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

一、名解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

2、学习动机的迁移:是指把其他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或把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动机转移到另一学科的学习中去。

3、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

4、过度学习:是指在“记得”、“学会”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学习的时间,以便对学习材料的掌握达到更高的程度。

5、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意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的监视、控制和调节。

6、样例:是一套通向问题解决的解题程序,其中蕴含着“条件-行动”的产生式。

7、样例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学习或阅读样例,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条件,根据条件采取行动,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

8、任务分析策略:所谓任务分析策略就是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为了教学目标取得期望的结果,需要对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

9、先行组织者策略:指的是学习新知识材料时呈现一种起组织作用的、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材料,把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组织要学习的材料。

10、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1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就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是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的具体、真实的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习者(这里主要指教师)对其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与讲授法相对立。

12、学习风格:又译为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

二、填空

1、现代教育心理学已摒弃只重视学习心理研究的传统,强调学习心理研究与教学心理研究并重。

2、教育心理学的领域理论。领域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的血肉,主要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影响教与学的条件和成效的相关理论。

3、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有的研究者认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还包括其结构教学观,我国近年来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其实质与发现学习一致。

4、建构主义提出了许多改革教学的构想,但一条基本的、核心的思想是: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

5、。一般来说,过度学习的次数保持在50%~100%最好。过度学习最适用于那些必须能准确回忆却没有什么意义的操练性信息,如乘法口诀表、汉字书写和英语单词的拼写。

6、元认知监控包括四个步骤:制定计划、执行控制、检查结果、采取补救措施。

元认知监控发展水平的评定方法:自我报告法、出声思考法、作业评定法。

7、程序性知识获得的机制P237

现代认知心理学运用产生式理论来解释程序性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

人经过学习,头脑中也存储了一系列以“如果……那么……”形式表示的规则,这种规则成为产生式。

8、知识的表征是指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存和转化的方式。知识的表征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课题。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命题网络和图式等方式在头脑中表征的。

9、任务分析策略的具体操作程序: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中介目标、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先行组织者有三种类型,即定义、概括和类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基本实施步骤和方法:呈现先行组织者、逐步分化、综合贯通。

10、问题解决研究的主要取向:一般加工取向和专家-新手对比取向。

11、问题解决活动一般包括两类思维搜索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常用的启发式策略主要包括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推法、联想法、类比法。

12、创造活动的心理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P426)

13、创造性的测量方法:专家评价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作品分析法等。

14、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三方面:一般教学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策略的应用P465

15、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辩证观、人性观和系统观。

16、教师的教学效能感:P464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属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着教育行为及教学质量。

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一般问题看法。

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教学能力的概念。17、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职业倦怠包括三个核心成分:情感衰竭,指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

18、教师核心的专业结构包括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心理素质的结构:学生心理素质由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性(或适应能力)三个基本维度构成。

三、简答

1、学习的实质。

学习的实质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学习究竟是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是指有机体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首先,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其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最后,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综上述分析可知,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

2、学习性质分类

依据学习主体所得经验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依据所得经验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奥苏贝尔是该分类的代表人物。

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机械学习,也可以是意义学习。同样,发现学习也存在着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区别。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个体获得经验的基本两条途径。

3、发现学习的优点:(布鲁纳)

(1)学生自行发现和自行组织的知识,有助于学后长期记忆;

(2)学生主动思维式的学习活动,有助于智力的发展与提升;

(3)学生从主动发现过程中获得成就感的满足,不需靠外力赏罚去维持动机与兴趣;(4)学生养成自动自发的学习习惯之后,有助于以后的独立求知与研究。

4、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异同点

相同之处:二者都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都强调新知识的学习对已有知识的依赖性;都强调认知结构对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认知结构的可变性。

差异:在教学的组织模式上二者都有很大的差异。布鲁纳反对教师在教学中的系统讲解,主张学生自行发现其中的道理,而奥苏贝尔则认为,讲解式教学应该是教学的主要模式。

5、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P134

斯金纳认为,教学应该以操作条件作用和积极强化为原则,重新安排教学的程序。

他提出了自动化自我教学思想,即程序教学思想,其目的在于通过使用机器装置来提高算术、阅读、拼写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效率。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教学机器及程序教学模式。

