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十二经脉循行分布规律

了解十二经脉循行分布规律
了解十二经脉循行分布规律

了解十二经脉循行分布的规律

【摘要】当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经济、文化水平均在升级,对自身的保健关注有加,自然就要了解人体的奥妙,那么十二经脉在头面部、颈项部、四肢、躯干部循行分布的规律一定要掌握。

【关键词】十二经脉;循行;规律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71-01

自然界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规律。人体的十二经脉也有它本身的规律。如果我们能掌握这十二经脉巡行分布的规律,那么不但对十二经脉分布易于记忆,对其在经脉图谱、人体的所在部位也便于识别。

1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规律

头面部的经脉看起来是相互交错难以分辨,在图谱、模型上也不易识别,但仔细分析,只有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在头面部,而手三阴经是从胸走手,足三阴经是从足到腹胸部,均不到头面部(指体表有穴之经而言)。那么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分布的规律,从经脉循行路线可知,手阳明经在唇上人中穴处与督脉相交叉,足阳明经在唇下承浆穴处与任脉象交叉,皆在面“前”部;手少阳经绕耳轮内圈,足少阳经绕耳轮内圈,曲折循行,均在面“侧”部;足太阳经循行在头的“后”部,唯有手太阳经无规律可寻。总之,手、足三阳经在头部循行的规律是:阳明经在“前”,少阳经在“侧”,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背诵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背诵 一、手太阴肺经 1、经脉概述肺经——在体内属肺络大肠 手太阴——从胸走手。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在胸部接足厥阴肝经,在手端交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 2、经脉循行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3、病候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二、手阳明大肠经 1、经脉概述 大肠经---在体内属大肠络肺 从手走头,分布在上肢外侧的前缘,接肺经于手指端,交胃经于鼻翼旁. 2、经脉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3、病候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概述 胃经——在体内属胃络脾,足阳明—从头走足。分布于下肢外侧前缘,在鼻翼旁接手阳明大肠经,在足大趾端交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 2、经脉循行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3、病候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 1 四、足太阴脾经 1、经脉概述 脾经—在体内属脾,络胃 足太阴—从足走腹胸。分布于胸腹任脉旁开的第三侧线和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8寸前行下肢内侧正中),在足大趾端接足阳明胃经,在心中交手少阴心经。 2、经脉循行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 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3、病候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五、手少阴心经 1、经脉概述 心经—在体内属心,络小肠

十二经循行顺序歌诀

十二经循行顺序歌诀 十二经循行顺序歌诀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 〖注〗人身正脉十有二经,每于平旦寅时,营气始于中焦,上注于手太阴肺经,自胸中而出于中府,至于少商,以次行于手阳明大肠等十二经,终于足厥阴肝经,而复始于太阴肺经也。凡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周流不息,循环无端也。? 子午流注歌诀?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 三焦阳府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阳干为表阴干里,脏腑表里配阴阳。? 〖注〗甲、丙、戊、庚、壬阳干也,乙、丁、己、辛、癸阴干也。阳干为表为腑,阴干为里为脏,故曰∶脏腑表里配阴阳也。 地支十二经流注歌? 每日寅时从肺起,卯时流入大肠经,辰胃巳脾午心火,未时应注小肠经, 申属膀胱酉属肾,戌走包络亥焦宫,子胆丑肝寅又肺,十二经脉周环行。? 〖注〗人有十二经,昼夜有十二时,每一经主一时。先从寅时入肺起,卯入于大肠,

辰入于胃,巳入于脾,午入于心,未入于小肠申入于膀胱,酉入于肾,戌入于包络,亥入于三焦,子入于胆,丑入于肝,至于寅时,则又从肺起,此十二经与十二时,相循环而行者也。 十二经穴周流歌? 中府为初注少商,少商别络注商阳。商阳复向迎香走,香接头维至库房。 维下降兮趋厉兑,兑传隐白至胸乡。隐白上升达大包,大包仍续极泉场。 泉贯少冲心部井,少泽相连即小肠。泽会听宫睛明分,睛明下造至阴强。 至阴斜出涌泉底,泉穴还归俞府藏,俞府天池横络截,池出中冲心主张。 中冲并与关冲合,关冲宛转丝竹傍。丝竹更贯瞳窌穴,瞳窌下入窍阴方。 窍阴横亘大敦井,敦上期门肝脉当,期门历遍还中府,经络周流仔细详。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及针灸学歌诀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背诵 一、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病候: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二、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病候: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三、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病候: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 1 四、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 病候: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五、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病候: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 六、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病候: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七、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十二经脉循行顺序记忆

