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空间诠释

博物馆的空间诠释
博物馆的空间诠释

博物馆的空间诠释:参观者是博物馆的一部分

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学博士林蕙玟谈博物馆场域空间与展示诠释

在英国的国家自然史博物馆,巨大的梁龙骨架化石成为带领访客进入博物馆世界的“引导员”,

并且体现了博物馆的空间美。

位于柏林的欧洲犹太人受难纪念地是一个位于地底下的博物馆,地面上是由一块块棺木状大理石

组成的场域。

从中华艺术宫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地标性的博物馆怎样代表这座城市?从提篮桥监狱博物馆到淞沪抗战纪念馆,博物馆对历史的展示与诠释如何做到客观公允?近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邀请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学博士、创意产业设计研究院助理教授林蕙玟主持讲座“博物馆的场域空间与展示诠释”。她从建筑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博物馆的本质,对博物馆的观赏性和客观性作出反思。

博物馆背后的权利

当我们踏进博物馆的大门,也许并不会思考通向门槛的阶梯或是一根根高大的落地柱有什么含义,这是建筑学家的事。然而回想起拾级而上,我们的心情是如何随着变更的建筑表情而转变的,如何收拾起食物杂物和慌乱的心情而预备好进入另一个时空的,也许我们能够感受到博物馆的庄重和威严。如同古代庙宇神殿这种特殊建筑,现代博物馆也具备一种仪式化的空间能量,不仅使陈列其中的藏品更富有启示力,也让参观者感受到神圣的心灵洗礼。林蕙玟认为,博物馆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它的背后具有深刻的政治性、社会性的叙述观点。

国立博物馆大多位于城市中特定的地点,表现为该国的政治声明,如在英国,许多博物馆皆与希腊或罗马帝国时期建筑的象征有关联。私立博物馆则通常展示个人的收藏品,其拥有者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作为一种财富和艺术权威的象征。比

如,利物浦的沃克美术馆是由英国酒商和市议员沃克所创立的,政界商界在博物馆内形成一个社交空间;伦敦的霍尼曼博物馆由茶叶商霍尼曼创立,收藏他游历世界各地的各类珍奇宝物;而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捐献者亨利·泰特则是一位制糖商人和慈善家,他收集的是包含英国艺术家和英国艺术运动的藏品。这些藏品对于博物馆来说,是一个世界的缩影;它们曾经被私人拥有,呈现的是收藏者想要拥有世界的力量。

空间、物件和人的关系

每个博物馆都是在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叙述由三个部分构成,空间、物件和人。空间的动线安排决定参观者的观赏过程,物件带领参观者进入空间并实现对话,最后参观者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

在访客进入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之前,序列性的空间引导往往是被安排设计的。在由发电厂改建的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参观者必须经过长达百米的向下的斜坡从一个矮扁的入口进入五层高的涡轮大厅,参观完涡轮大厅的大型展览后接着参观北侧各小展览区的展品。而英国的国家自然史博物馆典藏间范围有3英亩大,内部有一个如同大教堂的空间。如此巨大的空间如何进行参观?一个做法是通过大型展品物件帮助参观者感受尺度,增加空间的沟通感。因此,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中最具象征性的物件是一个长26米的梁龙骨架化石。这个巨大的恐龙是带领访客进入博物馆世界的“引导员”,它被亲切地称为“小梁”,所有人进入博物馆首先要看的就是小梁。“借由它的巨大尺寸和穿透性的线体来实现参观者与空间的对话,并欣赏博物馆空间的美。”林蕙玟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里的“千手观音”也具有同样的效果,成为整个博物馆空间的发电机。

博物馆的空间不仅包含典藏间或展示厅,也包含售票处、商店、餐厅、楼梯等多种空间,同样能够体现博物馆的叙事水平。一个好的博物馆所提供的公共空间能够恰到好处地容纳和引导人群,同时不偏离主题。泰特现代美术馆保留了原有发电厂的结构部件,用长长的坡道将游客从外部开阔的环境带入美术馆的庞大体量中,从而使整个涡轮大厅成为中央大街的广场,人们可以任意在内穿行、停留、休憩和参观。林蕙玟参观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之后认为,同样是由发电厂改建而成,当代艺术博物馆虽然用了很流行的建筑语汇打造了很棒的公共空间,但是看不出与发电厂的关系。“它位置很好,有开阔的视野,但是好像改造得过多,失去了与过去上海历史的联结,如果释放更多历史信息和它的原貌会更好一些。”林蕙玟说。

参观者同样是博物馆完整叙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柏林的欧洲犹太人受难纪念地是一个位于地底下的博物馆,地面上是由一块块棺材状的大理石组成一片类似墓地的场域,博物馆便在墓地之下。当时受难的犹太人的书信、日记等各种信息从地面下投射到地面,而观者只能低下头来观看——呈哀悼的姿势——通过观者完整地呈现出一种仪式。而在另一个例子中,参观者的行为举止甚至因为博物馆而改变,这是观者与空间之间的交互作用。1851年,伦敦举办水晶宫大博览会,位于海德公园内的水晶宫被设计为全景敞视建筑,原本被认为会粗鲁滋事的工人阶层表现得十分有礼节,成为象征文明的博物馆中的一员。

