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无穷而炙愈出 钻弥坚而酌不尽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之探讨(一)

味无穷而炙愈出 钻弥坚而酌不尽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之探讨(一)
味无穷而炙愈出 钻弥坚而酌不尽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之探讨(一)

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尽——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之探讨

(一)

“无题”诗即没有题目的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并不少见,如《诗经》、古诗十九首等。不过,诗用“无题”作题目,当是李商隐的创造。在他诗歌创造中,大约有六分之一的篇目,是用“无题”来命名的,不仅有意,而且有趣,耐人寻味。一提“无题”诗,总愿与朦胧相联系;作为诗美来研究,无题诗具有朦胧美(当然不是所有的无题诗)。朦胧美当属美的范畴中的优美。它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创造出来的模糊不清的艺术形象。如同“四不象”一样,它类似鹿之角、驴之尾、牛之蹄、骆驼之颈,其细节虽明晰,但整体却模糊、朦胧,不像这四种动物中的任何一种。朦胧美,又是在确知与非确知之间,它犹如雾里观山、海市蜃楼,似有似无;又像沙漠幻景、梦中之境,缥缈迷离。“望之邈然,即之氤氲,似乎难以触摸,而又浓郁地弥漫在你的周围。”这是一种模糊的、悠远清丽迷人的意境,温馨柔情的气氛弥漫于诗的空间,又从空间流向读者心田。朦胧美亦称醉态美,如川剧《醉皂》,他醉得连穿衣镜内外都分不清,但他自己是皂吏还是确知、不模糊的。“为什么对象会出现不确定的模糊性呢?因为客观事物是十分复杂的,其性质、特征、范畴也是十分复杂的,很难都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它经常介于彼此之间。彼此之间存在着难以确定的中间地带,它既非彼,又非此,因而既不能把它划入彼的范畴,又不能把它划入此的范畴。它存在着既属于又不属于的不清晰性。也就是模糊性。”在这模糊领域中的许多中间环节,

是“相互渗透,彼此过渡”,又“造成了不确定性。”这正是朦胧美不同于含蓄美之处,含蓄虽也蕴藉,但是确定的、明晰的;这朦胧的蕴藉则是不确定的、模糊的。朦胧美不仅以和谐为美,还以不完整、不对称,甚至残缺为美,“必须是阴暗朦胧的。”它不仅以神采气韵见胜,具有阴柔、优雅、静态的审美特性;还以力量气势取胜,带上阳刚、动态之美。本来优美与崇高分属两种不同美学范畴,在他们之间“存在着既属于又不属于的模糊性”,“由于隶属度不同,有的靠近优美,有的靠近崇高,有的则兼而有之,难以完全区别。”总的看,它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快乐。”是审美主体的模糊美感对审美客体不确定性的一种松弛、舒畅的感觉,也是人的主体力量与客体的冲突在对象世界的感性呈现。“人类能运用模糊概念是一个巨大的财富而不是负担。而这一点,是理解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之间深奥区别的关键。”因此,模糊、朦胧具有更高层次的美学价值,它已超过了生活表层。记得一位老画家说过这样一段话:“凡诗不宜逼真,如旅行远望青山佳色,天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各状。及登临非复其观,唯尽石枯树而已,远近不同所以妙在含糊,方见作手。”老画家道出了现代美学中有“朦胧美”的真谛。由于无题诗“以意象的朦胧性来代替形象的确定性,因而使得整体出现模糊性。”如《锦瑟》一诗,其中“锦瑟”指的是什么?颔颈两联中“庄生梦为蝴蝶”、“望帝化作杜鹃”、“沧海珠落泪”、“蓝田玉生烟”四个典故,又喻比什么?由于“托有形的形象之物,喻无形的抽象之理,借具体的客观外在之事物,百凝练的主观内在之情志。”使这整首诗的感情具有

