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阅读练习

《肖邦故园》阅读练习
《肖邦故园》阅读练习

《肖邦故园》阅读练习

世界各地的人都向这清流涌来,为取得一瓢饮,为分享这馨香醉人的玉浆。当人们在秋季或者夏季的周末,来到这小屋的周围,静静地倾听室内的钢琴演奏的时候,再也没有比它更动人的景象了。世界上最杰出的钢琴家都把能在这间房子里弹奏一曲肖邦的作品,表示对这圣地的敬意,引为莫大的荣幸。

那时,房前屋后往往挤满了听众,有年轻人,也有老人;有新来的听众,他们是第一次来此领略肖邦的天才所揭示的无限美好的世界;也有常来的老听众,对于他们,每次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每次都能引起甜蜜的回忆:回顾自己一生中的幸福时光,回顾这伟大的音乐激起的每一次无限深刻的内心感受。也有人想起,曾几何时,连肖邦的音乐也成了违禁品!只能偷偷摸摸地在一些小房间、小客厅里秘密演奏,只有寥寥无几的人才能进入那些房间。他们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因而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舒曼把它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不是没有根据的。

德居斯太因侯爵对肖邦说过:“我听着您的音乐,总感到是在同您促膝谈心,甚至,似乎是跟一个比您本人更好的人在一起,至少是,我接触到了您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

肖邦之家的最大的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人们有时会由于事情多,工作忙,任务完成得不尽如人愿,或由于一些打算落空而发愁;有时又会在频繁的工作中碰到某些草率从事或令人不安的现象,因而思想上产生了疑虑,那时,只要到肖邦之家去听一次周末音乐会,便能重新获得对波兰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渗透进了民族的最深层。

到了肖邦之家,会亲眼看到,而且确信,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密茨凯维支的诗,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人而言,就是这样的支柱。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

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倘若你在这样一个隆冬季节,站在小屋的前边,望着被积雪压弯了的屋顶、光秃秃的树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有删节)

16.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文章划线句子作赏析。(5分)

17.肖邦之家四季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4分)

18.文章主要写了肖邦之家的四季景色,作者却说“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如何理解“四季景色”与“促膝谈心”两者间的关系?(6分)

答案:

16、用了比喻手法,(1分)把肖邦优美动听的音乐比作花丛,把肖邦作品的抗争精神比作大炮,(2分)生动形象表达作者对肖邦的仰慕崇敬之情。(2分)

17、春天娇嫩、温柔;夏天成熟、清丽(悠扬);秋天寂静、忧伤;冬天静寂、孤独。

18、作者是通过四季景色来表达自己对肖邦音乐的热爱与理解感悟。(2分)春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温柔的曲子;(1分)夏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成熟的作品;(1分)秋天,使人理解了肖邦作品中最深沉的郁闷;(1分)冬天的肖邦之家虽然寂静,但你却并不孤独,因为有肖邦的音乐,你会感觉和肖邦在一起。(1分)

精选浙江省绍兴县2018届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 (试卷共150分+附加题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一.书写(5分) 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请你答题时努力做到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工整、美观。 二、语文知识积累(23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鲁迅一生对大禹和勾践等绍兴先贤十分chóng( )敬。他在儿时就喜欢阅读越地的古书,并抄录其他古书中关于越地先贤的事迹,着手收集整理越地古代先贤的著作。他一生多次以勾践复国雪耻的事迹激lì( )人们斗争:“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污纳gòu( )之地”!在晚年,他专门写了《理水》的历史小说,歌颂了大禹无穷的智慧、力量及与民同甘共苦、艰苦zhuó( )绝的精神。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散文犹如中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留下了许多的经典名作, _______着一代代炎黄子孙,每一篇佳作都是历史的折射,记录着历史的。我们从中不仅能文学的精髓,还能了解时代的变迁。 A.不言而喻滋润苦痛获取B.脍炙人口滋养沧桑汲取 C.不可名状养育磨难吸取D.家喻户晓培养苦难吸收 3.古诗文名句填空。(10分) (1)待到重阳日,。(孟浩然《过故人庄》) (2)峨眉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 (3),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4)吊影分为千里雁,。(白居易《望月有感》) (5)谁见幽人独往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7)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借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愁苦物化,抒发内心深重苦闷的句子是; ,。 (8)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化无情为有情,将山水塑造成会为离情别绪而动容的有情之物。 4.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6分)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2)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岳阳楼记》)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①奉:②得:③景: ④惊:⑤芳:⑥秀: 三、阅读 ( 52分 ) (一)名著阅读(7分)

