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符号学与原型思考_对当代中国建筑符号创作的反思_文一峰

建筑符号学与原型思考_对当代中国建筑符号创作的反思_文一峰
建筑符号学与原型思考_对当代中国建筑符号创作的反思_文一峰

建筑符号学与原型思考

—对当代中国建筑符号创作的反思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510006)

收稿日期:2011-12-06

建筑符号学一直是自现代主义之后以来的热门话题。对于现代主义确立的抽象美学的反拨,后现代主义那种拼贴式、符号化的图像隐喻式建筑在1960~1970年代成为时尚,但这种招牌式、甚至广告化、以传统的姿态向现代人打招呼的方式很快就被大多数专业学者批评为肤浅的、表面的。尽管有这种来自专业领域的批评,而民众对建筑作为一种符号的表达兴味不减;而且,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是有很长历史实践和美学理论渊源的。慎重看来,问题不在于建筑的符号隐喻性,而在于这种隐喻所采用的方式和其要表达的内容。1 当代建筑符号学的实践

在中国建筑学界对建筑符号学的争议和困惑,更是在上海世博会建筑中达到实践和相关讨论的沸点。“中而新建筑”究竟该如何做始终是困扰中国当代建筑师的问题。在中国最西化的城市—上海,在以“开放、交流”为主旨的2010年世博会上推出的中国馆,却异常鲜明地采取了符号化传统象征的形式与色彩。对这类现象,有来自专业领域这样的反思和批评:无论是中国馆竞赛参选方案的思路,还是普通参观民众对中国馆及其他国家建筑馆用“看起来像什么”的描述方式,以及中文新闻媒体反复采用“某国家馆形态寓意了该国某特征”之类的报道语汇,不得不承认,这一建筑隐喻(metaphor)的观念—即建筑的价值,在于将自身作为一种符号,再现(represent)其他客体(他者)所蕴含的意义,而不是让建筑通过建筑本体逻辑(ontology logic of architecture)、本体语言传达自身的意义与力量—在中国民众内心深处,在中国体制管理者的内心深处,其实一直未变。[1]

批评暴露出了问题的要害,要创造“有中国风格”的建筑,仅仅停留在“样式”或者是中国式都市奇观(spectacle)的层面,最起码在专业人士看来是不够的。对于这一问题,王颖作为在香港的华人建筑学者—圈内人士的“他者”

,有着内外兼顾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在庐山之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局限。王颖在《“式样”与“中国风格”的创造》一文中总结道:“‘式样’在近代历史中的变迁与中国人近代对建筑的理解变化直接相关,它既不同于古代的‘式’、‘样’,也不同于当代的‘风格’,更不同于西方的‘style’,而是结合了传统‘式样’外观内涵与近代中国建筑师们从留学的西方带回来的‘风格和民族性’等密切相联的内涵丰富的独特概念。”[2]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作者从古代文献、近代报刊文章以及近现代中国建筑师的专业实践和理论中梳理出一条脉络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无论是借鉴官式建筑的‘民族形式’、借鉴民居的现代形式,还是借鉴后现代主义的中国符号,都可以从中看到‘式样’观念的作用。甚至直到今天,我们从2010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中,我们看到了口号化压倒学术性、符号化取代物质性、图案化替代结构逻FORUM 论坛

文一峰

ABSTRACT/ Based on archetype theory , thispaper

makes analysis and value expatiation on various complex problems , as “chinese character”, “modernity” and “commemorative character”, which are concerned with architectural semiotics in Expo 2010. It points out that the expression of the intrinsic will be more urgent than that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or “modernity” for architectural semiotics and form.

K E Y W O R D S / N e w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w i t h C h i n e s e

Character, architectural semiotics, archetype

摘要/基于原型理论,并结合世博会建筑对建筑符号学所涉及的“中国性”、“现代性”和“纪念性”等各种复杂问题进行了剖析和价值阐释,指出对于建筑的符号和形式,比“中国性”、“现代性”更急迫的事情是表达人的“内在性”。

关键词/中而新建筑 建筑符号学 原型

论坛 FORUM

辑等特征,从中分明可见‘式样’的思维方式仍然遗留了强烈的影响。”[2]对于世博会建筑“式样”而言,用专业评论人的话来说,其实质是要在一个“国家(地区)营销”的嘉年华上展示自己的形象,因此世博建筑的象征性和表演性远重于其相对较单一的功能性。尽管世博建筑引起专业领域的种种议论和不满足,民众却在对于建筑符号接近直白的阅读中(当然离不开媒体宣传介绍)体验到了“观看焰火”和“逛庙会”式的快乐。这种“表面上”的成功并没有影响到专业领域的价值观。由于建筑符号手法在世博会一些建筑中“不甚理想”的实践,“建筑符号”在专业学者的眼里多少成了一种负面的东西。事情真正的缘由何在?

符号在当代建筑实践领域的必要性似乎是和所谓建筑的“中国性”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性(Chineseness)”是最近出现在建筑舆论界和理论界的新提法,但与“中国属性”、“中国精神”、“中国风格”等与建筑的“中国性”相关的问题已经纠结了建筑师和国人一个世纪,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还是没有得到回答。如果说“中国性”是一种表达,那么表达什么内容和用怎样的语言和方式表达也就成为问题。世博会恰逢其时地为探究“中国性”的实质提供了一个语境。[3]中国馆的设计者承认当时的设计策略受到《大国崛起》的影响,针对世博会这一“大事件”,为了迎合当时的国人心态和社会氛围,想“表达一种喜悦振奋的心情”。[4]在表达方式方面,中国馆设计整合了一系列“中国元素”:其整体形象源于中国礼器“鼎”;纵横交错层层悬挑的构架取象于中国传统屋架和斗拱;屋顶结构使用了“九宫格”图案;色彩采用散发喜庆气氛的“中国红”等,中国馆浑身披挂的“中国元素”实现了“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的目的。[3]但这一切的一切更多不是引来专业领域心悦诚服的接受,而是来自各学术视角的怀疑和批评。

无疑,与现代建筑的经典大师和经典作品相比,中国馆作为这样特殊的标志性建筑没有很深地感动专业人士的心灵;甚至有的学者祭出了“媚俗”这一概念的法宝来打压满身披挂的“中国性”,也同时把需要表达这种不满情绪又不至于陷入失语状态的自身解救了出来。所谓“媚俗”,按照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5]一书中的说法:艺术是原创的,而媚俗艺术则通过模仿和剽窃原创艺术,并将自身限制在惯性的思维过程里。媚俗排除了所有难以理解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没有任何疑问,只有答案的通俗易懂的世界观。[3]“媚俗”(kitsch) 并非什么中国的土特产品,“媚俗”被马泰?卡林内斯库指认为现代性的表现形式之一。但“媚俗”在中国的表现形式有它独特的广泛性。在中国,“媚俗”按照专业人士的指责,为表面上意味着传统和文化,其实是“不择手段地讨好多数人,为取悦对象而亵渎灵魂,……所有形式的媚俗艺术都意味着重复、陈腐、老套、大众喜闻乐见、和谐、具象”。[3]

对于中国建筑“样式”思维所引发的媚俗现象引起了中国学者的警觉。那种在建筑创作中提取传统符号、图像,放弃对内容和意义的追问,直截了当地提供不需劳神费事就能“理解”和欣赏的外观的做法,被李晓东称之为“中国式媚俗”。在李晓东看来,现代建筑创作中无论是“大屋顶”,还是“欧陆风”都是媚俗的表现。“符号化的传统建筑元素被不厌其烦地复制在各类建筑上。这种刻意地追求形式上的认同感使得中国建筑师迷失在‘民族形式与现代化’的标签式的口号中,竟鲜有人质疑21世纪的中国建筑为什么一定要与2000年前的形式发生关系。”李晓东进一步认为,之所以产生中国式媚俗的原因是因为“变革中的中国社会在其旧价值体系瓦解的过程中,群体和个人必须重新定义自身价值认同感的心理需求(而非文化认同感)。当经历了近百年磨难的中国重新向世界开放时,她完全失去了对现有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简单的缺乏对现有自身文化反思和自省的直接接受或复制其他传统价值体系正是中国式媚俗的起因。”[6]相比较这样一个有关“中国性”和“现代性”的沉重话题,杨宇振在《更更:时空压缩与中国城乡空间极限生产》一文中提出了更具体生动的、更贴近生活现状的解释:“‘更’字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包括经历、变化、愈加等。标题中的‘更更’表达了一种状态,一种比原来日趋加大了强度的状态,一种经历着快速变化的状态。……是更好还是更坏?答案是,既是更好同时也是更坏,但更明确的是一定是更快,快得来不及认知‘什么是好’……而人,必须在这种无可逃避的“更更”的状态中,经历新鲜、叛逆、困惑、迷茫,最后垂垂老去。”[7]古人把人生比作一段旅程,而现代人是在进行一场“生死时速”的人生竞赛,径直向终点跑去,一切都成了浮光掠影,对沿途的风景来不及驻足与细细品味。在这种状态我们枉谈对历史的回眸,任何严肃的理论思考和对意义的沉思都有矫情之嫌,一切都成为了过眼烟云,这也一定程度上符合我们这个“影像(image)时代”的特征。

