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多案例比较民族志

读多案例比较民族志
读多案例比较民族志

读《Multicase Ethnography: Tracking the Demise of State

Socialism》

——《多案例民族志:对国家社会主义消亡的追踪》

一、导言

《Multicase Ethnography》作为《The Extended Case Method》一书的第四章节,是布洛维进行基本的拓展个案法的基础之上对民族志研究全球化问题所作的新的方法论尝试。布洛维通过对国家社会主义消亡过程的追踪调查来展示对多案例民族志方法的运用。这种方法能够使得地方的过程性和宏观的形塑地方性过程的全球结构紧密结合。布洛维在本章中展现了他是如果通过对他在美国、匈牙利和俄罗斯所作的工厂调查、研究、分析,以对修正市场资本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做出贡献。

二、关于Multicase Method

1、方法论的提出

布洛维采用多案例比较的民族志方法是为了解决学者针对他从前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比较研究时所提出的两点质疑而做的:一是他的老师Jaap van Velsen所提出的虚假的比较,即将现实的资本主义和空想主义的社会主义进行比较,这是不负责任的一种比较方式;另一个是Robert Merton所提出的将资本主义等同于工业化的问题,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污名化,对工业化过程的研究不能够等于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因此布洛维在对匈牙利和俄罗斯的案例研究中在扩展个案的比较方法基础上采用了多案例比较研究的方法,这一方法是基于民族志方法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多场域民族志研究方法(Multisited Ethnography).

多场域民族志方法被Marcu(1995)认为是超越了个人生活范畴,实现了对全球化内在过程进行追踪的方法。这种方法研究人们的移民过程,追踪移民者到达不同的地域,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化对移民者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将整个全球化的过程采用不同区域的连续性观察连接成一线,更侧重的是全球化过程中跨越国家、民族边界的关于整合、联系等方面的研究,然而布洛维认为这始终对应的是传统人类学的研究逻辑。布洛维所采用的多案例比较方法是从经验主义对象到理论对象的研究过程。在这种比较的方法下,多案例比较法侧重的是案例之间的差异而非联系性,将问题放在差异是如何产生并且进行再生产之上,因此多案例比较方法是一个双重建构的过程:从经验\现实意义上讲是观察社会力量如何作用并且社会或成的表达的问题;从想象层面上来说就在于我们在田野中所采用的视角和理论框架来进行建构的过程。

2、扩展个案法的四个关键维度

按照布洛维在方法的介绍中所述,扩展个案法包含四个关键时刻,即比较维度。在实在

主义的维度上包含有对案例之间的背景(context)和过程(process)的维度,而在建构层面上就涉及到理论假设(theory)和视角(positionality)维度。同时,按照外生性和内生性原因,布洛维又对四个维度做以重新划分,如下表:

表1 多案例比较法的四个维度

外生性维度内生性维度

现实层面背景过程

建构层面理论视角

背景、过程和视角都是为了理论而建构的分析维度。在扩展个案法中对话即比较是这种反身性民族志方法的重要本质。布洛维的对话将两个过程结合在一起,一是从外延到中心,由表及里的路径,另一个是将数据和理论进行对话,即理论的建构过程。

3、多案例研究法的应用

布洛维的研究是针对先进资本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的比较而展开的。在布洛维选用的第一个研究案例即匈牙利的案例研究中,并不考虑历史变化的问题,即比较研究是非历时性的,比较了国家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官僚专制和先进资本主义下的霸权主义专制,并将这两种制度和早期资本主义的市场专制做比较。在这一案例的比较研究中,布洛维的比较路径是从背景比较分析入手,进入过程比较,而后进行视角比较,组后得出理论方面的比较以及结论。

布洛维说明在多案例比较方法中,并非是选取一些案例的样本然后进行集中的比较,而是进行一个案例和另一个案例的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比较、分析逻辑回应了“统计性归纳”方法的抽象逻辑,用样本推论总体的分析逻辑。

在实际的比较重,布洛维选取了哈拉兹梯在匈牙利的红星拖拉机厂所作的案例研究作为比较的对象,首先将之与自己在美国联盟所作的研究进行背景即政策性机制和过程维度的比较,而后布洛维进入匈牙利,选取相似工厂(Banki)和哈拉兹梯的研究再进行案例比较,进行视角维度比较,从而得出与哈拉兹梯的不同结论,以及对哈拉兹梯的结论影响原因进行猜测。当作者完成现实层面的比较之后就进入了建构性层面的维度比较,布洛维和卢卡斯(Lucas)到列宁钢铁厂(Lenin Steel Works)工作,最终通过与哈拉兹梯所持有的集权主义理论视角下的“不同意”进行比较,完成了理论再建构过程。

这种扩展个案方法四个维度的比较方法,并不可能同时关注,即在同一个案例比较重进行多维度的比较,布洛维补充说一般来讲只能关注一个维度而其他的维度是常量、不变的。而且通常要从现实层次的比较开始,按照扩展个案法常常关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便可选择从政治性经济视角即背景的比较开始,而其他的维度放到后面去解决。

4、比较的进行

扩展个案法的特点是将实际经验的研究和宏观层面的分析结合起来,微观层面的分析是为了进行宏观层面的比较,寻找切入的比较点。并且按照在上文中所提及的比较逻辑,要先进行一个维度的比较而后开展其他维度的比较,在每一个维度的比较中都存在着微观和宏观结构进行联系的过程。

首先在背景比较重,布洛维并没有将目光直接放到宏观层面,首先进行了二者的微观比较。布洛维和哈拉兹梯的工作性质、工资获得方式(计件工资制)都是相同的,但是哈拉兹梯在工作强度上远远超出了布洛维的程度,在微观的层面的比较得出问题的关键点之后,布洛维在宏观层面上进行了比较宏观的层面猜测与解答,同样是按照案例之间的比较方式展开。对这个问题的第一个回答是先进资本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的政治性经济情况不同。作者通过对哈拉兹梯工作经验进行解剖来和作者自己的经验进行比较。哈生活在一种沉重的制度之下,这些规则来自于工头、党派、贸易联盟就像琐碎的办公室职员规则一样。哈生活在一种被布洛维称为官僚专制的状态之下,而这种机制不同于联盟国的霸权主义管理体制。联盟包含有内在的国家和内在的劳动力市场,这两种机制是可以消除部分哈拉兹梯所面临的一些专制经验的,所以哈拉兹梯是没有这种安全舱口的。

