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扬州市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扬州市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第一章扬州市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城市旅游是指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其发展是一种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主导,促进地方国民经济增长的经济活动过程。其中,决定城市旅游发展竞争优势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城市本身所处的旅游大环境、城市自身经济状况以及城市资源禀赋等等。因此,研究城市旅游的发展和竞争性的问题,不仅考虑城市旅游本身,更要注重旅游产业主导下的城市旅游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上,通过旅游经济综合体或地标性吸引物的塑造来拉动城市经济的快速提升。

我们将针对扬州市自身特点,从不同角度分析扬州市目前旅游发展的竞争态势,以期寻找竞争环境下的扬州市旅游发展方向。

扬州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市”等荣誉称号,2006年又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扬州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繁多,自古以旅游休闲和传统文化取胜。扬州是我国唐朝时期的第三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东南一带胜景荟萃之处,城里城外的园林建筑不计其数,著名的有二十四桥、大明寺、瘦西湖、个园、桃花坞、小金山、钓鱼台等等。时谚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可见当时的扬州是何等繁华,对文人墨客的吸引力之强是可想而知的。今日的扬州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京杭大运河、汉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遗址、明清私家园林等。它们中包括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虽然扬州的旅游资源丰富,城市环境优越,但由于城市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没有进行很好的资源整合并形成产品优势,旅游对城市经济的推动有点滞后。因此,相对于苏南经济发达的城市,无论从旅游的经济总量、人均消费能力还是经济辐射能力来讲都存在较大差距。扬州与镇江、常州、南通同处于江苏旅游第二梯队的增长极板块,这与扬州的历史形象、区位优势和城市知名度极不相适应。

一、扬州市在全国旅游发展环境下竞争性分析

1、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来看

通过对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排名来看(详见附表数据一),这些城市普遍经济实力较强,旅游大环境较好。75%进入榜单的城市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其中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占据大半,说明历史文化资源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而扬州作为第一批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资源价值高,未来发展潜力大。同时,以海滨城市及苏杭、成都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型城市,引导着旅游消费潮流,而扬州是历史上著名的传统休闲消费型城市,而今又多次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市”等,充分体现出休闲度假环境的基础条件好。此外,有“中国旅游创新之都”的深圳位居榜单前列,代表着以创新型旅游景观的另一类消费趋势。扬州目前旅游开发以依托传统资源类型居多,创新能力可因文化而激发,发展潜力大。由此可见,扬州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文化价值潜力亟待激发。应顺应市场大势,借势文化,注重体验型、创新型、度假型的旅游产品开发,塑造扬州市全国乃至世界旅游目的地形象。

(2006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发布)【来源:搜狐旅游频道】除标黄城市外,其他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

2、从国内热点旅游目的地城市来看

根据携程旅行网发布的2009“十一”黄金周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到达人气城市排行榜:北京、上海、杭州、香港、成都、南京、青岛、厦门、西安、大连;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排行榜:北京、三亚、杭州、桂林、成都、厦门、丽江、青岛、九寨沟、黄山。可以看出,无论是到达人气城市,还是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大致有这样几类:

文化体验型:北京、西安、南京为代表;

现代时尚型:上海、香港为代表;

文化休闲度假型:成都、杭州为代表;

滨海休闲度假型:青岛、厦门、大连、三亚为代表;

观光休闲度假型:桂林、九寨沟、黄山为代表;

风情古城型:丽江为代表。

与以上不同类型的热点旅游目的地相比较,扬州在文化体验、文化休闲度假方面具备资源优势,但发展水平尚需提高,而针对现代人对时尚生活不断追求的趋势,扬州旅游产品还需升级换代。由此可见,扬州旅游发展的应重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环境打造,同时符合在创新、时尚文化方面引领潮流的趋势,其潜力空间巨大。

二、长三角旅游发展环境下的竞争分析

扬州在长三角城市圈里的综合可持续发展水平属于二线至三线的水平,对于其旅游发展水平有一定限制。如何将巨大压力转换为动力,激发自身潜力,是扬州旅游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城市不可推卸的责任。

1、从长三角大环境来看

从2008年福布斯全国最适合发展旅游业的25座城市排名来看(详见数据二),长三角城市共占9席。虽然扬州不在其内,但这充分体现出本区域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巨大能量。尤其是江苏省的五个上榜城市苏州、无锡、南京、镇江、常州无一例外都属于“苏南”地区,与镇江隔江相望的扬州地属苏中地区,有面向苏北,承接苏南的重要作用,未来潜力巨大。

注:标黄城市为长三角地区城市另一方面,从长三角区域整体经济实力来看2008年的统计数据中(详见数据三),扬州的GDP总量与人均收入在长三角排位整体靠后,但是长三角2008年的GDP总量占全国20%,远超珠三角与京津冀,这一区域整体经济实力是扬州旅游发展的支撑力量。2008年,全国三大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2.51万亿元,占全国比重(指占地区GDP总计的比重)达到38.2%,拉动全国GDP增长4.5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0%;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9.1%;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9.1%。由此可以看出,扬州在参与竞争的同时势必受整个长三角区域良性的带动影响。

2、从南京都市圈未来发展趋势来看

《2008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当时的16市综合可持续发展水平排名为:

第一梯队:上海;(得分最高)

第二梯队: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南通、宁波、绍兴;(得分为正)

第三梯队:常州、扬州(第9位)、镇江、泰州、湖州、舟山、台州、嘉兴(得分为负)

《2009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最新定义的25个长三角城市的综合可持续发展水平排名分别是:

第一梯队:上海(得分最高)

第二梯队:苏州、南京、无锡、杭州、南通(得分为正)

第三梯队:常州、扬州(第8位)、宁波、徐州、镇江、绍兴、连云港、泰州、金华、舟山、嘉兴、湖州、盐城、淮安、台州、温州、衢州、丽水、宿迁。(得分为负)

可见,扬州在综合交通环境逐渐改善的机遇下,综合排位有上升的趋势。但综合得分为负,说明城市整体发展水平仍不高,与多城市竞争激烈。而南京在近两年的综合排位中,超越无锡由四位上升至三位,这说明南京的城市发展也处于上升趋势,这对于位于南京都市圈的扬州无疑会产生良好的带动作用。

