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世界教育思潮

第四章世界教育思潮

第四章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一、填空题

1. 当代世界三大教育思潮分别是()、()和()。

2. 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出版了第一本终身教育的专著《终身教育》,初步明确终身教育的本质含义。

3.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郎的()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标志着终身教育概念和思想体系的形成。

4.终身教育思想的奠基人是()。

5.有两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可以概括终身教育的内涵:一是(),二是()。

6.学习化社会是一种()的社会。

7.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它激励并使人们()。

8.首先提出并使用了“终身教育”的术语,而且也是第一个为终身教育立法的国家是()。

9.1966年,美国颁布了(),从而确立了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为终身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美国的终身教育体制具有()和()的特征。

10.()年中国颁布《教育法》,首次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终身教育体系”。

11.全民教育基本内涵是()、()以及()。

12.()的成立标志着教育国际化思潮的形成。

13.教育国际化思潮形成原因是()、()、()以及国际组织的发展。

14.教育服务贸易的四种服务提供方式是()、()、()、自然人流动。

15.教育国际化的主体是(),其内容包括(),其目标是(),其途径是()。

二、判断题

1 英国著名成人教育家耶利克利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标志着终身教育概念和思想体系的形成。

2 推动终身教育思想产生的因素必然包括社会背景和自身心理变化两大因素。

三、简答题

1.哪九大因素推导了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

2.简述终身教育的基本特征。

3.全民教育的基基本内涵与目标。

五、论述题

1.试述教育国际化含义及与教育民族性的关系。

让教育回归生活 用生活进行教育

让教育回归生活用生活进行教育“生活教育”这一主张是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弊端提出的,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如果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强调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那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则是从教育的角度看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以及教育对人生活的作用。两种观点虽有不同,但殊途同归,从生活教育的理念出发,互为补充,相互印证,为教育工作者明晰方向,开拓观念。从现实意义上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更具有其社会的价值,不仅适应近代中国国情,而且与当前的教育息息相通。 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生活教育似乎已经耳熟能详,教育教学内容取自孩子们生活,日常活动离不开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那么再提倡生活教育对于当今的幼儿园教育有何意义呢?笔者认为,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的生活教育与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仍然有一定距离,表面的融合不是内在的根本改变,生活教育只停留在教学活动的表面上,与孩子们在园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仍有很大的距离,生活教育在幼儿园依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仅是观念的改变,更是实践研究的拓展。结合幼儿园教育的现状,笔者对先生“生活教育”在幼儿园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三点看法:一、以班级生活为原点,和孩子们共同生活 当孩子们走入幼儿园中,进入自己的班级,就来到自己学习、游戏的空间。我们更倾向于把班级称作孩子们“生活的场所”,是因为孩子们不仅仅要在班级内进行学习、游戏等各项活动,更要在琐碎的一日生活中与他人进行交往,感受在集体中自我的存在,在班级这个小社会群体中经历体验各种生活化的场景。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而班级生活包含了孩子们在幼儿园进行的所有活动,远远超出狭隘意义上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是幼儿园教育原点。 以班级生活为原点,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管理者,而是和孩子们共同生活的一个成员。只有当教师融入这种群体生活之中,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一起感受时,才会发现孩子们真实的需要,才会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宜的教育策略。共