“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之一就是进入影像时代,这缘于我们已进入了“媒体社会”。无论建筑专业领域意愿如何,都不得不转入这场建筑与媒体的互动。卜兵在《中国城市的图像速生》中的一段话点出了媒体社会的典型特征:“媒体社会的现实是人们每天所面对和处理的事物更多来自于电子设备的界面,人们的社会关系也更多地受到微博、脸谱(facebook)这类网络社交工具的影响。在这样的条件下,图像的意义有时会超越真实的空间体验”。[8]用匡晓明的话来说“在任何媒体社会的类像生产中,现实是不可避免地隐藏于超真实之下。”[9]建筑空间的意义塑造不得不借助文本的先天优势和媒体的传播力量,对于这一主题,茹雷作了形象地发挥,他说:“‘托斯卡纳’不能给‘王家庄’带来更灿烂的阳光,‘桃花源’也不会比‘二道沟’更闲逸空灵,但文字的转变的确可以诱发

更大的购买欲望。”[10]文字藉着语言的、文化的语境,指向一个理想的愿景,以弥补建筑本身的缺憾和表达上的无力。就世博会建筑而言,虽然并不需要用贴标签的方法向公众兜售其建筑实体,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不可避免地采取了与之相似的“指鹿为马”的手段兜售其“意象”(image)。

2 建筑符号学反思

行文至此,无论是“样式”主义、“符号”手法,还是“媚俗”、“贴标签和标注”,在评论者的眼里都或多或少有负面的色彩。但从最近发表的专业文献来看,受到正面赞赏的“建筑自身的本体逻辑”也语焉不详。按照格罗庇乌斯的观点,新建筑并不是一种新风格,而是击败了任何可能出现过的风格的一次胜利。[11]48这是现代建筑一种非常强势的口吻,可以设想这一定符合把“样式”、“风格”、“符号”当做洗脚水一股脑儿泼出去的“建筑本体逻辑” 的捍卫者的口味。如果这种观点成立,后现代主义建筑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就会显得是那样的无意义,建筑语言到了今天就必须承认多少有些匮乏,只能用一些陈词滥调述说着一些表面上的“新玩意”,而“符号”则或多或少成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面对种种困惑,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的反思”。

所谓“样式”思维,是指有表面化、模仿和复制的倾向。“样式”思维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建筑的现象,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就有石构的塔模仿木构件样式的做法。“样式”思维在西方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如所谓古典复兴、折中主义、鲍扎艺术(Beaux-Arts)、后现代主义等。雨果就批评了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艺术是模仿的艺术、衰退的艺术。在雨果看来,文艺复兴之前的建筑艺术,特别是哥特建筑艺术,是人类书写文明的大书;而从16世纪开始,建筑已经基本上不表达社会思想,“自从发明印刷术,建筑艺术就渐渐干涸、衰微、贫乏了”。[12]作为文学巨匠的雨果告诉我们,建筑艺术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样式”建筑的病患显而易见,那就是它基本上不表达什么文化思想。如果我们回过头来再从这样的视角来思考世博会建筑。世博会的热闹人气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世博会建筑尤其是作为标志性建筑的中国馆引起种种并非赞赏的议论也是事实,真实的缘由到底何在?

如果世博会建筑只是作为临时性的博览建筑,过后就要拆除谢幕,参观世博会就像观赏一场焰火晚会,终有曲尽人散之时。如果世博会建筑及其展品只是一种媒体(其实也正在成为这样一种媒体),如果……已不需要太多的如果,正如一位资深报业人所评论:就像田野不能没有昆虫的鸣叫一样,我们的社会也不能没有媒体,那样的话就会太寂寞。这是对的,如果我们参观世博会只是换一种方式看看报纸浏览新闻,那所有有关世博建筑的专业议论都文不对题。作为永久保留的标志性建筑世博会中国馆,其性质被指认为“媚俗”,意思是说,它本不该是一个“通俗”的事物,却采取了通俗的做法。因此,对世博会中国馆的矛盾态度是源于其矛盾的身份:作为博览性建筑它可以罗列符号;而作为纪念性建筑则需要对表达某种重大意义的符号进行更深刻的整合,也就是说要按照整体上互相关联的基于形式本体象征意义的语言来说话,这也正是我们从传统纪念性建筑上所见到的情形。

但我们也要看到,今天所有对于建筑媚俗的批评都聚焦在样式的模仿和符号上面,因为它们都脱离了建筑本体逻辑的表达,而把它们所传达意义指向一个外在的他者。如果我们反问建筑本体逻辑到底指什么,可能大多数建筑学者又要陷入另一场失语。建筑本体真的如此与样式、符号相冲突吗?问题可能并不像我们有些当代建筑学者所想象的那样简单。今天如此“勉为其难”借用各种符号、甚至需要文字媒体的帮衬来表达某种建筑的意义,我们不得不反问,建筑语汇是否果真如此无力?其实,正如雨果所说,建筑语言远比文字古老。语言学也告诉我们,具体形象的隐喻意义是所有抽象意义的基础和来源,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正如我们所熟悉的“在台上、下台了”、“入门”、“登堂入室”、“什么什么殿堂”等隐喻,只是一些语言的隐喻性在历史过程中褪色和渐渐消失在了它们的抽象意义中。[13]建筑艺术的形象是那种本来的象征隐喻,因此,不是形象本身缺乏意义,而是我们对形象的意义的“遗忘”。歌德曾经论断“万物皆符号”,一切事物都指示出其他事物,不存在不能表明某种含义的事物。[14]而在今天的情形是,似乎对形象自然意义的释读成为了诗人和天才艺术家所独有的能力。如果这种对形式的自然理解需要诉诸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经验记忆的积淀,自然而然的推论是,不那么接触自然的现代人在生物学“用进废退”规律的支配下,失去了对形式与意义互相联系的敏感性。形式的意义既来自人与自然的天然关系(除了少部分艺术家以外大部分人的这种能力似乎已经退化),也有来自文化习俗约定俗成的一部分。建筑形式发展的历史表明,某种程度上换喻(metonymy)、隐喻(metaphor)和类型学(typology)的过程一直持续至今,这是一个依赖于形式的通俗性和典型性,依赖于一组通过社会使用而被固定的意义的过程。但是,在西方这个系统自文艺复兴之后(18世纪之后更趋明显)渐渐趋于衰败,原先与这些序列和类型联系在一起的意义不是变模糊就是变弱了,潜藏的思想系统分解成松散的记忆。如果思想仍然在本能地借助于这些固定的古典形象或借喻表达的话,这些形象元素的准确角色和它们在世界观中的意义就不能确定了。[15]这场自文艺复兴以来建筑的意义系统呈现衰退的形式危机,由于发现与建筑原始经验相联系的“原型(archetype)”理论而有所缓解。无论是利克沃特(J. Rykwert)的原始住屋、亚历山大(C. Alexander)的行为和模式语言理论,还是罗西(A. Rossi)的类型学都可以溯源到荣格(C. G. Jung)的原型理论。

论坛 FORUM

3 原型理论与符号学反思的反思

原型是领悟(apprehension)的典型模式。[16]原型是集体无意识,是人对于情感行为和精神行为都有共同的、继承得来的模式。[17]339正如个人情结只不过产生个人癖好,而原型产生神话、宗教和哲学,影响并赋予全民族和历史时代以特性。[17]59荣格以生物学作类比,正如人体乃器官的整个博物馆一样,每一器官背后都有长期的演变历史;心理也是这样构成的,原型也是历史的产物。因此,原型是不能由人为创造的。原型本身不可见,它必须通过人与人和人与诸事物的“神秘互渗”而得到象征表达。在荣格看来,一般都把艺术品当作艺术家的个人创造,似乎越具有个性价值越高,这是一个表面化的误解。事实证明,那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伟大艺术作品,正是抛开了“个人性”而深入到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海洋深处。我们可从如下比喻中看待这一事实:个体的意识部分只是露出海洋的岛屿,而更广阔的无意识领域隐藏在海平面的底下,个人孤立的意识岛屿在深藏的集体无意识海床上连为一体。那些“肤浅”的作品看似很有个性却只表达了孤立岛屿的浅水之域,而伟大作品的能量却引起了整个海床的震动。所以,在艺术作品中的诗意(poetic image)和隐藏于无意识深处的原型发生了联系,这种联系不是由因及果式地被动回应过去的心理情结;而是相反,通过意象的光辉,遥远的过去在共鸣中得到回应,难于知晓这将产生怎样深远的心灵回荡和余音绕梁的消逝时间。因为“创造和行动”,诗意有其自在的实体和动力,它指向一个直接的本体世界。[18] xii

