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五县2020届高三3月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五县2020届高三3月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五县2020届高三3月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潍坊市五县2020届高三3月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中载:武帝元光元年,初行孝廉之举,不是举孝与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据此可知

A. 汉代的

选官制度逐渐完备

B. 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

C. 儒学独尊局面的完全形成

D.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是举孝与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推行察举制时期,要求各郡国推举或孝或廉或兼备孝廉的一人,说明当时孝和廉不是同一科目,对孝和廉区分的,即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故B 选项正确;根据材料“武帝元光元年,初行孝廉之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元光元年时期刚开始实行孝廉之举,无法得出汉代选官制度逐渐完备的结论,故A 选项错误;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推动儒家建立独尊的局面,但不能表述为“完全形成”,故C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故D 选项错误;

2.唐代宫廷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都有多部外来乐,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促成当时音乐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唐朝军事实力的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

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繁盛时代,由于统治集团实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逐渐形成了融合西域、印度、高丽等不同文化风格的多元整合的格局,因此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当时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故D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强大的军事

实力与音乐呈现出融合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特征没有直接关系,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渐结束,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音乐呈现出融合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当时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而不是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故C选项错误。

3.宋代一部分士大夫提倡日用之学、治生之术,积极参与以往被士大夫讥为“堕落”行为的诸如土地兼并、商业贸易、钱财房贷等与民争利的行为。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民价值观念的转变

B.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 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

D. 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土地兼并、商业贸易、钱财房贷等与民争利的行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人与人之间经济交流的增多,商业贸易、钱财房贷等与民争利的行为受部分士大夫的关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宋代一部分士大夫提倡日用之学、治生之术”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日用之学、治生之术受部分士大夫的提倡,没有体现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故A选项错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三纲五常等思想,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传统伦理道德缺失的现象,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思想在明清时期逐渐提倡,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经世致用的思想盛行的现象,故D选项错误。

4.如图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北宋四监司

A. 明确各级职责提高行政效率

B. 实行地方分权,完善决策机制

C. 加强对地方机构的制约与监察

D. 健全完善地方权力组织架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北宋四监司是路的下属机构,路是北宋的监察区,四监司分化了地方的军权、司法权、财政权等,这就加强了对地方机构的制约与监察,故C正确;北宋采取的分化事权措施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A排除;四监司不是决策机构,B排除;D错在“完善”,故排除。

5.下表是历朝治水活动年平均值统计表,据此可推知从周秦至清代

A. 水利是历朝历代国民经济命脉

B. 农业生产发展受制于治水活动的开展

C. 国家分裂期治水活动比较活跃

D. 国家稳定、国力强盛是治水活动的保障【答案】D 【解析】【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治水活动年平均值”比较高。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朝代大多是比较强盛和稳定的王朝,由此可知,国家稳定、国力强盛是治水活动的保障,故D正确;农业是历朝历代国民经济命脉,故排除A;材料中没有农业生产的信息,故B错误;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相反,故错误。

6.1912年3月,孙中山发布命令“恶习流传,历千百岁……此等恶习,尤宜先事革除,以培国本。”这表明民国放足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 革除陋习,保障健康

B. 救亡图存,复兴中国

C. 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D. 保国、保种、保教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是辛亥革命时期发出的革除陋习的号召,其根本出发点是“以培国本”,即救亡图存、复兴中国,故B 正确;保障健康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根本出发点,故A 错误;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不可能是根本要求,故C 错误;保国、保种、保教是维新派的口号,故D 错误。 7.据统计,《孙中山全集》十一卷本中,谈话及答记者问多达242篇,对报馆杂志致函或题词十数篇。《孙中山集外集》中有演说、致词或谈话374篇,对报纸杂志的题词有10余篇。这主要说明

A. 孙中山掌握时代话语权

B. 舆论宣传助力民主革命

C. 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D. 大众传媒趋向近代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的谈话及答记者问、对报馆杂志致函或题词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实质上是孙中山利用报馆杂志来宣传其民主革命思想,故B 正确;孙中山掌握时代话语权的说法错误,排除A ;民主共和观念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体现不出,排除C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大众传媒的近代化,故D 错误。

8.1936年5月5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明确放弃反蒋口号。这表明当时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深远

B. 国内阶级矛盾已经解决

C.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民族解放

D. 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壮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1936年5月5日,中共明确放弃反蒋口号。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日之间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明确放弃反蒋。这说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民族解放,故选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7年正式建立,排除A ;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但并未解决,故排除B ;此时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未建立,故排除D 。

9.如表是50年代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表(单位:亿元)。对表中数据的变化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