当今世界教育与管理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

世纪初教育及教育管理改革 发展的基本趋势 贺乐凡 一、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融合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教育改革,并形成了两大潮流:一是教育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如中国、俄罗斯、法国、新加坡等)的教育改革;一是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的教育改革。这两类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各不相同,采用的方法也互有区别。两种思潮相互碰撞,形成了融合的趋势。 所谓融合,即各国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整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融合,有人称它为融通,也有人称它为整合,还有人从东西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把它称之为“东西合壁”,提法虽然有区别,但其精神是一致的,大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世界各国的教育均有其优势,也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没有绝对好的教育,也不存在绝对差的教育;第二、将外国教育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与本国教育的优势相整合,形成新的理念和做法;第三、教育改革要以发扬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为基础,教育全球化要以民族化为基础,离开民族化,就不存在真正的全球化。1 二、融合趋势下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 (一)教育管理理论 在融合的大趋势下,世纪初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确有了新的发展。 在管理科学的对象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依据是科学,研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管理规律,并严格地按照规律所确立的原则进行管理。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不仅要依据科学,而且要讲艺术,要提倡管理艺术的创造性。有的校长还提出,学校管理是一种技术,校长的培训,要重视管理技术的培训2。 在管理的目标取向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而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管理就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组织要有共同的目标,但组织的共同目标,往往是反映一种理想的追求,带有口号激励的色彩,难以具体操作。而个体的目标,则是千差万别的,生动具体的,易于操作,管理应定位干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在管理的组织结构上,过去人们强调严格的组织层级划分,宝塔式的结构,按照层级原理进行管理。现在人们按照社会信息化的要求,主张组织结构扁平化,强调岗位间的协作和人员的一专多能,目的在加速信息的传输和人员的流动,提高管理效率。这种管理思想,也叫“企业重构”或“组织重建”3。有人说,“组织重建”的思想,是继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质量管理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可见其重要性。其理论的基点,是在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重新强调管理的效率。 1参阅:①薛峰:《融合: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现代教育报》2003年1月1日;②黄书光:《论“中西融通”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参阅:C·沃纳:《为领导者设的课》,《1997年中美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第87页 3参阅:王东宁著《现代管理新视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5,163,341页

加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使语文回归生活(马建萍)

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使语文回归生活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七小学马建萍从事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会到语文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但绝不是唯一资源。另一方面,语文教材的内容本身都源于生活,为语文教学内容向生活的开放拓展奠定了基础。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生活息息相通。语文教学理应打破教学的壁垒,便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使学生练习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语文。 一、教学内容向学校生活开放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舞台。就学校语文学习而言,教材和课堂内的语文学习内容,仅仅是语言学习的其中一个部分,学校为环境和学校里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比如:以识字教学为例学校教育的第一课,老师们往往要引导学生参观校园,介绍自己。校园美丽的环境是很好的识字教材,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识字乐园;学校、班级、功能是的标志和名称,宣传标语,校风、校训、画廊、板报等等,这下在过去他们只是作为一种装饰,老师适当的点拨,孩子们在美丽的环境中快乐地识字。不仅如此,校园文化中的那些汉字还为学生提供了导向,更有其内在的文化底蕴,散发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再看,学生一天中大部分时间生活都在学校,又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老师如果能够做有心人,精心打造班级环境,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就可以为孩子们学习成长服务,让班集体成为识字乐园。在班级中开辟“读书角、模型展”,在相应的书上,模型上标清汉字,让孩子们认一认、念一念。同样,让同学们自由谈个人名字的由来,搜集生活中的包装袋,相互交流上面的生字。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扩大识字量。让孩子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教学内容向家庭生活开放 家庭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场所。家庭中的人、事、物都是学生最熟悉的,教师应把学生家庭生活中有意义的内容纳入到语文教学中来,加以很好地利用。例如:观察家庭成员的个人特征或职业特点、把这个特点写下来;阅读家庭藏书,同学之间相互介绍书的内容,为家长或亲友所经营的产品试写说明书,设计广告词等。这

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比较研究

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改变穷人的福利水平就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而增加人力资本、提高人口质量,归根结底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由此可见,教育投资和教育产出对于经济发展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 关键词:世界各国中国教育支出GDP 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一)、教育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一方面,教育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受教育者个人能够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获取较高货币收益及较高的精神享受。因此,教育可由私人部门提供并获取利益;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有较高的正外部效应,对我国生产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民族文化与文明程度, 增加社会的团结与稳定。但教育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为了避免因教育机会不均所造成的贫富差距与不平等状况进一步扩大,实现社会公平,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统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财政支出必须再进一步向教育事业倾斜。 (二)财政学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 教育程度提高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可以促进个人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可以促进家庭在医疗保健、营养、学习和计划生育方面采用新技术。同时,教育程度与生育率有着密切关系。教育能够提高一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降低犯罪率,能为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物品 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

