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设计的程序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设计的程序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设计的程序

#include

#define DB0_DB7 P0

#define busy 0x80

#define SCANPORT P1

sbit E=P2^2;

sbit RW=P2^1;

sbit RS=P2^0;

//1110 1111, 1101 1111, 1011 1111, 0111 1111

unsigned char uca_LineScan[4]={0xEF,0xDF,0xBF,0x7F}; //列线扫描电压分为第1,2,3,4根列线unsigned char key_ctt[4]={0};

unsigned char speed_bcd[4]={0};

unsigned char speed_sc[2];

unsigned char yy=0,temp;

unsigned int speed_ck[4]={0};

unsigned int di_xx[2]={0};

unsigned int ct=0,ttb=0,xx=0,tt3=0,speedct=0,speed=0,speedcd=10,cott=0;

unsigned int time_sq[4]={0};

typedef unsigned char uchar;

unsigned char code lcd3[]={"0123456789abcdef"};

unsigned char code lcdnow[]={"NOW:000"};

unsigned char code lcdset[]={"SET:000"};

unsigned char CONTROL[8]={0x38,0x18,0x98,0x88,0xC8,0x48,0x68,0x28};

unsigned char codes1[8]={0xb8,0x98,0xd8,0xc8,0xe8,0x68,0x78,0x38};//9,18,36,45,54,63,72,81度顺时针unsigned char codes2[8]={0xb8,0x98,0xd8,0xc8,0xe8,0x68,0x78,0x38};//9,18,36,45,54,63,72,81度逆时针unsigned char counts,pt;

unsigned char uc_KeyTemp=0;

unsigned char uc_ClickCount=0;

unsigned char ucCount;

bit flag=1; //度数,正反转,速度控制

bit a_ac=0;//比较系统标志

bit bleept=0;//报警标准

bit moto=0;//电机标志位

bit a_key=0;

bit b_key=0;

void vKeyProcess(unsigned char ucKeyCode);

void bleep();//报警

void ac();//电机速度比校

void akey();//功能处理

void getspeed();//速度检侧

void stdisplay();//显示

void Delay(unsigned int t);

void delay_50ms(unsigned int t); //延时

void SendCommand(unsigned char ch); //发送命令

void InitLcd(); //初始化

void DisplayOneChar(unsigned char x,unsigned char y,unsigned char ddata);//按指定位置显示一个字符

void DisplayListChar(unsigned char x,unsigned char y,unsigned char *DData);//按指定位盆显示一串字符

//================================================

//================================================

void Delay (unsigned int t) //delay 40us

{

//for(;t!=0;t--);

while(t--);

}

void deley_50ms(unsigned int t)

{

unsigned int j;

//可以在此加少许延时补偿,以称补大数值传递时(如delay_50ms(1000))造成的误差,但付出的代价是造成传递小数值//(delay_50ms(1))造成更大的误差。因为实际应用更多时候是传递小数值,所以补建议加补偿!

for(;t!=0;t--)

for(j=6245;j>0;j--);

}

//==============================================

//===============================================

void SendCommand(unsigned char ch) //发送命令

{

/*CheckBusy();*/

RS=0;

RW=0;

DB0_DB7=ch;

E=1;

Delay(1);

E=0;

Delay(5); //delay 40us

}

//=============================================

//===================================================

void vWriteData(unsigned char ch) //发送数据

{

/*CheckBusy();*/

RS=1;

RW=0;

DB0_DB7=ch;

E=1;

Delay(1);

E=0;

Delay(5); //delay 40us

}

//=========================================================

//===========================================================

void InitLcd() //初始化

SendCommand(0x38);

Delay(1);

SendCommand(0x08); //设置工作方式

Delay(1);

SendCommand(0x01); //显示状态设置

Delay(1);

SendCommand(0x06); //清屏

Delay(1);

SendCommand(0x0c); //输入方式设置

Delay(1);

}

//=========================================================

//===========================================================

void DisplayOneChar(unsigned char x,unsigned char y,unsigned char ddata) //按指定位置显示一

//个字符

{

y&=0x1;

x&=0xf; //限制X不能大于15,Y不能大于1

if(y)

x|=0x40;//当要显示第二行时,地址码+0x40;

x|=0x80;//算出指令码

SendCommand(x);

vWriteData(ddata);

}

//=========================================================

//===========================================================

void DisplayListChar(unsigned char x,unsigned char y,unsigned char *DData) //按指定位盆显示一串字符{

unsigned char ListLength;

ListLength=0;

y&=0x1;

x&=0xf; //限制X不能大于15,Y不能大于1

while(DData[ListLength]>0x20)

{

if(x<=0xf)

{

DisplayOneChar(x,y,DData[ListLength]); //显示单个字符

ListLength++;

x++;

}

}

}

//=========================================================

//===========================================================

void vShowOneChar(unsigned char ucChar)

{

switch(ucChar)

{

case '0':vWriteData(0x30);break;

case '1':vWriteData(0x31);break;

case '2':vWriteData(0x32);break;

case '4':vWriteData(0x34);break;

case '5':vWriteData(0x35);break;

case '6':vWriteData(0x36);break;

case '7':vWriteData(0x37);break;

case '8':vWriteData(0x38);break;

case '9':vWriteData(0x39);break;

case 'a':vWriteData(0x61);break;

case 'b':vWriteData(0x62);break;

case 'c':vWriteData(0x63);break;

case 'd':vWriteData(0x64);break;

case 'e':vWriteData(0x65);break;

case 'f':vWriteData(0x66);break;

default:break;

}

}

//==============================================

//==============================================

unsigned char ucKeyScan()

{

unsigned char ucTemp=0;//扫描状态暂存

unsigned char ucRow=0,ucLine=0;//行号列号

for(ucLine=0;ucLine<4;ucLine++)//列扫描

{

SCANPORT=uca_LineScan[ucLine]; //输出扫描电位

ucTemp=SCANPORT&0x0f;// 输出扫描电位并屏蔽高4位

if(ucTemp!=0x0f)

{

switch(ucTemp)

{

case 0x0e:ucRow=10;break;//如果有则判断行号

case 0x0d:ucRow=20;break;

case 0x0b:ucRow=30;break;

case 0x07:ucRow=40;break;

default: ucRow=50;break;

}

break;

}

}

//<<<<<<<<<<<<<<<<<<<<<恢复键扫描处理前舒适状态>>>>>>>>>>>>>>>>>>>>>>>>>>>>>>>>> SCANPORT=0x0f;//恢复P2口

return ucRow+ucLine+1;//返回按键编码格式为2位数高位为行号地位为列号

}

//==============================================

//==============================================

void vKeyProcess(unsigned char ucKeyCode)

{

if(a_key==1)

{

switch(ucKeyCode)

