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集煤矿工业广场沉降监测及数据分析

张集煤矿工业广场沉降监测及数据分析
张集煤矿工业广场沉降监测及数据分析

张集煤矿工业广场沉降监测及数据分析

摘要:本文对张集煤矿工业广场10年来的沉降观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及时监测工广主要建(构)筑物的安全状况,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基础保障。

关键词:工业广场沉降观测基岩标观测点下沉量

1、概况

淮南矿业集团张集煤矿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境内,地处淮河平原,地势平坦,矿区为隐伏式煤田,煤系地层上覆盖巨厚松散层,厚约220m~380m;矿区含水层丰富。2001年8月投产,现整个矿井年生产能力已达到1300万吨,是安徽省首个千万吨级现代化特大型矿井。工业广场内主要建(构)筑物有主、副井、井架、煤仓等,它们对地面沉降和变形要求高,在工广范围内布设沉降观测网进行沉降观测,能够及时掌握井下开采及矿井疏水活动对地面沉降影响情况,实时监测工广主要建(构)筑物安全状况,研究地表沉降规律,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基础保障。

2、观测基点的选择

要测地面沉降得先有个固定不变的基准,基准点的稳定是观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基本保障,基岩标是埋设与稳定基岩内的高程测量基准标志,具有稳定、可靠、永久等特点,是进行地面变形监测、高程控制测量的重要基准设施。基岩标是将稳定基岩体作为参照,通过标体构件,将其引至地面,从而使其成为测量基点,设立基岩标作为稳定与长期的测量基准,对于工程的沉降监控及减少测线长度,提高水准测量精度是至关重要的。

张集煤矿矿区松散层巨厚,该地层不稳定,把基准埋在松散层中,难免不稳定,只能把基准固定与松散层之下、基底岩石之上,我矿于2007年在张集矿中央区工广建立了一组基岩标(共2个),即N1(N2)、S1(S2),其中N1、S1为主(上)标高点,布设在基岩中,不受地面下沉影响,N2、S2为副(下)标高点,与地面同步下沉,基岩标建好后,从国家Ⅲ等水准点“皮庄北”、“张小楼”将绝对高程分别引测到基岩标上(按三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两个基岩标作为沉降观测及工程施工的测量基准。

3、沉降观测点(网)布设及观测技术要求

3.1沉降观测点布设

工广沉降观测点布设在主副井井架、圆煤仓、绞车房四周,将铜桩分别埋设在主副井井架四个根基及圆煤仓四周混泥土内,外露2cm,用于立尺测量,观测点(网)布设位置及编号如工广沉降观测站布置图所示。

配置间沉降菌测试方法

配液洁净室沉降菌空气采样及检测方法 1、净化系统在开启状态,房间清洁并擦拭消毒后,紫外线照射30分钟,关闭紫外线后30分钟,无人使用条件下开始采样。 2、测试人员穿着洁净服,戴口罩,手消毒或戴手套。动作要轻,避免产生污染干扰。 3、取直径90mm×15mm无菌普通培养液平板培养皿,编号备用。 4、采样方法: ①普药间及抗化间每月各抽取一个操作台进行监测(1-14为采样点,15为对照点),在洁净间、二更和一更各选取两点(距地面0.8m~ 1.5m),监测结果取平均值; ②将培养皿按采样点布置图逐个放置,然后按编号从小到大的顺序逐个打开培养皿盖,使培养基表面暴露在空气中,沉降30min后,盖上平板盖后倒置收起;15号打开后立即封盖,作为空白对照; ③收取培养皿时与放置时顺序相反,从大到小依次收取; ④将采样平板送至检验科。 5、注意事项: ①采样时,采样者应站在采样口的下风侧,并尽量少走动; ②拿开平板盖时,手部不能穿越平板上空,将平板盖搭放在培养皿边上不重叠。 6、结果的评定: ①每个测点的沉降菌平均菌落数必须低于所选定评定标准中的界限; ②在静态监测时,若某测点的沉降菌平均菌落数超过评定标准,应重

新采样两次,两次测试结果均合格才能判为符合; ③洁净室沉降菌技术要求如下: 采样点布置图 洁净间、一更、二更采样点布置图 物表和手表微生物采样方法 一、物体表面采样方法: 用5cm×5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采样面积

≥100cm2,连续采样4个,取一支无菌棉拭子在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浸湿,于管壁上挤压一下,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从下向上5次,从左向右5次),并随之转棉拭子,然后以无菌操作方式将采样的棉拭子头剪断并落入采样试管内,立即送检。门把手等不规则物体表面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二、手部表面采样方法: 监测对象采取五指并拢姿势,操作者将无菌棉拭子蘸采样液挤干,在被采手指屈面自手指根到指尖往返涂擦2次直到采完全手,每只手采样面积约计30cm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然后以无菌操作方式将采样的棉拭子头剪断并落入采样试管内,立即送检。 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标准 细胞毒药物破损和溢出应急预案 1.发生细胞毒药物破损和溢出时,如直接接触皮肤,应立即用肥皂或者清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溢出地点应隔离并有明确标记。

路基沉降监控量测专项办法

欢迎阅读 路基沉降监测专项方案 1、目的 路基沉降监控量测是路基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沉降观测对控制和保证高速铁路的工程质量,确保完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至关重要。通过系统连续、正确、完整地观测及分析,掌握、控制路堤观测可以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工程设计 2、 3、 4 4.1 备各种用表、埋设沉降标等工作。 观测计划内容包含观测工作人员名单、仪器的厂名型号、编号,水准尺类型编号(如无出厂编号的,可自行编号)及沉降观测点与水准点注记图。 4.2水准点的布设