那哈拉兹梯到底害怕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他如此努力的工作,要一次性操作两台机器这么辛苦?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到官僚专制的重要的基础,也就是计件工资体系中去寻找。在这个时候作者对霸权主义专制和官僚主义的专制进行比较。在霸权主义专制的情况下,如果一份工作不能用效率来衡量的话,工人还是可以保证一份合理的工资收入。这种经济保障促生了两种类型的生产限制:工人会偷懒,因为有基本的工资保障;配额限制,高生产量要求以免管理者会工作轻松。

而在红星拖拉机厂,没有最低工资保障,也没有针对增加生产的保证。所以在红星厂既没有偷懒的可能也没有配额限制的可能,因为在这里没有生产的“天花板”即产量上限。哈拉兹梯对这种专制配额没有任何的防范性他没有办法建立一种反规则来与这种工作强度做对抗

这样看来官僚主义专制让工人没有可能组织起对抗性的力量,而联盟国下的工厂由于有最低工资、失业保障并且有一个详尽的碰撞机制能够保障工人对抗停工,从而引起了一种霸权主义秩序,在这个秩序中管理者是要哄骗而不死强迫劳动者进行生产的,工人们因此是将工作组织曾为一种劳动竞赛的形式而不是艰苦误区的工作,从而达到管理者的产出目标在分析这些不同的生产机制的同时布洛维分析了他们不同的政策机制。先进资本主义在霸权主义之下所形成的生产秩序是能够制造出工人的同意的,能够扭转直接的工人和资本主义方的对抗,反而转化成协助资本主义者实现生产目标的形式;官僚专制下的工人虽然无法形成一种直接的、外显的力量对抗,他们面度的是共谋:从管理人员到贸易联盟到党派的。但是工人形成了一个秘密的自治权和创造性的领域,哈拉兹梯称之为“homer”,会爆发出强烈的针对整体的政策体系的反抗力量。因此作者得出结论是:国家社会主义比先进资本主义更加脆弱,更加易受到攻击。而团结工联(波兰的公会联盟)也准确的证明了作者的结论。

接下来的三个维度比较中,作者始终抓住案例之间,即从自己和哈拉兹梯之间的微观比较入手,寻找背后的宏观结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完成了理论再建构。

三、方法论的比较

哈拉兹梯所代表的极端主义理论视角和作者持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的竞争性解释的分析方法体现在布洛维的扩展方法中。在本章开头布洛维批判了传统人类学割裂普遍性联系,以及符号互动论和民族志方法学割裂社会进程,悬空时间和空间,压缩历史性背景的弊端。扩展个案法突破了布洛维在本章中所提到的关于宏微观的对话问题,并且通过匈牙利和俄罗斯的多案例比较研究方法解决了时间、空间的联系问题。布洛维所关心的是理论的建构与再建构过程,并且在比较的开始即选择案例的开始就选择了理论比较的对象,这和扎根理论无理论视角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同时扩展个案法的理论比较也不同于格尔茨的文化阐释方法,虽然同样是从微观到宏观的对话过程,但格尔茨的理论比较是抓住某些文化范畴或者影响文化的关键概念进行意义结构的分析,扩展关于概念的理论视角,微观是宏观存在的表现形式和解释形成的基础;然而扩展个案法是在对微观进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在宏观结构层面寻找微观的解释源泉。

本篇文章不仅充分展现了布洛维关于扩展个案法的四个关键维度的比较方法以及应用,宏微观对话的分析如何操作,同样说明了在扩展个案法中如何应用多案例比较的民族志方法的应用。

优化焦点民族志研究方法

优化焦点民族志研究方法 陈禹同 民族志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实现了全面发展,其中,焦点民族志研究近年来在多个研究领域备受推崇。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劳工研究所副教授琼·米克尔·贝尔德(Joan Miquel Verd)等人近日在《田野方法》期刊发文表示,将焦点民族志研究与案例研究结合起来,会产生更好的研究效果。这一组合不仅可以提高数据质量和比较研究的能力,还将提升研究结果的可转化性。 焦点民族志有别于传统民族志 贝尔德等人认为,焦点民族志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特定类型的民族志评估方法或评估程序。在文献研究中,这种方法还被称为迷你民族志、微型民族志等。 焦点民族志渗入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例如,在营养与健康人类学中,人们致力于确定影响疾病和营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以设计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在医疗保健方面,来自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人们将健康观念与实践以不同的方式融入自身生活中。 焦点民族志方法与主流民族志方法并不冲突。贝尔德等人认为,焦点民族志方法有时是其他传统民族志方法的替代,有时则可以作为补充。在传统民族志方法中,数据通常是通过与被研究群体的直接接触获取的。研究人员会用较长时间开展田野调查项目,通过访谈、参与观察、文献分析等方式进行详细精确的描述。相较而言,传统民族志更注重对某一群体的文化价值观和共通行为作出整体判断;焦点民

族志则侧重于研究主题上更加明确、具象的问题,如交流行为、喂养行为、技术使用等。 贝尔德等人认为,若想以焦点民族志方法获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就要将研究重心放在开始确定好的数个变量上。在流程上,焦点民族志研究人员的实地调研以短期停留为主,但更注重对数据进行严密的收集。健康领域的焦点民族志研究多通过访谈进行数据收集,而人类学或社会学学者则主要使用直接观察法。这种方法剥离了传统民族志方法中研究人员对研究群体或社区的强烈个人沉浸感,从而更为注重深入分析大体量数据。此外,在数据收集或数据分析阶段,相比传统民族志方法中常见的个人独立工作,焦点民族志多采取集体工作的方式。 案例研究法优化焦点民族志研究 焦点民族志方法与案例研究法在现有研究中通常被分隔开来,但贝尔德等人认为,从民族志的定义或实践上来说,二者都可以有更密切的结合。 案例研究中,在数据收集之前的设计阶段,研究者需要确立基于现有理论知识的开放性基本理论命题。命题需要预测所研究问题的愿景、确定哪些数据可响应研究问题,并保证所选择的案例或分析单元之间尽可能具有相关性。因此,利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可以提前确保样本的代表性,从而将发现推广到所选的特定案例之外。同时,在涉及多个案例时,理论知识也常被应用于对比案例或控制案例的选取中。 贝尔德等人在文中提出,案例研究方法具有演绎或溯因性质,这