现在我们回到“建筑自身的本体逻辑”,在建筑形式上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建筑对结构材料特性的表达,这样是现代建筑的基本原则之一。“砖有自身的意志、砖自身想成为什么样式”这是路易?康对这一原则更具哲理性的表述。从宏观的艺术发展史角度来看,如果说戏剧小说是对具体人性的表现,则建筑首先表达的是具体的“物性”。但物质世界本身并不足以成为建筑,因为“建筑是建立在关联之上的一种人文秩序的象征,是一种凝聚的思想的象征。”[11]53所以建筑形式自身的本体逻辑的第二方面也同样要建立在人性表现的基础之上,但建筑关注的人性与戏剧小说不同—作为艺术形态的建筑关注的是社会观念层面的整体人性;而不是戏剧小说所表现的具体而微的人性。这一点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理解传统建筑而言。建筑师被设想为必须极力发挥自由创造的艺术家个体,只是自文艺复兴时期起初现端倪和十分晚近的时代才成为事实的。在传统社会,建筑文化是一种伦理象征,是人类观念世界的物质投射,也必然具有公共符号的性质和需要有生产集体意象的能力。

抛开艺术类型上的差别,建筑艺术和所有的精英艺术(fine art)要想达到她的应有品质,而不是一种通俗文化(folk art),乃至和其他的人类精神成果区别开来,笔者无需再出新论,

只需引用一些理论大师的论述就很清楚。荣格说:逻辑思维是可以用文字表达的,它叙述直接,犹如一场对话。而(艺术)类比的、或富有想象力的思维,则是敏感的、象征的和深沉的,它不构成一场对话,而是一种通古达今的本体反思,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波动。惟有通过一种我们内在心灵的转化,我们才能真正以某种成熟与灵性的方式来改变我们自己与社会。[19]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说:存在既是隐蔽的又是不隐蔽的。存在的这种更加辨证的结构在艺术品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艺术品以及在艺术品中发生的揭示既不能理解成事物和客体的存在,也不能理解成此在使用的一种工具。例如,凡?高画中农民的鞋既不仅仅是我们思考的对象,对于我们控制世上事物来说也没有任何可想象的用处。由于艺术品能保持自身,它就改变了我们同世界和大地的通常关系并因此而中止了我们习惯的活动、评价、认识和观察。[20]由于艺术品的“隐蔽性”,艺术品才揭示了一个世界的丰富性。世界的丰富性在于我们并不“如实”地看待我们的世界,所以,尼采慨叹道:艺术是人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至此,我们终于寻找到了精英建筑美学和符号学的理论锚点。理论似乎能为“我们该怎样做”指明一条道路。但现实的状况远比想象的复杂,建筑现象永远都不只是建筑现象,也不只是精英艺术现象,我们还未理论性地思考过“现代人”的主体状态。杨宇振用了一个新鲜词汇“更更”来描述这种状态。笔者受其启发也概括出一个词—“流流”,流是事物存在普遍样态。一切皆流,我们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流”有“流动”、“流行”、“流派”之意,也有“流俗”之意。“流流” 所代表的是人的一种天然倾向,是一种看似忙碌其实是“轻松”的生活态度,一切都轰轰烈烈又轻描淡写,最后是无可奈何。西美尔(Simmel)以一种更理论化的方式指出,现代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把个人高度整合进了一个总体性的社会存在结构之中,但是,个人生存却也因此失去了以往可视性的整体意义,日益变得原子化和碎片化;具有总体性外观的强制的大众客观文化,不仅不能使个人重新把捉到生活的总体性,而且加剧了个人生存的悲剧感。这就是文化悲剧。[21]59流是一种“时间真理”,现时代对她进行了最佳的诠释。本来“只有小说,表现超越性无家可归观念的文学形式,才包括真实的时间于自身的构成原则之中”。[21]95小说艺术的主人翁和主题再现了当代人的现实困境:人必然为追寻内在意义而驱迫,但它注定要受到挫折。把捉生活总体的企图导致小说对分离的要素不休止的夸张,与这种碎片化的无限性相比,纯粹史诗的无限性则是一种内在的无限性。[18]93因此“反讽”,按照卢卡奇(C. Lukacs)的话来说“是在没有神的世界里能够达到的最高自由。”从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表现具体性的、现实性的戏剧小说的发展要晚于、并区别于包括史诗、建筑和雕塑在内的表达着有机总体性的观念艺术。[22]作为历

史规律,建筑艺术似乎不可避免地已经度过了自己的辉煌岁月;而现在,它要抛开其天堂摹本的尊崇地位,也不甘寂寞地加入到了纷纷扰扰的、破碎化的现实中来,勉为其难地述说着一些语焉不详的主题。

现在,所有的事情要理出一个头绪就绕不过所谓的“中国的现代性”,中国建筑的现代性只是这个故事中一个并不十分起眼的章节。“现代性”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舶来语。哈贝马斯(Habeimas)说:“现代人”一词的使用始于15世纪末,用于此时期的人以之区别早期基督徒和罗马异教徒,随着其含义的引申,“现代”总是用来表达一种时代感,在于从与古时的关系上标示出自身的存在。在西方,“现代”的这一含义不仅对新纪元开端的文艺复兴,而且对其他时代的转换都是真实的。“现代”作为一种现代人对文化的自觉,其意是不想背诵已被古人写好的台词。但各种货色的现代派在从古代世界束缚下解放出来的同时,也并不介意在理想化了古典的世界中去追寻真实意义。如歌德所说,他总是重新返回《圣经》,那里有清新的源头。发明“现代”一词的西方人,在这一点上更加清楚,他们并不会像“被现代”的中国人在脱离古代世界时走的那样迟重,也不会像并不那么“现代”的现代中国人走的那么远。他们懂得:“没有对现代性的历史辩证法的理解;没有对意义和价值变化的语言学论证,‘现代’一词的历史便失去了其全部的内涵,便冒险去生造出一个并不存在的图腾,以此对应于语义学虚构的永恒性。”[11]91对于21世纪的中国迫不及待需要的“现代性”,世博会建筑做出了自己的诠释,也让提出“21世纪的中国现代建筑为什么一定要与2000年前的形式发生关系”的困惑的评论者表明了态度。世博会恰逢其时地为探究“中国的现代性”提供了语境,表露出了对中国建筑现代性的整体态度是美学焦虑和专业迷失。表面上的问题是“建筑师该如何设计,才能做到既让固有文化环境中的观察者获取熟悉的审美理解与愉悦,又能达成建筑师的专业创造,使建筑成果意义饱满(meaningfulness)而不肤浅、单一呢?建筑师该如何在设计中引导、启发大众,调动起大众的身体与大脑,去理解、体验建筑的本体语汇,避免‘像或不像’、‘中式’、‘西式’等表面的形式主义判断呢?”[1]这场专业与大众之间的撕扯,本可以以欣赏的层次不同来作为回避,正如哲人康德所论述的审美愉悦和一般的感官快乐的不同。这场抽象与具象之争,使我们联想到西方现代建筑大家勒?柯布西耶在《今日的装饰艺术》中的一段话:如同颜色一样,装饰是感觉的、基本的礼仪,适用于简朴的种族、农民和野蛮人。和谐和比例刺激思维能力,吸引的是文明人。农民喜爱装饰物并且装修他们的墙壁。文明人穿着考究的衣服,是画架画和书籍的主人。装饰是农民必不可少的消遣物和量子论,比例是文明人必不可少的消遣物和量子论。[23]在此,柯布西耶以更入骨的方式说出了专业审美情趣与民

间欣赏品位的差别。但是,作为直接或间接受到柯布西耶影响的中国近现代专业建筑师,是否就摒弃了这种“样式”与“装饰”的民间欣赏品味?而近现代中国建筑界泰斗梁思成,正是用“样式”思维来解答中国建筑现代性的困惑。严格来说,梁思成的表达和很多其他许多中国近现代建筑师一样是被动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并不十分清楚决意要表达什么内容,“样式”思维所掩盖的或者说所暴露的是主体思维内容的贫乏。“样式”和欧洲18~19世纪的“style”一样是与民族性联系在一起的,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样式”问题一下子变得醒目起来。1934年在申报的一篇文章《建筑与样式—关于决定建筑样式诸主因的考察》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建筑的样式“实决定为如此的二大主因,即天为的主因和人为的主因。……人为的主因中,可分为内部的外部的二种。内部的分为风俗、习惯、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科学等项;外部的分为和外国通商、交通、战争等项”。[24]这里所说的“天因”无疑是指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人因”概言之指的是文化。再思考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样式”思维与六七十年前的情形似乎有很大不同,但中国馆“浑身披挂的中国元素”恰好反映了是另一场“和外国通商,交通,战争”的应对,都显然缺乏一种底气十足的自主性,在文化的现代性上面仍然反映出后发国家对于一种中心—边缘区域对位思考的焦虑。