诠释历史的多种方式

博物馆展示的故事是否真实?在林蕙玟看来,其展示的历史未必客观,建筑主体往往对历史拥有更多的诠释权。“尤其是监狱博物馆这一类,最容易面临失真的问题,如果是当权者建造博物馆,可能会修饰事实;如果是受害者建造的博物馆,则可能有夸大其词的倾向。”林蕙玟所举的例子是台湾景美人权文化园区和绿岛人权文化纪念园区,作为白色恐怖时期关押政治犯的地方,这里承载了受害者巨大的痛苦。然而改造后的园区水清草绿,拥有脚踏车步道,成为如今台北市民最爱休闲的地方。园区内曾经的监狱被拆除后重建,然而其内容发生了改变,监狱内阴冷潮湿的环境被替代为透光极好的地方;牢房内的假人弹着吉他、看着书、聊着天,看似十分悠闲,然而这在受害者的叙述中是绝不可能出现的场景。参观者所能见到的对历史的简述、极少量的实物、失真的现场,使他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认知产生了深刻的断裂,这与博物馆所承担的功能显然是有所背离的。林蕙玟认为,“借由博物馆的展示所呈现出的真实性是将展示物、建筑物、整体场所以一种‘包裹式’的集合方式,模糊了其客观性。”

作为其反例,位于德国的纳粹党集会场档案中心选择让历史现场自己发言,仅仅提供档案性质的照片和文件,没有大屠杀凌虐的照片,只有中性的表达。越南火炉监狱博物馆则邀请以前被关押的越南政治犯回来当解说员,为当时的殖民者法国人解说历史。另有一种拟仿的真实,比如位于英国诺丁汉郡的犹太浩劫中心,尽管这里并不是历史现场,但是作为针对中小学生反歧视和反偏见教育而建立的博物馆,它通过体验和参与历史来培养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历史,其存在意义值得肯定。

在对博物馆的反思中,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所谓的历史的真实是不是创造的真实。如果是这样,艺术家为历史而创作的艺术作品与博物馆内呈现的历史有何区别?具

有犹太血统的艺术家Christian Boltanski曾经创造过一系列艺术作品,包括收集二手的旧衣服当做犹太人的衣服展出纪念;或是将犹太人的家庭相簿翻拍后以民族学的方式重新排序。倘若隐瞒真相,也许他的作品会被当做真实的历史,而博物馆的参观者应该学会自己判断真相。

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

项目名称:通化自然博物馆 项目地址:吉林通化 服务内容:项目策划、展陈设计、展陈施工、协助布展 开馆时间:2015年 通化自然博物馆 总平面 通化四分之三的面积都属于长白山区,通化依托长白山,长白山映衬通化。本展馆则是以通化自然资源介绍和展示为核心,并辐射扩大到长白山区。展馆总面积约2300多平方米,共设置6大主题展区:序厅、魅力通化、五彩山野、天堂、地下宝藏和保护开发。 序厅——本展厅为通化简介及远眺长白山,让游客走进长白山,近距离感受长白山之美。进入馆中首先映入观众眼中的是气势磅礴的长白山主峰,左侧模拟龙岗山脉,右侧模拟老岭山脉,中部则是模拟穿城而过的浑江,给予游客视觉与感官上有力的冲击和震撼。此外,从山间远眺,房屋、农田依稀可见,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观众可穿越“湿地”,近距离体验和感受通化农村生活的气息,将通化最美的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这也激发观众的兴趣

与好奇心,开始神秘的“自然与生命的探索之旅”。 序厅 魅力通化——本展厅主要包括“珊延大岭”、“林海微光”、“山城风采”、“长白明珠”、“东部群星”等展项群。“珊延大岭”以场景复原的形式展示长白山火山地貌及其垂直植被景观带分布;“林海微光”为以哈泥湿地为主体的湿地景观,介绍建立自然保护区对通化市市区水源的重要性及其生物多样性;“山城风采”以通化“三城六乡”的荣誉为背景介绍通化市地方特色产业;“长白明珠”概括展示通化自然、地理、资源等内容;“东部群星”是东北东部12+2市(州)区域合作以及各成员城市的详细介绍。