3、从扬州城市发展排名来看

《2009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由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26类具体指标构成。

经济发展水平前5位的城市: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

社会发展水平前5位的城市:上海、南京、南通、苏州、无锡;

资源环境排名前5位的城市:苏州、上海、扬州、南京、南通。

可见,在综合排名远远靠后的前提下,扬州的资源环境仅次于苏州和上海,位列第三位,说明其未来发展潜力很大,这是转换市场压力为动力的最佳条件。其自身资源环境优势及把握苏北腹地的市场优势是未来旅游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在《2009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中前十名里江苏有七市,说明江苏整体发展水平较高,这为扬州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宏观发展环境;

更须重视的趋势是:苏北城市整体加速度发展,如宿迁增长41.3%,列首位,淮安增长38.8%、盐城增长38%,分列第2、第3位。这对于“承南启北”的苏中门户城市——扬州而

言,无疑是巨大的利好消息。因为扬州的活力非常需要苏北这些腹地城市去激发,它们也是扬州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级市场。

4、扬州自身经济实力来看

从2009年第一季度长三角主要城市财政收入统计来看,扬州财政收入总量倒数第四,但其增速仅次泰州;而整体数据表明长三角经济实力靠后的几座城市逐渐开始发力,经济上升态势强劲。

三、扬州市自身条件所具备的竞争条件分析

1、未来交通格局的战略带动力

扬州进入近现代以来,历史上交通优势不在,其城市、旅游发展均受到交大遏制。但随着润扬大桥,宁通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公路在扬州交汇,直接打通了扬州南接长三角、北接环渤海湾经济圈的快速通道。扬州成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加之2010年作为京沪高铁重要分流线的淮扬镇铁路的开工,意味着几年后扬州将直接跨进上海1小时经济圈,届时拥有水、公、铁枢纽的扬州必然会成为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重要门户城市。这些条件将逐步给予扬州及本项目巨大的机遇。由此可见,相较于目前发展条件基本稳定并居前的长三角城市,扬州旅游市场扩张的潜力无疑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2、长三角区域的文化差异性

长三角各城市旅游以上海为龙头,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等地为支撑,扬州的旅游发展水平较为滞后,且受区域历史文化相融、自然风光相近、名胜古迹雷同等“同质化”发展的困扰。

如下图所示,在长三角几个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南京与扬州的文化优势更为突出。尤其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朝代——汉代与唐代的重要商业休闲型城市代表,扬州旅游产品就此发展的线索并不明确,著名文化旅游产品以明清文化为主。

在其他古都名城纷纷以体现历史鼎盛期文化的旅游产品进入市场,尤以杭州宋城及南京1912为代表的既具传统文化气质,又充满现代精神的产品获得成功后,扬州传统文化旅游产品创新的步伐明显滞后了。因此,从文化优势来看,除南京以六朝、大明、民国文化为

核心承载地而地位优越外,扬州拥有汉、唐、清三代的辉煌,尤其作为长三角汉唐文化的代表地显得格外突出。因此,扬州未来需要大力发挥文化优势,确立自身文化发展线索,缔造城市吸引力。

四、扬州城市旅游发展的提升策略

1、对接“文化扬州”发展战略,提升城市品牌

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也是一个城市的气质所在。一个城市是否有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力,即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只有文化内涵丰富、发展潜力强大的城市才是魅力无穷、活力无限的城市。2500年来,在扬州城市发展中,每一个朝代都留下了它的文化印记。扬州城市的发展与其经济有着很大的关系,经济发达,文化大量地延续下来。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开始到现在,扬州的文化始终没有断过。扬州文化海纳百川,融合了东西方文化,也融合了南北方文化,扬州是一个文化融汇的交汇点。如扬州园林的“南秀北雄”,荟萃南北精华;扬州在唐代的对外开放融合了中外文明。其以商人、市民、文士为主体创造出来的曲艺文化、园艺文化、工艺文化、烹饪文化、沐浴文化等,在世俗化、平民化、人性化的张扬中,体现了扬州人对现实生活精致入微的执著追求。

目前,扬州文化旅游发展的线索主要集中在明清上,而汉唐时期同为扬州历史发展的高潮,“辉煌盛史”的旅游开发被严重忽略。因此,扬州未来的发展重点需进一步落实汉唐文化的发展,以此与其他城市实现差异化发展。从旅游景区统计来看:目前,扬州市汉唐文化的旅游景区开发远远落后,扬州传统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宣传力度尚待进一步提升。总体来看,扬州以明清文化为主的景区存在老化现象,亟待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其次,汉唐文化的产品开发以汉陵苑为主,其唐文化成形的旅游产品尚存在空缺。这与汉唐文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文化脉络的特征存在一定差距。一座城市的人文特色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从建设“文化扬州”来讲,重塑扬州大文化格局,打造城市大文化品牌,是将扬州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的重中之重,也是全面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2、对接产业发展的需求,实现城市转型

目前,扬州在“一体两翼”发展框架下,与江都、仪征在产业结构上形成一体化带状发展格局,沿东西方向的由石油化工、汽车船舶和机电装备三大支柱产业构筑的扬州城市现代工业发展主通道初步形成。但若要真正推动扬州城市的发展,不能忽略另外两大抓手:一是发展科技创新型经济作为产业转型的主阵地;二是不仅要基于区域工业扩展,更要基于扬州历史文化背景,延展城市旅游文化休闲功能,提升“文化扬州”的巨大价值。

从城市产业提升与转型角度来说,在充分认识利用扬州市资源优势和空间特性基础上,扬州亟待缔造新的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区,以此来整合和提升扬州龙头景区如扬州古城、蜀岗-瘦西湖、瓜洲古镇等的旅游附加值,打造新的城市旅游名片。未来的扬州可形成一条南北方向以旅游休闲产业为主导的纵深发展轴线,最终实现扬州城市现代工业“重经济”与文化休闲“轻经济”“双轴拓展,比翼齐飞”的发展局面。具体而言,在自身旅游产品基础上,依托其独特的生态空间品质大力休闲旅游产业,与蜀岗生态城、周围发展创新型工业经济(绿色能源产业)的工业园区形成互补和配套,扩充文化休闲与商贸会展等功能,构筑文化休闲产业高地,从而助推扬州市新一轮的城市功能转型。