不确定性、模糊性。有人认为是一首爱情诗,有人则认为是一首悼亡诗,还有人认为是一首描写音乐的咏物诗,等等。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会心。对该诗理解的多维多向,是由于诗的整体象征、比喻的模糊性和背景的抽象性带来的,具体表现为“虽然把情感本身照原来写出,却把所感的对象隐藏过去,另外拿一种事物来做象征。”这是一种隐蔽的曲折的手法,故难读费解。诗人徐敬亚形象的比喻说,这种朦胧涛就象“一道只写等号一边的方程式。”等号的另一边,则由欣赏者将感受代入其中;但常常由于欣赏者的艺术修养,欣赏水平、审美要求及悟性感受力的差异,所以会产生多个“解”。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用审美理论作解释。欣赏诗歌是审美意识活动,它是“由一定历史水平上升而来的最全面、最自由的意识,因而它本质上是没有界限的,是开放的意识。审美意识的对象不是有限的现实物,而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它不能用封闭的符号来表达。”欣赏活动又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是审美信息的形成、接收的过程。“审美就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两个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对每一部作品(审美客体)的欣赏,每个人(审美主体)都通过自己的心理结构来接收信息;但不是单纯地接受,还要积极参加创作。又因个人的世界观、审美经验之不同,所以产生的审美意识也就各不相同。西方有“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中国也有“诗无达诂”之说法,都是讲的这个道理。无题诗朦胧美的特性,不同于纯然形态的音乐、舞蹈、绘画,它负载着句外之意、弦外之音,具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审美效果。它所表

达的内容,不是对某种情绪、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能唤起主体情感的直接共鸣,不对形式美进行直接关照。它在再现物象时,没有确定感和质感,如同雕塑一样,只能利用外来的光线造成物象的明暗对比,不像绘画可以通过色调的浓淡,直接把光线表现在画面上。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我们通过那依稀、朦胧的对所爱的人的怀念,触摸到了诗人那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情感。特别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既写自己对对方眷恋之深,思念永不停止,爱情要与生命相终始;又写爱情遭到破坏后的无穷无尽的哀伤。这里充满了悲伤失望的痛苦和缠绵炽烈的追求;追求虽无望,但还要坚持,因此追求带上了悲剧色彩。其“言外之意”我们还可以结合写作背景及李商隐的身世遭遇加以印证。“诗中所表达的那种深沉的相思苦痛、深厚的悲剧气氛,绵延不绝,至死方休的爱情向往,对年华消逝和无所依托的悲慨,以及明知希望渺远,而仍要积极追求的热情心情等等,难道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情吗?”决不是。这里含有更深的隐痛,可以说这是诗人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深沉感慨。有些诗是“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综观李商隐比较好的爱情诗,“几乎全是写失意的爱情。这和他失意沉沦的身世遭遇不无关系,自身的失意遭遇使他对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失意的爱情有特别深切的体验,而当他在诗歌中抒写这种失意的爱情时,也就有可能融进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四如因牛李党争而受牵累,仕宦失意,使他对此既深为感慨,但又无力反抗,遂使一片匡世救国之心,终成泡影。无题诗朦胧美这魅力,不仅在客

观外界存在着,诗中也不乏一些描写朦胧的诗句,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等等,诗意朦胧,语义含混,只写出喻体,而不说明喻意,使人琢磨不定。通过比兴寄托,含蓄曲折地将情感转化升华为诗人所要表达的理性思考,由感性到理性。总之,我们只觉得无题诗具有迷离朦胧之美,凄艳悱恻之美。它不是为着解答什么,只是启示人们、诱领读者去联想、去想象,因为它所给我们的只是一种朦胧的意绪;而这些又往往不能用语言加以充分表达。正如一位大提琴家所说:“正因为有许多情感是语言不能表达的,所以世人才创造了音乐,”同理,正因为诗人李商隐的许多情感不好用语言来表达,所以才创作了无题诗。

(二)无题诗之所以具有模糊、朦胧性,不外:一、“无题”封闭了信息,封闭了人们的思考,使诗具有多向性、模糊性。从系统论角度考虑,世界上一切现象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又无不自成系统,因系统性是事物的固有属性。无题诗当然也应自成系统。我们将其放在系统中作审美考察,会发现它在审美关系中已成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具有了审美意义。我们仅从诗的固有属性——诗美,作认识、价值上的判断是不够的,还应从作者、作品、欣赏者这个有机整体来考虑。“作者将审美意识物化为作品,欣赏者通过作品获得审美信息,这样,‘作品’就成了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中介;它既是作者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又是欣赏者的审美对象,它联系着审美信息的发出和接收,并在这种