传播民族志

传播民族志 摘要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得益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推动。传播的民族志(ethnographyofcommunication)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新分支,在此,阐释者试图理解的是某一文化或群体成员所采用的传播方式。总体说来,民族志研究方法虽然已经受到包括新闻传播学界的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民族志研究方法未来有何转变,目前还没有一下定论,不过一部“好”的民族志应该有如下特点:首先,它应该通过描写田野工作环境,解说日常生活的意义,关注微观过程来暗示人类学者“曾身历其境”;其次,它应该通过对异乡他族的文化和语言进行跨越界限的翻译,显示民族志作者的语言功底,并表现他对土著文化的意义和主体性的掌握;第三,它应该赋予文化以整体观的意义。关键词民族志文化人类学传播民族志研究方法Abstract:ethnographyisthemosttypicalexplanativeresearchmethod,anditwas benefitedbythepromotionfromcultureanthropologyresearch.Ethnog raphyofcommunicationisanewbranchofcommunicationevolvedfromcul tureanthropologyandsociallinguisticstudy.Theauthortriedtounde rstandthecommunicationmethodadaptedbyacertaincultureofgroupme mbers.Generallyspeaking,althoughethnographyresearchmethodhasb eenfocusedbyscholarsfrom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study,itsti lldidnothaveanychanges.Althoughthereisnotacleardefinition,but aniceethnographyshouldcontainfollowingcharacteristics: first,itshoulddescribethefieldworkingenvironment,explaintheme aningofdailylife,focusonmicroprocesstohintanthropologyresearc herthattheyhavebeentherebythemselves.Second,itshouldshowtheli nguisticabilityofethnographywritersbytranslatingthelanguagean dcultureofanothernationandexpressedhismeaningtonativeculturea ndhiscontrollingtothemainbody.Third,itshouldendowcultureamean

从芝加哥到伯明翰受众民族志研究

从芝加哥到伯明翰受众民族志研究 受众是传播与媒介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传媒业界和学 界经常通过定量方法来研究受众,获得相应群体的人口统计信息(如性别、年龄和职业分布等) ,了解其收视习惯、偏好,并预测其收视行为。而在采取批判视角进行研究之时,学者们往往不通过抽样调查方法,而是采用民族志 (Ethnogra phy)等方式,记录和阐释受众文化的丰富性,从 而反思现实、发掘理论。 何谓受众民族志在马林诺夫斯基的特罗布里恩岛土著研究之后,民族志 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强调通过田野调查和田 野工作(Field work )对一个族群的文化进行资料获取和记录, 进而展开对该文化的理解与分析。“在民族志研究中,作者 便是他的年代记录者,同时又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的材料无疑很容易就可以获得,却又是无比令人困惑而且复杂费解的;这些材料并不收录于固定的、物质性的档案内,而是存活在活生生的人的行为与记忆之中。”(马林诺夫斯基,2009:3) 民族志并非一套系统的方法,反而由于它对研究过程的 改造成为一种方法论,进入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并呈现

出新的面貌。对于传播与媒介研究而言,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从芝加哥学派到伯明翰学派,致力于对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做深入探究的学者,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类似的方式。 新中国第一个民族学(人类学)博士庄孔韶(2006)论 及民族志时指出:“民族志是田野工作的结果之一,是人类学的主要展示手段与形式。人类学家经过田野工作想要做的就是把直接观察到的事项进行转述、分析和解释,最终书写出所理解的某种文化给读者。这无疑是一个转换的过程。” 2006:6)民族志最重要的工作是两个:首先是进行直接 观察,对日常行为做充分记录,有时这种观察还是一种参与 式观察;其次是采取各种形式的访谈,从日常闲谈到小组座种文化仪式和个人生活史的材料,如照片、族谱、图腾、装饰物、日记、信件等。在田野工作中,找到关键报道人 谈,从而获得丰富的资料。此外,民族志方法还可能搜集各 Informant )至关重要。 受众民族志借用这种方法对媒体的使用者进行观察和 访谈,从而理解其传播实践。当然,它与人类学家的工作并不完全相同。例如,传统的人类学的民族志要在固定的“田野”里进行至少为期一年的调查(从而涵盖农业社会的一个周期),而受众民族志调查时间相对缩短,且地点更倾向于都市。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类学研究学者们开始提出“虚拟

民族志研究方法

民族志研究方法 据柯塔克(Kottak 2008)的归纳,民族志研究方法有下列几类(十类): 观察与参与观察 对于日常行为的直接、第一手的观察,包括参与观察。民族志研究者在各种场合观察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他们往往在田野地点停留超过一年,可因此观察一整年的循环。 相处共话、访谈 研究者运用许多正式程度不同的访问方式进行访谈。包括有助于维持互信关系的闲话家常、提供当下活动的知识、长时间访谈。访谈可能是有结构或无结构的。 系谱法 早期研究者发展出系谱记号与象征,来研究亲属、继嗣与婚姻。系谱是非工业化社会的组织基础,当地人每天都与近亲共同生活及工作。人类学家需要搜集系谱资料,以了解社会关系并重建历史。 重要文化报道人 每一个社群都有某些人,由于他们的机运、经验、天份或训练,而能提供某些生活面向的全部讯息或有用讯息。也因此成为重要文化报道人。 生命史 某些村民比起其他人,对研究者更感兴趣,而且更有助益、风趣与愉快。当某个人特别引起人类学家的兴趣,他们可能会搜集他﹙她﹚的生命史。 主位观点与客位观点 民族志研究者往往结合两种研究策略:主位观点﹙emic,当地人取向的观点﹚、客位观点﹙etic,科学家取向的观点﹚。这些语汇源自于语言学,主位观点探究当地人如何思考感知与分类这个世界。客位观点则是观察者所注意到的且重要的事情。 问题取向的民族志研究