水准点分地面水准点、桥上水准点、盖板箱涵上水准点三种。埋设要求如下:(1)地面水准点 地面水准点密度应满足沉降观测断面的要求,一般为每200m一个,保证一个测站视距不超过80m。水准点设在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并埋设混凝土水准标石。标石标志应符合有关测量规范要求,编号应统一。 (2 1~ 4mm。(3 4.3 4.4 观测应使每次观测条件相同,以消除观测中的系统误差。为此应做到五固定:测站位置固定,仪器固定,观测人员(司镜及持尺者)固定、水准尺固定(置于水准点上的后视尺也应固定),若需转点也应固定。 4.4 外业手簿是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基本资料,应做到记录认真,字迹清晰、整洁,

格式统一。记录不得转抄或涂改,若观测记录数据有误,应在观测记录时立即将错误数据用单线划去,在其上方写上正确数字,正确数字及被划去数字,均应清晰可辩。手簿及其他资料应由专人保管,以备查。 5、路基填筑期观测 路堤填筑期指经原地面处理或设计规定的地基处理后,开始填土至填土完成(非 5.1 铺5cm 2cm 附图: 为了使沉降板不受破坏,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和套管亦相应加高,每节长不超过50cm。接高后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测杆顶用顶帽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顶帽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大于50cm。对被土压埋的

无菌室沉降菌测试标准操作规程

无菌室沉降菌测试标准操作规程 一、目的:建立无菌室中沉降菌的测试标准操作规程,保证微生物检验在规定洁净级别内进行。 二、范围:无菌室的沉降菌的监测。 三、依据:国家标准GB/T 16294-1996。 四、职责:微生物检验人员对本制度的实施负责。 五、内容 1、菌落:细菌培养后,由一个或几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一细菌集落,简称CFU。通常用个数表示。 2、测试方法:沉降法,即通过自然沉降原理收集在空气中的生物粒子于培养基平皿,经48小时以上培养,在适宜的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来评定洁净环境内的活微生物数,并以此来评定洁净室的洁净度。 3、所用的仪器和设备 1)高压灭菌锅锅 2)恒温培养箱:必须定期对培养箱进行检定。 3)培养皿:一般采用中90mm×15mm硼硅酸玻璃培养皿。使用前将培养皿置于121℃湿热灭菌20分钟。 4、培养基: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将培养基加热熔化,冷却至约45℃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培养基注入培养皿,每皿约15m1。待琼脂培养基凝固后,将培养基平皿放入30~3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数小时,若培养基平皿上确无菌落生长,即可供采样用,制备好的培养基平皿应在2~8℃的环境中存放。 5、测试步骤 1)采样方法:将已制备好的培养皿放置在预先确定的取样点,打开培养皿盖,使培养基表面暴露0.5小时,再将培养皿盖上盖后倒置。 2)培养,时间不少于48小时。每批培养基应有对照试验,检查培养基本身是否污染,可每批选定3只培养皿作对照培养。 3)菌落计数:用肉眼直接计数,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有否遗漏。若培养皿上有2个或2个以上菌落重叠,可分辨时仍以2个或2个以上的菌落计数。 6、注意事项 1)测试用具要做灭菌处理,以确保测试的可靠性、正确性。 2)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人为对样本的污染。 3)对培养基、培养条件及其他参数作详细的记录。 4)由于细菌种类繁多,差别甚大,计数时一般用透射光于培养皿背面或正面仔细观察,不要漏计培养皿边缘生长的菌落,并须注意细菌菌落与培养基沉淀物的区别,必要时用显微镜鉴别。 5)采样前应仔细检查每个培养皿的质量,如发现变质、破损或污染的应剔除。 7、测试规则 1)测试状态 (1)沉降菌测试前:被测试洁净室(区)的温湿度须达到规定的要求,静压差、必须控制在规定值内。被测试洁净室(区)已消毒。 (2)测试状态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并在报告中注明测试状态。 (3)测试人员:测试人员必须穿戴符合环境洁净度级别的工作服。静态测试时,室内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个人。

变形观测与数据处理复习

《变形观测与数据处理》考试复习要点 题型:填空题(20分) 名词解释(10分) 简答(20分) 综合题(问答、计算、填表、绘图等)(50分) 关注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概述:变形监测意义与目的;监测周期、精度;监测点、基准点布设原则; 变形观测的定义 通过一定的观测方法和仪器测定构筑物或 工程建筑物各种变形量大小的工作。 变形观测的目的: 1、分析与评价建筑物的安全状态 2、验证设计数据 3、反馈设计施工质量 4、研究正常变形规律和预报变形的方法 ◆安全:其目的是监测建(构)筑物在施工 过程中和竣工后,投入使用中的安 全情况; ◆设计施工:验证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数据 的可靠程度,以改进设计理论和施 工方法;

