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电影《入殓师》


浅析日本电影《入殓师》《电影文学》 2011010期作者/刘明本文总字数:4448字
刘明 (西安工业大学,陕西 西安710032)


[摘要]日本电影《入殓师》为我们展现的是21世纪的日本社会,通过其对死亡的思考和表现,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日本的社会形态。本文通过影片中的人物、动作、语言、场景等分析日本人的仪式化、生命观、价值观、家庭价值及女性的地位。

[关键词]《入殓师》;日本社会;仪式化;生死观

日本电影《入殓师》的片名用汉字写是“送人”,按日本人的一般说法就是“纳棺师”,专指“为死尸美容的师傅”。从2008年9月上映开始,就接连获得国内外一系列的奖项,并最终在2009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届奥斯卡的一个冷门。这种大片带给观众的,并非好莱坞式的视听感官盛宴,而是饱含人文关怀的现代精神佳酿。影片说的是一个大提琴手因乐队解散,不得不回乡下找工作,意外地接受了“入殓师”的挑战。电影细腻地展示了日本的独特文化,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特别是影片以“死”贯穿始终,突出了生与死的尊严,凸显了日本人的价值观。应该说,唯有日本人,才能够拍出《入殓师》这样的电影;也只有日本人,才能把死描绘得如此美丽。
一、日本人的仪式化
仪式是日本文化中一个极重要的元素,《入殓师》中对入殓过程的细致描绘,正是要将入殓提升为“道”,入殓的程序也体现了这种仪式化特征,入殓师为死者擦拭身体、进行处理、穿好寿衣,按照生前的形容画好妆,这一系列步骤,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益求精,入殓师的动作流畅而优美,而家属则渐渐从烦躁、不耐转变为沉静、哀恸、欣慰,从而体现了入殓仪式的价值,让生者整理心情,面对死者的逝去。这不仅是对于逝者和他们家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日本文化重视形式和仪式感,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注意营造仪式的氛围,从古代武士道对剖腹过程的严格要求,到日常花道、茶道对插花、泡茶的讲究,一切都是按照仪式的程序一丝不苟地进行,不能有丝毫的差池。因此日本人在职场上都是非常敬业的。片中几个细节体现了主人公的师父——老入殓师的职业精神,当面对一个异装癖死者,征求家人的意见之后,将本为男身的他以女装形象入殓;面对一名中年女死者的丈夫和女儿,特意索要一支死者生前的唇膏为她化妆,因饱受煎熬而烦躁的丈夫看到死时面目狰狞的妻子在棺椁中恢复昔日容颜,终于忍不住泪雨滂沱。从此片看到日本人的职业精神、职业化程度,这些经历让主人公感受到了这份工