{

case 41:vShowOneChar('7');temp=7;break;

case 42:vShowOneChar('8');temp=8;break;

case 43:vShowOneChar('9');temp=9;break;

case 31:vShowOneChar('4');temp=4;break;

case 32:vShowOneChar('5');temp=5;break;

case 33:vShowOneChar('6');temp=6;break;

case 21:vShowOneChar('1');temp=1;break;

case 22:vShowOneChar('2');temp=2;break;

case 23:vShowOneChar('0');temp=0;break;

case 12:vShowOneChar('7');temp=7;break;

}

SendCommand(0xc4+uc_ClickCount);

SendCommand(0x0f);

}

switch(ucKeyCode)

{

case 44:/*vShowOneChar('c');*/temp=12;break;//'/'

case 34:/*vShowOneChar('d');*/temp=13;break;//*

case 24:/*vShowOneChar('e');*/temp=14;break; //-

case 14:/*vShowOneChar('f');*/temp=15;break;//+

case 13:/*vShowOneChar('b');*/temp=11;break;//=

case 11:/*vShowOneChar('a');*/temp=10;break;//ON/C

default:break;

}

if(temp==11)//判断按键与上一次所按的键是否相同

{

delay_50ms(10);

if(uc_ClickCount<255)//同一个按连续按下的次数:1~255

{

uc_ClickCount++;

SendCommand(0xc3+uc_ClickCount);

SendCommand(0x0f);

}

if(uc_ClickCount==3)

uc_ClickCount=0;

SendCommand(0xc4+ uc_ClickCount);

SendCommand(0x0f);

}

if(temp<=9)

{

switch(uc_ClickCount)

{

case 0:key_ctt[0]=temp;break;

case 1:key_ctt[1]=temp;break;

case 2:key_ctt[2]=temp;break;

default:break;

}

}

//============================================== //==============================================

void int_timer0(void)

{

TMOD=0x10;

TMOD=0x01;

TH0=0x3c;

TL0=0xb0;

ET1=1;

TR1=1;

ET0=1;

TR0=1;

EA=1;

IT1=1;

EX1=1;

}

//============================================== //============================================== void Timer1() interrupt 3

{

TH1=0x3c;

TL1=0xb0;

pt++;

if(pt==2)

{

pt=0;

if(flag==0&&moto==1)

P2=(P2&0x0f)|CONTROL[counts];

if(flag==0&&moto==0)

P2=(P2&0x0f)|codes2[counts];

counts++;

if(counts==8)

counts=0;

}

}

//============================================== //============================================== void Timer0() interrupt 1

{

TH0=0x3c;

TL0=0xb0;

yy++;

if(yy==2)

{

ct++;

tt3++;

yy=0;

if(ct==600)//60秒定时

ct=0;

xx=0;

}

if(tt3==20)

{

tt3=0;

di_xx[1]=di_xx[0];

di_xx[0]=xx;

if((di_xx[0]==di_xx[1])&&a_ac==1)

{bleept=1;flag=1;}

}

}

}

//============================================== //============================================== void Int1()interrupt 2

{

static cott=0;

cott++;

if(cott==2)

{

xx++;

time_sq[2]=time_sq[1];

time_sq[1]=time_sq[0];

time_sq[0]=ct;

if(a_key==0)

{

DisplayOneChar(10,0,lcd3[speed/100]);

DisplayOneChar(11,0,lcd3[speed%100/10]);

DisplayOneChar(10,0,lcd3[speed%10]);

DisplayOneChar(10,0,lcd3[xx/100]);

DisplayOneChar(10,0,lcd3[xx%100/10]);

DisplayOneChar(10,0,lcd3[xx%10]);

SendCommand(0xc4+uc_ClickCount);

getspeed();

cott=0;

}

}

}

//============================================== //============================================== void stdisplay()

{

DisplayListChar(0,0,lcdnow);

DisplayListChar(0,1,lcdset);

DisplayListChar(14,0,0x4f);

DisplayListChar(15,0,0x46);

DisplayListChar(8,0, "S:");

DisplayListChar(8,1,"T:");

//==============================================

//==============================================

void main()

{

delay_50ms(1);

int_timer0();

InitLcd();

P2_3=1;

SCANPORT=0x0f;

stdisplay();

while(1)

{

bleep();

if(SCANPORT!=0x0f)

{

for(ucCount=0;ucCount<200;ucCount++);

if(SCANPORT!=0x0f)

vKeyProcess(ucKeyScan());

};

switch(temp)

{

case 13:bleept=0;break;//D

case 14:a_ac=1;b_key=1;if(b_key==1){DisplayOneChar(15,1,0x4f);b_key=0;};SendCommand(0xc4+uc_ClickCount);break;//e case 15:if(a_key==1){speedcd=key_ctt[0]*100+key_ctt[1]*10+key_ctt[2];uc_ClickCount=0;};break;//f

case 10:a_key=1;akey();break;//a

case 12:a_key=0;akey();break;//c

default:break;

}

}

}

//==============================================

//==============================================

void ac()

{

if(speedct>=(speedcd+5))

{ moto=0; flag=0; }

else if(speedcd<=(speedcd-5))

{ moto=1; flag=0; }

else

flag=1;

}

//==============================================

//==============================================

void bleep()

{

if(a_ac==1)

{

if(bleept==1)

P2_3=0;

P2_3=1;

}

}

//==============================================

//==============================================

void akey()

{

if(a_key==1)

{

SendCommand(0x0c);

DisplayOneChar(14,0,0x4f);

DisplayOneChar(15,0,0x4e);//On

SendCommand(0xc4);

SendCommand(0x0f);

}

if(a_key==0)

{

SendCommand(0x0c);

DisplayOneChar(14,0,0x4f);

DisplayOneChar(15,0,0x46);//Of

}

}

//==============================================

//==============================================

void getspeed()

{

if(a_ac==1) { ac(); };

speed=1200/(time_sq[0]-time_sq[2]);

speed_ck[3]=speed_ck[2];

speed_ck[2]=speed_ck[1];

speed_ck[1]=speed_ck[0];

speed_ck[0]=speed;

if((speed_ck[0]!=speed_ck[1]))

{speed_sc[1]=speed_sc[0];

speed_sc[0]=speed_sc[0];

speedct=(speed_sc[0]+speed_sc[1])/2;

}

else

{if((speed_ck[0]==speed_ck[2])&&(speed_ck[1]==speed_ck[3]))

speedct=(speed_ck[0]+speed_ck[1])/2;

if((speed_ck[0]==speed_ck[1])||(speed_ck[0]==speed_ck[2]))

speedct=(speed_ck[1]+speed_ck[2])/2;

if((speed_ck[0]!=speed_ck[1])&&(speed_ck[0]!=speed_ck[2])&&(speed_ck[1]==speed_ck[2])) speedct=(speed_ck[0]+speed_ck[1])/2;

if((speed_ck[0]!=speed_ck[1])&&(speed_ck[0]!=speed_ck[2])&&(speed_ck[1]!=speed_ck[2])) speedct=(speed_ck[0]+speed_ck[1] +speed_ck[2]+speed_ck[4] )/4;