◆ 科研:研究变形的原因和规律,建立正确 的预报模型,准确的分析预报。 变形观测的意义 1、安全 2、验证与改进设计 3、科学研究 对于机械技术设备:为改进提供技术数据 对于滑坡:成因预报 对于矿山:开挖量加固方法 对于地壳运动: 监测周期:根据变形物的大小、速度而制定出的监测频次。 1)当埋设的沉降观测点稳固后,在建筑物主体开工前,进行第一次观测。 2)在建(构)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一般每盖1~2层观测一次。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时进行观测。 3)当发生大量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或几天一次连续观测。 4)建筑物封顶或竣工后,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果沉降速度减缓,可改为2~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观测点(监测点/工作点)布设方案 一般原则: ? 反应整体变形(均匀布点); ? 变形量大的地段多布点; ? 工程重点地段多布点; ? 其它原因专门提出; ? 有利于观测 1.3.1 精度确定依据 具体工程建筑物的允许误差大小、变形 速度、变形观测的目的 一般而言:从安全角度:观测中误差应小于 允许变形量的1/10~1/20;典型精度±1mm 或相 对精度为10-6 从科学研究角度:应尽量提高精度 2、精度确立原则: 实用、经济、科学、实际 沉降观测的精度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而定。 1)多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可采用DS 3水准仪,用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 (n 测站数)。 2)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则应采用DS 1精密水准仪,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 沉降监测方法; 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 。 mm 0 .2n ±mm 0.1n ±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总结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专项方案 1.工程概况 *********工程起点位于**市外环路北端附近的国道321上,里程为K0+000~K6+624.054。K0+000~K1+400为市政道路,一般路基宽度为60m,跨***高速路的分离式立交桥宽为50米。在K0+700~K0+786.5处设置变宽段,此处压缩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绿化带,渐变为50米宽,与桥梁宽度一致,车行道保持不变。K1+000 ~K1+200处设置渐变段,该路段内路幅宽度逐渐变化,路基宽度从50m渐变为24.5m。由于该路段正好处于圆曲线上,因此在K1+200~K1+400段设置过渡段,该路段范围内路幅宽度为24.5m,设计时速为60Km/h,过渡段后路段按一级公路设计,设计时速为80Km/h。线路通过区域有鱼塘、水田、菜地,地基沉载力较差,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加固处理;路堑高边坡地段设计要求进行锚杆框架及方格浆砌片石防护处理。 为及时掌控路基填挖方的沉降、位移情况,指导路基施工过程,保证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和路基稳定性,有效控制路基工程质量,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 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2《路基工程施工图设计》

2.3《工程测量规范》 2.4《公路路基横断面图》 3.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 3.1控制和保证路基过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一般地段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涵背过渡段不大于8cm)。 3.2.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和分析,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以确保路基和路面的完成时间。 3.3确保路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1 观测内容 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确定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填方段的基底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路基本体沉降观测;挖方段的水平位移观测;路隧、桥涵、路堤的过渡段沉降观测。 4.2观测断面设置 4.2.1基底沉降观测 根据设计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5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路堤填筑施工前,在基底地面的线路中心线位置埋设一个沉降板,并进行首

洁净区沉降菌、浮游菌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沉降菌、浮游菌检测的标准操作程序,用以规范检测操作。 2.范围:适用于公司内部生产洁净区内的沉降菌、浮游菌检测工作 3.责任:中心检验室主任、检验员对本规程的执行负责。 4.内容: 浮游菌检测 4.1.1 检测前的准备 4.1.1.1按照药典规定制作平皿培养基。 4.1.1.2领出检测仪器,去掉防尘护罩。 4.1.1.3先用喷洒方法对仪器及采样管进行消毒,无法喷洒的地方应用擦拭或 浸泡办法进行消毒,消毒后置放十分钟使仪器基本干燥。 4.1.1.4将采样器放在采样工作台面上,拧下采样盖,使整个缝隙完全暴露在 空气中,便于直接采样。 4.1.1.5当在较高位置取样时,可把仪器采样盖拧紧,插上采样塑料管,把管 子延伸到所要采样的空间。 4.1.1.6打开采样器透明外罩,迅速将准备好的平皿放入采样托盘内,拿去平 皿上盖,立即拧上透明外罩密封。 4.1.1.7拧松外罩顶部装有指针的螺母,让指针自然下落或使指针底部刚接触 到培养基为止。 4.1.1.8调节狭缝螺母,使狭缝上升直至到头,再反方向调节使狭缝面下降, 将齐狭缝大螺母侧面的色标线与指针于水平线上。(保持狭缝的底平面与培养基表面相距1-3mm)。

4.1.1.9将指针向上轻轻拔起,使其底部离开培养基表面,并拧紧螺母,使之 固定不动。 4.1.2 采样操作 4.1.2.1将采样器后面板上的电源插上,按下仪器面板上的电源开关,指示灯亮, 时间显示窗内的数码应为“P”。 4.1.2.2根据采样现场环境的洁净度,选择采样时间中的某一档,并按下相应按 钮,指示灯亮,数码由“P”显示为“Y”,约经10分钟后气泵自动开启进 行采样。当采样时间达到时,气泵自动停止运行,数码显示终点采样时间。 4.1.2.3关掉电源开关,打下仪器的活动透明外罩,迅速把平皿上盖盖上并从仪 器中取出。 4.1.2.4按照上述方法,再放入新的平皿,进行第二次采样,直到采样完毕。4.1.2.5采集样品的平皿应置入培养箱,在培养48小时后,按检验规程检查菌 落数。 4.1.2.6采样工作结束,关断仪器电源,将程序: 4.2沉降菌检测 4.2.1消毒φ90mm×15mm的硼硅酸玻璃培养皿。 4.2.2称取普通肉汤琼脂培养基31克,加蒸馏水1000ml,加热溶解分装,经 116℃30分钟灭菌备用。 4.2.3在无菌条件下将消毒的培养基注入培养皿中备用。 4.2.4放平板前应先洗手,穿消毒好的无菌衣、裤、帽、口罩。 4.2.5将已制备好的培养皿按净化级别要求选择放置位置和平皿块数。 4.2.6到车间打开培养皿盖,使培养基表面暴露,再将培养皿盖盖上后倒置。 4.2.7全部采样结束后,将培养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温度30℃~35℃, 时间不少于48h)。 4.2.8每批培养基应有对照试验,可选2~3只培养皿作对照培养,以检验培养 基本身是否污染。