肖邦故园教案

肖邦故园教学详案 4月1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相关的文学常识; 2.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 3.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4.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提升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肖邦故园的文化内涵; 2.品味作者对故园四季景物的描写。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很高兴再次和大家一起上课,这些天我们一直处在古文学习的水深火热之中,这节课我们来吹一股现代文的凉风,学习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肖邦故园》。 (二)肖邦生平介绍 结合肖邦音乐,欣赏一组有关肖邦生平的幻灯片组图(展示ppt)。 (评述):肖邦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他对于波兰的意义非同一般,他的头像被印在波兰纸币上,他是波兰民族精神的象征,现在他的故居也成为了波兰人们朝拜的圣地以及每一个去华沙的游客必去瞻仰的景观。关于肖邦的故园,老师这里有一段材料,大家做一下简单的了解。(展示ppt) (评述):肖邦故园因肖邦和肖邦音乐而举世闻名,作家伊瓦什凯维奇怀着对肖邦无限的崇敬之情游访了肖邦故园,这篇课文他便以肖邦故园为切入点,描写了故园优美的自然景色,揭示肖邦音乐与故园及祖国的关系,表达了肖邦对故园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肖邦故园》 (三)理清脉络,把握内容 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为了便于课文讲解,同学们先标出段落序号。然后,在老师读到的句子上做出标注。 (总括):读到的这些话是这篇文章的关键性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下面同学们根据这些语句、结合自己的理解划分一下文章的层次,并简要概括一下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3),介绍肖邦故居,回顾肖邦故园的历史。 第二部分(4—8),阐述故园风光与肖邦创作的内在联系。 第三部分(9—12),具体叙述肖邦的故园情结。 第四部分(13—19),介绍肖邦音乐巨大的精神力量。 第五部分(20—27),描写肖邦故园的四季景色,将肖邦音乐 和故园美景融为一体。 (述评):从这些大意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既介绍了肖邦故园,又联系了肖邦创作,既有肖邦音乐也有故园美景,作者将物、人、景色和音乐交织在一起,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使得文章的内容十分丰富。

《肖邦故园》教案设计

肖邦故园 【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2?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祖国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 讨论法、交流法 【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2.文本结构把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分析】 《肖邦故园》是波兰杰出的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怀念波兰民族的骄傲、伟大的音乐家肖邦而写的一篇散文。他选择了肖邦故园作为切入点,介绍了肖邦故园的来历、四季景观和 波兰人对这朴素的小屋子的神往之情,表明对故园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是肖邦音乐创作不 竭的源泉。因为是缅怀一位音乐伟人,所以作者笔下的景物大多与音乐融为一体,洋溢着迷人的魅力。 学习这篇课文,弓I领学生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感情和作者笔下景物的魅力以及两者的交融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对教学作这样的设计:

1?课文篇名涉及“故园” ?那么就安排首先看看肖邦的故园是怎样的,与他的音乐创作 有何关系。这个部分是要理解课文中的“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以肖邦的钢琴乐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慢慢欣赏课文中关于故园景色的描写,将四季的美景与音 乐结合在一起。这是理解肖邦音乐的第一步:抓住外在的景对人的影响,品读其中的真意。 2 ?抓住人物与故园的关系,通过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了解多种身份的肖邦?明确他的 一颗爱国心;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研习文本. 把握肖邦与故园的关系,层层深入理解故园的 深刻内涵。 3.诵读文章第20到第27节,组织学生欣赏品味作家笔下肖邦故园四季的优关风景, 感受那景与音乐、景与情交融的意境美。 【教学步骤与内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有人说,音乐的出现是耳朵的幸运。刚才大家听到的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的蓝子《波兰舞曲》?我们伴着优美的旋律领略了宁谧的波兰平原,可是你们知道吗,肖邦作这支曲子的时候只有7岁。 正如拜伦之于英国、塞万提斯之于西班牙、托尔斯泰之于俄罗斯,肖邦也是波兰民族伟 大的儿子,他的一生不到40岁,却以自己的音乐作为大炮永远捍卫着波兰的尊严。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雅伊瓦什凯维奇的神奇笔触?一起远赴东欧平原,凭吊波兰的圣地一一肖邦故园,走近肖邦?聆听肖邦。 二、走近肖邦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拓展阅读 冬夜重读史铁生