作的价值,也继承了师父的职业精神,在为广受爱戴的澡堂老板娘入殓时,特意将死者生前的标志装扮——一块烧水时常用的围巾围在死者颈上,死者已矣,但并非湮灭个性和身份的物体,而是带着个人存于世上独一无二的特征和标记离开,正是这种理念感染了因悲痛而麻木的亲属,让他们重视与死者的种种回忆,更加郑重地与死者告别。影片中突出了日本文化对“道”的尊崇,对“道”和“仪式感”的强调,是本片核心的内容之一,正是“殓之道”的神圣,促使主人公和妻子从厌恶这份工作,到发自内心地尊敬这个职业。作为大提琴师的小林,为活着的生命制造美;作为入殓师的小林,为死去的生命制造美。少了这种仪式,入殓就失去了其最核心的美和意义。一种行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就被赋予了比该行为本身更多的深意,有几分现代所说的“行为艺术”的味道。
二、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里,生与死没有明显的界限。影片常在情节转折点安排与生死有关的动物:大悟失业,夫妻二人放生章鱼决定回老家;初次受挫时,他见到水中漂走的鱼尸。此外几次出现天鹅,高贵纯洁之外更是对生的渴望象征。不应忽视的还有吃河豚鱼白时的赞叹,圣诞夜吃鸡肉的镜头更是强调,只有摆脱死的阴影,人们才能享受人生,坦然而活。影片中殡仪馆工作人员在送别澡堂老板娘时有感而发的“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一路走好,总会在。”这一句是对日本人的生死观最好的诠释。这就是“超越生死,生死一体”的生死统一观。淡然面对生死,是多数日本人的人生信念。影片中鲑鱼为了产卵拼命逆流而上,旁边不断有死鱼被水流冲下,虽然为繁殖后代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死的价值也正在这新生中得到了体现,大悟为父亲做入殓师,老人手里紧紧握着的小石头一下子击碎了30年来对父亲的怨恨,他将石头放在怀孕的妻子的腹部。这样一幅幅生死交替、生命轮回、血脉相承以及爱的传递,也让观众在惋惜之时又倍感欣慰。赋予死亡更加积极的意义则是影片精髓所在,它告诉人们要正确看待死亡,坦然面对死亡,这样活着的人才会更加淡定和坚强。
在日本人看来,人的生命就如同樱花,生时绚烂,死亦永恒。电影中不止一次地出现了满山遍野的花,或许是樱花吧。灿烂美丽,生机勃勃,却又转瞬间轻轻飘落,悄无声息。绚烂之极却又转瞬即逝,生要生得灿烂,死要死得果决。“活得精彩,死得超脱”一直是日本人所追求的理性状态。日本人认为人活

着就要实现其“生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则集中体现在对工作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奉献上。影片中大悟从抗拒到接受,从理解到忘我,大悟的心路历程,以及澡堂老板娘一直独立经营着澡堂,年事已高却还在兢兢业业地工作。“趁我还有力气,我会坚持下去的。”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已远远超出了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客人开开心心来开开心心走成为她最大的精神依托。这正是许多从事平凡职业的平凡日本人的心理写照。活着的时候认真过好每一天,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另一方面,生死皆坦然是日本人固有的信念,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樱花飘落一样灿烂地死去是日本人追求的境界。死亡是一种美,甚至比生更美。近年来日本不断发生烧炭自杀身亡,影片开头的入殓式上大悟见到的就跟活着的一样的“美女”也是用这种方式自杀的。这种方式因为在死后仍然能保持红润的肤色和安详的神态,更加保持了逝者的尊严。这些也正是日本人凡事追求完美、唯美、精细和极致的内在动因。
三、日本的家庭价值
一般来说,很多日本电影和日本社会一样,在意识形态方面相对保守,喜欢社会同质妥协,注重家庭价值、高举父权以及强调集体共识。
山崎努扮演的老入殓师与本木雅弘既是师徒关系又是老板雇员关系。在《入殓师》中,虽然主角大悟的父亲在他6岁就离家,母亲也已经离开人世,看上去家庭价值的文化传统被削弱,但是,社长这一角色,很大程度上就充当了“父亲”的存在。他在大悟失业的时候给予他工作,在大悟第一次面对尸体时严厉指导,在大悟迷茫时也出现了并给予了提点,他说话认真果断,同时富有同情心。他让大悟明白了人性的温暖与活着的尊严,也让大悟明白了死亡的无情和严肃。尽管有年轻入殓师从小被父亲抛弃由母亲供养长大有倾向阴柔的成长经历因素,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日本家庭中那种无条件服从家长的文化。所以,社长的角色在电影中是举足轻重的,他代替了大悟的父亲,给他带来“父爱”的关怀与指导,而且,大悟继承了他的入殓师事业,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日本父权社会的“子承父业”这一理念。
另一方面,这部电影虽然没有正面高举家庭价值,却从反面暗示在日本社会家庭中常见的“不伦”现象,抛弃家庭是违背道德伦理,会遭到“惩罚”——精神上甚至物质上的折磨。主角大悟的父亲抛妻弃子,跟女店员私奔,但是他最后沦落到要一个人靠吃苦力而生存,想念妻儿想回到原本的家庭也不敢,这样的结局是悲惨的。另外,电影中NK代理的女职员也是为自己当年抛弃年幼的儿子而离