沉降菌菌落数的监测标准操作程序.doc

编号: 目的:建立沉降菌菌落数检测标准操作程序 范围:适用于洁净区或洁净室的沉降菌菌落数测定操作。 职责:微生物检验员 提要:本测试方法采用沉降法,即通过自然沉降原理收集在空气中的生物粒子于培养基平皿,经若干时间,在适宜的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进行计数,以平板培养皿中的菌落数来判定洁净环境内的活微生物数,并以此来评定洁净室(区)的洁净度。 沉降菌:用本标准提及的方法收集空气中的活微生物粒子,通过专门的培养基,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 沉降菌菌落数:规定时间内每个平板培养皿收集到空气中沉降菌的数目,以个/皿表示。 1.所用仪器、器具和培养基 高压蒸汽灭菌锅、隔水恒温培养箱、培养皿(φ90mm 15mm)、营养琼脂培养基。 2.测试人员 测试人员必须穿戴符合环境洁净度级别的工作服,不得随意进出洁净区;室内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 3.准备工作 3.1 温度和湿度: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其生产及工艺要求相适应(温度控制在18~24℃,相对湿度控制在45%~60%之间为宜),同时应满足测试仪器的使用范围。 3.2静态测试时,测试宜在生产操作人员撤离现场且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10分钟达到自净后开始,对非单向流洁净室,测试宜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20分钟自净后开始,必要时可对被测试洁净室进行消毒。 3.3菌落数测定的培养皿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和气流扰动最少的地方。

3.4对培养皿表面必须进行严格消毒。 4.测试步骤 4.1 将已制备好的培养皿按采样点布置图逐个放置,然后从里到外逐个打开培养皿盖,使培养基表面暴露在空气中。 4.2 静态测试时,培养基暴露时间为30分钟以上。 4.3全部采样结束后,将培养皿倒置于隔水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培养条件为:30~35℃)。 4.4注意事项: 4.4.1采样前应仔细检查每个培养皿的质量,如发现变质、破损或污染的应剔除。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人为对样本的污染。 4.4.2测试用具要进行灭菌处理,以确保测试的可靠性、正确性。 4.4.3 布置采样点时,至少应尽量避开尘粒集中的回风口。 4.4.4测试人员应站在采样口的下风侧,并尽量减少走动。 4.4.5 所用培养基应为通过适用性检查后的培养基。 4.4.6 每批培养基应有对照试验,检验培养基是否污染。 4.4.7应对隔水恒温水浴锅进行校正。 5. 采样点数目及布置 5.1 工作区采样点位置离地0.8~1.5m左右。 5.2 可在关键设备或关键工作活动范围处增加测试点。 5.3 每个采样点一般采样一次。 5.4 沉降菌测定最少采样点数,如下表: 沉降菌测定最少采样点数目/个

路基沉降观测方法

目录 目录 1.编制依 据 (1) 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 容 (1) 2.1.1任务范 围: (1) 1工作内容: ..................................................................... 2.1.23. 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1) 4.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 求 (2) 2................................................... 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4.1.1 3........................................... .4.1.1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遵循以下要求:3................................... .4.1.2沉降变形监测观测(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5.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 (5) 5 .............................................................. 5.1.1(一)一般规定 5 ............................................ 5.1.2(三)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7................................................... .5.1.4.观测方法.精度及要求 9...................................................... 5.1.5. (五)沉降观测频度 10.5.1.6......................................................... (六)沉降评估 136.2. .................................................... (二)过渡段的沉降评估13沉降 评估所需资料6.2.1 ..........................................................

沉降菌测试方法..

沉降菌测试方法 1、把ф90m m×15mm硼硅酸玻璃培养皿包在报纸里,放入恒温烤箱中加热至180℃后,干烤2小时。 2、取X克培养基放入X克蒸馏水,放入高压消毒锅中加热溶化,冷至45℃时,在无菌操作要求下将培养基注入培养皿,每皿约15ml。 3、待琼脂凝固后,将培养基平皿倒置于33℃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若培养基平皿上确无菌落生长,即可采样用。制备好培养皿宜在2—8℃环境中保存。 4、采样时,一般在100级层流罩中放置3个培养皿,在100000级,10000级按面积大小一般放2个培养皿。打开培养皿盖,使培养基表面暴露0.5小时,再将培养皿盖上后倒置于恒温培养箱33℃培养,时间不小于48小时,采样点位置离地0.8m—1.5m左右。 5、将培养皿举起用肉眼直接计数,用记号笔点记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是否遗漏,若培养皿上有2个或2个以上菌落重叠,分辨时仍以2个或2个以上菌落计数,不要漏计培养皿边缘生长菌落,并注意细菌菌落与培养基沉淀物区别。 6、沉降菌测试前,被测洁净室已消毒。被测洁净室温湿度须达到规定要求,静压差、换气次数、空气流速必须控制在规定值内,测试状态有静态和动态两种,测试状态选择须符合生产要求,并在报告中注明测试状态。 7、测试人员必须穿戴符合环境洁净度级别工作服,静态测试时,室内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测试时间对单向流100级净化房间及层流工作台,测试应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不少于10min后开始,对非单向流,100000级以上净

