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南大学网络教育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的?

资本最初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但是货币不是资本,从作为交易中介的商品流通公式和作为资本的流通公式中可以看出二者运动过程中的明显区别。

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公式中,货币是单纯作为流通媒介存在的。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公式中,资本家买进商品的目的是为了重新获得货币。

形式上看,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处在公式两端的两种商品的价值量是相等的。而资本流通在形式上是先卖后买,目的是要得到增殖了的价值。当资本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货币就转化资本。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马克思把它称为剩余价值。

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殖,这时货币已经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所以,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马克思称其为资本的总公式。

价值增殖是发生在货币―商品这一阶段的商品上。在这个阶段,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特别是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关键所在。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只能靠出卖自身的劳动力来维持生活。

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与其它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有其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其它商品一样,也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表现为生产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三个部分:在正常状况下维持劳动者本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更主要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普通商品在被使用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其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就是劳动,能够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所以,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够生产新的使用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更大价值。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这也是资本价值得以增殖的秘密所在。资本所有者看中的正是这一点,他才愿意购买劳动力这种商品。也正是因为这点,货币才会转化为资本,所以,我们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前提条件。

综合以上,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力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部分的价值。

3.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使用价值。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使其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并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解和认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科学和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中,人的思维中的矛盾是客观世界矛盾的反映。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有三种不同的情形。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其一,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其二,共性比个性更深刻、更抽象,个性比共性更具体、更丰富。所以二者不能等同、相互代替。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统一。其一,矛盾的普遍性只能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其二,个性都是包含共性的个性。其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是矛盾普遍性,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国具体国情是矛盾特殊性,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具体国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四大理论成果则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产物、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进。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过,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社会的各种矛盾中,起着领导、决定作用,规定、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的矛盾则居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即次要矛盾。反映到实际工作中,主要矛盾就是指中心工作、主要环节和工作重点。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各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各项事务纷繁复杂,各种矛盾纵横交织。我们只有集中力量找出主要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重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抓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其它工作,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事物是运动的,矛盾是发展的,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就有一个曲折的变化过程。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不久“左”的错误思想不断发展,到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确定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强调要“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二大、十三大确认了这一提法,并把它载入党章总纲,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个提法一直沿用,比如十八大报告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面临新的社会形势,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

的判断。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

首先,“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再是中国的现实。正像习近平同志报告所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GDP已经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城镇化不断进展,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

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我国科技不断进步,装备生产日益完善,现在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服务业大国、第一贸易大国。现在中国经济的问题是产能过剩,而不再是短缺。这样的国情,“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现实了。

其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5年来,我国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中国的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以前那种文化娱乐生活贫乏的现象没有了,数百个电视频道、海量的网络信息、休闲娱乐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温饱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经不是问题,一般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正在转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正像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是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还要看到,我们的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不平衡,主要指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比如居民收入不平衡,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赶不上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同样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特大城市的收入较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收入较低。不充分,指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目前是蛋糕已经做大,但是并没有达到“色香味俱全”的水平,蛋糕也没有分好。

可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十九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科学的理性的判断。这样的判断,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正像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的,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