民族志的趋势,已从全貌观的叙述转向更具问题取向与实验性质。想要研究全部事情是不可能的。大多数的人类学家在进入田野前,往往带着一个准备处理的问题,搜集关于这个问题的资料。 长期研究 长期研究是针对某个社区、区域、社会、文化或其他单位的长时间研究,这往往建立在多次重访的基础上。现在的民族志多半包括二次以上田野研究的资料。 团队研究 新进的研究者以先前学者的接触与发现为基础,以增进关于当地人如何因应与经营新环境的知识。学术应是一项集体事业,先行者将过去的资料放在这整个事业中,让新世代学者继续运用。 调查研究 越来越多人类学家在大规模社会中从事研究,他们发展了结合民族志研究与调查研究的创新方式。由于调查研究处理大型复杂群体,其研究结果必须运用统计分析。民族志研究可补充并微调调查研究。

人种志研究方法

人种志资料收集 目录 一、人种志的概述 (1) 二、人种志研究的特征 (2) 1.人种志研究是自然的 (2) 2.人种志研究是开放的 (2) 3.人种志研究是灵活的 (2) 4.人种志研究是个案的 (2) 5.人种志研究是有选择的 (2) 6.人种志研究是描述的 (2) 7.人种志研究是参与的 (2) 8.人种志研究是循环的 (3) 三、人种志包括: (3) 四、人种志的理论基础 (3) 五、人种志的研究范围: (3) 六、人种志研究方法的适用性 (4) 七、人种志的研究方法: (4) 八、人种志的研究过程: (4) 九、人种志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5) 十、研究伦理(Spradley, 1979) (6) 十一、人种志研究的优缺点 (6) 优点: (6) 缺点: (6) 总评: (6) 十二、提高人种志研究效度的方法: (7) 十三、经典案例: (7)

Ethnography(人种志) 人种志(Ethnography)也译为民族志,俗称民志,在希腊文的字面解释是“对民族的描述”,Ethnography一词的词根ethno来源于希腊语中的ethnos,意思是人类,民族,或一个文化群体,而graphy意指描述某事物,即对一个群体或者一个种族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描述。 Ethnography一词的是描述某个文化,以及从当地人的观点来理解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是社会人类学者以参与观察的方法,对特定文化及社会搜集制作资料、纪录、评价,并以社会或人类学的理论,来解释此类观察结果的、不脱离事物本身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人种志的概述 Wolcott(1975)对这一术语做了简明的解释:“人种志是人类学家对一个群体互动生活方式的叙述,即是一门叙述文化过程的科学。”人种志是人类学家进行研究的主要方法。在研究中,人类学家首先需要参与异文化的日常生活,通过实地观察、在自然情景中的访谈、查阅文献等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和记录,这称为“田野工作”。在田野工作后,研究者要用文字详细地叙述在田野工作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个人的想法以及形成的假设或理论等。由此,人种志有两重含义:一是采用一系列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即进行田野工作、记录田野研究的过程;二是对通过田野工作获得的资料和结果进行整理,所形成的文章或书籍。 人种志是对人类特定社会的描述性研究项目或研究过程。当代人种志的研究工作,几乎完全根据实地调查,因此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类学家,彻底置身于他所研究的民族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做全面的调查研究。人种志本身是一门多科性学科,因此必然是比较的。一个人类学家从事调查工作时必然会保留着自己某些文化上的偏见,所以他的观察和描述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比较的性质。这样,关于文化的概括叙述和文化的比较描写就必然成为人种志的组成部分。近代人类学家往往把人种志看成一门专业学科,并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在美拉尼西亚的超布连(Trobriand)群岛上做的先驱工作(1915)联系在一起。人种志的实地调查工作从那时以后,便成为进入文化人类学科这一专业的过渡礼仪。 许多人种志学者都在调查地区居住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学习当地的语言或者方言,而且尽最大的可能投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但同时还要保持一个观察者的不偏不倚的立场。这种方法叫做「参与观察法」,要想彻底了解某一种外国文化,这种方法是必须而有效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是很困难的。当代的人种志通常是以社会为中心,而不着眼于个人,着重于当前环境的描述(即所谓人种志的现实),而不强调历史事件。传统人种志多强调描述居民中的普通人,而现代人种志则已注意诸文化系统内变化的重要性。人种志工作者使用的工具,自马林诺夫斯基时代以来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详细的笔记当然还是调查工作的主要手段,但是人种志工作者已经充分地利用了技术发展的有利条件,使用诸如电影和录音机等以增加自己笔记的内容。 狄阿斯(D.Dias)认为该词最初由坎普尔(Campl)于1807年提出,其基本含义是对民族的记录或描述(description),即人类学家将自己作为研究工具,深入某一原始民族或异域文化,经过长期的资料收集过程,最后完成对该民族或文化的详尽描述。

人种志 民族志

人种志 ethnography 对人类特定社会的描述性研究项目或研究过程。当代人种志的研究工作,几乎完全根据实地调查,因此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类学家,彻底置身於他所研究的民族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做全面的调查研究。人种志本身是一门多科性学科,因此必然是比较的。一个人类学家从事调查工作时必然会保留著自己某些文化上的偏见,所以他的观察和描述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比较的性质。这样,关於文化的概括叙述和文化的比较描写就必然成为人种志的组成部分。近代人类学家往往把人种志看成一门专业学科,并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在美拉尼西亚的超布连(Trobriand)群岛上做的先驱工作(1915?)联系在一起。人种志的实地调查工作从那时以後,便成为进入文化人类学科这一专业的过渡礼仪。 许多人种志学者都在调查地区居住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学习当地的语言或者方言,而且尽最大的可能投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但同时还要保持一个观察者的不偏不倚的立场。这种方法叫做「参与观察法」,要想彻底了解某一种外国文化,这种方法是必须而有效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是很困难的。当代的人种志通常是以社会为中心,而不著眼於个人,著重於当前环境的描述(即所谓人种志的现实),而不强调历史事件。 传统人种志多强调描述居民中的普通人,而现代人种志则已注意诸文化系统内变化的重要性。人种志工作者使用的工具,自马林诺夫斯基时代以来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详细的笔记当然还是调查工作的主要手段,但是人种志工作者已经充分地利用了技术发展的有利条件,使用诸如电影和录音机等以增加自己笔记的内容。 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 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它运用田野工作来提供对人类社会的描述研究。民族志呈现一个整体论研究方法的成果,这套方法建立在一个概念上:一套体系的各种特质未必能被彼此个别地准确理解。这种写作风格在形式上与历史上,均与旅行家书写与殖民地官员报告有所关联。某些学术