——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 一、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附:记忆要点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律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确定的。现分述如下: ①脏腑 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表示。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属”,并以此脏或腑来命名该经脉;而属

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或脏,这种联络称为“络”。如手太阴肺经以“肺”命名,表示该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以“大肠”命名,表示该经属大肠,络肺。 ②手足 十二经脉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称“足……经”。如手太阴肺经以“手”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阴脾经以“足”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下肢。 ③阴阳 首先,根据阴阳学说,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十二经脉中凡属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凡属六脏,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其次,根据阴阳盛衰、消长情况,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它们在四肢内侧或外侧的排列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另外,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还经过躯干部。阳经在头部、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针灸学 十二经脉 循行 灵枢 原文 加 彩图 (经典图文并茂)

1、LU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横出腋下,下循臑内前廉,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 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2、LI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颙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 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 阳溪(经)、偏历(络)、温溜、 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 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 巨骨、天鼎、扶突、 禾髎、迎香。

3、ST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遏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外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髌中, 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 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 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 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 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 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 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共45穴,左右合90穴。 4、SP足太阴脾经,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 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 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共42穴,左右各21穴。

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循行

1.循行部位:屬於肺,上至 氣管、喉嚨,沿鎖骨横行至腋下(中府、雲門二穴),沿上肢内側前緣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側橈骨邊緣進入寸口,經大魚際部,至拇指橈側尖端(少商穴)。 2.分支:從腕後(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橈側尖端(商陽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3.聯繫髒腑:屬肺,絡大腸,通過横膈,並與胃和腎等有聯繫。 1.循行部位: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撓側尖端(商陽穴),沿食指撓側上行,經過合穀(第一、二掌骨之間)進入兩觔(拇長伸肌 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沿上肢外側前緣,上行至肩前,經肩盂穴(肩端都),過肩後,至項後督脈的大椎穴(第七頸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陽明經的缺盆穴(鎖骨上窩),絡於肺,下行通過横膈,屬於大腸。 2.分支:從缺盆上行,經頸旁(天鼎、扶突)至面頰,入下齒齦中,複返出來夾口角,通過足陽明胃經地倉穴,繞至上唇鼻中央督 脈的水溝穴(人中),左脈右行,右脈左行,分别至鼻孔兩旁(迎香穴),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3.聯繫髒腑:屬大腸,絡肺,並與胃經有直接聯繫。

1.循行部位:足陽明胃經起於鼻翼兩側(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會足太陽膀胱經(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側(承 泣、四白),進入上齒齦内,複出繞過口角左右相交於頦唇溝(承漿穴),再向後沿下頜出大迎穴,沿下領角(頰車穴),上行耳前,經顴 2.分支: ?面部分支:從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嚨旁進入缺盆,向下通過横膈,屬於胃(會任脈的上脘、中脘),絡於脾。 ?缺盆部直行脈:從缺盆下行,沿乳中線下行,夾臍兩旁(沿中線旁開二寸),至鼠蹊部的氣沖(又名氣街)穴。 ?胃下口分支:從胃下口幽門處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層,下行至氣街穴,與來自缺盆的直行脈會合於氣沖(氣街穴)。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側(髀關穴);沿下肢外側前緣,經過膝蓋,沿脛骨外側前緣下行至足背,進入第二足趾外側(厲兑穴)。 ?脛部分支:從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側端。 ?足背分支:從足背(沖陽穴)分出,進入足大趾内側(隱白穴),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3.聯繫髒腑:屬胃,絡脾,並與心和小腸有直接聯繫。 1.循行部位: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内側端(隱白穴),沿足内側赤白肉際上行,經内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内側,沿脛骨後 緣上行,至内踝上八寸處(漏穀穴)走出足厥陰肝經前面,經膝股内側前緣至沖門穴,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通過横膈,夾食管旁(絡大包,會中府),連於舌根,散於舌下。 2.分支:從胃部分出,向上通過横膈,於任脈的膻中穴處注入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3.聯繫髒腑:屬脾,絡胃,與心、肺等有直接聯繫。

十二经循行及特定穴歌诀

十二经脉循行 LU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LI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颙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ST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SP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HT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SI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BL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KI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PC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SJ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拙。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GB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拙,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LR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忼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巧记十二经脉循行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 一、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附:记忆要点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律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确定的。现分述如下: ①脏腑 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表示。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属”,并以此脏或腑来命名该经脉;而属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或脏,这种联络称为“络”。如手太阴肺经以“肺”命名,表示该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以“大肠”命名,表示该经属大肠,络肺。 ②手足 十二经脉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称“足……经”。如手太阴肺经以“手”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阴脾经以“足”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下肢。 ③阴阳 首先,根据阴阳学说,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十二经脉中