动态过程中成为开放系统。”我们可以将作者、欣赏者视为诗的外部语境子系统,将作品本身视为内部语境子系统,通过整个审美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系统内部与外部形成一定的结构秩序。按照邓聚龙的《灰色系统理论》,在结构中“含有确知(称为白的)和未知(称为黑的)或非确知(称为灰的)”三种信息。那创作背景、作者的身世等外部条件可视为白的信息;“无标题”可视为黑的信息,诗中语言要素可视为灰的信息。我们了解、欣赏一首诗时,往往先从外部已确知的信息向作品输入: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身世、经历,以及与作品有关的人和事等。(但也有的主张“有关诗人及其作品的事知道得越少越好。”这不利于从诗的本身着手研究。)我们认为,文学作品的标题,一般说是作家心灵之窗的外射,不管是简明醒目式的或艺术化的标题,都是通向外部的窗口——标出主题。像歌曲、乐曲的题目,就能为乐曲情绪的展现提供一定的线索的说明。诗歌由于表情特性和抽象美的本质,诗题尤显得重要,有了标题人们欣赏时就可以通过它理解作品所必须的外部语境信息,使作品内涵获得确知性。由于无题诗没了题目,成了未知“黑的”信息,这就等于关闭了作品的门、窗,切断了内部与外部系统的联系,成了一个封闭式系统。一般说,诗的确定性,在于标题点明;诗的不确定性却隐藏在意象组合所构建的深层结构之中。由于确知的信息难以输入,使得诗内部的语言序列失去控制约束,整个诗的内涵就变得模糊而具多向性。

无题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无题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鉴赏 李商隐的以《无题》最著名。这是两首恋情诗。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其中第一首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更是脍炙人口。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看法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君臣遇合之作,有人说是窥贵家姬妾之作,还有人说是追想京华游宴之作但羁宦思乐境也好,觊觎貌美女郎也罢,诗中所表达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皆然心态显是力透纸背,那些寻常或普通的意象,被有规律的置放在短短八句五十六字当中,表现了一种追寻的热切和悲哀的失落。 起联两句,交明时间和地点。叠言昨夜,更有追思不止的意思,同时给人上的审美享受。这七个字,表现了一种高寒旷远、清丽婉转之感,诗作展现的是一片静谧的星空,清风泠然而至,似乎从墨蓝色的天幕后吹来。再往深处看,诗人独独写到星辰和风这两个概念性意象,是简单的随性拈来,或是具有某种丰厚的内蕴和象征。星辰在古代不仅是星星的意思,中夜登高楼,忆我旧星辰(孟郊《感怀》),夜晚登上高楼思念往昔的美好,有岁月的意思;新欢继明烛,梁栋星辰飞(《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喻指辉煌的灯火;古人还称入朝为郎为上星辰。自然界的风有暖风、凉风、冷风、阴风等,与人类社会联系起来,又有了风化、风度、风骨、黑风,甚至还暗合了

男女情爱之意。这样一来,仅开头这一句,就带出了无限的遐想和疑惑。 画楼西畔桂堂东,雕画的阁楼,以桂木为材的厅堂,极言其奢华绮丽。画楼为辅,桂堂是主,引画楼西为桂堂东穿针引线,隐然有一人影在内,诗人的眼光转向了桂堂,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是不在桂堂内的,他身处的环境是星辰高挂的静谧幽深的夜空下。 后二句圆转溢辉,精工富丽,脍炙人口,是一组绝妙的对句,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两句比喻新奇贴切,剖划深刻细致,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 颈联写送钩覆射酒暖灯红之乐。送钩覆射两个游戏都是需要多人参加配合才能完成的,与前两联诗联系起来,前面还是星辰高挂,泠然清风的空旷夜幕,这里却人影憧憧,酒暖灯红。暖字和红字,一个形容春酒,一个形容蜡灯,充溢着恣荡欢笑,一派和谐象。前后对比,令人心生不安。林庚在《综述》中说:红是暖色,它是流动的,热闹的,所以近于复杂,颜色的暗示性在文艺上最富感染力,诗歌中的红色有时是反着说的,古有寥落古行宫,宫寂寞红(元稹《行宫》),斜拔玉钗灯影畔,别开红焰救飞蛾(张祜《赠内人》),红花后面有人寂寞,红焰影中只能与飞蛾作伴,枯索之况弥观,惋伤