_史记_叙事范式与民族志书写的本土化_吴宗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 URNAL OF G UANGXI UNIVERSITY FO R NATIO NALIT I E S 第33卷第1期t 2011年1月 70 人 类 学 吴 宗杰Y 余 华f 史记g 叙事范式与民族志书写的本土化 5史记6叙事范式与民族志 书写的本土化 t 吴宗杰,余 华 [摘 要] 通过司马迁5史记6叙事范式探讨,意在为困扰西方人类学家的一系列问题提供重要启迪,具体包括:以文本而非客观事实为对象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0认识论方式、/述而不作0通过裁剪与实录呈现文化原生态、以/行事深切著明0为特点的超概念深度描述,以及/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0多声部情节植入。这一本土叙述范式是反观西方民族志表述的一面镜子,也是人类学研究为保持中国文化原生态不被错误表征和歪曲解释的重要前提。在经过一系列对西方话语的批判和人类学本土化的讨论后,本文意在开始构建基于几千年传统的中国本土人类学叙事范式。 [关键词] 表述危机;司马迁;民族志;叙事;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 C91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179(2011)01-0070-08 Narrative Paradigm of Shiji and Indigenization of Ethnography WU Zong -jie,YU H ua (Zhej iang Univ er sity ,H angz hou 310058,China) Abstract:In response to anthro polo gists'reflection on the "crisis of r epre -sentation",issues of objectivity,authenticity,intertextuality,and cultur al inter -pretation ar e ex plored by dr aw ing up Sima Qian's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his w ork T he H isto rical Reco rds.Aspects o f narrativ e in term s of authentic language frag -ments as the object of know ing,perfo rmance descr iption instead of conceptualiza -tio n as the w ay of revealing profound meaning ,and em plo yment through "cutting and pasting"po lypho nic voices ar e elabo rated in or der to search for Chinese para -digm of cultural narration.It is argued that T he H istorical Records may pro vide an alternativ e w ay of w riting culture for maintaining the authenticity and indig e -neity o 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crisis of presentation;Sima Qian;ethnog raphy;narr ative;in -digenization 在 /人类学0这样的学术术语流传到中国之前,中国没有人类学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人类学的实践。中国自上古时代设立的史 官其实就担任了某种人类学家的角色。/史0这一词的原始意义其实是来自/事0,引申为叙事。/殷人卜辞皆以-史.为-事.。0 [1](P3295) 从/史之本义为事,文史 之史,乃引申之义0,[2](P113)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史官并不只是整理编撰过去的历史,他们的重要角色是记录君主的言行与政务得失,5礼记#玉藻6中有: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0。[3](P1022) 5史记#孟尝 君列传6载:/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0[4](P1847)这样的侍史进行的就是当下、现场的社会事件记录,类似于今天人类学家的田野记录。天子之侧、诸侯之旁、盟会之时、燕私之际,皆有史官在旁记录。此外中国修史也是与人类学田野考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司马迁周游各地,访求古迹,访寻轶事,扮演的就是人类学家的角色。他特意去看春申君故城,印证了春申君门下宾客众多之说。他采访田叔儿子田仁,书写下田叔/居是国必闻其政0的故事。

也谈传播的民族志研究方法

也谈传播的民族志研究方法 ----------------------------------------------------------------------------------- 吴飞(2006-03-02 15:53:54.0) [摘要] 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得益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推动。传播的民族志(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新分支,在此,阐释者试图理解的是某一文化或群体成员所采用的传播方式。总体说来,民族志研究方法虽然已经受到包括新闻传播学界的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民族志研究方法未来有何转变,目前还没有一下定论,不过一部“好”的民族志应该有如下特点:首先,它应该通过描写田野工作环境,解说日常生活的意义,关注微观过程来暗示人类学者“曾身历其境”;其次,它应该通过对异乡他族的文化和语言进行跨越界限的翻译,显示民族志作者的语言功底,并表现他对土著文化的意义和主体性的掌握;第三,它应该赋予文化以整体观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志文化人类学传播民族志研究方法 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1] 大概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其中ethno意指“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2] ;而graphy是绘图、画像的意思,所以,Ethnography的意涵便是“人类画像”,并且是一种同一族群当中人们“方向或生活”画像。也就是说,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并解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响过程。研究者必须“长时间参与”或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其目的在发现他们的信念、价值、观点和动机等,而且要从团体中的成员观点,来了解这些信念和价值如何发展和改变。 Wolcott分析民族志而发现民族志中心要素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作者使用描述并具有高层次的细节;2.作者非正式的叙说故事,宛如一个说书者;3.作者探究角色的文化事件及团体中的行为;4.作者描述每一个人日常生活;5.全面的格式是描述的、分析的和解释的;6.文章包含问题。[3] 要提醒的是,民族志研究重视结构的动态过程之整体分析,而非游离的个别事实,是一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间的互动性研究,研究者需要实地参与、观察、纪录、描述,这有助于了解社会过程的内容及形式,也与化约式的实证主义研究切入点不同。所以有学者认为,综合而言,民族志研究是一项产品,也是一个过程[4]。就产品而言,它是研究的产物,典

未来民族志研究(精)