中国馆的中国元素所象征的都是个别事物,没有关联的文脉性,更没有产生精英艺术所需具备的品质—内在的无限性(inner immensity),即一种诗学意象,一种原型的总体性。法国巴谢拉(Bachelard,法国哲学家、现象学美学家)指出,这种内在的无限性以它确实的表达给予可见世界真正意义。[18]185普通影像(image)终止的不是“习惯”而是“诗意”(poetic image)。比照而言,世博会中国馆的所有文化元素都有一种外在性、“观看性”,可以看成是制造“影像”(image)传播的媒体,而不是创造“诗意”(poetic image)的内在体验,我们未能藉着世博会中国馆建筑,进行一场中国人的内在精神之旅。

4 结语

为什么要板着一副西方人的面孔来讨论中国的事情,笔者自忖作为现代的中国人亦不能免于在“中国性”和“现代性”之间踟蹰。笔者也曾经思考,是否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现代学者所要求的理论论述方式之间有一种断裂,因此,造就了我们在理论思考的现代性方面有些先天不足?文化有国界,而理论思考应是像几何学一样没有国界,在此种意义上,如果不只是局限于提出感想发表意见,而是想藉此深化我们共同的思想,我们当代的理论思考看来也需要经历一场“现代性”的洗礼。就建筑符号学而言,要对其有所真正洞见,我们无需踟蹰就可以回到一个成熟的理论概念—“原型”。回到如美国格朗特?希尔特布兰德(Grant Hildebrand)在《建筑愉

论坛 FORUM

悦的起源》[25]一书中所探讨的“庇护—视野”、“探索—发现”等原型主题。探询“路径”、“门、殿、寝”在纪念仪式中的作用。回到如“光线与物质”以及“地、水、风、火”自然元素在主客一体的世界中的基本意义[26],还有“乾坤树”、“神山圣山”等意象在人类文化系统中的根本内涵。对于纪念性建筑的符号和形式,它应该引发仪式性行为,仪式性表明主体内在的广域状态。无论是“中国性”还是“现代性”,真正急迫的事情是表达和丰富人的“内在性”。■

参考文献

[1] 范文兵. 第三条路—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筑中隐喻的运用带来的思考[J]. 时代建筑, 2011(1): 24-29.

[2] 王颖. “式样”与“中国风格”的创造[J]. 建筑师, 2011(3): 89-94.

[3] 张路峰.建筑的“中国性”:解读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J]. 时代建筑, 2011(1): 30-33.

[4] 凌琳.从概念到现场:2010上海世博会主要永久性建筑不完全工程档案[J]. 时代建筑, 2010(3): 19.

[5] 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 顾爱彬, 李瑞华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241-283.

[6] 李晓东. 媚俗与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景观的反思[M]//建筑理论历史文库第1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6.

[7] 杨宇振.更更:时空压缩与中国城乡空间极限生产[J]. 时代建筑, 2011(3): 18-21.

[8]卜兵.中国城市的图像速生[J]. 时代建筑, 2011(3): 26-28.

[9] 匡晓明.中国式造城[J]. 城市中国, 2005(4): 12-15.

[10] 茹雷.地标与口号:当下都市空间意义塑造中的建筑与文本角色[J]. 时代建筑, 2011(3): 22-25.

[11] (意)波罗?帕托盖西. 现代建筑之后[G]. 常青 译//《建筑师》编辑部 编. 从现代走向后现代的路上(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48.

[12] (法)雨果.巴黎圣母院[M].管震湖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 152-165.

[13] John I. Saeed. Semantics.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7:302-308.

[14] 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 哲学解释学[M]. 夏镇平,宋建平 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105.

[15] (英)艾伦?考奎恩. 形式与形象[G].单皓 译//《建筑师》编辑部编:从现代走向后现代的路上(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47.

[16] 冯川.神话人格—荣格[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84.

[17] (瑞)荣格. 人及其象征[M]. 史济才,等 译. 河北: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339.

[18] Gaston Bachelard. The P oetics o f S pace. Boston:Beacon Press, 1969.

[19] (美)戴维?罗森. 荣格之道—整合之路[M]. 申荷永,等 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11.

[20] 海德格尔.林中路[M]. 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21] 张亮.“崩溃的逻辑”的历史建构—阿多诺早中期哲学思想的文本学解读[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22] 文一峰. 艺术的理念、分类与历史[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0): 91-96.

[23] Le Corbusier. Towards New Architecture(1923) [M].London:Architectural Press, 1946:133.

[24] 文印. 建筑与样式—关于决定建筑样式诸主因的考察[N].申报. 1934-01-23.

[25] Grant Hildebrand. Origins of Architectural Pleasure[M]. California: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26] Yifeng Wen. The Fundamental Conception and Theory of Natural Philosophy: A Mega-theory of Green Building and Eco-homeland [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ols. 71-78(2011):4701-4709.论景观设计的艺术属性孟彤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北京,100044)

收稿日期:2011-07-11

摘要/从艺术与技术概念的分化以及艺术自身的分

化过程得出结论,不论从“艺术”原初的、广义的含

义,还是从其近代的、狭义的意义来看,景观设计都

当之无愧地可以被称为“艺术”。

关键词/景观设计 属性 艺术 科学 技术

ABSTRAC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widely accepted

as science, on the contrary, many people doubt or even

deny it as art. Through the diff erentiation of the concept

of art and technique,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art itself,

the conclusion can be found. Whether in the original

and broad sense or in the modern and limited sense of

ar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no doubt a kind of art.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tribution, art, science, technique

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基金项目(A10RC00040)

谈建筑符号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第21卷第4期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1N o.4 2007年8月JOU RNAL O F H EFE I UN I V ER S IT Y O F T ECHNOLO GY(Social Sciences)A ug.2007 谈建筑符号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张 睿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009) 摘 要:针对建筑市场中建筑形式和风格多种多样以及方案设计各有特点的状况,文章采用符号学理论对现 代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分析,指出现代建筑师应该从理论、文化、空间组合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继而进 行建筑方案创作。 关键词:能指;所指;建筑符号;符号学 中图分类号:TU202 文献标志码:A:100823634(2007)0420185204 O n A pp licati on of A rch itectu ral Sem i o logy in M odern A rch itectu ral D esign ZHAN G R u i (Schoo l of A rch itecture and A rts,H efei U niversity of T echno logy,H efei230009,Ch ina) Abstract:T here are vari ou s arch itectu ral styles exh ib ited on p ro sp erou s arch itectu ral m arket now a2 days,so the un ique character is necessary fo r arch itectu ral p lan design.T h 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 ry of sem i o logy,th is thesis analyses the m ethods of m odern arch itectu ral design and p u t fo rw ards that m odern arch itects shou ld design arch itectu ral p lan s on the basis of a com p rehen sive con siderati on of m any facto rs,such as theo ry,cu ltu re and sp ace arrangem en t. Key words:sign ifiers;sign ified;arch itectu re sym bo l;sem i o logy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房地产行业空前繁荣,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各种形式和风格的建筑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过多的形式和风格虽然丰富了城市面貌,使建筑风格不至于过于呆板,但如果一味地抄袭模仿,势必会造成城市面貌凌乱不一、缺乏统一协调的状况,甚至会给城市居民带来心理上、生活上的种种不适,使建筑失去它应有的艺术性。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除了具有实用性功能外,还会给人以美的感受。西方建筑师在追求“功能”的同时,也不断地在研究,以使建筑形象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感受。从维特鲁威研究希腊柱式所象征的意义,到圣彼得堡大教堂里穹顶的惊人尺度,都给人以视觉冲击和美的感受。到了近现代,自柯布西耶提倡现代功能主义以来,建筑形式在基于现代抽象艺术基础上,风格和装饰更趋于抽象化,建筑外观的研究也更加抽象化。从文丘里发表的《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一文开始,后现代设计开始运用许多其他学科的一些理论,来指导建筑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发展空间。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词语、语法与表达意图的学科。建筑师开始结合语言学和符号学,来研究建筑创作的手法,使得建筑的创作和设计更加理性。 收稿日期:2006208231 作者简介:张 睿(1981-),男,河南焦作人,硕士生。