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教育学基础》教案 课程类型(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 安排 2 教学内容: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五节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章中“生活世界”和“学生生活”的概念,从理论和现实角度探讨学校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2.引导学生思考,力图为学校教育回归生活提出一些建议和转向措施,促进学校教育良性健康发展。 3.以学生自身学校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交流感悟和学生及老师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阅读几本不同人生经历的著作,并访谈一些中小学生,了解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闲暇生活状况。 2.如何创设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板书: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五节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一、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 教育回归生活的可能性 二、学校该如何做 重建教育观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学校重心的转移

教学 手段 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安排 讲授 反思提问讨论 案例分析一.导入新课(5分钟) 生活世界——首先是哲学范畴的概念,由胡塞尔提出。生活 世界不是原始的自然世界,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不是主客体分 离的科学世界,而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世界;不是文本化了的符 号世界,而是生动鲜活的意义世界。所以,生活世界一定是人生 活于其中的关系世界,是对人发生意义的世界。人在生活世界中 是能动的,不依附于他人和社会的独立的个体存在。 学生生活——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基于以上对“生活世 界”的认识,学生生活除了强调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与周围世界 的关系,还应当那个包括学生主体对人生的理解和解释的意义世 界;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世界。也就是说,学生生活不仅包括学生 的生活环境,也包含了学生身在其中的交往与理解。 二.讲授新课(90分钟) (一)反思学校教育现状,分析学校教育脱离生活世界的原因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交流感悟,讨论参与) 师:同学们,基于以上观点的认同,不难发现,学生是人, 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育是生命的需要,生命理应是教育的“原 点”,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之本”。学校教育作为学生生命 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以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作为其根本 的目的。学校教育本身具有生活的内涵,这里有活生生的教师和 学生,这里时时刻刻发生着人与人、人与物的各种关系,这里包 含每一个身在其中的独立个体对生活的交往与理解。 然而,反观我们现当代的学校教育,结合你们自身在学校教 育中的生活体验,你们有哪些想法和感悟和大家交流呢? (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二)通过案例、材料分析加深理解,剖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例1 歌词改编: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 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 拳打脚踢,发泄一通。 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乌鸦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 炸药包。我去炸学校,同学都说好,点燃后,快快跑,轰隆一声 学校不见了。 《水调歌头·假日》“假日几时有,无奈问青天。不知假期当 中,作业有几篇,我欲一题不做,又恐校规太严,假期不胜烦。 捧书坐桌前,好似在钻研?做数学,念英语,夜难眠。不应有偏, 为何总是感到难?人有七情六欲,学有高低深浅,此事古难全。 但愿假日多,作业能锐减。” 温故而知新 通过现状反应问 题,通过案例加 深理解