李商隐《无题》赏析

李商隐《无题》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3、具体讲解: 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4、检查初步感知和独立思考效果 准备课堂练习本,思考问题: (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 (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3)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无题二首》李商隐唐诗赏析

《无题二首》李商隐唐诗赏析 《无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无题二首 其一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其二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注释】 ⑴凤尾罗:凤文罗。《白帖》:“凤文、蝉翼,并罗名。” ⑵碧文圆顶:一种碧青色波纹圆顶百折罗帐。 ⑶扇裁月魄:班婕好《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扇裁即团扇;月魂:指月。羞难掩:乐府《团扇郎歌》:“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⑷金烬:灯盏或蜡烛残烬之美称。烛花烧完了,故暗。 ⑸石榴红:石榴花开的季节。 ⑹斑骓:黑白杂毛的马。 ⑺西南:东川在西南。 ⑻莫愁:唐石城女子,善歌谣。 ⑼神女:宋玉《高唐赋序》称楚王游高唐梦见神女,神女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传说为天帝小女。 ⑽小姑:乐府《青溪小姑曲》:“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⑾清狂:《汉书·昌邑王传》:“清狂不惠。”指不狂似狂。 【白话译文】 其一 织着凤尾纹的绫罗,薄薄重重; 碧纹的圆顶罗帐,我深夜赶

缝。那回邂逅,来不及用团扇掩盖; 可你驱车隆隆而过,无语相通。曾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残烛尽; 却无你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红。也许你在垂杨岸,栓系斑骓马; 怎能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风。 其二 重重帷幕深垂,我孤居莫愁堂;独卧不眠,更觉静夜漫漫长长。楚王艳遇巫山神女,原是梦幻;青溪小姑住所,本就独处无郎。我是柔弱菱枝,偏遭风波摧残;我是铃芳桂叶,却无月露芳香。虽然深知沉溺相思,无益健康;我却痴情到底,落个终身清狂。 【赏析】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第一首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李商隐写诗特别讲求暗示,即使是律诗的起联,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像这一联,就只写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通过“凤尾香罗”、“碧文圆顶”的字面和“夜深缝”的行动,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罗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在寂寥的长夜中默默地缝制罗帐的女主人公,大概正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期待中。 接下来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内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对方驱车匆匆走过,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从上下文描写的情况看,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否则,不可能有深夜缝制罗帐,期待会合的举动。正因为是最后一次未通言语的相遇,在长期得不到对方音讯的今天回忆往事,就越发感到失去那次机缘的可惜,而那次相遇的情景也就越加清晰而深刻地留在记忆中。所以这一联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诗隐匿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没有原由,没有时间、地点和具体主人公的情况下,让读者在朦胧含蓄之中去自由联想、任意体验,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用“无题”的方式完全摆脱了题目对解读作品内涵的束缚,使读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力和联想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寻求解答,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孟子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对爱情、婚姻与家庭的向往是人类心底不变的渴求。爱情素来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唐代诗人因其自身的文学修养,对于“爱情”这一包含着爱慕、追求、欢会、伤别、遥思等心绪意思的内在体验,有着表达上的优势,或悲,或喜,把诗歌美学弘扬到极高的高度。恩格斯说“痛苦中最高尚的乃是爱情的痛苦”,李商隐用痛苦的爱情种子孕育出真性真情的神圣情感,用细腻而富于灵敏触角的思维汲取出人性之泉最源头最甘美的水,用荒凉沙漠般的心寻觅着幸福人生的丰美草原。 无题诗在李商隐爱情诗中占据主要地位,多数充满期待与失望、痛苦与留恋、执着与仿徨交织一起的矛盾心情,这实际上与整个时代心理是息息相通的。展开来,可看到其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一面。(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有: 1、表现的是主观世界。重现一时的情绪。诗人同自己谈话。 李商隐的无题诗“略去了爱情的线索,隐去了主人公的身分,将非情的成分脱略殆尽”;“《无题》诗往往是围绕着理想'郁结'所形成的中心去构思。”。这些评论都印证了现代主义色彩的第一个特点; 2、多用象征、隐喻、夸张,形式精巧优雅,语言含蓄凝炼。吸取音乐、美术、建筑等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赋予抽象的观念以具体的富于质感的形式。 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典型感情的概括能力,复杂的心理描绘,以及通过背景气氛的渲染和用象征手法抒发情怀, 并不注重爱情事件的交待与勾勒,它抒发的是一种纯粹的情致。”“无题诗……犹如无标题音乐,往往是作者某种潜在情绪的触发及展现。”这印证了现代主义色彩的第二个特点; “这些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封建时代士大夫们向往爱情,一面又对封建礼法存着重重的顾虑。”(《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 “…弱者的强爱?这种特殊的爱情形态深刻揭示了人间爱情悲剧的共性”(苏涵的《一个弱者的爱情世界》)。 “他继承并发扬光大了中国文人以诗歌创作作为舒泄哀怨愤懑和克服身心困厄的根本手段这一传统。” 但他的抒情诗并不因悲美而流于俗软,“他和那些消极的颓废诗人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为在他的诗歌里我们可看出'无限好'的晚晴景色。”在宣泄痛苦方面,他的爱情诗感情沉郁,表达婉曲,“一往情深,而不能自遣”,“普天下揣摩逢世之人,读此同声一哭” ;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他以深厚的学力和过人的才华创造了令人目眩神迷的诗美,使诗的思想容量和艺术质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董乃斌的《李商隐的心灵世界》)。 这就是他的诗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美感的所在了 下面赏析几首李商隐的无题诗。

