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答案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答案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答案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答案

【篇一:一自然地理学第四版土壤】

ss=txt>二、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三、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四、土壤类型特征

五、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 1、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

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圈层。

—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一、土壤及其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土壤的基本

属性和本质特性是具有肥力。

—由于人类对土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对土壤产生不同的概念。—二、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总是占据一定的不变位置,处于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界面上,是地球各圈层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圈层之一,它们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平衡。—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1 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包括土壤物质循环的能量变化,生物转化,水循环,碳、氮、硫、磷循环及环境效应。

—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三、土壤形态

土壤形态是指土壤与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孔隙度等。

— (一)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理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耕作土壤剖面

—耕作层(表土层,a11)属人为表层类,包括灌淤表层,堆垫表层、肥熟表层、水

耕表层。土性疏松、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高、颜色较暗、肥力水平低。

—犁底层(亚表土层, a12)在耕作层之下,土壤呈层片状结构,

紧实,腐殖质含量比

上层少。

—心土层(生土层, c1)在犁底层之下,受耕作影响小,淀积作用

明显,颜色较浅。—底土层(死土层, c2)几乎未受耕作影响,根

系少,土壤未发育,仍保留母质特征。—(二)土壤的一般形态特

1、土壤颜色

—根据土壤颜色变化可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

的依据。

—土壤颜色是土壤分类的和命名的重要的依据之一

—如用颜色命名的红壤,黄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等。

—(二)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

1、土壤颜色

—棕色表示大量伊利石、云母类矿物与不同水化氧化铁混在一起

—积水处于还原状态,含大量亚铁氧化物,土壤为2、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

壤土和粘土

3、土壤结构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有团粒、块状、

核状、柱状、棱柱状、片状

4、松紧度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

(很松、疏松、稍紧实、紧实、坚实)

5、孔隙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是土壤水分、

空气的通道和仓库

—土壤湿度土壤的干湿程度,反应土壤中水分含量

的多少(干、润、潮、湿)

—新生体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聚集

的生成物。根据新生体的性质和形状可以

判断出土壤类型、发育过程及历史演变特征

—侵入体外界进入土壤的特殊物质

—四、土壤的物质组成

—土壤是由固、液和气三相物质组成的

(一)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土壤的“骨骼”。

按成因土壤矿物质可以分为:原生矿物质、次生矿物质

原生矿物质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质又叫黏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和成土作用重新形成的另一类

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它是土壤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粒径0.001mm)。

—土壤矿物的主要元素组成

—地壳中已知的90多种元素土壤中都存在

? 氧、硅、铝、铁、钙、镁、钛、钾、磷、硫及锰、锌、硼、钼等微量元素

? 氧化物的形式:sio2 + al2o3 + fe2o3 = 75%

3.有机质的转化——两个过程

1、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把复杂有机质分解为简单化合物的过程

2、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后再缩合和聚合—————

成一系列黑色高分子有机物的过程

3.有机质的转化——矿质化过程

1、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把复杂有机质分解为简单有机质,最终彻底分解为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3.有机质的转化——腐殖化过程

2、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后再缩合和聚合成一系列黑褐色高分子有机物(即土壤腐殖质)的过程。

3.有机质的转化——腐殖化过程

腐殖质化过程的假说1——植物物质形成学说(瓦克斯曼):

腐殖质是由植物组织中不为微生物所分解的组分,稍经改变后边形成的。最初形成胡敏素,胡敏素经过微生物降解后形成胡敏酸,胡敏酸进一步降解形成富里酸。

腐殖质化过程的假说2——生物化学聚合学说(科诺诺娃):

生物残体中有复杂有机物先被微生物降解成简单小分子有机物,这

些有机物被微生物吸收,在体内合成各种化合物(酚、氨基酸),它们被分泌至土壤中,再经过氧化和聚合作用,形成腐殖质。

3.有机质的转化——腐殖化过程

腐殖质化过程的假说3——细胞自溶学说:

腐殖质的生物合成过程是微生物体内进行的,微生物死亡后,细胞

自溶的物质(糖、酚、氨基酸、其它芳香族化合物)经过缩合和聚合作

用而形成腐殖质。

腐殖质化过程的假说4——微生物合成学说:

微生物吸收、利用生物残体的碳源和能源,在微生物细胞内将这些

有机质合成各种类似于腐殖质的高分子化合物。当微生物细胞死亡

并自溶后,这些高分子化合物进入土壤,再被微生物降解为富里酸

和胡敏酸。

— 4.影响有机质转化的环境因素

(1)土壤的通气状况

—通气良好,有机质分解迅速、彻底,有利于供应有效态养分,但

不利于腐殖质的累

积,易造成养分的流失;

—通气不良,有机质转化速度慢,腐殖化过程受抑制,不利于有效

态养分的供应。— 4.影响有机质转化的环境因素

(2)土壤的水、热状况

—最适于微生物活动的土壤湿度是60-80%最大持水量;

— 0-35度,微生物活动随温度升高而增强,超过45度,微生物活

动受抑制。

— 4.影响有机质转化的环境因素

(3)土壤的酸碱程度

—偏酸性土壤环境,利于真菌活动,形成腐殖质主要为富里酸;

—中性及微碱性环境,适于细菌及放线菌活动,形成腐殖质主要为

胡敏酸。

— 5.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1)土壤有机质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营养元素和多种微量元素,

不断供应植物吸收利用。

(2)土壤有机质具有较强的代换能力,可以大量吸收保存植物养分,以免淋溶损失。

— 5.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3) 土壤有机质和氨基酸等是络合剂,与钙镁铝形成稳定性络合物,能提高无机磷酸盐溶解性。