英语是当今世界应用最广

英语是当今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为了加强与外部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我们需要培养大量熟悉和精通英语的人才。但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认为中国应该制定科学的外语教育战略。 张树华说,重视和学习英语只是一种手段,是基于我们改革发展的需要,一些教育部门和机构却本末倒置,将它当作了唯一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荒废正常的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打击,汉语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张树华认为,“英语热”耗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英语学习风”现在已经刮到幼儿教育中来。幼儿园时期就开设外语必修课,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和接受能力。中学阶段,英语始终是语文、数学之外的三门主课之一。英语在大学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过不了四级就休想拿到学位。四级考过了,学生要接着准备考六级,准备研究生英语考试。频繁的英语考试消耗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使大学的专业课遭到沉重打击。对很多大学生而言,专业课只要考及格就行;毕业论文也只是走走过场罢了。结果是,中国的大学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已经接近世界高等教育的最低水平。 张树华说,对于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来说,英语更是具有“一票否决”的关键作用。每年,都有很多专业成绩优异的考生因为英语没过线而惨遭淘汰,而一些专业平庸、英语成绩突出的考生却成了录取的亮点。“考研就是靠英语”的说法在很多老师和学生中颇为盛行。 在张树华看来,那些从事中医、古汉语、二十四史研究等工作的,不管在实际工作中能否用到英语,只要参加职称评定,就必须经过外语考试这道门槛,这显然没有必要。 张树华呼吁,在社会舆论以及教育和用人等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形成了这样畸形的语言格局:英语成了我们在这个社会生存的一个资格和门槛。 张树华认为,“英语热”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成本高、收效低;同时英语教学与应用严重脱节,教学陷入自我折磨、自娱自乐的怪圈。学生从小学一路拼杀到大学,12年的英语学习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几个考试,不能不说是极大的浪费。张树华引用英语教育界泰斗张道真2010年10月接受媒体关于国内英语教学的访问时说:“目前国内学生学到的基本都是哑巴英语,而哑巴英语和没学过英语没有什么区别,传统的考核方式应该被彻底打倒!” 让张树华痛心的是,全民学英语的教育方式已经弱化了对汉语言的学习。他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0.8%的人确认当前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受访者中,54.4%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国内的教育环境缺乏对母语的热情,国人的汉语日渐退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为此,张树华建议:1、重视中文教育。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基因、文化密码,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各种象征、情感、记忆,承载着他们对起源、目的、价值的共同想象。汉语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唯一纽带,在传承文化、训练思维、塑造精神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2、建议从小开始重视中文教育。小学至初中,重视中文语言文字和口语表达的教学。除语文、数学课程外,大幅度减少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变成高年级后的选修。大幅度减少各类考试的科目,给孩子体会中文语言和中国文化的逻辑和美感留下空间和时间。3、治理中学、大学、考研等各教育阶段的“英语崇拜症”。确定外语教育中英语与其它外语合理的比重和格局;职称晋级和干部提升与外语水平要求不应该一刀切。4、在大学课程中改变英语教学方向和方法,重视与外语相关的应用教育。5、除外语专业外,降低外语分数在高考中的权重。(今日中国记者李国文)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品德教育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充满探究与乐趣的童年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提高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应对能力。将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需要。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主要通过生活和学习来了解,小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一个单纯状态,生活与教育给他提供怎样的环境和画笔,他就会逐渐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教学中一定要扎实的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生活,贴近生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策略和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拓宽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设计时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比如,在《家乡的名片》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进一步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如视频、图片、动画等将全国各地的特产展示在学生面前,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产有哪些,在学生们回答“牛肉”“长山药”……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事物,通过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使学生的亲切感增强。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使之对知识展开主动理解与表达,同时也可充分体现教学联系生活情境的主动性,有效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强化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思想的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这一框题时:我把班级一名家庭困难但自立自强的学生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有位同学每天就在我们身边,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她的母亲在三年前得了重病,瘫痪在床。但就是这位同学坚强地“扛”起了这个家。她每天早早起床,先做饭给妈妈吃,然后喂妈