}

speed_bcd[1] =speed%100/10;

speed_bcd[2]=speed%10;

if(a_key==0)

{

DisplayOneChar(4,0,lcd3[speedct/100]); DisplayOneChar(5,0,lcd3[speedct%100/10]); DisplayOneChar(6,0,lcd3[speedct%10]);

DisplayOneChar(4,1,lcd3[speedct/100]); DisplayOneChar(5,1,lcd3[speedct/100]); DisplayOneChar(6,1,lcd3[speedct/100]); SendCommand(0xc4+uc_ClickCount);

}}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资料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 [摘要]该装置实时地监测液体点滴速度,通过单片机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由主机发出相应的指令,调整系统的工作平稳,构成了一个高性能的闭环控制系统。实现了对点滴输液速度的直观监测,同时对一些异常情况的出现可实施报警。利用该装置还能通过主控平台对各个分立系统信息实施自动化、智能化的集中处理。能方便、简易的操作和使用,对医疗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关键词]实时监控红外传感闭环控制步进电机 一、方案设计与论证 根据题目要求和原输液装置的特点,提出以下三种方案: 1、方案一 直接在滴斗处用两电极棒的方法。 图1 此方案的传感器采用简单的液体导电原理,在滴斗处安装两个电极。当水滴落下时,电极导通,从而使待测量的变化转化为高低电平电信号。采用伺服电机改变系统装置中液瓶与受液瓶的高度,达到改变点滴速度,从而进行控制。 2、方案二 把通过电机改变系统装置高度的方法,改为控制步进电机对输液管进行压缩或缓松,从而实现对点滴速度的改变。采用交流电动机控制H2的高度。即采用红外传感器测量滴斗滴液,送至单片机接口计数,通过数字模拟转换,将其转换为4—20MA标准电流值,同时通过键盘输入给定每分钟的滴数,再将此滴数将其转换为4—20MA标准电流值,将此两个信息同时进入数字PID调节器。通过偏差计算再输出一组4—20MA标准电流值,通过变频调速器控制电动机调节H2的高度,来控制滴斗滴数。此方案的优点是,完全按目前电气工程标准化运作,可以在很短时间完成。 2、方案三 根据点滴装置的特点,通过对装置的某一位置进行监测和控制,达到对整个系统液体

点滴速度的监控。(如图1)。 通过控制输液软管夹头的松紧来控制点滴速度,采用红外传感器测量滴斗滴数,送至单片机接口计数并显示,首先标定两个脉冲(两滴间)间的时间间隔(以10MS为时基单位)。然后计算给定滴斗滴数(通过键盘)的时间间隔(以10MS为时基单位)。将此两个时间间隔进行比较,以决定步进电机运行的方向。该步进电机通过丝杠控制输液软管夹头的松紧,来控制滴斗滴数 4、方案比较 方案一的特点是:实现比较简单容易,原理上也是可行的,但由于本装置用于医疗,电弧的产生,可能对不同的药物有影响,同时传感器(电极)不能重复使用,以防止传染。 方案二通过改用红外传感器,弥补了方案一的不足。但是还存在问题,利用改变高度的方法虽然容易实现,但可控性不好。由此,我们采用了第三种方案,通过挤压输液管的办法来实现对点滴速度的控制。 二、系统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本系统最主要的是充分利用单片机编程的灵活性和其强大的功能,使一些小的系统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成为了现实。其中的器件都比较简单,尽大可能的利用各集成芯片的功能,如系统的键盘和显示原理电路。通过红外传感器对水滴滴落的动态信息的感应,单片机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同时使用小功率的步进电机进行机械调整,使装置能机智、即时的响应操作者的使用。 三、主要电路原理与设计 1、AT89C51单片机基本系统控制与数值信号处理的核心采用AT89C51单片机,采用 串口工作方式。电路如图3。

课程设计-自动化生产线监控系统

摘要 (2) 一:概述 (3) 二:自动化生产线监控系统的方案设计 (3) 2.1、研究的目的、意义 (3) 2.2、自动化监控系统的控制要求 (4) 三、自动化生产线监控系统电路设计 (4) 3.1、设备选型 (4) 3.1.1、命令输入设备选型 (4) 3.1.2、传感器设备选型 (4) 3.1.3、计算机选型 (4) 3.1.4、I/O选型 (4) 3.2、系统方框图 (5) 3.3、FX2N-48MR 的I/O分配表: (5) 3.4、系统接线图 (5) 3.5、系统软件选型 (6) 四、系统软件的设计与调试 (6) 4.1、建立工程 (6) 4.2、定义变量 (9) 4.2.1变量的分配 (9) 4.2.2变量定义的步骤 (9) 4.3画面的设计与编辑 (12) 4.4 动画连接和调试 (15) 4.5 控制程序的编写 (16) 4.5.1 事件命令语言程序的编制 (16) 4.5.2应用程序命令语言程序的编制 (17) 五、程序的模拟运行遇调试 (18) 5.1 配置画面 (18) 5.2程序的模拟调试 (19) 六、软硬件联调。 (19) 6.1 系统的电路连接 (19) 6.2 FX2N-48MR 型PLC通信参数设置 (19) 6.3 在组态王中进行三菱FX2N-48MR型设备配置 (19) 6.3.2 将I/O变量与设备进行连接 (21) 6.3.3 系统软、硬件的联调 (21) 七、结论 (21) 八、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22) 附录: (23)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的设计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 [摘要 ] 该装置实时地监测液体点滴速度,通过单片机对信息地分析和处理,由主机发出相应地指令, 调整 系统地工作平稳,构成了一个高性能地闭环控制系统 .实现了对点滴输液速度地直观监测,同时对 一些异常情况地出现可实施报警 .利用该装置还能通过主控平台对各个分立系统信息实施自动化、智能 化地集中处理 .能方便、简易地操作和使用,对医疗具有很强地实用性 . [ 关键词 ] 实时监控 红外传感 闭环控制 步进电机 一、 方案设计与论证 根据题目要求和原输液装置地特点,提出以下三种方案: 1、方案一 直接在滴斗处用两电极棒地方法 . 与受液瓶地高度,达到改变点滴速度,从而进行控制 2、方案二 把通过电机改变系统装置高度地方法, 改为控制步进电机对输液管进行压缩或缓松, 从而实现对点 滴速度地改变 .采用交流电动机控制 H2 地高度 .即采用红外传感器测量滴斗滴液, 送至单片机接口计数, 通过数字模拟转换,将其转换为 4— 20MA 标准电流值,同时通过键盘输入给定每分钟地滴数,再将此 滴数将其转换为 4—20MA 标准电流值,将此两个信息同时进入数字 PID 调节器 .通过偏差计算再输出一 组 4— 20MA 标准电流值,通过变频调速器控制电动机调节 H2 地高度,来控制滴斗滴数 .此方案地优点 是,完全按目前电气工程标准化运作,可以在很短时间完成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 方案三 根据点滴装置地特点, 通过对装置地某一位置进行监测和控制, 达到对整个系统液体点滴速度地监 控 . (如图 1).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通过控制输液软管夹头地松紧来控制点滴速度,采用红外传感器测量滴斗滴数,送至单片机接口 计数并显示,首先标定两个脉冲(两滴间)间地时间间隔(以 10MS 为时基单位) .然后计算给定滴斗 滴数(通过键盘)地时间间隔(以 10MS 为时基单位) .将此两个时间间隔进行比较,以决定步进电机 运行地方向 .该步进电机通过丝杠控制输液软管夹头地松紧, 来控制滴斗滴数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4、方案比较 方案一地特点是:实现比较简单容易,原理上也是可行地,但由于本装置用于医疗,电弧 地产生, 可能对不同地药物有影响,同时传感器(电极)不能重复使用,以防止传染 .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 .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 习

