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作品《爱玛》中人物对话-精品文档资料

解读作品《爱玛》中人物对话-精品文档资料
解读作品《爱玛》中人物对话-精品文档资料

解读作品《爱玛》中人物对话

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讲述的是一个自命不凡、喜欢一意孤行的、喜欢做媒的富家小姐成熟的过程。是被公认的艺术思想最成熟的一部小说。本文基于语用学的角度上,对《爱玛》中的人物对话进行了分析。

一、语用学的内涵

对语篇需要在两个层面上的理解把握,即:语言层次和非语言层次。胡壮麟曾经说过“语用知识在建立语篇连贯的过程中是必要的”“语言学用来研究分析文学语言特征的时候,语用学是一个有力的武器”。语言层面主要从语音、语义、结构和句法的角度上出发,而非语言层次则要依赖一些语用的原则,依赖一些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领域,是用来研究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来进行交际的。语用学本质上是一种将语言置于使用的语境中的研究,是一种意义研究。其主要包括语境、会话含义、指示词语、会话预测、会话结构以及言语行为等等,其核心内容是会话含义和礼貌原则。一般来说,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加强故事人物情感的交流。因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会话含义”是作家用来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手段,体现了小说人物的感情态度、心理状态等等,作者为了建立起小说的骨架,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对话,使情结发展到高潮。通过语用学的分析,从小说的对话

中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话语含义,并使读者更好的理解人物各自的性格。为了使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结曲折,话语除了按照合作原则展开外,在传达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上,不能违背合作原则。这样才能使会话更加的耐人寻味,更加的生动有趣。同时,为了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可以从中体现出小说人物的社会权势关系。二、基于语用学角度上分析小说《爱玛》中的人物对话一般情况下,每部小说是由故事情节和人物组成的。而为了使故事栩栩如生,小说描绘的事件中,需要性格鲜明的人物参与到其中。推动故事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人物的对话,它是加强情感交流的基本因素。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对话,使小说建立起骨架,从而使情节上升到高潮部分,同时,为了使读者完全沉醉在美妙的语言中,作者通过人物对话使读者更好的了解人物性格。如:小说《爱玛》的第十一章中,丘吉尔和简早就已经订婚了,但是维斯顿夫妇还是以为爱玛和自己的儿子是恋人关系,因此他们大吃一惊,于是,维斯顿先生亲自到爱玛家邀请爱玛,到他家见见维斯顿太太,对话如下:

“They soon arrived. Mrs. Weston looked ill. Emma eagerly asked:” What is it, my dear friend? Please tell me what has happened.”

这段话中,为了表达爱玛对维斯顿太太的的真诚关心,话中首先用了一个疑问句,接着用了一个祈使句,这样重复性的表达方式使爱玛的心情溢于言表,两句话不同的形式拥有了相同的语

义,避免了话语的重叠。而维斯顿太太说的这句话:

“You still do not know?” asked Mrs. Weston

wor-riedly.“My dear Emma, cannot you guess?”

表面上是违反了关系准则,但是第一个反义疑问句则暗示了维斯顿太太不想以直接的方式告诉爱玛真实的情况,暗示了维斯顿太太的担忧。第二个反义疑问句则暗指维斯顿太太希望爱玛有个心理准备,说明这件事情和爱玛有相当大的关系。由此可见,小说中的维斯顿太太的回答包含了自己的深层次隐意。而另一句话爱玛的回答则符合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也符合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

“I know this relates to Mr. Frank Churchill, but that is all I know.”

爱玛为自己留下了很大的回旋空间,强调自己对这件事情有所了解,但是很少,“that is all I know.”同时,为了说明自己在情感上对丘吉尔有了一个复杂的转变,小说中爱玛的这段对话,运用了对丘吉尔全名过分的礼貌的称呼。接着,维斯顿太太的对所要表达的人名,不得不委婉的运用了

“a woman”。“You are right. He came to speak to his father about a woman this morning.” Mrs. Weston paused,“He is engaged ,Emma. Frank Churchill and Miss Fairfax are engaged, and have long been engage d.”

使爱玛明白维斯顿太太指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而究竟是

谁呢?

Emma jumped with surprise, and exclaimed:“Jane Fairfax! You are not serious?”,

随着“Jane Fairfax!”的出现,读者才知道,“a woman”和她具有一个互指关系,从而在这里,产生了一个互指和照应的关系。维斯顿太太不断的提丘吉尔订婚的消息,暗示了自己对这件事情的关心程度,希望爱玛能投以相同的关注。而爱玛的回答出乎意料,

“It is so. They have been engaged since October,while the two were in Weymouth, and kept it a secret from everybody. I can hardly believe it.” 她关心的是丘吉尔和谁订婚了,而不是是否订婚,在这里这种出乎意料的话语,这种出乎医疗的语气,充分的表明了爱玛对简?菲尔法克斯的不满,表明了爱玛无法接受简?菲尔克斯。这是维斯顿太太为了澄清事实,在这严肃的事件下,不得不置于礼貌原则的一致准则于不顾。

“Mrs. Weston, you have no reason to be upset. I am not in love with Frank Churchill. When I first met Frank Churchill, I did like him, but fortunately, for the past three months, I have felt nothing for him. This is the simple truth,”Emma admit ted.