课后阅读世界最伟大的销售员

世界最伟大的销售员--乔·吉拉德简介 乔?吉拉德(Joe Girard),一个世界销售界的传奇人物,连续12年荣登世界吉斯尼记录大全世界销售第一的宝座,他所保持的世界汽车销售纪录:连续12年平均每天销售6辆车,至今无人能破。他被吉斯尼世界记录誉为“世界最伟大的销售员”。2001年,乔?吉拉德跻身“汽车名人堂(Automotive Hall of Fame)”,这是汽车界的最高荣誉。列名其中的都是汽车业界的先驱与灵魂人物,包括福特汽车创办人亨利?福特、本田汽车创办人本田宗一郎、法拉利创办人恩佐法拉利等人,他是唯一的汽车销售员。 一、传奇人生 乔?吉拉德,1928年11月1日出生于美国底特律市的一个贫民家庭。9岁时,乔?吉拉德开始给人擦鞋、送报,赚钱补贴家用。乔?吉拉德16岁就离开了学校,成为了一名锅炉工,并在那里染了严重的气喘病。后来他成为一位建筑师,到1963年1月为止,盖了13年房子。35岁以前,乔?吉拉德是个全盘的失败者,他患有相当严重的口吃,换过四十个工作仍一事无成,甚至曾经当过小偷,开过赌场。35岁那年,乔?吉拉德破产了,负债高达6万美元。为了生存下去,他走进了一家汽车经销店,上班第一天他积极卖出第一辆车给一位可口可乐销售员,而能向老板预支薪水,从超市买一袋食物回家让妻儿饱餐一顿,“在我眼中,他(指第一个客人)是一袋食物,一袋能喂饱妻子儿女的食物,那天回家我对太太发誓,从今以后不再让她为温饱而烦恼。” 3年之后,乔?吉拉德以年销售1425辆汽车的成绩,打破了汽车销售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个人在15年的汽车推销生涯中总共卖出了13001辆汽车,平均每天销售6辆,而且全部是一对一销售给个人的。他也因此创造了吉尼斯汽车销售的世界纪录,同时获得了“世界上最伟大推销员”的称号。 二、销售秘诀 销售是需要智慧和策略的事业。在每位推销员的背后,都有自己独特的成功诀窍,那么,乔·吉拉德的推销业绩如此辉煌,他的秘诀是什么呢? (一)名片满天飞:向每一个人推销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完整版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 理念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界山小学校本培训材料——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世界教育的五大趋势 1、教育终身化。终生教育原则普遍地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在 70 年代进行教育改革的国家中,日本最先提出终生教育为教改前景,“必须建立以向终生学习体系过渡为主轴的新教育体系。”日本面向 21 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终生学习的社会”。1991 年 4 月 18 日,前美国总统布什发布的《美国 2000 年计划》的教育战略中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生的事业,要求全体美国人终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并号召开展一场把美国改造成“学生之国”的运动。 2、教育民主化。教育对象多元化、教育方式多元化。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包含三层含义:一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二指教育的个人化和个别化;三指学校的个性特色。 3、教育以人为本、面向世界。传统的课程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课程的组织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承认和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在各种观点、观念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 4、教育信息化。全球涌动的数字化教育浪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巨浪澎湃。在美国,自前总统克林顿 1992 年上任之后,就实施了多项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据美国教育部 2000 年 2 月 16 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中小学日益重视以多媒体电脑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方法, 100% 的中小学上网,是从小学到大学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唯一国家。表现方式主要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教育信息化对现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教育目标)五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 5、教育国际化。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国际教育援助活动;各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影响;国际上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举办国际教育学术会议。美国已确定在中国设点招生考试。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在生活中实践。使学生在生活的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中学习道德知识,熏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一、课前,调查生活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品德课前的生活调查,让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面对面的接触,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将能为品德课的教学提供第一手素材,同时也拉近了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为此,课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道德基础,让学生通过生活调查积累生活材料,借助已有的道德经验,为直奔主体教材的学习“铺路搭桥”,为实现该课的道德认知教学目标起到铺垫作用。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时,在上课前教师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调查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交通现状、交通事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警醒。进而懂得遵守交通法规要靠自觉,懂得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二、导入,再现生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教学导入时,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场景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真正的生活气息,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时上课伊始,以真实的交通事件和交通事故的录像开课,这样能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目前交通安全的现状,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视频不仅带给学生发自内心的害怕,更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他人带来多大的伤害啊!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遵守交通法则、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从而导入新课。 三、课中,体验生活 育情悟理是品德课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因为“情”是通向“理”的桥梁,“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114931769.html,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 作者:俞建桥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6期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是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教学中学会生活的一种教学过程。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化,在课外活动要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提高认识能力,并能学以致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的一大任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应服务于生活,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就是要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通过学生生活素材和生活实际,在课堂内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一、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兴趣,巧妙导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导入,要从了解、分析学生的学情,然后利用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加以包装、整合、引导,结合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栏目,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挖掘素材时首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学会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使之通过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和学生多沟通,多看、多听,洞察学生熟悉但感悟不透或学生视角盲区的素材,然后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的需要寻找能引起学生共鸣,能有利学生理解、感悟政治学科知识的基点,使教学设计内容具有丰富、新鲜的情境性、生活性、实用性和时代性。在《国家权力机关》该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本县电视台播出的关于县人大会议的新闻报道和本县人大代表调研大田县土堡文化建设等视频、图片引入新课,抓住学生热爱家乡的激情,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通过展示有关该课的核心知识问题: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有哪些权利与义务?要求学生从上述视频、图片等素材思考、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正是这种活生生的、近距离、真实的、熟悉的生活素材,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内在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巧妙导入。 二、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化 学生是生活的主人,是未来生活的创造者,也是学习真正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权威,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只有真正融入学生,了解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这样教学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一)世界教育的五大趋势 1、教育终身化。终生教育原则普遍地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在70 年代进行教育改革的国家中,日本最先提出终生教育为教改前景,“必须建立以向终生学习体系过渡为主轴的新教育体系。”日本面向21 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终生学习的社会”。1991 年 4 月18 日,前美国总统布什发布的《美国2000 年计划》的教育战略中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生的事业,要求全体美国人终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并号召开展一场把美国改造成“学生之国”的运动。 2、教育民主化。教育对象多元化、教育方式多元化。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包含三层含义:一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二指教育的个人化和个别化;三指学校的个性特色。 3、教育以人为本、面向世界。传统的课程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课程