《无题》李商隐 赏析和答案

《无题》赏析 1.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 的诗句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而痛苦的诗句: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5.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 吗? 答: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6.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 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7.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 你的理由。 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8.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着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写致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现在多指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乐于奉献,因而古今传诵。

李商隐《无题二首》

李商隐《无题二首》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这两首七律无题,内容都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都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第一首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李商隐写诗

特别讲求暗示,即使是律诗的起联,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象这一联,就只写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我们通过“凤尾香罗”、“碧文圆顶”的字面和“夜深缝”的行动,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罗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在寂寥的长夜中默默地缝制罗帐的女主人公,大概正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期待中吧。 接下来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内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对方驱车匆匆走过,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从上下文描写的情况看,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否则,不可能有深夜缝制罗帐,期待会合的举动。正因为是最后一次未通言语的相遇,在长期得不到对方音讯的今天回忆往事,就越发感到失去那次机

李商隐无题诗解读(山中人)

李商隐无题诗解读(七) 山中人編寫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1)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2), 麝熏微度绣芙蓉(3)。 刘郎已恨蓬山远(4), 更隔蓬山一万重。 【注释】

(1) 梦为远别: 因远别而积思成梦。 (2) 金翡翠: 以金丝线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帏幕(罗罩)。蜡照半笼,言照于金帏(罗罩)之灯光已弱。 (3) 麝熏:麝香熏染。微度,轻轻飘入。绣芙蓉,指绣有芙蓉(荷花) 图案的帐子或床褥。古代豪贵人家用名贵香料放在香炉中熏被帐衣物,这里指麝香的芬芳气味。 (4) 刘郎蓬山: 相传东汉时刘晨和阮肇入山采药,迷不得出,遇见两个女子,相邀到家,留居半年乃还。后又入山寻二仙女,渺然无所遇。蓬山:即蓬莱仙境,这里借指情人所居之处。 【语译】 你说来相会是空话,一去就无影无踪; 醒来楼上斜月高照,听得五更的钟敲响了。。 梦里为远别伤心啼泣,也难以唤住你; 醒来后强烈的相思驱使着我,没等墨汁研浓就写信。。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麝香熏透绣有芙蓉的纱帐,轻轻软软。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的住处,要比蓬山更隔一万重! 【赏析】 一、思想内容