化房间,测试应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不少于30min 后开始。 8、平均菌落数计算:M 1+M 2+M 3 平均菌落数= .........21n Mn M M ++ n —培养皿总数 M 1—1号培养皿菌落数 M 2—2号培养皿菌落数 M n —n 号培养皿菌落数 用平均菌落数判断洁净空气中微生物。洁净室内平均菌落数必须低于所选定的评定标准,(100级≤1个;10000级≤3个;100000级≤10个)。若某洁净室内平均菌落数超过标准,则必须对此区域先进行消毒,然后重新采样两次,测试结果均须合格。 人员进出洁净生产区的一般程序: 人员进出无菌操作洁净生产区程序: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实施及数据处理分析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实施及数据处理分析 【摘要】边坡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填挖面大,引起周边环境变形的可能性就高,需要对边坡进行有效的变形监测,针对变化及时采取一些方法处理,以保证设施的安全。这种项目就需要正确地采用一个合理的监测方案,对数据处理、分析。本文结合已完成项目的实例,对边坡进行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采用监测方法为精密二等水准、极坐标法,并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变形监测;基准网;变形点;边角网;极坐标法;闭合水准路线 1 工程概况 某变电站东南侧边坡于2011年发生滑坡,后采用42根抗滑桩进行加固处理。根据施工单位的反映,抗滑桩施工2012年3月施工完毕后至2012年5月初,抗滑桩发生位移,附近水泥地面发现裂缝,呈放大趋势。为了准确了解抗滑桩变形情况,要求对桩顶水平及垂直位移进行变形监测。 2 监测方案的实施 2.1 基准控制点和监测点的布设 2.1.1 基准网的建立 选择通视良好、无扰动、稳固可靠、远离形变护坡高度3倍即45m外比较稳定的地方埋设四个工作基点,其中三个工作基点A1、A2、A3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照准标志采用强制对中装置的觇牌。A2、A3为观测墩,地面高度约1.2m,埋深至基岩位置,A4为主要检核点,埋设在加固坎上,地质较为稳定。 A3、D12、SZ1为沉降基准点,D12在是4×4m的高压电塔加固水泥墩上,建成已超过一年,SZ1在另一电塔水泥墩上,墩台3.5×3.5m,建成时间超过三年,非常稳固。 2.1.2 变形点的建立 变形点应布置在边坡变形较大并能严格控制变形的边坡边沿位置。在边坡顶上布置27个变形监测点,编号分别为东侧为1-27。用膨胀螺栓垂直植入护坡混凝土中,螺栓孔深不小于100mm,露出地面30-80mm,用红色油漆在螺栓上做标记,并将螺栓顶部磨半圆。 基准点与各点位埋设完毕等候5天后,水泥凝固稳定后方可开始进行观测。 2.2 监测精度及频率要求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2) 二、编制说明 (2) 1.编制依据 (2) 2.编制原则 (2) 3.编制范围 (2) 三、监控测量组织体系机构 (3) 1.组织机构 (3) 2.监控量测管理 (3) 四、高填方路基位移与沉降观测 (3) 1.位置桩埋设及观测 (3) 2.水准点埋设及精度要求 (4) 3.观测频率 (4) 4.施工中观测控制标准 (5) 5.观测成果及成果整理要求 (5) 五、路基软基换填沉降观测 (5) 1.作业准备 (5) 2.技术要求 (6) 3.施工顺序 (6) 4.观测频率 (6) 5.测量成果统计及分析 (7) 六、高边坡沉降观测 (7) 七、观测实施流程 (8) 八、报警方法 (9) 1.稳定控制标准 (9) 2.报警流程 (10) 九、监测技术要求 (10) 1.人工巡视 (10) 2.裂缝监测 (10) 3.监测频率 (11) 十、监测设施保护 (11) 十一、安全管理 (11) 1.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11) 2.做好监测施工现场安全措施 (12) 3.制定相关应急预案 (12)

高填方及高边坡位移、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标段为广东省汕(头)至湛(江)高速揭博段T7标段,路线起于五华县梅林镇梅新水库下游,起点桩号为K132+020,路线向西在梅林镇琴口村附近跨琴江,设琴江大桥,其后在告岭村附近设梅林互通与县道X003连接,路线向西经锡古塘至曾洞,经鹅公塘至官洞,设官洞大桥跨龙华路,设华阳互通与省道S120和龙华路连接,路线终点位于华阳镇古塘角村,终点桩号为K142+000,路线全长9.980Km。 本合同段内路堑高边坡共计25段,其中主线有15段,梅林互通5段,华阳互通5段;设置沉降桩共有78个,其中主线40个,梅林互通23个,华阳互通15个。高填方路基共25段,其中主线内有15段,梅林互通5段,华阳互通5段,设置观测桩94个,其中主线51个,梅林互通20个,华阳互通23个,且大部分高填方处于软基换填位置。为掌握高边坡及高填方施工中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能正确预测工后沉降,使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详见附表)。 二、编制说明 1.编制依据 1.1《广东省汕头至湛江高速公路揭西大溪至博罗石坝段第七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1.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1.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2004); 1.4中交一公局多年高速公路施工经验。 2.编制原则 结合业主下发的设计图纸和本项目现场踏勘,充分满足工期、质量、安全、环保及文明施工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做到布局合理、突出重点、全面展开、平行作业、科学组织、均衡生产、以保证施工连续均衡地进行。严格遵守合同文件明确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和质量评定与验收标准。 3.编制范围 本施工方案适用于汕湛高速揭博项目T7标K132+020~K142+000段高填方路基、高边坡施工。