由此可见,在一些相当必要和紧急的情况下,这种直接的否

认很少出现。为了使读者能够推断出维斯顿太太对待订婚事件的严肃性,随着情节的展开,爱玛把她和丘吉尔以前复杂的关系向维斯顿太太详细的做了解释,但是最后,用了“简单”一次来概括,是和事实很明显的相反。为了不让维斯顿太太继续担心自己,在这里爱玛隐藏了其中的苦衷,遵守了礼貌原则。接着维斯顿太太为了掩饰自己欢欣的心情,小说对维斯顿太太的话采用了移情策略,

“Mr. Weston will be so happy to hear this. We had both wished that you and Frank would marry, and though you two were in love,”Mrs. Weston said with a smile.

事实上,这里的“Mr. Weston”包含了“Mrs. Weston”当维斯顿太太听到爱玛不介意的时候,维斯顿太太的语气不在那么紧张,爱玛感觉到了维斯顿太太舒缓的语气,

“He is to blame, however, Mrs. Weston; he did not act as if he were engaged. He was very wrong, very wrong,indeed.”

但是,她心中充满了对丘吉尔极度不满,因此,没有考虑维斯顿太太的感受,话语没有遵循礼貌原则的称赞准则,也没有遵守礼貌原则的同情准则。爱玛不断地声讨丘吉尔。由此可见,爱玛还不成熟,在母亲面前数落人家的儿子丘吉尔是很不礼貌的。这种情况下,爱玛和维斯顿太太违背了礼貌原则的一致准则,彼此之间都不赞同。

“He told me there misunderstandings bet ween them. He suffered,Emma.”“He did not seem to suffer much. How did Mr.Weston take the news?”

维斯顿太太希望爱玛能考虑考虑丘吉尔的苦衷,也是在为丘吉尔的行为找借口;而爱玛不认同丘吉尔,认为是不可能的,她把话题转移到了维斯顿先生的身上,感觉维斯顿太太是在偏袒自己的儿子,由此可见,两个人对丘吉尔的态度无法融合,截然不同。而接着这句话中则符合了合作原则的关系准则。

“He agreed to marri age immediately. Frank told his uncle last night, and came to Highbury this morning. He stopped at the Bates first, then came here. He had not known how ill poor Jane had been, and was shocked to find her in such poor health.”

维斯顿太太为了说明原因,提供了充足的信息,但是,维斯顿太太为了希望爱玛能够和她的意见一致,却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数量标准。最终爱玛考虑了维斯顿一家人的感受,服从了礼貌原则的一致准则。但是读者或许可以细心地看到这并不是爱玛的由衷之言。

“Well, I congratulate you and Mr. Weston; you will have one of the most lovely young women in England as your daughter,”Emma declared.”

爱玛把简比做了“英格兰最可爱的女性之一”。从这里我们

可以看出,这句话透露了爱玛对简没有一点的好感,小说运用了言语技巧,从而把爱玛的真实想法表达了出来。基于语用学的角度上,我们分析这些人物的个性各不相同,维斯顿太太有点心计,善于言辞,偏爱自己的儿子。维斯顿先生则不善言辞,性格有点内向,但是十分关爱爱玛。而爱玛虽然对维斯顿一家人很尊重,但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不依不饶,言辞犀利,在是非面前具有自己不同的观点。[3]

综上所述,通过对文学和语用学相互结合的分析,构建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能够使故事情节得到扩展,为了使故事情节曲折,可以违背合作原则,使人物个性鲜明,传达说话人的言外之意。

论爱玛的人物形象

论爱玛的人物形象 2013级语文教育郭海清 在《包法利夫人》一书中,福楼拜将包法利夫人即爱玛的形象描绘地栩栩如生,而通过该著作的各条线索,我们更能清晰地掌握艾玛在这一故事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与此清晰地透过这形象感悟人生哲理。 夏尔,是一位平庸的乡镇医生,然而不甘平庸的爱玛开始的第一段恋情却是与他。她俩的初次见面是在夏尔去为爱玛的父亲治腿,那日,爱玛着蓝绒布衫,裙子上还饰着三道花边,可她的指甲却白得令夏尔吃惊,但就在夏尔为爱玛的父亲医治腿的过程中,包法利和爱玛开始了她们间的爱情。就在日夜的联系或是说鲁俄老爹的帮助下,这对于旁人而言所谓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将爱玛这一形象其实放在读者眼里那评论可谓是比比皆是,或许有人认为她追求富贵、名利的生活,那是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做的事儿;但抑或有人感慨她是对爱情没有忠贞之情,渴求贵族的生活......但无论哪种评价似乎都离不开爱玛追求令自己荣华富贵的生活。 与夏尔一见钟情便谈婚论嫁,婚后的生活时而令自己愉悦,时而又使自己无限无奈。她喜欢看到夏尔出名,至少以此作为人妻的她同样能享受丈夫带给她的荣誉,至少她能在参加舞会或是其他宴会的时候自豪地说她是夏尔的妻子。所谓的好景不长似乎来得稍快了些,在夏尔为跛脚的人治腿恰把这喜讯登上报刊的时候,这一病情竟然恶化了,爱玛也只得更加现实的面对这真实的一切,从而又继续在她无限的幻想中过着奢华的生活。 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她爱大海,只是为了海上的汹涌波涛;她爱草地,只是因为青草点缀了断壁残垣。她要求事物投她所好;凡是不能立刻满足她心灵需要的,她都认为没有用处;她多愁善感,而不倾心艺术,她寻求的是主观的情,而不是客观的景”。从这段话的形容来看,我们便知她不是甘于平庸的,在她的内心深处,有着更为深远的期许。她需要的是能满足她的心灵所需。介于该种原因,夏尔仅仅只是为她提供了一段一见钟情,时而带来点点色彩的爱情。 厌烦平庸的现实,渴求贵族的生活,这无疑将夏尔“打入了冷宫”。参加舞会,开始沉溺于幻想,渴望浪漫爱情,爱玛则毋庸置疑地成为了向往贵族生活的一名典型。她小心地翻开美丽的缎面精装本,心醉神迷地凝视着陌生作者的署名,作品下面的名字,多半不是伯爵,就是子爵呵,她喜欢看到如此的字眼,这为她通往贵族生活仿佛又靠近了一步,在反复地设想中,她开始憎恶自己的处境,完全沉溺于幻想之中。她向往着另一段令自己满意的生活,使得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精神也出轨了。她自言自语着,“是啊,可爱!可爱!……他是不是在爱着一个人呢?”她问自己,“是哪一个?……不就是我吗!”甚而伸出嘴唇,像要吻他似的。如此而言,她对本该安静的生活有着深深的恶意,对理想爱情的期待却愈发强烈。为了填补内心空虚,她更不厌其烦地自言自语:“我有了一个情人!一个情人!”她自得其乐,仿佛恢复了青春妙龄一样。她到底享有爱情的欢乐,幸福的狂热了,她本以为是无缘消受的呵!她到达了一个神奇的境界,那里只有热情,狂欢,心醉神迷;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蓝天,感情的高峰在她心上光芒四射,而日常生活只在遥远的地面,在山间的暗影中若隐若现。 在参加舞会中,她认识了罗多尔夫,而罗多尔夫是一位精明、讲求实际的花花公子;他喜欢逢场作戏,视女人为玩偶,将假惺惺的一面刻画地惟妙惟肖;他灵魂肮脏、腐化堕落、虚伪。尽管在我们眼中罗多尔夫是如此的形象,但在爱玛眼中,她却极力地想要和他一起生活。一天早晨,夏尔天不亮就出门去了,爱玛