诗人思念着远方的情人,梦中远别使他悲伤不已,独处的生活寂寞孤独,醒后更是难以入眠。这首诗深切凄婉,感情真挚。构思精巧,意境深远,精纯感人,荡气回肠。 这首诗抒发一位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可能是咫尺天涯)的情人的思念之情。首句「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点出时间和地点。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第一句是诗人的叹息感慨,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 另解:第一、二句写一夜辗转反侧,因未能熟睡而清晨起来。此时正是月斜更尽的时候。遥想情人说声来的许诺,只是空话;说声去,踪影全无,「只首句七字,便写尽幽期虽在,良会难成种种情事,真有不觉其望之切而怨之深者」(赵臣瑗语)。此解亦通。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

李商隐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李商隐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其他五言、绝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他的诗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寄托极深,秾艳绮丽,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的“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浑得杜甫诗神髓,绮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得益于李贺。如果说李贺的诗偏于想象,则李商隐的诗重于象征。 李商隐的诗于宋初十分流行,“西昆体”仿效义山诗的用典,后成为西昆诗派,但只是机械地学到了堆砌辞藻,而不能得义山诗的神髓。

李商隐的咏史诗借古讽今,毫无顾忌,如《马嵬》二首直指唐明皇“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样“指斥乘舆”的勇气在政治宽松开明的唐朝也并不多见;而《咏史》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北齐》中“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等诗句都是对唐敬宗奢靡之风的直斥和讽喻;名篇《贾生》:“夜半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斥责晚唐诸帝求仙访道炼丹图长生,并因此误国的荒唐行为。《行次西郊一百韵》则真实地描写了甘露之变三年后兵祸旱灾后民不聊生的情形,并追述了百余年来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从今昔对比中探求政治的出路,忧国忧民,颇似杜甫的《北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与李贺一样,李商隐也善于写梦;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李商隐的诗《无题》赏析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赏析 一、原诗: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二、赏析 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此联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营射覆蜡灯红”是写宴会上的热闹。这应该是诗人与佳人都参加过的一个聚会。宴席上,人们玩着隔座送钩、分组射覆的游戏,觥筹交错,灯红酒暖,其乐融融。昨日的欢声笑语还在耳畔回响,今日的宴席或许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了诗人的身影。宴席的热烈衬托出诗人的寂寥,颇有“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凄凉。 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可叹我听到更鼓报晓之声就要去当差,在秘书省进进出出,好像蓬草随风飘舞。这句话应是解释离开佳人的原因,同时流露出对所任差事的厌倦,暗含身世飘零的感慨。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赏析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赏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②。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④。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⑤。 【注解】: 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韵译】: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 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①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 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 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清代查为仁以为是指“王茂元家妓”(《莲坡诗话》),赵臣瑗以为是指“其闺人”(《山满楼 笺释唐人七言律》),可供参考。 ②画楼、桂堂,指贵家华丽的楼宇居室。 ③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相传犀角上有一道白纹,由角端直通大脑,感应异常灵敏,此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与暗通。 ④送钩,古代宴席间的游戏,又称藏钩,以猜中此钩藏于何人手中为胜。分曹,分组。射覆,亦宴席间的游戏,将物品放 在巾盂等的下面让人猜,猜不中者罚酒。