未來民族誌研究 授課大綱 (第二版) 授課時間:週四09:10a.m.~12:00n. 授課地點:L206 授課教師:宋玫玫課程學分:三學分 校內分機:3190 開放時間:週二1:00p.m.~3:00p.m. 若需要約其他時間,請事先以email聯繫 研究室:驚聲大樓918室 E-mail: song@https://www.360docs.net/doc/511640460.html,.tw 本課程旨在幫助同學將民族誌等質性研究方法應用於未來學之研究。課程內容包括介紹常用之質性研究的基本概念,以及操作方法與注意事項,並藉由實際經驗進行作業 課程目標: 具體之課程目標為同學在課程結束時能夠: 一、清楚了解未來學質性研究之類型、理論基礎、實際應用、及倫理議題; 二、熟悉不同質性研究方法之步驟、運用、與限制,包括資料蒐集、資料 分析(含使用電腦軟體)、及成果報告之寫作等技巧; 三、實際運用質性研究方法於未來學之獨立研究。 授課內容及進度: 週次日期授課內容作業繳交1 09/11 課程介紹 2 09/18 質性研究之概念:什麼是質性研究?為什麼要做 質性研究? 陳向明1-3章or 1, 3章 Flick 1章:質性研究的關聯性、歷史與特點 Marshall & Rossman 1章[書面]交對照論文書目 3 09/25 研究的設計 陳向明4章:質的研究的設計 陳向明5章:研究設計的組成部分 陳向明9章:進入研究現場 研究對象的選擇 陳向明6章:研究對象的抽樣 陳向明9章:進入研究現場 質性研究的倫理 陳向明25章:質的研究中的倫理道德問題 Kimmel 整本[書面]交論文研究初步設計 [課堂]論文初步設計分享與回饋 4 10/02 訪談法(一) 陳向明10-13章[書面]交訪談大綱[課堂]訪談大綱分享與回饋

民族志民俗志的书写及其理论和方法

民族志·民俗志的书写及其理论和方法 一、我的学术经历促使我思考民俗志与民族志的规范 十几年来,我在民族志和民俗志方面一直很困惑,每一次都因挫折而产生下一个选择。我在北师大念博士学位,去一个村里做田野,做完了搜集了一些资料,回来准备写一份民俗志,当然会有一些想法怎么写,但我想写的这种方式与当时的学术预期有一个距离,这样的话,我就觉得写这个东西可能通不过博士学位,于是想着先把这样写民俗志的道理和它的正当性说出来。所以我的博士论文写了一篇理论性的文章,算是为我想写的民俗志做正当性辩护。算是为自己准备一个台阶,可是台阶准备好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个民俗志也一直没做出来。 博士毕业后,我转向文化人类学,先后在做满族和土族的实地调查研究中见习民族志的方法和文体。2000年我又去原来那个村做了一年田野调查。规范的田野调查做了,理论准备也有了,那就该写出这个民族志,可是最后还是没有写出来。那个时候我思考的是,研究我群的话,我们做一个民族志,它有没有正当性?这个时候又是民族志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 后来几年,一些同仁也浏览到,我发了几篇关于民族志的历史发展与规范的文章。离我做田野又有六年了,我还是一个字也没写过。因为我还没有想清楚该怎样把它写出来或者说把它写成什么样子。这段时间,我成为博导了,指导学生做研究,按照人类学通常的规范,派学生到国外的异国他乡去做民族志。他们这样做民族志是合适的,合的是人类学的国际规范。那我如何在自己的家乡做民族志呢?问题就在这里。正好刘老师要我来开这个研讨会,我把自己的经历,多年的困惑、挫折以及念书的体会融合在一起,有一些想法,想讲一讲民族志与民俗志在我们中国当代学术中如何分工和合作,这种分工与合作如何可能,现在如何是这样一个时机。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经历,我想说明的是,我的想法都是从自己的苦处和痛处挤压出来的。 二、中国的民俗志传统:古典的与现代的类型 一个社会的知识界总是在迎合、满足社会的知识需求,评价中国学术界的水平,你尽可以把它跟谁比,说它水平怎么样,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个很难说的事情。看一国的学术,关键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社会内部的预期,是否对年轻人有感召力。或者说老一代想玩的东西年轻人还有没有兴趣接着玩,就像我们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一样,做得怎么样,要看你这个圈子有没有好的学生和好的后备力量进来,是不是有吸引力。中国学术界已经做出了很多成就,体现在很多方面,这里不用多说。但是,中国学术界突出地呈现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往往缺乏一些共同话语,不能呈现大家能分享的经验事实来作为话语的基础。个中要害,则是“志”这样一个文体,这样一种方法,在整个学术界没有发育起来,没有被广泛接纳。粗略地评估,我们基于实地调查的“志”做得少,做出来的也大多不够好,即使做了好东西,也难以成为学术界共同的经验事实来支撑形成共同话语的讨论。 1

虚拟民族志_ 田野、方法与伦理

虚拟民族志:田野、方法与伦理 卜玉梅 提要: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社会文化现象给人类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同时也使传统的研究方法面临新的挑战。在对经典的民族志方法予以调整和改进的基础上,虚拟民族志作为致力于以独特方式理解互联网及相关现象的方法而产生。本文从互联网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出发,从虚拟田野的定位、在线参与观察的实现、线上田野作业向线下的拓展以及研究伦理几个方面,对虚拟民族志的相关问题予以梳理和评述。文章最后提出,重新思考传统并与之保持对话依然是虚拟民族志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虚拟民族志虚拟田野参与观察研究伦理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及价值观念的影响日益突出,也因此,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社会文化现象日益引起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注意。作为对文化及其阐释肩负重要使命的学科,人类学也对互联网予以特殊的关注。然而,由于互联网所构筑的网络虚拟环境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生活空间,网络中匿名的沟通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互动,基于真实的人群和社区且与被研究者进行面对面交流的传统研究方法在适用性上面临质疑。为应对虚拟环境带来的研究方法的挑战,一些学者利用互联网作为新的研究田野和工具的可能,提出用虚拟民族志(virtual ethnography)的方法,来探讨与互联网关联的社会文化现象。虚拟民族志是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构建民族志的过程,是对传统民族志研究方法的调整和改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虚拟民族志已逐步成为理解和认识互联网及以之为依托的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方法。本文将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虚拟民族志所牵涉的问题予以梳理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重新思考传统并与之保持对话依然是虚拟民族志发展的路径。 一、互联网作为文化和文化产品:虚拟民族志的起点 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和沟通工具,互联网提供了与传统媒体截然 712

