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辐射源如何区分

红外线辐射源如何区分
红外线辐射源如何区分

红外线辐射源如何区分

红外线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760纳米至1毫米之间,是波长比红光长的非可见光。覆盖室温下物体所发出的热辐射的波段。透过云雾能力比可见光强。在通讯、探测、医疗、军事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俗称红外光。

以发射红外辐射为主的辐射体。严格地说,凡能发射红外辐射的物体都可称为红外辐射源。由于自然界任何高于绝对温度零度的物体都在发射红外辐射,因此,任何物体都是红外辐射源,只是辐射强度不同而已。

红外线的波长范围很宽,人们将不同波长范围的红外线分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区域,相对应波长的电磁波称为近红外线、中红外线及远红外线。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2.5-3)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2.5-3)~(25-4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25-40)~l000μm之间。

红外线辐射源可区分为四部分:

白炽发光区(Actinic range):或称“光化反应区”,由白炽物体产生的射线,自可见光域到红外域。如灯泡(钨丝灯,TUNGSTEN FILAMENT LAMP),太阳。

热体辐射区(Hot-object range):由非白炽物体产生的热射线,如电熨斗及其它的电热器等,平均温度约在400℃左右。

发热传导区(Calorific range)由滚沸的热水或热蒸汽管产生的热射线。平均温度低于200℃,此区域又称为“非光化反应区”

(Non-actinic)。

温体辐射区(Warm range):由人体、动物或地热等所产生的热射线,平均温度约为40℃左右。

更多的光污染知识介绍,更多造成光污染的原因请大家继续关注的相关知识。

红外线辐射采暖原理及特点

红外线辐射采暖原理及特点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技术是一种低强度远红外辐射采暖技术,以其均匀舒适的供暖性能、高效节能的运转方式、保护环境和安装方便的优良特性在大空间建筑采暖方面备受青睐。本文对这种技术的原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同时还分析了这种采暖方式的特性,应结合各小区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标签:红外线辐射采暖原理特点 我国的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的转移和勘探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在我国西部探明并成功开发了一批优质天然气田,现已形成塔里木、柴达木、陕甘宁和川渝4个国家级的天然气田,已经具备了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据悉,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和优质化工原料,在全世界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达24%,而在我国,目前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只有2.2%。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郑虎在2000中国国际石油天然气会议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已将天然气开发和利用作为21世纪初能源结构优化和石油工业产业升级的重点,争取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目前的2.2%提高到8%左右,随着新疆塔里木全国最大的天然气田的诞生及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连同开发海上石油天然气和利用国外天然气在内,到2010年将有望实现这个目标。勿庸置疑,在国家大力发展天然气工业的形势下,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在工業生产和国民生活的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响应国家政策,更好地推广天然气在暖通空调业的应用的问题,是摆在业内人士尤其是暖通空调设备制造厂家、销售商家和设计人员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红外线辐射采暖原理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由一个或多个独立的真空系统组成。每个真空系统包括一台真空泵、控制系统、一定数量的发生器和热交换器。系统的热交换器由100mm直径的钢管连接而成的管路及覆盖在其上方的高效铝合金反射板构成,如图1所示。