符号学及其在语言学上的重要意义

符号学及其在语言学上的重要意义 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https://www.360docs.net/doc/5115880979.html,/ 语言无疑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最伟大的产物。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无论人们怎样评价它的重要性也不为过。但显而易见的是,语言并不是人类唯一的交流方式,甚至也不是无所不能的交流方式,人们还借助于别的手段进行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活动。语言表达的过程总是伴随着非语言的表现活动(如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姿式等等),即使在我们缄口不语的时候,许多非语言的信息(红绿信号灯、交通工具的喇叭声,表示各种各样的意义的铃声、广告宣传画等等)也纷纷涌向我们。人是各种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而人并不是用语言作为信息交流的唯一的工具;在大众传播媒介十分发达的当代社会,这个事实就更加显而易见了。 因此,必须建立一门新的科学,这门科学的研究范围包容了人类交流的一切方式。这门科学就是符号学,索绪尔称它为semiology,而西皮士则称它为semiotics,研究的是符号的构成、作为一切符号结构的基础的一般规则、各种符号系统的特殊性以及符号在人类交流和思维活动中的作用。本文将先对符号学的发展历史进行考察,然后介绍符号学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概念,最后讨论符号学作为一个新的思维视角在语言学上的重要意义。 一、符号学发展的历史回顾符号活动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们在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是19世纪以后的事,在语言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的发展中,都可以找到它的早期历史。

(一)古希腊阶段“符号学”这个名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医学。医生通过症状来诊断,被看作是运用符号学(Semeion)的一个实例。斯多噶学派把符号学看成是哲学的基本组成,认为它具有与物理学和伦理学同样的重要性,并且认为逻辑学和知识论都是符号学的组成部分。斯多噶学派认为,有一些指号(Sign)能够告诉我们有关处在观察的界限之外的事物的知识;伊壁鸠鲁派哲学家主张,虽然指号是通过经验获得它们的意义的,有些指号(诸如“原子”和“虚空”)却能够表示某些不能直接观察的东西。怀疑论者对这样的形而上学体系表示疑问———这种形而上学体系是建立在下面这样的基础上:即指号仅仅可以用来表示可观察到的东西(即使在说到它的时候它并不是直接观察的)。柏拉图认识到了在一个语词指号的声音和它的意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中世纪阶段亚里士多德运用柏拉图、诡辩学派以及古希腊时期的医学所提供的材料,进一步推进了对符号学的研究。他关注着符号学的许多方面:在《工具论》中,他注意到了科学语言的语义学和句法;在《修辞学》中,他注意到了语用学的一些问题。亚里士多德和古希腊的符号理论,通过奥古斯丁和波修斯(Boethius)等人的介绍,传到了中世纪的欧洲。由于伯罗斯·赫斯彭(PetrusChispanus)、阿伯拉尔(A-belard)、罗吉尔·培根(RogerBaeon)和其他思想家的工作,一门广泛而细致的指号理论发展了起来。在这个进程中可以区分出两个分支,占主导地位的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框架内解释指号活动,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逐渐增长的趋势:使符号理论与经验科学和哲学融合在一起。莱布尼茨继承了第一个方向,英国的经验论哲学家继承了后一个方向。莱布尼茨是符号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研究建筑符号学对地域性建筑设计的意义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0120033202 研究建筑符号学对地域性建筑设计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8209208 作者简介:王瑞云(19822),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景观专业硕士研究生,江苏无锡 214122 杨茂川(19642),男,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江苏无锡 214122 王瑞云 杨茂川 摘 要:指出由于建筑风格的趋同化造成了“特色危机”,根据索绪尔和皮尔士对符号学的分类,结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的现代建筑实例,浅析了研究建筑符号学对地域性建筑设计的意义,从而形成多样的景观建筑风格。关键词:趋同化现象,建筑符号学,地域性建筑设计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发展中的“特色危机” “千街一面”“千城一面”在近几年的城市建设中成为频繁出 现的词语,指的是近些年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很多城市为了单纯的追求与国际接轨,大量的模仿西方的风格,丢弃了本地的文化特色,造成全国南北建筑风格趋同的现象。 一位设计师曾这样描绘:从北京坐火车到广州,出了广州车站以为还在北京。在被称为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不得不让我们进行反思。建筑风格的趋同化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审美疲劳,有些建筑一味的抄袭国外的设计,造成城市文化的支离破碎,新和旧之间没有协调感,致使人们对于周围的环境越来越陌生。马斯洛在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具有归属的需要,人们所在地区的当地历史文化是人们的归属,而这种割断文脉与历史的设计,往往会给人们心理上带来一种失落感。建筑是文化的象征,是文化和信仰的传播体,是反映一个时期、地区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在今天,众多的人都在呼吁地域性设计,避免趋同化,然而所谓的地域性设计应该怎样被认识。或许我们可以从建筑符号学的角度找到一些答案。 2 关于建筑符号学 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系统的学问,它“研究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各符号相互之间以及符号与人类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1]。”最早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他认为符号学是一个双重的统一体———能指和所指。后来的美国符号学家皮尔士将符号分为指示性符号、图像性符号和象征性符号三类。作为方法论,符号学已经被诸多学科用作分析工具,从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学科符号学。这些学科不仅限于人文社会学科,还突破了学科界限进入了自然科学领域。如生物符号学、数学符号学、视觉符号学、语言符号学等,在空间方面,符号学在意大利首次被引进建筑学中,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形成建筑符号学,它是关于建筑的符号学。 建筑符号学不仅仅可以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由建筑去推导分析出符号,同时作为一种概念和文化的载体,建筑符号学的研究对地域性建筑设计的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3 建筑符号学对地域性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 符号是文化历史的浓缩精华,且具有时空性,在一定时期和地域内产生,是人们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生活文化的反映。中国的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中自成体系,而且各个地区之间也独具特色。人们没有理由抛弃经文明反复琢磨并形成体系的经典,而一味地去追求不成熟的创新,特别是不经思考的照搬西方的建筑。 文章结合索绪尔和皮尔士对符号学的分类,结合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现代建筑实例,浅析一下研究建筑符号学对地域性城市街道和绿地。可见,小尺度地块结合密路网有利于提高土地开发效率和加强城市设计的控制力。 4 结语 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规划已经成为公认的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手段,如何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城市形态的演变,如何能够塑造更吸引人的空间,如何能够将设计的意图转移到控制的指标上,许多的问题值得规划者进行思考,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地块尺度对于城市空间形态街坊层面的影响,总之,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规划对于城市空间形态引导和控制方法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国情,有针对性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探索 出一套切实可行、有实际成效的控制办法。参考文献:[1] 刘青昊.城市形态的生态机制[J ].城市规划,1995(4):202 22.[2] 梁 江,孙 晖.模式与动因[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7.[3] 武 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M ].南京:江 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 曹 曙,翁一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 探究[J ].城市规划,2006(12):47248. Influence of the plot scale to the urban form L IU Min 2xia Abstract :Its points out that urban planning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im portant factors.This paper analyzed from three angles how the plot scale influences the boundary of architecture ,how the plot scale influences the layout of architecture and how the plot scales influence the height of the architecture ,expects to explore the feasible control method.K ey w ords :urban form ,plot scale ,planning ,space form ? 33? 第35卷第1期2009年1月 山西建 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5No.1Jan. 2009

安藤忠雄的设计符号学思想批评与评价

安藤忠雄的设计符号学思想批评与评价 安藤忠雄用抽象的几何形式为建筑提供框架,用真实可靠的材料为建筑表皮,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用自己独特的符号语言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与继承,日本民族气息尽显其中。本文旨在分析安藤的符号语言,对安藤的建筑室内设计进行批评性分析,进一步了解其设计思想,为室内设计提供新视角。 安藤忠雄的作品在这个时代像一首首低声吟唱寂静的俳句,他的设计符号通常是抽象的几何形体,纯净的材料结合一束诗意的阳光或是一个容纳水、风、霜、雨、雪的庭院、一片镜框中的天空,将自然与建筑完美交融。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设计符号学思想核心内容就是表现日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日本传统建筑的意蕴与哲学,恢复房屋与自然的统一、表现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室内设计批评的符号学 建筑是人们满足生活需要创造的人工环境,各个部件的形式实际上都蕴含着我们的经验和历史,表达着丰富的意义。当建筑被赋予符号意义时,它的外观、材料、用途等,都从各自的使用功能中抽象出来,获得非建筑学的文化意义。室内设计是建筑的继续和深化,是建筑的灵魂,是室内空间和环境的再创造。从它形成与发展以来就深深烙上了人

们创造性的文化活动。因此,具有典型的符号化特征。正如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所说任何符号都是能指与所指的双面体,室内设计的能指就是空间和表现形式包括门、窗等装饰造型符号,所指即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包括历史文脉、精神诉求、传统风俗等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室内设计中的门、窗、柱、家具及陈设通过造型、色彩、材料、工艺等传达一定的历史、文化、风格、审美意义,以自己特有的符形被人们感知与识别。由此可见,室内设计过程也是一个符号化过程。 室内设计批评指人们对室内设计或室内设计作品的形式、功能、质量和意义的科学分析和评价,是现代批评学领域继建筑批评学的一个新分支。目前,还未像建筑批评学那样受到广泛重视与应用。但是,将批评学的方法运用到室内设计中不仅对室内设计的理论与设计思想能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对更好地将理论用于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安藤忠雄的设计符号语言 1.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 众所周知,安藤是自学成才,在旅行中感受建筑的。赖特的空间处理方式、与自然融合的手法深深吸引着安藤;卢斯简单的几何体与柯布西耶白色平滑的墙面给他一种奇异的感觉;密斯简洁明快的美学风格对后来安藤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纯化和简约的处理方式有着显著的影响。在他的作品