洁净室沉降菌的测试方法.doc

1.目的: 本文规定了洁净室沉降菌的测试方法,以达到对其空气洁净度的评定。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洁净区中沉降菌的监测和对洁净区等级的验证。 3.检测仪器:高压消毒锅、恒温培养箱。 4.检测依据: GB/T 16294—2010 医药工业洁净室 ( 区) 沉降菌的测试方法 5.测试前准备: 洁净室的温度应控制在18℃~ 26℃,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5%~ 65%之间。风速或压差的测试应符合要求。 静态测试时,室内测试人员不得多于 2 人。 对单向流测试应在洁净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10min 后开始。对非单向流测试应在洁净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min 后开始。采样点数目见下表 面积 m 2 100 洁净度级别 300000 10000 100000 <10 2~3 2 2 2 ≥10~<20 4 2 2 2 ≥20~<40 8 2 2 2 ≥40~< 100 16 4 2 2 ≥ 100~<200 40 10 3 3 ≥ 200~<400 80 20 6 6 ≥400<1000 160 40 13 13 ≥1000~<2000 400 100 32 32 ≥2000 800 200 63 63 注:表中的面积,对于单向流洁净室,指的是送风面积;对单向流洁净室,指的是房间面积。

采样点的位置一般在离地面0.8m 高度的水平面上均匀布置。 采样点的布置,见下图 洁净室 ( 区) 采样点布置力求均匀,避免采样点在某局部区域过于稀疏。下列采样点的图示可作参考。 洁净棚 ( 层流罩 ) ,洁净工作台等局部空气净化设施的采样点布置: 1.水平单向流 2.垂直单向流 最少培养皿数:见表 洁净度级别所需 90mm培养皿(以沉降计)100 14 10000 2 100000 2 300000 2 6.测试要求: 将已制备好的培养皿按要求的位置放置足够的数量,打开培养皿盖,使培养皿表面暴露,再将培养皿盖盖上后倒置。 在 30℃~ 35℃的培养箱中培养不少于 48h。 每批培养基应选三只作对照培养,以鉴别培养基本身是否有污染。 菌落计数,严防遗漏。 7.结果计算和判断: M1+M2+Mn ——————————

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方案

目录 摘要.............................................................................................................................................. I Abtract.............................................................................................................................................. I I 1 工程概况 (1) 2 监测目的 (2) 3 编制依据 (3) 4 控制点和监测点的布设 (4) 4.1 变形监测基准网的建立 (4) 4.2 监测点的建立 (4) 4.3 监测级别及频率 (5) 5 监测方法及精度论证 (6) 5.1水平位移观测方法 (6) 5.2沉降观测方法 (8) 5.3基坑周围建筑物的倾斜观测 (9) 6 成果提交 (10) 7 人员安排及施工现场注意事项 (11) 8 报警制度 (13) 9 参考文献 (13) 附录1 基准点布设示意图 (15) 附录2 水准观测线路设示意图 (16) 附录3 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监测报表 (17) 附录4 巡视监测报表样表 (18) 附录5 二等水准测量观测记录手薄 (19) 附录6 水平位移记录表 (20)

1 工程概况 黄金广场6#楼基坑支护工程位于合肥市金寨路和黄山路交口西南角,基坑开挖深度为12.4m~13.3m,为临时性工程,为一级基坑,重要性系数1.1,基坑使用期为六个月。 由于多栋建筑物与基坑侧壁距离较近,均在基坑影响范围内。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强制性条文,“开挖深度大于或等于5m或开挖深度小于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以及其他需要监测的基坑工程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为了及时和准确地掌握基坑在使用期间的变形情况以及基坑相邻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沉降变化,需对基坑进行水平位移(或沉降)变形监测,并对相邻建筑物进行沉降监测。为此,编制以下检测方案。

沉降观测标埋设交底

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中铁五局成绵乐客运专线乐山二项目部部 沉降观测标埋设交底 (一)路基观测标 (1)沉降观测内容 一)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 二)路基基底沉降观测 三)过渡段沉降观测 四)涵洞沉降观测 一路基 1.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2)路基面和地基沉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便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 (3)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 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4)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

(5)监测断面的布设应先定好路基两端过渡段的监测断面,再根据相应原则布设非过渡段路基的监测断面。 (6)测点及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及人为因素的破坏。 1.2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及元件布设 1、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 2、Ⅰ型监测断面: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2个,施工完基床底层后,预压土填筑前,距左右线中心3.2m 处于基床底层顶面埋设2个沉降监测桩,其余三个于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两侧路肩1m 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 路基面宽Ⅰ线 Ⅱ线 线间距 沉降观测桩 3.2 3.2沉降观测桩 沉降观测桩 基床表层 基床底层沉降板 Ⅰ类观测横断面设计示意图-路堤 路基本体 50%的Ⅰ类断面设置 可压缩层硬层

沉降菌测试方法..