铁路、大桥开通后扬州旅游业发展

宁启铁路宁扬段已经通车,润扬大桥即将建成通车,这使扬州旅游外部交通环境将得到历史性改善,进而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是交通方式的改变并不是旅游发展的必然,我们尚需冷静分析,认真应对。

一、对铁路、大桥通车后的前景展望

1、大桥开通将彻底改变我市落后的汽渡过江模式。大桥使天堑变通途,缩短镇扬两市的时空距离,并且把长江两岸的两个优秀旅游城市紧密联为一体,达到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效果,有利于扬州进一步融入宁镇扬金三角旅游区、苏南及华东游经典旅游线。将使镇江火车站与扬州客运站互为补充,使扬州交通区位优势更佳、客运能力更强。将使沪宁高速公路直接为我所用,将使苏南、上海、浙江等地区的旅游团队进入更为便捷,还会极大的引发散客自助游、自驾车旅游的兴趣。

2、铁路将对扬州交通客运产生划时代的变革。对扬州周边近程游客来说,增加了除公路外的另一种可供选择的交通模式,丰富了旅游可进入方式,增加了游客的旅游兴趣。铁路将对中远程游客产生深远的影响,根据对国内游客出游方式的抽样调查,目前中远程游客选择乘飞机出游的比例较小,多数旅游者更愿意选择经济实惠的铁路交通,同时铁路运输具有客运量大的显著特点,对于组织大规模的旅游团队来扬观光非常有利。能充分挖掘中远程客源市场,客源量可望有突破性地增长,扬州的旅游资源优势将可能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经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初步测算,仅铁路建成后,每年可增加旅客将超过100万人次,按800元/人次计算,可增加旅游年收入8亿元。

3、市民出游市场将更趋活跃。交通条件的改善除对扬州吸引客源产生有利影响外,也会进一步降低扬州旅行社的组团成本,激发市民的出游兴趣。市民出游可选择公路、铁路、飞机的单一或多种结合的交通方式,能够经济方便的到达更远的旅游目的地。

4、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将突破式增长。北京、西安、广州、上海四市或是我国最主要的入境游客集散地,或为入境旅游第一目的地、或为入境旅游中转第一站。扬州开通了通往这

四大国际客源集散地的火车班次,将改变多年以来入境游客从上海入境,再由南京、苏州等地分流到扬州的单一途径。通过加大在四市的宣传招徕力度,将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由集散地直达或沿铁线抵达扬州旅游,从而实现入境游客的突破式增长。

5、培植旅游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多年来,扬州旅游的主要景点集中在市区北部的瘦西湖一蜀岗一线及个园、何园,在旅游旺季,人满为患;在旅游淡季则冷冷清清,资源闲置;各景点之间也是“贫富不均”;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由于游客逗留时间短,使“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链不能拉长,旅游业综合附加值不高。宁启铁路的建成,客源构成的变化,将会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业附加值。江都、高邮、宝应里下河地区江南水乡的特有魅力将带动我市的旅游业向纵深发展,运河水上游、江都、高邮邵伯湖水上游、宝应农业生态游等新景点将得以开发。

二、铁路开通后的状况及问题

自4月18日扬州铁路开通至6月26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扬州火车客站的旅客到站量约为10万人,发送量约为8.1万人,旅客的周转量只达到原计划的30%左右。目前,北京线游客量较大,西安线、上海线一般,广州线游客大多从南京走,武汉线大多为汽车团。综合各方面的情况,目前,从旅游的角度看,扬州铁路客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有:——五条黄金线沿线城市,包括扬州周边城市,多数旅行社和市民还不知道扬州通铁路的消息,知道列车运行时刻的更少,直接影响了扬州火车客运量的提高。

——扬州作为旅游目的地,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还不强,有超过1/3的游客是通过扬州周转往苏南,扬州只是他们前往目的地途中中转的一个城市。

——票价与公路运价比价不合理。如武汉线的火车票价为215元,而汽车票价只有182元,乘火车显然要贵得多;上海线,全程票价为97元,而从镇江火车站走硬座票价只有38元(软座57元),加上扬州—镇江的汽车票15元也远低于97元,何况时间上要节省两个小时,车次也更多。扬州—上海的汽车票为84元,扬州火车与之相比也不具有竞争力。

——扬州火车站有关旅游的营销机制还不灵活。如南京、镇江等地旅行社订票是“二十免一”,扬州则没有这种折扣。扬州火车站目前还没有在市区内外设置售票点或售票窗口,购票只能到火车站,很不方便。

——扬州火车车次少,旅行社组团进出的时间受到了制约。五一期间,五大城市预订扬州火车票很难,来扬的不少游客来去只得从南京、镇江周转。扬州—北京点对点列车,使沿途诸多城市的游客无缘直达扬州,扬州也无法承运前往沿途城市的旅客,造成了运输的不经济。

——大桥通车后,上海、苏南游客通过公路来扬更为方便,则扬州—上海线的火车客源将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扬州—镇江开通城际公交后,在镇江乘火车与在扬乘车时间、空间上区别不大,由于途经镇江的列车车次多,有可能造成扬州及其周边城市旅客更多地选择镇江为进出首选地,这进一步分流扬州站的客流。

三、新交通格局下扬州旅游业发展构想

(一)尽快研究确定扬州旅游的主题、形象与市场定位。

这是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和旅游业发展方向的重要方面。江苏是个文化大省、各城市旅游的同质性很高,主要是以传统观光型旅游为主,若没有强烈的旅游主题和鲜明的旅游形象就难以脱颖而出,就无法吸引游客。目前,省内几个主要旅游城市有了鲜明的旅游主题,如苏州市主打古典园林和水乡古镇牌;无锡是太湖和灵山大佛;常州是恐龙园和天目湖;南京是太平天国和民国;徐州是两汉。扬州只有确定了旅游市场定位,旅游宣传、公共活动等城市旅游形象推介才能产生吸引力,铁路、大桥通车才能产生“虹吸”现象。华东旅游线的游览周期一般在一周以内,目前江苏的线上目的地城市有南京和苏锡常,扬州要加入进去,就必须和它们比出特色来,并把其中一个城市挤出去。至于铁路和大桥毕竟只是解决了旅游六要素中的一个“行”字,仅增加游客的可进入性。