冬夜重读史铁生 ①史铁生是前年年底离开我们的。去年年底,弟弟离开了我。这种时候,别的书都看不下去,只忍不住要翻看铁生的书。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十指连心的疼痛,弥漫在纸页间。 ②《我与地坛》的开篇,铁生这样写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然后,他紧接着说:“这时候想必是我该来了。” ③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格外心动。总觉得像电影一样,在地坛颓败而静谧的空镜头之后,他摇着轮椅出场了。或者,恰如定音鼓响彻在寂静的地坛古园里,将悠扬的回音荡漾在我的心里。我清楚他与地坛命中契合难舍的关系,当代作家中,哪一位有如此一个和自己撕心裂肺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特定场景,从而使得一个普通的场景具有了文学和人生超拔的意义,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意象?史铁生的地坛,就像陆放翁的沈园、鲁迅的百草园,就像约翰·列侬的草莓园、梵高的阿尔镇。 ④我想起我的弟弟,17岁独自去了青海油田,他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撤回柴达木。我庆幸,他和铁生一样都能魂归其所,而不像我们很多人神不守舍,魂无所依。 ⑤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母亲是最动人的形象,她49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与地坛》中有这样的描写:“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照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已经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⑥“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这样重复的喟然长叹中,地坛中的老柏树、草地的颓墙、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才一一都有了意义,因为这一切都附着母亲的身影。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的,也是母亲的,因有这样的一位母亲而让地坛具有伤感无奈却又坚韧伟大的别样情怀。 ⑦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想起他《一个人形空白》里的一段:“我双腿瘫痪后悄悄地学写作,母亲知道了,跟我说:她年轻时的理想也是写作。这样说时,我见她脸上的笑……那样惭愧地张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阳,看院中的老海棠树。但老海棠树已经枯死,枝干上爬满豆蔓,开着单薄的豆花。”

肖邦故园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肖邦故园教学详案 4月1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相关的文学常识; 2.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 3.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4.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提升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肖邦故园的文化内涵; 2.品味作者对故园四季景物的描写。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很高兴再次和大家一起上课,这些天我们一直处在古文学习的水深火热之中,这节课我们来吹一股现代文的凉风,学习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肖邦故园》。 (二)肖邦生平介绍 结合肖邦音乐,欣赏一组有关肖邦生平的幻灯片组图(展示ppt)。 (评述):肖邦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他对于波兰的意义非同一般,他的头像被印在波兰纸币上,他是波兰民族精神的象征,现在他的故居也成为了波兰人们朝拜的圣地以及每一个去华沙的游客必去瞻仰的景观。关于肖邦的故园,老师这里有一段材料,大家做一下简单的了解。(展示ppt) (评述):肖邦故园因肖邦和肖邦音乐而举世闻名,作家伊瓦什凯维奇怀着对肖邦无限的崇敬之情游访了肖邦故园,这篇课文他便以肖邦故园为切入点,描写了故园优美的自然景色,揭示肖邦音乐与故园及祖国的关系,表达了肖邦对故园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肖邦故园》 (三)理清脉络,把握内容 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为了便于课文讲解,同学们先标出段落序号。然后,在老师读到的句子上做出标注。 (总括):读到的这些话是这篇文章的关键性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下面同学们根据这些语句、结合自己的理解划分一下文章的层次,并简要概括一下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3),介绍肖邦故居,回顾肖邦故园的历史。 第二部分(4—8),阐述故园风光与肖邦创作的内在联系。 第三部分(9—12),具体叙述肖邦的故园情结。 第四部分(13—19),介绍肖邦音乐巨大的精神力量。 第五部分(20—27),描写肖邦故园的四季景色,将肖邦音乐 和故园美景融为一体。 (述评):从这些大意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既介绍了肖邦故园,又联系了肖邦创作,既有肖邦音乐也有故园美景,作者将物、人、景色和音乐交织在一起,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使得文章的内容十分丰富。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教学计划