读多案例比较民族志

读《Multicase Ethnography: Tracking the Demise of State Socialism》 ——《多案例民族志:对国家社会主义消亡的追踪》 一、导言 《Multicase Ethnography》作为《The Extended Case Method》一书的第四章节,是布洛维进行基本的拓展个案法的基础之上对民族志研究全球化问题所作的新的方法论尝试。布洛维通过对国家社会主义消亡过程的追踪调查来展示对多案例民族志方法的运用。这种方法能够使得地方的过程性和宏观的形塑地方性过程的全球结构紧密结合。布洛维在本章中展现了他是如果通过对他在美国、匈牙利和俄罗斯所作的工厂调查、研究、分析,以对修正市场资本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做出贡献。 二、关于Multicase Method 1、方法论的提出 布洛维采用多案例比较的民族志方法是为了解决学者针对他从前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比较研究时所提出的两点质疑而做的:一是他的老师Jaap van Velsen所提出的虚假的比较,即将现实的资本主义和空想主义的社会主义进行比较,这是不负责任的一种比较方式;另一个是Robert Merton所提出的将资本主义等同于工业化的问题,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污名化,对工业化过程的研究不能够等于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因此布洛维在对匈牙利和俄罗斯的案例研究中在扩展个案的比较方法基础上采用了多案例比较研究的方法,这一方法是基于民族志方法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多场域民族志研究方法(Multisited Ethnography). 多场域民族志方法被Marcu(1995)认为是超越了个人生活范畴,实现了对全球化内在过程进行追踪的方法。这种方法研究人们的移民过程,追踪移民者到达不同的地域,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化对移民者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将整个全球化的过程采用不同区域的连续性观察连接成一线,更侧重的是全球化过程中跨越国家、民族边界的关于整合、联系等方面的研究,然而布洛维认为这始终对应的是传统人类学的研究逻辑。布洛维所采用的多案例比较方法是从经验主义对象到理论对象的研究过程。在这种比较的方法下,多案例比较法侧重的是案例之间的差异而非联系性,将问题放在差异是如何产生并且进行再生产之上,因此多案例比较方法是一个双重建构的过程:从经验\现实意义上讲是观察社会力量如何作用并且社会或成的表达的问题;从想象层面上来说就在于我们在田野中所采用的视角和理论框架来进行建构的过程。 2、扩展个案法的四个关键维度 按照布洛维在方法的介绍中所述,扩展个案法包含四个关键时刻,即比较维度。在实在

中国民族志期末考试

名词解释: 1.质性研究: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对量化研究而言。 质性研究是一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意义理解、交互影响、生活经历和现场情景,在自然状态中获得整体理解的研究态度和方式。 2.民族识别: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民族成份的辨认,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落实民族 政策的一项基本工作。 3.萨满:萨满”一词也可音译为“珊蛮”“嚓玛”等。该词源自通古斯语saman与北美印第安语 shamman,原词含有:智者、晓彻、探究、等意,后逐渐演变为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也被理解为这些氏族中萨满之神的代理人和化身。 4.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 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5.马头琴: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声和用马头装饰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 乐器。 6.曲棍球:曲棍球又称草地曲棍球,是奥运会项目中历史最为悠久和光辉的项目之一。这 一名称起源于法语,意思是牧羊人的棍杖。 7.福 8.十二木卡姆: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它 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 9.姑娘追:哈萨克语叫“克孜库瓦尔”,哈萨克族的马上体育、娱乐活动,多在婚礼、节日 等喜庆之时举行。 10.格萨尔王传:《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结构 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格萨尔》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 11.萨尔嗬:是土家族跳丧舞的一种称喂。萨尔嗬,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舞 蹈,主要流行于清江流域的土家族地区,与摆手舞的流行地域相对应,故有“南摆手北跳丧”"之说。 12.西兰卡普: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 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 13.习惯法:习惯法作为一类社会规范,不仅中国有,而且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它是独立 于国家制定法之外,依据某种社会权威确立的、具有强制性和习惯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既非纯粹的道德规范,也不是完全的法律规范,而是介于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准法规范。 14.彝族毕摩:彝族彝师毕摩具有多重身份,从宗教职能来看他是祭司,是彝族原始宗教礼 仪的主持者,是沟通“人与神”的中介。在古代彝族“君、臣、师”的政权结构中,毕摩担任着“师”的职责。毕摩通晓彝族文字,是彝族知识分子、经史学者,又是彝族文化的代表者、传承者。 15. 16.东巴文化: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东巴文化指纳西族古代文化, 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已1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17. 18.古壮文:古壮文:壮族先民创造的文字。大约在唐代,部分地区的壮族先民曾利用汉字 有关形、音、义的规律,模仿汉字“六书“的造字法,创制了一种与壮族语音相一致的“方形状字”,俗称“土俗字”。 19.三月三: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

研究“历史的民族志”实践及其方法论

研究“历史的民族志”实践及其方法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在历史人类学领域,田野工作和民族志实践大概是基本的作业项目,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民族志实践构成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全部内容。就历史人类学研究中的民族志实践看,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视角和进路有很大不同。历史学家或完全依赖文献资料,“在档案馆中做田野工作”。而人类学家的民族志实践,如果纳人历史的纬度,则可能有两种进路,或者完全面对文献资料,做人类学的历史研究;或者面对当下,但将“过去”和“现在”融通起来,“在田野工作中做历史研究”。前两种民族志实践模式,可以概括为“历史民族志( ethnography of history )”,后一种可以称之为“历史的民族志(historical ethnography )”。本文试图就历史人类学中的民族志实践形态进行比较,并重点探讨“历史的民族志”实践的方法论和认识论问题 一、历史人类学中民族志的实践形态 有很多人类学的初学者也尝试在民族志实践中运用“历史”,但尚未领悟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还达不到