原版 李商隐无题诗艺术赏析

李商隐无题诗艺术赏析 大唐王朝,诗的时代,诗行天下。许多名垂青史、流芳百年的大诗人都在这一时代出现,各种诗体也都在这时代发展,诗歌的创作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唐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永放光芒的概念。李白、杜甫、王维、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孟浩然、李贺、杜牧、温庭筠、李商隐??????,他们灿若星辰,他们张扬个性,挥洒天才,激扬文字,为后世留下了无数优美诗篇。晚唐虽不似开元、天宝年间那样兴盛辉煌,但诗人亦然风起云涌。其中,李商隐独树一帜,于前代诗人之外,独辟一境界,即暧昧朦胧,精微繁缛的诗风,并有唯美主义倾向。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男生,唐代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因其极高的诗歌创作成就,后人把他和杜牧并 称“小李杜”。李商隐少年时便极富文才,十六岁,“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樊南甲集续》)。早年受知于牛僧儒党人天平节度使令狐楚,并经令狐楚之子令狐绹的大力帮助,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后李德裕党人泾元节度使王茂元,爱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由此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两党皆攻击他“诡薄无行,共排笮之”(《新唐书》),因而一生仕途坎坷困顿很不得意。①引1 李商隐做为晚唐著名诗人,他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可惜运与愿违,“一生襟袍未尝开”。他的作品多是抒写时代乱离、个人失意的感慨,其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和缠绵深挚的爱情诗最有特色。他的七律诗艺术成就极高,旨趣幽深,包藏细密,浓丽中时露沉郁,流美中不失厚重。他的无题诗,意境朦胧,含蓄多情,韵味深厚。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卷二《诗概》中说“李樊南诗深情绵邈”。②引2 李商隐现存诗歌六百余首,其长于近体律绝,特别是七言律诗。叶燮《原诗》评曰:“寄托深而措辞婉,安可空百代而无其匹”。③引3在李商隐诸多诗歌创作中,最负盛名的是其独树一帜的无题诗。他的诗歌中直接以“无题”命名的,就有二十余首,数量虽少,但体现出来的艺术成就却极高。另外一些借用篇首或句中二字做标题的诗歌,如《锦瑟》、《碧城》,虽有标题,也应归于无题之列。千百年来,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无题”让人难以理解定论。是诗人内心秘密情爱的描写,是抒述政治怀抱的寓言,是向人陈情拜谒的表白,还是某种纯然不可理喻的心态呢?在李商隐难以理解定论的无题诗里究竟是否有所寓意或有所寄托呢?李商隐的无题诗,非一时一地之作,牛李党争的牵绊,内心情感的变化,仕途的困顿坎坷,随着时空的推移变化,诗人感慨无限,使得无题诗题材广泛,内容多样。他的这些无题诗,可以说是一种特殊形

唐诗赏析-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 '《无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组诗作品。本文的《无题二首·其一》是其中的第一首。重抒写了相爱而受到重重阻隔不能如愿的怅惘之情。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韵译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 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注释 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此联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李商隐诗词《无题》的诗意赏析

李商隐诗词《无题》的诗意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无题,晚唐诗人李商隐作品。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赏析: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

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东风”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又能怎样呢?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

李商隐《无题》等三首诗

李商隐《无题》等三首诗 一、复习名句,情境导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 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 二、简介李商隐及诗作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然而,在当时朋党倾轧中,他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李商隐现存诗歌600多首,内容涉及比较广泛。他的诗在艺术上,继承了屈原、李白、李贺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诗中善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他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他常取名《无题》,或以诗中两字为题做为此类诗的题目,后人就把无题诗作为爱情诗的别称。其实李商隐的无题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是不能公开的,写相思又无法直说,所以写得迷离恍惚。另一种则是借恋情而寄托激愤,抒发感慨,就象他自己所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无题二首》(其一) 这是一首恋情诗。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这一句为千古名句。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两句比喻新奇贴切。 “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颈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预盛会的场景,而诗人此际落寞抑郁情怀自在言外矣。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间,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笑语喧阗,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春酒暖”和“蜡灯红”,不但传神地刻画出宴会间热烈融洽的欢乐气氛,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

最新 李商隐无题二首导学 学生版

李商隐诗二首 【学案序号】8 【编写人】王敬【审核人】庄玉霞王修波 使用时间:2014.12.25 姓名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2.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1.诗人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然而,在当时朋党倾轧中,他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 李商隐现存诗歌600多首,内容涉及比较广泛。他的诗在艺术上,继承了屈原、李白、李贺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诗中善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 2.无题诗界定: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他常取名《无题》,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后人就把无题诗作为爱情诗的 别称。其实李商隐的无题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 是不能公开的,写相思又无法直说,所以写得迷离恍惚。另一种则是借恋情而寄托激愤,抒发 1