凡属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凡属六脏,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其次,根据阴阳盛衰、消长情况,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它们在四肢内侧或外侧的排列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另外,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还经过躯干部。阳经在头部、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三、实例演示 1、手太阴肺经 首先,手三阴从胸走手。其次,手,提示分布在上肢;太阴,提示位于(肢体)内侧前缘;肺,提示属肺,络大肠。 因此,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可以推断,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大致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属肺,络大肠。 2、足少阳胆经 首先,足三阳从头走足。其次,足,提示分布在下肢;少阳,提示位于(肢体)外侧中间、侧头部、躯干侧部;胆,提示属胆,络肝。 因此,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可以推断,足少阳胆经从头走足,大致分布在侧头部、躯干侧部、下肢外侧中间,属胆,络肝。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四经脉体表循行路线简歌 总规律,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其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阳经分布于四肢 外侧及头面、躯干。 2、分布于四肢的规律,是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三个区线。其中手足阳经为阳明在 、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特殊性,就是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 前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手阳经手阴经足阳经阴经(分布图)。 3、躯干的分布规律 (1)胸腹部:共4条经,七条脉 前正中线-任脉 肾经-在胸部,旁开前正中线2寸,腹部旁开前正中线0.5寸 胃经-在胸部,旁开前正中线4寸,腹部旁开前正中线2寸 脾经-在胸部,旁开前正中线6寸,腹部旁开前正中线4寸 (2)腰背部:共2条经,5条脉 督脉-位于后正中线 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后正中线1.5寸,为全身背俞穴所在 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线3寸,沿肩胛骨内侧线下行 (3)胁肋部:共2条经,2条脉 肝胆经循胁肋 4、颈部的分布规律 从前正中线到后正中线依次为:任脉,足手(阳明胃、大肠)、足手(少阳胆、三焦)、手足(太阳小肠 、膀胱),督脉。 5、面部的分布规律 前部、前额:手足阳明经 侧部、侧头:手足少阳经

后部、后头:手足太阳经 顶部、巅顶:督脉、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属络关系 即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其中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 成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因十二经脉之气的走向特点: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上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 足至腹胸。 从而形成了: 1、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未端交接 2、阳经与阳经在头面交接 3、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的规律。 十二经脉通过阴阳表里、手足同名经的连接,从手大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再复从肺经而逐经相接, 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十四经脉体表循行路线简歌~~~~~~~~~~~~~~~~~~~~~~~~~~~~~~~~~~~~~~~~~~~~~~~~~~~~~~~~~~ (一)手太阴肺经(四)足太阴脾经 太阴肺起乳上缘,横胸出腋厥少前,太阴脾起足大趾,踝上八寸交厥阴,过肘循臂入寸口,上鱼大指内侧边。股内前缘入腹中,腹四胸六季胁止。 (二)手阳明大肠经(三)足阳明胃经 阳明大肠起商阳,臂肘臑肩外前量,阳明胃起目下眶,入齿环唇交承浆,入缺上颈贯颊行,环唇挟鼻终迎香。颌颊耳前入发际,颈缺乳中挟脐旁,臑nao(闹):上肢上臂。腿前外侧直下行,止足次趾外侧端。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吞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