xxxx职专中专语文拓展模块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xxxx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化,面向全国”,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确保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能够独立鉴赏文章,掌握疑难字词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有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熟悉各文体的写作特点,能读懂文言文,能独立鉴赏文学作品。 3、情感目标:让学生有一颗细腻的心,体会生活中的丝丝温暖养成阅读与写作的好习惯。(这两种方式最有助于释放心灵) 4、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冷漠和理性的社会中感受到“善”静默而巨大的力量。 三、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职业中专的文化课没有过大的应试压力,所以应该把全部的力量放在素质教育上。只有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让他们真正学有所得。而语文这门课具有先天的优势——学语文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改善他们的气质,让他们善于听、说、读、写,以恰当的方式展现自我。语文课不仅是文化课,它也是一门德育课,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品味生活中淡淡的馨香,让心灵变得多彩、敏感、有活力。这本教材具备以下特色: 1、结构新颖,体现职教特色。 设置“古典诗文诵读”,建立诵读系统,以古汉语精品固其本;设置“现代诗文阅读”,建立阅读系统,以现代汉语精品立其标;设置“实用语文操练”,建立操练系统,以现代汉语实用交际语言通其用。

2、以学生为主体,“教本”“学本”统一。 (1)结合具体课文,指点学习方法。 (2)提供范例,可旁批可点评。 (3)降低难度,提高学习古典诗文的兴趣。 (4)适应学习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品诵结合,突出语文感悟。 (1)着力于文本品读,重在出声地读。 (2)着力于语言积累,积累好词好句。 (3)着力于语文操练,形成语文应用能力。 4、练习设计,符合文本学习规律。 为体现职业性强的特点,每篇课文后均设置“主旨把握”、“语言品味”、“义理探究”三个题干并设计了相应的练习题,以树立其职业意识,培养其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提升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 目前,我校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学生成了“低头一族”睡觉者居多。常常是老师提问,学生沉默,一个简单的问题要重复很多遍,学生仍是茫然,课堂成为老师的独幕剧,偶尔有少数学生在语文课上玩手机,听歌等与语文不相关的活动,这显然与当前的语文课堂正常教学背道而驰。 从学生角度来看,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基础薄弱。学生的字、词、句、段、篇的知识积累很少,少数学生还不如小学高年级的的学生的平均水平。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也较差:从学生的“写”来看,字迹潦草,规范书写的不多;习作时,能按要求表达的不多。在“说”方面,学生能力最差:平常交流用方言,在课堂上发言也常用方言,即使是普通话,也有很浓家乡的方音,这对学生将来面试、外出就业来讲很难与人有效沟通。(2)缺乏正确认识。学生厌学语文,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缺乏对语文的正确认识,没有正确的学习导向。很大多学生表示读中学时即存在语文偏科现象,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3)语文素养与高中生应具有的语文素养相差甚远。我所在任教的

我与地坛试题练习及答案

我与地坛(节选)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灼.热(zhuó)猝.然(cù) 熨.帖(yù) 亘古不变(ɡèn) B.坍圮.(qǐ) 渗.透(shèn) 隽.永(juàn) 失魂落魄.(pò) C.恪.守(kè) 蝉蜕.(tuì) 倔犟.(jiànɡ) 暴风骤.雨(zòu) D.窥.看(ɡuī) 宿.命(sù) 捋.须(lǚ) 玉砌.雕栏(qì) 解析B.“圮”应读pǐ;C.“骤”应读zhòu;D.“窥”应读kūi。 答案A 2.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4分) A.历尽苍桑弥漫雕琢落寞 B.野草荒滕炫耀嘈杂清晰 C.心神恍惚安详车辙荒僻 D.专心致志坐落羡暮琉璃 解析A.苍—沧;B.滕—藤;D.暮—慕。 答案C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 ....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B.太阳循着亘古不变 ....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C.所以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 ....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D.这件事搞得我声名狼藉 ....。 解析“心想事成”应改为“急于求成”。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4分) A.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B.地坛的每一棵树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C.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你只有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D.园子衰败但并不荒芜。 解析B.“树”改为“树下”。C.“你只有”改为“只有你”。D.“衰败”与“荒芜”换位。 答案A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5.作者反复说“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作者到园子里去做什么(5分) 答:

浙江省台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6小题)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恰同学少年,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______,______,学于余。(韩愈《师说》)(4)______,______。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5)______,金块珠砾,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6)古人多喜借酒抒发情怀,李白“举杯邀明月”表现了他的豪放,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则表现了他的旷达。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现宋武帝刘裕驰骋沙场、有吞灭强敌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惆.(chóu)怅粗犷.(kuàng)一刹.(chà)那玲珑剔.(tī)透 B. 打夯.(hāng)缱绻.(quǎn)胳.(gē)肢窝强.(qiǎng)词夺理 C. 扳.(bān)机毗.(pí)邻胡子茬.(chá)按捺.(nà)不住 D. 召.(zhāo)唤廿.(niàn)七金麦穗.(shuì)大笔如椽.(chuán)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 慰藉来麻痹我们,而是要使我们正视人生 B. 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汽来,老翁小孩就又 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了 C. 冰销雪化之后,顷刻间现出银光闪烁的王国。在毁灭一切的冬天巨浪之下,蜇 伏着的是宝贵的百花吐艳的潜力 D. 肖邦故园成了波兰人朝拜的胜地、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 家都把造访此地看成自己的夙愿 4.阅读下面文字,选出文段中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戴望舒推崇后期象征派诗人保尔?福尔,称其诗“像生活一样,像大自然的种种形态一样”。他因《雨巷》名噪一时 ....,却一度并不珍视这首最为人称道的诗,总觉得穿的是别人的鞋子,并私下里开始了转变,从《雨巷》的古典精致转向《我的记 忆》的日常琐碎。而卞之琳最善于从平常意象中开掘 ..人生哲理,多用一种平淡亲切的叙述性笔调呈现意象,如“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寂寞》),“蝈蝈”与“夜明表”对置,成了儿时与成年、乡间与都市两种生存状态与生命形态的象征。 古往今来,生同逆旅,无论 ..是传统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还是平常的生活化意象, 一经现代诗人艺术淘洗,所呈现的皆是现代意义的人生观、宇宙观和生命观,熏染 ..出现代理性美与诗情美。 A. 名噪一时 B. 开掘 C. 无论 D. 熏染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肖邦故园 教案

一、导入课文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 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 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肖邦故园 雅一伊瓦什凯维奇 【学习目标】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进 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学习建议】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雅一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 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 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雅- 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 ,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1918 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同时在华沙和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1927——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 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 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 悲观主义情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保卫和平者委员会主席和作协主席。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 林匹克颂》(1948)揭露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 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短篇小说 集以《新的爱情及其他短篇小说》(1946)、《老砖瓦厂》(1946)、《意大利短篇小说》(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 说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说》(1960)、《关于狗、猫和魔鬼》(1968)等写得较为成功。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 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波兰的生活。此外还著有关于肖邦和 巴赫的评传等。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预习思考】 (1) 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2) 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一、自学评价 基础字词 马厩 jiù夙愿 sù通衢大道 qú茕茕孑立 qióng jié瘠薄 jí bó缱绻 qiǎn 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玲珑剔透(tī) 天籁 lài 簌簌 sù 荒诞不经茕茕孑立玲珑剔透浪迹天涯通衢大道 li寥寥无几缱绻雾缭烟绕促膝谈心蕴藏 二、文本研习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 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 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 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 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

肖邦故园教案范文

肖邦故园教案范文 下面是由出guo的肖邦故园教案,欢迎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学习目标】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 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二、检查预习 听写下列词语: 荒诞不经茕茕孑立玲珑剔透浪迹天涯通衢大道 寥寥无几缱绻雾缭烟绕促膝谈心蕴藏 三、关于作者、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时就写出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

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公墓,但他的心脏被运回祖国。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肖邦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四、理清作品思路 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而且作者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所以上下文的衔接非常紧密,很难断开,为了教学的方便,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高一语文必修一目录(含各个版本)

高一语文必修一目录(含各个版本) 人教社版 目录 阅读欣赏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诗两首 雨巷戴望舒 再别康桥徐志摩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第二单元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6、鸿门宴司马迁 第三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8、小狗包弟巴金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11、包身工夏衍 12、飞向太空的航程贾永曹智白瑞雪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 人性光辉写人要突出个性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名著导读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江苏版 目录 向青春举杯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相信未来食指 六月,我们看海去潘洗尘 致橡树舒婷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回旋舞保尔·福尔 雨巷戴望舒 断章卞之琳 错误郑愁予 获得教养的途径 劝学荀子 师说韩愈 获得教养的途径赫尔曼·黑塞月是故乡明 想北平老舍 我心归去韩少功 肖邦故园雅-伊瓦什凯维奇 前方曹文轩 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 像山那样思考 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神的一滴梭罗 像山那样思考奥尔多·利奥波德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赤壁赋苏轼 延边版