(4) 二、三羧基酸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的能力较强,有活化土壤微量元素的作用。

(5) 土壤有机胶体是一种具有多价酸根的有机弱酸,其盐类具有两性胶体的作用,有很强缓冲酸碱的能力。

— 5.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三)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土壤重要组成成分和重要的肥力因素。

—它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也是植物吸收养分的主要渠道。—它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介质,它存在于孔隙中。土壤水分的来源及消耗

—土壤水分类型

土壤水分主要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土壤水分类型

—土壤水分类型

— (四)土壤空气

—主要来自于大气,组成成分和大气基本相似,质和量上与大气有所不同。

土壤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使co2比大气中含量高,而o2含量比大气低

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大于70% ,大气中小于4%,两者相差甚远

土壤中n2含量与大气基本持平(因为土壤固氮微生物能固定一部分n2 ,增加土壤氮素含量,而土壤中的硝化、氨化作用,氮素又转化为n2和nh3释放到大气中,二者基本保持平衡)

—五、土壤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土粒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这些不同的土粒混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就称为土壤质地,或土壤机械组成。

—(二)土壤胶体的性质

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高度分散、粒径在1~100 nm之间的物质。土壤胶体的种类

按其成分和性质有三类:

土壤矿物质胶体,包括次生硅酸盐,简单的铁、铝氧化物,二氧化

有机胶体,包括腐殖质有机酸蛋白质及其衍生物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中有机胶体和无机胶体通过各种键(桥)力

相结合的有机-无机复合体。

土壤胶体的性质

1、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比表面:单位重量固体颗粒的总表面面积。

▲物体分割得愈细小,单体数愈多,比表面愈大

表面能:产生于胶体与介质(液相或气相)的交界面上,胶体表面分子由于受内部、外部(介质)物质的分子引力不均而产生多余的自由能。

▲多余的自由能可以做功,这是土壤具有物理吸附性能的主要原因。▲表面能大小与比表面呈正相关。

土壤胶体的性质

2、带电性

▲胶体一般都带电荷,大部分土壤胶体带负电荷,少部带正电荷或

为两性胶体▲因胶体带电荷,土壤能从土壤溶液中吸收离子状态的

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胶体的性质

3、分散和凝聚性

▲分散:土壤胶体呈高度分散状态存在于溶液中,胶体相互排斥而

呈布朗运动,即胶溶▲凝聚:由于胶粒的胶合、团聚,土壤胶体从

胶溶状态变为絮凝沉淀。

▲土壤胶体的分散和凝聚影响物质聚积、淋失

絮凝促进物质聚积,减少养分淋失,但降低养分有效性

胶溶促进物质分解,加剧养分淋失,但增加养分有效性

土壤的离子交换

土壤胶体表面与溶液介质中电荷符号相同的离子相交换。分为阳离

子吸收交换作用和阴离子吸收交换作用。

▲ 土壤中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粒吸附的阳离子与

土壤中的阳离子进行交换,称为阳离子交换作用。

土壤的离子交换

阳离子交换作用有如下几个特点:

⑴、它是一个可逆反应并能迅速达到平衡

⑵、阳离子交换按当量关系进行。即离子间的相互交换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⑶、阳离子代换力大小:

随离子价数增大而增加,如 al3+ca2+na+

等价离子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加,如 k+na2+li+

土壤的离子交换

阳离子交换作用有如下几个特点:

(4)阳离子交换量(cec)

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总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即cmol(+)/kg

▲代表土壤吸附保持阳离子养分数量的多少,常作为土壤保肥能力的大小指标。▲ cec越大,保肥能力越强。

土壤的离子交换

阳离子交换作用有如下几个特点:

(5)盐基饱和度

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分为:

盐基离子(k + 、ca2+、na + 、mg2+、nh4 +)和al3+、h+

▲ 土壤保肥能力的大小指标。

▲ 盐基饱和度越大,保肥能力越强

—(三)土壤溶液

土壤溶液是土壤中水分及其所含溶质的总称,溶液中所含物质有以下几类:

—(三)土壤溶液

【篇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气象思考题】

t>自编习题集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水汽压:气候:气团:辐射。地面有效辐射:

2、光谱:大气污染:高气压;反气旋:

3、暖锋:

4、辐射能:

5、干洁空气:

6、梯度风:锋:

7、气旋:

8、大气稳定度:

9、雾:

10、

12、

13、

14、

15、

16、季风:低气压:城市气候:地转风:相对湿度:冷锋。台风:露:龙卷风:寒潮:饱和水汽压:温室效应:气温年较差:海

陆风山谷风,锋面气旋,季风,气候资源,积温,

17、干燥度,城市热岛效应

二、填空题

1、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

2、气中唯一能发生相变的成分。

3、飞机起飞拔高后一般都要进入为这个高度空气能见度好。

4、气温实质上是空气分的表现。

5、由太阳喷焰中发射的高能粒子与高层大气中的空气分子相撞,

使之电离,并在地球磁场作下偏于两极上空形成,这种现象称为 -。

6、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光谱。

7、气团形成的条件有12。

8、锋两侧的温度、湿度以及云、风等气象要素有明显的差异。

9、根据锋两侧冷暖气团可分为四种类型。

10、

11、

12、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对流层中天气现辐射就是以

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

15、

16、

17、等压线愈密集,水平气压反之等压-水平气压梯度就愈小。水

平面上存,是空气产生运动的直接动力。泠气团温度低于所经过地

区温度,冷气团使所经过地区变,气团底部获热、增温、气温直减

率增大,气层趋于稳定-。

18、

19、

20、

的。

22、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大气投向地面的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它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比它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大