2)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小步子呈现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即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6、成就动机的培养。P185

成就动机是在一定社会文化、教育的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来培养和提高。

成就动机的训练一般采用直接训练和间接训练两种形式。直接训练指学生直接接受研究者的训练;间接训练指教师先接受研究者的训练,然后再去训练学生。

成就动机的训练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意识化2)体验化3)概念化4)练习5)迁移6)内化。

7、学习动机的迁移P196

学习动机的迁移是指把其他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或把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动机转移到另一学科的学习中去。

促进学习动机的迁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分析现有动机,看他是否合理、正确;

(2)、找出共同之处,即找出现有动机与将要形成的学习动机有哪些形同的地方;

(3)、强化共同之处,在强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到新的学习的重要性(即知识价值)和乐趣;

(4)、导向新的学习,即把强化后的有利因素与新的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并帮助学生在新的学习中获得成功。

8、智慧技能的学习过程 P247

加里培林提出了著名的智慧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分为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这是智慧活动的准备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这个阶段是借助于实物或实物的模型、图表、标本等进行学习。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该阶段智慧活动已摆脱了实物或实物的替代物,代之以外部言语为支持物。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智慧活动的完成是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来进行的,即只看到嘴动,听不到声音,如学生心算。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这是智慧活动形成的最后阶段。其主要特点是智慧活动的压缩和自动化。

9、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 P312

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要求设计者在系统论、教学理论和成功教学的经验指导下,系统设计教学的程序和步骤。

一项完整的教学设计模式大致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和评定教学效果三类作用的九个联系阶段。现概说如下:

1)确定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分析;3)检查起点行为;4)制定操作性目标;5)拟定测试题目;6)提出教学策略;7)选定教学材料;8)作形成性评价;

9)作总结性评价

10、任务分析策略:

是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为了教学目标去的期望的结果,需要对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

任务分析策略的具体操作程序:(1)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2)分析中介目标;(3)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11、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获得成功或表现俱佳的教学行为。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12、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根据知识解决问题的功能,可分为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描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形态、内容及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如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是多少,三角形的内角是多少度。由于描述性知识解决的是个体从不知道知到知之较多的过程,一般可以用言语进行清除的陈述,因此,也叫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如学生写字、运算、绘画、打篮球、操作电脑等。由于程序性知识与实践操作密切,解决的是个体从不会做到会做到熟能生巧的过程,因此,也叫操作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13、常用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样例教学。样例教学是利用样例(又称解答好的习题)促进学生问题解决图式形成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包括三个通用步骤:引入新主题;示范证明;课堂练习。

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又称为抛锚式教学或课题式教学,是一种教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实际情境或接近实际情境中的复杂问题的教学策略。

配对解题。这是一种面向高层次思维策略的教学策略,它能给学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使学生明白在解题过程中自己已经理解的和尚不清楚的信息。

出声思维。出声思维是传授高层次认知策略的另一种有效策略。出声思维策略要和配对解题策略较为类似。它同样需要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大声说出能意识到的所有解题步骤和心理加工。

14、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职业倦怠包括三个核心成分:情感衰竭,指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递进的反应过程。

三、简答

1、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关注的研究领域。

(1)教与学的动力的深入研究

主要包括成败归因、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之前主要以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为主导,强调生物性的因素在决定人的动机和行为方面的直接作用;60年代以后,认知的观点逐步介入到动机研究中。需要从多文化背景中对已有的理论研究作出重新审视,需采用跨文化研究的方法,从人们所处的背景文化(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个体经验文化和成就行为的要素三个层次考察人们的成就动机。

(2)教与学的策略的研究

这方面主要包括学习策略、教学策略、问题解决策略等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首次提出“认知策略”这一概念。而后又出现了“学习策略”的概念。今后学习策略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趋势。第一,从探讨学习策略概念结构等因素转变为建构有理论指导的科学的学习策略体系。第二,把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与实验求证紧密结合起来。第三,从学习策略分散的、局部的研究,演变为微观、中观和宏观研究并驾齐驱的格局。