(二)加快旅游新产品开发。

积极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努力实现旅游产品从观光型为主向观光、度假、休闲相结合的转变,规划、建设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项目。生态休闲度假游是当今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具有游客逗留时间长、消费层次高、综合带动力强等特点,目前省内无锡、常州、连云港等市都在加快这一领域的产品开发。扬州也应重点发展这方面的旅游产品。

1、打造中国水景旅游之都。生态休闲度假产品中“水”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扬州是江苏省甚至是华东地区水景资源丰富、多样性的城市,不仅拥有长江、运河的岸线资源和附着在其上的历史文化承载,还有湖上园林瘦西湖、鱼米之乡的湖泊群、长江与湖泊的大面积湿地资源、江都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工程、润扬长江大桥、纵横交错的河道,以及优质的地热资源等。扬州可依托水资源,做活水文章,树立旅游水文化的、生态的、休闲度假的别具一格的形象。为此建议:

(1)包装、盘活古运河。

——重构城区水道和河边建筑,创造一种扬州风格。师法威尼斯,打造水上扬州的独特魅力,用水上巴士、小船把老城和新城、各景点和休闲场所有机地连接起来,充分挖掘水上游览、夜间观光的潜力,以一种浪漫、温馨的文化、休闲氛围吸引游客,让旅游区充满浪漫的古典美。

——规划城外大运河(市区到瓜洲、市区到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以生态、田园风格为基调,以历史画卷、文化积淀为内涵,将沿途的古城、古镇、古寺、古景、古老的传说和水乡自然风光连成一体。沿途的建筑、码头都应协调建筑风格,条件成熟时,沿运诸城市统一规划与改造,以打造“东方莱茵河”为目标,使之成为华东黄金游览线。

(2)以江都水利枢纽、“南水北调”线路为依托,发展人文型水景观光旅游项目。

(3)规划建设高科技展示的中国运河、中国漕运、中国“南水北调”、中国涵闸、中国治水五个主题博物馆。扬州由于是具有“中国通史式”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城,因此,大力建设各类水主题博物馆应是重要方向。

(4)加快瘦西湖新区的规划建设,打造成个性鲜明的湖上园林景观。

这是扬州园林较之苏州园林的一个特色,在国内也是一绝,应做活做绝,成为极品。

(5)征集扬州城市标志(像纽约自由女神像般),将其高耸在长江边,古运河畔,成

为长江沿岸灯塔般醒目的景观,吸引人们下船、过江前来观看。

(6)像重视火车站、汽车站建设般,重新规划、包装、建设扬州港客运码头,打造好扬州的水路大门。

(7)师法常州天目湖,将凤凰岛、仪征登月湖包装、打造成扬州水上休闲度假新天地。

2、依托沐浴文化,建设沐浴天堂。尽管扬州沐浴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品牌,有必要进一步地提升和放大,成为旅游业的主打产品之一。

(1)开发温泉浴业,发展温泉旅游。扬州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总储量位居全省前列,地热的综合利用可以形成一条很长的产业链,它包括了采暖、洗浴、医疗、养殖、温室育种等十几个项目。地热资源如果搞好开发,将成为扬州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笔架山地区是蜀冈一瘦西湖风景区的中心部位,目前已探明为地热异常显地段,孔口水温预测67℃,每天出水量1000立方米,水质可达医疗热矿水标准。根据资料,这里为下古生界热储岩组,是主要出热矿水层段。如果先行钻探施工,探采结合,综合利用地下热矿水,将有力带动地热开发的系列化、规范化。一旦开发成功,肯定会为风景名胜区增添一个重要的休闲旅游点。蜀冈地热与南京汤山的温泉相比较,矿物质含量更丰富。投产后年经济效益可达600多万元。沐浴业虽已成为扬州传统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但温泉沐浴业还是空白,这是个很大的遗憾。珠海御温泉以温泉汤池为龙头,酒店与餐饮并驾,以丰富的系列产品和“御式服务”,融温泉、养生。休闲、度假、旅游几个核心内容为一体,形成了“温泉旅游”这一新兴产业,并且通过品牌输出的方式建设连锁温泉。建议组织开发笔架山地区地热资源,通过与珠海御温泉等知名企业的合作、开发,发展扬州温泉旅游产业,将扬州的沐浴业做大做强。

(2)做出特色、品牌,创建中国沐浴之都。扬州的沐浴企业虽然很多,但经营理念陈旧,经营方式传统,经营内容雷同,管理层次不高,为此建议:

——引导各沐浴企业错位经营,做出特色。将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特色沐浴模式、文化、风格、环境、服务、配方进行“克隆”、汇粹、集大成,把科学、文化、艺术、旅游、休闲、养生、健身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创建中国沐浴之都。

——对扬州沐浴业的发展加强研究、规划、引导和扶持,尽快形成特色和品牌。

3,重视发展休闲娱乐,打造旅游新内涵。

娱乐产业主要包括演出产业、音乐产业、传媒产业、体育产业、电影产业、选美产业、明星产业、玩具产业、展览产业、彩票产业、赌博产业、卡通产业、游戏产业、旅游产业、时装产业以及性产业等等,这些产业中,有许多适合扬州发展,但主要问题是产业化发育程度和开放程度低,政府扶持引导力度小,产业抗风险能力弱,投融资体制滞后,以致缺乏群众参与、不能体现综合性、多元化的状态。为此应着力搞好六个发展:

——发展“红磨房”型演艺模式。举目环球,但凡夜生活发达的城市,无一不是伴随着演艺业的兴旺。建议引进和发展介于传统剧场与酒吧、卡拉OK等娱乐场所之间的,类似法国“红磨房”的新型演艺模式,让扬州的夜晚热闹起来。

——发展以“体验”为核心的夜间娱乐经济。老城区由于其历史文化的内涵,最适宜发展夜间经济,应结合老城区保护性开发,建议由市规划局牵头,对东圈门、教场、南河下等老

街区,邀请专家进行设计、包装、营销,形成老式店铺、老式旅馆、老式饭店、老式剧场、老式浴堂、老式茶馆等特色和卖点,让游客体验老扬州和盐商们的夜生活。交通方式上应以老式三轮车和游船作为交通工具。