的组织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承认和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在各种观点、观念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 4、教育信息化。全球涌动的数字化教育浪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巨浪澎湃。在美国,自前总统克林顿1992 年上任之后,就实施了多项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据美国教育部2000 年2 月16 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中小学日益重视以多媒体电脑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方法,100% 的中小学上网,是从小学到大学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唯一国家。表现方式主要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教育信息化对现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教育目标)五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 5、教育国际化。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国际教育援助活动;各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影响;国际上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举办国际教育学术会议。美国已确定在中国设点招生考试。 (二)当代世界共同追求的教育理念:要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会学合作;学会负责。曾经有一位记者采访一个正在山区放羊的孩子,问:“你放羊干什么?”“放羊挣钱。”“挣钱干什么?”“挣钱娶媳妇。”“娶媳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 1、教育终身化。一般认为,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教育体系一体化是终身教育的中心思想。具体说有以下含义:(1)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是在正规学校结束时便结束的,它包括了贯穿于人的一生不同阶段的学前、小学、中学、大学以及成人教育等。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一些现存的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其在走出校门以后,也能自己去获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满足社会需要。(2)终身教育应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总和。终身教育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各种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渠道,建立全民学习的社会,构建多样化的教育结构。(3)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具有互通性。终身教育提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的构想,其基本特点在于,教育在任何一点上都不中断,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但是教育结构仍然分明。 2、教育民主化。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延长;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教学的民主化。 3、教育个性化。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包含三层含义:一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二指教育的个人化和个别化;三指学校的个性特色。 4、教育信息化。表现方式主要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教育信息化对现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教育目标)五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 5、教育国际化。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国际教育援助活动;各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影响;国际上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举办国际教育学术会议。 新课程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有效性初探 作业是教学五个基本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上课以外的时间进行的学习活动,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之一;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一种形式,是学生深化和巩固数学知识并内化为数学能力的工具,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在培养学生有效识记策略方面形成了许多较具操作性的模式。主要是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以高考为参照,按习题的难度组成的基础型、提高型的训练链。学生和教师都陷入了题海的怪圈。学生写作业表现出应付、交差甚至抄袭的被动作业态度,教师忙于机械性批改作业,却没有思考的时间,自己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微,造成高负荷、低效率的状况。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简明清晰地表达思考过程,并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培育学生认识世界的积极态度和思想方法、求真求实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新课程改革,开展创造性教育,教育要步入创造型教育阶段。用调整作业结构来改革传统作业的弊端是数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我对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进行了分析、反思,以提高有效性为导向,开展了多元优化设计高中数学作业的研究和尝试。 一、作业的设计原则 我觉得设计作业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三方面原则: 1、目的性原则:即作业要体现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总目标、教学单元目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世界上最伟大的4个教育原则