《象征.符号与建筑》读书心得

《符号.象征与建筑》读书心得 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以看到各种标志,例如过马路时的红绿灯标志,公共厕所区分男女生厕所的标志等等,这些标志都在向我们阐述一些东西,例如红灯时我们应该停下,绿灯时我们可以穿过,画有男生头像标志的代表是男厕所,女生则相反,看到这些标志人们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行为,这些就是今天所说的符号。 在阅读本书之前,对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有些许了解,知道有些事物除了代表自己本身之外,还有它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说到小孩代表这国家的希望(可能由于时代的改变,个人会有不同的见解),家代表温暖等,但所看到的这些都是片面的,阅读本书后才会符号学以及建筑符号学有一定的了解。符号学起源于西方,符号学广义上是研究符号传意的人文科学,当中含盖所有涉文字符、讯号符、密码、古文明记号、手语的科学。可是,由于含盖的范围过于广阔,在西方世界的人文科学中并未得到重视,直至结构主义在二十世纪下半期兴起,以《Tel Quel》杂志为号召的哲学家,为了反对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则大量引用俄罗斯在共产革命前的一系列有关符号在文化上的再现过程的研究,故此,正式出现当今所指的符号学,要算到一九六零年代。现代符号学另一个强大的源头是世纪初瑞士语言学泰斗索绪尔的教学讲稿——《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将符号分成意符和意指两个互不从属的部分之后,真正确立了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影响了后来李维史陀和罗兰·巴特等法国结构主义的学者,被誉为现代符号学之父。 索绪尔在他的名著中《普通语言学教程》首次出版时,曾以假说的口吻预言:“在我们社会中存在着符号和符号学这样一门科学。”时至七十余年后的今天,已经不会有人怀疑“符号学”的存在了。符号在中国的《新华字典》中解释为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符号来源于文字,一般量的符号只由一个字母构成,但也有由几个字母构成的符号。人与人之间的最重要的环节和手段是交流,人通过交流来发送、接收和创造信息,而这个交流的媒介除了语言之外,最重要的便是符号。符号的本质是它具有指示能力,符号是用于代表另一事物的某物(这是必备条件)。符号学具体可分为3个主要组成部分: (1)句法学:即符号关系学。是研究如何联词成句的问题,涉及符号之间的组合以及符号系统中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指从符号与事物以及符号与译义的关系抽象出来单独讨论符号和符号之间的种种关系,即系统结构的研究。 (2)语义学:符号与所指事物的关系,即符号如何传送意义,诸成分的性质。就语义学,莫里斯指出:“涉及符号以及各种意指方式所进行的表意”,即涉及它们的实际“携带”含义的方式。 (3)语用学:符号与人们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是某些人的符号效应。即语用学研究的是设计者与使用者的关系,它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看作是一个符号系统,去实际影响使用它们的人们。所有的文化现象实际上都是符号系统,或者说,文化可以理解为交流。既然符号学把所有的文化现象当做符号系统来研究,那么建筑学则也是其中之一,这里所说的建筑学是广义的,它泛指工业品设计,城市设计,并且特指建筑设计。在这里主要谈论一下对于建筑符号学的理解。 索绪尔是一个严格的“二分法”学者,二分法就是以成对观念来观察一切事物。他将符号本身划在包含在整体中的两个部分的概念:能指(可用物质形式表现的符号,例如纸上记号的式样,空中的声响,甚至是建筑的形式。)和所指(即能指十几所代表的概念构成或其他思想)。建筑的能指就是形式,空间,表面,体积,这是第一层次的,还有第二层次的所指,指的就是建筑体验方面的东西,包括触觉,听觉,动感觉等等。建筑最开始作为交流的手段,人类最开始的建筑是原始的洞穴,当人类为了防御风雨和寒冷寻找庇护的场所,就找到了洞穴形成了洞穴意识,当离开后第二次寻找庇护的场所是,看到类似洞穴的东西就会有一种意识,马上被洞穴观念所替代。从此洞穴就是遮蔽功能的代表,从而代表家庭,群体,安全,亲切环境等。例如,哥特式窗户和玻璃(一般是光束穿过的大厅空间)包含了分享之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吉祥图案的隐喻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吉祥图案的隐喻 作者:吕吉雕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2期 摘要:符号无处不在,到处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从古往今,从西方至东方,符号学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同人类文化哲学紧密相联,并应用于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本文旨在通过对符号的本义学习,从符号学的角度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吉祥图案中蝙蝠纹样的隐喻。 关键词:符号学;吉祥文化;蝙蝠;隐喻 1符号学阐述 (1)符号、符号学的概念。符号是一种表达意义的工具和代码,是人类古老的文化创造活动方式。符号学与人的思想文化紧密联系,同艺术哲学、宗教哲学、自然科学、社会历史等有机结合,形成了人类文化哲学体系。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符号思维与活动,符号学在不断地发展中被广泛应用到语言学、哲学、解释学、逻辑学、设计学、艺术学、自然科学、神话、电影、戏剧等等领域。西方对于符号学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相对全面与系统。其论域涉及符号的定义、性质、功能、意义、人类思维的符号化、符号的理解与解释、符号与文化的关系等等方面。诸如洛克的《人类理解论》、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卡西尔的《人论》、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皮尔斯的“符号三元关系理论”、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原理》等等,各家学说或自成一派,或相互借鉴,或相互对立。 (2)符号的应用。目前,符号学广泛应用于人类文化的各个部门,语言学、广告、电影、戏剧、音乐、建筑、设计、游戏、教育等诸多方面。国内学界对符号学的研究颇丰,李幼蒸、胡壮麟、王铭玉、龚鹏程、赵宪章、周启超、叶舒宪、孟华等等学者,从语言符号学、文化符号学、美学符号学、应用符号学、汉字符号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符号学在各领域的应用做出了努力与贡献,但是对于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美术领域中符号学的研究相对较少。 2关于隐喻 (1)隐喻的概念。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对隐喻下了定义:“以他物之名名此物。”隐喻是文学上常用的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是人们对两种本无联系的事物感知、体验、理解、联想,通过认知其本质的相似性,借用其相似性进行词义引申的一种重要方式与手段。

施工中常用符号及读法

1 施工常用数据 1-1 常用符号和代号 1-1-1 常用字母常用字母见表1-1。 常用字母表1-1 注:读音均系近似读音。

1-1-2 常用符号1-1-2-1 数学符号 数学符号见表1-2。 数学符号表1-2

1-1-2-2 法定计量单位符号 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以下简称法定单位)包括: 1.国际单位制(SI)的基本单位(见表1-3)

国际单位制(SI)的基本单位表1-3 注:1.圆括号中的名称,是它前面的名称的同义词。 2.无方括号的量的名称与单位名称均为全称。方括号中的字,在不致引起混淆、误解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去掉方括号中的字即为其名称的简称。下同。 3.人民生活和贸易中,质量习惯称为重量。 2.国际单位制(SI)的辅助单位(见表1-4) 国际单位制(SI)的辅助单位表1-4 3.国际单位制(SI)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见表1-5) 国际单位制(SI)中的导出单位表1-5

4.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见表1-6) 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表1-6 注:1.平面角单位度、分、秒的符号,在组合单位中应采用(°)、(')、(")的形式。例如,不用°/s 而用(°)/s。 2.升的符号中,小写字母l为备用符号。 3.公顷的国际通用符号为ha。 4.r为“转”的符号。 5.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见表1-7 ) 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表1-7

注:104称为万,108称为亿,1012称为万亿,这类数词的使用不受词头名称的影响,但不应与词头混淆。 1-1-2-3 文字表量符号 文字表量符号见表1-8。 文字表量符号表1-8

从符号学看镜头语言的“能指”与“所指”