沉降菌测试方法 1、把ф90mm×15mm硼硅酸玻璃培养皿包在报纸里,放入恒温烤箱中加热至180℃后,干烤2小时。 2、取X克培养基放入X克蒸馏水,放入高压消毒锅中加热溶化,冷至45℃时,在无菌操作要求下将培养基注入培养皿,每皿约15ml。 3、待琼脂凝固后,将培养基平皿倒置于33℃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若培养基平皿上确无菌落生长,即可采样用。制备好培养皿宜在2—8℃环境中保存。 4、采样时,一般在100级层流罩中放置3个培养皿,在100000级,10000级按面积大小一般放2个培养皿。打开培养皿盖,使培养基表面暴露0.5小时,再将培养皿盖上后倒置于恒温培养箱33℃培养,时间不小于48小时,采样点位置离地0.8m—1.5m左右。 5、将培养皿举起用肉眼直接计数,用记号笔点记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是否遗漏,若培养皿上有2个或2个以上菌落重叠,分辨时仍以2个或2个以上菌落计数,不要漏计培养皿边缘生长菌落,并注意细菌菌落与培养基沉淀物区别。 6、沉降菌测试前,被测洁净室已消毒。被测洁净室温湿度须达到规定要求,静压差、换气次数、空气流速必须控制在规定值,测试状态有静态和动态两种,测试状态选择须符合生产要求,并在报告中注明测试状态。 7、测试人员必须穿戴符合环境洁净度级别工作服,静态测试时,室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测试时间对单向流100级净化房间及层流工作台,测试应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不少于10min后开始,对非单向流,100000级以上净化

房间,测试应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不少于30min 后开始。 8、平均菌落数计算:M 1+M 2+M 3 平均菌落数= .........21n Mn M M ++ n —培养皿总数 M 1—1号培养皿菌落数 M 2—2号培养皿菌落数 M n —n 号培养皿菌落数 用平均菌落数判断洁净空气中微生物。洁净室平均菌落数必须低于所选定的评定标准,(100级≤1个;10000级≤3个;100000级≤10个)。若某洁净室平均菌落数超过标准,则必须对此区域先进行消毒,然后重新采样两次,测试结果均须合格。 人员进出洁净生产区的一般程序: 人员进出无菌操作洁净生产区程序:

洁净区沉降菌测定规程

1.目的:明确洁净区(室) 沉降菌的质量控制标准,规范洁净区(室) 沉降菌的检验操作 方法 2.适用范围:洁净区(室) 沉降菌的控制和测试方法,及车间洁净室和洁净区无菌室或 无菌区域(包括洁净工作台)的沉降菌的测定和环境的验证。 3.责任者:质量控制部洁净区(室) 沉降菌检验操作人员车间QC检验操作人员。 4.操作内容和方法: 4.1.定义: 4.1.1菌落 4.1.1.1细菌培养后,由一个或几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一细菌集落,简称CFU,通常用 个数表示。 4.1.1.2 沉降菌 ⑴用规定的方法收集到的活微生物粒子,通过专用的培养基,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繁 殖到可见的菌落数。 4.2.应对微生物进行动态监测,评估无菌生产的微生物状况。 4.2.1监测方法有沉降菌法、定量空气浮游菌采样法和表面取样法(如棉签擦拭法和接 触碟法)等。 4.2.2动态取样应当避免对洁净区造成不良影响。成品批记录的审核应当包括环境监测 的结果。 4.2.3对表面和操作人员的监测,应当在关键操作完成后进行。在正常的生产操作监测 外,可在系统验证、清洁或消毒等操作完成后增加微生物监测。 4.2.4洁净区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1)如下:

4.2.4.1表中各数值均为平均值。 4.2.4.2单个沉降碟的暴露时间可以少于4小时,同一位置可使用多个沉降碟连续进行 监测并累积计数。 4.3. 沉降菌测试操作方法: 4.3.1洁净区沉降菌控制限度: 4.3.2、测试操作方法: 4.3.2.1本测试方法采用沉降法,即通过自然沉降原理收集在空气中的生物粒子于培养 平皿,经若干时间,在适宜的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进行计数,以平板培养皿中的菌落数来判定洁净环境内的活微生物数,并以此来评定洁净区的洁净度。 4.3.2.2所用的仪器和设备 ⑴高压消毒锅:使用时应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操作。 ⑵恒温培养箱:必须定期对培养箱的温度计进行检定。 ⑶培养皿:一般采用Ф90mm×15mm的硼硅酸玻璃培养皿。 ⑷培养基:普通肉汤琼脂培养基(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或其他药典认可的培养基。 4.3.3.测试操作步骤: 4.3.3.1采样操作方法:将已制备好的培养皿按4.2.4.2的要求放置,打开培养皿盖, 使培养基表面暴露4h,再将培养皿盖盖上后倒置。 4.3.3.2培养。 ⑴全部采样结束后,将培养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⑵在30℃--35℃培养箱中培养,时间不少于72h。 ⑶每批培养基应有对照试验,检验培养基本身是否污染。可每批选定3只培养皿作 对照培养。 4.3.3.3菌落计数: ⑴用肉眼直接计数,标记或在菌落计数器上点计,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