输液速度计算公式-护理每滴公式

输液速度和时间的计算公式 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常会有医嘱要求“液体在多长时间内输完”,这就涉及到每分钟滴数的计算。 我国临床常用的输液器滴系数有10、15、20滴/ml三种型号,根据输液器滴系数可进行如下公式推理: 每小时输入的毫升数(ml/h)=(滴/min)×60 min/h)/滴系数(滴/ml)。 因此,当滴系数为10、15、20滴/ml时,分别代入上述公式即可得出: (1)滴系数为10滴/ml,则:每小时输入的毫升数=(滴数/min)×6。 (2)滴系数为15滴/ml,则:每小时输入的毫升数=(滴数/min)×4。 (3)滴系数为20滴/ml,则:每小时输入的毫升数=(滴数/min)×3。 每个输液器其滴系数是固定不变的,故在已知每小时输入的毫升数和每分钟滴数两者之间的任意一个变量时,利用上述3个公式,即可得出另一个变量。 举例: 1. 已知输入液体的总量和预计输完所用的时间,求每分钟滴数。 每分钟滴数=液体的总量(ml)×滴系数(滴/毫升)/输液所用时间(min) 2.已知输入液体的总量和每分钟滴数,求输完液体所用的时间。 输液所用时间(h)=液体的总量(ml)×滴系数(滴/毫升)/[每分钟滴数(滴/分)×60(min)] 或者 输液所用时间(min)=液体的总量(ml)×滴系数(滴/毫升)/每分钟滴数(滴/分) 3.已知每分钟滴数,计算每小时输入量。 每小时输入量(ml)=每分钟滴数×60(min)/每毫升相当滴数(15滴)。

例:每分钟滴数为54滴,计算每小时输入量。解:每小时输入量(ml)=54×60/15=216(ml)。 4.已知输入总量与计划使用时间,计算每分钟滴数。 每分钟滴数=输液总量×每毫升相当滴数(15滴)/输液时间。 例:日输入总量2000ml,需10h输完,求每分钟滴数。 解:每分钟滴数=2000×15/(10×60)=30000/600=50(滴)。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高速公路隧道视频监控系统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 课程设计 题目名称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

高速公路隧道视频监控系统课程设计 一、说明 1、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相比,具有线型好,交通流量大,车行速度快等特点,高速公路隧道又是高速公路路网的咽喉路段,如不采用先进的监控管理措施,在交通量大、气候恶劣的情况下,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和交通阻塞。视频监控系统的建立可实施高速公路咽喉地段交通流量和交通运行监视,对关键路段实施交通适时控制,及时发现各种异常情况并采取应急措施,以确保高速公路安全、快速、舒适、经济地运营。 2、本次设计某公路隧道为单向双车道双洞隧道,上下行线长均为5km,行车道每隔150m左右设置一台摄像机,双洞大约共要64台摄像机。两洞之间由4个车行横洞相连,每1km设计一个车行横洞。隧道的主要技术条件为:隧道单洞净宽10.5m,净高5m,行车道宽7.5m,设计车速80km/h。 3、根据隧道特点,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到本隧道具有距离长、照度低、通风条件差、湿度高及有害气体浓度大、以及具有较强腐蚀性等特点。系统要求在隧道正常运行时,能够循环显示监视图像,并还能将所有监视画面集中显示。在右报警时,能自动切换进行监视,并能启动录像机进行录像存档。系统还要求摄像机有自动检测功能。 4、对于高速公路隧道的视频监控方案主要考虑隧道的入口、中间段、出口处的实时图像状况。 视频监控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网络实现远程视频图像实时浏览; 2)通过图像监控结合远程和本地人员操作经验的优势,避免误操作; 3)通过图像监控报警联动功能,对突发事件及时预警和及时处理; 4)配合其它系统的工作。 5、视频监控系统由视频摄像子系统、图像传输子系统、输出子系统、控制子系统组成。 1)视频摄像子系统,包含摄像机、摄像机镜头、摄像机支架、防护罩、云台等。主要任务是全天候拍摄隧道中监视范围内的车辆及环境场景,完成信息采集。 2)图像传输子系统,主要指视频发射机、中继器、接收机、线缆、视频分配器等。完成采集图像信号的传输工作。 3)输出子系统,包括监视器、硬盘录像机、延时录像机。将接收到的图像一一显示出来。 4)控制子系统,包括云镜控制器或控制键盘、副控键盘、矩阵切换器、画面分割器等。控制系统是实现整个系统功能的指挥中心。 摄像系统将现场的视频信号采集拾取到监视系统中,由传输系统完成视频信号的传递,视频信号在监控室连接到监视器、录像机等输出设备,系统用户通过控制键盘、解码器等控制子系统的设备完成变焦、旋转等功能,其基本原理图如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 2007年6月9日

摘要: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系统是能够实现自动监控液滴的速度并且能做出相应调整的自动控制系统。本文对系统如何实现自动监测、自动调节等功能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利用光电传感器采集液滴的速度变化信号和液位高度信号,用AT89S52作为中央处理器进行信号分析和处理,利用建立的模型通过直流电机进行控制液滴速度。主从站采用MAX487E 与单片机系统构成RS-485通讯接口进行数据和控制信息的传送。 问题重述 一、任务 设计并制作一个液体点滴速度监测与控制装置,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二、要求 1、基本要求 (1)在滴斗处检测点滴速度,并制作一个数显装置,能动态显示点滴速度(滴/分)。 (2)通过改变h 2控制点滴速度,如右图所示;也可以通过控 制输液软管夹头的松紧等其它方式来控制点滴速度。点滴速度可用键盘设定并显示,设定范围为20~150(滴/分),控制误差范围为设定值±10%±1滴。 (3)调整时间≤3分钟(从改变设定值起到点滴速度基本稳定,能人工读出数据为止)。 (4)当h 1降到警戒值(2~3cm )时,能发出报警信号。 2、发挥部分 设计并制作一个由主站控制16个从站的有线监控系统。16个从站中,只有一个从站是按基本要求制作的一套点滴速度监控装置,其它从站为模拟从站 (仅要求制作一个模拟从站)。 (1)主站功能: a .具有定点和巡回检测两种方式。 b .可显示从站传输过来的从站号和点滴速度。 c .在巡回检测时,主站能任意设定要查询的从站数量、从站号和各从站的点滴速度。 d .收到从站发来的报警信号后,能声光报警并显示相应的从站号;可用手动方式解除报警状态。 (2)从站功能: a .能输出从站号、点滴速度和报警信号;从站号和点滴速度可以任意设定。 b .接收主站设定的点滴速度信息并显示。 c .对异常情况进行报警。 (3)主站和从站间的通信方式不限,通信协议自定,但应尽量减少信号传输线的数量。 (4)其它。 题目分析 h 1 h 2 电动机 滑轮 点滴移动支架 储液瓶 受液瓶 滴斗 滴速夹