——发展具有扬州地方特色的演艺产业,办好办精“扬州一绝”,形成固定的品牌旅游观赏项目。

——发展“美女经济”。美女走进市场,正在催生巨大的“娱乐注意力经济”如大连的时装节、广州的“美在花城”选美赛、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各大城市的车展无不是以香车美女结伴,成都更是打出了“中国红粉之都”的招牌。这些美女品牌无不成为旅游业的旗帜产品。“扬州出美女”与扬州炒饭、扬州三把刀同样出名,是扬州发展美女经济可资利用的宝贵品牌资源。

——发展水上娱乐项目,如冲浪、游泳、垂钓、跳水、水上演艺,等等。

——发展类似美国嘉年华的中小型主题游娱项目,同时带动扬州毛绒玩具产业的发展。

(三)推动铁路、大桥开通与旅游业的结合。

1,加强与长三角旅游城市的密切联系与合作。通过资源共享、景区组合、客源互动、联合促销等来做大扬州旅游业。通过吸引除上海外的四条铁路黄金线上城市游客经过扬州游览这一区域,来带动扬州旅游和铁路客运的繁荣。为此,一是要在市中心尽快规划、建设扬州旅游集散中心,并加入到旅游一体化网络中,实现联网售票,一票到底;二是推出异地租车业务;三是尽快建立扬州城市公交、出租车的付费刷卡系统,发行城市交通卡,并实现长三角城市交通的“一卡通”。

2,提高铁路和大桥对旅游的服务能力。火车站应尽快开通与市内各主要旅游景点联接的公交班次;筹划开通与镇江的市际公交,联结两市的火车站和主要景点;火车站应尽快实施团队购票的折扣优惠;火车站应建立网上订购票,系统并与各大社会票务中心联网。在火车站建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3,开通新的列车车次。由于宁启线尚未全线通车,扬州段目前增加新的车次难度很大,建议重点工作放在增加一列北京线的特快或普快上。该线具有城市密集、客源量大、消费能力强、与长三角往来密切等特点,相信开通后效益较好,扬州站对周边城市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强。

4,解决旅游调峰。扬州旅游业季节性特点分明,往往是旺季吃不了,淡季吃不饱。因此要系统解决旅游淡旺季的调峰问题,保持均衡发展。一是发展多样性的旅游产品,保证游客在不同季节来扬都有不同的感受,游有所值;二是在淡季注重发展各类会议旅游,可要求各县(市)区、市各单位,每年吸引若干省及省以上的各类会议来扬召开,并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中。相信由此带来的效益不会低于招商引资。

5,搞好策划,加大对周边城市和五条黄金线沿线重点城市的扬州铁路交通状况的宣传,让潜在的旅客们了解扬州通火车和综合交通状况。可在这些城市的车站搞大型广告宣传牌,在媒体上进行深度宣传,与各地的主要旅行社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

6,为解决旅游峰期的住宿难问题,加快市区中高级宾馆饭店的建设步伐,近期尽快拿出市区宾馆、饭店发展布局规划。

7,进一步规划、建设和完善旅游购物环境。重点加快盐阜路—红园一线和“双东”线的旅游特色观光购物街区的规划与建设,进一步提升文昌商圈的层次和功能,扩建地下停车场,建设地下人行过街通道。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说明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中国西北璀璨的明珠。 巍巍贺兰山,漫漫黄河水。秀美富饶的塞上湖城,不仅用千古文明、多元文化,支撑着银川不断发展的辉煌。如今,更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宏图的实施,拉开了更高发展的序幕。 一、规划范围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全长17.5公里,是城市南北向新主干。主轴南段起点在五里台,现状是宁安大街,北段终点在元宝湖,现状位于万寿路。 二、规划依据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三、规划理念 银川城市中轴线以“多彩银川”作为规划理念,不仅表达了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空间的规划诉求,更加体现出“贺兰岿然、长河不息” 的城市精神之魂。 三、规划结构 “多彩银川”城市中轴的规划结构,分为一轴一心,三廊五段,九大节点。 按照城市人文生命序列中轴线由南向北分为历史银川、风情银川、和谐银川、开放银川和未来银川五段。历史银川是表达银川千年人文的底蕴,风情银川是反映银川民俗民风珍贵遗产,和谐银川是打造银川最靓丽的窗口,开放银川是创新银川城市精神的新亮点,而未来银川,则是进一步展示银川可持续发展的新辉煌。 九个城市节点分别为塞上明珠、银川民风、文化中心、城市中央、市民中心、塞上西湖、中阿论坛、北部新城、月坛金凤。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历史文化公园、英贤祠、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宁夏民风街、银川青少年宫、宝鼎广场、宁夏歌剧院、银川图书馆、宁夏博物馆、三馆两中心、曾杏绯艺术馆、中阿论坛、宁夏移民博物馆、人文亭阁等。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通过集中考虑设置和完善一批大型文化空间,城市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人文的精神所向,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开放性城市旅游价值,同时向全中国及世界人民展示着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论中国城市发展规划史以扬州市为例

论中国城市发展规划史 ——浅谈扬州城市发展规划史 摘要: 从城市的形成,兴起,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看城市规划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有利于理解城市规划的功能,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城市扬州规划史发展 Abstract: From the city formation,rising,development,and the evolution historical process,we can look out the function of urban planning in the different time,and the status which locates.It is advantageous in understood the planning function,and provides th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for the Chinese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 city YangZhou programming history development 正文: 中国早期的城市,是在城内设市以后产生的,后来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一些交叉路口,水路码头,军事要塞,或人口集中的地方也形成了城市。这些城市并不一定筑城,但它们都是真正的城市。因为这些地方既有众多定居的人口,又有市场,符合早期城市的基本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我们今天主要谈谈扬州的城市规划史。 行走在扬州老城区,青砖黛瓦如旧,小巷深幽依然。驱车新城,道路更宽、车流更畅,国展中心、双博馆等一批建筑洋溢着现代气息。在今日扬州,你随时可以在古朴与新潮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之间穿梭。2500年前,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古扬州诞生。经历了两汉的烟雨、三国的战乱、隋唐的演义、宋元明清的更迭,扬州至今还保存着浓郁的文化气质,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隋炀帝开运河三游江都,扬州出现了畸形的繁华。隋初的江都,约有居民一万户。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增长至七万七千余户,四十六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当时扬州已是国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扬州富庶,甲于天下”。唐代扬州城的规模,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子城和一个长方形的罗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子城,亦称牙城。官衙多集中城内。罗城是在蜀岗下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杜牧诗有“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为了抗金,知州郭棣利用唐罗城南半部改筑成宋大城。南宋末年,蒙古军压境,贾似道以宋大城位置较低不易据守,在蜀岗上唐子城故址筑城,因该城筑于宝祐年间,故称“宝祐城”。在宝祐城与大城之间筑夹城,三城形似蜂腰,又称“蜂腰城”。现存扬州老城区系明朝所筑,明初,元帅张德林以旧城虚旷难守,截城西南隅筑而守之,这就是现在的“旧城”。明朝中叶,为防止倭寇侵犯,知府吴桂芳在城东筑城,此即今之新城。清代沿用明城。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又出现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康熙与乾隆先后曾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扬州。瘦西湖上园林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文化活动十分昌盛,“扬州八怪”开创了画坛上的一代新风,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城市化进程