路基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一)一般规定 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满足无碴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5、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二)观测的内容 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2、路堑沉降观测部位为基床表层的底面处。 3、路堤沉降是由路堤本体和地基组成,为了观测到路堤

的沉降与时间的关系,及沉降主要产生的部位,一般路堤观测的内容应为:基床底层顶面的路基总沉降和地基面处地基部分总沉降。 4、对于地基条件复杂和填土高度大的路堤,还包括如下内容:路堤中部的沉降观测;地基处理范围的下限处地基深部的沉降观测。 (三)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 1、观测断面布置 (1)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应大于50 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以设计文件为准),应 不大于25m布设一个断面。 (2)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路基工点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2、观测点布置 (1)沉降观测可在线路两侧地基、路肩和线路中心设置观测桩或在线路中心设置沉降板。 (2)对于路堤观测断面,在线路中心线布设一组沉降板,路肩两侧布设变形观测桩。 (3)有预压土路堑地段,每个路堑断面在线路中心设沉降板一组,两侧路肩各设观测桩1个。无预压土路堑

沉降菌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01.0目的 01.1阐述洁净室(区)空气中沉降菌检测操作规程,保证药品的质量,防止生产环境 对产品的污染,保证实验室的环境达到检测产品的要求。 02.0适用范围 02.1适用于本公司的洁净室(区)的沉降菌监测和洁净度等级的验证。 03.0人员职责 测试人员对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 04.0内容 04.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04.1.1菌落:细菌培养后,由一个或几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细菌集落,简称CFU,通常 用个数来表示。 04.1.2沉降菌:用GB/T16292-2010 提及的方法收集空气中的活性微生物粒子,通过专 门的培养基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系繁殖到可见到的菌落数。 04.1.3沉降菌菌落数:规定时间内每个平板培养皿收集到空气中沉降菌的数目,以cfu/ 皿表示。 04.2测试原理:本测试方法利用沉降法,即通过自然沉降原理收集空气中的生物粒子 于培养基平皿,经若干时间,在适宜的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以平板 培养中的菌落数来评定洁净环境内的活微生物数,并以此来评定洁净区的洁净度。 04.3监测周期:A级洁每次室验做监控,B级每周一次,C级每季度一次,D级每半年 一次监控。 04.4测试方法: 04.4.1使用设备与材料 高压灭菌锅:使用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恒温恒湿培养箱:必须定期对培养箱进行校验。

培养皿:一般采用φ90mm×15mm培养皿。 培养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TSA);已灭菌配制好的培养基平皿放入30-35℃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小时,若培养基平皿上确无菌落生生即可供采样用,制备好 的培养基平皿应放在2-8℃的环境中存放。 清洁剂:75%酒精 04.4.2测试时间: (1)对单向流,如A级净化房间内及超净工作台,测试应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不少于10分钟后开始。 (2)对非单向流,如B级、C级、D级以上的净化房间,测试应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不少于30分钟后开始。 (3)培养皿的采样时间:静态测试时,培养皿暴露时间为30min以上; 动态测试时,培养皿暴露时间为不大于4小时。 04.4.3采样点数及其布置 (1)最少采样点数目: (2)最少培养皿数

公路沉降观测方案

318国道南浔至吴兴段改建及配套工程南浔段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项目负责:汪道静 编写: 邱良鹤 审核:王志刚 审定:郭云飞 提交单位: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湖州项目部 提交时间:二〇一五年九月

318国道南浔至吴兴段改建及配套工程南浔段路基 沉降观测方案 ?1工程概况 318国道南浔至吴兴段改建工程起点在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项目起点与老318国道(桩号约为K119+000)相交,向北通过南浔跨线桥与规划道路相接,向南通过南浔五桥互通跨长湖申Ⅲ级航道,终点接湖州申苏浙皖至申嘉湖高速公路连接线,与湖盐公路相交,终点桩号为K33+164,主线全长33.164公里,旧馆连接线长约2.3公里,升山连接线约1.0公里。设计速度主线为80公里/小时,连接线为60公里/小时。 ? 2 技术标准及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 3 水准基点的布设、施测 水准基点是整个观测工作的基准,其高程系统采用独立高程基准,各路段由其水准基点构成水准闭合环。本工程按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使用Trimble Dini0.3mm型电子水准仪,配合条码式铟瓦水准钢尺进行施测,内业使用NASEW V3.0软件进行平差。 3.1水准基点的布设 为保证观测值的可靠性,在施工区域外的位臵进行埋设。水准基点标识设臵如下所示: 3.2水准基点的施测 本工程采用单程双测的方法对各路段的水准基点进行闭合水准测量,

将外业采集的数据下载至计算机,使用NASEW V3.0软件进行平差。 数据分析表明,本次水准观测精度完全满足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所有水准基点在观测期间均稳定可靠,未发生任何失稳现象,为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可靠依据。 ?4沉降观测 4.1沉降板的布设 沉降观测采用布设沉降板进行观测,沉降板布臵在左路肩、路中、右路肩三处。桥头路段布设1-2个观测断面;箱涵路段布设1个观测断面;一般路段布设间距为100-200m。沉降板布设示意图如下: 沉降板由有底管、接头、连接管、管堵组成,材料为A3钢;护套筒的组成与沉降板相同,材料也为A3钢。焊接均采用连续焊接,焊缝高度大于连接板厚度。沉降板,测杆连接高度4m,倾斜度小于1度。 在埋设点时,挖一500×500×200mm左右的土坑,坑内用30至50mm黄砂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