的意象。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解说:高中生虽然学习甚至背诵了不少古诗,但面对一首从未学过的古诗时,鉴赏仍无从下手,或有时分析不到点子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特将“鉴赏、分析的方法”作为重点提出来。) 二、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习、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二)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三)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 (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分析、讨论 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读不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懂得所写的景物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二是不注意某些字词运用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 1、先分析第一层次的问题 ①出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江苏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有答案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题练习 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次韵几复①和答所寄 黄庭坚 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 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 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书更曲肱。 作个②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 【注】①几复:即黄几复,诗人好友。时几复由南四会至汴京,作者亦由德州德平调汴京。两年前作者曾写《寄黄几复》一诗。②作个:这个。 1.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5分) 2.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十分丰富,请简要概括。(6分)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3~4题。(11分) 洗竹简诸公同赋 敖陶孙 舍①东修竹密如栉,一日洗净清风来。 脱巾解带坐寒碧,置觞露饮始此回。 平林远霭开图画,西望群山如过马。 诗翁意落帆影外,孤村结庐对潇洒。 百年奇事笑谈成,向来无此苍龙声。 闲身一笑直钱万,剜粉劖②青留姓名。 【注】①舍,诗人的朋友陈元仰家。②劖,砍去。 3.“平林远霭……对潇洒”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5分) 4.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在岘山建羊公碑。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写到“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结合末四句比较二者所表现的人生志趣的异同。(6分) 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5~6题。(11分) 夜过鉴湖 戴昺 推篷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 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5.《夜过鉴湖》中“推篷四望水连空”一句,有什么作用?(5分) 6.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在湖上泛舟,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11分)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7.分析上阕“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8.赏析下阕“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的妙处。(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11分) 西江月 刘过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9.请简要分析本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6分) 10.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11分)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①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5分) 12.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11分)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13.诗中颔联写景有何作用?(5分) 14.简析诗歌颈联的妙处。(6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11分) 醉落魄·离京口作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教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诗歌鉴赏》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s from "Appreciation of Poetr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诗歌鉴赏》教案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148 次) 时间:2004/11/24 02:36pm 来源:xiaoyanzi 时间:23日下午 学生:高三某班 教材内容:海子的《日记》,杜甫的《孤雁》,苏轼的《卜算子》课前准备: 投影仪投放,苏东坡的画像,字迹。 分组:引用李商隐(庄生梦蝶),辛弃疾(金戈铁马),柳永(冷月无声),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评价(风花雪月)等等。 开始上课: 贾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我要努力学习。。。。。。 面向观众席 贾老师:为了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向老师们鞠躬。 学生鞠躬。

贾老师:我们讲诗歌,诗歌是个什么东西呢?看这个字(板书“诗”),诗: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用语言建立起来的寺庙,放了几尊神,都是什么样的神呢?思考,人类为什么要祖祖辈辈写诗,读诗,欣赏诗歌? 诗歌是深沉的,我们祖先都没有说透,《尚书》说诗言志,为什么要借助诗呢? 是为了抒发情感,最难把握的东西,人类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发现,诗歌是最好的安顿情感和心灵的方式。。。。。。 贾老师问:情感有几类呢,怎么划分? 有学生说:孤独。 有一学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贾老师:非常聪明,快乐和悲伤,古希腊(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诗歌安顿的悲伤多呢?孤独。 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理解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贾老师带着深情读海子的诗歌。 孤独是痛苦的,海子写出来的诗歌带着怎么样一种意向。 领读一遍 学生齐读(背景音乐古曲) 贾老师提示:孤雁,为什么要寻找,寻找什么? 贾老师提示:要带着一种蔑视一切的态度,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魄。 卜算子苏轼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篇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 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 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 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 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歌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 勉县第八中学刘懿仁 《中考说明》考点概要:(1)初步欣赏诗词的形象特点、体味意境。(2)初步鉴赏诗词的语言特征及表达技巧。(3)初步分析概括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一、诗词的形象: (一)1、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二)、常用诗歌意象解说: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月---思乡思亲,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思乡,怀人)(望月思乡); 明月----团圆或思乡;春风、东风---春天、希望等美好事物;笛声----思乡怀远;羌笛---幽怨凄凉,别意与乡情; 夕阳、落日、斜阳、秋天、流水---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失落、消沉、思念或珍惜美好人生)(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 烟雾、寒霜---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红豆----相思;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年华易逝、时光的流逝); 霜----人生易老,环境的险恶,人生的坎坷;云、秋蓬----游子漂泊不定;杨柳----送别、伤感(折柳伤别、离别);西风----惆怅哀伤、游子思归;杨花----随风飘散,使人想到飘零(离散、漂泊之意);落叶----失意; 落花----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梅----坚强、不屈不挠、傲雪;兰、荷----高洁(坚贞之志);飞鸟----象征自由; 竹----虚心、脱俗、孤傲、刚劲(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芳草——离恨;亭----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梧桐细雨----凄凉悲伤,萧瑟冷寂(凄楚悲凉);菊----隐逸、高洁、脱俗(傲视);鸦、猿----凄苦、哀伤的象征;

河北省衡水市高三语文专项练习 八《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一卷 一、诗歌鉴赏 1~2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田。 [注]: 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 ②攲:倚、依。 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2.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肯,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E."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2.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皆以为巧”,请分析此二句巧在何处。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幽居 张咏 落花时节掩关初,请绝江城旧酒徒。 满屋烟霞春睡足,一溪风雨夜灯孤。 易中有象闲消息,身外无求免叹吁。 多谢岩僧频见访,欲回流水又踟蹰。 1. 下面对诗的分析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中“落花时节”点明时间,“江城”点明居住的地点,加上“掩关”“绝酒徒”的行为,写出了诗人的生活,也表现了他的心态。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不如意的经历比作来袭的风雨,虽只有孤灯相伴,但并不妨碍酣眠,他相信酣眠醒来必是满屋绚烂的阳光。 C.颈联写到《易经》的卦象显示着不能为官的征兆,而诗人并不为此唉声叹气,表达了他无欲无求的心理,这是当时诗人们普遍的心态。 D.尾联写生活中有“岩僧”频频造访,和首联“绝酒徒”相呼应,看来前后矛盾,其实与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意思近似。 E.本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是对仗句,全诗又遵循韵律特点,用的是平声韵,可以说是一首比较典型的七言律诗。 2.本诗题目为“幽居”,“幽”是怎样体现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莎衣① (宋)杨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睛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