目录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长沙 2 诗两首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5 荆轲刺秦王 6 鸿门宴 第三单元 7 记念刘和珍君 8 小狗包弟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第四单元 10 短新闻两篇 11 包身工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单元检测卷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阶段性检测(一) 第三单元

《肖邦故园》公开课教案以及原文.docx

《肖邦故园》公开课教案以及原文 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故园景色的特点,以及描写故园景色与肖邦音乐和爱国情感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肖邦的音乐创作与他的故乡和祖国的关系。 2.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结合,沟通起来,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1.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序曲 1.《菊花台》为背景音乐 板书课题 二、新课分析 第一篇章美丽的故园 明确:主要在课文的后几节。

背景音乐《肖邦钢琴协奏曲》,自己品读鉴赏,思考提出的问题。 明确: 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 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 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 F 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 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可以只弹旋律中空心的和弦。 只弹经过句,像一次远行穿过月亮。 只弹弱音,夏天被忘掉的阳光, 或许阳光中偶然被想起的一小块黑暗。 可以把柔板弹奏得像一片开阔地, 可以死去多年但好像刚刚才走开。 这也就是所谓的“蔚蓝的色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 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此中的真意,是欲辩已忘言了。 第二篇章故园情几许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因为我们都躺在它的 怀里,和它融为一体了。而艺术家的创作,跟曾经的景有着更加密切 的联系——深深的烙印,所以要理解肖邦及他的音乐,就要理解他跟 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 那么我们走进“钢琴诗人”——肖邦,来看看他的经历又是怎样的,与波兰,与故园之间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哪些内容提到? 明确:文中第 9 段―― 11 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人教版)基础同步练习27 我与地坛(节选) (含解析)

基础过关训练27我与地坛(节选)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宿.命(2)坍圮 .. (3)蝉蜕.(4)熨.帖 (5)猝.然(6)隽.永 2.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cānɡ()桑(2)mí()漫 (3)雕zhuó() (4)kè()守 (5)声名狼jí() (6)安xiánɡ() 3.在画线处填入恰当的一项() 四百多年里,,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 A.围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影。 B.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 C.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D.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3)题。 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的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时而明朗时而隐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 (1)与文中画线处相对应的语句是() a.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 b.一座青铜的大钟 c.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 d.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A.abcd B.acbd C.adbc D.cdba (2)作者在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 (3)赏析这一段文字: 赏析: [课内精读]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1~6段,完成5~7题。 5.下列对选段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选段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选择地坛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些对象,通过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的对话,深刻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B.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体的微不足道。 C.选段写作风格独特,在内容上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

中职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带答案)复习进程

中职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带答案)

2018年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学考试 语文模拟试卷(四)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薄(bó)膜泯(mǐn)灭水泵(bèng)抱厦(shà)厅 B.摇曳(yè)涕(tì)泣荆(jīn)棘毡(zhān)笠 C.开辟(bì)彳(chì)亍搀(chān)扶徒(tú)步 D.酒馔(zhuàn)降(xiáng)服菜圃(pǔ)永葆(bǎ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刚毅咀嚼不屑一顾威逼利诱 B.盎然辨护文彩精华无与伦比 C.璀璨促狭望帝啼鹃粉妆玉琢 D.昭然跻攀寥寥无几苌弘化碧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A.老师想尽办法提高我们的成绩,真是煞费苦心 ....。 B.接连几件事都不顺心,他心里如蓬生麻中 ....,乱极了。 C.写文章,不一定要把话写尽,含蓄一些比一览无余 ....更好。 D.十二亿中华儿女筑成的血肉长城固若金汤 ....,牢不可破。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括号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大概东洋艺术重( ),西洋艺术重( )。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 ),西洋画重( )。 A.主观客观神韵形似 B.客观主观形似神韵 C.客观主观神韵形似 D.主观客观形似神韵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震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 B.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肖邦故园》同步练习(1)