开家庭的行为一直责备自己。抛弃家庭的两个角色都遭到了“惩罚”。电影在暗示整个社会——表明人不能离开家庭的支持,抛弃家庭是一种错的选择。
四、日本的女性及地位
主角大悟的妻子美香是一个被符号化的典型日本式贤妻,表现得非常有涵养,性格温顺,通情达理,甚至被人说是一个“花瓶”——美丽、善良、善解人意、包容。她在大悟没有告知的情况下借巨额买大提琴也没有表现生气;在大悟决定放弃大提琴回乡下时她也只是报以微笑来支持他;在大悟突然对自己的身体索求时没有反对,而是回抱以示抚慰;她一开始不能接受大悟做入殓师而回了娘家,但是她还是主动回来了,虽说怀孕是一大原因,但是她始终没有强烈反对,在看到了大悟为澡堂老板娘入殓后她也表示理解了,坦然接受了大悟的职业;在大悟不愿意再见自己父亲时,她也是以温柔的行动化解大悟的怨恨,她这个角色是象征日本传统女性的“大和抚子”的符号。这是很多人所追求的女性,也是传统社会要求女性的优良品质。
另一方面,女性的存在不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只是在点缀故事,她们以自己的个性为代价美化了故事。作品中另外两位出现得比较多的女性角色是NK代理的女职员和澡堂老板娘,但是她们都不年轻了,后者早已老迈了,所以她们作为女性的角色身份不明显。所以总的来说,这部文本也是反映出日本社会对女性的轻视态度,贤妻美香的角色也暗示了那个“出嫁从夫”的传统伦理,女性是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而且,这种文化很大程度上认为,如果这种地位被改变了,就会有不符合社会发展或者说人的发展的变异出现。比如在电影一开始叙述的一个少年的自杀故事:大悟以为这个烧炭自杀的少年是个少女,因为他一直是女性打扮,因为家族中的人对大悟和社长问该作男性还是女性的化妆时首先是问少年的母亲的,他的母亲明显是掌握家族的话语权的人,说到儿子在被打扮成女性之后就经常跟人吵架并打起来,观众很容易就联想到这是少年在无法承受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这其实也是电影在暗示:当一个家庭由女性主导、男性处于弱势地位会导致下一代成长的畸形。体现了男尊女卑的这一社会现象。
当然,电影《入殓师》的含义是广泛的,它也反映了日本社会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呼吁人们重视老龄社会,因为现在日本社会对老人越来越淡漠。年长的观众看了影片尤其能够得到共鸣,他们的心灵离“死”更近些。
电影为我们展现的是21世纪的日本社会,镜头里面有都市豪华的演奏厅,花

几千万日元买来的大提琴,随着经济发展、道德涣散而崩溃的普通家庭,艰难支撑经营的浴池,小镇对刚回来的大悟的排斥白眼,普通百姓家里的琐事争执。还有青年人就业的困难,老年人生活的寂寞,中年人精神上的无助。在日本金融危机时代,别看日本政局一团糟,老百姓还是平静过日子的,隐忍、节俭,并冷静地思考生死,进而珍惜生命,这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这部电影正是因为反映了日本社会的诸多现象,贴近生活,才有如此好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日]土居健郎.日本人的心理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 [日]作田启一.社会价值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 [日]小川薰党.入殓师[J].世界电影,2009(05).
[4] 王彬.爱,让逝者一路走好——关于《入殓师》[J].世界文化,2009(09).


[作者简介] 刘明(1972—),女,天津人,硕士,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言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日语教学及日本文化。

上一篇:浅析黑泽明电影《梦》的艺术特色 下一篇:《拆弹部队》获奥斯卡奖原因探析
请先登录用户名: 密 码:
站长统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