李商隐无题诗的特点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大多以男女爱情为题材,意境杳渺,情思绵长、婉转,辞藻华丽, 声调和美。读来让人回肠荡气。大量用隐晦的手法,历来众说纷纭。实际上无题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也不是统一的构思贯穿。有的是描写爱情相思,有的是身世感慨(有政治含义)有的是写朋友之间交往,有的写与妓女的来往,写风流韵事。内容复杂,难以表达,诗中的意思不好明说,故而用无题,总之,李商隐的无题诗特别是爱情诗最能够代表他深情缅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作者:【李商隐】年代:【唐】体裁:【七律】类别:【闺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乍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6.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 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 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无题 作者:【李商隐】年代:【唐】体裁:【五古】类别:【未知】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无题二首

李商隐《无题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无题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扇裁月魄羞难掩, 车走雷声语未通。 ”这两句是女子回想与意中人相遇时 的情景——对方驱车而来,自己虽用团扇遮面,羞怯之意却难掩饰;车隆隆地响 着走过去了,彼此暗含情意,却未及通话。诗句 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 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 事时那种惋惜、 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复杂心理, 写得委婉别致, 韵味悠长。 注释 ⑴凤尾罗:凤文罗。《白帖》:“凤文、蝉翼,并罗名。” ⑵碧文圆顶:一种碧青色波纹圆顶百折罗帐。 ⑶扇裁月魄:班婕好《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扇裁即团 扇;月魂:指月。羞难掩:乐府《团扇郎歌》:“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⑷金烬:灯盏或蜡烛残烬之美称。烛花烧完了,故暗。 ⑸石榴红:石榴花开的季节。 ⑹斑骓:黑白杂毛的马。 ⑺西南:东川在西南。 参考译文 织着凤尾纹的绫罗, 薄薄重重; 碧纹的圆顶罗帐, 我深夜赶缝。 那回邂逅, 来不及用团扇掩盖; 可你驱车隆隆而过,无语相通。 曾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残 烛尽; 却无你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红。 也许你在垂杨岸,栓系斑骓马; 怎能 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风。 赏析 《无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 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 第一首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 相思无望 的苦闷。主要写了深夜难眠,回忆起当时偶遇的情景,以及渴望和惆怅的心情, 期待着有机缘能再相遇。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第 一首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 相思无望的苦闷, 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 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她的身世遭遇和爱 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 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李商隐写诗特别讲求暗示,即使是律诗的起联, 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像这一联, 就只写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 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 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 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 通过“凤尾香罗”、 “碧文圆顶”的字面和“夜深缝” 的行动,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罗帐,在古代诗歌 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 在寂寥的长夜中默默地缝制罗帐的女主人公, 大概正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期待中。 接下来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 内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 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对方驱车匆匆走过,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 遮面, 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 从上下文描写的情况看, 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 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否则,不可能有深夜缝制罗帐,期待会 合的举动。 正因为是最后一次未通言语的相遇, 在长期得不到对方音讯的今天回 忆往事, 就越发感到失去那次机缘的可惜, 而那次相遇的情景也就越加清晰而深 刻地留在记忆中。 所以这一联不只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 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 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复杂心 理。 起联与颔联之间, 在情节上有很大的跳跃, 最后一次照面之前的许多情事 (比 如她和对方如何结识、相爱等)统统省略了。 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寥。 和上联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片断表现瞬间的情绪 不同, 这一联却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概括地抒写一个较长时期中的生活和 感情,具有更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两句是说,自从那次匆匆相遇之 后, 对方便绝无音讯。 已经有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黯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 眠之夜, 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了。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一寸相思一寸灰”, 那黯淡的残灯, 不只是渲染了长夜寂寥的气氛, 而且它本身就仿佛是女主人公相 思无望情绪的外化与象征。 石榴花红的季节, 春天已经消逝了。 在寂寞的期待中, 石榴花红给她带来的也许是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的怅惘与伤感吧。“金烬暗”、 “石榴红”,仿佛是不经意地点染景物,却寓含了丰富的感情内涵。把象征暗示 的表现手法运用得这样自然精妙, 不露痕迹, 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境界的标 志。 末联仍旧到深情的期待上来。 “斑骓”句暗用乐府 《神弦歌·明下童曲》 “陆 郎乘斑骓……望门不欲归”句意, 大概是暗示她日久思念的意中人其实和她相隔 并不遥远,也许此刻正系马垂杨岸边呢,只是咫尺天涯,无缘会合罢了。末句化 用曹植《七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诗意,希望能有一阵好风,将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