远红外线对人体的作用

对人体作用 简述 红外线是在所有太阳光中最能够深入皮肤和皮下组织的一种射线。由于远红外线与人体内细胞分子的振动频率接近,“生命光波”渗入体内之后,便会引起人体细胞的原子和分子的共振,透过共鸣吸收,分子之间摩擦生热形成热反应,促使皮下深层温度上升,并使微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有利于清除血管囤积物及体内有害物质,将妨害新陈代谢的障碍清除,重新使组织复活,促进酵素生成,达到活化组织细胞、防止老化、强化免疫系统的目的。所以远红外线对于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多种疾病均具有改善和防治作用。此外,对人体内的一些有害物质,例如食品中的重金属和其它有毒物质、乳酸、游离脂肪酸、脂肪和皮下脂肪、钠离子、尿酸、积存在毛细孔中化妆品残余物等,就能够借助代谢的方式,不必透过肾脏,直接从皮肤和汗水一起排出,可避免增加肾脏的负担。 一般来说,燃料燃烧、电热器具热源等放出的红外线多属于近红外线,由于波长较短,因此产生大量的热效应,长期照射人体后会产生灼伤皮肤及眼睛水晶体等伤害。波长更短的其它电磁波如紫外线、X射线及γ射线等,会使原子上的电子产生游离,对人体更有伤害作用。远红外线则不然,由于波长较长,能量相对较低,所以使用时相对较少烫伤之危害。 远红外线也和家用电器所放射出的低频电磁波不同,家用电器所释出的低频电磁波可穿墙透壁及改变人体电流的特性,而被人们高度怀疑其危害性。远红外线在人体皮肤的穿透力仅有0.01至0.1厘米,人体本身也会放出波长约9微米的远红外线,所以和低频电磁波不可混为一谈。远红外线被用在许多疾病的辅助治疗上,例如筋骨肌肉酸痛、肌腱炎、褥疮、烫伤及伤口不易愈合等疾病,都可以利用远红外线促进血液循环的特性,而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作用 1、令水分子活性化,提高身体的含氧量 人体约70%是水分.血液的水分比率更高达80% 若血气不足,血液中的水分子便集结成惰性水(即四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不能通过细胞膜。远红外线能使水分子产生共振,变成独立水分子(即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提高身体的含氧量,细胞因而能恢复活力,精神更畅旺、头脑更灵活.进而能提高抗病能力,延缓衰老。 2、改善微循环系统 独立水分子可自由出入细胞之间,再透过共鸣共振,转化为热能,令皮下深层的温度微升,血流速度加快,微丝血管扩张;微丝血管开放愈多,心脏的压力便可减少,微丝血管的功能是向人体60兆个细胞供应氧气和营养,同时将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若微

远红外线

远红外线

太阳光线大致可分为可见光及不可见光。可见光经三棱镜后会折射出紫、蓝、青、绿、黄、橙、红颜色的光线(光谱)。红光外侧的光线,在光谱中波长自0.75至1000微米的一段被称为红外光,又称红外线。红外线属于电磁波的范畴,是一种具有强热作用的电磁波。红外线的波长范围很宽,人们将不同波长范围的红外线分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区域,相对应波长的电磁波称为近红外线、中红外线及远红外线。红外线是一种光波,它的波长比无线电波短,比可见光长。肉眼看不到红外线,任何物体都发射着红外线。热物体的红外线辐射比冷物体强。 远红外线简介 自然界有无数的远红外放射源:宇宙星体、太阳;地球上的海洋、山岭、岩石、土壤、森林、城市、乡村、以及人类生产制造出来的各种物品,凡在绝对零度(-273.15℃)以上的环境,无所不有地发射出不同程度的红外线。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射线。由能量守恒定律得知,宇宙的能量不能发生,也不会消失,只可以改变能量的方式。热能便是宇宙能量的一种,可以用放射(辐射)、传导和对流的方式进行转换。在放射的过程中,便有一部份热能形成红外线。红外线放射速度与可见光线相同,而且能够像光一样直线前进;如果使用反射板,便能改变它的传导方向。 几十年前,航天科学家对处于真空、失重、超低温、过负荷状态的宇宙飞船内的人类生存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得知太阳光当中波长为6000~15000纳米的远红外线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人们把这一段波长的远红外线称为“生命光波”。这一段波长的光线,与人体发射出来的远红外线的波长相近,能与生物体内细胞的水分子产生最有效的“共振”,同时具备了渗透性能,有效地促进动物及植物的生长。 远红外线产生 简述 远红外线有较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具有显著的温控效应和共振效应,它易被物体吸收并转化为物体的内能。远红外线被人体吸收后,可使体内水分子产生共振,使水分子活化,增强其分子间的结合力,从而活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使生物体细胞处于最高振动能级。 由于生物细胞产生共振效应,可将远红外热能传递到人体皮下较深的部分,以下深层温度上升,产生的温热由内向外散发。这种作用强度,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强化各组织之间的新陈代谢,增加组织的再生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调节精神的异常兴奋状态,从而起到医疗保健的作用。