“珊延大岭” 五彩山野——本展厅主要包括“老把头抬棒槌”、“林业重地”、“绿色珍馐”、“草药大观”、“辩木识材”、“赏色品芳”、“小秋收”等展项群。

博物馆建筑空间与展陈设计之间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115806688.html, 博物馆建筑空间与展陈设计之间的思考 作者:赵涛李文瑾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3期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新建博物馆无论是在数量、规模上,还是类型上,都令世界刮目 相看。我国已快速跨入国际博物馆先进行列。随着博物馆的迅猛建设,许多博物馆在建筑空间设计中产生的种种问题也随之而来。文章从分析博物馆建筑空间与展陈设计的关系入手,探讨了两者之间如何共同努力去营造优质的展陈空间以及其他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博物馆;建筑空间;展陈设计;思考 博物馆是承载历史发展、传承地域文明、展现文化精髓的载体,通过珍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让人们与历史对话。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经济的进步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博物馆现代化建设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博物馆建筑设计和展陈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设计理念也需更加准确到位。 1 博物馆——一座特殊的建筑 博物馆是特殊的城市文化公共建筑。博物馆建筑是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开展各项展览活动、实现博物馆社会功能的重要物质条件。博物馆的历史虽说可以追溯千年以上,但90%甚至95%以上的博物馆均是二战以后建立的[1]。西方博物馆在种类上可以划分为科学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和特殊博物馆四类。我国近代博物馆出现在1840年后。如今,随着我国社会文明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已有几千座形态各异、规模不等的博物馆,其类型可以分为综合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专题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和科学博物馆。这些形形色色的博物馆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它们述说着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美国的理查德·迈耶称博物馆为“旅客的定向中 心”[2]。其中,展览是博物馆开展各项服务、教育工作的基础。人们在博物馆参观展览时可以了解到历史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到文化建设的成果,可以欣赏到独特的艺术作品。而博物馆建筑的形式不仅反映出社会对博物馆的认知,也要体现博物馆自身建筑外观的美观与内涵。所以,博物馆这座身负特殊使命的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地域文化的窗口,是城市建设的会客厅,是公众的文化依赖。因而需要建筑设计单位与博物馆共同协作,设计好这座代表文化的博物馆建筑。 2 应高度重视博物馆对外开放的核心空间 博物馆作为特殊的公共文化建筑,其彰显出来的品质不仅仅是建筑外观,更应注重的是内在核心功能空间的设计。博物馆建筑功能空间基本组成可以分为展示陈列空间、公共服务空间、保管收藏空间、管理办公空间。展陈空间内以文物展示为主,艺术装饰为辅,通过使用各种展示手法,运用艺术化、科技化的设计语言对文物、辅助展品等进行合理搭配组合,将文化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钱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笔者的家乡白居易诗中的江南腹地——苏州,本文着重从建筑美学方面分析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空间意向:天造与人为的联姻 “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这个被称为自己的“小女儿”的封刀之作的评价。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立足现代审美的新中式园林空间。 穿过一座由玻璃和不锈钢棚搭建的大门,一个由钢梁和金属百叶构成的入口吸引了来访者的所有目光。通过一个别致的圆形孔洞,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情调。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其中,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同时,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空间的戏剧性。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透射出的依然是室外的绿色景观,像极了两幅挂在墙上的画。不难发现,简单的几何形是设计师塑造空间的语言,然而这些现代的设计元素通过穿插与组合,创造出来的却是充满传统味道的空间气质。中庭的吊灯也是独立设计的,将传统中式花灯取其形,再利用方形与菱形的结构将传统精神完美地与现代材料结合而成。 连接东西两大展厅的是有着条状木质百叶屋顶的走廊。东面走廊的尽头是提供休息的场所,其中一棵百年紫藤是贝老先生精心挑选的,其蜿蜒曲折的枝蔓与顶部四方大气的花架形成强烈的对比,阳光透过树叶在纯净的墙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顿时给空间增添了活力与激情。传统与现代两种审美在此相互碰撞,展现出贝先生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独特见解。

博物馆空间构成

3.2 博物馆建筑空间的构成 一般来说,博物馆建筑由陈列空间、公共空间、藏品库区空间、技术及办公空间这四类空间组成,四者彼此相互联系且都在博物馆的正常工作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博物馆建筑空间与观众之间的知觉互动关系,而陈列空间与公共空间已经共同构成了观众在博物馆中活动所需的全部空间。因此,本章将解析的重点放在这两类空间及它们的关系上,对于藏品库区空间和技术及办公空间就不再多加赘述。 3.1.1 陈列空间 陈列区是博物馆建筑的核心空间,是公众进行参观、休息等各种活动的空间。对于整个建筑而言,陈列区是建筑的公共开放部分,是观众对建筑空间形成认知的关键部分,也是评价建筑优劣的核心依据之一。因此,陈列空间的设计是整个博物馆空间组织设计的重点。 陈列空间的组成 陈列空间是观众进行与参与相关活动的区域,它具有陈列品展示和观众观赏双重功能。如果从参观的全过程来分析观众的可能行为,再结合展品的展示方式等特点,可以将陈列空间划分为如下几个部分:基本陈列室、专题陈列室、临时展室、报告厅和多媒体厅等(需要图片): (1)作为核心的基本陈列室以及专题陈列室应该是整个建筑最核心以及最可便捷到达的区域,各个展示空间和陈列内容应该互相彼此联系、前后衔接,构成一个共同的系统。同时,也应考虑参观的灵活性,便于观众临时退场。 (2)对于临时展室,由于其内部展品更换频繁,应该尽量单独设置,邻近陈列设备贮藏,临近入口并可单独开放。 (3)报告厅作为多媒体展示展品的空间往往是观众参观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陈列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基于陈列空间的这些功能特点,陈列空间在设计中应满足一下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1)满足展品陈列的要求。根据展品特点合理设计空间尺度,展厅朝向和展出的参观路线。 (2)满足参观要求。合理组织人流,避免线路迂回、交叉、阻塞等。适当安