(3)学习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研究

20世纪初,随着智力概念的提出和心理测验的蓬勃发展,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应运而生。1950年韦克斯勒发表了《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标志着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并作科学研究。目前对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的实证性研究,主要是围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展开的,主要研究了动机、情感、人格等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4)创造性及其培养研究

过去几十年,心理学家研究创造性的重点是具有创造性的个体的人格特征。他们采取的研究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长期追踪,传记研究;一种是实验室中的个体差异研究;一种是最普遍的个体差异研究。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有关创造性的总体研究尚处于较低水平,还需要大力发展。如何去培养个体的创造性,仍然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目前关于创造性的培养主要侧重于理论探讨方面。

(5)专家系统及专家型教师研究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专家之所以比新手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正是由于专家具有该领域的特殊的知识结构。对专家型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专家型教师的知识构成;二、教师教学专长的基本特点;三、关于教师教学专长发展阶段;四、专家型教师的培养。

(6)阅读理解和写作教学研究

教育心理学中关于阅读理解的研究重点在这几个方面。一、对阅读理解过程的解释;二、阅读诊断及诊断矫正性阅读教学;三、阅读理解教学策略。阅读教学研究中由于受认知观的影响,更强调对阅读过程的认知分析和元认知分析,并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矫正性训练策略和程序。教育心理学中的写作教学研究大多与阅读理解研究相结合进行,独立研究的不多。(7)教与学评价研究

教与学评价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测验时期,其理论基础是联结主义。第二代评价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描述”性的评价。第三代评价理论不仅限于描述,而且对教育教学方法方案的优点和价值进行判断。在多元智力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多元化评价,被统称为另类评量。另类评量包括以下主要形式:没有固定答案的构答反应题、短文、写作、口头言说、展示、实验、档案袋。

(8)教育社会心理因素研究

教育社会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一门介于教育学、社会性、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之间的综合边缘学科。研究的内容包括:学校中的个体心理;学校中的团体心理;学校组织领导心理;社区心理。

(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实施中给教育心理学提出的新课题。什么事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应包括哪些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模式与功能有哪些,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等,是目前该研究领域急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10)网络教育心理学研究

网络教育是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教学中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如何更有效地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研究网络教育中教与学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以便更好地发挥网络教育的优点,避免网路教育的缺点,使教育资源在网络教育中达到最有效的共享,这给教育心理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11)现代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目前教育技术的发展正处于教育信息技术时代,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课件开发方面、多媒体教育应用方面和网络教育应用者几个方面。

(12)教育人性化与教育生态化的研究

教育人性化主张加强人文科学的教学;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人性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加强自由与责任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的。

生态化是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中,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和认识问题,并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教育生态化是不可避免的,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心理学的必然选择是积极应对,主动适应生态化教育的要求。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P135

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提出的一种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一定学习水平的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是:在适当的学习条件下,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学校所教的知识。该教学模式包括两部分:掌握学习的准备和掌握学习的操作。

1)掌握学习的准备。掌握的含义一般体现为明确的课程目标(长期的)和单元目标(短期的)、与目标相对应的总结性测验和形成性测验以及学业成绩标准。

2)掌握学习的实施。掌握学习指导的基本原则是为掌握而教。教师采用集体教学形式,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教授每一个单元。重要的是这一单元教完后,教师不应紧接教授下一单元,而是进入反馈-矫正环节。这是掌握学习的一大关键。

3)评定掌握等级。在教材全部学完后,教师对全班进行总结性测验,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作出成绩评定,其得分即学生学习该教材的成绩。所有达到或超过预订的掌握水平标准的学生都能得到A等。

该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设计了一种掌握学习的程序并对掌握学习的效果及其在学校学习中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被誉为“乐观的教学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以来,被改造为有中国特色的“目标教学”,对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问题解决的一般心理过程 P381

问题解决的一般心理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发现问题、表征问题、选择恰当策略、应用策略、评价反思。

(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中最困难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方面之一,因为它需要解题者的创造性和坚持性。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阶段。在发现问题中应注意全面理解情境中的有用信息。