液滴速度监控装置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设计 长沙大学 07级电子专业徐姿龙泽亮 摘要:本系统为一个液滴的速度检测与控制装置。以单片为核心,由水滴速度测试系统、水速控制系统、显示装置、单片机系统、键盘系统和报警等系统组成。应用水的压强随着高度差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利用控制步进电动机的升降来控制点滴速度。点滴速度可用键盘来设定,键盘系统为独立式按键系统,红外对管是为检测液滴的速度提供脉冲。从改变设定值起到点滴速度基本稳定整个过程的调整时间小于3分钟。同时在水到达警戒线以下时能发出报警信号。以上为系统的一个结点,我们还建立了一个由主站控制16 个从站的有线监控系统。每个从站都可以和主站通信。主站可以工作在定点和巡回检测两种方式下,可以显示从站传输来的从站号和点滴速度,16个从站中,只有一个从站是按基本要求制作的一套点滴速度监控装置,其它从站为模拟从站(仅制作了一个模拟从站)。 关键字:点滴速度,红外对管,步进电动机,51单片机 Abstract: A droplet of the system for speed detection and control devices. AT89C51 to a single core test system from the speed drops, water speed control systems, display devices, microcontroller systems, keyboard systems, and alarm system.Application of water pressure as the height difference and change the principle, the use of stepper motor control to control the drip rate of take-off and landing. Drip rate of the keyboard can be used to set the keyboard for stand-alone system, key systems, infrared detection of the tube is to provide the pulse rate of droplets. Change settings from drip to play the basic stability of the speed of adjustment of the process time of less than 3 minutes. At the same time to reach the warning level in the water can be issued when the following warning signals. This system of a node, we also established a master control station 16 of the cable from the monitoring system. Each slave and master can be communication. Master station can be fixed and roving in the detection of two ways, we can show that transmission from station to station and from the drip rate, can be set to the number of inquiries from the station from the station number, the speed bit by bit from the station. Keyword: little speed, infrared to control, stepper motor, 51 single-chip

XX工厂视频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工厂 视频监控系统工程 工 程 设 计 方 案 地址:传真:联系电话:

网址:邮箱:1 目录 一、系统应用概述 (3) 二、项目需求 (3) 三、前端设计 (4) 四、XXXXXXXXXXX工厂监控点分布及选型: (5) 五、设备安全 (5) 六、系统主要设备介绍: (6) 1、智能球型摄像机 (6) 2、低照度摄像机 (7) 3、超宽动态摄像机 (8) 4、强光抑制照车牌红外摄像机 (9) 5、一体化摄像机 (10) 6、海康威视嵌入式硬盘录像机 (11) 七、报价清单: (13) 技术支持与人员培训 (15) 售后服务 (15) 附平面设计图 (15) 2 一、系统应用概述 视频监控系统是安全防范技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先进的、防范能力极强的综合系统,它可以通过嵌入式硬盘录像机及辅助设备(云台、镜头等)直接观看被监视场所的情况,一目了然;同时它可以把监视场所的图像和声音全部或部分记录下来,这样就为日后对某些事件的处理提供了方便条件及重要依据。 二、项目需求 XXXXXXXXXXX工厂是将各摄像机的图像接入本地录像设备(即嵌入式硬盘录像机),通过嵌入式硬盘录像机将模拟图像进行数字化压缩处理后存储在硬盘中,然后通过网络访问嵌入式硬盘录像机,来查看、监视工厂内的安保情况。 系统主要实现功能如下: 1) 图像摄取功能 图象质量好、画面质量清晰逼真 对重要部位进行实时远程监控录像

可进行多画面分割和单画面显示。 可对整个场所进行全方位视频监控。 2) 录像功能 单路和多路图像信号同步录入,本地能保持将近15天的录像时间。 录像方式有以下几种: A、手动录像:人工操作录像; B、全天候录像:一天24小时不间断的录像; C、移动侦测录像:当有移动物体时开始录像,移动物体离开时停止录像; D、报警联动录像:当有传感报警时开始录像; E、事件录像:当发生某些事件时,系统自动开始录像。 录像的存储介质是硬盘,所有资料都存储在硬盘中,当硬盘存满时,系统会自动覆盖之前的录像,以最新的代替最老的,一天覆盖一天的覆盖过去。 3) 显示功能 本地通过显示器,用于终端显像,每一个监视器可显示4/9/12/16分割画面。监控中心可配备电视墙、视频矩阵和控制键盘,可以控制任意画面的任意切换,对监控范围内的所有摄像机进行切换监看。 3 4) 图像检索功能 对录像能方便检索回放;可指定某个时间段任意回放。 录像存储在硬盘录像机的硬盘里,用户可以在任意时间调查录像,可以选择任意一个通道、任意一个时间段的录像,再进行回放查看,如果录像存在疑问,还可以通过USB设备将录像直接拷贝下来。 系统中所用的嵌入式硬盘录像机具有网络功能,将录像机接入到网络上,无论是局域网里的用户还是广域网的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录像机,查看现场的情况。 5) 远程传输功能 可将本地的硬盘录像主机的图像通过网络传输到有关部门进行远程监看。 系统中所用的嵌入式硬盘录像机具有网络功能,将录像机接入到网络上,无论是局域网里的用户还是广域网的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录像机,查看现场的情况。 三、前端设计 根据甲方的需求及提供的图纸,设计大门口安装2支强光抑制照车牌红外摄像机,监看出入车辆情况及大门的情况;设计在侧门(消防紧急出入口)安装1个强光抑制照车牌红外摄像机,监看侧门出入的情况;设计在外围围墙安装15个低照度摄像机,监看外围围墙及厂周边的安保情况;设计在摩托车停放区安装1个低照度摄像机,监看停车场内的停车情况;设计在修车房安装1个低照度摄像机,监看修车房的情况;设计在车间一靠侧围墙通道安装2个低照度摄像机,监看走道的情况;设计在原纸仓的两个装卸货区安装2个低照度摄像机,监看货物的拆卸及出入的情况;设计在成品仓安装7个超宽动态摄像机,主要监视货物的出入情况;设计在车间一安装4个球型摄像机,监看车间内的工作情况;设计在3号厂房一层安装4个低照度摄像机,监视四个产品成品出口;在3号厂房二层安装3个球型摄像机,监视二层厂房内的工作情况;设计在4号厂房的一层、二层共安装6个球型摄像机,监视一、二层厂房内的工作情况;设计在办公楼安装若干个摄像机,确保办公室安保情况和协助管理;设计在宿舍楼安装若干个摄像机,确保宿舍楼的安保情况。