自然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形式与空间布局

自然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形式与空间布局 本文以烟台自然博物馆为例,阐述了自然博物馆标本陈列设计的目的,介绍了展陈设计的主要形式和展陈设计的空间布局。在展陈形式方面,其特征是:遗址与室内陈列相融合;充分体现博物馆主题;合理使用室内陈列灯光与色彩;合理运用辅助设施。在空间布局方面,其特征是:空间展线的灵巧变化;现代空间占领手法;空间展示形式多元化,高低层次分明;展示空间扩大化;利用科学技术让文物展示不再是单调的陈列方式。 标签:自然博物馆;展陈设计;形式;空间布局 自然博物馆是一个大型的陈列博物馆,它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进行研究与观赏以及教育后代子孙,也是人类历史文明进程的重要保存场所,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自然博物馆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如何的重要标志,对提高人民文化素养,促进科技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所以自然博物馆标本的展陈设计十分重要。 一、自然博物馆标本陈列设计的目的 博物馆功能能否更好地体现决定于博物馆展陈的设计,成功的展陈设计能够将博物馆的空间与地方合理融合与规划,可以将人与物相互制造出不同的空间环境,所以展陈设计是博物馆学中十分重要与特别的组成部分。由于博物馆是向所有人开放,具有公众性,所以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注意面对的对象是大众,对博物馆的空间大小、陈列手段都需要进行特别的设计。博物馆带来的内涵更直观,让人们受到的熏陶更浓郁。 二、自然博物馆展陈设计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社会上有很多的博物馆开了没多久就关闭了呢?这主要与博物馆的生命力有很大的关系,不少人以为博物馆的生命力是无穷止尽的,因为它的背后是政府,是博物馆里的收藏品,其实不然,博物馆真正的生命力其实是标本的展现形式。现代的博物馆有很多种类,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其展陈形式都是不同的,在进行展陈设计的时候不仅仅是单纯的标本陈列,还要突出各地域、各区域不同历史年代所形成不同的自然地貌,融为一体给人带来的正确引导,给人带来源源不断的启发与思想才能够让博物馆长久存在,也是历史存在的见证。 1、遗址与自然博物馆室内陈列的融合 现代自然博物馆与传统自然博物馆有不少区别,首先就是博物馆选址上,之前的博物馆都是不重视文物遗址的重要性,远离了它们,从而降低博物馆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但是现代的自然博物馆更重视博物馆与遗址之间的联系,重视文物遗址带来的诸多作用。这个陈列形式不仅仅体现在自然博物馆上,像一些古代文物的博物馆更是如此。相信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兵马俑是如何的宏伟与壮大,

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的封刀之作。新馆选址在苏州古城内,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 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以一水池为中心。 二、平面功能分布 苏州博物馆是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西部的展厅分别由两个中心联系起来 ,东部则布置一个方形露天院落 , 围绕它的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房等。 三、周围环境的融合 为充分融入所在街区环境,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苏州博物馆以地面一层为主,采用地下一层,局部安排二层高度。三条轴线的布局与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而且建筑采用院落式与周边相应,从平面看不出什么差异。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着拙政园的补园,新旧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四、建筑结构 建筑大量使用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代替了苏州传统的木质材质。 五、建筑内部 1、大门入口 新馆大门为玻璃和金属结构,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进入后,前厅以较小的空间压缩视角,与后面进入庭院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有先抑后扬之感。入口有一条明显的路线将游览者引向山水庭院,有玻璃材质的圆形入口,庭院景色若影若现。 2、中央大厅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连接着前厅与庭院。是整个 建筑群的最高高度。贝聿铭 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其中,三角形与菱形也是主要的 造型元素,由于形体多变,透 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可以看到外部景观。

博物馆展示设计讲义

博物馆展示设计第一章概论 博物馆”(Museun) —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庵"(Museion),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博物馆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综观国内外博物馆发展的历史,实际上也是它的大门逐渐向公众敞开,博物馆藏品与公众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的历史。换句话博物馆发展的历史也是陈列展览不断强化的历史。 1977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宣布:每年的5月18日被定义为国际博物馆日”。 中国最早的博物馆是公元前478年以孔子故居创建的孔子庙堂。也就是俗称的孔庙。 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是1905年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 第一节博物馆的定义、职能与分类 一?现代博物馆的定义 随社会着生活的发展,博物馆的范畴正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现行的博物馆定义是2 0 0 1 年7月6日经西班牙巴塞罗纳第2 0次国际博协代表大会修改通过的国际博协章程第二条,博物馆是一个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 的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大众开放的、非 营利的永久性(固定性)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博物馆上述定义不受任何政体性质、地域特征、职能机构或相关机构收藏藏品的定位等因素的限制而予以适用。 2.除被指定为博物馆”的机构外,以下机构具有博物馆资格: 1).从事征集、保护和传播人类及人类环境物证的,具有博物馆性质的自然、考古及人类学的历史古迹和遗址; 2).拥有并展出动物、植物活标本的机构,如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人工生态园; 3).科学中心和天文馆; 4).非营利的艺术展出馆; 5).自然保护区; 6).符合前述定义的国际、国家、区域或地方性博物馆组织、负责博物馆管理的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 7).从事与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相关的文物保护、研究、教育、培训、记录和其它事务的非营利机构或组织; 8).从事保护、传承和管理有形和无形遗产(活的遗产和数字创造性活动)的文化中心和其它实体; 9).执行委员会经征求咨询委员会意见后认为其具有博物馆的部分或全部特征,支持博物馆及博物馆专业职员从事博物馆学研究、教育或培训的其它机构。 ?现代博物馆的职能 博物馆具有的收集保管、调查研究和普及教育三大基本职能。此外,还有作为人文景观的传播交 _______________ 流旅游观光、艺术鉴赏、以及休闲娱乐等职能。 内容如下:

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分析报告 课程:材料工艺学 班级:10级环艺4班

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先生:美籍华人建筑师,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是苏州市“十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之一,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经过多方努力,85岁高龄的世界著名建筑大 师贝聿铭先生欣然接受市委、市政府的盛情邀请,亲自担任苏州博物馆的新馆设计,并于2002年4月30日正式签定了设计协议。贝聿铭先生以擅长设计博物馆而享誉全世界,他曾 应肯尼迪总统遗孀杰奎琳的邀请设计过肯尼迪图书馆 应密特郎总统之邀设计过卢浮宫博物馆,都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贝先生在中国设计博物馆是第一次。正 因为如此,贝聿铭先生在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引起了全球传媒的关注。 聿铭先生的设计思想和专家组提出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路,经过一年

的紧张工作,先后完成了概念性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 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 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 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 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

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布展程序规范

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布展 程序规范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布展程序规范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布展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程序多、专业性强、涉及面广,而且其运转有自己内在的客观规律。要确保展览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性以及展览设计制作工艺的严肃性、技术的可靠性、造价的合理性,必须确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并对每个程序提出明确的规范的管理要求。 近年来在博物馆陈列布展工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展览设计与布展工程缺乏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可循,整个展览设计与布展工程往往处在一种非专业化、非程序化和非规范化的运作中。因此,加强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布展工程程序及其规范的研究,建立一套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布展工程的程序及规范,是当前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布展工程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布展工程内在的客观规律,一个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布展工程的科学程序宜为:选题研究→工程立项→内容设计→建筑空间规划→形式设计→工程委托与招标→制作与施工→布展→监理→决算→验收→审计→评估。总结中外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布展工程的成功经验,每个程序应该具备如下明确的规范的管理要求:选题研究是指确立展览的主题,为此必须研究展览的动机、社会需求、收藏基础、学术基础等,在此基础上确立展览的主题。工程立项阶段主要工作包括

起草立项报告、编制经费预算、工程进度、效益分析、经费筹措和建立组织班子。 内容设计阶段主要要完成的工作有主题提炼、结构策划、文本撰写、实物展品资料汇编和辅助陈列资料汇编。建筑空间规划阶段主要任务有文本撰写人与形式设计师对话、形式设计师与建筑设计师对话、陈列展览的基本形式和风格确定、陈列空间的使用安排和特殊空间要求。 形式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制定展览总体设计方案(展示构想、展示架构、展示空间设计、功能动线分析)、展示家具和道具设计、展示灯光设计、辅助展品设计、版面设计、多媒体规划、互动展示装置规划、常规的扩初设计方案(平面图和效果图)、深化设计方案(施工图)、编制布展概算书以及设计方案优选。 工程委托与招标阶段主要任务包括施工单位资质认定标准、施工单位资质认定、编制委托或招标文件、委托或招标、编制工程进度表、施工方案评审和优选、签订合同。 制作与施工阶段主要任务有制作与施工组织、制作与施工方案制定、工艺和技术要求把关、进度控制、预算控制。

苏州博物馆中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观

苏州博物馆中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观 作者:徐宗艳来源:现代园林 点击量:更新时间:2009/5/12 9:25:00 -------------------------------------------------------------------------------- 苏州博物馆中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观 —古城新建的完美呈现 徐宗艳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 摘要:苏州博物馆以其独有的设计使苏州古城再增新亮点,从选址到建设经历诸多风雨,历经四年,这座伟大的建筑终于在06年和观众见面。文章介绍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苏州博物院从选址到建筑,探讨设计师如何使完成后的苏州博物馆犹如是从古城中长成的建筑,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在建筑本身上,对其中的采光节能设计以及光影效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选址;环境的融合;建筑;光影;遮阳;保温 Suzhou Museum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concept —The ancient city of the new Experience Xu Zong-yan (Architectur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Guangzhou) Abstract:Suzhou Museum with its unique design to create a new bright spot in Suzhou city, from site selection to construction experienced many ups and downs, after four years, this great building finally meet the audience in 2006. This paper presen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discuss the Suzhou Museum from the construction site tobuilding, explore how the designers made the completion of the Suzhou Museum in the city as if it is born from the city,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seamless in the building itself. In the construction itself, The lighting of the energy-saving design and lighting performance has been Preliminary discussed. Keywords:Site;The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Buildings;Lights and Shadows Lighting;Shade;Insulation 1 简介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设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包括拆迁在内总投资3.38亿元。设计完工后的博物馆收藏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的宝物,建筑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博物馆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一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和研究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用作储藏,以及一些中国园林。 2 选址 苏州博物馆的选址工作,从1999年6月开始,经历长达3年,苏州市委、市政府等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对人民路东侧的工人文化宫地块,人民路西侧工人文化宫对面电子市场地块,北寺塔以东、西北街以北地块,潘儒巷以北、临顿路以东地块,园林路以东、潘儒巷以