世界上最伟大的4个教育原则 教育杂谈 2013-04-20 14:33 世界上最伟大的4个教育原则 1.鱼缸法则 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本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而父母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父母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要想孩子健康强壮的成长,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不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鱼缸”。随着社会进步,知识的日益增加,父母应该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2.狼性法则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他们不会讲任何事物当成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大自然的神迷,新奇永远令狼惊异。狼总是会有对周围的环境的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有力的生存下来。 因此要培养孩子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定要培养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来作为他学习的老师。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做个明亮之星,不断对工作有新创见和新灵感. 3.南风效应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猛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 南风效应告诉人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自己孩子的家长,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每个孩子都是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体谅孩子的同时,从自身入手做好自己的修养工作,这样才能够更加好地教育孩子。

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水平比较

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水平比较 2012020629 金融4班李嘉丹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不但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也使得家庭负担过重。 对此,在2010年7月13日到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加大教育投入的重要性和决心;同时,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再次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 二、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达程度、教育投入水平常常是很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准。教育支出在各国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各国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目标。 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所谓初等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权利,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义务,它是带有强制性的。既然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这种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障,从这个角度看初等教育应该是纯公共物品。而除了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属于准公共物品。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从实践角度看,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意思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科技进步又来源于教育。二是避免收入差距而形成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由私人部门提供教育服务会抬高学费,收入微薄的家庭子女无法上学。但是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可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三是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教育的支出可以看成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低收入家庭暂时无力支付学费可以向金融部门申请贷款。但是人力资本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的资本市场,信息极其不对称,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事先难以确定,因而金融部门不愿轻易发放贷款,由政府主办教育服务并为教育贷款提供担保,这有助于弥补教育资本市场的不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必须由国家直接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安全,而其重要的地位不得不让人关注其支出的结构。 三、中国教育支出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教育资金虽在投入总量上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然而其在投入结构与比例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实践中要解决教育资源总量的短缺,

教育回归生活的理解

教育回归生活的理解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需要建设,同时教育回归生活于课程改革息息相关,接下来主要谈论教育回归生活的这两个方面。 (一)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建设 西方哲学家胡塞尔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本应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然而人类在建构教育科学世界的过程中,偷偷地取代并遗忘了生活世界。生活世界被教育遗忘了,不仅带来教育科学的危机,也带来了人类文化的危机。为消除这种危机,他发出了“回到事情本身”的呐喊并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建设方案。 教育脱离了生活。胡塞尔认为,教育生活世界同教育科学世界相比具有优先性。因为在生活世界中,人和环境是联系统一、互为条件、互为意义与价值的,而科学世界是从这一前科学的、直观的生活世界中分化出来的。它把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加以形式化和片面化,结果把人从统一的世界图景中作为对象抽象出来置于一个理性的教育科学空间当中,按照外在的逻辑对之加以塑造、规训,结果形成了口头上的以培养人为目的、实际上都没有人的教育。以致出现了理性上有意义与价值、实际上正在失去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科学图景。正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这种分裂,导致了科学世界与人类存在的危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基础”。 长期以来,“班级授课制”都以大规模向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教学的绝对优势而雄霸整个学校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它的种种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以致于学生现实层面的实践能力十分薄弱。纵观当代,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都无一例外、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生活世界相脱离的现状,导致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尴尬”。在高举“素质教育”旗帜的今天,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斥着知识的当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对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市场,教育不得不回归生活。因为,“最为重要的值得重视的世界,是早在伽利略那里就以数学的方式构成的理念存有的世界开始偷偷摸摸地取代了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让教育回归生活。让教育回归生活,正是胡塞尔的科学理想使他晚年看到了欧洲科学的危机,并在对科学危机的诊治过程中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思想转变:从理想的科学世界回归到前科学的生活世界。教育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个体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教育促使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当今,伴随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交错,大学生接触的信息资源变得异常丰富且繁杂,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与挑战,扑面而来、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舆论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与社会的良好磨合。 胡塞尔认为,“现存生活世界的存有意义是主体的,是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的成果。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存有的认定是在这种生活中自我形成的”。只有使教育真正地面向生活,贴近生活,使学生真实地走人生活,感受生活,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