奥斯丁笔下爱玛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一、爱玛的中上流阶层的傲慢与偏见,使得她主要根据人们的社会地位来衡量所有的人。 在海伯里的乡村,爱玛的家庭——伍德豪斯家族在财富以及社会地位上等级均居首位。作为这样显赫家庭的女儿,她深受家族传统的观念的影响,认为任何人的社会地位都是由他的财富决定的,而下等阶层在很多方面都是卑劣的。因此,爱玛总是瞧不起下层的那些人。在去里士满的途中,爱玛遇见了贝茨夫人——海伯里前教区牧师的遗孀,和她惟一的女儿艰难度日,而且激起大家对一位无为的老太太所能产生的全部敬意。爱玛知道贝茨夫人比她贫穷很多,因此她无礼傲慢地对待贝茨夫人,并且以讽刺的言语来侮辱她。爱玛如此傲慢势利甚至残酷的这段情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事实上,是她的傲慢和偏见使她无意识地超越了行为准则。这种傲慢和偏见进一步表现在她做媒中。爱玛热衷于做媒。她两次给哈丽特·史密斯做媒,但是均以失败告终。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她对哈丽特的偏见以及对罗伯特·马丁的反感。这里举个例子,当爱玛第一次遇见哈丽特时,想:“那对柔和的蓝眼睛和全部的天然丽质,不应当埋没在海伯里及其周围的下等阶层中。她已结交的熟人全都配不上她。她刚刚离开的学友尽管都是些很好的人,但是肯定对她有害。”[2 ] 事实上,哈丽特是一个并不聪明的弃儿,但是她体贴、迷人、温顺却又毫无主见。在哈丽特的眼中,爱玛是哈特费尔德如此显赫的名流,以至于哈丽特惟一的愿望便是接受某个高高在上者的指引。她希望和中等阶层建立联系,特别是能嫁给富有的男士,从而可以改变她的生活方式。但最后,她发现她的血统是实现她梦想的一个很大的障碍。读者注意到,第一次见面时,哈丽特的容貌是让爱玛喜欢她的原因之一。然后,爱玛猜想哈丽特的父亲一定是一个拥有巨大财富的绅士,尽管事实上没人知道哈丽特的父亲是谁。在这种偏见下,爱玛断言:“马丁家的人准是些粗俗不雅的人,根本不适合跟一位知识和风度几近完美的姑娘进行紧密交往。”[2 ]在爱玛眼里,仅仅凭马丁家从奈特利先生家租种了农田这一点,就断定罗伯特·马丁仅仅是一个粗俗的农夫,而他的妻子也应该只是个没受过教育的农夫的女儿。由于她对社会地位的偏见的强烈意识,就认为哈丽特和马丁在出身上是属于不同阶层的。为了让哈丽特从“坏”圈子脱离出来并引导她进入上流社会,爱玛试尽所有方法想让哈丽特爱上埃尔顿先生。她认为,埃尔顿先生要比马丁高贵,他很有幽默感、愉快、有礼貌,并且是文雅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属于上层社会,并且没有任何底层关系,是一位很有名望的牧师。实际上,马丁先生聪明、正直、勤奋而且富有同情心。他对农业感兴趣并且不在意肤浅的优雅和谦恭。爱玛为哈丽特所做的一切完全是她自己的意愿而没有考虑哈丽特对马丁的真实感情。 幸运的是,每次当爱玛的傲慢和自我欺骗就要沉到最低点时,明智的奈特利先生总是会出现。他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看到爱玛错误的人,而且是惟一曾经告诉过她他们的想法的人,但这点对爱玛而言并不是特别愉快的。奈特利先生是由奥斯汀作为中上流社会的道德楷模而创造出来的,被塑造成没有傲慢和偏见的完美的人,由他来影响和帮助爱玛。显而易见,奥斯汀试图将她的女主人公——爱玛塑造成忠实于生活并具有完整的性格特征的人物,同时,奥斯汀希望爱玛顺从历史趋势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完美。但在事实上,奥斯汀不可能成功,因为她是现实的而且她把角色放入社会现实中,而爱玛却远离现实,不会轻易放弃她认为理所当然的傲慢和偏见。 二、随着海伯里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英国社会阶层所发生的改变,爱玛对人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但是还是坚持维护着她的中上流阶层的傲慢和偏见。 在19 世纪早期,曾属于下层的商人阶层,随着财富的增加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在小说中,科尔家的变迁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科尔家在海伯里已经生活了多年,他们是很好的人,友善、慷慨且谦逊。但是因为他们从事商业,而且出身卑微,爱玛作为上流阶层的代表,看不起他们。从她的傲慢和偏见出发,爱玛没有把科尔先生看作是和她父亲以及奈特利先生一样的绅士。当她得知埃尔顿先生和夫人有时和科尔家的人一起吃饭,就表示出对他们的厌恶。然而,当科尔家变得越来越富有,搬进了一幢大房子并且上升为哈特费尔德第二富有家庭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爱玛不得不屈尊接受他们的宴会邀请。也就是说,作为哈特费尔德最受尊敬的家族,