从符号学看镜头语言的“能指”与“所指” 影视艺术是视听的艺术,而镜头语言的编码并不同于日常语言的编码原则。在日常语言系统中,我们需要通过一个约定的词来代表某个物体,而这个词是一定要通过刻意的学习才能理解和接受其语意。但是镜头语言则不同,作为“现实的渐近线”,其可以动用人们先天的和后天积累的感知经验便可理解,无需任何学习,这就使得视听语言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本文试图从符号学的角度切入,在研究影视作品的镜头语言构建基础上,探讨其创作者是如何利用这些看似简单的符号,将其观点融入到片子之中的。 标签:符号学视听语言所指能指 一、符号学基本概念释义 “能指”和“所指”是符号学中的一对核心概念。索绪尔认为“符号是一个双面实体,而‘能指’和‘所指’就像一枚钱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符号。” 做为符号的物质表达面,“能指”是接受者与传播者之间的第一层介质。任何符号都需要通过这样一个可见可感的介质才能进行信息传递。而“所指”则是指构成符号的精神层面,也就是内容面。任何符号都会通过“能指”传递出来一个高于其物质面的深层含义,也就是精神层面。否则,发送者向接受者传达的东西就会空洞无物、没有意义或无法理解。比如我们在观赏一部影片的时候,不仅接收的是各种活动的影像、音乐、音响,而更多的是透过这些视听语言看到它讲述了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思想以及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那么通过镜头语言传递出来的故事、意义以及思想,就是电影中大符号系统中的“所指”部分。 如果说,“能指”是拍了什么的话,那么“所指”就是如何被拍出来的。进一步来阐释“所指”的概念,我们日常说话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言的节奏都隐含着我们说话时的感情、态度和价值判断。即我们所用来传情达意的语言内容是能指,而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以及语言的引申义则构成了所指。 具体到影视艺术中,所指包含了景别、拍摄角度、光线色彩、摄影造型等等一系列的选择。对于单一镜头来说,一个能指产生一个所指,而扩展到一部影片的大的符号系统中,不同“能指”的排列组合产生了不同的“所指”,也就进一步产生了不同的隐含义。 二、镜头语言的“能指”与“所指” 纪实主义理论大师巴赞说过:“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就是‘纪实的特征’。”它和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在影视作品中,视听符号是对客观现实的高度复制,这就使得观众往往会误认为镜头所呈现的世界

符号学理论

1,什么是符号学? 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符号,特别是研究关于语言符号的一般理论的科学,是十九世纪末才兴起的,符号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目前主要研究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规律,符号与人类各种活动的关系,符号与人类思维的联系。(符号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符号学理论,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认识论、社会生物学、宗教学、神话、文学、音乐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现在,世界各国和符号学家正在用符号学的观点来研究动物语言、宗教语言、法律语言、政治语言、广告语言等。) 一些学者对符号学的理解 “我们可以设想有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它将构成社会心理学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普通心理学的一部分,我们管它叫符号学(semiologie)。它将告诉我们符号是由什么构成的,受什么规律支配。”(索绪尔,1980) 要研究是什么使得文字、图像或声音能变成讯息,就必须研究符号学,而研究符号和符号的运作的学问就是符号学(Fiske,1990,张锦华等译,1995:60)。 符号学(Semiotics)就是研究符号、指示会意和指示会意系统的一门科学。 符号学即关于记号(sign)、记号过程(semiosis)或记号系统的理论研究。(李幼蒸,1999: 45) 2,符号学的历史 符号学(semiotics,semiologie,semiotic)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法国和意大利为中心重新兴盛至欧洲各国,它的源头不外乎胡塞尔的现象学,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和皮尔斯的实用主义。 大约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符号学才作为一门学问得以研究。现在符号学已经成为一项科学研究,其理论成果也已经渗透到其他诸多学科之中。 符号的起源是劳动。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有了实用和审美两种需求,并且已经开始从事原始的设计活动,以自觉或不自觉的符号行为丰富着生活。从我们祖先的结绳记事到歌舞图腾,都是维护社会传统秩序的信息符号。

从符号学看_红楼梦_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从符号学看《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张映先 夏玉芳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行为语义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一书中提出的符号学理论,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扬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中相关的文化问题翻译处理手段作一个描述性的比较研究,从语言符号的指称意义、实用意义以及语言的内部意义的角度来探讨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差异;符号学;所指意义;实用意义;语言内部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4)08-201-03 作 者:张映先,中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夏玉芳,中南大学外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一 引 言 最适合作为翻译研究的语义模式是符号学模式,因为语言是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符号学系统。(柯平,1988)。在语言系统中,符号学关心的焦点是语义系统。莫里斯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一书中,划分了符号的三个方面,即语义(semantic)、语用(pragmatic)和符号关系(syntactic)。对应于三种关系的,是三类符号学意义,这三类符号学意义可以更加明确地称之为所指意义、实用意义和语言内部意义。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是指词语、句子和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是符号与使用该符号的人(即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是语言符号对人产生的影响,也就是常说的蕴涵意义(con2 notative meaning)或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甚至象征意义(symbolic meaning)。语言内部意义(linguistic meaning)是指某个语言符号与同一语言系统中另外一些符号之间的关系,包括词之间声音相同的关系,词的词素结构相同的关系,语义相同的关系或语义相异的关系,句子结构中词的搭配关系等。笔者拟从原文与译文中这三种意义的非对应性探讨《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化问题。 二 文化差异与符号指称意义的非对应性 就指称意义而言,文化差异可以导致以下两种不对应或不全对应的情况: (1)原语符号的所指事物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不常见或不被注意 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来记时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如: 卯正二时我来点卯,巳正吃早饭,凡有领牌回事的,只在午初刻。戌初烧过黄昏纸,我亲到各处查一遍回来,上夜的交钥匙。(第二十四回) 扬译:“I shall call the roll at half past six,you will have your meal at ten,and applications for stores or reports should be handed in punctually before half past eleven.At seven in the evening,after the burning of sacrificial paper,I shall make a tour of inspection, then issue those on night duty with their keys.” 霍译:At half past six I shall come over to hear the roll-call. At ten o’clock I take my lunch.I shall see people with reports to make or tallies to collect up to,but not after,eleven o’clock.At seven in the evening,as soon as the paper-offerings have been burnt,I shall make a personal tour of inspection;and when I get back from it,I shall issue those on night duty with their keys. 因为翻译时在英语里找不到对应表达法,扬译和霍译都不约而同地将它意译出来,译文之所以与原文无法完全对等是文化差异使然。 (二)原语文化在概念上加以区分的实体,译语文化不加区分;或反之 文化差异使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的语言切分。在以其他语言作为参照时,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场都可能有“词汇空缺”。文化重点(cultural em2 phases)直接影响着语言词汇的多寡、特化程度和分化程度。我国人民长期生活在等级森严的宗法社会里,以性别、年龄、辈分、亲缘等条件为基础的亲疏、尊卑、长幼之别,直接决定一个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这一点在《红楼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 凤姐儿想了一想,笑道:“……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滴搭搭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嗳哟哟,真好热闹!”(五十四回) 扬译:Xifeng drained her cup and thought for a second:“…… 求 索/2004/8 201

符号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符号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符号学作为一种研究符号的人文科学,符号是人认识世界、传达信息, 有序的开展思维活动,实现人与人沟通的的载体。在建筑领域合理应用符号学不 仅可以拓宽建筑的文化内涵,准确传达文化信息,通过在受众与建筑师之间架起 沟通的桥梁;同时也影响着设计的表现形式,特有的建筑符号影响着建筑的不同 风格和其特有的使用功能,体现建筑设计的艺术文化积淀。符号学的应用能更有 效的指导建筑设计,符号学也在建筑设计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建筑设计;符号学;应用分析 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把建筑物比作一首歌的话,那这首歌曲中的各种特色 性音调、风格、节奏等的应用就好比是建筑设计中对符号系统的使用。音调、风格、节奏能够体现歌曲的特色,同样的,不同的符号系统也会反应出相应的建筑 个性、文化内涵。 一、建筑符号学概念 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可以向我们传递出某种特定的信息,并体现特定的意义。“符号体系不仅是形式,也是风格与思想,是建立在价值体系基础上的社会文化表达体系。符号是人类彼此之间的一种约定,在这类约定中,某种物质的结构形态 被约定为代表某种事物。”莫里斯将符号学划分为符构学、符义学、符用学,在建筑学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 (一)符构学 符构学,研究建筑符号的结构。建筑符构学是研究建筑符号本身关系和规律 的学科,是符号学理论中最基础的部分,涉及符号与符号之间的组合,即相当于 零散的词语通过组合构成句子的方式。它研究建筑形式中点、线、面、体如何组织。建筑符号的结构分为表面结构和内部结构两个方面。表面结构,也就是建筑 符号的外在形式,从视觉上给予观察者和使用者最直接的信息;内部结构,则会 受到社会文化、城市历史及人文环境的影响,并且能够反过来支配建筑形式,表 现较为明显的是宗教建筑。布罗德本特认为建筑中的深层结构是支配建筑生成的 核心,是建筑中最根本的内在因素。谈到建筑符构理论则不得不谈到彼得?埃森 曼在这方面的探索,在《住宅2号》中他用柱子或墙体形成3×3的网格来划分一 个立方体,产生九个分割空间,然后再对立方体进行了对角划分,最后形成一个 复杂的空间。他忽略建筑的功能而只去探讨“有助于解决结构问题的形式原则”, 避开了对建筑内部结构的深层次挖掘,强调建筑是不带意义的建筑符号经过排列 组合的结果。 (二)符义学 符义学,研究建筑符号的类型。它主要研究符号传达出来的意义,在建筑上,主要是探讨建筑的形式、空间与建筑表达的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通俗来说,研 究建筑的开间与进深,与其说反映了建筑面积的大小,不如说这些开间进深传递 出更深层次的含义,即房屋使用者的等级与地位的高低,其中建筑的形式、空间 是“大小”,建筑表达的内容则是“等级”与“地位”。由美国学者路易斯?沙利文提出 的“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明确的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哪里的功能 不能变,形式就不能变。”例如毛主席纪念堂,建筑不仅保证了功能能够合理使用,还具有形式之美(如它的比例)。纪念堂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有着特殊的政 治历史背景,它的建造由各级领导参与方案设计的确定,功能和形式都是服从于 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其特殊的意义,比较多地使用了象征性符号,它的对称性及