第三节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化 (一)概念: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两层含义。 (二)意义: 1.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经济发展 2.城市化水平,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的发展。中心——边缘互动 3.城乡居民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趋同。缩小城乡差别。城乡趋同 (三)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相对较少,实际上,农村人口绝对量也在不断增加) (2)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比重。 (四)、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第一阶段:自城市形成—十八世纪中叶(第一次产业革命),城市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呈低水平的缓慢增长。城市人口比重1%~2%。城市规模小,城市数目少。原因:生产力水平低,非农产业不发达。 2.第二阶段:18世纪中叶~1900年(两次产业革命)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1900年13.3%。原因:工业化。①工业化扩大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工矿城市大量出现;②工业化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为城市产业提供后备劳动者,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③工业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城市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3.第三阶段: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大城市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因:①第三次技术革命极大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②许多发展中国家逐步走向工业化道路。 (五)当今世界城市化的对比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逆城市化导致城市结构合理(城市人口反流乡村,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化畸形,城市结构不合理(表现: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人口聚集于少数大城市)(我国解决措施:限制大城市发展,适度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乡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型国家)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_2030)简本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 一、总则 1、修编目的 为顺应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江都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格局。 2、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人才资源为支撑,以民生幸福为根本,充分把握国家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时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显著增强江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3、规划重点 (1)加强区域协调,实现联合发展 研究江都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沿江开发深入发展进程中、与“同城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定体现江都特点的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引导、空间组织形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方式。 (2)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引导集聚发展 发挥市域综合交通优势,引导二、三产业和城镇空间集聚发展;合理划定交通分区,调控交通需求增长,落实公交优先措施,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培育交通枢纽,引导城市中心体系构建。 (3)优化市域空间组织,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综合评价城乡发展条件,统筹配置城乡空间资源,引导城乡发展要素合理集聚,优化市域城乡建设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提升城市功能,促进转型发展 巩固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

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民生事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5)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江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规划期限 基准年为2009年,现状数据以2009年底为准。 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5、规划围 (1)规划区:江都市域围,总面积1330.16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域面积为9.51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由长江、夹江、西部市界、启扬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新通扬运河、花木大道、沪陕高速公路和东部市界围合的围,面积约250.18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最近,我们根据市政府领导的安排,就我市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中,我们与武陵区委、鼎城区委以及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城建投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经过近十年持续不断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我市城市容量得到成倍扩张,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等国家级荣誉,城市综合实力已进入全国百强。我市十年城市发展的成就在中部内陆城市中是非常突出的,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也是相当少见的。要持续保持这一良好发展势头,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谐**步伐,应该把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具体来讲,就是要处理好五个关系:一、城市发展应该遵循经济规律,进一步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经济规律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城市发展同样要遵循经济规律,总体上保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近5年来,我市累计投入城区一块的建设资金达150多亿元,其中政府直接投入40多亿元,先后新建了20多条主次干道,新增道路520多公里,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基

本形成了“五纵五横”、“内外三环”的格局,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平方公里,人口万,比1995年分别增长%、%。新建了城市防洪圈,新建和改造了排水设施,日处理排水能力达400万立方米。新建了污水处理中心,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0%。新建了自来水厂,供水普及率达100%。加强了园林绿化建设,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机场、火车站、水运码头、常长高速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我市已成为目前省内除省会长沙外同时拥有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海关、商检等设施和机构的城市。巨大的投入推动了城市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市财政背上了一定的债务包袱。现在,市财政每年不到 3亿元的城建资金,既要搞建设,又要还老帐,矛盾很大。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城市建设负债已经对现在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城市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城市发展速度的把握,城市建设项目的安排,应该建立在现实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应该控制在政府和民众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既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一味的求大求快。实践证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适度举债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必须建立稳定可靠的债务偿还机制。从我市的情况看,今后几年,应该进一步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多渠道筹措城建资金,同时,适度压缩城建规模,每年拿出一部分城建资金用于还债。只有这样,才能保