《肖邦故园》同步练习1 [语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马厩(ji)掳(lǔ)掠庇(b)护茕茕孑(ji)立 B. 通衢(q)烙(lu)印瘠(j)薄命途多舛(chuǎn) C. 夙(s)愿缱绻(quǎn)天籁(li)玲珑剔(tī)透 D. 俏(qio)丽教诲(hu)簌簌(s)怏怏不乐(y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糅合风驰电掣招摇撞骗相辅相成 B. 枯燥阿谀奉承凤毛鳞角斩露头角 C. 搔扰既往不咎老奸巨滑休养生息 D. 编缉仗义执言返璞归真自立更生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可以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句是() A. 类似的事情不止(不只)一次地发生,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B. 由于精神过分(过度)紧张,他在比赛中失利了,没有能实现拿第一的梦想。 C. 班长、团支书一起合计(核计)着春游的事,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 D. 这粒扣子在草丛中被偶然(偶尔)发现,为侦破工作提供了线索。 4. 下列各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就是把主人公置身于这样一个雨、夜、光构成的世界之中,从这个人物身边的环境,我们可以感到一种浓浓的抒情气氛扑面而来。 B. 火灾、掳夺,外加经营不当,完全摧毁了宫殿式的豪华府第和数不清的附属建筑群。 C. 车长说:“拉猛了不行啊,要这样——慢慢地拉——一千克——一千克的减”。 D. 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玛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5. 在下列句中的空格里填入虚词,恰当的一组是() 肖邦,这个欧洲文化的伟大中的一个,他的作品__为欧洲的音乐增辉,__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__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__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的组成部分。 A. 不仅而且又是因此 B. 不仅更是所以因此 C. 既然也还是所以 D. 因为所以又是因此 [分析理解] 6. 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高三语文组05—06学年度第二学期计划(完整版)

计划编号:YT-FS-3469-62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高三语文组05—06学年度第二学期计划(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高三语文组05—06学年度第二学期计划(完整 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高三语文组05—06学年度第二学期计划 这学期是我们实施新课程的第二学期,在终结上学期教育教学的基础上,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整体思路: 1、认真开展《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讨,整体把握教学要求。 2、认真参加新教材的培训,领会课改的精神,落实教学内容,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力求体现课改的教学理念。

二、主要活动 1、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对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制作教学课件。对于新教材的备课资料和学生学习资料做好收集和整理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除了教材教学以外,引进古今中外至文、时文的教学,尤其是加强古典诗文的诵读,以适应高考改革的趋势,夯实学生文学功底。每两周辟出一节课让学生自主、自由的阅读,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并布置每周摘抄不少于1000字的任务,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写作教学,划不少于6次课堂作文及指导。 2、认真参加学习交流,观摩校内外的公开课,组内教师的研讨课,争取机会参加研讨课的教学和展示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的挂牌听课活动。 3、精心准备和落实拓展型课,研究性课和语文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与语文相关的竞赛活动。 4、积极投入教科研,争做学者型教师。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研究任务,争取有省级以上论文获奖或者

(完整版)《我与地坛(节选)》试题练习及答案

我与地坛(节选)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灼热(zhuó) 猝然(cù) 熨帖(yù) 亘古不变(ɡèn) B.坍圮(qǐ)渗透(shèn) 隽永(juàn) 失魂落魄(pò) C.恪守(kè) 蝉蜕(tuì) 倔犟(jiànɡ)暴风骤雨(zòu) D.窥看(ɡuī)宿命(sù) 捋须(lǚ)玉砌雕栏(qì) 解析 B.“圮”应读pǐ;C.“骤”应读zhòu;D.“窥”应读kūi。 答案 A 2.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4分) A.历尽苍桑 弥漫 雕琢 落寞 B.野草荒滕炫耀嘈杂清晰 C.心神恍惚安详车辙荒僻 D.专心致志坐落羡暮琉璃 解析 A.苍—沧;B.滕—藤;D.暮—慕。 答案 C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B.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C.所以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D.这件事搞得我声名狼藉。 解析 “心想事成”应改为“急于求成”。 答案 C

i n g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4分) A .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B .地坛的每一棵树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C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你只有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 蕴。 D .园子衰败但并不荒芜。 解析 B .“树”改为“树下”。C.“你只有”改为“只有你”。D.“衰败”与 “荒芜”换位。 答案 A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 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 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 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 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 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