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并对人类的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

或间接危害时称为气温实质上是空气分的表现。大气分层的原则是

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水汽的含量-、扰动的程度、电离现象等

特征来划分少。到达大气顶的太阳辐射,强度取决于太阳辐射强度-,日地距离,日照时间。

23、暖气团温度高于所经过地区温度,暖气团使所经过地区底部失热、冷却、气温直减率减小,气层趋于不稳定。

24、

25、 26、

27、

28、

29、

30、

成雨滴雪花及其他降水物的过程。气压随着高度递减会因空气密度

大小而不同,空气密度大的,气压随高度递些,空气密度小的地方

则相反。

32、

33、

34、白贝罗风压定律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低压,南半球

则相反。等压线,产生折角,折角的尖端指向的一方。当锋面暖气

流上升,冷气流下沉时,大气温度直减干绝热直减率时,有凝结现

象发生,则有利于锋生,否则有利于锋消。。

35、

36、

37、

38、

量少。

39、

40、

41、

42、地面通过长波辐射的交换而实际损失的热量称。当暖而轻的空气上升时,周围冷而重的空气便下降来补充,这种升降运动称为-对

流。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一般来说,气温直减率愈大,大气愈不稳定,反之气温直减率愈小,大气就愈稳定,若气温直减率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故海洋是热源,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故海洋是冷大气环流、洋流调节的热量差异,并使同纬度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大气投向地面的辐射称为它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比辐射放出的热为负值,即为逆温现象。

45、

天气系统。

46、

47、

48、冷性反气旋是由-组成,势力十分强大,中心气压值高,水平范围广的由于暖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上形成的逆温称为。连续性降水,降水时间较长,强度变化较大,这种降水通常多降自高层云和雨层云中。气团离开源地后,随着下垫面性质和空气运动状况的不断变化,从而引起气生相应的变化,这种气团原有物理属性的改变过程称为气团的变性。

49、

50、

51、

52、

53、

额。

54、

55、

56、

窗。

57、

58、

59、

为红外区。

60、

61、

62、

63、

64、大气对太阳辐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减小。地面对入射太阳辐射的反射取决于地而r又取决于地在一定

时期内,地面值,称为地面净辐射。等温线的稀疏表示各地气温线

密集,表示各。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低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空

间等压面向下凹形如盆地,空气向中心气温的距平值是与之差值。

是气候形成和变因,也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太阳辐射中(99%)的

能量在0.15um~4um范围,其中0.4um~0.76um范围为可见光区,0.76um的范围对流层中天气现象的特点是-水汽含量多且复杂多变。晴天,主要是空气分子有选择的蓝色、紫色光进行散射,使天空呈

尉蓝色大气的吸收率很小,近于透明,这个波段的地面辐射可直达

宇宙太空,这个波段通常形成于热带海洋上,具有暖心结构、强烈

的气旋性涡旋称为热带气旋。大气分层的原则是根据大气温度的垂

直分、扰动的程度、电离现象等特征来划分的。海洋对大气的主要

作用在于给,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到达大气顶的太阳辐射,强度

取决于太阳高度,日地距离,日照时间。 10、如果把地面和大气看

作是一个系统,那么收入的辐射和支出的辐射差额辐合,气流上升。

65、气压梯度是一个矢量,即有方向又有大小,方向是垂直于等压面,从高压指向低压,大小等于单位距离上的气压差。

1、饱和水汽压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大。(√ )

2、大气中各种云状的产生,主要是空气上升运动的形式不同所造

成的。(√ )

更正:大陆上多出现在7月,海洋上多出现在8 月

6、在同一气温下,气压值愈大的地方,空气密度愈大,气压随高

度递减得愈快,单位高度差愈小。反之,气压值愈低的地方单位气

压高度差愈大。(√ )

7、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均而引起的局部地区的风叫阵风。(√ )

8、海洋对大气的主要作用在于给大气热量及水汽,为大气运动提

供能源。(√ )

9、冬、夏季海、陆冷、热源的分布,使低层完整的纬向气压带分

裂成一个个闭合的气压活动中心。(√ ) 10、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7、

28、

29、

而减小。

30、

31、

32、

33、

34、

35、

38、

39、

40、

41、

44、

45、

流条件。(√)

46、

47、

48、

饱和水汽压愈小

49、

50、

51、

配。(√)

52、

54、

55、

56、

57、

58、

59、

60、

【篇三: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四章重点总

结】

>1、水的作用?

1)灌溉

2)运输

3)医疗

4)工业中广泛用于能量转化和力的传递介质,例如热电厂、水压机和各种冷却装置。

5)其中含有大量动植物,可提取重要的矿物和元素

2、水的存在形式?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质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岩石圈深部封存的水分外,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雪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

3、地球上的水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这种现象称为水循环。

4、全球水量平衡特点?

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大洋年降水量加入海径流量等于大洋年蒸发量

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

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量的89%,海洋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自于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

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洋和陆地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

5、洋的主体指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较少受大陆影响,具有独立的洋流系统和潮汐系统,物理和化学性质也比较稳定的水域。

6、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称为海。内海(地中海),四周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只有一

个或多个海峡与洋或临海相通。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

岛屿与大洋或临海相分割,但直接受外海洋流或潮汐的影响。

外海,位于大陆边缘,但与洋有广阔联系的海。

7、海水的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氯离子大约在海水的溶解固体中占55%,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称海水的氯度。

8、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

地球中心所受太阳和月球的引力是这两种引力的平均值,而地球上

任何地点所受到的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同这一平均值比较,大小有

差别,方向也不同。正是这一引力差使海面发生升降,所以称为引

潮力。

9、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这就是潮流。

10、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

方向上做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因地震或风暴而引起的波浪称为

海啸。

11、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就是洋流。

12、洋流的成因和分类?