输液速度的计算

药物输液速度计算大约每ml=15滴 (1)静脉输液速度与时间参考数据 液体量(ml)滴速(gtt/min)时间(h) 50030 4 50040 3 50060 2 (2)输液速度判定 每小时输入量(ml)=每分钟滴数×4 每分钟滴数(gtt/min)=输入液体总ml数÷[输液总时间(h)×4] 输液所需时间(h)=输入液体总ml数÷(每分钟滴数×4)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20mg/2ml/支 用量:1~20ug/kg/min;升压作用从5ug/kg/min 开始。0.5-2ug/kg/min扩血管利尿。 (多巴酚丁胺治疗量:2.5~10ml/h=2.5~10μg/kg/min) 极量:20ug/kg/min,超过10多考虑换间羟胺或去甲肾(septic shock充分液体复苏后可做首选) 配制: 50kg:150mg+NS35ml———1ml/h=1ug/kg/min 60kg:180mg+NS32ml———1ml/h=1ug/kg/min 70kg:210mg+NS29ml—-——1ml/h=1ug/kg/min 或多巴胺300mg+5%GS500ml iv drip (据体重12-18滴/min)约10ug/Kg/min 去甲肾上腺素:2mg/1ml/支 用量:2-60ug/min,not/kg/min!有效剂量多为4-10ug/min 配制:3支+ NS47ml 起始剂量1ml/h =2ug/min 硝普钠:50mg/支

用量:1~3ug/kg/min,从0.5ug/kg/min 调,每隔5-10min增加0.5-1μg,直到满意效果 极量:8ug/kg/min 配制:50mg + 5%GS 45ml 配50ml(1mg/ml) 50kg:1.5ml/h=0.5ug/kg/min 60kg:1.8ml/h=0.5ug/kg/min 70kg:2.1ml/h=0.5ug/kg/min 50㎎加入500 ml5%GS 3滴/min起始i.v.drip 附:避光,每6小时更换一次,一般不要超过72小时 硝酸甘油:5mg/1ml 用量:5~30ug/min,每5ug 开始调 配制:NG25mg+5%GS 250ml 或1支+ G.S/N.S 49ml 3ml/h开始泵入,每3ml/h=5ug/min NG5mg+5%GS 500ml 8~10滴/分钟开始 爱倍(二硝酸异山梨脂) :10mg/10ml/支 恒速泵:爱倍30mg + NS 20ml ,1ml/h=10μg/min 输液泵:爱倍30mg +液470ml ,10ml/h=10μg/min 最大量:可达20mg/h=333μg/min 鲁南欣康 用量:5~30ug/min,每5ug 开始调 配制:鲁南欣康40mg+溶液250ml 15ml/h=1mg/min 异舒吉:50mg/50ml/支 恒速泵:异舒吉50mg原液(50ml)IV 5ml/h(5mg/h)输液泵:异舒吉50mg+5%GS500ml iv drip (5mg/h = 50ml/h =13滴/min)

银行视频监控系统课程设计报告书

银行视频监控系统课程设计

目录 1.引言 (4) 1.1设计背景 (4) 1.2建筑概况 (5) 1.3设计目标 (6) 2.设计依据和设计要求 (6) 2.1设计依据 (6) 2.2设计原则 (7) 2.3确定风险等级 (9) 3.系统组成 (12) 3.1 前端设备 (12) 3.1.1 摄像机 (13) 3.1.2 镜头的选择 (14) 3.1.3 其它前端设备 (16) 3.2 传输设备 (16) 3.2.1 视频信号传输 (17) 3.2.2 摄像机电源线 (17) 3.2.3 控制信号传输 (17) 3.2.4 传输部分的管槽敷设 (18) 3.3 终端设备 (18) 3.3.1 视频分配放大器 (18) 3.3.2 监视器 (18) 3.3.3 视频多画面分割器 (19) 3.3.4 录像机 (19)

4.系统功能说明 (19) 5.系统布设介绍 (20) 5.1前端监控设备布设 (21) 5.2系统原理图 (23) 5.3中心控制室布局设计 (23) 6. 设备选型 (24) 6.1 前端摄像机焦距计算 (24) 6.2 设备选择 (26) 7. 工程点位表 (31) 8. 结论 (32) 参考文献 (33)

1.引言 1.1设计背景 为了遏制和打击犯罪、减少金融风险,银行需要对重要地点和营业场所进行有效和可靠的监控,实现对重要地点和营业场所的音、视频资料进行录像保存。 目前,电视监控虽实现了由模拟到数字的技术提升,但使用管理方式并未发生质的变化,仍然停留在单点式管理阶段,其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监控由营业网点自行管理,由于人员素质及管理精力不足等原因,设备出现故障不能及时发现;二是网点分布广,查阅调用录像不方便;三是报警后不能自动及时上传图像资料,重点在事后查证;四是录像资料的调阅在就可直接办理,基层网点有关人员可以删除信息资料,甚至可以借所谓的"客观原因"停用录像;五是由于基层机构人力限制和岗位轮换等原因,掌握监控设施管理流程和技术的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设计的程序

#include #define DB0_DB7 P0 #define busy 0x80 #define SCANPORT P1 sbit E=P2^2; sbit RW=P2^1; sbit RS=P2^0; //1110 1111, 1101 1111, 1011 1111, 0111 1111 unsigned char uca_LineScan[4]={0xEF,0xDF,0xBF,0x7F}; //列线扫描电压分为第1,2,3,4根列线unsigned char key_ctt[4]={0}; unsigned char speed_bcd[4]={0}; unsigned char speed_sc[2]; unsigned char yy=0,temp; unsigned int speed_ck[4]={0}; unsigned int di_xx[2]={0}; unsigned int ct=0,ttb=0,xx=0,tt3=0,speedct=0,speed=0,speedcd=10,cott=0; unsigned int time_sq[4]={0}; typedef unsigned char uchar; unsigned char code lcd3[]={"0123456789abcdef"}; unsigned char code lcdnow[]={"NOW:000"}; unsigned char code lcdset[]={"SET:000"}; unsigned char CONTROL[8]={0x38,0x18,0x98,0x88,0xC8,0x48,0x68,0x28}; unsigned char codes1[8]={0xb8,0x98,0xd8,0xc8,0xe8,0x68,0x78,0x38};//9,18,36,45,54,63,72,81度顺时针unsigned char codes2[8]={0xb8,0x98,0xd8,0xc8,0xe8,0x68,0x78,0x38};//9,18,36,45,54,63,72,81度逆时针unsigned char counts,pt; unsigned char uc_KeyTemp=0; unsigned char uc_ClickCount=0; unsigned char ucCount; bit flag=1; //度数,正反转,速度控制 bit a_ac=0;//比较系统标志 bit bleept=0;//报警标准 bit moto=0;//电机标志位 bit a_key=0; bit b_key=0; void vKeyProcess(unsigned char ucKeyCode); void bleep();//报警 void ac();//电机速度比校 void akey();//功能处理 void getspeed();//速度检侧 void stdisplay();//显示 void Delay(unsigned int t); void delay_50ms(unsigned int t); //延时 void SendCommand(unsigned char ch); //发送命令