其阻碍因素有:没有养成积极主动寻找问题的习惯;问题解决者缺乏与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不愿花费大量时间去发现问题,而宁愿去寻找问题解决方案;个体不愿进行发散思维的倾向。

(2)表征问题。

对问题的表征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的难易和速度。问题表征的主要功能有:引导个体对问题的有关信息作出进一步解释;促使个体根据自身知识结构的特点选择可模仿的解决方式;帮助个体联想并提出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图式。

问题表征常以两种方式出现:内在表征和外在表征。外在表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将问题记录下来;绘制图表;列出树状图;建立操作模型。

(3)选择恰当策略

经过发现问题和表征后,接下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选择恰当策略。选择恰当策略实际上是对问题的表征进行操纵,寻找出一条达到目标的线路的过程。对问题的表征不同,所选择的解决策略也不同。

(4)应用策略

当经过问题表征和策略选择之后,接下来就要应用策略实际解答问题。个体成功应用某种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问题的表征形式和选择的策略类型。在这一环节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5)评价反思

评价反思是问题解决的最后环节,也是学生常常感到困难和被忽视的一步。

评价反思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获得结果的整个思考过程进行检查,检验推理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确。二是可以从该问题解决活动中得到一些值得以后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进行评价反思的主要有效方法有:找出该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及关键,弄清楚自己是如何寻找思路的;对解题方法重新评价,以找到更有效方法;思考该问题解决中有哪些技巧可能在以后类似场合使用;弄清楚该问题解决值得吸取的教训是什么;概括出该类型问题的一般结构、特点及所用解题方法的条件范围,以便进行推广。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得基本心理规律得科学。就是应用心理学得 一种,就是心理学与应用学得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得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得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得理论指导;帮助教 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得作用。 5、教育心理学得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得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得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得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得一系列心理变 化。 8、学生心理发展得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得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得特点,抽象 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得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得学习得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得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得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就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就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得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就是儿童现有水平,二就是即将达到得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得差异就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就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并使其与她人得行为有稳定区别得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得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得信任感对基本得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得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得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得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得过程。 20、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己得认识与态度,就是人格得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与统一起来得核心力量。 21、学生间得认知方式得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得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得对现实得稳固态度与与之相适应得行为方式。 24、性格得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得特征差异与性格得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得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得变化(2)学习所引起得行为或行为潜能得变化就是相对持久得(3)学习就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得 26、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得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得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知识学习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知识是信息的表征。 按照所表征的信息类型与表征方式的不同,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类。 陈述性知识: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事件、观念等,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能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 时间序列储存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知觉; 表象是表征物体物理特征与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 命题是表征观念及概念间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表征; 陈述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图式或陈述性知识网络一一 图式:是个体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的有组织和内在联系的陈述性知识的记忆结构; 陈述性知识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组块被表征为相互联系的节点,从而形成由时间序列、表 象及命题形成的网络;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所表征的技能有 一个重要特点一一自动化。 条件部分储存了能够激发行为的环境条件和心理条件的相关信息; 行动部分储存了指导心智和身体行动的信息; 程序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产生式系统一一 产生式系统包含一系列产生式,它们逐个被激活从而完成一个复杂的行为。也就是说,产生 式系统的激活会使一系列离散的行为形成一个连锁,并且以顺畅且相对自动化的方式运行,知道达到主要目标。 知识分类的教学含义? 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非常重要,如物理中的一些概念和事 实可以被学生表征为陈述性知识,而一些实验所需的技能则可被学生表征为程序性知识,教师需要理解两种知识的性质、表征方式及它们是如何被学习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教 学。 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奥苏伯尔称之为“表征学习”。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 特征和本质属性。 概念同化:用定义的方式,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奥苏伯尔指出,概念学习一般说来要经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名称学习,但也可以用定义的方式, 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同 化。一般说来,概念学习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同时进行的,但概念同化是学 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命题学习:命题是由句子来表述的,句子是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命题学习就是学习若干概念 之间的关系,掌握句子表述的意义。 下位学习:就是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原有的上下位观念之下,并使之联系起来,从而获 得新观念意义的过程。学习者原有的观念总是带有总体性上位观念,新学习的观念是它的下位类