什么是远红外线

什么是远红外线? 远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类似于微波和X射线,但不同的是每一种波所携带的能量的不同,其中远红外线占据太阳辐射能量的72%。远红外线的波长范围为4μm-1000μm(日本远红外协会定义为3μm-1000μm),科学家将不同波长范围的红外线分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区域,称为近红外线、中红外线及远红外线。远红外线是红外线范围波段最宽的。(如下图所示) 远红外线:在太阳光谱中波长自0.76至1000微米的称为红外线。其中,0.76至2微米是近红外线,2至4微米的是中红外线,4至1000微米的是远红外线. 太阳光线大致可分为可见光及不可见光。可见光经三棱镜后会折射出紫、蓝、青、绿、黄、橙、红颜色的光线(光谱)。红光外侧的光线,在光谱中波长自0.76至400微米的一段被称为红外光,又称红外线。 红外线属于电磁波的范畴,是一种具有强热作用的放射线。红外线的波长范围很宽,人们将不同波长范围的红外线分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区域,相对应波长的电磁波称为近红外线、中红外线及远红外线。 几十年前,航天科学家对处于真空、失重、超低温、过负荷状态的宇宙飞船内的人类生存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得知太阳光当中波长为8~14微米的远红外线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人们把这一段波长的远红外线称为“生命光波”。8~14微米的远红外线这一段波长的光线,与人体发射出来的远红外线的波长相近,能与生物体内细胞的水分子产生最有效的“共振”,同时具备了渗透性能,有效地促进动物及植物的生长。

医用红外线可分为两类:近红外线与远红外线。近红外线或称短波红外线,波长0.76~1.5微米,穿入人体组织较深,约5~10毫米;远红外线或称长波红外线,波长1.5~400微米,多被表层皮肤吸收,穿透组织深度小于2毫米。(但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把2.5微波以上的红外线通称为远红外线。) 热是如何来的呢?三种方法(传热)? 热高温低。这是一个原则。方法有三种传热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传热实际执行的形式,这三种方法的组合比例。 ①传导传热 热逐渐铁棍的一端被加热时,并最终变得炙手可热。它被称为传导传热,热传输是通过这种方式的材料。热导率是由不同的材料。金属是热的良导体。气体一般是低的热传导体。因此有许多小孔的材料,热传导变得较低。 ②对流传热 当从底部加热液体和气体,例如水和空气的对流换热,温暖的一部分上升,因为它的密度,扩大减轻。另一方面,冷上部下降。多次执行这些操作,总的温度上升。在这种方式中,移动液体和气体的传热方法被称为对流。 ③辐射换热 传热的方法,不需要介质,被称为辐射传热,太阳能热直接到达地球温暖地面。热量被直接吸收材料在电磁波的形式和材料的温度升高。(激活构成物质的原子振动)传热远红外线辐射传热本身。当有气体氮气(N2)和氧气(O2),作为一个中间介质,不被吸收的远红外线,但它被吸收气体如二氧化碳(CO2)和水蒸气(H2O)的极性。

远红外线对孕妇的影响

远红外线对孕妇的影响 女性在怀孕以后,需要避免出入很多不同类型辐射光线的环境,这些辐射会容易给腹中的胎儿生长发育带来不同类型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遭致畸形或者流产。但是,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让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无法避免的会收到一些光线,比如说远红外线,所以很多人会担心:远红外线对孕妇的影响。 远红外线对孕妇的影响 1、红外线不会对孕妇和婴儿造成危害,但是最好不要长期接触为好,远红外线也是一种涉嫌,但是不同于电磁波,只是穿透皮肤表层约2mm,不会穿透子宫进入胎儿体内。 2、远红外线是一种对人体有一的光,远红外对人体没有坏处,和家用电器所放射出的低频电磁波不同,家用电器所释放出的低频电磁波克穿透墙壁及改变人体电流的特性,二倍人们高度怀疑危害性。远红外对人体的皮肤穿透力仅有0.01至1厘米。 3、远红外是长波段的不可见光,只要发热物体都会产生,一般来说,100度以下物体的红外线是长波红外,也就是常说的远红外。 4、发光发热的物体都会产生红外线,红外线非电离辐射,一般不会影响孕妇和婴儿的健康,但强烈的红外会损伤视网膜,不可直接照射眼睛,如遇吧光线,长时间照射眼睛,会损伤视力。 孕妇可以养哪些植物防辐射 1、芦荟,多年生常绿植物,叶肉质而肥厚,芦荟凝胶可以阻止紫外线辐射对免疫系统产生的危害,并能恢复被损伤的免疫功能,使晒伤皮肤获得痊愈。 2、山人章和仙人球。这两种植物非常容易种植,仙人掌带刺的肉质肥厚,水分丰富,易于吸收和化解周围的线磁场辐射,帮助减少室内的空气污染。 3、绿箩。具有超强的空气净化能力,能通过类似光合作用的过程,把植物、墙面和烟雾中释放的毒物质分解为植物自有的物质。 因为在生活中是非常难以完全的避免很多种类型的光线辐射,这就需要孕妇在活动的时候,需要注意环境中的因素,同时注意选择防辐射的服装来对自己腹中的胎儿形成保护。在办公室里可以摆放两盆吸收辐射的绿植来缓解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辐射影响。