按照成因,洋流可分为摩擦流(主要为风海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倾斜流、密度流、补充流)、潮流

根据海水温度的高低,洋流可分为暖流和寒流。

13、海洋资源,主要是指与海水本身有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例

如溶解于海水的化学元素、海洋生物、海底矿藏(石油和天然气)、海水运动产生的能量及储藏在海水中的热量等。

14、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海洋是地球上真正的生命摇篮,最早的生命产生于海洋。

2)海洋是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的主要接收者与蓄积者。

3)海洋借助自己与大气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间接影响气候和受气候影响的各种自然现象。

4)海洋是气温的调节者。

15、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

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就是河流。河流沿途

接纳众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就是水系。每一条

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

积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

一些河流以海洋为最后归宿,称为外流河。一些河流注入内陆湖泊

或沼泽,或因渗漏、蒸发而消失于荒漠中,称为内陆河。

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与流域面积之比,称为河网密度。

16、水情要素?

水位——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

流速——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量

水温和冰情——河流的补给特征、时间、流程远近、流向影响水温

17、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

1)停蓄阶段,降水落到流域内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被土壤

吸收,经过下渗进入土壤和岩石空隙中形成地下水。降水量超过上

述消耗而有余时,便在一些分散洼地停蓄起来。

2)漫流阶段,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已达到饱和,降水量超过下渗量时,地表开始出现沿天然坡向流动的细小水流,并逐渐扩大范围并分别

流向不同的河槽。

3)河槽集流阶段,坡面漫流的水进入河道后沿河网向下游流动,使

河流流量增加,叫做河槽集流。

18、径流计量单位?

1)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道过水断面的水量。

2)径流量,在一特定时段内流过河流测流断面的总水量。

3)径流模数,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产出的水量。

4)径流深度,流域面积除该流域一年的径流总量。

5)径流比率,任何时段的径流值,与同时段多年平均值之比。

6)径流系数,一定时期的径流深度与同期降水量之比。

19、河流处于高水位的时期称为汛期。河流处于低水位的时期称为

枯水期。河流处于中水位的时期称为平水期。

河流水位达到一定高度,致使沿岸城市、村庄、建筑物、农田受到

威胁时,称为洪水。一年内没有洪水时期的径流,称为枯水径流。

20、河流的补给形式及其特点?

1)降水补给,是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河流的降水量及其变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2)融水补给,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系。

3)地下水补给,是河流较经常的水源,一般约占河流径流量的

15%-30%。地下水补给具有稳定和均匀两大特点。

4)湖泊和沼泽水补给,取决于湖泊和沼泽对水量的调节作用,湖泊面积越大,水量越多,调节作用越显著。湖泊和沼泽水补给的河流

水量变化缓慢而且稳定。

5)人工补给

21、湖泊的分类?

地面洼地积水形成较为宽广的水域称为湖泊。

1)按照湖水来源,湖泊分为海迹湖和陆面湖。海迹湖过去曾经是海洋的一部分,以后才与之分离。

2)依据湖水与径流的关系,分为内陆湖(完全没有径流入海,常属非排水湖)和外流湖(以河流为排水道又称排水湖,湖水最终注入

海洋)。

3)根据湖水的矿化程度,分为淡水湖(常为排水湖)和咸水湖(常为非排水湖)。

4)按湖水温度状况,分为热带湖、温带湖和极地湖等。

5)以湖水存在的时间久暂,分为间歇湖和常年湖。

22、平坦或稍低洼而过度湿润的地面称为沼泽。

23、水的总矿化度是指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通

常以水烘干后所得残渣来确定。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称为水的总

硬度。

24、岩石的水理性质?

1)容水性,指岩石容纳水的性能,用容水度表示。岩石中所容纳的水的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称为岩石的容水度。

2)持水性,在重力作用下,岩石依靠分子力和毛管力在其空隙中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质,用持水度表示。在重力影响下岩石保持的水量

与岩石总体积之比,就是岩石的持水度。其中,岩石保持的最大薄

膜水量与岩石体积之比,叫分子持水度;毛管空隙被水充满时,岩

石所保持的水量与岩石体积之比,叫毛管持水度。

3)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饱和岩石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流出的水的体积与储水岩石体积之比,称为给水度。

4)透水性,指岩石的透水性能。空隙大小、多少和是否彼此联通,

对透水性有明显影响。

25、地下水层流运动指水在岩石空隙中流动时,水质点有秩序地、

互不杂乱地流动。紊流运动指水在岩石空隙中流动时,水质点无秩

序地、互相混杂地流动。

26、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主要补

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主要损耗形式是蒸发和渗透。潜水是

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

重力水,主要补给来源为降水和地表水。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

称承压水。

27、冰川的类型?