包法利夫人(爱玛)

包法利夫人(爱玛) 如果我们把安娜·卡列尼娜与爱玛这两个人物形象作一个简单的比较,我们便会立即发现这两个人物之间许多共同点。她们都具有摆脱或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愿望,与社会现实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她们最终都死于自杀(卧轨和服毒);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之中都有一点浪漫的色彩,这种浪漫与社会生活的严酷性构成了反讽;导致她们毁灭的外在因素都是所谓的“婚外恋” 或自我放纵。然而,两个人物表面上的共同特征并不能掩盖她们之间的巨大差异。我们今天来分析“爱玛”这个人物的意义,不妨就从这些差异入手。首先,安娜的死具有浓烈的哲学意味,正如我们在上一课中所讲的,安娜的自杀多少带有那么一点“灵机一动”的味道。至少,从社会现实对个人的逼迫和挤压来说,安娜所遭遇的压力远较爱玛为轻。也就是说,安娜的死主要是源于内心慢慢培植、累积起来的厌倦,是激情消失之后难以驱除的空虚和绝望。而爱玛的死则带有更多的社会学因素(从这一点上来说,福楼拜将《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称为外省风俗不是没有道理)。 有的同学提出,假如公证人、鲁道尔弗或随便什么人能够借给爱玛三千法郎,她的死是不是可以避免呢?我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非常合理,从小说中看爱玛虽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也并不是非死不可。至少,与安娜不同的是,爱玛临死之前仍然有着强烈的求生愿望。她最终选择服毒,无力偿还高利贷是一个因素,对破产这一灾难性后果的夸张想象亦在背后推波助澜,但我认为,她的死与“浪漫的梦幻”突然甦醒有关。鲁尔道弗也好,莱昂也好(包括勒乐、公证人),这一张张道貌岸然、彬彬有礼的面孔突然露出来的狰狞、恶俗和残忍使爱玛猝不及防,一时处于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的境地。所以我觉得,爱玛的死并非仅仅由于“高利贷危机”的残酷,主要是由于对社会生活突然向她展露出的“真相”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爱玛是一个外省农家姑娘,缺乏安娜那样显赫的贵族地位、丰富的社交阅历和老练的处世手段。“现实”对她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是一个可供演出的舞台,而仅仅是一个陌生的、尚未充分认知的险恶之地。安娜与爱玛都怀着对爱情的浪漫憧憬,所不同的是安娜是从一开始即明确地知道自己要求的是什么,她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而爱玛的爱恋对象则带有虚幻的、朦胧的性质。我们知道,鲁道尔弗与莱昂尽管在事实上都与爱玛发展了充分的“私情”,但他们两个人实际上都不是爱玛理想中的爱欲对象。如果一定要在小说的人物中挑选一位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在作品中只出现过两次的子爵。他们第一次认识是在一次舞会上,子爵请她跳舞。第二次是在小说的结尾,失魂落魄的爱玛在绝境中差一点撞上他的马车。奇怪的是,子爵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并无正面的描述,他像一个影子一样出场,又像影子一样倏然而灭,却在爱玛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子爵的形象犹如爱玛那些虚无缥缈的想像(加上爱情小说的催化)在现实中的一个投影。充其量,他只是某种氛围、某种音乐的曲调,一种杂有“美女樱与烟草”的味道,一个她渴望厕身其间而又不得其门而入的舞厅,一句话,子爵的形象实际上是爱玛渴慕已久的上流社会生活的象征物。因此,在爱玛对爱情的憧憬中,暗含着强烈的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吁求,而她原先渴求的具体的爱情对象反而变得模糊不清了(她从未记住子爵的脸)。如果说,子爵仅仅是这种生活的一个影子,那么鲁道尔弗和莱昂就是影子的影子。正如渥伦斯基的恋情使卡列宁、谢辽莎以及富足安宁的生活在安娜的眼中一下子失去了分量一样,子爵这个具体可感的“投影”一旦出现,爱玛的婚姻生活就突然变得索然无味了。 在我们讨论爱玛这个人物形象时,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是她身上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个问题涉及到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动机以及人物在作品中的意义所指,我想着重谈一谈。爱玛的确是读浪漫主义爱情小说长大的,尤其是外省的地缘位置,这种浪漫主义与她天性中