巧计十二经脉起止穴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和起止穴同巧记 注:1.红体字代表十二经脉,兰体字代表起止穴;2.缺点是记忆口诀中没有交接部位,可参考我的原创十二经脉流注次序顺口溜3.转载须注明颜之推敲原创。 经始太阴,而厥阴最后,穴先中府,而终则期门。原夫肺脉,胸中始生,出腋下而行于少商,络食指而接乎阳明。大肠起自商阳,终迎香于鼻外。胃历承泣而降,寻厉兑于足经。脾自足之隐白,趋大包于腋下。心由极泉而出,注小指之少冲。小肠兮起端于少泽,维肩后上络乎听宫。膀胱穴自睛明,出至阴于足外。肾以涌泉发脉,通俞府于前胸。心包起乳后之天池,络中冲于手中指。三焦始名指之外侧,从关冲而丝竹空。胆从童子穴,连窍阴于足之四指。肝因大敦而上,至期门而复于太阴肺经。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循。 1. 肺:中府----少商食指尖交大肠经 费府中的少商大款(费:肺;府中:中府;大:大肠) 2.大肠:商阳----迎香鼻翼旁交胃经 大山羊,味应香(大:大肠,山羊:商阳;味:胃;应香:迎香) 3.胃:承泣----历兑踇指端交脾经 胃张撑起,屁多离队(撑起:承泣;屁:脾;离队:历兑) 4.脾:隐白----大包心中交心经 皮色银白新大包(皮:脾;银白:隐白;新:心) 5. 心:极泉----少冲小指尖交小肠经 新泉极冷,水少冲点,小心感冒(新:心;泉极:极泉;小:小肠) 6.小肠:少泽----听宫目内眦交膀胱经 小产钱少则关门停工(小:小肠;少则:少泽;关:膀胱;停工:听宫) 7.膀胱:睛明----至阴足小指交肾经 光睛明,水至阴(光:膀胱;水:肾) 8.肾:涌泉----俞府心包交心包经 涌泉水,包舒服(水:肾;包:心包;舒服:俞府) 9.心包:天池----中冲无名指端交三焦经 天池饱满,山中冲下(饱:心包;山:三焦) 10.三焦:关冲----丝竹空目锐眦交胆经 叫观众弹丝竹管乐(叫:三焦;观众:关冲;弹:胆) 11.胆:瞳子髎----足窍阴踇指毛丛交肝经 童子捣蛋,竟敢筑桥(蛋:胆;敢:肝;筑桥:足窍)

十二经脉循行动画图

经典十二经脉循行动画图1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3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

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4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5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6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中医五脏场振幅决定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中医五脏场振幅决定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高级研究员 ksjyjs叶苗在网络论坛里发表; 中医五行百病百治的‘空色志音味时频’域变换的数理分析基础, 中医五脏五色五味在细胞泸波特性中实现统一, 短文后,就在光明中医网学习了马文辉老师的“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等”系列文章,马文辉先生所说: “每个方证就是一个节点,这个节点既是一个位的点、也是一个时点,同时又是一个势点(趋势-顺逆),还是一个态点(性质-寒热虚实),更重要的是全过程伴随着一个质点(体质)。这就是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的全部”。 ksjyjs叶苗认为此论也是对脏象电磁场运动的一种简明概括。 马文辉先生所说: 三阴三阳是一个古老而敏感的课题,它涉到中医的两大经典著作《内经》和《伤寒论》。《内经》奠基了针炙经络辨证论治的体系,《伤寒论》奠基了汤方辨证论治的体系,而三阴三阳是这两部奠基之作的根基,关乎中医学的整个理论的基本框架,具有拨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ksjyjs叶苗认为可由“中医五脏场振幅决定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辩证分析来认清。 即中医十二经脉光包络中的五脏场交调电流与五脏电势场推迟势辨证运动关系而显现的走向、交接、分布、表里、传变、流注次序关系。 ksjyjs叶苗认为: 列宁说“哲学概念不能引入数学,它就只能流于哲学这一个范围”。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象到数的发展,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真学问都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开始的,但真学问不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从内经伤寒到古中医的圆运动,到现代物理光电子高等数学的数理矢量场论分析中对圆运动的量化、深化、细化的工具即‘梯度、散度、旋度’进一步应用分析;是人类对生命科学内各种探索的必经之路与客观规律。 从内经伤寒到三部六经,到现代物理光电子高等数学的数理矢量场论分析中对势能场推迟势及各电磁场量的量化、深化、细化的工具即‘微分、积分、卷积分’进一步应用分析, 是人类对生命科学内各种探索的必经之路与客观规律。 , 中医五脏场振幅决定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简要概念分析基础: 1、人类大量实践与检测证实:中医望闻问切、辩证论治,属现代物理光电子科学体系范畴。 2、中医望神望色望形所见的是五大藏象幅射场。 3、由光幅射的集肤效应公式决定人体皮肤球状表面电流的深度、决定脏腑球状圆表面电流的深度,决定细胞膜两侧的电流、决定细胞核膜两侧的电流。 4、人体皮肤球状表面电流等于脏腑球状圆表面电流积分之和,等于人体总细胞膜两侧的电流积分之和,等于人体总细胞核膜两侧的电流积分之和。 5、人体皮肤球状表面电流,由五大藏象幅射场电流交调而形成光包电流。 6、五大藏象幅射场电流交调,而形成光包电流就是中医的十二经脉。 7、五大藏象幅射场相生相克,受基氏电压电流定律所制约。 8、五大藏象幅射场电流交调而形成光包电流,可由傅里叶变换所选频、所分解。