苏州博物馆心得体会

苏州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一:参观苏州博物馆心得】 参观苏州博物馆心得 因老师的要求我参观了苏州博物馆,在去之前我就了解到苏州博物 馆是由贝聿铭设计的,也因此知道了贝聿铭原来是苏州人,所以我 对苏州博物馆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很想能够早点亲眼见到这位建 筑大师的作品。 苏州博物馆是个造型独特的建筑。走进苏州博物馆,我不禁为其设 计之高深而赞叹:苏州建筑的乞丐依旧,粉墙、黛瓦、灰砖、花窗 等元素处处可见,但没有古旧陈旧之气。现代、简约融入其中,却 毫无突兀之感。光与影的呼应,情与景的交叉,一切都那么相融相生,使建筑和展览之间没有争夺之势,仿佛一切都是为了展品而准备。 进入中央大厅,看到博物馆主体为三层式结构,地下一层为的展室 以史前陶器、玉器等为主题,地面一层以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和 瑞光寺塔佛教文物两个主题展室为主展区。一面别具一格的大型水 幕墙纵贯三层,错落的瀑布从上落下,水声潺潺,底部是一个莲水池,池中色彩艳丽的游鱼成群,悠哉游哉。 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设计都采用了大量的框架线和几 何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框架内的玻璃 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加上光线的穿透造影作用,像是一幅奇妙的 错觉绘画,给人以别有情趣的视觉感受。 迈入展厅,一个个优雅的名字美妙如诗,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 忠风雅、吴门书画…倘佯其间,除了领略历代佳作和精品外,还有 一幅幅独具匠心的创作让我赞叹不已. 中央大厅外,有一个兼具古典和现代创意的山水庭院,由铺满鹅卵 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里面的 每一面墙、每一个角、每一棵树,每一方石都体现了设计思的巧妙 用心,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让我禁不住步步惊叹,流连 忘返。难怪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诗与画,精妙的建筑设计,本身 就是一件极品。 大厅后面的忠王府是根据旧有的建筑,加以修缮和改造的宅第园林,长长的走廊,曲折的小径、雕花的木格子门窗,还有林立的古树名

苏州博物馆参观感想

博物馆新馆参观感想 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这是博物馆留给我的总体印象。作为一名建筑系的学子,贝聿铭的封山之作是一直想要去参观的。所以这篇感想的容也多是设计建筑方面的。 贝聿铭,是一名建筑界多产的华裔建筑师,祖辈是望族,童年时曾在家族拥有的著名园林——狮子林里度过。贝聿铭也是自己比较尊敬的建筑师之一,站在

博物馆中,一股浓厚的江南气味迎面而来,贝聿铭没有因为在国外生活了大半辈子而被现代主义风格所感染,反而更有一种现代与传统的融合的独特美感。

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现代特征,但精妙之处在于从新馆任意空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的坡度与远处或更远处的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几乎不差分毫。在建筑结构方面,现代几何结构形成的坡顶隐含着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断地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的冷峻理性与传统建筑潜在的三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形空间交织在一起,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见解、抽象、有力度,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并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新馆整个运用轻型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墙体,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颜色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加上随处可见的晶莹剔透的玻璃天窗。空间既有围合感,又有通透感,折射出了一些禅宗文化、道教文化的深层信息。 因为去过很多的江南园林以及江南水乡,穿梭在博物馆中,虽然是极具现代感的建筑,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在水乡漫步在青石板路上的感觉。新馆保留了温和、清淡、俊秀的黑白基调,为了与周围的古建筑的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材料尽管都是新型建筑材料,但外墙和墙都是以纯净的白色作为主色调,仅仅在空间转折处用灰色的线条来勾勒外形,同时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与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相融合,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 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的设计中采用了钢化结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在屋面材料运用上,则以现代材料花岗岩取代青瓦。建筑的中庭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但是折角的做法使得室外投射进来的光线有了韵律的变化,光影交错。走廊由透过天顶造成的线状光线书写着,如同走在古老的竹帘下,传统符号在光线中简洁的演绎着现代气息。 大厅顶部的米字型钢结构没有任何支撑,他在风格上和整体建筑非常协调,但这不仅是处于美学考虑,而是建筑的原因。通过精密计算之后,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进行力的转换,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里承载负荷。贝老这样的设计很巧妙。