红外热辐射的类型介绍

红外热辐射的类型介绍 红外热以光波的形式传播,并且波的波长不同,所有波长都称为光谱。它的范围很广,分为3个主要类别。短波/近红外:这是热能,人体已开发出多种机制来保护自己免受短波红外的影响,短波用于工业干燥应用,熔化,油漆干燥和石英空间加热。归类为“最热”的红外线,温度高达2700C,波长为0.7 –1.4微米,也称为“短波”或“近”红外线。 中波或中波,不如红外短波热,中波可以被皮肤吸收,有各种各样的中波加热器,主要用于工业和室外应用。红外线,温度为500 –800C,波长为1.4 –3微米,也称为“中波”或“中”红外线。 长波或远红外,容易被皮肤吸收,用于远红外采暖系统和空间加热升温中,以舒适地供暖,欧美医院还在孵化器中使用远红外热来给新生婴儿保暖和采暖加热。C是红外线,温度低于500C,是最终的且最宽的3微米–1mm波段,也称为“长波”或远红外线。 远红外线发射出生物学上最重要的舒适采暖波长,因为皮肤含量为80%的水,仅吸收3微米及以下的热波

长(远红外线)。因此,远红外更好地被皮肤吸收,更少的透射和更少的反射。 辐射加热的方式与太阳加热地球的方式相同,太阳的红外线撞击地球,物体和人。辐射热能被吸收,每个物体变成一个储热器,然后加热周围的空气。一个简单例子,留在阳光下的汽车比留在阴凉处的汽车要温暖和干燥更快,因为太阳的红外线直接加热了汽车的表面,留在阴凉处的汽车正在被周围的空气加热,不会很快干燥。 当阳光到达物体时,它们会从内部加热物体,使物体变热而不加热周围的空气,远红外采暖系统将热量保持在靠近安装表面(即瓷砖地板或墙壁)的位置,而不是将热的空气靠近天花板,远红外线恰好在电磁光谱的不可见光范围内。

红外辐射和辐射源-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高级红外光电工程导论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教育中心

序言 红外线是电磁波谱的一个部分,这一波段位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早在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赫胥尔为寻找观察太阳时保护自己眼睛的方法就发现了这一“不可见光线”。但是,红外技术取得迅速发展还是在二次大战期间和战后的几十年,推动技术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军事上的迫切需要和航天工程的蓬勃开展。 红外系统是用于红外辐射探测的仪器。根据普朗克辐射定理,凡是绝对温度大于零度的物体都能辐射电磁能,物体的辐射强度与温度及表面的辐射能力有关,辐射的光谱分布也与物体温度密切相关。在电磁波谱中,我们把人眼可直接感知的0.4~0.75微米波段称为可见光波段,而把波长从0.75至1000微米的电磁波称为红外波段,红外波段的短波端与可见光红光相邻,长波端与微波相接。可见光辐射主要来自高温辐射源,如太阳、高温燃烧气体、灼热金属等,而任何低温、室温或加热后的物体都有红外辐射。 通常情况下,红外仪器总被认为是一种无源、被动式的探测仪器,因为它主要探测来自被测物体自身的红外辐射。例如:红外辐射计、热像仪、搜索跟踪设备等就不需要像雷达系统那样的大功率辐射源,红外仪器可对物体自身热辐射进行非接触式的检测,从中反演出物体温度或辐射功率、能量等。由于,具有全天时、隐蔽性好、不易为敌方干扰,适合军事应用。 但是,并非所有的红外仪器都是无源的。因为,除物体自身热辐射外,自然或人工辐射源与物质相互作用也能产生电磁辐射。电磁辐射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反射、吸收、透射、偏振、荧光等多种形式,利用不同作用机理,可研制出门类众多的红外仪器。如利用物体反射、吸收电磁辐射时的光谱特征,可测量分析物体的颜色、水份、和材料组分等。这一类探测仪器是需要辐射源的。 习惯上,我们都是根据仪器自身是否带辐射源来划分被动式或主动式探测仪器。仪器的命名也有所不同,如我们把被动式的辐射测量设备称之为辐射计,如红外辐射计、微波辐射计。而主动式的辐射探测设备相应地称为红外雷达、微波雷达。本课程主要介绍被动式的红外光电探测系统。 红外系统的信息流程通常包含辐射产生、传输、采集、光电转换、信号处理等环节。红外光、可见光本质上都是电磁波,波段相邻,红外仪器与可见光仪器的工作原理、信息流程几乎相同,主要元部件(如光学系统、探测器)虽有差异,但其作用机理、设计方法相似之处甚多,许多遥感仪器也经常集成了可见光通道和红外探测通道。由此,红外光电系统课程重点讲授红外技术,但许多内容对可见光系统也是适用的。