基于单片机系统的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设计

Xxxx 学院 学年论文(设计) 题目:基于单片机系统的液滴点滴 速度监控装置 学院专业级班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目录 一、引言 (4) 二、系统总体设计 (4) 2.1系统原理框图及原理分析 (4) 2.2方案设计与论证 (5) 2.2.1电机驱动控制电路 (5) 2.2.2 数据采集 (6) 2.2.3键盘方案的选择 (7) 2.2.4系统最终方案确定 (8) 三、单片机系统设计 (8) 3.1 硬件设计 (8) 3.1.1单片机系统的硬件结构 (8) 3.1.2 液体滴速检测模块 (10) 3.2 软件设计 (11) 四、总结 (13) 参考文献 (14) 英文摘要 (16)

基于单片机系统的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设计 【摘要】:利用单片机设计一个智能化的液体点滴速度监测与控制系统。该系统由水滴速度测试系统、水速控制系统、显示装置、单片机系统、键盘和报警等系统组成。应用水的压强随着高度差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利用控制步进电动机的升降来控制点滴速度。点滴速度可用键盘来设定,同时在水到达警戒线 (2cm~3cm)以下时能发出报警信号。 【关键词】:点滴速度,步进电动机,单片机 1 引言 目前各类医院中所使用的静脉输液器都是悬挂在病人的身体水

平线以上才能输液,这种传统的输液设施的输液速度难以准确控制,这对特护病人和对输液速度有较严格要求的病人是不方便的,也会加重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本系统就是为了减少人力浪费,获得良好医疗效果而设计的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利用这种装置可以通过电机控制储液瓶的高度来达到控速的目的;通过传感系统来确定点滴速度和对液位警戒线的检测;通过键盘设置液体点滴速度。 2 系统总体设计 2.1系统原理框图及原理分析 利用步进机和压强的原理来控制水滴的速度,有公式可以知道由于液面高度的不同而使压强不同,从而改变液滴的速度。这样的系统比控制输液软管的松紧更好控制,而且比较容易实现。1.8m的高度足以实现速度从20~150(滴/min)的调节。首先大概测出对应高度所对应的水滴速度,并记下来存在单片机内,需要使用时就直接调出来。在滴斗处用红外系统来测量水滴的速度,再在储液瓶到瓶口3cm处装一个对射式红外传感器来监控水位。当在键盘上按人某个点滴速度时,从单片机内调出相对应的某一个高度,然后控制步进电动机转动进行粗调,再利用红外系统进行反馈来细调,直到红外反馈和所按的速度一样为止。调好以后由于液面的下降和一些其他的因素,又会产生一些速度的变化,或者本身水滴的速度又不是均匀的,所以调好以后速度有可能自身就会发生变化。可以利用红外监控,智能化的调整高度来控制速度,即利用单片机随时自我调整。

实时监控报警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中北大学 课程设计报告 (实时监控报警系统) 学院:软件学院 专业:软件工程系 学生姓名:严云飞学号:0921010447 设计题目:实时监控报警系统 设计地点:软件学院机房 指导教师:尹四清薛海丽

目录 一、课程设计题目……………………………………………………… 二、设计目的…………………………………………………………… 三、需求分析………………………………………………………… 四、概要设计…………………………………………………………… 五、详细设计…………………………………………………………… 六、心得体会…………………………………………………………

一、课程设计题目: 实时监控报警系统 二、设计目的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计算机科学的算法理论基础和软件设计的技术基础。它主要研究信息的逻辑结构及其基本操作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实现。 数据结构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设计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强有力手段。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完成程序设计的同时能够写出比较规范的设计报告。严格实施课程设计这一环节,对于学生基本程序设计素养的培养和软件工作者工作作风的训练,将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需求分析 1.程序设计任务: 建立一个报警和出警管理的系统。 2. 明确规定: 1. 采用一定的存储结构存储报警信息,要求有内容、时间; 2. 有一次的出警就应该在待处理的信息中删除这条信息; 3. 记录出警信息; 4. 待处理信息过多时会发出警告; 四、概要设计 1本程序中用到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如下 ADT List { 数据对象:D={ai|ai∈ElemSet,i=1,2,....,n,n>=0} 数据关系:Rl={|ai-1,ai∈D,i=2,...n} 基本操作; IntList(&L) 操作结果:构造一个空的线性表L。 ListEmpty(L) 操作结果:若L为空表,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

D题: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 作者:赵立双(200407023007) 吴崇飞(200407023005) 吕可(200407023026) 单位: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员二队

摘要 本系统以AT89S52单片机为核心建立了包括1个主站和16个从站的液体点滴速度控制装置。设计中采用光电手段对点滴速度和输液瓶中液面高度进行检测,通过步进电机牵引改变输液瓶的高度对点滴速度进行控制。系统中主站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很好地实现与从站的通信和对从站的控制,并能有效地对从站发生的异常情况进行处理。另外,为提高该系统实用性,在从站上还增加了向主站发送呼叫请求的功能。 一、方案设计与论证 1.点滴速度与液面高度检测方案 方案一:利用药液的导电性,采用金属电极对点滴速度和液面高度进行检测,如图1所示。当液体连接两个金属电极时,电路导通;当液 体不连接两个金属电极时,Array电路断开。这样,对于点滴 速度检测:当液滴下落经过 金属电极时,电路中产生一 个电脉冲;对于液面高度检 测:当液面高度低于警戒线 后,检测电路断开,从而引 图1 起控制系统的中断处理。 方案二:采用光电传感器(由红外发光二极管与光电二极管组成)检测点滴速度和液面高度信号。光电传感器又有反射式与透射式两种。 考虑到无色液滴的反射系数较小,因此采用透射式光电传感器对点滴速 度和液面高度进行检测,如图2所示。当光电对管间没有液体时,达到光 电二极管的红外光最强,流过光电二极管的电流相应为最大;当光电二 极管间有液体时,由于液体对红外光的散射、反射和折射作用,使达到