茶文化博物馆展示设计

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信息产业与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展示与教育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以收藏文物及标本为主的博物馆开始关注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即由以藏品为本的博物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博物馆。博物馆文化研究的重心开始从“物”的研究转移到“人”的研究上来,博物馆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延伸。中国茶叶博物馆作为展示中华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审视并反思这个问题,并努力对“以人为本”的展示新理念进行尝试,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本文试就以茶博为例,初步探讨“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在博物馆的应用和实施。 1 “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 自1873年法国卢浮宫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始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但是在西方博物馆发展初期,一直都以“物”为本,展览围绕着藏品展开,没有过多地考虑、研究观众的心理需要。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博物馆数量的增多,竞争的加剧,博物馆从业人员才开始意识到“人”的心理,并在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上把“为当代和未来的公众服务的博物馆”作为主题。到了2001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19次国际博协(ICOM)全体会议和20届国际博协全体大会上,又提出了“管理变革:博物馆面临着经济和社会的挑战”的主题,说明“以人为本,服务社会”仍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趋势。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因此博物馆提出“以人为本”的宗旨,支持博物馆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也是时代的要求。国外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档次高低,一切工作均围绕着观众及社会教育来进行,围绕着为公众服务来展开,始终把人放在主体和中心位置,博物馆通过改进展览、强化服务,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争取更加主动、积极的方式来吸引公众,引导公众来参观博物馆,并为公众提供各种教育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文化服务项目。目前我国博物馆界也开始转变传统观念,“以藏品为中心,以馆舍为基础”向“以人为中心,面向全社会”发展;从“侧重藏品的保护和研究”向“以社会教育与文化产业为主,两者兼顾并行发展”的观念转变,只有这样才会转变大多数博物馆面临的“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局面,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欢迎。

空间认知之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空间认知 论文关键词:室外空间认知室内空间认知苏州博物馆新馆 论文摘要: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正在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需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而且容易发生错误。只有当唤醒水平达到适中(即环境刺激适中),才能达到最优绩效。那么对于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外部空间刺激,唤醒与绩效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首先从前后两个庭院看,游客首先从入口大门进入,在此空间开始收缩,到达前院空间时空间突然放大,当人们满怀热情准备接受环境的信息时,却看到是很空旷的一个院子,满目一个“简”字,院子里面就只有几颗树木和一片细沙铺地,环境信息量相当的少,给人的刺激只能引起人们广泛探索的欲望,所以前院宛约而舒朗,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激发人广泛探索的欲望,唤醒水平在入门的一刹那得到了提升…… 0 引言 新馆最终选址在苏州古城内,而且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基地环境,不论对建筑师、还是对于生活在古城的居民、甚至对苏州古城的整体风貌以及基地周边的原有环境都是一种考验。新馆的空间处理上是如何进行与场地文脉的结合,如何丰富空间的层次,又是如何处理室内空间的呢? 1 新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介绍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 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获得过荣誉有:1984年获法国政府艺术及文学勋章司令勋位称号,1988年,获法国密特朗总统的法国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1993年升格为军官勋位,1988年,获美国雷根总统的美国国家艺术勋章称号,1993年,获美国乔治·布什总统的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新馆特色这座投资达3.39亿元的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 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展示设计

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展示设计 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展示创设是一类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三维艺术,也是一类极富创造性的活动,隶属展示创设的重要类别。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展示创设以三维立体建设为核心,其本质是为广大参展人员进行服务。因此,其不单要求展示柜、展示工具的琳琅满目,还要让陈列空间的商品特征与主旨更为出彩。 一、博物馆陈列空间展示创设概述 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展示创设是一类准则化活动。在创设阶段,造型较为简单,线条也较为粗放,通常并不存在冗余的修饰,构造性、准则化的陈列空间是目前创设的常规组成元素。通常来讲,陈列设施由三类基础种类的柜台构成,就是立柜、核心立柜与桌柜。而协助展示的设施展板或屏风也相应增多。准则化活动创设观念的影响较为显著,不仅在地区上没有国界,并且沿用至今。例如美国的佛利尔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大部分博物馆现在依然沿用准则化创设的陈列柜来展览藏品,这也是博物馆展示创设中无法取代的基础陈列设备,之后在此基础上实施对应的创设。 二、博物馆陈列空间展示创设研究 1.要遵照博物馆陈列空间展示创设的准则 (1)搞清楚博物馆的首要任务博物馆并非库房,其功能不仅是保存自然物或有着历史意义的实物,其是特别的文化部门,要向参观者展示文物,对民众的教化功能极为突出。这就需要明确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展示创设任务,避免无目的性的设计。第一步,博物馆内应有参

观展览的氛围。该展示环境的首要元素包含博物馆的室内空间创设、光照创设与各类辅助工具的创设等,为藏品的陈列展示奠定基础;第二步,要挑选最佳的空间展示方案。相异的展示方案所取得的展览功效是不同的。优选展览方案,能够让民众体会到直接的、更有艺术氛围的鉴赏空间;第三,在陈列空间展览过程中,应保证安全性。在博物馆展览的藏品价值极高,并且有些还是无价之宝,均为证明古时候文化的文物与样本。所以,在陈列空间展示设计阶段需要权衡到安全性。(2)权衡到博物馆陈列空间的特性,优选展览创设方案相异的博物馆陈列展览空间的界定并不相同。通常,展览空间应体现综合性、艺术性、历史性与科技性。对相异的陈列空间,其设计方案也并不相同。例如,综合性展示空间在创设阶段,要权衡到变通性与多元化的设计准则,必须以主旨为核心进行整体的展览。再例如,对艺术性的陈列展示空间,其展览的大部分均为图画或墨宝、手工作物等。在陈列空间创设阶段应权衡到其单独性,并且要对观赏者形成视觉的冲击。 2.把握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度 相异的陈列展示空间的比率、大小等会为观赏者带去相异的感觉,合适合规的空间比率会让观赏者觉得舒服。而较为广阔的空间,会让观赏者感觉到严肃庄重。所以,需要科学管控内部展示空间的比率,应让博物馆陈列空间看上去恰到好处。例如,在陈列展示空间的创设阶段,从博物馆的入口端走入后,假如创设的长度方位等比例失调,则空间会被人为延长,观赏者就会产生一类间距感。相异的创设给观赏者带去非同一般的感受,假如可以权衡到观赏者的感受,创设恰当