1)山岳冰川,分布于中低纬地区。

2)大陆冰川,目前只发育在两极地区。

3)高原冰川,介于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之间。

4)山麓冰川,数条山谷冰川在山麓扩展汇合成为广阔的冰原,叫做

山麓冰川。

28、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限叫做雪线。亦或雪线指降

雪和消融的零平衡线。

29、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规模较小的冰川只对附近地区的气候发生影响,巨大的冰川影响

气团和环流性质。

2)对地球水圈的水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3)冰川不仅是河流的补给来源(到达冰川表面的降水几乎可以全部

转化为地表径流),还是其调节者。

4)冰川推进时,将毁灭它所覆盖地区的植被,迫使动物迁徙,土壤

发育过程中断。冰川退缩时,植被、土壤将逐渐重新发育,自然地

带相应向高伟和高海拔地区移动。

5)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显著改变地表形态,形成特殊的冰川地貌。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
? A、
9.931%
? B、
4.458%
? C、
2.762%
? D、
1.336%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

? A、
平原
? B、
盆地
? C、
高原
? D、
海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
? A、
地热系统
? B、

地表系统
? C、
生物系统
? D、
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 A、
石河
? B、
冰丘
? C、
冰山
? D、

石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 A、
热力对流
? B、
动力抬升
? C、
大气波动
? D、
蒸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试题名称:植物地理学 试卷类型:A 卷 题号 一(20分) 二(20分) 三(10分) 四(15分) 五(20分) 六(15分) 总分 得分 一.填空(1×20=20分) 1.在植物区系学上,对属内仅含一种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区,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分。 6.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已经解除。 7.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_____。 9.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___________草原和__________草原, 其中_____________草原构成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草原带。 11.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_____________ 及亚洲地区, 其中糖槭分布在_____________夏绿阔叶林中。 12.寒温带针叶林在_____________大陆连续分布成非常宽广的地带, 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的植物群落, 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部。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二.比较下列概念(4×5=20分) 1.植物区系与植物分布区 得分 评分人 得分 评分人

王建版《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及答案(共5套)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物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 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1套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考试试卷4及答案_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四 分析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2、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理。 3、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4、试述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试述地表热量的输移方向与方式。 6、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论述,河流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7、假如一个地区的构造主压应力为南北向,那么请画出该区的应力椭球体,并说明这个地区的断裂构造体系(几组断裂的性质与方向)。 8、试述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途径。 9、试述太阳辐射能、地热能和地球自转动能对地表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10、假如黄赤夹角由目前的23o27' 变为0o,那么地表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四答案 卷4套答案要点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致和加强了东亚季风,形成了水热同季的中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地区变成海拔高度大、气候严寒的环境;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并且由于高原的阻挡作用,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从而形成了西北干旱区。总之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的格局,中国的地带性规律受到干扰与破坏,而非地带性明显增强,由原来的以热带湿润带、副热带干燥带和温带湿润带为标志的纬向地带性分明的环境格局,变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为标志的三区分异的环境格局。(热力作用、动力作用) 2、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世界火山有三个集中分布的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和大洋中脊火山带,他们都分布在板块边缘(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美洲板块的接触地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接触地带,以及洋底新生地带(也是扩张性板块接触边缘地带))。这是因为在板块边缘地区,构造活动强烈的缘故。 3、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制。

考试试卷1及答案现代自然地理学

课程导航 离开 刷新 关于本课程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章:水圈与水平衡 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的相互作用 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十五章:地表环境预测 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 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 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 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 第五节:构造地貌

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 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大气运动 第三节:物质输移 第四节:能量传输 第五节: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节:大气与人类 第一节:水圈的组成 第二节:水圈的结构 第三节:水圈的演化 第四节:水的运动 第五节:水分平衡 第六节:水圈与人类 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 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 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第四节:生态系统 第五节:人与生物圈 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 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第三节:地貌与气候 第四节:沙尘暴与黄土沉积 第一节:岩石与水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 第三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 第四节: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第五节: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第六节:海岸线与海岸带 第七节: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水、岩相互作用的实例第八节:河口地貌 第一节:水汽与天气 第二节:水与气候 第三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 第四节:海气相互作用 第一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 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份循环 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 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 一、考试性质 《自然地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或相邻专业(环境类、农林生态类、化学化工类)本科插班生专业课考试科目,是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命制的原则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自然地理学》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n.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分钟,试卷满分为分。 、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理解占,应用占。 、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较易约占,较难约占,难约占。 、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五种题型。(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 皿.考核内容和要求 下面分章节列出《自然地理学》的考核内容及要求,其考试目标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类:识记是要求记住有关基本知识;理解是要求能够领会知识要点,掌握其内在联系;应用是指能够运用有关知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时指土地的使用情况。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社会目 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土地覆被(LUCC:土地覆被是指地表的覆盖情况。不仅包括地表的植被,也包括地表的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两者的关系:土地利用时土地覆盖变化的外在驱动力。土地覆盖反过来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两者在地表构成一个综合体。 2、土地:是地球表面某一地段包括地址、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 自然综合体,也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在内。 土地资源:是指在目前和可预见未来的技术水平下,能直接为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所应用的土地。 3、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个因素及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按特确定方向作有规律发生 水平或垂直分异现象,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维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自然区划: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种规律性趣划分各自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限,确定各自然区划等级之间的从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自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

4、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表层(A或A+AB和诊断表 下层(B或E。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5、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生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他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主要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分别研究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和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依存与联系,旨在揭示不同地域之间在自然性质方面的差异性或相似性。用以描述空间范围与性质的地理语言包括有地点、地方、区域、地带、圈层、距离、界线、类型、分布格局等。 6、土地类:主要根据引起土地类型分异的大(中地貌因素将各土地纲分成若干类型,主要的类型 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高平地(岗、台地、平地(川地、沟谷地、低湿(沼泽、滩涂等。 土地型:主要依据次一级土地类型分异的植被亚型或群系组、土壤亚类划分。 7、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认为因素(如种子、栽培管理技术、物质投入等完全满足的条件下, 在当地光温水土条件作用下作物可能获得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光温水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如改良、适时的栽培管理、科学的耕作制度、合理的物质投入所能达到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华东师范大学_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Year 2001 1.xx: 侧重协调朔望月和历月关系的一种历法,简称阴历。以朔望月为基础,其首要成分是历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通过大、小月的适当安排,使其平均历月接近朔望月。 2.水分循环: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成为水循环。 3.枯水径流: (将月平均水量小于或等于全年水量5%的月份算作枯水期,则枯水期内的河流径流又称为枯水径流。) 4.土壤: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5.河漫滩: 河谷底部河床两侧,大汛时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低地,由河流自身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6.岩石圈: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7.季风: 大范围区域冬、夏盛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现象。如中国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