论文正文 《包》中爱玛的悲剧命运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悲剧命运 汉语言文学杨楠 18110140 居斯达夫·福楼拜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包法利夫人》是其代表作,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在法国甚至世界文坛获得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作品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爱玛一生为了追求虚无的浪漫爱情生活,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经历,展示了19世纪中叶的法国外省生活。这部著作不仅标志着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史的一个转折,而且在世界范围影响了小说这个文学体裁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本文主要从社会、环境、作品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以及主人公自身因素分析爱玛理想爱情与现实碰撞直至毁灭的原因,以及对其悲剧的思考。 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早期创作受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而《包法利夫人》则是一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的悲剧。其创作开始于1851年,1857年问世。小说的创作背景是法国七月王朝统治时期,法国的资产阶级在“七月革命”后取得了统治地位,随后法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取得了很大发展,关于这一时期的创作,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描写的七月革命前的政治氛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变化,而福楼拜的这本书则主要揭示1848年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后的社会面貌,法国资产阶级引以为豪的时代已经过去,接着到来的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平庸的时代,在这里我们要提到这部作品的副标题《外省风俗》,福楼拜就是以那些平庸的资产阶级分子为主体,刻画了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作品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幅形形色色的外省资产者群丑图:满嘴“进步”、“科学”,实际上不学无术,却怀着政治野心,欺世盗名的药店老板奥梅;有自誉为“医治人类灵魂的医生”,实际上对人的感情一窍不通,浅薄可笑的本堂神甫布尼齐安;有道貌岸然,彬彬有礼,却满肚子男盗女娼,与奸商暗中勾结,中饱私囊的公证人吉约曼;有惟利是图,奸诈狡猾,重利盘剥,置人于死地的奸商兼高利贷者勒乐;有灵魂肮脏,腐化堕落,随心所欲玩弄女性,纵情声色犬马的地主罗多夫;还有生活空虚,百无聊赖,整天摆弄旋床以消磨时光的税吏兼消防队长比内等等。这是作者所刻画的整个乡镇的头面人物,是作者所理解的法国外省资本主义分子生活的写照,“经济繁荣”的实质、资产阶级的虚伪和对劳动人民的欺骗,表现得再清楚不过,正如福楼拜所说的“任何写照都是讽刺,历史是控诉。”这种讽刺和控诉构成了《包法利夫人》强烈的批判效果,由此可看作者的目的并不是去批判主人公爱玛的堕落,福楼拜曾说:“就在此刻,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在法国的12个村庄里受罪、哭泣!”可见作者对爱玛是同情的、怜悯的,只是其爱憎并不直接流露。爱玛的死不仅是她自身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爱玛情感堕落的过程,可以说作者是在通过爱玛来控诉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努力寻找着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追求的女子在平庸的现实生活中堕落,被逼致死的爱玛遭受社会唾弃,而引诱她堕落的情人罗多尔和莱昂,却逍遥法外,步步高升,在作品的结尾饱含辛辣的讽刺和血泪的控诉。

论《爱玛》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意义

论《爱玛》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意义 摘要:简·奥斯丁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她在其代表作《爱玛》中刻画出了许多形象饱满的人物角色,她用细腻的文字清晰的刻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小说中每一个角色都有他特别的用处,作者用细致的手法对各种情节和角色进行刻画,为了体现《爱玛》这部小说的宗旨跟其现实意义。作品中的某些形象是通过夸大,嘲讽的手法塑造的,这些形象让故事情节更有趣,更完整。对点明小说主旨也有一定作用。剖析角色的性格特点能让读者更深刻的体会《爱玛》的主旨,了解简·奥斯丁在作品中是如何运用独特的写作技巧,明白为何历经百年她的作品风格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被许多的读者所接受,深受人们喜欢。关键词:《爱玛》;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作品意义 简·奥斯丁的著作之一就是《爱玛》,世界各国评论家都对该作品予以很多关注,作品里的对话情节跟各种角色形象引起许多评论,评论家们从创造角色形、写作风格技巧、女性主权等角度出发对该小说作以研究。但从全面功能语法方面分析的可不常见。本文利用功能文体学理论分析《爱玛》这部小说,重点从人际功能跟概念功能这两方面出发。人际功能用于剖析角色权力关系,经验功能用于剖析角色的性格特征,一般利用及物系统的6个过程来完成概念功能,分别是语言、行为、关系、物质、心理、存在这6个过程,利用这几个过程剖析作品中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探寻简.奥斯丁对当时阶级等级关系的讽刺跟批判。利用情态系统及语气系统来完成人际功能,经过研究情态及语气系统,揭开作品里各个角色之间的权力关系,表明了人在社会中所处的阶级对人的话语权有着重要影响,并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主角爱玛的性格特点与代表的含义 作品中突出描写了主人公爱玛的性格缺陷,爱玛对待他人的态度向来比较势力,仅仅注重他人的阶级地位、家庭背景,特别在意他人如何看待她和她的社会地位。假如她只是因为在乎自己的身份地位,为了保持阶级等级而做出这些事情,也就没有我们现在所认为的那样荒谬。在作者所处的十八世纪,人与人之间来往是由家庭背景跟身处的社会阶级来决定的,结婚应当要按照身份地位及拥有多少财产来决定。著作中主人公爱玛最显著的缺点是傲慢自大,她特别享受他人对她的奉承,家庭聚会时柯尔家人对爱玛的百般殷勤,让她因此态度大为转变。更严