中医学院十二经脉重点穴位取穴及循行图

1.中府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2.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 3.孔最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4.列缺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 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的凹陷中 5.太渊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股腱尺侧凹陷中(原穴) 6.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井穴) 2. 手阳明大肠经 1.商阳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2.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原穴) 3.阳溪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手拇指向上跷起时, 当拇短伸股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经穴) 4.手三里在前臂,肘zhǒu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5.曲池在肘区,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合穴) 6.臂臑在臂部,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处。(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阳维脉之交穴) 7.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的凹陷即是本穴 8.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大肠经,胃经之交会穴) 3. 足阳明胃经 1.承泣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2.四白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处 3.地仓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口角旁开0.4寸 4.颊车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咀嚼jǔjué时,咬肌隆起处 5.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6.头维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7.天枢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大肠之募穴) 8.归来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9.伏免在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10.梁丘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11.犊鼻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12.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dú鼻下3寸,胫骨前嵴jí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3.上巨虚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4.下巨虚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5.丰隆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1寸 16.解溪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17.内庭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pǔ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荥xíng穴) 18.厉兑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井穴) 4. 足太阴脾经 1.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井穴) 2.太白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原穴) 3.公孙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络穴,八脉交会穴) 4.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脾经、肾经、肝经之交会穴) 5.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6.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kē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合穴) 7.血海在股前区,髌bìn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8.大横在腹部,脐中旁开4寸(脾经,阴维脉之交会穴)

人体十二经络快速记忆法

人体十二经络快速记忆法 人体十二经络快速记忆法 足太阳膀胱经穴歌 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攒竹曲差参,眉头直上眉冲位,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大杼风门引肺俞,厥阴心督膈肝胆,脾胃三焦肾俞次,气大关小膀中白,上髎次髎中后下,会阳须下尻旁取 还有附分在三行,魄户膏肓与神堂,yixi 膈关魂门当,阳纲意舍及胃仓,肓门志室连胞肓,秩边承扶殷门穴,浮郄相临是委阳,委中在下合阳去,承筋承山相次长,飞扬跗阳达昆仑,仆参申脉过金门,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侧寻至阴。 足少阴肾经穴歌足少阴肾二十七,涌泉然乖徽海出,太溪大钟连水泉,复溜交信筑宾立,阴谷横骨趋大赫,气穴四满中注得,肓俞商曲石关蹲,阴都通谷幽门直,步廊神封出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毕 手厥阴心包经穴歌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泽郄门认,间使内关输大陵,劳宫中冲中指尽。 手少阳三焦经穴歌少阳三焦所从经,二十三穴起关冲,液门中渚阳池立,外关支沟会宗逢,三阳络入四渎内,注入天井清冷中,消泺臑会肩髎穴,天髎天牖经翳风,瘛脉颅息角耳门,和髎上行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穴歌 足少阳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至,阳白临泣开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是,风池肩井渊腋长,辄筋曰月京门乡,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市中渎,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侠溪窍阴闭。 足厥阴肝经穴歌 足厥阴经一十四,大敦行间太冲是,中封蠡沟伴中都,膝关曲泉阴包次,五里阴廉上急脉,章门过后期门至。 任脉穴歌 任脉中行二十四,会阴潜伏二阴间,曲骨之前中极在,关元石门气海边,阴交神阙水分处,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阙连鸠尾,中庭膻中玉堂联,紫宫华盖循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端。 督脉穴歌 督脉行脉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长强,腰俞阳关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长,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上星神庭素髎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缝之内。 走向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 1、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3、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4、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

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5、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6、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 7、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8、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

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

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 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 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 一、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 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附:记忆要点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 降 ”。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律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确定的。现分述 如下: ①脏腑 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 这种特定的联系用 “属”、“络”来表示。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属”,并以 此脏或腑来命名该经脉; 而属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 腑或脏,这种联络称为“络”。如手太阴肺经以“肺”命名,表示该 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以“大肠”命名,表示该经属大肠, 络肺。 ②手足

十二经脉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主 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称“足……经”。如手太阴肺经以“手”命名, 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阴脾经以“足”命名,表示该经主 要分布在下肢。 ③阴阳 首先,根据阴阳学说,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十二经脉中凡属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 经”;凡属六脏,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其 次,根据阴阳盛衰、消长情况,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即太阴、少 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它们在四肢内侧或外侧的排列顺 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另 外,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还经过躯干部。阳经在头部、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 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三、实例演示 1、手太阴肺经 首先,手三阴从胸走手。其次,手,提示分布在上肢;太阴, 提示位于(肢体)内侧前缘;肺,提示属肺,络大肠。 因此,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可以推断,手太阴肺 经,从胸走手,大致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属肺,络大肠。 2、足少阳胆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