光电二极管的光强减弱,流过光电二极管的电流相应减小。 比较以上两种方案: 方案一检测直接,获得的信号可不经处理直接供控制部分使用。但其探测器接触药液,会对药液造成污染,这在医疗器械中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方案二利用光电手段对检测量实施间接检 测,从而达到探测器与药液隔离,不对药液产生任何污染。但无色液体对红外光的散射、反射和折射作用不足够强,流过光电二极管的电流相应变化不大,因此就必须采用放大电路对光电二极管采集的信号进行放大,使信号满足后续电路的要求。 综合上面对两种方案的考虑,本设计选用方案二。 2. 点滴速度控制方案 方案一:改变一段输液管的输液截面积控制点滴速度。原理与现行的输液管控制阀原理相同。 方案二:改变输液瓶高度控制点滴速度。输液瓶高度的改变可直接影响输液管中压强的变化,根据点滴速度与输液管中压强的相关性,可以通过调整输液瓶的高度对点滴速度进行调整和控制。 比较以上两种方案: 方案一原理简单,但控制难度较大:输液管导通面积本来就不大,此方法控制点滴速度过于灵敏;输液管弹性欠佳,恢复原形时间过长,影响系统响应度;此方法必然在输液管上安装较大体积的控制部件,使系统的实际应用受到限制。方案二控制方法简单,可用步进电机调节输液瓶高度,控制点滴速度。综合以上分析,本设计选用方案二。 图2

F题-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电子设计竞赛试题

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试题 参赛注意事项 (1)2003年9月15日8:00竞赛正式开始,每支参赛队限定在提供的A 、B 、C 、D 、E 、F 题中任 选一题;认真填写《登记表》各栏目内容,填写好的《登记表》由赛场巡视员暂时保存。 (2)参赛者必须是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应出示能够证明参赛者学生身份的有 效证件(如学生证)随时备查。 (3)每队严格限制3人,开赛后不得中途更换队员。 (4)竞赛期间,可使用各种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但不得在学校指定竞赛场地外进行设计制作, 不得以任何方式与他人交流,包括教师在内的非参赛队员必须迴避,对违纪参赛队取消评审资格。 (5)2003年9月18日20:00竞赛结束,上交设计报告、制作实物及《登记表》,由专人封存。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F 题) 一、任务 滴斗 设计并制作一个液体点滴速度监测与控制装置,示 意图如右图所示。 二、要求 1、基本要求 (1)在滴斗处检测点滴速度,并制作一个数显装置,能动态显示点滴速度(滴/分)。 (2)通过改变h 2控制点滴速度,如右图所示;也 可以通过控制输液软管夹头的松紧等其它 方式来控制点滴速度。点滴速度可用键盘设 定并显示,设定范围为20~150(滴/分),控制 误差范围为设定值±10%1滴。 ±(3)调整时间≤3分钟(从改变设定值起到点滴 速度基本稳定,能人工读出数据为止)。 (4)当h 1降到警戒值(2~3cm )时,能发出报警 信号。 2、发挥部分 设计并制作一个由主站控制16个从站的有线监控 系统。16个从站中,只有一个从站是按基本要求制作 的一套点滴速度监控装置,其它从站为模拟从站 (仅要 求制作一个模拟从站)。 (1)主站功能: a .具有定点和巡回检测两种方式。 b .可显示从站传输过来的从站号和点滴速度。 c .在巡回检测时,主站能任意设定要查询的从站数量、从站号和各从站的点滴速度。 d .收到从站发来的报警信号后,能声光报警并显示相应的从站号;可用手动方式解 除报警状态。 (2)从站功能:

视频监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演示操作实验报告

视频监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演示操作实验报告 学号100694214 姓名陈宇班级物业10-2 一、概述 监控系统是由摄像、传输、控制、显示、记录登记5大部分组成。摄像机通过同轴视频电缆将视频图像传输到控制主机,控制主机再将视频信号分配到各监视器及录像设备,同时可将需要传输的语音信号同步录入到录像机内。通过控制主机,操作人员可发出指令,对云台的上、下、左、右的动作进行控制及对镜头进行调焦变倍的操作,并可通过控制主机实现在多路摄像机及云台之间的切换。利用特殊的录像处理模式,可对图像进行录入、回放、处理等操作,使录像效果达到最佳。 视频监控系统由实时控制系统、监视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组成。实时控制系统完成实时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反馈的功能;监视系统完成对各个监控点的全天候的监视,能在多操作控制点上切换多路图像;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各类所需信息的采集、接收、传输、加工、处理,是整个系统的控制核心。 视频监控系统发展了短短二十几年时间,从19世代80年代模拟监控到火热数字监控再到方兴未艾网络视频监控,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在IP技术逐步统一全球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视频监控系统发展历史。从技术角度出发,视频监控系统发展划分为第一代模拟视频监控系统(CCTV),到第二代基于“PC+多媒体卡”数字视频监控系统(DVR),到第三代完全基于IP网络视频监控系统(IPVS)。 视频监控系统产品包含光端机,光缆终端盒,云台,云台解码器,视频矩阵,硬盘录像机,监控摄像机。视频监控系统组成部分包括监控前端、管理中心、监控中心、PC客户端及无线网桥。 二、工作原理 对于视频监控系统,根据系统各部分功能的不同,我们将整个视频监控系统划分为七层——表现层、控制层、处理层、传输层、执行层、支撑层、采集层。当然,由于设备集成化越来越高,对于部分系统而言,某些设备可能会同时以多个层的身份存在于系统中。 (1)表现层:表现层是我们最直观感受到的,它展现了整个视频监控系统的品质。如监控电视墙、监视器、高音报警喇叭、报警自动驳接电话等等都属于这一层。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系统设计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系统设计 摘要:本设计研制了一种液体点滴速度监控系统。该系统以单片机为核心,可以实现自动检测并显示液体点滴的速度、用键盘设定点滴速度和对异常情况进行声光报警等功能。采用红外光电传感器检测液位信号,通过硬件滤波和保护装置消除杂散光干扰。并能通过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的串行通信,实现对多台下位机进行远程监控与管理。该系统工作稳定、操作简便,能有效的解决目前简易液体点滴装置和输液泵之间的空缺,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点滴速度,单片机,串行通信,步进电机 Abstract:The monitoring system for the transfusion was developed with microcontroller unit used as a core. The system realizes auto detection and display of the drip velocity. The drip velocity can be set by keyboard and the abnormal event alarm has achieved. The signal of the liquid level was detected by the infrared photoelectric sensor, and the interference of abnormal light was eliminated by the hardware filter and the protect device. In addition, the remote monitoring and managing of several lower computers was achieved by serial communication. The system is stable in performance and simple in operation. The system has bright application future in medical treatment field. Keywords:Dropping speed, Microcontroller unit, Serial communication, Stepping moto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