爱玛 人物性格分析

爱玛人物性格分析 终于看完了《包法利夫人》,觉得福楼拜真的很厉害,或者可以理解为某些人性*是亘古不变的,所以看得很坦然。包法利夫人——爱玛小姐,我是多么理解你,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人们常说女子不要读太多书,特别是小说,比如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京华烟云》里的冯红玉,都是因为读书太多,心思太细,想得太深,弄得红颜薄命,一场空。也许是因为东方女子特有的含蓄,让黛玉骨子里带着一种诗意的的芳香,不外露,不张扬,点到为止,只是默默地流泪,就连对着情人应有的缠绵悱恻也是不动声色*的,寂寞的。 纵使宝玉对她再说上万千遍柔情蜜意的情话,也是枉然。因为她会想,会乱想,会比较,书中的现实的,孰真孰幻? 在此说个题外话:有些话,就因不完整,留下了太多的假设,太多的疑惑,也会引起太多的悲剧。所以,说者说话要简明扼要,听者

听话要明白晓畅。红玉的死,正是把听者的“不完整”演绎到了极致,阿菲的一席笑谈,宛如一绸绮缎:一旦擦着疑惑而过,便留下了无从擦去的痕迹,在红玉心里。 正是这份矜持,东方女子表达爱总是淡淡的,总是在内心期待着男子那份炽热的爱,这会很累。 讲这么多,我是想说,在寂寞时,东方女子对着自己名正言顺的情人都是这般娇羞含蓄,那就更别提找其他男人一解情思了。柔情似水的东方女子婚后偷汉子?如天方夜谈,可望而不可及。 而西方女子却恰恰相反,或者找个单例,包法利夫人是恰恰相反的,书读得多了,她沉迷了,她也想多了,可是她勇敢,敢将现实和书中相联系。她要那种如火山爆发般的爱情,因此叫作“爆发力”夫人。 先不说看书好不好,看什么书好,看什么书不好。其实看书是好的,因为我们生命的有限性*迫使我们得不断地从书中体味其他不一

从言语反讽视角看《爱玛》中的人物性格特征

摘要运用奥斯汀&塞尔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深入剖析简?奥斯丁小说《爱玛》中各类反讽言语行为。通过对《爱玛》中的话语进行分析及归类,从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视角出发,对人物性格特征做出鉴析并分析其教育意义。 关键词:《爱玛》反讽性格特征教育意义 《爱玛》以19世纪的英国为写作背景,描写了海伯里村首富名叫伍德豪斯先生的小女儿爱玛通过不断地暴露自己的弱点、经历不断的挫折最终走向道德完善和情感成熟的过程,是一部典型的女性成长教育小说。她曾把这部作品献给当时的摄政王,可见其作品的社会地位。其反讽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细腻的笔触、巧妙的对话和精确的语言,把平常的小事凡人勾勒得有滋有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所以此部小说曾被视为“最伟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反讽一词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意思为“使人受骗上当,欺诈、圆滑的辩论方式”,然而反讽真正被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在文学中,它既是一种修辞技巧,也是表达与主题相左的一种语言组织方法。在小说《爱玛》中,反讽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多的是借助相反的话来塑造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以达到揭露某个人性格特征的效果,具有某种教育目的。 简?奥斯丁在《爱玛》中运用反讽修辞手法向读者们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图像,其中人物角色之间的反讽性对话更是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然而,这些研究大都是从言外行为的角度对反讽手段进行说明,忽视了言后行为在营造反讽氛围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运用奥斯汀&塞尔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外和言后行为剖析《爱玛》中反讽性会话,并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分析,以更好地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诠释简?奥斯丁笔下生动的人物形象。 一文学与言语反讽 自荷兰著名语言学家van dijk开始关注依靠语用学方法来研究文学作品,到上世纪70年代末,文学和语用学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从而有了一个新的交叉学科――文学语用学。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原理对诗歌、小说、戏剧等进行个案分析,以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构思手法和人物性格特征。我国最早开始涉及文学语用学是胡壮麟先生的《国外语言学》中的“语用学”一文,紧接着是涂靖于2004年在《外国语》上发表的“文学语用学: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和2005年在《外语学刊》上发表的“中国的文学语用研究发展态势”。研究者们探讨将语用学中会话含义和言语行为等相关理论与文学理论相结合,使语言学和文学研究有一点契合点,对语言学和文学的发展均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根据奥斯汀&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人在说话时会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并指出一个成功的言语行为必须满足:必要条件,命题条件,充分条件和诚信条件。假如说话人有意违背适切条件中最重要的诚信原则,则反讽效果就产生了。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和反讽关系密切。其中,言内行为指人们说话时话语的字面意思;言外行为指发话者要表达的隐含意思;言后行为则指听者的理解和反应。 奥斯丁在她的小说《爱玛》中创作了一系列经典的人物形象,如爱玛,埃尔顿夫妇,奈利特先生等等。以下结合赛尔的指令性反讽、阐述性反讽、表达性反讽,精选《爱玛》中一些有趣又充满智慧的对话,剖析说话人的性格特征。 二《爱玛》作品中的话语分析 1 指令性反讽话语分析 指令性反讽用来表达与他所说的相反或不同的含义,以下是爱玛在哈丽特收到马丁先生的未婚时说的一段对话。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包法利夫人》是法国福楼拜的代表作,作品是围绕着浪漫而又凄惨的包法利夫人一生的感情生活展开描写的,这部小说的副题目是“外省风俗”,福楼拜运用精炼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再现了法国19世纪外省社会风俗。这部小说,以小镇和巴黎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以爱玛为中心的一群人的生活,通过作品,福楼拜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现实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我们可以从女主人爱玛的爱、恨、情欲,内心的纠结,更深刻体会福楼拜内心的所思所感。本论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对包法利夫人的形象分点进行分析,接下来是分析福楼拜创作这一形象的原因,最后是分析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通过这篇论文,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人物形象;社会现状