红外辐射基本知识

第一章红外辐射基本知识 第一节光的本质 关于光的本质,许多世纪以来同时存在互相矛盾的论点,但都在相互补充,不断进步。 一、光的本质 1.光微粒说:早在17世纪牛顿(Newton)就提出光的微粒学说。他认为光是由有弹性的球形微粒所组成,称为“光微粒”。据此牛顿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定律。 2.光波动说:与牛顿同时代人惠更斯(Wheegense)提出了光的波动学说。他认为光是以球面波的形式传播的。如果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的小孔,则在小孔后面形成新的球面波,根据这一理论可以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3.电磁波说:19世纪麦克斯(Maxis)提出光的电磁波理论。他认为光是一种在空间传播的电磁波。该理论涉及光的电磁本质,指出光和电磁性质的一致性。证明了X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波长上的差别而已。 4.量子论说:20世纪初普朗克(Planck)提出光的量子论学说。他认为:发光体的原子在发射光波时,是一份一份地发射的,光源好象射出一个一个“能量颗粒”,每个能量颗粒大小是固定的,称为这种光的一个量子。量子的大小只与这种光的频率有关。据此学说,光除了波动性外,还具有用量子表示的微粒性。量子的大小决定于频率,所以紫外线的量子比较大,可见光的量子次之,红外线的量子更小。该学说能解释光的热效应、化学效应、荧光现象及光压等。 二、光的分类 根椐光的波长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 1.可见光:占全部电磁波谱的极小部分。当阳光通过棱镜后,由于不同波长的光线穿透介质产生的折射角度不同,因而在棱镜后面的白屏上阳光分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可见光的波长为400~760nm(纳米)。1μm =1000nm(纳米)。 2.紫外线:在紫色光之外端谓紫外线,肉眼不可见光,波长约为4-399nm.在紫外线之外端还有x射线、r射线、宇宙射线。 3.红外线:在红色光之外端谓红外线,亦为不可见光,波长0.76~1000μm。红外线之外端还有微波,无线电波。 第二节红外辐射的特性 一、红外辐射与红外光谱 一切高于绝对零度(OK,-273.16℃)的物体都有自身的辐射热,只是常温物体的辐射峰值不处在人类视觉范围内,而处于红外波段,因而人眼不能看到常温物体的自身辐射(在自然界事实不存在绝对零度的物体)。

红外辐射基本知识

) 2. 光波动 代人惠更斯 (Wheegense) 提出了光 3. 电磁波 说: 19 世纪麦 克斯 (Maxis) 提出光的电磁波理论。他 X 4. 量子论 说: 20 世纪初 普朗克 (Planck) 提出光的量子论学说 OK ,-273.16 1. 17 (Newton) 1. 可见光:占全部电磁波 光的波长为 400 760nm ( 2. 紫外线: 在紫色光之外 x 射线、 r 射线、宇宙射线 3. 红外线:在红色光之外 1 m =1000nm( 纳米 ) 4-399nm. 0.76 1000 m 。