从符号学解读文字以及书法

从符号学解读文字以及书法 当艺术批评界开始把谈论符号学当作一种时髦的时候,可能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符号学与语言学的关系。瑞士学者索绪尔既是符号学的奠基人,又是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他提出要创建一门研究符号(希腊词是semeion)的科学:符号学,并建议把语言学当作这门一般科学的一部分[1]。在索绪尔看来,语言符号是符号中的一种,除了语言符号外,还存在大量的社会符号,如手势,象征仪式,礼节形式,军用信号等。在索绪尔之后,符号学家们不仅研究语言符号,而且也对非语言类的社会符号进行了研究,如罗兰·巴特把符号学用于服装、广告等对象,为符号学进入艺术设计领域提供了范例和先导。 国内一些理论家提出,可以把符号学引入书法研究。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的,对于书法来说,最明显的符号莫过于书法赖以滋生的汉字系统。无论如何演变,书法的基础终归都是汉字。相对于其他的符号系统来说,文字符号恐怕是和语言的关系最为贴近的。汉代和清代的文字研究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收录了9353字,加上重文共10516字,十八世纪编撰的《康熙字典》则收录了47043字[2],可以说,古代的学者就像熟悉后院的花草一样熟悉每一个字。然而,熟悉字体、字形、字义和字音的每

一个演变,并不代表古代人对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汉代学者对汉字符号作了不少理论探讨,其中最著名的是六书说,也即把汉字的构字法分析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但是,不管是对汉字起源的猜测,还是对汉字构造的研究,如果离开了对语言的系统研究,那都还是有尾无首的。例如,要研究汉字的起源,我们必须懂得只有当某种符号用于系统地记录语言时才可把它称为文字;又如,要想研究汉字的构造,我们首先得把“作为语言的符号的文字”和“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这两个层次明确地区分开来[3]。经过索绪尔等先驱的倡导,这都是现代语言学里的常识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可以说是在中国书法界引入符号学之后,补充谈一点语言学的常识。从这些常识出发,我们或许会对书法的性质和书法的未来形成某种新的认识。 前面已经说过,索绪尔把语言学看成是符号学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不妨把研究语言符号的符号学称之为语言符号学,并把文字学也囊括在它的范围内。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索绪尔或后来的符号学家所说的符号究竟是指什么?接下来,我们还会问,语言符号的特性是什么?文字符号又有哪些独特之处? 无论在中文还是在西语中,和“符号”意思相近的词均不在少数,有人把symbol说成是符号学的对象,有人把sign

设计中的符号学

设计中的符号学 1.符号学与设计 符号学(semiotics)是研究符号系统的学问,最早是本世纪初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sauaaure)、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士(pierce)提出的。前者着重于符号在社会生活的意义,与心理学联系;后者着重于符号的逻辑意义,与逻辑学联系。大约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符号学才作为一门学问得以研究。现在符号学已经成为一项科学研究,其理论成果也已经渗透到其他诸多学科之中。设计与符号学关系密切。设计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的designare,意思就是画记号。现在被普遍采用的英文design,也就是做记号的意思。研究和运用符号学的一些原理来帮助设计人员做记号,不能说不是从事设计人员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符号的起源是劳动。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有了实用和审美两种需求,并且已经开始从事原始的设计活动,以自觉或不自觉的符号行为丰富着生活。从我们祖先的结绳记事到歌舞图腾,都是维护社会传统秩序的信息符号。 符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和代码系统。当然,符号这一概念的外延相当广泛,设计中的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有许多共性,使得语意学对设计也有实际的指导作

用。通常来说,可以把设计的元素和基本手段看作符号,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加工与整合,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 2.设计中符号的特性 认知性 设计中,认知性是符号语言的生命。例如,我国的几大银行的标志都采用中国古钱币作为基本型,这正是因为古钱币能够准确地传达金融机构这一信息,具有极强的认知性。如果一项设计作品不能为人认知,让人不知所云,那它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普遍性 现代设计是为大工业生产服务的,设计作品会在大众中广泛传播。设计的符号语言只有具备普遍性,才能为大众所接受。设计人员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花了很大功夫做出的东西,却不被客户接受,这时设计者也许会抱怨客户欣赏水平不够,其实有时客户比设计者更了解受众。设计者只有找出让自己、客户、消费者都能理解的设计语言,才能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符号的普遍性这一特性,在许多公共场所的标牌设计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如公共卫生间的男女标识,相信不论男女老幼,文化深浅,都能够清楚分辨。 约束性

建筑符号学与原型思考_对当代中国建筑符号创作的反思_文一峰

建筑符号学与原型思考 —对当代中国建筑符号创作的反思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510006) 收稿日期:2011-12-06 建筑符号学一直是自现代主义之后以来的热门话题。对于现代主义确立的抽象美学的反拨,后现代主义那种拼贴式、符号化的图像隐喻式建筑在1960~1970年代成为时尚,但这种招牌式、甚至广告化、以传统的姿态向现代人打招呼的方式很快就被大多数专业学者批评为肤浅的、表面的。尽管有这种来自专业领域的批评,而民众对建筑作为一种符号的表达兴味不减;而且,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是有很长历史实践和美学理论渊源的。慎重看来,问题不在于建筑的符号隐喻性,而在于这种隐喻所采用的方式和其要表达的内容。1 当代建筑符号学的实践 在中国建筑学界对建筑符号学的争议和困惑,更是在上海世博会建筑中达到实践和相关讨论的沸点。“中而新建筑”究竟该如何做始终是困扰中国当代建筑师的问题。在中国最西化的城市—上海,在以“开放、交流”为主旨的2010年世博会上推出的中国馆,却异常鲜明地采取了符号化传统象征的形式与色彩。对这类现象,有来自专业领域这样的反思和批评:无论是中国馆竞赛参选方案的思路,还是普通参观民众对中国馆及其他国家建筑馆用“看起来像什么”的描述方式,以及中文新闻媒体反复采用“某国家馆形态寓意了该国某特征”之类的报道语汇,不得不承认,这一建筑隐喻(metaphor)的观念—即建筑的价值,在于将自身作为一种符号,再现(represent)其他客体(他者)所蕴含的意义,而不是让建筑通过建筑本体逻辑(ontology logic of architecture)、本体语言传达自身的意义与力量—在中国民众内心深处,在中国体制管理者的内心深处,其实一直未变。[1] 批评暴露出了问题的要害,要创造“有中国风格”的建筑,仅仅停留在“样式”或者是中国式都市奇观(spectacle)的层面,最起码在专业人士看来是不够的。对于这一问题,王颖作为在香港的华人建筑学者—圈内人士的“他者” ,有着内外兼顾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在庐山之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局限。王颖在《“式样”与“中国风格”的创造》一文中总结道:“‘式样’在近代历史中的变迁与中国人近代对建筑的理解变化直接相关,它既不同于古代的‘式’、‘样’,也不同于当代的‘风格’,更不同于西方的‘style’,而是结合了传统‘式样’外观内涵与近代中国建筑师们从留学的西方带回来的‘风格和民族性’等密切相联的内涵丰富的独特概念。”[2]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作者从古代文献、近代报刊文章以及近现代中国建筑师的专业实践和理论中梳理出一条脉络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无论是借鉴官式建筑的‘民族形式’、借鉴民居的现代形式,还是借鉴后现代主义的中国符号,都可以从中看到‘式样’观念的作用。甚至直到今天,我们从2010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中,我们看到了口号化压倒学术性、符号化取代物质性、图案化替代结构逻FORUM 论坛 文一峰 ABSTRACT/ Based on archetype theory , thispaper makes analysis and value expatiation on various complex problems , as “chinese character”, “modernity” and “commemorative character”, which are concerned with architectural semiotics in Expo 2010. It points out that the expression of the intrinsic will be more urgent than that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or “modernity” for architectural semiotics and form. K E Y W O R D S / N e w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w i t h C h i n e s e Character, architectural semiotics, archetype 摘要/基于原型理论,并结合世博会建筑对建筑符号学所涉及的“中国性”、“现代性”和“纪念性”等各种复杂问题进行了剖析和价值阐释,指出对于建筑的符号和形式,比“中国性”、“现代性”更急迫的事情是表达人的“内在性”。 关键词/中而新建筑 建筑符号学 原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