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虾苗杆状病毒和圆形病毒感染的电镜观察

电子显微学报980403

科技期刊

电子显微学报

Journal of Chinese Electron Microscopy Society

1998年 第17卷 第4期 No.4Vol.17 1998

电镜观察

何爱华1 林奕坚2 修文琼1 赵莉莱1 林大鹏2

(1.福建省卫生防疫站,福州 350001)(2.福建省连江县水产局)

对虾病毒感染是虾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据农业部统计,1990年全国对虾养殖约有1/3的面积发生病害。

在福建省,对虾病害的死亡率高达80%以上。暴发性对虾病害流行造成对虾产量直线下降,损失达数亿元之

巨。国内关于对虾病毒的研究工作多数是从90年代开始,特别是在1993年以后[1~3]。1993年以来我们受福建

省水产厅的委托,应用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对福建省对虾虾苗及其养殖进行病毒检测。在160份样品中,40%为

杆状病毒,并从中观察到1份圆形病毒感染。

自福建省沿海各虾苗场及虾池采集体长1cm左右的活虾苗,将其肝胰腺切成1mm×1mm×0.5mm小块,3%

戊二醛固定2h,PBS洗涤3次。1%锇酸4℃固定2h,PBS洗涤3次。酒精、丙酮系列脱水,618环氧树脂包埋,超薄

切片,醋酸铀、柠檬酸铅染色,JEOL-1200EX电镜观察。在电镜下可见病毒颗粒呈短杆状,有外壳,大小约

50nm×250nm,病毒颗粒主要位于细胞核,病毒的复制在核内进行。在病毒复制的早期,大量的病毒核酸复制

成晶格状,少部分与蛋白质外壳装配后在晶格上附着,形成椭圆形的包涵体。病毒感染的细胞核增大数倍,最

后核膜破裂,胞质内细胞器形态丧失,细胞溶解死亡,见图1、2。此外,在1份病虾的肝胰腺细胞内可见成堆的

形态大小一致的圆形病毒,直径约50nm,无包膜。病毒颗粒位于细胞质内。病毒感染的细胞质内线粒体肿胀,

内质网增生,胞质内有多个大小不一的深染颗粒,见图3、4。圆形病毒感染的细胞核完整,未见病毒颗粒,染

色质未见紊乱。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病毒感染是虾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本文对160份虾苗样品的检测结果

表明,杆状病毒是对虾感染的主要病原。此外,也存在圆形病毒感染,其病原学及生物学特性有待于进一步研

究。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工养殖对虾疾病综合防治及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11.

[2]第二届全国人工养殖对虾疾病综合防治及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1995,12.

[3]海洋水产研究——对虾病害研究专集,1995,8.

file:///E|/qk/dzxwxb/980403.htm(第 1/2 页)2010-3-22 18:36:48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