1800 年,美国天文学家威.赫谢尔(V.H ershel )在研究太阳光谱各部位的效应时,使一 支涂黑了的水银温度计受太阳连续光谱照射,发现在红色那一端外水银柱指示出较高的温度,从而确定了不可见的红外线的存在。此后又发现热效应从紫光到红光逐渐增强,而最大值是在红光边界以外。由此表明在太阳光谱红光边界之外,还存在着人眼看不见的辐射能量,当时称这种辐射能量为“看不见的光线”,后称之为“红外线”,或“红外辐射”。其频率范围为3X 1011?4x 1014 Hz之间。人体是天然辐射体,辐射率高达0.98,辐射峰值波长为9.3482 m?人体各部位温度的 差别,峰值在9 10. 近几十年来,由于各种性能的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相继出现,红外技术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波长由0.72 m(720nm)至1000 m的红外波段又分成三个波段,但划分的界限至今尚无统一规定。目前常采用分法有两种,一种是:即波长0.72?1.5 m为近红外波段,1.5?5.6 m为中 红外波段,5.6?1000 m为远红外波段;0.76 25 m 为近红外,25 30 m 为中红外,30 1000 m为远红外。国内也有另一种划分法,详表1-1。 表1-1红外光谱区的划分及适用领域(单位:m) 适用领域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极远红外 军事、空间和一般应用0.75 3.0 3.0 6.0 6.0 15.015 1000 红外烘烤加热0.75 1.4 1.4 3.0 3.0 1000 红外光谱研究0.75 2.5 2.5 2525 1000 红外线与其它电磁波不同,具有其特殊性: 1. 需要红外探测器才能显示:由于人眼见不到红外线,所以在研究与应用时,就必须要有对 红外线敏感的探测器,如利用其敏感效应而制造的各类热敏感探测器,利用其电效应而制成的各类光电探测器等。 2 .光化学作用较差:红外线光子能量小,例如波长为100um的红外光子,其能量仅为可见光光子能量的 1 /200 。由于其光化学作用比可见光差,不能使普通相底上的溴化银分子分解,所以普通照相胶片不易感光。红外摄影底片是在感光乳剂中加入一定的特种材料,才能使红外线感 光。 3 .热效应显著:与可见光相比热效应显著,如当手靠近白炽电灯时,皮肤有强烈的灼热感,因白灼电灯光线中有大量红外线;当手靠近日光灯时,则几乎感觉不到热的刺激,因其不含有红外线。太阳光中约70%是红外线,故太阳光温暖。 4.红外线易被一般物质所吸收,穿透力也较弱。 5 .产生红外线的机理与其它波长的电磁波也不相同。 三、热辐射定律 红外线是一种热辐射,对于一个热辐射体其波长与温度T、辐射量密度W三者间的关系服从 如下几个物理学定律。 1. 普朗克(Planck) 公式:在单位时间内,从黑体表面的单位面积在半球内??? a + p+ T = 1

什么是红外线辐射.

什么是红外线辐射? 点击次数:318 发布时间:2008-12-2 什么是红外线辐射? 红外测温仪是通过红外辐射运行的。红外线是占据在可见光之间电磁波谱的一部分。电磁波谱是一组不同类型的辐射。它包括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红外辐射、微波、和无线电波。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的波长。因此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红外”的意思就是“在红线以下”,表明这种光只有在电磁波谱的红光以下才能被看到。 特点 非接触温度感测器可以测量所有目标物体释放的红外能量,具有响应快的特点。通常被用于测量移动和间歇性目标,真空状态下的目标,由于恶劣环境空间限制以及安全威胁无法由人接触的目标。尽管在有些情况下使用其它设备也可以完成,但成本相对较高。 接触和无接触温度测量 接触温度检测器必须和目标材料温度相称。例如,在一个玻璃测温仪中的汞接受了空气中的温度,因此而热胀或者冷缩。当一个接触检测器被置于一个不同的环境中时,它就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新的环境。这也被称作检测器的响应时间。在某些应用现场,检测器要接触被测物是不实际或者是不可能的。而红外检测器可以在短时间内远距离测量温度,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它是非常实用的。 温度测量原理 红外检测器将吸收的辐射转化为热能,因此提高检测器的温度。并把温度变化数据转化成电子信号,放大显示出来。 辐射原理 所有的物体都是由不断震动的原子构成的,高能量的原子震动频率越高。所有微粒的震动,包括这些原子,生成电磁波谱。物体的温度越高,它的震动就越快,因此光谱的辐射能量就越高。结果,所有物体都不停的以自身的波长频率向外辐射,而其波长和频率又取决于物体自身的温度和它的光谱比辐射率。 视觉范围比率和到直径距离的比率 视觉范围是指仪器操作的角度,它是由该个体的视度所决定的。视觉范围是仪器和目标物距离与目标物直径的比率。目标物越小,你就应该靠它更近一些。当目标物的直径很小时,那么将温度计靠目标物近一些就显得很重要,这样可以确保只是在测量该目标物,而不包括周围环境。 视度操作 D : S是指视点直径距离的比率,它包括目标物前面最大限度接受辐射的90%。对该尺度精确的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