教育心理学重要概念

教育心理学重要概念 第一章教师与教育心理学 新教师:刚进入教学领域的新手 教学法---内容知识:有效呈现教学内容的知识 专家型教师:胜任某一学科教学任务,其教学效绩优于一般教师的一类教师。 教学专长:专家型教师所具备的教学知识与能力 学科知识专长:指所教学科的内容知识 课堂管理专长:支持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课堂条件的知识 教授专长:为了完成目标,所拥有的有关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的总与诊断专长:获得关于全部学生与个别学生的信息状况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学习与教学的中间学科或联系学科。 描述性研究:对某个或某几个课堂教学中特定事件进行描述的研究方法。 相关研究:探讨两个事件之间的关联程度的研究方法。 相关系数:表明两个测量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强度与方向的一个数值。 实验研究:在情境中引入变量,记录结构并分析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认知发展 智慧(思维):生物适应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来自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发生认识论:研究认识如何发生或起源以及如何逐渐发展的一门学科。 图式:个体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 适应:通过同化与顺应维持有机体生存的一种认知机能 组织:通过对图式中有关信息的组织,促进对环境中新信息的同化与顺应,属于另一认知机能同化:对环境中信息进行整合,吸收到图式中去的过程(一种量变) 顺应:环境中刺激导致图式调整或重构的过程(一种质变) 成熟:指有机体的成长,特别就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

逻辑---数理经验:就是个体对动作与动作之间关系理解的结果,这类经验来源于动作,而不就是来源于物体。 平衡化:指一种动态的认知过程,其目标指向更好的平衡状态。 自我调节:就是个体认知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状态的一种动力机制。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并构建动作图式的认知发展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儿童从表象性思维中摆脱出来,逐渐进行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 守恒:指儿童已经认识到无论客体的外形发生什么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 低级心理机能: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类主要受成熟因素所制约的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类主要受社会文化因素所制约的机能。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由维果斯基提出,就是运用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考察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一种认知发展理论。 内化:指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将外部的人类经验不断转化为自我头脑中内部活动的过程。 个人言语(维果斯基):引导思维与行为的自我谈话 自我中心式言语(皮亚杰):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她人的一种言语,代表个人认知发展的不成熟。最近发展区:认知发展的真实水平与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这两者间的距离。 教学支架:就是指儿童试图解决超出她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与指导。支架式教学:一种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模式。 第三章社会与情感发展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阐述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由生物、心理与社会等三方面因素制约的人格与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 危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解决与否将直接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 自我意识: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 自我认识: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 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具有的一种情绪体验与态度。

2020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20年《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11、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12、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A 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无法确定 13、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12---18岁时期发展的特定目标和任务是( ) 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B发展主动性的阶段 C变得勤奋的阶段 D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14、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15、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教育心理学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知识点梳理 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 (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 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青年期指14、15岁至l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1.①广义教育心理学含义: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②狭义教育心理学含义: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它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3.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模式包含五种要素、三种活动过程。(1)五种要素:①学生(群体差异&个体差异)②教师(起主导作用,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③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⑤教学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2)三种过程:①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④教育性原则 6.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②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③调查法(调查法中技术最强的方法——测验法)④个案研究法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①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②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而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③乌申斯基是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④1879年冯特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被称为心理学之父⑤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在:①主动性研究②反思性研究③合作性研究④社会文化研究 8.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①连续性(量的积累)与阶段性(质的飞跃)②定向性与顺序性(方位顺序)③不平衡性(发展速率不同)④差异性(发展速度,水平优势的差异) 10.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①少年期(心理性断乳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初二是个关键期,表现出从外部力量控制为主转变为开始以内部力量控制为主②青年初期。开始出现辩证思维,未来是青春期最重要的概念 11.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学习准备①含义: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②两个维度:纵向&横向③影响学习准备的因素:a.成熟:基因和日常经验增长 b.学习:学校条件的学习④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相辅相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