8.反气旋: 在北(南)半球呈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大气漩涡。在气压场上表现为高气压。 9.风化壳: 地球表层岩石圈被风化后形成的残积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10.生态系统: 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以及其中的能量流过程构成的系统。 (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Year 2002 1.分水岭: 相邻两个流域之间的山岭或高地。降落在分水岭两边的降水沿着两侧的斜坡汇入不同的河流。 2.大气环流: 大范围大气运动的状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其水平范围可达数千千米,垂直尺度在10千米以上。) 3.气旋: 在北(南)半球呈逆(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大型气流漩涡,在气压场上表现为低压。 (注:

现代自然地理学

超星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章节测验答案,尔雅课后答案 1 【单选题】二十世纪地理学的发展包括(D)。 A、 从经验地理学走向实验和实证地理学 B、 从定性描述地理学走向定量分析地理学 C、 从站在地表看地表的地理学走向从地表以外看地表的地理学 D、 以上皆是 2 【单选题】关于白光润教授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下面说法错误的是(C)。A、 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 现代地理学是建设、统一地理学 C、 现代地理学是圈层相互作用的地理学 D、 现代地理学是综合、高技术地理学 3 【多选题】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为(ABC)。 A、

大众化 B、 中心化 C、 国际化 D、 精英化 4 【判断题】20世纪的地理学是以资源开发为目的的。(×) 5 【判断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际上为地理学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性。(√) 1 【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D)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特殊圈层。 A、 植物圈 B、 沙土圈 C、 气候圈 D、 生物圈

2 【单选题】以下(C)不是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A、 环境演变 B、 灾害防治 C、 地方志 D、 区域可持续发展 3 【多选题】被应用于地理学研究和调查的科学技术包括(ABCD)。 A、 遥感 B、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C、 信息管理技术 D、 信息分析技术 4 【判断题】现代地理学新体系相比过去地理学体系,研究任务主要是协调人地关系。(√) 5

【判断题】地理学是从地域、空间和尺度的视角着重对人类社会和环境进行研究。(√) 1 【单选题】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是(B)提出的。 A、 杨振宁 B、 钱学森 C、 任美娥 D、 李吉均 2 【单选题】生活中(C)与现代地理学的关系不大。 A、 旅游 B、 健康 C、 风水 D、

自然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40 1.土壤肥力: 2.生物多样性: 3.流域:

4.气候变化: 5.垂直地带性: 6.地质循环: 7.净辐射:

8.地转流: 1.解释一般水量平衡方程I-O=±△S的含义,写出全球、全球陆地 和全球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并解释其含义。

2.为什么说土壤的性质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充分开放和物质微弱开放对人类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自然地理学试题答案11 一.名词解释40 1.土壤肥力:土壤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协调植物生理生态要求的能力。衡量的标准是土壤中水、热、气、肥周期性动态达到稳、均、足、适地满足植物需求的程度。 2.生物多样性:生物界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物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主要指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流域:每条河流和水系从一定的陆地范围内获得水量补给的集水区。 4.气候变化:指气候相对于平均状态的偏离,它具有一个非常宽的时间谱。 5.垂直地带性: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低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垂直分化。 6.地质循环: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之间建造与破坏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循环模式,包括水循环、岩石循环和构造循环三个次级循环。 7.净辐射:在某段时间内,物体单位面积上能量收支的差值。地面净辐射指地面收入的总辐射能量和支出的总辐射能量的差额。 8.地转流:当海水沿着压力梯度力方向流动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当两种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大致垂直于洋面坡度绕涡旋流动的海流。 二.简答题60 1.解释一般水量平衡方程I-O=±△S的含义,写出全球、全球陆地和全球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并解释其含义。 水量平衡方程的含义:输入系统的水量I减去输出系统的水量O等于系统中的蓄水变化量△S。 全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P陆+P洋=E陆+ E洋。其含义是:由于就多年平均来说,△

自然地理学试卷——答案

自然地理学试卷 1.填空题15 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2)宇宙中的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3)太阳系的共有8大行星和一个矮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矮行星冥王星。 4)南北纬23度27分称为南北回归线;太阳的视运动路线叫做黄道。 5)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 6)沉积岩的三种接触关系分别为整合、假整合、不整合。 7)气象学把温度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 8)大气中的水汽产生凝结需要一定的条件,既要使水汽压达到饱和或过饱和,还必须有凝结核。 9)水循环的三个重要环节分别是蒸发、降水、径流。 10)地表岩石或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化成分改变,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11)一个完全的生态系统由四类成分构成,即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类群。 12)生物之间关系的基本类型为竞争、捕食、寄生和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 13)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4)土壤水分主要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类型。 15) 大陆边缘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地貌类型。 2.选择题15 1)一个天文单位是(B) A 1.496?104km B 1.496?108 km C 1.496?106 km D 94 605?108 km 2)下列哪种岩石不属于岩浆岩(D) A 花岗岩 B 玄武岩 C 橄榄岩 D 石灰岩 3)下列哪项不是沉积岩的特征(D) A 层理 B 磨圆 C 流纹 D 化石 4)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C) A 氮约占大气的78% B 氧约占大气的21% C 臭氧约占大气的0.01% D 二氧化碳约占大气的0.03% 5) 一个标准大气压是(C) A 1013.25 Pa B 1013.25 kPa C 1013.25 hPa D 1013.25 N 6) 下列哪项不属于湖泊(C) A 里海 B 洱海 C 地中海 D 死海 7)一条河流根据地理-地质特征可分为(D) A 上游、下游; B 河源、上游、中游、下游; C 上游、中游、下游; D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 8)河流的水位是指(A) A 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 B 河流水面相对河底的高度; C 河流断面的平均水深; D 河堤的海拔高度。 9)下列哪项不属于描述径流的计量单位(B)