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银川

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摘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每个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则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本文从集中与分散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市作为实例进行分析。银川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建国以来,由民国初期的“哑铃状”发展到“带状组团式”,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一次大的规划,最终形成银川市“三中心并联式”的格局。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城市空间经历了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集中分散银川市规划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 城市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物质要求在特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自然环境资源多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织方式以及背后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在机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空间布局特征。集中与分散是城市空间演化中的基本表现,它们贯穿于城市发展运动的全过程,并体现于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上。因此,集中与分散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 集中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引力聚焦的过 程。集中的相对性决定了集中的复杂性。集中主义的代表是勒柯布西埃,他提出用城市的 三维结构来解决大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平行城市”方案。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一种异化现象,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种反动,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行为。分散的相对性只有与集中空间联系起来考察后才有真实的意义。分散的城市形态所反映的正是空间内人类活动分散化了的表征,同时也是受制于各种自然条件与环境的结果。分散主义的代表是霍华德,为了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集中与分散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状态,所反映的是空间结构内在的相互关系。集中与分散的空间运动总是在一定的人类行为动力的驱使下以或聚或散的空间表现而呈现两相依依的社会与空间关系。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化遵循从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轨迹,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每后一个阶段也不单单是前一个阶段的简单重复。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本文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作为实例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的探讨、分析。选取该城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以银川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乌海市,陕西北部的榆林市、延安市及甘肃的庆阳地区,它们的经济、文化、商业触角均远离其本省区的核心辐射,而在这10万多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区域范围内,只有银川是省会城市,同时又是城市人口超70万的大城市。因此有理由认为,银川的强盛会带动在包头、太原、西安、兰州一带形成新经济三角带,在中国西部城市规划编制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2、作者本人来自宁夏,对银川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了解,银川作为我的故乡,借这次机会可以更好的了解银川的历史发展及规划现状。 1.银川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化。 1)银川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年修改)方案公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按照省城乡规划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对《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进行局部修改。为增强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度,促进广大市民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将《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方案进行公示。 一、规划公示时间 年月日—月日 二、意见和建议反馈方式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 方案简介 一、修改背景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自年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以来,已经实施了年时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大相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和新发展理念。我市正在加快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与南京、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创新城市管理的新任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策背景、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亟需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二、修改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态融城,以城乡生态网络为本底,优化用地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创建生态文明城市。

(二)坚持局部修改、动态维护的原则 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省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保持规划期限不改变、城市发展方向不改变、城市性质不改变、城市生态绿地不减少、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增加,维护城市总体规划的延续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修改主要内容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涉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中心城区规划三个层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完善综合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局部调整城市开发边界,中心城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优化用地布局规划等内容。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 .深化市域铁路交通规划 依据重大交通项目的实施,衔接区域性重大建设工程及相关专项规划,增补合青高铁、滁宁快轨、三洋铁路。 合青高铁。合肥与青岛两个“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快速铁路网,在滁州市域范围内途经定远、明光,设定远站和明光高铁站。

河源市发展分析报告

河源市发展分析报告 李华忠 2014/3/28 摘要:河源市源城区“两江四岸”地区将成为河源市经济发展核心区域,发展潜力大。加快当地旅游业发展,合理开发自然景区,有望带动房价上涨。

目录 一、城市区位优势 (2) 二、城市规划 (2) 三、城市经济现状(2013年) (3) 四、房地产基本情况(2013年) (5) 五、河源未来发展分析 (8) (一)从新的房地产发展点来看 (8) (二)从政府规划分析 (9)

河源市是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辖内有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2012年常住人口95万户,366.8万人,汉族人占绝大多数,还有少量的畲族、壮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其中汉族人里大部分为客家人。总面积约15642平方千米,农用地共1410861.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20%;建设用地面积为85409.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6%;其他用地共67926.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4%。

一、城市区位优势 河源市是广东省连接江西、湖南的重要通道和粤东北山区的核心城市,地处在珠三角向泛珠三角过渡的衔接地带,是南来北往极其重要的交通要地。市域现有及规划主干线将形成“三纵四横三连一环”架构,现有粤赣高速公路、河梅高速公路,国道G105、G205,省道S227、S230、S339、S341、S242,规划新建广大高速公路、汕昆高速公路、揭茂高速公路和东环高速公路;此外,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穿城而过,规划还将兴建龙柳铁路、龙川至汕尾铁路,以及河源至惠州的城际轻轨等。 二、城市规划 根据河源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8—2020),将河源城市性质定位为:环珠三角地区性中心城市;广东省新兴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客家文化中心与生态旅游城市;粤闽赣交通枢纽和粤东北商贸物流中心。 规划河源中心城区形成“一带、两轴、两心、四廊、六组团”的“舒展的紧凑型”带型组团结构。如下图所示: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参考Word)

济规〔2006〕17号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 (2006年版)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以及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济宁市城市规划区。各县(市)的城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城市各项建设用地,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规定,城市规划确定的人均用地指标、用地性质和规模,在已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地段内进行。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须先提出调整规划,按程序审批。 第三条建筑容量 (一)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容积率、建筑密度按如下指标控制: 居住建筑:多层住宅容积率1.0~1.5,建筑密度不大于28%;高层住宅容积率1.5~3.0,建筑密度不大于25%。办公建筑:多层容积率0.6~2.5,建筑密度不大于38%;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35%。商业建筑:多层容积率0.8~2.5,建筑密

度不大于40%;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40%。

1、属于以上建筑类别的单个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周边环境、交通、地价和配套服务设施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2、不属于以上建设类别的其它项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范另行确定建筑容量指标。 (二)建设用地最小面积小于(表一)规定的建设用地下限指标的,不应单独零星建设永久性建筑。 (表一)建设用地下限指标 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小于(表一)的规定,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的实施,可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1、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站、变配电室、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 2、邻近土地为完成规划或建设的河道、道路或其他类似情况,确无法与周边土地整合的建设项目。 3、被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鉴定为危房的拆翻建。 第四条工业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0.6,建筑密度不低于35%,绿地率不高于15%,厂前区用地比例不高于7%。

扬州市城市规划总体说明书历史回顾篇

第一部分历史回顾篇 本部分旨在客观、系统地总结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编制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和必要性,有针对性地明确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点。逐步建立城市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可操作性。 一、城市发展历史沿革 (一)解放前的城市发展 扬州是一座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中原,开邗沟沟通江淮,并在蜀岗上修筑了邗城。公元前319年,楚国在邗城的基础上第二次筑城,名“广陵”。秦亡后,项羽曾准备在广陵建都,故又称“江都”。南朝刘宋大明三年(公元459年),竟陵王刘诞在此燃起战火,使广陵变成一片废墟,因而扬州别号“芜城”。 隋炀帝开运河三游江都,扬州出现了畸形的繁华。隋初的江都,约有居民一万户。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增长至七万七千余户,四十六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当时扬州已是国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扬州富庶,甲于天下”。唐代扬州城的规模,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子城和一个长方形的罗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子城,亦称牙城。官衙多集中城内。罗城是在蜀岗下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杜牧诗有“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为了抗金,知州郭棣利用唐罗城南半部改筑成宋大城。南宋末年,蒙古军压境,贾似道以宋大城位置较低不易据守,在蜀岗上唐子城故址筑城,因该城筑于宝祐年间,故称“宝祐城”。在宝祐城与大城之间筑夹城,三城形似蜂腰,又称“蜂腰城”。 现存扬州老城区系明朝所筑,明初,元帅张德林以旧城虚旷难守,截城西南隅筑而守之,这就是现在的“旧城”。明朝中叶,为防止倭寇侵犯,知府吴桂芳在城东筑城,此即今之新城。清代沿用明城。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又出现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康熙与乾隆先后曾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扬州。瘦西湖上园林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文化活动十分昌盛,“扬州八怪”开创了画坛上的一代新风,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清末,由于铁路的修建、海运的兴起、运河的淤塞,封建统治的衰落和战争的摧残,扬州的繁华逐步消失了。 至解放前,扬州系江都县政府所在地,城区范围包括明清老城区及其外围地区,面积约6.7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人。