Abstract: "Mrs. Bovary"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French Gustave Flaubert, works around the romantic and tragic Mrs. Bovary life feelings life description, vice title of the novel is "provincial customs", Gustave Flaubert uses the refined delicate brushwork for us and the French nineteenth Century provincial social customs. This novel, with the town and the Paris countryside as the background, describes a group of people centered on Emma's life, works, Gustave Flaubert expressed his understanding and opinions on the real world, we can from the hostess Emma love, hate, lust, inner entanglements, more deeply understand Gustave Flaubert Heart Institute thinking and feeling. The text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heroine Emma personality and author's creation intention to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Emma characters, in order to let read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great work.Key words: teacher culture, teacher career development, affects. Key words: "Mrs Bovary" Emma; characters; social status

安娜与艾玛人物形象分析对比

《安娜.卡列宁娜》中安娜与《包法利夫人》 中艾玛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安娜,被称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最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在这个被资产阶级旧思想束缚的年代,以自己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但由于制度的桎梏,导致了她的人生悲剧。小说通过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线索展示了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同时也体现出她不畏封建宗法思想的支配,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 而《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而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福楼拜描写爱玛与其说是描写一个失足的女性不如说是塑造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惨遭摧残的浪漫主义者。爱玛的矛盾、痛苦,她的梦想和追求,她所受到的欺骗、愚弄与背叛,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然而,无论安娜还是艾玛她们都有着不幸的婚姻。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个虚伪自负的人,在安娜看来“想得到功名,想升官,这就是他灵魂里所有的东西。”“至于高尚的理想,对文化,对宗教的爱好,这些都不过是为了升官的敲门砖罢了。”卡列宁的一切都让安娜讨厌至极。而艾玛和包法利夫人,同一个人因为不一样的称呼成为两种世界的人。作为艾玛,她是浪漫的,充满梦想的,渴望爱情的;作为包法利夫人,她必须谨守道德,必须忠诚,必须做贤妻良母。其实艾玛和包法利夫人就是一个矛盾体。另外,安娜和艾玛的性格都有一点浪漫色彩,具有西方文明的个性解放,爱情至上的特点。可是,最终导致她们悲剧性命运的都是所谓的“婚外恋。” 此外,从社会现实对个人的逼迫和挤压来说,安娜所遭遇的压力远较爱玛为轻。也就是说,安娜的死主要是源于内心慢慢培植、累积起来的厌倦,是激情消失之后难以驱除的空虚和绝望。而爱玛的死则带有更多的社会因素。爱玛的死并非仅仅由于高利贷危机,主要是由于对社会生活突然向她展露出的真相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而我们也不能把安娜的悲剧归结为当时的社会,安娜对于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是无所畏惧的,她比卡列宁和渥伦斯基更加无视社会舆论的存在,甚至在丑闻暴露之后,还故意到社交场合去挑衅。另外一方面,她也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去国外或乡间生活以回避故乡舆论的谴责。而爱玛是一个外省农家姑娘,缺乏安娜那样显赫的贵族地位、丰富的社交阅历和老练的处世手段。安娜与爱玛都怀着对爱情的浪漫憧憬,所不同的是安娜是从一开始即明确地知道自己要求的是什么,她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而爱玛的爱恋对象则带有虚幻的、朦胧的性质。而安娜不晓人生的广阔和深邃,更不觉自己的人生意愿在男权目光中的廉价,她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力量投之于对渥伦斯基的爱,悲剧的帷幕由此拉开。在最后,几乎是差不多的时间,爱玛在四处找钱还债,安娜也在焦虑地奔走。爱玛被债物所逼,服毒自杀;安娜则为内心的热情驱使,最后投入车轮下。爱玛的死是现实的死法,而安娜,却带有献祭的意味。前者是生活,后者是诗。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人物分析

第一部分,结婚前: 爱玛的首次亮相,福楼拜通过查理的眼睛这样描绘:“她美在眼睛,由于睫毛的缘故,棕颜色仿佛黑颜色。眼睛朝你望来,毫无顾忌,有一种天真无邪的胆大神情。”爱玛是外省一个富农的女儿,在修道院度过青年时代,会跳舞、绘画、绣花、弹琴,饱读浪漫派作品。在修道院所受到的教育对爱玛的一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爱玛温顺乖巧,从不和父亲顶嘴;缝垫子不小心扎破手指头,就把手指放到嘴里嘬了两口,刻画出她那俏皮、可爱的性格特征;以查理的视角对爱玛的手部的描写,更是刻画出了爱玛纯净、清澈的美丽;她在修道院读书回来,会精心地把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送给父亲;虽然她呆在乡下并不开心,但她依然会照顾好父亲的整个田庄;她很时尚,从衣着上的讲究到新式的发型,她都追逐城里人的潮流。“她总是把查理送到第一级台阶。”她心里对爱情无限向往,但同时她又保持传统的矜持。婚前,她是这样一个纯洁、美好的女子。 第二部分结婚之后搬家之前 嫁给包法利后,艾玛对新生活的渴望和天真幻想都成了泡影。相对于丈夫那种满足现有生活的幸福,她极力想要摆脱这种平庸的生活,寻找她梦想中的理想生活,来满足自己感情上的需要。 参加维利侯爵家举办的舞会,成为艾玛思想生活上的一个转折点。艾玛对候爵家豪华的气派、高雅的客人入迷。她怀着羡慕的心情看着那些装扮入时的贵妇人,幻想着自己也能过上那样的生活。回家后,