自然地理学题库

自然地理学习题库 绪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当代地球科学关注那些前沿领域? 2、试述现代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3、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事件和过程可以区分为哪几种事件尺度?为什么自然地理学注重研究中间尺度的事件和过程? 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它有哪些主要的分科? 5、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所要回答的问题。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简要回答太阳对地球表层系统的影响。 2、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3、列举出四个关于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球体的简明例证,埃拉托色尼是怎样测量地球的圆周长度的?提出地球的形状是个椭球体而不是一个真实的球体的证据什么? 4、通过地球两极横切地球所得的剖面是什么样的几何形状?什么叫地球的扁平率?用什么样的分式可近似地来表达这一扁平率? 5、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 6、什么叫大圆?怎么可以得到一个大圆?什么叫小圆?列出大圆的六种特征,大圆有何重要的实用意义? 7、什么叫经线?地球仪上的经线是怎么组成的?列举出经线的一些特点。 8、什么是纬线?纬线是怎样构成的?列举出纬线的一些特征。 9、经度的定义是什么?经度通常是怎样表示的?试举例。什么是本初子午线?格林威治子午线是在何处?在赤道上经度是1度的长度是多少?在纬度60度处是多长?在极地处又是多长?10、纬度的定义是什么?怎样表示纬度?试举例。纬度1度的长度是多少?从赤道到两极纬度的长度是变更的吗?变化有多大?为什么? 11、什么是地球自转?什么是根据太阳而来的地球自转周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 12、试描述和解释傅科摆实验。这一实验证明什么?你能否根据傅科摆来测定你所在的纬度?为什么? 13、什么是地球公转?有哪两种方法可以计算一年的长度和起点?我们的历法系统是用哪一种方法?这种历法的一年有多少日?为什么这种理发必须定期校正才能与我们现在的历法一致?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 14、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对地球表层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15、地球的轨道是什么形状?什么是近日点?什么是远日点?它们是在哪一天?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日地间的距离各为多少?这种距离上的差异对季节有什么影响? 、试描述地轴与地球轨道相倾斜的情况。什么是倾角?这种角度全年中是否有变化?16. 17、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采用恒星年计年? 18、地球内圈分为哪几层?简述各层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和矿物组成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19、简述地球表层系统中六大圈层的基本性质与功能,以河流为例,说明地球表层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及其如何形成地球表层系统。 20、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简述陆地和海底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划分依据。 21、试比较地球与火星、金星、水星、月球和外层行星的表面环境。地球的表面环境在哪些方面

现代自然地理学超星尔雅课后答案

学科发展趋势的多角度分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 A、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现代地理学是建设地理学 C、现代地理学是统一地理学 D、现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A、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学科的要求 B、国家政策变化的趋势对学科的导向 C、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 D、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定量观测越来越广泛。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A、从实验、实测到经验 B、从分析到描述 C、从定性到定量、半定量 D、从机制探索到过程研究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气候圈 D、岩石圈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 A、宏观、微观分析的深化到宏观、微观的有机结合 B、分析、综合的分离到分析、综合的统一

C、人文、自然、技术的相对分离到文、理、工的紧密结合 D、独立、整体的割裂到独立、政体的融合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个视角。()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A、独立性 B、拓展性 C、系统性 D、关联性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A、地球系统 B、地球内部系统 C、地球表层系统 D、地球表层自然系统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地理学的研究趋势不包括()。 A、研究对象的复杂化 B、研究维度的立体化 C、研究尺度的多样化 D、研究对象的扩大化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对地理学家提出的新要求中的“三种技术”是()。 A、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B、信息筛选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C、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D、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一般来说,地理学家需要的专业基础是()。 A、圈层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B、地表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C、地球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D、人地关系系统专业基础

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地球 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 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 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 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 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 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 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P6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P15-16 答: 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 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 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 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 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 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 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 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P21-24 答:地球圈层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外部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外部构造) 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① 大气圈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水文特点 、地貌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类型。 ② 水圈参与和改变地球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 ③ 生物圈改变大气和地壳的物质成分;参与岩石的破坏和建设作用; ④ 参加土壤的形成发育。推动地球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8.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P27 ① 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太阳辐射) ②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 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相态) ③ 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地貌) ④ 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能量流动) ⑤ 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异质性) ⑥ 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人类场所)