本文所说的这三种民族志的实践形态。萧凤霞归纳了在民族志文本中对“历史”浅薄运用的情况:“人类学者对‘历史’的运用有以下几种:许多关注当代论题的学者干脆就忽略历史;有的在书中开头加插一点历史背景,然后认马进人当下的田野记述中(ethnographic present );还有就是从文献—例如方志和族谱一一中捡出过去的‘经验’事实,以讨论文化变迁;”这些还谈不卜是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就更称不卜是历史民族志或历史的民族志。萧凤霞所期待的是这样一种民族志:“只有少数会批判地解构历史材料,从中揭示深藏在当下田野记述地层中的结构过程一一这正是我认为历史学和人类学可以交相结合的地方。”萧凤霞还只是在解读、利用史料的层面谈历史人类学研究中民族志方法的运用,而对于民族志实践方法论的探讨还远远不够。 简单地在人类学研究中纳人历史的纬度,并不能使民族志实践走向成功。国内法律人类学者所用的法律民族志延伸个案方法,或者“描述‘内于时间’的个案的‘延伸’及其对农民社区的后来发展的影响”,或者将个案的“前历史”作为理的“行业标准”,西佛曼和格里福所概括的三个关键特征以及克莫洛夫夫妇所总结的方法论要点,也仅是其一家之言。但由此,我们

民族志研究浅议

民族志研究浅议 陈一榕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经济2008级) 摘要:民族志是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的成果,是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独特文体。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研究行为的意图和文化共享团体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民族志,研究对象,方法论 民族志(ethnography)作为民族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完整地表现了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记录、描述、分析和解释。民族志被视为人类学学科的产品。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学派认为,民族志研究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人类学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参与性观察,即所谓的“田野调查”,以及民族志者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描述性文本写作。马氏民族志被称之为“科学民族志”或“传统民族志”,成为了标准人类学实践和书写民族志的原型。 科学民族志既有对事实、事件、现象进行记录、描述的“志”,也有对事实、事件、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和理解的“论”,是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独特文体。民族志的人文性(艺术性)使得用建立在虚构艺术基础上的叙述理论来分析解释它成为了可能,这也是当前西方主流的“认知人类学”(congnitive anthropology)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之一。 一、民族志的研究对象 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其目的在发现他们的信念、价值、观点和动机等,而且要从团体中的成员观点,来了解这些信念和价值如何发展和改变。 民族志研究重视结构的动态过程之整体分析,而非游离的个别事实,是一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间的互动性研究,研究者需要实地参与、观察、纪录、描述,这有助於了解社会过程的内容及形式,也与化约式的实证主义研究切入点不同。 综合而言,民族志研究是一项产品,也是一个过程。就产品而言,它是研究的产物,典型的以一本书长度呈现;就过程而言,它是在团体中长期的观察,经研究者日复一日地观察人们的生活或与团体成员进行一对一的访谈,研究行为的意图和文化共享团体的互动关系。 无论是社会学还是人类学,在乡村社会研究中常常采用的分析性概念都是“社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微型社区”。这种方法传播到中国,就成了所谓的“微型社区研究法”。王铭铭认为:“一个区域性的范式被认定为人类普同性的范式之后,又被运用到另一个区域性范式的建构之中,这就是马林诺夫斯基的民族志方法论成为中国社区论的实质过程”。[2] 在西方,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不同的。前者研究的是现代工业化社会,后者则是研究前工业社会。而吴文藻和他的学生们认为,芝加哥学派主张的“社区研究法”不仅适合都市社区,也适合中国的乡村社会。虽然从本质上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但19世纪以来又面临着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社会变迁。为了研究这样一个社会的现实状况,就要结合从传统社会研究中发展而来的社会人类学和从变迁的工业化社会研究中发展而来的社会学。要使社会学更细致地反映中国社会,社区研究的办法是值得采纳的。 然而,一般认为,中国的村落是相对封闭的聚落空间,因此传统人类学对乡村社会的研究,在田野工作范围上往往只局限于一个小村落,注重村落社会的“共时性”研究,忽略了村落以外的广大区域社会,而且普遍都是根据功能主义的观点来解释社会文化现象。自20

民族志.

家乡风情 ——记贵州铜仁地区的部分社会实况 前言 这是第一次写民族志。在我的理解,民族志即是对一个种族,地域或团体的生活的描述和对其中人,事,物之间的影响和渗透的解析,而这些种族或群体必定也是一种文明或是文化,所以也可以将民族志说成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和结果,例如我们读过的张承志的《草地十张画》。因为条件限制不能进行实地的田野调查,当然也是自己的水平有限,不能就一些专业的话题进行深刻地阐释和剖析,所以只能就自己家乡——贵州铜仁的一些社会概况进行简单介绍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同时也当是为它做次宣传。说到这,其实对家乡的感情是复杂的,因为它闭塞,落后,贫穷,满足不了一个理想远大的人的要求,所以曾一度执着地要把它迫切的甩在身后。但像人类一般定律一样,一旦离开了便开始怀念,对于现在身处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我来说也是一样,一样爱上了自己的根。这里我要说明一个问题,因为一般用词上的铜仁地区包括了八县一市一特区,即1个县级市(铜仁市)、4个县(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4个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个特区(万山特区),而题目中的铜仁地区仅指铜仁市的城区和农村,也就是我的家乡,这点特以申明。此外,撰写民族志前搜集资料的途径是通过网上搜索,询问自己的亲人和同学,并结合自己十几年的亲身经历完成。 正文: 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武陵山脉腹地的铜仁市,东与湖南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和重庆秀山相邻,一条乌江连接两地。城区分河西、环北、谢桥、市中、灯塔5个街道办事处,周边有云场坪、川硐、坝黄、茶店、漾头5镇,并设桐木坪、鱼塘、大坪、和平、滑石、瓦屋、六龙山7乡和150个自治村,我的祖辈居住的地方就在和平乡一个叫水源头村的地方。整个铜仁市居住着土家、苗、侗、仡佬等29 个少数民族,实为一民族聚居区。2008年,铜仁市总人口达38万,其中市区人口2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一半以上。 铜仁的老城一面倚山,三面临水,一条锦江发源于梵净,为地区的母亲河,遂有一桥为“锦江大桥”,锦江绕城半周,然后向东流入湖南沅水。城市建筑的整体规化一大特色之一,就是三江沿岸15座大小桥梁凌空两岸,犹如15条彩虹。其中位于市中心的西门桥最为繁忙,在桥未建成之前,这里曾经是一个人工码头,负责整个城市和周边地区的货物流通,可见其重要性,因而也形成了以它为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