对舞会的怀念以及对现有生活的埋怨让她的脾气越来越坏,对丈夫更是越来越厌烦,不久后她便害了心病。 第三部分搬家之后 经不起包法利夫人的情绪化,加上她身体渐渐虚弱,包法利医生决定换个新环境,便搬到了永镇居住。在这里,爱玛开始了她的梦幻爱情。一开始,浪漫而富有诗意的莱昂正好符合爱玛心中对激情和风雅的向往,他们志同道合,且彼此欣赏。所以他们结伴一起去看包法利夫人的女儿、一起尽情享受玩游戏的快乐、享受护送礼物的温情。但是这个胆小怕事的男人经过感情的纠结后,始终没有胆敢表达他心中的爱情。而爱玛,她喜欢莱昂,但她对爱情完美、浪漫的追求促使她等待爱情主动光临,这样才符合她心中高雅而严谨的形象,这样才能使黯淡的现实因爱情而升华到理想的境界,正如书中所说的:“爱情,在她心目中一个是突如其来的,有如电闪雷鸣,有如天际掠过的狂飙骤雨”。她渴望的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所以她强迫自己耐心地等待着。但是现实还是残酷的,莱昂最终离开了他逃到巴黎读书,留下可怜的爱玛。从此,对莱昂的思念成了她一切烦恼的中心。 第四部分 第一次偷情 爱玛的第一个情人是道德败坏的乡绅罗道尔夫,他是个情场老手,经常来往于大城市与永镇之间,是个见过世面的人物,他看穿了

从《包法利夫人》中浅谈爱玛的典型人物形象

从《包法利夫人》中浅谈爱玛的典型人物形象 摘要:《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她将“爱”作为自己的唯一的人生寄托和理想,却在追 寻“爱”的过程中逐渐迷失在情欲的诱惑和物欲的享受中不可自拔。她不惜背叛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来追 求她理想世界中那个浪漫,美丽,自由的爱情,以至于在她所幻想的理爱情一再破灭后,债台高筑高台的 爱玛只能在走投无路中结束了短暂的一生。爱玛这一典型人物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后更能显示人物自身的 特征性,是一个具有丰满,鲜明而独特性格又包含了普遍性与深刻意蕴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爱玛典型人物反思 (一)《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人物经历 爱玛是一个富农的女儿从小在修道院里接受过贵族式的教育, 在那里她学过刺绣, 钢琴和画画与此同时她也阅读了大量浪漫主义的小说。她深信自己能够得到了那种浪漫到不可思议的爱情, 因此选择了结婚。嫁给了一个才貌平平的乡村医生夏尔·包法利,夏尔既没有主见,又没有才干,举止毫无风度,谈吐枯燥乏味,在婚后不久, 她便对夏尔感到各种不满。虽然包法利确实深爱着她, 但却不是爱玛所希望的那种爱,爱玛渴望的是那种高贵的享受的生活方式而他表达爱却是实实在在的,缺乏了激情和浪漫。她对包法利带给她平淡的没有激情的人生感到很失望,在遇到了风度翩翩的租客莱昂时她选择了出轨与莱昂相爱,被抛弃。之后她又遇见了罗多尔夫,他是爱耍心机,玩弄女人的人,单纯的向往着浪漫爱情的爱玛很快又坠入爱河但又很快就被罗多尔夫所抛弃。一段时间的伤心难过之后,爱玛又重新遇到了莱昂与他旧情复燃,为了满足她内心对浪漫爱情的定义她不惜借高利贷来实现她的理想爱情。当她那些所谓的浪漫爱情都幻灭时,债主也找上门来,债台高筑的爱玛只能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服毒结束短暂的一生。 (二)爱玛这一典型人物的刻画方式 艺术源于生活,小说是允许虚构的。在这一点上福楼拜的小说创作中可以明显感觉出他对内容真实性的把握。例如:爱玛形容起夏尔的平庸时爱玛认为夏尔谈起话来,像一条人行道一样平淡无奇;他的想法也和穿着普通衣服的过路人一样,引不起别人的兴趣;笑声,更不会使人浮想联翩。他表示的感情成了例行公事;他连吻她也有一定的时间。拥抱不过是一个习惯而已,就像吃了单调的晚餐之后,猜得到的那一道单调的点心一样。就这么短短的几句话中福楼拜利用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事物来形容夏尔那种几乎无可救药的不解风情。我们能体会到爱玛对夏尔带给她的平淡的生活的强烈不满和愤懑之情。福楼拜没有用直白的语言写出爱玛有多么的讨厌夏尔而是选用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她对夏尔的感受。没有加入自己的个人见解也不选择伦理道德上的批判只是低调的叙述着。 (三)爱玛与现实人物的相同之处 文学典型不仅具有丰满鲜明的性格又包含了普遍性与深刻意蕴的人物形象,爱玛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学典型。没有刺激的人生,就像一滩死水。这是我能想到的最能概括爱玛一生的句子。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又何尝不像爱玛一样厌倦平淡追求刺激,又何尝不像她一样幻想浪漫的爱情呢?爱玛受那些美好的浪漫文学的影响总是幻想着充满激情的浪漫的不切实际的爱情。那我们呢?受到各种言情小说,偶像剧的影响我们是否也在幻想着偶像剧中的情节也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幻想着有一个帅气多金又专一的男人愿意等你七年。就像爱玛幻想着她生活在一座古老的小城堡里,是一位苗条修长的城堡主夫人,整天呆在三叶行的尖顶拱门下,双肘支撑石栏,双手托着下巴,凝望一位白翎骑士,跨着一匹黑马,丛原野深处疾驰而来。这样看来其实我们都一样,只是我们并没有像爱玛那样丧失理性去追求理想爱情的艺术化生活,但在本质上我们并无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