博物馆展陈设计空间布局的技巧方法初探

博物馆展陈设计空间布局的技巧方法初探 发表时间:2019-07-29T14:39:52.9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作者:陈小东 [导读] 摘要:博物馆是自然珍贵文物的陈列和收藏的场所,是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的珍藏圣地。 广州力天展览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博物馆是自然珍贵文物的陈列和收藏的场所,是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的珍藏圣地。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进步巨大。熊最初的简单陈列但现在的井井有条、丰富多彩,其展陈设计的空间布局愈发的体现出技巧性和科学性。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我国各地也兴起了博物馆的建馆热潮,展陈设计和空间布局是博物馆设计和展出的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也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基于此,文章对于博物馆展陈设计空间布局的技巧的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博物馆展陈设计;空间布局;技巧方法;探究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提升,对于历史文化的认识也在逐渐的加深,人们在进行知识的追求的同时,通过博物馆使得自身的知识变得更加的立体和具象。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博物馆的认识也在逐渐的发生着改变,博物馆和人们之间的距离也在逐渐的缩短,人们经常会去博物馆去感受历史文化,并且对于博物馆的陈展设计空间布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博物馆在人们生活中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其展陈设计还有空间布局也得到了更多人们的关注。 一、博物馆展陈设计 展陈设计是博物馆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将时间和空间加以运用,将其融入艺术性的设计,让不同的展品展现出要宣传的主题,并且让观众融入其中,去感受展品的魅力,实现文化和人们之间的良好沟通。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是融合了观众的心理因素的,在研究管观众的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博物馆的环境设计,其设计的关键因素也是在于抓住观众的心理,这也是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特点之一。 博物馆的展陈设计融合了博物馆的功能还有文物的艺术形象,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二者融合起来,并且使其融合之后,展出的时候具有一个比较良好的融合性,给人们一种视觉冲击,展示出其魅力和价值。从空间布局方面来说,是将博物馆的文物更好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带给人们更好的更完整的视觉体验。 二、博物馆展陈设计空间布局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布局原则 由于各个博物馆进行展陈设计和空间布局都是为了保证观众的观看效果,实现文物同观众之间的交流,带给人们以教育和启迪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展陈设计时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观众为中心,服务观众。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在逐年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去领略历史文化,学习更多的知识,同时,通过博物馆也能够实现娱乐沟通的目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所以,观众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所以这就需要设计者对于观众的心理有一个良好的把握,根据观众的需求来进行精心的设计,以保证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提升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效果。 (二)艺术性布局原则 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空间布局是一项艺术性的工作,在展陈的的文物中,这些文物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品,一般来说,对其进行展出的时候,应该按照一定的空间次序摆放,展陈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加工艺术的环节。其次,对于设计者来说设计者应该充分的把握文物的艺术性,按照文物的美感进行设计和陈设,使得展陈设计空间布局和文物自身的美感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三)整体性布局原则 在进行展陈设计空间布局的时候,由于这是一项系统且完整的工作,所以,应该将这项工作进行整体的看待,并且根据观众的特点、文物的基本特点进行设计。在博物馆展陈设计空间布局这一体系中,比较重要的三个部分是观众、文物展品还有展陈空间,提升空间布局的有效性,就需要明确这几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增强设计效果。 三、博物馆展陈设计空间布局的技巧 (一)正确的理解文物主体和展陈的内容 设计者进行展陈设计空间布局应该要确定展陈的性质、类型等等,再来确定如何进行展陈,是长期还是短期、以怎样的形式进行展陈。尤其是一些考古文物和历史文物,都需要根据自身合理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设计布局的形式,同时还需要理解文物展陈的主题还有它的内容,同时展陈设计空间布局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概念来囊括所有展陈内容,提升展陈的效果。例如广东粤剧艺术博物馆,其展陈设计空间布局分为基本陈列展区和临时陈列展区,为更好的体现粤剧文化,其将一些文物进行展示并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呈现,其展陈效果也是非常的直观的,人们从中能够很好的领略粤剧文化。下图1是该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一角。 图1 粤剧艺术博物馆 (二)要有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进行展陈设计空间布局的时候,很多的艺术品独具艺术风格,所以进行设计时,应该考虑这些艺术风格,然后还应该实现整体风格的统一,若是整体的风格缺乏统一性,那么就会使得展陈变得混乱,整体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下图2是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以广东的文化、艺术、自然三个方向进行文物的陈列的,分为历史馆、自然馆、艺术馆、临时馆四个部分,其展馆外形的设计还有其中每一部分都是独具艺术风格的,这些风格都是体现出文物展出的方向的,带给人们很多直观的美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