自然地理学试题

自然地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亦称元素丰度。 2、岩浆岩:又可以被认为是地下深处的岩浆侵人地壳、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3、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 动,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对于古今自然地理及其环境变化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4、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的矿物的过程。 5、变质作用——岩浆岩、沉积岩或者先成变质岩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 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并使之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这种变化和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8、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指岩石整体发生破裂,物理性质发生变化而化学性质不 变的过程。 7、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的物质,被 流水搬运迁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诲面成为陆地,再次受到风化淋溶。这是一个范围极广、时间很长的过程。 8、生物小循环:是指植物吸收利用大循环释放出的可溶性养分,通过生理活动制造成 植物的活有机体,当植物有机体死亡之后,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之下,又重新变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溶性矿质养料。 9、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 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兴作用而形成岩石。 10、地带性分异规律:太阳能沿纬线方向分布,从而导致许多自然现象(气候、植被、 土壤、动植物等)沿纬线方向有规律的分布。 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换言 之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12、生物放大作用: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产生逐级富集的现象,即生物放大作用: 二、简答题 1、简述岩石循环及过程。 答: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叫做岩石的循环或地质循环。 沉积岩变质可以形成变质岩,熔融再凝固就会变为火成岩;火成岩变质可以形成变质岩, 风化、分解、搬运、沉积、固结就会转化为沉积岩;变质岩熔融再凝结也会变为火成岩,变质岩风化、分解、搬运、沉积、固结也会转化为沉积岩。 2、简述河流的补给形式和特点。 答:(1)降水补给: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我国广大地区,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河流,降水补给占绝对优势,我国河流年径流补给约占70%。河流多在夏秋两季发洪水。 (2)融水补给:在我国东北和西北次类河流较多。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极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次类河流常因积雪融化而形成春汛。我国东北地区有的河流融水补给占全年水量的20%。

尔雅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网络课程习题及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 学科发展趋势的多角度分析 1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D 220世纪地理学的发展不包括()。 A、 B、 C、 D、 正确答案: C 3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A、 B、

D、 正确答案: B 4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丁莲观测越来越广泛。正确答案:× 5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正确答案:√ 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 1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 A、 B、 C、 D、 正确答案: D 2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B、 C、 D、 正确答案: C 3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 4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指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为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正确答案:× 5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个视角。() 正确答案:√ 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 1()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B、 C、 D、 正确答案: C 2地理学的发展未来不太会成为()。 A、 B、 C、 D、 正确答案: B 3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A、 B、 C、 D、 正确答案: D

4人文地理学家对于自然因素对人文过程作用考虑得比较全面,而自然地理学家对人文因素考虑较为欠缺。() 正确答案:× 5要研究区域分异,必须从整个地表环境着眼,才可能得出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正确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 1一般来说,地理学家需要的专业基础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 2对地理学家提出的新要求中的“三种技术”是()。 A、 B、 C、 D、

自然地理学答案

一、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泛指赤道附近的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 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变化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这 个了解一下,就可以了,重点看一下下面标黑的)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夏半年更为突出,是我国夏季降水的水汽来源,虽然主要是依靠西南气流从孟加拉湾、印度洋输送来,但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和强度关系着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水汽的路径和数量,而且还影响着西南气流输送水汽的状况。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的本身;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每年2月~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N~20°N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6月副高脊线北跳超过20°N,稳定在20°N~25°N时,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值江南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由于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较大差异。 例如:西太平洋副高中心的推移,对我国江淮一带的天气变化影响更大,它的强弱和位置,直接影响我国境内夏季雨带的分布。由于西太平洋副高位置随季节而变化,冬季偏南,夏季偏北,因此,我国主要雨带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春末,雨带往往位于华南;夏初,副高西伸北进,暖湿的偏南气流沿着副高面缘北上,与北方来的干冷空气交锋于长江流域一带,造成长江中下游四十天左右的阴雨天气。“黄梅时节家家雨”所反映的正是这种情况。但是,如果某年副高的位置较常年偏西或偏北,北方的冷空气的路径也偏西,这就是副高西侧的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锋的雨带也异常偏西,于是就会在长江流域连续暴雨,而东部地区则在副高控制下出现持续干旱。尽管是梅雨时节,但天晴无雨,正是“梅子黄时日日晴”的写照啊! 三、.我国季风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我国季风最显著的特点: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夏风向更替明显。冬季气流主要来自高纬大陆,盛行偏北风,夏季气流来自低纬海洋,多吹偏南风。冬季受冬季风控制,气候干冷、风大。夏季东部广大地区主要受夏季风影响,气候湿热、多雨。春、秋季节为冬、夏季风控制的气流相互作用,天气冷暖,晴雨多变。我国东南部广大地区具有干湿季明显,四季分明的特点。 中国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雨季起迄规律性明显。雨季开始南方早、北方迟,东部早、西部迟;雨季结束北方早、南方迟,西部早、东部迟。中国东南部广大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降水以季风雨为主,降水的地区分布也不均匀,东部近海多雨,西部干旱少雨;南方比北方多雨。 中国东南部受季风气候影响,北部冬季干冷、夏季湿热,温度年变化与日变化比南方

《自然地理学》题库

《自然地理学》习题集 《自然地理学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壳及其运动》自编习题集及答案1 一、概念题 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超外圈(或磁层、磁圈)——向外扩展到外围空间的磁力线所构成的地球外部磁场。 5、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莫霍洛维奇面或M界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1909年由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 9、康拉德面——地壳硅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由地震学家康拉德发现。 10、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1914年由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 11、莱曼面——内、外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1936年由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发现。 12、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13、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14、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15、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7、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18、天体——宇宙中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肉眼可见的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慧星、流星等。 19、恒星——由炽热气体(等离子体)构成的,能自行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20、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所走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1光年=94605×108(亿)Km=3×108m/s(光速)×365天/年×24小时/天×60分/小时×60秒/分。 21、秒差距——恒星周年视差为l"时的恒星距离叫做1秒差距。如图2.1所示:当星日连线和星地连线的最大张角为1"时,该星日距离长度定义为1秒差距。 22、变星——在较短的时间内(几年或更短)亮度发生明显变化的恒星。 23、几何变星——是指两颗星的几何位置发生变化,即二者相互遮掩而引起亮度变化的星,又称为食变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