城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doc

城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随着一揽子“调结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措施效果的显现,成都经济逐步步入回升通道,投资、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已基本恢复到地震及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世界经济虽已触底,但全球产业体系分工调整、新技术广泛应用并形成实际经济增长动力仍需一个过程,且生态保护已成为各国关注焦点,这些决定了此次世界经济复 苏的进程将十分缓慢。 同时,国内经济虽总体向好但回升基础仍不稳固,而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结构性调整也将会对全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基于这样的宏观背景,并结合成都的实际,我们认为:,成都的经济增速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内需增长将会有所减缓,对外贸易趋紧形势将有所缓解,物价水平保持小幅上扬。 一、金融危机以来的成都经济运行特点 (一)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但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自从“5·12”汶川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年来,成都市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在第二季度增速达到近几年的最低值(11.2%),然后连续3个季度保持约12%的增速。 但从第二季度开始连续三个季度经济增速达到14%以上,我市经济增速不断加快,经济出现企稳向好趋势,全市gdp同比增长14.7%,增速同比增加了 2.6个百分点,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巩

固。 (二)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再次强化,增长更为强劲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0%,同比增加了8.2个百分点。 在房产市场销售旺盛带动下,全市房地产投资945.14亿元,同比增长2.4%。 在多方位促进消费的政策作用下,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XXXX年的最高增速,较上年提高了0(来源:文秘114 ***).8个百分点。 旅游市场活跃,有效拉动了消费增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同比增长34%、29.1%,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3.2%。 在出口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出口逆势增长15.5%。 (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市企业经营效益出现较大下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较下降4和4.9个百分点,虽仍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但已为以来的最低。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耕保基金补贴农民参保机制、实现征地农民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率先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全域结算、报销比例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济宁2018-2025年全市停车位、停车场规划

目录 1总则 (1) 2停车发展战略 (4) 3停车供给目标 (6) 4建筑配建停车标准优化 (7) 5路外公共停车场规划 (8) 6路内公共停车场规划 (10) 7充电设施布局规划 (12) 8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规划 (14) 9停车政策研究 (16) 10近期行动计划 (18) I

附表目录 附表1 停车区域划分表 (19) 附表2 停车总量目标 (19) 附表3 供应结构目标 (19) 附表4 停车配建指标 (20) 附表5 一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一览表 (21) 附表6 二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一览表 (23) 附表7三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一览表 (27) 附表8 路外公共停车场泊位分配 (32) 附表9 路内临时停车设置控制表 (33) 附表10 占用机动车道设置停车泊位的 V/C比值 (33) 附表11 占用非机动车道设置停车泊位的V/C比值 (33) 附表12 占用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道设置停车泊位的V/C比值 (33) 附表13 任城区近期路内停车设置情况一览表 (34) 附表14 兖州区近期路内停车设置情况一览表 (35) 附表15 各类用地配建充电桩统计一览表 (36) 附表16 充电桩近期主要布点位置统计一览表 (37) 附表17 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布局 (39) 附表18 路内停车泊位充电桩布局数量 (40) 附表19 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宽度要求 (40) 附表20 济宁城区停车收费标准 (40) II

附表21 严格违停执法工作分工表 (41) 附表22 近期公共停车场建设计划一览表 (41) III

1总则 【第01条】规划背景 国家不断出台指导意见,系统的对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 运营提出更高的要求。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建设重点和方向提出了 新的要求,现有停车规划有必要进行优化和调整,满足济宁城市的 发展要求。 【第02条】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济宁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包括任城区、兖 州区、高新区、太白湖新区、经开区等,规划用地面积385平方公 里,规划人口350万 重点范围:任城老城区和兖州老城区。 【第03条】规划年限 近期:2017--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规划基准年为2016年。 【第04条】规划目标 1.近期着重解决停车供需矛盾,弥补城区停车缺口,缓解停车压力, 远期建成与济宁城市特征和公交优先交通战略相适应的可持续 停车发展模式; 2.建立以配建停车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场是公 1

武汉市发展条件的调查与分析

武汉市发展条件的调查与分析 一概括 武汉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现在也是国家“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验区。2009年度国民生产总值(GDP)4560亿币,全市现有人口950万。湖北省省会。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当今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开始肩负新的责任,而现今武汉的情况如何,需要我们深入的了解。我对武汉市的发展条件做了调查和分析,情况如下: 二武汉现状 (一)农业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季酷热、冬季较冷的特点;有长江和汉江流过,湖泊广布,武汉有“百湖之城”的美誉;有充足的劳动力;整体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临近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农业十分发达。 (二)工业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三大钢铁集团公司之一的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厂之一的东风汽车公司总部都位于武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着以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部、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总部、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总部等一批知名的汽车企业总部和以东武汉江汉关大楼风汽车技术中心、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等一批顶尖汽车研发机构以及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自主品牌和东风渝安等整车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最集中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是中国最大且最具实力的光电子产业生产和研发基地,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三)交通 武汉是华中地区航空中心。现运营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4E级机场和国家一级民用机场,,是中国民航总局指定的综合枢纽机场(华中唯一、中国第四),是华中地区最大最先进的航空港和最大的飞机检修基地及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武汉是长江的重要港口,是华中第一大港,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中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也是长江“黄金水道”的中转站。铁路有京广线和襄渝线,京珠高速从武汉越境而过,立体式交通,四通八达。 (四)科技 武汉拥有科研机构106 所,国家实验室1个(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项(华中科技大学脉冲强磁场),在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